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看似乖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微信扫码分享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精选17篇)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篇1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一)整体把握

  两篇短文都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作者描写人物的本领十分高明。

  写“刷子李”,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同寻常的背景,然后再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极力写他手艺之高--“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是在与自己挑战?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但无论如何这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接着,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脚上有一白点:师傅如那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

  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写“泥人张”,则是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正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较量。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

  (二)写作特色:

  1. 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2. 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是人物语言,还有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

  首先是浓郁的“天津”风味:“要哪没哪”“就赛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都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

  其次,语言极具造型能力:“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一句对称工整,有对比,有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

  (三)重点难点突破:

  “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曹小三最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本末倒置?

  如果刷子李手艺平平,专在保证“身上没有白点”上下功夫,那就不但无用而且可笑。刷子李此举的目的其实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其中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也不妨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较劲。这一切如果有了雄厚的实力做后盾,就绝不能说是作态作秀,即便是作秀,他做的也确实“优秀”。或者说,这是一种“包装”,是一种广告效应,完全无可非议。

  而曹小三的心态也属正常。既然刷子李为自己立下了如此之高的标准,别人就必然会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他。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篇2

  三以“析 演 练”开启智慧之门

  ——

  一  说教材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可以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绝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我们在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之时,这些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奇人轶事又何尝不值得去大写一番呢?

  在本课中,我将情节分析确定为教学重点,将语言的品味学习人物速写确定为教学难点 。

  二  说教法

  虽然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淡化教师的作用,但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协作者 教师还得统筹全局,当然“统筹”决不等于“包办”,但更不等于抛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随意讨论就能替代,我据此拟定了以下教学原则:高起点  巧点拔  重创造  悟精华

  所谓高起点,就是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熟悉故事情节,也就是采用自读自悟的学法。

  所谓巧点拔是我在本课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法,我设计了三种点拔方法:问中点拔 演中点拔 示范中点拔。

  重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演人物。

  悟精华 需要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学法,品味优美句段,透析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

  另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激趣法” “示范法等”。

  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本剧表演的相关道具 

  四 下面就是我实施的具体步骤

  (一)                     导入  :采用“激趣法”。根据教参建议,可采取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导入  。我便自耍了一个小魔术引入:“同学们也许早就看出我魔术中的破绽了,老师的这点小把戏的确不高明,不过我今天倒要领同学们去认识一位有真绝活,有真本事的民间奇人”。多媒体展示课题:俗世奇人——刷子李。这样的开场白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

  (二)                     学生展开讨论,共同提出学习目标。

  由于这是一篇趣味性较强的自读课文,学生兴趣浓厚,又因为新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目标是可行的,老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取舍和归纳。

  知识目标:解决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感悟作品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寻找情感的共鸣点。

  能力目标:品味优美句段,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

  (三)      落实目标

  1  首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笔记,看他们是否自主趟过了字词的沼泽地,是否走进过作家作品的领地。根据学生的笔记总结,投影打出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及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这也许是新课改中许多教师不屑一顾大局事情,但我不愿意在字词难点都没有越过时,对课文作无畏的引申和发挥。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我回避了一般的复述情节的方法,而是设计了填空题,降低了感知的难度。由于我任教的班级是普九班,基础相对较差,如果要他们复述可能会啰啰嗦嗦,抓不住要点,在填空的过程中适时点拔出复述故事的要领即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略去经过。

  填空:   (     )码头有个手艺高超的(        ),人称(       ),一年的一天,他收了个徒弟名叫(        ),徒弟( )次跟师傅出去干活,便由对师傅(          )变成佩服得发怔发傻。

  (2)分析情节,导演课本剧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积累,感悟,不提分析,训练。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把较多的精力用在空“悟”上,我在实施新课标之初是走过这个弯路的,结果学生课后仍然一片茫然,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采取指导分析法。首先从整体感知中启发学生提炼出“刷子李”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奇”,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2至5段,分析“刷子李”奇在何处?

  我事先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答案,他们会很轻易的找出“刷子李”粉刷时着黑装 标准严 派头足这些答案,但很可能就会遗漏“手艺绝”这一基本奇特之处,因此,我预先设计了启发;“如果‘刷子李’仅仅凭装腔作势的做派,能成为作者笔下的奇人吗?最终还是靠什么使他名声远播?”这一启发,学生会恍然大悟,找出“手艺绝”这一特点。

  屏幕上打出一个大的“奇”字,围绕“奇”字周围的便是学生找出的有关奇在何处的答案 。

  对情节的分析是重点,为了落实这一重点,我设计导演了一场课本剧,让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表演人物,大胆想象,自由发挥。我充当旁白的角色,以驾驭整个表演过程,同时配一段音乐,营造表演的氛围。在演中启发点拔学生更深刻的领会人物形象。学生参与准备和活动的也许会偏长,可能会影响到本堂课目标的完成,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其实就是至关重要的目标。因此,我提醒自己决不能因为要直奔预设目的,就让“过程”搁浅在“任务”面前。这种创造性的表演使学生乐此不疲,也是学生与文本的撞击,在撞击中往往会闪现灵感的“火花”那么,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3)表演高潮过后,立即着手情感移植,感悟课文精华。提问:在故事结束时,刷子李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那是你自己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与课文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

  估计学生能准确的找到答案:“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点燃学生情感之火的最佳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依旧采取点拔法,启发学生感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得出“优胜劣汰”这一生存原则,再步步紧逼:“生活是美好的,但有时也是残酷的,作为一名普九班的学生,也许大多数人就处在“劣汰”的形势之下,我们该怎样来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呢?在这里,我设计了自己的“表情术语”:满怀深情,满脸真诚,力求与学生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引起他们的深沉思考。重塑差生们的坚强意志和抗争精神。

  至此,师生共同完成了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4)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是品佳句,学写法。

  品佳句仍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具有“多元化”的结果。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找出自己心中的佳句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品味。最后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选出典型的句子,配乐朗读,赏析,让文学,音乐,朗诵交融一体,从而把品佳句推向高潮。

