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灯光》教学案例

《灯光》教学案例

甜尕妞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灯光》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

《灯光》教学案例(通用12篇)

《灯光》教学案例 篇1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 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 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具:生字新词卡片、电视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 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装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 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 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灯光》教学案例 篇2

  师板书“灯光”,问:看到这一课题,你有怎样的联想?

  生1:给我们驱散黑暗,带来光明的就是这灯光。

  师:好,自然的联想。

  生2:灯光,让我想到了电灯的发明者——爱迪生。是他的发明,让我们现在拥有了五彩斑斓的电灯。如果没有他的发明,可能我们现在还在黑咕隆咚中。

  师:好极了!“灯光”两字,让你记住了一个伟人的名字!

  生3:灯光,是很平常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课文围绕灯光又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师:你能抓住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一种不错的读书方法。相信,只要你认真思索,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这灯光到底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全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读课文:或默读,或轻声朗读,或边读边在书上圈圈点点划划。

  六七分钟后,有学生举手了。

  生:我知道这篇文章跟前面一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写作手法相同,都采用回忆的方法。而且都是首尾呼应。

  师:能前后把文章联系起来思考,不错。你又掌握了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生:我知道,这篇文章通过回忆战争年代一位营长在战斗中,看到一本书上孩子在灯光下读书的情景,使他萌发了要让普天下孩子都能见到那明亮的灯光,因为有了这一心愿,他就在那次战斗中用小小的火柴划着了一丁点微弱的星光,战友们就是靠着这微弱的星光战胜了敌人,而他却牺牲了。

  师:多完整的阐述啊!你很了不起,一下子就把文章的主要意思说出来了。

  生:老师,我已经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了。就是在教育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要忘了那些曾经为了革命的胜利而献身的先烈们。

  师面带微笑:你真行!读了一遍课文,就已领悟了文章的主旨。

  这节课就在我及时的、恰当的鼓励声中,学生劲头十足地研读起了文本。

  感悟:

  整堂课我力争用激励的能符合不同学生个性的评语去鼓励学生,希望学生在我的激励下能读出、能找到各自不同的对文本的感悟、理解。看来,效果还行。

  时下语文课理念求“新”,教法重 “形”,学生由语文学习的“主人”提升到语文学习的“主宰”的位置上,导致了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作为”。这种教师主体地位的退让的语文课,看似热热闹闹,实质华而不实。阅读接受理论认为:“把读者的作用强调到决定一切、至高无上的地位,就有片面性了。”因此,私下认为,阅读教学的视野不应着眼在“迎合”学生口味上,更多是对学生生命和精神成长的“关注”。为人师者,要用智慧引领智慧,要用情感去陶冶情感,要用精神去激励精神,这才是“平等中的首席” 应当承负的文化重任。

《灯光》教学案例 篇3

  为学生点燃理想之灯——《灯光》教学案例

  江西省九江市长虹小学  赵红英

  人教课标版第12册第11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引出课文的重点词语“璀璨、憧憬、点燃、华灯”等词语,理解到主人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2.以“多好啊!”为切入点,让学生懂得为理想而献身的美好;用“灯光”作为纬线,串起一幅关于“理想”与“献身”教育精神的网络图。

  3.读写结合,提升学生对“灯光”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由“灯光”解读课文,理解为理想而献身的美好。

  三、教学准备:cai课件,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生活积累,感受“灯光”中的美好

  1.教师板书“灯光”,学生与老师一起写课题。思考:当写到“灯光”二字,你会想到哪些?

  生交流:(生1:我会想到光明、温暖。生2:幸福、安宁。生3:家的温馨,因为我一回家看到家里亮着灯,我感到特别温馨。)

  2.导入新课:这些“灯光”都跟幸福、美好、安宁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写灯光”到“说灯光”,说自己对灯光的认识,调动了生活积累,让生活作为课题背景资源,从而有效地为进入课文特定情景奠定情感基调。)

  (二)整体感知,引发思考

  1.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借以整体感知全文,学生读中,教师适时插话点评。

  生读: 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

  师插话:哦,什么让他“微微一震”?

