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陌上烟雨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13篇)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教学时数:1课时

  基础知识:

  生字:

  鹤 黄鹤 仙鹤 丹顶鹤

  陵 广陵 陵墓 陵替 丘陵 陵谷 陵园

  辞 字义:告别。 辞别 拜辞 告辞 说辞 文辞

  唯 字义:同惟,单单,只。

  唯物论 唯心论 唯唯诺诺 唯美主义

  区别字:词——辞 唯——维——惟

  释词: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教学设计(A案)

  一、揭题、解题

  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五、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设计(B案)

  一、引题解题

  同学们,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魅力的便是古代诗歌。诗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千百年来人们把诗作为了情感的寄托。

  有一种情感,它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它美好却又略显遗憾,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

  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就是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千百年来,诗人们在送别之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送别诗。(板题、读题)

  问: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之”在这里是到某个地方去的意思。(再读题)

  3.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吗?那么黄鹤楼呢?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二、读准字音

  同学们,以前你们学习古诗,运用过哪些方法?

  这些都是好方法,我们今天都可以用上,下面让我们来读诗,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

  (板书:学习方法 1多读)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先把诗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学法指导

  1.这首诗的格式是七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可是却成为了千古流芳的佳作,这真是一字千金啊!咱们一定要好好品味。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在读的过程中,把诗中每个字都仔细揣摩,参考注释想想它们的意思,把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画下来。

  2.让我们看到一二句诗,这其中有没有哪个关键词让你印象深刻或者疑惑不解呢?

  西辞 辞是什么意思?告别西边去哪里呢?

  下扬州 “下扬州”为什么要用“下”字呢?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地方都在长江沿岸,扬州在黄鹤楼的下游。从“下”这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写诗,用字都非常准确,一定要细心对待诗中的每一个字,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

  (板书:2抓关键词)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烟花三月 烟花是什么意思?借助了注释来学习古诗,这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板书 3.借助注释)

  “烟花三月”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件出图音乐)。

  谁能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子形容一下送别时的美景?

  仅仅只有花吗?真是一片生机勃勃啊,这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让我们想像看到朦朦胧胧一片花的海洋。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长江沿岸的一片繁华似锦。让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孟浩然在这样的美景相伴下,安全的到达了风景秀丽的扬州。这正是李白所希望的,是他对朋友的美好祝愿。这“烟花”二字透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刚刚我们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意,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板书 4.想象画面)

  刚刚我们通过这些方法,学习了一二句诗,请问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四、学生自学

  一二句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送别场面。那么,三四句诗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描写景色来抒发自己情感的呢?请同学们运用黑板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句诗。

  你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这两句诗的?

  孤帆 李白先看到了孤帆,长江上可能不可能只有一只孤独的帆船?可为什么李白认为那是一片孤帆呢?是啊,此时作者的眼中只有朋友远去的影子。

  尽 尽是没有了,还看的见朋友的帆船吗?那么也就是作者的眼睛一直目送着朋友的帆船。李白为什么会一直看着船,不肯离去,直到看不到为止呢?在古代,交通和资讯都不发达,两人若是分别了,想要再见面就非常难了。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从这个尽字上,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唯见 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唯见是只看见,也说明看不到别的了,李白他还想看到什么?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就像时间一去不复返,江水带走了他和孟浩然两个人喝酒聊天、吟诗作对的美好日子。他们的友谊是多么的深厚啊!?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请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一句诗。(齐读)

  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还在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齐读)

  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齐读)

  五、提升拓展

  听了同学们读得那么深情,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课件放音乐,师范读)

  (音乐不停)怎么样?你们还想读吗,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就怎么读。

  人生充满着别离和重逢,从古到今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样的深情、一样的情景,不一样的美丽诗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是出自一首送别诗,它就是咱们下节课要学到的《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赋得古远草送别》《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中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神,希望今天的课能够让同学们爱上古诗,学会如何学古诗。

