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

旧城已冷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通用13篇)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 篇1

  古诗两首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1教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2、指名读课文。

  3、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作业: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2、背诵古诗。3、抄写《山行》。

  板书:            3、古诗两首

  山行

  近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2教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2)解题,简介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3)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指名读课文,质疑。

  4、逐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挂图: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这清冷、幽静的环境里,诗人这时是什么心情呢?

  理解“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

  (2)学习第三、四行诗。

  指名读这两行诗。“姑苏”指哪儿?“到”什么意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2、背诵课文。3、抄写词语。

  八、综合练习

  1、   比一比,再组词。

  径(      )  泊(       )  渔(       )  鸟(       )

  经(      )  伯(       )  鱼(       )  乌(       )

  2、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

  坐:            于: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啼:            愁: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里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由寒山、       、

  、       、       构成的             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

  。

  (2)《枫桥夜泊》这首诗写诗人看到的景物有:                                  ,

  听到的声音是                                     。

  板书:             3、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 篇2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首好诗都是“诗情”洋溢,溢于纸上。诗人凭借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抓住鲜明的景物来表达自己饱满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或缘情写景,或融情入景。由此可知古诗的学习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下厚实的底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和古人握手谈心。

  【教材简析】《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且都是写景的,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杜牧的《山行》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同时这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然后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加深对“秋”的认识并引入《山行》的学习。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设计思路】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 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我们应以文本中的古诗为点,让学生在古诗海的畅游中,不但领略到各具形态的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所引起的审美情趣,以此来净化学生的思想灵魂,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好亮丽的底色。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 篇3

  教材简析:《山行》通过诗人的所行、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赞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诗由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构图和谐,抒情自然。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目标预设: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小组内讨论交流。

  6、师生交流: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7、教师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4、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 霜     径

  2、师范写。

  3、生描习字册,师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霜叶

  情: 热爱自然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 篇4

  这个题目虽然和教学反思关系不大,但是老师对教材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我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写一写也是对自己教材分析的反思,更能引起同行的争鸣。

  《赠刘景文》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这首诗是明显的“借景抒情”诗,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写抒发对朋友的美好祝愿。最后一句“正是橙黄橘绿时”很能让人联想到是在祝愿朋友能够事业有成,硕果累累。情景结合的巧妙,正是体现了苏轼的功底,而这种比喻的手法也是他常用的。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对苏轼好用比喻手法也有专门的评述。

  但是,从现在人们用诗句相互赠言的习惯上来看,这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并没有流传开来,人们到是喜欢用“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句子(这句诗当初并不是当作赠言的)。在我看来,苏轼的这句诗的情感太过直白,缺少诗的玩味。另外,有比较多的限制:必须和时间(深秋)场景(果实丰收)联系起来,因此日常使用的频率并不高,限制了它的流传。所以这首诗,虽称佳作,却成不了苏轼诗中的顶峰。

  这首诗能成佳作,和第一联的出色有很大关系。这一句描写深秋残景的句子,却是抑扬交融,情理兼备。虽是败荷残菊,但是依然透露着来年再现盛景的生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一联的意思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理解。对待败荷残菊苏轼是既有可惜又有对来年的向往。这种情感的处理相当理智,不失含蓄,让人读后留下深刻印象。

  从整首诗来看,在情感的处理上就略显虎头蛇尾,后一句破坏了前一句所营造的氛围,前句的抑到后句的扬让人感到突兀。

  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从字面上看,用字简单,并不生僻,但是蕴情深刻,是杜牧诗中的较为独特的一首。杜牧主要活动的时间在晚唐,少年的报国之志却被现实无情地打压。因此,杜牧诗风成熟之作多有时代的“忧伤”,譬如“欲断魂”的失落、“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哀叹。然而这首《山行》却是跳出了其自身的限制,自然脱俗。诗人看到那一林的枫叶虽经冰霜却依旧红于二月花,似乎又激起他少年的壮志。平易近人的诗句中饱含了自己满腔的热情。

