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温柔眷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微信扫码分享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通用13篇)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篇1

  在《语文学习》1995年第1期上,张大文的文章《何必换一种读法》不同意邓春江《何不换一种读法》一文的观点,即不同意小说的主人公是一组群像之说。张大文指出:“韩麦尔先生正是一位捍卫祖国领土坚持到最后一天的英勇战士,小说的主人公非他莫属。”我不敢苟同这一观点,也不敢苟同文章中的一个论据:“既然他是一个受教育者,思想起点要比老师低得多,他怎么会是主人公呢?或者说,他怎么能挤到主人公群像中去呢?”看来,以觉悟的高低来衡量是否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张大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文章中附带论及的谁是《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时,也有类似的一句话:“其实,思想境界无名战士高得多。”我想,思想觉悟的高低恐怕不能作为判断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的参照系数吧?不然的话,阿Q、祥林嫂、别里科夫等人物都要被逐出主人公的行列了。

  看来,衡量是否为小说的主人公还得有一个正确的说法,我认为《辞海》上定的标准可以参照:(主人公)是“文艺作品中集中刻画的主要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一个“矛盾冲突的主体”,一个“集中刻画的主要人物”,使标准明晰化了。如果再适当引申一下,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应该围绕着主要人物而展开。用这三条标准衡量一下,我觉得《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应该是小弗郎士,而非韩麦尔先生了。

  先说“矛盾冲突的主体”。《最后一课》矛盾的焦点应该是征服与反征服的矛盾,即普鲁士人要用强令改变民族语言的方法来永远征服法兰西民族,不但要在领土上占领法国,而且是通过消灭法国文化来永远地征服法兰西民族的心。而法国人民,尤其是法国的孩子,“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就永远不会被征服。但可悲的是,孩子们(以小弗郎士为代表)以前由于不重视学习并未掌握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大人们(以郝叟老头为代表)以前由于只知道让孩子们去干活挣钱,不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今天的局面。时间只有一天了,明天学校就要改教德语了,矛盾就这样尖锐地摆在了人们面前。《最后一课》之所以能摄人心魄,就在于小弗郎士在种种外因(如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出全身力气教完最后一课的勇气,郝叟老头捧着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发出的颤抖的声音,那阵阵紧逼的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士兵操练结束的号声)和内因(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受奴役的决心)的作用下,终于完成了由厌学到认真学习、由讨厌法语的分词到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的转变。因此,当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时,这几个字就不仅是写在黑板上,也是写在小弗郎士心中了。连顽童也知道爱国,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已被交到下一代的手中,这样的民族会灭亡吗?矛盾终于解决了,小弗郎士是矛盾冲突中的主体人物,当然是小说的主人公了,这是从总体到局部(主题到人物)的认识。

  再说小说中“集中刻画的人物”。粗粗看来,小说用了许多篇幅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表情、动作、服装,似乎他应为主要人物。但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正是要揭示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过程 的,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作为小弗郎士思想发展和成熟的一种映衬。小弗郎士由于贪玩而逃学,他挨过老师的骂,挨过老师的“大戒尺”,他对老师心中有个“怕”字,他甚至觉得看普鲁士士兵操练更“有趣”。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他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老师并没有因为他的迟到而责罚他,反而进行自责,并且耐心地讲解,“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这时小弗郎士觉得法语“挺容易”学,他“舍不得”跟法语课本分手了,他开始爱国家、恨敌人了。对从屋顶上传来的鸽子的咕咕声,他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当看到韩麦尔先生那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地瞪着一切的眼神时,联想到老师四十年来为祖国忠诚服务,小弗郎士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所以,小说中真正“集中刻画的人物”还是小弗郎士,这是从部分到整体(人物到主题)的认识。

