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战情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精选14篇)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篇1

  【研究背景】

  受江口县怒溪乡教育办公室的邀请,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委托,于2005年4月8日我参加了怒溪乡教育办公室组织开展的怒溪乡小学语文、数学新课程改革培训研讨会。在这次活动中,我执教了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2课《匆匆》。下面结合《匆匆》一课的教学总结一下本人在这次活动中的得与失。

  【情境描述】

  〖片段一〗

  课前,师生作短暂交流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两道数学算式:

  80×365;13×365在学生茫然的目光中,引导学生提出:

  语文课为什么变成数学课了?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课伊始,看似两道与本课毫不相干的算式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与兴趣,同时,在学生的质疑中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接着,老师再问:这两道算式中哪个数字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再看看这两道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让学生带着对时间的感悟走向课外更广阔的语文天地──生活舞台,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

  师:一转眼,大家又将面临小学毕业。在小学六年的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留下了一个美好的童年,只可惜它一去不复返了。

  生2:我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

  生3:我好像什么都没做,时间就已经悄悄溜走了。

  师: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暂了,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转眼就没有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投影出示朱自清简介)。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对时间感悟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

  〖反思〗

  此环节在设计上比较巧妙,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之一:方法与技巧。课一开始,首先用两个算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以年龄的推算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时间的脚步匆匆,而且一去不复返,直接引入新课,其中渗透学法的指导及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从整体环节看,此过程时间有些偏长。

  〖片段二〗

  师生静静地共同感受一分钟时间的流逝之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悟。

  生1:我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

  生2: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啊!时间太可贵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

  生3:时间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现在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反思〗

  营造课堂上的空白,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时间的飞逝,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悟,谈出自己的感想,拉近时空的距离,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懂得要珍惜时间。

  〖片段三〗

  学生精读第四自然段后。

  师:这么美的句子,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愿意听吗?如果你觉得我哪个地方读得好,别忘了也夸夸我,好吗?(师范读)

  生1:读得非常流利。

  生2:非常有感情。

  师:同学们平常就这么夸人的吗?与人交流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1:老师,我觉得您读得太好了!

  生2:老师,您读得太流利、太有感情了!

  师:你觉得什么地方读得有感情?从字里行间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呢?

  生3:我从“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一句体会到了作者的思考与无奈。

  生4:我从“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这一句感觉到作者太谦虚了,他留给我们这样一篇好的文章就已经是留下了很大的痕迹了。

  生5:“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这句话中两个“赤裸裸”的意思不一样。前一个“赤裸裸”是指不穿衣服,什么也没有,而后一个“赤裸裸”却是说一个人来到这世界,要为社会、为人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生6:我从“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一句体会到了作者惋惜时间的流逝,不愿虚度年华。

  师:说得多好啊!同学们,你们愿意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你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试着写一句珍惜时间的经典语言吗?

  生1:珍惜时间吧!时间一去不复返。

  生2:珍惜今天,等于抓住了明天。

  ……

  〖反思〗

  新课程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不仅给予学生人文上的关怀,而且特别注重读的训练──齐读、指名读、范读等,学生在读中走个来回,“读中悟,悟后读”,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学生在细细读书的基础上,心中一定有话要说,教师要营造一方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一吐为快,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试着写一句珍惜时间的经典语言的安排更是升华了学生的情感,积累语言,全方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篇2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一、有效的课前预习,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五至六年级的学生要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匆匆》这篇文章写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其次,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相关代表作,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能进一步领略朱自清先生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有目的地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1、通过资料的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写《匆匆》的时代背景。

  2、自学课文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散文的语言表达。

  3、划出自己不能完全读懂的句子,在书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一环节的安排,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

  二、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课文。“教学的一切成果都要通过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来体现,而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更是不能越祖代苞,要把课堂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因此,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理解课文。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去学习课文,有的学生则采取反复诵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并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有的学生喜欢一边读一边写,把自己在阅读中对部分词句的理解批注在书上。我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一环节的安排,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丝毫没有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实践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感受确实是独特的,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第一节,并在边上批注“从这一小节的描述中,我发现作者是个心思细腻的人,被常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的新陈凋谢,到了作者眼里,竟成了他抒发情感的材料。

  《匆匆》教学反思

  今天,我带孩子们品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板书课题后,我问孩子们:“匆匆是什么意思?”一个孩子说:“就是时间过得快。”另一个孩子说:“就是很快。”我很失望,昨天我可是布置了预习的任务啊。我又叫一个学习较好的孩子说,他也大声告诉我:“时间过得飞快就是匆匆。”

  看着这近乎一致的回答,我问孩子们:“时间过得快就是匆匆吗?”孩子们都在点头,看来他们并没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早晨我骑着自行车匆匆来上班。也是说早晨时间过得快吗?”孩子们愣住了,半晌,一个孩子说:“应该是急急忙忙来上班才对。”“哦?匆匆是什么意思?问问字典老师吧。”一会儿,有孩子叫到:“急急忙忙,急急忙忙。”“是的,匆匆是急急忙忙的意思。那么,朱自清先生是说什么东西的脚步急急忙忙呢?”“时间。”孩子们异口同声。“对,朱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形象地告诉我们了时间是怎样匆匆流逝的。这是一篇散文。散文有什么特点,同学们知道吗?”“就是很散的文章。”快嘴的田兰冰林同学就笑着说。“对,文章的结构看起来很散,但它的中心却很明确。形散神聚就是它的特点。从这篇散文中,你知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说写了一个什么人,一处什么景物吗?”我满以为提前预习了的孩子会像支玉恒老师的学生一样响亮而又干脆地回答:“没有。”我的孩子们被这一闷棍打蒙了,他们不知所措。陈佳琦坐在位置上小声地说:“写的就是朱自清自己浪费时间的事。”天啊,这可是我们班的作文大王啊!“你们预习了课文么?”我有些生气地问。“预习了。”声音响亮而整齐。“读出了一个完整有趣的故事?”有孩子摇头了;“读出文章介绍的景物了?”摇头者增多;“明白谁是文章的主人公了?”摇头者更多了。“奇怪,我们学过的文章多是写人、记事、写景或状物的,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却不写这些,而写散文,他要干吗呐?”孩子们又瞠目结舌了。我只好自问自答:“作者用这种形式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好容易才引入正题呀,我不禁感叹道。同时,我也想对我的孩子们说:请你们多读书,请你们学会思考。我们的孩子都习惯于被动的接受,不要说课下,就是在课上也极少有孩子向老师发问,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孩子就更少了。好容易才引入正题呀,我不禁感叹道。同时,我也想对我的孩子们说:请你们多读书,请你们学会思考。我们的孩子都习惯于被动的接受,不要说课下,就是在课上也极少有孩子向老师发问,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孩子就更少了。就如,对课题《匆匆》的理解,一个孩子说“匆匆指时间过得快”,其余孩子就附和,显然,孩子们没动脑,课前也没想着要查查课题的含义,老师一问,就随口说说,也不考虑对不对,反正老师总要讲的,反正同学总要说的。这是多么可怕的心理,这是多么可怕的惰性!再如,老师设置了一个陷阱,想让孩子们更清楚地了解散文的特性的时候,故意问: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物的时候,孩子们也不思考,丝毫没发觉老师提问的错误,连语文功底交好的同学也不例外,多么可悲啊,我的语文教育,我的孩子们!

