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红尘戏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6篇)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篇1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几句古诗,看看这几句诗分别写的是什么样的手!看谁理解的对,看谁说得准!

  【投影下列诗句:1.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硕人》2.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之十 3.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4.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5.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王维《老将行》6.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学生情绪高涨,纷纷朗读起投影幕上的诗句,师做暂停的手势,并竖起食指靠嘴唇)

  师:嘘——silence,please!谁先来说?(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我们一句一句来看吧!第一句写的是什么人的手?是怎样的手?

  生1:一个女人的手。又白又嫩的手。(众笑)

  生2:是一个美女的手。皮肤细腻有光泽。(众笑)

  师:看,广告词都出来了!大家赞同他俩的说法吗?(生齐:赞同。)再来看第二句,这一句写的是什么人的手,怎样的手?

  生:这一句写的应该是织女的手,白白的,瘦瘦的。(众笑)

  师:说得很准确。这是一双劳动妇女的手。再看第三句!

  生:这双手手指又白又细,是焦仲卿妻子的手。

  师:你怎么知道是焦仲卿妻子的手的?(生齐:题目里有——)哦!看来同学们很会读书,善于整合各种信息。再看下面一句!

  生:这是双红活圆润的手,也是一个女子的手。

  生2:(迫不及待地)我知道,这是陆游表妹的手。我看过书。(众笑)

  师:这位同学读的书真不少,值得表扬!第五句!

  生:这是一双老将军的手,刚劲有力。

  师:对不?(生齐:对!)最后一句呢?

  生:这是双卖炭翁的手,黑乎乎的,整日劳累忙着烧炭。

  师:不错!看了这么多的手,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天下第一奇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怎样一双“奇手”,到底“奇”在哪里!(板书:一双手)

  师:认真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肯定都知道,这双“天下第一奇手”是谁的手?

  (一部分学生齐说是“林业工人的手”,一部分学生说是“张迎善同志的手”)

  师:认真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请哪位同学来说说,在预习之后,你觉得课文中有哪些重要的词语要提醒同学加以注意?注意什么?

  生1:第二小节的“惺忪”,要注意两个字都是竖心旁,“忪”的读音也要注意,不能读半边。

  师:说得很好,把竖心旁换成木字旁是什么字?(生齐:松)对呀,所以竖心旁加一个“公”也读sōng,在学习的时候,大家把这样的字联系起来记忆,就不容易遗忘了!谁会用“惺忪”造句的?(一生举手造句:妈妈叫小明起床,他睡眼惺忪地从床上爬了起来)看来小明是昨天晚上预习课文到很晚,早上起不来了。(众笑)造得对不?(生齐:对!)好,请继续!

  生1:还有第二小节的“镐”,读gǎo,是金字旁。第七小节里的“茧”的写法。第十九小节里的“垧”,读shǎng,提土旁。(猛然想起似的)哦!可以把它和“晌午”的“晌”联系起来记!

  师:very good!看来我刚才讲的“联系记忆法”你“嗷”的一嗓子就掌握住了!(众笑)还有哪位同学要补充吗?

  生2:还有第五小节的“得逞”的“逞”我觉得也要注意它的读音和写法。

  生3:我觉得第八节最后的“老甘蔗”的“蔗”也要注意,要读轻声。

  师:说得不错!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众生摇头,轻声说“没有”)

  师:“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是会读书的表现。”读书善疑,说明他善于思考,目光敏锐。相信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一定有不少疑问,一定有不懂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看看谁能把这些疑问顺利地解决掉!

  生1:第二小节的“肩镐”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解释一下?

  生2:“肩镐”就是“肩上扛着镐”的意思,这里的“肩”是个动词,就像古文里名词活用作动词一样。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生:是——)看来这位同学古文基础很扎实。好,继续提问题!

  生3:第五小节里,“我”为什么要本能地想抽回手来,为什么没有得逞?

  师:是呀,为什么呢?

  生4:可能是因为张迎善的手太粗糙了,扎得“我”的手都疼了。(生笑)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4:因为上面一节说他的手“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师:老松木有什么特点?(生齐:粗糙——)说他的手像半截老松木其实是什么修辞?(生齐:比喻。)对了,这一句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张迎善的手的粗糙。那为什么“我”想抽又没抽回来呢?

  生4:我想是因为张迎善的手太有力了,握得太紧了。

  师(指另一位同学):你认为呢?

  生5:我也这样认为。

  师:我也这样认为啊!(生笑)好,请坐!其实这儿还有一个词也生动地表现了张迎善手的特点,大家看是哪一个词语?

  生(齐):裹——

  师:大家做做这个动作看!(学生兴奋地“裹”手。)“裹”表现了什么?(生:张迎善的手大而有力)好,继续提问题!

  生6:第八小节为什么说“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师: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7:前文说了,他的手指特别粗大肥厚。这个比喻写出了他的手指粗大肥厚的特点。

  师:嗯,这位同学看书读书很仔细,善于从文中找答案,说得不错。

  生6:那为什么要比作三节老甘蔗,不比作四节老甘蔗?

  生(七嘴八舌):手指只有三节嘛!(生6弯弯自己的手指头,不好意思地笑着坐下)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领略到了作者描写之细致、生动、形象。谁还有问题?

  生8:倒数第二小节最后说:“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句话我不大懂。栽的树怎么使西北岔河水变清了的?