  生读: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师插话:那幅图上有什么?为什么看得这么专注?

  生读“……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师点拨:“对未来的憧憬”也就是对未来的什么?(换词理解)

  生:是向往、期盼。

  师:他向往未来什么呢?……

  师的插话看似在不断地打断学生的读,实则每一次点拨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让语言在学生的言语世界活起来。

  2.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由学生回答中的不同处引出本文的叙述顺序——倒叙。

  3.读文后交流:读完课文,你有哪些发现?或者有哪些疑惑?(预设:为什么以“灯光”为课题,它在写“灯光”的什么?)

  4.师(在“灯光”后打上一个“?” ):你能围绕课题为几个为什么,这就是高年级学生所学到的“文题”阅读法。再读课文,相信读完后,这个问号一定可以擦去。

  (预设:生1我发现本文中有好几处写到“好多啊!” )

  5.看来这个“多好啊!”值得我们好好地研读。它在文中反复出现,它就像是乐曲中的主旋律一样,它也是文章的什么?

  生:文眼。老师以前说过的。

  (设计意图:开火车读课文以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又能整体感知全文。师边听边适时插话,看似在不断地打断学生的读,实则每一次点拨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让语言世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品“多好啊!”,感受对幸福的憧憬

  1.就让我们一起循着“多好啊!”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多好啊”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板书:“多好啊”)

  2.生汇报,围线“多好啊!”品读句子。

  预设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师点拨:什么多好啊?(板书:“   多好啊!”)

  (出示课件:天安门前的华灯,现代生活中的各种灯)

  师:他赞美的是“天安门广场的灯多么好啊!”,其实他也在赞美什么多好啊?

  生: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好啊!      (板书:赞叹)

  预设2: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师:郝副营长是说什么多好啊!”

  生:能在电灯下看书多好啊!

  师:请观察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神情,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专注、聚精会神、羡慕)同学们,那是郝副营长对那个孩子的羡慕呀。如果你是他,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

  预设3: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看书,该多好啊!

  师:此时,郝副营长又是说什么多好啊!

  生:能让孩子们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师:是呀,从这话中我们听出了他对美好生活的——

  生接:憧憬。  (板书:憧憬)

  (设计意图:用情感串起文章的脉络,用“多好啊!”组织全文阅读网络结构图。在引导学生品读中,适时地利用课件、文中插图让学生很直接地了解到郝副营长的渴望,能迅速拉近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此时课程资源转化为情感纽带,促成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生成。)

  四、欣赏“灯光”,悟表达特色

  师:当你读到这几个“多好啊”时,你的目光一定会聚焦在一个词语上,那是什么词?

  生:灯光。

  师:是呀,是灯光让游人,让郝副营长,让我们这些孩子们感到生活的“多好啊!”,感到幸福、平安的生活的美好。那就让我们划出所有描写“灯光”的句子,用心读一读,感受这“灯光”所带给你的感受吧。

  2.学生交流,共找到五句描写灯光的话。

  3.把第一句与第五句对照起来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前后照应及它的表达效果。

  4.讨论:当学生提到描写灯光的句子还包括: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的。

  师引导学生思考:“火光”是“灯光”吗?

  生1:那不是描写灯光。

  师:同样是“光”,它们之间一定有着某种联系,那是什么联系?

  生2:没有“火光”,就不可能有“灯光”。

  师:是啊,那一闪又一闪的火光,那微弱的火光构成了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一切璀璨的“灯光”,构成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安宁的生活。今天的我们,在火光中,在华灯照耀下,似乎还能看到郝副营长那张年轻的脸,还能见到李大钊那张什么的脸?(平静而慈祥的脸)还能见到谁的脸?

