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语文与生活

语文与生活

零度碳酸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语文与生活

微信扫码分享

语文与生活(通用6篇)

语文与生活 篇1

  实验小学 周乐琴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在歇后语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对歇后语的理解,积累,拓展,并实际运用.让学生真正明白歇后语从生活中的一个事物揭示一个道理,歇后语来自于生活,生活孕育了歇后语,歇后语又丰富滋养了语文.

  启引

  师语:在汉语的广阔天地里,有一个歇后语王国,那里有许多居民,他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每天过着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的平静日子.有一天,来了两个外地人,见这里环境幽雅,人们悠然自得,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东看看,西看看,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于是,向正在下其的一老一小打听,小孩是茶壶里煮饺子----满肚子的话说不出,老人说:"你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吧 来者道:我可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哟,你不说便罢,别赖好人,说不定有一天,我们那比你这里强百倍,来个"砌墙的砖头---后来者居上".老者回答:"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评点: 在这节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巧设情境,声情并茂讲述了一个故事,很快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孩子们在愉快中学习,增长知识.)

  刚才周老师讲的故事中使用了许多什么 揭题释题:歇后语像个谜语,破折号前似谜面,破折号后似谜底.

  猜一猜: 师 生

  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歇后语

  曹操食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蚂蚱对公鸡——自不量力

  张飞战马超——不相上下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师评价: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学习书上的歇后语

  1,出示内容,自读,指名读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读后评价: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齐读

  师指出以上为"故事类"歇后语,破折号前是一个故事,破折号后是说明的一个道理.

  学生根据课前准备,自己选择讲一个歇后语故事.

  师生合作读.

  师说故事内容,生说后半道理{恍然大悟说

  风趣地说

  深情地说

  坚定地说

  运用

  师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文章或语段中用上歇后语.

  出示内容:p41

  这些歇后语你会用吗 请试着填一填.

  1,才艺展示会上,同学们 ,有的挥毫,有的剪纸,有的弹琴,有的烹饪……他们的精彩技艺赢得了来宾们的交口称赞.

  2,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百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真是 啊!

  (评点:这一练习为下面实践运用作一铺垫,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

  四,拓展

  1,字屏出示:

  在歇后语的王国里除了"故事类"歇后语外,还有"谐音类","喻事类","喻物类"等歇后语,如: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猫哭老鼠——假慈悲

  秋后的蚂蚱——溜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生自读学习

  分类指示

  师总结归纳

  歇后语从生活中的一个事物揭示一个道理,歇后语来自于生活——(板书:生活与语文),生活孕育了歇后语,歇后语又丰富滋养了语文.

  五,再次实践运用

  1,挑战自我(一)

  这几天,火箭队总是输①.今天是火箭队对老鹰队的比赛,火箭队的球迷心里很紧张②.没想到火箭队今天改变了战术,球员们在球场上个个很神勇③,打得老鹰队是莫名其妙④.最后火箭队以108:85赢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打破了七连败的僵局,真是 ⑤ .

  ①自由读,思考何处可以换上歇后语

  ②学生交流用何歇后语

  分别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半夜三更打大炮——一鸣惊人

  ③连起来读一读

  2.相声《能说会道》.

  歇前:在一次联欢会上,我请你唱支歌,你的歌唱得真好,真是

  飞机上挂水壶——'

  歇后:高水平(瓶)!

  主持:这都是哪儿的事啊

  歇前:你是有名的小歌手,可以说是高山上打大锣——

  歇后:四方闻名(鸣)!

  主持:我唱不好.

  歇前:你别水仙不开花—— '

  歇后:装蒜了.

  主持:我最近着了凉,喉咙痛.

  歇前:那你就和同学表演双簧吧!你只做动作,不说话.表演

  结束后,大象热烈鼓掌,我大声嚷:"表演真是狗撵鸭子——

  歇后:呱呱叫!

  主持:你说得真逗乐!

