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

看似乖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精选15篇)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 篇1

  一直以来,现代文阅读都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点内容,占分高、难度大,是考生得分的重点,同时也是考生失分的瓶颈。为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病人阅读答案”,相信同学们完成之后,阅读能力会很快得到提高!

  红树林阅读答案

  ①在我国福建、中国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它们一片连着一片,宛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缭绕海岸,□□(diǎn zhuì)海滩。它,就是人们常说的红树林。

  ②红树林是一类富有特色、很有观赏价值的植物群落。它生长在淤泥深厚的热带、亚热带海滩上。涨潮时,群落的部分或大部分淹没于水中,仅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成了一片“海底森林”;落潮时,一棵棵红树带着海泥的芳馨,婀娜多姿地重现在滩涂上,又成了一片“海上森林”。

  ③与一般常见的植物不同,红树采取“胎生”的繁殖方式,是一种“胎生植物”。当种子成熟时,先在树上萌芽,然后才离开母体,飘落于地,几个小时就可以扎下根来。倘若被海水冲走,在海上漂流两三个月也不会死,一旦遇到海滩,照样扎根生长,一至二年便繁衍成林。红树林的“胎生繁衍”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

  ④红树林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沿海生态系统。长势良好的红树林能为鸟类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成为鸟类的“天堂”。据有关部门调查,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就有鸟类 122种,以鹭鸟为主,最珍贵的鸟类也来此居住,如属全球性保护的卷羽鹈鹕,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白琶鹭、黑脸琶鹭、小青脚鹜等。每当秋冬季节,候鸟南迁,这儿便成了鸟类的乐园。清晨,百鸟比翼,啼声清脆,令人□□□□(xīn kuàng shén yí)。落潮时,海风吹拂,海浪声里夹杂着红树林的涛声,树上雀鸟啁啾,树下鱼虾跳跃……充满了一派生机。因此,红树林成了人们休闲赏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⑤红树林素来被人们誉为忠实的“海上卫士”。它深深地把根扎进海岸滩涂,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支柱根,依靠这些根系去吸取大地的营养,并借助它把自己的兄弟姊妹连成一个整体,固堤护岸。

  ⑥红树林具有防风防浪的作用。据测算,100米宽的,红树林带,能把10级台风刮起的波浪化为平波。红树林还能净化海域环境,1平方米红树林一年净释放的氧气是2969克,吸收的二氧化碳是4085克,这比一般的城市绿地高出4—5倍。

  ⑦由于红树林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植物,因此世界上有红树林的国家都把它列为生态保护对象。我国也于1986年批准20个红树林地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厦门部分沿海滩涂的土壤和水域特征非常适合于红树林的生长,一些有识之士已提议将红树林作为旅游项目和环保项目来开发。例如,在马銮湾地区的规划建设问题上,专家们就普遍认为马銮湾的护岸建设不一定全部采用钢筋水泥的传统做法,可以考虑用红树林来护岸,既能保护环境又能美化城市景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红树林会成为海湾型城市的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

  注释:[啁啾zhōu juì]形容鸟叫的声音。

  阅读上文,回答问题。(24分)

  1.根据语境和提供的注音,在文中空格内填写恰当的词语。(2分)

  □□(diǎn zhuì) □□□□ (xīn kuàng shén yí)

  2.将第③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红树林的‘胎生繁衍’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转换成感叹句和双重否定句。(4分)

  3.这篇说明文依次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红树林的价值?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4分)

  4.下面句子中的划线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在我国福建、中国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

  (2)红树林还能净化海域环境,1平方米红树林一年净释放的氧气是2969克,吸收的二氧化碳是4085克,这比一般的城市绿地高出4—5倍。

  5.揣摩第①、②、④段中的描写性语句,从总体上简要说说这些描写在本篇说明文的内容方面和语言方面所起的作用。(4分)

  6.第③段只说红树的繁殖方式“与一般常见的植物不同”,但并没有明说“一般常见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请结合你平时对植物的观察和认识,简要说明“一般常见的植物”的繁殖方式,并至少用上一种说明方法。(3分)

  7.有关专家提议在厦门建一个红树林生态公园。请你帮忙写一条旅游广告语,要注意突出红树林的观赏价值,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趣,且语言要尽可能优美一些,最好能让游客过目不忘。字数不超过30个字。(3分)

  红树林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1.点缀,心旷神怡(2分)

  2.感叹句,例:红树林的“胎生繁衍”真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啊!(2分) 双重否定句,例:红树林的“胎生繁衍”不能不说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2分) 主要看是否符合句式的要求,且基本保留原意。

  3.第一,红树林是一类富有特色、很有观赏价值的植物群落。第二,红树林的“胎生繁衍”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第三,红树林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沿海生态系统。第四,红树林能固堤护岸,是忠实的“海上卫士”。第五,红树林具有防风防浪的作用。第六,红树林能净化海域环境。基本意思答对即可得分。主要看能否把握文章说明内容和文章条理。(4分)

  4.下面句子中的划线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4分) (1)否。“部分”一词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的,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基本意思答对即可得分。(2分) (2)否。此句主要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红树林与城市绿地的比较,更清楚地说明红树林在净化海域环境方面的作用。基本意思答对即可得分。(2分)

  5.内容上,描绘了红树林的美,突出红树林的观赏价值。语言上,生动形象,使人如临其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基本意思答对即可得分。主要看能否体会出说明文中运用描写的作用。(4分)

  6.开放题。主要看能否说明清楚跟红树不同的繁殖方式,并且至少用上一种说明方法。(3分)

  7.开放题:主要看能否突出红树林的观赏价值,语言是否简洁优美。(3分)

  以上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树林阅读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红树林》这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 篇2

  第一课时  9月26日

  一、导入激趣

  1、师:今天我们学习哪一课?

  生:红树林!

  师:那课题用什么颜色写?

  生:红色!绿色!又红又绿!

  师:红树林究竟是什么颜色的?

  生:树冠是绿色,树干是褐红色。(师板书:红树林)

  2、师:读课题!

  生:红——树林!

  二、远观红树林

  1、师:红树林又红又绿,找出写它又红又绿的自然段。

  生:第二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生读)

  2、师:你们从哪里看到了绿色?

  生:“青翠的树冠”、“绿浪翻滚”。

  3、师:(画树形)我为什么不把树干画得粗壮?

  生:因为它有“婀娜的身躯”。

  师:红树林不但有婀娜的身躯,身材苗条,还很会打扮。

  生:啊?

  师:不信你读一读。

  生:“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

  师:这样美丽的红树,一大片出现时就——

  生:绚丽多姿!