  师:是呀,栽树和河水变清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学生一个个陷入苦思冥想。不一会儿一生举手。)请你先说说看!

  生9:因为植树造林可以保持水土,水土就不会流失了,这样就不会泥沙俱下了,河水自然就变清了。

  师:完全正确!看来这位同学的知识面可够广的!

  生8: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看来你是有意想考考其他同学懂不懂呀!(众笑)

  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沉默。)既然大家都没有不懂的地方了,我就来考考大家!文章是写张迎善同志的手的,为什么开头还要写各种各样的手?

  生9:来衬托张迎善的手。

  师:说得很好!作者说张迎善的手“是天下第一奇手”,那么这双手到底奇在哪里?(学生一边概括,教师一边板书。)

  生10:它粗糙得出奇。

  生11:它硬得出奇。

  生12:它苦得出奇。

  师:什么叫“苦得出奇”?

  生12:你看,这双手呈木色,纹络是黑土色,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也染成了泥色……说明这双手整天栽树,整天在劳作,这双手劳作得太苦了。

  师:说得好,概括得妙!

  生13:还有大得出奇。

  师:这双手有多大?

  生齐: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师:同学们画画这双手,再和自己的手比比看!(学生画手,再把自己的手放上去比,一个个惊叹起来,笑了)大不大?

  生齐:大——

  师:还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学生沉默,思考)这双手栽了多少树?(生14读十九小节的有关内容)这一点我们可以概括为什么“奇”?

  生15:栽树奇。

  生16:作用奇。

  生17:贡献奇。

  师:都可以。我们就用“贡献奇”吧。

  师:贡献大是不是作者直接说出来的?(学生摇头。)那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生18:是通过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的介绍表现出来的。

  师:这叫从什么角度来表现?

  生齐:侧面表现。

  师:从张迎善的这双“天下第一奇手”,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19:他热爱植树,工作认真负责。

  生20:他意志坚定,不怕困难。

  生21: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课文正是通过张迎善的这双奇手,赞扬了他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品质,讴歌了他热爱本职工作、为绿化事业作贡献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仰和学习的!课后,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写手的方法,仔细观察一个人的手,然后把它写出来,关键是要写出这双手的特点。——当然,观察不仅只是看,你看作者除了看,还有哪些方法?

  生(七嘴八舌):还和他握手。还用尺去量。还用自己的手去搓。

  师:对!我们观察的方法很多,可以从视觉、听觉角度,也可以从触觉、味觉等角度,只有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写出这双手的特点。从一上课时赏析的诗句和课文来看,在写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生(齐):比喻——

  师:对,适当地使用修辞,可以把手的特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课后,就请同学们以“某某的手”为题,写一个作文片断。好不好?

  生(齐):好——

  师:好,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篇2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评析: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评析:语文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有:“……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以下环节中,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此处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它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把手指比作    。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评析:《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评析: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评析:语文学习中常常蕴含着时间操作的因素,以上环节中老师适宜的把握住了这些因素,巧妙地将数学计算引入语文课堂,通过一串串数字的形象感知与比较,既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到了语言文字,突破了学习难点,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在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价值。]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评析: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运用课件的精巧设计与相机呈现,把学生在一次带入文本情境,使学生在语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在联想中情感进一步升华。]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篇3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在劳动模范张迎善那双粗糙的大手背后,是这位林业工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美好心愿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2.继续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教学课件(图片,背景音乐,带△符号的句子等等)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

  展示小兴安岭的美丽图画,简述小兴安岭的美丽并非天生的,而是一个个林业工人靠他们勤劳的双手一棵一棵地栽树而成的.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劳动模范——张迎善

  二,齐读课题导入

  三,新课教学

  1.学生自主质疑

  (1)提出问题……

  (2)梳理问题:

  a,这双手什么样

  b,这双手为什么这样

  c,这双手为了什么而这样

  2.品读课文解疑

  (1)这双手是什么样子的

  (自由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写自己独特的体会)

  ◎汇报交流:(幻灯片展示)

  △ 活像是半截老松木!

  △ 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 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 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 引导学生感受这双手的样子:黑,硬,伤痕累累,大,粗……

  ◎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这双手为什么这样

  (小组合作学习,画出重点词句品读)

  △ 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幻灯片展示)

  △ 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年至1985年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幻灯片展示)

  ◎ 汇报交流:

  ◎ 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他在不计其数的种树过程中,把自己的双手磨得伤痕累累,活像老松木.

  ◎引导学生初步感悟,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

  (3)这双……的手到底是为了什么

  ◎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张迎善为了绿化小兴安岭无私奉献,从而感悟到张迎善的高尚情怀.)

  ◎出示"小兴安岭美图"老师随着背景音乐响起慷慨陈词——

  △ 历经千锤百炼,却知难而进; 忍受千辛万苦,却毫无怨言.他是一名普通的育林工人,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大山,他像一棵青松,屹立在苍山之上;他像一棵小草隐没在山林之中. 一双丑陋的手,种下无数棵树,他为祖国,为了后人!留下一片油油树阴……

  3.感情升华

  ◎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读文的感受:我们看着张迎善的手,仿佛还看到……(补充)

  △ 看着张迎善的手,我看到一山山翠绿的森林……看着张迎善的手,我仿佛还看到_____________.