  歇后:这就是幽默,风趣.不过,使用这种语言要注意场合,不

  能为了显示自己能说会道,随便乱说.

  主持:嗅

  歇前:不信咱们再试试.譬如有一次你住医院,我到医院来看

  望.听说你住医院,我是孙悟空大闹天宫——

  歇后:慌了神. ,

  主持:你可别到这儿来大闹啊!(呻吟)

  歇前:你哪儿不舒服

  主持:(指头)痛!

  歇前:我看不要紧,好比是牛身上拔根毛——

  歇后:无伤大体.

  主持:我成牛了!(大叫)哎哟!

  歇前:病得还挺厉害,唉,我是大象逮跳蚤——

  歇后:有劲使不上!

  歇前:是和尚的脑袋——

  歇后:没法(发)!

  主持:什么乱七八糟的,走!

  歇后:我说得没错吧.歇后语一定要用得贴切,自然,不能乱用.

  主持:对.

  歇前:咱俩的演出也该结束了,说句歇后语下场吧.

  歇后:那就请你先说.

  歇前:行,我和你都是唱戏的忘了台词——

  歇后:赶快下台

  3,挑战自我(二)

  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二句歇后语,用上它,结合生活实际写一段话,要做到恰当,有趣.

  秦琼卖马——没办法 和尚的木鱼——合不拢嘴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没病抓药——自讨苦吃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脚底下抹油——溜之大吉

  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大展神威

  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 水中捞月——一场空

  肚皮上磨刀——好险 打破沙锅——问到底

  拉琴的丢唱本——没谱 保险柜上挂大锁——万无一失

  矮子排队——倒数第一

  (评点:这个练习既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内涵,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表达水平的提高.授之以渔,练习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不断激活学生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丰富的生活体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与生活 篇2

  一、教材解读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下单元练习教材的编排与第三学段前三册相同,整个单元练习构成了一种综合的、实践的、开放的、灵动的训练特质,同时又有意境、有韵味、有情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世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单元练习的第一项“语文与生活”,仍以“大语文观”为指导,保持了该板块最明显的综合性特色,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做相互渗透,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巧妙融合。但有所区别的是,在六下教材中,该板块设计的视点更高、视野更宽,将语文与生活、与人的发展成长紧紧联系在一起,引领学生走进大千世界、多维时空。鼓励学生在生活的涓涓细流中捕捉情感的浪花,找寻语文的身影,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将语文教育与语文学习推到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具体地说,有以下四个特点:

  1.抓住根本,巧妙整合,突显主题。“语文与生活”这一板块中的每一次训练一般有二至三道训练题,这些题分开看各自相对独立,单独成题;统整看来,各道题又互为依赖,紧密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符合认识规律的小的练习体系。每一个练习体系都暗含着一个训练主题,使之从目标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巧妙的整合。如《练习3》:

  《红楼梦》里,有一段描写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情节,十分精彩。同是写笑,笑的神态各不相同。仔细读读有关句子,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

  有各种各样的笑,下面四个句子中该是什么样的笑?联系上下文体会体会,然后选词填空。

  你能照样子再写几个表示“笑”的词语吗?

  哈哈大笑……

  这三个小练习都围绕“笑”这个主题来做文章,它们是“亲亲热热、甜甜蜜蜜的一家人”。这样的训练内容,无不体现着编者整合的智慧。

  2.语文学习生活化,生活内容语文化。语文来自生活,自应服务于生活。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社会生活中的合格的“人”。恪守以生活为本、发展为本的理念,教材编者在“语文与生活”这一板块中所选的内容既富有情趣,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意在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活用语文。如《练习5》:

  走上街头,你会看到下面这些招牌。你知道它们经营的范围和特点吗?