  4、师:红树林出现时先看到红色还是绿色?有同学说红色,反对的举手!你说!

  生:先看到绿色,因为它的树干被海水淹没了,只露出绿色的树冠。

  师:对啦,大家一起读这句“那是涨潮的时候……”(生齐读)

  5、师:这里的“浮荡”换成“飘荡”好不好?

  生:“飘荡”会移走,“浮荡”不会移走,只是在原来的位置移。

  师:对,这就是关键!红树林扎根泥土里,不会移走。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用词多么——

  生:准确!

  6、师:再来读潮退时的句子。(生读得生硬)红树林是很美的,在世界上少之又少,是奇观,大家要把它的优美读出来。(生读,较有感情)

  三、近赏红树林

  1、师:我们远观,看到的是一个绚丽的世界。如果我们在近处细细地看,看得陶醉,那是——

  生:欣赏!

  师:对,在近处欣赏,近赏。大家细细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近赏。我没听到声音哦,大声点。(生朗声读)近赏赏出了怎样一个世界?

  生:“海上的世外桃源”!“神秘的植物天地”!“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

  2、师:(板书“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这句话那些词是关键?

  生:“龙宫”!“ 大花园”!

  师:有花吗?

  生:有!“树枝上盛开着红的、白的花朵”。

  3、师:读一读,看我能不能从你的朗读中闻到花的幽香。女同学读。(女生柔声读)恩,我闻到一点。男同学,“树枝上”一二!(男生读)哇,我觉得男同学读得比女同学还好!

  男生:耶!

  师:我表扬一下你们就如此骄傲!

  4、师:我们说红树林是海上的绿色之网,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懒散,不整齐)恩,这样读拉不起网,把前面一句找出来,边读边织网。(生齐读)不行,不整齐,这样织出来的可是破网,再来!(生齐读,整齐,响亮)真好!

  5、师:这是近赏,刚才有人说我们赏到了——

  生:海上的世外桃源!

  师:还有人说——

  生:神秘的植物天地!

  师:还有人说——

  生: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

  6、师:“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为什么说它是神话?

  生:因为这不是真实的!

  师:为什么说是龙宫的花园而不是陆地的?

  生:因为它在海底!

  四、简析最后两个自然段

  1、师:我们远观了红树林也近赏了红树林,那最后两段说什么?你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了3分钟)

  2、师:你说!

  生:第四段写红树的繁殖,第五段写红树林的精神。

  师:对。至于它怎样繁殖有什么精神,我们下节课再讲。

  (让学生静下来做眼保健操)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 篇3

  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红树林》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积极开发课外资源与我校科研课题的整合的同时,也充分挖掘、利用“书本知识”及“现代网络技术”,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追求语文训练工具性和情感性的有机统一。《红树林》就是基于遵循从“书本知识”走向“综合性学习”这样的理念设计的。力求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四大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

  说教材:

  《红树林》是北师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奇观”中的一篇主体课文。从语文课的工具性来分析,能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给文章提纯的能力,从而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给课文列提纲。同时,也使其它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训练。从语文课的情感性分析,课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热爱之情。像这样借物喻人的文章,我们就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又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使工具性和情感性相互结合,水乳交融。《红树林》这篇文章在本单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贫瘠不毛”等词语的意思.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难点: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第二课时安排一次以本篇课文写作方法为蓝本的作文指导)

  渗透环保意识,树立环保观念。

  说学情:

  我班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有着很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家庭教育。他们的见闻比较广。有一些孩子真的去过海南,亲眼见过红树林。这对于学习本课来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些朝气蓬勃的学生,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第二单元以奇观为主题前两篇文章已带给孩子们太多的惊奇和震撼,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另外他们有很好的一个学习习惯,就是查阅资料。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查到相关的信息,丰富课内外知识。班级的bb平台“乐游园”上也提供了很多有关的资料。“红树林”这一课题,它对于既好动又好奇的六年级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同时大部分孩子在预习中,对红树林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的兴趣会很浓。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以课前文化点心课上拓展和课后积累交流的形式共享)

  学生展示课前文化点心。

  说教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充分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能够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根据我以往的教学实践,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发挥辅助作用,而且是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

  1.辅助掌握生字,词语;

  2.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    破难点;

  3.辅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4. 辅助学生进行知识拓展。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我为本课选择的教法是:

  1、主题探究法。

  2、情景教学法。

  教学流程:

  设疑导入——初读感知——精读感悟——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一、设疑导入借助课件激发兴趣,设疑导入新课。

  导言设疑:“我们的家在宇宙中是最美的,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知道为什么吗?(百分之七十是海洋)(链接课件)

  再提出“那么,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红树林的呢?”

  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这里我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用图画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

  二、初读感知

  借助课件巩固字词,感知全文。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内互相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然后借助课件出示读一读、写一写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从而巩固了新知。

  接着让学生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自己写出课文的提纲,组内交流汇报。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归纳为四个探究主题。

  (板书主题)(这个环节我从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主题探究法”,根据这个方法,把课文内容分解成主题探究的形式,让学生通探究过程,进行语文工具性的实践训练。“主题探究法”和“情景教学法”两种方法在授课的这两个环节中融会贯通,相互交织,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以情促练,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美、领悟美、体会美,进入语言学习的奇妙境界,这便是以练激qing。并在训练设计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

  三、精读感悟

  借助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探究主题一:远观红树林的美

  当学生探究这一主题时,首先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远看红树林感受到它的宏伟、壮丽引导学生抓住芳馨、婀娜、绚丽多姿理解红树林的美。同时课件出示:红树林的美丽画面,唤起学生赞美的情感,使学生自然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再通过品味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句子。

  然后课件出示金钥匙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明确学习目的。

  探究主题二:

  近赏红树林的幽静、神秘。  运用课件回顾刚才学过的方法自学剩下的部分。先通过小组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学时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突出重点。

  探究主题三: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

  这部分内容也是课文的一个难点。我注意让图文并茂的课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播放“红树林繁殖”的录像,让抽象的文字变得更直观,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观,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适时点拨学生红树林默默奉献的品质,使主题四:红树林的精神的难点水到渠成,轻松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探究主题四:红树林的精神

  让学生品读文章,进一步体会红树林的可贵精神,同时学习作者的借物喻人的写法。以上是本课的重头戏,在这个环节中,成功地驾驭多媒体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课件,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扫清所有障碍。

  四、拓展延伸

  借助课件拓展延伸,实现“综合化”。

  请每位同学交流利用老师提供的网址下载的有关红树林专题中的资料,结合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以小组为研究单位,进行学习讨论。