  情节应该围绕着主要人物展开。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围绕着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时,各部分之间应该有一种内在的十分紧密的联系。小说的情节是有这种因果联系的:小弗郎士贪玩厌学是因,在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权利即将被剥夺时感到痛悔是果;老师全身心地诱导和耐心地教是因,小弗郎士终于爱学习了,开始有了民族的意识是果;一个民族在被异族奴役、同化时所有的人都感到万分痛苦、并且作出最有效的反抗是因,在这样的时刻孩子们终于醒悟、牢记民族的根是果。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如以韩麦尔先生为主人公来分析一下小说。我认为这种分析难以成立。它有两个问题难以解决:其一,既然中心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主体”,其他人物就应该围绕他而展开,如郝叟老头的思想变化难以与主人公发生联系,铁匠华希特游离于情节之外,更成了多余的人物了。其二,韩麦尔先生不处于“矛盾冲突的主体”地位上,因为在亡国灭种惨祸面前,矛盾的解决不在于韩麦尔先生喷发满腔的爱国热忱,而在于在下一代心中植上民族的根,处在矛盾的焦点上和掌握解决矛盾关键的只能是小弗郎士,而非韩麦尔先生。再说对解决这一矛盾韩麦尔先生虽然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但他还不是使小弗郎士产生思想转变的全部动因,应该说是韩麦尔老师、郝叟老头和普鲁士人(他们的野蛮奴役政策)三位一体的力量构成小弗郎士思想转变的外因。这是从否定另一种说法的角度对小说主人公的探求。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篇2

  达标训练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课文是在________________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2.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安排情节,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记叙。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_。3.根据拼音写汉字xié________持  hǎo________叟  chà________异qí________祷  gěng________咽  ào________悔4.解释加粗的字①闹________  ②异________③思________  ④宛转________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③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6.分析句意填空“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两句话分别表现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热爱。 能力提高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普士兵的号声——①他们已经收操了。[a]站起来,脸色惨白,[b]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②”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1)文中画线处描写人物的两种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2)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作用分别是(    )a.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延长。b.表示解释说明,递进。c.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停顿。d.表示递进转折,语音的延长。(3)为什么听到钟声与号声后,韩麦尔先生的脸色变得这样难看? (4)从情节上看,这部分是故事的________(5)“使出全身的力量”“法兰西万岁”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6)如果结尾处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头*着墙壁,话也不说”这一举止和表情的? 开放探究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出韩麦尔先生因哽住而未说出的话。2.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联系我们的祖国在上个世纪曾遭受过日本人奴役的历史,请你谈谈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历史?3.根据课文结尾,假设你是小弗朗士,展开合理想象,以“散学以后”为题续写一篇文章,不少于350字。参考答案达标训练1.法  都德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2.“我”的见闻感受  上学路上→上课→下课  小弗郎士3.挟  郝  诧  祈  哽  懊4.①声音大  ②惊讶  ③估计  ④(歌声、鸟声等)抑扬动听5.①拟人  ②比喻  ③反复6.祖国文字  祖国语言  祖国 能力提高(1)语言、动作  (2)c  (3)钟声、号声宣告着最后一课的结束,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  (4)高潮和结局  (5)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6)不好,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他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法国的感情之深,他永远都不会忘记、放弃自己热爱的祖国。 开放探究(略)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篇3

  课 时 计 划

  备课时间:(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周星期( )

  2005年 上 期 总第(  )课时 

  计划  课时   

  第  课时

  课题:                最后一课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 ”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教学方法: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  

  二、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三、研读课文

  1、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为题?

  2、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3、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吗?

  五、作业 

  试着找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篇4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教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篇5

  最后一课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本文是一篇外国小说,为使学生能够把握主要人物及小说主题,不会阅读、分析、概括,本课教学设计拟多角度切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思考。

  角度之一:对韩麦尔的描写

  1.教学方法及步骤:①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的句子;②找出描写韩

  麦尔消像的语句(穿着、神情);③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动作的语句。

  2.依据找出的语句,让学生讨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3.引导学生的见解,讨论归结到韩麦尔是个普通人,是个“可怜”人,是个爱国者,是

  从而使学生明白课文中有七处点到韩麦尔的爱国情感,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也正是法

  国人民的心声。

  角度之二:小弗朗士的变化

  1.教学方法及步骤:让学生思考课后练习二,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然后概括总结。

