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

薄凉之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孔明智退司马懿》一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是鲁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组课文的补充阅读教材。讲的是三国时,魏军攻占街亭后,魏国统帅司马懿亲率大军十五万,想乘机拿下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县,两军军力对比悬殊,诸葛亮情急之下摆出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得以全身而退。全文五百余字,共分两段,故事结构简单清晰,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字均以古白话的方式出现,典雅舒畅,读来有滋有味。

  以往备课我们可以依靠教参和大量现成的资料,或者遵循一些名家的教学设计思路,但因为本文只是作为补充材料出现,所以从文本分析到目标制定几乎没有任何可依循之处,备课难度大大增加了。所以,只好,也只能这样先读了三个版本的《三国演义》,再看由此改变的电视剧,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同时号召学生读三国故事,做相关读书笔记,为学习本文做好积累。和本组老师交流后,最终定位:简化学习目标,强化课前自学,突出教学重点,走从厚到薄的道路特设定一下教学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感受孔明的魅力,感受《三国演义》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见识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历来被看做是智慧的化身。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他有关的故事。

  板书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

  齐读

  二、检查课前预习

  1、检查阅读

  同学们在课下都自学了这个故事,我们首先进行朗读展示,为了一会儿展示得更精彩,再来认真地练读一遍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

  谁想给大家展示一下?(指一排学生读)

  师适时解决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朗读作出恰当的评价。

  2、检查大意

  过渡:同学们知道吗?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就是理解文章的大意。我们已经学了三篇文言文了,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大家在自学时都采用了哪些方法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呢?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回答:

  看课下注释、多读几遍、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采用一人主说,其他三个同学用心倾听,随时补充。

  小组交流(质疑、解疑)

  三、理解重点句子

  过渡:大家到底理解得怎么样,是否字字句句理解的都很到位呀,老师挑几个难理解的句子考考大家,怎么样?

  1、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2、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你想象一下,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众官都惊慌失措,诸葛亮会怎么表现,这几句话该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2、齐读)

  3、再来看第三句:3、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谁来讲?

  这里边的“汝辈岂知?”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该怎么读,谁来读读试试?读全句。一起来读读。

  师小结:这么难的句子大家能理解的那么到位,还能读得这么好,看来呀,同学们都在用心品读这个故事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整篇文章都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学生不难说出全文是围绕“智”字来写的。)

  四、品析人物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诸葛亮的“智”都体现在哪里?(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点评赏:

  1、众官“尽皆失色”和孔明的登城望之。(临危不乱)

  2、“教旌旗尽皆隐匿……吾自有计”(布局周密)

  3、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且笑容可掬。(镇定自若)

  4、“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机妙算)

  师小结:是啊,诸葛亮的“智”就是体现在了临危不乱、知己知彼、布局周密上,靠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多次被艺术家们搬上了荧幕,大家,想不想看一看这个电视片段啊?

  播放电视剧《空城计》片断

  这个片段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再次走进诸葛亮,体会他的大智大勇。)

  好书不厌百回读,文言文更应该如此,现在,在这铮铮的古琴声中,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点古琴曲)在古乐声中美美地读一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你知道吗?

  谁能给大家讲一个?(三气周瑜、木牛流马、火烧赤壁、锦囊妙计等等)指生讲故事

  除了诸葛亮以外,《三国演义》中还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你都知道哪些呀?

  指生结合课下积累谈一谈

  师小结:我建议同学们课下再读《三国》,去领略更多人物的英雄本色。我希望大家尽量读原著,真正地去亲近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历史故事的方法,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理解古文中一些重点词的方法。

  2、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学习体会孔明的足智多谋,对孔明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

  3、激发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孔明的足智多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你们读过《三国演义》,读过《三国演义》请举手。

  2、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

  题目——《孔明智退司马懿》

  4、齐读课题。

  5、读了这个课题,你知道课文主要是写什么的?

  师:从课题就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命题方法就是以事件来命题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孔明是在什么情况下智退司马懿,结果怎么样?

  (起因 兵力悬殊)

  (结果 兵皆退之)

  2、这篇课文总共才两个小节,刚才我们还没有读到的地方看起来是事情的经过部分了。(板书:经过)

  谁来读读这个部分。(指名3生)

  重点指导:(1)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这句话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难读的部分在于老师画线的这部分,这句话断句断在哪里呢?谁会读?

  ①“/” ②读

  (2)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①划线部分该怎么读呢?先理解一下意思。于:在到

  ②谁能说说划线部分的意思?

  ③理解了意思就知道断句断在哪儿了。

  ④谁来读一读。

  ⑤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

  三、再读文本、感受形象

  1、同学们刚才已经较好的说出了课文的大意,这大意在课文的题目就已经做了精炼的概括。再读课题,你们觉得题目中哪个字最为关键?(圈“智”字)

  2、孔明之智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再读文本,找找划划。(在“智”字下打个大问号)

  3、交流学习,随机通过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4、找到句子,朗读、讨论形成板书。

  5、朗读孔明布局的整段话。

  四、整体感知、升华情感

  1、孔明的空城布局实在巧妙而周密,课文中除了这体现孔明的“智”,还有哪也能反映这个智”字吗?请读读课文的结尾,再次找找划划。

  2、交流,出示句子,谈谈感受,板书(料事如神知己知彼)3、同学们如此精妙的空城计,诸葛孔明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出来的?读读开头几句话,我们会再次看到他的智慧。

  4、交流学习,分析形势、双方军力对比,众官惊慌神色与孔明冷静对比(尽皆失色临危不乱)

  五、总结:

  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孔明的语言、动作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突出孔明的智。孔明之所以能够智退司马懿,是因为他纪律严明,临危不惧,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六、作业:孔明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的故事在《三国演义》里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那你们赶快去读读这些故事吧,去感受一下罗贯中笔下的艺术魅力吧。

  板书设计:

  孔明智退司马懿

  ↗ ↑ ↖

  沉着冷静 巧妙布置 料事如神

  ↑ ↑ ↑

  尽皆失色 尽皆隐匿 尽皆退去

  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 篇3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2]尽皆隐匿[3];诸军各守城铺[4],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5],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6],戴纶巾[7],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8]。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日:“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日:“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9]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尽皆失色、尽皆隐匿”等词语的意思。

  2、以“智”为切入口,学生在读读、找找、说说当中感受孔明“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3、能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感兴趣的古体小说,对于感兴趣的句子能读好句子间的节奏与轻重。

  ◆课前谈话:考查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孔明皱眉头—计上心头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周瑜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教学流程】

  一、简介人物,激趣导入

  1、教师简介司马懿。

  师:《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司马懿就是其中一个。司马懿,字仲达,足智多谋。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大都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

  2、生用几句话简介孔明。

  师:你也能用简单的两三句话介绍一下孔明吗?(当学生有重复的时候,教师引导如何补充;当学生介绍很简单的时候,教师引导如何整合。)

  二、初读课文,借助题眼,创设统领性问题

  1、师:足智多谋的司马懿、神机妙算的孔明,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难解的词语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师:自信能把课文读通顺、正确的请用你们的坐姿告诉我。(学生停止自由读)

  出示: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教师在检查中随机让学生猜猜个别难解的字词。如:引、望、于、凭、敌楼等。)

  3、师:把句子读通顺,这已经做到了学好古白话小说的第一步,接下来谁能概括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师:是呀,孔明用空城计智退司马懿,而这些内容文章的课题已经精炼地概括了。你看,孔明如此巧妙的空城计不正是点出了课题中的——(生接读)“智”字吗?一起把课题再读一遍。(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借助课题;引出题眼“智”。)

  5、师:孔明是个智者,大家一定深信不疑。这节课,我们就来找一找、读一读、悟一悟,孔明之智到底表现在哪里?(教师圈出“智”字,并在上面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三、聚焦“空城计”,探究孔明的“布局精妙”

  1、师:同学们,说到孔明的“智”在这篇课文中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那肯定是“空城计”部分了,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空城计内容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并注上旁注。

  2、交流: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内容,又是怎样体会到孔明的聪明才智?

  3、梳理提升,锤炼语言。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呈现“空城计”相关内容。

  ①将旌旗尽皆隐匿

  ②诸军各守城铺,不得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

  ③打开四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

  ④魏兵到时,不可擅自行动

  ⑤披鹤氅,戴纶巾,

  ⑥凭栏而坐,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4、在引导出示⑤、⑥两点时,插上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根据学生回答ppt出示: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师:我发现这两句话的内容有些重复,我们也尝试来改改古白话小说好吗?

  师生引读:“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左童子手捧宝剑;(生接读:右童子手执麈尾。)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生接读: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师:还有一种改法呢!“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一童子在左,手捧宝剑;(生接读:一童子在有,手执麈尾。)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生接读: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读改后的句子,再提炼孔明的举止打扮要求自己做到哪几点?。

  5、师:是呀,孔明的安排的确让人匪夷所思!同学们,你能否用清楚的话说说孔明如此布局的用意所在?请你选择其中一句来说说。

  ppt出示句式:孔明“①②③④⑤⑥”是为了                     。

  生自由选择,凭借句式,进一步梳理、言说;生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孔明“空城计”的用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尽皆隐匿”)

  6、师:你们刚才所说的这些正是孔明空城计想要达到的效果。那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ppt出示:孔明这样做是为了                     。

  7、师:是呀,空城计中的这番布局真是太妙、太绝了。谁能来读读孔明这番命令的话呀?

  (学生读的不好,教师这样引导:丞相说话吞吞吐吐,神色慌张,看来丞相心中无底呀,哎,此番我等命休矣!学生读的好,教师这样引导:丞相说话神定气闲,胸有成竹。心中定有退敌妙计,我等尽可放心!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读好孔明的话,感受孔明当时的沉着冷静及巧妙布置。)

  8、师:孔明刚才的命令和他自己的一些举止打扮中,我们一定体会到了孔明之智表现在“空城计”的——(板书:布局巧妙)

  四、聚焦“起因、结果”,再探孔明之智——沉着冷静、料事如神

  1、师:空城之计,大智大勇。那么除这之外,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孔明的“智”呢?

  学生关注首尾,自主划找还能体现孔明智慧的句子。

  2、根据学情,随机选取以下板块交流。

  ◆板块一:聚焦“结果”,感受“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2)读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师:刚才有同学说司马懿是多疑之人,这点我非常认同。但我想追问一句,司马懿将大军尽皆退去的时候,是在犹豫中撤退,还是在坚信中撤退?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司马懿的言行中去感受司马懿撤军时的坚决,并随机板书:尽皆退去)

  (3)师:是呀,司马懿的多疑,孔明料到了;“尽皆退去”的结果,也正是孔明所预料的。这里我们看到孔明表现出来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智”呀?——(板书:料事如神)

  ◆板块二:聚焦“起因”,感受“沉着冷静”的智者形象

  (1)辅助设问:如此巧妙的空城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出来的?

