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甜味剂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2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139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 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 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 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 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 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 学生自由交流

  3、 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 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 (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 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 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 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 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 背诵

  4、 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 搜集更多的宋词

  6、 抄写生字词

  7、 ……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3

  《清平乐 村居》网络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86

  《清平乐 村居》网络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词学习的氛围,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2、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特色】

  基于网络的演示性、丰富性、拓展性进行诗词教学。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交流:

  3.出示课文。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

  4.听课文范读,找找哪些词该重读?(边听做记号。)

  5.是否学过相似的“词”?形式上有何特点?(点击网页)(《卜算子 咏梅》;分上、下阕)

  6、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学生按要求读。)

  7、检查自读的效果(请生评议;学习好的方面,读给同桌听。)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根据你的经验,读懂一首词有哪些方法?

  交流:查字典;小组讨论;看图理解;看看有关注释理解。

  2、四人小组用你们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并交流读懂了什么?

  3.上阕交流:(1、 指读上阕。2、 找出描写的事物3、 理解意思,教师补正(……带着酒意,操着吴语,谈得很亲热。哪家的白发夫妻二老呀!)4、 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5、 小组赛读上阕。)

  4、下阕交流: (1、 指名读下阕。2、 找出描写的主要对象3、 理解意思,听教师补正(……最可喜的是小儿,在河边伏着正剥莲蓬取莲子吃呢。)4说说下阕写什么内容,给你什么感受。(下片四行是一句话,写这家三个儿子的活动充满生机。)

  5、理解全词。(连起来说词意:自己练说,互说,指名说,评议。)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2.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

  四、再现诗境,指导吟诵。

  1、边看图画,试着背诵。

  五、拓展学习。

  1、学生自主合作拓展学习。(1、学生自由组合利用网络内容“诗人简介”、“辛弃疾全集”、“佳句欣赏”进行拓展学习。2、交流: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交流所学内容。学生交流。(如:诗词朗诵、我来介绍、名句讲解等)

  六、总结延伸。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2、把今天学到的内容介绍给家长听。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4

  教学

  目标

  1.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 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3. 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教育。

  教学

  重点

  1.正确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

  2.披文入情,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有感情地吟诵课文。

  教学

  难点

  入情入境地走进村居,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农家生活的祥和安宁。

  课前

  准备

  学情

  分析

  先学提纲、ppt、小黑板

  【先学提纲】

  一、生字新词我自学

  1.划一划: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

  2.查一查:查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

  3.练一练

  (1)我来写一写本课的的生字:

  (2)比一比,再组词。

  媪(       )    莲(       )             bō(       )

  剥

  温(       )    链(       )             bāo(       )

  (3)解释文中词语的意思。

  吴音:                        相媚好:                         

  无赖:                        卧剥:                        

  二、初读课文我做主

  1.读一读:至少读课文三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想一想:这首词主要讲了什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的意思。

  三、积累资料我先行

  1.了解词的特点,收集几个词牌名写下来。

  2.收集辛弃疾的资料,读读他的生平。                                                                                                    

  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农村的风景不是很熟悉,可能从没有觉得乡村风景是美的。因此,本文的教学主要通过带领学生诵读感悟辛弃疾笔下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擦亮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感悟身边的美。这是学生正式学习的第一首词,因此,初步了解词,感知词韵美是本文教学的另一个要点。

  教 学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课前谈话:同学们,节假日,有没有到乡下玩过呀?乡下的农村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农村里还能听到什么?(家禽的叫声),能学一学吗?

  师:阡陌交错、田舍相映、竹木扶疏、鸡犬相闻。农村的田园风光,吸引着许多文人吟诗作画。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也写了这样一首词。

  ——想了解吗?那我们就开始上课吧!

  一、激趣导入

  1.辛弃疾所写的题目叫(板书)村居(指读题目)。看到村居,会让人不由得想到哪首古诗?会背吗?