  这首诗贵在全诗感情自然流入,正符合“行”的过程。如果把诗句拆分成一句一句来理解解释,你会觉得索然无味。

  《赠刘景文》和《山行》虽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是两首诗比较一下却是可以对宋诗和唐诗的某些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宋诗偏重“理”,诗中往往要说一个道理,苏轼诗中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等;唐诗则偏重“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诗注重对仗工整,因此诗中常有妙对佳联,如《赠刘景文》中的第一联;唐诗虽有对仗要求却更注重全诗情感的描写,如《山行》。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2理解古诗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自然风景的画面,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质疑

  1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诗《山行》。杜牧的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指名读,纠正读音,提醒字形“枫”。

  3自读,边读边试着理解诗的意思,遇到困难用笔作上记号,再反复读一读。

  二、合作交流,解疑

  1小组合作,交流读书收获,解决疑难。

  2师生合作、释疑。

  (1) 生提出疑难,请同学或老师帮助解疑。

  (2) 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领会全句诗的意思。

  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坐:因为。

  爱:留恋。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3根据刚才的理解,读诗句。(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

  三、细读品味

  1指名读古诗,你从古诗中看到了些什么?

  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枫树林。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时所想到的。

  (1)谈出自己的感受。

  (2)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这种感受。

  3整体感悟。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深秋季节,从枫叶红可以看出)

  (2)读诗,看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深秋的景色介绍给同学们。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带着喜爱之情,边想边背古诗。

  四、小结

  《山行》描绘的是深秋景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中的山路、人家、白云、枫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的古诗两首中《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景和作者写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有关的课件、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六、课时准备: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个万花筒,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的变换着它美丽的容颜。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睹它的芳容吧!

  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美一番。

  瞧同学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一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老师也忍不住来表现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1)生:看到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理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呢?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使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 ?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欢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得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仅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 ?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都比不上杜牧笔下红的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如果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⑤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春天。请生先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春天?请把它读出来。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6、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诗人去感受了别出一番的秋景图,让我们觉得秋天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八、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遍。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的所见、所闻、所感。

  自我反思:

  教学《山行》这首诗,我先引导学生解释诗题,并且简单地介绍了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意,使他们产生想学习这首诗的强烈愿望。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观察文中插图来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力求读懂诗的基本内容。从学生自学的表现来看,难不是难在查字典,而是难在查了字典后,不知道如何选择字词的义项,也就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有待加强。

  指名请学生起来朗读这首诗,请同桌进行点评或者比赛读。这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引导他们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却是比较困难的。熟读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把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他们提出了“斜、生、坐、于”这几个词需要帮助,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小家伙们还不错嘛,善于发现问题也是一种优秀的学习能力。及时表扬了刚才提问题的几个同学,接着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这几个词。扫清了理解障碍之后,请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效果还是挺好的。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区别“停”“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倾听了《春晓》鸟儿清新的叫声,感受了《夏日》里唯有蜻蜓飞的静谧美景,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另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秋天。请你看一组图片:出示枫叶、枫树、枫林的图片,你有什么感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如烁彩霞,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了一首好听的诗,你想读读吗?请你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指读。

  3、出示画面,师说意境:诗人在深秋的一个午后出游,他来到了林木萧条的山前,看见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山头,那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看见几户人家,诗人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他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你听:师配乐范读课文。

  4、请你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感悟诗意,读中体会诗情。

  请你读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远上寒山石径斜 板:寒山 石径 学习“径”字。请同学说说哪个字是小路的意思?从“寒”中你知道了什么?(深秋季节)

  (2)白云生处有人家 板:白云 人家 白云漂浮的地方有人家说明山很高

  师引读:到底是深秋时节啊,的确有些寒意了,诗人远远望去,不仅感叹到:“远上.....白云.....”请你结合图画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

  (3)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构成了一幅静谧浓郁的山村秋景图,作者行至山上,忽然止住了前行的脚步,你从哪句话中知道他停下来了?“停车坐爱枫林晚。”

  ·区别“停”“亭” 出示凉亭的图片,字理,怎样记住这个字?字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做“停”的动作。出示句子:诗人(停)下脚步,来到一座(亭)子旁来观赏这美丽的枫林。

  由于特别喜爱枫林的美景,他才停下车来观赏。这句话哪个字说出了诗人的喜爱之情呢?(爱)正是因为枫林的美丽,所以作者对它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仅感叹到:停车坐爱枫林晚。你愿意读读这句话吗?

