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绝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绝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狂想曲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绝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绝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5篇)

《绝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1

  【教学设计说明】《绝句》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中描写了他的住所成都城外浣花溪草堂前的明媚秀丽的景色。整首诗意境优美,一句一景,犹如一幅风景画。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通过展示草堂附近的美丽春色,使学生将欣赏画面与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结合起来,以达到学得主动、愉快的目的。

  【主要教学目标】

  1.理解《绝句》所描绘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春色,体会诗人愉快的心情。

  2.通过反复吟诵,体会《绝句》的诗情意境。

  【教法特点】改变以往逐词逐句提问讲解的古诗教法,依靠电教媒体的作用发挥古诗意美、音美、形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电教生动形象的画面,由总到分再到总地展示草堂附近清新明丽的春景,帮助学生深化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领悟诗情意境;二是利用电教直观鲜明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以弥补个别诗句本身并不具备的美感,激发学生的赞美之情。

  本课建议安排一教时。

  【教学主要步骤】

  一、学生初读诗歌,了解主要内容

  1.读题后,教师简介绝句是诗的体裁,作者是杜甫。

  2.学生自读诗歌。了解写什么。

  3.教师介绍诗中杜甫描绘了他居住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春景,并出示整个画面。

  二、指导学生细读诗歌,理解诗意,指导吟诵,表达诗情意境。

  (一)教学前两句诗。

  1.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画面(演示黄鹂的动态),要学生观察黄鹂是什么样子的,柳树是什么色彩,以及黄鹂在柳树枝头干什么。

  2.把“鸣”字和“啼”、“叫”相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它既把黄鹂写活了又引发出美感。

  3.请学生想象黄鹂会歌唱什么。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眼前的画面,再有感情地读。

  5.出示“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画面,(展现白鹭飞翔的姿态),问学生是如何欣赏这幅画面的。

  6.找出哪个字突出了白鹭的姿态美,帮助学生体会“上”字用得好,把天地间的情景组合在一起了。

  7.有感情地朗读。

  8.再出示天地组合的画面,教师小结:整句诗描绘的是一幅天地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后两句诗。

  1.先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诗句中“西岭”、“千秋雪”的含义,知道诗句字面意思怎么讲。

  2.教师演示此句诗的画面,(这里电教媒体与教具配合:打开屏幕上的木制窗户,就见岷山雪景的画面),请学生比较它所描绘的景色和前面天地间的春景有何不同。

  3.让学生考虑如果把“含”字改成“外”字如何,以体会“含”使用得精当,诗句把景和窗融为一体的描写方法是十分独特的。

  4.学生说诗意并朗读。

  5.理解“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中“泊”、“东吴”、“万里船”等含义。然后出示句画面(红黄相间的小船停靠在清澈的江面上,电教的特殊效果增添了诗句的美感),让学生欣赏它美在何处。

  三、总结诗歌,激发学生赞美之情。

  1.出示全景画面,教师配音吟诵。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情意境,有感情地吟诵。

  《绝句》教学反思

  每一堂课都有各自的主题,这主题就如一首歌的基调,或是热情奔放,或是哀怨凄楚;或是缠缠绵绵,或是义愤填鹰,总之前后呼应,一气呵成。我把《绝句》这课的主题定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始吟诵古诗,一幅画配一首诗,这是序曲;对对子则相当于曲子中的一个引子,是让学生在“对中有画,画中有对”中充分感受美的意境,为主题铺垫;中间的《绝句》就是主调;最后拓展与序曲呼应,也是一幅画,一首杜甫写景名篇。在这首主题曲中,我们再来探讨“对对子”这一引子,它的作用是出人意料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显得异常兴奋,争先恐后地参与,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个。其一是因为把对对子结合古诗学习这一方式感觉挺新鲜,对对子的内容也比较新奇。其二是学习难度递增适当,由一字颜色到二字丰富的事物,学生“跳一跳,便能摘到”,学生学起来便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其三,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对子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对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并鼓励学生在文学殿堂里畅想。

  2、通过学生对对子,教师为此补语,在学生的脑海中不断出现一幅幅美的画面,滋养了孩子们的心灵,丰富了他们的感觉。学生不禁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想不到自己对的对子在我们的想象中竟可以那么美。真是“对中有画,画中有对”啊!

