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甜生软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微信扫码分享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通用14篇)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1

  这样的命题,似乎有悖于当今教育语境。可是听罢王小利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后,笔者产生了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课堂因老师而精彩!

  真的不错!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老师教得亲切,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兴奋,学得愉悦;言者动情,听者动容。教师没有因学生反应迟缓而苦苦的“点拨” “恳求”;学生没有因回答问题不得要领而愁眉不展;听课的老师没有因短暂的冷场而深感疲惫。45分钟,在每个人全身心的融入和享受中悄然逝去。

  已经步入新课程了,谁都明白,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哪能因“教师”而精彩?可大家想想,课堂离开教师的精彩,学生之精彩从何而来?毕竟,教学是一项充盈着师生生命互动和精神对话的活动,话题的引入、对话的组织、课堂的调控、学习的激励……哪一项能缺乏教师的精彩?

  一、教学预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堂课王老师设计了五个环节:导入课文──欣赏课文──品味课文──朗读课文──仿写课文。以回忆小学时学过的《寻隐者不遇》导入。这首诗大部分初一学生都能回想起来,能背出来,成功感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上来。而且这首诗的内容与本文有相似之处,都是到山中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联想,激发迁移学习。一个并不华丽甚至是比较平实的导入却体现了教师的“生本观”──教学从学生的心灵处扬帆起航。

  欣赏课文,不是听老师范读,也不是请学生朗读,而是让学生欣赏flash课件配乐朗诵。学生都被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般的世界”里,也“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一股股真切的感受从学生心中流淌出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他的确把自然界的这些景物看作真正的朋友。”“题目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学生“披文入情”与文本对话,用“心”感受着作者的心。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具象化、情境化的作用,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为产生并交流独特的阅读体验作了铺垫。

  仿写课文,就地取材,选取熟悉的校园景物。学生在老师的导游下经历了一次愉快的森林之旅,在大自然中获得了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后,一种倾诉、创作的渴望被唤醒,当老师出示“食堂边小池”、“报廊前行道树”、“休憩的小鹿”、“石间草丛”等这些与学生朝夕相伴的校园景物时,学生细腻的情感、灵动的思维在笔尖源源流泻。“生活即教育。”王老师有意识地把生活场景引入课堂,“因心动而精彩。”在课堂上得到了真正的诠释。

  二、发展自主──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

  在课堂45分钟里,王老师尽量给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如,让学生比较课文拟题的妙处,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位“山中朋友”,找到有关段落、语句,朗读感悟,欣赏品味。课堂上,学生或自告奋勇地朗读,或热情洋溢地探讨,或激qing流畅地表达。虽然有时思考得不够深刻,有的难免偏颇,但点点滴滴,都是他们的独特体验和独到发现。总之,由于王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自己去鉴赏、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评价,自己只是扮演了一个“守望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讲堂”变成了真正的“学堂”。

  “给些阳光,他就灿烂;给点雨露,他就滋润。”这一切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给予”,取决于教师精彩的“主导”。虽然教师在课前作了缜密的、充分的预设,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充满悬疑和不确定性,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怎样面对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呢?“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王老师非常重视让学生成为“生成性资源”的解决者。教师的真情投入,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把,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天性;师生间的互动启发,又使彼此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样的课堂才是师生共同的追求。

  三、激发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更深层的本质来看,语文是靠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有了听说读写的思想交流过程。可见,离开了语言和思维,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语文也就不会具有思想性。所以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语言训练发展思维,通过思维能力培养提高语言水平。课堂上,王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我喜欢文中写树林的一段,‘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地扎进泥土和岩层’,作者运用了比喻。”学生说。

  “这是比喻吗?”老师稍一提醒,全班同学便异口同声:“这是联想。”

  “是的,这是联想,作者想象自己与整个树林融为一体,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当学生答问有失偏颇时,王老师不盲目地表扬,也不听之任之,而是耐心地纠正,智慧地启发。

  又如当另一学生品析“德高望重的老桥……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说它们写出了古桥的品质时,王老师便紧跟着追问:“古桥有什么品质?”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补充完善。再如交流仿写的片段时,王老师让写同一景物的几位同学一起朗读,教师不妄加评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在相互交流中比较,在相互比较中思考与借鉴。

  及时点评,科学评价,把误读的“导”正确,把肤浅的“导”深刻,把片面的“导”全面,把笼统的……

  “导”精致,才是“教”的本质,才是教师的精彩。并非多余的话。

  课听完了,笔者想说的是:一个真正精彩的教师,他必然在自己的心灵深处镌刻着这样几个字──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课堂固然是一个展现教师专业、人格魅力的地方,但展示不是目的,唯有将这种专业和人格的魅力转化为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转化为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转化为学生对生命的注目、对多样性的尊重等等,教师的精彩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彩,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堂、言语实践的阵地、磨练综合能力的舞台!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2

  开学的第一天,崭新的课本发下去,我首先请学生浏览全册课文,看看本学期要享用的精神大餐的菜谱——目录,初步感受课文的总体内容,然后锁定第一组课文。这组课文安排的主旨是“感受大自然”: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轻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读着这优美的导语,我充满热情地邀请学生:“你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玩呢?最想到哪里玩呢?”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好多人都说想到草原去玩,那里辽阔无边,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做游戏。我顺势说:“草原是好玩,不过老师今天先带你们到山里去玩,访问山里的好朋友!”这样就导入了第一课《山中访友》。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写的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心情,注意画出优美的词语以及生字,在有感悟的地方做上记号。我特别提醒学生,要有一副好心情,面带微笑,跟随作者山里边走一趟。学生或自然或很搞笑地带着笑脸有模有样地朗读课文,一边用彩笔在书里圈圈画画。读完以后我请学生反馈交流。我没有给学生设置什么问题,学生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因此回答很踊跃,现在的学生好多都很有“经验”,他们手里的参考资料并不比老师少,所以他们所提的问题几乎都是课文重点,考试的要点,答案也接近标准。

  但有一个问题的答案却让我们大家都为难了,那就是作者山中访友究竟是在哪个季节。学生黄宇嘉说是在秋季,理由是秋风才比较凉爽,秋天落花、落叶才比较多。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特别表扬了他。但马上有学生说是在夏季,因为教学用书里边是这样解释的: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哦,这倒是个问题呢。按理我们没有必要去拘泥哪个季节,但要是考试时候应该填什么季节呢,答案可是要唯一呀。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当然没有给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去查找:栀子花在哪个季节开放?一年24个节气有什么特点?只有夏天才下雷阵雨吗?哪个季节露水比较重?

