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两小儿辩日》|人教版

《两小儿辩日》|人教版

薄凉之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两小儿辩日》|人教版

微信扫码分享

《两小儿辩日》|人教版(精选12篇)

《两小儿辩日》|人教版 篇1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两小儿辩日》|人教版 篇2

  一、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 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 “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寻找节奏

  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

  2、老师逐句领读。(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

  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再把没读懂的句子读出来

  三、逐句理解,把握语气

  师:理解了意思会读得更好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

  2、理解句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

  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

  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联系《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氏的儿子。之:的

  “通国之善弈者也。”之:的。

  “善弈者也”中的“善”,联系《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善于

  “善弈者也。”善:善于

  “者”联系古诗句:“有志者,事竞成。”者:……的人

  “也”:肯定的语气。

  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d、再吟读这句,吟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

  3、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对照注释逐词理解)

  b、逐词交流汇报②③句的意思

  注意:五个“之”的不同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  之:无实在意思

  “一人虽听之”    之:弈秋讲课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

  “虽与之俱学”    之:另一个人

  “弗若之矣。”     之:另一个人

  c、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

  d、分角色吟诵课文

  这两个人学弈的经过文言文只两句话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文言文的简练。

  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

  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

  生齐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e、师生合作吟诵

  老师给大家开头,一生读第一个人的表现,一生读第二个人的表现,一生读最后的结果。(师读:使弈秋诲二人弈…三个学生分别接读。师生合作读两次)

  f、成语运用

  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学有所成、一无所获)

  4、理解④⑤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什么原因让两人的结果大不相同?有人提出质疑

  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④⑤

  b、交流汇报

  c、感情吟诵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师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

  (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强烈的语气。练习两遍)

  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生:非然也。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这真是——(板书:)态度决定成败。

  d、感悟道理

  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f、联系生活,深入理解

  四、吟诵背诵,欣赏感悟

  把古人读诗文的情景能再现在我们的课堂就好了。

  1、指名吟诵全文,点评.    (2次)

  2、试背全文

  五、拓展延伸,体验快乐

  1、出示文言文

  再看一句文言文:“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这是《学弈》这则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话。

  2、自由读

  3、师生齐读

  4、理解大意:下棋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小的技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会。

  5、再次齐吟

  结束语:由此可见,专心致志则大有可为也!

  六、布置作业:背诵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态度决定成败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一、写“辩”导入,牵引注意

  师板(让学生看):“辛” 问:“读什么?”  生齐读:xin

  师再板(让学生看):辛  问:老师又写了什么字? 生齐读:xin

  师在两“辛”之间加“讠”问:这个时候就组成了一个新字,读——

  生齐读bian

  师:看着“辩”字的字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辩”字的意思吗?

  (1、争论的意思;2、两个人就一个问题而争论,双方都说出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师:请大家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看看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和谁在争辩,他们在争论什么?(师补充课题)

  师:齐读课题     

  师:边读课题边想老师提的问题:谁在争辩,他们在争辩什么?

  两个小孩儿争论太阳(在早晨、中午离我们远还是近)

  二、对“辩”质疑,初知大意

  1、师:看课题,你还能就“辩”字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设问题:a、两小儿是怎么争辩的?b、他们争辩的结果怎样?)

  2、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a、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b、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c、师:老师让大家听一段课文朗读,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d、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e、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d、检查读课文

  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

  3、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师: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根据注释能不能说说故事的大意。

  (生齐读课文,然后理解故事大意。)

  三、明“辩”字义,初步理解

  1、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

  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

  生:八个“日”。

  2、师:找八名学生分别读写“日”的句子

  (师指导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弄清两小儿是在辩: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相机板书)

  3、师: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带“日”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师: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辩。

  师:很好,根据课文再说说“辩”是什么意思?争论  辩论

  师:如果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反驳

  师:还有一个词更准确,它叫“辩驳”。(师板书:辩驳)如果用文中的词来说,那是什么?辩斗。

  四、演“辩”经过,感受氛围

  师:怎么才是 “辩斗”呢?联系生活,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 (同桌辩斗。)

  师请了两名学生辩斗,大家点评。

  师点评后,再请两小儿辩斗。

  师生再点评。

  师生合作朗读,师的语速不断加快,字字清晰、坚定,又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

  五、品“辩”内涵,悟儿品质

  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学生从中感悟两小儿聪明、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品德。

  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1,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2。

  (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

  六、解“辩”之谜,获得新知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师:我们来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七、揭“辩”之果,悟子品质

  师:这个知识难吗?不难。

  师:从哪儿看出来?孔子不能决也。

  师:辩斗的结果究竟如何?(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

  师: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在两小儿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

  师:什么是“知”?知道、知识、学问。

  八、为子续“辩”,学无止境

  1、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

  2、(学生练笔。)