  五、布置作业:环保中的忧思

  教师过渡:(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红树林素有海岸卫士的称号,它的生存不光是一道绮丽的景观,这种植物群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海湾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然而现在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却令人担忧, 百度百科 ——红树林

  更多教案。课件、试卷下载

  同学们,在这两个网址上向我们展示了红树林目前受到的危害,相信看到这两个网址上的介绍,你也会对红树林生存担忧。为了让这美丽的红树林风采永驻。就让我们写一篇——倡议书,为红树林呼唤个纯净美好的生存空间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 篇4

  《红树林》教学反思

  一、课前收集资料,创设学习情境。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收集资料的好习惯,可以说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前,查阅资料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前,我让学生通过书籍、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收集有关红树林的图文资料,配合阅读理解《红树林》,在地图中找到海南省琼山的位置。

  教学前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收集有关信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课程空间,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堂上我让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时,很多学生多介绍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在丰富了大家的课内外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多同学谈到了红树林的生态环境的优美,它保岸护堤的作用,以及奉献的精神。有很多同学介绍了一些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现象,流露出了为之焦虑的心情。还有的同学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学生带着这些情感来学习课文,对课文会理解得更深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特别提倡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创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当学生介绍资料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出示几幅红树林的图片,引领大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课的一开始就深深的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抓住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感受。

  这一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奇观”,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忆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回忆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那么红树林的奇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你喜欢红树林吗?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在品读喜欢的句子的同时,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和自己的独特理解。领悟出红树林不仅是一种奇观,

  而且还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生命之树”、“绿色长城”、“风水树”、“保护神”、“地球的绿肺”……这样学生就会感悟得更深,朗读得更有真情实感。在文章的结尾,学生因为感受颇深,所以不由得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孩子做了一首诗来赞美红树林,有的孩子用散文的形式来讴歌红树林,还有的孩子提议做一名环保小专家。课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红树林》教学反思

  《红树林》一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种,积极发展,获取成功的喜悦。最后指导学生习作,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鉴于这样的理念和思想,在教学《红树林》一课时,我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使整个课堂落实以学为主。课前,鼓励学生充分查找资料,了解红树林的相关资料和科学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充分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为课堂落实列提纲的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上,在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之后,提出问题:你喜欢红树林吗?喜欢它的什么?能从课文中找到说服别人的理由吗?这样的引导性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全文的机会,保证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既展示了预习的成果,又暴露了学生对课文读音、内容、情感等方面理解的问题,更利于教师结合实际问题,适当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引导的方向、教学的进程等,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海南岛看到的海底世界——红树林的景象。生动地描写了涨潮、退潮、海风吹时树林的不同姿态,说明了它具有胎生的繁殖特点,并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词,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么写红树林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自学能力。

  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首先导入新课,从整体入手,抓住作者描写红树林的精妙文笔,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咬字嚼句,反复品味,带领学生欣赏作品遣词造句的技巧;使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读出滋味,培养语感;并达到获取知识、感悟自然、热爱生活的目的。

  一、导入

  课件1

  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课题时,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实际上呢?(交流红树资料1)

  二、初读

  1、小组合作,快速小声朗读。注意:读的同学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同学读得好,好在哪儿;字音、句子是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准、读通。

  2、交流:谁来评价一下你们小组成员的朗读?

  3、评价:看来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下的功夫都没有白费,课文中的词句都掌握了。咱们再来一起加深一下印象。

  或:看来这一课还真是难住了一些小懒虫,预习的时候动动手,翻翻字典;动动嘴,多读几遍,这些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来,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做小老师,为我们领读这些生词?

  课件2,领读生词。

  4、预习作业里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景观:远观、近赏;繁殖;精神)

  5、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练、最直观的语言说一说:你认为红树林之所以被成为“海上奇观”,究竟“奇”在哪里?(学生结合重点词句谈——美;生命力顽强)

  三、自学

  1、课件3,出示金钥匙

  2、刚才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到了红树林的美和生命力。红树林真称得上是——海上奇观!

  下面,咱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请你读一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词语,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可以反复诵读,品味。

  3、景观

  远观

  a、涨潮:浸没——神奇

  怎么样叫“浸没”?什么叫“浮荡”?你能想象吗?

  课件4;竟然只余树冠!水面上像是分布了一座座绿色的岛屿,随着海浪起伏,看到眼前的红树林,你的感受?惊叹——既美丽又神奇!称得上是“海上奇观”!

  课件5,怀着惊叹之情,读一读(2、3个)

  b、潮退——美

  芳馨:芬芳美好的味道。

  婀娜:柔软而美好。形容女性姿态轻盈柔美。

  课件6、7

  近赏

  a、世外桃源——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美好的地方。一个捕鱼人无意间闯进了桃花源,守护那里的是一大片美丽的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里,到处是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毫无城市的喧嚣,尘世的烦扰。这简直不像是在人间,像是仙境一般,令人向往。

  作者把红树林誉为海上的世外桃源,可见红树林美,美得神秘,美得不似人间所有,美得令作者禁不住赞美,这——(简直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真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

  b、纵横交错、盘根错节、栅栏、绿色之网——生长环境——多、力量、生存——生命的智慧与顽强——令人肃然起敬。

  课件8、9、10+录像 指导朗读(2、3个;齐读)

  c、花朵、幽香、仙境、大花园——美,美不胜收!

  4、繁殖

  课件11 “胎生”——飘落于地,扎根于土——几个小时、两三个月、照样——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惊叹!

  5、精神

  既不……也不……只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的精神。

  录像

  四、总结、延伸

  1、同学们,红树林美吗?美在哪里?(精神)

  2、是啊,红树林不光有美的外表,顽强的生命力;还有美的心灵,高尚的精神,这才构成了真正的海上奇观!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像红树这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4、奉献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希望咱们班的同学能有像红树那样顽强的生命力,能有像红树那样服务人群、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作业

  红树林为我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请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一下红树林的现状,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一篇学习笔记。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 篇6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教学时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分步学习,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导学生填空,为习作做准备,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立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分层教学。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版本:北师大版语文十册教材《红树林》

  2、学生情况:台头小学的学生属于海淀区最边远的地区,所在的学生基本上是农民的孩子及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见是比较少,红树林对于他们来说相当陌生,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理解课文会有一些难度,所以班上有七八名有电脑的学生积极查阅了资料,丰富了课外知识。

  3、教学方式:因学生对红树林比较陌生,可借助录像加深学生的理解,感受美,并以自读自悟及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

  4、教具准备:自制ppt课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从提纲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再到四层意思细致学习,最后回归整体,体会作者情感。在方法上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课件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整体感知课文,进行自学

  1.浏览课文,回忆上节课内容: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红树林?(板书)

  ①远观红树林。②近赏红树林。③红树林的繁殖。④红树林的精神。

  (2)上节课遗留了哪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在学文中加以解决)

  整合为:①红树林为什么被称为海上奇观?

