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草原》教学建议

《草原》教学建议

陌上烟雨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草原》教学建议

微信扫码分享

《草原》教学建议(精选13篇)

《草原》教学建议 篇1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

  ⑴ 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

  ⑵ 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

  ⑶ 通过展示图片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4、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5、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资料,访问老师、家长,与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建立联系等方式,为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备。

  6、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ì”;“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草原》教学建议 篇2

  学内容

  16   草  原

  共几

  课时

  共2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讲读

  第几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3.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

  1.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教

  学

  资

  源

  1.文献摘录:                            

  老舍(1899年~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中小学教员。“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1949年年底回到祖国,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鄂温克  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两万多人口,牧区用蒙文,农区用汉文。

  蒙古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三百多万人口,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新疆、甘肃、青海、河北、河南等地。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多从事农牧业。

  2.美丽草原的图片资料。

  预

  习

  设

  计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 欣赏歌曲和图片。

  交流。

  相互补充。

  朗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

  了解老舍

  提出初读课题时脑中闪现的问题或预习课文时不明白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访问的过程

  (2)课文写了草原的什么?练习分段、分层

  四.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感受。

  2.交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听过这样一首歌吗?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展示表现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图片。

  听了歌曲,欣赏了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草原。齐读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介绍老舍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时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教师相机介绍,如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等)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粗略地读了课文,文章课题是“草原”,课文写了草原的什么呢?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默读课文,思考。

  2.交流,讨论。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课文写了草原什么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了他们访问的经过?老舍先生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他们访问蒙古草原的经过,你能按访问的经过再次分一分层次吗?

  四、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

  作业

  设计

  普通题:1.抄写词语并正确默写。

  2.熟读课文。

  3.完成《一课一练》1——3题。

  提高题:学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从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并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草原》教学建议 篇3

  .《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 

  .草原

  1草原(a、b案)

  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教材依据】

  《草原》一文被安排在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属于本册书中的重点课文。

  【设计思想】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学生对这篇文章中描写的特有的蒙古草原风光很感兴趣,可以从这一点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qing的诵读,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朗读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搜集有关草原风光的资料。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配图片),教师在优美的乐曲中导入:

  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吗?那就是美丽的草原。今天,就让我们约上作家老舍,一起去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蒙古同胞独特的民族风情。

  (我是用音乐导入,让学生仔细听音乐,感受音乐中所描述美景,体会“草原是天堂”的境界。用优美的音乐导入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情境,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深入感受课文美景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感受草原的美

  学生边听录音边想象,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美景,然后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美,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具有把语言文字化为图象的能力。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作者是怎样表达内心的愉快,同学们也说说自己会怎样表达内心的愉快,可配上相应的动作。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想法。

  三、悟读精彩段落,走进审美天地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再随机出示相关的彩图,让学生“你有怎样的感受就怎样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图文对照,更能体现了词句的妙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进行朗读训练,读中感悟,这里把课堂气氛推入高潮。

  例如:“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一句中,“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同时多媒体展现草原风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现草原美景,牵起了作者初步动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诗这条暗线,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课内外结合在“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深情吟颂中结束了此段的教学。

  2、感受草原的美:

  让学生分小组组成蒙古旅游社,选出优秀的导游代表介绍蒙古的美。要求介绍是要全面,有礼貌、有微笑,用自己的话介绍。通过学生说,更能感受到草原美的真实性,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给学生提供一个说话训练的机会,体现了讲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这样一来,学生就在这扮演介绍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里把课堂气氛再次推入高潮。

  3、感悟草原人的热情好客,理解文章中心:

  ⑴ 读2~5段,各抒己见:

  草原景色如此美丽,草原上的人民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⑵ 说说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草原人的热情好客?为什么?

  要求:

  一边说一边把所引用的句子读出来,又读又说,加上自己的评论。

  ⑶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及表达的感情,进而理解文章中心。

  充满激qing的煽情读。反复吟颂结尾诗句,体会作者愈加强烈的感情,用饱含深情的颂读,体现学生对“蒙汉情深”的深刻理解。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看到这样的草原,接触到这样的草原人,请以:

  假如我是(      )。我会说。为句式,说几句话,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背诵你喜欢的段落,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教学反思】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这节课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美的课件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由于学生对草原景色和生活比较陌生,学生对草原景色的认识还有些浮于表面,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谈的还不够深刻。但是,我坚信,在大同小学的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够更精彩。

《草原》教学建议 篇4

  草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种,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多种类型,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小编在此整理了《草原》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草原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②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③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④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⑤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⑥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⑦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草原》阅读题目与答案:

  1.上文的句序已被打乱,请作调整。正确的顺序为:【C】

  A.③⑥⑦①④⑤②

  B.③⑥①⑦④②⑤

  C.③⑥①⑦④⑤②

  2.“一碧千里”的“一”应取第【A】 种解释。

  A.满、全

  B.相同

  C.数词

  D.专一

  3.“高歌一曲”中的“一”应取第【A】种解释。

  A.满、全

  B.相同

  C.数词

  D.专一

  4.“一碧千里”描写了【C】。

  A.绿的颜色

  B.绿的神态

  C.绿的范围

  D.绿的广漠

  5.“翠色欲流”描写了【A】。

  A.绿的颜色

  B.绿的神态

  C.绿的范围

  D.绿的广漠

  6.这段文字在描述时,采用了【BC】的写法。

  A.由近及远

  B.由上到下

  C.由远及近

《草原》教学建议 篇5

  课题:7 草原

  课时:第二课时

  教者:钱素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网络图片的感知中学习、理解课文1、2两个自然段的内容;

  2.使学生懂得草原景色的特点,了解蒙族同胞的热情;

  3.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草原的景色美。

  教学重点:掌握1、2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归纳出草原景色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句里行间体会蒙古人的热情。

  教具准备:大课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生字词,并说说生字词的意思。

  2.请学生展示网上下载的有关内蒙古草原的图片和资料,并说说自己对草原的初步认识和印象。

  二、学习新知感知草原的景色之美、人之热情。

  1.激发兴趣:你们眼中的草原和老舍先生所写的草原是否相同?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

  (2)再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

  (3)朗读课文,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

  (4)组织讨论,说说草原景色的特点。

  课文哪些句子生动地描写了草原的景色?

