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案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案例

战情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案例(精选5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案例 篇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所写。作者回忆自己早年留学德国所见的家家户户窗前开满鲜花的情景,并和再次到德国所见进行对比,指出“美丽没有改变”,抒发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的感慨。读来如沐春风,于亲切平和之中告诉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是启迪学生智慧,使之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做人的教育的绝好佳作。

  其中,让学生了解德国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是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采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紧扣作者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德国人养花的奇特之处,欣赏德国街头的美丽景色,从而体会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受到做人的启迪。

  下面是我的教学案例: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有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他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对德国有了深刻的了解,他为我们写了一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我们就同季老先生一起到德国去看看,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民族。请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二、通读全文,抓住重点

  师:请同学们再把课文通读一遍,看看在作者的笔下,德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我们用文中作者的话来概括。

  生:德国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找得很准!(板书:奇特的民族)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民族奇特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快速找出答案。

  生:他们养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而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板书:花栽外,花朝外)

  师:什么是花的脊梁?

  生:就是花朵的背面。

  师:德国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是不是他们不喜欢花呢?

  生:不是。

  师:你从哪儿看出德国人也喜欢养花呢?

  生: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这说明德国人喜欢养花。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也说明德国人喜欢养花。

  生:还有,作者四五十年前在德国留学时,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这也说明德国人喜欢养花。

  师:大家找得真准。这个“真切”是什么意思呢?

  生:“真切“的意思是真诚恳切。

  师:那么说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也就充分说明了德国人喜欢养花。可以说,他们把养花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师:既然德国人这么喜欢养花,他们也一定非常喜欢看见花开的美丽。可却让花朵都朝外开,在自己家里,却只能看见花的脊梁,这真是__

  生(齐):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我们能不能用关联词把这个意思表达清楚呢?

  生:因为德国人虽然爱花,家家户户养花,但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让花朵都朝外开,自己只能看见花的脊梁,所以说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师:归纳得非常准确!

  三、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师:这么奇特的民族,这样养花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给别人看的。

  师:既然是给别人看的,那么人们走在街上一定能够欣赏到美丽的风景,是怎样美丽的风景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这美丽的风景。

  生:走在大街上,抬头往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开满了鲜花,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许多的花连在一起,就像是花的海洋。

  生:走在街上,仿佛走在春天的山路上,两旁盛开着多姿多彩的鲜花,色彩艳丽,芳香扑鼻。真是让人陶醉!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海)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迷人的景色呢?我们国家也很爱花,也养花,可我们走在大街上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吗?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德国人都把花栽在窗子外边,他们想让别人欣赏到美丽的鲜花。哪怕自己在家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生:德国人有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师:你抓住了重点。能告诉大家,什么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吗?

  生:就是大家都把花栽种在外面,我走在街上就能够欣赏到美丽的景色。同样的,我也和大家一样,也把花栽种在外面,让大家也能看到美丽的景色。尽管我为大家没能在家欣赏到自己的鲜花,但我在街上却看到了许多的鲜花。

  师:你真棒!这一种境界真是颇耐人寻味的。大家知道这个“颇”是什么意思吗?

  生:“颇”就是“很,十分”。

  师:因为德国人养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以他们街上,他们国家的景色才那么奇丽!(板书:奇丽的景色)这个奇特的民族,创建了这么奇丽的景色!就请我们带着对美景的欣赏,对美德的赞美,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升华认识,陶冶情操

  师:四五十年前的德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今天的德国仍然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以,我们的季老先生感慨: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个美丽指得是什么呢?

  生:指街上像花海一样美丽的景色,人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的心灵。

  师:作者今天故地重游,恍若梦中,他做了什么样的梦呢?请同学们自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生:作者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

  师:而这一切都起源于德国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呢?

  生:我为班上的图书角捐赠图书,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和我一样,都为图书角捐赠了图书,就是“我为人人”,我又能看见大家捐赠的图书,这就是“人人为我”。

  生:像我们打扫教室卫生,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呀,只要我们都有了这一种思想,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请大家牢牢记住: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附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特的民族:花栽外,花朝外

  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案例 篇2

  ( 第 一 课 时 )

  老河口市实验小学  靳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照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2、在反复朗读与想象练说中凸现文章第3自然段所描述的美丽画面,体会“莞尔一笑”的意味及“脊梁”的涵义,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并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从季先生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入手,抓住重点句子研读,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1、猜一猜:

  提示一、他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对印度梵文有很深的研究。

  提示二、他享有“东方学者”的盛誉,当选“感动中国2006年度十大人物”。

  提示三、年轻时留学德国十年,后著有留学回忆录《留德十年》。

  对,就是季羡林爷爷。(板书:季羡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也是选自《留德十年》的。

  2、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去领略德国那独有的民族风情吧!(板书:德国)

  3、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提前板书)----再自由读---你有什么感受?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惊奇?疑问?)