  (2)理解情况危急及敌我力量的悬殊。

  ①用分数“150000/2500”感受敌我力量悬殊

  ②朗读感受当时情况危急。

  a、抽学生读好“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b、加上“报”字再读。“报——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3)小结:面对众官的尽皆失色,说说孔明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智”?(沉着冷静)

  五、拓展延伸,激活阅读期待

  1、师:面对众官尽皆失色,他沉着冷静;面对大兵压境,他巧妙布局;最后敌兵尽皆退去,他又料事如神。诸葛亮的“智”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呀!(教师边说边用箭头指向课题中的“智” 字,同时擦去旁边那个大大的问号。)哎,这个时候知道事情真相后的司马懿可是最不高兴的人了,想想,这时他会有表情,又会说些什么呢?

  2、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们看看罗贯中是怎样写的。齐读——

  ppt出示:懿悔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 ”

  3、师:其实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事例写到孔明的智慧。同学们,这里我找到了其中几个章节,课后大家可以用今天所学的方式,再去读小说,感受更丰富、更精彩的孔明智者形象。

  《三国演义》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附:板书】

  孔明智退司马懿

  ↗         ↑        ↖

  沉着冷静    巧妙布置   料事如神

  ↑         ↑          ↑    

  尽皆失色    尽皆隐匿    尽皆退去

  说课要点:

  1、以略读形式为主上好古白话小说。 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快速聚焦到题眼“智”字,然后围绕这个“智”字展开教学。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向心力强,学生通过找句子,读句子,说体会等方式充分感受孔明“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2、以语言感悟为本学好古白话小说。教学中以感悟为本,积累为辅,学生在猜猜、读读中学好古白话小说。如加上“报”字读句子以感受当时情况紧急及孔明的沉着冷静;让教师站在孔明下属的角度点评孔明当时命令的语气,使朗读指导更有情趣性;将两个古白话句子轻松地合成一句话等等。

  3、以针对推荐为要读好古白话小说。课后阅读推荐中,教师以具体章节,具体内容呈现,让课后阅读的推荐不再成为形式,学生在教师推荐后的阅读成为最大可能。

  听《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随感

  张晨瑛

  王彧钊老师教学《孔明智退司马懿》大气、诙谐,板块推进,简却丰厚;约而不单,视野开阔;整体框架粗放,个别细节丰满;看似空灵,实则饱满,看似读悟,实则训练。

  他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体悟并表达孔明之智”,精心找准了进入文本的发窍处,引导学生探究品读,促使学生思维的触须主动地摆起来,文本语言的肌体自然地活起来,避免了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式解读。在这一非常具有向心力的教学框架下,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8次言语实践训练,所以教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和被复制的对象,而是与学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而是作为一种表达,一种意识,与学生进行着有意义的交融。

  高段的阅读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为己任。王老师的课演绎了“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素养’中,千方百计学语文,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颠覆了高段阅读教学“内容——意义”的套路。在“得意忘言”阅读课模式还流行的今天,《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这一力图体现既“得意”又“得言”的高峰体验,无疑是一抹亮色。这得益于王老师自己对文本的高峰体验,所以才能引导孩子们去破译语言的密码,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的精深隐秘处,穿行在串串闪光的语言珍珠里。

  王老师以语文的方式开课,更以语文的方式收课,拓宽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宽度,也是“催化学生阅读名著进程”的一次积极践行。

  观课并不是观形式、观热闹,作为一个有专业意识的教师是否应该多探究思考课的质地,明了“物之本末,事之始终”。正如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述:“大师者,精深于学问之本体者也”。以此与同行共勉!!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 篇5

  说明:本设计片段节选自人教版五上年级补充阅读课文《孔明智退司马懿》一文的教学设计。

  本片段之前是课前谈话导入,之后是对文本的探究阅读。其设计目的是:解读课题,初步了解《三国演义》一书;读通课文,解决文本中古白话的难读问题,为深入阅读文本做准备。

  1、解读课题

  (1)认识这个字吗?(懿)同学们的预习做得很好。齐读课题。

  (2)谁来读读课文中的第一个注释?(一生读)

  (3)《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他用当时的通俗语言——古白话的方式写了这本巨著,所以有些地方我们不能一下子就读通,也不能一下子就读懂。

  2、读通课文

  (1)先听老师读第一段,要求仔细听老师的停顿和缓急之处。(师范读)

  (2)好听吗?同学们想读吗?好,我们来试试,要求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模仿老师的停顿和缓急。屏幕上还为大家提供了带拼音的生字帮助大家阅读。(幻灯出示生字词,生试读课文)。

  3、检查交流:(注意:如有类似语言知识点的地方要强调)

  老师巡视时发现同学们也像我一样读得有滋有味,但是我发现同学们在读这几句话时有些困难,咱们来学习学习:(出示幻灯)

  (1)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先看这一句,听老师再念一下,听清停顿之处。齐读。(如有读不好的字词,适当解释,可再读。)

  (2)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再看这一句,老师来引领,同学们接着读“孔明乃……,戴……,引……携琴……,于……,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可指导“披、戴、引”等动词稍重音,“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多么悠闲的事啊,自然要读得悠哉游哉、有滋有味啊!)

  (3)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再看这一句,句中有一标点(分号),将句子分为前后两半,老师读前一半,相信大家听了一定会读下一半了。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读通读顺课文,积累古代白话文诵读的经验,特别是要理解其中的文言字词,同时读好节奏,读出其古代白话文的韵味

  2、以“智”为切入口,学生在读读、找找、说说当中感受孔明“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3、能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感兴趣的古体小说,体验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趣味知识(三国歇后语)

  二、简介人物,导入课题

  1、出现司马懿人物名片,了解司马懿。

  2、让学生填写诸葛亮名片,初步感知诸葛亮。

  3、揭题板书:《孔明智退司马懿》,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三、读通读顺,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后交流:这篇文章跟我们平时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了解古白话文,唐宋以后形成,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采用这种形式。)读的时候有什么问题?该怎么办?