  超市自选商场 百货商店 电子城 ……

  皇甫东打算开个超市,请你帮他起个新颖而又有意思的店名。起个什么店名好呢?谈谈你的创意。

  皇甫东新进了一批货物,但他不知道怎么摆放。你能帮他把货物分分类吗?请将类别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教材中这种全新的设计给我们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新的思路: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语文教育环境,让学生爱学语文,学有用的语文。

  3.巧妙渗透必要的实用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

  “课标”明确指出,“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学知识是为了运用,是为了向能力方面转化”。虽然“课标”淡化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系统和完整的追求,但它并不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毕竟,不掌握和积累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是不可能的。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汉语知识不再系统编排,但精选了必要的和有用的语文基础知识巧妙地渗透于课文练习和单元练习之中。如《练习1》:

  晚上,陆小英把刚刚写好的习作送给爸爸看。爸爸细细地读了一遍,亲切地说:“写得不错。不过我给你提个建议,你看‘小溪哗啦啦地流淌着'这一句,如果写成‘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是不是更生动一些?”

  读读下面每组句子,你觉得哪一句更生动有趣些?

  (1)风儿不停地吹,小草来回地摇摆。

  风儿不知向小草说了什么笑话,乐得小草前仰后合。

  你的房间里一定有许多你喜爱的东西……你能把这些事物写一写,让它们“活”起来,跟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吗?

  这三项内容紧紧围绕着把句子及生活中的事物写活、写趣、写生动的训练要求,巧妙渗透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语言,体会句子表达的效果,进而学以致用,使学生能更准确、更生动、更有效地进行语言表达。

  再如《练习2》,从认识农具、了解农具的用途入手。有机地把认识事物与复习巩固生字词、查字典等语文基础知识结合起来,把复习古诗与理解古诗中的农具(字、词)联系起来,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

  4.注意与第四学段(初中)的衔接。

  由于过去小学与初中语文教材衔接不够,学生刚刚步入初中,对语文学习往往不大适应。此次编写六下教材,在教材结构形式上、选文的难度上和练习的梯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靠拢。这样就减缓了梯度,有利于小升初的衔接。如《练习7》: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下面几句都是孔子的名言。谁知道意思,就先给大家说说,然后背一背。

  回忆一下,老师说过的哪句话对你最有启发?

  不难看出,理解、背诵、积累文言文中的名言警句。就是为学生今后步入初中学习打基础的。

  二、教学建议

  作为课堂教学重要一环的“单元练习·语文与生活”,具有伸展性,富有张力。学生通过学习本部分内容,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进而可以找到连接生活、认识世界、步入知识殿堂的通道,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学习语文。教师通过使用教材,也不难从中获得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确定新的教学观:即拥有新的视野,采取新的策略,实现语文教学的开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1.立足文本,讲求实效。

  目前,在一些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被花样翻新的教学活动所挤占,以大量的讨论、探究活动替代了文本的学习,以无限的课程资源拓展替代了必要的课堂练习。其实,语文学习,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中学、思、知、悟。学生完成“语文与生活”训练内容的过程。就是与文本对话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以紧扣文本为前提,以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内容为基础,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际情况为参照条件,让学生每堂课都能学习到该学习的内容,练习到应该练习的东西,重要的基础训练内容,最好能让学生当堂完成。这样才能确保课堂练习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确保课堂练习内容的有效性。

  2.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

  “语文与生活”围绕一个专题展开训练,一般由二至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示有关知识。二、三部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实际训练。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学习。例如本册《练习2》,围绕“农具”这一专题展开了三项训练,这三项训练又突显了这样两条训练主线:

  认识农具——了解农具的用途——古诗中(古代劳动人民使用)的农具。

  认识事物(农具)与复习巩固生字词相结合——了解事物与语文基础知识(查字典释词)训练相结合——生活实践中的事物与理解古诗相结合。

  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本次训练的主题是“农具”;其次,弄清楚三项训练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关系。在这种逐层深入的分析训练中,学生不仅弄清了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而且体验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这就为知识的内化和存储打下了基础。

  3.开放课堂,发挥课内外训练的整体效益。

  “语文与生活”系列是以“活化”训练的思路编写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为此,开放课堂,也就是指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