  学写法是本课的难点,要突破难点 ,我采用分析点拔法和示范法。学生合作讨论提炼出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教师在各讨论小组巡回指导,点拔,这不象品佳句那一环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对不着边际的,跑题的讨论要适时纠正。虽然新课改要推翻教师“一人讲”的模式,强调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但我并不希望从“一言堂”又转变为“大放羊”,对学生的发言一律赞赏有加,不置可否。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思维交锋,学生始终不会明白探究的真谛。

  讨论结果应引导到:A 语言采用方言,幽默传神。B 情节起伏,叙事一波三折。C 人物形象丰满逼真。

  老师选择班上一位同学作为人物速写的主人公,模拟本文的写作方法,在示范中点拔学生的灵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文章附后)

  布置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进行速写练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出其奇特之处。

  (四)总结:本课的设计始终是在“析”中悟精华,在“演”中赏人物,在“练”中描生活,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他们会在本课的学习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拓展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他们也会在对课文的感悟中和写作练习中更加热爱生活,更执着于自己的人生理想。

  附件1     板书设计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篇3

  《俗世奇人》教案

  一、导入:课前先以一个小魔术导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迅速进入角色。然后告诉学生老师的魔术只是雕虫小技,真正有本事的人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俗世奇人刷子李和泥人张。

  板书:俗世奇人冯骥才刷子李泥人张

  二、课文研读:

  大家看黑板:

  这篇小说的作者是?(冯骥才),我们以前还学过他的哪篇作品?《珍珠鸟》,关于作者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多说了,没有掌握好的同学课下再温习一下。

  什么样的人才叫俗世奇人呢?一俗一奇有什么对比效果呢?(俗世奇人,顾名思义,是指在平淡尘世中身有绝活的艺人。我倒是觉得。“俗世”二字作了巧妙的铺垫作用,使“奇人”更为奇幻。充满神奇色彩。)

  本文讲了两个身怀绝技的奇人,刷子李和泥人张,下面大家速读课文,找一找这两个人究竟各自“奇”在何处?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谈生意,满腔正气显派头;带徒弟,一手绝活传真谛。“泥人张”捏泥人,单只妙手见功夫;护尊严,一身傲骨笑权贵。

  明确:“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他以这样的标准使自己远远超越了同行。他其实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领。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泥人张”之奇就在手艺奇、行事奇。他技艺高妙,无人能比;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致敌。这是一位内敛从容的奇人,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讲述刷子李的时候可以请同学们一起回顾小时候学过的一首歌曲《我是一个粉刷匠》与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形成对比。)

  大家知道我们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是从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进行刻画。本文中的两位俗世奇人,果真是高手,奇绝、妙绝,虽是市井里的凡夫俗子,但却有不平凡的智慧和本领,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他们的形象的呢?你觉得本课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小组内先交流一番再请同学来说一说,注意结合相关语句来谈

  刻画刷子李主要是运用了哪种描写?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刻画泥人张主要运用的是哪种描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什么呢?

  学生分小组交流谈看法,教师补充,如:

  ①善于抓住特征

  ②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③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手法,如比喻、对比,夸张等

  作者在刻画人物的时候杜绝了脸谱化,学过这种刻画方法后大家将自己的习作修改一下,念给大家听听,看看我们能猜出来写的是谁吧?

  《俗世奇人》,奇在人物,妙在情节。刷子李、泥人张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的高超技艺更让我们拍案叫绝;除此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生:生动形象、有趣、幽默、采用方言,津味十足)

  老师改编了一下刷子李:竹板这么一敲呀,这别的咱不说,咱就夸夸这刷子李,怎样显神奇。这天津码头,那是人才济济,各行各业都有那稀罕的活神仙。就说这刷子李,个个都人称奇,他一身黑衣刷白浆,不留一个点,真是很稀奇。我们都要学习那,刷子李的真本事,各行各业显神奇。(掌声)

  作业:课下大家把本片课文改编成用天津话的群口相声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篇5

  一、导入新课——引出“好”: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

  (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教师就有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讲述“好”:

  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分头准备;

  2.组内互讲,取长补短;

  3.班内复述,鼓励模仿用天津话讲述;

  4.师生共同点评。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重点研读——探究“好”: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全班讨论: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四、深入理解——评价“好”:

  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说明: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杨巴的回答又是多么无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五、拓展延伸——想象“好”:

  想象一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的相识。模仿文章的“津味”语言风格讲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领,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篇6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对民族文化能有所了解,并能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2.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设想:

  让语文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让语文课富有魅力、富有神韵;让学生能在享受乐趣的同时接受知识。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教学《泥人张》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这里,有没看过一些民间手艺呢?比如在校门口、集市上、戏台下……(石膏像、糖塑、花绘)不错,这些手艺人都有一手绝活,让我们叹为观止。那么同学们看过泥人吗?……这些泥人都很精致,而这一切都源于泥人张,那你们想了解一下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三:分析课文:

  1:情节里出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海张五和泥人张,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从文中找出介绍他们的语句。(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海张五          赚下金山----有钱

  将军义子----有势

  有钱有势就导致了他的猖狂蛮横,为后来他的挑衅打下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泥人张          单手捏泥人----技艺高妙

  贱卖海张五----沉稳干练

  2面对海张五的羞辱,泥人张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后发制人。你不是说贱卖都没人要吗?那我就把你的泥像贱卖给你看看。由此可见,他不但技艺高妙,而且沉稳干练。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艺高胆大。

  3作者却用独特幽默的语言,妙趣横生的叙述了海张五的猖狂蛮横、自取其辱和泥人张的一言不发却出奇制胜,使两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可谓丰满奇绝。(板书:艺高胆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他有真本事,有真功夫,就能活的有尊严,获得别人的尊敬。

  生动的故事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呢,对,就是语言,说到语言,本文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的地方。

  4奇语共赏析

  本文语言幽默传神,津味十足,极富表现力,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情趣盎然,简洁传神。下面让我们再读课文,体会浓浓的津味,把你喜欢的句子找出来,并有感情的朗读。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这块蕴含了丰富民族文化的沃土,孕育了冯骥才这位文学大师,它出于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写出了一篇篇令人叫绝的作品,展示了一幅幅天津民间风俗画。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奇人奇事数不胜数,举出一些你所知道的民间文化形式或奇人奇事。

  五:小结:

  中国的民间文化可谓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在我们欣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该思考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我们该做些什么?就让我们勇敢的承担起发扬光大民族文化的责任,为我们民间文化。

