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夏之绝句

夏之绝句

安乐窝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夏之绝句

微信扫码分享

夏之绝句(精选13篇)

夏之绝句 篇1

  教学建议

  一、关于文章中心的理解

  这是一篇描写夏天生活的抒情散文。作者从孩童时代起就喜欢听自然之声,这种喜好一直保持到成年以后,并变得更加深沉,更加富有诗意。身在城市,并没有让简媜对现代化的大都市产生好感。在她的散文里透散出这样的潜台词:喧嚣的都市里找不到一片宁静之所,我们只有在沉思中,回忆过去,才能寻找到自己渴求的东西。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需要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自然,关注自然中的美,保持一颗童心。蝉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它是用一生的时间来歌唱。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美总是瞬间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然而花谢花还开,月圆月又缺。“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读到这里,我们又为作者的豁达爽朗而会心一笑。

  二、线索与组材

  本文是以忆蝉、捉蝉、玩蝉、听蝉、悟蝉的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作者先记叙童年时代捉蝉的故事,在上学的路上——人迹罕至的地方,一群小学生“不怕钩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的到树上捉到蝉后的欣喜若狂的情景,让童心未泯的人们也不觉沉醉于其中。课堂上,“我们”在抽屉里玩蝉的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先看,再听,后摸,充满了童趣。“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音。”富有内蕴的短短一句话,不但耐人寻味,而且还引出了对蝉声的描写。“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行文至此,与文章开头呼应。那么为什么说蝉声代表夏呢?作者紧接着写蝉声的音色、节奏,写蝉对夏的感情,像一首抒情诗,有生命情调,有自然质朴,有旷远飘逸,有豪情悲壮,这哪儿是在单单写蝉声,这分明是心胸豁达、豪情万丈的人的写照啊!这更是像夏天一样激情四射的人的体现啊!这不就是像蝉一样该放开喉咙就引吭高歌,该缄默不语就戛然而止的悲壮斗士吗?

  听蝉部分,写了晨间、午后、黄昏三个时段听蝉的感受。晨间蝉声给人以净化,午后蝉声给人以闲适,黄昏蝉声给人以慰藉,字里行间娓娓告诉你一定要善于去倾听,才会有收益。悟蝉部分,写了蝉的自然、质朴、真诚、奉献、豪壮,对蝉声的“戛然而止”,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生命之歌”,来道出了其中的内蕴真谛:世上有多少人物和故事在生命的“戛然而止”处流下了动人的悲壮与辉煌!也流下了几分遗憾和感伤!

  三、别致的文章开头

  文章开门见山,把春天比成“骈俪文”,把夏天喻为“绝句”,开篇给人以突兀之感,引人入胜。但作者虚宕一笔,不言夏,却先叙及蝉声,“未曾去关心蝉声”,并交代其原因。夏天景色五彩缤纷,作者缘何独独念及蝉声?当“我”对夏的悄然而至而浑然不觉时,是蝉的叫声给了我以提醒。如果燕子是报春的使者的话,那作者显然是把蝉当作了夏的标志,文章由此巧妙的引起对蝉的回忆。

  四、含蓄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

  本文写法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乍读之后,好象觉得作者天女散花,信马由缰,但细细品之,文章无处不是在写像蝉一样的人,这种以物喻人的手法比起以前学过的《荔枝蜜》等散文,更加含蓄深刻,因为它更强调和注重个人的人生经历的体会和感悟。而这种体会和感悟,往往其他人不一定有,即使有也不一定这么深刻,更谈不上用文字表达出来了,但是每个人在读过后就会产生和作者相同的感受。本文表达含蓄,内蕴深送,寓哲理于平凡之中,寄深情于自然之里,这是本文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计示例

  一、由介绍作者导入  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查字典,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褶裙 门槛 戛然而止 敛 铿锵

  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天籁 涟漪 了悟 骈俪文 旷远飘逸

  3.用圈点批注法阅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完成以下各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3.作者对蝉及蝉声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解说: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整体一局部一整体,阅读文章,应遵循阅读规律。从整体入手,局部揣摩,再归结全文,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养成高屋建瓴的阅读习惯。)

  四、研读课文,仔细揣摩

  1.请学生勾划出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其中的妙处。

  2.如何理解夏天“像一首绝句”?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解说:这是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揣摩和领悟。第1题是对文章语言的欣赏,可欣赏灵活多变的句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目的是通过对语言的揣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第2题是对文章主题和中心的把握和探究,特别是对丈中重点句和关键句的理解,有助于更深刻地读懂和理解课文。)

夏之绝句 篇2

  简 侦

  教学B的

  1.体会作者所描绘夏蝉的情怀。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句。

  重点难点

  二.重点:学会朗读。

  2.难点:领会夏蝉的情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思。

  2.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骈俪(pian2 li4) 蝉声(chan2) 门槛(kan3)

  搁浅(ge1)屏气(bing3)褶裙(zhe2)

  涟漪(yi1) 符咒(zhuo4) 敛(lian3)

  戳(chuo1)禅(chan2) 喧嚣(xiao1)

  摄取(she4)天籁(lai4 ) 眼眸(mou2)

  攫走(jue2)铿锵(ken1 qiang1)

  3.掌握下列词语。

  (1)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2)鸣金击鼓:发出金属般和敲打鼓一样的声音。

  (3)屏气凝神:抑止呼吸聚精会神。

  (4)人迹罕至:指人类很少到达的地方。

  (5)呼朋引伴:指招引朋友、伙伴同做某件事。

  (6)天方夜谭: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又名《一千零一夜)。

  (7)餐风饮露: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8)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9)心旷神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l)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断。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简帧(1961一)原名简敏帧,台湾省宜兰县人。中国台湾新生代的代表女作

  家。中国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在佛光山担任佛经诠释工作,后又任联合

  文学杂志社编辑。1986年后从事专业创作。她的散文代表作品有(水问)

  (空勋(胭脂盆地)(女儿红)等。这位女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对

  人生和生命作不懈的求索,显示了与现实精神并存的理性精神的力度。

  2.导语 

  夏天昆虫的世界是十分忙碌的。有人喜欢蜜蜂,因为它勤劳;有人

  喜欢蝴蝶,因为它美丽;有人喜欢促织,有人喜欢蚂蚱。今天我们学习

  的中国台湾作家简帧却只喜欢蝉,爱听蝉声。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

  同阅读,欣赏这篇课文。

  一、正课

  1 提问,课文是什么为线索?如何分段?中心是什么?

  讨论,明确。课文以蝉声为线索。。

  第一部分:(第1至6自然段)人夏、蝉声唤起我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7至11自然段)童年趣事,捉、玩、听蝉。

  第三部分:(第12至16自然段)作者把夏天当作绝句的原因。作

  者钟情于夏日黄昏听蝉、散步。在现代文明、噪声太多的今天,这样的

  时刻令人心旷神恰。

  第四部分:(第17至18自然段)成年的作者,从蝉声中感悟到人生

  推理。

  2.提问:课文开篇两个比喻句本体、喻体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喻?

  讨论,明确。第一个比喻句本体是春天,喻体是骄俪文,第二个比

  喻本体是夏天,喻体是绝句。这是相对的比喻,春天一年起始并花团锦

  簇,文学上骄俪文始于汉且以讲究美、讲究对仗、声律著称,二者有相似

  点;夏天一年中的热季、但高温的时间并不长,而绝句是一种定格的仅

  四句短诗,以夏喻,许是作者叹其短,又收不同凡响之功。

  3.提问:第一部分是如何写蝉声?这样写妙在哪里?

  讨论,明确。①在众多声音中比较,唯有蝉声,作者情有独钟。③

  蝉声鸣叫极有特点:忽起忽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拟人。把夏天

  当主角。风当幕后工作者,蝉是啦啦队,活泼动人。

  4.提问:“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潮,于是湖

  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住那阵浪。”这个句子有什么特

  点?妙在哪里?

  讨论,明确。一连串比喻,句式富于变化,有长有短。语言新鲜、活

  泼,既抓住蝉声的特点像浪,又轻松的再现蝉对小孩子的魔力。

  5.提问: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二部分由蝉声引起童年趣事回忆的

  主要环节。

  讨论,明确。复述中应注意环节是:听蝉——捉蝉——换(赠、乞)

  蝉——听蝉。时间是小学一、二年,地点是上学路上的一条人迹罕至的

  路旁。(捉蝉)。另一时间是上课前后,地点是教室(换、赠、乞蝉)。

  6.提问:读读第三部分,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是夏天“像,首绝

  句”?