  反思我的语文教育,自认为思想是先进的,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的,我的孩子为什么还出现这种令人沮丧的表现呢?我想,这和应试教育分不开,这和他们习惯于被动接受分不开。很多时候,为了分数,我们扼杀了孩子的灵性;很多时候,由于我们过多的不放心、过多的“帮助”,孩子养成了惰性。想想这日新月异的社会,想想这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不寒而栗。所以,孩子,请学会思考!这是你们更好的生存的根本,这是你们能否造福社会、造福民众、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

  “学而不思则罔”,孩子,请学会思考!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鲜明: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本课是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语言。通过课堂实践,我感觉有些环节落实得较好,有些地方还有待改进。

  首先,能较好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上课一开始,让学生与作者同感受:看到八千多日子渐渐从手中溜去,你觉得作者有何感受?在引出优美段落时,播放钢琴曲,和学生一起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到一种淡淡忧伤的情境中。  

  其次,注重主题的挖掘和探讨,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悟。在讨论什么才算没有白白走一遭时,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举周围熟悉的例子,开阔了视野;在介绍朱自清时,联系时代背景和朱自清后来的创作之路,使主题不仅仅停留在“珍惜时间”和不断留恋叹息上,更注重对客观现实的把握,使学生知道眼前该怎么做。  

  第三,读中感悟学法与写法,并让学生将其迁移到自己的说话和写作中去。利用课件,回忆我们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让学生进行仿写,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同时,在仿写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时也不遗余力。

  第四,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探究它的表现美。在抓住重点段落的时候,让学生去找,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引导学生注重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去理解,学生对文本就有了更多的自己的理解。并且在整篇课文的构思上更加注重了对修辞手法的把握,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一点,从而体味语言美。  

  第五,反复朗读,积淀感悟。《匆匆》一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的读,富有个性的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同时注意了个人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读等多种方式的、不同层次地读,使学生在读中体味。

  在教学实践中虽有闪光点,但也有不足之处。首先,盲目求全。由于追求课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环节落到实处,如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就不太到位。课堂上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较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还要在这方面不断的完善自己。

  《匆匆》教学反思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能给我这么一个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下面我便紧紧围绕本学期“导学议练”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来谈谈自己这堂课的感受。

  我执教的《匆勿》一课是鲁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组“人生感悟”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本文紧扣“匆匆” 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语言清丽隽秀,情感细腻温柔,人生哲理也很浅显易懂。课文紧紧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写出“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再次发出内心的感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一些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我把教学重点定位为:抓住重点句段,感受语言了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选择的教学策略便主要是:心灵感悟法和情境品读法。

  教学流程为:1欣赏美景,引出学法和课题,2检查预习,引出时间匆匆,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间匆匆”,4情境品读,感悟“时间匆匆”,5积累运用,提高素养。

  下面我便针对教学环节的实践谈一下自己感受深的地方:

  1、教师更多地从关注学生的“学”出发,学生的“学”是先行基础,主要指学生行为。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分析出高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所以在导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用心欣赏一组图片,看你能从中发现些什么?”从学生平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出发,引出学生用心灵去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从而指导学生用心灵来感悟一篇优美的散文,引出课题《匆匆》。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尽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变成小诗读,生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仿写经典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发现不同动词的用法,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再来写几遍,学生们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切切实实地是真正从自己的生活体会到了时间的来去匆匆等。作业的设计则根据高年级学段分别从读、写两方面进行重点训练。学生们更多地是从“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

  2、 “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主要指教师行为,“学”与“导”相辅相成。这里的“导”不仅仅是指激趣导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情境创设,衔接过渡,评价指引等都是有效的“导”的途径。开头的欣赏导课,便是“导”与“学”的有力结合点,学生领会到用心去做事,教师随机引导出以“用心灵感悟用心灵研读的学习方法学习这篇散文”,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本节课,我觉得我最有效地“引导”体现在“情境创设,朗读感悟”上。在指导学生品读“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桃花谢了”体验朱自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和惋惜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把这种无奈和惋惜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然后把自己当作朱自清,改成小诗再来感悟读;再让同学合作分角色体验读,一个当朱自清,一个当读者;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朱自清又把时间索定在自己的日子里,我适时渗透朱自清当时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再引导学生走进朱自清当时的内心世界,创设情境:“我多想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呀,但是我却怎么也找不到方向,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溜走,我是多么苦闷后悔呀;我多么是犹豫徘徊呀;我是多么迷茫无奈呀!”学生品味着读“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在指导学生感悟“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朱自清的生平,来体会出珍惜时间,有所作为,才能留下生命的痕迹。整节课,我都把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朱自清当时的内心世界作为大的情境创设背景,通过指导用心灵研读感悟,体验出作者当时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感悟出“珍惜时间,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