  ◎ 提问:此时此刻你认为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一双手 (指导理解丑手之美)张迎善的手外表虽然很丑,但实际上他的手是最美的手,因为他的一双手给大自然,给人类创造了无限的美!

  四,课外延伸

  板书:

  《一双手》文本解读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四个主题单元第二课

  容桂华口小学——刘仕强

  本文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教材第四个主题单元《手》的一篇阅读文章,选入教材时有改动.身为教育者的姜孟之通过自己不断地深入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并结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通过对一双"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手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教学本文时注重让学生把握文中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特征;体会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一篇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文章,学生与实际生活接触多,对此类的文章比较感兴趣,也容易走进作品,感情也容易触发.但真正走进生活,了解生活,观察生活的人的确很少.而描写人物外貌,许多同学只是简单的认为刻画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各方面进行,很少见到本文别开生面的抓住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一个人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种特有的写法可能一下子不容易接受.

  我让学生根据这一系列对比发自内心的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我体会到了张迎善是个勤劳的人,为祖国创造了财富;有的说我感受到了张迎善非常辛苦,非常劳累,使我深深的敬佩;有的说张迎善那么年轻,却创造了那么多奇迹, 是个了不起的人…….借着同学们的有感而发,我总结道:"是啊,作者也和你们一样,回想着这一系列惊人的数字,回放着和张迎善握手,谈话的一幕幕,心中也充满了无限崇敬,天下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劳动者呀,他们是多么伟大呀!"主题思想一下子脱颖而出.

  本节课在学生亲身体会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真情实感,他们把文章读得入情入境,对张迎善和全体劳动者的崇敬流露其中.

  丑

  一双手

  美(奉献)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篇4

  一、说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围绕课后问题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2.引导学生通过数字理解课文,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并探讨形成的原因,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运用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张迎善双手的特点,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四、说本课研究、训练点

  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

  五、说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重难点,为了突出本课的训练点,本节课我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地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本节课由复习导入“这是谁的一双手?”,然后让学生通过质疑,引出本文的重点问题“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这双手为什么会成这样?”,接着让学生通过自读、批注,抓重点词语初步感知手的特点,全班交流合作感知手粗、硬、大的特点,并在感知特点的同时了解作者运用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然后小组讨论学习手形成的原因,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再一次让学生通过计算感触到这双手成为这样的原因,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最后出示满山翠绿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向对张迎善说什么,从而调动学生情感的参与,体会到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在朗读中体会感情,在品议朗读中寻求答案,读中质疑,评中解疑,用读来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篇5

  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按句式说几句完整、连贯的话,再连成一段话写下来。

  2、情感目标: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爱劳动的品质

  3、发展目标: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及初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揭示课题。

  导语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有一个谜语让大家猜,大家要认真听,动脑想,看谁先猜出来。

  1、老师读谜语:我有两个好朋友,你有他有大家有。会写字,能画画;会扫地,能洗碗。样样事情都会做,猜猜看,它是谁?

  2、学生说谜底,老师板题“一双手”。

  二、句式辅助,训练说话。

  过渡:人人都有一双手。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一双手”。

  1、练习用“我有一双(怎样)的手”的句式说话。(指定一小组同学“开火车”说,师板书:能干等)

  2、练习用“我用自己的双手(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过渡:手能做很多很多的事,下面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自己的双手做一件事情,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①在“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的歌声中,同学们开始动手做事,他们有的系红领巾,有的整理书包,有的削铅笔,有的擦桌椅,有的捡纸,有的拼图,有的画画……忙得不亦乐乎。

  ②指定一小组的同学“开火车”用句式把刚才的 事情说一说。

  ③指定一小组同学“开火车”用句式说一说平时还做过哪些事情。

  3、练习用“长大以后,我要当 ,用 ”的句式说话。

  过渡:小朋友们从小就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活儿学着做,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长大以后,你们的手还想做什么呢?下面,请你们看几幅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用双手在干什么?

  ①老师逐一出示图片,学生看图思考。

  ②指名回答

  过渡:说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句式互相说一说,将来你的手要干什么?

  ③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④指名回答

  ⑤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大家都有美好的理想。我们只有现在好好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篚了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从分到合,由说到写。

  1、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把三句话连成一段写下来。

  四、信息反馈,检查效果。

  1、学生读小习作,大家评议。

  2、四人小组交流,互相修改习作。

  五、总结谈话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不但用自己的双手做了一件事情,还围绕着“一双手”进行了说话和写话的练习,大家都能积极动脑,说得好,写得也不错。希望小朋友以后还要样样事情学着做,让自己的双手变得更能干,更有用。

  设计意图

  引出课题,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

  渗透“总述”的概念,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说话、写话提供素材。

  由具体的动手操作到抽象的语言表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入手,拓宽思路,激发表达欲望,发散思维。

  给学生留一个可以尽情拓展,奇思妙的空间。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充分发挥想像的余地,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进步的喜悦。

  图片辅助,启发想象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之间有机会相互帮助,有获得同伴的创新的信息,促进学生多方位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培养创新的意识。

  先说后写,降低梯度;由句到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交流习作,一方面让他们的习作有更多的倾听者和欣赏者,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让“耳朵”做老师,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自己会分析、会修改作文的能力。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地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采访过程,了解这双手背后的故事,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一哲理。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课前先学

  1、搜集关于姜孟之的作品。

  2、观察家人的手,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铁镐瞬间得逞火燎燎

  xīngsōngcuō纹lu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齐背童年儿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2、用尺子量一量自己手的长、宽、厚。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交流体会

  用勾画圈点的方法,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评论等。

  2、阅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完成填空

  课文描写“一双手”紧扣一个“_______”字,这双手如此奇特的原因是__________,从而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手的皮肤__________;形状________________,一只手指_____________;写手用了一个“______________”和三个数字;写手硬用了一个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手裂写了什么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讨论

  课文的题目明明是“一双手”,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偏偏先列举了“各种各样的手”,而且是一双双未留下深刻印象的手呢?