  4、今天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就用这种抓住关键词深入体会,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用朗读表现出来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  入境初读

  1 课文写得非常优美,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一读,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拿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多读几遍。

  2 检查读文:请学生看大屏幕读,(课件出示课文二,三两段,其中以下词语变为红色: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脊梁  颇耐人寻味  如入山阴道上)

  3 读了课文,尤其是又听了二,三段的朗读,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三  品境悟读

  1、过渡:大家在初读课文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收获,下面我们将细读课文,相信学习之后你的收获会更大。季老先生在三十五年后重返德国感慨万千。请你默读全文,迅速在文中找一找,哪一句话写出了季老先生由衷的感叹。

  2、交流后板书:奇丽  奇特(同时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抓住两个感叹号齐读,读出赞美----这句话中哪两个词最引起你的注意-----奇丽和奇特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们分别找个近义词吗?------为什么作者不用美丽和特别?-----说的不错,让我们再读句子,注意突出这两个词。(课件中“奇丽”和“奇特”同时变红)

  3、同学们,作者在德国看到了怎样的景色,你想不想看?你瞧,这是课文第三段中的一段景色描写(出示文字)。

  (1)请你读读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是透过哪个词语看到的?

  (2)重点理解: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

  (师)通过“团”和“簇”,你仿佛看到了花儿怎样?

  (师)从“姹紫嫣红”这个词语中,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师)(在学生找到并谈了感受的基础上,相机出示课件)“瞧,这些花儿都簇拥在一起,这一丛,那一簇,这就叫——花团锦簇。不仅花的品种多,颜色也多,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真是——姹紫嫣红。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师)走在这样的街上,如同行走在花海中,太美了!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读出来。(花的图片配以这段文字)

  (3)重点理解“山阴道”

  (师):想看山阴道吗?

  (生接):想看。

  (师):请把眼睛闭上。现在我们来到了哥廷根的一条大街上,两边楼房的窗台上都堆满了鲜花,一眼望去,全都是花朵,走着走着,看着看着,这一幢幢楼房好像变成了陡峭的山坡,陡峭的山坡上绿叶繁茂,花儿吐芳,一阵微风吹来,你好像闻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缓缓睁开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一条条怎样的山阴道?(播放背景音乐)练读这段话。(花的图片配以这段文字)

  (4)重点理解“任何”

  (师)你真了不起,没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词却引起了你的注意。

  (生):品评“任何”一词去掉与否的感觉。

  (师)走过这条窄窄的街,(生)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走过宽阔的那条街,(生)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走过任何一条街,(生)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5)切己体悟

  师:此时此刻,走在这样的街上,如果你是一位疲惫的游客,你的心情会怎样?

  如果你是留学在外的季先生,心情又会怎样?

  (师):真是“人在街上走,如在画中游。”带着这种享受的惬意读读这诗一样的文字。(课件出示)

  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

  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让我们将它记在心里!试着自己背一背。让我们把老师们也带入这美丽的异国风光,好吗?(齐背)

  (6)体会“奇特的民族”

  (师)为什么说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划出能说明“奇特”的词句。

  (师)抓住三个“都”来感受奇特。引导学生读读奇特。(相机理解:脊梁)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是呀,自己的话怎么是让别人看的?作者曾经也有疑问。(出示对话)学生自读后理解“莞尔一笑”,并谈谈从这一笑一答中看出了什么。(一种习惯,一种自然)

  (师)作者也体会到了:正是这样,确实如此。(完成填空练习)作者认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颇”是什么意思?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朗读指导)

  (师)德国人爱花,有了花儿的街道成了一道奇丽的风景。但世上美好的景物,源自美好的心灵。德国人就是这样默默地行动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难怪季老先生发出这样的赞叹: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  总结提升

  同学们,如果现在让你再来读课题,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呢?(赞美、敬佩)

  师:让我们想着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奇丽景色读——

  师:让我们想着德国人那份真切的爱花之情读——

  师:让我们想着德国人那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读----

  师:这节课上,同学们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深入体会,并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现出来,真了不起!

