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13 林海

13 林海

战情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13 林海

微信扫码分享

13 林海(精选12篇)

13 林海 篇1

  执教:广东省兴宁市师范附一小 彭秀清

  评析:广东省兴宁市教委教研室 卢耿平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简析

  《林海》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以他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大兴安岭美丽的图画。为了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人,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山岭、树林、花这些景物的特点。写物,由眼前的林海想到木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写人,由林场工人的劳动想到林海的万古长青和综合利用。本文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都洋溢着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本组的读写训练项目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林海》是本组的第二篇课文,应在前篇课文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学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人、事、物来写,在叙述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教学重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找出景物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领会兴安岭与祖国建设的关系;为什么说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四、教学设计

  1.教法结构。

  (1)以生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导入  新课。

  (2)因“岭”“林”“花”三部分内容写法相同,采用自学辅导法以“一段”带“多段”,由“导”“扶”到“放”。重点分析“岭”这一部分,通过学生品析词、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林”“花”部分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进行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以极其精练的语言,浅显易明的引导,让学生把山和人、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把爱林海和爱祖国联系起来,体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法设计。

  (1)2 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写法大致相同,都是抓住景物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了以下的学习步骤:找出特点—品读句子—体会感情。

  (2)精读“岭”这一部分,让学生明确、掌握三个学习步骤,并运用此法自学“林”和“花”,充分体现教师导和学生练的结合。

  3.练习设计。

  (1)词句训练:抓住重点词“孤峰突起”“云横秦岭”“盛气凌人”“疾驶”“目之所及”“空洞”“兴国安邦”,通过对比、简笔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训练:本文的教学以读的训练贯穿全过程,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配音朗读,以读代讲,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随着作者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并且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了作者进入兴安岭以前,总以为它是高不可攀的。当他进入林中后,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板书:大兴安岭)

  生:作者进入大兴安岭后感到亲切、舒服。(板书:亲切舒服)

  师:作者围绕着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生: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描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三方面的景物。

  师: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深入林中去观赏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兴安岭的“岭”。请大家仔细观察,“岭”有什么特点

  师:(放“岭”的录像)

  师:“岭”有什么特点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看课文第2自然段,带着老师设置的三个问题来学习“岭”这一部分。(指名读自学提纲)

  生:1.“岭”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要求在书上做好记号。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自学提纲在书上做记号。)

  [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师:谁来说一说“岭”有什么特点

  生:“岭”的特点是多而温柔。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师板书:多 温柔)

  师:谁把写“岭”“多”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出示句子)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生:表示“多”的词是“的确很多”。

  师:还有吗

  生:(思考片刻后)还有……(答不出)

  师:(提示)你看“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短点儿的”这是写岭的什么呀

  生: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什么(给“点儿”下面加小红点)

  生: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师:对!如果删掉“点儿”,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删掉句中的“点儿”)

  生:读句子。

  师:这样跟刚才有“点儿”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这个“点儿”我们还能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把温柔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读得不错,下面,你们听老师读,注意这个“点儿”。(读句子)你们现在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

  师:谁再来读。

  生:(读句子)

  [对“岭”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安排学生齐读、个别读、节选读、对比读,形式多样,训练面广,要求逐步提高,显出了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师:老师从他的读中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多而温柔,还能感受到他也很喜欢这儿的岭。同学们,作者看到那么多,那么温柔的岭,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呢

  生:很喜爱,很激动。

  师:(板书:喜爱)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岭”多而温柔的呢

  生:还有“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这里我也看出了岭的多,因为在疾驶的火车上,他已经看了几个钟头了。

  师:“疾驶”的意思是什么

  生:“疾驶”的意思就是非常快地行驶。

  师:哪个字是“快”的意思

  生:“疾”字就是说“快”。

  师:对!那看了几个钟头都看不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岭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看也看不厌。