  [点拨]作者开头所列举的手中,每两种构成一组截然不同的手,基本上概括了从不同角度衡量的手,写这些手目的是为了烘托突出“一双手”。

  2、重点研读

  参照投影显示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第4-18节,按投影要求解决问题。

  [投影]读书四到:

  眼到----仔细看书,一览全文。

  口到----出声读书,熟读成诵。

  手到----圈点勾画,摘记抄录。

  心到----揣摩领会,认真思考。

  [思考]作者写的是怎样的一双“奇手”?诵读描写手的特征的精彩语段和句子。画出写手的特征的重要语句,要读出赞叹的感情。(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3、阅读检测

  (1)文章哪一句话是写“一双手”给作者最初的印象的?(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2)展示

  半截老松木

  [提示]可让个别同学摸一摸,增强感性认识。

  [思考]作者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双手,说明一双手有哪些奇特之处?

  [点拨]粗、老、干、硬、颜色深、厚。

  (3)讨论质疑

  用“半截老松木”比喻这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之处?从画出的描写手的特征的语句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点拨]这双手的“大”的特征没有表现出来。(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2)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3)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4)要点分析

  说说“紧紧”“裹”等字的表达作用。

  [提示]可让学生试试裹住同桌的手。

  [点拨](1)说明手很大;(2)写出了手很有力量;(3)说明张迎善这个人很热情。

  [展示]根据张迎善手的大小所画的手的图片,让本班手最大的同学与张迎善的手比较比较。

  [比较]让本班手最大的同学与张迎善的手比较比较。

  (5)细节分析,品悟人物精神。

  a.描写手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几节?分别写出了哪些特征?

  b.造成张迎善手“奇丑”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记者姜孟之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从文中找出来,并标划出来。谈体会。

  c.你了解造成他手丑的原因之后,还认为他的手丑吗?教师引导学生谈感想。

  d.填充句子,品悟精神:文章通过描写张迎善的一双奇手,表明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提示]指名学生朗读第7、8、9节,要求其他同学分别用文中的话回答。

  [讨论]32岁的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天下第一奇手”呢?请从文中找出四句话具体分析张迎善的手为什么变得粗、老、干、硬、颜色深、厚。

  [点拨](1)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2)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3)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4)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6)写法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写张迎善的手,而不通过其他的来刻画人物。

  [点拨]这一双“奇”手正是张迎善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体现。

  (7)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节,读出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

  手是人体一大宝,拥有它,我们可以创造想像不出的财富。林业工人张迎善就用自己的一双奇手,创建着绿色宝库。透过这双又粗又老、又干又硬的大手,我们看到的是他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那一片片绿色森林。

  同学们,当我们真的认识到了“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道理之后,我们就能体会普通劳动者的伟大与崇高,就会更加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2、拓展延伸

  写作训练:学习课文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片段。文题×××的眼睛

  交流写作收获

  六、当堂检测反馈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xīngsōngshùn间得chěng

  老jiǎn铁zhùcuō手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

  (2)这双手皮肤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公。

  (3)(他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4)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三)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再接再厉勇往直前谈笑风生走投无路

  b.英雄气概欢度春节贪污浪废迫不及待

  c.情不自尽变本加利前仆后继事倍功半

  d.流连忘返闻名暇迩改邪归正唉声叹气

  (四)文段精析

  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

  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是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列裂。”张迎善说。

  “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棵。”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无赖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1、本文对人物主要进行了

  a.外貌描写语言描写b.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c.动作描写心理描写d.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2、填空

  (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一个“裹”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______。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突出手指____。

  (3)“一只手都缠着线”中,“缠”字突出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突出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森色”,这一对比突出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描写“一双手”,由整体到部分,由外形到内质,由所见到所闻所想,精雕细琢,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这句话突出了“一双手”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句中加点的“仿佛”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加点的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篇7

  漯河市郾城县先生

  学习目标1、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2、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学习重点

  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课前学习:

  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有疑问的字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请同学们欣赏歌曲《手牵手》,然后说说歌曲中“手牵手”表达什么意思。

  欣赏,激趣。

  2

  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也握握手。今天就通过我们的合作来学习课文《一双手》。

  二、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放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

  一双          的手

  朗读,感知。

  2

  (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同学们,就让我们来仔细品读这一双手。

  归纳,说出。

  三、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1、出示问题:请你围绕“本文所写的手有什么特点?怎样写的?”两个问题认真读书、圈点批注。

  2、组织学生展示所批注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就圈点批注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评论。(用实物投影)

  3、教师把自己的批注内容展示出来。(侧重如何多角度的写手这一难点内容。)

  圈点批注

  展示,评价。

  记录,归纳。

  2

  1、    出示两则资料,请同学们说感受,引导学生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介绍两个人物:杨利伟;钟南山。并出示颁奖词。请同学们借鉴着写一段话。