  3、交流共享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如: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师结束语:

  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让我们看到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师板书:日)这是什么?(生齐读“智”。)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

  九、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故   (晨) (午)  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1文言文两则课文相关资料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一、词语积累

  弈:下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

  至:到。

  援:引,拉。

  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为:说。

  其:他,指后一个人。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二、近反义词

  近义词:通国--全国  鸿鹄--天鹅  弗若--不如 曰--说

  反义词:非--是  善--恶

  三、难句讲析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两句话是一问一答,前一句是问,意思是:是不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呢?后一句自己做了回答:我可以说完全不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不言自明:只是不步专心致志地学罢了。

  四、篇章学习

  这段古文共有4句,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教的学生本该都是高手。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

  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一斑。

  五、疑难点拨

  思考·练习2

  第一句要联系上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既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那么,假如让他来教两个人下棋又将如何?

  第二句要联系前边“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虽然在听,心里却以为也许会有天鹅飞来。“思援弓缴而射之”,紧接上文,想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射它(天鹅)。

  第三句要联系上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一同学习,却差得远、比不上了)。“为是其智弗若与?”是不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呢?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小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平?”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l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 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l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两小儿辩日》|人教版 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根据注释,在小组合作中读懂为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实录】

  一、激趣谈话,读题质疑

  师:(教师手拿一张精美的新年贺卡)同学们,元旦就要到了,老师收到许多精美的贺卡。这几天,好多同学都互赠贺卡,少的三、四张,多的要几十张。对小学生新年送贺卡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生:我认为应该送。送贺卡可以增进友谊,让自己有更多的朋友,还能化解矛盾。

  师: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板书:观点  理由)

  生:我认为不应该送。因为送贺卡会造成浪费,一张贺卡四、五元钱,几十张就得几百块,这几百块钱干点什么不好?

  师:真是个知道节俭的好孩子。

  生:我觉得送不送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我有几千元压岁钱,想买就可以买。

  生:我不赞成送,做贺卡用的都是优质木材,如果都不买贺卡,这些木材就可以做更有用的事。

  师:同学们各执一辞,有理有据地进行别开生面的小辩论。古人也常就一些认识不清的问题辩论,这节课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大家观察“辩”的字形,说说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争辩的意思。

  生:还可能是辩论的意思。

  师:谁能试着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两个小孩辩论太阳。

  二、初步感知,读懂观点

  师:两上小孩围绕辩论太阳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文,听老师朗读,一边听一画在什么地方应停顿,感受文言文的节奏。(教师配乐范读)

  师:课文读完了,同学们听得仔细,画得认真真。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努力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指5名学生分节读)

  师:你们五位谁觉得自己读得好?请起立。(有2名学生站起来)真有自信,请你们大声地带着大家再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小点声随着读(学生领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明白什意思吗?

  生:有的明白,有的不明白。

  师:用什么办法才能读懂呢?

  生:课文下面有注释,可以看注释。

  师:这是个好办法。

  生:还可以在小组内交流,或者问老师。

  师:你真会学习。好,请同学们先对照注释自学,把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带着收获和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学生自学、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内指导)

  师: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老师想考考大家,行吗?

  生:行。

  师:请大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把两个孩子的观点和理由画出来。

  生:默读课文画句子。

  师:谁能说说两个孩子的观点各是什么?

  生:一个孩子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终时远也”,另一个孩子的观点是“日出初远,而日终时近也”。

  师:请大家看屏幕,男生读第一个孩子的观点,女生读第二个孩子的观点。第一个孩子认为——

  男生:(齐)“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第二个孩子认为——

  女生:(齐)“日出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什么意思呀?

  生:第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升的时候离人近,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而第二个孩子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师:我们可以把第一个孩子的观点概括为“早近午远”(板书),第二个孩子的观点呢?

  生:(齐)早远午近。

  三、细品深究,读懂理由

  师:他们的观点截然相反,只有观点还不行,还要以理服人。请同学桌合作读两个孩子的理由,再仔细看看注释,说说他们的理由各是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第一个孩子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能给大家说说什么意思吗?

  生: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师:第一个个孩子的理由我们可以概括为“早大午小”(板书)第二个孩子的理由呢?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凉爽,而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到了热水里,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远的时候凉吗?

  师:能试着概括下吗?

  生:早凉午热(板书)

  师:有这种感觉吗?

  生:(齐)有。

  师:看着大屏幕,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孩子的理由。认为太阳早近午远的,是因为——

  生:(齐)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认为太阳早远午近的,是因为——

  生:(齐)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两小儿各执一辞,互不相让,就来向孔子请教,结果如何呢?

  生: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话孔子说:“谁说你懂得很多啊?”