  提示:小弗朗士是小说的主人公,全文以他的见闻和感爱为线索。小弗朗士的变化,是

  从三个方面进行刻画的。

  a.对普鲁士兵:(操练有趣)幼推→(知道布告牌上的内容)坏家伙→(强迫鸽子说德语)仇

  恨、轻蔑。b.对老师:(迟到)怕骂→可怜→崇高。c.对学习法语:讨厌(想逃学、画眉歌唱,这些比分词用法有趣得多)→懊悔(旷课找鸟窝、溜水)→难爱(愿花任何代价换得熟练地背

  分词)→细心听课。

  角度之三:主题的表现

  1.文章的主题是表现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最后一课,一个小小的生活侧

  面是怎样表现这一重大主题的呢?一是社会背景的巧妙安排;二是人物的精心安排,以点带

  面;三是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

  2.教学方法及步骤:①找出交待社会环境的语句  提问:不要这些语句行不行?②不写

  郝叟等镇上的人行不行?③让学生复述印象最深的细节,然后指导朗读感人的细节描写部分。

  指点迷津

  1.本文的背景资料较少,不便于学生理解小说主题。因此,在预习中向学生介绍有关背

  景材料。

  2.继续训练学生默读、朗读,把握小说故事情节。

  3.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选准切入角度,扣住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

  主要人物的思想发展线),一线串珠式的把小说的形象与主题拎起,让学生深入了课文。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看到“最后”两

  个字,大家是否意识到这堂课会不同寻常?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看小说中上这节课的这一

  天与平常有哪些不一样?

  提示:(1)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

  来的。”

  (2)学校一反常态地寂静。“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这一

  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早晨的一样。”

  (3)老师不同一般地温和。小弗朗士迟到,生怕先生责备,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他,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土,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4)老师令人意外的穿戴。“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

  边的小黑丝帽。

  (5)教室里竟然坐着许多镇上的人。有从前的镇长、邮递员以及戴着三角帽、拿着一本

  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的郝叟老头。

  (6)整个教室里每个人都是那么严肃认真。“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笑在纸上沙沙地

  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

  ‘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7)韩麦尔先生神情呆滞。语法课上完又上习字课时,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

  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2.作者安排这一系列的异乎导常,请你事校外草地上普鲁士兵的操练,想想起到怎样

  的作用?

  提示:它一方面暗示了禁教法语这一坏消息的到来,一方面也突出了人们因此而悲愤的

  心情,更是揭示了矛盾的实质:普鲁士入侵,法国人民亡国的悲愤。

  3.本文的主要人物小费朗士开始还是个贪玩、幼稚,连看到普鲁士兵操练都感到比分词

  用法有趣得多的不懂事的孩子,为什么骤然间变得那么成熟?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和敬重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仅仅是因为韩麦尔先生一席话的开异所致吗?这些变化有无基础?

  提示:小弗朗士的变化是有基础的;小说开始虽然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弗朗士贪玩、

  不爱学习,甚至想逃学的思想性格,但“我还能管住自己”一句,就明确了显示了小弗朗士

  具有意志力(自控力)。当看到镇公所的布告牌前站着许多人时,他又想到:最近两年来,我

  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这说明这个看来稚气的孩子的内心是爱憎分明的,入侵

  者的罪恶行径他是牢记在心的。另外,铁匠华希特的话,他以为是和他开玩笑的,讽刺他,

  所以就气急败坏地跑进学校,这说明他是有自尊心的。自此可以看出:

  意志力、爱憎分明、自尊心    爱祖国、恨敌人

  ↓                    ↓

  基础                   升华

  4.小说的另一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普通老师,但在国家危亡之际,却能通过短短

  的一课,燃起人们心中的爱国之情,交给人们一把打开自己的枷锁的“钥匙”。他的教学艺

  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提示:首先他善于点染气氛,这天他穿上了平日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的绿色礼服和小黑丝帽,创设了一个严肃气氛。其次,他适时地以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直

  率批评来启发人们对过去错误的认识,从而激起人们觉醒。另外就是善于用比喻,教会人们

  救国的方法。再就是把握住关键时刻,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出全身力量写的“法兰西万