  3、内容上,为后面学习对仗十分工整的诗句埋下伏笔;情感上,为深入体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做热身运动。

  许多古诗词中都有一些精彩的对句,这往往是诗中的精华,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感受它们,是体会诗的意境,学好古诗的一个金点子。

《绝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2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教学中,跟上首诗对照学生能够迅速找到“三千尺”、 “落九天”、“千秋雪”、“万里船”中的这些数字,知道这些数字都是虚指,它们分别是指……待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引领学生认识诗歌中的对仗,感受诗歌的美(学生此时马上联想到春节的春联都是对仗的)。最后点拨朗读技巧,延长语气,读好重音,读好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

  《绝句》的教学反思

  《绝句》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的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路途的遥远。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自己也很喜欢这首诗,本月的明日之星就选择了这首诗,但上下来却发现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整个教学设计的环节欠合理,朗读指导也没到位,互动环节也没互动好。说来惭愧,在上这堂课之前,曾经听了其他老师上这节课,她一边上,我也一边在想:自己这个环节会怎样处理,应该怎样处理。也和师傅讨论过某些环节该如何处理,如何设计,但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发现自己思考的还是远远不够,没有细细地解读文本。

  在朗读环节的设计中,没有精心处理好朗读的层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课堂上要体现朗读的指导过程。在这节课上,我也重视了古诗的朗读,并设计了多处朗读,但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却没有好好地指导。到课的尾声,学生本来读得蛮好的,并且熟读成诵了。但我却提出了让学生划一划节奏,根据节奏来朗读,这就又回到了浅层次的朗读上了。课结尾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诗的意思了,应该是深层次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在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而不应该只根据节奏点来读一读。在“初读”环节上,我的要求太高了,初读便提出了边读边思考诗的意思,问的问题太广了,缺乏针对性。其实,“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悟了诗人的感情,断句就不会成为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在朗读的层次上多下功夫。

  在理解诗句的时候,说出来有些脸红,自己都没有彻底弄懂“东吴”的意思,结果一遍遍地问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自己也没给出明确的答案。还有在比较“飞”和“冲”哪个字用的好时,通过手势,指导学生理解“冲”,“冲”字点出了方向,学生也明白了。但在指导朗读时,我却让学生简单地做着飞的动作读这句诗,这样就误导了学生,还是停留在对“飞”的理解,而不是“冲”,本来是想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理解,结果却成了这堂课的败笔。在课上,有个互动的好契机,我没能及时抓住。一学生读完诗后,说这首诗写得很好,用了对联,我的第一反映是学生说错了,应该是对仗。其实现在想想,当时学生想表达的就是对仗,只是不知道怎么说,当时我只要引导下,学生就马上理解了,并且能够在诗中找出对仗的地方,因为我的愚昧,失去了和学生互动的机会。在今教学中,要多钻研教材,准确地去解读教材,把握精要,积极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时代背景没有应适时出示。我的教学设计将杜甫写《绝句》时的背景资料放在理解诗句的含义之后,在拓展的时候才讲述了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目的是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并学习同时期写得另外一首《绝句》。但效果不佳,学生的反映平平。看来,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有助于理解语言文字的帮助,要选用最佳时机,才会取得最佳效果。在这节课中,我的板书也没有在最佳时机出示,板书应该是每篇课文的精华,我在写“有动有静”时是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写得,没有利用好板书,板书不应该是为了完成而写之,应该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这首诗还适合利用副板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及写法,我在设计时没有合理周详地考虑。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除了上面所说的,还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譬如说,在认真听学生回答,及时作出反应这方便还很欠缺,对学生的倾听还不够;粉笔字也需要再花时间、精力去苦练;对学生的学情了解的还不够;教学时间还应掌握好,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语言的力度不够,渲染的气氛不到位,没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课文中,削弱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爱上古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是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下功夫苦学,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勤学好问,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达到师傅那种应用自若的状态。学无止境,继续加油!

《绝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3

  [案例]

  课堂在学生多种形式地朗读诗句中行进,学生已能十分流利地朗读古诗,也许是我轻松地引导,生动的评价,孩子们此时仍兴趣盎然,一双双明亮的眼中流露出意犹未尽的“光芒”,我暗自窃喜:让他们领略诗情画意的时机不就在眼前吗?于是,我作出摩拳擦掌状:

  “可爱的小诗人,你们读得太棒啦!我也想露一手,向你们展示展示我读诗的本领,你们欢迎我吗?