  (1)课堂时空的开放。课前可布置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等相关预习活动。课后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例如本册《练习2》,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古代农具的资料,收集有关农具的古诗等,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让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课后,可让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现代农村使用的农具,从而了解科技的进步及劳动人民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

  (2)课堂场景的开放。根据教学需要,可使用配乐、配音、投影幻灯、多媒体课件、录像等教学辅助手段,让课堂声、光、图、色、文并茂,实现学生学习情感和思维的迁移,增强感性认识和体验,形成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课堂场景。例如本册《练习3》,可在读文的基础上播放《红楼梦》中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录像片段,体会不同神态的“笑”。然后自己表演各种各样的“笑”来体验在各种语言情境中的“笑”,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同时又进行了有情有趣的语文基本功训练。

  (3)学习行为的开放。学生学习行为的开放是教学开放的显著标志。为此要做到: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大胆提问、讨论、争辩、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不局限于已有的答案,教师要抓住训练的重点、难点,扼要地提出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投一石而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学习活动的开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满是七彩阳光,唯有放开视野,才能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因此,教师要重视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本册《练习5》,可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观察各种商店、商场、超市等商业场所的名字,了解其经营范围和特点,再设想自己开什么店,经营什么,起什么店名等创意活动。这样的语文学习不仅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学习了有用的语文,而且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使语文教学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片沃土。

语文与生活 篇3

  教学指导思想

  语文源于生活,而生活又时时处处蕴涵语文。本课教学正是抓住了“笑”这一生活素材,通过赏析《红楼梦》里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情节,使学生体会同是对笑的描写,但笑的神态各不相同,初步领会语言文字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写作方法。然后在四个不同的语境中让学生正确选择该用什么样的笑,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笑有千姿百态,再回归到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关于笑的词汇,为学生能运用语言文字具体形象地记录、表现生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要求

  1 .赏析《红楼梦》里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情节,体会同是写笑,但写出了笑的不同神态,从而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生动。

  2 .笑的神态各种各样,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并正确选择句子中该用什么样的笑。

  3 .积累表示“笑”的词语。

  教学流程及其说明

  一、激趣导入

  1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我说动作你来做”的游戏吧。老师说几个关于笑的词语,大家来做一做动作好吗? ( 微笑、傻笑、捧腹大笑 ……)

  ( 通过孩子直观、具体地去感受不同方式的笑,引发学习兴趣。在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 )

  2 .师:瞧,大家笑得多开心呀,可见笑是嘴边的一朵花,是脸上的一朵云;是美的姐妹,艺术的娇儿;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自古以来就有“笑一笑,十年少 ”的说法,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也都留下了关于笑的诗句篇章。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就有这么一段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情节,十分精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赏析美文

  1 .自由读短文,看看曹雪芹是怎样描写这一情景的。想想从各人的笑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播放影片片断。

  3 .指名读,说说对哪个人的笑印象最为深刻。

  4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体会同是写笑,但笑的神态各不相同。

  5 .表演读,模仿文中人物的动作,想象当时的情景朗读片断。 ( 指名读、小组表演读、全班读 )

  6 .师:看,同是写笑,但文中人物笑的神态各不相同。有的笑弯了腰,有的笑岔了气,还有的笑得要揉肠子。可见当时刘姥姥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是多么地令人发笑。

  ( 通过让学生自由读 —— 理解读 —— 表演读等不同层次的读来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达到赏析美文的教学目的。 )

  三、学用字词

  1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笑。比如:大笑、哄笑、讥笑、苦笑、冷笑等等。看看下面这些不同的笑的方式,做做动作,体会一下这是怎样的笑。

  2 .出示:大笑、微笑、哄笑、讥笑、苦笑、冷笑和狞笑。学生做动作。

  3 .师:下面这四个句子中该是什么样的笑?你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体会,然后选一选,填一填吗?

  4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5 .汇报交流。

  6 .全班齐读四个句子。

  ( 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与文中描写相似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和文本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四、积累运用

  1 .师:除了我们刚才说到的几种笑,你能照样子再写几个表示“笑”的词语吗?