  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枫林。

  (4)面对如此美丽的枫林,你想赞美一下它吗?用你自己的话说出你此刻的感受。诗人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

  为了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诗人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也与这自然融为一体,成了这景色的一部分。分层次指导朗读:A。在落日的映照下,每一片枫叶都像燃烧的火焰,比二月春花更红艳,他不由得发出感叹:霜叶.....B。静对这自然生命的壮观,诗人心里充满了感动,他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C。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这是一种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色,他不由得发出惊叹:霜叶.....

  (5)古往今来,枫叶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精灵,被人赞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读了杜牧的这首红叶诗,也写了一首红叶诗,名叫《和杜录事题红叶》。 “和”在这里读hè,意思是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杜录事就是指杜牧。请你试着读一读: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自由读,齐读。师:在农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树叶经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变了样。你看,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这首诗被称为《山行》的姐妹篇。请你试着背一背。

  四、拓展。

  杜牧的一首《山行》把我们带到秋的美景中,大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也不乏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出示《枫桥夜泊》《秋夕》〈山居秋暝〉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 篇8

  1.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幅优美动人的秋山图,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表现了诗人的高怀逸致、英气豪情。

  2.前二句概括描写山行所见全景,视线由低而高,由近及远。但见蜿蜒曲折的石径向上延伸,山顶白云缭绕,隐约可见山中人家。后二句写近处的美好景致:路旁山坡上,经霜的枫林辉映着夕阳,一片火红,令人流连忘返。

  3.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车驶入山中,沿途景色迷人,而傍晚枫林胜景更令诗人留恋。原本透红的枫叶,镀上夕照的光辉,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这两句诗笔调清新、流畅。上句出语并不奇特,却能唤起读者的注意:诗人为什么停车?何以为“枫林晚”动情?这就为下句写景作了铺垫。下句用“红于”二字把经霜的枫叶与“二月花”作比较。含蕴丰富,尤值玩味:

  (1)表明“霜叶”比“二月花”红得更艳丽,赋予秋景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荡涤了萧索的悲秋气氛。用“红于”,说比“二月花”还要红。不说其究竟更浓烈到什么程度,能令人遐想。倘说:“红如”,则因太实而窒息了想象。

  (2)用“红于”,更显出意境开阔、情调豪壮。“二月花”不管开得多么繁盛,也不会比叶多。枫树则每片叶子都是它火红的“花”,是通体皆红,何况还是整片火红的“枫林”,又映照着夕阳,其娇艳、浓烈自然远比“二月花”壮观。

  (3)“红于”还是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议论。说“红如”只是在外表上赋予“霜叶”以春花的色彩;“红于”则强调了“霜叶”内在的精神、气质: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诗人激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品格。在“霜叶”与“二月花”的比照中表明,美不美,主要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住后天的磨练。这是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不同凡俗的审美观的形象表现,因之而耐人寻味。

  (摘自陈定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二)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四)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同学们,从现在起,让我们走进了《秋日撷英》这个单元吧。“撷”,是摘取之意,“撷英”就是采择精华的意思。“秋日撷英”的意思就是采择秋天的精华之意啊。

  秋,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因此,倾听大自然中“秋“的絮语,你可能会像《秋词》的作者刘禹锡那样,有一种“秋日胜春朝”的感觉,也可能会像《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那样,有一种“断肠人”的感觉,当然也可能有和毛泽东一样“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感觉。这是因为,“秋”的丰富语义和秋天的多样物候特征,能使人产生多重的联想。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山行》这一课。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府万年县(现在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著名诗人,兼长古文。“人号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他生活的时代唐帝国已江河日下,他又秉性刚直,不愿苟合取容,始终未能施展其抱负。杜牧的诗文创作都有积极的追求。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已”(《答庄充书》),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说自己“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苦心”说的是创作态度认真;“高绝”则指独辟蹊径的创作目标。他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刘熙载以“雄姿英发”(《艺概》卷二)来概括他的独创风格。其七言绝句以画面鲜明、词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为人所称道。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词牌和词牌名:词牌,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的内容多数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词都有词牌名。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所谓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渔家傲》,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遂取以为名。《苏幕遮》,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录音诵读或教师范读《山行》及范仲淹的两首词《渔家傲》《苏幕遮》。