  “欢迎!”(孩子们异口同声,不约而同地鼓掌。)

  “谢谢!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听我读的时候,请你闭上你的眼睛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看谁看到的画面最美,好吗?”(我进一步提出要求,学生热情地给了我肯定的回答。)

  在悠悠的古筝乐曲中,我声情并茂地朗诵《绝句》,学生闭上眼,沉浸在遐想之中。

  师:孩子们,你们乘着想象的翅膀看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生:我好像看到了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快乐地飞来飞去。

  生:我听到了黄鹂正在柳树上高兴地唱着动听的歌儿。

  生:我看到了一行白鹭在高高的蓝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

  生:我看到了杜甫门前的江面上停泊着几条船,江边还开着许多五颜六色的鲜花呢!对面雪山上那一堆堆的白雪真美啊!

  ……

  (听着孩子们一个接一个的述说,而且一个比一个说得好,我的心里被惊喜装得满满的,他们的小脑袋竟然还想象到了诗句所没有描绘到的景物,并且合情合理,看来他们已经完全融入诗的意境中来了。)

  师:多美的画面啊!我真为你们丰富的想象力而感到佩服。如果能把这美丽的画面画下来,那该多好啊!孩子们,你们愿意当个小画家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吗?

  生:愿意!(学生一听说当小画家,顿时热情高涨。)

  师:(沉思)可是,该画上哪些景物才好呢?

  (小手如林。有了刚才充分的朗读和生动的想象,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他们不知不觉地把诗融进画中了。)

  师:如果老师给你一盒彩笔,你会选择什么颜色的画笔来描绘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要选黄色,因为黄鹂是黄色的。

  生:我要选绿色,因为柳树是绿色的。

  ……

  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满意。

  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成为出色的小画家!先在小组里分分工,再动手描绘吧!

  学生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纷纷动口、动脑、动手,在小组里共同合作为古诗配画。不一会儿,各组就都完成了各自的作品,我请学生在小组里推荐一名代表到台上来展示本组的画,并介绍画中的景色,使学生在说话的同时更进一步理解了诗意。紧接着,我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我的“画”,他们不由自主地发出对画面之美的赞叹,我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在这美的意境中再次朗读古诗,读出美感,读出愉悦的心情来。看到孩子们摇头晃脑、入情入境读诗的样子,我知道,“明诗意、抒诗情、画诗景”的设计目标已经水到渠成了。

  [反思和分析]

  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逐词逐句地对古诗进行分析理解,在枯燥乏味的讲解中,学生难以体味到诗歌的意境之美,也违背了学诗的规律,因此出现了许多老师在选择公开课课题时总是有意地避开古诗文的教学,难免有畏难情绪,担心上不出气氛,上不出新意。古诗是我国汉文化的精髓,无论是描景记事还是写人表意,都融入了诗人独特的情感宣泄,其语言高度凝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古诗文是语言的艺术,智慧的结晶,思想的光辉,只有通过潜心地体味、欣赏才能受到美的熏陶。怎样才能引发学生对诗文的情感体验,感知美的情愫,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呢?以上案例打破了旧有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古诗文教学“多意会,少言传;多感悟,少讲解”的新理念,尤其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把古诗文的学习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新课标下的中年级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在学生有了充分朗读诗句的基础后,我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加入他们的行列,师生间平等的对话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我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的环节正是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画前巧妙的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他们作画的过程也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藏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佯着。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课堂教学中小高潮的创设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特殊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乐园,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试想,在这样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古诗,学生能不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吗?让我们走近学生,引领他们步入神圣的诗歌殿堂,让美的情感真正流淌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绝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4

  【背景描述】

  “五一”放假前,我接到教研室徐老师的通知,说要开展一个关于古诗教学的研讨会,叫我准备一堂课。缘于从小对古诗的热爱,我欣然接受了。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诗歌是感情的种子,又是智慧的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则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获得终身受益的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但就目前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的现状却不甚理想。学生古诗掌握量寥寥,主要是课本中要求的几首;内容较单一,五绝为主;学生对古诗普遍缺乏兴趣。