  岁”,抒发了自己的心声,也喊出了法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韩麦尔先生的教学艺术,把这首爱国主义交响曲奏得既深沉又悲壮。归纳如下:

  穿礼服、挂字帖——自责、质问——项比喻——书心声

  (创气氛)        (启觉醒)      (教方法)  (燃热情)

  5.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

  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段话中监狱大门、钥匙各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洁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语

  言的民族的象征,牢记本民族的语言,就不会记忆自己的祖国,可以激起人们的爱国意识。

  通过本民族的语言能够把人民的爱国情感凝聚成一种反侵略的强大力量,赶走侵略者,求得

  民族的解放,重获自由。

  (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怎样理解

  韩麦尔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和“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提示: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是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

  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号声暗示德语将代替法语。这两点给韩麦尔沉重打击,内心极为悲痛,表现为脸色惨白,小弗朗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表情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士感到他的形象高大起来。

  (3)“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这句话是批评阿尔萨斯人因循怠惰的习性,批评他们不奋发、不争气,以致当了

  亡国奴。这直率的批评是韩麦尔先生民族责任感的表现。

  (4)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的教室里飘扬”的

  含义?

  提示:国旗的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

  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容和摆挂的形式上看,很像一面面小国旗。烘托出教室里

  的爱国气氛。这正是韩麦尔先生为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精心设计的。

  (5)“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朗士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

  明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一个“也”字,表达了小弗朗士对学德语的反感,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

  德语的愚蠢。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法语的留恋;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文化侵略的仇恨。说明他

  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生的感染下,得到升华。

  妙文赏析

  难忘的一节音节课

  “哦!……该你了,上去,上去呀!哈哈哈……”你们肯定会觉得奇,怪,会不解地问:

  “这到底怎么回事呀?”

  这几天临近中考,学生们的负担可不轻。三天两头地写呀写,算呀算,一点儿空闲的时

  间都没有。我们这些祖国的“鲜花”都快变成“枯花”了。唉!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星期二下午,有一节音乐课,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枯花”们怀疑这堂课不会上。“枯

  花”们在心里默默地祈祷:上吧,上吧。因为“枯花”喜欢上音乐课。音乐课既活泼又生动,音乐老师既优雅又有意思。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枯花”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生怕其他老师占课。

  这时一位身穿红毛衣的年轻女教师出现在我们眼前!“哦,万岁……”大家一齐欢呼起来。

  音乐老师来了!“老师好!”这声音似乎比以往更响亮了。“枯花”们像被园丁洒了神奇水似

  的,一个个鲜艳无比,既刻成了“鲜花”。“同学们,临近中考了,大家的负担不小,今天

  下午,我们来轻松一下!”“噢……”响声震破了天空。“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击鼓传花,花传到谁那儿,谁就表演一个节目,好不好?”“好!”老师把电子琴上的“华尔兹”一开,就开始了。花是用沙包代替的,大家一个接一个地传,不一会儿,乐曲停止,沙包传到了

  朱莲华手中,朱莲华给大家猜了个谜语,不知怎么她哭了。嘿!瞧她激动的。乐曲又起,大

  家一个个急传沙包,生怕落到自己手中。“啊,快到我这儿啦!”我赶紧挺起胸来,王乐愉

  速把沙包传给我,我正想把它赶快传给同桌许颖,糟糕——乐曲戛然而止,沙包落到我手上

  了。大家都哈哈笑了起来,我只好走上讲台为大家表演节目。演什么呢?对!就唱支歌吧,唱

  我最喜欢的《爱我中华》。于是,我清了清嗓子——“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大

  家和着歌声拍掌为我伴奏。忽然唱到一处忘词儿了,怎么办?赶紧想,使劲想——“爱我中

  华,五十六族兄弟姐妹,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嘿!”唱完后,大家一个劲

  儿为我鼓掌,我回到座位上,心里美滋滋的。

  接着,白晨曦、郭转又为大家表演了节目,把“击鼓传花”推向了高潮,平时的烦恼、

  忧愁都化作云烟,随风飘去……

  “铃……”下课铃响了,愉快的45分钟过去了,下课前,老师还给我们唱了一首《新年好》呢,大家一齐和音乐老师拍手唱,甭提多高兴了。

  赏析:

  本文写一节课活动的全过程,详略得当,课堂气氛活泼,惟妙惟肖;插入上音乐课的特

  殊背景和同学们的心情,更衬托了这节音乐课的难得和难忘。

  思维体操

  1.请你读完每题对话的10秒内,用反常态的思维补充答话中的空白,给人出乎意料的效果。

  (1)子:“爸爸,我今天能留在家里吗?我觉得不舒服。”

  父:“你觉得什么地方不舒服?”