  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点?

  这些特点是通过哪些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

  (5)读文、板书、归纳:

  特点:广阔辽远一碧千里柔美和谐

  手法:比喻拟人反复

  (6)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课文,在读中归纳自然段的意思,体会草原的景色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组织学生自学课文,提疑释难。

  (2)启发学生读文思考:

  在草原上行车有什么特点?

  作者看到的河像什么?这一句为什么加上感叹号?

  蒙古族是怎样迎接客人的?

  (3)放手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4)指导朗读课文,体会句里行间所体现出的蒙族同胞的热情。

  (5)小结自然段内容。

  三、巩固知识,反馈练习。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再指出它们各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的。

  2.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清新,天空是明朗。

  (2)这种境界,使人惊叹,叫人舒服;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唱的是什么,听者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四、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及训练情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读课文,思考:蒙族同胞是怎样接待客人的?

《草原》教学建议 篇6

  我的说课稿——草原 

  以下是我参加本次说课大赛的说课稿,有些朋友向我借阅,现在我就把它发在博客上,希望你们能喜欢。

  《草原》说课稿

  04教本(三)杨菲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草原一文的说课设计,草原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开篇之作,在单元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将以两个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将进行全文的说课。我的说课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先来说说教材。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 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重、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丛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二、教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三、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去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四、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了6个环节:

  声像感知,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

  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

  自读品味,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美

  ↓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美

  ↓

  突破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整体回顾,拓展迁移——让美得到延伸

  1、声像感知,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将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作用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象,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更好的带着学生神游美丽的大草原。

  2、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当中,我将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发现草原的自然美,学生由情创意,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文中重点的语句,我将会出示与之相应的图片,由于图片的颜色鲜艳,形象突出,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个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句话的学习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渲染”和“勾勒”进行理解,并让学生动手画画。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结合图象,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到小丘线条的优美。

  3、自读品味,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小组读,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内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会配上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出草原美丽,恬静的景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走进大草原,从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美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学习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我将会放手让学生学习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汇报你觉得最能体现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同时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5、突破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6、整体回顾,拓展迁移,让美得到延伸

  课上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再次的朗读全文,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学生通过学习《草原》一文,激发了学生对西部的兴趣和欲望,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时即将结束之际,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资料,例如与之相关的网址,书刊等,并鼓励学生自主的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为本组“走进西部”其他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微型的教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我将如此设计板书:     

  草原

  静                         动

  景美                        人美

  天空   明朗可爱              远道迎接

  羊群    白色大花            热情好客

  小丘    翠色欲流              盛情款待

  牛羊    静立不动          蒙汉情深

  民族团结

  我的板书力求体现简单明了,从板书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草原的景美和人美,景美和人美融为一体,正好体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并体现出民族大团结。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积累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由于本人经验的不足,本方案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恳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我的说课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草原》教学建议 篇7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阅读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1、《草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景物聚焦”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其任务是在阅读中让学生感受草原的景美和人美,从而体会蒙汉两族之间的深厚友谊。

  2、本文写的是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表现了蒙汉两族的深厚友谊。文中通过对草原美景的描绘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场面,让学生体会蒙汉之间的情谊。

  (二)学生情况:

  刚接手这个班时,学生上课比较喜欢“沉默”,而且有35%的学生不会听课,听课时总是做其他事情,如把书翻来翻去、把笔分解玩等一些不尽人意的动作。但通过几周的训练,上课时终于看见有人举手回答问题了,交流的时候,全班表现得兴趣浓厚。对于这节课,因为有了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草原景美的了解深刻,导致他们有种很想去看看草原的冲动。所以课中我主要抓住人情美的五个场面来让学生研读、交流,以文中五个场面为依托,抓住重点语句来体会人情美,从而感受蒙汉两族之间的深厚友谊。

  技术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包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感悟人情美的五个场面。

  教学难点:通过感悟人情美的五个场面,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大团结的感情。

  教学流程示意图:

  课前重温风光美----3分钟

  ↓

  直接导入----------1分钟

  ↓

  感受洒脱美--------6分钟

  ↓

  感受人情美-------20分钟

  ↓

  升华中心----------1分钟

  ↓

  拓展延伸---------10分钟

  ↓

  总结、再现景美----2分钟

  教学过程:

  一、课前重温“风光美”

  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永不落的太阳》,学生边听歌边欣赏草原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听歌,欣赏图片,使学生对草原美景回味无穷,从而产生要走进大草原的冲动。】

  二、直接导入

  老师:是啊,清新的空气,明朗的天空,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多美的草原啊。大家想不想继续走进草原呢?

  学生:想。

  老师:好,现在让我们再次跟随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内蒙古的大草原。

  三、“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1、出示课件:“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除了一些忽飞忽落到小鸟。”

  2、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3、理解“洒脱”,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洒脱”?

  4、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洒脱之美,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辽阔,从而促进他们对草原产生好感。】

  四、研读感悟,感受“人情美”

  1、出示课件: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

  2、课文围绕“热情好客”写了几方面内容?