  上课后学生回家翻日历,问家长,找来了许多资料:

  栀子花:四季常绿灌木,木本花卉。高1余米,叶对生或3叶轮生,有短柄,叶片革质,倒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顶端渐尖,稍钝头,表面有光泽,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托叶鞘状。花大,白色,芳香,有短梗,单生枝顶;花萼裂片倒卵形至倒披针形,伸展,花药露出。花6瓣,有重瓣品种(大花栀子)。花期较长,从5-6月连续开花至8月。果熟期10月,果黄色,卵状至长椭圆状,有5-9条翅状直棱,1室;种子很多,嵌生于肉质胎座上。

  从查找的资料中,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查找的过程中,我们还获得了许多乐趣,这就是在做学问呢,人认真起来是多么快活呀,还有,我们以前不太在意的民俗文化竟然是这样的神奇,真是生活处处皆语文呢,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大语文观啊。虽然我现在还模糊作者山中访友是哪个季节,但我却很开心,因为从愉快的教学自然地拓展开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就这一点令我很满足。开学的第一天,崭新的课本发下去,我首先请学生浏览全册课文,看看本学期要享用的精神大餐的菜谱——目录,初步感受课文的总体内容,然后锁定第一组课文。这组课文安排的主旨是“感受大自然”: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轻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读着这优美的导语,我充满热情地邀请学生:“你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玩呢?最想到哪里玩呢?”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好多人都说想到草原去玩,那里辽阔无边,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做游戏。我顺势说:“草原是好玩,不过老师今天先带你们到山里去玩,访问山里的好朋友!”这样就导入了第一课《山中访友》。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写的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心情,注意画出优美的词语以及生字,在有感悟的地方做上记号。我特别提醒学生,要有一副好心情,面带微笑,跟随作者山里边走一趟。学生或自然或很搞笑地带着笑脸有模有样地朗读课文,一边用彩笔在书里圈圈画画。读完以后我请学生反馈交流。我没有给学生设置什么问题,学生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因此回答很踊跃,现在的学生好多都很有“经验”,他们手里的参考资料并不比老师少,所以他们所提的问题几乎都是课文重点,考试的要点,答案也接近标准。

  但有一个问题的答案却让我们大家都为难了,那就是作者山中访友究竟是在哪个季节。学生黄宇嘉说是在秋季,理由是秋风才比较凉爽,秋天落花、落叶才比较多。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特别表扬了他。但马上有学生说是在夏季,因为教学用书里边是这样解释的: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哦,这倒是个问题呢。按理我们没有必要去拘泥哪个季节,但要是考试时候应该填什么季节呢,答案可是要唯一呀。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当然没有给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去查找:栀子花在哪个季节开放?一年24个节气有什么特点?只有夏天才下雷阵雨吗?哪个季节露水比较重?

  上课后学生回家翻日历,问家长,找来了许多资料:

  栀子花:四季常绿灌木,木本花卉。高1余米,叶对生或3叶轮生,有短柄,叶片革质,倒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顶端渐尖,稍钝头,表面有光泽,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托叶鞘状。花大,白色,芳香,有短梗,单生枝顶;花萼裂片倒卵形至倒披针形,伸展,花药露出。花6瓣,有重瓣品种(大花栀子)。花期较长,从5-6月连续开花至8月。果熟期10月,果黄色,卵状至长椭圆状,有5-9条翅状直棱,1室;种子很多,嵌生于肉质胎座上。

  从查找的资料中,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查找的过程中,我们还获得了许多乐趣,这就是在做学问呢,人认真起来是多么快活呀,还有,我们以前不太在意的民俗文化竟然是这样的神奇,真是生活处处皆语文呢,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大语文观啊。虽然我现在还模糊作者山中访友是哪个季节,但我却很开心,因为从愉快的教学自然地拓展开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就这一点令我很满足。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3

  引言与背景: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人文精神和美的教育,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在上课前,我了解到班级学生与大自然接触少,而且由于生活经验与视野所限,对写景类的文章,学生大多不能有较深的感知、体验。再者由于现在的学生去春游、秋游的机会几乎为零,所以要初一学生感知、理解并体会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学生想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想与大自然对话的愿望却相当迫切。我觉得得找到一个教学的切入口,使学生对自然之美有较深切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而《山中访友》正是一篇词美、句美、景美、情美的佳作。我决定以“审美”为切入口,按照美的规律从审美角度进行阅读设计,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设审美的阅读情境,唤起学生的美感情趣,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在具体的教学中以课文为本,以紧扣品读字句为前提,领着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美的朋友,品味美的情感,抒发美的心声,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案例描述:

  带着美好的心情,迈着轻快的步伐,我来到教室,向学生播放了一首歌曲,让学生进行曲名竞猜。当歌曲前奏刚开始,许多学生就猜出了歌曲的名字——《朋友》。在我的提议下,大家都跟着唱起来。一个片段后,我将音量调小,以这段欢快的乐曲为背景,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拉开了本次学习活动的帷幕:

  周华健倾情演唱的《朋友》勾起了我们对朋友的无限思念。是啊!拥有朋友的日子是美好的;认识新朋友是美好的;发现朋友身上的品质是美好的;能与自己喜欢的朋友一起互诉心声更是美好的憧憬。今天,我们在李汉荣先生的指引下走进山林,走向山涧边,开始一次美的旅行,去会一会山中的众朋友,好吗?在优美而欢快的旋律的熏陶下,在老师优美动情的语言感染下,学生齐声说:“好!”有了优美音乐的熏陶和动情语言的感染,学生初步欣赏到了美。

  接着,我让学生听课文的配乐朗诵,出示了这一环节的目的:我已认识的美的朋友有那些?同时强调在读书时应以自我为中心,如果能将文中的“我”化为自己,那么大家就会有不菲的收获。紧接着组织学生通过自由读、齐读、默读、协读等自己喜爱的朗读方式朗读课文,找到并圈划出自己已认识的朋友。不到五分钟,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学生争先恐后地想回答。

  学生1:我已认识美的朋友有古桥、树、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 、雷阵雨、柏树、蚂蚁。

  学生2:我还认识了石头、落叶、小花这三位美的朋友。

  学生3:我已认识的美的朋友还有归鸟、月色。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认识了这么多美的朋友。(在三位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有意地将这些朋友的名称写在“     ”字的图案上。)

  在学生对课文中的美的朋友有了初步的感知后,我让已经认识许多美的朋友的同学选择一两位自己最喜欢的朋友,带着自己的体会,仔细品读描写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并做好相应的批注,待会儿结合相应的词语或句子陈述理由。学生自由品读课文,能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把学生带进课文优美的情境中去,毫无阻拦地接受课文中美的感染熏陶。

  自由品美摘录:

  教师:请已经品读到美的同学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学生1:我最喜欢的朋友是白云大嫂。喜欢她用洁白的身影打扮憔悴的天空,为了让天空变得更加湛蓝,她默默地奉献着。我从她身上看到了白衣天使的影子,白衣天使为了让病人更好地康复,也一直在奉献着。

  教师:老师为你精彩的发言鼓掌,你从白云大嫂身上品味到了奉献之美。

  (我带头鼓掌,学生也一起鼓掌,接下来回答的气氛越来越热烈了。)

  学生2:我最喜欢的朋友是古桥,因为他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位朋友,是位德高望重的朋友。

  学生3:我最喜欢的朋友也是古桥,因为他在水上站了几百年,把许多人马渡过彼岸,而自己却坚持着,从不改变自己的姿态,让我看到的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教师:你能找出最能体现他品质和精神的词语吗?

  学生3:我认为可能是“躬”与“俯身”

  教师:你觉得这样的朋友大家应……(我故意停一下,学生马上接着说)

  学生3:大家应尊重、敬佩他。

  教师:你能带着尊重、敬佩的语气读一下这段优美文字吗?

  (学生深情地读着)

  教师:刚才我们又品味到了坚韧之美和奉献之美,请大家继续吧。

  学生4:我最喜欢的朋友是树,因为树是我的知己。我*在树上,想像着自己也成了一棵树,我不仅和树融为一体,而且也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教师:好个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看来你的体会很深刻。

  学生5:我最喜欢的朋友是云雀弟弟,因为它最自由,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我也挺喜欢自由的。

  教师:你的朋友云雀弟弟美在喜欢自由吗?