  记得我们的方法吗?要多读,并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想象当时的画面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赋予诗鲜活的生命力。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认读。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读指导

  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

  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3.阅读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堪称送别诗中的,被人们传诵至今。

  (2)理解感悟古诗。

  在理解诗意上要突出后两句。后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景”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孤帆渐渐地远去,最后消失在浅蓝色的天际间,只见长江浩浩荡荡滚滚东流和蓝天连接一起。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只离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诗人久伫江边目送朋友的船只,这种景象饱含着诗人与朋友难分难舍的情意。

  启发学生想象李白送别朋友的画面,除了采用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推想、利用插图等方法外,还可帮助学生开拓想象的思路:从时间上思考,繁花似锦的三月是个怎样的季节;从方位上思考,黄鹤楼下,长江之畔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是个怎样的景象;从人物送别这件事去思考,诗人久伫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想法。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个训练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直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下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2)“理解加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这个训练是在学生经过查找资料、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较大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根据画面写诗句。”这个训练中的两幅图分别是课文所描写的两句诗,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题中的文字:“下面两幅图画,各描绘了本课哪两句诗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然后观察画面的景物,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探讨,确认这两幅图画各描写的内容恰好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积累。”这个训练是积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作者借送友人抒发自己胸怀的诗。写这首诗时,王昌龄正被贬到江宁,心情无疑是苦闷的。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写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5.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的地名,如:广陵、黄鹤楼、扬州等,同时还有表示方向的词语,如:西辞、下等,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时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碍对诗的理解,教师要根据诗的内容,画一个地理方位图,标清方向及地名、物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等词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送别》乐曲)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2、随着乐曲,你能想起自己读过或学过的 哪句诗、哪首诗来

  3、师:同学们随着乐曲想起的诗都与一个词有关,那就是送别。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呢?有知道的么?(环视,等待)好,老师告诉你: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于是呀,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送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这种诗就被称为送别诗。当时的送别诗就 喝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送别诗里的 传世之作,它就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二、解题

  师: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别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生介绍)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来更让黄鹤楼名声大振。广陵了解吗?

  师:黄鹤楼也好,扬州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师随机板画长江略图,明确地理位置)谁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况?

  师:听了这些资料介绍,谁能连起来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见证这场送别。

  三、初读古诗,节奏朗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2生)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指名读。齐读。

  师:还可以把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谁来读?师生4字和3字轮读。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再大声朗读这首诗,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这首诗之后的感觉。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师: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师: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学生自学古诗。

  学生汇报: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听明白了么?西辞就是辞西,辞别西方,向西边告辞。这句诗交待了(送别地点)如果老师去南方城市广州,我就要-----生:北辞。

  师:谁能用一句诗来说明老师要去广州?(老(恩、吾)师北辞洮南府、)

  师:好,就 这样先解词再连在一起理解整句诗。接着汇报。

  师: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送别的时间)

  师:烟花三月”就是公历的四月份,正是江南鲜花盛开的时节,扬花柳絮再江面随风飞舞,远远望去,如烟似雾,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白居易以一首《忆江南》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出示2个纸板,指名读)

  师:你还想起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

  生、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师:谁能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的烟花美景,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诗,当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师:如此烟花美景只有武汉有吗?(指板书)

  生:扬州也是。路上也有。

  师描述:整个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的繁花似锦,沿途的春意浓浓,在唐朝,三月的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羡慕。读出诗句的美丽。)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游玩,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他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谁来理解3、4两句诗的意思?生理解略。

  师: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船)师:几只?(一只)

  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师: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黄鹤楼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生深沉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此时,尽了的帆船,未尽的是友情。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的心中不禁想:——————

  生汇报:读所写。

  师:这深深的 情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

  生齐声颂读全诗

  师: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

  师: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故人已乘孤帆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滚滚长江东逝水, 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 凭栏远眺,浮想联扁,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生: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到——生齐读古诗。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之一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留。

  [浅注]