  师:“看不厌”说明这里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还有写岭“温柔”的吗

  生:还有写岭“温柔”的句子是:“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的意思是——

  生:“孤峰突起”的意思是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

  师:哪个字是说“单独的一个”呀

  生:“孤”。

  师:同学们,你们看,像这样的山峰高高地耸立,就是“孤峰突起”。(简笔画“山峰”)那“盛气凌人”呢

  生:“盛气凌人”的意思是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

  生:作者指的是秦岭。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秦岭的词吗

  生:“云横秦岭”。

  师:“云横秦岭”的意思是——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弄清“疾”“孤”“横”等词在文中的意思,这种咬文嚼字、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

  生:“云横秦岭”的意思就是说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

  师:对!如果说这就是“秦岭”,云彩就在这。(简笔画云彩)这说明秦岭怎么样

  生:很险。

  师:兴安岭是这样的岭吗

  生:(齐答)不是。

  师:对,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简笔画“温柔的岭”)

  [简笔画,既生动又省时,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教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绘简笔画的能力。]

  师:下面,谁读第3、4句

  生:(读第3、4句)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生:这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还有一个就是作者非常喜爱大兴安岭的“岭”,所以,他才能把大兴安岭写得那么生动。

  师:(板书:细致观察)刚才,我们学习“岭”这一部分,知道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段我们是怎样学习的首光找出岭的——

  生:(齐说)特点。

  师:接着理解描写特点的——

  生:(齐说)句子。

  师:然后我们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总结学法。电脑出 示:一、找出特点。二、品读句子。三、体会感情。)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我们来学习“林”这一部分。(出示自学提纲)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3、4自然段。

  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林”这一部分)

  师:“林”有什么特点

  生:“林”的特点是“多”而“绿”。

  师:(板书:绿)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师:“目之所及”的意思是——

  生:“目之所及”的意思就是“眼睛所能看到的”。

  师:哪个字是说“到”

  生:“及”。

  师: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

  生:(齐说)多。

  师:多得就像——

  生:(齐说)海洋。

  师:所以“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什么

  生:“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像海洋。

  师:(板书:如海)那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生:作者是这样描写“林”像大海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师:刚才,大家认真听了没有她是不是读了三个句子

  生:(齐说)是。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觉得描写林像海的句子只有一句,就是“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师:这一句是描写什么

  生:描写“林”的多,“林”像海一样。

  师:她读的后面两句是描写——

  生:是描写绿颜色多。

  师:描写“林”像大海的句子,谁还有补充

  生:“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这里也写出了森林如海,因为落叶松是这里的主要树木,既然是落叶松的海洋,那么,大兴安岭也就是一片绿色的大海。

  师:这就照应了课题——

  生:林海。

  师:还有句子描写“林”如海的吗

  生:“在阳光下,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我觉得这一句也是写林如海的。

  师:那在这么多树中,最多的树是什么大家一块说。

  生:(齐说)落叶松。

  师:多得就像——

  生:(齐说)海洋。

  师:海边还有浪花,什么像浪花

  生:(齐说)白桦。

  师:谁把写浪花的句子找出来。

  生:“看,海边上不是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吗”“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你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吗

  生:能。“看,海边上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大片古松的边沿,闪着白排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师:意思有没有变

  生:意思没有变。

  师:但是感情就变得怎样了

  生:感情就变得平淡了。

  师:对!课文中的句子,那种喜爱的感情显得更加强烈。请你带着喜爱的感情再读。

  [这种句式的变换,虽然意思没有变,但是感情的浓淡却不一样了。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作如此深层的理解,是为了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若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羁绊,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生:(读句子)

  师:读得真好。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林”写成绿色的海洋。下面,谁能展开想象,读第3自然段。(板书:联想)

  生:(读第3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听得出,你把自己的感情也带进去了。特别是后两句,你读得特别 好。(范读)“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请你再读一遍。

  师:谁读第4自然段

  生:(读第4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老师都陶醉了。那刚才我们学习“林”这部分时,我们是按什么步骤学习的呢

  [先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感情。有鼓励,有示范,更有学生的实践,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训练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

  生:我们刚才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首先找出“林”的特点是“绿”“如海”,然后,通过朗读来品味句子,最后再有感情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去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按老师设置问题的方法,自己设置问题,学习“花”这一部分,也可以自己设置不同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