  学生6:老师,我觉得它美在不搬弄是非,很正直。

  教师:正直之美,令人称道。

  学生7:我喜欢的朋友是老柏树,因为它很慈祥,待朋友很热情,朋友一来立即撑起的大伞,让朋友避雨。

  教师:多么热情好客的老柏树呀!但雷阵雨时去树下避雨的做法科学吗?

  学生8:这种做法不科学,这样做可能会有遭雷击的生命危险。(这位学生脱口而出,生怕功劳被人抢去似的。)

  教师:看来我们同学的科学知识挺丰富的,以后大家走进大自然时可要注意安全。

  学生9:我最喜欢瀑布大哥,因为它从古唱到今,从不拉赞助,不收门票,给我树立了廉洁,无私奉献的榜样。

  教师: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奉献之美。

  ……

  教师:老师真的非常佩服同学们的见地,竟然将自己最喜欢的朋友之美品味得这么深刻。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融入了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大自然了。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的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于是,品味了众朋友之美后,我不失时机地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再现声、景、情之美,让学生对照画面朗读相应段落,边吟读,边联想,学生自然心有所感,情为所动。这种情境气氛,既使审美主体处于情感感受之中,以情动情,引起共鸣,又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我便趁热打铁,因势利导:“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可老师现在要说:‘好友见好友,不怕话没有。’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想一想,我要与好朋友倾诉怎样美好的心声,然后动笔写下两三句话。”这时有的学生脸上带着会心的微笑;有的学生腮帮在遐思冥想;有的在闭目沉思;有的则挥笔疾书,似有万语千言想与好友诉说。

  自由抒美摘录:

  教师:时间到了,请同学们大胆地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心声说出来,好吗?

  (话音未落,语文学科代表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

  学生1:古桥爷爷,虽然岁月在无情地流逝着,但是你那永不改变的姿态,让我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你使天堑变成通途;你给大自然增添了曲线的美;你让人们领略了什么叫坚韧。你真了不起!(掌声四起)

  教师:你真不愧是学科代表,用了一组排比句抒发了自己的心声,你也非常了不起。

  学生2:白云大嫂,我的好嫂子!(学生笑)你像是一段绝细绝细的白纱巾,装扮着天空,只想着让天空更加湛蓝、美丽,而从不想着自己,我要向你学习。

  学生3:花儿,我的挚友。我来到你的身边,只要我一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花:我的身体成了花的干,我的手变成了花的叶子,我的笑脸成了盛开的花朵,呼吸成为花的芳香。(又听到掌声四起)

  教师:多好的一对朋友啊!

  学生4:老师,我要倾诉心声的朋友不是课文里的,行吗?(一位男生怯生生地站起来)

  教师:当然可以,我相信大家很想听听你与众不同的心声。

  学生5:雪花妹妹,你是那么的轻盈,那么的洁白无瑕,你是美丽的化身,冬季的天使,你从高空富有诗意地飘落下来,跳着美丽的舞蹈,让我感受到了冬的浪漫,我喜欢你。(掌声如雷)

  教师:你的语言与你的雪花妹妹一样优美而且富有诗意,我们都陶醉了。(学生们都会心地笑了)

  ……

  教师:走进大自然,我们认识了许多美丽的朋友;走进大自然,我们品味到了许多美的情感;走进大自然,我们抒发了自己最美的心声。最后,让我们高声地对大自然说一声:大自然,我的朋友,我爱你。

  学生:大自然,我的朋友,我爱你!

  (声音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教学反思:

  这堂课教学设计的环节比较新颖,出乎学生的意料。所以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教学的几个环节层层深入,不仅保证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主要教学环节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又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个性养料,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山中访友》这堂课中学生“选择品读描述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与自己喜欢的同学分享快乐”,“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理由”,“讲讲自己最想倾诉的心声”。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大家交流讨论,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让学生觉得学习没有强迫意识,没有厌倦感,更不会有逆反、抵触心理,学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同时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这种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形成个性。

  其次,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到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情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山中访友》时,考虑到这篇文章是一篇词美、句美、情美的佳作。故将教学目标定为“用我的心感受朋友美好的感情”,“用我的心抒发自己对朋友的美好心声”,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重视。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这完全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的结果。教师并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缚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去统一学生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不时有思维火花的闪现。

  再次,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好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作者美好个性的展示。《山中访友》中表现出作者健康的个性,作者心中充满友爱、真诚、感激。学生在品读,研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许多高尚的品质─或默默的奉献,或纯洁正直,或坚韧热情,并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他们会学会正直、热情、奉献、赞赏,特别是在“用我的心抒发自己对朋友的美好心声”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有人在赞美白云、瀑布,收获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人在赞美雪花,富有诗情画意;有人在赞古桥,学到了敬重和坚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参与的人生态度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熏陶、感染、形成。

  然而,这次学习活动如果不在课堂里上,而是真正带着学生走进多姿多彩大自然,让学生目睹到真实的自然景物,放飞想像的翅膀,与大自然促膝长谈,我相信,这次学习活动会更精彩,学生对美的品味会更深刻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4

  改编:飘在云里

  男领:(中速)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

  女领:(喜悦地)早晨,好清爽!

  男领:(喜悦地)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女领:不骑车,不邀游伴。

  男领:也不带什么礼物。

  男女领抒情地,轻快地)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男领: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男合:(崇敬地)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女领:(关切地)你累吗?

  女合:(赞美地)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

  女领:(深情地,稍慢)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男领:(深情地,稍慢)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

  众合:(赞美,渐高渐重)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女领: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

  女合:(喜悦地,轻快地)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

  男合:(喜悦地,轻快地)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女领:(缓慢地)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株树都在看我。

  男领:我闭上眼睛,(兴奋地)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

  众合:(激动地)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女领:(轻快地,热情地)你好,山泉姐姐!

  女合:你捧—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

  男领:(轻快地,热情地)你好,溪流妹妹!

  男合: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女领:(亲切地)你好,白云大嫂!

  女合:(赞美地)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

  男领:(高兴地)你好,瀑布大哥!

  男合:(赞美地)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

  男女领:(热烈地,欢喜地)你好呀,悬崖爷爷!

  女合: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

  男合: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

  女领: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

  男领: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女领:(爱抚地,亲热地)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

  女合: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男领:(缓慢地)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女领:(缓慢地)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男领:(激动地)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

  男合:(害羞地,带些自嘲)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

  女领:(受惊地)忽然下起雷阵雨。

  男合:(稍重,渐重)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

  女合:(紧跟着)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

  众合:(渐慢,稍轻)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

  男领: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

  女领:满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男领: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低声细语,似亲切交谈)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女领:(慢而轻,字字清晰)雨停了。

  女合:(慢速)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

  男合:(慢速)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

  男领:(恋恋不舍地)我也该回家了。

  男合:(喜悦地,深情地)于是,我轻轻地挥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众合:(满足地,高声地)于是,我轻轻地挥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邀请、俯身、瀑布、陡峭、身躯、蕴含、侠客、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与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通过联想与想象表达感情的方法,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写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揭题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本册教科书的第一单元,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本第1页的单元导语,看看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1.(1)谁第一个说说,你从单元导语中知道了什么。

  A 我知道了这个单元都是介绍大自然的——说得对,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感受大自然。

  2.还知道了什么?