  3、              引导学生交流写的习作。(教师注意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

  谈论

  朗读,写作。

  交流,评价。

  四、总结本课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

  讨论总结本堂课学习的得失,提出以后语文学习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 :1、仔细观察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2、就本文写作的一个方面,为本文写一段“总评”。

  教学说明:这则案例是我主要把时间放在学生的读书动笔上,以让学生实践第一课学习的符号与批注方式。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如基础不理想,可把“感知课文”一环节省略,布置学生课前学习充分一点即可。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篇8

  教材分析:本文是苏教版九年级教材第六单元第25课。身为教育者的姜孟之通过自己不断地深入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并结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通过对一双“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手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教学本文时注重让学生把握文中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特征;体会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文章,学生与实际生活接触多,对此类的文章比较感兴趣,也容易走进作品,感情也容易触发。但真正走进生活、了解生活、观察生活的人的确很少。而描写人物外貌,许多同学只是简单的认为刻画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各方面进行,很少见到本文别开生面的抓住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一个人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种特有的写法可能一下子不容易接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字词,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2、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1、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征的写法2、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3、掌握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征的写法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方法:1、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3、坚持以“读”为本,促进“说”的训练。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设想:在教学本文时,先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手去感觉,然后逐步引入课文中主人公的手,通过对比分析,比较张迎善的手与众不同之处。从而进一步认识他的手,认识他这个人及内在的心里品质和精神。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一个课前活动导入本课)师生之间的一次握手,然后让这位学生谈谈握老师手的感觉,再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也相互握握手,感受一下同学的手有什么特点。今天就通过我们的合作来学习课文《一双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放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 一双          的手  朗读,感知。  (1) 读准字音教师提示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惺忪  镐  老茧  垧  裹 (2) 在你印象深的地方做上记号。(3)给张迎善同志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手的档案主人:                 身份:          手感:                 手指:                 纹路:                 手的肤色:                掌面:                 手的大小:               手指细节:              手的别号:               手的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同学们,让我们来仔细品读这一双手。 由学生自己讨论归纳,然后说出。 三、精读课文 ,理清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本文所写的手有什么特点?怎样写的?围绕这两个问题认真读书、圈点批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教师适当提示并评价。(1)简直是半截老松木;(2)皮肤呈木色,纹络又粗又细,一道道黑土色;(3)掌面鼓皮样硬,一只手就向一根老甘蔗;(4)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5)手大无比,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6)手坚硬耐搓。2、组织学生展示所批注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就圈点批注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评论。3、教师把自己的批注内容展示出来。(侧重如何多角度的写手这一难点内容。) 圈点批注展示、评价; 记录、归纳。 四、探究、讨论。1、出示两则资料,请同学们谈谈感受,引导学生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阅读下列两段文字,根据描写说说写的是谁的手?(由学生自由回答,合理即可,答案不要求统一。)(1)今年开学初,他父亲来交学费,我看到他父亲的一双粗壮宽大,青筋突现的手,满是老茧,抖抖索索的把钱交给了我,那印象实在太深了。(2)每天都能见到那双手不停地写,手指原本纤长白皙,但一到冬天就逐渐变得红肿。手心处横着道道粗纹,粗糙且无光泽。面对这样一双手,谁能猜到她还不到30岁?2、绿色宝库的美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的职业能说明‘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个道理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由回答,教师和学生配合给予评价。五、拓展延伸介绍两个人物:杨利伟、洪占辉。并出示颁奖词。请同学们借鉴着写一段话。(1)200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利伟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2)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洪占辉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试一试: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话。3、引导学生交流写的习作。(教师注意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给张迎善写一段话。然后让学生模拟颁奖现场,现场表演a、讨论、写作。 b、交流,评价。 六、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这节课,我们通过这双手读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手可以创造世界,为人类服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都应该用我们自己的双手为社会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我们不仅要用好我们自己的双手,我们还要用好我们的大脑,这样才能有创造。七、课后作业:1、仔细观察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手,以《   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2、收集一些像张迎善那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的事例。八、板书设计: 一双手 (所见)丑  美(所闻)   表明张迎善是一个_____的人. 粗-硬-色深-木色 -厚-大   绿色宝库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新词,能够正确读写.

  2,通过学习,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极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3,学习本文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4,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极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他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呢

  要求学生说出这双手的特点:如:宽大,粗糙,有力,勤劳.这双手创建了绿色金库,创造了美好生活;这双手与众不同,比钢铁还坚硬,称为天下第一号大手……

  2,指导阅读:

  在预习课文中有哪些疑问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 (2)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 分明是半截老松木." "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学习,解决疑难.

  在预习课文中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1)摘录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2)摘录喜欢的词语.(3)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为什么这双手会成为这样 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 汇报给大家听.(体会老张因为长期艰苦的植树劳动,变得异常粗糙,丑陋.)

  4,分角色读课文8——14自然段中,作者"我"和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的对话.特别是一些数据,:如:"一天栽一千多棵树.""……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都要重读,读出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5,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 说说为什么

  6,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7,"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感动,赞美)

  8,全班同学带着感动,赞美的语气再读一遍这句话.

  二,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1,小组讨论并汇报:课文主要写了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的一双手.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植树,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变得异常粗糙,丑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美,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2,如果你在现场,亲眼看到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他

  三,本文有什么特点 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 (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四,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本单元习作,观察妈妈的手,回忆妈妈的手都为你做了什么,完成习作:《妈妈的手》.