  四、辩论“远近”,深化文本

  师:两小儿各执己见,连孔子都无法判定孰是孰非,同学们,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生1:我也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就像我离黑板近时看到的字就大,离黑板远时看到的字就小。

  师:你能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很会学习。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2:我支持第二个孩子的观点,因为早晨上学的时候天气特别凉爽,感觉太阳离我们很远;而到了中午太阳仿佛就在我们的头上,火辣辣的,照得人非常难受。

  师:老师也有这种感觉,就是我们常说的烈日当头照!

  生3:我认为太阳早上和中午距离人的远近都是一样的。

  师:你又提出了一个新看法,能说说原因吗?

  生:因为早上太阳有房屋、树木的衬托,所以显得大;而中午是在天空中看太阳,所以显得小。

  师:也就是说大小是因为参照物不同,与远近无关,有道理。

  五、整合文本,拓展延伸

  师:其实关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太阳本身的温度和大小,在上学期学的《太阳》一课中已经有所了解。(多媒体出示《太阳》节选)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师:读过《太阳》一文中的几段,你都知道什么了?

  生:太阳距地球有1.5亿公里远,有130万个地球那么大,太阳的表面温度有6000度,中心温度大约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师:那大约是多少度?

  生:(齐)大约1800万度。

  师:从科学的角度看,太阳与地球的远近,它本身的大小和温度在一天的时间里变不变?

  生:(齐)不变。

  师:那么,两小儿所说的太阳“早大午小”和“早凉午热”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两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下面请同学们利用你查找的资料,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在小组内研究研究这两个问题,一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演一演。(学生小给合作探究问题)

  师:谁对第一个问感兴趣?

  生:因为早晨太阳刚升起来,有房屋、树木、山的衬托,所以显得比较大;而到了中午,太阳在天空中,天空特别广阔,所以太阳显得比较小。

  师:也就是说因为参照物不同,让人产生了视觉错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多媒体出示),看上去中间的两个圈哪个大?

  生:第一幅图中的圆圈大。

  师:实际呢?(课件演示:移动第一个圆圈与第二个圆圈重合)你们为什么会产生错觉呢?

  生:因为第一个圆的周围是小圆,而第二个圆的周围是大圈,所以看上去第一个圆大。

  师:说得真好!我们感到太阳早凉午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老师,我想和××同学通过演示,说明这个问题。

  师:好!快来吧!

  生:假如我是地球,××同学是太阳,我围绕××同学转。当我和他背对背时,这时是晚上,我吸收的热量散发没了。人继续转,到了他的侧面,这时是早晨,太阳斜着照地球,所以感到凉爽;我继续转,到了中午,太阳直射地球,加上吸收的热量,所以人们感到热。

  师:你们演示得真直观,大家对两位同学表示感谢。这么复杂的问题被两位同学直观地演出来了,谁能再把它说明白,为什么会早凉午热?

  生:地球白天吸收的热量在夜里都散发掉了,早上太阳又只能斜射地球,所以感觉特别凉爽;到了中午太阳直射地球,加上吸收一上午的热量,所以感觉特别热。

  师:同学们演得形象,说得更明白。

  六、创造表演,激思促写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孔子不知道的问题,你们都能清楚地说出来。老师佩服你们,孔子更欣赏你们。他老人家乘着时空隧道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你们看孔子在哪呢?谁最像?

  生:(四处寻找)老师最像。

  师:我不敢和孔子相比,但十分崇拜这位“万世先师”,所以选择当老师。老师想扮演孔子行不行?

  生:(齐)行。

  师:谁想扮演两小儿?

  生:高举小手,跃跃欲试。

  师:要想演好两小儿,得对课文非常熟悉,最好能背下来。老师给大家三分钟准备。

  生:自由练习背诵。(请2名学生,师生合作表演)

  全班: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师:何故争斗?

  生1:我以是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2: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何故如是曰?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1:我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2:我的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吾不能决也。

  生:(笑)孰为汝多知乎?

  师:哎呀!他们两个笑话我了。

  生:大笑。

  师:我是谁呀?

  生:(齐)孔子。

  师:我可是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们两个敢笑我,对这事你们有什么看法?把自己最想说的几句话写下来。可以对孔子说,也可以对两小儿说,还可以对自己说……

  生1:我想对两小儿说:观察事物要注意实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要以偏概全。

  师:你的话真的哲理。

  生2:我想对自己说:现在的科学是飞速发展的,所以我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去解开像两小儿和孔子指出的这样的问题。

  生3:我想对孔子说:孔子你好笨哪,连现在的潮流教赶不上,所以我希望孔子多学点,让大脑更充实一点。

  师:××同这认为孔子笨,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那么简单的问题,孔子却答不上来呢?