  (生自学)

  师:读过了“花”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问彭老师一个问题:“花”的特点是什么

  师:他问的这个问题,谁能帮他解决

  生:我觉得“花”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多”,第二个是“美丽”。

  师:(板书:多美丽)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的问题就是,“还穿着绣花鞋”,这里的绣花鞋是指什么

  师:(电脑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他问的这个“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绣花鞋”指的就是兴安岭的“花”。

  师:对!下面你们听老师读这个句子,边听边想象,作者把兴安岭当作怎样的人来 写

  生: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的。

  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

  生:从“打扮”“衫”“裙”“穿着”“绣花鞋”(电脑显示)。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位少女是怎样打扮自己的

  生:我觉得这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穿着绿色的衬衫,白色的裙子,还穿着一双绿底彩花的绣花鞋。

  师:听了你的描述,这位姑娘真是太美啦!你喜爱她吗

  生:喜爱。

  师:大家喜爱吗

  生:(齐)喜爱!

  师: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同桌练习一下。

  生:(练背)

  师:谁来试一试

  生:(背句子)

  师:你背得正确、流利,但老师觉得“喜爱”的感情还不够。谁能背得更好

  (对优美、生动的句子、段落,在课堂上背诵,应该大力提倡。)

  师:背得太优美了,感情真深。大家一起来背,好不好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呢

  师:谁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是花的果子。

  师:对,这些小果子除了可以装扮大兴安岭以外,还能为我们人类怎么样

  生:为人类创造财富。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作者写兴安岭的“花”,为什么还要写“小红豆”,这个问题还没解决。谁来说说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作贡献,所以还写了小红豆。

  师:从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常——

  生:喜爱兴安岭。

  师: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大兴安岭时非常细致。连一花一草一豆都观察到了。所以作者能把林海写得那么优美。

  [让学生提问题,再引导学生理解那些与中心有关的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好处。]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

  师:这个问题刚才已经解决了,看来你还没弄懂。哪位同学再帮帮他

  生:因为兴安岭有许多绿树、白桦、花。它把绿树当作一位姑娘的衬衫,把白桦当作姑娘的裙子,然后把这些小花当作成姑娘脚下穿的鞋。所以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

  师:现在你(指提出问题的学生)懂了吗

  生:懂了。

  生:我还想问彭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说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

  师:这个问题我相信你能自己解决。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花很多。

  师:对啦!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也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了解了“花”多而美的特点。现在,我们就进入林中去看看兴安岭那美丽的花。(看录像)

  师:兴安岭美吗

  生:美。

  师: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写出兴安岭温柔的“岭”,如海的“林”,还有美丽的“花”,但这些都是它外表的美。(板书:美)作者看到这么美丽的兴安岭,他又联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6、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生:(自学6、7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教师从头至尾,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和说,把整堂课变成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这与通常见到的那种“重内容分析,轻读说训练”的课相比,让人耳目一新。]

  师:这些都是说木材为什么服务呀

  生: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师:说得好!(板书:建设)请你在文中找出一个句子,说它的美与建设有关。

  生:这个句子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师:(电脑显示句子)那“空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指没有内容。

  师:“不空洞”呢

  生:有实实在在内涵的美。

  师:是呀!大兴安岭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们的国家兴盛安定。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个词说明。

  生:这个词是“兴国安邦”。

  师:(板书:兴国安邦)

  生:“兴国安邦”就是使国家兴盛安定。

  师:“邦”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邦”在这里是“国”的意思。

  师:“邦”和“国”是——

  生:(齐)同义词。

  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兴国安邦呢是不是这里有很多的木材我们就只砍伐呢

  生:要合理利用大兴安岭的自然资源,要一手砍一手栽。

  师:请你把文中的句子完整地谈一谈。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要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栽。

  师:对,我们这样做,就能保护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作者心中再次感到亲切、舒服,对兴安岭更是喜爱。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观赏了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你们喜爱大兴安岭吗

  生:(齐)喜爱。

  师: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生:我为我们国家有兴安岭这座森林的宝库而感到自豪。

  生:我向往美丽而富饶的大兴安岭。

  生:我爱大兴安岭的岭、林、花。

  师:谁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说。

  生:我们国家有大兴安岭这样的大宝盆,我能不感到骄傲吗

  师:他说得多好啊!感情多深啊!