  2 .教师指导完成练习。

  3 .你能用刚才出示的表示“笑”的词语,任选一个说一句话吗?

  ( 积累词语为学生的自主写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学以致用,马上将学生所积累的词汇与生活情景相联系,既为词语赋予了形象,注入了生命,又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 )

  五、回归生活

  1 .师:当你成功地解决了一道难题,你会得意地笑;当你化解了和同学的矛盾,你会轻松地笑;当你被老师表扬了,你会自信地笑。笑是我们生活的润滑剂,笑可以化解人们之间的摩擦,笑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快乐。当然有的笑也是不利于我们身体健康的。比如:讥笑、嘲笑、皮笑肉不笑等。可见不同方式的笑,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课后呀,大家都来做一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拿起手中的照相机,把生活中笑的瞬间记录下来,并用我们积累的有关笑的词语在相片背后写一写这生活中的小故事。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有了生活才有学习的动力,有了生活才有学习的精彩。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

  设计感言:

  语文课程资源除课堂教学以外,还有课外学习资源,内容十分宽广。语文教学的场所不仅仅是课堂,甚至学生的家庭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场所。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都有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

语文与生活 篇4

  教学目标:模仿续写关于“风”的诗句,背诵带有“风”的古诗,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古诗。教学过程:一、         画风导语:同学们,今天咱们先来做个游戏,老师要请大家画一样东西,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无影无踪……是什么呢?(是风) “真聪明,老师就是想请大家画风,会画吗?”(会) 1、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风,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并说说画的是什么。2、              讨论:怎样将风画得形象些?3、              小结得出: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4、              学生再画风。(可以扬帆的船、转动的风车、飘逸的长发、招展的红旗、飞舞的柳枝等等) 二、         说“风” 1、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风无处不在,课前,老师让大家各自去找风,你们都找到了吗?(找到了)2、 那风儿在哪儿呢?引导学生说说风儿的踪迹。如:师:风儿在哪里?生1:风在落叶里。师:风儿在哪里?生2:风在女孩子的长发里。师:风儿在哪里?生3:风在飘扬的红旗里。三、         读“风” 同学们,请打开课本,读一读书中的两节小诗,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风。1、              自由读2、              指导读重点指导读好两个句子:一是“你不知道,我不知道。”用师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读出这两个短句中的神秘感受。二是最后一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应联系前文“树梢轻轻地摆动”、“湖面泛起了碧波”所描绘的意境,读得轻柔而适度延长,读出风“轻”而意“静”的感觉。3、指名读、齐读。(配乐)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你看,树梢轻轻地摆动,风儿已从那里走过。 风儿在那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你看,湖面泛起了碧波,风儿已从那里走过。 四、         吟风同学们,咱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模仿这两小节续写“风”,好吗?1、              四人小组合作要求:四人合作写四小节,在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吟诵。2、              完成续写3、              集体交流(配乐)红旗高高地飘扬风车呼呼地旋转小船鼓起了风帆竹子奏起了交响乐金黄的稻谷笑弯了腰    河边的芦苇摇晃着脑     细长的柳枝摆动着秀发       青青的小草轻轻地点头鲜艳的花儿向我们招手清脆的风铃叮叮当当响起红领巾在胸前飘荡 4、              师质疑:同学们真了不起,真像一个个小诗人!老师想听你们介绍一下,写好诗的前提是什么?   5、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大家之所以能创作出一首首活泼清丽的小诗,是因为留心观察了周围的事物,看来,学语文不光可以从课本上习得,更重要的是要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语文,因为生活处处皆语文。五、背风同学们,古诗中带有“风”的诗句也不少,下面咱们来进行一次“古诗擂台赛”,比一比,哪组背得多。分组轮流背诵:参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语文与生活 篇5