  3、 “议”和“练”是对“学”的巩固提升,主要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说白了,便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效训练与提高。本节课在处理“让学生仿写时间来去匆匆的句子时,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说说,这便是“议”的落实。然后仿写,这就是“写”的能力训练;结尾时还让学生把朱自清通过自我反思把最想告诉我们的用一句话写下来,也是“写”的训练。本课中“读”的训练落实的最多,指导学生设身处地创设情境地品读感悟、边读、边思,合作读、配乐读、诵读等形式。在指导学生读后谈体会,便是“说”的训练。另外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要求也是“听”的有效训练。

  不足之处:

  指导学生体会“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这两句话的意思时,处理得不够细致,引导不够到位。指导朗读时不能很好地入情入境,达到浑然天成,不露痕迹的程度。教师的语速稍快,个别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吐字不够清晰。在“细读文本”、设计问题、衔接过渡时不能灵活的做到随机应变,也就是老师的引导仍不够到位。在索定语言文字训练点时也不能做到很有效,总是瞻前顾后,觉得这段也很美,那句也很美,但毕竟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还是没大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学”。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不成熟的设计,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要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 谈话激趣: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古诗《长歌行》,能背下来吗?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它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2.师:是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匆匆》,看看朱自清先生要通过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请大家翻到79页。先自由读读本课的预习。

  板书课题:《匆匆》

  3.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预习要求中我们做什么?

  (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4.学生交流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先让我们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用笔划出来。在读的过程中遇到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也请你用笔划出来。学课文的时候我们再解决。

  (学生自读课文,读中感悟)

  2.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板书:一去不复返?)

  3.师:这个句子还出现在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生:它还出现在结尾。(生读句子。)

  4..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前后照应。

  生2:说明作者一直在考虑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5.师:对,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学习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碰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汇报交流难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6.师: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那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学生找出第二、三自然段的有关片段和句子,师指导有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其意义。 句子1: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7.教师范读:是啊,时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逝了,想到这些,作者心里好受吗?现在,请同学们给老师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我读读这一自然段,看我能不能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读后评议:老师读得怎么样?为什么?)

  8.教师引:还有别的句子写到时间是如何匆匆而过的吗?

  三、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语言

  1.师: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时间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的,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谁愿意读这一自然段?愿意读的同学就站起来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2.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

  3.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4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的。像以上所说的洗手、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必要的, 可朱自清却认为这些时间是浪费了, 可见他有多么珍惜时间。想想我们自己,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时间白白地浪费了。

  (让学生仿照以上句子的结构说出几句话)

  四、品读第四自然段: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2.我们还可以从这一段中的其它句子看出作者的自责吗?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3.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这里老师可以告诉你: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诗人、散文家。他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等几所大学当过老师。他留下的著作很多,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

  五、选读句子,体味语言美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美,我相信大家一定爱喜欢读它。我相请同学们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

  2.你喜欢它吗?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你还学到了哪些学习的方法?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篇4

  一、谈话激趣: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古诗《长歌行》,能背下来吗?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它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2.师:是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匆匆》,看看朱自清先生要通过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请大家翻到79页。先自由读读本课的预习。

  板书课题:《匆匆》

  3.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预习要求中我们做什么?

  (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4.学生交流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先让我们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用笔划出来。在读的过程中遇到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也请你用笔划出来。学课文的时候我们再解决。

  (学生自读课文,读中感悟)

  2.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板书:一去不复返?)

  3.师:这个句子还出现在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生:它还出现在结尾。(生读句子。)

  4..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前后照应。

  生2:说明作者一直在考虑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5.师:对,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学习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碰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汇报交流难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6.师: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那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学生找出第二、三自然段的有关片段和句子,师指导有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其意义。

  句子1: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7.教师范读:是啊,时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逝了,想到这些,作者心里好受吗?现在,请同学们给老师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我读读这一自然段,看我能不能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读后评议:老师读得怎么样?为什么?)

  8.教师引:还有别的句子写到时间是如何匆匆而过的吗?

  三、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语言

  1、师: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时间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的,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谁愿意读这一自然段?愿意读的同学就站起来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2、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

  板书:……的时候,从……过去

  3、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4、师:怪不得作者说:"太阳他有脚啊,……"

  5、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的。像以上所说的洗手、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必要的,

  可朱自清却认为这些时间是浪费了,

  可见他有多么珍惜时间。想想我们自己,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时间白白地浪费了,比如:在……的时候,从……过去。

  (让学生仿照以上句子的结构说出几句话)

  四、品读第四自然段: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2.我们还可以从这一段中的其它句子看出作者的自责吗?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3.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这里老师可以告诉你: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当过老师。他留下的著作很多,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

  五、选读句子,体味语言美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美,我相信大家一定爱喜欢读它。我相请同学们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

  2、你喜欢它吗?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你还学到了哪些学习的方法?

  教学反思:

  本课文质兼美,是学习语言的典范。我教学本课以读为主线,由以读《长歌行》导入新课;以读激情:时间匆匆而逝的无奈之情,没有把握好时间的惋惜之情、自责之情;以读导练,“你在……的时候,……从……过去”,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

  不足之处:有些相关背景知识没有引导学生去掌握。因此,语言的感悟还不是很到位。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篇5

  一、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这篇散文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作者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二、自主诵读、感悟体验

  1、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并思考:

  ⑴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⑵ 作者发出了什么人生感慨?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⑶ 找出你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和同学们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⑷ 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2、集体交流:

  ⑴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现在,谁愿意读读你画的句子。)

  ①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a、谈谈你的感受:

  (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b、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你能通过朗读感染大家,让大家体会时光易逝。谁还愿意读读?我看到还有很多同学想读?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读一读好吗?

  c、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这个单元的读写例话就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边一闪而过;……)

  ②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a、首先谈谈你的体会好吗?