  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烟花:指春天的繁荣景象。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 “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之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留。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简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5

  来“国培班”前,正好在学校上了一节古诗文阅读教学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天,听李作芳老师讲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与策略》,再来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收获多多。

  首先,李老师所说的两个误区,我仅走出了一个,在内涵的挖掘上有些过。其次,古诗词教学的“三项重点”(诵读、积累、感受),我注意了,但重点不够突出。没有达到我预期的古诗文教学的书声琅琅的境况。此外,“四种关系”的处理,“四个环节”的落实都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但若再上这一课,我肯定会演绎的更精彩。把上次的设计发出来,请大伙指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

  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建设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板书:诗仙)

  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4.喝酒写诗,无人能比。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板书:侠客)

  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诗题

  (1)谁来读读诗题?

  (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

  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

  2.个性读题

  (1)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 对,这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谁?(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扬州可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当时国际上有名的大都市。李白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扬州游玩过一段时间,他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热闹的城市。盛夏时节,他和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

  ☆ “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已再读一读题目。

  (4)同学们,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

  3.感性读题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读诗题吗?指生读后齐读。

  (3)对,我们这才算真正的“读懂诗题”。(板书: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1.自由读

  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板书:读通诗句)

  2.指名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辞”平舌音,“唯”)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4.古诗还讲究押韵,这首诗的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读一读,你发现什么?它们的韵母相同或相近,是这首诗的韵脚。我们在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一点儿,更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谁来试试看?

  (诗人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范读。

  5.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诗意。(板书:理解诗意)

  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

  2.请大家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3.四人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辞?何谓西辞?(简笔画:长江、黄鹤楼、扬州)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下?(相当于诗题中的?为什么用“下”比如说咱们去北京说不说下北京?从“西”和“下”看得出来作者用词特别准确。)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乘船)到扬州去。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什么消失了?孤帆指的是?消失在哪儿了?碧空?

  孤零零的小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里。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天际?唯见什么呢?

  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5.指生连起来说诗意。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学好古诗,咱们不光要理解诗句,还得体验作者蕴含诗句字里行间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2.惜别

  (1)故人。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李白曾写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意思就是说“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这么亲密的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怎么舍得呢?读出不舍。

  (2)孤帆。长江自古就是黄金水道,交通要塞,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作者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 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

  (3)尽。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独立江楼,目送友人。朋友看不见了,他看着逐渐变小的船;船看不见了,他看着船上的帆;帆也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3.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说啊!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最想说什么呢?

  4.升华

  (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六、小结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关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还将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还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骆宾王的《易水送别》。大家不妨找来对比着读一读,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6

  古诗《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诗《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赞美春天及与友惜别的情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思。

  (1)学生学习《江畔独步寻花》的标示方法,轻声读古诗,用铅笔划出符号标示。教师将《游园不值》一诗抄在黑板上。

  (2)请2~3名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师生一起进行评议。教师将正确的标示画在黑板上。

  (3)对照黑板上的标示,学生朗读古诗,同桌间相互评议。

  (4)请2~3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评议。

  (5)有感情地齐读古诗,体会诗句意思。

  2.逐句讨论学习,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游园不值》也是一首描写春天景物的诗,但描写的角度和内容与《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不尽相同,我们来看看诗人叶绍翁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逐字逐句理解诗句意思。讨论后推荐五名学生上前讲解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边听边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题目“游园不值”

  (园:指私人花园。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学生对“游”字的解释一般会解释为“游玩”“游览”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确定“游”的意思是到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

  b.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意思。

  这句诗学生解释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解释这句诗比较恰当。学生很容易按字面解释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印上青苔”,这样的解释学生也会觉得不通,进而错解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怕鞋染上印上青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下句诗来学习。“小扣柴扉久不开”较易理解,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能顺利地解释成“轻轻地敲柴门,过了好久也没人开门。”教师这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敲门,好久没有人来开门,诗人想大概是园子的主人……根据第一句诗你来把诗人的猜测补充完整。学生讨论找出恰当的解释。根据诗句意思明确“怜”的对象是“苍苔”而不是“屐齿”,这样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解释古诗有时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地连词成句,而是要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合理地进行解释。