  (1)、学生思考。

  (2)、学生到黑板上写自己找到的内容。(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3、出示课件:请你们找出表现“热情好客场面”的语句,体会怎样把场面写具体。

  (1)、学生交流。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体会五个场面。(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4)、指导朗读。

  (5)、小结。

  4、出示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理解。

  (2)、根据情境体会蒙汉情深。

  【设计意图:文章中蒙汉的深厚情谊都蕴含在字里行间,通过研读、感悟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领悟蒙古族热情好客的五个场面,才能深入体会到两族之间的情谊】

  五、整体回顾,升华中心。

  是啊,这一幅幅美好的场景,反映出了浓浓的深厚的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情谊。

  板书:蒙汉情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促使学生对课文表达的情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六、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被糟蹋的草原图片)

  2、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你认为未来的草原会是什么样的?请拿起笔写一写“未来的草原”。

  【设计意图:草原还是原生态的美,而当学生看到被糟蹋的草原时,学生会很难过,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对草原未来建设的热情,让他们更深地爱着草原】

  七、回味总结,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了草原的辽阔、美丽,了解到草原人民的热情豪放,体会到了蒙

  汉两族的深情厚谊,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设计意图:对美景、优美歌声的欣赏,使学生深深地爱上了草原,爱上了草原人】

  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完成课堂作业中的第16课的练习。

  板书设计: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人情美 → 盛情款待  →蒙汉情深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深入,对蒙汉两族之间的深厚友谊感受较深。

《草原》教学建议 篇8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公溪中心小学 吴玲玲】

  〖浅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借助媒体,拓展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理念认为,每堂课的学习终点,应当同时又是新认知活动的起点。为此我十分注意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但因课外阅读毕竟在课外,无论是阅读材料寻找,还是阅读活动的组织,具体运作来起困难重重,学生往往很难及时找相关的课外读物。有了计算机媒体辅助,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计算机凭借其可以储存大容量大的优势,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我们可以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寻求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缩短大社会和小课堂的距离,缩短社会现实与学生思想交际的距离,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悟性、灵性和创造性。如我在教完了《草原》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写一份有关草原的导游词。学生通过主动上网收集相关资料,整合有关素材,再配上优美的ppt、有声有色、内容丰富。再加上与之相符的导游词,可以说是锦上添花。这项综合作业,其实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一种培养,对学生拓展学习的一种有效锻炼。

  【重庆市梁平县梁山小学 梁 平】

  〖该用、会用、爱用、活用·活用〗

  光爱用还不行,还得灵活运用,有机整合。我们认为,远教资源应该是一个素材库,而不应是一个成品库。因为做好的课件太僵化,限定了教学思路,让教师受制于它,让课堂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缺少了奔涌的活力。我们最欢迎的是紧密结合教材,有助于突破教材重点难点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我们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这些资源。我们一般不使用远教资源中制好的课件,而是巧借远教提供的素材进行二次开发利用,或用其激qing导入,或在学生“愤”、“悱”的时候用其“启”、“发”,或在学生激qing乍起的时候用其推波助澜,将学生思想感情引向升华……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远教资源还处于刚刚开发的阶段,难免会有一些东西不尽如人意。举一个例子,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草原》,在老舍先生笔下,草原“翠色欲流”,蒙古人民骑在马上,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而在远教给我们提供的视频中,草原上只长着稀稀落落的草,露出底下的黄土,马跑过,扬起阵阵尘土;蒙古人呢,戴着灰色的鸭舌帽,穿着蓝色的中山装,颜色非常单调。这不但没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极大的破坏了老舍先生用优美的语言在学生心中营造出的草原的美。像这样的资源,我们在备课时就应当坚决舍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福建省厦门市鹭江新城小学 钟胜秀】

  〖个性化阅读,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自读自悟,让课堂“美”不胜收〗

  美是语文课的灵魂,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无穷无尽的“美”:瑰丽多姿的语言、独具匠心的布局、栩栩如生的形象、妙趣横生的细节、动人心魄的情景……这种种“美”是灵动的,带有非理性模糊性特点,带有欣赏者自身的人格印痕,它拒绝死板机械、拒绝唯一的标准答案,那些重理性说教、重繁琐分析的课堂,是难以把学生带入美的殿堂的。只有精心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读自悟,课堂才能异彩纷呈,洋溢着美的气息。

  例如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教师没有去分析草原的几个特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读入手,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的句子,有滋有味地去品读,边读边想:草原美在哪儿?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由于没有过多的束缚,孩子们很轻松,也很投入,他们以其自身的知识、经验、感悟,对文本作出了富有个性的诠释,读出了新意,读出了创意,读出了文章的未尽之意,倾吐出了富有色彩的个性化语言:“葱绿的平地、碧绿的小丘,各种各样的绿简直把我浸染了,仿佛空气都变成了绿色的。”“放眼望去,绿浪翻滚,侧耳倾听,沙沙作响,那是翠绿的浪花在舞蹈、欢笑。”……接着,教师为孩子们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录像,并配上《草原牧歌》那悠扬的笛声,让他们亲身感受草原神奇的魅力,使之赏心、悦目、悦耳。最后,教师再次激发:“如果你置于这美妙的境界中,你想做些什么?”孩子们的每根神经都被激活了:想跳舞唱歌,想摄影作画,更多的孩子是“诗心荡漾”,想同老舍先生一样,低吟一首小诗:“草原青青河水清,羊儿肥壮马儿欢……”

  美的文本与美的资源和谐交融,孩子们感悟是美的、诗意的,课堂也是美的。这美久久地在他们心中激荡,而不至于分析来分析去,结果学生只记住了“草原又大又美”这个抽象空洞的概念。

  【广东省深圳市清华实验学校 谭振宪】

  〖在课堂教学中探求激励机制·以“情趣”激励学生〗

  以“情趣”激励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情趣的作用最主要的是“立体性”的调节作用:情趣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内在活力和敬慕、仿效心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所以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在教学《草原》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草原的描写创作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颜色的“涂抹”,体会到小丘线条的“柔美”;通过色彩的浓淡,“渲染”了草原的“翠色欲流”。在此基础上,我又以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地描述了草原的美景。这时,老师提出:你能根据图画,想象出羊群在草原的美吗?用比喻句来描述。这时学生已有了创作的欲望,思维活跃,有的同学说: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就像天空中飘浮的朵朵白云。有的同学说:羊儿在悠闲散步,像在大海中扬起了点点白帆……

  【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苗族自治县民族小学 龚文山】

  〖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初探·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来创设特定的情境,以感染学生。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感情的体现。上课时,教师可以先朗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