  2、出现难读的字词:(旌旗  鹤氅   纶巾  麈尾)让学生正确认读。

  3、再读课文,借助注释,你都读懂什么?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检查反馈1:要求正确朗读,并随机理解

  ①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敌楼是指,抵抗敌人的城楼。)

  ③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检查反馈2:借助课题,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突出“智退”

  四、聚焦“空城计”,体会孔明的“智”。

  1、关于空城计,课文是怎么来描述的?

  出现: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1)自由读,读懂些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2)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孔明?(聪明的、机智的、冷静的、威严的)让学生分别朗读。

  2、还有哪些内容也是空城计的部分?

  出现: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还有吗?

  出现: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1)指名两学生读,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学生交流。

  (2)把两句话并做一句话。(外貌、神态、动作)

  (3)你从哪个词语最能感受孔明的智慧?

  聚焦:“笑容可掬”

  (1)“掬”是两手捧起的意思,“笑容可掬”就是满脸笑容的样子。

  (2)想想当时的如何?(危急、紧张、凶险),从什么地方体会到?

  (3)是啊,此时正是大军压境、兵临城下、大开城门、众官失色、敌我悬殊的情况下,而孔明竟能做到笑容可掬,这需要的是什么啊?(自信、勇气、智慧……),所以这笑就是的笑啊!让学生读好句子。

  这是从神态来写的,还有从动作来写的,哪个词?(焚香操琴)

  聚焦:“焚香操琴”

  (1)欣赏古琴《卧龙吟》

  (2)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幽雅的古琴声把我们仿佛带进了人间仙境,这哪是什么杀气腾腾的战场啊,这分明就是(花前月下,小桥流水,碧玉阁楼)这哪是在打仗啊!分明就是朋友互诉衷情,此时此刻,一个怎样的孔明定格在你的脑海中?(气定神闲、镇定自若、临危不乱、胸有成足……)

  (3)齐读空城计部分。同学们,孔明的空城计布置的怎么样?

  (惟妙惟肖、天衣无缝、万无一失、妙不可言)

  五、聚焦“起因、结果”,再探孔明之智

  师:同学们,空城之计大智大勇,这是对诸葛亮智慧最直接的描述,那么除此之外,课文当中还有写到了谁呢?(官员、司马懿)从他们身上怎么也体现了孔明之智?默读课文,用“横线”找出来

  出现: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儿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讫,只有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般声息,尽皆失色。

  1、孔明在这么危急的时刻还镇定自若,与尽皆失色的文官相比,真的不愧后人给他的美誉。

  2、引导:有个数字,多少(150000,板书)这是敌军的力量,还有一个我方的力量,(2500,板书),除一下,多少?(1比60)是以一抵六十,看到这个敌我力量对比的算式,你想用哪些词语或句子来形容一下?(兵力悬殊、必死无疑、背水一战)以卵(击石),兵力悬殊是在是(太大了),怪不得,那班官员看到这般情景后就怎么样?(尽皆失色)怪不得,探听敌方军情的探子是怎么样来报?谁来报一报这万分紧急的情景?

  3、指导朗读: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风拥而来

  面对敌我力量如此悬殊,众官员尽皆失色,探子是十余次飞马来报,孔明是怎么样的?(面不改色、临危不乱)

  师:这又是孔明的智慧的体现,除了这里,还有哪里也能体现孔明的智慧?

  出现: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1、学生谈谈体会

  2、司马懿的多疑,孔明料到了,空城计的结果,孔明也料到了,你觉得孔明在这里又体现出了哪些“智”?(料事如神)

  五、拓展延伸

  1、孔明这一切都料到了,当大军将近的时候,当众官失色的时候,孔明临危不乱,他布置空城计的时候,布置巧妙,最后的结果,又是他所料到的,这个空城计真的是用的太绝太妙了,太神了。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最痛苦了,是谁?(司马懿),想一想,当司马懿听到事情的真相后,司马懿脸上会有怎样的表情,又会说些什么?

  2、想不想知道罗贯中是怎么样写的,其实和刚才以为同学说的很像,【课件出示:懿悔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

  师范读——生齐读

  3、足智多谋的司马懿,可是碰上了料事如神的空城计。用今天所学的内容,写这两句歇后语

  孔明用空城计——(        )

  司马懿见空城计——(       )

  4、关于孔明的智慧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这里我找了几个章节,第三十九回,第四十三回,第八十四回,第九十回,都写到了孔明的智慧,课后,用今天所学的方式去读读这些章节。

  板书:                    孔明智退司马懿《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想

  诸葛抚琴摆空城,笑退司马十万兵。

  神机妙算临危处,大智大勇一先生。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 篇7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三国演义》吗?你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个国家吗?

  生:魏国、蜀国、吴国。

  师:简而言之,魏、蜀、吴,那是一个三国鼎立的时期,他们都想统一中原哪!你知道有哪些英雄人物呢?

  生1:诸葛亮。

  生2:刘备、关羽。

  生3:马超、张飞、吕布。

  生4:曹操。

  生5:孙权。

  师:在众多的人物当中,你最佩服的是谁?

  生1:诸葛亮,因为他机智、聪明、勇敢。

  师:因为他机智,所以我佩服他。

  生2:赵云。忠,一人去救幼主。

  师:因为“忠”你才喜欢他。

  生3:我喜欢张飞。关羽死后,他想去报仇,张达把他杀了。

  生4:我喜欢关羽,他为了回到主人身边,过5关、斩6将。

  师:这叫千里走单骑。

  师: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生:好。

  二、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们今天这篇课文与诸葛亮有关,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

  师:孔明就是——

  生全体:诸葛亮。

  师:诸葛亮为什么又叫孔明呢?

