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甜尕妞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微信扫码分享

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精选13篇)

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篇1

  摘要:伴随着《半截蜡烛》的公开课磨炼,我经历了一次次思想与行动的蜕变,教师、学生、文本、设计,在这张多维元素的立体课网交织中,我从教学设计的预设走向着教学实践的生成。每一次理念的灵魂洗礼与方式方法的抉择运用都是在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间更替着,因而课堂也就在反思中一次次彰显出来,目标也就在一次次的斟酌中亮堂起来。不管是设计还是学生,是人文还是工具,是文本还是教师,我都做到与设计同行,与理念同行,与学生同行,与教师同行,与文本同行,在同行中有效地激活文本,点亮教师“机变随物移,精妙贯未然”的对话教学智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教学就是经验+反思。

  关键词:小学语文 行动反思 教学成长

  也许是忙碌使然,也许是惰性作怪,很多时候我们拿到一个文本并不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潜心会文,更多的是以一个教者的眼光迫不及待地去预设教学过程,因而创作的教案多了一些刻板呆滞的东西,而缺失了一汩最具生命与灵性的溪流。

  在我眼里,公开课的历练最能磨砺我们自己,心境独守着那份宁静,思维碰撞着多维的空间。虽然它可能还是一只很不起眼的丑小鸭,但它已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生命蜕变;虽然它可能还是一棵矮小,枝不繁叶不茂的小白杨,但它终究会在新课改的土壤中茁壮成长;虽然它可能还是枯水期的一条小溪,但它已谱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成长诗篇,奏响了温婉流转的动人旋律。

  我的《半截蜡烛》,从诞生的第一刻起,就像一只远航的小舟,从我心灵的港湾缓缓驶出。它不知道底下是安全的水域还是危险的暗礁,也不知道头顶是艳阳高照还是电闪雷鸣,它只知道“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为是船,大海就是它的家,不断地航行就是它生命价值的体现。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成长轨迹和生命节律:

  迁就设计还是迁就学生——半截蜡烛燃得飘忽不定

  我创作《半截蜡烛》动念于2006年9月底。因为10月中旬兄弟学校的十多位教导要来校指导教学工作,学校把课堂展示的机会给了我。在别人眼里,这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可在我的眼里,它却是一次难得的“登山”活动,因为上好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熏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可能磨课的过程历经艰辛,但乐在其中,且其乐无穷。

  当我翻阅所任教的第11册语文课本时,发现不是名家们千锤百炼过的极度经典课文,就是言语贫乏,很难编织课网的边缘课文。于是,我就放大搜索的面,以一个最朴实、最真诚的读者去阅读人教版、苏教版的课文。可能自己剔除了心底那一丝最功利性的因素,就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以心会文,所以,当翻阅到苏教版第十册的课文《半截蜡烛》时,我不知不觉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坠入了“情网”——情感的网。

  《半截蜡烛》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户普通的法国家庭伯诺德一家三口,为了保护半截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三次与德军周旋。在万分紧急的时刻,小女儿杰奎琳想出了办法,拯救了蜡烛中的情报。在“物响交流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着文中的人物步入了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但我的心一直揪紧在那,我不敢跳跃着去看故事的结局。回想当时,我是屏住呼吸看完了那扣人心弦的情节,我的情感红线一直被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敌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忠诚牵持着。我相信,它首先打动了我,它定能打动学生。虽然它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它朴实的语言背后浸润着真淳的情感,奏响着反法西斯战争中正义力量的最强音。它给我带来的,是生命的灿烂之光,是人性的海阔天空,是长满苇草的思维堤岸。

  就在那一刻,我决定创作《半截蜡烛》的教学预案。利用国庆长假,我依次查阅了有关这篇课文的教学思路和块状设计,包括课堂把握的重难点,我暗暗地想:带着这些想法和设计,不怕课上不好。在国庆最后一天晚上,我就“才思敏捷”地把整篇课文的设计写了下来。

  这个版本的《半截蜡烛》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了解战争背景,揭题质疑,自学课文,整体感知解疑,再读课文理清脉络,追溯故事缘起。

  第二课时(磨课的对象)

  一、铺垫,形成冲突

  1、听写词语:半截、蜡烛、绝密、绝妙,用上“绝密、绝妙”两个词,说说半截蜡烛的特殊之处。

  2、研读蜡烛存在的隐患: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第3-7自然段

  二、研读,自主探究

  1、说感受:听完这个故事,充斥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2、体险情:重点引导交流“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了。”一句

  3、知结局:结合课文最后一句“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来了解故事的结局。

  4、探功劳:蜡烛中的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你觉得伯诺德一家三口的功劳各自在哪?(三个探究是移动式的板块教学)

  探究(1)伯诺德夫人:“殷勤”献灯灭蜡烛,引导学生品读第3自然段。

  探究(2)大儿子杰克:“主动”搬柴移蜡烛,引导学生品读第4-5自然段。

  探究(3)小女儿杰奎琳:“巧妙”请求带蜡烛,引导学生品读第6-7自然段。

  三、升华,点题结课

  从战争的角度升华情感,引导学生融情于文。(播放法国国歌《马赛曲》)

  2006年10月9日,本校借班上课,我的《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首次在校长、教

  科室主任、年段语文教师面前亮相。课后,领导和老师们用充满鼓励的言词委婉地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这种感动一直伴随着我走在磨课的艰辛道路上。

  镜头一

  校长对我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教师只有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才能够使学生从课文语言中体会‘冷暖’的情感。当时烛光发出微弱的光,形势非常紧张,教师只是将预先设计好的朗读评价语抛给学生来反复朗读,却没能从细节处引导学生体会字词的‘冷暖’,并给学生具体的朗读方法指导,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和要求就不能很好地落实在具体的学习行为上。

  镜头二

  教科室主任对我说:“你能把文章读得如此之厚真是难得,接下来要考虑怎样把文章读薄。课堂四十分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集众人的智慧于一身固然重要,但厚此薄彼,生硬地把他人的想法拼凑起来,表面上看设计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非常完美,但缺失了学生最可贵的灵动与变化,留下的只是躯壳而没有灵魂,你需要自己的理解。”