  五  作业设计

  1  假如你想对德国有进一步的了解,你可以去借阅《德国印象》一书。

  2  假如你也被德国这奇丽的景色所吸引,你可以以《花的国度》,《奇特的民族》为题写写读后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案例 篇3

  一、教学背景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短文。文章中作者首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讲述作者四五十年以后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教材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本课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教学重点,力求做到以生为本,以读为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广泛的阅读实践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习惯,提升阅读感受、理解能力,感悟人间真情、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朗读感悟  理解欣赏

  1、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赞叹的相关句子。

  2、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二遍。(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教师让学生只需浏览,便很快找出总写句,接下来引导学生围绕“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进行阅读感悟。]

  3、默读课文,找到描写作者在德国看到奇丽景色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简单写出自己的体会。(指名回答)

  4、指导品读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

  (1)根据回答,灯片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学生自由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体会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3)汇报交流:你体会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读出你的感受。

  (4)学生边回答教师点击词语。同时理解“应接不暇”这个词。

  (5)继续汇报:还有谁从哪里读出了什么?读出你的感受。

  (6)课件出示花的图片,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7)积累词语:看着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花的王国、花的世界……)

  (8)有感情(读出欣赏和赞美之情)地读好这两句话。(男女读后齐读)

  (9)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后,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10)配乐师范读,指名学生读后齐读(“走过任何……应接不暇。”)

  (11)指导学生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抓住重点语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声读、配乐读、示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并运用灯片为学生展示一组街头五彩斑斓的美丽图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德国街头景色的奇丽。同时培养了语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对异国风情的感受,还积累了丰富的语言,使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5、品读第二自然段中的2至4句。

  (1)讨论:德国人种花有什么奇特之处?你从哪里知道的?(二自然段)

  (2)灯片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指名读读。

  (3)交流汇报:你读出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4)说说花的“脊梁”是哪儿?这样养花是给自己看的吗?给谁看的?

  (5)小结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

  [设计意图: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德国人种花的奇特之处,也是紧紧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的,同时注重指导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6、讨论:从他们的做法中你看出了什么?用书上的话这就叫什么?

  (回答后板书: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7、投影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说说我们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9、教师激qing小结。

  10、回扣课题。(指着课题)“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正是这一美好境界的体现。再读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感悟德国人种花的奇特之处后,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中心。让学生通过介绍身边的例子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二)升华情感   交流拓展

  1、教师引入:作者季羡林先生是1935年至1945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了十年,而四五十年以后,他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

  2、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后指名回答。

  3、灯片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学生理解。

  4、出示填空题,学生思考填空:

  四五十年以后,我又来到德国故地重游。我发现很多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___始终没有改变。

  5、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6、升华情感:这是作者漫步异乡,置身花海发出的由衷的赞叹。我们学习了课文,你的心中又涌动着怎样的话语呢?

  7、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个重点句子,让学生想象四五十年以后的德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又有什么没有改变呢?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了“言尽而意未尽”的教学效果。德国人这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格将影响到我们每个人。]

  (三)作业超市  课外延伸(任选一题完成)

  1、爱好阅读的你,课外去阅读《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作品。

  2、爱好旅游的你,可以去搜集德国风光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进一步去领略异国的风情。

  3、爱好写作的你,建议写一篇读后感,可以用“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美妙的街头风景、美丽的民族、美的享受、花的王国”等为题。

  [设计意图:“作业小超市”这种作业设计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选择。]

  附: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三、教学后的思考

  这篇课文我在不同的班级试教过多次,每试教一次,都有不同收获和思考。我认为要上好这一课,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注重课前资料的搜集。首先是课前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途径查阅有关德国的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要对德国风情民俗有个初步的感受,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次是教师在课前也必须广泛地查找有关德国风情民俗和作者的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筛选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的资料,如从网上下载的视频《德国风光》、反映德国人家家户户把花种在窗台上的图片等资料制做成课件,上课时恰到好处地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要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知道,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对五年级学生来说虽不是教学重点,但也不能忽视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理解的指导。对易读错的字连同词语,如“脊梁”的“脊”、“莞尔一笑”的“莞”、“应接不暇”的“暇”等,可采用灯片出示后让学生反复认读准确;对易写错的字,如“脊”、“嫣”等,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书空。特别是对词语的教学,更是要根据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如,教学“脊梁”一词,可先让学生说出词典上的注释,再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意思理解;教学“莞尔一笑”时,可让女同学做“莞尔一笑”的动作,从而让学生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 “轻轻一笑”(多指女性);而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理解可用灯片出示鲜花盛开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去感受,然后让学生通过换词来帮助理解,加深印象,同时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是要加强朗读感悟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感,进行人文熏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了解德国的风景和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受到人文教育”又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段落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声读、配乐读、示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进行品读,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真正调动学生的朗读激qing,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比如,在教学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时,当学生找出了重点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后,可用灯片出示这几个句子,采取以下环节进行朗读指导训练:(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看看读出了什么?(2)学生汇报交流读出的感受;(3)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任何、家家户户、都、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花团锦簇”让学生体会读;(4)指名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这几个句子;(5)让学生欣赏一组奇丽的风光图片后再配乐朗读;(6)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这样几个来回,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步步到位,对异国风情感受一步步加深,朗读的情感一步步得以深华,使课堂达到高潮,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同时,达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案例 篇4

  【教学目标】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了解德国人与众不同的种花习惯,懂得“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 .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 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 , 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 , 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 , 又看到这番情景 , 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 , 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 , 不是纯粹描写景物 , 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 , 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 , 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 , 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 , 又回味无穷 , 颇受教育 .