  师生共同:孔明就是诸葛亮的字,所以诸葛亮就是诸葛孔明。

  师:司马懿的“懿”笔画很多,它是一个书面用语,现在只有在名字中用到或者是皇太后下的旨叫“懿旨”。(生齐读课题)

  师: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诸葛亮用计退司马懿。

  生2:我知道了这是孔明与司马懿的战争。

  生3:孔明的兵没有司马懿的多。

  师:你们还想知道更多吗?赶快打开课文。注意了,这是六百多年前的古白话文,建议同学多读几遍,读通读顺。(生自由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读书习惯非常好,好的习惯养成了终生受用。

  师:在读的过程中,你发现哪些句子比较难读?

  生1: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生2:“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师:真不错,你们把难读的字都读出来了!如:披、鹤、氅。

  师:老师拿到这篇文章时,也读了好几遍,发现这几个句子难读,谁来读?

  (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

  (生读句子,自由选择)

  生1:读②

  师:声音响亮。

  生2:读①

  师:读得又通又顺,一起读。(生齐读)

  师: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孔明利用自己的智慧,击退了司马懿的15万大军。

  师:你刚才所说的就是课文的课题,诸葛亮是用自己的智慧退了司马懿的15万大军。他首先——

  生:登城望之。

  师:然后——

  生:孔明传令。

  师:最后——

  生:焚香操琴。

  师: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划划以上有关句子,读读,你肯定有更多的收获。

  生: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师:他望到了什么?

  生:望到魏兵分两路冲来。

  师:在15万大军来临时,孔明仍登城而望之,赶快读读这句话。对照注释,把这段话读懂。

  生:读①句

  师:选择其中一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我从“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扫街道”体会到孔明非常聪明。

  师:你透过文字理解了意思,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我从“将旌旗隐匿”中知道将旌旗都藏起来,他们就不知道有多少兵力。

  师:你知道了“皆”的含义。

  生:全、都。

  师: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词语,比如说,草木皆兵、比比皆是、皆大欢喜等等。

  师: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将旌旗都藏起来。

  师:听了你的话,这个“之”指的是谁?

  生:“妄行出入,高言大语者”,就是高声说话者,擅自出入的人。

  师:其实之有很多意思,比如说“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有7种用法,一百多种意思,随着学习,我们就会学到更多,谁想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①

  师:请你把这第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①

  师:老师给你读一遍,请你听一听。

  生:读①

  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孔明?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聪明,我从“吾自有计”中看出来的。

  师:聪明的孔明怎样传令的,请你读一读。

  生:读①

  师:又看到了怎样的孔明?

  生:聪明伶俐,有智慧的孔明。(读)

  师:伶俐一般用来说小孩子,你又看到了怎样的孔明?

  生:我看到孔明很谨慎,很有智慧。

  师:请谨慎的孔明来传令(读),你又看到了怎样的孔明?

  生:我看到了很冷静的孔明,十余次飞马报到时其他人都很慌张,而孔明很冷静。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看到冷静的孔明,冷静的孔明传一下吧!(生读传令句)

  师:一个聪明、冷静的孔明跃然纸上,我们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到孔明的过人之处呢?

  生:我还能从“斩之”看到孔明很威武。

  师:孔明又是怎样做的,用文中的话说说。

  生:到城楼之上,焚香操琴。

  师:把那句话读出来。(生读原句)

  师:我们自己来读一读,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孔明的过人之处。

  生:我感受孔明很冷静,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面前,他还笑容可掬。(读③)

  师:“笑容可掬”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啊?

  生:笑得不自然。

  师:是吗?谁来帮帮他?

  生1:我觉得孔笑容可掬是要迷惑司马懿,让他以为城里有兵。

  生2:笑得很自然。

  师:而此时城下是十五万大军,孔明笑得还那么自然,可见孔明——

  生:很厉害、很自信。

  师:自信,你来读一读(生读③)

  师:还有哪些词?

  生:从笑容可掬上看出他是为了让司马懿觉得他是笑里藏刀。

  师:这是为了迷惑对方。除了从笑容可掬看出之外,还能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他的过人之处呢?

  生:我还能从“焚香操琴”看出他想迷惑司马懿,想让司马懿看见他还有心思弹琴,他们的兵一进去马上中计。

  师:操琴一般是什么时候?

  生1:一般是得意的时候。

  师:在什么时候弹琴呢?

  生1:在安静的时候。

  师:安静的时候,还在什么时候弹琴?

  生2:悠闲的时候。

  师:悠闲的时候,焚香操琴,请你读一读。

  生2:读②

  师:还有吗?

  生:坐于城楼之上,感觉孔明一点也不怕司马懿的15万大军,孔明很聪明、高明。

  师:可见孔明临危不乱,那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③)

  师:你觉得琴声中会有什么呢?(古琴伴奏)把你听到的写在课文上的空白处(生练笔)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1:我听到了孔明坚信会骗到司马懿,司马懿会退兵。

  师:还听到了什么?

  生2:孔明虽然表面很悠闲,但是也很紧张,怕城池失守。

  师:还有什么?

  生3:相信自己,自然放松,临危不惧。

  师:你已经能通过琴声感受内心世界了。

  生4:孔明很自信,弹琴自然,感觉城里好像真的有埋伏。

  师:还听到了什么?

  生5:孔明很冷静,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他也觉得很紧张,怕兵闯进来。

  (播放视频《三国演义》)

  师:司马懿听到了什么?