  生:我能不为祖国有兴安岭这样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库而感到自豪吗

  [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学了这一课的感情。有学生的说,有教师的导,生动活泼,真实自然,要比过去那种教师的“总结谈话”实际得多,新鲜得多。]

  生:大兴安岭真是一个资源宝库啊!

  师:谁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吗

  生:看到这么美丽的兴安岭,你能不喜欢它吗

  生:大兴安岭真是美不胜收,让我感到亲切、舒服。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剩下的时间,我们有感情地把全篇课文读一读,再体会体会。

  总评:

  彭秀清老师执教的《林海》有如下几个特色。

  一、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虽早已为老师们摒弃,但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仍不多见。《林海》这一课能自始至终让学生当主角,这是可贵的。对大兴安岭的认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对词语的理解,彭老师都没有为学生设下框框,而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挥,相互补充,老师只站在点拨、引导的位置,把学习的机会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学生纷纷举手,竞相回答问题,争取参于各种读和说的训练,主动性、积极性很高,学生“读、思、议、说”的时间占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三以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二、突出了语文训练的层次性

  语文训练贵在一步一个脚印,练而有得。有些课采取“人海战术”,声势固然大,效果未必佳;有些课反复朗读,机械重复,学生原地踏步未见长进。彭老师的这堂课,避免了上述的缺点,突出了训练的层次,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她指导“岭”这部分内容的朗读训练是精彩的。学生在开始朗读的时候,未能读出温柔的语气,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词语对比,使学生从“高的,矮的……”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这组词语的对比中,明白山与山的差别不大,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哪座山会“盛气凌人”,从而改变了读的语气,读出 了温柔的境界。可是,喜爱的感情仍然不够,教师又进一步点拨,使学生每一次朗读训练都有新的领会,新的提高,终于读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和作者喜爱的感情。

  三、重视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

  课文分别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层次清楚,段落分明。彭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时,没有平均使用精力,而是设置几个问题,重点引导学生领会“岭”这部分内容,然后半扶半放,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林”这部分内容。到学习“花”这一部分内容时,则让学生先,总结出学习以上两段内容的步骤:(1)找出特点;(2)品读词句;(3)体会感情。并让学生自己设置问题,按照以上步骤自学写“花”的一段。学生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花”这部分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都能重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学生将受益无穷。

  四、明确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方向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为了摆架子、赶时髦。有的人把录像、电脑等媒体请进课堂只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课“新”,好像这样一来,就摆脱了“旧”的教学模式。于是,滥用媒体,请人操作等怪现象就出现了。《林海》一课的多媒体运用是恰当的,得体的。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教师把较长的语句投影出来;为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挥想象,老师播放了配乐录像;为了突出某些关键词语,教师在电脑中有意选择了不同的色彩。这些都是教学所需要的,是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训练的,给人的感受不是华而不实,而是真正体现了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思想。

  三、执教教师简介

  女,26岁,大专毕业。现任学样德育处副主任。曾荣获“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广东省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兴宁市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并选为兴宁市第十届政协委员。她的事迹介绍《辛勤耕耘结硕果 山区教坛一奇葩》分别在《梅州日报》《兴宁师德》上刊登。她能积极参与改革,不断探索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1997年参加梅州地区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获一等奖。1999年参加广东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比赛,获一等奖。1999年10月,在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林海》,获一等奖。 

13 林海 篇2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19 林海

  |岭|

  |林| 景色美|

  大兴安岭 |花| |

  名字悦耳| | 亲切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作用大|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13 林海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

  板书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厦:sh4 ,不能读成ch4 ,也不能读成xi4。

  酿:ni4ng, 不能读成li4ng。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附:板书设计

13 林海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

  板书: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厦:sh4 ,不能读成ch4 ,也不能读成xi4。