  5.师总结:是啊,正是那一闪又一闪的火光,那微弱的火光构成了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一切璀璨的“灯光”,构成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安宁的生活。

  (评析:从“火光”引伸开发,与课文对郝副营长外貌的描写,对前一课李大钊神态描写串起来,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学会归纳同类人物的描写方法,在头脑中自然出现的是先烈的群像,由点扩充到了面。)

  五、拓展话题,读写结合

  1. 今天我们这些孩子们能坐在灯光下学习,我们拥有电视、电脑,拥有美好的生活。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灯光”为话题写一写,把你内心涌动的情感化为文字表现出来,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段话……

  2.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回到“灯光”,说到“多好啊!”,不会忘记今天的“灯光”中有着那么多美好的期盼,除了感动,还有着无限的 “怀念”。相信现在可以擦去“灯光”后的问号了,那么就把这点点“火光”与“灯光”一起融入我们的朗读中吧,再次读课题。

  板书设计

  11. 灯光

  赞叹

  羡慕

  憧憬

  怀念

  ……

  多好啊!

  六、教学反思

  《灯光》是人教课标版六下教材的一篇课文,这是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主义教育的文章,如何把老课文上出新意,教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多角度解读“灯光”   对教材作了一些大胆的取舍,用“多好啊!”作为情感的经线,用“灯光”作为纬线,串起一幅关于“理想”与“献身”教育精神的网络图,其间利用课件各种灯的图片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到今天生活的美好;利用课文插图来观察想象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对文眼“多好啊!”极尽奢华,不断地引导想象来丰满细节,用图片、及生活经验来让学生们悟到主人公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这让学生觉得英雄就像邻家的哥哥,让人感到亲近。

  三、能机智处理节外生枝,促进精彩生成

  当学生提到描写灯光的句子还包括: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的。

  师引导学生思考:“火光”是“灯光”吗? 同样是“光”,它们之间一定有着某种联系,那是什么联系?这样从“火光”引伸开发,把关于战争的回忆,理想的美好都融入了阅读理解中。又通过读写结合使学生用笔来表达出自己对灯光的理解,使“灯光”不仅仅是“灯光”,而是理想,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课题。

《灯光》教学案例 篇4

  说课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电灯是和平年代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它却是战争年代美好生活的代名词。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郝副营长和很多革命志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作者用平静的口吻写出自己的回忆,却蕴涵着深沉动人的情感。

  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an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对往事的回忆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调详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而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作者却用白描的手法“略写”,两相对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突出了革命英雄执着的理想。

  本课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灿烂的阳光,背着书包快乐的去上学时;当我们躺在母亲的怀里,享受温暖宁静的母爱时;当我们面对丰盛的餐桌,尽情的享用佳肴时;当华灯初上,我们欣赏着缤纷绚丽的美景时,我们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2、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用鲜血筑就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王愿坚同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二、引导自读,感悟“多好啊”

  1、通过课前预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边读边悟,体会感情:

  ⑴ 默读课文,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⑵ 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标出相关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崇高美好的理想坚贞不屈、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同时关注作者善于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达方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写结合,深化“多好啊”

  1、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

  2、伟大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换来了这盏照亮黑夜的灯,可是仅仅是照亮黑暗的灯吗?     (实际上是照亮我们新中国的灯。)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多好啊”为题写一写,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段随想,可以是心灵的独白……

  4、集体交流。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前后呼应、以一句话贯穿全文、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等表达方式。)

  五、延伸课外,提升情感

  1、找一两本革命题材的书读一读。

  2、出一期缅怀革命先烈的小报。

  3课 《灯光》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an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通过填空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加以体会。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对天an门广场“灯光”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

  (3)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指导朗读(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3——11自然段)。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

  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

  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感情朗读全文。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附:板书设计

  《灯光》教学反思

  《灯光》这篇课文是一片自读课,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说实话,学生们对那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的直观感受是很少很少的,他们很难理解革命前辈为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所付出的代价。没想到晚自习课上却突然停电了,停了有大约是来分钟吧,在这没有灯光的十几分钟里,学生的感受可能比我们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唾沫飞溅效果要好得多!

  我在随笔中写道:今天下午,我们吃晚饭后,就上语文晚自习,老师让我们做课练,可是却突然停电了,这让我想起了《灯光》那一课。那个年代,孩子们晚上根本学不了习,顶多只能靠日光,我们能够在灯光下学习,哪有不好好学习的理由?现在没有点,更让我明白了那时孩子们学习条件的艰苦,过了大约十分钟,又来电了,大家都特别高兴。“电”真是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啊!