  导入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好嘴杨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引出“好”: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

  (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教师就有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讲述“好”:

  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分头准备;

  2.组内互讲,取长补短;

  3.班内复述,鼓励模仿用天津话讲述;

  4.师生共同点评。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重点研读——探究“好”: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全班讨论: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三、深入理解——评价“好”:

  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说明: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杨巴的回答又是多么无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四、拓展延伸——想象“好”:

  想象一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的相识。模仿文章的“津味”语言风格讲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领,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说明:这种补白式的阅读,是一次集人物理解、情节把握、语言运用的综合训练。可以先处理练习二中3、4两道小题,让学生体会一下“津味”的语言风格。)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剧本和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篇8

  课前思考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可以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刷子李”“泥人张”是生活于市井里巷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们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的一朵晶莹的浪花。面对这么一篇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如何打破一承不变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让学生翻身当家作主,我意识到在教学中,必须创设一种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得到培养。同时,其情感和价值观也得到一定的体现,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因此,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课本编成课本剧,以演戏的方式重新认识文本,让文本人物与学生都动起来,这也是实现本文教学目的的一个有效途径。

  案例描述

  上课伊始,我以亲切的口吻向同学们讲述了一个开化农民做豆腐的故事。这位师傅做的豆腐嫩而鲜美,非常畅销,这主要归根于他做豆腐的巧、绝,由此联系到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艺人,以此为契机,顺畅地过渡到《俗世奇人》的学习。这种情境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下面还有好戏看呢!

  由于这是一篇趣味性较强的自读课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又因为新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于是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学生们七嘴八舌交流得非常起劲)这个步骤完成之后,我笑着说:“大家已经熟悉了课本内容,应该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极具表演性的文章,把它演出来一定很好看。下面请同学们露一手,做一做演员。但请注意:同学们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只是思想要与文本的思想一致,表现人物的性格要与文本人物性格一致。”(编演课本剧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能深入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内涵,而且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丰富的想象能力)

  于是学生们按小组开始准备。场面很热烈,有的默默看着,有的凝神思索,有的则在揣摩如何表演,并不时拿着道具做种种动作……我呢,在教室中转动、听听学生们的讨论,不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讨论结束,学生马上安静下来。各个瞪眼望着我,希望能被选中。看着这些期望的目光,我决定不点名邀请,让学生主动上台。梦想成真小组领先上了讲台。不参加演出的学生充满期待地坐在位子上,聚精会神。我在旁静观其变,将讲台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

  只听旁白:天津卫有个艺人泥人张,捏得鸡会叫,捏得蛙会跳,捏得泥人“呱呱叫”。这天,他走进了天庆馆……(随着旁白的叙述,演员进入角色,酝酿感情,观众走入故事)

  在旁白的画外音中演员开始表演。

  表演的内容是:海张五一行人来到馆里,吃客们都畏而远之,惟独泥人张不放眼里,自个儿捏着泥巴。海张五故意侮辱泥人张,结果羞辱没成反被泥人张羞辱了一番。(演员将表现泥人张镇定自若、应对从容、沉稳老练、不畏强权和海张五横行霸道、仗势欺人的性格的语言、神情动作表演得很逼真,将海张五被羞辱时的恼怒及收购模子时的低声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出色的表演博得阵阵掌声,有的同学不时的发出会心的笑声。)

  演出结束,舞台上的同学们向观众点头致谢,台下一片热烈地掌声。(让学生用导演的身份去审视文章,揣摩人物内心世界,从而去创作去排演,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激发了他们的民主意识和进取精神,充分体现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我笑盈盈地走上讲台:“刚才的表演怎么样?”学生齐答:“好。”“现在请同学们评一评,好在哪里?”

  学生1:“我觉得挺搞笑的。”(同学大笑)

  学生2:“同学们演得都很入神,但还不够自然。”

  学生3:“我觉得演得很精彩,每个人物形象能够栩栩如生展示出来,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学生4:“我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我喜欢这样上语文课。”

  学生5:“在排演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体会到表演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把戏演得逼真。生动,是很不容易的,要下大功夫。如果今后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回更加努力。”(看来,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同学们很珍惜这次机会)

  学生6:“参加了这次课本剧的演出使我受益非浅。通过表演,我真正认识到自己居然还有这方面的潜能,同时也真正感受到一个演员在台上表演成功的那种喜悦、紧张的心情。这一次演泥人张的经历,我是不会忘记的。”

  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分析人物,我接着说:“是呀,同学们的想像力、表现力非常不错,表演中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老师自叹不如。那么同学们能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一下剧中的人物吗?”

  学生纷纷回答。

  学生1:“‘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的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泥团上全找回来了。’这句话既有对海张五的无尽讽刺,又有对泥人张沉着冷静的钦佩。也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智慧,把海张五找乐子时的丑态捏进了泥人中,更加说明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

  学生2:“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道出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

  学生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里可看出泥人张超凡绝伦的技艺及作者对他的由衷的赞叹。”

  ……

  学生4:“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边,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可见张五爷平时肯定仗势欺人,蛮横狂妄。”

  学生5:“还是个横行霸道的小人。”

  学生6:“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欣赏海张五。看,多‘阔’。再说天津卫是个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他这种性格。要想站住脚,就得不择手段。”

  这是我始料不及的。这个学生所暴露出的不当思想我该如何引导?这时有同学举手,我干脆放手。

  学生7:“我不同意。有钱就可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吗?泥人张坐那喝茶,碍谁啦?这叫仗势欺人!你看他那笑,多让人讨厌。这也叫阔!”(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

  学生8:“‘请看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海张五。’‘横冲直撞往里走。’就这两处把海张五那横行霸道,小人得志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试问,一个人不懂得尊重别人,这种人值得欣赏吗?”(学生能够说明,我无须做指导)

  学生9:“海张五的这种横行霸道、仗势欺人,的确令人生厌。但他骨子里并不坏,最起码他没有凭势力当众打人,尤其是泥人张反击他之时更能显现。可见他还留有善心,并非十恶不赦之人。”

  这个学生的回答倒有些见地,也足以说明我们的学生会逆向思维了。(我点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我接道:“如果有人从旁拉他一把,相信海张五会从一名狂妄之徒变成一名友善之人。”

  学生10:“老师,我也赞成。就举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吧。许进益同学一开学气焰嚣张,动不动就欺侮人。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他成不了一名文明示范生,大家说对吧?”(同学们纷纷响应。在学语文的同时能让学生的思想有所感悟,有所进化,这是教育者梦寐以求的,教书若此,又有何求?)