  子:“                !”

  (2)老师:“我们从羊身上能得到什么?”

  学生:“羊毛”。

  老师:“羊毛能做什么?”

  学生:“不知道。”

  老师:“你的上衣是用什么做的?”

  学生:“用             做的。”

  (3)病人:“哎哟!”

  护士:“你为什么呀?我还没有注射呢!”

  病人:“小姐,您            !”

  (4)甲:“没有女人我就无法生存。”

  乙:“你一定是好色之徒!”

  甲:“不,我是             。”

  2.在某次国际会议期间,一位西方外效官对我方代表进行挑衅:“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

  证:不用武力解决中国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是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

  你想想,我方代表应该如何针锋相对地反驳?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最后一课》是上中学后所接触的第一篇小说,考试中经常涉及,应按小说的特点来把

  握课文。

  1.掌握小说的要素。小说的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如本文的本要人物是,人物的思想如何变化等。

  2.对人物的刻画及形象分析。如刻画韩麦尔先生通过什么描写来完成的,塑造了他怎样

  的思想品质。

  神态:如“坐在椅子里……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进眼

  睛里带走似的。”表现了他对学校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故士的一往情深。

  动作: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

  那儿,头靠着墙壁……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些动作描写展现了一个爱国者的崇高

  形象。

  语言:如“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

  狱大门的钥匙。”这些话表达了沸腾的爱国热情,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也表达了对于民族和

  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深情——悲痛——内疚——赞美——沉思——悲愤。

  3.重要句子的含义,是考试中常常涉及的,应牢固掌握。

  4.识记下列字词的音义:祈祷(qí dǎo)   哽(gěng)  诧(chà)  宛转

  踱(duó)   惩罚

  动脑动手

  1.下面的几段话采用了何种描写

  A.语言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E.服饰描写   F.环境描写   G.细节描写

  (1)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

  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

  (2)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

  (3)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

  (4)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带,戴着那顶绣边的

  小黑丝帽。(    )

  (5)我本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

  2.填空题

  (1)《最后一课》的作者是          ,           国作家。

  (2)《最后一课》的体裁是          ,写于        ,表达了         主题。

  (3)《最后一课》一文的线索是          ,描写的两个主要人物是        和        。

  3.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

  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这可以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识的东西在他离开

  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1)这段话使用的修辞方法有(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E.借代    F.反复

  (2)为什么说“亡了国当了……钥匙?”

  答:                                                     。 

  (3)小弗朗士为什么觉得老师今天讲的“挺容易,挺容易”?是因为:(   )

  A.小弗朗士今天能注意听讲了。

  B.韩麦尔先生讲的内容少而简单。

  C.韩麦尔先生今天讲的特别明白。

  D.小弗朗士是带着深厚的感情全神贯注地听讲的。

  (4)小弗朗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是什么意思?(   )

  A.对韩麦尔先生的即将失业感到可怜。

  B.对韩麦尔先生被迫离开阿尔萨斯感到同情。

  A.对韩麦尔先生不但成了亡国奴,而且连从事了几十年的法语教学工作都被迫终止的处

  境的同情。

  D.对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一种伤感。

  (5)“恨不得”和“一下子”表现出韩麦尔先生什么样的心情?(   )

  A.弥补自己以往的过失的心情。    B.对敌人的抗争和对未来的希望。

  C.认真负责,站好最后一班岗。    D.对法语教学恋恋不舍的心情。

  (6)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       描写方法。

  4.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

  挺容易。我觉得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

  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

  歌吧!”

  问题:

  (1)文中加“△”的他和我各指谁?