  好一个生动的一课啊!

《灯光》教学案例 篇5

  1、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2、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教学难点:体会郝副营长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他的英雄壮举。

  4、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阳光,快乐地背着书包上学时;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静静地聆听老师讲课时;当夜幕降临,我们坐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时,你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这一切一切,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王愿坚去了解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解决读准、读通内容,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快速读一读课前的自学提示,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3个)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同时思考课前预习中的第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说说意思:围歼,憧憬,黑黢黢,千钧一发,璀璨

  (2)汇报主要内容:

  作者在天安门广场的灯光下,回忆1947年初秋,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灯光底下学习,在战斗中牺牲自己,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道路的故事。

  (3)指导:像这样关于回忆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时首先要说清楚是谁在回忆。快速找一找,哪部分写的是回忆的内容?(3——11自然段)

  作者回忆了什么事呢?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就要抓住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怎样?说说看,是谁?(郝副营长)在什么情况下?(战斗打响了,后续部队与突击连失去了联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做了什么?(点燃了手中的书,为部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结果呢?(他自己却牺牲了)

  请同学们自己连起来说一说。

  三、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二读默读批划、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1、带着自学提示第2、3个问题再读课文,看看“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快速默读批划,可以把体会写在旁边空白处。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1)第2自然段:

  说话的人是在欣赏天安门广场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赞叹,引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指导学生朗读“多好啊!”,读出赞叹的感觉)

  (2)第4自然段:

  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看着书上的一幅插图时说的,联系上下文可知道当时是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没有见过电灯,作者和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插图上那个在灯下看书的孩子非常羡慕……

  抓住“沉思”,他在想什么呢?刚才的同学是抓住什么来体会的?(郝副营长的语言和神态、动作)像这样写人的文章,我们就应该这样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思想。

  想象当时他的心情,再读“多好啊!”,读出羡慕,渴望的语气。

  (3)第7自然段:

  说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联系刚才的“沉思”,从他的语言可以了解到什么?(他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孩子们将来都能在灯下读书,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望)

  抓住“憧憬”,再读“多好啊!”读出满怀憧憬的语气。

  3、正是为了让孩子们过上能够幸福的在灯光下读书的日子,在战斗打响的时候,在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郝副营长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8——11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交流:

  重点感情朗读10和11自然段,尤其是“这位年轻的战士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带着你的感动来读,再读……

  5、读到这里,老师感到同学们已经被郝副营长的英雄壮举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自己或对同学们说点什么呢?请把你的感受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6、交流:引导孩子升华自己的感悟,由郝副营长联想到千千万万个英雄和革命烈士……

  四、回归整体,领悟表达:

  1、快速浏览,看看作者是怎样把郝副营长为了孩子们能过上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感人故事写清楚的?

  (三读快速浏览、回归整体,品味写法。)

  2、学生汇报:

  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思想品格;

  本文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采取倒叙的写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再回忆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

  这样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也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3、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灯光”代表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课文以“灯光”为线索,突出文章的中心,进一步赞扬了郝副营长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甘愿牺牲的献身精神。)

  4、好书推荐:我们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

  五、巩固练习:

  出示题单:(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本文以( )为线索,采用( )的手法,通过回忆(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灯光下读书,在战斗中牺牲自己,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道路的故事,歌颂了革命先烈的( )精神,告诉我们( )。

  课后反思:

  1、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缺少对话过程中的新的生成(思想),二类文章的训练点一般有三种(思想、语言、写法),本文是关于思想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言来交流自己的思考和发现,促进师生、生生对话,可以这样引导:你是抓住什么来体会的?(比如:郝副营长的语言,神态)还可以先请学习比较差一点的孩子回答,再请学习好的同学回答,这样有利于促进彼此的交流。

  2、 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注意激情和时间分配。

《灯光》教学案例 篇6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学习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键】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理解先烈无私的精神。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机、若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灯光在我们的生活中再普通不过了。但是,你们见过哪些灯光呢?(请同学举手回答)好了,让我们来观看几张图片吧!