  酿:ni4ng, 不能读成li4ng。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附:板书设计 

13 林海 篇5

  教学要求:

  1、学习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学习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4、使学生受到热爱大兴安岭热爱祖国的教育。

  5、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的音、形、义。理清文章层次,初步了解内容,能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课文,处理练习。

  教学课件:《林海》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课前已打开课件,只是没有切换到投影)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切换到投影或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运行课件《林海》,简介大兴安岭。

  (点击或敲任意键,继续运行课件《林海》,在《走上高高的兴安岭》的歌声中,……一幅又一幅精美的图片尽展林海风光。)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也可通过"文件"下的"更多资料"中的"兴邦安国"打开地图等进行兴安简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范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的录音朗读。"(点击课件《林海》"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课文原文",当第一遍录音朗读完后点击课件右下角的按钮,关闭录音,让学生自由阅读思考完成下面的自学要求)。

  a、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b、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c、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d、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 耳:好听。

  2、检查自学情况。

  (1)"同学们,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点击课件《月光曲》"文件"下拉菜单中的"生字词语"。屏幕显示5个生字,抽学生认一认。)"来,跟着录音读一读。"(任意在字上点击会出现相应的示范朗读录音及音节。)"大家分析一下字形结构吧。"(分析字形结构)

  (2)"谁能用这个字组词语呢?"(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目之所及''千山一碧''兴国安邦''悦耳'这些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下方的空白,课件出示解释。)

  (3)"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写这些字和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课堂练习

  (点击课件"文件"菜单中的"课堂练习",根据本节课时间,选择出示"组成词"、"连成线"、"多音字"和"练一练"等题目。要求学生做在本子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运行课件《林海》,温习兴安风光,跟着录音读课文,"同学们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自由读一次。"(点击课件《林海》"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课文原文",当第一遍录音朗读完后点击课件右下角的按钮,关闭录音。)

  学生大声地自由地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点击进入课件《林海》中"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分组"部分,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选择课件“文件”下拉菜单“课堂练习”中的“练一练”部分题目。

  2、课外作业。选择课件“文件”下拉菜单“课堂练习”中的“课外任务”部分题目。

13 林海 篇6

  教学要求: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教学重点: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三、教师归纳: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就是指美丽的大兴安岭。那么,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为呢?谁来根据板书说说看:

  板书: 岭多

  13、 林多

  花多

  2、这节课,继续学习这三个部分!

  二、学习“岭”

  1、先请听老师读课文,同学们细细体会:岭是怎样的?

  2、岭的哪一个特点你印象最深?再读课文,感受一下!

  3、那么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岭的温柔,划出有关的句子。

  4、一位置讨论:从这些句子中,你是怎么体会到岭的温柔这个特点的?

  讨论——读句——谈感受——再读——欣赏美

  5、小结:从同学们的体会,我们体会到了岭的温柔。在句式上,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岭的温柔。板:句子表达方式

  6、幻灯出示: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不厌那么多条岭。

  (1)自由读,比较不同。

  (2)读读,感受语气有什么不同!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4)再次读读,体会美。

  7、找找作者在表达上,还有哪些地方突出了岭美?

  8、自然段朗读指导!

  三、学习“林”部分

  1、读读这个部分。

  2、用同样的方法尝试学习这个部分:

  划句子——读句子——谈感受——朗读——欣赏美

  3、句式体会:

  幻灯出示: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1)自由读,比较不同。

  (2)读读,感受语气有什么不同!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4)再次读读,体会美。

  4、小结:大兴安岭绿树万顷,犹如碧波滚滚,的确是,真美啊!

  下面让我们用朗读再来领略一番。

  四、学习“花”的部分

  1、学生自学

  2、交流。

  引导点拨:

  幻灯出示:

  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3、从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其他的句子能体会到作者对兴安岭的赞美吗?

  5、以读加深感悟。

  五、学习总印象

  1、从刚才的学习,你体会到大兴安岭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2、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是怎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是怎样体会的?

  3、配乐读1-5自然段!