  ②最想了解红树林的繁殖

  ③红树林为什么被称为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

  2、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进行交流

  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出红树林是海上奇观?

  (2)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感受最深的句子,

  (3)小组交流:如有新的感受,可以补充说一说,读一读。教师巡视

  (二)汇报学习,共同感悟边

  (边汇报边有感情朗读 ,谈到哪句有感情读哪句,用运过多种方式读:分男女生读、评读、配乐读等)

  1.汇报第2自然段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并与陆地上的树比较,显出神奇;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绿浪翻滚。

  板书:绚丽多姿(远观)

  指名配乐朗诵,其他同学欣赏欣赏远观时的景色投影(运用投影印证书中的景色描写,并使学生直观感受远观红树林时的神奇壮丽)。

  2.汇报第3自然段

  过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红树林不正是在向我打招呼,欢迎我这来自北国的远客吗!快让我们也跟随作者乘着小船到红树林的深处,细细的欣赏一番吧!

  播放录像:近赏红树林

  教师解说:我们乘坐着小船,穿行于红树林之中,两旁是郁郁葱葱的绿林,舟下是碧翠剔透的海水,眼前是一株株纵横交错的红树,它们盘根错节,东扯西拉联织成了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抬头可见海鸟在林间飞翔,侧耳可听群鸟在林中鸣叫。这真可谓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啊!

  (因学生没有人见过红树林,能查到资料的同学又很少所以对“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这种描写很难理解,通过录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激发兴趣。)

  ( 结合录像所见及文章语句共同理解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加深理解,适时板书。)

  板书:幽静神秘(近赏)

  (1)体会“世外桃源”

  (2)体会红树林有特别发达的根部:树与树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牢牢的抓住海底的泥滩,那造型是什么样的,用手势做出来,读出自己的!

  (3)体会绿色之网:一颗树能成网吗?两棵?三棵?四棵?那怎样才能是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呢?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株株……”

  (4)体会逸出淡淡的幽香:

  树枝上盛开着红的、白的花朵,微风中逸出淡淡的幽香。

  学生思考“逸出”还能换什么词?那个词好?为什么?(因是,表示清淡的香气,而“逸出”给人的感受是轻轻的、慢慢的、安闲, 淡雅,与淡淡的幽香极为配合,)

  (5)其它体会:如仙境、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等

  指名配乐朗诵,其他学生闭目想象,当学生陶醉时,(教师轻轻的声音过渡引出下一段:)正当我沉醉于这幽静而神奇的仙境时,突然,树枝上发出了啪啪的响声,这是怎么回事呢?

  3.汇报第4自然段:

  板书:胎生 顽强

  (1)体会奇观:在大海里,在涨潮与落潮之中,在潮水的涌动中,红树靠这种方式来繁殖,而且这种繁殖方式是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2)体会顽强:就是因为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才有了眼前的海上奇观!我们一起通过读来赞颂他们那顽强的生命力吧!读出顽强的精神。(几个小时,两三个月)(看录像红树林的繁殖)

  过渡:红树林为了适应环境,它们进行胎生繁殖,一颗繁殖成多棵,多颗繁殖成若干棵,它把自己的兄弟姊妹连成一个整体来抵御狂风恶浪。从第5自然段你又感受到什么了?

  4.汇报第5自然段:   可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及第三自然段谈。

  板书:默默奉献

  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它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人民称它们为“海岸卫士”“绿色长城”。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结尾升华

  1、赞美红树林,填空

  问:你喜爱红树林么?回顾本课进行填空

  我喜爱你          ,因为         ,也因为        ,更因为        。   

  2、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3、发散思维,思考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填空。

  生活中你喜欢那种植物,为什么?自由选择下列三句中的一句填空。(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存在着差异,为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分层填空)

  (1)我喜爱         ,因为        。

  (2)我喜爱      ,因为      ,也因为       。

  (3)我喜爱          , 因为       ,也因为       ,更因为         。

  课下也写一种植物。

  (四)总结学习,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观赏了红树林,也深深地爱上了这梦幻般的红树林,爱它那绚丽多姿、也爱它那幽静神秘,还爱它那顽强的生命力,更爱她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说一声:(师)我爱你,(声)红树林!

  板书:                   远观    绚丽多姿

  近赏    幽静神秘

  红树林   繁殖    胎生顽强      奇观

  精神    无私奉献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了课文,体会到远观红树林是绚丽多姿的景象,感受到近赏时的幽静神秘,奇特的胎生繁殖特点。为学生学好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通过抓住“海上奇观”这一重点,使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有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感受到了红树林的奇、美、顽强、奉献精神。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 篇7

  教学目标

  1.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具体语句,感受红树林的神奇和奉献精神。

  3.了解其它树林奇观。

  教学流程

  一、借题发挥,想象激趣

  1.出示单元主题,回忆在这单元里领略了哪些奇观?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海南岛琼山上的奇观——红树林。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读不准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读后请学生提问,检查字词。

  树冠    芳馨    婀娜    栅栏    倘若      抵御

  绚丽多姿      盘根错节      纵横交错     贫瘠不毛

  3.指名分节读(5人),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边从文中找出典关键词句,完成下面的句子。

  (什么样)的红树林(怎能么样)                      。

  4.红树林在你心中留下了这样的印像?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红树林的?请同学们运用列提纲的方法给课文2—5节加小标题。

  顺序:我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

  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三、精读

  主线:为什么说红树林是海上奇观?它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远观

  那是涨潮的时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浸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

  1.指名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景象?

  2.哪些词语表现出红树林的特点?