  生:因为那时候科技还不发达,人类还没发明望远镜,不知道太阳是一个什么样的球体,也不知道它是怎么运行的。

  师:也就是说在当时解决不了是正常的,作为一个大教育家,思想家,能实事求是地说自己解决不了,这正是孔子思想的真实写照。(出示名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 孔子

  2.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郭沫若

  师: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读这两条名言,相信你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生:诵读名言。

  师:愿同学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能象这两位学者说的那样实事求是,努力求索。下课!

  附: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观点         理由

  早近午远     早大午小

  早远午近     早凉午热

  【评析】

  一、重视指导学生有效读书

  教学中有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读、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可谓书声朗朗。学生读得充分,但不死板,读出了层次,读出了效率。学生是在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自主读懂了文本的意思,可以说这是有效读书。

  二、重视整合有益课程资源

  教师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把学过的《太阳》一文与《两小儿辩日》有机整合,补充了文本的不足。学生课前也查阅了相关资料,为探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三、重视转变习学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重要任务,课堂上教师运用读书,讨论,写话,表演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多元的活动中快乐学习。

《两小儿辩日》|人教版 篇4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积极主动的对话过程。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搭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理解字词句,读出古文的韵味,感悟人文内涵,达到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体会寓意,早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能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感知寓意,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具准备:孔子图片、课件、学生搜集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孔子图片)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对孔子有多少了解?

  2、那么孔子是不是这样做的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列子三篇》中的第三篇《两小儿辩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并质疑。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初读课文,想想读后有什么感觉?(难读,有些词语难理解----)

  (2)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

  (回忆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反复读,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说通顺---)

  (学生总结后,课件出示读书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根据刚才大家总结的方法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可在需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线。

  (2)读给小组同学听,还可以跟小组同学说说故事的大意。

  3、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价。(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2)齐读,读出古文的韵律美。

  (3)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

  过度:大家已经熟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现在我们来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好吗?(课件出示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可在书上圈圈、点点、写写。

  2、小组交流自学所得

  3、全班汇报交流,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4、怎样理解“笑”字。

  5、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过度:两个小孩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而争论不休,你想身临其境感受一下这样的场面吗?

  6、分角色朗读课文。

  7、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读写结合。

  师:大学问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这么简单的问题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熟为汝多知乎?”故事讲完了吗?

  1、想一想,假如你是孔子,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呢?把你的想发泄出来,如果你想用白话文写,你自然是一件驾轻就熟的事了,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古人说话的韵味,可以用文言文写。

  2、学生写话。

  3、交流汇报,师生评价。

  4、此时,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感悟寓意,超越文本,升华主题。

  1、孔子不能解决两小孩提出的问题,难道孔子真的没有学问吗?那为什么解决不了?

  2、那么时至今日,我们是否能很好的会大量小孩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读课外搜集的有关这方面的材料)

  3、听了这些材料,明白了两小儿争论的结果怎样了吧?

  4、尽管两小儿的看法都不正确,但我们从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启示,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5、《两小儿辩日》不仅辩出了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两个小孩,也辩出了一位实事求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这是什么,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再加一个太阳(板书:智),这是智慧。

  人生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让我们记住《两小儿辩日》中那两个智慧的小孩和哪一位智慧的孔夫子吧!

  6、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六、作业:

  1、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2、想你的亲朋讲述《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听听他们的评价。

  附:板书

  两小儿辩日

  近(大)      远(小)

  故                 不能决

  远(凉)      近(热)

《两小儿辩日》|人教版 篇5

  一、说地位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社九年制义务教育十一册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本课训练重点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技能目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能文意。(能力目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感情目标)

  预习:

  1、读通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

  2、思考课后习题。

  3、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贡献、名言等)。

  4、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三、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根据以上教思想,再加上本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所以在本文学习中,我主要采用了方法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重视熟读能诵,读出古文的韵味,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求知,快乐地学习。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谈话引入的方式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所了解关于孔子的知识。

  当学生谈到一定的程度,教师适当地点拨:孔子他也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能背一两句吗?让学生对孔子肃然起敬,在这时,教师再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的这则故事,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文章,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让孩子想读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解题

  由于初学文言文,孩子对题目还不一定理解,所心在此时安排了一个解题环节,师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统一为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在这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让孩子深入思考,读了题目你又想了解些什么?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纳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让孩子带着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去读书。

  三、根据质疑问题解文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将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讨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通过朗读。然后汇报学习成果。再通过朗读明确两个孩子讨论的是关于太阳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

  通过朗读明确两个孩子各自讨论的理由文中是怎么说的以后,让孩子通过丶广开言路 的意思是说,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孟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的凉一些吗?

