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温柔眷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学准备:《月光曲》和课文的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3课时

  第l课时

  一、谈话导入  ,学习第一段。

  1.今天我们学习《月光曲》。“曲”是什么意思?(没有歌词的乐曲叫做曲。)

  2.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3.《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他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的?

  4.齐读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最后一段。

  1.整篇文章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最后一段)

  2.自由读段,读后交流:

  (1)这个曲子叫什么?

  (2)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通读全文,交流阅读所得。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导入  :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自由读第九节后交流:

  (1)“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句。

  (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结合理解“霎时间”、“ 微波粼粼”、“一缕轻纱似的”等词语。

  指导朗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部分。

  (2)“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3)“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4.指导学生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5.《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6.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7.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

  8.说经过: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9.播放《月光曲》录音带,感受旋律的变化。

  10.引: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下节课学。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

  二、学习2——8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2)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3)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①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②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③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2.《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吗?

  (《月光曲》的内容是写兄妹俩的,特别是写盲姑娘的。写她这么穷困,却依然要学习贝多芬的乐曲……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写兄妹俩的贫穷;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写兄妹俩学习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是写他们看到贝多芬心情非常激动。 《月光曲》也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了,最后一层就是写贝多芬看到兄妹俩这么热爱音乐,所以他心情不平静。还可以这么说: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一句话,贝多芬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仔细琢磨盲姑娘说的话,了解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听了她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想些什么? 读读课文,想想划划,并同学交流探讨一下。

  (1)盲姑娘酷爱音乐:断断续续的琴声表明她眼睛虽然看不见,但仍然不停苦练;十分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听到有人为自己弹琴,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贝多芬,但十分恭敬有礼地“连忙让座”。

  盲姑娘懂音乐:虽然双目失明,尽管从未听贝多芬弹奏过,却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奏。

  盲姑娘体贴兄长:尽管十分渴望听音乐会,但体谅家境贫穷,哥无能为力。

  (2)贝多芬同情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贫穷家境,为姑娘双目失明仍热爱音乐且非常懂事而感动,为遇到知音而激动。   

  (3)有感情地朗读第2--8自然段,特别是在对话中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谅,读出贝多芬对盲姑娘和皮鞋匠这样的穷人的同情之情。

  三、完成部分作业 。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能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

  一、运用第一节课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记住生字和词语,试着默写出来。(不要求人人全部默出)

  二、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回忆课文内容,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中的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把它用语言组织起来。

  2.要求人人说,说清楚。

  三、继续学习课文,巩固《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图,体会美妙意境。

  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茅屋。”

  4. 背诵第9自然段。

  四、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有道理吗?  (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

  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

  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个“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

  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变化一致。

  五、完成作业 本习题。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2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的录音朗读。"(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课文原文",当第一遍录音朗读完后点击课件右下角的按钮,关闭录音,让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

  (《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板书“曲子”。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的钢琴曲子。) 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了解乐圣"并点击"生平逸话",拖曳文本框右边的滑块浏览。)

  四、学习生字词语。

  1、"同学们,为了学好课文,我们先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点击课件《月光曲》"文件"下拉菜单中的"生字词语"。屏幕显示5个生字,抽学生认一认。)"来,跟着录音读一读。"(任意在字上点击会出现相应的示范朗读录音及音节。)“大家分析一下字形结构吧。”(分析字形结构)

  2、"谁能用这个字组词语呢?"(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下方的空白,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写这些字和词句。"

  五、讲读第一自然段。

  1.齐读。“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2.释"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板书:谱谱写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六、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板书: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七、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并单击"阅读提示"。)"同学们,能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按阅读提示跟着做么?"

  八、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

  《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 \太穷谱谱成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第三课时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的《月光曲》。

  1.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节):讲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

  第二段(第2.3节):讲贝多芬在茅屋外边听见琴声。

  第三段(第4—7节):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四段(第8—10节):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

  2.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3.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4

  (一)以词串文,轻叩心扉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写词语。《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讲的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先听后写——“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注意“蜡”字,有的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蜡”古代的意思是动物的油。这位同学“键”字笔顺不规范,“键”是左右结构,最后写“建字底”。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

  生: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朦胧的感觉。

  生:清幽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生:我觉得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师:老师课前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

  生:第二种。

  师:是的,清幽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

  同学们,这个传说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你选择刚才听写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

  (生自由练说。师指名说,教师作了肯定。)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二)一番对话  聆听心声

  语段一: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请同学们好好读一读这段对话。(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你认为他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盲姑娘渴望听到自己的曲子。

  生:贝多芬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和渴望,听自己弹一首曲子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参加自己音乐会是有苦衷的,她在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你认为她的苦衷是什么?

  生:她家境贫寒,买不起票,没有机会亲自听贝多芬弹琴。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的?

  生:他们家点的是蜡烛,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钢琴也是旧了,说明他们家家境贫穷。

  生:盲姑娘的哥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两个“太”让我感到了他们家境贫穷。

  师: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和哥哥的对话。(学生读。)

  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觉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想听贝多芬弹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她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家里穷听不到贝多芬弹琴而难过。

  生:这里的“随便说说”并不是真的是“随便说说”。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的情感。(师建议把“压抑”改为“掩饰”。)

  生: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一种难以抉择的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家境贫寒,不想再给他哥哥造成负担。(师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段话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三)两次对话  心灵互通

  语段二: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为您弹一首吧。”

  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贝多芬已经弹了一曲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呢?

  生: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时,贝多芬为什么没有承认?