  镜头三

  同年级的老师对我说:“课堂的预设决定了课堂的温度、广度和深度,你在引导学生探究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各自的功劳时,移动式的板块教学实现了一定的‘温度’ 和‘广度’,但在由‘广度’到‘深度’的转移时,还需从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等有关细节去引领学生探究人物的这些表现投射出来的品质。这样,学生会在以后的学习土壤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会把深度思维、多向思维的习惯播撒到每一个渴望获取更多知识的心灵中。”

  听着这些金玉良言,我犹如醍醐灌顶:

  1、厚此并非薄彼。我自以为整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半截蜡烛”层层推进教学过程,自以为把对文章的理解和朗读训练巧妙地糅合在了一起,自以为整堂课是比较酣畅饱满的,可素不知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既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即看你如何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课堂加以合理的设计,又取决于你对课堂主角的把握。而我却置学生的认识于不顾,只是追逐着课前努力设置的理想的课堂流程,精心设计的板书,因而,半截蜡烛燃得有点飘忽不定,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也自在情理之中了。

  2、平面并非立体。王尚文教授曾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倾听文本首先需要给学生以充裕的阅读文本的时间,“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甚或不解。遗憾的是,这个版本的设计在结构上看比较松散,从作铺垫——说感受——体险情——知结局——探功劳,前面几个环节由于教师设计的随意性把它们生硬地组装起来,使得对文本重点部分——探功劳部分的感悟因为时间限制而缺乏层层剥笋式的深入,一些课堂教学上的“对话”趋于肤浅杂乱,必要的字斟句酌与咬文嚼字因为缺乏点的挖掘而很少出现闪耀思想火花的语言。语文的味道、语文的意识反而被感性的激荡和理性的论赏给稀释了。这也告诉我自己,一份预设的课堂设计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内驱动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探求、主动构建、主动发展,那它设计的生命力也是苍白无力的。

  迁就文本还是迁就工具——半截蜡烛燃得烛油满地

  第二版的《半截蜡烛》是像凤凰涅磐般洗礼自己灵魂的再生。那段时间,打开电脑就在思考着自己的语文课堂。对话的多维度,多层次是应该的;催化学生的想象也是应该的。但怎样让自己的课堂成为一道语文味十足的上层佳品呢?它还需加入哪些或缺的辅食与调料呢?我想,缺的就是让学生在咬文嚼字和梯度朗读中思维和情感上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

  但具体怎样设置思维的难度,咬哪些文,嚼哪些字?与课文的什么语境结合起来?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还是潜在的表达效果?咬文嚼字如何与课文的梯度朗读相辅相成,使得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朗读?

  此时的我,面对着《半截蜡烛》,在头脑的风暴中竭力挣扎,“思维难度的设置”、“咬文嚼字”与“梯度朗读”等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这样的煎熬持续了一个星期,直到获悉语文教学专家将来校进行把脉式坐诊后,自己才将思维的大珠与小珠提炼了出来,终于听到了珍珠次第落玉盘的声音,当然,在悦耳的乐音中也夹杂着一些小噪音。

  第二版第二课时的《半截蜡烛》,大体思路如下:

  一、铺垫,形成冲突

  1、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半截蜡烛》,知道这是普通的半截蜡烛吗?它特殊在哪

  里?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第3-7自然段。

  二、研读,自主探究

  1、体险情:你从哪里感受到这种致命的危险已经像一颗定时炸弹进入了倒计时?

  引导交流“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品读“微弱的光”。

  2、知结局:结合课文最后一句“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来了解故事的结局。

  3、巧辩论: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如果这一事件被当时法国的戴高乐将军知道了,你觉得他会把荣誉勋章颁给谁?

  (1)双方一辩:亮观点,简述理由。

  (2)双方二辩:可反驳对方,支撑自己的观点。

  (3)双方三辩:再深入到文中找各自的功劳。(以下三个板块仍旧是移动式的)

  ①研读杰奎琳的功劳:

  a、陈述理由:略

  b、追溯原因:通过品读“娇声娇气”、“镇定”、“道过晚安”来体会杰奎琳的机智沉着、察言观色。

  ②研读伯诺德夫人的功劳:

  a、亮出功劳: 献灯灭蜡烛

  b、品读“急忙”、“轻轻地”看似两个矛盾的词,体会人物虽心急如焚却表现出的不露声色。

  c、指导多元朗读:“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③研读杰克的功劳:

  a、亮出功劳:搬柴移蜡烛

  b、自主选择句子练读,评价。

  c、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体会杰克在计划失败后表现出来的机智、从容镇定。

  4、统一观点:现在,你认为这枚奖章应该颁给谁?(一家人)陈述理由

  三、升华,点题结课

  从战争的角度升华情感,引导学生融情于文。(播放法国国歌《马赛曲》)

  2006年10月19日,仍然本校借班上课,在专家和许多热心同事的期待中,第二版的《半截蜡烛》粉墨登场。课后,专家以宽厚的臂膀接纳了我。

  1、体验感悟成为阅读教学新的增长点。教师创设了一个大问题背景:荣誉勋章颁给谁?让学生深入、细致地去读课文,对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需要学生设身处地与文本中的母子三人共同经历跌宕的情节,借助角色效应,缩短与对象的距离,增强了情感体验和领悟。有了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学生的诵读涵泳就能深入文本内核,同文本在鲜活的生命律动中展开交往,从而达到“文若己出”、通融一体的境界。

  2、咬文嚼字、浓墨重彩成为语文味课堂的催化剂。单就“微弱的光”这一不经意的词语,就有点石成金的味道。“微弱的光”实在是一枚进入倒计时的定时炸弹,是一把架在伯诺德一家三口头上的利刃。平淡的一个词“微弱”,却写尽了伯诺德一家人的极度的紧张和深深的担忧,因为蜡烛发出微弱的光意味着一系列险情即将次第发生。但如果不加品味,其中隐含的信息、千钧一发的形势就难以生成。具体怎么品读?一是让学生联系上文蜡烛存在的隐患说说“发出微弱的光”意味着什么?再加上学生入情入味的朗读把当时问题的严重性渲染得淋漓尽致。二是调取积累内化形势。再次回到“微弱的光”一句,想想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当时的险情?“危在旦夕”、“万分紧急”、“迫在眉睫”、“千钧一发”等词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三是在学生实声处理朗读有失偏颇时,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用虚声来表现险情。这时,紧张的呼吸、凝固的空气顿时充斥了整个课堂。