  接到任务,我就在想,选择哪个学段的古诗来教学呢?这个问题整整困扰了我一天时间。古诗,语言凝炼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对低段学生来说,总是读读背背,抄抄默默,没有深入体会其中的意境。想到这些,我的心里很是惭愧。就选择二年级的孩子吧,虽然小,却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自己也算一个挑战。于是,我就决定上二年级下册的十七课《古诗两首》中的《绝句》。

  【关于教材钻研】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钻研后的初设计】

  细细地钻研了教材,我又无从下手。这么美的诗,这么美的意境,如何让二年级的小朋友体会出来呢?他们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利用情境,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要前提,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上,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意境,在评价朗读中提高学生诵读能力。于是,我就我设计了情境激趣——自读古诗——感悟意境——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板块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背诵《春晓》播放春景,引导想象:

  2.指名说自己眼中的春天。

  3.你们喜欢春天吗?有一位唐朝诗人也很喜欢春天,他的名字叫杜甫。

  4.简介杜甫:你知道有关杜甫的哪些资料?

  5.资料链接:杜甫、杜甫草堂(随机)。 

  板块二.自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名学生再读古诗

  3.字正腔圆地读给自己听

  4.质疑。.交流对这首诗的疑问。

  5.带着疑问再读古诗。

  6.解决一些疑问。

  板块三.给诗配画,感受意境

  1.导语:古人说:“诗不离画,画不离诗。”老师给大家选了几幅画,你觉得哪一幅画配这首诗最好,关键是要说明理由。

  2.同桌讨论。给诗配画并说明理由。

  3.相机朗读古诗,相机板书:有声有色   有远有近

  板块四.“比较阅读”,体会喜悦

  1.杜甫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2.比较阅读。

  3.同样是杜甫的诗,你发现了什么?

  (1)同样是写春天的诗,同样是绝句

  (2)有着同样的心情,为什么看到春天的美景,会如此高兴呢?让我们打开链接看一看。(关于安史之乱的视频短片)

  (3)你能体会作者的心情了吗?

  (4)不同的是景物:

  4.从这两首诗中,你觉得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板块五.光临作业超市

  【试教后的再设计】

  拿着这份教案,我去试教,问题也随之而来。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第三个板块的教学,既是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选了一个动画,给他们创造了一个情境,并企图让他们在评价动画好不好的过程中体会诗的意境。然而,学生的表现却反映出设计的呆板。尽管二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欠佳,但想像力非常丰富。我这样的设计,不是禁锢了他们的思维?我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想,在想中明白诗意,体会意境。

  于是,我又着重对第三板块作了修改:

  板块三:给诗配画,感受意境

  (一).前两句诗

  1.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黄鹂:

  (1)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树上飞,你仿佛听见了什么?

  (2)是啊,唧唧喳喳的叫声仿佛一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板书:鸣

  (3)让我们快乐地读一读。

  3.白鹭:

  (1)还有什么鸟儿?

  (2)那是一只白鹭吗?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

  (3)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是什么意思?板书:飞

  (4)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4.标颜色:

  (1)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

  (2)请小朋友在书上圈出来出来。板书:(黄、白、青、蓝)

  5.说意思:

  (二):后两句诗

  1.雪:

  (1)诗人抬头间,看见了什么?

  (2)这里的“千秋”是指什么?

  (3)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

  (4)是啊,西岭千秋雪就含在窗子里。含字用得好吗?为什么?板书:含

  (5)这个“含”字用得真妙,让我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2.船:

  (1)诗人又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

  (2)船只不在航行吗?你从哪个字知道的?板书:泊

  (3)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会出现,

  (4)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欢快、愉悦、舒畅)读一读吧!

  (三).回顾全诗

  1.这是一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板书:有声有色   有动有静

  2.再读诗句:

  (四).师示范读诗:

  (五).再读1齐读2女生读。3男生读。

  【开课后的再设计】

  星期三 ,我就按几次修改后的教学思路去上课。一切都很顺利,学生会想会说,我也评价得当。在我沾沾自喜之后,还是理智地把拍下来的课堂录象细细地看了一遍。就在录象中下课铃声敲响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了遗憾。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逐词逐句地对古诗进行分析理解。尽管我在尽力地克服把古诗支离破碎,却又在不经意间步了传统的后尘。我应该把握古诗文教学 “多意会,少言传;多感悟,少讲解”的新理念,尤其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把古诗文的学习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于是,我决定再在第三板块上下功夫。

  板块三. 给诗配画,感受意境

  1.教师配乐深情读诗,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2.鼓励想象: 孩子们,你们乘着想象的翅膀看到了什么?