  【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古城小学 郭 辉】

  〖让自主学习成为课改乐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探究,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如果在教学中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并亲身体验到学习的结果,这将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方法──让学生自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便可以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

  例如教学《草原》第一段,引导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来理解草原辽阔美丽的特点。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采用“电脑绘画法”,描绘出一幅奇丽的草原风光图;有的采用“感情朗读”,读出草原一望无际的辽阔美,草原诗情画意的风光美;有的采用“做导游”的方式,利用电脑展示自己搜集的草原风光画片,绘声绘色地向“游客”介绍草原的特点,“游客”可以向导游随时发问;在欣赏草原奇丽的美景时,有的轻轻吟诵起《敕勒歌》的诗句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有的还为草原风光写一句广告语。在理解课文“蒙汉情深”的中心时,学生们在选择学习方法时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的采用“表演式”,当小演员,表演热情好客的牧民怎样热情招待汉族客人的,展示草原牧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有的采用“歌唱”的方式,以一首《赞歌》赞颂蒙汉人民情深意长的团结美;有的采用“舞蹈”的方式,伴着《草原牧歌》的旋律,自由跳舞,赞美勤劳的草原人民;有的还采用“想象法”,伴着《敖包相会》的音乐,想象蒙汉人民难舍难分的情景,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出来。让学生选择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限制思维范围,不规定思维路径,鼓励独出心裁和标新立异。

  〖让自主学习成为课改乐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探究,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作业内容·让学生设计〗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我让学生自己做主,自由安排作业内容,自我设计作业形式,使作业成为点缀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道绚丽的风景,展示“红杏出墙”的个性。

  例如教学《草原》一课,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分别设计了极富创造性的作业形式:

  ⑴ 积累类。摘抄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⑵ 绘画类。用七彩的画笔描绘草原如诗如画的风光。⑶ 小报类。通过查阅、搜集资料,以小报的形式介绍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草原》教学建议 篇9

  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在相应的扩号里。

  疾 (1)疾病 (2)痛苦 (3)痛恨 (4)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 (  ) 疾恶如愁 (  )  疾风知劲草 (  ) 疾苦 (   )

  2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寂静 (    ) 羞涩 (    ) 拘束(     )  洒脱 (   ) 回味 (    )

  3    比较下面句子,哪句表达更具有特点,并说明理由。

  走了许久,远远的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走了许久,远远的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4摘录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如:“……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过来。”

  5你能利用本文的直抒胸臆,精描细写的手法,来描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吗?请你试一试。记住要用上打比方的句子。

《草原》教学建议 篇10

  .《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 

  .草原

  1草原(a、b案)

  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解析】

  这个长句子中,把绿色的草原上的小丘比喻成一幅中国画。中国画的技法有许多种,有的用墨线勾勒,有的只用颜色渲染。作者觉得草原上的小丘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一片翠绿,又浓又润,像要流下来似的。流到哪里去呢?“流入云际”。这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和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解析】

  这一句是讲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情。惊叹,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翠绿感到惊讶。久立四望,是留连草原景色,总是看不够。低吟小诗,是想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3、“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解析】

  迂回,有点曲折,不呈直线。用玻璃带形容河,非常生动、形象。“河”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在草原上河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人家,才会有牲口。

《草原》教学建议 篇11

  【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听一首歌,请你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音,生闭眼听歌想像。

  师:歌曲就听到这里。现在请同学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说。

  生:草原。

  师:请你用完整的句子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草原。

  师:好,还有吗?

  生:我仿佛看到了马儿在青青的草地上奔跑。

  师:很好,(对另一生)再请你说。

  生:我好像看到很多人骑着马在草原上奔跑。

  师:很好,还有吗?你说。

  生:还有看见草地上有许多蒙古包。

  师:用完整的句子说。

  生:草原上……

  师:我仿佛……

  生:我仿佛看见草原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蒙古包。

  师:说的很好,你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许多人在唱歌。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今天我们就要随着老舍先生优美质朴的语言来到大草原上领略它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板书:

  草原 美丽风光 民俗风情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生:草原。

  师:现在请你翻开书,迅速地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然后划上记号,读给你们的组员听。读完以后,记录员手上有一张表,请你们评比之后,写下谁读的最好。开始。

  生读课文。

  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读。

  (巡视)

  师:老师了解到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划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现在请你把它念上几遍,然后你们小组可以聚在一起评比谁读的最好。虽然你们中间有桌子隔着,但是没关系,你们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聚在一起,读给小组长听,读给组员听。

  生离开自己的座位,小组内读句子。

  师:老师表上的格子打得有点小,但只要是你们觉得读的好的同学,都可以把名字写上去。

  生继续读句子,互评。

  师:我看到有些小组已经读完了。请读完的小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师:每个小组都选出了谁读的最好,能不能告诉我你们小组谁读的最好啊?

  生不敢举手

  师:自告奋勇,被选为读的最好的同学能不能请你来读给我们听?

  几个学生举手。

  师:好的,你来读。

  生读句子。

  师:好,我们同学要帮助你,有两个字要帮助你。哪两个字?你说。

  生:这个鄂温克他读成了“额温克”……

  师:只需要把正确的读出来。

  生:还有羞“涩”。

  师:请坐。可能刚才同学们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我说“选出最美的一个句子”,还有其他小组的谁来读?你来。

  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还有没其他同学是选这个句子的?你来读一读,你是选这个句子的。

  生读句子。

  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句子怎么才能读的更好呢?要强调什么地方?你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你们觉得三位同学哪位读的更好?

  生指某一同学。

  师:我们学着她读一遍。请你们拿起书,我们来读一遍这个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有读不同句子的吗?好,你来。

  生:在天底下……轻轻流入云际。

  师:有一个句子我们同学要帮助你。你说。

  生:应该读勾“勒”。

  师:好,请坐。这些句子实在太美了,她读了好几句。有没有同学读一句的?有跟她相同的吗?