  六、全文小结

  板:            岭  多而温柔

  林  多而绿

  (亲切、舒服)     花  多而美

  句子表达方式

13 林海 篇7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凌、乏、酿、厦、伐、综"这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重点句段。

  (1)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2)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3)第七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养自学能力。

  3.增强阅读能力,并学会边读边思考。

  4.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去领略大兴安岭独特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神奇,去领悟树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预习: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质疑。

  2.课堂上多次朗读体会,自学、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二)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疑点

  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四)解决方法

  先自学,然后在组内交流、讨论、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林海》或者

  1.动听的音乐伴奏带。

  2.课文录音。

  3.风景图片,课文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2.个人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朗读。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抓住句与句的联系,了解"林海岭、林、花"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或运行课件《林海》,随作者走进兴安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作者从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特点的?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高不可攀 秦 岭 珊 瑚 椽 柱 综 合

  (2)交流反馈。

  (第二段讲"岭",三、四段讲"林",五自然段讲"花"。)

  4.反复朗读,自学理解,小组讨论。

  (1)思考:①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②再读课文,说说兴安岭的什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

  ③找出"林"与海的关系,学生谈体会。

  (2)先读文、教师再依次先后出示上边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自学、讨论。

  (4)交流。

  ①文中作者三次感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产生的。作者发现原始森林不像原来想像的那样,这时"亲切、舒服"油然而生。第二次是在第二自然段,作者感到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有实际意义,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从而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作者参观林场后觉得人与山的关系密切,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还使林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感到亲切、舒服。

  在学生领悟了作者的感受后,让学生谈出看法,并带着亲切的感觉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②作者描绘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作者在写"岭"时,抓住了"温柔"的特点、通过和秦岭比较来写的;写"林"时,先总述的确是林海,再通过颜色多来写树的种类多,并重点讲落叶松和白桦,而且用了打比方的写法;写"花"时,着重写野花多处都是。在分别写了"岭、林、花"之后,又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对兴安岭的景色体描绘。

  a.在学生交流时,引导他们体会

  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b.指导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读出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③文中体现"林与海"的句子有:

  a.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像大海一样宽广无边)

  b.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

  c.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d.千山一碧。(像大海一样美丽)

  e.万古长青。(像大海一样永恒)

  f.综合利用。(像大海一样富有)

  学生反馈时,教师要抓住这些词来引导学生晶析"林"与"海"的关系。解决课题"林海"这一疑问。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逐段读文

  1.理解"兴国安邦"的含义。

  2.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练习书写,重点指导。

  "秦"与"泰"、"既"与"即"的区别。

  3.(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或者点击课件《林海》中“音画赏析”下拉菜单“分组”中的“岭、林、花”进行讲读。)

  (分两层。第1层 {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

  "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

  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

  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

  "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 "白色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

  "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

  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一林一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

  "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

  "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第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二)指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三)总结、扩展

  1.总结:作者老舍先生以多姿的彩笔,抓住了"岭、林、花"的特点描绘了大兴安岭迷人的景色,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让我们也体会到:大兴安岭就像一位温柔的姑娘,不光外表美,而且有着内在美。

  2.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方法吗?

  (四)作业

  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的确是--,群岭起伏是--。多少种绿色呀:--,--,--,--,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树干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小至--、 -- 。 -- ,-- ,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

  八.布置作业

  "云横秦岭''是怎样的景象?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试着画一幅简笔画。(可以通过课件“阅读指导”下的“自学收获”的“我要画”来实现。)

13 林海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

  板书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厦:sh4 ,不能读成ch4 ,也不能读成xi4。

  酿:ni4ng, 不能读成li4ng。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附:板书设计

13 林海 篇9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岭|

  |林| 景色美|

  大兴安岭 |花| |

  名字悦耳| | 亲切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作用大|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13 林海 篇10

  14  林海

  第一课时

  执教:谢立清

  一.引入新课,激情引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四课——《林海》。板书:14 《林海》齐读课题。这里的“林海”是指哪里?(我国的大兴安岭)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一篇《美丽的小兴安岭》,大兴安岭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很想带同学们先去游览一下大兴安岭的风光,好不好?(出示课件)不过,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每看完一幅图之后,要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说说这幅图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让学生依次说出来。①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②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③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④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⑤有多少省份用过这里的木材呀!