  六,板书:(略)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评析: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评析:语文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有:“……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以下环节中,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此处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它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把手指比作    。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评析:《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评析: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评析:语文学习中常常蕴含着时间操作的因素,以上环节中老师适宜的把握住了这些因素,巧妙地将数学计算引入语文课堂,通过一串串数字的形象感知与比较,既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到了语言文字,突破了学习难点,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在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价值。]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评析: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运用课件的精巧设计与相机呈现,把学生在一次带入文本情境,使学生在语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在联想中情感进一步升华。]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板书

  一双手

  硬      美丽      1天   3000次  26万多棵

  粗  一双手 创造财富   10天   30000次  33垧44.5垧

  木色     了不起    20天   60000次  1300立方米

  大      奇      26万棵  780000次 3500层积立方米

  与众不同   创建绿色金库

  总评:

  读过《一双手》这篇入选教材的文章,我一下子就被作者细腻的文笔所折服。而在听过徐慧颖老师执教《一双手》之后,我则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闪现出的智慧火花而惊叹――“细微之处起波澜”!这正是徐老师教学艺术之所在。

  一、无声之处拨响心灵之弦,让感悟与对话共舞。

  《一双手》这篇文章尽管朴实无华,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透过一双手,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产生敬佩之情实属不易。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让学生潜心会文本,借助看、比手的模型这种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鼓皮、干蘑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思考,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升华,从而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

  二、平实之中孕育情感之音,让爱心与智慧齐飞。

  “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如果说透过《一双手》我们认识了张迎善,那么透过徐老师这些平实的课堂引导语,我们同样感受到了一个老师的爱心和用心,它将教师的情感、思想化作了学生的智慧、灵动。学生在徐老师的引导、激励下,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入情入境地读书、感悟、交流,情感的心弦被拨动,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他们不再害怕张迎善那双粗糙、奇大的手,而是用赞赏的眼光、怀着敬佩之情重新去审视张迎善的那一双手,他们透过这双手看到了劳动者之美,看到了因为劳动而获得的财富以及幸福的心情:一车车的木材,一弯弯的清泉,一群群的小动物,以及张迎善还有无数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特征描写一双手,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仔细观察,然后与我们已经留心观察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手相比,看一看他们的手各有哪些特点?互相交流一下好吗?

  大家说的较多的是劳动人民的手,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二、找一找

  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上张迎善手的图片,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文字,给张迎善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手的档案:

  主人;      身份;

  手感;      手的肤色;

  纹路;      掌面;

  手指;      手的大小;

  手的别号;

  三、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是怎样写张迎善的“一双手”的?

  2、文章又是如何从对“手”的描写中引出他的事迹,进而揭示其精神世界的?

  提示:

  1、抓住有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执着坚韧的精神,完全可以选取一些重大事件,进行详实细致的描写。可本文作者却是避重就轻,省去了人物平常所做的具体事实,仅从“一双手”来做足文章,通过“看”“问”“量”“搓”“介绍”等各个细节,全面透彻地挖掘出“手”中所蕴涵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平淡中蕴涵着神奇,细微处包孕着博大,真正达到“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真可谓“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2、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对比、列数字等方法,表现手的特征。赞美了主人公不畏艰辛,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亮点赏析

  1、让我们用优美的文字来写一写生活中最有印象的手。

  2、请选择一位同学,抓住他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写出来让大家猜猜,你写的是哪位同学。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张迎善的手。

  4、学生齐读有关描写张迎善的手的语句并赏析。

  五、拓展延伸:动一动,练一练

  播放授予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颁奖词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辞。

  教师: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其实,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像张迎善这样在自己的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成就的人,比如;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他们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精神。香水热卖排行榜10强眼影最有效的增高药洗面左旋肉碱哪个好眼线怎样瘦腿最快最有效比较怎么减肥最快最有效美白去皱效果好的眼霜排行榜治疗脚气的药眼膜瘦腿袜有用吗不错芦荟胶什么牌子好眼霜好用美白面膜排行榜

  六、课堂寄语

  早晨要扶你的犁,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

  ——印度谚语

  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手,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我们的这双手为所有爱我们的人带去温暖。老师相信同学们都能做到!请同学们大声告诉老师能做到吗?

  七、课堂练习

  1、赏析精彩语句。

  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2、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各种各样”的手?结尾有何妙处?

  3、仔细观察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提示:

  1、 通过比喻的修辞,总描写作者初见这双手的印象,形象可感。突出这双手粗糙;从颜色和纹络刻画手背说明这双手常和泥土打交道。

  2、课文运用烘托映衬的手法,以众多的“各种各样的手”突出“一双手”;通过想象,抒发“我”内心的感受,赞颂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贡献。

  八、教师小结

  一双手,平平常常,本没有什么奇妙之处,作者也未刻意雕琢,但却能平中见奇、小中见大。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篇12

  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制定新课程目标采用了崭新的思路,即突破过去应试教育课程体系在注重单一知识技能取向的束缚,而根据教学的实际,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也就是说,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

  "三个维度"的目标设计告诉我们:知识和技能是重要的,但语文教学不能只有知识和技能,更不能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口号下 ,为追求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死记硬背或在"熟能生巧"的旗号下搞机械训练,重复训练,而应该从三个维度全面认识和把握课程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具体制定和落实三维目标,我在讲授《一双手》这篇课文时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描述 一,导入

  师:同学们,拿出尺子来量一量自己手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把数字报出来,看看谁的手大.