  3、细节编织的网眼清晰可见,但整张网的结构处理还可大气些。教师引导学生对险情的体悟,对伯诺德一家三口每人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研读都似或浓或淡的雾霭,悠悠地弥散在课堂的每一处空间,渗透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但课堂的布阵还可更整体些。像蜡烛的隐患,形势的危险的研读完全可以放到人物的探究中,它不但不会让课堂结构呈现松散,反而成为体悟人物内心与品质的极好载体。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了每一个人在保全蜡烛的过程中各自的功劳,但忽略了三人同仇敌忾中的合作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师生对话能从整体性的角度再有所深挖的话,学生的认知还会深刻。

  的确,相比第一版的《半截蜡烛》,第二版对课文第3-7自然段的课文处理,采用了设置矛盾冲突,提升思维品质的策略。我以辩论的方式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荣誉奖章颁给谁”问题解决为总体线索,引导学生经历“问题-感悟-产生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历程。这样,学生在两种不同观点:把奖章颁给杰奎琳和把奖章颁给一家人的碰撞下,对文本的感悟也在逐层深入。当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中体悟文中人物同仇敌忾,相互合作的表现时,教师再次抛出问题:这枚奖章应该颁给谁?学生众口一词“颁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到这里,似乎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已经迎刃而解了。

  在听到专家保留性意见的同时,我也在深刻反思这一堂课:

  一、自己对语文课堂扎实、深入、细致的追求,求到了扎实,求到了细致,但距离深入好像还缺了那么一点火候。两个孩子还很幼小,他们在与敌人的周旋中由原先的“脸色苍白”到后来的沉着冷静,转变的原因是什么?特别是杰奎琳年纪如此之小,但在蜡烛即将熄灭之时,为什么能极度镇定地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再上楼?是母亲的沉着机智为两个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是哥哥的大智大勇给了妹妹影响和启示。可惜,我对一家人的潜在表现缺乏了这一点整体性的考虑。

  二、自己对语文课堂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追求,求到了一定火候的人文,却丢失了最最基础的工具。虽然课的设计在学生主体地位上做足了文章,但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减弱,使得辩论的一辩、二辩、三辩没有达到循序渐进,矛盾的白热化效果,整个辩论呈现学生牵着鼻子走的状态。这样教学,学生虽然能借助文中的词眼明白伯诺德一家三口的各自功劳,但却失去了对语言文字不光要理解还要运用的这一工具性的课程特点。如果教师能紧扣教学之源——文本,找到这一文本体现工具性的极佳途径——指导学生学习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的表达方式,那么,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就不是什么艰难险阻的事了。看来,磨得还不够脱胎换骨啊!

  迁就文本还是迁就教师——半截蜡烛燃得一意孤行

  灵魂的再次洗礼是在学校教学周结束前语文专家给我们作的一个简短讲座。她谈到了“阅读教学中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问题和“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问题。她的基本观点是:教师要尊重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对文本的理解要到位;对话的目的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许多教师的课堂对话多了点感受与理解,却欠缺了点欣赏和评价。对话要对到一定的层次和高度,要放在整体的背景上来研究。对话的理想境界就是多元开放,螺旋上升。就像登山一样,从山脚拾级而上,移步换景,及至山颠才体验到豁然开朗的快乐!

  悟则有余,度却不足,正是第二版《半截蜡烛》的症结所在。如果能善于结合整体,在整篇文章的大背景下,从关键词句中读出它的潜在之意,揣摩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复杂的内心世界,不就能让课堂的春水吹皱满池了吗?于是,在兄弟学校的教导们来校指导教学工作前,第三版的《半截蜡烛》趁热打铁地诞生了。

  一、复习,问题导向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普通的半截蜡烛吗?课文围绕着这半截

  蜡烛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2、问题导向:法国政府决定颁发一枚荣誉勋章给这次成功保全绝密情报的有功之人,你认为这枚奖章应该颁给谁?(学生会有两种观点,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

  二、研读,自主探究

  1、预设颁给小女儿杰奎琳(品读第6-7自然段)

  (1)陈述功劳

  (2)杰奎琳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请求?研读体现险情的句子。

  (3)杰奎琳正是在这紧急关头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保全了蜡烛中的秘密,看来她的功劳的确功不可没。再仔细地想想,光有办法就能成功吗?

  研读杰奎琳的其他表现投射出来的品质。

  (4)杰奎琳在此次战斗中表现出来的沉着与冷静,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吗?(结合“脸色苍白”理解原先孩子们的那种害怕紧张)那后来怎么变得如此沉着与冷静了呢?(母亲的沉着冷静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

  2、预设颁给他们一家人

  陈述理由:保住蜡烛中的绝密情报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

  (1)探究伯诺德夫人的功劳(品读第3自然段)

  ①研读伯诺德夫人虽心急如焚却不露声色表现的句子。

  ②理解心急如焚可抓几个点“脸色苍白”、“急忙”、及上文蜡烛存在的隐患。

  ③理解不露声色可抓“轻轻”一词,同时对“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一句作多元朗读。

  ④陈述功劳:结合“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理解赢得宝贵时间。结合不露声色的表现理解树立榜样。

  (2)探究大儿子杰克(品读第4-5自然段)

  ①陈述功劳:从容搬柴显镇定

  ②找找杰克从容、镇定的表现加以研读,自主提问(……的时候,杰克是怎么想的?)自主解决。特别是“默默地坐待着”的沉着表现给了妹妹影响和启示。

  3、面对险情,母子三人与敌人三次展开周旋,虽然各自想出的办法有所不同,但不同的办法里投射出来的有相同的东西吗?