  (请学生简要谈看法,师作肯定和纠正。)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灯光》的文章,请打开课本。

  二、让学生齐读课文阅读提示

  老师交待学习任务:

  认真读课文一遍,然后自读,要求学生自读时画出“多好啊”的句子。并分析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1、师用幻灯片交代学文的字词任务:

  ⑴ 解词:

  挺进、围歼战、交通沟、突击连、胸墙、千钧一发、豫皖苏。

  ⑵ 读字并组词:

  郝、皖、憧、憬、魆。

  ⑶ 师用幻灯片介绍作者。

  2、让学生汇报在读课文中的收获,师提问:

  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呢?具体讲讲文章的大体内容。

  3、师作修正。

  4、师提问:

  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多好啊”?每次都是在什么情下说的,讲这话时心里会想到些什么呢?

  四、师集中纠正

  1、“多好啊”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

  2、第一次是作者在天an门广场,听游人说的。游客在夜里看到广场的灯光,可能想到是今天的生活幸福了。

  第二次是郝副营长在战斗前看一本书,由书中的插图──一个孩子正在灯光下读书,发出的自言自语。

  第三次是在郝副营长憧憬未来时说的。他说这句话时,看到的还是那本破书上的插图。可能想到了,如果革命胜利了,我们也要让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过上幸福的生活。让他们在舒适的环境成长。

  五、分段

  师提示,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叙述顺序划分课文的意义段,并总结段意。

  六、体会

  让学生欣赏幻灯片,重点体会郝副营长对灯光的无限羡慕。     

  七、重点体会句子 

  1、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让学生体会到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的伟大,懂得今天的美好生活正是像郝营长那样的肯于牺牲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更要懂得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2、在天an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体会作者对战友的深切怀念,并决心不忘过去,发扬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

  八、谈感想

  让学生自由发表个人学习感想,师作必要的肯定。

  【板书设计】

  引起回忆  看到:千万盏 灯

  听到:多好啊 

  灯光:回忆往事  来到郝副营长身边

  未未来无限憧憬

  高举点燃的书照明

  献出宝贵生命          

  怀念战友

《灯光》教学案例 篇7

  一、看拼音,写词语。

  yóu qí    zhào yào    hóng wěi    jiān miè    zán men

  (     )    (      )    (      ) (     )  (     )

  zì zhì    zǔ  jī       chōng jǐng    cuǐ càn    qīhēi

  (    )   (     )       (       )  (     )  (    )

  二、补充成语。

  (  )精会(  )    震(  )动(  )    (  )(  )一发 

  三、理解课文填空。

  “多好呀!”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    )次,按出现的顺序它们所表达出的感情分别是(      )、(      )、(      )。文中的郝副营长是一位(          )英雄,有着(       )的思想境界。

  四、辨字组词。

  噢(    )    豫(    )    憧(    )    倚(    )

  澳(    )    像(    )    瞳(    )    椅(    )

  懊(    )    象(    )    僮(    )    崎(    )

  五、读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

  1、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2、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灯光》教学案例 篇8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多好啊”在文本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学习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3、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节日里灯光璀璨的景象。

  2、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些灯光后有什么感想。

  3、教师导语引入课文:是啊,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灯光,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我们已经离不开灯光。但在六十多年前,有人却连电灯都没见过。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共同正音。

  三、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四、理清第二段的叙述顺序

  五、初步感受人物品质

  1、学习金钥匙。

  2、借鉴金钥匙中的读书方法,再读全文,划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提纲契领,抓住重点

  (一)学习1-7自然段

  1、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回忆?

  2、“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相应段落。

  3、仔细阅读1-7,思考:三次“多次啊”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当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意图:抓住“多好啊”这句话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

  4、交流反馈。

  5、教师介绍背景,重点理解郝副营长说的话,体会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6、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

  (二)精读8-11自然段,体味真情

  1、郝副营长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吗?快速默读8-11,哪一节直接告诉了我们?

  2、指导读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是啊,郝副营长牺牲了,他没能见到电灯。作为他的战友,“我”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3、再读8-11,思考:郝副营长是怎么牺牲的?他牺牲前发生了什么事?