  形态:密密麻麻  婀娜

  颜色:青翠

  味:芳馨

  3.齐读,读出想象中美景。

  (二)近赏

  树干: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树干,低的二三米,高的十来米,东扯西拉联成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

  1.这段写出红树林的树干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再齐读。

  树枝:开花

  (三)繁殖

  1.啪啪的响声,胎生

  2.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能生长

  (四)精神

  奉献、团结、顽强

  四、拓展

  作者开篇就说:“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我留下许多绿色的梦……”我们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也有许多奇观。(出示图片,引出老舍的《林海》)

  《红树林》教学反思

  《红树林》的教学结束了,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执教这篇课文。回顾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收获与遗憾交织于心中,难以抹去,略加疏理,跃然纸上。

  1.运用一个方法

  有人说语文是模糊的,需要感悟。这似乎成了那些不指导学习方法的教师的护身符。语文学习有规律,更有方法。作为教师,应力求让教师一课一得一法,常此以往学生就有了学习方法,会自觉地运用方法。北师大教版教材更重视在学习中渗透方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红树林》时我让学生给课文的2至5自然段加小标题,以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列提纲的能力。

  但是,在评课中王校长提出:“列提纲是否应该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不然学困生达不到,教学没有面向全体。”我想:这话有道理,学生在对课文不够熟悉的情况下就去加小标题是有难度的。不过,如果在指导上再细化一点,也是可以的。比如:我可以请学生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和学生一起概括。给学生提供一范例,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后三段的提纲。这样会好一些。

  2.设计一个句子

  整体感知是新课程主张的语文教学思想,怎样把握?这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以往我惯用初读课文之后请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不那么容易。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请学生用书中的关键词句补充句子。(见教学设计)这个设计既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又有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有的学生说:“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是海上奇观。”有的学生说:“婀娜多姿的红树林是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还有的学生说:“盘根错节的红树林是一个世外桃源。”等等。

  3.选准一个切入点

  教学切入点关教学的成败,选准切入点,会把学生引入柳暗花明的圣境,反之会把学生引入歧途。《红树林》是奇观这一单元的内容,为充分构建单元主题,我以文中“我在海南岛琼山碰到海上奇观”一句为切入点,请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海上奇观“奇”在哪儿?以此作为教学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品味语言。

  但是,在品的过程中,由于对读关注得不够充分,设计得不够精细,有点条分缕析之嫌。还应在读出感情,读出画面,读出意境上做文章。

  4.缺少一幅画

  文中说“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这个词语表现出红树根的特点,从字面上,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建立起表象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学生读文后,理解了字面意思后,我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了这句话,看了这个词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后,可以出示红树林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 篇8

  教材简析:

  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 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 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 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 指导朗读:美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神奇 美丽 奉献

  课后札记: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洋思模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 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 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 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 指导朗读:齐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神奇 美丽 奉献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 篇10

  教材分析

  《红树林》写了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文章从几个方面层层深入的介绍了海上奇观——红树林。1、远观红树林。2、近赏红树林。3、红树林的繁殖。4、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本文的中心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升华。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北师大实验小学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都有着很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家庭教育。他们的见闻比较广。有一些孩子真的去过海南,亲眼见过红树林。这对于学习本课来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有亲临的体验,学习的兴趣也会很浓。另外他们有很好的一个学习习惯,就是查阅资料。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查到相关的信息,丰富课内外知识。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培养学生浏览课文和精读课文的能力。

  3.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难点

  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主题入手,引入课文

  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去看一看。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

  (学生介绍了解到的红树林方面的知识并出示相关的图片,把大家带进那片神奇的世界里。)

  让我们打开想象的大门,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这片神奇的领地——红树林。

  二、整体感知,进行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浏览课文,想一想: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红树林?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红树林是一种奇观?

  (3)读出自己的感受。

  2.同桌交流:要求:一人说一人听,有新的感受了,可以补充说一说,读一读。

  三、汇报学习,共同感悟

  1.汇报第2自然段后指导读,读出红树林美丽迷人的景象:

  那是涨潮的时候——生接读。——多像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

  一会儿退潮了,——生接读。——红树林如同含羞姗姗的少女露出海面。好一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画面!刹那间——生接读。——令人心旷神怡!

  一起读出心中的喜悦。

  板书:绚丽多姿(远观)

  2.汇报第3自然段后问:你想像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那种感觉是豁然开朗,前所未有的欣喜。快往周围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出了什么?(共同理解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板书:世外桃源(近赏)

  (1)体会红树林有特别发达的根部:树与树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牢牢的抓住海底的泥滩,那造型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像出来吗?读出自己的体会!

  (2)体会绿色之网:一颗树能成网吗?两棵?三棵?四棵?那怎样才能是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呢?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株株……”

  此时我们就坐着小船,穿行在这张绿色之网中,你惊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奇观,会怎样表达呢?谁能通过读书来展现?

  (3)谈其它体会:我们满眼是蓝色的海水和硕大的树冠,那一朵朵小花不时的逸出淡淡的幽香,抬头可见海鸟在林间飞翔,低头便见鱼虾、螃蟹在穿行。见到这样奇异的景观你最想说什么呢?

  3.汇报第4自然段:

  板书:胎生繁殖

  (1)体会奇观:在大海里,在涨潮与落潮之中,在潮水的涌动中,红树靠这种方式来繁殖,而且这种繁殖方式是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谁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2)体会顽强:就是因为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才有了眼前的海上奇观!我们一起通过读来赞颂他们那顽强的生命力吧!

  (3)红树林为了适应环境,它们进行胎生繁殖,一颗繁殖成多棵,多颗繁殖成若干棵,来抵御狂风恶浪。我们亲眼看一看这令人叹为观止的繁殖过程吧!(看录像)

  相信最伟大的思想家,在它们面前也得俯首沉思!再来读出顽强的精神。

  4.汇报第5自然段: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情感,一起来赞美红树林!

  你们读的这样用情,能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可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

  板书:奉献精神

  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它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人民视它们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红树林是海上奇观,是绿色长城,是地球的“绿肺”呀。让我们怀着赞美的情怀来歌颂红树林吧!

  四、总结学习,结尾升华

  如果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如果说不看看钱塘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雄奇的景象;那么,我们可以说:不看看红树林,就没有真正的看过奇异壮观的海。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远观了红树林,近赏了红树林,还了解到他那在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胎生繁殖的特点。从中感受到了红树林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具有像红树林一样的精神,你能说说吗?此时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

  板书:    绚丽多姿(远观)

  世外桃源(近赏)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

  教学反思

  一、课前收集资料,创设学习情境。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收集资料的好习惯,可以说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前,查阅资料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前,我让学生通过书籍、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收集有关红树林的图文资料,配合阅读理解《红树林》,在地图中找到海南省琼山的位置。

  教学前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收集有关信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课程空间,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堂上我让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时,很多学生多介绍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在丰富了大家的课内外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多同学谈到了红树林的生态环境的优美,它保岸护堤的作用,以及奉献的精神。有很多同学介绍了一些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现象,流露出了为之焦虑的心情。还有的同学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学生带着这些情感来学习课文,对课文会理解得更深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特别提倡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创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当学生介绍资料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出示几幅红树林的图片,引领大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课的一开始就深深的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抓住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感受。