  【背景材料】   

  由于学生平时对异域风情较为感兴趣,因此教学前我便布置学生根据课后提示做好预习作业。学生在预习时遇到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上课时勇敢、大胆地质疑。

  【课堂实录】

  【片段一】

  师:我记得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很喜欢,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喜欢。我们来读一读。

  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大家对第4小节特别感兴趣,我们再来读一读。

  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变。我说的“美丽”指很多东西,其中也包含美丽的花。

  生:讨论:变化是有的,四五十年过去了,德国都有哪些变化?

  师:但教授话锋一转,但是-------

  过度:让我们也随着作者走进异国他乡去看看那美丽的花儿吧!

  【反思】用罗丹的名言导入新课。给学生耳目一心的感觉。在课堂的开头就把握住学生。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课堂也以这句名言结束,首尾呼应,比较有整体感。

  【片段二】

  品读“别人眼中花的美”

  大体感知:说一说,别人看到的花是怎样的?

  交流:“走过任何……应接不暇。”

  师先让学生多读几次,再指名读。

  师:“边读边想画面,你会读得更好!”

  学生自由读后,师再指名读,学生读得很好。

  师:“读得真好,你看到了什么?”

  生:“……”

  生再读,配乐读,再指名读。

  看画面,再读。

  师:“如此奇妙的文字让我们记在脑子里好吗?”

  学生自己背诵,齐背。

  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别人看到的是花的海洋,那自己看到的是什么?

  【反思】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师课堂用语营造浓厚的朗读氛围。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两个词指导学生读。“能不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学生读得很好时老师是这样评价的:“开得真美”“把花都读到我心里去了”。全班同学齐读这一段时第一遍并不好,老师说“同学们心中的花刚才已经开得那么娇艳了,不要让它谢了呀”。在这里老师并不对学生强调哪儿应该重读、哪儿应该停顿等等,只是用几句简简单单的话便让学生明白了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觉来。

  【片段三】

  研读“自己看自己家的花——只看脊梁”

  生:花的脊梁

  1、  师:“花的脊梁”指的是什么?

  2、创设情境,感悟作者和房东的对话

  3、抓住一个写神态的词

  4、“莞尔一笑”怎么笑?笑一笑

  5、读句子

  师:“正是这样,正是怎样呢?”

  引读,生读:“走过……应接不暇。”

  “每一家……别人的花。”

  师:“面对这样的景象,季爷爷有什么感慨呢?找到句子,写上自己的批注。”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如果人人都将自己的花给别人看,那看到的是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香满圆。”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我想到一句名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生:“一份快乐给别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份快乐。”

  齐读这两句。

  生:“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生:“我说美丽的不仅是花,德国人的心灵更美。”

  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师:“你们的感受很深,难怪四五年后回德国……”

  【反思】目标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情感目标,得到最佳体现。教师通过对课文的赏读、品读、阅读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品质。爱花是美德,通过对片段的高度概括,美感人生,情感熏陶,人格升华。看主题赏读片断,使学生对文本加深了感知、理解、充分感受到文本体现的价值目标,达到了课堂教学育人的目标。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完美,不仅是花美、人美,而且感受到心灵的美,内在的美,实现了从学生内在到外在的人格的内化、美化。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案例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大概是人的天性吧。德国人就喜欢养花,而且家家户户的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你们知道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吗?原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文中有许多新的词语,不知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解决了没有?

  课件:莞尔一笑   脊梁    应接不暇自顾不暇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3、指名读,纠正字音。齐读。           

  4、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说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呢?

  三、精读全文,交流感受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钢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汇报:     

  (1) 随机出示相关的重点句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学生读——教师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仿佛看到了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

  师: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学生练读,指名读,评价)

  (2)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本段最后两句的确耐人寻味,意味深长,默读一下2、3自然段,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重点指导朗读以下句段: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联系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学生举例:班级图书角、轮流打扫卫生……)

  教师课件演示:丛飞事例  

  学生谈感受  

  (3)走在德国,满眼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正是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奇丽的景色,才能做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四、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2、推荐书目《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 》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421191195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