  (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的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b、结合你画的句子,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过渡:是啊,从这些句子中作者体会到了时光流逝的踪迹。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叹息、惋惜。

  ⑵ 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谈体会,朗读,说理由:

  ①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进修;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②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⑶ 小结:

  ①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你知道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吗?(你真善于学习)老师也查到了有关资料,并进行了组合,大家来读读吧。

  ② 请你再读读最后几句话,体会到了什么?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吗?

  ③ 相信大家读了这段文字后,会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的体会。

  ④ 下面,请大家带着你的这种体会,放开声音读读这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作者认为不能虚度此生,应该有所作为,他是在告诫自己,更是在唤醒人们。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一起来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过渡: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想一想读了这篇课文,使你想到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可以是一些关于时间的文章、诗词、格言、警句、故事,或者是自己、他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也可以是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的。)

  四、学生超市

  1、认真去读《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

  2、读一读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4、办一期珍惜时间的手抄报。

  (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篇6

  佚名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难点:

  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学习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了解朱自清生平和创作特色。

  4、尝试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画出自己喜欢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来朗诵一下?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2、对比导入  :是啊,时间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呀!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他这样的感叹的,愿意吗?

  3、了解作者:请你说说,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播放课件2)

  4、揭题审题:揭题——匆匆。“匆匆”是什么意思?那么,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1、自读课文,完成自读要求(播放课件3):

  ①把课文读正确。

  ②学会六个生字。

  ③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④画出自己喜欢的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一下③、④的思考。

  三、协作评价:

  1、指名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学生互助。

  2、齐读词语(播放课件4):饭碗、伶伶俐俐、俳徊、赤裸裸、确乎、涔涔、潸潸、遮挽、罢了、蒸融、何曾。

  3、书写词语(同上),互查互批。

  4、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5、交流感受:“我喜欢——,因为——。”“我的问题是——。”(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待下一课时读书研究。)

  四、指引探究:

  课后练习:

  ①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说一说,尝试着用朗读表达你的理解。

  ②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搜集有关时间“匆匆”和珍惜时间的词语、句子和诗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品读二、三自然段,了解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并联系实际生活仿写,展开联想印证。

  3、精读第四自然段,感悟作者面对时间流逝的复杂心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检复: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你还能用什么词句表达这个匆匆的意思?

  2、导入  :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的匆匆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整体感知:

  请大家边听边思考,抓住重点句子、词语划划、点点。(播放课件5)

  三、品读二、三自然段:

  1、学生交流。你对哪几句描述最有感触,你想到了什么?你想怎么读?

  2、品读“八千多日子……也没有影子。”(播放课件6):

  说:“我觉得——”

  读:(读出日子溜去的悄无声息,舒缓低平)

  算:我也度过了多少日子。

  想:我用这段时间留下了什么,做了什么。

  读:(齐读,有感情地读,喜欢的试着背诵。)

  3、品读“早上我起来的时候……但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播放课件7):

  说:“我觉得——”

  读。(读出日子的匆匆和永不停息,紧促低平)

  写:联系自己的生活,再写几句日子是怎么匆匆而过的。

  读。(听范读想象,有感情地读,喜欢的试着背诵)(播放课件8)

  四、精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读“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一句。

  说: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出作者的思考、无奈和彷徨,平缓凝重)

  3、读“……但不能平的……”一句。

  说: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出作者的追寻、信心,沉稳坚定)

  4、教师阐述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5、扩展,读梁实秋《时间就是生命》,加深领悟。(播放课件8)

  6、由此,你懂得了什么,能不能用格言、警句、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感想?

  五、欣赏阅读:

  1、介绍:《匆匆》一文充分反映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他总是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善于进行精确、慎密的观察,然后细腻和深入地描写。以后,我们还会接触到他的《背影》、《荷塘月色》等。

  2、欣赏:老师把他的《春》给大家欣赏。

  六、作业 :

  1、出示借班上课的馈赠礼物——《“时间”集锦》。

  2、提出要求:借每生阅读一天,可摘录自己喜欢的,亦可批注,由课代表回收保存。等老师下次回访时,告诉老师,过去的日子你是怎么珍惜的。

  附:板书设计 

  洗手时……

  吃饭时…

  默默时…… 只有徘徊

  匆匆(无奈、追寻)

  遮挽时…… 只有匆匆

  躺在床上时……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篇7

  一、教材简析:

  《匆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讲读课文。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匆匆》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是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首篇课文。

  二、教学理念:

  根据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设计特色 感悟品析积累运用

  三、教学准备:

  VCD、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四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品读来赏析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流程: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谈话激情,导入课文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单元提示,明确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要求学生认真、全面地读课文,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读书活动,读后开始发言。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感悟,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教师:《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辐射全文,通过以说代讲、以读促讲来学习课文,既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一话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以引导点拨。)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2)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拟人:“时间能‘跨’能‘飞’”,读起来倍感亲切。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3)品读文中精彩句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排比句式,说出你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样流逝的,以此来进行听、读、说、写的训练。“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前后照应的设问句,体会它的好处,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4)引导学生重视文章的表达方法与内容的关系。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理解时仅仅让学生知道运用对比手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比手法的运用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惟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把这种情感表达得自然、贴切、耐人寻味,唤起了读者的共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达到“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氛围。

  (“以读促讲,以说代讲”,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既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教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3)

  (三)诵读、积累优美句子

  1、这篇文章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学习。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品析以及自己的认识,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然后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3、交流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

  4、配乐轻声齐读

  教师随着文章的情感掌握音乐的音量大小。

  (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语句,通过“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的学习活动,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以发挥个性,较好地达成教学目的1、3。)

  (四)延读,从课文内容想开去

  这一环节可安排在课堂内外两部分。

  课内:学生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体验来谈谈感受,可以从一首诗谈起,或从名人名言谈起,或从一件事谈起,各抒己见。

  课外:(1)引导学生走近朱自清,去读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有关时间宝贵的诗词、文章、名人名言。

  (3)召开读书报告会。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篇8

  作者: zouxianping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二)难点

  由于人们语言习惯的变化,把句子读通顺成为这篇课文的难点。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相机点拨,以有感情的朗读促进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介绍作者,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题目

  2.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问题?