  我总结:“海张五是位横行霸道、仗势欺人的小人。但他的良知未泯。这从课本及你们的表演中可以看出。”

  (课堂中出乎意料的讨论,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激起了教学中美丽的浪花。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正是这种生成,使学生深刻挖掘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思考了人生,积淀了语言,锻炼了语文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课上到这里,好像可以结束了,但我总觉得这堂课还缺点什么?到底缺什么呢?我思考着,原来是欠深化。本单元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民间文化现象已在你我的身边悄无声色的消逝。我们该如何传承两位艺人的手艺,保护这些民间文化遗产呢?我急中生智。临时让学生召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由于临时运用,学生提的问题欠深度、力度,但我相信仅仅这么个小型招待会,在学生心目中已经形成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这难道不正是教育者期望达到的吗?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训练了想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锻炼了胆量。可见,表演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一种较好的综合训练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让课堂充满魅力,寓教于乐,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案例反思

  如何在课堂中让文本人物与学生都动起来,在上课之前,我心中没多少把握。因为学生是灵动的,学习是能动的,学生探索的翅膀是展开的,而语文课又是鲜活的艺术,不是枯燥的说教,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我是无法预计的。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从表演到出乎意料的讨论到记者招待会,学生与文本人物都动了起来。他们能够扮演各种角色,演得活灵活现;他们能够踊跃发言,并有一定见地,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情趣,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他们已经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这堂公开课,虽有些许缺憾,尤其是课堂的结尾部分——记者招待会这一环节,但这堂课使我受到了较大的启发。首先要注重开放与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体系。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面对丰富的开放与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独具慧眼,将“弱性灵活的成份,始料未及的信息”等开放与生成性资源转化为积极的动态教学资源,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中,并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课堂中的表演、出乎意料的讨论、记者招待会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在新课改成长的道路上,开放与生成的东西是今天我们课堂上极富有生命力的火花,也是极其珍贵的闪光,作为执教者,我们一定要珍视它。让课堂因开放与生成而生动有趣,让课堂在动静融合中充满魅力。其次,要转变教师的角色,营造轻松愉快的范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大胆放手,还学生自主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皮亚杰曾说:“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学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强大能动性的学习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篇9

  一  课文解读指津

  本文塑造了两位有着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的形象。从一个小角度切入,一人仅写一事,却写得形神兼备,三笔两笔就能勾画出人物的神韵。语言幽默奇崛,弥漫着浓浓的津腔津味。学习本文在品味语言、赏析形象的同时,不妨模仿借鉴。

  二  自主学习与探究

  理解·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将词语准确地朗读两遍,如果你认为还有其他需要积累的词语也请写在下边的横线上。  

  发蔫(    )     吃荤(    )       阔绰(     )      抠(      )   怵(     )

  2.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大名鼎鼎:

  解释:

  造句:

  天衣无缝:

  解释:

  造句:

  3.先说说下面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然后再仿写一句。

  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边站着。

  4.本文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请从文中找出一二典型例子,并加以说明。

  体验·探究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

  “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

  “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

  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5.“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的原因是什么?

  6.俗世奇人“刷子李”“奇”在什么地方?

  7.“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用别人的话来写“刷子李”的刷墙技术高超,这属于什么描写方法?

  8.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刷子李”刷墙技艺高超的语句。

  9.“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你认为曹小三学徒头一天明白了什么道理?

  拓展·迁移

  阅读下列的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伞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伕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伕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冯骥才《苏七块》)

  10.第二段采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11.“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联系上下文说说苏大夫为什么假装没听见看见?(用文中原话回答)

  12.华大夫为什么“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13.“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你如何理解苏大夫看病的这一规矩?

  答案

  1.niān  hūn  chuò  kōu  chù  2.略  3.对称工整,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4.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边站着。”一句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 5. . 这是在与自己挑战,以特殊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6. “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7.侧面描写  8.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9. 要有“绝活”的必须*自我的不断磨练和自我挑战。10.外貌、动作描写  交代苏大夫的个性特征及高超的手艺  11. 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12.手艺高超,坚持原则,不乏同情心  13.言之成理即可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篇10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一、教材分析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绝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本文写得生动有趣,融方言幽默于一炉,叙事一波三析,人物形象丰满,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本单元可以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在本单元教学中应以语言教学为立足点,引导学生揣摩品味重要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朗读教学,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据此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

  了解作家与作品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情感目标:感悟作品内涵

  体会作者的思想

  寻找与作者情感的共鸣点

  3、能力目标:品味重点句段

  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

  同时,又将情节分析确定为教学重点,将语言的品味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思路和方法: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淡化教师的作用,教师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实现知识能力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尤其重要。人的认知规律认为:听了的容易忘记,看了的容易记住,做了的容易学会,这充分说明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得要“把戏过手”。据此,我确定了以“知——演——悟——练”为主线完成本课教学,并以此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贯穿的“悟精华、巧点拔、重创造”的原则,提高课堂实效。“悟精华”需要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学法,品味优美句段,透析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巧点拔”是我在本课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法,我设计了三种点拔方式,即“问中点拔”、“演中点拔”、“示范中点拔”;重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演人物。另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激趣法” “示范法等”。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本剧表演的相关道具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采用“激趣法”。根据教参建议,可采取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导入。我便自耍了一个小魔术引入:“同学们也许早就看出我魔术中的破绽了,老师的这点小把戏的确不高明,不过我今天倒要领同学们去认识一位有真绝活,有真本事的民间奇人”。多媒体展示课题:俗世奇人——刷子李。这样的开场白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

  (二)学生展开讨论,共同提出学习目标。由于这是一篇趣味性较强的自读课文,学生兴趣浓厚,又因为新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目标是可行的,老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取舍和归纳。