  2.同学们,全部图片我们都看完了,此时,你最想用哪个字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亲切舒服。板书段:亲切、舒服)作者心中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也是——亲切、舒服。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重复出现了几次?(三次)请在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用“         ”把它标出来。

  分别读这三个句子。

  3.根据作者在文章中三次表达同一种感受,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几段?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二.指导阅读、理解内容

  1.课文的第1自然段总述了什么?(板书:总述、大兴安岭使人感到亲切舒服)第一自然段与第2、3、4、5自然段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第2、3、4、5自然段分述了哪几个方面?(板书:    岭    分述)

  林

  花

  2.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表达他的亲切舒服的?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眼看、脚踩、手摸)他设想中的大兴安岭是怎样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谁来解释“奇峰怪石”的意思?“高不可攀”呢?

  然而作者亲眼见到的大兴安岭是这样的吗?(不是)为了让我们读者知道不是这样,作者将大兴安岭和什么地方放在一起写?(秦岭)文章用了哪句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指名由学生回答,然后女生齐读。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是不是真的“大兴安岭”的“岭”字跟“秦岭”的“岭”字不一样?那是什么不一样?(特点不一样)大兴安岭的特点是什么呢?秦岭的特点又是什么呢?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大兴安岭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板书:多)从哪句话可以看得出来?(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那种险句)这句话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这么多形状我们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形态万千)②岭的第二个特点又是什么?(板书:温柔) “温柔”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秦岭的特点是什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孤峰突起”的“孤”是什么意思?(孤舟蓑笠翁)(单独)突起呢?教师画简笔画山峰。盛气凌人的“盛气”是什么意思?(傲慢的气焰)“凌”的意思呢?(欺侮)

  ③从“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将大兴安岭与秦岭比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秦岭孤峰,大兴安岭岭多;二是秦岭盛气凌人,而大兴安岭是温柔可亲)

  ④“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你是怎样理解的?(看不完说明岭多,看不厌是由于每条岭都很温柔)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什么句?(过渡句,承上启下)假如要你分层,你会将它分在上面呢还是下面?(下面)那这第二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分?层意是什么?

  3.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岭多而温柔,作者才说“亲切舒服”(指着板书)

  4.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学习“岭”这一段的学习方法:

  ①提问题;

  ②读课文(齐读第二自然段)

  ③找修辞理解。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林”这一层。

  5.提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下面全班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去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并找出这段中的修辞手法。分别用“比喻”“排比”“反问”标出来。⑴作者在这一层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比喻句有哪些?

  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比作海。这个比喻句在全文中还起了什么作用?(点题作用)题目是林海,这句话又点题,这是文章照应的一种,叫做——题文照应。(学生作笔记)教师指导朗读。

  ②有海就有波浪,作者把什么比作波浪?(群岭起伏)课件演示。

  ③既然是海,海水拍击岸边的时候还会产生什么?(浪花)作者又是把什么比作浪花的呢?(白桦)哪个句子?

  ④有没有其他的比喻句子?(看,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把什么比作什么?叶松比作海洋。“闪动着白桦的银裙。”

  ⑤这五个比喻句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板书:多

  ⑥排比句是哪句?又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碧绿)板书:碧绿

  6.反问句是哪个?连续使用两个反问句,在这里都是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7.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的“林”多而碧绿,所以作者说——亲切舒服。

  8.放手学“花”这一段。边听边思考

  ⑴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课件出示)齐读问题:

  ①作者所写的“花”有什么特点?

  ②你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喜欢?可以互相讨论。板书:多而美丽

  三.读写迁移。

  作者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具特色。岭:多而温柔;林:多而碧绿;花:多而绚丽。岭、林、花这三层是什么关系?(板书:并列关系)为什么作者写得那么好呢?提示:细致观察,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所以描写才能做到——具体。(出示:具体描写)要抓住景物的什么来具体描写呢?(出示:抓住特点)为使文章中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更能吸引读者,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出示:善用修辞)这十六个字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也是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板书:《趵突泉》、《草原》、《林海》这三篇文章在定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齐读)——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描写、善用修辞。

  四.课后思考题:为什么课文不用“美丽的大兴安岭”作题?