  讨论,明确。绝句也称“截句”“断句”定格为四句一首,适于吟诵。

  蝉声与之极相似。蝉声鸣起时间短,而晨。午、晚声韵不同。如同绝句

  作者不同一样,用把蝉声喻为绝句应该成立。作者又认定“蝉声足以代

  表夏天”所以说:夏天像一首绝句。。

  7.提问:课文末尾为什么说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讨论,明确。散文末尾以艺术的聆听并透晰蝉声,把它和交响乐团

  的组合,音乐,表演方式,表现内容诸多方面进行比较,得出二者极为相

  似。所不同的是乐团有指挥,蝉没有。从中作者悟出蝉声与人生的相

  同之处。人的一生,有顺境、逆境,有高潮、低潮;有人在得意中死去,有

  人则于悲惨辞世。生命的脆弱,尤如蝉声一样总要停歇;和夏天一年年

  再来,所以作者听到蝉声,犹如听到了一曲又一曲的生命之歌。

  四、小结

  中国台湾新生代代表女作家简帧,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女性意识,她

  的散文艺术很有个性,擅长于日常生活进行形而上的思考。从人们司

  空见惯的现象中挖掘出新颖而深邃的哲理。本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

  子,从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女作家的风格,常用隐喻手法进行描写、抒情。

  语言鲜活,想象丰富、发人深省。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门kan3符Zhou4喧xiao1she4 取

  天lai4眼mou3( )…走zhe2 裙

  (二)根据句意写出相应的词语。

  1.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2.抑止呼吸聚精会神。

  3.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4.声音突然中断。

  (三) 摘抄文中你认为好的句子两句,并模仿造句。

  二.原句:。

  仿句:。

  2.原句:。

  仿句:。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一)槛 咒 嚣 摄 籁 眸

  攫 裙(二)四面楚歌 屏气凝神 心旷神怡 戛然而

  止(三)略 <-- #EndEditable -->

夏之绝句 篇3

  教学建议

  一、关于文章中心的理解

  这是一篇描写夏天生活的抒情散文。作者从孩童时代起就喜欢听自然之声,这种喜好一直保持到成年以后,并变得更加深沉,更加富有诗意。身在城市,并没有让简媜对现代化的大都市产生好感。在她的散文里透散出这样的潜台词:喧嚣的都市里找不到一片宁静之所,我们只有在沉思中,回忆过去,才能寻找到自己渴求的东西。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需要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自然,关注自然中的美,保持一颗童心。蝉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它是用一生的时间来歌唱。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美总是瞬间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然而花谢花还开,月圆月又缺。“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读到这里,我们又为作者的豁达爽朗而会心一笑。

  二、线索与组材

  本文是以忆蝉、捉蝉、玩蝉、听蝉、悟蝉的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作者先记叙童年时代捉蝉的故事,在上学的路上——人迹罕至的地方,一群小学生“不怕钩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的到树上捉到蝉后的欣喜若狂的情景,让童心未泯的人们也不觉沉醉于其中。课堂上,“我们”在抽屉里玩蝉的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先看,再听,后摸,充满了童趣。“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音。”富有内蕴的短短一句话,不但耐人寻味,而且还引出了对蝉声的描写。“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行文至此,与文章开头呼应。那么为什么说蝉声代表夏呢?作者紧接着写蝉声的音色、节奏,写蝉对夏的感情,像一首抒情诗,有生命情调,有自然质朴,有旷远飘逸,有豪情悲壮,这哪儿是在单单写蝉声,这分明是心胸豁达、豪情万丈的人的写照啊!这更是像夏天一样激情四射的人的体现啊!这不就是像蝉一样该放开喉咙就引吭高歌,该缄默不语就戛然而止的悲壮斗士吗?

  听蝉部分,写了晨间、午后、黄昏三个时段听蝉的感受。晨间蝉声给人以净化,午后蝉声给人以闲适,黄昏蝉声给人以慰藉,字里行间娓娓告诉你一定要善于去倾听,才会有收益。悟蝉部分,写了蝉的自然、质朴、真诚、奉献、豪壮,对蝉声的“戛然而止”,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生命之歌”,来道出了其中的内蕴真谛:世上有多少人物和故事在生命的“戛然而止”处流下了动人的悲壮与辉煌!也流下了几分遗憾和感伤!

  三、别致的文章开头

  文章开门见山,把春天比成“骈俪文”,把夏天喻为“绝句”,开篇给人以突兀之感,引人入胜。但作者虚宕一笔,不言夏,却先叙及蝉声,“未曾去关心蝉声”,并交代其原因。夏天景色五彩缤纷,作者缘何独独念及蝉声?当“我”对夏的悄然而至而浑然不觉时,是蝉的叫声给了我以提醒。如果燕子是报春的使者的话,那作者显然是把蝉当作了夏的标志,文章由此巧妙的引起对蝉的回忆。

  四、含蓄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

  本文写法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乍读之后,好象觉得作者天女散花,信马由缰,但细细品之,文章无处不是在写像蝉一样的人,这种以物喻人的手法比起以前学过的《荔枝蜜》等散文,更加含蓄深刻,因为它更强调和注重个人的人生经历的体会和感悟。而这种体会和感悟,往往其他人不一定有,即使有也不一定这么深刻,更谈不上用文字表达出来了,但是每个人在读过后就会产生和作者相同的感受。本文表达含蓄,内蕴深送,寓哲理于平凡之中,寄深情于自然之里,这是本文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计示例

  一、由介绍作者导入  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查字典,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褶裙 门槛 戛然而止 敛 铿锵

  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天籁 涟漪 了悟 骈俪文 旷远飘逸

  3.用圈点批注法阅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完成以下各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3.作者对蝉及蝉声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解说: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整体一局部一整体,阅读文章,应遵循阅读规律。从整体入手,局部揣摩,再归结全文,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养成高屋建瓴的阅读习惯。)

  四、研读课文,仔细揣摩

  1.请学生勾划出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其中的妙处。

  2.如何理解夏天“像一首绝句”?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解说:这是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揣摩和领悟。第1题是对文章语言的欣赏,可欣赏灵活多变的句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目的是通过对语言的揣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第2题是对文章主题和中心的把握和探究,特别是对丈中重点句和关键句的理解,有助于更深刻地读懂和理解课文。)

夏之绝句 篇4

  简贞

  春天,象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

  已有许久,未曾去关心蝉声。耳朵忙着听车声,听综艺节目的敲打声,听售票小姐不耐烦的声音,听朋友的附在耳朵旁,低低哑哑的秘密声……应该找一条清澈洁净的河水洗洗我的耳朵,因为我听不见蝉声。

  于是,夏天什么时候跨了门槛进来我并不知道。直到那天上文学史课的时候,突然四面楚歌、鸣金击鼓一般,所有的蝉都同时叫了起来,把我吓了一跳。我提笔的手势搁浅在空中,无法飘点眼前这看不见、摸不到的一卷声音!多惊讶!把我整个心思都吸了过去,就像铁沙冲向磁铁那样。但当我屏气凝神正听得起劲的时候,又突然,不约而同地全都住了嘴,这蝉,又吓我一跳!就像一条绳子,蝉声把我的心扎捆得紧紧的,突然在毫无警告的情况下松了绑。于是我的一颗心就毫无准备地散了开了来,如奋力跃向天空的浪头,不小心跌向沙滩!

  夏天什么时候跨了门槛进来我竟不知道!?

  是一扇有树叶的窗,圆圆扁扁的小叶子像门帘上的花鸟画,当然更活泼些。风一泼过来,它们就"刷"的一声晃荡起来,我似乎还听见嘻嘻哈哈的笑声,党像一群小玩童在比赛荡秋千!风是幕后工作者,负责把它们挑向天空,而蝉是啦啦队,在枝头努力叫闹。没有裁判。

  我不禁想起童年,我的小童年。因为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录音带,让我把童年的声音又一一捡回来。

  首先捡的是蝉声。

  那时,最兴奋的事不是听蝉而是捉蝉。小孩子总喜欢把令他好奇的东西都一一放手掌中赏玩一番,,我也不例外。念小学的时,上课分上下午班,这是一二年纪的小朋友才有的优待,可见我那时还小。上学时有四条路可以走,其中一条沿着河,岸边高树浓阴,常常遮掉半个天空。虽然附近也有田园农舍,可是人迹罕至,对我们而言,真是又远又幽深,让人觉得怕怕的。然而,一星期总有好多趟,是从那儿经过的,尤其是夏天。轮到下午班的时候,我们总会呼朋引伴地一起走那条路,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蝉。