  (三)落实目标

  1、“知”——感知课文内容

  首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笔记,看他们是否自主趟过了字词的沼泽地,是否走进过作家作品的领地。根据学生的笔记总结,投影打出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及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这也许是新课改中许多教师不屑一顾大局事情,但我不愿意在字词难点都没有越过时,对课文作无畏的引申和发挥。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我回避了一般的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而是设计了填空题,降低了感知的难度。由于我任教的班级是普九班,基础相对较差,如果要他们复述可能会啰啰嗦嗦,抓不住要点,同学们在填空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其实需要他们填的内容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结果,这时教师抓住时机,适时点拔出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的要领即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一般来说经过可省略。 

  填空:   (     )码头有个手艺高超的(        ),人称(       ),一年的一天,他收了个徒弟名叫(        ),徒弟(   )次跟师傅出去干活,便由对师傅(          )变成佩服得发怔发傻。

  2、“演”——分析情节,导演课本剧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积累,感悟,不提分析,训练。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把较多的精力用在空“悟”上,我在实施新课标之初是走过这个弯路的,结果学生课后仍然一片茫然,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采取指导分析法。首先从整体感知中启发学生提炼出“刷子李”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奇”,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2至5段,分析“刷子李”奇在何处? 我事先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答案,他们会很轻易的找出“刷子李”粉刷时着黑装 标准严 派头足这些答案,但很可能就会遗漏“手艺绝”这一基本奇特之处,因此,我预先设计了启发;“如果‘刷子李’仅仅凭装腔作势的做派,能成为作者笔下的奇人吗?最终还是*什么使他名声远播?”这一启发,学生会恍然大悟,找出“手艺绝”这一特点。

  屏幕上打出一个大的“奇”字,围绕“奇”字周围的便是学生找出的有关奇在何处的答案 。

  对情节的分析是重点,为了落实这一重点,我设计导演了一场课本剧,让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表演人物,大胆想象,自由发挥。我充当旁白的角色,以驾驭整个表演过程,同时配一段音乐,营造表演的氛围。在演中启发点拔学生更深刻的领会人物形象。学生参与准备和活动的也许会偏长,可能会影响到本堂课目标的完成,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其实就是至关重要的目标。因此,我提醒自己决不能因为要直奔预设目的,就让“过程”搁浅在“任务”面前。这种创造性的表演使学生乐此不疲,也是学生与文本的撞击,在撞击中往往会闪现灵感的“火花”那么,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3、“悟”——感悟课文精华

  表演高潮过后,立即着手情感移植,感悟课文精华。提问:在故事结束时,刷子李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那是你自己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与课文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估计学生能准确的找到答案:“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边呆着。”点燃学生情感之火的最佳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依旧采取点拔法,启发学生感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得出“优胜劣汰”这一生存原则,再步步紧逼:“生活是美好的,但有时也是残酷的,作为一名普九班的学生,也许大多数人就处在“劣汰”的形势之下,我们该怎样来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呢?在这里,我设计了自己的“表情术语”:满怀深情,满脸真诚,力求与学生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引起他们的深沉思考。重塑差生们的坚强意志和抗争精神。至此,师生共同完成了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4、“练”——品佳句,学写法

  品佳句仍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具有“多元化”的结果。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找出自己心中的佳句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品味。最后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选出典型的句子,配乐朗读,赏析,让文学,音乐,朗诵交融一体,从而把品佳句推向高潮。

  学写法是本课的难点,要突破难点 ,我采用分析点拔法和示范法。学生合作讨论提炼出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教师在各讨论小组巡回指导,点拔,这不象品佳句那一环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对不着边际的,跑题的讨论要适时纠正。虽然新课改要推翻教师“一人讲”的模式,强调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但我并不希望从“一言堂”又转变为“大放羊”,对学生的发言一律赞赏有加,不置可否。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思维交锋,学生始终不会明白探究的真谛。因此,我必须把讨论结果引导到:a 语言采用方言,幽默传神。b 情节起伏,叙事一波三折。c 人物形象丰满逼真。

  老师选择班上一位同学作为人物速写的主人公,模拟本文的写作方法,在示范中点拔学生的灵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文章附后)

  布置课后作业: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进行速写练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出其奇特之处。

  (四)、总结:本课的设计始终是在“析”中悟精华,在“演”中赏人物,在“练”中描生活,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他们会在本课的学习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拓展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他们也会在对课文的感悟中和写作练习中更加热爱生活,更执着于自己的人生理想。

  附件1     板书设计

  刷子李

  手艺高

  有绝活       有派头 奇 着黑装        亮堂

  规矩严

  优胜劣汰

  没能耐                                           发蔫

  附件2   人特速写范例

  初二(8)班有个特别的同学,名叫孙小波。说他特别,就是他总能在吊儿郎当的态度中找到自信,脸上常常挂着似笑非笑的表情,随时准备调侃某个人。虽是小小年纪,眼里还透露出看破一切的敏锐。

  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说“子”在现代文中是指“儿子”,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呢?他一本正经地回答:“在古文中是指‘孙子’。”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得意极了,又露出吊儿郎当的神色来。老师瞪他一眼,他赶紧用书蒙住脑袋,大家可以想象书后面那张“可恶”的脸。

  不过,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样一个不严肃的人就是一个坏学生,在关键时刻他可不含糊。期末考试临近了,他坐在桌前蹙着眉头,眼睛微闭,一会儿嘴里念念有词,一会儿又拿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嘿,原来他也有正儿八经的时候!还说如果语文考不到85分,宁愿挨手板儿。可他的运气实在太差,刚好考了84分。哎,仅一分之差,老师也为他叹息。不过,手板儿只是记在那里,终于没有打。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篇11

  一、导入新课——引出“好”: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

  (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教师就有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讲述“好”:

  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分头准备;

  2.组内互讲,取长补短;

  3.班内复述,鼓励模仿用天津话讲述;

  4.师生共同点评。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重点研读——探究“好”: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全班讨论: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四、深入理解——评价“好”:

  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说明: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杨巴的回答又是多么无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五、拓展延伸——想象“好”:

  想象一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的相识。模仿文章的“津味”语言风格讲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领,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篇12