  (二)介绍作者

  朱自清: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不是第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人,但是他的著作是十分有特色的,影响很大。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至逝世。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集《踪迹》。《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自己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文章每一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四)自由读课文

  (1)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要记住,一会准备交流。

  (2)你有哪些读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准备讨论。

  (五)交流

  1.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作者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的?

  (用一个排比句,以比喻的方式提出问题。十分新颖,引人入胜)

  (3)指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2.读第二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

  ①读第二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第三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

  (2)“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跟后面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

  (3)出示句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时……掩面叹息时……”

  ①日子是怎样溜走的?

  ②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④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4.读第四段,解决问题。

  (1)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六)小结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想到自己不珍惜时光,想到自己贪玩,浪费时光,想到今后应该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

  2.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写一篇读后感。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篇9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与核心要素,旨在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带动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这是“以人为本”,注重挖掘人本身的学习潜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真诚期盼。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认真地按照“课标”精神引领自己的课堂,使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

  欣喜之余,我们不禁又发现了,在课堂表面热闹活跃的背后,形式重于内容的现象并不乏见,特别是合作学习的运用方面,不管是哪门课程,均在不加甄别地使用。似乎没有用上合作学习这一环节,就不是新课程意识下的课堂。于是乎,合作学习成了每堂课必备的“特色菜”。君不见,课伊始,教师早将学生的座位排成了 “合作型”状,课堂上“四人小组合作合作”的声音不绝于耳,在课后留的作业设置上,让几个同学合作完成的“时髦”作业也屡见不鲜。合作学习成了当下课堂的 “统一标签”。特别是每回听课时,看到四张桌子合并,六个人一组,坐在旁边的那两位同学,侧身坐也不是,正身坐也不是,苦了学生,也别扭了我们听课的教师,真不懂执教者的心里作何感想。难道这样的“排排座”,课堂上的“叽叽喳喳”,几下子的“交头接耳”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合作学习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遭遇到了误区,请看下面的教例:

  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有如下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读懂的地方写感受,并有感情地读读,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在小组里交流。请学习小组的组长作记录,能解决的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待会儿全班交流,同学们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圈圈画画注注,组长记录组员不理解的地方。)

  师(拍拍手,示意停止活动):同学们,我们交流吧,哪个组先来?

  生1:我读懂的句子是“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认为,这句话是作者在为光阴的流逝而惋惜和感叹。

  师:喔,说得真好!(点击课件,屏幕上出现该生读的这句话。)好,下面全班齐读这句话吧!

  生:(齐读,没有感情可言。)

  师:还有谁想交流?

  生2:我读懂的是“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告诉我们时光匆匆。

  生3:我读懂的是“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他们告诉我,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走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合作一下,我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结合身边的实际,说说时间是怎么流失的,最好能照课文中的句式。

  生:(合作学习)。

  (一分钟后,师示意学生发言。)

  生4:学习的时候,时间从勤奋中流过,玩耍时,时间从懒惰里过去。

  生5:看电视的时候,时间从电视机前过去,睡觉时,日子从梦里过去。

  生6:运动的时候,时间从蹦跳中过去,作业时,时间从本子上过去。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得真好,下面请大家把刚才在学习小组里合作的话写在课堂本上。

  乍看这一教例,老师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这个环节里教师用了两次合作学习,第二次还有成果的展示(我们姑且不去评论成果的正确率),似乎教师运用“合作学习”的意识还是相当强的,甚至达到了“短、频、快”的程度,可深究一番,我不禁要质疑,这个环节如果不用合作,效果会不会更精彩?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会不会更有“嚼头”呢?

  说到这,我们有必要对“合作”一词来探讨一番。“合作”按《新华字典》的解释是“同心协力搞一件工作”。请注意,该注释的两个关键词汇是“同心协力” 与“一件工作”。对照这个注释,我们重新审视以上的教例,“同一件工作”──结合身边的实际,谈时间是怎样流逝的。这一点是符合条件了,但“同心协力”却难见痕迹。这个问题靠单个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便可解决,就无所谓“同心协力”,更无所谓合作学习。由此来衡量,这是无效的合作学习。

  那么,怎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该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解读“合作学习”。

  一、追溯“合作学习”的渊源及含义

  合作学习是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首先倡导并实施的。这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改革理论与策略。它将班级分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小集体,为完成一个集体任务进行切磋,以达成一致或作出决定。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其成果,以达到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获得全面的发展。

  在合作学习诸多理念中,最重要当数互动观,它不再局限于师生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且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生生关系的拓展上。

  二、有效“合作学习”的要素

  基于对上述合作学习含义的理解,我认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1、必须要有明确的任务指向:

  任务的确立(也就是问题的提出)“含金量”要高,是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而且是学生一个人所无法完成的。它必须借助小集体的协作力量,在小组内分工配合,才有希望突破的。还以《匆匆》一文为例,如若要设计成“合作学习”型的教学,我认为任务指向应该是,举全组之力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有没有对此作出回答,读完课文之后,你们的一致感受是什么?这样的任务确立明确,也易于合作学习的操作。

  2、合作学习应将“刀刃”装在难点的突破上:

  合作学习是通过教师任务的引领,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再进行组内切磋,以谋求对这一指定任务的共识,采取一致的解决行动。动用这些,目的显而易见,是希望藉学生的集体智慧,将文本内容进行“自我建构后的集体再建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习得“精华”。因此,合作学习必须为突破难点服务。

  3、合作学习必须“全员齐动”:

  从合作学习的含义可知,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要参与展示,体验交流、合作的快乐。而这,是针对以往班级授课制中,生生交互面窄的弊端进行创意改进的“匠心”所在。教师课堂组织的力气就必须花在激发学生“全员齐动”上。课堂上教师应特别关注那些比较沉默、沉寂的小组,参与他们的合作、讨论,以自己的模范示范行为激活学生的思维。另外,课前,教师就应在合作学习小组划分上下功夫,学习小组的划分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气质,现有的学习状况等因素,尽量往均衡搭配上努力。力争使每个组的成员组成“旗鼓相当”,这样有助于课堂学习引进“竞争机制”,以“小组的荣辱”来迸发学生全员参与与合作学习的激情。

  4、合作学习的成果必须多样化展示,允许在各组启发下的不断修正完善。

  合作学习的目标不只展示对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更重在倡导小组能创造性地展示学习小组的合作成果。特别希望,后发言的小组能在其他发言小组的启迪下,不断地修正完善原有的决定,不走与前面小组一样的路,力求风格各异,呈现多样化。当然小组推荐的代表在展示成果时,千万别忘了自己的集体,不能把“我认为”老挂在嘴边。

  三、“合作学习”的运用时机

  合作学习的优势不言而喻,恰当地运用它,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蓬勃的生机,但切忌滥用。像以上我所举的那个教例就是滥用合作学习的典型,什么时候运用 “合作学习”,巧用而不盲目让合作学习的标签满天飞。我想,这就关系到运用的时机问题了。

  用在学生质疑问难的“卡壳”处。

  1、课堂是生成的,学生以自己的心灵世界解读文本,体验生活,以他们的视角看世界,可能会出现我们成人难以想象的一些“问题”。开放的课堂,学生有可能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棘手的问题。我认为此刻,是采用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如教学《麻雀》一文时,有位学生出乎我的教学预设,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屠格涅夫是不是缺乏爱心,眼睁睁地看着猎狗一步步逼近小麻雀,他竟然无动于衷,要不是老麻雀及时现身,说不定小麻雀早就成了猎狗的腹中餐了,老师,他为什么不马上唤回猎狗呢?此时,合作学习便到“发威“的时刻了。

  2、用在读写结合的一些训练点上:

  每一篇精读课文,总能挖掘出一两个对学生进行读写迁移的训练点,由于学生的层次有异,如果统一步调要求,势必造成“两极分化,中间膨胀不起来”的流弊。为此,若适当采用“合作学习”,能取得以优扶差,集体受益的好效果。如学了《麻雀》、《猫》、《雪猴》、《鸟情》一组课文后,要求学生“合作创作1~2条的广告语”来呼唤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学生热情高涨,一条条充满了童真、爱心的广告语纷纷出炉,合作的效果明晰可见,课堂学习也因此被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3、用在课本剧的演练上: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适合于让学生表演。如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童话等。这些课文的学习就适宜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经过集体的合作编成课本剧,小组成员兼导演、编剧、演员、美编等的职责于一身,倾全组之力,再现文本的内容,并能融全组的理解与加工于创作中。这时的合作便能产生迷人的力量,这是“单枪匹马”独干难于企及的。

  4、用在习作的评改环节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改作文的习惯,自改前的互改依然是不容忽视的,而合作,能让小组成员就“旁观者读众”角色解读分析习作,能以“小眼睛”看习作的得与失,提出供参考的修改意见,这样将有助于学生的习作自改。实践证明,此环节用“合作学习”,效果甚佳。

  “合作学习”给语文课堂送来缕缕清新的风,但一定要慎用,用在“七寸”咽喉之处,她便能“疗效显著”;若滥用,让“合作学习”满堂飞的话,不但达不到 “合作学习”的初衷,反而会带来负功能,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慎用“合作学习”,还原其本应有的作用,让语文课堂不再浮躁,真正实现“洗去铅华见真章” 来。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篇10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学生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积累语言。

  3、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

  4、学习本课生字词。

  【教法和学法】

  “教师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配乐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练笔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书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领悟,去品味积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在合作中交流。“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悟、运用,重视学生的读、说、写,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引导者。 

  【教学程序】

  一、开门见山释题质疑

  以孩子的一组成长照片来揭题,板题后,首先由学生简要介绍朱自清,了解作者的大致情况,然后向学生发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了解学生学情,巧妙的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读读通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讨论,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通文章。 

  三、细读读懂

  好文章要三读,即“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书,在“放”中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瑰丽,得到美的感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因此,这一环节,围绕“读”展开,结合情景创设,学法选择,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读为本,指导学生读后悟情。

  1、自由选择学文方式细读读懂: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边读边思考,或不动笔墨不读书,或感情朗读,或默读等方式细细研读文章,悟出道理 。

  2、合作交流生生对话:

  在学生细细读书的基础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心中有话要说,营造一方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一吐为快,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3、自主汇报思维碰撞指导朗读: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评价中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并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为美读打好基础。  

  四、品读读美

  1、自由组合感情朗读:

  读中悟情后还应再读,在读中走个来回。“读中悟,悟后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2、配乐朗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独诵,或领读,或齐读,或表演等,把作者的感情与自己相融合,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学生评价与教师的鼓励性评价。 

  五、升华体会

  营造课堂上的空白,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时间的飞逝,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悟,谈出自己的感想,拉近时空的距离,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要珍惜时间 。

  六、拓宽延伸练笔尝试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积淀了不少的名言、警句、诗词,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时间的流逝也一定有了自己的感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是名言、诗歌、散文等),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厚集薄发,实现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 

  七、作业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篇1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生词。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4.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能力目标

  1.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时光匆匆”

  (一) 揭示课题,理解“匆匆”。

  复习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导入课题,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教师介绍作家。

  设计意图: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营造氛围,围绕中心,以惜时的古诗导入,直奔主题,明确学习的方向,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再而创设机会让学生汇报关于朱自清的资料,给学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收集材料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落实了这学期的一项重点训练——注意收集有关资料的同时,使全体学生对朱自清生平有个初步认识,这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

  2.划出中心句。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饭碗 伶伶俐俐 徘徊 赤裸裸 头涔涔 泪潸潸