  生(积极地拿尺子量,报出数字):17,10,2;18,9,1.5;16,10,2;.......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很积极,不知大家知不知道,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也为我们介绍了"一双手",请大家看一看是谁的手,找一找他的手长,宽,厚分别是多少,比一比,哪个手大

  生:张迎善,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他的大

  师:那么,他的手仅仅是"大"这么一个特点么 请同学们放声去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横线填上合适的词,并说说理由.

  张迎善有一双 的手

  生:这是一双神奇的手,因为他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

  生:这是一双又粗又硬的手,因为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以致手指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生: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因为......

  二,细读课文,解读这双手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是一双大得,神奇的,创造绿色宝库的手,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刻画这双手的呢 请同学们相互协作为这双大手建立一个手的档案. (展示投影)

  手感: 手的肤色:

  手的纹络: 手的掌面:

  手指: 手的大小:

  手的别号:

  手的价值: 手的特点:

  (生相互讨论,完成档案)

  生:手感:半截老松木;手的肤色:呈木色;手的纹络: 又粗又硬,一道道黑土色;手的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整个角落;

  生: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三节老甘蔗,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手的大小: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手的别号:天下第一大手;

  生: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手的特点:大,粗燥,硬

  师:大家找得又快又准确,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手的描写段落,并做一些批注,看看这双手是怎样体现一位林业工人的特点的.

  生:栽树是手活,------要保证苗苗不窝根.------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这句话中"苗苗"充分体现了林业工人对待这些小树苗就像对待幼婴,百般呵护,精心照料.

  生: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了,磨透了.这句话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血肉胜过钢铁,充分体现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忍不拔的精神.

  生: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这双手由于长期的栽树而变得干枯的样子.

  师:刚才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是倾注了自己的感情,批注也做得非常好.从刚才的表述中,我们感觉这双手从外形的美感上来讲,是怎么样的

  生:丑

  师:那我想再问一问造成这双手外形丑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到文中找一找.

  生:他每天要载一千多棵树,他的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棵.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这双手从外形上看让我们害怕,但在了解了造成他手丑的原因之后,你还认为他手丑么 (生齐答:不丑)我们都知道刻画手是表象,最主要想通过这双独特的手来表现这样一个人,通过我们大家的阅读感悟,思考一下,作者是想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的人.

  生:勤劳无私,乐于奉献,淳朴实在的人.

  师: 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好.张迎善同志,就是这样一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人,他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贡献很大,由此我想到中央电视台近年来都在搞感动中国评选活动,我相信如果在现在他也一定会被选上,下面就请同学利用文中的信息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老师给同学们两个例子:(投影展示例子)

  《感动中国》 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李春燕"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感动中国》 2007年度人物获奖者"李丽"

  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生:一双手, 并没有什么寓意 但是像半截老松木样的人你见过么 这双手每天要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仅灾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饱经风霜的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这就是张迎善的手

  生:长城是耗费数十万能工巧匠,花了十年时间修成的,抗日是靠全国人民,花了八年时间才胜利的,青藏铁路是中国科技人员花了35年时间才筑成的.这些事是多么令人惊讶,但是一个普通林业工人用一双手栽树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多立方米.却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这是让我们多么咋舌,这几乎可看是奇迹.奇迹的创造者就是张迎善

  生:......

  师:同学们真心地赞美了这样一位普通的劳动者,那么像张迎善那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请同学们用眼去观察观察他们,动手去写写他们,由衷地去表达我们的感激和赞美之情吧.

  反思:在新课改中,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能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一切有效的帮助.我进行了尝试,从而得出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力落实三维目标:

  住文本,让学生听起来,读起来,说起来,写起来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而知识和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应完成的一个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听,说,读,写.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了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训练.让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这双手,让学生用一个固定的句式说一说张迎善有一双什么样的手,请同学听一听,并且为我们最可爱的人——张迎善致颁奖词,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角色转变,让过程与方法更民主,更自由.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作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拿出尺子量自己手的长度,宽度,厚度并且和主人公比一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在为"手建档案"这一环节,同学们一听档案很陌生,非常想知道有关档案的信息,从而也激发了他们找答案的动力.

  三,随风潜入夜,让情感教育水到渠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真心实意的"教"并且创造有利于学生感受,参与和体验情感的机会.本节课中,让学生拿自己的手和主人公的手进行比较,初步感受主人公的独特之处,再通过仔细分析了"手丑"的原因之后, 让学生谈感受,还认为"手丑"么 学生在入情入理的读书感悟,交流后,学生的情感心弦被拨动,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他们通过一双手, 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双奇特的手,他们看到了劳动者的美,看到了因为劳动而获得的财富,看到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他们由衷地想要去赞美他,所以在颁奖辞这一环节,学生有感而发,让他们在自然而然中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让他们由这样一位普通的劳动者而拓宽开去,看看还有哪些人和张迎善是有一样品质的,同学们自然会去观察,会去感恩这些默默无闻奉献的人.同学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感情,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程奖张

  钧逞桨章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巩固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 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

  (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 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 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 (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 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 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 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 (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二,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

  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粗糙,坚硬,与众不同,勤劳,造福人类)的手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篇14