  课题俗世奇人课型自读.点拨

  课时两课时授课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蔫、怵、抠”三个词的读音、词义。

  2.了解作家冯骥才及其创作情况。

  3.了解刷子李和泥人张的高超技艺,见识他们的“奇”。

  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力求读得活灵活现,再现人物之奇和语言之奇。

  2.赏析生动活泼的人物语言、叙事语言,品味巧妙的情节安排,学习抓住一事,神韵毕现地写人的技巧。

  3.探究思考。加强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情感与价值目标文章生动地介绍了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技艺和独特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民间高人的超群智慧。教读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激励他们开掘生活底蕴,为拯救民间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1.品味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只写一事,曲折有致的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

  2.练习写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绝”。

  教学准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查找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泥人张。

  二、检查预习,简介作者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ān)擅长(shàn)绰号(chuò)刷浆(jiāng)

  难堪(kàn)一瞅(chǒu)发怔(zhèng)褒贬(bāo)

  怵(chù)抠(kōu)戳(chuō)瓢(piáo)

  (二)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板书课题,作者。

  采取提问方式完成。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三)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出声调、语气,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来。

  3.学生自荐,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示范朗读文章片断,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顺势作朗读指导:朗读时对于“绝活”“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等词语应该重读,要读得响亮,有底气,读出得意风光的味道;对于“吃素,发蔫,靠边站着”等词语则应该用降调,应读出没落、受窘的情状,还应该表现出“码头”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神情;可辅以一定的手势动作以增强表达效果。

  4.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表现最佳水平。

  四、品读课文,鉴赏课文

  (一)学生交流阅读课文的感受。

  可能会有如下看法:

  1.文中的刷子李和泥人张很神奇,那奇招绝活,让人称奇!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浓郁的“天津风味”,读着真让人陶醉,让人过瘾!

  3.作者会讲故事,善讲故事,就一件事也能生出万丈波澜,让人佩服!

  ……

  (二)教师总结归纳学生发言,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并提示:美是眩目的,美是立体的。今天我们着重鉴赏本文的人物之奇、情节之奇、语言之奇。

  1.见识人物之奇。

  提问:“刷子李”“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他以这样的标准使自己远远超越了同行,使自己成

  学生念读查找的资料后,教师再作补充。

  加强朗读训练。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组推选一人发言,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为高山仰止的偶像。“刷子李”其实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领。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豪气干云;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泥人张”之奇就在手艺奇、行事奇。他技艺高妙,无人能比,独行天下;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胸有成算,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制敌。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付从容的奇人,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

  2.领略情节之奇。

  提问:本文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技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异常简单;但这一件事又极富戏剧性,一波三折。情节之奇,奇在一人一事,奇在曲折有致,请结合课文仔细品味。

  明确:写“刷子李”,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寻常的背景,然后再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极力写他手艺之高——“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是在对自己挑战,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接着,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以小徒弟的心理活动为主,从半信半疑到佩服得五体投地再到灰心失望,最后还是“刷子李”自己揭开了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烘托。

  写“泥人张”,则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正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大比拼。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上小杂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奇招制敌。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3.品味语言之奇。

  教师提示:本文语言本色朴素,“津味”十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请选一二例揣摩评析。

  活动成果展示:

  浓郁的“天津”风味。如“要哪没哪”“屋子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吸取了方言中的精华,津味十足。

  单口相声的风味。全文语句短小精悍,活泼幽默,如“您别说不好,这一来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别不信!他还给立下一个规矩……”“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天津已是做买卖的地界,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等等。

  用词凝练。如“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看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并交流。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如“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地地道道”一词强调的是强者存弱者亡的法则所具有的广泛性、彻底性——货真价实,毫不通融,毫无回旋的余地。如“海张五那边还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两个“找”字用得实在奇绝,特别是加粗的“找”字,更是绝妙。这一个“找”字源于海张五的“找乐子”,海张五拿“泥人张”取笑找乐,“泥人张”便“找到”他“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了“泥人”中。一个“找”字,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果换成“捏、揉、做”等词,就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就不易看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如写刷子李刷墙的一段文字:“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晃来,悠然晃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赛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几句简单的白描,人物立刻活在纸上。

  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句对称工整,有对比、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作者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如“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五、自由阅读,质疑解疑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有:

  1.“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徒弟曹小三最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本末倒置?

  2.“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

  3.刷子李、泥人张、王叔远等民间高人,他们的高超技艺流传下来了吗?该如何看待这些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些什么?

  学生集体讨论,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1.如果刷子李手艺平平,专在保证“身上没有白点”上下功夫,那就不但无用而且可笑。刷子李此举的目的其实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其中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也不妨看做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较劲。这一切如果有了雄厚实力做后盾,就绝不能说是作秀。

  曹小三的态度也属正常,既然刷子李有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别人自然会注重这一点的。

  2.这两句话从两个方面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态度:一、手艺人必须有本领;二、有了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可以指名请同学回答,也可向全班同学请教,也可向老师提问。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但有一点应该明确,那就是:能够达到以上两点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能够保障这种人生的社会是合理的社会。

  3.通过讨论,应该认识到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应当得到保护,它们有巨大的文化价值。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是对世界文化做贡献。

  六、课堂小结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做派奇的刷子李,行事奇的泥人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七、体验与反思

  1.学生推选班里有绝活的小能人上台展示才艺。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一篇人物速写。

  3.学生读自己的文章,然后集体评议。

  教师小结。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布置作业相应的资料练习。

  板书设计俗世奇人

  冯骥才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篇13

  一、解题 介绍作者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近年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上。

  二、学习生字

  蔫 怵 抠 撂 发怔 吃荤

  三、朗读课文

  1、想一想:“刷子李”和“泥人张”鸽子“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说一说:

  刷子李“奇”在:行事奇 作派奇

  泥人张“奇”在:沉稳 干练 捏泥人的水平高

  3、“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是怎样的态度?

  手艺人必须有手艺

  有了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4、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问题讨论:

  四、品位语言(课后练习二)

  五、写一写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特征写一种行业的手艺人

  六、作业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篇14

  <俗世奇人>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起哄( ) ②喝彩( ) ③绰号( ) ④模样( )

  ⑤怵( ) ⑥撂高的( ) ⑦一瞅( ) ⑧抠下(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发niān( ) ②shàn( )长 ③zhàn( )浆 ④发zhènɡ( )发傻

  3.《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____________的形象。两位艺人都只选择____________件小事来写,却写得形神兼备。文章的语言具有浓郁的____________风味,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双眼睛百种看法”说明汉语词汇十分丰富。请你写出三个表示“往远处看或往高处看”的双音节词语。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自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5.在写刷子李之前,为什么先描绘天津码头的情况?