  “他”指:            “我”指:           

  (2)“他们”指                      。

  (3)文中加横线的一句如何理解?请选择正确的一项。(   )

  A.因为老师讲最后一课很认真。

  B.因为老师讲的语法,很容易懂。

  C.因为我喜欢上最后一课,听讲细心。

  D.因为老师带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耐心地讲课,我们明白了学习语法的重要,学习认真。

  (4)“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一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5)第二段语句用的是        和        描写。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感情?

  创新园地

  卓别林遇盗

  一天,卓别林带着一大笔款子,骑车驶往乡间别墅。半路上遇到一个持枪抢劫的强盗,

  逼他交出钱来,请你想个办法,帮卓别林逃脱。

  四、同步题库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穆        (    )    皱       (    )     祈       (     )    叟        (    )

  戒        (    )    匙       (    )     郝       (     )    督        (    )

  喧        (    )    惩       (    )

  浆      (    )           浪      (    )

  奖      (    )           朗      (    )

  酱      (    )           郎      (    )

  捂       (    )              硬       (    )

  悟       (    )              埂       (    )

  梧       (    )              梗       (    )

  (二)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宁可(    )   字帖(    )    诧异(    )    宛转(    )

  哽住(    )   祈祷(    )

  (三)这篇课文中用了两个有关“语言”的比喻,确切生动,对突出中心思想起了珍好的

  作用。

  1.第一个比喻是借韩麦尔先生的嘴说出来,这个比喻是:                       

  。

  2.第二个比喻是通过小弗朗士的观感联想写成的,这个比喻是:                      

  。           

  3.这两个比喻有力地表现出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               的心情和

  的精神。   

  (四)对下面一句话的深刻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亡了国当奴隶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A.亡国奴只要牢记祖国的语言,最后总会胜利的。

  B.语言是人的灵魂,祖国的象征。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不会亡国。

  C.牢记祖国的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为收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

  争。

  D.亡了国当了亡国奴,就会失去自由,没有尊严了,只有牢记祖国的语言,才能交流思

  想,想互了解,勾通感情,冲出牢门,走向光明。

  (五)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

  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①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而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

  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②那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指出划曲线的句①和②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思想含义?

  2.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在句后括号中打上“√”,错误的则打“×”。

  (1)小弗朗士觉得这堂课上的内容地“全都懂”,甚至觉得“挺容易”,是因为韩麦尔

  老师讲得特别认真、特别耐心的缘故。(  )

  (2)小弗朗士觉得老师“可怜”,是因为他感到就要被侵略者赶走,想到老师将离开生

  活、工作了四十年的地方时的“伤心”。这种感情表现了小弗朗士的懂事和成熟。(  )

  (3)“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

  国话唱歌吧!”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弗朗士对自由的鸽子的羡慕。(   )

  3.下面哪一组的词性注得不对?请指出。

  (1)明白、精确、美丽、容易都是形容词。(    )

  (2)钥匙、字贴、甲虫、铁杆都是名词。(    )

  (3)语言、飘扬、讲解、叫都是动词。(   )

  (六)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①

  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        ②“我——我——”

  但是他哽③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

  们走吧。”

  1.本文的作者是:(    )

  ①莫泊桑    ②都德    ③马克·吐温

  2.文中注①的破折号表示:(    )

  ①底下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②意思的递进。   ③意思的转折

  3.文中注②的标点应该用:(   )

  ①“,”   ②“。”   ③“:”

  4.文中注③,“哽”的正确注意是:(    )

  ①gěn     ②gěng     ③gèng

  5.文中“法兰西万岁!”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

  (七)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其后1-8题。

  掌声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

  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  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着。

  我一下子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我是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

  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

  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下子蹿得老高,真有        

  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

  写在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表现真诚,但        ,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

  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

  了善意的笑声,我        ,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老师吗?今天,我愿

  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

  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

  水一般。

  我说完了,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

  也拍得非常起劲。

  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长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

  改成“    是个     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

  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

  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a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予以表扬。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b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文章有改动)

  1.填空:文章中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具体地点是        。

  2.依次加到文“        ”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不知所措   收效甚微   不甘失败