  由于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朗读可以说是非常重要,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导入,让两个孩子来表演两小儿互不相让辨认的感觉,让学生读出语气,读出韵味,读出对比的感觉。抽读,比赛读,读出互不相让的感觉。通过多读让学生明白其意。

  在学习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自然提出了孔子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两个孩子又怎么样了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到文章里去找答案,读懂课文。

  四、解文中之意,悟文中之情

  古文难读懂,更难明其理,每一篇古文它总是讲了自己的意思,所以在明其文意了以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如果你是孔子当你看到两个孩子在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时,你会怎么想呢?让学生了解到两个孩子善于观察、善于观察、敢于辨认的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第二个问题是对孔子的回答,你们怎么想?让学生感受到孔子那种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精神,受其影响。

  五、背诵课文

  在文章读完后,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为了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古文的特点,让学生再次读全文,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深入地学习,为学生的再学习提供了空间。

  六、说板书

  “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我设计了少而精的板书语言,使古文内容更为清晰。

  两小儿辩日

  日始近 日初远

  (近大远小) (远热近凉)

  日中远 日中近

《两小儿辩日》|人教版 篇6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出示孔子图像)谁能说一说你对孔子的了解?

  师:孔子他也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谁能背一两句?

  师: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做人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还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今天我们学的《列子》中的《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板书课题)

  二、揭示课题。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谁能说说“辩”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日”呢?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师:请大家再齐读课题。

  师:读了题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三、在读中感知。

  师:下边我们先带着他们到底为太阳的什么问题而争论这个问题来读课文。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大家认真听,看老师读时是怎样停顿的?(师范读)

  师:现在请大家跟老师读。(生跟老师读)

  师:(出示带有停顿符号的课文)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注意句中的停顿。(生练习读)

  师:现在老师请五位同学来读课文,谁愿意读?大家注意听,看他们有没有读错的字音或读破的语句。

  师:课文我们已经读通顺了,谁能说说两小儿因什么问题而争论的?

  四、理解课文内容。

  1、一读课文,理解两小儿对太阳离人远近的看法。

  师:对太阳离人是远还是近这一问题,两小儿的看法截然相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两小儿对太阳离人是远还是近的看法各是什么?请用“——”画出有关语句。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没有)(出示句子: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请大家齐读。

  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先练习说一说,然后再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通过对这段话的理解,知道了第一个小孩的看法是——板书:日始近日中远。第二个孩子的看法是——板书:日始远日中近。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他俩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面对面)其他同学听看他们读得怎样?

  (生读完后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2、二读课文,理解两小儿各自的理由。

  师: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有关语句。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没有)那么大家根据注释说一说这两段话的意思,六人一小组先互相说一说。(生练习说)

  师:谁能说说你对第一段话的理解。

  师:这也就是说第一个小孩认为日始近,日中远的理由是——板书:近大远小。谁能说说你对第二句话的理解?

  师:这也就是说这个孩子说日始远,日中近的理由是——板书:近热远凉。

  师: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师:是的,这两个孩子从视觉和触觉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所以各持己见,那么怎样才能把他们互不相让的态度读出来呢?

  同桌分角色互相练习读一读这两段话。

  师:谁能为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们读得怎么样?

  3、三读课文,了解孔子不能为他们裁决的原因。

  师:正当两小儿两峰对峙,争辩不下时,正好孔子向东游历到此,就请圣人孔子裁决,孔子为他们裁决了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生读)板书:(孔子不能决)

  师:孔子为什么不能裁决呢?

  师: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孔子不能决断他们谁对谁错,所以两个小孩都笑着说——齐读最后一句。(生读“谁说汝多知乎?”)

  师:谁能利用注释给大家说说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五、师生利用资料共同探究。

  师:孔子不能裁决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来帮他裁决呢?大家说说这两个小孩说得到底是对还是错呢?(都不正确)

  师:哪个小组能利用你们课前收集的资料,用科学知识来告诉第一个小儿错在什么地方。

  师:(演示课件)

  师:谁能告诉另外一小儿错在哪里?

  师:大家比孔子懂得都多,真了不起。课文我们学完了,谁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注意观察人物的神情、动作,在说时还可以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

  (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其他同学做导演。认真看演员表演得怎么样,并及时给予指导。好,老师演孔子。

  (师生共同表演,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六、谈启发,受教育。

  师:如果你是孔子,当你看到两个孩子在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时,你会怎么想呢?

  师:是的,虽然两小儿的认识都只凭自己的感觉,并不正确,但是他们肯动脑筋探究事物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谁还愿意说?

  师:对孔子的回答,你们又怎么想?