  6.文中画线的句子中,“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7.“码头上的活法”是怎样的一种活法?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8.作者怎样看待这天津码头的活法?

  9.刷子李有什么绝活?他的做法是不是有些故作姿态?

  10.你认为在当今社会,这种活法还能行得通吗?

  (二)

  小店一间

  ①那间叫做和春的店拆迁了,或是倒闭了。那时候小杂货店都叫宏发、财源什么的,若不是这么奇特的两个字,我想我不会记得这么清晰。那些倔强地支棱在房顶上的草秆儿消失了,拼成“喜喜”字样的塑料管门帘也消失了——这条路扩建了。

  ②我们的小学校就在小店旁边。孩子们第二节一下课就急三火四地冲进小店,高举着角币冲柜台里喊:“大白梨汽水一瓶!”柜台里那位老人忙不迭地答应着,依次把汽水拎上来。“大白梨”是当时最便宜、量最大的汽水,咕嘟咕嘟灌下去半瓶,二氧化碳便如沸水一样涌上来,一路涤荡了胃与食道里的闷气。剩下半瓶喝不了,是可以放在小店柜台里存着的,等着放午学后再接着完成。柜台里的老人便从容地收拾着,有的放在窗台上,有的放在椅子下。“都可得记住自己那瓶!”老人耐心地笑着。孩子们仔细记清了自己汽水旁边的明显标志,急匆匆地跑回去了——店里能听到清晰的上课铃声。

  ③我和明,有一段时间总怀疑我们的“大白梨”被别人拿混了,每次都要磨蹭好一阵,待大家都跑回去了,才寻找更不为人知的位置。直到有一天老人看着犹豫的我们,笑着取下货架第三层的一瓶白酒,把我们的半瓶“大白梨”摆上去,说:“以后,这空儿就给你们留着,行不行,小丫头?”我那次第一次仔细观察了一下他的眉眼,那是一张真正的长者的脸,有着长者之所以为长者的东西。

  ④后来,货架第三层最右边的位置果真一直空着,除了我和明买汽水的日子。

  ⑤这条街其实简单得可以。零星的岔路口间杂着零星的店铺。每当夕阳蹒跚而下的时候,我和明拖拽着自己斜长的影子回家,看见和春店的烟囱里袅袅地摇出褐黄色的烟,愉快极了。

  ⑥我和明也耍一些小手段。孩子的零花钱是有限的,我们最常用的一招是拿着两三毛钱,脸不红不白地问:“爷爷,这些钱能买什么呀?”老人宽厚地歪一下头:“能吃两颗香口胶,爷爷还让你们一人尝一块新进的糖。”我们因为尝新糖的权利而占尽了便宜。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其实很多成人的规则对孩子都是宽容的,而当时我们天真地认为这种殊荣来自我们的成绩。那是个以为好孩子就应该受宠的年龄。

  ⑦后来有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和明翻看了这座小城从前的年鉴。那里面有一张异常面熟的照片,照片下面是这方水土一直引以为荣的一家企业的简介,那家企业连孩子都耳熟能详。于是我和明在一次买“大白梨”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核对了老人的名字,之后对他肃然起敬。

  ⑧我那时觉得,应该有什么词来形容这位老人和他退休后的这家陋店,这种寻常人家的安宁之气稀释了他的人生密度。他与小店让我有了一些不是孩子所惯常有的、并非针对具体事物的关注。店与人都带有长者之气,沉静的和内敛的。我在高中时曾想写写,这么一个简单的小店多么微妙地盘踞在我们的生活里,但我没词儿。我气它不是在江南烟雨酒旗风中,也不是在大荒沉沉飞雪白里,没有古雅和粗犷,就只剩下微妙的感觉,而微妙是写不出来的。我奇怪地想起“举重若轻”四个字,就再也写不出什么来了。

  ⑨我上高中之后就与小店疏远了,高中的方向和小学的迥然相异,而且高考要求人心无旁骛。等我和明再到那里时,店和人已是老态龙钟了。

  ⑩“要考大学了?”老人一阵惊奇,仿佛我们不应该长大似的,随即他笑道:“多快,一晃之间呢。”那时候正值高考前的温书假。

  ○11其实,生命里很多东西,易于接受,也易于淡忘。等我再回来看时,熟悉的地点已盛载着陌生的风景。我便提取那些简单的画面,那夕阳下的炊烟,那第三层货架……那些宁静简单的日子便一一重来。我想了想,还是没有去打听老人是否还在世。老店不在了,老街不在了,再见老人反而支离了记忆,其实他们本是圆融一体的。

  11.请将本文分成三层,并概括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1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2.由第②段的描写,你看出老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13.我们的一些小手段指什么?老人明白吗?为什么这么说?

  14.第⑦段中“小心翼翼地核对”,你能理解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吗?

  15.为什么我没有打听老人是否去世了呢?怎样理解这种情感?

  三、写作

  16.阅读《小店一间》一文,想一想,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些挥之不去的东西,带来的永远是美好和感动,请你把你记忆深处这样的画面写下来,字数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①hònɡ ②hè ③chuò ④mú ⑤chù ⑥liào ⑦chǒu ⑧kōu

  2.①蔫 ②擅 ③蘸 ④怔

  3.有着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 一 天津 幽默传神 极富表现力

  4.眺望 远眺 遥望 瞭望 仰望 极目等

  二、(一)5.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寻常的背景。

  6.指的天津卫“码头”的生存规则,这是经过长期社会选择而形成的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强者风光弱者受窘的规则。

  “地地道道”强调的是这条规则所具有的广泛性、彻底性、毫无回旋的余地。

  7.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边呆着。

  这是一个对仗工整的对偶句。作者把截然相反的两种人做了一番鲜明的对比。

  8.作者认为“这一来也就练就出不少能人来”,体现了作者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的赞叹和肯定。

  9.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这是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广告效应。