  生1:害怕、恐怖,孔明好像有雄兵百万。

  生2:孔明弹的琴音很清澈,似有百万大军。

  生3:听到了孔明胸有成足,琴音很自然。

  师:是啊,所以孔不用一兵一卒便退了司马懿的15万大军,这便是一个字——生:智。

  师: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再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文学名著是我们的国之瑰宝,它们被编成了电视剧、戏曲、评书等各种文艺形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评书。(课件播放评书片段)

  师小结:希望同学们把课文中的一段话编成评书,给你的同学或家长说说。

  生:好。

  三、补充

  ①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③“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交流,学习课文生字词,读通、理解课文;

  2、概括人物特点,合作交流,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彼此对应、对比映衬的写法;

  3、试写空城计用意,转化语言,推荐名著,激发阅读兴趣。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见识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在历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历来被看做是智慧的化身。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他有关的故事。  板书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  齐读

  二、检查课前预习

  1、检查阅读

  同学们在课下都自学了这个故事,我们首先进行朗读展示,为了一会儿展示得更精彩,再来认真地练读一遍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  谁想给大家展示一下?(指一排学生读)

  师适时解决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朗读作出恰当的评价。

  2、检查大意过渡:同学们知道吗?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就是理解文章的大意。我们已经学了三篇文言文了,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大家在自学时都采用了哪些方法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呢?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回答: 看课*释、多读几遍、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采用一人主说,其他三个同学用心倾听,随时补充。 小组交流(质疑、解疑)

  三、理解重点句子

  过渡:大家到底理解得怎么样,是否字字句句理解的都很到位呀,老师挑几个难理解的句子考考大家,怎么样? 1、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2、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你想象一下,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众官都惊慌失措,诸葛亮会怎么表现,这几句话该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2、齐读)

  3、再来看第三句:3、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谁来讲? 这里边的“汝辈岂知?”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该怎么读,谁来读读试试?读全句。一起来读读。

  师小结:这么难的句子大家能理解的那么到位,还能读得这么好,看来呀,同学们都在用心品读这个故事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整篇文章都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学生不难说出全文是围绕“智”字来写的。)

  四、品析人物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诸葛亮的“智”都体现在哪里?(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点评赏

  1、众官“尽皆失色”和孔明的登城望之。(临危不乱)

  2、“教旌旗尽皆隐匿……吾自有计”(布局周密)

  3、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且笑容可掬。(镇定自若)

  4、“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机妙算)

  师小结:是啊,诸葛亮的“智”就是体现在了临危不乱、知己知彼、布局周密上,靠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这就是历有名的空城计。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多次被艺术家们搬上了荧幕,大家,想不想看一看这个电视片段啊?

  这个片段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再次走进诸葛亮,体会他的大智大勇。)

  好书不厌百回读,文言文更应该如此,现在,在这铮铮的古琴声中,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点古琴曲)在古乐声中美美地读一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你知道吗?

  谁能给大家讲一个?(三气周瑜、木牛流马、火烧赤壁、锦囊妙计等等)指生讲故事

  除了诸葛亮以外,《三国演义》中还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你都知道哪些呀?

  指生结合课下积累谈一谈

  师小结:我建议同学们课下再读《三国》,去领略更多人物的英雄本色。我希望大家尽量读原着,真正地去亲近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粗浅读懂文言文的大意。

  2.通过认真品读文本,感受孔明的“智”。

  3.通过文本的阅读,感受《三国演义》的魅力,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

  课前准备:阅读《马谡拒谏失街亭》,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课前请大家阅读了上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我们来分享一下各自的阅读感受吧。请生随意说。

  师引入课文。

  一、故事导课、激发兴趣

  1、刚才我们大家谈的故事是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上部分内容即马谡拒谏失街亭,正是失了街亭这一咽喉之路,所以孔明*安排撤兵。

  也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板书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司马懿的“懿”笔画很多,大家不妨跟着数空一下。它是一个书面用语,现在只有在名字中用到或者是皇太后下的旨叫“懿旨”。(生齐读课题)

  二、粗通文本、了解大意

  1.这是六百多年前的古白话文,预习了吗?

  请生读词:

  旌旗、隐匿、笑容可掬

  纶巾、鹤氅、麈尾(看图理解)

  2.在读的过程中,你发现哪些句子比较难读,难懂?

  一般来说故事都分为起因、经过和结果,你能不能每一个环节都用一两句话概括,然后串起来说说故事大概讲了什么?

  现在能说说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吗

  三、紧扣题眼、品读文本

  (一)找出句子

  1、同学们刚才已经较好的说出了课文的大意,这大意在课文的题目就已经做了精炼的概括。再读课题,你们觉得题目中哪个字最为关键?(圈“智”字)

  2、孔明之智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你再读文本,找出有关的句子。想想理由。

  3、交流。

  (二)聚焦“计”。

  1、出示句子: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2、请生读,断句。

  3、你能借助下面的注释,读懂这段话吗?用自己的话说说

  4、孔明说“吾自有计”,板书:计,那他究竟是怎样设计的呢?他第一步做的是什么?师生一起标出第一步:①将旌旗尽皆隐匿,板书:隐匿旌旗。接下来几步又是什么呢?请自己读一读,标一标,概括一下。

  5、你明白诸葛亮每一步的意图吗?请再读读这段话,联系下文想一想,完成练习。

  A、孔明将旌旗隐匿,叫诸军各守城铺,严明军纪是为了

  B、孔明大开四门,叫军士扮百姓洒扫街道,自己在城楼焚香操琴是为了

  6、集体交流:

  将旌旗尽皆隐匿——①旌旗指什么?a、代表一个部队的方号,部队的人数有多少。b、为什么要尽皆隐匿?——为了迷惑敌人,让司马懿摸不清虚实。

  诸军各守城铺——按兵不动,不让司马懿发现,也为了做好最后一搏的防范。

  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妄行出入,高言大语者”,就是高声说话者,擅自出入的人。——为了不漏破绽,保证计划顺利进行。

  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为了让司马懿起疑。

  孔明正襟危坐、焚香操琴——也是为了引起司马懿的怀疑。

  7、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孔明布下的这一计,他是将(自己的兵力)隐匿,将(一座空城)展现在司马懿面前。孔明是想告诉司马懿:我只有一座空城。你信还是不信?