  2. 背得真熟练!(出示古诗)这首诗和我们今天所学的村居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1】题目。(板书)清平乐,是词牌名,一种吟唱的曲调,所以,这个字读yue。——指读课题。

  【预设2】句式。词,每行字数不一样,有长有短,也叫长短句。

  【预设3】词,分成两段。准确地说,分为两阕,上面一部分叫上阕,下面一部分叫--下阕。(敲击屏显)

  3.指着大屏幕。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首词——(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旧知引新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并自然地导入课题。把发现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发现,从而感知词的特点。

  二、初读古诗

  (一)出示目标1

  学习目标1:学会词中的3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诗词。

  (二)简述目标:学习词,首先要读通、读顺、读准。

  (三)检测预习

  1.生字正音

  课前都预习过了,这首词中有三个生字,(点击出示翁、锄、莲)。 在读的时候要注意点什么?【“翁”是后鼻音(weng),老翁、渔翁、(柳宗元笔下的)孤舟蓑笠翁。】跟“翁”相连的这个字谁会读?咱们记住这个词,一起读。

  看图(点击出示翁媪头像图),你理解翁媪的意思了吗?(这是一位老爷爷和一位老奶奶,我们从他们的外貌上一眼就可以看出。)小结:利用插图,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2.辨析多音字

  留意了吗?这首词中还有多音字呢?“剥”,这儿读——,这是一个动作,你会做吗?哎,像这样去掉外面的皮或壳,就叫---,生活中我们会剥花生,剥---。把“剥”放到句子中来读一读。

  3.整体读词

  现在,谁能连起来把整首词读一读。

  指名读。咱们一起来读,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注意读好上下阙之间的停顿。

  【设计意图:正音,扫除阅读障碍。引导学生通过初读大致体会词的韵律、节奏,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三、品读感悟

  (一)出示目标2

  学习目标2:正确理解词的内容,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二)感悟景之美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村居,感悟辛弃疾笔下独特的田园生活。(视频或课件中有流水声、鸡犬相吠、荷花,音乐渐渐低下去。)

  (1)整体感知:你看到了怎样的乡村景色?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春风和煦,矮小的茅屋前,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阳光明媚,照得小溪波光粼粼,溪旁的小草也越发绿意盎然。在这里,辛弃疾只用了9个字,就展开了如此美妙的乡村画卷,谁来读一读。

  (4)读有韵味:古人读诗诵词都讲究抑扬顿挫,示范读加手势,声音拉长。还有谁想读?读得抑扬顿挫,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板:景美)景色可真美呀!

  【设计意图:追求诗词学习的人文性和个性化,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意象,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受到美的熏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感悟人之和

  1.提示任务:

  任务提示:

  圈一圈:词中写了哪些人?

  想一想: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在旁边写写批注。

  过渡:这样一幅美丽迷人的乡村景致图,怎能少得了人呢?默读整首词,圈一圈,想一想,词中写了哪些人?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在旁边写写批注。

  2.自主阅读

  3.展示交流

  我们一起来交流,词中写了哪些人?(ppt圈出翁媪、大儿、中儿、小儿。)

  【预设1】翁媪

  (1)   交流感受,走近翁媪

  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指名说。还有谁也对翁媪印象深刻的?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2)融入情境,想象练说

  ①自由练说

  就在这暖暖的夏日午后、在这低矮的茅屋前面,老两口就这么坐着,笑着,喝喝酒、聊聊天,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屏幕出示)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老伴呀 ,(        );老奶奶听了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         )

  在位置上先练练,也可以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②交流提升

  其实,他们是不可能像我们这样用普通话交谈的,他们是用----,(变色:吴音)对于吴音你有哪些了解。哎,上海、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和江西、南通部分地区都说吴音,我们这儿说的就是吴音,你们能用我们的方言来说一说吗?(老奶奶:老它簿;老爷爷,老头子)

  看着眼前这美好幸福的画面,不由得让老师想起了一句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3)情趣共生,动情吟诵

  同学们,一辈子相知相守,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呀,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谁来读。

  喝喝小酒、唠唠家常,多亲热呀,这就是词中的----(变色:相媚好)我们一起笑盈盈地把这种幸福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预设2】三儿

  (1)师生对话,体会大儿的辛勤劳作

  如果你就是大儿,我想问问你。

  师:大儿啊,大热天的你还在锄豆,快回家休息吧?

  师:多懂事的孩子啊!家里其他人呢?