  这一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奇观”,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忆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回忆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那么红树林的奇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你喜欢红树林吗?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在品读喜欢的句子的同时,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和自己的独特理解。领悟出红树林不仅是一种奇观,而且还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生命之树”、“绿色长城”、“风水树”、“保护神”、“地球的绿肺”……这样学生就会感悟得更深,朗读得更有真情实感。在文章的结尾,学生因为感受颇深,所以不由得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孩子做了一首诗来赞美红树林,有的孩子用散文的形式来讴歌红树林,还有的孩子提议做一名环保小专家。课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 篇11

  一、教学内容

  《红树林》是北师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从不同角度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红树林》这片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设计思路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积极开发课外资源的同时,也充分挖掘、利用“书本知识”及“现代网络技术”,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红树林》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所设计出来的一次由“书本知识”走向“综合性学习”的典型课例,力求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四大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设疑导入——初读感知——精读感悟——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一)设疑导入 ,借助课件激发兴趣,设疑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提出:“同学们,你们见过森林吗?喜欢吗?那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同时出示课题,开门见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对红树林有哪些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出示:壮观的红树林的画面,并出示介绍红树林的字幕,再提出“那么,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红树林的呢?” 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初读感知 ,借助课件巩固字词,感知全文。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内互相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然后借助课件出示读一读、写一写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从而巩固了新知。接着让学生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

  设计意图:自己写出课文的提纲,组内交流汇报。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归纳为三个探究主题。

  (三) 精读感悟 ,借助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探究主题一:远观红树林的美

  当学生探究这一主题时,首先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远看红树林感受到它的宏伟、壮丽引导学生抓住芳馨、婀娜、绚丽多姿理解红树林的美。同时课件出示:红树林的美丽画面,唤起学生赞美的情感,使学生自然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再通过品味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句子。然后课件出示金钥匙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明确学习目的。

  探究主题二:近赏红树林的幽静、神秘。

  运用课件回顾刚才学过的方法自学剩下的部分。先通过小组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学时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突出重点。

  探究主题三: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

  这部分内容也是课文的一个难点。我注意让图文并茂的课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播放“红树林繁殖”的录像,让抽象的文字变得更直观,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观,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适时点拨学生红树林默默奉献的品质,使主题四:红树林的精神的难点水到渠成,轻松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主题四:红树林的精神让学生品读文章,进一步体会红树林的可贵精神,同时学习作者的借物喻人的写法。

  设计意图:以上是本课的重头戏,在这个环节中,我成功地驾驭多媒体计算机,合理地运用课件,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 拓展延伸,借助课件拓展延伸,实现“综合化”。

  请每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网址,阅读红树林专题中的有关资料,结合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以小组为研究单位,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讨论。红树林这种植物群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海湾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然而现在红树林的生长却令人担忧,让我们点击下列网页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网址,继续探究。

  五、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鉴于这样的理念和思想,在教学《红树林》一课时,我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使整个课堂落实以学为主。课前,鼓励学生充分查找资料,了解红树林的相关资料和科学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充分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为课堂落实列提纲的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上,在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之后,提出问题:你喜欢红树林吗?喜欢它的什么?能从课文中找到说服别人的理由吗?这样的引导性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全文的机会,保证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既展示了预习的成果,又暴露了学生对课文读音、内容、情感等方面理解的问题,更利于教师结合实际问题,适当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引导的方向、教学的进程等,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 篇12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让我们的孩子因为阅读,走进自然,走进伟大的心灵,走进自我,然后拥有内在的耳朵,内在的眼睛,见人所不能见,听人所不能听,从而拥有幸福的清明的人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贫瘠不毛”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3、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教学难点: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从课文中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又要跟随课文的作者一起到我国海南岛琼山去看一看。那儿有一大片海底森林——红树林。(板书课题)

  2、交流预习收集的资料。

  师:你知道哪些有关红树林的知识。说说看。(学生介绍、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红树林的资料。)

  3、观看一段红树林的影片。

  师:片中的红树林与你的想象中红树林的颜色一样吗?(不)

  预设:可是为什么又称它为红树林呢?谁知道红树林名字的由来?(因为它的树皮可以提取红色素。树冠是绿色,树干是褐红色)

  师:片中红树林长得怎样?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吗?(美丽、奇特、茂盛、面积大、绿、多、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师:那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红树林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自由读课文,完成一下两个任务:一,圈画生字词,把字音读准确,并认清字形,将课文读通读顺。二、边读边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红树林呢?找一找,画一画。并列出提纲。

  2、反馈交流,整体把握。交流学习生字情况。

  师:谁来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红树林呢?

  板书:样子(远观    近赏)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师:来,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赏世外桃源——红树林的?(远观 ——近赏)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涨潮时红树林的景观。

  (1)观看涨潮时作者看到的红树林的景观。

  (2)找出课文中描写涨潮时红树林的句子(个别读原文中的句子)。

  (3)品读理解。

  你们能感觉到涨潮时红树林的美丽与奇特吗?说说涨潮时红树林里什么是美丽奇特的?学生汇报学习,共同感悟。

  [预设:茂盛美。从“密密麻麻、一顶顶、”可以看出红树林长的怎么样(茂盛、多)

  颜色美。“青翠的树冠”我们知道红树林不仅长得茂盛。

  动态美。“浮荡”]

  师:这里的“浮荡”换成“漂荡”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飘荡指在空中。漂荡指水中,但范围大。浮荡指水中但范围小。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这“浮荡”写出了红树林涨潮时的动态美)

  (4)指导朗读。

  师:涨潮时的红树林是很美的大家要把它的美读出来。让我们把这句话齐读一遍。

  2、学习:潮退后红树林的景观。

  (1)师:潮退后,红树林有另一番的美,请看潮退后红树林的景观。

  (2)找出课文中描写潮退后红树林的句子(个别读原文中的句子)。

  (3)品读理解。

  你们能感觉到潮退后红树林的美丽与奇特吗?说说潮退后红树林里什么是最美丽奇特的?学生汇报学习,共同感悟。

  (4)师:“婀娜”什么意思?(身材苗条、柔软)是啊,此时的红树就像年轻漂亮的少女在————(让学生补充句子)(舞蹈,翩翩起舞,展示自己柔美的身姿。)

  (5)指导朗读。

  师:潮退后的红树林是很美的大家要把它的美读出来。让我们把这句话齐读一遍。

  3、学习第3自然段。

  (1)师:当作者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此时他觉得这片红树林简直就是什么?自由读第3自然段后找出相关词句。(海上的世外桃源,神秘的植物天地、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

  (2)师:世外桃源是什么意思?

  师:我觉得不管是海上的世外桃源,还是神秘的植物天地、还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都应该是非常美丽神奇的地方。那么,作者在红树林深处看到哪些美丽、神奇的景观呢?