  生:为什么盲姑娘会知道为她弹奏的是贝多芬?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提得都非常好。我们先来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她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生:从她说“弹得多娴熟啊!”“感情多深啊!”我感觉到她听得很认真。

  生: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确定这首曲子确确实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当中出现了一个词——“知音”。上一篇课文《伯牙绝弦》是一篇传说,这个传说里面写到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因为他十分喜欢听俞伯牙弹琴,而且能从他的琴声里面听出高山听出流水。那我们能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呢?

  生:盲姑娘是第一次听贝多芬弹琴,而且只听了一遍,就听出贝多芬弹得很娴熟,感情很深,所以是他的知音。

  生:我从“入了神”、“激动”这些描写盲姑娘神态的词中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她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指名读。)

  师:盲姑娘只是听了一首曲子,为什么如此激动呢?只有我们走进盲姑娘内心,我们才能真正把这段话读好。

  生:我觉得因为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能听一听贝多芬弹奏,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所以她非常激动。(生有感情朗读。)

  生:我觉得她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家,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她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她几乎不敢相信,所以她很激动。(师指导第一个“您”表示猜测,读音可以稍微拉长一些。)

  师: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

  师:刚才有个同学还问,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人会有各人的理解。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贝多芬可能觉得盲姑娘已经猜出他是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默认了。

  生:我觉得贝多芬会想,盲姑娘知道是他弹的了,他们已经心心相印了,所以没有必要非得承认他就是贝多芬,只要让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生: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回答。(鼓掌)

  (四)释放心情  曲终意犹

  师: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时候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生: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谢谢这个知音吧,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鼓掌)

  师:三个“多么”,一组排比句,说明此时贝多芬百感交集。

  生: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鼓掌)

  生:贝多芬想,兄妹俩如此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创作音乐,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是为知音创作的,真正的音乐会是为知音开的。

  师:是的,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

  贝多芬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过来。(播放《月光曲》片段,教师配音朗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在这首乐曲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下节课我们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

  读后心得: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作了取舍:一条主线两个“点”,使教学脉络清晰,内容丰满。

  《月光曲》一课从听写词语开始,表现了老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重视听写之后,教师提出了本节课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这个问题没有再去重复课文的故事情节,需要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个问题提纲挈领,使得本节课教学的主体部分线索清晰,脉络分明;这个问题从贝多芬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收获一: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切入口”非常重要,这节课正是找到了一个具有阅读价值的切入口,才能引发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比较深入的对话。)

  阅读课要主线清晰,但又不能只有几根“筋”而没有血肉。好的做法是选好几个“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选什么“点”大有讲究。这节课选的教学“点”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盲姑娘兄妹俩之间的对话,另外一个是贝多芬与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这两段对话文辞简洁,意蕴丰富。反复阅读、体会,可以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同时养成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阅读能力,是两个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教育价值的语段,做到了“以少胜多”。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着重启发学生交流“贝多芬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再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逐步形成比较完整、丰富的认识。

  (收获二:一节课的两个“点”,如果教法相同,难免让人有重复之感。蒋老师因文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对这两个“点”的教学。前一“点”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让学生细读文本,自读自悟。后一“点”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抓住疑点进行研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对学生的质疑,教师是有估计的,所以能迅速把学生的问题归纳起来,分步探究。)

  在深入阅读阶段,着重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人物对话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次有感情的朗读,逐步感受贝多芬“触动——感动——激动”的心理变化,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受一个博大而慈爱的音乐家的灵魂,感受艺术的魅力。最后通过随文练笔提升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语言,巩固和拓展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感悟中,“知音”是一个亮点。其实,刚学过《伯牙绝弦》,学生不难想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教师准确把握文本,引导学生沿着“知音”这条线索去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难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学生的发言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收获三:这体现了教师对学情的充分把握,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到桃”,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5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语文素材”小学语文教案专页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评:这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建立了文本与语言积累的联系。可谓精妙。]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板书设计 :             (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史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让我们听一听那美丽的传说吧!我找九名同学分自然段配乐读课文。

  二、听完这个传说你有什么感觉

  三、可能同学们都有很多感受,下面把你感受最深的一段写写批注吧

  四、汇报第九自然段

  1、默读第九自然段,画出实实在在的事物和事物引起的联想。

  2、请看屏幕指名读屏幕上的内容。其它同学思考这几句话描写了几个画面?

  (三个。)

  3、哪几句话是写第一个画面?出示课件,指名读,谁能说他读得怎么样?(应该柔和些、语气舒缓些)皮鞋匠为什么会有联想到这样的画面呢?谁能再读一读这句?

  4、哪几句是写第二个画面?指名读,皮鞋匠想到了这样的画面,那贝多芬弹的旋律又是怎样的?读此句时比上两句读得要强。

  5、哪几句是写第三个画面?一个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谁能用声音描述一下。此时贝多芬谈的乐曲的旋律会是什么样?(高昂激荡)所以读这句比第二句还要强。看来,这三个画面的句子,一个比一个强,女生读第一个画面的句子,男生读第二个画面的句子,全体读第三个画面的句子。

  6、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画面?想不想听听这个音乐?出示课件。之后交流看后的感受。

  7、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美美地读这一段吧!齐读之后再背。

  8、请同学们看字幕,上面一段和下面一段比较哪一个好?即删掉联想部分和没有删掉的区别?

  (加上联想会使内容更充实,更深刻。)

  五、谁还能接着汇报

  1、妹妹真的是随便说一说吗?为什么要安慰哥哥呢?怎样读?