  评价:看来你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是顶梁柱啊!就请你来读读大儿的这个词句。

  (2)放飞想象,描摹中儿的神态动作

  大儿锄豆,二儿织笼,真是“村庄儿女各当家。”

  (3)品词析句,感受小儿的烂漫情趣

  ①体会“无赖”背后的喜爱

  (可爱)文中哪个词给你这样的感受?说说你对“无赖”的理解。

  在生活中,当我们调皮捣蛋时,爸爸妈妈也许会叫你——(小捣蛋、小鬼……)这些词啊看似批评你,其实包含了无限的喜爱。

  ②感受“卧”背后的恣意

  我们一起看图,你看小儿是什么样的姿势呢?

  画面中的小儿是俯卧,累了他会打个滚儿,还会怎样卧呢?侧卧、仰卧、横卧,想怎么卧就怎么卧,那感觉真是舒服极了。

  喜欢小儿吗?谁来读读?

  (4)教师小结,提升人和的内在意蕴

  翁媪相媚,大儿锄豆,中儿织笼,小儿剥莲。看来,这村居不仅景美,而且板书:人——和。

  【设计意图:此处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言到象,再到意,知文对事,从词所描写的人和事的画面,触及人物内心的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而深刻地理解文本。

  四、拓展延伸

  (一)出示目标3

  学习目标3:走进村居,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1.交流感受:

  这样的村居有如画的风景,有美好的劳作,有温馨的相媚,还有和谐的家庭,用心读读整首词,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说此时你的感受。

  2.相机板书

  好、美、乐、幸福、美满,所有的这一切,辛弃疾就用一个字把它们都融合在一起了,那就是---板书“醉”

  3.溯源求本:谁醉了?为什么而醉?

  【预设1】词中人物

  翁媪为何而醉?老两口“醉”在儿子的勤劳里,醉在子女的孝顺里,醉在小儿的天真活泼里,醉在这恬静的风景里。

  【预设2】学生自我

  你们醉了吗?为什么?一醉风景优美,二醉夫妻恩爱,三醉儿子勤劳,四醉小儿无赖。

  【预设3】词人

  田园风光让人陶醉、天伦之乐让人陶醉、丰衣足食让人陶醉。那词人辛弃疾呢?他又为何而醉呢?

  相信大家阅读这段文字后就会豁然开朗了!征战沙场二十多年,40多岁的辛弃疾来到这儿,看到眼前的一切,他会想些什么呢?词人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渴望生活幸福安宁。他不仅因美丽的田园风光而醉,更因安宁和平的田园生活而醉!是啊,村居叫人 “沉醉不知归路”!

  【设计意图:1.“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导学生联系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来体会词人寄托其中的情感,对于诗歌的理解由表面而深入。

  2.扩充阅读容量,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广度。要起到的效果是以点带面,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学生逐步养成诵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

  (二)低吟浅唱

  1.指名配乐吟诵。

  过渡:望着眼前这令人陶醉的一切,他不禁吟诵起来(指名吟诵)

  这也是天下所有人心向往之的境界,让我们一起吟诵起来,增加点难度,不看大屏幕,试着背背。老师来起个头。

  2.师生沉醉吟唱。

  同学们已经知道, “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代表一种可以吟唱的曲调。虽然词牌清平乐已年久失传,但是我们大家依然可以用唱的方式来还原词的魅力。(点击音乐)咱们就唱起来吧。

  【设计意图:吟诵是对诗词的整体感知、深入体会及把玩品味。吟唱是在此基础上的更进一步。在低吟浅唱间,古典诗歌的形象美,意境美,声律美,情感美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吟唱也可能是古典诗词的一种契合的教学方法。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在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中沉醉了一回!词,真是一种精巧美好的文学,它有一种魅力,有一种触动人心的力量。好词,千百年后仍然能使我们为之感动、陶醉!