  请1~2名学生将两句诗的解释说一说。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c.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思。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春色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景色)

  d.理解“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外)

  这两句诗诗人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一枝——满园,关——出。诗人虽然没能进入花园,但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好像看到了满园的春色,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e.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本想去游园赏春,但主人不在,他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杏花便想到了春色满园。体会体会诗人的心情有哪些变化,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没有遇到主人心情有些失望、扫兴,但看到红杏想到满园的春色不禁高兴起来。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的情感)

  (板书:(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同样是描写春天景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盛开的鲜花、起舞的戏蝶、歌唱的娇莺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色图;而《游园不值》中那枝怒放的红杏使我们想到了满园盎然的春色。诗人描写春天的内容和角度不同,却同样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趣。

  (4)背诵《游园不值》。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出示黄鹤楼的投影片,这是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的一座古楼,因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而得名黄鹤楼。黄鹤楼坐落在长江边,因其神奇的传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著名。大诗人李白曾在此送别他的好朋友——诗人孟浩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句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1)运用在《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两首诗中学到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自读,同桌互读。教师在黑板上抄写诗句。

  (2)请2~3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3)有感情地齐读,体会诗句意思和诗人情感。

  3.对照课文注释进行自学,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逐句理解诗句意思,没有注释的字、词查字典。

  要求学生会解释“尽”“唯”“天际”的意思。

  (2)同桌之间互相解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请学生上前边指黑板上的诗句边逐字逐词逐句地解释。其他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地名。送:送别。之:去,往。广陵:扬州。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扬州)

  b.理解“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意思。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西辞:辞别。因为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老朋友在黄鹤楼上和我辞别了。)

  “西”在诗中只是表明两地方位。

  c.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烟花:艳丽的春景。下:顺流直下。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去扬州)结合书中插图让学生体会“烟花”的景色。

  (百花盛开,草木葱茏,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碧空万里,鸟语花香……)“下”字学生能理解为“去”“到”,但对“顺流直下”的意思可能理解不到。教师可指导学生由“西辞”而知扬州在黄鹤楼之东,长江水也是向东流,所以孟浩然坐船是顺流而下。如此美景,诗人多希望与老朋友携手赏春呀,但是面对的却是分别,你能体会到诗人此刻的心情吗?

  (依依不舍,惋惜……)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d.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思。

  (孤帆:单独的一条船。远影:远远的影子。碧空:晴朗的天空。尽:消失了,没有了。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板书:消失了,没有了)

  e.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

  (唯:只。见:看见。天际:天边。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板书:只天边)

  (4)诗人送别老朋友,友人乘舟而去,诗人登高远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结合插图,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载着老朋友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水天一线处,滔滔的长江水奔流不息,流向天边。诗人久久不肯离去,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也能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板书:依依惜别)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三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既感受到了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艳丽春色,又感受到了孤帆远影、水流天际的壮阔画面,也体会到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珍重友情的情感。诗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并背诵。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设计 】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⑴ 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⑵ 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⑶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⑷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8

  一、 学习目标

  (一)、读准5个生字,读准读通古诗,理解古诗中的词语。

  (二)、理解诗句,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朗诵古诗,会默写。

  (三)、培养搜集信息、自主学习、想像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感受李白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的感情。

  二、 课前准备

  (一)、学生

  1、搜集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2、预习古诗,要求:

  (1) 读准读通古诗,听写诗中的生字

  (2)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古诗中的词语

  (3) 提出不懂的词语或者疑问作标记 

  (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流程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老师要求你们去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你们搜集到了什么信息呢?交流后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们俩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教学古诗

  1、 课件出示古诗,读准读通,整体感知古诗。

  (1) 课件范读古诗后,学生自由放声模仿读,读准读通

  (2) 运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3) 读了古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吗?