  2、哥哥爱妹妹,妹妹体谅哥哥,兄妹俩相互体贴、相互关心、相依为命,手足之情另人感动。下面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吧!

  六、总结

  看来美好乐曲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同学们,《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研读完了,我喜欢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具有人性美、艺术美、语言美、景色美。让我们把这种美带给人世间吧!好,下课。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7

  一、先说《月光曲》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名曲。这首曲子是首什么样的曲子?找出有关的段落读一读。一读了解这首曲子是描绘海上月色景象的。再读了解这景象分:月亮升起;月亮升高,月光洒满海面;海上刮起大风,海面卷起巨浪,月光下的浪花雪亮,向岸边涌来三部分。三读了解曲子的节奏由缓慢→明快→雄壮激昂,由此而入情入境地读。 

  二、再说创作过程(事情的发展经过) 

  教师范讲,并板书: 

  这一步以“散步”开始,发展为“走近茅屋”。原因是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里的因果关系不完整,要求学生想想:贝多芬为什么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就走近茅屋呢?原因是贝多芬会想;是谁在弹我弹过的曲子?他为什么会弹得断断续续的呢?概括为“产生疑问”四个字,引出暗线:贝多芬的思想变化线。结合这一步讲清“幽静”一词词义。就因为幽静,贝多芬能听到这琴声的断断续续。 

  范讲完结,总结学法: 

  1.理清事情发展阶段的起始; 

  2.探究促使事物发展的原因(包括事情发展的原因及设想贝多芬心理活动的情况); 

  3.注意作者选词的用心,特别是对事情发展所起的作用。总结学法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举一而反三,促使学生自学下文。 

  下面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逐步完成板书: 

  在这五步中: 

  第一步要抓住兄妹之间的对话,理解盲姑娘的渴望。但又因太穷,产生了失望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去推想贝多芬的心理活动。 

  第二步点一点贝多芬进屋后所见的家景和盲姑娘对音乐的酷爱——因为这一点与家庭的穷多不相称啊! 

  第三步从盲姑娘听音乐的神态及语言理解,教师插叙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使学生明确“知音”一词。再挖一挖“您”的用法,体会盲姑娘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 

  第四步要点拨一下:为什么贝多芬创作的是《月光曲》而不是其它的曲子呢?这是因为当时的月光很幽美,兄妹的激情促使贝多芬产生创作的内容和灵感,所以称之为“即兴创作”。 

  第五步说明正是因为这首曲子是即兴创作,所以贝多芬要飞奔回客店把曲子录下来。这也反映了贝多芬严肃的创作态度。 

  三、接着说“传说”

  传说,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它有真实和虚构之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是因为耳聋,为表现与命运的抗争,创作了《月光曲》。既然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会在民间广泛流传呢?这就必须追寻其思想意义和民众的情感所在。经教师点拨,学生明确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他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奏,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和敬仰。这样的音乐家中国有没有呢?有。聂耳、贺绿汀、施光南等都是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演唱(奏)的音乐家。 

  四、最后说说联想

  通过学习第九自然段,学生明白了《月光曲》具体描绘的景色,这是不是就是《月光曲》真实内容呢?不完全是,因为这是盲姑娘听琴后所想到的。由这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联想”。再读读这段联想,谈谈没有这段联想会有什么感觉。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加上联想往往使事物表现得更加深刻,更加感动人。再引导学生自己找一找课文中还有没有联想的地方,说说其作用,并读一读。 

  【评析】

  《月光曲》文句优美,感情深沉,意境很深。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离今几百年,地点相距几万里,加之语文课上谈音乐,教学比较困难。我们听了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范超示范两节课,上出了水平。这次教学有三大特色。 

  第一,理清脉络。范老师不仅抓住了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的一条明线,而且还紧紧抓住课文的一条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暗线。这条文脉由盲姑娘的感情发展(对听演奏的渴望——听了演奏的满足——知道是贝多芬的喜出望外——聆听《月光曲》的幸福)和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对兄妹俩的同情——遇到知音的激动——用《月光曲》抒发情感)交织而成的。范教师的每一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 ,始终紧扣行文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赞美贝多芬热爱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情感,水到渠成,中心明确。 

  第二,授以学法。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范老师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先让学生三读课文,带入意境,再示范讲清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的意思,归纳出理解课文的三条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分五步点拨,收到举一反三之功效,这对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大有裨益。 

  第三,实虚结合。《月光曲》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除了对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细致之外,突出的特点是“实”、“虚”结合,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范老师在教学中是着意用力的,不仅让学生弄清了概念,找出了实例,而且还结合学生实际诱导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8

  一.根据课文填空,再回答问题。

  1.姑娘          让座。贝多芬    钢琴前面,    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    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  :“            !          !您,                  ?”

  ①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是谁写的?

  ②盲姑娘根据什么断定面前的弹琴人就是贝多芬?