  六、检测完善

  默写整首词,写在先学提纲反面的田字格里。写的时候注意书写的格式,题目写在第一行的中间,每行开头空两格,上阙和下阙中间空一行。

  板书设计:

  26.清平乐  村居 

  景美    人和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5

  《清平乐村居》(苏教版第九册)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的方法,引领学生读出音律,读出画面,读出情韵。

  一、在诵读中感受节奏读出音律。

  课始,从背诵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为学生首次接触“词”创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也为初读“词”提供借鉴的经验。在和古诗的比较发现中认识“词”之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诵读古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在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朗读之后,教师请同学交流朗读,“集思广益”,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词句正音析义,让学生沉入言语,一遍一遍地与言语“亲密接触”。借助图画,初步理解“相媚好”“无赖”的意思,借助字典联系“剥香蕉”“剥花生”等生活用语辨别多音字“剥”的读音,通过朗读下阕发现“莲蓬”的“蓬”在词中不读轻声,是因为古词讲究押韵。在经历了互相间的交流互补中,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不仅读正确读流利,还读出了节奏、停顿和音律。

  二、在诵读中展开联想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读到‘村居’,你会想到那些农村生活的图景呢?”学生经验中的农村生活情景一下子被激活,通过交流,很快的,孩子们纷纷走近了乡村绿野,走近了农家小院,走近了牧童短笛……“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咱们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更迭、立体。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游历”中的“耳闻目睹”:“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大儿子满脸汗水也顾不得擦一擦。”……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程,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三、在诵读中激荡心灵读出情韵。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婉约风格的《清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体察这份情感呢?教学时,紧紧围绕一个“醉”字,通过诵读品味,带领学生走进“村居”,融入农家生活,引导学生充分将词中图画通过体验、想象转化成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刚才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素、很简单、很清新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每幅画里面都浓缩着丰富的内容,让我们走进‘村居’画卷,反复读用心品,你会体会到更多情趣,获得更多理解。”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经过琢磨“深”思,获得非常丰富而多元的理解,这些理解情意浓浓,是文本本身的,又是超越文本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感受的,但却是越来越紧地贴近词作,贴近词人的。“夏日的午后,几杯酒下肚,老夫妻俩打开了话匣子,正在用吴侬软语说着悄悄话呢,你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联系词作的上下阕内容,讲到老夫妻亲热的互相打趣,互相夸奖,体会他们生活的快乐和自在;讲到三个儿子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欣慰,学生从大儿子“锄‘豆’日当午”体会到他的勤劳和对老人的孝顺,从“中儿”编织鸡笼体会到他是那样能干,特别是从“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把静止的插图演绎成动画,小儿“无赖”立即跃然纸上,小儿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正是作者“最喜”的缘由。美好秀丽的村居环境,衣食无忧的农家生活,老夫妻满足而安逸,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使他们陶醉,这是“酒不醉人自醉”!

  “‘醉’的仅仅是‘翁媪’吗?”教师的追问,使学生恍然大悟:‘醉’的还有辛弃疾!于是教师适时介绍辛弃疾的生活经历:“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更是一位有谋略、有才华、有胆识的英雄豪杰!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的整个生命的重心,是念念不忘的抗击金兵,收复自己的故国故土,让百姓能够过上安宁的生活。然而他却屡次遭受奸臣打击而被贬官,一贬就是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他被贬居住在远离战场的江西上饶写下的。”学生阅读了这段文字,感慨万分,辛弃疾之所以“沉醉不知归路”,就是因为他向往这种和平与安宁,他渴望结束战乱,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至此,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刻,学生的情,文本的情和词人的情水到渠成地融为一体!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二)、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简介词的标题,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标题。(归纳朗读好词的标题要点:词牌和题目之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不要太快。)

  3、看到“村居”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村居。)

  4、过渡:那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全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几个难读的词语的读音。读准词语读音后将词语带进句子读。翁媪重在读好后鼻音;卧剥重点读好多音字;莲蓬重在了解为押韵的需要而改变声调。)

  3、指名学生读全词。

  (设计理念:把词的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是诗词诵读的前提条件。字音教学要有所侧重,懂得因“字”施教。字音教学不是孤立的,要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四)、读好词的节奏

  1、句子“醉里吴音相媚好”划分正确和错误的两种节奏,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了解诗词节奏划分的一把规律。

  2、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词,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重点指向节奏的把握。)

  3、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标题,男生读一句,女生接读一句。

  4、学生个别展示读。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从而初步掌握诗词节奏划分的技能。这一教学过程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

  (五)、读出感悟,体验词境

  1、默读全词,圈画出能看出翁媪感情的字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词眼“醉”。

  2、齐读带“醉”所在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翁媪的意思。

  3、提出主问题:翁媪为什么会陶醉呢?