  三、总结,陈述理由:现在,你觉得法国政府把荣誉勋章颁给谁才是合情合理的?(一家人)陈述理由。

  四、升华,点题结课

  从战争的角度升华情感,引导学生融情于文。(播放法国国歌《马赛曲》)

  2006年10月23日,第三版的《半截蜡烛》闪亮登场。我的反思如下:

  1、将对话教学文火慢炖,逐层推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不可能急功近利地一步到位,需要在体悟和朗读间循环往复地抛几个来回。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促进内化。学生的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学生在平等的对话氛围中,自由表达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可以针锋相对,可以观点相悖,但随着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自然就进入了那种豁然开朗的境界,当然课堂的满池春水也是涟漪阵阵。

  2、将课的框架理性处理,凸显重点。整堂课,我采用“综合-分散-综合”的课堂结构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先让学生有根有据地学文,说说在你认为“荣誉奖章应该颁给谁?”一开始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这一勋章应该颁给杰奎琳,因为从结果来看是她完成了保护蜡烛,保全秘密的艰巨任务。而伯诺德夫人与大儿子杰克虽然也曾试图努力过,但最终毕竟都没有成功。因此,如果要按功论赏的话,这一枚奖章应该颁给小女儿杰奎琳。但随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教师具体结合文本语言,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地引导学生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最终使学生不但认识到母亲也为保住蜡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儿女们树立了大智大勇的榜样,大儿子杰克一如既往地表现出的从容镇定为杰奎琳赢得了下一个机会,然后再回归到奖章应该颁给谁时,学生众口一词地说应该颁给他们一家人,而且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对“为什么要将勋章颁给全家”这一结果有了比较全面与深入的感悟,从而比较理想地达到了文本解读的深度与高度。

  3、将艺术金针巧夺与人,激发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需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得学生学习的信心铆足劲。因此,教师语言艺术的真谛不仅在于使人知、使人信,更在于要巧妙地把 “艺术金针”度与学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像课堂上我请学生找杰奎琳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请求的?一学生找到了句子,但朗读时那种险情荡然无存。我则正面引导他:“你找得真快,如果能把你的理解融在朗读里,老师会觉得你更棒!”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识其道、明其理、感其情、动其衷了。

  可以说,第三版本的《半截蜡烛》在合理设计的同时,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深入挖掘文本的情况下,时时不忘文本的工具性体现,注重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具体在引导学生品读杰奎琳极度镇定的表现——向军官们道过晚安才上楼时,教师的理解是体现了杰奎琳的忍辱负重,但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向别人道晚安是西方一些国家的最基本礼节,因而教师的理解有点牵强附会与一意孤行。看来,在教师与文本之间,虽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解读文本时还是应该以文本为源,迁就文本,尊重文本啊!

  后知后觉

  三个星期的磨课,自悟和他悟的结合,有形和无形的合作,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原来磨课也是一种美,个体酝酿如诗,集体喷薄如歌。

  磨课是一种探究,你会惊讶于碰撞乃至燃烧的智慧和姹紫嫣红的精彩;

  磨课是一种锤炼,你会锤去一些糟粕,炼出许多精华;

  磨课是一种涅?,你会在自我否定中痛苦一时,却会在生命重生中快乐持久。

  磨课是愉悦的:虚心涵咏难能可贵,坦诚交流弥足珍贵;

  磨课是温馨的:如一束花儿在心间悄然绽放;如一道印痕,深刻、隽永。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5月第1版;

  3、《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1月-11月

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篇2

  [学习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绿线中的三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阅读提示]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课文可分四段: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第二段(第三自然段),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第三段(第四、五自然段),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第四段(第六、七自然段),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情、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同学们阅读学习的重点。

  [字词点击]

  1.读读本课生字,你注意到了吗:

  诺(nuò),声母是“n”不是“l”。

  琳(lín),芯(xīn)是前鼻音,而盯(dīng)是后鼻音。

  这些是南京方言的同学容易混淆的,读准了,多读几遍。

  2.写写本课生字,写前仔细观察:

  有6个生字是左右结构,而且多为左窄右宽的结构,写时要注意间架结构的比例安排。“厄“为半包围结构,注意“厂”横画抬高,撇画稍长,留出右下“ ”的位置。

  [疑难解析]

  在“阅读提示”中我们已强调课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情、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是我们阅读理解的重点。我们不妨试看两例:

  1.“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这里的“苍白”不是外貌,是神情。孩子们已经意识到危险即将发生,他们担心秘密暴露,所以面色苍白。“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母亲急中生智,端来油灯,吹灭蜡烛,一场危机暂时过去了。但只要德国兵不走,危险仍随时可能发生,所以说危机只是“似乎”过去了。

  2.“杰奎琳镇定地把蜡烛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一个小小的女孩子,在母亲与哥哥的努力相继失败之后,在蜡烛即将熄灭的千钧一发之际,以自己的天真娇小为掩护,成功地骗过几名德国军官,拿走了危险的蜡烛,你看她“镇定地端起”,还“道过晚安”才上楼去,从容、镇静得令人钦佩。

  课文中这样的精彩句段还有一些。请你划出描写伯诺德一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句段,读一读,给重点词语加上着重号,再把自己体会到的眉批在书上空白处。

  [品评赏析]

  课文的故事情节充满悬念,扣人心弦,循着下面的示意图的线索再读课文,你会领略到故事的一波三折,起伏跌宕。

  强烈的戏剧冲突,加上细腻的心理描写,使每一个读者的心被深深地吸引了。

  [课文链接]

  小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最后以中国、英国、法国、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军获胜,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失败而结束。

  如果你想了解二战历史,请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将帅》,潘人杰、李欣主编,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英)利德尔·哈特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中国二战网盟

  德国之窗

  《巴顿将军》(patton: lust for glory)1970 导演: 富兰克林·j·沙夫纳 (franklin j. schaffner)

  《虎!虎!虎!》(tora! tora! tora!)1970 导演:理查德·弗莱舍 (richard fleischer)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1998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如果你想读读战争中的故事,请看:

  苏联小说《战争中没有女性》

  美国小说《战地钟声》

  如果你对悬念小说产生了兴趣,那么请看:

  阿加沙克里斯蒂《蓝色特快上的秘密》

  柯南道尔《银色鸟》

  森村诚一《太阳黑点》

  [自我测评]

  l 基础练习

  一. 看拼音,写词语:

  mì mì è yùn xī miè là zhú

  jué miào qiáng dào diǎn rán wēi ruò

  二. 选词填空。

  镇定 坚定

  1.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应有着( )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2.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们都要保持( ),不能慌张。