  补充注释:

  【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径】狭窄的道路;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产生白云的地方,指山林的深处、高处。

  【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晚】指日落时分,傍晚。

  【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

  【寐】睡。

  【征夫】古代指出征的士兵。

  【寒烟】课文中指秋天带着寒意的水气烟雾。

  【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愁肠】指充满烦愁哀伤的心绪。肠,心肠,指内心。

  2.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琅琅上口。

  3. 同桌互读、评读。

  4. 指名读诗。学生从语速、语调、重音、感情四个方面作出评价。师重点指导“生”“斜”。

  5. 齐读全诗。

  6. 四人小组合作,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7.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8. 教师小结三首诗的诗意:

  《山行》: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渔家傲》: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苏幕遮》: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了相思的眼泪。

  9. 全班齐读三首诗。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山行》

  1. 《山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明确】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2.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                         ”或“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                         ”句式说话。

  【示例】

  (1)我觉得“斜”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2)我觉得“生”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了山很高。又因“有人家”居于此处,“白云”亦可理解为“炊烟”,一个“生”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机,使人倍感温馨。

  (3)我觉得“晚”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⑷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我觉得“红于”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披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的画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3. 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句?其它各句与这句诗构成怎样的关系?

  【明确】“霜叶红于二月花”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4.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它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句诗?

  【明确】

  (1)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肃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2)情感独特。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3)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4)此句和“红”字为全诗灵魂,推出此句的过程很能说明为什么人们把眼光最后停留在此句上。头两句的美妙自然景色并没有使诗人停下脚步,使诗人驻足欣赏、流连忘返的,原来是枫叶如此美丽,原来是诗人惊异地发现顿悟了“霜叶红于二月花”。

  所以,不管是他的匠心构思还是他的灵感“实录”,都可能使读者们随着诗人的心灵变化、情绪转折把最重要的关注投向了这“最后一句”。

  5. 古人云:“诗言志。”请你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6. 你能给这首重新拟一个标题吗?

  【明确】山林秋色图、秋山旅行图、秋山枫叶图、深秋晚景图等。

  第三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渔家傲》

  1. 词的首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其中哪个词是关键?

  【明确】

  “塞下”表明地域性的特点,“秋”点明时间,其中“异”字是关键,它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2. 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塞下风景”之“异”?

  【明确】

  从三个角度来写:“衡阳雁去无留意”,从视觉角度写,反衬边地荒凉,战士生活条件艰苦;“四面边声连角起”从听觉角度写,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表现出了兵营生活的单调孤苦;“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再次从视觉角度写,犹如特写镜头,“长烟”、“落日”、“孤城”,壮阔的背景与伶仃的“孤城”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个“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战事紧张。

  3. 你能给这首词的上片拟个小标题吗?

  【明确】

  边塞风光图、悲壮兵营图、边塞秋景图、塞下孤城图等。

  4.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你能从词的下片读出将军流泪的原因吗?

  【明确】

  思念家乡,思念妻儿老小,可是敌人未灭、功业未成,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再加上身处浓霜满地的夜晚,耳畔听着悠怨的哀婉悲越羌笛声,使人倍感凄凉,内心充满苦闷与悲愤。

  5. 你能给这首词的下片拟个小标题吗?

  【明确】

  将军思乡图、将军怨恨图、征人思乡图、霜夜思乡图等。

  (二)小组合作学习《苏幕遮》

  1.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明确】

  上片描写了天、地、山、水、白云、黄叶、绿波、寒烟、斜阳、芳草,这些景物自上而下,自近及远,际天极地,气象万千,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图”。

  2. 这首词的上片是纯粹写景吗?你是如何理解词中之景的?