  [a、抓住纵横交错弯弯曲曲盘根错节东扯西拉等词理解红树林的美丽神奇。

  他看到:“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树干,低的二三米,高的十来米,东扯西拉联织成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

  b、让学生展开想象帮助理解花儿神奇美丽:这么一大片红树林都盛开着花,一定会吸引来什么?……

  (5)指导朗读。红树林的花真美啊。美在(引读):树枝上盛开着红的、白的花朵,微风中逸出淡淡的幽香。”红树林真美啊。美在“一株株红树……(引读)

  (出示句子)“这里的花美在哪?

  4、语言内化、口语交际。

  师:真美。红树林的确是一个美丽的奇观。可惜知道的人并不多。你们想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它、欣赏它?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一名记者、一位游客,此时此刻你就在就在海南红树林里游览,谁来试试能把这些神奇美丽的景观介绍给大家。

  四、总结升华,领悟方法。

  1、总结: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的确是海上的世外桃源啊。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比如:云南的玉龙雪山、虎跳峡、最有特色的溶洞,四川的冰瀑布奇观等。你们想知道吗?大家课后可以通过书籍、网络去感受感受。

  红树林还有许多美丽、神奇之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五、拓展阅读,积累运用。

  五、作业。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课文的观察方法观察处景观写一片段。

  板书设计:

  红   树   林

  远观                                繁殖

  美丽

  神奇

  近赏                                精神

  教研活动记录:

  受课教师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特别提倡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创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鉴于这样的理念,我在教学《红树林》一课时,力求整个课堂落实以学为主,创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前,鼓励学生充分查找资料,了解红树林的相关资料和科学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充分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并继续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学到的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为课堂落实列提纲的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本课时,当学生介绍资料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红树林的片子及图片,引领大家身临其境欣赏领略红树林的神奇与美丽,之感,直观感受红树林的美与奇。

  对于精读,我主要教给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有滋有味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在读中感悟理解红树林的奇与美。课堂上,在学生交流了预习情况之后,提出问题:红树林是奇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在品读句子的同时,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和自己的独特理解。这样的引导性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全文的机会,保证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很遗憾的是这节课教学中对于怎样处理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我还是包办得太多;朗读方法的指导,如一些重点词语的引导,可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可以更到位地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把红树林的奇美展示出来。

  集体评议

  主评:建阳市实验小学     包丽秋

  紧扣文本   扎实训练

  《红树林》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教学中许老师以学生的学为主,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发展,获取成功的喜悦。听完许芬老师的课,我认为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

  一、课前收集资料,创设学习情境。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收集资料的好习惯,可以说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前,查阅资料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红树林》一课,学生对红树林是陌生的,教学前,许老师让学生通过书籍、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收集有关红树林的图文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很多学生多介绍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在丰富了大家的课内外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课程空间,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二、围绕课文内容,突出训练重点。

  《红树林》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写提纲的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许老师紧紧围绕课文内容,突出这一训练重点,让学生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如;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后,许老师让学生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学生通过再读课文,很快就列出了本课的提纲: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也就理清了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方法多样,语言训练扎实。

  红树林,我们老师没见过,一般的学生也没见过,对课文所描写的壮观、神奇的景象学生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许老师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课件,并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文,理解课文。

  注重字、词的教学。在字、词的教学中,许老师也采用了多种方法。如:“浮荡”一词的教学就采用换词法,让学生换一个词语,换成“飘荡”行吗?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而在教学“纵横交错”和“盘根错节”这两个词语时,则又采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进行理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值得商榷的地方:1、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处理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关系。2、阅读教学整体感知与品读、感悟的关系,既要带学生细细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又要注意课文的整体性。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集体讨论:

  谢志红:许芬老师能从扎扎实实学语文出发,依托文本进行训练,这是值得学习的,但课堂效果没有预想的好,主要的原因是:1、教师要注意教学机智。如听课件朗读,结果课件出现了问题(没有声音),教师应根据课堂情况采取其他方法,由教师范读,或调整教学程序,先学文,再感受。2、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领会,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翁娟秋:看这一堂课的成长,精彩呈现,特别觉得“同课题年段教研课”很有作用。今天的课堂教学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特别是对课文“远观、近赏”部分的理解、朗读很精彩。

  连彩虹:课堂条理清晰,抓住“红树林”的美丽、神奇进行教学,但词语的辨析应注重让学生去感悟、感受。朗读指导时应注意层次感,让孩子读得更美。

  曾丽嫔:应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如一些重点词语的引导,也可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

  王春娥:根据学科特点,优美的文章把握基调,再根据学生个性进行指导。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 篇13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大雁塔小学地处著名的古迹大雁塔西侧,毗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创办于1960年。整个校园精心设计规划,形成了一个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的优雅育人环境。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教工135名,学生3000多名。学校于1978年分别经省、市、区政府批准定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小学和对外开放学校。199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科研”八五”电化教育实验学校。1998年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委确定为首批”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多次获得多种省、市、区级的先进、优秀等称号。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

  教学建议

  1.在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引导学生多积累。

  2.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在朗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朗读时可作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你了解的植物,有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并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的森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观——红树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然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可以同桌合作,可以小组合作,注意生字的读音,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体悟的过程,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谈理解,为下文的合作交流做一个铺垫。)

  4.合作交流学习。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

  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

  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点题升华。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应该怎样读?

  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

  ②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

  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

  5.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所以,在具体学习文章内容时,根据“金钥匙”的提示(有些文章,不必通篇细读,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我尝试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精读、略读都是阅读的基本方法,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也不是“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精读上”。只有精读与略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要引导孩子有目的的略读,有创意的精读。对于略读,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继续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学到的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对于精读,我主要教给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有滋有味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学生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交流探究,共同进步,课堂气氛宽松平和,学得有声有色。

  总评:

  在本单元的三篇主题课文中,《红树林》是一篇略读文章。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在教学目标确定上,重在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根据课标的精神,略读课文旨在通过阅读,快速捕捉信息,粗知文本大意,至于文字的训练,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有关知识性方面的,则不是它所要特别关注的,不必作繁锁的讲解和精细的语言文字训练。本课教学,着重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捕捉三类信息:一是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二是所描绘的每一方面都有着怎样的特点?三是作者由红树林联想到了什么?