  2.皮鞋匠静静地  着。他好像    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

  。        的海面上,霎时间    了银光。月亮        ,    一缕一缕    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    了大风,    了巨浪。被月光照得    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      ……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月光曲有什么联系?把描绘《月光曲》内容的句子用“      ”画出来。

  二.回答问题。

  1.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各讲了什么?第二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贝多芬共为皮鞋匠兄妹弹了几首曲子?第二首曲子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3.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三.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四.读同学习作,完成练习。

  望月亮

  青岛市唐山路小学四年级一班  苑靖雯

  农历八月十六的晚上,吃过晚饭不久,月亮就在我家窗户上倾泻下如雾如纱的清辉。

  我走出家门,来到学校的操场上,看到月亮已离开了东边山顶。它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天边的灰云里,一会儿又撩开面纱,露出美丽的面容。

  踏着月光,在秋虫的鸣叫声中,我来到居民楼东面的小湖边。这时,明月已跃出天边淡淡的灰色云朵,悬挂在点缀了或明或暗的几颗星星的深蓝色的天幕上。月光水一般地倾斜在湖边的花草树木上,湖边的石头台阶石头护栏被月光漂成了乳白色。小湖里的明月慢悠悠地在水中浮动着,泛着柔和银光的波纹在一圈一圈地荡漾。倒映在水中的明月,是那样的柔美,又离我那么近,使我以为天上的月亮真的掉进了湖里。于是我又想起猴子捞月亮的故事。

  啊!多美的月亮呀!                            

  1.小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月亮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月亮在天空的位置及光亮有什么变化?

  3.用“     ”画出文中想象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作用。

  五.下面诗句描写的是琵琶弹奏的声音,请你参考注释查字典理解诗句,最后写出诗句的意思。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大弦:琵琶四弦,大弦最粗,又叫粗弦。嘈嘈:形容声音粗壮厚重。小弦:细弦。切切:声音细微急促。私语:低声交谈。“嘈嘈……玉盘”两句说,大弦小弦交错而弹,“嘈嘈”和“切切”的音响混合在一起,好像大珠小珠一起落在玉盘里发出的声响一样。间关:鸟声。这句形容乐声像黄莺婉转的叫声在花底下流过。冰下难,这是形容乐声像冰下流动的泉水,幽咽难鸣。冰泉冷涩:形容乐声像结冰的泉水那样清冷凝涩。弦凝绝:弦声凝滞停顿。

  五.从下面题目中选一个,完成习作。(1.选一首你喜欢的乐曲,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2.观赏月亮写观察日记。)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9

  月光曲》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评:这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建立了文本与语言积累的联系。可谓精妙。]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板书设计 : (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史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激发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善良的品格——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的乐曲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源于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本实录为第三课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美育”这一主题展开,为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贝多芬的平凡和伟大、善良和真挚,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思路“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情感——直奔文章重点,品味文字美,想象意境美——追溯作曲根源,感悟情感美”。

  二、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悟《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

  2、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理解《月光曲》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美,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美的基础上,真正感受到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所表现的景象,但文章并没有直接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这对于学生特别是我们农村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孩子们平时听音乐的时候不多,有意识地听更少,对音乐的理解不够,所以难以听懂。加上学生抽象思维不强,当然就想象不出画面,感悟不到它的美,体会不到它的情感。但孩子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形象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接收事物快。在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如果我们教师能借助多媒体并有意识地引导和渗透有关内容,就能激发孩子们的情感,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品味语言美、欣赏意境美、感悟情感美中领悟意境、旋律、情感之间的关系,真正领悟《月光曲》的内涵。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所表现的景象。

  五、教学难点:感悟文章的语言文字美、意境美、旋律美、情感美及它们的关系。

  六、多媒体资源的选用:cai的制作平台是powerpoint,它操作简单,易学易会。

  七、教学互动: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今天上课前,教师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点,该是多么幸福。”(课件出示)知道这是谁说的吗?那就是贝多芬。通过昨天的学习,谁能说一说贝多芬是谁?(课件出示贝多芬)

  生:贝多芬是德国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生:贝多芬写了很多有名的曲子,如《命运》、《田园交响曲》、《月光曲》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创作的《月光曲》中,再次去感受它的美。

  (二)、直奔重点,读中感悟。

  1、找重点:《月光曲》到底是怎样的一支曲子呢?

  1)师:请同学们找出能表现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是文中的哪一部分

  生:第九自然段。

  2)师:请一个同学读描写《月光曲》内容的部分(九自然段)。看看它的内容表现的是什么?

  3 )汇报。生:是月光和大海,是皮鞋匠和妹妹听到曲子后联想到的意境。

  2.感悟意境美。

  1)师:请同学们用“﹏﹏”画出联想的句子,并想想这些句子组成了几个画面,用“||”划开,用自己的的话概括一下每一个画面。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情况。

  3)汇报:

  1第一个画面是文中的哪个句子?

  生:月亮正从水天……(课件出示句子)

  引导概括。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是怎样的画面吗?月亮怎样,海面怎样(用4个字)?

  生: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板书)对了,这样准确又一目了然。(课件出示画面)

  体会感悟。师:这句话,这幅画给你的印象是什么?(美)。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

  生:月光比作银光,洒——动态美。

  师:请读出它的美。

  生读。

  2读句子:第二个画面呢,请接着说。

  生:月亮越升越高……(课件出示句子)

  引导概括。师:还是像刚才那样概括好吗?

  生: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板书)

  体会感悟:师:(课件出示画面)美在哪里?

  生:将微云比作“轻纱”、“升”、“穿”、“卷”、“涌”。

  师:再次读出它的美。

  3师:还有一个画面。

  生:皮鞋匠看着妹妹……(课件出示句子)

  引导概括。生: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板书)

  体会感悟。生:(课件出示画面)美!

  师:读出它势不可挡,汹涌而来的美。

  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呢?说明什么?