  2、 交流古诗的预习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古诗的第二句。

  (1) 提问: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理解"之"、"故人"、"尽"、"唯见"等词语)

  (2) 想像"烟花三月"的美景,播放课件中烟花三月图。提问:如果李白想了扬州的如此美景,会说什么?(学生美美地读读"烟花三月")

  (3) 提问:你还有什么词语不懂或者有什么问题吗?(借助课件的"地理位置图"理解"西"、"下"的特别含义)

  (4) 随机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的第二句。(重点读好"烟花三月"和"下")                                                                                                                                                                                                                                      

  3、 理解古诗题目和第一、二句,把一件事说清楚。

  (1) 提问:古诗的题目写了一件什么事?(古诗的题目写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的事)(板书:叙事)

  (2) 古诗的第一、二句写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干什么?(词序变换练习说话)(板书:――古楼送别)

  (3) 运用多种形式朗读第一、二句诗句

  4、 理解古诗的第三、四句,升华诗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朗诵。

  (1) 播放课件"动画配乐朗诵"后,提问:李白久久地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情景?(板书:写景)(一只孤单单的小船渐渐远去,消失在蔚蓝色的天空之中,只见那滔滔不绝的长江水向天边奔流。(板书:――孤帆江水)

  (2) 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变换角色,激发情感,语言训练。

  同学们,此时此刻,们就是大诗人李白。

  我久久地站在江边,站着,站着······看着渐渐远去的孟浩然,对老朋友说什么?我望着渐渐消失的一叶孤舟,对小船说什么? 我遥望滔滔奔流的一江春水,对长江水说什么?

  此时此刻,李白抒发了什么感情?(板书:抒情――依依惜别)

  (3) 运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两句

  5、 播放课件"配乐朗诵",配乐感情朗读朗诵整首诗(齐读两次齐诵一次)

  (三)、改写古诗,课堂练笔

  同学们,如此深情的诗篇如果改写成短文,那该是一篇多么精彩的文章啊!

  1、 课件出示改写要求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改写古诗

  (2)  在古诗原意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想像

  (3)  叙事、写景、抒情的文字融合在一起

  2、 上台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评改

  四、 布置作业:

  播放课件的结束部分,布置作业:"同学们,'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请你们课后搜集一些离别诗同学之间互相传诵。还有,大家把这首诗默写两次。"

  五、 板书设计

  叙事――古楼送别

  写景――孤帆江水

  抒情――依依惜别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9

  师:读一读课题。

  生读。

  师:很好,都读正确了。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提一提问题。想想可提什么问题?

  生:谁送谁?

  师:真聪明,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板书)。谁接着提?

  生:在什么地方送?

  师:好的,也记下你的问题。

  板书:

  在哪送

  生:在什么时候送?

  师:也不错,也记下。

  板书:

  何时送

  生:怎么送?

  师:太好了。这是个最棒的问题。板书。

  生:送到哪?

  生:为什么送?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边读边想边看注释,看谁读得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精彩片段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小学 吴兰之

  (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赏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生: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师: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点评】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古诗,不仅仅停留在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而着重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通过想象去体味诗句背后的意境和情感。在想象中,学生似乎看到了李白和孟浩然在一起的情景,感悟到李白送别孟浩然的画面,体味到李白那颗充满向往、不舍与祝福的心。学生身在课堂,却在想象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诗的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简单的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笔者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过程中,应该创设诗中的情景,品悟诗中的蕴涵的深情。让古诗教学既充满灵动飘逸、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涵深情,是笔者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诗的能力。

  3、感悟送别的不舍情结。

  【课前准备】

  收集写送别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离别诗的情

  1、唤起对离别的感受:

  过渡:有过与人别离的经历吗?当时的感受如何?