  “苏教版下决心要在‘练习'上来一番改革,不是小修小改,而是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这是张庆主编在《教材编写的“潜台词”》中针对“练习”编写说的一句话。高年级教材的“练习”编写是如何从根本上进行改革的呢?本文想仅就六年级上册单元练习的“语文与生活”练习,谈谈我的浅见。

  一、教材编写

  六上教材安排了7 个“语文与生活”的内容,这7 个内容所“潜藏”的语文知识是:(1 )词尾的轻声现象及轻声区别词义的作用;(2 )同音词辨析;(3 )用“大声念”的方法修改作文;(4 )“俗语”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5 )风向、风速知识及其相关的语言积累与运用;(6 )倒顺词;(7 )读书要“读出问题”。

  这7 项,有语言的“现象性知识”,也有语言运用的“策略性知识”。这些“知识”注意与课文、习作有机相融,与“课标”第三学段目标密切相连。如《练习1 》、《练习7 》的语文知识现象是从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中来的,《练习7 》还与本单元的主题相吻合。《练习3 》呼应习作的编排,落实了“课标”中“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的目标。

  这些知识是在怎样的“活的语境”中呈现出来的?教材是如何变“静态描述”为“动态运用”,让这些“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如何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明白了这几点,我们就把握住了教材编写的意图。

  苏教版教材呈现的是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是直接指向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在鲜活的、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是语文知识的讲解,更不是让学生苦做习题。你看,《练习1 》的“轻声”是在诵读、对话的生活情景中引发的“冲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妻子”该怎样读?学生在这个单元刚学过这首诗,这样的诵读、对话情景真实、可信;《练习2 》的“同音词”辨析是以“开心辞典”节目为模拟,集知识性、娱乐性、实践性为一体,让学生开心地“玩一把”;《练习3 》、《练习4 》、《练习5 》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呈现训练内容的;《练习6 》以“相声”的形式,巧妙地渗透“有些词倒过来念,就成了另一个词,意思也不一样了”这样的语言知识;《练习7 》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情景呈现的。

  如果我们看到教材只是给“练习”增加了“趣味的外衣”,只是创设一个情景引出练习,那是对教材的误解。“练习”的背后没有一个精心策划的“应试圈套”,它不是追求“规范”和“统一”,而是崇尚“表现”和“创造”,其根本思想是以“语文素养”为根本目标,将知识、能力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习得”的环境,指向生活,指向实践,指向综合,指向表现,指向创造。不难发现,教材的情景设置具有生活性、真实性、悬疑性、活动性、情感性等特点。如《练习2 》的设计,模拟“开心辞典”的形式开展活动,这本身就具有互动性、创造性,在提供5 组同音词后,提出“这一次,由咱们自己来出题,题目的形式也可以变一变,再来玩一把”。题目的内容向师生敞开,由师生共同开发语文知识,这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意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些“语文知识”是基于生活的,是在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开发”出来的。这些知识不仅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具有“台阶”价值(提供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所不可少的基础性储备),还具有“迁移”价值。而且,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是融入了学生个人的情感和理解的知识,因而,它会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具有“生成”的价值。

  二、教学建议

  如何教学“练习”?根据教材的呈现方式,在教学设计这个层面,我们要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

  1. 目的:发展语文素养。

  一定要站在“语文素养”的高度设计,不要把其中的“练习”单抽出来,搞成单项的听、说、读、写训练,而要有“联络”、“板块”的意识,认真揣摩每个练习中各个板块之间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的“语境”,尽可能地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和思考紧密地联系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收获,达成三维目标。

  如教学《练习4 》,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积累几条俗语上,这些俗语的背后还有较强的人文内涵,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就包含着很强的感情色彩。再者,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在说话、写文章中用些俗语。教材中列举了自然风光、民风民俗的俗语,老师可补充一些其他类的俗语,并鼓励学生运用。如学生写的“这次测验,我的成绩有进步了。妈妈夸我说:‘砖头砌墙,后来居上。'看你每天努力学习,就知道一定有好结果。我听了,心里乐开了花。”“星期天,我和妈妈到地里给爸爸送饭。爸爸说:‘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冰河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所以说,现在正是耕地的好时候,我要抓紧啊!”把语言放入活的语境中就把“消极语言”转化为了“积极语言”。