  生:爱音乐、懂音乐,能用心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师:有人说音乐是耳朵的眼睛,贝多芬用他的音乐给盲姑娘一双心灵的眼睛。

  4)读好变化。

  师:既然月亮、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读出来。各自练一遍,注意语速、语调:

  1抽三人读:听听他们读得有没有变化,像不像微波粼粼,风卷巨浪,波涛汹涌。

  2齐读:我给你们打上拍子,你们用眼角扫一下,根据手势读。

  3抽人读(挑战读),抽一个同学读其中一层,让他再点两名同学和他比赛读。全班同学评价。

  3、感悟曲美。

  1)师:刚才我们读的这些景象是兄妹俩听到琴声后产生的联想,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内容呢?请想想为什么景象会发生变化?(听到的旋律在变化)

  2)师:再读每一句话,想像画面,体会旋律是怎样变化的?(轻、重、快、慢)

  3)汇报:

  1抽人分别说。

  生:月亮升起来时,旋律应该是轻柔徐缓;风卷巨浪时,旋律渐快有力;波涛汹涌时,旋律高昂激荡。(课件出示板书,板书略)

  2师:对照板书,连起来说《月光曲》的内容,用上哪一个关联词(因为……所以……)

  生:因为贝多芬面对月光弹起琴键来,开始是柔和、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画面……

  4)师:这样的音乐引起了这样的联想,这是咱们猜想的。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吗?请听这段音乐。(课件播放《月光曲》,生听)

  (三)、回顾课文,突破难点。

  师:多美的音乐,多美的意境呀!我们刚才学了月光曲内容的部分,感受到这是一首意境美、旋律美的乐曲,这样美的乐曲究竟是怎么样诞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课文的二到第八自然段。

  1、这部分主要写什么呢(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认识过程)。

  2、他们是怎样认识的呢?开始怎样?后来怎样?最后怎样?

  3、交流: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弹的是他的曲子,当时心里就想,在如此贫穷的地方,居然有一位懂他曲子的人,心里有一分触动。(课件板书:听到琴声——一分触动)

  生2: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看到兄妹俩那么穷,而姑娘的眼睛瞎了,还那么善解人意,热爱音乐,于是心里十分感动。就为盲姑姑弹了一首刚才弹的曲子。(课件板书:看到兄妹——十分感动)

  生3:而盲姑娘一听到琴声,就判断他是贝多芬,说明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非常懂音乐。贝多芬认为在这么个穷乡僻壤,一位盲姑娘能用她的心去感受和理解音乐,所以认为遇到了知音,心情万分激动。难怪在九自然段说她仿佛看到了……原来她是感受了、理解了音乐的内涵,真是一位特殊的、难得的知音。(课件板书:遇到知音——成分激动)

  4、师:就在这样的心境下,一阵风吹来……

  生:齐读读八自然段。

  师:贝多芬看到这么美的环境,这么美的月光,这么美的兄妹俩,于是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即兴创作了这首意境美、旋律美的世界名曲《月光曲》,,是不是简单的同情穷人。

  (四)、总结课文,感悟人美。

  1、(课件出示板书,将板书全部连起来)对照板书,总结课文。

  现在大家能说说《月光曲》的内容吗?

  师(示范叙述第一段):描述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弹的是他的曲子,心里有一分触动,所以弹出的曲子是柔和、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象。

  抽生接着说……

  师简单一句话小结: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他那天晚上的经历和他的心情(心情的变化,使曲调变化;曲调的变化,让兄妹俩产生的联想变化)。

  2、感悟人美。

  师:如此美好的画面,如此优美的旋律,让穷兄妹俩陶醉,所以穷兄妹俩听到《月光曲》的感受是谁都无法言表的,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最后一段。

  师:如此美好的画面,如此优美的旋律也让我们感动。而让我们感动的除了意境美、旋律美外还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更美?

  生:情更美。

  师:请你说说你从哪儿感悟到了情美?

  生:贝多芬关心同情穷人;兄妹俩的善良……

  师小结:美妙音乐的创作不仅来自音乐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来源于音乐家高尚、真挚的情感。有一句话说得好。正如贝多芬所说的一样(课件出示名言,指读名言),贝多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才会走进茅屋,即兴创作《月光曲》。

  3.配乐朗读:让我们再次欣赏《月光曲》(课件出示),边听边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

  仿写:

  美妙的音乐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冲击,会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会培养我们丰富的想象力 。老师听了一段音乐后想到了几幅画面(课件: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并配画)。请同学们用心领会其中的意境,相信你们能想到更多更美的画面,请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我听到琴声,仿佛看到了……)

  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这对穷兄妹带来了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境、曲、情都非常美丽动人的传说。

  板书设计:

  10、月光曲

  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

  听到琴声——一分触动——柔和舒缓——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看到兄妹——十分感动——渐快有力——月亮高升

  风卷巨浪

  遇到知音——万分激动——高昂激荡——月亮照耀

  波涛汹涌

  (情美)    (曲美)    (境美)

  教学反思:

  吕淑湘先生曾说:“语言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语言文字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就是美。而本课,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如何唤起学生的美感,使学生能从语言文字中感悟自然美、意境美、情感美,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情感。讲课伊始出示贝多芬的名言,以浓郁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情感,又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出了课题。

  2、直奔重点,体会乐曲意境美。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所表现的景象,文章并没有直接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为此,在导入课文后,直接进入重点,引导学生读、勾、画、概括、感悟、品读,从而感悟语言语言文字美和意境美。