  微弱 衰弱 虚弱

  1.病了这么长的时间,他的身体很( )。

  2.他不幸得了不治之症,身体正渐渐( )下去。

  3.借着( )的灯光,他看清走在前面的正是王林。

  三.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你不用蜡烛不行吗?”这句话在文中是反问句。 ( )

  2.“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是比喻句。 ( )

  3.最后是小女儿杰奎琳保护了秘密情报。 ( )

  4.课文所讲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 ( )

  四. 阅读片断,回答问题。

  (猛然、突然),小女孩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

  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镇静)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 划去括号里使用不当的词。

  2. 照样子写词。

  瞧了瞧

  3.“娇声”的意思是 ,杰奎琳“娇声”对司令员说话是为了

  。

  4.从杰奎琳的举动中,你体会到什么?

  l 发展练习

  学完了课文,我们再试着做一次综合性学习,有兴趣吗?

  1. 读一读:选择你最喜欢的课文片段,好好体会人物心理,声情并茂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2. 看一看:通过翻阅书籍、访问网络、观看电影、询问父母等方式了解有关二战的历史、故事、小说等。

  3. 讲一讲:把你最喜欢的二战故事打电话讲给好朋友听,读到什么好书也可以介绍给同学们。

  4. 改一改:本文故事极富戏剧性,试着把它改写成剧本,等同学相聚时一起表演你的剧本。剧本格式可参考第七册课本《公仪休拒收礼物》。

  5. 写一写:学习本文对人物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刻画描写,写一个你熟悉的人或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你还可以画一画课文中的场景,学着唱一首战争年代的歌,做一些阅读卡片……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你感兴趣的,选一、两件做做看。

  l 趣味语文

  猜成语:

  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高不可攀

  一叶扁舟,重游赤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一手拿针,一手拿线——

  夕阳西下,望断天涯路——

  车马炮出击,将士相助战——

  [参考答案与提示]

  基础练习:二.1.坚定 镇定 2.虚弱 衰弱 微弱

  三.1. 2. 3. 4.

  趣味语文:驾轻就熟 销声匿迹 望眼欲穿 日暮途穷 按兵不动

  (本教学案由瑞金路小学 吴宁萍老师供稿)

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篇3

  设计理念:

  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具有语文的"滋味",教学中必须咬文嚼字.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必须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与文字"亲密"接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巧妙,让学生进行角色转变:从学习者转变成为课堂的主人,文本的知音,教师的朋友.

  设计特色: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在争辩中放飞自己的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参与导演剧本,深入体会"急忙","轻轻地","慢慢","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4,思索编者选入这篇课文到教材中的意图.

  教学重点:

  1, 弄懂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生字词.

  2, 转变角色,以导演的角色文本,咬文嚼字,体会人物品质.

  3, 在争辩中,培养学生在处理文字中"瞻前顾后"的能力,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清晰明确的思维.

  教学难点:教学中教师密切关注学情的变化,适时恰当地把握好课堂中学生生成的课堂资源利用.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介绍作品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 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最后以中国,英国,法国,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军获胜,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失败而结束.本文故事发生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

  3,教师继续板书: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 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插问:你知道法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夫人吗 (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4,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绝妙", "危机", "厄运"的意思,把课文读懂.

  6,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1)绝妙:伯瑙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

  教师点拨:"绝妙"是万无一失的意思吗

  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 (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2)危机: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教师点拨:

  用上"一旦 意味着 意味着 意味着 ."说话.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 (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3)厄运: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

  教师点拨:在危机和厄运面前,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 而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对待的 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板块二:复述故事

  1,请学生结合老师要求,自己练习复述伯瑙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然后组织交流.

  当 , 心想 于是就 .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进行扼要的板书:点燃——吹熄——点燃——端起——夺回—端上楼.(设计图文并茂的板书)

  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敌我双方围绕"半截蜡烛"展开了扣人心弦的斗争.让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个故事.

  这是一个( )的故事!

  板块三:学做导演

  1,假如将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编成剧本来演出的话,你认为可以安排几个场景 引导学生讨论,并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重点设计三个场景: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雅克与敌人周旋,杰奎琳与敌人周旋.

  2,假如请你来做导演,每一场戏该怎么演 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然后设计表演的要领.

  3,组织学生交流:

  (1)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急忙","轻轻地"以及人物语言一突出哪个字或词 并且要说明理由!(扣住人物语言中瞧,这盏,亮等词体会意义,感受导演们扣住不同词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2)杰克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慢慢","从容"和人物语言.思考为什么关注这些!

  (3)杰奎琳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娇声","镇定","道声晚安"以及语言和说话的对象.

  板块四:思索胜利的原因

  1,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2,引导感受:母亲与哥哥也功不可没!让学生到文章中走个来回,找出理由!

  3,小结:情报站能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板块五:总结升华

  1,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在他们的屋子里,一家三口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斗.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他们说 (板书: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2,加深认识

  课文依靠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也身处其境,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与法西斯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机智与勇敢取得了胜利.象他们这样的家庭,在和平年代本应该过着幸福安宁的日子;像杰克和杰奎琳这样的年纪,原应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什么让他们丧失了这并不过分的权利呢 (战争)

  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让我们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远离战争,拥抱和平吧!

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篇4

  一、导课

  1、出示蜡烛图片:认识蜡烛、烛光、烛台

  2、揭题,齐读

  3、过渡:蜡烛往往给人以温馨浪漫的感觉。可是,有时特定的环境下,蜡烛会让人觉得不安,蜡烛的燃烧甚至让人觉得害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二、初读感知,了解剧本的特点

  1、自由读课文,与故事相比较,总结交流剧本的特点。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

  3、再读课文,文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

  4、把剧本划分成两个场景,分别说说两个场景的内容。

  5、把两个场景的内容连起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抓人物台词,感受语言的魅力。

  1、情报藏在蜡烛里,你觉得这个方法好不好?总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最显眼的地方就是最隐蔽的地方。

  2、你从哪里看出情报的重要?品读: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3、一天夜里,几个德国官兵突然来到伯诺德夫人的家中,他们点起了那只蜡烛。当时的情况真是——(积累词语)

  4、为了保护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做了哪些斗争?