  生:有。

  师:好,你来。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师:有读这一句的吗?

  生:有。

  师:来,请你来。

  生读句子。

  师:我们怎么强调这个羊群啊一会儿上去了,一会儿又下来了?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用你们实际的朗读来告诉我。

  生齐读该句。

  师:还有读别的句子的吗?别的句子也很美呀~还请你。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师:还有读这个句子的吗?你来,我们请个男孩子。

  生读句子。

  师:注意,翠色欲流的“翠”是个平舌音。你再读一遍。

  生:翠色欲流。

  师:好的,请坐。还有同学读这一句的吗?

  生:(指另外两个学生)她们俩。

  师:你们两到底谁来?

  生互相推辞。

  师:那么两人一起来,好吗?

  生齐读句子。

  师:你想帮助他们是不是?

  生:应该读“渲染”。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一遍。注意,既然是轻轻流入云际,我们要怎么样啊?

  生:轻轻地读。

  师:你们表现给我看。

  生齐读句子。

  师:不够轻轻。师范读。再读一遍。

  生再齐读。

  师:多美的句子啊!这么美的句子,我们要想个办法把它们表现出来。现在呢请同学们用“《草原》学生用资料”里面的图片,在里面选一张你觉得最适合你选的那个句子的图片,用它制作一张幻灯片,让大家看看在你的想像中这些句子应该是怎样的景色。老师现在把自主权还给你们。

  (教师取消教师机屏幕广播)

  学生制作幻灯片,教师巡视。

  师:有的同学已经完成了,有的同学还没完成。当你们的小组全部完成以后,你们可以互相去看一看组员的作品,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张图片,这张图片哪里表现了句子里的意境。

  学生继续制作幻灯片。

  师:有些同学插了图片以后发现,我的文字怎么不见啦?这时候你就要把鼠标放在图片上,点右键,再点“叠放次序”,然后再点“置于底层”,这样子你的文字就出来啦。

  师:把妳们制作好的作品就这样放在那里,是不是所有人都制作好了,举手给我看一看。现在你们可以去逐一看一看某个组员的作品,并且听他说一说他为什么要选择这张图片。比如说先看01号的,再看02好的,然后03、04如此类推。最后评出谁的图片插得最恰当,把句子理解得最好,把他的名字填写在信息表上,能不能很快做好啊?好的,进行吧!

  生离开座位,交流、互评。

  师:没弄完的同学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没弄完,那你现在就不要再弄了,要去评比别的同学谁做得好。

  师:已经评比完的小组可以回归原位。老师再给一分钟的时间,没完成的小组赶快完成。

  师:好了,时间到了,请同学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们按组次来汇报。现在老师要回到我的控制上。(教师机屏幕广播)请各个小组的汇报员告诉我你们组哪一台机被评为制作得最好的?把机号报上来。a组先报。

  生:a04。

  师:a04是吧?我们一起来看看a04。(屏幕广播a04)请制作这个幻灯片的同学,请你起立,你告诉我们为什么你要用这张图片?

  生:因为句子说“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这里的天都显示出来了(用鼠标指出)而且也可以表示空气很清鲜,天空很明朗。

  师:你怎么解释空气很清鲜啊?

  生:不语,稍迷惑。

  师指图片:按这个图片来说,什么叫空气很清鲜?

  生:因为这里(以鼠标指图中天空)从近往远处看,很多东西都能看的很清楚。如果空气很混浊的话呢,这里的视野就没那么广阔。

  师:说的很好,我们同不同意她的呀?

  众生:同意!

  师:请坐,说的很好。b组是哪一位做得最好?

  生:有三位。

  师:请你先说其中一位。

  生:01。

  师:我们来看看b01,也是这幅图,也是这个句子。有没有不同于这幅图的。

  生:b05。

  师:我们来看一下。(操作屏幕广播)请制作这幅幻灯片的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要选择这幅图片?

  生:因为那个羊群很多,很像一朵大白花,还有草地很绿,所以我选这幅图。

  师:有没有选同一幅图的同学?说说你的理解。

  生:因为这些羊群在草地上就像给草地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师:好的,我们看一下,除了这两个句子,有没有选其他句子的?c组,请你们汇报一下,如果有跟这两个句子是一样的,就不用说了,说不同的句子的。

  生:c01。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操作屏幕广播)看你选的是哪个句子。你为什么选这个句子啊?

  生:因为这个河水很清澈,就像明如玻璃的。还有一些小鸟在这里散布。还有这个草原也很空旷。

  师:嗯,对应了“忽飞忽落的小鸟”和“明如玻璃的带子”,请坐。有没有挑选不同的?现在其他小组你们可以自由推荐,哪一个是跟前面这几个句子都不一样的?

  生:d05。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操作屏幕广播)请你说说为什么选这个句子?

  生:因为这些马跑得很快。

  师:你怎么知道马跑得很快?

  生:因为我看见它的步形跑得很快,还有草跑得很快。

  师:草被踢起来了,对吧?说明马跑的快,还有谁是选这个句子的?你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觉得他们跑得特别快,因为这些骑马的人他们只睁开蒙蒙眼,地上的灰尘蒙住了他们的眼睛,让人感觉马跑得特别快,草也飘了起来。

  师:这里有一个词:“襟飘带舞”你们根据这幅图能不能理解“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那里是襟,那里是带呀?

  生:(指画面)这里就是襟飘带舞。

  师:这里是什么地方?

  生:头上系的是头巾,腰上系的是腰带。

  师:对,头上的头巾飞起来了,腰上系的腰带也飘扬起来了,这就解释了襟飘带舞。我知道同学们看着图片都能理解很多句子,现在老师要请你们看其中一句,在你们的书本中,请你们看(师范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有没有同学是理解这句话的?

  师:除了理解句子之外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网站,(操作教师机广播,出示网站)是关于蒙古族的民俗风情的,怎么研究呢?老师有一个计划,请组长上来抽签,把任务领回去,小组围绕这个任务进行研究,然后把研究结果写在信息表上,下次交给我,可以吗?