  2、学习古诗:

  王维的《渭城曲》。

  过渡:古人与友人相别是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学过一首关于送别的诗,诗是王维写的,诗名叫作《渭城曲》谁来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谈感受:你能感受王维的心情吗?

  3、小结启发:

  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难过的事情!

  二、揭示诗题、解题

  过渡:今天我们又要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

  1、出示诗题并读诗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解诗题:

  ⑴ 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⑵ 补充介绍“黄鹤楼”、“ 广陵”的知识。

  三、读通诗句,初感诗的意境

  过渡: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自己去读读!

  1、单个自渎。

  2、正音朗读。

  3、齐读。

  四、再读探索──明诗眼、寻依据

  过渡:通过多次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1、交流肯定所学。

  2、小结提示:全文就记述了自己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诗眼:

  过渡:本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引导归纳:

  ⑴ 静态:

  ① 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

  ② 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③ 送别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 送别的情景──长江天际流。

  ⑤ 送别的心情──孤。

  ⑶ 动态:

  ① 送别的原因──故人西辞下扬州。

  ② 送别的经过──孤帆远影。

  ③ 送别的结果──长江天际流。

  4、理解感知,配乐读诗句:

  过渡:既然诗是围绕“送”写,那就让我们一起送别这样一位故友,齐读!

  五、炼情品诗意

  1、感受诗中的画意:

  过渡:喜欢这首诗吗?能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吗?

  注意引导诗的美: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似乎让你看到了什么?

  ⑵ 烟花是什么季节,她让你又想到了什么?

  ⑶ 孤帆远去,你还能见到什么?

  ⑷ 长江是怎样在天际流的?

  2、感受诗中的情意:

  过渡: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哪里让你感受到了情?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那是不舍。

  ⑵ 在烟花中送别,那是无可奈何。

  ⑶ 孤帆远去,那是孤独寂寞。

  ⑷ 长江独自在天际流,那是怅惘,失落。

  注意:可画意先上,然后上情意,(对称结合上),也可边说诗中画意边说情意(结合)。

  六、延伸巩固入诗境

  1、过渡:

  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你找到了吗?

  2、交流:

  ⑴ 自读: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⑵ 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一首诗,解决这是怎样的别离!

  作业:将古诗改写成现代的散文。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11

  一、概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本案例授课内容需1课时。本课时的设计理念:以一“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

  教案的设计不是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设计,而是趋于方法的介绍和指导,至于具体的操作还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灵活应对,真正做主体学生的引导者。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特别是第三、四句话所描写的情景,天、地、水、情融为一体。

  (3)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老师以一“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动脑思考,表达感悟来学习古诗。

  (2)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能把对古诗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并有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协作学习古诗的过程和方法。

  (3)能通过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写一写等个性化的评价方式记忆古诗。

  (4)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加大学生阅读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2)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文的良好习惯。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

  2.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很有表现欲,上课气氛活跃。

  3.学生善于想象,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4.学生对于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的方式非常感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引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体现新课标倡导的学生是主体,以学定教的原则。并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诗意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体会古诗天、地、水、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感悟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2.以 “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在自我活动中学习知识,感悟内容,激发情感。

  3.通过个性化的评价设计,帮助学生记忆古诗。

  4.通过自我反思,给自己一个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找到不足。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ppt课件。

  2.课文插图、视频(后两句诗的情景、全诗情景朗读)、音频(乐曲《送别》)。

  3.学生用的画笔。

  4.表演古诗时用的服装、帽子。(有条件的可选用)

  5.多媒体教室、投影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演示课件播放乐曲《送别》,在音乐即将结束时直入课题。(板书)

  1.生读课题。

  [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提一提问题。想想可提什么问题?]

  2.对题目质疑,提出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堂总结板书。

  如:“谁送谁?

  在什么地方送?

  在什么时候送?

  怎么送?

  送到哪?

  为什么送?