  B.怒发冲冠   事半功倍   不甘失败

  C.不知所措   事半功倍   趁热打铁

  D.怒发冲冠   收效甚微   趁热打铁

  3.对文中加线句子a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赞赏李晓勇于承认错误。

  B.赞叹李晓敏税地发现了老师对他的怀疑。

  C.为李晓的敢作敢当而感叹、吃惊。

  D.为李晓说话练习的题目新颖别致而感叹、吃惊。

  4.对文中加线句子b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反映了“我”的真实感受。

  B.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不仅褒奖了每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5.有关选文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采用了设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

  B.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C.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文章构思巧妙,究竟是谁在黑板上写字的谜底揭开以后,出人意料。

  6.下面有关“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按文中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非常惊奇   ②我完全陶醉了   ③我十分欣慰    ④我就感到有些蹊跷

  ⑤我颇感意外   ⑥我一下子惊呆了 ⑦我控制住了自己

  A.④⑥⑦②⑤①③        B.④⑦⑥⑤②①③

  C.④①⑥②⑤⑦③         D.④①⑥⑤②⑦③

  7.请从教学和性格两方面简要概括文中高老师的特点。

  ①教学特点:            ②性格特点:           

  8.请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参考答案

  思维体操

  1.此题旨在训练反常思维,打破思维的习惯性,以增强思维的机敏性。(1)学校(2)爸爸

  的旧上衣改的 (3)踩着我的脚了。(4)妇科医生。   2.我方代表说:“台弯问题是中国的内

  政,采用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无须向别国作什么保证。请问,难道你们竞

  选总统也需要向我们中国作出什么保证吗?

  动脑动手

  1.(1)B  (2)D  (3)C  (4)E  (5)F  2.(1)都德  法 (2)小说  1873年  爱国精神  (3)以“我”的见闻感受   小弗朗士  韩麦尔  3.(1)A F (2)语言是民族的象征,激发爱国意

  识,争取民族解放和自由。 (3)D (4)C (5)B (6)心理  4.(1)“他”——指韩麦尔先生;“我”——指小弗朗士   (2)“他们”——指普鲁士军人  (3)D (4)反复  (5)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嘲笑普鲁士侵略者的愚蠢,表现了对侵略者憎恨和反抗的思想情绪。

  创新园地

  卓别林满口答应强盗,只是恳求他:“朋友,请帮助个忙,在我的帽子上打两枪,我回去好向主人交代。”强盗摘下卓别林的帽子打了两枪。卓别林说:“谢谢。不过请再把我的衣襟打两个洞吧。”强盗不耐烦地扯起卓别林的衣襟打了几枪。卓别林鞠了一躬,央求道:“太感谢你了。干脆劳驾将我的裤脚也打几枪。这样就更逼真了,主人不会不相信的。”强盗一边驾着,一边对着卓别林的裤脚连扣了几下,却不见枪响,原来子弹打光了。旧别林一见,赶忙拿了钱袋,跳上车子飞也似的跑了。

  同步题库

  (一)略  (二)nìng tiè chà wǎn gěng qí  (三)1.亡了国家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小国旗的教室里飘扬。  3.悲愤  强烈的爱国主义  (四)C  (五)1.比喻 ①句的含义见 (四)C ②句含义:韩麦尔先生的精心设计很形象,烘托了爱国气氛。他是想让学生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领士,决不容敌人侵占。而小弗朗士把这些字贴想象成一面面飘扬在教室里的小国旗,说明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感。  2.(1)×(2)√(3)×3.(1)×(2)√(3)×  (六)1.②  2.① 3.① 4.② 5.这是韩麦尔的心声,心集中地体现出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七)1.今天第三节课  教室 2.D  3.B  4.B  5.C  6.A  7.教学灵活,善于诱导和坦诚机智  8.通过对课堂上突发事件的化解,表现了师生之间坦诚相待,相互信任,关系融洽。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篇6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教学设想及依据】

  1、文献法: 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

  积累。

  2、诵读法: 要求学生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

  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 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

  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目标 】

  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  感  目  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