  七、总结课文。

  师:这个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方式,先讲了孔子碰见两小儿辩斗,接着讲辩斗的是什么问题,然后讲各自的理由,最后讲孔子不能决。手法简练而传神,并巧用比喻,从而把抽象的自然现象讲的生动具体,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典范之作。

《两小儿辩日》|人教版 篇7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与《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

  1. 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了解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执著的探索精神;

  3. 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同学们对语文感兴趣,我认为办法之一就是不断地换换上课的花样(尤其是文言文),如:课本剧、朗诵比赛等。本文两篇文章篇幅短小,内容并不难懂,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朗读和背诵上。但朗读与背诵离不开字词句的理解,于是我想到了每节课的三分钟演讲,想先让大家整体感悟两个故事,然后引出一场擂台赛。

  【课前准备】

  1.分好两大语文兴趣小组的任务;

  2.反复朗读两篇短文。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悟:

  1.(第一大组代表)三分钟演讲(由一位同学讲《夸父逐日》的故事,一位同学拿道具太阳、桃林,一位同学演夸父。)

  2. 评讲三分钟演讲引出第二大组自认为更胜一筹的节目《两小儿辩日》(旁白1人,两小儿2人,孔子1人,孔子的学生1人,老师可参与扮演孔子。)1

  3. 两小组皆不认输,引出老师准备好的一场擂台赛。

  二.重点研读:

  1. 老师给两大小组分任务:第一大组负责《夸父逐日》问题解答;

  第二大组负责《两小儿辩日》问题解答。

  2. 老师提要求:a.各大组把本组所负责的文章读熟、读透,预测老师可能会提哪些问题。(字词句读背都要注意。)

  b.分组讨论:相互解答本组成员所提出的疑问(侧重读与背)。

  c.其间,老师为了让学生全员参与,可把两大组学生的学号分别放在两个抽签盒中。

  三.合作探究:

  1.擂台赛开始:

  (1).老师先分别从两个抽签盒中各抽一个学号,读本组所负责的课文,老师选出读的最好的为擂主先答题,如答不出来,有两次向本大组求援的机会,答对一次得一分。

  (2).老师出题:.《夸父逐日》:(如第一大组为擂主,先出以下各题)

  a、生字注音:逐 渭 泽

  b、生词解释:逐走 入日 不足 大泽 邓林

  虚词:饮于河、渭 道渴而死 弃其杖

  c、翻译句子:饮于河、渭 道渴而死 化为邓林

  d、删去标点,读全文(略)。

  E、三分钟内背诵全文。

  《两小儿辩日》:(如第二大组为擂主,先出以下各题)

  a、生字注音:盂 孰 汝 沧

  b、生词解释:辩斗 去人 日中 盘盂 沧沧凉凉

  虚词:问其故 一儿以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进也

  c、翻译句子: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孰为汝多知乎

  d、删去标点,读全文(略)。

  E、三分钟内背全文。

  (3)老师统计总分,选出下一轮(附加题)擂主。

  (4)附加题: 《夸父逐日》: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两小儿辩日》:由“孔子不能决也”你受到什么启示?

  (5)师生共同评出这次擂台赛的冠军,给予鼓励。

  (6)全体同学齐声朗读两文。

  四、课内延伸。

  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学习古人执著探索的精神和谦虚诚实的品德。

  1)、《夸父逐日》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可联系同学们平时的学习情况,鼓励大家要像夸父那样在学习上做到坚持不懈、敢于探索。

  2)、〈〈两小儿辩日〉〉这篇短文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所以要谦虚诚实,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可联系同学们平时的学习情况,告诫大家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要谦虚好问,才能有所收获。

  五、布置作业 。

  (1)〈〈读〈夸父逐日〉有感〉〉或〈〈读〈两小儿辩日〉有感〉〉

  要求:A 字数300字左右。

  B 要联系实际。

  (2)两大兴趣小组在练习本上完成刚才对方的赛题。

  专家点评:

  这一教学设计渗透着“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它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它关注学生的发展,力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既注重合作是学习,又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强调了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言”,即积累文字法、词法等知识,构建其知识结构,又不淡化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文”,即从文本中获取审美体验。

《两小儿辩日》|人教版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夸父逐日》。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设备。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夸父逐日》动画片、录像带,录像机。

  2.准备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设计思路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诵读方面,可以采取教师范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必字字落实,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课文。这两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鉴于此,教学方法采用:

  1.诵读法。可以先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读,齐读。总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目的是能够熟读成诵,最好能当堂背诵。

  2·讨论法。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讨论,可以四人为一组,运用工具书,互相帮助,进行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全班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解决疑难;另一个就是关于夸父人物形象的讨论和《两小儿辩日》中一些问题的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夸父逐日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先请学生讲一些古代神话故事,然后播放动画片《夸父逐日》。最后请学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动画片。