  3、追溯创作根源,感悟人物情感美。

  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乐曲变化是由于贝多芬心情变化,而心情变化是与兄妹认识逐步加深相关,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心情,特别是贝多芬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热爱音乐、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渗透美育。讲究趣味性,在乐中求美;求形象性,在赏中求美;激发情感美,在情中求美;启迪思想性,在品中求美;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出:反复打敲,口味语言美;正确朗读,表达声韵美。拓展深入,敢于创造美。教学唤起了学生的美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使课堂教学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教学活动的美”、“教学内容的美”、“教学方式的美”,真正使教学成为了一种艺术。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1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讲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文中没有描写“月光曲”优美旋律的文字,但我们分明会感受到月光曲变化的旋律、曲调、节奏,它主要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课文写得最美的一段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贝多芬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这重点、难点对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必须让学生反复地读,自己感悟出来。

  上午的语文课上,学生通过读书,把皮鞋匠的联想想象成了三幅画,即:月亮升起,洒满银光;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云涌。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从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化。但是对“乐曲的变化正是来自音乐家情感的变化以及情感变化的原因”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感觉。我有点着急。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给学生安排的读书时间还不充分,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要想真正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来,应该引导学生着眼于全文来读,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第9自然段。

  下午的语文课,我把这个问题专题来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体会到了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即: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心情轻松悠闲,此时心情是“平静”的;当听到茅屋里穷兄妹俩的对话,有感于兄妹来的善良、纯洁、善解人意、互相体贴,更出于盲姑娘对音乐的奢望,此时贝多芬平静的心情变成得非常感动,走进去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当一曲弹完,贝多芬看到了一个爱音乐而且懂音乐的盲姑娘,他认为他找到了知音,感情变得更加激动,创作激情顿时而生------)

  只是,老师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问题设计还应该更加精炼,课堂上仍有点着急,缺乏等待意识。要改!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2

  创设情景 注重语感——《月光曲》教学体会 

  jiabeibei 

  《月光曲》一课,讲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其中第九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贝多芬见景生情、即兴创作曲子的描写。它的意境深邃,音乐语言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学中,我重视“感悟”,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领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月光曲的内容,反复地朗读和品味,并请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让学生闭目想像当时的情景,循着作者的描写,使文中的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这时候,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许比老师的分析讲解还要丰富,还要迷人。当学生有点入境生情时,我及时加以引导,放《月光曲》的录音,让学生在美妙的《月光曲》乐曲声中朗读品味,去想像大海的变化,去思索月光曲的具体内容,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诗的意境。此时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乐曲会融为一体,这时再让学生听着乐曲,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再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景,学生们眼前的景象更加具体化了,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用简笔画儿的形式画下来,此时学生兴趣很高,主动地去感知,主动地领悟,纷纷展示眼前出现的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上洒遍了银光。第二幅是月亮升高了,正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大家通过展示、评议这三幅画儿画得怎样,为什么,来相互丰富对月光曲内容的理解。 

  不同的画面必然反映出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因为贝多芬用音乐倾注了自己的情感,这时让学生看着画面再朗读这段话,去体会贝多芬当时的情感是怎样变化时,学生比较容易地从音乐所描绘的那些情境,豁然领悟了用以表现这些情境的语言文字,悟出了贝多芬的情感是由平静到激动的变化,并结合上下文能具体地说出引出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内容——贝多芬看到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像披上了银纱,显得很清幽时,他的心情很平静。当他看到站在琴旁的穷兄妹俩时,他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想到在当时的社会,穷人热爱音乐却没钱听音乐,而盲姑娘又这样懂音乐,真是找到了知音,因此变得很激动。当学生用理解的语气再读这段话时,从中体会出:贝多芬是一个同情穷苦人,热爱大自然的音乐家。 

  学生能读出《月光曲》的意境,是源于在理解过程中那种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制造气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感悟能力,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 ,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3

  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教学用具:课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弹一首曲子已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8、9、10自然段,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了解《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在背景音乐《月光曲》的旋律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字词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词语,我相信大家已经储存在记忆的仓库中,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看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正确。

  学生写后同位互判,投影反馈,自我评价。(画月亮。)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了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2、上节课,我们还研读了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一支曲子的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7自然段,想想这部分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板书:听看弹)

  三、学习课文8-10自然段

  师:贝多芬饱含深情的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一支曲子,出于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对盲姑娘这位特殊知音的感慨万千,贝多芬又即兴演奏、激情创作了月光曲,这正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段落8-10自然段。

  1、默读8-10自然段。

  a、由学生说一说默读的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动喉

  b、默读思考:这一部分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指读课文第8自然段

  a、思考: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景。

  b、理解词语:清幽(幽雅、宁静、光亮)

  c、练习朗读教师创设情境:多美的月夜啊!谁能把我们带入那个月光如水,轻轻泻入茅屋的情景之中,把我们带到钢琴边,带到贝多芬的身边。

  3、学习第9自然段

  a、自读课文,想想可以运用平时的哪些方法来学习这一段?

  b、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示:每个小组的学习都要先读懂课文再合作完成。

  l设计板书组

  提示:这一段是写兄妹俩听到贝多芬的乐曲所联想到的情景。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你试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景物的变化?

  l质疑解答组

  提示: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如: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兄妹俩想到大海和月光?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l品评语言组

  提示: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好?(用笔画出来)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c、指导交流汇报

  l板书设计你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吗?(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l读读画画他们画得怎么样?

  l质疑解答

  引导学生将第一层中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联系起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就是贝多芬与兄妹接触中内心感受的变化。这是一首有感于知音,借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

  l品评语言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美、意境美。

  重点品读的语言:

  微波粼粼:水清,联系月光理解

  撒遍:每一个角落

  一缕一缕:天空的清晰、明朗,云朵的形状。

  轻纱似的微云:轻柔、透明、轻薄

  l配乐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l背诵积累

  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看板书、板画、插图、想像

  4、教学第10自然段

  四、总结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知道了,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就这样诞生了,它的所想所作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也说明了他是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五、作业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月光曲》,这是一位母亲听女儿弹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的内心感受。读后与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感受。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4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齐读课题。)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有哪位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可以用上这些词语。(大屏幕出示词语,指名请同学讲传说)

  讲的真不错。就在那一天,在柔和的月光下。一首美妙的乐曲就诞生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接下来就由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欣赏月光曲的美!