  你能想象一群小学生,穿卡其短裤,戴着黄色小帽子,或吊带褶裙,乖乖地把"碗公帽"的松紧带贴在脸沿的一群小男生小女生,书包搁在路边,也不怕掉到河里,也不怕钩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就一脚上一脚下地直往树的怀里钻的那副猛劲吗?只因为树上有蝉。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长阵浪。"抓到了!抓到了!"有人在树上喊。下面有人赶快打开火柴盒把蝉关了进去。不敢多看一眼,怕它飞走了!那种紧张就像天方夜谭里,那个渔夫用计把巨魔骗进古坛之后,赶忙封好符咒不敢去碰它一般。可是,那轻纱般的薄翼却已在小孩们的两颗太阳中,留下了一季的闪耀。

  到了教室,大家互相炫耀铅笔盒里的小动物--蝉、天牛、金龟子。有的用蝉换天牛,有的用金龟子换蝉。大家互相交换也互相赠送,有的仟几片叶子,喂他铅笔盒或火柴盒里的小宝贝。那时候打开铅笔盒就像开保险柜一般小心,心里痒痒的时候,也只敢凑一双眼睛开一个小缝去瞄几眼。上课的时候,老师在前面呱啦呱啦地讲,我们两眼瞪着前面,两只手却在抽屉里翻玩着"聚宝盒",耳朵专心地听着金龟子在笔盒里拍翅的声音,愈听愈心花怒放,禁不住开个缝,把指头伸进去按一按金龟子,叫它安静些,或是摸一摸敛着翅膀的蝉,也拉一拉天牛的一对长角,看是不是又多长一节?不过,偶尔不小心,会被天牛咬了一口,它大概颇不喜欢那长长扁扁被戳得满是小洞的铅笔盒吧!

  整个夏季,我们都兴高采烈地强迫蝉从枝头搬家到铅笔盒来,但是铅笔盒却从来不会变成音乐盒,蝉依旧在河边高高的树上叫。整个孝敬,蝉声又没少了中音或低音,依旧是完美无缺的和音。

  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声,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

  绝句该吟该诵,或添几个衬字歌唱一番。蝉是大自然的一队合唱团;以优美的音色,明朗的节律,吟诵着一首绝句。这绝句不在唐诗选,不在宋词集,不是王维的也不是李白的,是蝉对季节的感触,是它们对仲夏有共同的情感,而写成的一首抒情诗。诗中自有其生命情调,有点近乎自然诗派的朴质,又有些旷远飘逸,更多的时候,尤其当它们胸臆之中,似乎有许多豪情悲壮的故事要讲。也许,是一首抒情的边塞诗。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高据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蝉亦是禅。

  午后也有蝉,但喧嚣了点。像一群吟游诗人,不期然地相遇在树阴下,闲散地歇它们的脚。拉拉杂杂地,他们谈天探询、问候季节,倒没有人想作诗,于是声浪阵阵,缺乏韵律也没有押韵,他们也交换流浪的方向,但并不热心,因为"流浪"其实并没有方向。

  我喜欢在黄昏一面听蝉一面散步。走进蝉声的世界里,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会一般,如果懂得去听的话。有时候我们抱怨世界愈来愈丑了,现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其实在一滩浊流之中,何尝没有一潭清泉?在机器声交织的音图里,也有所谓的"天籁"。我们只是太忙罢了,忙得与美的事物擦身而过都不知不觉。也太专注于自己,生活的镜头只摄取自我喜怒哀乐的大特写,其他种种,都是一派模糊的背景。如果能退后一步看看四周,也许我们会发觉整个图案都变了。变的不是图案本身,而是我们的视野。所以,偶尔放慢脚步,让眼毪以最大的可能性把天地随意浏览一番,我们将恍然大悟;世界还是时时在装扮着自己的,而有什么比一面散步一面听蝉更让人心旷神怡?听听亲朋好友的倾诉,这是我们常有的经验。聆听万物的倾诉,对我们而言,亦非难事,不是吗?

  聆听,也是艺术。大自然的宽阔是最佳的漪设备。想象那一队一队的雄蝉敛翅据在不同的树梢端,像交响乐团的团员各自站在舞台上一般。只要有只蝉起个音,接着声音就纷纷出了笼它们各以最美的音色献给你,字字都是真心话,句句来自丹团。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不同的韵律表示不同的心情。它们有时合唱有时齐唱,也有独唱,包括和音,高低分明。它们不需要指挥也无需歌谱,它们是天生的歌者。歌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顷刻间,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蝉声亦有甜美温柔如夜的语言的时候,那该是情歌吧!总是一句三叠,像那倾吐不尽的缠绵。而蝉声的急促,在螅关注的音符处突地戛然而止,更像一篇锦绣文章被猛然撕裂,散落一地的铿锵字句,掷地如金石声,而后寂寂寥寥成了断简残编,龆留给人一些怅惘,一些感伤。何尝不是生命之歌?蝉声。

夏之绝句 篇5

  教学建议

  一、关于文章中心的理解

  这是一篇描写夏天生活的抒情散文。作者从孩童时代起就喜欢听自然之声,这种喜好一直保持到成年以后,并变得更加深沉,更加富有诗意。身在城市,并没有让简媜对现代化的大都市产生好感。在她的散文里透散出这样的潜台词:喧嚣的都市里找不到一片宁静之所,我们只有在沉思中,回忆过去,才能寻找到自己渴求的东西。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需要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自然,关注自然中的美,保持一颗童心。蝉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它是用一生的时间来歌唱。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美总是瞬间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然而花谢花还开,月圆月又缺。“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读到这里,我们又为作者的豁达爽朗而会心一笑。

  二、线索与组材

  本文是以忆蝉、捉蝉、玩蝉、听蝉、悟蝉的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作者先记叙童年时代捉蝉的故事,在上学的路上——人迹罕至的地方,一群小学生“不怕钩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的到树上捉到蝉后的欣喜若狂的情景,让童心未泯的人们也不觉沉醉于其中。课堂上,“我们”在抽屉里玩蝉的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先看,再听,后摸,充满了童趣。“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音。”富有内蕴的短短一句话,不但耐人寻味,而且还引出了对蝉声的描写。“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行文至此,与文章开头呼应。那么为什么说蝉声代表夏呢?作者紧接着写蝉声的音色、节奏,写蝉对夏的感情,像一首抒情诗,有生命情调,有自然质朴,有旷远飘逸,有豪情悲壮,这哪儿是在单单写蝉声,这分明是心胸豁达、豪情万丈的人的写照啊!这更是像夏天一样激情四射的人的体现啊!这不就是像蝉一样该放开喉咙就引吭高歌,该缄默不语就戛然而止的悲壮斗士吗?

  听蝉部分,写了晨间、午后、黄昏三个时段听蝉的感受。晨间蝉声给人以净化,午后蝉声给人以闲适,黄昏蝉声给人以慰藉,字里行间娓娓告诉你一定要善于去倾听,才会有收益。悟蝉部分,写了蝉的自然、质朴、真诚、奉献、豪壮,对蝉声的“戛然而止”,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生命之歌”,来道出了其中的内蕴真谛:世上有多少人物和故事在生命的“戛然而止”处流下了动人的悲壮与辉煌!也流下了几分遗憾和感伤!

  三、别致的文章开头

  文章开门见山,把春天比成“骈俪文”,把夏天喻为“绝句”,开篇给人以突兀之感,引人入胜。但作者虚宕一笔,不言夏,却先叙及蝉声,“未曾去关心蝉声”,并交代其原因。夏天景色五彩缤纷,作者缘何独独念及蝉声?当“我”对夏的悄然而至而浑然不觉时,是蝉的叫声给了我以提醒。如果燕子是报春的使者的话,那作者显然是把蝉当作了夏的标志,文章由此巧妙的引起对蝉的回忆。

  四、含蓄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

  本文写法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乍读之后,好象觉得作者天女散花,信马由缰,但细细品之,文章无处不是在写像蝉一样的人,这种以物喻人的手法比起以前学过的《荔枝蜜》等散文,更加含蓄深刻,因为它更强调和注重个人的人生经历的体会和感悟。而这种体会和感悟,往往其他人不一定有,即使有也不一定这么深刻,更谈不上用文字表达出来了,但是每个人在读过后就会产生和作者相同的感受。本文表达含蓄,内蕴深送,寓哲理于平凡之中,寄深情于自然之里,这是本文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计示例

  一、由介绍作者导入  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查字典,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褶裙 门槛 戛然而止 敛 铿锵

  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天籁 涟漪 了悟 骈俪文 旷远飘逸

  3.用圈点批注法阅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完成以下各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3.作者对蝉及蝉声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解说: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整体一局部一整体,阅读文章,应遵循阅读规律。从整体入手,局部揣摩,再归结全文,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养成高屋建瓴的阅读习惯。)

  四、研读课文,仔细揣摩

  1.请学生勾划出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其中的妙处。

  2.如何理解夏天“像一首绝句”?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解说:这是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揣摩和领悟。第1题是对文章语言的欣赏,可欣赏灵活多变的句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目的是通过对语言的揣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第2题是对文章主题和中心的把握和探究,特别是对丈中重点句和关键句的理解,有助于更深刻地读懂和理解课文。)