  4、学生读、思、交流。

  (1)、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除豆苗里的草,体会大儿子的勤劳。

  (2)、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体会二儿子的能干。

  (3)、引导学生看插图,想象小儿子剥莲蓬的样子,体会小儿子的可爱与顽皮。联系语境了解词语“无赖”的感彩。

  (4)、分角色扮演,翁媪对话,体会翁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

  小结: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五口之家。(板书:一醉人和睦。)

  (设计理念:诗词教学其实就是“还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形象,引导学生把文字还原为”画“,或者是“话”(人物的对话)。还原的过程就是大体理解诗意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

  (5)、品读因风景优美而陶醉。引导学生将写景的文字还原为画面,感悟村居的风景宁静而优美。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读出风景的美。(板书:二醉风景美。)

  (6)、给村居图取名字。

  (7)、思考:作者作为一个曾经上马杀敌的将领,为什么不去描写抗金的将士,而要去描写这样一个静谧美好的村居生活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向往宁静恬淡的村居生活。)

  (设计理念:诗歌重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审美。诗歌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沟通想象和情感的是想象,想象把把形象还原为画面,从而“入境”,入境才能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所谓入境入情。)

  (六)、吟诵、背诵

  1、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村居图,陶醉的不仅是翁媪,是作者,还有我们,大家想不想把这首词读得更好?

  2、回忆电视中吟诵的镜头,师生小结吟诵的特点:有节奏,有韵味,摇头晃脑。

  3、学生吟诵展示并进行吟诵接力。

  4、学生自由背诵。

  5、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让学生看着插图,将插图还原为词。(背诵)

  6、全班一起背诵。

  (设计理念: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非常讲究声音快慢缓急、抑扬顿挫,吟诵就是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读,这种形式能充分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特点。)

  (七)、小结全文,拓展迁移

  1、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和谐幸福的五口之间,一道欣赏了一幅静谧美好的村居图。

  2、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辛弃疾的词更是宋词中的精品,下课后我们要从网上找辛弃疾的词来读。

  推荐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作业设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选择)

  (1)、改写《清平乐村居》,要求把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写具体,写出词的意境美,题目自拟。

  (2)、欣赏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欣赏作者词的魅力,走进作者内心,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延伸诗人其他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或者新的任务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任务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也是学习的延续。)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体会理解词中的:“醉”、“无赖”的含义,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情。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清平乐 村居

  提醒:课题在书写时要注意空格。

  二、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莲”、“锄”、“翁”)

  2、默写生字

  3、指导书写

  三、理解诗与词的区别

  1、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第3课我们学习了两首,还记的吗?

  2、复习《寻隐者不遇》、《所见》。

  3、《清平乐 村居》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说一说诗与词的区别。

  4、(课件)词的知识

  四、读通课文

  1、指名读词的上片,随机正音或强调读音:媚(mèi)、翁媪(ǎo)

  2、指名读词的下片,随机正音或强调读音:剥(bāo)

  知道为什么读bāo吗?我们还常说剥什么?

  3、正确、流利地读全文

  五、读好课文

  1、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读正确、流利,还要读出韵味。

  2、范读

  3、自由练读

  六、读懂课文

  1、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

  2、不理解怎么办?你有好的办法吗?(查字典、查资料、问老师、同学讨论)

  3、老师告诉你,还可以看图

  4、自己看图,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己能通过看图解决吗?

  ★    吴音:江苏南部、浙江一带的方言,非常好听。

  ★    相媚好:⑴谁跟谁相媚好?(翁、媪)

  ⑵他们在干什么?看上去,他们怎样?(看图理解)

  ★    醉:喝醉、陶醉(板书)

  ★    无赖:⑴说谁无赖?⑵他在干什么?描述一下。(看图描述)

  5、你能把上片、下片的意思说一说吗?