  5、学生自由读,填空,画出相关台词,写批注,谈体会。

  6、品读人物的对话和舞台说明,谈体会。

  7、为什么杰奎琳的话起了作用?从这你看出了什么?

  8、同桌选一个片断演一演。

  四、课外拓展

  1、出示话剧《茶馆》《雷雨》的剧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

  1、阅读有关二战的故事

  2、找找剧本读一读

  3、把《半截蜡烛》的故事说一说

  4、自由组合演演。

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通过品味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检查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

  听写:厄运熄灭摇曳遭遇一诺千金

  3、请学生看着屏幕进行校对。指导“厄”的写法。

  (二)入境品读。

  1、这篇课文是围绕着“半截蜡烛”来写的。“半截蜡烛”有多长呢?

  (比划)一节蜡烛大概有这么长,那么,半截蜡烛只有它的一半。就在这么半截蜡烛中,还隐藏着一个非同寻常的秘密呢!究竟是怎样的秘密?(情报)

  是啊,就在这样短的半截蜡烛中,竟还有一段是插着金属管的,这样一来,这半截蜡烛可燃烧的时间就更短了呀!

  2、故事就是围绕着这样的半截蜡烛展开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看。(梳理故事的情节,指导简要地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看来,这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是伯诺德一家三口关注的焦点,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

  4、因为,师引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 ——(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全班朗读这一段。

  【点评】教师的情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导向和催化作用。此处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第二次的齐读,就会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5、同学们:能不能再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

  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周旋。(板书:周旋)

  (三)导学引路。

  1、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

  2、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

  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1)“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

  (2)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再次体会。

  (3)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三读,加深体会。

  (4)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两个孩子的神态“脸色苍白”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点评】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这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

  (四)自学交流。

  1、“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

  (没有,“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2、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3、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1)“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升个火吧!”(镇定、机智)读。

  (2)“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待着”(镇定)体会,读。

  4、“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

  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5、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

  A什么叫“娇声”?

  B怎样“娇声”说的?

  C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联系前两次)

  (2)“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体会,朗读。

  D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

  (3)接读第七节。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

  2、布置作业:(选做题)

  (1)片段练习——

  校运动会上,我获得了800米长跑金牌。我兴奋极了……一个劲儿地往家奔,想让妈妈也开心开心。可是,妈妈正忙着做饭,没时间搭理我。我……妈妈听了后,开心地笑了,还说要多做几样小菜犒劳犒劳我呢?

  (2)以四年级学过的《公仪休拒收礼物》为例,自己试着将这篇课文创编成剧本,还可以演一演

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篇6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是怎样和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齐读课题。

  2.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生字新词,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打开听写本。

  听写字词。

  写好了吗?对照大屏幕校对,写错的字再写一遍。

  书空:厄

  二.    教学课文:

  1.       半截蜡烛只有一半长,却藏了装着绝密情报的一截小金属管,那么,这半截蜡烛燃烧的时间就更短了。打开书,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出示:半截蜡烛燃烧的画面(黑板)

  蜡烛点燃了,烛焰跳动着,他们一家三口人的心也越来越紧张。伯诺德夫人知道——(出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自己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5—6)

  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

  3.       同学们,能不能让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不能!)

  能不能把蜡烛直接拿走?(不能!)

  于是,他们一家展开了与德军的周旋(板:周旋)。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谁来读?

  每个人自己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做法让你很佩服?(7—8)

  (她是怎么说这句话的?谁来学着说一说?

  她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你从哪里看出她其实很紧张?

  她为什么表现得这样镇定?)

  同学们,你们很会读书。从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伯诺德夫人其实很紧张,但是她表现得很镇定,真令人敬佩。自己来读一读这段。

  指名读(2)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伯诺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却能表现得这样镇定自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真的过去了吗?(没有)

  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出示蜡烛图)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情况也越来越危急。这时候,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指板书)

  自己来读读课文的5—6自然段,学习刚才的方法,在你印象深的地方勾勾画画,试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静下心来读。

  5.       大儿子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通过动作、语言分析人物镇定的外表和紧张的内心。

  谁来学学杰克的话?

  还有什么感受吗?

  同桌读杰克搬回柴的动作。)

  6.(手指蜡烛)烛光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为什么说它是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书捧好,齐读这几句。(烛光摇曳……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7.(教师语态转轻松)这时候,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的声音。她是怎么说的?谁来说?

  她有什么值得你佩服的地方吗?谁来说?

  (谁来学学她的娇声说话?你能打动我,但还不足以打动那个凶残的德军。

  指名男生,女生读,女生齐。

  还有什么地方吗?)

  多么聪明的小姑娘啊!在妈妈、哥哥的计策都失败了,在蜡烛越烧越短的紧张时刻,她还能如此镇定自若,娇声说话,还不忘道上晚安。她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小姑娘!

  齐读第6自然段。

  8.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危机终于过去了,但我们同这一家三口所共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三.    同学们,假使二战结束后,国家要授予这一家三口荣誉勋章。该怎么写呢?

  (出示格式,自己选择一个人物填)

  鉴于        

  特授予         

  四.    作业:

  1.       课文内容编排成课本剧。

  2.       仿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

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篇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氲戮苄摹?br>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

  1、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检查生词的掌握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确,特别强调“烛”、“诺”、“遭”“盯”“琳”等字的读音。

  2、提醒字形:你认为哪些字需要我们在书写时特别留心?

  3、描红、临写3个你认为易写错的生字。

  四、理清课文脉络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提供句式:当_________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回答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五、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词义。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齐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交流:

  ⑴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⑵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⑶办法巧妙。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词。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用向上的斜线表示危机出现,向下的斜线表示危机过去。

  学生初画:

  再教育适应的位置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危机出现、过去的原因,可以吗?