  师:了不起,你关注到了学习要求,一起来读一读。

  总结:学习本组课文就是要体会作者有哪些(贴:独特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贴:联想和想象)

  3.揭题:

  (1)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板书课题。

  师:一起读。这是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

  (2)访的意思是?(拜访)友指的就是(朋友)

  你怎么理解课题?(到山中去拜访朋友)

  再读题。

  二、初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作者到山里拜访哪些朋友?把相关词语圈出来。(课件出示要求)

  (二)检查词语

  过渡:来,我们来读一读词语

  第一组:栀子花、汩汩、犬吠、嗅到

  1.谁见过栀子花?读句子【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2.汩汩一般用来形容?(水流动的声音)读句子【你好,汩汩的溪流!】

  3.犬吠就是狗叫。嗅就是闻的意思。

  第二组:树冠、唱和

  1.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

  冠本义是帽子,皇帝戴的帽子叫--皇冠。

  也表示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树的顶端叫——树冠,鸡头上像帽子一样的东西叫——鸡冠。

  2.唱和的意思是和谐的跟着唱。

  总结:不同的读音表示不同的字义,用法也不同。

  第三组:邀请、身躯(先驱)、津津乐道

  这三个词中含着三个要写的字,我们一起来写。

  1.“邀”字先写“敫”,写得紧凑一些,再写走之儿,平捺要写的舒展。

  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约定的地方去叫——邀请。

  2.“躯”先写“身”字,根据偏旁我们知道它与身体有关,再写“区”。

  3.津津乐道:很感兴趣的谈论。津津的意思:形容有滋味;有趣味。有一个词叫——津津有味。

  (三)交流问题

  1.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作者到山里拜访了哪些朋友?

  ①学生交流【古桥-树林(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

  ②书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全文【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改成陈述句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

  ③这么多的朋友,作者重点拜访了谁?(板书:古桥-树林)

  2.师:其实作者是去山中拜访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可他为什么说是——山中访友?生交流

  你觉得这个课题怎么样?生交流(拟人)

  3.师总结:把山中的一切都当做了人来写,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独特感受。

  三、学习第3自然段,悟“德高望重”

  (一)悟“德高望重”

  过渡:一个早晨,他又来到了这漫步了千百回的山中。作者拜访了第一位朋友——古桥。

  1.在作者眼中,古桥是一位怎样的朋友?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和句子。

  ?生1:德高望重的老人。德高望重是什么意思?

  师:德是什么?望是什么?

  生:德是品德,望是威望、名望、声望的意思。

  请你读一读

  ②生2:“弓着腰,俯身凝望”

  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古桥【图片】,它弯弯的桥拱就像——老人弓着的腰啊!它身上 爬满了藤蔓,就像——老人的皱纹啊!

  总结:作者把古桥当做老人来写,用恰当的比喻表达了他这份独特感受。

  ③生3:“你把多少人马……”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④生4: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

  师: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很忠诚,默默地)仍在为人们服务。

  (二)指导朗读、背诵

  1.指导朗读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老桥,面对这位忠诚的老桥,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作者该怎样与他倾诉。谁来读。

  ?生1读,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对老桥的什么?生:尊敬。

  师:你觉得你听出了对老桥的什么?生2:怀念。

  师:还有吗?生3:老桥是他的朋友(朋友之情)。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

  ②师总结: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

  2.指导背诵

  ? 情浓文美,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把它深深地印入脑海中。你可以分成3部分把它记住。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你把多少人吗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②生自由背诵,请2生背。

  ③短短3句话,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形象深深刻入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四、比较阅读,体会写法

  1.师:的儿童文学作家金波也写过一篇名为《桥》的文章(投影)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喜欢哪一种表达?

  【 桥

  一条流得很急很急的河,切断了土地,是桥又把它连接了起来。

  因为有了桥,我每天早晨,才能走向学校。

  我在假日里,才能去河对岸的山上才来野花,送给我生病的老师。

  我在中秋节,才能带上糕点去看望我的外祖母。

  我记得我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是怎样买着不稳的步子走过这座桥的;爸爸也记得他是怎样走过这座桥,第一次进城的;爷爷也记得他是怎样走过这座桥,去山上砍柴的。】

  相同点:都对桥有很深厚的感情,都进行了联想。

  师:他们有没有写桥的外形,样子?只写了自己与桥之间的感情。都是他们的独特感受

  不同点:第一人称,文章中用了第二人称,把桥当成了朋友。

  师:有了一个字反复了3次——你。从这个字中感受到了什么?(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2.师:你能学着李汉荣的样子,跟桥说说心里话吗?用上这样的句式,可以改写这段文字,也可以写自己的独特感受。

  桥啊!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自由写

  3.学生交流

  师评价:我感受到了你对老桥的那份情谊。

  你的联想很独特。

  你用了疑问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了他的老朋友——古桥。体会了作者运用拟人、比喻、联想与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还运用第二人称来写下自己的感受。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他的脚步,去——山中访友。

  六、板书设计

  散文 山中访友

  古桥 老朋友 独特感受

  树林 联想、想象

  ……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6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入  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7

  一、导入  新课

  师:唐代诗人贾岛曾写过一首诗《寻隐者不遇》,广为流传,同学们会背吗?(生背)诗人到山中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的名士。今天,我们要学的《山中访友》一文的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又是谁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山中看个究竟吧。(板书——山中访友)

  二、整体感知

  (配乐营造气氛)师:请同学们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小声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并划出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小声朗读课文)

  师:作者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纷纷作答)师整理明确——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

  师:读了文章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初看文章题目以为作者去拜访的是人,没想到作者拜访的却是自然界的这些朋友,读后觉得非常新奇有趣。

  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非常亲切,好像这些朋友也是自己的。

  师:大家谈了自己阅读课文的初步感受,看得出同学们已被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真情所感染。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作者那样的好心情,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去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

  三、研读赏析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同学们认真看课文,圈点勾画)

  生:我喜欢这一句,“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这一句用“德高望重”形容老桥,突出了桥的历史悠久,同时句子用拟人的手法并以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让人感觉非常亲切。

  生:我喜欢“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清翠的手势”这一句,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师:请展开想象,这该是怎样的手势?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你能描述出来吗?(生描述,师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用语)

  生:“我闭上眼睛,我真得变成了一株树……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这句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仿佛自己与树融为了一体。

  师:融为一体是怎样的感觉呢?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一下。——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一句。(学生推荐一女生)——树木的成长是缓慢的,因此,朗读时声音要轻一点,语速要慢一些。现在,这位同学开始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举起双手,感觉自己也是树林中的一棵树,用心去体验一下树的成长。

  (学生举起双手认真体验)

  生:我喜欢“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这句,这里把“山泉”比作“明镜”,写出了山泉清澈、宁静的特点。

  师:说得好,这一段除了写“山泉”,还写了许多景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生:写“白云”,突出了白云的洁白。

  生:把“瀑布”比作“歌唱家”,写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体现了瀑布的奉献精神。

  师:对,你真得很善于阅读。瀑布的奉献精神让我想起那些漫天要价,要“天价”的明星们了。——这一段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点?”

  生(齐声):以第二人称来写,感觉很亲切。(师引导全班女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

  师:作者如此亲切地称呼山里的众朋友,从中看出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生: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生: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

  生:是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

  ……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作者独自一人走进山林,欣赏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是“山中访友”呢?

  生:以大自然为友,体现了作者想象的丰富、新奇。

  生:说明作者具有童心、童趣。

  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生:以这样的方式叙述,我们感觉很亲切。

  师:本文中作者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的,他对天地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用心去留意,用满怀的真情谱写了心中的赞歌,正是:山中访友访自然,心中蕴情蕴天地。(板书)

  四、拓展训练

  师: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生活,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一只小蚂蚁都可能触动我们的情思,拨动我们的心弦,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改变角色,假设你就是那棵树,那片云、那座古桥、那山中的一景,你将向人类朋友倾诉怎样的心声呢?