  4、指名回答。

  5、师生合作,分别以作者和郝副营长的身份反复朗读。

  【意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一环节充分的、多种形式的阅读能帮助学习理解课文,感受郝副营长无私奉献勇于献身这一崇高的人性美。】

  7、指导看图,激发情感。

  图上郝副营长正高举着那本燃烧的书。那火光虽然微弱,当在那一刻,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部队前进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辉煌的一刻。

  8、激情朗读10-11自然段:让我们全体起立,以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次回顾英雄的壮举。

  (三)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

  2、这是课文第几次提到天安门广场的华灯?

  3、它与开头是什么关系?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首尾呼应,点明中心)

  4、男女分读首尾两段。

  5、因为看见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听到一句熟悉的“多好啊”,作者就想到了曾说过同样的话,渴望见到电灯,对未来无限憧憬的郝副营长。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6、师小结,激情升华主题。

  师:今天的电灯已不仅仅是照明,他装点我们的城市,美化我们的生活。当我们在灯下学习、工作、漫步时,又怎能不想起郝副营长?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1、想起郝副营长,我就想起无数像他那样的革命先烈。你又想到了谁呢?说说你所知道的“郝副营长”?

  2、正是因为无数个像郝副营长那样有名或无名的先烈 ,他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3、为“郝副营长”写2008“中国骄傲”颁奖词。

  4、交流颁奖词。

  师:忘不了黑夜里跳动的那一星火光,它让胜利的号角吹响在敌人的阵地。沉沉黑夜挡不住你对幸福的渴望,你深情地点燃无限美好的梦想,照亮了今天光明灿烂的生活。火光中,你毅然挺立的身影光芒四射,如同一盏明灯,你的精神温暖着每一代中国人的心灵。

  【意图:通过说、写练习,直接与作品对话,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进一步为文中人格魅力所感染,教育学生珍惜幸福生活,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板书设计

  赞美生活

  灯光→多好啊

  憧憬未来

  珍惜幸福生活

《灯光》教学案例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     联系上下文和历史背景,理解郝副营长生前说的一段话。

  3、     初步感受课文课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知道文章倒叙的描写手法。

  4、     学习课后的《金钥匙》,继续练习在阅读时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习惯作不同的自读笔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课文二部分三次描写光的段落,尤其第二次写光的七自然段。

  教学难点是郝副营长生前说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课前学生查找1947年左右人们靠什么照明,那时的灯是什么样的?现在的灯什么样的?利用语文天地“畅所欲言”进行交流。

  2、老师准备马灯、煤油灯、烛灯图片。

  3、查找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

  1、 读单元题目导入:今天学习七单元课文《灯光.》。

  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这篇课文是谁写的吗?(王愿坚)

  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位著名的作家?

  2、出示天an门的夜景图:孩子们看,这是——?

  天an门的灯带给你什么感受?

  3、作家王愿坚每次晚上漫步天an门广场又是什么感受呢?孩子们打开书p80,齐读第一自然段第二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雄伟的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老师过渡:让我们心头也带着这种温暖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交流资料。(10分)

  1、 这一课有好几个词都容易读错,在学习新课之前我要检查大家有没有和他们交上朋友。孩子们有信心没有?强调“围歼战、夹着、划着、倚着、华灯、璀璨、憧憬”。

  2、 现在请孩子们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灯光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a、学生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板书:1947、郝副营长、英勇牺牲。

  b、哪些自然段在回忆1947年发生的事?

  老师小结:3到11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我看见有孩子在做记号了。

  c、老师过渡:1947年,那时国家还没有解放,因为常年战争,人民非常贫穷。通过语文天地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那时的人们用马灯、煤油灯、烛台灯照明。

  出示各种灯的图:请孩子们看,这些灯发出的光看起来怎么样?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昏暗)

  四、细品课文。

  老师过渡:孩子们,今天我们坐在明亮的灯光下,让我们的思绪随着明亮的灯光一起回到1947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初秋。

  默读第二部分,用“——”勾出写郝副营长的句子,体会郝副营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一边读一边根据自己的习惯做不同的笔记,或勾勾画画,或圈圈点点。(战斗英雄、亲爱的战友、爱学习、年轻的)