  七、背诵课文

  配乐背诵

  八、介绍作者,布置作业

  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一生经历了许多场战争,也写了许多好词。课后搜集他的词,读读、背背,过段时间,召开“辛弃疾诗词朗诵会”。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8

  《清平乐 村居》教学资源(含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1

  《清平乐 村居》教学资源(含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二.教学时间:2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清平乐”是词牌名,“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

  3.“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i.生字正音。

  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

  ii.理解上述词语。

  iii.指名试读课文。

  (三)练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听清节奏。

  2.学生试读。

  3.学生分组齐读。

  4.全班齐读。

  (四)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齐读全文。

  (二)讲读课文。

  1.学习上片四行。

  (1)学生读。

  (2)指名解说,教师补充。

  茅檐低小:茅屋又低又小。

  溪上青青草:河边上长着青青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吴音指吴地的方言。

  白发谁家翁媪:是哪一家的白发夫妻二老。

  (3)小结。

  (4)齐读上片四行。

  2.学习下片四行。

  (1)指名读。

  (2)指名解说,教师补充。

  大儿锄豆溪东: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

  中儿正织鸡笼: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鸡笼是圈养鸡鸭的半球形罩子,平底,用竹篾编织,顶上有孔。看图理解。

  最喜小儿无赖: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无赖”本意是指游手好闲、品德不好的人,这时作“顽皮”来解释。

  溪头卧剥莲蓬: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吃。

  (4)齐读下片。

  3.连起来讲说。

  (1)各人自练。

  (2)同座位互讲。

  (3)指名讲说。

  (三)总结全文。

  (四)背诵全文。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咀嚼“无赖”、“醉”等词语,深入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借助朗读、析词、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剖题切入。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志趣情操。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去感受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2、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3、谁能把题目读好?

  (清平乐注意“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4、师:一眼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让阅读更有趣味,一起再来读课题。

  过渡: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了,在大词人笔下,又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理解字词,疏通语言,初步感知词意。

  1、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2、生自由读词。

  3、师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字词等方面、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a、注意读好字音: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莲蓬。“媚”读去声,“媪”读“ǎ0”,“剥”读“bāo”.

  b、相机理解“翁媪”一词的词义。

  看图,谁是翁?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家祭无忘告乃翁”,“翁”是什么意思?“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那“媪”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c、相机理解“吴音”一词。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这里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现在那里的人还在使用“吴音”。

  师小结:刚才通过联系旧知、观察画面、分析字理等方法,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今后,大家在学习古文时,也可采取这样的方法去学习。

  4、初步感知全词大意。

  交流:能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吗?你感觉哪个句子意思不好理解?(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句指导)

  5、生分组说词意,读诗句。

  三、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品味诗词情趣。

  1、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看到了几幅画面?

  生交流:

  a、看到池塘上泛着的绿意,溪中流水淙淙。硕大的荷叶托着水上芙蓉—荷花,还泛着青春的红晕。引读:这就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b、“溪上”:看到一对老夫妇坐在家门前聊家常。引读:这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c、看到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纺织精致的鸡笼。引读:这就是—“中儿正织鸡笼。”

  d、“溪东”:看到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苦地锄苗。引读:“大儿锄豆溪东。”

  e、“溪头”:看到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藕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引读:这就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师:“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的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

  四、引导发现,品析词眼,提挈全篇,深化情感。

  1、师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再通过自己的想象,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创作年代毕竟离我们遥远,所以有些字词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2、师:你读懂了哪些字的内涵?有什么问题?品读、交流:

  a、品味“无赖”。

  (1)仔细读读最后两行,想一想。“无赖”在这里应该取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从“喜”字感受到诗人对小儿子不是讨厌,而是喜欢;从“卧”字感受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小儿子的姿态、吃相等方面来理解。

  (3)“最喜”和“卧”字让同学们推敲出了无赖的应取之意感受到小儿子的活泼顽皮,那怎么读呢?指名读,读出小孩子的可爱、淘气、活泼的童趣。

  b、品味“醉”。

  (1)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醉可以组什么词?(陶醉、洒醉、沉醉……)

  研究:在词中你认为哪种醉更为恰当?

  预设:美好的风光、孩子们的勤劳可爱、夫妻的恩爱让老两口陶醉。

  除了陶醉,老两口闲暇之余喝喝洒,聊聊天,因此还有些酒杯之意。

  ·有感情的朗读,想象老两口心理,他们会说些什么?