  生:我是一棵大树,由于人类的肆意砍伐,我的族类朋友日渐减少,为此,我常常掩面叹息。亲爱的人类朋友,停一停你们手中的锯斧吧,想一想,是谁给你们送来清凉的慰藉?是谁为你们阻挡风沙?是谁给了你们清新的空气。那都是我们,是我们大树,求你们不要再乱砍乱伐了,如果等到青山泛黄,洪水泛滥的那一天,就后悔不及了。(同学们都为他声情并茂的发言鼓掌)

  师:精彩!真是精彩!——还有谁要诉说?

  生:朋友,我是你脚下那无名的小草,虽然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但是我们一样都有生命。请高抬贵脚吧!难道你们就没看到我身旁的牌子吗?——“小草也有生命,请足下留情”。

  师:同学们,对两位同学的发言——“大树”和“小草”的诉说,你们有什么感想?(因势利导,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16:我们要劝那些滥砍滥伐者放下斧头。

  生17:我们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生命。

  生18:一定要保护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

  ……

  师:刚才同学们是从环保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可看出同学们很有环保意识,这很好,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里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山清水秀的地方,作为其中的一景,你又将对你的朋友说些什么?

  生19:你好,亲爱的朋友,我是你的氧气朋友,让我伴着你,追随春天的气息,聆听鸟儿的歌唱,欣赏这山中的美景……

  生20:嗨,大家好,我是那山中的溪流,“叮咚叮咚”,我的声音好不好听,如果你累了,不妨到我身边来坐坐……

  (下课钤声响了,许多同学还高高举着手)

  师:今天,通过这短短四十五分钟的合作,我和大家一起感知了课文,欣赏品味了文中优美的语句,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正是有了大自然中的这些朋友,我们才有了舒适、温馨的家园。我想,只要我们用自己的一颗爱心,珍惜、爱护大自然的这些朋友,他们就会给人们最美的笑脸,人类一定会拥有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8

  无锡市八士中学  马群  高凤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5、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赏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来,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9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习运用。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有很多句子体现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而且韵味十足,得让学生反复地读。

  2、文中多处运用了想象、比喻、拟人等描写,可结合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朗读和练笔。

  3、课文学习的切入点很多,本设计抓前后两处“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展开教学,教师还可以从课题中的“友”直接切入学习。

  4、文中描写各种景物时的写法有些类似,教师可以采用举一反三法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不要面面俱到,逐段分析

  学习主线

  抓住文中一前一后的两个“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和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感情,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美,从而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板书设计

  1 山中访友

  老桥

  带着好心情 树林 带回好心情

  山泉

  ……

  热爱大自然

  预设教学流程

  【导入教学】

  揭示课题后,问:看了课题,你觉得作者可能去山中访问谁?

  【字词教学】

  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组织交流: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

  2、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自由读课文后,师出示几组词语: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依然如旧

  汩汩 瀑布 栀子花 犬吠 恩泽

  细数 唱和 旋转

  ①自由读——指生读,正音——齐读。(注意第三行多音字的读音。)

  ②引导理解词语“恩泽”,谁来给它找个近义词?

  ③你能结合课文给将成语补充完整吗?

  德高望重的( ) 津津乐道的( ) 依然如旧的( )

  引入:作者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访友,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回来的?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回答。

  2、从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到“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你感受到了什么?

  3、从这两段的哪些词语中你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好心情?(品味:一路月色 犬吠 、归鸟的环境衬托描写的作用)

  【语言训练点1】

  文本内容:第3自然段

  引入:作者的好心情源于什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和这些朋友的深厚感情?

  1、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2、反馈交流。

  3、作者形象地把桥比做什么?什么叫“德高望重”,为什么把桥比做“德高望重”的老人?

  4、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桥的“德高望重”?

  5、读着这些词句,想象一下,古桥在几百年历程中,都驮过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

  6、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可是古桥依然屹立着。这正是“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

  7、小结: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语言训练点2】

  文本内容:第4自然段

  1、你能用你的朗读带大家走进这片熟悉的树林吗?

  2、当作者还是孩子时,曾在这儿做什么?当他成年时,他又会在这儿做什么?

  3、因此,树林里的一切是怎么欢迎我的?

  4、作者为什么会有把自己变成树这么奇怪的想法?

  5、师: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语言训练点3】

  文本内容:第5自然段(自由读)

  操作步骤: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你能给句子换个说法吗?

  2、作者分别是怎么和山中的一切打招呼的?你能给它分类吗?

  3、你从作者不同的招呼中读出了什么?

  4、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说一说。

  4、小组合作朗读,感受作者和山中的一切景物和作者的深厚感情。

  5、想象写话:

  我还山中的( )打招呼:

  ——————————————————————————————————————————————————————————————————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1、课文实际上是写作者去山上观赏景物,为什么却以“山中访友”为题,你从题目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1《山中访友》

  一、找近义词。

  邀( ) 清爽( )拜访( )依然如旧( )知己(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山泉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白云 ( )的云雀 ( )的雷阵雨

  三、读读句子,想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 )

  3、我脚下长出的根须,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

  4、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

  5、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

  6、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四、小练笔。

  还记得家乡的桥吗?还记得家乡的石板路吗?或者家乡的小河让你念念不忘?请选择一种景物,模仿课文中2——6自然段中任何一段的写法,来当一回小作家吧!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10

  师:(李老师面带笑容走上讲台)上课!

  生:(精神抖擞,声音响亮的)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学习《山中访友》。刚才李老师把课文读了一遍,也很有感触。文章题目是《山中访友》,我今天是宜都访友,我第一次来宜都。

  生:(笑)  

  师:文中有一句话,在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茫茫天地间,我们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今天是一个幸运的日子,因为到宜都来这辈子或许不会只有一次,但今天毕竟是第一次。

  大家想想,茫茫天地间,我和大家在这个舞台上相遇,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以后可能还有机会遇到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同学,但是绝对不会在这个舞台上和所有的同学上一节课了,正所谓空前绝后,这就叫缘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缘分。这篇文章李老师也才接触,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这篇课文,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请用手势告诉我。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请明确地告诉我。

  生:(同学们高高的举起自己的小手。)

  师:(环顾整个教室)喜欢这篇文章,证明大家都读懂了这篇文章。有谁告诉老师,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了?

  生1:我觉得就是弄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师:(点头)读懂,就要知道作者写的什么。读懂还有什么标准?

  生2: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让自己和作者有一个感情上的共鸣。

  师:(赞许地)说得多好,要有情感共鸣。

  生3:要一边读课文,一边能想象出课文所描绘地情境。

  生4:还要在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师:(快速地接过话题)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联想?

  生:我联想到了山里的景色。

  师:嗯,不错。刚才李老师就由文中作者和蚂蚁的缘分,联想到我和大家地相遇,也就是一种缘分,这也是展开联想。

  生5:我觉得要揣摩作者地写作意图,明白他的用意。

  师:(肯定地点头)怎样叫读懂一篇文章,同学们说得很具体,也说得很全面,我以为关键有这几点:最起码字要认识,大家在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

  生:(面面相覻,默默无语)

  师:李老师有一个不认识的字,“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涧”字什么意思?谁告诉李老师呀?