  小组张上前抽签。

  师:展示一下,你们抽的什么?

  生:手把肉。

  生:热情好客。

  生:蒙古包。

  生:摔跤。

  生:献哈达。

  生:服饰。

  师:下节课就请同学们就你们的研究结果向我汇报。

  师总结:今天我们跟着老舍先生这些质朴优美的语言,去领略了大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虽然我们还没有详细研究民俗风情,但是我们的心已经跟着这些优美的句子飞到大草原上去了。我们还借助幻灯片理解了在字典的解释中不好理解的字词,比如说“渲染”啊,“像绿色的大花”呀等等,希望同学们知道我们利用幻灯片或者利用上网来理解课文是为学习语文课服务的,所以我们还是要扎扎实实的学好语文。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让语文学习更有趣、更有效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细心的发现,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有效、更有趣。谢谢大家,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教学点评】

  1、《草原》此课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关于信息技术课题:信息技术课型最困惑的就是两点:

  ⑴ 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到网络的世界里去:

  以课文为原点,以这一点可以引出很多条线,如廖老师是以美丽风光和民俗风情两条线出发,是没问题的,美丽风光是这节课的着重点,着重于对美丽风光的理解。文中每一个句子都是一幅画,这么多的画面要*她去领悟然后用图片和文字相配合好一起来解说一个事情是一项非常费脑子的工作。还有一个民俗风情也是很多,学生说了很多他们感兴趣的,比如他们抽签抽到有:手把肉、摔跤、蒙古包等等这些如果要上网查资料就又是一节课的内容。

  ⑵ 怎样引导学生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

  网络世界浩大无边,我们如何让学生尽快抓住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学会收集处理这些信息。这不光对语文教学,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2、关于本课:

  廖老师对《草原》这一课的整体设计是没什么问题的,这一课也就是抓住这两方面,特别是课文后面有个升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老舍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赞美,抓住赞美这一点来理解异域的风光、异域的民情,表达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廖老师抓住了这一点来设计这一节课。

  让学生展开了一个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在这节课中学生对某些语句的感悟是很深的,包括图文并茂的展示,让我感觉到学生对这部分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现在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我们并不是因为一个图画我们怎么去给它配文字解说,或者是“因文索图”因为某些文字我们去找相关的图片,语文课不应该是停留在这个位置上,更重要的是整体感知、整体感受和整体感悟。从感知这个角度讲,它是个很实的东西,它需要学生阅读具体的文字来感知草原的美;而感受则因人而异,可以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话去“因文索图”,同时也可以让他们给很美的草原风光图片用自己的话配以解说文字,这样的话学生的感受就可能有独特的东西,而不会大家找到同一副画面,要说的句子也是同样的,这样就还是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感受这样比较主观的东西就不太充分了。

  第三个层面是感悟,感悟是我们了解了课文以后,读者的感悟是什么,悟出来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何在呢?包括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到蒙汉人民之间的情意和草原人民的生活应该感悟到什么,这种感悟就更独特一点。感受和感悟全源于前面的感知,感知得深、透,感受才独特、感悟才深刻。这节课中,一开始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不错,对美丽风光的整体把握也不错,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后来就没做到了,因为这节课没有完成,因为时间关系,第二部分的内容完成不了。象这样信息技术的课都是设计的内容比较多而在四十分钟里完成不了。如果在备课之处能够想到这一点,这节课就应该将重点摆在其中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让学生感悟得更深刻一点。让学生不仅理解课本中的话,而且能够把他们所了解到的草原和他们所搜集到的相关信息经过处理之后,用来表述他们对这方面的理解。

  实际上,在我们说话的“话”和画面的“画”之间,把“hua” 变成“hua”是两个层次,一个是把“话”变成“画”,把语言变成画面;还有一个就是发挥语文的另一种功能就是把“画”变成“话”,看着一个画面又能把画面的画变成我们说的话。网络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它可以有大量的图片甚至是与草原相关的一些文字信息,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思路,把“hua” 变成“hua”,我们既可以从课本中拿出相关信息,还可以借助网络这个比课本更高更大的平台上扩大信息量,来更全更深刻的了解草原,感悟语文的东西。

  3、关于小组学习: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大家去做,小组长巡视,或者是组员去看,觉得谁好。”在这里最终反馈上来的标准是小组长的,是个人的。最终汇报的时候却忽略了小组了,比如说“选你们小组读的最好的同学来读。”这里应该是小组五六个同学一起读,看能不能一起读出草原的美,读完以后说一说,为什么选这个句子,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让小组组员来说。而后,还有哪个小组也是选的这个句子,让他们也读一读,他们的感受跟之前那个小组的一样吗?到这个环节,小组合作环节才是一个完整的反馈。小组合作汇报的时候,我们允许一个代表发言,但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老师给他一个机会代表自己的学习小组来读,同时让学生也意识到在小组学习中,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而不是选一个人出来让这个代表来完成任务就行了。大家都要来读、都来谈谈感受,一个人谈完,其他人有没有补充。甚至还可以保留某种意见。

  4、关于学习平台及小组交流:

  教师是否可以有一种更快捷的展示某个学生作品的方法,不用每次都等上差不多半分钟才能展示一个学生的作品。还可以利用专题学习网使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之间实现相互的实时交流甚至是相互点评。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使学生不仅可以在小组内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有更高层次的借助学习网的零距离、多层面交流。

  5、关于朗读指导:

  在某个学生朗读之后,单一的请其他学生“再来读”,重复地读是没有意义的,应该在朗读的层次上对学生做出渐进的要求,如“谁来读?他读的怎么样?谁读的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谁能读的更好?(指读得好的学生)我们像他一样读。”以这样的形式促进学生在朗读上的相互学习和进步。

《草原》教学建议 篇12

  一、教材分析:

  1、课题课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草原》

  2、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按作者进入草原后所经历的事情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赞美了草原景美人更美,作者非凡的文笔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本册第二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第五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而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所以本课不仅起着继续培养学生理解品味句子的能力而且要注意阅读速度的训练,同时继续巩固小学阶段所安排的其它重点训练项目。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内容的编排,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借助文字,展开想象,再现情景感受草原之美和“蒙汉情深”,而品味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比喻、拟人的妙用则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制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借助想象,入情入境感受草原的景美,人美及文章的语言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感受蒙汉两族人民间的深刻情意。

  三、教法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无论是教或学,只要掌握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篇课文文笔清新,语言优美,在教学时要抓住一个“美”字真正体现“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去感受美,欣赏美,领悟美,进而去表现美,这也是我要教给学生的方法,此外,我还采用读议法、表演法并配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打开心窗,放飞想象,受到美的熏陶,并陶冶良好的情操。

  四、教具准备:

  草原风光美不胜收,可是大多数同学却没有身临其境地感受过,所以在上课之初我将展示草原风光片并配以胡松华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吸引学生的视听,让学生入情入境,为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五、教学程序: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得到个性化的自主发展,基于以上考虑,本篇文章的整体设计将分以下两个环节进行。

  (一)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赏景析文

  (二)师生互动,体情悟道,内外沟通

  下面就具体谈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赏景析文

  《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因素,我将在教学中融入美育,使课堂教学按照美的规律运做起来,从而增加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所以本节课我将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创设情景,自主表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始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迷人的草原风光并配以胡松华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学生通过这样的视听感受,心神一下子进入了那广阔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我将不失时机地导入:“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去感受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这样的导入以美的氛围一下子就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

  风光片播放完了,眼前的画面停止了,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却还在流动,他们嘴里感叹不已,眼中流露出无限向往,心中充溢着对美的深切感慨。此时此刻学生的头脑就像急待点燃的火把,我趁热打铁:“同学们,刚才足不出户就欣赏了草原的迷人风光,那现在你能不能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刚才的所见所感。”一针催化剂,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个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站起来就可能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们的描述中可能会有绚丽的色彩,动人的声音,为了使语言美起来,他们还可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但学生的表达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尽管学生的语言是经过揣摩加工的,是饱含感情的,但他们已不能再现出风景的美,然而学生却在这样的过程中进行了情境再现,搜集信息,整合语言,勇敢表达,有力地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意识。

  2、合作探究,赏析语言

  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我也参与其中,有感情地背诵出课文第一段,学生听后,两相比较谁优谁劣,不言而喻,学生在感受到这种差距后可能心里首先会愧疚,自责,继而涌起无穷的动力会产生:“我也要写出这样的好句子”的想法,至此,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我将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的妙处,自己品味后和组员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赏析语言,进入学生讨论范围的句子可能会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等,学生可能会体会到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是色彩鲜明清新秀丽,它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使语言更生动更形象,学生还可能会展开想像,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无论如何学生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更学会了倾听,接纳,欣赏,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使自己具有一定的亲和力,逐渐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3、虚拟角色,师生互动

  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千个观众含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理解集中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确立,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式和合作式。我将在这一环节中,与学生互换角色,向“小老师们”质疑,寻求帮助。长期的师道尊严早已在一定程度上闭塞了学生的言路。为了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快速地入情入境,在确信学生完成了第二个教学层次的学习任务后,我将故作焦急地说:“唉呀,各位大师们都已经大彻大悟了,可我还有几点疑问,还要请你们多多赐教呀!“真诚的求助,诙谐的语言,搞笑的动作,一下子让学生的表现欲望和乐善好施的本性,自然而然地进入虚拟的教师角色,他们会满眼热情,一脸期待地望着我这个“大学生”心里却积极快速地整合着刚才合作交流所获得的信息,我话峰一转迅速质疑“文中的渲染,勾勒有什么区别,如何理解?”问题一出可谓是一方呼唤,八方响应,可能有的同学会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帮我解释,还可能有的同学会搬来字典或其参考书去见证他的答案的正确性,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还可能到黑板前寥寥几笔,把两 者的区别形象地展示给我,不管怎样我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对于他们的热心帮助,我都将回报以诚挚的谢意,无限的感激,甚至可以将佩服之情溢于言表,我会说;“谢谢,谢谢,面对既热情又聪明的你们我可真是有点自叹不如呀!”凡此种种无疑都是对学生的极力肯定,学生听后眼睛会更有神,笑容会更灿烂,思维会更活跃,表达欲望会更强烈,必将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下面的解疑过程中,我还将适时地提出问题,如文中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等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展示个人风采,使 其个性得到张扬,心智逐步健全。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于课堂教学的机会,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学生之间实现了动态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人,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在愉悦交往中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使他们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室成为创造性传递的最好场所。

  4、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读可以:显形,激趣,动情,启智,育人。”

  可以变乏味的语言符号为鲜活生动的画面,在本步骤中我将引导学生识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之见于书,入于耳,发于心,出于口,口,眼、耳、脑,并用,以达到建立语感而融会贯通,心领神会而产生情思共鸣的目的。

  (二)师生互动,体情悟道,沟通内外

  语文教学应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更要引导学生去挖掘去感受文中的人性美,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一次次健康的心理教育,逐步形成其健全的人格,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人。鉴于此,本课有以下几个层次组成。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恰当的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真情,也可以激发其情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上课之初,我巧设如下情境:“各位好,我们朝阳旅游行社开发一条新郑至内蒙古的旅游专线,因为拓展业务的需求,特招小小导游员3名,如果您有意可参加我们马上就要开始的面试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一下内蒙古草原的迷人风光”。此语一出,群情激越,学习热情高涨,学生一下子就被这个充满了趣味挑战的活动吸引住,开始回忆梳理上节课的知识,经过加工再创造就成为他的导游词,然后娓娓到来,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竞争意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课堂上来,当然为了下个教学程序的需要,我只录用1至2名导游员。