  ·学生畅谈后再读,读出温馨的情景。

  小结: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感情诵读)

  d、理解诗人之“醉”。

  (1)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和睦的家庭啊!课文里除了老夫妻之醉,还有谁在醉?(诗人)

  (2)想象诗人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诗人因为什么而醉?仅仅是因为喝酒了吗?(诗人因美丽的田园风光而醉,因安宁的田园生活而醉)

  (4)师:这样的情境怎能不让人陶醉,怎能不让人向往呢?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四、吟诵积累,引读明意,拓展延伸。

  1、师:如此醉人的词,能不能像吟诵古诗那样把它吟诵于心呢?把书合上试一试。(自由背诵)

  2、师生全作背整首词。

  3、师生对白。师说词意,生说词句。

  4、指名背诵。

  5、师: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乡村,和他一起感爱恬静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安乐的田园生活。相信在这次旅途中,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得到了陶冶,得到了净化。

  在古词中还有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同学们可以继续查阅,也可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五、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景—美         人—美

  醉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附板书: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1

  一、 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 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 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 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 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 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 学生自由交流

  3、 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 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 (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 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 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 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 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 背诵

  4、 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 搜集更多的宋词

  6、 抄写生字词

  7、 ……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2

  新课标理念下的诗词教学探微——兼《清平乐 村居》教学谈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121

  新课标理念下的诗词教学探微——兼《清平乐 村居》教学谈

  新课标理念下的诗词教学探微

  ——兼《清平乐 村居》教学谈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一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如何使学生在理解词内容的基础上,来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育的熏陶?可作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 在古乐中 “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读对读通)

  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可以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纷纷踊跃的举手发言,交流热烈,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之后,让学生对照出示的图画,借助课后的拼音,带着自己的感受,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从学生的朗读情况来看,他们已初步感知了词的内容。

  二、 在吴音中 “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自己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图画读这首词。

  这里采用 “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教学时围绕“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交流时,学生跃跃欲试,相互启发,思维碰撞。当学生谈到读懂了“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相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1、“这里是谁在讲吴音?”2、“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讲些什么呢?”真是一波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之后,可以播放了一段吴地方言的录音,这时学生更是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讲自己所在的吴方言为趣,仿佛个个身临其境,整个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最后,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学生会在轻松、悠闲的音乐中对词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三、 在欣赏中 “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读好读出来)

  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

  呢?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羡慕。”;也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毫无一点烦恼,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同学们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可看出他们感受到了这安宁、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也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学们通过字字到位的读、读出图意、读出韵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读练习,理解了词意,领悟了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

  四、 在积累中 “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读宽读下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发动学生与老师一起在信息平台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在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学生找到了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好诗好词,甚至找到了卡秀网站上的flash动画贺卡《梦里水乡》、《江南》;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上,孩子们通过吟诵诗词,不仅能增长见识、广博见闻,而且懂得要和作者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在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中自豪地感慨:“中国不愧是诗词的国度,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应当如蜜蜂采蜜,充实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气……”相信厚积不仅可以薄发,而且会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多一分灵气,为将来的美丽人生做好奠基。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3

  《清平乐 村居》教案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265

  《清平乐 村居》教案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 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准备]

  1、 投影 2 、范读磁带 3、配乐磁带 4、收集辛弃疾和有关“词”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

  1、 出示插图、筝曲。

  2、 图中描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3、 这幅图就是根据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而创作的。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板书题目:清平乐 村居

  引入诗,范读。

  二、 读准课文,理解词义。

  1、 听课文录音,注意几个字音。

  2、 布置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 板书:读准

  4、 检查:

  指名读,准音。

  “乐”“媚”、“翁媪”、 “笼” 、“剥”、“莲蓬”

  5、 简介:词是诗的一种。

  6、 继续读,想想能够明白什么意思。

  7、 相机交流、理解:

  (1)“锄豆”、“卧”、“茅檐”、“无赖”、“吴音”、“相媚好”等词的意思。

  (2)词牌名与题目的文体知识,“村居”的意思。

  8、 质疑。

  9、 几杯酒下肚,老爷爷、老奶奶微微有点醉,心理高兴,他俩就闲聊起来。

  想想,他们在聊些什么呢?

  10、 过渡:

  通过朗读和自学就能把意思读懂(相继板书)。当然,不但要读懂,还要把这首词读好。(相机板书)

  三、 体悟意境,内化表达。

  1、 把这首词读好,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读。

  布置自渎。

  2、 创设朗读情境,自由朗读。

  3、 激情:老爷爷、老奶奶在茅檐下看看景色,聊聊天。感觉怎么样?