  生1:就是从山间流下来的水。

  师:非常好。你怎么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

  生1:(笑嘻嘻的)我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做思考状)

  师:(摆手)不管它叫什么,知道曾经学过,掌握了这个字就行了。

  生2:我以前学过一个词叫“山涧”。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生:有一个地方我不明白。第61面的“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中的“逝川”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能帮助他?

  生:“逝川”就是流去的一去不复返的河流。

  师:“逝”就是流逝。“川”就是河流。(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河流)古人写“川”就是这样的,象流水一样,具有曲线美。  

  生:(学生大笑)。

  师:今天,李老师要告诉大家一种阅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读一篇课文。刚才同学们说过读懂一篇文章要明白文章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我补充两点:一是要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二是读一篇文章,要发现问题。

  生:(疑惑地望着老师)。

  师: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不是说明你没读懂课文,恰恰说明你读进去了。越是动脑筋,越是发现的问题多。请同学们把“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八个字写在书上。

  多媒体屏幕显示:

  “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1、或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

  2、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

  3、读出自己:是共鸣、欣赏审美(把自己读进去)

  4、读出问题:是质疑、研究、批判(与作者对话)

  5、由于生活经验不一样,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个读者的收获不可能完全一样。

  师:刚才那位女同学说,读文章要让自己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就是读出了自己。读出自己就是想到与自己相似的思想,相似的情感。有人在看《红楼梦》的时候,看得流泪,是《红楼梦》里面有他的表姐,有他的表妹吗?

  生:(摇头,笑)没有。

  师:那是因为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前几天,李老师给同学们读一篇文章《一碗参汤荞麦面》,讲的是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的故事,读着读者,我就流泪了。后来,我跟同学们说:“李老师失态了,但请同学们理解李老师。因为老师在9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我的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一起生活的,这叫什么?这就是读出了自己。

  师:什么叫“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不同意的观点做上记号。读出问题就是质疑,研究。告诉同学们,无论什么样的大作家写的文章,你们一定不要迷信课文,不要迷信作者,更不要迷信老师。

  师: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这就是老师交给大家的一种阅读态度,这就叫读懂了文章。

  师:下面我把课文给大家读一遍,有不懂的地方,注意勾画。李老师不一定读的准确,请同学们认真听,跟老师提出意见。

  师:(范读课文)山中访友,李汉荣……(看看同学)我发现姓李的人都会写文章。(得意的笑)

  生:(哄堂大笑,舞台上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息。边听边勾画)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你最喜欢哪一句?最喜欢哪个词?同桌互相交流。

  生:(热烈的交流,朗读)

  师:谁来谈谈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我喜欢瀑布大哥。“你好,瀑布大哥!……从古唱到今。”“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好像在讽刺人间为了利益而做的一些可笑的事。

  师:嗯,他也产生了联想。由瀑布想到了人们的一些唯利是图的做法。只有大自然是最慷慨的。

  生2:(饱含感情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读的多有感情呀,请再读一遍。

  生2:(富有深情的朗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他读出了自我,他好像就是一座饱经沧桑的老桥。

  (全班同学大笑。)

  生2:我们从出生到老去,仿佛就是短暂瞬间。

  师:而我们此刻度过的这一刻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时间的紧迫感就是这样的。

  生3:“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它写出了雷阵雨的气势。仿佛是一千个侠客在吼叫一般。

  师:天上有侠客吗?

  生3:没有,它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一千个诗人”也是比喻的手法。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

  生:我也喜欢第5段,里面称呼有“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等等,把山泉比作姐姐,把溪流比作妹妹,把白云比作大嫂,把瀑布比作大哥,给人以非常自然,非常亲切的感觉。

  师:哦,这位同学提醒了我,全文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呀?

  生:(齐声说)拟人。

  师:文章在哪个地方开始采用拟人的呀?

  生:第一段。

  生:第四段。

  生:第二段。

  (学生众说纷纭。李老师笑着不断的摇头。)

  师:有的说第一段,有的说第二段,我觉得不是,比这还早。

  生:(恍然大悟,大声喊道)题目。

  师:对了哦,是题目。《山中访友》中的“友”,就是指的大自然。想想:作者为什么采用拟人的手法?注意,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这可是一个科研难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还用许多比喻?

  生1:因为那些事物都是抽象的,为了把它们写得形象些?

  师:no。

  (生哄堂大笑) 

  师:(环顾四周)我就喜欢同学们有一些思想碰撞。

  生:用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精神表现出来。

  生: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好像和大自然很亲密。

  师:大自然本身就有生命呀。(生窃窃的笑)

  师:其实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大家各抒己见,道理就会越说越明。

  生:用拟人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有亲切感;用拟人把自然的活力表现出来,好像有生命的张力。

  师:哦,生命的张力。她用了“张力”这样一个词。不错。

  生:作者采用拟人,把自然写的更活泼了,更亲切了。

  生:我也认为采用拟人是为了展示各种抽象的精神。如写“老桥”就是为了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认为大自然本来就是我们的朋友,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他们写得更生动,更亲切。

  师:(大声的)真好,他把我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我真不该点他发言。

  (全班同学开心的大笑)

  师:(小结)大自然本身就是我们的朋友,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真情实感永远是第一位的,写作技巧才是第二位。

  多媒体展示图片:

  和同学们在油菜花地上课、雪地“一班”造型、在草地学狗叫、在草地接受大自然的召唤。

  师:(介绍图片)李老师也喜欢和大自然为友,我和孩子们在油菜花地里上课,大自然的一花一草包括听我课的学生,都是我的朋友。

  师:还有,我和我的学生们在雪地里打雪仗。(笑,指着图片)猜猜这是什么呀?

  生:“一班”。  

  师:嗯,对。同学们真聪明。不是同学聪明,而是我们的造型聪明,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体造型艺术。看这个“一”字,很有笔锋咧。(生大笑)我们写的是美术字,我们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就象大自然的婴儿,躺在宇宙的怀抱里。还没等我们爬起来,他们想把我活埋了,让我在雪地长眠啊。

  (学生哈哈大笑。)

  师:汪汪……(学狗叫)这是我在草地里学狗叫。

  师:(指着在田野游玩的一幅图)这是我们在召唤大自然,也在接受大自然的召唤。和大自然相亲相爱,这是一种最高境界。

  师:可是有很多人却不以大自然为友。我想大家听了也肯定很伤心的。在“国庆”长假期间,在乌鲁木齐市的景区,当时景区很脏,结果韩国八十名游客,包括三十名儿童自发的、自觉的捡起垃圾,让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感到脸红,没有人阻止他们。捡完后,没有觉得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而是继续游玩。这是一种多么真挚多么可贵的感情。

  师: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发现。(停顿了一下)大家讲的真好,我都不需要讲了。

  生:我喜欢这一句:“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前面作者是把自然当作人来写,而这句是把自己当作自然在写。

  师:(赞许的点头)说得非常好。这里把自己赋予植物的特点。

  生:我喜欢“满世界都是雨,惟有……给我的恩泽”。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作者非常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让我联想到我们应该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接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生:我喜欢这一句。“你好呀,悬崖爷爷……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悬崖是很可怕的,但是作者把他比作“隐士”、“禅者”,这是因为作者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在对待自然。

  师:说的好。只要心态好,周围所有的一切就是好的。

  生:我喜欢“采一朵小花……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我觉得大自然非常纯洁,不说是非。

  师:非常好。大自然比人类要纯洁地多。

  生:我喜欢“俯身凝神……也做了一会儿患难兄弟”。这里“好不动情”充分说明作者把蚂蚁当作了朋友。

  生:“捧起一块石头……深意地仪式”。说明他特别爱大自然。

  生:我喜欢文章地结尾。我想到了一句景点的公益广告词“除了带走你的记忆,什么也别带走”。

  师:这里还有一句话:带回了一路月色。这暗示着什么?