夏之绝句 篇6

  [自读导言]  

  1.领会作者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和体验。 

  2.体会课文用清词丽句所营造的意境,欣赏文中优美、精练而妩媚的文字及灵活多变的句式。 

  (解说: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描写夏天生活的抒情散文。它描绘了空旷悠远的夏天里梦幻般的童年感触。从全篇来看,作者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在平凡中见新奇,新颖而贴切的意象、妩媚的清词丽句在作者笔下呼之欲出,作者并不以识见广博取胜,而以敏于感受、富于联想见长。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优美语句和领会作者独特细腻的感受上。) 

  [自读程序] 

  一、由介绍作者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查字典,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褶裙  门槛  戛然而止 

  敛  铿锵 

  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天籁  涟漪  了悟 

  骈俪文  旷远飘逸 

  3.用圈点批注法阅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完成以下各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3.作者对蝉及蝉声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解说: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整体一局部一整体,阅读文章,应遵循阅读规律。从整体入手,局部揣摩,再归结全文,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养成高屋建瓴的阅读习惯。) 

  四、研读课文,仔细揣摩 

  1.请学生勾划出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其中的妙处。 

  2.如何理解夏天“像一首绝句”?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解说:这是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揣摩和领悟。第1题是对文章语言的欣赏,可欣赏灵活多变的句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目的是通过对语言的揣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第2题是对文章主题和中心的把握和探究,特别是对丈中重点句和关键句的理解,有助于更深刻地读懂和理解课文。) 

  [自读点拨] 

  一、作者简介 

  简媜(1961一),中国台湾宜兰县人,中国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佛光山翻译佛经,后任职于广告公司及杂志社,卸职后从事专业文学创作。作品以散文为主,风格多变,常于平凡中屡出奇招与险招,著有《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书。被评为“当代中国台湾十二大散文名家”。简姨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乡村那种古朴、谐和、亲切的氛围使她感触颇深,空旷悠远的夏天,梦幻般的童年感触,在简媜的笔下呼之欲出。可能是长久接触佛经的缘故,佛经对她的影。向极大,简媜在自己的散文世界里始终扮演着“千岁老人”或者“得道高僧”的角色,孜孜不倦地阐释着自己的人生哲学,这使她的作品弥漫着浓浓的古典主义情怀。 

  二、有关蝉的知识介绍 

  蝉隶属于同翅目蝉科。蝉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从卵开始,卵孵化为幼虫,幼虫再变为蛹,蛹最后蜕化为成虫——就是我们看到的蝉。蝉卵多产于树木嫩枝皮下组织内,到第二年春夏,蝉卵才孵化出幼虫来。幼虫长大后爬出来,在草地或树枝上脱去外壳,蜕皮羽化成蝉。等翅膀变硬,雄蝉就在树枝上高唱“知了”,与雌蝉交配,交配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会鸣的蝉是雄蝉,它的发音器就在腹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一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同的声调激昂高歌。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蝉的成长,既是漫长的又是非常艰苦的。蝉的生命周期长达十几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在蝉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中,除了最后一年的夏天以外,前三个阶段都是蛰伏在地下。如果人们都能知道蝉十几年才能来到世间“风光”一次,也便会觉得蝉鸣的珍贵了。十年一鸣,如此难得,又如此短暂,能不珍贵吗? 

  三、理清结构 

  分析文章的结构时,首先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先写了什么,由此回忆了哪些内容,最后有哪些思考和感悟。根据课文内容,作者先写偶然一次听到蝉声的惊讶与强烈感受,文章第1—5段是对这一内容的概括,为第一部分。由此作者回忆了孩童时捉蝉、捕蝉那些梦幻般的童年生活,文章第6—11段是对这一段生活的回忆,为第二部分。最后作者写了对蝉声更加深沉而又独特的理解和感受,第12—19段写的是这一方面内容,为第三部分。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那些两部分之间承上启下的句子,如“我不禁想起童年,我的小童年”、“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音”。在这样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的结构就比较好把握了。 

  四、欣赏语言 

  简媜的散文是诗质的,语词是打磨而成的,吸引人的是优美、精练而妩媚的文字,是那些清词丽句所营造的意境,如文中的句式就很富于变化,有长句、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等,还较多地运用了比喻。开篇“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用对照式的比喻写出对夏天生活的热爱。第3段中“(蝉声)把我整个心思都吸了过去,就像铁沙冲向磁铁那样……就像一条绳子,蝉声把我的心扎捆得紧紧的……”。新颖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作者被吸引、被震撼、被陶醉的真实而细微的感受。“聆听,也是艺术……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长、短句的交错运用,使语言富于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音韵和谐。“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声,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多用短句,机警而妩媚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空旷悠远的夏天,梦幻般的童年。难怪有人说她的语言是从心里呕出,她的文字时时有裂帛之声,在飞泻直下的语流中。 

  五、关于文章中心的理解 

  这是一篇描写夏天生活的抒情散文。作者从孩童时代起就喜欢听自然之声,这种喜好一直保持到成年以后,并变得更加深沉,更加富有诗意。身在城市,并没有让简媜对现代化的大都市产生好感。在她的散文里透散出这样的潜台词:喧嚣的都市里找不到一片宁静之所,我们只有在沉思中,回忆过去,才能寻找到自己渴求的东西。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需要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自然,关注自然中的美,保持一颗童心。蝉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它是用一生的时间来歌唱。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美总是瞬间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然而花谢花还开,月圆月又缺。“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读到这里,我们又为作者的豁达爽朗而会心一笑。

夏之绝句 篇7

  教学设想

  简媜的散文是一种诗质散文,并不以见识广博、字句老辣取胜,而是以敏于感受、巧于构思、富于联想、精于炼字造句见长。这篇描写夏天生活的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在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切忌长篇大论地分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1.导人语设计

  可以联想与夏有关的诗句引人新课,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夏天的感受,从而引入新课。

  2.作者介绍:

  简媜,生于1961年,当代中国台湾散文女作家,作品以散文为主,风格多变,常于平凡中屡出奇招与险招。著有《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书。被评为“当代中国台湾十二大散文名家”以及“散文二十家”之一。

  二、整体感受,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学生自由散读全文,并疏通字词障碍。

  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骈俪 褶裙 涟漪 喧嚣 天籁 聆听 攫走

  2.学生自行摘抄优美词语。

  列举如下:

  清澈洁净 四面楚歌 鸣金击鼓 搁浅 屏气凝神 怅惘 不约而同 赏玩 浓阴 人迹罕至 幽深 呼朋引伴

  天方夜谭 炫耀 乞求 心花怒放 兴高采烈 明朗 旷远飘逸 胸臆 晨光朦胧 恍然大悟 了却 寂寂寥寥

  三、质疑探究,深入理解

  1.自行朗读课文。

  2.思考: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给本文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共19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没有裁判”,写出因蝉声感觉到夏天的到来。

  第二部分:从“我不禁想起童年”到“依旧是完美无缺的和音”,写童年捉蝉的乐趣。

  第三部分:从“捉得住蝉”到最后,写听蝉的乐趣。

  3.文章开头写到自己听到了许多“车声”“敲打声”“售票小姐不耐烦的声音”“低低哑哑的秘密声”,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声音都是一些世俗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旨在将其与蝉声形成对比,从而反衬出蝉声的重要性。

  4.请仔细品味文章第3段,看看其中包含着什么感情。

  明确:这一段主要写自己听到蝉声的欣喜甚至是狂喜之情。“吓了一跳”“搁浅在空中”“多惊讶”“把我整个心思都吸了过去”“屏气凝神”“把我的心扎捆得紧紧的”等词句生动地表现了“我”的这种欣喜心情。

  5.你有过捉蝉的经历吗?如果有,请说说你的经历。然后看看文章是如何写出捉蝉的乐趣的?

  明确:学生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教师注意鼓励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对于文章中捉蝉的乐趣的描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语句:

  (1)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阵浪,“抓到了!抓到了!”有人在树上喊。下面有人赶快打开火柴盒把蝉关了进去。不敢多看一眼,怕它飞走了!

  (2)那时候打开铅笔盒就像开保险柜一般小心,心里痒痒的时候,也只敢凑一双眼睛开一个小缝去瞄几眼

  (3)我们两眼瞪着前面,两只手却在抽屉里翻玩着“聚宝盒”,耳朵专心地听着金龟子在笔盒里拍翅的声音,……

  (4)整个夏季,我们都兴高采烈地强迫蝉从枝头搬家到铅笔盒来……

  感受以上内容时,主要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感受到的内容,教师作适当引导即可。

  6.听蝉的时间不同,其乐趣也不同,看看:在不同时间听蝉,各有什么乐趣?