  “好个我自有计”, 孔明这是唱得什么计啊? (板书:空城)

  8、孔明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布下这一计的?

  出示: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往西城蜂拥而来!” 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你看到的情况是——(十万火急、千钧一发、命悬一线)

  力量悬殊——十五万对二千五百,且是文官。

  众官尽皆失色——笑容可掬

  *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板书:临危不乱)

  师:孔明设下空城计,如此周密的布局课文仅用了短短百十来个字,可谓字字珠玑。这也是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语言极其凝练。

  *再读孔明布局的整段话。

  (三)聚焦“人”

  1、孔明为何敢如此设计?

  2、出示: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出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 · 宣帝纪》”

  意思是说:司马懿此人心里多猜忌,但对人却装的很宽容,用人颇多疑而但又能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

  可见司马懿此人——生性多疑,处事谨慎。

  懿看毕大疑,究竟在一些什么呢?

  出示京剧唱词:我们不妨来欣赏一段京剧唱词。

  现在,你能读出司马懿见到这番景象时的心情吗?

  请一生读。

  师生对读,生读:孔明部分,师读:司马懿部分。

  司马懿举棋不定,最终决定退兵,说:出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在司马懿退兵之后,孔明这边的众官也是不明所以,丞相为何不用一兵一卒就将仲达退之呢?诸葛亮也有一言。

  补充出示:

  亮曰: “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此规模,疑有伏兵,故退去也。”

  可见:诸葛亮敢用此计正是料定了——司马懿生性多疑必中计。

  你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明?(板书:深谙人心)

  四、补充结尾,拓展延伸:

  1、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尾?出示故事结尾,生阅读。

  2、师小结:这真是“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诸葛亮是指挥如意笑谈中,难怪人们把他说成是智慧的化身。

  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诸葛亮,了解那一个风云际会的三国时代,建议同学们课后再读《三国演义》,感受经典的魅力!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粗浅读懂文言文的大意。

  2.通过认真品读文本,感受孔明的“智”。

  3.通过文本的阅读,感受《三国演义》的魅力,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

  课前准备:阅读《马谡拒谏失街亭》,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课前请大家阅读了上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我们来分享一下各自的阅读感受吧。请生随意说。

  师引入课文。

  一、故事导课、激发兴趣

  1、刚才我们大家谈的故事是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上部分内容即马谡拒谏失街亭,正是失了街亭这一咽喉之路,所以孔明*安排撤兵。

  也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板书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司马懿的“懿”笔画很多,大家不妨跟着数空一下。它是一个书面用语,现在只有在名字中用到或者是皇太后下的旨叫“懿旨”。(生齐读课题)

  二、粗通文本、了解大意

  1.这是六百多年前的古白话文,预习了吗?

  请生读词:

  旌旗、隐匿、笑容可掬

  纶巾、鹤氅、麈尾(看图理解)

  2.在读的过程中,你发现哪些句子比较难读,难懂?

  一般来说故事都分为起因、经过和结果,你能不能每一个环节都用一两句话概括,然后串起来说说故事大概讲了什么?

  现在能说说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吗

  三、紧扣题眼、品读文本

  (一)找出句子

  1、同学们刚才已经较好的说出了课文的大意,这大意在课文的题目就已经做了精炼的概括。再读课题,你们觉得题目中哪个字最为关键?(圈“智”字)

  2、孔明之智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你再读文本,找出有关的句子。想想理由。

  3、交流。

  (二)聚焦“计”。

  1、出示句子: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2、请生读,断句。

  3、你能借助下面的注释,读懂这段话吗?用自己的话说说

  4、孔明说“吾自有计”,板书:计,那他究竟是怎样设计的呢?他第一步做的是什么?师生一起标出第一步:①将旌旗尽皆隐匿,板书:隐匿旌旗。接下来几步又是什么呢?请自己读一读,标一标,概括一下。

  5、你明白诸葛亮每一步的意图吗?请再读读这段话,联系下文想一想,完成练习。

  A、孔明将旌旗隐匿,叫诸军各守城铺,严明军纪是为了

  B、孔明大开四门,叫军士扮百姓洒扫街道,自己在城楼焚香操琴是为了

  6、集体交流:

  将旌旗尽皆隐匿——①旌旗指什么?a、代表一个部队的方号,部队的人数有多少。b、为什么要尽皆隐匿?——为了迷惑敌人,让司马懿摸不清虚实。

  诸军各守城铺——按兵不动,不让司马懿发现,也为了做好最后一搏的防范。

  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妄行出入,高言大语者”,就是高声说话者,擅自出入的人。——为了不漏破绽,保证计划顺利进行。

  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为了让司马懿起疑。

  孔明正襟危坐、焚香操琴——也是为了引起司马懿的怀疑。

  7、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孔明布下的这一计,他是将(自己的兵力)隐匿,将(一座空城)展现在司马懿面前。孔明是想告诉司马懿:我只有一座空城。你信还是不信?

  “好个我自有计”, 孔明这是唱得什么计啊? (板书:空城)

  8、孔明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布下这一计的?