  2.找出中心句,了解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古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说法。多读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件“法宝”。根据本文语言优美,而优美的语言中蕴涵着浓郁的情感的特点,在初读中读准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围绕“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展开叙述。这样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三、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

  (一)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二)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重点品读以下内容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引导学生汇报感受。

  (2)学生个性化朗读。

  (3)改成小诗,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改成的小诗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4)诵读积累语言。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中应重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积累和发展语言,体会情感。因此我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如:师生合作读,学生个性朗读,变序改成小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培养了语感。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品读“八千多日子”的无声无息,体会作者比喻运用的巧妙。

  (2)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朱自清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呢?边读边想,感触深的地方,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

  (1)学生汇报。

  相关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学习表达方法。

  引导从“伶伶俐俐”、“过去”、“跨过”、“飞去”、“溜走”、 “闪过”等词语中体会时光来去轻悄匆忙,在稍纵即逝间就过去了,速度越来越快。

  (3)理解“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

  引导从“洗手”、“吃饭”、“凝然”、“躺在床上”、“叹息”体会朱自清日子的流逝,来去匆匆。

  (4)仿说。

  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么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说。

  课件

  的时候,

  日子从 ;

  的时候,

  日子从 ;

  的时候,

  日子从 。

  (5)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用导读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体会情感,提升朗读。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部分教学活动主要围绕指导学生感受“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孕育情感,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运用自主品味,感情朗读,自主发现,发挥想象,读写结合等方法学习和体会。这样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而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真切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还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以诗意语言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16、匆匆

  时光匆匆

  (无奈……)

  一去不复返

  第二课时

  一、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

  (一)感受对生命的追问:精读第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3.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4.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

  诵读积累,领悟时光匆匆

  二、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

  1.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3.小练笔:写读后感受。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篇1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同几条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5.课前准备

  1、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匆匆》课件

  3、搜集和时间有关的名言等。

  二、说教法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三、说学法

  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通过朗读课文,观察投影,展开联想,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时间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在我们课堂里,你们怕不怕?有没有信心学好这节课?非常好,大家都是勇敢的好学生,这节课之后老师要好好地奖励你们!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几张照片,大家有兴趣看看吗?

  2.教师介绍

  这是我儿时的照片,多么的天真!

  这是我进师范时的照片,灿烂的笑容如花般绽放着。

  这是我工作之后的照片,不过此时我已不是那儿时天真的小孩子了,长大了,多了几分成熟。

  3.照片拍到现在就没有了,大家想想,再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老师的样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是啊!皱纹将会爬上我的额头,眼角,时间会无情地在我的脸上刻下沧桑。那时我是多么想抓住时间的脚步,留住青春岁月啊!可这个愿望是永远不会实现的。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的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匆匆》。”

  教师用谈话激情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创设良好课堂基调。

  (二)、认识作者。

  1.通过课前预习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朱自清)(课件出示朱自清的照片),你们对朱自清了解有多少?谁来说说。

  2.教师简介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到逝世。他的文学成就很高,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让我们一起用心去品味《匆匆》这篇散文,在作者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

  2.教师范读(出示课件)随机教学本课6个生字。

  3.这篇文章美吗?因为它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作者是用心灵写下这篇文章的,那么我们也要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是不是啊。老师给同学们放上音乐,同学们自已感受着读读这篇文章。

  4.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现在谁能选择一些喜欢的段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

  (四)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好,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来去匆匆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找到有关文字,读一读,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

  2.(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受到了吗?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3.时间本来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读了这段文字你感觉怎样?

  4.是啊,朱自清并没有说时间珍贵,我们要好好爱惜,而是通过写洗手时,吃饭时,睡觉时,时间无时无刻不从我们身边溜走。将无声无影的时间拟人化了。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5.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来读读,再次品味时间的来去匆匆。

  6.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你们的时间又是怎样从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赋予时间以生命,说一说。看谁说得最有朱自清先生的风格。

  (五)再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作者甘心吗?在文中画出与朱自清先生同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2.说说自己画了哪些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随机介绍社会背景)

  3.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痛苦和无奈。同学们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试着问问自己从现在开始能做些什么?请同学们试着填写下面的文字。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时光老人在提示我们短暂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想好一句你自己的时间格言送给身边的人好吗?

  2.教师课件出示格言

  3.同学们,时间的列车是一去不复返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要做得就是要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充实自己,好好地学习。

  七.板书设计

  16.匆匆

  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篇13

  教材简析

  《匆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讲读课文。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是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首篇课文。

  教学理念

  根据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设计特色 感悟品析积累运用

  教学准备 vcd、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四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品读来赏析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谈话激qing,导入课文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单元提示,明确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要求学生认真、全面地读课文,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读书活动,读后开始发言。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感悟,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教师:《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辐射全文,通过以说代讲、以读促讲来学习课文,既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一话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以引导点拨。)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2)、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拟人:“时间能‘跨’能‘飞’”,读起来倍感亲切。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3)、品读文中精彩句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排比句式,说出你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样流逝的,以此来进行听、读、说、写的训练。“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前后照应的设问句,体会它的好处,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4)引导学生重视文章的表达方法与内容的关系。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理解时仅仅让学生知道运用对比手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比手法的运用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惟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把这种情感表达得自然、贴切、耐人寻味,唤起了读者的共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达到“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氛围。

  (“以读促讲,以说代讲”,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既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教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3)

  三、诵读、积累优美句子

  1、这篇文章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学习。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品析以及自己的认识,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然后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3、交流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

  4、配乐轻声齐读

  教师随着文章的情感掌握音乐的音量大小。

  (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语句,通过“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的学习活动,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以发挥个性,较好地达成教学目的1、3。)

  四、延读,从课文内容想开去

  这一环节可安排在课堂内外两部分。

  课内:学生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体验来谈谈感受,可以从一首诗谈起,或从名人名言谈起,或从一件事谈起,各抒己见。

  课外:(1)引导学生走近朱自清,去读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有关时间宝贵的诗词、文章、名人名言。

  (3)召开读书报告会。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二)难点

  由于人们语言习惯的变化,把句子读通顺成为这篇课文的难点。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相机点拨,以有感情的朗读促进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介绍作者,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齐读题目

  2.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问题?