  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发  展  目  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

  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资源】中国教育网站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

  【教学方略】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领会本文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

  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      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这说明本文的体裁是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

  (4)出示投影仪,检查课前预读情况

  注音:哽(     )  赚(     )  踱(     )  捂(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解释:宛转        懊悔        祈祷        哽咽        诧异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a、课前、课上和下课

  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c、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作业 布置:

  参看课后练习第三题,思考各段文字后括号里的问题。

  第  二  课  时

  (检查作业 ,继续第二教学板块)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  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③结构要完整。

  【教学后记】

  本课是篇教读课文,依据“读写说”综合教学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本教案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发展的本体地位,努力实现积累、运用、实践、创新的实验目标,用三个教学板块强调了读写说的综合教学。第一个教学板块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议,在听读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学生的读与说。如其中的“讨论与交流、小结”这两个教学中学生必须要说,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第二个教学板块,注重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轻易掌握了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而第三个教学板块中“激活思想”这一教学环节,注重了学生情感的引导与培养,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体现。“创新写作”则将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置于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真正突出了“写”的重要性。根据本教案教学,发现学生能大胆表述,勇于思考,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篇7

  教学目标 

  1.继续进行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感情。

  2.品位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味文章的独特魅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分析

  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但需要主要的是,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初一的学生不大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悲愤与沉痛。同时,因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细节的咀嚼品味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应注意引导。

  教学理念

  1.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长文短教”。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可学点、可教点很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取舍尤为重要。教学设计时应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突出最精华的部分。

  2.读写相联,以读促写。这篇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着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如: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诙谐幽默又不乏表现力的语言等等。应力求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本文的教学设计可以有三种思路,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选择。

  1.从小说的文体特点切入,抓住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贯穿对文章语言、情感的体味。

  2.从学生的欣赏点切入,根据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悟到的欣赏点,分别从叙述角度、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几个方面进行欣赏。

  3.教师在课外选一篇同主题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实施

  一、 导入  新课

  以爱国为话题引入新课。

  二、 查预习

  1 给生字词标上拼音

  2 畅谈阅读感受

  3 朗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三、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四、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这三方面的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a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表现怎样?

  讨论并归纳:

  a.对背不出分词用法,心里挺难受。

  b.小弗郎士觉得今天听讲,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c.每人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有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都不分心。

  d.听到郝叟老头古怪的念书声,又想笑,又难过。

  e.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b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a.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b.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的心理活动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五、课外比较阅读

  最后一课(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免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按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上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吸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选自郑振铎《蛰居散记》,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出版)

  思考:

  1. 作者在文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本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3. 谈谈两文的异同。

  作者邮箱: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篇8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多媒体课件展示)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峰。

  语言描写:„„

  2.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⑴“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⑵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三、完成课后练习三。

  四、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五、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开端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六、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七、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八、板书设计: 韩麦尔

  情节:上学

  社会环境

  教学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篇9

  教学重点:

  1、 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篇10

  津沽高中 田克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 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三板书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法国  都德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     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

  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篇11

  第7课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教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篇12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

  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2、解题

  早读课我们已经阅读了这篇课文,是谁的“最后一课”呢?(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阿尔萨斯)的人们。)

  二、感知主要人物

  1、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

  快速浏览课文,请大家谈谈对他们的总体印象。

  (学生自由谈,爱国,但也有一些不足,但不影响我们对他们的总体评价。)

  2、很明显,人物前后存在着一些“化”(板书),下面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具体说说这两个人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可以用笔在文中做一些批注。

  (学生读、画、评、说)师归纳板书

  最后一课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幼稚的孩子                            普通的教师

  可怜的学生         爱国者             可怜的朋友

  3、这一变化的导火索就是——最后一课,插入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

  19世纪70年代,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亡国之恨激起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小说家都德将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阿尔萨斯)的人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作者就是借助这些人,表达了所有法国人民的共同心声——爱祖国、恨敌人。(板书)

  最后,我用《马赛曲》的第一句歌词结束我们这节课: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光荣的一天等着你!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篇13

  最后一课

  教学重点:

  1、 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2、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104551259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