  明确:早晨听蝉,想其高洁,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午后听蝉,觉得喧嚣。声浪阵阵,缺乏韵律也没有押韵。黄昏听蝉,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会一般,让人心旷神怡。

  四、合作探究,总结鉴赏

  1.学生默读全文。

  2.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在文章第2、17两段,两次写到了现代文明的声音,其用意何在?

  明确:主要是为了与夏天的蝉声形成对比,突出蝉声的心旷神怡。

  (2)作者为什么说夏天“像一首绝句”?

  明确:因为夏天有“足以代表夏”的蝉声,而蝉是“大自然的一队合唱团”,音色优美,节律明朗,是蝉对仲夏共同的情感,是它们对季节的感触,且“自有其生命情调”。

  (3)为什么说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明确:因为蝉能够以最美的音色献给你,字字都是真心话,句句来自丹田。而蝉声能够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能够“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也有“甜美温柔如夜的语言的时候”,或者“徒留给人一些怅惘、一些感伤”。蝉声中也有生命的情感,当然也就是生命之歌了。

  3.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

  要求学生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生动、最美的段落朗读,然后说说觉得其美的理由。

  这篇文章的语言相当的精美,一是句式富有变化,长短结合,整散相间,有排比句,有对偶句,使文章的节奏灵活而多变化。二是恰当地运用了修辞方法。如写孩子们捉到蝉放在盒子里,怕蝉飞走的那份紧张时,文章写道:“那种紧张就像天方夜谭里,那个渔夫用计把巨魔骗进古坛之后,赶忙封好符咒不敢去碰它一般。可是,那轻纱般的薄翼却已在小孩们的两颗太阳中,留下了一季的闪耀。”用了一个类比,一个比喻,精妙地写出了孩子们心中的那份紧张和蝉所带给孩子们的快乐。像这样运用了修辞而有良好表达效果的语句在文中比比皆是。

  4.迁移。

  在你的记忆中,夏天留给印象最深的事物是什么?请详细地叙述你所喜欢的这种事物,最好是说说一个相关的小故事。

  明确:主要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美。

  五、布置作业 

夏之绝句 篇8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文章 《夏之绝句》。

  一、新课程标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课文特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夏之绝句》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二单元的要求是:结合散文的体裁特点,欣赏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文中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写,品位精妙的语言。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夏之绝句》是一篇很优美的描写夏天生活的抒情散文。它描绘了空旷悠远的夏天里梦幻般的童年感触。从全篇来看,作者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在平凡中见新奇,新颖而贴切的意象、妩媚的清词丽句在作者笔下呼之欲出,作者并不以识见广博取胜,而以敏于感受、富于联想、精于炼字见长。作者用奇特而美好的想像,把夏天的蝉鸣比作诗中绝句,写出了蝉鸣的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无忧无虑生活的情怀。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一到两课时完成。以朗读、讨论、想象等为主,在朗读中品位,在讨论中体会,在想象中感悟,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据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思路,看作者从“夏之绝句”这一背景中分离出哪些事、物来写的?体会作者对所写事、物的特殊感悟。

  2、学习作者感受事、物的技巧和方法及怎样由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规律和特点,从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读熟、读懂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找出文中的精彩句段及形象生动的联想句来体会,从中锻炼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并学习作者语言的精妙之蕴。培养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体会作者由平凡的蝉声里,听出了“生命之歌”的深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珍惜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从而懂得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学习生动形象的比喻、排比句、优美的对偶句、长、短句等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蝉的各种画面,播放少年儿童捉蝉的嬉戏姿态,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本文语言优美,句式变化繁多,节奏鲜明,音乐感很强,适合朗读。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夏之绝句》一文文采飞扬,感情浓郁,很有感染力,除了构思、选材等诸方面的因素之外,也得益于作者语言运用技巧。一是注意了词语的选用,把静的景物写得生意盎然,特别是叠音词的运用,使文句音韵整齐,恰当地表现出了文章的情调,读来生动舒缓,富有抒情意味。二是注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比喻、排比、拟人、拟物、对偶等,使文句整散结合,有节奏感,细腻地描绘出夏天的诗情画意。所以,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揣摩、赏析精彩的语言片段,选一些精警的句子进行仿写,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

  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实施朗读训练。

  1、 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

  2、 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五、 教学媒体的使用

  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

  六、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宇宙万物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因此说,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那么我们应不应该爱大自然呢?(生回答:应该爱)对,爱大自然就是要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台湾女作家简祯的散文《夏之绝句》,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感悟一下大自然中生命的奥秘。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蝉的画面,并配有蝉鸣,使学生的情绪氛围进入到作品的氛围当中,并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二)、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1、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2、通过预习及听朗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包括课文内容、作者及作品)[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3、教师补充简介作者、作品:

  简媜,本名简敏媜,1961年生,中国台湾宜兰人。中国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联合文学》主编,创办大雁出版社。

  她的风格力求多变,推敲形式,斟字酌句,糅合抒情菁华,能于饭蔬饮水洞见生命底基,于寻常花草窥视天堂之钥,被誉为中国台湾散文第三代传人,人称有“奇侠”风骨的女性作家。

  她的散文随笔集有:《白蛇三叠》、《浮尘野马》、《孤寂》、《喝眼前的酒》、《那人走时只有星光送他》、《栖在窗台的白鹭》、《水问》、《一竿冷》、《一口闲钟》、《红婴崽》、《四月裂帛》、《美丽的茧》等。

  (三)、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编写文章结构提纲,理清作者的思路。然后找学生回答:夏天像一首绝句——久违蝉声——蝉声把我带入夏季——把我带入童年——捉蝉、玩蝉、听蝉——中年听蝉——晨间、午后、黄昏——蝉声——了却忧虑;徒留惆怅、感伤;是生命之歌;依旧像一首绝句。

  2、重点研读赏析:

  把你所喜欢的精彩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并找出文中的联想想象的句子,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让学生找出来并说出体会,然后进行仿写练习,每个学生写一到两个: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把蝉声比作“四面楚歌、鸣金击鼓”;比作“磁铁”;还比作“一条绳子”,时时刻刻在牵扯、震撼着“我”的心灵。多么形象、生动、感人的比喻句,真是独巨匠心。

  课文第五自然段中:把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比作“嘻嘻哈哈的小顽童们比赛荡秋千时发出的笑声”;把蝉声比作“啦啦队”等。多么形象的拟人化的联想句,简直把物写活了。

  课文第十九自然段中:把蝉比作合唱团,由音色、节律又联想到吟诵着一首绝句;又是为季节写成的一首抒情诗,也许是一首抒情的边塞诗。多么奇特的想象力,使我们体会到作者的神奇妙笔下深厚的意蕴来。

  说蝉是歌者,歌声如行云流水让人忘忧,又似澎涛骇浪攫走人手里(或心中)的轻愁;蝉声如甜美温柔的情歌;蝉声突然停止时如一篇锦绣文章成了断简残编,徒留给人怅惘和感伤;蝉声是生命之歌!作者神奇的想象力达到了顶峰,由此阐发自己对蝉声的特殊感悟。同时也是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从而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真挚情感!

  (四)、读通、读懂课文,深度感知课文内涵。

  1、你捉过蝉吗?作者在感知童年捉蝉、玩蝉这一事件的过程中,是怎样来感知的?这一内容要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找学生讲述事件的经过(略)](学生回答:表达了作者回想、依恋童年时无忧无虑生活的感触。)

  2、中年听蝉时,作者听到了晨间、午后和黄昏的蝉声,从中各自听到了什么特殊的蝉音呢?