  二、读中感悟第9小节。

  1、快速浏览课文,请你找出描写《月光曲》的部分。

  2、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第9小节。要求把字音读准了,语句读通顺了。想一想:这部分内容真的在介绍乐曲吗?直接写出了乐曲的旋律了吗?(生读课文,师巡视。)

  ①谁愿意美美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呢?其他同学认真听,待会请你当小评委。(师指名读。)

  ②哪位小评委愿意来评一评呢?(师指名评。)

  ③多美的意境呀!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层银纱。四周是那么幽静。在这样清幽的环境中,贝多芬手抚琴键,弹起了月光曲。听你读,老师也仿佛来到了波涛汹涌的海边,领略到大海的雄浑壮美。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这一小节,感受那优美的意境。(生齐读。)

  ④同学们,这部分内容真的在介绍乐曲吗?直接写出了乐曲的旋律了吗?

  师:这其实是皮鞋匠听着钢琴曲所产生的联想,让我们感受到了优美的意境。

  【板书:意境(联想)】

  3、请找出直接联想的部分,用波浪线画出来。(指名回答)

  ①同桌朗读讨论:皮鞋匠的联想部分描绘了哪三个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来当一回作曲家,根据这三个画面,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曲调会是怎样变化的?【板书:曲调】

  (大屏幕出示可供参考的词语:高昂激荡、轻柔舒缓、刚健明快、低沉忧伤······)

  ②指名回答,师引导,相机板书。

  【板书: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轻柔舒缓

  月亮升高  穿过微云————刚健明快

  风卷巨浪 波涛汹涌————高昂激荡   】

  ③练习说话: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                    ,时而                   ,时而                。

  三、音乐欣赏

  1、月光曲是不是正如同学们所猜测的那样呢?想不想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家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丰富的联想。(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生欣赏)

  2、听着这么美的曲子,你的眼前浮现出的是怎样的画面呢?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书上的语句来描绘描绘。(师指名答。)

  3、听着你们的描绘,老师也好象来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边了!我们回到文中看看皮鞋匠的妹妹,她有没有被美妙的琴声所陶醉呢?

  4、齐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部分,说说皮鞋匠为什么要这样想象。

  5、其实,所有美好的音乐都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而正是这些丰富的联想,加深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同学们,带着各自的理解和感受,一起来读一读第9小节。老师给大家配上月光曲,同学们可以在音乐声中尽情地朗读,喜欢读几遍都可以。

  四、读中感悟第8、10小节

  1、听了这么美的音乐,此时的兄妹俩是幸福的,他们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干什么去了呢?

  2、生齐读:他飞奔回客店,······

  3、从哪个词让你感受到贝多芬那时的心情?(“飞奔”感受到贝多芬急切的心情,他凭着一时的灵感创作了《月光曲》,得赶紧回去记录下来。)

  4、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读第8小节,你能找到答案吗?

  (他的激情是从姑娘身上来的。因为贝多芬觉得盲姑娘爱音乐,也很懂音乐,觉得遇到了知音,就不由自主地弹出月光曲。《月光曲》的产生,第一有感于知音;第二,寄情于月光。) 

  [板书:  创作:有感于知音   寄情于月光]

  5、是啊,所以美好的音乐都寄予着作曲家强烈的情感。不管是诗人写诗,作家写文章,还是作曲家创作乐曲等等,都是因为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而正是这些强烈的情感能够更加震撼读者的心灵,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就是这样。

  五、联想起飞

  1、学到这儿,老师相信同学们对音乐肯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段音乐,想听吗?

  好的,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用心领会音乐的意境和内容。可以闭上眼睛,展开丰富的联想。这首音乐可是和月光曲的曲调截然不同的哦!(多媒体播放音乐《步步高》,生欣赏。)

  2、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3、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4、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想不想把你描绘的画面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呢!

  5、小结:听同学们这么一读,老师也深深地感受到同学们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课后,同学们可以对自己的文字做适当的修改,小小组内可以交流一下。

  六、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接着又听了一段音乐,并对音乐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愉悦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来听一听,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这些著名的乐曲家的作品,将会是你的首选。

  菜园三小 郭红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人格和才华;

  2、品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4、感情朗读课文,背后课文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

  入情入理品读结合。

  【教学过程】

  一、简介贝多芬、进入新课

  教师:

  200多年前德国有位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为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和庸俗。我们今天要学的《月光曲》的创作就是他这种性格的一个写照。

  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通读全文,概括文意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2、交流反馈。

  三、再读课文,感悟《月光曲》创作过程

  1、在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中: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

  (弹了两首曲子。)

  贝多芬认识盲姑娘吗?一位音乐家为什么会给不认识的盲姑娘弹完一曲,还要弹一曲呢?

  2、带着这个问题先自己阅读2到7自然段,将找到的答案打上记号,然后小组交流。

  指导理解:

  ⑴ 贝多芬先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琴声──自己的曲子──引起注意,走近茅屋。

  ⑵ 走近茅屋,贝多芬又听到什么?从中你懂得什么?