  2.在教学策略运用上,重在自读为主,略而不简。略读课文,必须抓住主要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重点探究以及拓展延伸,做到自读为主,略而不简,教略学丰。本课教学,一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课后两个问题,自读自悟。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读自悟;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精略交互。“略读”与“精读”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是只是相对而言的,“精读”“精”到什么程度,“略读”“略”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绝对的明确的界限。他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使用,都是阅读策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在自读自悟、粗知大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略读”交互进行,相互配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内引外连。略读课文的教学,还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语文课外拓展性学习与综合性实践。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安排的一篇习作,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在学法的指导上,根据本组内容和本课“金钥匙”,本课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主要突出二项:①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在书旁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这个要求放在“金钥匙”中提出,目的不是写读书笔记,而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本课设计注意在自学前提出要求,自学后组织交流,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时还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文以载道,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人生的智慧的提升,是精神的体悟,是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而这一点,也正是本课上竭力在做的。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 篇14

  教材分析

  《红树林》写了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文章从几个方面层层深入的介绍了海上奇观——红树林。1、远观红树林。2、近赏红树林。3、红树林的繁殖。4、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本文的中心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升华。

  学情分析

  红树林对于成都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特殊的森林植物群落,我国仅在南方少数省区的沿海分布。学生们没有条件亲眼目睹红树林。但是,学生经过了四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初步学会了通过查阅图书、向他人咨询或上网等途径收集和处理信息,了解红树林的相关资料。但受年龄限制,生活范围比较小,阅历浅、时间少,认知水平和能力都非常有限,因而可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辅之以媒体,及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激发他们的探知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接触了学写提纲,本课将进一步学写提纲。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培养学生浏览课文和精读课文的能力。

  3.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难点  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主题入手,引入课文

  1. 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去看一看。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板书课题)

  2.大家都预习了课文,并且收集了相关的资料,一定对红树林有了自己的了解。(汇报收集的材料)

  (意图:学生介绍了解到的红树林方面的知识并出示相关的图片,把大家带进那片神奇的世界里。)

  过渡语:让我们打开想像的大门,在作者的带领下一起走进这片神奇的领地———红树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播放多媒体)

  2、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的红树林?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3、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三段。(边汇报边板书)

  过渡语:作者在海南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犹如仙境般迷人美丽,老师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走进红树林,下面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远观那绚丽多姿的红树林。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雄伟壮丽)

  (2)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尊重学生的感受)

  相机理解:  浸没、露出、浮荡等词展现红树林的动态美

  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突出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适合用高昂的语调)

  2.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3.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

  回顾学法:

  (1)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通过哪些词体会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

  4小组交流、汇报。

  5全班交流,老师相机指导。

  (意图:教学时采用有“扶”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先自学,在小组学习,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

  第3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

  第4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

  第5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战士。

  四、总结学习,结尾升华

  如果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如果说不看看钱塘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雄奇的景象;那么,我们可以说:不看看红树林,就没有真正的看过奇异壮观的海。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远观了红树林,近赏了红树林,还了解到他那在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胎生繁殖的特点。从中感受到了红树林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具有像红树林一样的精神,你能说说吗?此时你有什么

  话想对大家说?

  板书设计:

  涨潮

  远看

  退潮

  红树林近看: 幽静神秘 奉献精神

  胎生: 随处生长

  第二课时(略案)

  一、总体把握

  1.  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红树林景色的句子,并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

  2.  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红树林的。

  3.  结合课文,说说自己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1.  你喜欢海南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红树林的?

  3.  重点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为什么把它作为重点?

  三、小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 篇1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海南岛看到的海底世界——红树林的景象。生动地描写了涨潮、退潮、海风吹时树林的不同姿态,说明了它具有胎生的繁殖特点,并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词,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么写红树林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自学能力。

  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首先导入新课,从整体入手,抓住作者描写红树林的精妙文笔,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咬字嚼句,反复品味,带领学生欣赏作品遣词造句的技巧;使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读出滋味,培养语感;并达到获取知识、感悟自然、热爱生活的目的。

  一、导入

  课件1

  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课题时,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实际上呢?(交流红树资料1)

  二、初读

  1、小组合作,快速小声朗读。注意:读的同学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同学读得好,好在哪儿;字音、句子是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准、读通。

  2、交流:谁来评价一下你们小组成员的朗读?

  3、评价:看来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下的功夫都没有白费,课文中的词句都掌握了。咱们再来一起加深一下印象。

  或:看来这一课还真是难住了一些小懒虫,预习的时候动动手,翻翻字典;动动嘴,多读几遍,这些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来,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做小老师,为我们领读这些生词?

  课件2,领读生词。

  4、预习作业里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景观:远观、近赏;繁殖;精神)

  5、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练、最直观的语言说一说:你认为红树林之所以被成为“海上奇观”,究竟“奇”在哪里?(学生结合重点词句谈——美;生命力顽强)

  三、自学

  1、课件3,出示金钥匙

  2、刚才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到了红树林的美和生命力。红树林真称得上是——海上奇观!

  下面,咱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请你读一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词语,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可以反复诵读,品味。

  3、景观

  远观

  A、涨潮:浸没——神奇

  怎么样叫“浸没”?什么叫“浮荡”?你能想象吗?

  课件4;竟然只余树冠!水面上像是分布了一座座绿色的岛屿,随着海浪起伏,看到眼前的红树林,你的感受?惊叹——既美丽又神奇!称得上是“海上奇观”!

  课件5,怀着惊叹之情,读一读(2、3个)

  B、潮退——美

  芳馨:芬芳美好的味道。

  婀娜:柔软而美好。形容女性姿态轻盈柔美。

  课件6、7

  近赏

  A、世外桃源——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美好的地方。一个捕鱼人无意间闯进了桃花源,守护那里的是一大片美丽的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里,到处是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毫无城市的喧嚣,尘世的烦扰。这简直不像是在人间,像是仙境一般,令人向往。

  作者把红树林誉为海上的世外桃源,可见红树林美,美得神秘,美得不似人间所有,美得令作者禁不住赞美,这——(简直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真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

  B、纵横交错、盘根错节、栅栏、绿色之网——生长环境——多、力量、生存——生命的智慧与顽强——令人肃然起敬。

  课件8、9、10+录像 指导朗读(2、3个;齐读)

  C、花朵、幽香、仙境、大花园——美,美不胜收!

  4、繁殖

  课件11 “胎生”——飘落于地,扎根于土——几个小时、两三个月、照样——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惊叹!

  5、精神

  既不……也不……只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的精神。

  录像

  四、总结、延伸

  1、同学们,红树林美吗?美在哪里?(精神)

  2、是啊,红树林不光有美的外表,顽强的生命力;还有美的心灵,高尚的精神,这才构成了真正的海上奇观!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像红树这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4、奉献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希望咱们班的同学能有像红树那样顽强的生命力,能有像红树那样服务人群、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作业

  红树林为我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请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一下红树林的现状,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一篇学习笔记。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101651259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