  师:大家都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是《夸父逐日》,动画片很有趣。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神话故事无疑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故先让他们自己讲故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动画片也是学生所钟爱的,播放动画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总之,这一环节旨在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背诵竞赛。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重在语感的培养。本文比较简短,容易熟读成诵。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把全文背诵出来,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的词句。

  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4.指名学生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课文比较简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四、探究人物,品味文章

  四人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

  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第一个问题讨论明确了,这一个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从夸父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走进自然的勇气和美好愿望。关键是要用神话的特点来引导学生。)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两小儿辩日

  一、复习前文,导入  新课

  师: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从斯科特、刘连满、“挑战者号”宇航员身上感受到了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可贵精神,其实,这种精神,自古以来就有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短文,一起体会我国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的精神。

  (联系前文的知识,导入  新课的学习,体现知识的连续性,也使学生明白: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应该融会贯通的。)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

  3.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互评。

  4.全班齐读,力争背诵。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如此简短的文章,完全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当堂背诵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会背以后对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的词句。

  孔子东游    问其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4.指名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课文比较简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

  四、演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位学生,一人演孔子,另两人演小儿。孔子的话可由学生自由发挥,符合文义即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的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可以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才情。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探究课文,理解内涵

  1.全班讨论:对两小儿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可以让他们积极发表看法,不必强求他们的回答有多少科学依据,能自圆其说即可,关键要保护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2.全班讨论: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有哪些启发?

  (这一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肯定学生的见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多元化思维。)

  3.你认为学生该不该笑孑L子?“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

  (笑与不笑,只要能说出理由即可,不必苛求,关键要保护学生深入考虑问题的积极性。但是要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六、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两小儿辩日》让我们领略了一场有趣的争论,这两个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大自然,创造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翻译课文。

  资料链接

  《山海经》,18篇,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则为西汉作品。其中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撰。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两小儿辩日》|人教版 篇9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诵读较之一般朗读,更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现声律气韵,体味文意文采,进而领悟情感旨趣,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如能多角度、多形式、灵活地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教与学势必呈现新气象。

  教学步骤 :

  一、导人,简介作品。

  二、对照注释读,读准读顺。

  三、设疑式读,初知解疑。

  默读,随时提出词句理解中的疑问,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点拨重要词句。

  四、翻译式读,理解内容。

  同桌合作,读原文,讲译文,或说译文,对应读原文,要求逐字逐句地读、讲。五、讲故事式读,体味情趣。

  两篇短文,故事性强,适于以讲故事的口气读。可指名上台,以读代讲,语气、语调、语速要似讲故事。

  六、想象式读,认识人物。

  可拓展的想象点:1.夸父的外形、夸父口渴之态,夸父饮河、渭的模样,手杖化为邓林之景……2.两小儿对话的表情、孔子被笑后的神态、辩斗的气氛……

  七、删减式读,思考道理。

  教师删“弃其杖,化为邓林”和“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句范读,引导对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两小儿、孔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八、对比式读,深化理解。

  比较两文:1.各用一句话概说内容。2.各用一句话评价人物。3.各用一句话阐明主题。4.各用一句话表述人物刻画的方式。5.用一句话述说读后的共同感受。

  九、自由诵读,竞背《夸父逐日》。

  [教学设计B1

  创意说明:教学这两篇短文,不仅要讲明字词、疏通大意,更要引导深人探讨,在合作中研究一系列相关问题。这种研讨式教学,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充实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步骤 :

  一、熟读课文,启发思考。

  这两篇文章浅显易懂却蕴含丰富。你能发现文中有些什么吗?

  有生动的人物,有丰富的想象,有浪漫的夸张,有太阳的知识,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豪气,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锐气……

  请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或通过思考,说说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提供选题,小组合作。

  说夸父/说夸父其杖  •

  说两小儿/说两小儿的“笑” 说孔子/说“孔子不能决”

  说神话/说太阳/太阳距离人远近

  三、各组推荐一人,全班交流,集体评价。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创意着眼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夸父逐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适于扩写。《两小儿辩日》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充满童趣,适合演编。这样设计既观照了两文自身的特点,也活用了教材。

  教学步骤 :

  一、学《夸父逐日》,创造点:扩写。

  1.教师范读,讨论归纳神话特点。

  2.轻声吟诵,补充想象一些细节。

  3.用白话扩写夸父逐日的故事。

  二、学《两小儿辩日》,创造点:改编。

  1.齐读全文,了解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自由朗读,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

  3.用话剧或小品的方式改编《两小儿辩日》。

  三、范文交流、评点。优秀文章张贴到教室墙后,可鼓励毛遂自荐者共同上演改编的优秀剧本。

《两小儿辩日》|人教版 篇10

  两 小 儿 辩 日

  《列子汤问》   

  黄阁中学   语文组   袁琴

  教学目标:

  疏通文意,复述故事;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  背诵积累

  教学课时:一节课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二、 朗读课文,正音

  把握节奏、语气,读准字音

  三、学生分组讨论

  1、疏通文意,理解文中有关字句

  2、学生就不懂得字词质疑,其他学生讨论、回答

  3、重点字句检测

  (1)解释加点字

  问其故                     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及其日中如探汤

  (2)选出正确的翻译

  ① 孔子不能决也

  a、 孔子不能决定谁对谁错

  b、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② 孰为汝多知乎?

  a、谁认为你见多识广呢?

  b、谁说你多知识呢?