  生:时间是晚上了。

  师:作者什么时候去的呀?这说明什么?

  生:早上去的。这说明作者在山里玩了一天。

  师:作者就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很富有诗意。

  生:我喜欢“喂,云雀弟弟……”这句写出了它们从不搬弄是非,而是注意欣赏好风景。

  师:时间到了。欢乐的时光总是显得特别短暂。我想,要是我是你们的老师该多好,我就可以接着上课,真想再跟你们上一节课。请大家允许我拖两分钟?

  生:(大声地、齐声地)好。

  师:我把我的想法跟大家说一下,本来老师想给你们一种读书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可是这节课,我们只解决了“读出自己”。过去读课文都是老师讲课文,可是只要每个同学都把自己要放进文章中,哪里还需要老师讲呢,大家讲的都很好呀!如果说我今天讲了的话,就是在讨论中告诉大家一个问题,任何写作手法都不是为用而用,而真情实感是它必须要有的。

  师:那么,什么叫读出问题呢?就是要读出疑问,我在读书中产生了很多疑问,你们如果有相似的问题,下次上语文课可以跟语文老师提出来。如60页,为什么要说“古老而又坚韧的灵魂”?

  生:(迫不及待的高高地举起手)

  师:(递过话筒)哦,你要说?

  生:因为古桥在这里站了几百年,默默地奉献着,它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坚韧地精神。

  师:时间长说明古老,一直站在这,说明坚韧。

  师:又比如说60面,最后一个字,为什么说“吻着水中地岩石”,“吻”字用的好不好,你把它想深了,想透了,就明白它的妙处了?

  又比如61页最后一段,“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既然是“白云大嫂”,为什么又说是月亮的好女儿”?我觉得这句比喻不是很恰当。另外还有一句,第二自然段“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什么叫“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们要敏锐的发现隐晦的问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写作上的疏漏。

  另外“我也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我们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第一、这个“仪式”是什么仪式?第二、为什么说是“短暂的”?第三、为什么说这仪式是“别有深意的”?我们带着问题去读,就会更深入的领会文章的内容。

  师:(看手表)今天老师和大家度过了愉快的四十七分钟。我把我的邮箱留给大家。

  生:(高兴的用笔记着)  

  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照片)李老师给大家看看我年轻时候的照片,作为我和大家短暂而别有深意的告别仪式的礼物。这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这是我实习的时候给学生上课,(边看边笑,指着一张照片)你们看这张象不象李老师?  

  生:(齐声)不象。

  师:(开怀大笑)虽然今天的时间很短暂,但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老师马上就要离开宜都了,但是你们会永远在李老师的心里定格。你们现在多少岁?

  生:12岁。

  生:13岁。

  师:即使你们活到八十岁了,在李老师的心目中,你们还是十二、三岁。好,下课。

  生:(齐刷刷地站起来)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以前,我们学过《寻隐者不遇》 这一首诗,还记得吗?请大家背一背。

  2、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3、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4、你喜欢在山里做些什么呢?

  5、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出示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这些 “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看看作者到底去拜访了哪些朋友。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反馈,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大自然的朋友:山水、植物、动物、风云雷雨等。)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⑴ 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⑵ 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⑶ 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12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文笔流畅,语言优美,意境高远,把读者引入了无边的遐思和精神享受之中……因此本文的教学目的为:1.体会学习本文的写景状物的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2.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3.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人文主义教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

  教学过程中本课宜采用朗读体会法、导读法等。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都有许多好朋友吧?谁来说说你的朋友都是些什么样的朋友?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大家的朋友都各有各的特点,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做事雷厉风行,有的考虑周到,遇事沉稳。今天我们来看看作者李汉荣到山中访问了许多好朋友,它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朋友呢,和我们的朋友一样不一样”)

  (二)学习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提问:

  (1)作者访问的是些什么样的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看这些景物说成是拜访朋友?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拜访自己的这些朋友的?

  【设计说明】此题旨在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一步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适时地进行人文主义教育: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体验,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是一只小蚂蚁都可能触动你的情思,拨动你的心弦。使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满怀激情,满怀喜悦,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感悟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

  3.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是如何描写自己山中的朋友的?

  (2)作者的“朋友们”各有怎样的特点?

  【设计说明】以问题的形式使内容一步步深入,学生的思想也一步步地在发展。意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对话式描写(充满深情),在写作中要注意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5)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

  (3)你好,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

  (4)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设计说明】体会作者将要溢出来的满怀的真诚和喜悦。体会作者用语的亲切,恰当。全文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出现的。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留意,都用心去谱写心中的赞歌,读文章时,就好像我们在跟好朋友面对面地叙旧般自然、亲切。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细腻的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5.回忆课文内容,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

  【设计说明】此题旨在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体会作者融入大自然,领悟大自然的奥妙,接受大自然的恩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使学生同作者一起领悟大自然,热爱生命,感悟生活的真谛。

  6.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设计说明】教师可选择表现大自然美妙声音的音乐,如林涛、鸟鸣、海浪、潺潺的水声内容,把学生再一次带入充满温馨和感情的大自然中,使学生真正用心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同作者的感情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三)拓展课文内容

  假如你是某一景物,面对来来去去不同身份、特点的游人,面对游人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神态,以及他们在你身边的不同表现,你想跟游人说说你的心里话吗?

  【设计说明】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员,去亲身感受大自然脉搏的跳动,用大自然的语言去跟游人进行一次心灵的交谈。当然也不排除反面的例子。此题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并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也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愉悦中体会大自然的语言,加强同学的集体主义感和合作意识。

  (设计者 马丽艳)

  四、课堂实录(片断)

  ……

  师:只要你用心去体会,你就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那么可爱,那么奇妙。你不禁从内心喊出“大自然原来如此多姿多彩。”现在,假如你是大自然家族的一员,面对你的游客朋友们,你将向他们倾诉怎样的心声?

  (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

  生1:(先介绍自己的身份)嗨!朋友,你好!我是你的大树朋友。你每次来的时候,我都用绿色的笑脸迎接你,但是,你知道吗?这种快乐的日子快到头了。由于你们不注意爱护树木,走到这里时,不是在我身上刻字,就是折断我的胳膊,现在的我已是遍体鳞伤了。我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活在痛苦之中。求你捎个信吧,为我们的生存留一方空间,也为你们的生活多一份绿色,行吗?

  (同学们为他精彩的发言,丰富的表情鼓掌)

  生2:“喂!小朋友,请不要把垃圾袋扔到我身上,好吗?”小河脸色沉重地说:“我以前是多么的干净,皮肤是那么清爽,声音也优美动听——哗,哗,哗,每天都有许多小朋友,跟我玩耍,可现在呢?美妙的声音不见了,白皙的皮肤变黑了,清澈的眼睛变得浑浊了。你们从我身边经过时,还会捂住鼻子,说我是臭水沟,可这些能怨我吗?我多想和你们一起玩耍呀!”

  师:同学们,对以上两位同学的发言,你们心里怎么想的?(因势利导,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3:我们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生命。

  生4:我们每个人都要起来加入“清理河流”这一行动之中。

  生5:……

  师:同学们的思想认识水平都比较高,大家想想有的地方也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假如你是其中一景,你将对你的朋友说些什么?