  学生补充文字:燃 吹 燃 端 回 拿

  点 熄 重 走 夺 上 楼

  图上好像还差点什么,再补上半截蜡烛就显得更清楚了,怎么画呢?(注意画出蜡烛长短、烛焰的变化。)

  燃 吹 点燃 端 夺 拿

  点 熄 重新 走 回 上楼

  3、引入编排课本剧的程序

  瞧!课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很有戏剧性。正好,课文后面安排了编排课本剧的作业。(指名读题目)

  “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先读一读,再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4、指导编排的程序

  编排课本剧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编写剧本(现成的语文)、物色演员、准备道具。这里,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不但要演好语言、动作,还要演好表情,以表现内心的活动,而这一切只有在“剧本“(课文)中细细地体会。

  现在我们就按题目的要求来编排课本剧,为了编排的方便,我们把戏分为三场,分别对应课文第二、三、四段。

  三、第一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其他角色该样演?

  4、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入角色。

  四、第二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又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

  学生讨论,逐一明确。

  3、其他角色怎么演?

  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边读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

  5、齐读第三段课文。

  五、第三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交流所画的句子,反复品味。

  2、如果你演杰奎琳,怎么演?

  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

  提问: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

  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6、教师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六、指名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七、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半截蜡烛》的故事,讲清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附板书:

  燃 吹 点燃 端 夺 拿

  点 熄 重新 走 回 上楼

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篇8

  一、读题师: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突出半截)师:这蜡烛不长,只有半截。生读(突出蜡烛)师:你强调了蜡烛,这可是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齐读。二、复习,整体感知,拎出主线师:读了这个课题,你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呢? 生:我看伯诺德夫人四处藏情报的画面。师:在战争年代,一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与德国强盗斗争,多不容易呀!  生:我看到德国军官枪过蜡烛,点燃了蜡烛的画面。.师:这半截蜡烛系着他们以一家的性命,情况多么危急。生述(略)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绝密情报和敌人周旋的画面,那么,你们听到他们分别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把它划出来。生读课文,划句子。师:伯诺德夫人说了什么?生答略杰克说了什么?      生答略杰奎琳说了什么?     生答略三、学习第三小节师:我们首先来看伯诺德夫人的话。(出示)谁来说一说?生1说。师:你说得很准确,也很清楚,一个标点,一个标点,都说出来了。谁再来说。(略)四、学习第四小节师: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可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又一场更大的危机降临了。(课件显示:蜡焰摇曳,时间嘀嗒嘀哒响起) (略)五、学习第五小节(课件:时间嘀嗒嘀哒声音继续响着)师:此时空气仿佛凝固了,时钟的声音不断在耳边回荡着、回荡着。突然,小女儿杰奎林说话了(出示)师:谁来说一说 (生1说)你再来。(生2说)师:杰奎林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生:(娇声)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对谁会娇声地说呢?生:我会对我的爸爸妈妈说。生:我会对我的爷爷奶奶说。生:我对我的亲朋好友、长辈们说。师:可是,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杰奎林怎么能对这残忍的、凶狠的、杀人不眨眼的德国人说呢?生:我知道了,杰奎林故意这样说,是为了让德国人喜欢她,不怀疑她。生:杰奎林非常聪明,她是用自己的天真来骗德国人的。同时她也非常勇敢。师:谁来娇声地说一说?(生1、生2说)师:你们说得真好,我也想娇声地说一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我可以拿半截蜡烛上楼睡觉吗?”我说得怎样?生纷纷:老师,你说错了,是一盏灯。师(惊讶地):她心里明明想的是那半截蜡烛,怎么说成一盏灯了呢?生:她不能说半截蜡烛,因为一说会引起德国人的怀疑。生:因为妈妈想把蜡烛吹熄,哥哥想把蜡烛拿走,如果她还说半截蜡烛的话,德国军官可能会想他们一家怎么都要着蜡烛呢?莫非这蜡烛理由不可告人的秘密。师(领悟状):哦,原来是这样。杰奎林是多么了不起的小女孩呀!我们一起娇声地说一说。生齐说。六、拓展师: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过了一会儿,三个德国军官终于离开了伯诺德夫人的家。同学们,当我们面对此时此刻的蜡烛。(课件:一盏熄灭了的蜡烛)闭起眼睛想一想,你的眼前又浮现哪些画面呢?请你用笔把他写下来,给“半截蜡烛”这个真实的故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吧。

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篇9

  教学目标:

  1. 品读人物的一系列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2. 体验当时紧张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点线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等点,点面结合,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抓住重点,感悟形象

  1.快速浏览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这半截蜡烛特殊在什么地方,要求用上课文中的词语“绝妙”。

  2.伯诺德夫人这个“绝妙”的方法是否就万无一失呢?如果半截蜡烛保不住,结果会如何呢?读第3自然段。

  3.投影出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讨论:如果蜡烛出现意外,一家三口人可能会怎么做?(多元解答)

  设计意图:阅读要善于取舍,先昭示后果的严重性,便于学生理解后面一家三口为什么要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蜡烛,促使学生尽快“入境”。

  4.感知伯诺德夫人。

  (1)(投影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你从伯诺德夫人的言行中感悟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感悟到的。

  (2)圈出伯诺德夫人说的话,你认为这句话中应该强调哪个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3)请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此举意在使学生读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让朗读体现出个性。

  (4)蜡烛熄灭了,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讨论:“似乎”是什么意思?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替换?

  (5)句子比较:“一场危机过去了。”能否用这句话替代课文中的原句,为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通过感悟,更需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从而感受文字运用的恰当、精准。

  5.感知大儿子杰克。

  (1)可一家人轻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德军中尉又点燃了蜡烛,大家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此时,大儿子杰克站了起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2)(投影出示)“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你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得到这种感受的?

  (3)杰克端走蜡烛的理由已经被否决,他还需要不需要搬回木柴生火,为什么?(引发争辩)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并交流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手段,能让人人动口、动手、动脑表达真情实感。抛出一个争辩的话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擦出火花,改变阅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局面。

  (4)母亲与儿子的努力都失败了。他们坐待着,他们在等待什么?此时此刻,一家人的心情又如何呢?