  10.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二)11.①/②~⑩/b11 第一层:消失的小店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第二层:小店及小店主人带给我的美好回忆。第三层:小店永远成了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12.耐心、细致、慈祥、充满爱心。

  13.占老人的小便宜;老人应该是明白的,从字里行间我们知道这是个充满爱心的老人,他不会认真和孩子计较,而只会时时给孩子所能给予的爱。

  14.谨慎、庄重,既希望是真的,又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心情很复杂。

  15.老人永远定格在了我的心里,他和他的小店永远是我记忆深处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三、16.提示:描写细腻些,传达出你的情思来,写出这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篇15

  关于作者

  冯骥才 (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啊!》、《神鞭》。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最近出版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共收录作家近二十篇作品,每篇写一个人物,且篇幅短小,多数为《小小说选刊》转载,其中《苏七块》、《认牙》等篇称得上是现今为数不多的小小说精典之作。

  冯骥才是偏爱写'俗世奇人'的,他的道理是:'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内容。

  一、掌握如下内容。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意。

  发蔫(  )起哄(  )绰号(  )怵(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自来:从来

  天衣无缝:计划周密,不露形迹,无隙可寻;亦用以称诗文之自然浑成,无斧凿痕迹。文中形容刷子李的高超本领。

  大名鼎鼎:形容很有名气的

  怵:害怕

  3、为下列多音字注意组词。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哄┥           喝┥          模┥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二、课文内容分析

  1、刷子李和泥人张的奇在什么地方?

  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不粘一个白点;泥人张从鞋底上取下一块泥巴便单手捏出活人嘴脸。

  2、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写刷子李之奇的?

  作者先描绘了天津码头的环境,为人物铺垫了一个背景,然后再它他的奇妙绝活,接着又从他的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

  3、作者是如何写泥人张之奇的?

  作者先写泥人张手艺好,然后写海张五对他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他如何'应答'。泥人张用鞋上的泥捏出了海张五的头像,而海张五又侮辱他的手艺,泥人张对此毫无反应,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的泥像。

  4、'刷子李'的行为是否有作秀之嫌?

  刷子李的行为的目的其实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了自己的技艺高超,其中流露出了他对于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不妨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较劲。

  5、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俗世奇人'作题目呢?

  文章中描写了刷子李、泥人张均是'高手',这突出了一'奇'字,但是他们现实中的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突出了一'俗'字。

  6、'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有能耐的,吃素,发蔫,*边站着。'这一句话说明了什么,它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这一句话写了天津码头上'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这是一个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在内容上,前后对比,使表达生动传神。

  7、'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一句话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在这一句话中运用了夸张的兵手法,突出了泥人张技艺高超,读后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问题探索。

  1、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语言有浓郁的'天津'方言的意味;文章的语言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表现力很强;此外,文章的语言比较短小精粹,活泼幽默。

  2、同学们可以学习本文的作者,观察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情景,用活泼幽默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篇16

  一、 导入

  1、浏览课文,请大家在“泥人张”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___________泥人张。生:(镇定自若的, 技艺精湛的,个性内敛的……)泥人张

  ppt展示(俗世奇人——泥人张)

  二、冯骥才及《俗世奇人》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作品有《神鞭》《三寸金莲》《雕花烟斗》《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冯骥才简介)

  《俗世奇人》是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全书由17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俗世奇人》课文评点

  三、阅读活动 完成三项活动:课文概说;手法欣赏;语言品味

  阅读活动一:课文概说

  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说;从“情节”的角度来概说;从“人物”的角度来概说;从“主题”的角度来概说。自选一个话题, 用百字以内的文字,进行课文概说。《俗世奇人》问题探究

  1、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说“泥人张”面对“海张五”的挑衅,用“贱卖海张五”的方式加以回击。“海张五”只有自食苦果,花大价钱买走了泥人儿,但这个故事却流传下来,直到今天。

  2、从“情节”的角度来概说:“泥人张”技艺高超,在天庆馆偶遇“海张五”。(开端)“海张五”拿“泥人张”取乐,“泥人张”用脚下泥捏“海张五”的头像“回报”他。(发展)“海张五”继续斗嘴,“泥人张”成批生产“海张五”的头像,贱卖海张五。(高潮)“海张五”只有花高价钱来买泥人。(结局)

  3、从“人物”的角度来说

  “泥人张”是一个智勇双全、个性内敛、技艺精湛、镇定自若的人。他技艺精湛,用鞋底的泥就可以捏出“海张五”,只有核桃那么小。他还沉稳、干练,面对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他善于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制敌,贱卖海张五,打击了“海张五”的嚣张气焰。

  4、从“主题”的角度来说:通过描写泥人张智斗海张五的故事,表现了泥人张技艺的高超和智勇双全,表达了作者对泥人张的敬佩以及为民间有这样的“奇人”“绝活”而感到自豪。

  阅读活动二、手法欣赏

  伏笔照应 悬念设置 对比手法 侧面烘托

  请自选一个话题,表达自己对作者写作技法的欣赏。

  1、“那天下雨”和“泥人张从鞋底扣泥巴”形成伏笔照应。

  2、人们瞧着“泥人张”如何“回报”“海张五”。设置悬念。

  3、“海张五”的气急败坏和“泥人张”的镇定自若形成对比。

  4、“海张五”到天庆馆吃饭时众人的反应侧面烘托出“海张五”的“不凡”。《俗世奇人》赏析

  阅读活动三、品味语言

  泥人张智斗海张五,情节简单却悬念迭生,曲折引人。人物形象逼真,这就与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有关。让我们从语言的角度品味这其中的妙处。

  赏析语言的方法:1、修辞 2、传神词语 3、幽默生动的方言

  举例

  1.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用了夸张的修辞,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

  2、“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寻”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20俗世奇人 刷子李 好嘴杨巴课文在线朗读

  3、“架式挺牛”、“撂高的”、“怵”、“赛”、“砍过去”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津风味),幽默传神。

  四、课堂小结

  《泥人张》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语言。泥人张的从容自若,后发制人;海张五的狂妄、跋扈,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冯骥才 先生写人叙事的手法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天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值得深思的是像泥人张这样的“民间奇人”越来越少,民间手工艺品也日渐稀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尽自己的努力去保护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篇17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俗世奇人》教学参考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372751193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