13 林海 篇11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岭|

  |林| 景色美|

  大兴安岭 |花| |

  名字悦耳| | 亲切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作用大|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13 林海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设计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

  1,导入课文.

  2,解题.

  二,初读课文

  提出阅读要求:

  1,把不理解的词语抄出来.

  2,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 把它们写在课文旁边.

  3,了解课文写作的顺序.

  读后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目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作者联想到木材和社会主义建设关系,联想到林场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三,学习第一小节

  1,齐读,思考:"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 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读出感情的变化.

  四,总结

  五,作业

  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习了林海.

  (板书:林海)

  2,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写了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以及作者的联想等几个内容.并且学习了第1小节.第1小节写了什么内容呢

  (板书:大兴安岭 亲切,舒服)

  3,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和联想的部分.首先,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

  (板书:景色,联想)

  二,学习第二小节

  1,生快速地阅读第2小节,问: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 (板书:岭)

  2,生默读第2小节,问:哪一句写了作者看到"岭"

  3,理解"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句子.

  ⑴ "疾驶"什么意思 "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什么

  ⑵ 找出"看不完"的句子,"看不厌"的句子.并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板书:多,温柔)

  4,指导朗读"多温柔"的句子.(板书;喜爱)

  5,过渡:课文第2小节,作者描述了岭"多温柔"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我们是这样学习的:

  ⑴ 找出第2小节景物(岭)及其(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⑵ 品读(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⑶ 体会文中(喜爱)的感情.

  出示幻灯片:

  学法:① 找出重点词句;

  ② 品读重点句子;

  ③ 体会文中感情.

  三,学习第3~5小节

  师:出示图片,配乐范读第3~5节,生看图欣赏.

  师:生轻声读第3~5小节,把句,段读通顺,流利,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1,学习第3,4小节.

  ⑴ 默读第3,4小节,问:看到了什么景色 (板书:林)

  ⑵ 品读第3小节:

  ① 理解"目之所及"的意思.(板书:绿)

  ② 理解第3句,弄清两对反义词的用法.

  ③ 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比赛读)

  ⑶ 品读第4小节:

  ① 写了哪些林 (板书:如海)

  ② 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并体会2个反问句的用法.

  ③ 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引读)

  ⑷ 过渡:课文第3,4小节,作者描述了林之大——"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中有波浪——"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林中有浪花——"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可见,林之大之美,只有"海"才能与之相比.我们是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的:找出重点词句, 品读重点句子 体会文中感情.

  2,自学第5小节:

  ⑴ 品读"多美丽"的句子.

  ⑵ 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 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女生读)

  ⑷ 过渡:这里,我们和作者主要欣赏了兴安岭"林花"的特点,作者写的非常美!下面请同学们再有感情读一读3~5小节.并根据老师提示选择一小节背一背.

  3,指导背诵:

  ⑴ 学生练背.

  ⑵ 指名背诵.

  ⑶ 作者深入林中欣赏了岭,林,花,这么诱人的景色怎么不令作者浮想联翩呢

  四,学习6,7小节

  师:快速阅读6,7小节,用横线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1,学习第6小节:

  ⑴ 指名生说.

  ⑵ 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空洞"什么意思 "并不空洞"呢 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板书:建设)

  2,学习第七小节:

  ⑴ 指名生说.

  ⑵ 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 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邦"什么意思 "兴国安邦"呢 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板书:兴国安邦)

  ⑶ 过渡:同学们.作者描述兴安岭真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听,感受感受大兴安岭的美!

  五,学生练说,体会感情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运用"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的方法,理解了兴安岭景物特点和作者联想的内容.仔细的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作者把满腔喜爱之情蕴含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写得生动,形象.我们应该学习作者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林海

  岭 温柔

  林 绿

  花 美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13 林海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581691202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