  学生讨论回答:由蝉声借以表达作者自己的高雅格调,又有反思之意目的是:提示人们关注和克服现代文明的弊端,提醒人们回归人性、人情的自然状态,回归人无忧无虑的生存状态,亦如捉蝉、玩蝉的童年生活状态。(学生回答得接近意思即可)

  3、找出文中的对偶句、长句、短句、排比句、倒装句等,体会精妙的语言特色,并仿写。

  对偶句:“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在对比中凸显春夏的各种特点,表现作者良好的文学修养、优雅的情怀,而且还有节奏感。

  短句:“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声,蛙声、鸟鸣及蝉唱。”罗列、排比诸种声音,内容丰富,节奏感也强。

  长句:“你能想像一群小学生,穿卡其短裤、戴着黄色小帽子,或吊带褶裙,乖乖地把‘碗公帽’的松紧带贴在脸沿的一群小男生小女生,书包搁在路边,也不怕掉到河里,也不怕钩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就一脚上一脚下地直往树的怀里钻的那副猛劲吗?”这是一特长句,可以简化为:“你能想像……那副猛劲吗?”长句往往传达密集信息;在这里,还表现作者回忆和描述孩童时代的阵阵激动。

  排比句:“耳朵忙着听车声、听综艺节目的敲打声、听售票小姐不耐烦的声音、听朋友的附在耳朵旁,低低哑哑的秘密声……”描述不同情景里的不同声音,语势顺畅,有节奏感。

  倒装句:“我喜欢一面听蝉一面散步,在黄昏。走进蝉声的世界里,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会一般,如果懂得去听的话。”“何尝不是生命之歌?蝉声。”这几句都是倒装结构,它们的出现,使全文语言显得多彩多姿,饶有情味。

  (五)、谈学习感受

  学习本文,不仅要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要学习作者奇特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运用。从而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所追求的最佳效果。鼓励学生广开言路、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给予点拨、表扬和肯定。

  (六)、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独特、奇妙的想象力来抒发自己对蝉声的特殊感悟。由蝉声悟出了人世间喜怒哀乐本是很平常。由蝉声悟出了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人生的主旋律。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夏之绝句 篇9

  语段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整个夏季,我们都兴高采烈地强迫蝉从枝头搬家到铅笔盒来,但是铅笔盒却从来不会变成音乐盒,蝉依旧在河边高高的树上叫。整个夏季,蝉声也没少了中音或低音,依旧是完美无缺的和音。

  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音。

  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声、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

  绝句该吟该确,或添几个衬字歌唱一番。蝉是大自然的一队合唱团;以优美的音色,明朗的节律,吟诵着一首绝句,这绝句不在唐诗选,不在宋诗集,不是王维的也不是李白的,是蝉对季节的感触,是它们对仲夏有共同的情感,而写成一首抒情诗。诗中自有其生命情调,有点近乎自然诗派的朴质,又有些旷远飘逸,更多的时候,尤其当它们不约而同地收住声音时,我觉得它们胸臆之中,似乎有许多豪情悲壮的故事要讲。也许,是一首抒情的边塞诗。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高据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似运似近,又似有似无。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蝉亦是禅。

  午后也有蝉,但喧嚣了点。像一群吟游诗人,不期然地相遇在树阴下,闲散地歇它们的脚。拉拉杂杂地,他们谈天探询、问候季节,倒没有人想做诗,于是声浪阵阵,缺乏韵律也没有押韵,他们也交换流浪的方向,但并不热心,因为“流浪”其实并没有方向。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简媜的作品。

  b.文章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夏天的生活,给人以深刻的生活启示。

  c.文章题目“复之绝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夏天写成了一首诗。

  d.夏天是美好的,积极向上的,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这正是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3.作者为什么说夏天“像一首绝句”?

  4.划出作者对蝉声有独特感受的句子。

  参考答案:

  1.作者对蝉声有独特感受。

  2.d

  3.因为蝉声是夏天独有的声音,而这声音是完美无缺的。作者从蝉声中听出了音色,听出了节奏,且给人以生活的启迪,所以夏天像一首绝句。

  4.如第四段中的“有点近乎自然诗派的朴质,又有些旷远飘逸”等。

夏之绝句 篇10

  教学建议

  一、关于文章中心的理解

  这是一篇描写夏天生活的抒情散文。作者从孩童时代起就喜欢听自然之声,这种喜好一直保持到成年以后,并变得更加深沉,更加富有诗意。身在城市,并没有让简媜对现代化的大都市产生好感。在她的散文里透散出这样的潜台词:喧嚣的都市里找不到一片宁静之所,我们只有在沉思中,回忆过去,才能寻找到自己渴求的东西。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需要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自然,关注自然中的美,保持一颗童心。蝉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它是用一生的时间来歌唱。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美总是瞬间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然而花谢花还开,月圆月又缺。“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读到这里,我们又为作者的豁达爽朗而会心一笑。

  二、线索与组材

  本文是以忆蝉、捉蝉、玩蝉、听蝉、悟蝉的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作者先记叙童年时代捉蝉的故事,在上学的路上——人迹罕至的地方,一群小学生“不怕钩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的到树上捉到蝉后的欣喜若狂的情景,让童心未泯的人们也不觉沉醉于其中。课堂上,“我们”在抽屉里玩蝉的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先看,再听,后摸,充满了童趣。“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音。”富有内蕴的短短一句话,不但耐人寻味,而且还引出了对蝉声的描写。“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行文至此,与文章开头呼应。那么为什么说蝉声代表夏呢?作者紧接着写蝉声的音色、节奏,写蝉对夏的感情,像一首抒情诗,有生命情调,有自然质朴,有旷远飘逸,有豪情悲壮,这哪儿是在单单写蝉声,这分明是心胸豁达、豪情万丈的人的写照啊!这更是像夏天一样激情四射的人的体现啊!这不就是像蝉一样该放开喉咙就引吭高歌,该缄默不语就戛然而止的悲壮斗士吗?

  听蝉部分,写了晨间、午后、黄昏三个时段听蝉的感受。晨间蝉声给人以净化,午后蝉声给人以闲适,黄昏蝉声给人以慰藉,字里行间娓娓告诉你一定要善于去倾听,才会有收益。悟蝉部分,写了蝉的自然、质朴、真诚、奉献、豪壮,对蝉声的“戛然而止”,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生命之歌”,来道出了其中的内蕴真谛:世上有多少人物和故事在生命的“戛然而止”处流下了动人的悲壮与辉煌!也流下了几分遗憾和感伤!

  三、别致的文章开头

  文章开门见山,把春天比成“骈俪文”,把夏天喻为“绝句”,开篇给人以突兀之感,引人入胜。但作者虚宕一笔,不言夏,却先叙及蝉声,“未曾去关心蝉声”,并交代其原因。夏天景色五彩缤纷,作者缘何独独念及蝉声?当“我”对夏的悄然而至而浑然不觉时,是蝉的叫声给了我以提醒。如果燕子是报春的使者的话,那作者显然是把蝉当作了夏的标志,文章由此巧妙的引起对蝉的回忆。

  四、含蓄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

  本文写法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乍读之后,好象觉得作者天女散花,信马由缰,但细细品之,文章无处不是在写像蝉一样的人,这种以物喻人的手法比起以前学过的《荔枝蜜》等散文,更加含蓄深刻,因为它更强调和注重个人的人生经历的体会和感悟。而这种体会和感悟,往往其他人不一定有,即使有也不一定这么深刻,更谈不上用文字表达出来了,但是每个人在读过《夏之绝句》后就会产生和作者相同的感受。本文表达含蓄,内蕴深送,寓哲理于平凡之中,寄深情于自然之里,这是本文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计示例

  一、由介绍作者导入  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查字典,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褶裙 门槛 戛然而止 敛 铿锵

  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天籁 涟漪 了悟 骈俪文 旷远飘逸

  3.用圈点批注法阅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完成以下各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3.作者对蝉及蝉声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解说: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整体一局部一整体,阅读文章,应遵循阅读规律。从整体入手,局部揣摩,再归结全文,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养成高屋建瓴的阅读习惯。)

  四、研读课文,仔细揣摩

  1.请学生勾划出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其中的妙处。

  2.如何理解夏天“像一首绝句”?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解说:这是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揣摩和领悟。第1题是对文章语言的欣赏,可欣赏灵活多变的句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目的是通过对语言的揣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第2题是对文章主题和中心的把握和探究,特别是对丈中重点句和关键句的理解,有助于更深刻地读懂和理解课文。)

夏之绝句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文章思路,看作者从“夏之绝句”这一背景中分离出哪些事、物来写的?体会作者对所写事、物的特殊感悟。 

  2、学习作者感受事⑽锏募记珊头椒霸跹晌镎箍牒拖胂蟮乃嘉媛珊吞氐悖又辛煳蜃髡咚泶锏乃枷敫星椤?nbsp;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读熟、读懂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找出文中的精彩句段及形象生动的联想句来体会,从中锻炼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并学习作者语言的精妙之蕴。培养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体会作者由平凡的蝉声里,听出了“生命之歌”的深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珍惜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从而懂得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用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分离事、物的方法来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学习生动形象的比喻、排比句、优美的对偶句、长、短句等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宇宙万物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因此说,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那么我们应不应该爱大自然呢?(生回答:应该爱)对,爱大自然就是要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台湾女作家简祯的散文《夏之绝句》,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感悟一下大自然中生命的奥秘。 

  二、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1、师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标注生字、了解大意。 

  2、通过预习及听朗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包括课文内容、作者及作品)[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3、教师补充简介作者、作品: 

  简祯,本名简敏祯,1961年生,中国台湾宜兰人。中国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联合文学》主编,创办大雁出版社。 