  出示: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往西城蜂拥而来!” 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你看到的情况是——(十万火急、千钧一发、命悬一线)

  力量悬殊——十五万对二千五百,且是文官。

  众官尽皆失色——笑容可掬

  *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板书:临危不乱)

  师:孔明设下空城计,如此周密的布局课文仅用了短短百十来个字,可谓字字珠玑。这也是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语言极其凝练。

  *再读孔明布局的整段话。

  (三)聚焦“人”

  1、孔明为何敢如此设计?

  2、出示: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出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 · 宣帝纪》”

  意思是说:司马懿此人心里多猜忌,但对人却装的很宽容,用人颇多疑而但又能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

  可见司马懿此人——生性多疑,处事谨慎。

  懿看毕大疑,究竟在一些什么呢?

  出示京剧唱词:我们不妨来欣赏一段京剧唱词。

  现在,你能读出司马懿见到这番景象时的心情吗?

  请一生读。

  师生对读,生读:孔明部分,师读:司马懿部分。

  司马懿举棋不定,最终决定退兵,说:出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在司马懿退兵之后,孔明这边的众官也是不明所以,丞相为何不用一兵一卒就将仲达退之呢?诸葛亮也有一言。

  补充出示:

  亮曰: “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此规模,疑有伏兵,故退去也。”

  可见:诸葛亮敢用此计正是料定了——司马懿生性多疑必中计。

  你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明?(板书:深谙人心)

  四、补充结尾,拓展延伸:

  1、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尾?出示故事结尾,生阅读。

  2、师小结:这真是“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诸葛亮是指挥如意笑谈中,难怪人们把他说成是智慧的化身。

  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诸葛亮,了解那一个风云际会的三国时代,建议同学们课后再读《三国演义》,感受经典的魅力!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文字,感悟孔明计策的奇妙和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难点】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1、齐读课题。

  2、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过渡:孔明摆下空城计(板书:空城计)智退司马懿大军,那孔明到底“智”在何处呢?(板书:智)让我们再次走近课文。

  二、品读课文,正面感悟孔明的“智”

  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智”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

  随机教学

  预设(一)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趁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1、出示句子,你认为孔明的“智”表现在哪里?空城计哪些地方堪称奇绝?

  指名说理由

  2、孔明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传令的呢?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出示忽然……杀来。)

  (1)自由读,哪里让你觉得最“险”?圈出词语,好好体会。

  (2)学生反馈

  十余次飞马,蜂拥而来,尘土冲天——时间紧迫、气势汹汹

  (谁来报告一下这个险情?)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全班读

  大军十五万、只剩二千五百军、别无大将——2数相差悬殊

  十五万对二千五,什么概念,相当于六十个人来打一个人啊!

  (3)尽皆失色   (什么意思?)

  十五万敌军气势汹汹地杀来,如果你是二千五百个士兵的其中一个,你会想——

  如果你是城中的平民百姓,你会想——

  (4)全城百姓命悬一线,如果敌人冲进城来,后果不甚设想。谁来读读险情?(指名读,读出险)

  (5)十万火急,众人惊慌失措,而孔明却能在得到情报后自己登城望之,为自己决策掌握第一手资料,而后果断下令(出示传令内容),此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孔明?

  (6)      的孔明怎样传令的,请你读一读。

  过渡:还从哪儿体会到他的智?

  预设(二)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1、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哪里让你感受到孔明的过人之处?

  2、朗读。那就请你读出     的孔明。

  预设(三)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1、从哪儿体会到孔明的“智”?

  2、研读“笑容可掬”

  (1)让我们想像当时的景情,孔明一言不发,他把所有想说的话都定格在他的神态中。这个神态描写寥寥数字,刻画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透过这笑容可掬,司马懿看到了怎么样的诸葛亮?

  (2)孔明的“笑容可掬”,除了给司马懿看,还想给谁看?有什么作用?

  (3)而此时城下是十五万大军,孔明笑得还那么自然,可见孔明?

  (4)朗读。请你   地来来读一读。

  小结:正所谓危难之时方显出名相风范,大敌当前,孔明能做到临危不乱,布局周密,不愧为名将啊!

  三、品读课文,侧面感悟孔明的“智”

  孔明的空城计当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让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皮颇费脑筋。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的词语。

  1、不信

  为什么不信?指名说

  2、大疑

  孔明在危难存亡之际,用空城计挫败了司马懿,如果是一般的统帅,他们会怎么做?

  (2)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影片。

  结合课文和影片讨论,司马懿为什么大疑? (板书:疑)

  (3)谁来读读他的决定?出示: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4)从语言中我们知道司马懿为什么退兵?

  (5)指导朗读

  3、统帅魏国重兵的司马懿算得上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了,那他为什么还会中了孔明的计呢?空城计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

  (板书:知己知彼)

  四、拓展延伸,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事后,司马懿知道自己原来是中了孔明的计,会怎么说呢?写下来

  学生写话,反馈

  2、指板书小结:孔明知己知彼,不用一兵一卒,利用司马懿的疑能退去他的十五万大军,全靠一个字——智。

  3、其实,《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比比皆是,同学们不妨再去读《三国演义》,去领略更多人物的英雄本色,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无限魅力。

  板书设计:        

  孔明智退司马懿

  空城计

  智    疑

  知己知彼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 篇12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反思

  《孔明智退司马懿》是一篇略读课文。 教学中,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快速聚焦到题眼“智”字,然后围绕这个“智”字展开教学。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向心力强,学生通过找句子,读句子,说体会等方式充分感受孔明“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同时,教学中以感悟为本,积累为辅,学生在猜猜、读读中学好古白话小说。如加上“报”字读句子以感受当时情况紧急及孔明的沉着冷静;让教师站在孔明下属的角度点评孔明当时命令的语气,使朗读指导更有情趣性;将两个古白话句子轻松地合成一句话等等。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528891200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