  2、以趣促读,以说助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将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我趁热打铁,以“时间仓促,未完成招聘任务”为由,决定给学生准备时间进行第二次面试机会,不过这次将测试题目变为介绍内蒙古风情,那些在第一轮面试失败的同学会有一种绝处逢生之感,必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的方式,在自读自悟,小组交流,融合修整,激情介绍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了解内蒙古的民族风情,让学生在协作竞争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快感和成功的喜悦。

  3、整合信息,体会深情

  至此,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整体的认识,但他们所获取的信息还处于游离状态,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还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状态。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将在此环节中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化零为整,体会深情,我会问“蒙古人民是在什么样的日子里会这样的表现,学生一语道破是在欢迎贵宾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概括出作者一行在第2~5自然段中依次经历了什么?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可能会概括为“热情的远迎,激情的相见,盛情的款待,深情的话别。”这样学生不难发现课文着力表现的是蒙古同胞的热情、淳朴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意,而对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则是水到渠成。

  4、总结写法,指导写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写作时笔墨过于分散,不能很好地围绕所确立的中心组织材料,针对这种情况我特意这样问:“你从哪些具体描写中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动手划,动口说,学生自己找,组内议,全班谈,进一步加深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斜阳”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逐步明白只有围绕所确立的中心选材,组材,才能有力地表现中心。当然还可以借助一些表现手法,如本课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使文章的语言显得生动形象,鼓励 学生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借鉴本课的写作特点,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5、以读促解,升华情感

  要想让学生把作者的认识转化成自己的认识,把作者的感情转化成自己的感情,就必须设法使学生的心态化入言语角色,同步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感情氛围中,正是所谓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体现蒙汉两 族人民深情厚谊的句子和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入情入景,以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感情。

  6、拓展视野,共享资料

  陶行知说:“教育孩子的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求知欲望和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特点,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充分开采身边的信息资源,搜集有关民族团结的资料,使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分析,比较,选择,培养了学生搜集事整合信息的能力,全班交流进一步拓展孩子的视野,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当然,一堂好课的结束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将鼓励学生继续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

  至此,本节课的六个教学层次全部结束。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的基本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学生,正确估计学生,扶中有放,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控究,小组合作,最大限度地体会到学习的无限乐趣,成功的快感,及合作中竞争的妙处,不断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探 究能力,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

  14、草     原

  天空  空气                      蒙                            热情的远迎

  地,小丘       景美         汉            人美        激情的相见

  羊群                               情                            盛情的款待

  深                            深情的话别

  板书简明完整直观形象,梗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表现的中心一目了然,不仅体现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有助于学生揣摩写法。

  七、新课程理念和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体现:

  我设计本课的基本理念就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获得美的体验”,这样的理念也很好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如在让学生介绍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时,设置小小导游员面试活动,创设了情景交融的氛围,也形成了一个教学情意场,让学生回归生活,联系实际,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此外,在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运用赞赏性语言、眼神、神态和学生交流,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激励效果。

  再有,建立评价机制,体现“以学定教,教是为了学”的导向,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小组互评,学生互评,合作探究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创造性成果,使评价具有个性化,多元化,人文化的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切实地领悟到:赞可夫的话;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高度有效,”因此,我相信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定能使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

《草原》教学建议 篇13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通过自读感悟,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电视机、音响、光碟、两片叶子等。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  ,板书课题

  1.激情导入  。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让学生欣赏。

  2.板书课题。欣赏完了,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景色美丽,草原辽阔)作家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内蒙古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带着疑问,这节,我们一起来学习12.《草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草原

  二、整体感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1.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初略地读了课文,我可以向大家提个问题吗?(可以)课题是草原,课文写了草原什么呢?板:景色美丽 热情好客。

  2.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

  在“景色美丽”和“热情好客”两部分内容中,喜欢“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右手,喜欢“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左手。(看来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在,大家最想去感受哪部分内容呢?(景色美丽)为什么呢?我尊重大家的意愿,带大家去感受这部分内容。

  三、自主、合作、探究“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

  1.自读自找(不理解词、句、其它问题)合作、探究(不懂的问题)相互评价。(以小组为单位)

  2 .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生共议疑问。

  ①先让其中一个小组汇报情况。小组中的同学找出哪些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还有不能解决问题吗?其它组的哪位同学能帮助解决?谁能评一评回答的问题?

  ②除这组的同学所提出问题外,其它组同学还有问题吗?谁来帮忙解决?谁能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

  未能解决或解决不理想时,教师启发、解疑,学生对“翠色欲流、勾勒、渲染”等词理解不深刻,教学中采用“实物感悟法”(翠色欲流),操作演示法(勾勒、泻染)加深对词意思理解。

  学生提不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如:A.一些难理解句子,弄清其意

  思。B.草原景色有什么特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C.…… ,刚才大家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很好,解决了很多问题,面对景色如此美丽的草原,如果不进行细细品读一番,去受到美的熏陶,实在遗憾!

  6.品读佳句,体悟情感,培养语感

  ①自由读“景色美丽”部分,划出认为最美句子品读。A.自己练读。B.两个同学互读,看谁读得最棒。

  ②各小组推一名读得最好同学朗读,学生评价,赏析。

  ③出示认为最美句子,师生品读,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景色之美,从中受到美的感染。

  ④引读“感受部分”:面对如此美境,难怪作者陶醉了,在这种境界……,在这境界……(教师引读)。

   ⑤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优美乐曲,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情景。

  ⑥贴出“景色美丽”这部分的思路,在音乐的渲染下,美美地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部分内容,再次感受草原美丽的风光。

  四、知识拓宽

  1.展示搜集到有关草原的图片、诗歌、歌曲……小组中交流、欣赏。

  2.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可借鉴课文中好词、句,也可用具有磁性语言来介绍,看哪组同学最有创意,小组合作解决,选代表发言、评论。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再回过头美美地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陶冶,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学生边听边欣赏。(执教:周善庆 指导:邹武林)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草原》教学建议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110681260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