  多难弹哪要是能听一听那有多好啊!随便说说──姑娘爱音乐,通情达理──同情、想看个究竟,推开门。

  (理解的读。)

  ⑶ 贝多芬推开们看到了什么?

  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一位盲姑娘──很贫穷,但仍然爱音乐──想帮她实现愿望,弹一曲。正因为姑娘想听贝多芬弹曲子,正因为姑娘买不起票,所以贝多芬决定亲自满足姑娘的愿望。

  ⑷ 听完贝多芬的弹奏后,姑娘有什么反映?

  盲姑娘:

  入神激动多纯熟多深哪(曲作者)您……──姑娘不但爱音乐,且懂音乐,是知音──盲姑娘虽然贫穷,但是那种热爱音乐,对音乐的向往感动贝多芬──爱听吗,再弹一首。

  (理解的读。)

  3、体会:

  大音乐家贝多芬为不认识的穷盲人姑娘弹奏乐曲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人?

  贝多芬是一位待人平和、关心贫苦人的音乐家。

  四、品读课文,鉴赏《月光曲》创作部分

  1、体会《月光曲》创作的动因:

  贝多芬弹奏的第二曲是什么曲子?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吗?

  文章:

  望了望借着按起键来。

  体会:

  贝多芬深为穷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2、鉴赏《月光曲》:

  引导鉴赏:

  ⑴ 《月光曲》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呢?我们先听开始的一段。

  播放音乐。

  这段曲子的旋律、节奏怎样,你想到了什么?

  鞋匠听到后也有想象,看看课文哪一句是对这段音乐想象的描述?为什么?

  面对大海月亮缓缓的升起。

  (节奏缓慢,旋律优美音,很弱指导读。)

  ⑵ 鞋匠听到后还想象到了什么?

  用笔在课文第9自然中段画出来。

  ⑶ 小组讨论:

  看看课文其它描述鞋匠听音乐的想象的句子,所对应音乐的节奏、旋律应该是怎样的?

  指导:

  理解文意,想象情景,想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海面撒满银光(……)

  升高穿云层(……)

  大风卷浪(……)

  浪花涌过来(……)

  ⑷ 听着起伏跌宕的乐曲,为什么哥哥感觉到妹妹仿佛也看到了这番景象?

  乐曲优美懂音乐。

  仿佛看到的是:

  由乐曲产生的联想。

  (哥哥是看和听产生妹妹是听和情感产生的。)

  3、品读:

  这么优美的乐曲,作者是通过兄妹的联想来展示的。下面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

  (先自由练习,再指名读。)

  4、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激动万分他飞奔客店花一夜的功夫记录下这首月光曲。

  5、最后完整的欣赏《月光曲》。

  五、作业布置

  回家完成课后的思考练习。

  【板书设计】

  听    断断续续

  弹一首  “多纯熟啊!”

  弹    慢  轻 

  再弹一首  平静柔和

  急骤   奔放

  记     飞奔

  《月光曲》教学反思

  教学完《月光曲》,我个人认为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重视预习:

  上《月光曲》这课前,我提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进行三查一想:一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现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组成哪些新词;二查字典、词典,弄懂自己不懂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三查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一想是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预习中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2、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张扬个性:

  《月光曲》这课的情境教学,我主要采用语表情境和音乐帮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采用语表情境,学生才能把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第九自然段采用音乐帮助想象情境,学生才能体会乐曲由舒缓到明快到激昂,从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读得有滋有味。

  3、以读为主,重视熟读成诵的指导,充分感悟语言:

  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熟读成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全面、合理时,教师及时、积极地指出来,灵活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飞扬。

  5、体会联想,拓展思维,创新教育:

  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教完全文后,问学生:“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呢?”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所以,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础,也是教学创新的基础。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6

  [情景说明]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案例教学中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探究,尝试“读通――读懂――读好”的阅读全过程。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拓宽语言文字理解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研究朗读”的乐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居高临下抓住文章重点。从而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弹曲、谱曲、热爱劳动人民、深入贫苦群众的人格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发现)

  1、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

  2、师:今天,我们就从语文的角度对《月光曲》作进一步的研究。(板书课题) 3、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畅。(提倡使用工具书)

  2、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畅说欲言。

  3、确定小组研究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读懂)

  1、学生自由读课文。(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课本上圈画。)

  2、小组内交流课题的研究情况。(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研究与交流。)

  3、小组展示研究结果:在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并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能够评判的浓厚学习氛围。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通过抓住贝多芬“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琴声”、“看到穷兄妹俩酷爱音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要点,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爱心,感悟抓住要点进行阅读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教师随机点拨: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学生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体会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3)《月光曲》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尝试归纳、总结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四、感情朗读(读好)

  1、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读给同学们听。(读后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集体评议读得怎么样。)

  2、同桌合作:一人读,另一名同学根据内容配上弹琴的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过程。

  3、播放《月光曲》录音,论证曲调的理解,随乐曲进行朗读训练。

  4、试着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扩展)

  1、听着美妙的琴声,你想到了什么?

  2、按照本课学到的研究阅读的方法,自己选取一篇文章阅读。

  [教学反思] 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师生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老师由“教”,转变为“导”,学生由过去的“听”,转变为自主“学”,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在“读中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这篇教学案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通过自读、交流,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研究课题的发现与选定,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二、读中入境,自读感悟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专家点评] 本案例通过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的联想,感受音乐美,通过教学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073821258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