  4、 齐读课文。

  5、 展示画面。理清顺序。练习背诵。

  6、 指名试背。

  7、 读得这么好,大家是不是可以写写什么。人物,环境,感受皆可,有感而发就行。

  8、 交流文章。

  9、 总结: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辛弃疾为我们描写的这首清新宁静的词吧!

  齐读。

  四、 作业:

  (1)找几首辛弃疾写的其它的词来读读,品味品味。

  (2)也可以寻找其他词人写的词,读读背背,在班级里开展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

  读准

  清平乐 村居 读懂

  读好

  教学反思:听过4堂本课的课堂教学,有的注重环保意识的渗透,有的注重和乐情境的体悟,有的重视读和写的训练,有的注重词的承前启后和学法指导。多元的解读原本无可厚非,笔者以为人物的恬淡安逸、其乐融融方为本词的人文着力点,链接有关的相似块进行组块教学,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提高课堂的密度,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终极点。也许有人会用教学目标的小、实来反驳,欢迎就我的一家之言争鸣啊……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4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根据这首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尝试进行入情入境的品词、写词。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不同词的意境。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其听说读写领域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训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索的品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揭题导入

  先让学生背诵古诗《鹿寨》和《竹里馆》,再引导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描写了农村的自然风光。然后出示今天的课题,接着明确清平乐是词牌名,同时了解由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的演变。最后简介作者。

  二、学习生字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遍,然后范写生字,学生书空。最后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相互交流。

  三、练习朗读

  先指名读课文,评议是否正确、流利,重点纠正“乐”和“剥”的读音。再指名读,指出缺乏感情后听录音或范读。接下来重点让各小组自由读词,并告知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最后分为两个阶段评析朗读情况,评议是否读出了古诗文的韵味。

  四、体会意境

  首先提醒学生假如能一边读一边想想画面会读得更好,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相互交流想象出的画面。这样在说画面的同时,学生已加深了对每句词的理解。最后出示画面,引导背诵。

  五、总结深化

  先让学生小结学法:读句子,想画面。看看能否通过读和想,体会其意境。然后指名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指导读出感情。接着出示图画试作词,并作提示提示:先找准有代表性的人或动植物,再抓住各自特点。另外不必像诗那么工整。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

  六、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加深对词的理解。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的: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篇散文或故事。

  教学过程:

  一、题解。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自渎,扫清生字。

  1 、读准字音。

  2 、解释词语。

  三、齐读,指名谈词句的意思或描绘的意境,学生评议。

  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构思、写法,讨论下列问题。

  1 .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 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 .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 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课堂作业:

  1 、根据词的意境,画一幅田园景象图。

  2 .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 字的短文。

  附:学生改写的作文

  这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小村庄,四周青山环抱。村子里绿树成荫,绿草如茵,五彩缤纷的花儿遍地开放。一条小溪穿村而过,犹如碧绿的玉带。

  一座低矮的茅屋前,一棵大树巨人般挺立着。屋后,一片竹林枝繁叶茂。门前的小溪,岸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溪水清澈透明,溪面波光粼粼。溪中,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朵朵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婷婷玉立。有的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莲蓬,像小仙女穿着漂亮的舞裙跳起了快乐的踢踏舞;有的含苞待放,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偶尔还有只小蜻蜓落到上面休息。鱼儿在荷叶间欢快地嬉戏着。不知是谁家的一对老妇妻,刚喝完酒,带着醉意坐在茅屋前亲热地闲聊。

  放眼望去,勤劳的大儿子正在溪东豆田里锄杂草。尽管他戴着草帽,炎炎烈日还是烤得他大汗淋漓,汗水洒在豆田里,滋润着豆苗。但他看到眼前想到秋天的好收成,锄得更起劲了。心灵手巧的二儿子正坐在门前认真地编织着鸡笼,随着他的手不停地翻动,竹条在他手中飞舞着。惟有最受宠爱的小儿子十分顽皮,正悠闲地独自趴在溪边剥着莲蓬呢。

  好一幅美丽的村居图啊!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527861200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