  四、复述故事

  要求:

  1、必须交代时间、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尽量不要看课本

  3、发言清晰、响亮、流畅

  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各抒已见

  孔子不能定谁是谁非

  初出                  日中

  两小儿辩日  如车盖(大—近)      如盘盂(小—远) 孔子不能决

  沧沧凉凉(凉—远)    如探汤(热—近)

  五、质疑、讨论、思考

  1、 学生质疑

  2、 老师引导质疑

  ①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②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③孔子 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可取吗?

  ④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参考: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六、背诵(减字法)

  1、初试背诵(减去文中少量字句,引导背诵)

  孔子(    ) ,见两小儿(    ) 。问其(    ) 。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    ) ,而日中时(    )也。”

  一儿以(    ) ,而日中时(    ) 。

  一儿曰:“日初出(    ) ,及日中则(        ) ,此不为(        )而(        )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        ),及其日中如(        ),此不为(        )而远者凉乎?”

  孔子(        )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 (        )乎!”

  2、再试背诵(减去文中大量字句,引导背诵)

  孔子(    ),见(         )。问(     )。

  一儿曰:“我以(               )去人近,而(           ) 也。”

  一儿以(        ),而(                )。

  一儿曰:“日初出(         ) , (                        ) ,此(           ) ?”

  一儿曰:“日初出(                   ) ,此(                            ) ?”

  孔子(            ) 。

  两小儿笑曰:“(                 )!”

  3、直接背诵(脱稿)

  七、小结

  八、作业:

  1、完成“过关测试”中的相关习题

  2、继续巩固背诵

《两小儿辩日》|人教版 篇11

  学弈(yì)[1]

  弈秋[2],通国[3]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4]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5];一人虽听之[6],一心以为有鸿鹄(hú) [7]将至,思援[8]弓缴(zhuó)[9]而射之。虽与之[10]俱[11]学,弗(fú)[12]若之矣(yǐ)[13]。为[14]是其[15] 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16]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7],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18]日始出时去[19]人近,而日中[20]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21]日中则如盘盂(yú)[2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23],及其日中如探汤[24],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25]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26]多知[27]乎?”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弈:下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诲:教导。

  5、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6、之:指弈秋的教导。

  7、鸿鹄:天鹅。

  8、援:引,拉。

  9、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0、之:他,指前一个人。

  11、俱:一起。

  12、弗:不。

  13、矣:了。

  14、为:因为。

  15、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16、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17、辩斗:辩论,争论。

  18、以:认为。

  19、去:离。

  20、日中:正午。

  21、及:到。

  22、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23、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24、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25、决:判断。

  26、汝:你。

  27、知:通“智”。

《两小儿辩日》|人教版 篇12

  [导入设计一]

  1 出示句子,并引导学生读一读。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 师:你们知道这些话是谁说的吗?(生答:孔子。)请把你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生自由谈)

  3 师出承孔子头像并简介孔子。

  4 师:孔子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可是有一次。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却难倒了他,这是怎么回事呢,学习了《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之后,就明白了。

  5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程。师提问:你知道课题的意思吗?有什么问题吗?

  [导入设计二]

  1 师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引导生齐读课程。

  2 师:谁能背一背含有“日”字的诗句呢?

  3 生自由背相夫的诗句。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着瀑布挂前川。”“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4 师:在这些诗句中,“日”字可以怎么解释呀?那“两小儿辩日”的“日”是什么意思呢?课题意思就是——两个小孩争论太阳。他们争论太阳的什么呢,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来解决问题。

  [设计分析]

  设计一通过展示孔子的名言以及交流孔子的资料来初步认识孔子,知道孔子博学多才,被称为“圣人”,应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人崇拜的“圣人”却被两个小孩子给难住了,怎么可能呢?通过制造悬念,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设计二采取温故而知新的方法解读课题,通过背诵一些熟悉的诗句理解“日”的字义,释题、引申,通过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并让学生悟出课题的意思,从而消除了学生初学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引发他们学习新课程的兴趣。

  虽然两个导入的设计切入点不同,但却能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马缰,集中学生注意力较快地进入正题,显得不蔓不枝,简洁明快。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两小儿辩日》|人教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098621259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