  3.请学生给诗配画。该画上哪些景物才好呢?

  4.指名交流,准备画哪些景物。

  5. 如果老师给你一盒彩笔,你会选择什么颜色的画笔来描绘呢?说说你的理由。

  6.小组合作,给诗配画。

  这样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的环节正是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画前巧妙的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他们作画的过程也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藏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佯着。

  【心中的感受】

  试想,如果在这样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古诗,学生能不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吗?虽然这次开课并不是非常精彩,却让我在钻研中学会了思考,在思考中学会了创新,也在磨练中取得了进步。让我们走近学生,引领他们步入神圣的诗歌殿堂,让美的意境流淌在每个学生的画笔下,让美的情感留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让“诗中有画”真正成为“画中有诗”!

  【板书设计】               绝  句

  杜甫

  有 声 有 色       有 动 有 静

  鸣   黄翠白青     上含   泊

《绝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5

  《绝句》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较好。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查的资料,介绍作者,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然后通过播放课件,把学生引入画面之中。美丽的春景伴着轻快流畅的乐曲,大家跃跃欲试,争先说出自己看到的情景,学习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2、充分重视古诗朗读。关于读的设计,这节课主要体现在个环节:初读读准读通古诗;自读交流诗意;研读写法入诗境;熟读成诵悟诗情。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虽然读的形式并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体现了读书的层次,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节课上我积极创设学生读诗、学诗的情境,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在春天的图景中轻松走进古诗学习的环境,放手让孩子们借助工具书、注释和已有经验自学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诗人描绘的画面,用图画、音乐感染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又是体验者。

  4教学中的不足:

  教学时间安排得欠合理。整个40分钟的教学总是显得前松后紧。由于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下课时积累杜甫其他诗句的环节和作业环节没能实施。这也是以前我的课堂上曾经出现过的问题。也许是教学的节奏不够紧密,环节安排不够合理,教学时间是我经常遇到的困惑的问题。

  无论是语文课还是其他学科,老师们都感到对学生的评价很难。来到回小,每当听到教师讲课时,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就是他们常常对他们给予学生精彩的评价。我一直努力学习对学生进行鼓励性、针对性的评价,但是在讲课过程中仍然我还是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语言不够丰富。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通过激趣引题、整体感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四个体会对仗之美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体味诗境,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尽情地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我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导入,我说:“公元七六三年,杜甫得知故人严武回到成都,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拨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由于事先未拟题目,写成后也不打算你题,干脆以”绝句“为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诗的美,景的美。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

  二、想象画面,引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四、找对子,体会对仗之美

  这首诗,上联是一组对仗句,下联也是一组对仗句。因为学生学过对对子,所以在感受了课文后,我让学生去找一找哪句话和哪句话相对,哪个词和哪个词相对,来感受对仗的美。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这首五言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色图。这首诗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寓情于景,显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机和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情。反复诵读此诗,给人一种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带着对这首诗的喜爱,我饶有兴致的开始了教学。

  上课伊始的“说说关于春的成语”比赛一下子将气氛领了上来,孩子们似乎进入了春天的世界,一双双小手高举过头,一种“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整个教室。

  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在游戏导入,激发兴致后,又紧接着让孩子们自由读诗,边读边想想哪句古诗最能让你感受到春天来了。孩子们在小组里面大声的朗读着,说着自己的想法,那景象,好不热闹。“我觉得春风花草香这句诗最有春天的感觉,因为春风一吹,花儿都开放了,草儿也从土里钻了出来,探出脑袋张望这美丽的世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觉得这就是春天”“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样呢?”“很高兴,很欣喜!”“那你能将这句诗大声的朗读出来吗?”“能,……”就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在孩子们个性化的解读中,我完成了对本诗的教学。让孩子们的自主、自由的解读代替老师的枯燥乏味的解释,但同时又从孩子们的回答中给予指点引导,并进行朗读的指导。

  或许是自己对这首诗的喜爱,或许是孩子们的表现很好,或许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本堂课孩子们和自己的状态、配合都非常的默契,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富有诗意的春天。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绝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538431200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