  ------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借助乐曲渲染离别气氛,在借助乐曲调动学生的情感基础上,引出课题。中年级学生已有初步的质疑能力,这个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方面也可以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

  (二)读古诗,感知诗意

  1.学生根据板书的问题进行个性化阅读古诗,并找出答案。

  (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相应的读书时间)

  2.学生结合问题汇报交流,并感知诗意。

  ①学生自由汇报,明白是“谁送谁”后,学生简介作者,教师适时补充。(播放作者简介的视频。)

  ②说说是什么样的三月?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

  如:是百花齐放的三月。

  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

  阳光明媚的三月。

  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

  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巧妙设计引语拓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你们的回答告诉老师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读书要展开想象。谢谢同学们。下面继续汇报。]

  ③利用课文插图、视频,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重点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学生沉默了一会后,举手回答)

  出示视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帮助学生体会诗意、感知情境。)

  [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真深啊,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李白对孟浩然真是——]

  (生三三两两说出了下列词语:依依惜别、一往情深、难舍难分------)

  [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深情厚意。]

  (生读,教师指导)

  ④把黑板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与同桌互说后发言,教师个别指导。)

  [现在我们在影片中感知李白送孟浩然的情景。]

  (播放视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情景朗读。)

  设计意图:观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到对古诗的理解。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三)拓展知识

  为了让同学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李白,了解唐诗,老师再补充一首李白的诗。

  课件出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简单讲解可参考另附资料《金陵酒肆留别》)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阅读量,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四)全文总结

  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自主选择个性化评价内容

  1.画一画: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2.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3.唱一唱:根据自己所熟悉乐曲的旋律把诗词唱出来;

  如:我爱北京天安门——故人西辞黄鹳楼

  4.写一写:把诗改写成短文。

  设计意图: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人,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的评价形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擅长的评价内容来完成记忆古诗的教学目标。

  (二)评价

  根据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自己画张笑脸或哭脸,给同学画张笑脸或哭脸。作为对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评价。

  设计意图: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给自己一个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找到不足。

  附《金陵酒肆留别》

  【诗文解释】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金陵的年轻朋友们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惜别的诗,虽然短,却情意深长。全诗语言如同白话,但很有特色,洋溢着乡土气息。诗人写情饱满酣畅,起伏跌宕,清新自然。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图。春风暖人,柳絮飘扬,诗人即将离开金陵,独自坐在江南水村的一家小酒店里饮酒为别。飞扬的柳絮飘满小店,香气醉人。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不觉涌上心头。金陵子弟来送别,使诗人离别场面变得热闹起来,但是,越热闹,越会体现出离别后的寂寥。但诗人并没有沉溺于离别之伤,而是情绪饱满,哀叹而并不悲伤,表现了诗人风华正茂、风流潇洒的特点。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学生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表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⑶ 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⑷ 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⑸ 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 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 (去)

  (西)  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欣赏乐曲《送别》,说说自己听懂了什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成为一种习俗。因此许多的送别诗被人们广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指名拼音较差的学生拼读生字、新词。

  2、指名个别读生字,新词。

  3、观察要写的生字,重点指导“陵”。

  4、学生练习生字的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自己先思考古诗的大意再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课件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想象华美画面。)板书:盛景送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流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板书:心随送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听范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师生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理解高适与董大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总结

  在家里,我们享受着亲情的温暖。走出家门,我们又将感受到友情的快乐。愿大家都能寻找到一位能够交心的朋友,我把自己的祝福借这首《找朋友》送给在座的每位老师与同学们,愿我们与自己的朋友友谊天长地久。

  六、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收集送别诗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名楼送

  烟花三月下扬州。       盛景送

  孤帆远影碧空尽,       目光送

  唯见长江天际流。       心相送

  反思: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教学中注重体会二:“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在古诗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感的提升,但在揭题时,却忽视了对诗题的理解,使部分学生误认为黄鹤楼为一人名,同样的,对于“之”字的理解也过分依赖于书本上的注释,对于此类难理解的字词,教师没有单独提出,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掌握。

  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注重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爱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06871125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