  同桌先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一)、汇报四自然段。(8分钟)

  1、你了解到郝副营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知道的?学习第一句。(板书:喜爱学习、英勇善战)

  a、学习第四句,还从哪些词体会到他喜欢学习?重点理解“微弱的、破旧的”。引读“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什么样的光看什么样的书?”再读这句。对这句话还有补充的吗?

  b、学习第三句。他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读书?老师引读:“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一手——,一手——。

  c看图理解“交通沟”。孩子们看,这就是交通沟。就在战前的一会儿休息时间里,在战场的交通沟里郝副营长划着火柴却不是点烟,而是看书。多么爱学习的郝副营长啊!

  2、训练朗读。这么热爱学习、英勇善战的年轻的战斗英雄,我们应该——尊敬他。那谁能带着这种尊敬读读这几句话,赶快练习练习。请学生读这两句话。

  老师小结表扬:你抓住动词读,让老师感觉郝副营长就在眼前一样。

  3、 多么爱学习的郝副营长,引读“他注视着——”

  孩子们想想他也许在默默地思考什么?(要是咱们也能用上电灯,多好啊!”)

  你是怎么知道他是这样想的?(七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书。

  老师过渡:联系上下文真好,能让人茅塞顿开。

  4、难怪他自言自语地说——(引读)“多好啊!”

  自言自语、情不自禁地说该怎么读?训练朗读,老师激qing:读出了向往,读出了对电灯的渴望……

  5、     其实啊,郝副营长的想法他已经说出来了,孩子们读读下文就知道了,赶快读读在第几自然段?

  6、引导小结自读方法,学习《金钥匙》:刚才孩子们体会得真好,那你们在读书时都做了什么笔记?学生汇报,老师总结介绍课文后的“金钥匙”,让学生学习在自读时根据自己的习惯和不同文体做不同的笔记。

  (二)汇报七自然段。(6分钟)

  1、请学生继续汇报写郝副营长说话的句子,谈体会。

  2、训练深情的朗读说的话。郝副营长深情地说什么?女生读。什么多好啊?一起读书。

  3、当时22岁的郝副营长还没有见过电灯,其实,这是他对未来的——(希望、愿望、憧憬)文中也有一个词,找出来。

  憧憬就是——向往。

  4、怎么憧憬的?我请一个同学读读这句话,其余孩子一边听一边用“.”点出他说话时的神情和动作,想想从这你又体会到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喜欢憧憬)

  讨论:点出了哪些词?同桌交流交流。联系上下文想两次划着火柴是为了什么,理解“又划着、又望、深情”。

  5、多么深情的憧憬啊!拥有电灯让孩子们读书,那是郝副营长最大的愿望。孩子们看这段话,你能给“深情”换个词吗?自己读读想想,然后和同桌交流。

  学生补充句子:他又划着了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能在那样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一边填空一边训练朗读: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由衷、感动、动情、向往、满怀激qing、含情脉脉) 拿着书齐读这句话。

  6、说完,他把头——引读。质疑:孩子们,读到这,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他还憧憬了什么?

  老师过渡激qing:是啊,他还憧憬了什么?让我们闭上眼睛,走进郝副营长的理想世界,让我们的思绪飘啊飘,和郝副营长一起去憧憬。在那战争的年代,国家非常贫穷,郝副营长多么渴望能让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那是多好的一件事情啊!那他还憧憬着有什么样的生活呢?学生汇报。

  (三)学习十自然段。(8分钟)

  1、你还了解到郝副营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知道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聪明机智)

  a、学生汇报十自然段,理解“千钧一发”。

  b、战场上,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在千钧一发之时,郝副营长怎么做的,从这你又体会到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师引读10自然段。(聪明机智)

  老师引导:他当时犹豫过吗?在那么短的时间里,他想起了这样的好方法,毫不犹豫地点燃了书本,从这你体会到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她晚几分钟再点燃书本或没想到要点燃书本会是一种什么情况?

  c、读到这里,你是什么心情?为什么?训练朗读。(悲伤、悲愤、自豪)多么机智聪明、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郝副营长,我们为他伤心而又为他自豪,男生一起读10自然段。

  2、看书上的图,郝副营长正在做什么?