  【明确】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

  【相关链接】

  古代诗歌多以草喻离情多愁,如: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拨碧罗天。(唐代刘禹锡《春日抒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东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宋代谢逸《蝶恋花》);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又有以草代指故乡、思乡,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还有以芳草喻爱人、亲人、思念之情的,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总的来说都是与愁思有关。

  3. 这首词的下片结句写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人思念什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这种思念之情的?

  【明确】“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词人通过融情入景、反衬、联想等手法表现了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

  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消愁愁更愁”化出,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突发奇想,用一段“愁肠”把“泪” 与“酒”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1. 你能从不同角度说说范词与《山行》一诗情调有什么不同吗?请使用“我觉得        一诗(词)情调是         的,这从‘               ’中可以体味的到。”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明确】

  我觉得《山行》的情调是热情赞美秋天的勃勃生机,这从“霜叶红于二月花”或“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等句中可以体味的到。

  我觉得《渔家傲》的情调是悲壮的,这从“燕然未勒归无计”中可以体味的到。

  我觉得《苏幕遮》的情调是悲而清彻的,这从“碧云天”“黄花地”“寒烟翠”“明月高楼”等词语中体味到。

  (四)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1. 课外搜集有关写秋天的诗词名句,并把它们摘抄到笔记本里。

  2. 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词。

  3.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景。

  【附】板书设计:

  篇    目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山  行》 都写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热情赞美秋天的勃勃生机,一反历来悲秋情调

  《渔家傲》  都写乡愁。 外在景色悲凉而内心满怀豪情。

  《苏幕遮》   色彩艳丽,意象明净,情调悲而清彻。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 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 技能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寒冷的深秋到来时,在山林中能欣赏到怎样的画面呢?请看:(画面以行书诗文为前景,以山水国画为背景,配上民族音乐,渲染出诗歌特有的古典意境,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教师随机导入新课)

  二、感受情境,发现问题,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古诗,结合图片,思考:诗文大致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想从这首诗中读懂什么?

  2、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理解词义句意,充分发挥想象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尝试学习,“扶放”结合 

  1、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一行,想想,主要写的什么?读后指名回答。

  2、“远上”、“斜”、“寒山”这几个词告诉了我们山的什么特点?(先查字典)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第一句简单画下来。(师展示画得正确的作品)你能在他们的画上找出“远上”、“斜”、“寒山”吗?

  4、指导串讲句意:出示训练:       望去,一条      小路       地在        上延伸。  (板书:远上寒山)

  5、总结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第一行诗文的步骤是什么?指名回答,师小结: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6、大家看看图,山上有什么景物?指名回答。(板书:白云生处)

  8、小结:诗人站在山脚,远远望到山林是什么样子?指名回答,板书:远望山高。

  8、你想想,深秋的山林中还会有些什么呢?激发想象,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9、大家想象真丰富,让我们一齐在读中品味这山林的美景吧!学生诵读。

  10、看到这样的美景,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呢?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小组讨论理解三四行。分小组汇报结果。根据汇报板书(停车、霜叶),(近景壮美)

  11、反复诵读全诗

  12、学生串讲全诗含义。

  二、     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这首古诗词句精辟,让人回味,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这些次能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

  2、 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板书:热爱大自然)

  三、     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四、         布置作业

  1、我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景

  2、搜集2首借景抒情的古诗

  3、思考:根据本课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课文第三首古诗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 篇13

  古诗两首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1教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2、指名读课文。

  3、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作业: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2、背诵古诗。3、抄写《山行》。

  板书:            3、古诗两首

  山行

  近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2教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2)解题,简介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3)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指名读课文,质疑。

  4、逐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挂图: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这清冷、幽静的环境里,诗人这时是什么心情呢?

  理解“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

  (2)学习第三、四行诗。

  指名读这两行诗。“姑苏”指哪儿?“到”什么意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2、背诵课文。3、抄写词语。

  八、综合练习

  1、   比一比,再组词。

  径(      )  泊(       )  渔(       )  鸟(       )

  经(      )  伯(       )  鱼(       )  乌(       )

  2、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

  坐:            于: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啼:            愁: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里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由寒山、       、

  、       、       构成的             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

  。

  (2)《枫桥夜泊》这首诗写诗人看到的景物有:                                  ,

  听到的声音是                                     。

  板书:             3、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521721200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