  她的风格力求多变,推敲形式,斟字酌句,糅合抒情菁华,能于饭蔬饮水洞见生命底基,于寻常花草窥视天堂之钥,被誉为中国台湾散文底三代传人,人称有“奇侠”风骨的女性作家。 

  她的散文随笔集有:《白蛇三叠》、《浮尘野马》、《孤寂》、《喝眼前的酒》、《那人走时只有星光送他》、《栖在窗台的白鹭》、《水问》、《一竿冷》、《一口闲钟》、《红婴崽》、《四月裂帛》、《美丽的茧》等。 

  三、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用依据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的分离方法,编写文章结构提纲,理清作者的思路。然后找学生回答:夏天像一首绝句——久违蝉声——蝉声把我带入夏季——把我带入童年——捉蝉、玩蝉、听蝉——中年听蝉——晨间、午后、黄昏——蝉声——了却忧虑;徒留惆怅、感伤;是生命之歌;依旧像一首绝句。 

  2、重点研读赏析: 

  把你所喜欢的精彩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并说出符合作文三步法中的形象联想和再生联想句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让学生找出来并说出体会: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形象联想句:把蝉声比作“四面楚歌、鸣金击鼓”;比作“磁铁”;还比作“一条绳子”,时时刻刻在牵扯、震撼着“我”的心灵。多么形象、生动、感人的比喻句,真是独巨匠心。 

  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形象联想句:把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比作“嘻嘻哈哈的小顽童们比赛荡秋千时发出的笑声”;把蝉声比作“啦啦队”等。多么形象的拟人化的联想句,简直把物写活了。 

  课文第十四自然段中的再生联想句:把蝉比作合唱团,由音色、节律又联想到吟诵着一首绝句;又是为季节写成的一首抒情诗,也许是一首抒情的边塞诗。多么奇特的想象力,使我们体会到作者的神奇妙笔下深厚的意蕴来。 

  课文第十九自然段也有再生联想句:说蝉是歌者,歌声如行云流水让人忘忧,又似澎涛骇浪攫走人手里(或心中)的轻愁;蝉声如甜美温柔的情歌;蝉声突然停止时如一篇锦绣文章成了断简残编,徒留给人怅惘和感伤;蝉声是生命之歌!作者神奇的想象力达到了顶峰,由此阐发自己对蝉声的特殊感悟。同时也是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从而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真挚情感! 

  四、读通、读懂课文,深度感知课文内涵。 

  1、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事、物的原理,看看作者在感知童年捉蝉、玩蝉这一事件的过程中,是怎样来感知的?这一内容要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找学生讲述事件的经过(略)](学生回答:表达了作者回想、依恋童年时无忧无虑生活的感触。) 

  2、中年听蝉时,作者听到了晨间、午后和黄昏的蝉声,从中各自听到了什么特殊的蝉音呢? 

  学生讨论回答:由蝉声借以表达作者自己的高雅格调,又有反思之意目的是:提示人们关注和克服现代文明的弊端,提醒人们回归人性、人情的自然状态,回归人无忧无虑的生存状态,亦如捉蝉、玩蝉的童年生活状态。(学生回答得接近意思即可) 

  3、找出文中的对偶句、长句、短句、排比句、倒装句等,体会精妙的语言特色。 

  对偶句: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 

  短句: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声,蛙声、鸟鸣及蝉唱。 

  长句:你能想象一群小学生,穿卡其短裤、戴着黄色小帽子,或吊带褶裙,乖乖地把碗公帽的松紧带贴在脸沿的一群小男生小女生,书包搁在路边,也不怕掉到河里,也不怕钩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就一脚上一脚下地直往树的怀里钻的那副猛劲吗? 

  排比句:耳朵忙着听车声、听综艺广告节目的敲打声、听售票小姐不耐烦的声音、听朋友的附在耳朵旁,低低哑哑的秘密声...... 

  倒装句:“我喜欢一面听蝉一面散步,在黄昏。走进蝉声的世界里,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会一般,如果懂得去听的话。”“何尝不是生命之歌?蝉声。” 

  作者语言丰富多采,节奏感强,饶有情味。(学生各抒己见,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 

  五、谈学习感受 

  鼓励学生广开言路、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给予点拨、表扬和肯定。 

  六、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独特、奇妙的想象力来抒发自己对蝉声的特殊感悟。由蝉声悟出了人世间喜怒哀乐本是很平常。由蝉声悟出了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人生的主旋律。 

  学习本文,我们不仅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而且同时学习作者奇特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运用。从而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所追求的最佳效果。

夏之绝句 篇12

  王麟 姚友勇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构思精致,感悟细腻,文笔优美,充满着一种淡淡的抒情意味和对人生的感悟。教学时,应以朗读、讨论、想像等为主,在朗读中品味,在讨论中体会,在想像中感悟,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夏天是什么样子的,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是什么。由此导人新课的学习。

  二、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散读全文,并疏通字词障碍。

  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骈俪

  褶裙 涟漪 炫耀 喧嚣 天籁

  聆听 攫走 胸臆 帐惘 寂寂寥寥

  2.学生自行摘抄优美词语。

  请参照“教学设计(A)”。

  3.要求学生从自己所摘抄的词语中选取三到四个说一段话,进一步体会其中某些词语的用法。

  要求学生尽量说得生动优美。

  4.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划分结构请参照“教学设计(A)”。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在文章第2、17两段,两次写到了现代文明的声音,其用意何在?

  2.迅速默读文章第二部分,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捉蝉之乐的?其中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这些联想的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3.听蝉的时间不同,其乐趣也不同,看看:在不同时间听蝉,各有什么乐趣?

  4.作者为什么说夏天“像一首绝句”?

  5.为什么说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6,美是瞬间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而文章说:“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这当中包含了一种什么心态?

  明确:包含了一种豁达爽朗的心境。

  四、寻读课文,品味其中的精华之处

  1.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2.思考:这篇文章并不是想告诉我们社会百态、人生万象,吸引我们的是作者那细致人微的感受。请默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表现出作者这种细致入微的感受。

  明确:这样的段落相当多,只要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谈得合理,不强求答案的一致。

  3.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放声朗读,体会其中新颖而优美的意象及妩媚的文句。

  五、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篇《夏之韵》,看看这篇文章与课文所写的夏天的风味是否一样?

  夏之韵

  夏,是春洒下汗水之后的跋涉,是萧瑟秋风之前的温馨和热烈,是严冬肃杀之前的人们挽留的一种心境。于是,开始酝酿一串串希冀的结晶,同时也唤来了夏风娓娓的细语,夏雨绵绵的情思,夏云袅袅的漂游。

  春太奢华,秋太凄凉,冬太寂寥,只有夏是多姿多彩的,仰望,天像蔚蓝的海水倒悬,又像江南蚕丝织就的蓝缎,滑滑的,让人忍不住有想去触摸的冲动;俯着,锦绣河山,处处葱茏,花盛开,树丰满,阵阵轻风吹过,绿树红花摇曳多姿,山水之间,任你眺望,任你鱼跃;任你在夏风中放歌,夏雨中沐浴,夏光里站立,夏夜中留恋。

  独自漫步于校园中,处处充满了绿,鲜绿、黄绿、浅绿、深绿,各种绿色连接着、交错着、波动着、变化着,绿意无限。草坪,又恢复了它昔日的风姿,平平的,绿绿的,风吹草动,似一块圆形的地毯;花池中,五颜六色的不知名的花,都在绿草坪上,用它们娇艳的身姿,展示着自身的魅力。

  咦,一片绿,闪光的绿,似渲泄的绿色的瀑布。噢,牵牛花!它长得那样旺盛,爬满了一堵暗灰色的墙,仿佛一件美丽的外套。

  它更像是一幅巨画,流水平缓而亮丽,色彩单纯而使人爽心。上上下下,找不到它的发端,也看不见它的终极,只有那一片常常青翠欲滴的绿,在我的视野里自由地蔓延,流动……

  它是一幅画,可又不是静止的画——它充满了勃勃生机。

  微风轻拂,茎开始抖动,叶开始抖动,不时如钻石般闪亮的光点,跳跃着,舞蹈着。这时,一个个牵牛花从绿叶中探出头来,像是无数蝴蝶,挨挨挤挤,重重叠叠地驻足在灰色的墙上,它们扇动着翅膀,它们炫耀着美丽。它们与绿叶互相推挤,互相紧紧簇拥着,在阳光下打闹着,’叫嚷着.....