  生6:“嗨,我的恩人,我的知己,记者姐姐!还记得我几年前送给你的诗吗?从前有座山,山上长满树。人们为致富,上山砍伐树。腰包渐渐鼓,山上光秃秃。”自从你向社会呼吁了要爱护森林以后,大家开始植树造林了,你看我现在生活得多好,我的身边没有了可怕的砍伐声,有的是朋友的问候,花草的陪伴。当然喽,我们不辜负你们的厚爱,我们会做环境的保护神,绿的天使,为人类的生活贡献一片绿茵。

  生7:早上好,亲爱的朋友,我是空气先生,让我伴着你,追随春天的气息,在宽广的田野里漫步;让我们走向山顶,眺望远方,听鸟儿的歌唱;让我们一起欣赏碧海的波涛,让我们呼吸花的芬芳……

  生8:大家好,我是一朵小白云,你看我再也没有以前的烦恼,我的身边变得如此清爽,我的衣裳也不用担心被灰尘弄脏了,总是干干净净的,这都是你们大家保护环境的功劳。为了表示对大家的感谢,我给大家变个魔术吧,看!像不像棉花?看!像不像金鱼?看!像不像高耸的群山……再见了,朋友,趁着秋高气爽的好季节,快快享受这美丽的风景吧!我要去拜访其他朋友了,再见!

  (许多同学还是高高地举着手,不肯放下,气氛越来越活跃)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如此丰富,思维也很敏捷,连老师也很佩服大家的才能。(同学们脸上是自豪的笑)你们的心声其实也是我的心声,更是广大人民的心声一一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希望同学们能真诚地为我们的承诺而付诸行动。(再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13

  1、导入新课:

  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城。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获吗?

  (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通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李汉荣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

  (1)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明确文章写作内容、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配乐朗读为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个人阅读体会作准备。)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见到了哪些朋友?(1-2)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 云雀、小花、

  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 (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景物后面的称谓,将景物进一步拟人化了,;一些极具个性的句子;活用的词语。)

  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

  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

  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

  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 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例句:你好,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妙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的高僧和隐士。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悬崖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5、文章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6、布置作业。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丰富的想象,让自然与人说话,人与自然对话,最终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教学设计】说读。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解决疑难字词,熟读课文。

  【设计过程】

  一、导入(3分钟)

  听老师讲,我们班的同学勤学好问,生动活泼。所以今天能和大家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时光,我好高兴,同学们欢迎我吗?

  那来点掌声,算是对我的鼓励。 谢谢同学们的鼓励!

  同学们,在小学,我们学过这样一首诗,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请大家大声的背出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大家记得很熟,这首诗是讲: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但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同学们,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好,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的是什么朋友呢?让我们也带着好心情共同来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二、“说读”课文

  1、第一板块:听读,说“了解”的话:

  ⑴ 你从《山中访友》这个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2分钟)

  地点、事件、作者对朋友的感情情感 :“访”(喜爱、赞美、敬佩)。

  ⑵ 通过我们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你们认为应怎样来朗读?

  (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读文章时,就好像我们在跟好朋友面对面地叙旧般自然、亲切、有感情。)

  ⑶ 大家的意见很好,那我就按大家说的方法先来读一读。

  (老师读1~3段。)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走进山中,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多朋友。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在这些“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看看作者到底去拜访了哪些朋友,又是如何称呼和评价这些朋友的?(6分钟)

  ⑷ 请同学们告诉我,作者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呢?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称呼和评价这些朋友的呢?(见书,引导学生回答)(5分钟)

  (大自然的朋友:山水、植物、动物、风云雷雨等。)

  古桥──老朋友──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

  ⑸ 同学们读书很细心,准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么多“朋友”聚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我”也是其中小小的一员。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带着愉快之情、亲近之情去拜访朋友的,对这些大自然的朋友怀着喜爱、赞美、敬佩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第二板块:朗读,说“喜欢”的画:

  ⑴ 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读什么呢?读你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这一步骤就叫选读。选读时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写得美的句子或段落作上记号。一会你把在选读过程中自己特别欣赏的语句或段落推荐给大家,好不好?

  (学生选读)(2分钟)

  ⑵ 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哪一幅画面你最钟情?或者哪位朋友你最喜欢?请你把这些内容大声的读出来,让大家分享你的发现、你的快乐。好不好?(3分钟)

  3、第三板块:品读,说“理解”的话:

  ⑴ 刚才大家找出来好多非常美的句子。其实作者的好心情就是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我建议同学们课后把这些句子摘录下来,多多的积累,多多的学习,这对我们的写作是有帮助的。

  ⑵ 下一步的我们的学习更有意思,也更能表现我们语文学习的水平,那就是“品读”。品什么?品课文中用得好的字词句,说一说“理解”的话。

  ⑶ 刚才同学们推荐了很多写得很美的句子,现在就请你来说说你认为美的理由,他们到底美在哪里?是语言美,还是揭示的精神美;是某个词用得好,还是某种修辞用得好。

  用“我认为 写得好,好在 ” 的句式回答。(7分钟)

  ⑷ 小结: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老师和大家有同感,大自然是一位高明的画家,她为人类画出了美丽的图画;大自然又是一位哲人,她带给我们许多珍贵的启迪。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想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其实作者是带着好心情到山里“观景”的,为什么却说成是“访友”。

  (四人小组讨论,再请一位代表发言。)

  (“访友”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人性化了。作者把大自然当成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而“观景”是看景物,不亲切。) “友”是文眼,全文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出现的。表明作者热爱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作者是用心和大自然交流。就象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2分钟)

  4、第四板块: 演读 说“创造”的话:

  ⑴ 这篇文章景美,情美,语言美,老师还想欣赏一下同学们的朗读。

  这样吧,你们最喜欢哪一段?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最棒的同学来示范朗读第五自然段,要读出感情,读出表情。(上讲台演读)

  ⑵ 文章中的“我”深情地把山泉称着姐姐,把溪流称着妹妹,把白云唤着大嫂,把瀑布唤着大哥,把悬崖敬称为爷爷,把云雀当着弟弟。在与这些朋友亲切的对话中,我们仿佛也加入了这个大家庭,成为其中的一员。如果我们人类能与自然和睦相处,心意相通,那该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呀。

  ⑶ 同学们,假如你是大自然家族的一员,面对你的游客朋友们,你想说一句什么心里话?(3分钟)

  (四人小组讨论,再请一位代表发言。)

  ⑷ 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就是要有环保意识,要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三、小结(5分钟)

  1、同学们,作者拜访了山中众多的好朋友,又有哪些收获呢?让我们齐读第8段。

  2、作者去山中访友,早上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访友,晚上又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回,这两个“好心情”有区别吗?

  (有,前者是指怀着愉快喜悦的心情去,后者是指“我”的收获,是亲近大自然后的轻松与满足。这就是作者最大的收获。)

  3、(结束语):同学们,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体验,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是一只蚂蚁都可能触动你的情思,拨动你的心弦。

  希望同学们多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国庆节快到了,同学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不骑车,不带礼物,哼着小曲儿,不过为了安全,可以邀几个同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回归自然,去山中访友。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想象丰富,语言生动,与同学们相处老师很愉快。谢谢同学们!再见!

  【板书】

  听读:说“了解”的话

  朗读:说“喜欢”的画

  品读:说“理解”的话

  演读:说“创造”的话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399961194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