  6.感知小女儿杰奎琳。

  (1)(投影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这里的“似乎”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难道一家三口就这样坐以待毙吗?请快速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悟。

  (3)指名读课文第6自然段。你认为应该突出什么?为什么?“娇声”是否可以去掉?“道过晚安”是否有必要?“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能否改成“我要拿一盏灯上楼睡觉。”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句式,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从而体悟语言的奇妙,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回归整体,深化感知

  1.是什么支撑着一家三口这样与敌人周旋的呢?

  2.在这场生死斗争中,一家三口是那么机智和勇敢,但这种勇敢机智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模仿中央电视台“20xx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为他颁发“勇敢机智奖”,并请你写一段“颁奖词”。

  设计意图:阅读必须“读进去,走出来”,就是要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写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苏教版小语教材提供了“长线结合”和“短线结合”的两种方式。课堂教学中亦可采用“短线结合”。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母 亲 智慧 沉着

  二战期间 大儿子 从容 懂事

  小女儿 机智 镇定

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篇10

  【说教材】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注意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情、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说教法、学法】

  1、以读促悟: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去朗读、感悟课文文字中蕴涵的丰富的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

  2、想象具化人物内心: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在教学中反复出现,引导学生想象杰克和杰奎琳在与德军周旋时内心在想些什么,体会人物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3、扶放结合,自主学习: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伯诺德夫人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让学生学会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进而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杰克与杰奎琳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激发情感

  在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然后引说课文第三小节中的一句话,“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确保住这半截蜡烛的重要性。

  二、精读重点段落,授之以渔

  1、策略一:

  在教学课文重点段落时,重点围绕课文中心内容“在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这个问题来展开教学。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我选择重点教学了伯诺德夫人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在危机中的动作、语言、神情,揣摩人物内心的复杂心理。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急忙、轻轻”这一组带有矛盾性的动作,来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伯诺德夫人当时紧张、焦急、担心而又非常镇定、不露声色的精神品质。

  2、策略二:

  而在教学杰克和杰奎琳的部分时,则是让学生在学习第三小节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进行学习,用学到的方法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感悟。

  3、策略三: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启发想象:

  在教学中,反复出现“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进而领略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面对危机时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更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爱国之情。

  4、策略四:以读促悟,升华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朗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发学生的感情。在朗读中体会危机的严重性,感悟学生在危机中表现、内心世界,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而担心,感受危机的一波三折,更要引导学生激发起一种强烈爱国热情。

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篇11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王雅洁老师精心设计的《半截蜡烛》的第一课时教学。课堂中,教者以人为本,以读为主,重在引导,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王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上课伊始,教者出示“半截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阅读欲望一下子提高了,教师用一些鼓励的话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把自己的感悟、理解逐步变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好准备,整个课堂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王老师在教学中,处处体现了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如教学中,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者让学生从文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学习,还可以离开座位和你最信任的小伙伴讨论交流。学生情绪很高,讨论得很激烈,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合作学习。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让学生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写一句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话,学生各抒己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者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转变角色,重在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营造氛围,使学生投入地学,给足时间,使每个学生扎扎实实地学;适当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启发,互动地学,并根据学情,加以引导、点拔。在《半截蜡烛》的教学中,王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用充分赏识、激励的话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乐趣,获得成功喜悦。如“你太了聪明了!”、“你真了不起!”、“你把心沉到课文中读,一边读,一边写写画画,真会读书!”……这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语去赞美学生,表扬学生,象春雨一般滋润学生的心田,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一节好课的设计,要求教者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吃透学生,以新《课标》为导向,让课堂充满活力,体现人文情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王老师在这一节课上,精心准备了好长时间,反复推敲、思考、试上,今天终于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有些环节上,设计还可以更优化。如在指导学生读“杰克”这一段内容时,教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有关词句多读,体会杰克从容、机智,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在学生汇报交流学习心得时,可按学生汇报内容先贴出人物画像,这样学生的兴趣容易集中到这一段内容中。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由于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限,以上是我对王老师执教的《半截蜡烛》的一点认识,如有不足的地方,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篇12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 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 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

  1、读课题:《半截蜡烛》。预习了课文,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导:简炼地概括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或含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 交流中:

  (1)教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2)“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导:“秘密就会暴露”,这是一份绝密的情报,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法国的战局;“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这是一个情报的中转站,一旦破坏,来送情报的、来取情报的,会牺牲多少法国人啊!要知道,德国鬼子比当年的日本鬼子还要凶残百倍,他们杀人如麻。总之“万一”之下,后果不堪设想。同学们,情况——万分危急。]

  3、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

  ◆ 交流中:

  1、你最佩服谁?还有哪些同学佩服(伯诺德夫人、杰奎琳、杰克)?你们觉得这家人怎么样?

  2、板书: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

  3、师要追问、生疑。引导孩子再读。

  4、小结:听了同学讲的,老师也想讲一讲我的想法,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那种爱国的精神,那种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镇静确实令人敬佩,同学都讲得十分精彩。不过徐老师想提醒大家一句,伯诺德夫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个意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是她,在两个孩子吓得脸色苍白的情况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换灯“吹”蜡烛的办法;也正是她,稳定了两个孩子的情绪,使杰克和杰奎琳能在要紧关头想出两个“端”的办法。

  二、续编故事: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出现两一种情况,被中尉发现;没有。辩论。

  3、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4、交流、补充、点拨。

  5、总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三、作业:

  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比一比谁问的问题最有价值。

  附:

  1、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全球60%的国家参战)、伤亡最重(5000万死亡)、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2、介绍《马赛曲》

  “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祖国鲜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凶狠的敌兵到处在残杀人民!他们从你的怀抱里杀死你的妻子和儿女。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半截蜡烛》教后反思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 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教师引导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语文,语文,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导今后的课程教学。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遗憾的是,时间的分配上还是显得仓促。

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篇1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具准备: 光盘、图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3 半截蜡烛

  2、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

  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讨论主要内容。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 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 ):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绝密、绝妙。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3、指导编排课本剧。

  三、第一场的编排。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应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学生交流怎样表演。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准备工作。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第2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生交流体会。

  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

  3、其它角色怎么演?

  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一边读一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

  5、齐读第三段课文。

  二、第三场戏的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常戏的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生交流体会。

  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

  提问:杰桂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学生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

  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6、教师小结。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指名学生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五、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半截蜡烛》的故事。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113281260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