  (二)介绍作者

  朱自清: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不是第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人,但是他的著作是十分有特色的,影响很大。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至逝世。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集《踪迹》。《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自己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文章每一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四)自由读课文

  (1)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要记住,一会准备交流。

  (2)你有哪些读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准备讨论。

  (五)交流

  1.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作者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的?

  (用一个排比句,以比喻的方式提出问题。十分新颖,引人入胜)

  (3)指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2.读第二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

  ①读第二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第三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

  (2)“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跟后面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

  (3)出示句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时……掩面叹息时……”

  ①日子是怎样溜走的?

  ②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④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4.读第四段,解决问题。

  (1)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六)小结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想到自己不珍惜时光,想到自己贪玩,浪费时光,想到今后应该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

  2.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写一篇读后感。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3、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收集,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汇报交流,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质疑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自读课文,要求:(1)把句子读通顺,自学生字词。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交流:(1)指名读课文,正音释词。

  (2)交流: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精读探究,品味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6、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积累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3、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4、收集有关惜时的资料办一版专题手抄报。

  (鼓励学生从课文的内容不同角度的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篇14

  佚名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几张老照片,大家有兴趣看看吗?

  2、教师随课件介绍:

  这是我儿时的照片,天真无邪的笑容中透着几分顽皮。

  这是我青年时的照片,青春正如花般绽放着。

  慢慢地我步入了中年,这是我与学生在毕业典礼后的合影。看着学生长大了,我开心地笑了,不过此时已有几丝鱼尾纹悄悄地爬上了我的眼角。

  3、照片拍到现在就没有了,大家想,再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老师的样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4、那时当我再回首来看这些老照片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5、是啊!当皱纹悄悄爬上我的额头、眼角,当时间用无情的刻刀在我脸上写下岁月的沧桑时,我多想抓住时间的脚步,留住我的青春岁月、花样年华啊!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的共鸣,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今天便跟大家一起去品味其中的滋味。

  6、板书课题。谁按自己的理解读一读。(指名读题)

  二、整体感知

  1、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他轻灵、细腻、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

  2、课件出示读书建议:

  选择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划出有关句子反复读一读,再就你的体会与同桌交流。

  (生自读交流,师巡视辅导)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呢?

  三、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相机出示第三自然段。

  2、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的匆匆脚步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再读一读,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

  (生自读、品味)

  3、(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到到了吗?谁能来说说。

  4、是啊,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这个精灵的脚步。

  写得多好啊!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次去读中品味一下吧。请大家再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碰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时就多读读。

  (生自练读,师巡视辅导)

  5、乐于交流,善于交流,让我们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大家喜欢哪些句子就来给大家读一读,好吗?大家别忘了听完后用自己的方式夸夸他。(指名读后评读)

  6、读得这么美的句子,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愿意听吗?如果你觉得我哪个地方读的好,别忘了也夸夸我,可以吗?(师范读)

  这么多的同学在夸我呢!说说为什么夸我!

  这么有感情的朗读,那么你听出了什么感情?听了心理有着怎样的想法?

  7、同学们还想读吗?那么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吧。(生再练读)

  读得这么投入,让我们再一起来试试,老师起头,读到你特别喜爱的句子时就站起来读,好吗?准备好了吗?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师生齐读,课件配音乐画面)

  四、审视自己,反思过去

  1、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

  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2、点生仿照着说句子。

  3、评:你夸他什么?

  五、精读第4自然段,提升认识,升华感情。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橡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打电子游戏时,它遍轻灵地从我们的鼠标上夸过。从我们手边飞逝了某一日,你觉察它去的匆匆了,惋惜时,日子便又随着我们的叹息声轻轻飘去了。

  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那作者甘心吗?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作依据。

  (生自默读,找出有关句子,谈理解)

  2、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了痛苦,并发出了不甘心虚度此生的呐喊,这一个紧跟着一个的问题中实际上蕴涵着答案,你能试着按你的理解解答吗?(师读课文生试答)

  3、把同学们的理解加进去,让我们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对读,好吗?咱们一起读“过去的日子……”这一句,然后你们问,我来答,迅速看一看,弄清哪些句子该你读,准备好了吗?

  生问读,师答

  延伸朗读:同学们,你们愿意白白走着一遭吗?

  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

  4、多么动听的声音,多么响亮的回答啊!这里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它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课件出示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师读名言)

  六、品读

  学到这里,大家对时间一定有了许多新的感悟,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次走进文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方式尽情去读吧。

  1、生自由读文。

  2、点生读,如果喜欢哪些句子,就大胆地来展示吧!

  七、作业 超市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对时间的感悟走向课外更广阔的语文天地——生活舞台吧!

  (课件出示)

  1、录制课文朗读录音带,与你喜欢的人一起欣赏。

  2、收集有关朱自清的个人资料及文章读一读,再联系课文思考:作者真的没有留下什么吗?为什么作者感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什么也没剩下”呢?

  美文推荐:《绿》《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

  3、搜集阅读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及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准备开展交流。

  4、以“日子”为主题,自创一首诗或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子,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结束语:

  同学们,往者既可鉴,来者犹可追,过去如果由于某钟原因浪费了不少时间的同学,那么就从现在起开始抓紧每一天吧,因为抓住了今天,你将赢得明天!

  这是最近的一次听课笔记。一篇如诗的文章,一堂如诗的课。教师把学生带进了朱自清轻灵的世界中,和他一起去感受时间。课完了,学生在走廊上还在回味:抬手间,日子从我的袖口滑过……可以说这节课学生在读中有了很深的感悟。

  可回过头再看看,课堂中老师是不是把学生抱的太死,所有的学生几乎所有的感悟都是雷同的,缺少了比较突出的个性化的思考和体验。

  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指点,谢谢!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530801200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