  再如,《练习3 》中的“念中改”要渗透在日常的习作、表达训练中,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学习的习惯,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久而久之才能形成素养。每次写好作文后,不要让学生急于上交,而是让他们自读几遍,在读中揣摩作文是否通顺,遣词造句是否恰当;学生还可以把作文读给教师听,或者同学之间互读、互评,共同分享作文带来的快乐。这里要多说几句,在习作课上,学生写着写着,教室里就会发出细细的低语声。“请安静下来!”教师往往很生气,不允许学生发出一点儿声音。其实,“口念手写”是很多人写作经验的总结。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手则握笔,口却登场。”意思是一边吟诵,一边写作,说在写前,笔随声落。写作心理学也表明:出声,是语言由内孕到外化的一道关口,它可以加速语言由内孕转向外化,推动思维的迅速运转。口念手写,还能借以判定所遣之词、所造之句是否上口入耳,通顺流畅,是否抑扬顿挫、有节奏感。由此可见,学生的“出声作文”、“出声改文”,实质上是在“出声地思考”,是在和自己、和伙伴对话。学生年龄小,需要借助“出声”来帮助思考的。所以,我认为教材编写的“念中改”这个练习实在是太好了!我们要深刻理解教材编写的“潜台词”,把它渗透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之中。

  2. 内容: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课堂情境下的练习,区别于自然形态的听说读写活动,而偏重于“对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潜藏着特定内容的实践活动”和“语言知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王荣生语)教学练习前,我们要有较宽的知识视野和明晰的目标意识。如《练习1 》中“板块二”列举的6 组词语,我们在课前都要把它放在具体的句子、具体的语境中一一理解,这样才能在学生的练习、交流中点化、指导。《练习2 》中的5 组同音词,每组提供一个句子供学生选择,我们可以“变式”一下,利用剩余的词语换一种语境供学生选择,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精确地辨析词语,还可以增加活动的挑战性和趣味性。“板块三”的设计很开放,“这一次,由咱们自己来出题,题目的形式也可以变一变,再来玩一把!”更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3. 结构:动机—目标—行为—反馈—矫正。

  “练习”的教学以“动机—目标—行为(语文实践活动)—反馈—矫正”为基本要素。如教学《练习1 》,可利用丁大勇和陆小英的对话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明确目标,提示学生联系生活环境理解,反复接触“板块二”、“板块三”的练习材料,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悟”,最后进入反馈、矫正的环节。

  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动机的激发很重要,它是决定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步骤。每个练习都提供了一个学习情境,多数可以直接使用,既经济又方便。有的可以当作学习情境的素材,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不能一成不变地生搬硬套。但无论怎样处理,都要体现“语文性”和“有效性”。

  在“行为”这个环节,要给学生留有充裕的时间。教材的呈现暗含着学习方式。如《练习2 》,就可以直接模拟“开心辞典”的形式进行。应结合学习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充分地读读、想想、说说、查查、辩辩、改改等。

  在“反馈”和“矫正”的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以利于迁移和应用。

  4. 评价:善于肯定,乐于赞美。

  既然是“练习”,就要有“评价”。在学生自主的言语实践中,教师要多鼓励,注重“柔性”、“弹性”的评价,不宜作“标准化”的评估。

语文与生活 篇6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弘扬人文精神。在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中,已有大量的题目联系生活实际,让广大的师生更明白语文学科的价值,它已经不是再孤立或独立的学科,可以说,语文学科已经是一个全面兼容的学科,尤与生活密不可分。

  中考语文与科技

  科学,帮助我们把目光投得更远,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信心百倍。在初中语文有大量的体现科技的信息与知识,主要体现在现代文阅读训练。这些文字,既是信息、知识又是出题材料,从天上到地下,从宇宙到微生物,从奇异现象到尖端技术……无不充满了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命的负责,这样的意识已经由科学家的实验 室到街头巷尾,流进了公众的脑海影响着每一个人。

  这些科技文大致内容如下:

  (一)           生态和环境方面的.如“淡水危机”、“海洋污染”、“噪光污染”、“预报沙尘暴”、“海底世界”等.