  每一片叶,每一束花,都是一个生命,它们这样的活泼自由,它们是闪烁着智慧的花,绽放着自信的花,凝视着它,仿佛看到一个个跳动的绿色生命。

  拿着书,穿梭于绿树红花之间,那感觉,有说不出的温馨。

  暮色悄然降临,夏夜很浪漫,亦很多情,月光倾泻着缠绵,使夜的思绪奔放着憧憬,今夜的景色弥漫着遐想,令大自然的情爱无比醉人。

  夏如一位佳人,它将绿色的发髫高高挽起,小河是它顾盼的明眸,盛开的鲜花是它浓艳欲滴的朱唇,远处的山峰是它蹙起的黛眉。读着宁静,拥着清风,所有情怀似一丝游云察过“圆盘”,擦亮夏的静谧。

  春华秋实,都在于夏的精心呵护,夏是一个新的起点,成长着新的希望和期待。

  噢,夏之韵!

  参考评价:这篇文章写得文采飞扬,很有感染力,除了构思、选材等诸方面的因素之外,也得益于作者语言运用技巧。一是注意了词语的选用,把静的景物写得生意盎然,特别是叠音词的运用,使文句音韵整齐,恰当地表现出了文章的情调,读来生动舒缓,富有抒情意味。二是注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比喻、排比、拟人、拟物、对偶等,使文句整散结合,有节奏感,细腻地描绘出夏天的诗情画意。

  六、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夏之绝句 篇13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文章 《夏之绝句》。

  一、新课程标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课文特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夏之绝句》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二单元的要求是:结合散文的体裁特点,欣赏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文中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写,品位精妙的语言。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夏之绝句》是一篇很优美的描写夏天生活的抒情散文。它描绘了空旷悠远的夏天里梦幻般的童年感触。从全篇来看,作者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在平凡中见新奇,新颖而贴切的意象、妩媚的清词丽句在作者笔下呼之欲出,作者并不以识见广博取胜,而以敏于感受、富于联想、精于炼字见长。作者用奇特而美好的想像,把夏天的蝉鸣比作诗中绝句,写出了蝉鸣的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无忧无虑生活的情怀。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一到两课时完成。以朗读、讨论、想象等为主,在朗读中品位,在讨论中体会,在想象中感悟,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据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思路,看作者从“夏之绝句”这一背景中分离出哪些事、物来写的?体会作者对所写事、物的特殊感悟。

  2、学习作者感受事、物的技巧和方法及怎样由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规律和特点,从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读熟、读懂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找出文中的精彩句段及形象生动的联想句来体会,从中锻炼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并学习作者语言的精妙之蕴。培养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体会作者由平凡的蝉声里,听出了“生命之歌”的深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珍惜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从而懂得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学习生动形象的比喻、排比句、优美的对偶句、长、短句等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蝉的各种画面,播放少年儿童捉蝉的嬉戏姿态,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本文语言优美,句式变化繁多,节奏鲜明,音乐感很强,适合朗读。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夏之绝句》一文文采飞扬,感情浓郁,很有感染力,除了构思、选材等诸方面的因素之外,也得益于作者语言运用技巧。一是注意了词语的选用,把静的景物写得生意盎然,特别是叠音词的运用,使文句音韵整齐,恰当地表现出了文章的情调,读来生动舒缓,富有抒情意味。二是注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比喻、排比、拟人、拟物、对偶等,使文句整散结合,有节奏感,细腻地描绘出夏天的诗情画意。所以,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揣摩、赏析精彩的语言片段,选一些精警的句子进行仿写,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

  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实施朗读训练。

  1、 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

  2、 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五、 教学媒体的使用

  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

  六、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宇宙万物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因此说,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那么我们应不应该爱大自然呢?(生回答:应该爱)对,爱大自然就是要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台湾女作家简祯的散文《夏之绝句》,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感悟一下大自然中生命的奥秘。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蝉的画面,并配有蝉鸣,使学生的情绪氛围进入到作品的氛围当中,并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二)、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1、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2、通过预习及听朗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包括课文内容、作者及作品)[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3、教师补充简介作者、作品:

  简媜,本名简敏媜,1961年生,中国台湾宜兰人。中国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联合文学》主编,创办大雁出版社。

  她的风格力求多变,推敲形式,斟字酌句,糅合抒情菁华,能于饭蔬饮水洞见生命底基,于寻常花草窥视天堂之钥,被誉为中国台湾散文第三代传人,人称有“奇侠”风骨的女性作家。

  她的散文随笔集有:《白蛇三叠》、《浮尘野马》、《孤寂》、《喝眼前的酒》、《那人走时只有星光送他》、《栖在窗台的白鹭》、《水问》、《一竿冷》、《一口闲钟》、《红婴崽》、《四月裂帛》、《美丽的茧》等。

  (三)、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编写文章结构提纲,理清作者的思路。然后找学生回答:夏天像一首绝句——久违蝉声——蝉声把我带入夏季——把我带入童年——捉蝉、玩蝉、听蝉——中年听蝉——晨间、午后、黄昏——蝉声——了却忧虑;徒留惆怅、感伤;是生命之歌;依旧像一首绝句。

  2、重点研读赏析:

  把你所喜欢的精彩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并找出文中的联想想象的句子,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让学生找出来并说出体会,然后进行仿写练习,每个学生写一到两个: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把蝉声比作“四面楚歌、鸣金击鼓”;比作“磁铁”;还比作“一条绳子”,时时刻刻在牵扯、震撼着“我”的心灵。多么形象、生动、感人的比喻句,真是独巨匠心。

  课文第五自然段中:把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比作“嘻嘻哈哈的小顽童们比赛荡秋千时发出的笑声”;把蝉声比作“啦啦队”等。多么形象的拟人化的联想句,简直把物写活了。

  课文第十九自然段中:把蝉比作合唱团,由音色、节律又联想到吟诵着一首绝句;又是为季节写成的一首抒情诗,也许是一首抒情的边塞诗。多么奇特的想象力,使我们体会到作者的神奇妙笔下深厚的意蕴来。

  说蝉是歌者,歌声如行云流水让人忘忧,又似澎涛骇浪攫走人手里(或心中)的轻愁;蝉声如甜美温柔的情歌;蝉声突然停止时如一篇锦绣文章成了断简残编,徒留给人怅惘和感伤;蝉声是生命之歌!作者神奇的想象力达到了顶峰,由此阐发自己对蝉声的特殊感悟。同时也是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从而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真挚情感!

  (四)、读通、读懂课文,深度感知课文内涵。

  1、你捉过蝉吗?作者在感知童年捉蝉、玩蝉这一事件的过程中,是怎样来感知的?这一内容要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找学生讲述事件的经过(略)](学生回答:表达了作者回想、依恋童年时无忧无虑生活的感触。)

  2、中年听蝉时,作者听到了晨间、午后和黄昏的蝉声,从中各自听到了什么特殊的蝉音呢?

  学生讨论回答:由蝉声借以表达作者自己的高雅格调,又有反思之意目的是:提示人们关注和克服现代文明的弊端,提醒人们回归人性、人情的自然状态,回归人无忧无虑的生存状态,亦如捉蝉、玩蝉的童年生活状态。(学生回答得接近意思即可)

  3、找出文中的对偶句、长句、短句、排比句、倒装句等,体会精妙的语言特色,并仿写。

  对偶句:“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在对比中凸显春夏的各种特点,表现作者良好的文学修养、优雅的情怀,而且还有节奏感。

  短句:“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声,蛙声、鸟鸣及蝉唱。”罗列、排比诸种声音,内容丰富,节奏感也强。

  长句:“你能想像一群小学生,穿卡其短裤、戴着黄色小帽子,或吊带褶裙,乖乖地把‘碗公帽’的松紧带贴在脸沿的一群小男生小女生,书包搁在路边,也不怕掉到河里,也不怕钩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就一脚上一脚下地直往树的怀里钻的那副猛劲吗?”这是一特长句,可以简化为:“你能想像……那副猛劲吗?”长句往往传达密集信息;在这里,还表现作者回忆和描述孩童时代的阵阵激动。

  排比句:“耳朵忙着听车声、听综艺节目的敲打声、听售票小姐不耐烦的声音、听朋友的附在耳朵旁,低低哑哑的秘密声……”描述不同情景里的不同声音,语势顺畅,有节奏感。

  倒装句:“我喜欢一面听蝉一面散步,在黄昏。走进蝉声的世界里,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会一般,如果懂得去听的话。”“何尝不是生命之歌?蝉声。”这几句都是倒装结构,它们的出现,使全文语言显得多彩多姿,饶有情味。

  (五)、谈学习感受

  学习本文,不仅要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要学习作者奇特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运用。从而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所追求的最佳效果。鼓励学生广开言路、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给予点拨、表扬和肯定。

  (六)、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独特、奇妙的想象力来抒发自己对蝉声的特殊感悟。由蝉声悟出了人世间喜怒哀乐本是很平常。由蝉声悟出了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人生的主旋律。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夏之绝句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538881200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