  教学目标: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已经留心观察过爷爷奶奶、爸爸手,他们的手各有哪些特点?互相交流一下好吗?大家说的较多的是劳动人民的手,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二、朗读课文,整体认知。三、理清文章思路。四、探究:    1、课文是怎样去写主人公的“一双手”的?    2、文章通过一双手写出了主人公什么样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张迎善的手。    4、学生齐读有关描写张迎善的手的语句。    5、其实,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像张迎善这样在自己的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成就的人,你知道有哪些,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五、小结。六、布置作业。1、留心观察一双劳动人民的手,学习本文的手法,以“       的手”为题,写一篇短文,200字左右。2、画一画你爸爸手。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篇15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也折射了像张迎善一样在平凡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广大劳动人们。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张迎善那双手的特点,探讨那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了解张迎善为绿色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感受张迎善勤劳、坚韧、敬业的高尚品质。

  2、能运用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阅读方法品读句子、理解文章。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体会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感知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特点。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愿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一猜:观察几双手,猜一猜这些手的主人是怎样的人?

  2、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

  预设  ①这是谁的手?②这是怎样的一双手?③这双手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初步了解主人公——张迎善

  三、再读课文,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思考:

  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请找出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再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请在这些句子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有什么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四、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一)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学生交流汇报,并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

  2、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3、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

  (二)、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3、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6、小结

  (三)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3、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父母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那双手写一写。

  板书

  粗糙、                      的   一双手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篇16

  《一双手》教学案例

  《一双手》是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带着对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敬意,我和学生一起品读学习了这篇课文。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在1981年至1985年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

  理解好这句话,有利于学生感受张迎善一双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进一步领悟到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学习这一句话,我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查到的关于“垧”的意思。学生汇报如下:垧,量词,计算地亩的单位,各地不同,在东北一般合十五亩。学生汇报的和我查到的一样,我于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计算得出:33×15=495亩;44.5×15=667.5亩。

  教学进行到这里,我本来想让学生谈谈“张迎善一个人植树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之类的问题,但是学生迷惑的眼神告诉我,他们还没有弄明白一垧(即15亩)到底有多大。这时一个前排的学生小声说:“15亩有多少地呢?”是的,15亩,对于成人来说有多大地方已经建立了概念,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能还一下子形成不了清晰的概念,更不用说495亩和667.5亩了。

  看来,我课前备课考虑不周,此时,必须给学生一个熟知的参照物,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关于垧(也就是15亩)的概念。

  怎么说给学生听呢?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巧我们学校上一周,向上级填报了学校的占地面积,我们学校占地15.1亩。可以说,校园多大,对于已经在这里学习四年的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于是我告诉学生,我们程集小学校园占地面积约有15亩,学生很快算出33垧树林相当于33个学校这么大,44.5垧迹地林和次生林相当于44.5个学校这么大。班里的学生沸腾了,“张迎善真了不起,这确实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学生一下子在数字面前,认识了张迎善这位普通的林业工人可敬和不平凡。

  教学的美好感觉往往是在教学预设中的精彩生成,我期待着课堂上有更多生动的教学生成。

  《一双手》教学案例

  成都市双流县中和小学     刘  骊

  《一双手》这篇文章尽管朴实无华,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透过一双手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且产生敬佩之情,真的很不容易。因此,教学时,我按以下思路,引导学生从读中领悟,从读中体验人物品质。

  一、整体入手,层层推进。

  我先让学生感知全文内容,知道课文通过写张迎善的手来赞扬这位默默无闻、为造林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普通劳动者。然后认识这双手的特点,了解这双手不辞艰辛、默默奉献,为造林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对这位普通的劳动者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只有具备了整体思路,才能很好把握教材,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

  二、细读品悟,充分认识手的特点。

  手,作为人物品质的外在表现,必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只有充分认识手的特点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品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手的句子,然后用“这是一双( )的手”的句式概括手的特点。孩子们读得那么投入,品味得那么深刻,用语是那么的精当!请看:这是一双粗糙的手;这是一双老松木般,沾满泥土色的手;这是一双硬邦邦的大手;这是一双伤痕累累的手;这是一双天下第一大手……言语间闪烁着无穷的思维火花。

  三、数据解析悟美德

  在文章中多处使用数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运用好这些数据对领悟人物品质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为什么张迎善的手会那么粗大、硬邦却伤痕累累呢?原来,是因为他一天要栽一千多棵树。“一千多棵”到底有多少呢?假设种在我们校园里应该有多大一片呢?我引导孩子们充分想象,感受张迎善的巨大贡献。栽一棵树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那栽一千棵树呢?你们有什么感受?孩子们全都发出低声惊叹,那惊叹里有心疼,有敬佩,有不可思议……我抓住契机乘胜追击: “此刻,你想对张迎善说什么?”使孩子们从心灵深处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张的不辞艰辛,艰苦创业,默默奉献的精神。那么,这双手究竟为造林事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呢?我让孩子们找出文中数据,并通过和我们学校比较,和他们熟悉的小区比较,告诉他们那么多木材能够盖多少大楼,可以覆盖多宽的地盘,孩子们的脸上满是敬佩之情。我借机发问,“孩子们,你们想说什么,想对张迎善说什么?”使孩子们此时的心情随动人的言语表达得淋漓尽致。相信他们一定受益匪浅。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103501259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