  (二)           微生物与细菌病毒的.如“炭疽热的自白”、“病毒话题”、“人类被亮黄牌”等.

  (三)           气候、物候的.如“短期气候预测”、“生命与物候共同进化”.

  (四)           动植物结构特点和功能的.如“花香的作用”、“树与鸟的生死之交”  “蚂蚁的本领”等.

  (五)           新技术、新科技、新产品、新能源的.如“纳米技术”、“气流的功能”、“新型电动车”、“家电EVD时代”等.

  (六)           人体的某些机能的.如“大脑的功能”、人体各系统等.

  这类科技说明文,让我们了解太多太多课本以外的世界,了解生活,了解宇宙的。所以这种说明文训练的重点应体现科技性强,时效性强,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的,是让我们地球人类关注的话题。

  中考语文与时事

  时事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课程的新活资源。同时,有可能是中考命题的对象,且时事的点击率越来越高。主要考查形式是现代文阅读的内容和题目,如“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根据这一内容,在阅读特别是说明文阅读中,考查介绍一些航空航天技术或工具的科技说明文如一些开放性试题中,可能要求学生发表见解,或将时事材料作为作文中的话题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思想实际水平作文。建议师生们应该关注以下时事名词与内容:

  2003-2004媒体热词:三农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  安全生产  神州五号  登陆火星 西部大开发 课程改革  执政为民  美伊战争  朝核问题 非典型肺炎  禽流感等

  在教学训练中,老师与学生应充分利用时事这一学习资源,来发展语文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考语文与审美

  语文阅读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突出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特别是记叙文,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健康的内容,真挚的感情 正确的价值取向,优美规范的语言。可以以一些名家的作品作为训练的重点,如毕淑敏、余秋雨、林清玄、丰子恺、季羡林等人。名家的文章,文笔细腻、感情真挚、富有哲理性和很强的震撼力。其中,母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还有反映童真和童趣的、感悟生命美好与脆弱的、珍惜青春与时光的、独特的教育等,或借物、借景抒发某种感情的。这类文章容易打动读者,感染学生,并教育学生。因为它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影响生活。

  除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还要注重生活积累。如一些开放性试题或作文中会用到。建议学生作如下积累:

  1.积累一些有关天气物候季节时令的农谚.

  2.积累动植物的某种奇特的现象和生活小百科小窍门等.

  3.积累一些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的成就和著作以及名人成功的经历.

  4.积累一些生活和学习的名言格言警句等.

  5.积累一些必要的体育卫生知识.

  6.积累一些名胜古迹建筑等旅游景点的名称和一些风俗人情.

  ……

  开放性试题作为一种主观题,越来越多,不仅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筛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述能力,还反映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及语文素养的高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论是表达还是写作,需要我们源源不断地注入鲜活材料,而这些材料的来源主要靠学习和生活的积累。这个世界生活的旋律是如此的美妙,生活的节奏是如此的轻快,瞬息万变,稍纵即逝。对语文的教学如果墨守成规的话,势必与这个时代脱节。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传达生活。语文如果脱离了生活,它会变得多么的枯燥无味,又何所谓乐趣呢?这又跟古时候的“死读书”“读死书”有何两样呢?作为教师,要突破学生局限与书本知识的狭窄的学习圈子,把语文与生活衔接起来,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洞察中,真切地感悟到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在语文中恰当地反映生活,在生活中正确地运用语文。

  唐山六十八中学

  刘一清

  单位:唐山市第六十八中学

  教师:刘一清

  2004年6月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语文与生活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515921199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