  3、他点燃书的火光什么样的?用书中的话回答。

  这灯光,一闪,又一闪,是那样微弱,可却为后续部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你用什么词来形容郝副营长点燃的火光?为什么?(生命之火、希望之光)

  (四)升华主题。(6分)

  1、是啊,正是这希望之光,生命之火,点燃了部队胜利的希望,照亮了部队前进的路,减少了部队无数人的牺牲。

  2、填空。现在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一边读一边想,想好了和同桌小声交流。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因为郝副营长_______,所以这一仗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取得了胜利;因为________,所以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牺牲了年仅二十二岁的生命;还因为________,所以今天孩子们能够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3、除了郝副营长,你还知道有哪些英雄曾经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牺牲了生命?

  4、老师小结:是无数像好副营长一样的人无私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的好时光。这灯光来之不易啊!这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啊!板书:来之不易。

  那现在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板书:现在、我们、珍惜生活,感念。

  老师小结:是啊,因为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不但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还要感念像郝副营长一样的无数先烈。(放音乐。板书:不但……而且……)

  5、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无数先烈们深深的感激和崇敬一起朗读11自然段。

  6、师叙述: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难怪文章的开头作者这样写道——(学生读开头)老师过渡:原来作者心头温暖是因为想起了郝副营长。

  7、难怪文章的结尾作者又这样写道——(学生读结尾)

  很长时间过去了,在天an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了什么样的战友?再读。

  四、作业。

  1、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品悟文中开头结尾句的深刻含义和作者这样安排的写作深意。

  2、查找其他英雄的故事来读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深入理解文章开头、结尾句的深刻含义及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

  2、体会作者以灯光为线索的巧妙构思。

  3、听写本课生字词,比赛背诵和积累本课的好词和好段。

  4、给郝副营长写一封信,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给郝副营长写信。

  教学难点是理解开头结尾句的深刻含义及作者以“灯光”为线索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个什么样的郝副营长?

  2、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一读。

  二、品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1、课文以“灯光”为题,文章几次写到灯光?用波浪线勾出来。

  2、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3、文章开头结尾写天an门广场的灯,为什么?有什么样的用处?(表达自己对郝副营长的思念)

  为什么称他为亲爱的战友?

  4、老师激qing:孩子们看,这就是郝副营长。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认识了郝副营长,坐在这样明晃晃的灯光下,你心中一定有别样的感受,此时此刻的你,想对他说什么?赶快拿起笔给他写吧!

  学生给郝副营长写信。

  a、自主写信。

  b、同桌互读。

  c、大家交流。

  d、评点。

  三、作业。

  誊写书信。

《灯光》教学案例 篇10

  一、教材分析:

  《灯光》是一篇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文章。该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提醒我们要建设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创建的伟大祖国。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绝大部分写往事。开头写由*广场的灯光勾起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从“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可以体会“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平环境相去甚远,学生知之甚少,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第一课时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知道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大致了解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以“多好啊”和“灯光”的描写为线索抓住课文重点探究,先独立阅读,再小组交流,最后进行阅读汇报。此时,老师要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三、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郝副营长及先烈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2、结合课后练习中的问题,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方式。并结合语言环境,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部分词句在表达意思及反映人物思想感情方面的意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6—9自然段。从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中,体会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美好生活而献身的精神,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直入重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灯光》。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学习情况。1、谁来读?

  *广场 赞叹 沉入回忆

  千钧一发 点燃 回忆往事

  *前 华灯 怀念战友

  你能根据上面的词语快速完成填空吗?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作者漫步在( ),听到一声( ),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1947年初秋,激烈的围歼战打响了。在( )的时刻,郝副营长( )一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却牺牲了自己。很久以后,在*璀璨的华灯下,又一次( )。

  2、仔细观察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课文的线索)

  沉入回忆

  ↓

  回忆往事

  ↓

  怀念战友

  (二)走近文本,感受英雄

  课文的题目是“灯光”,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的灯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前的灯光吧!(出示课件1,生谈感受)是啊,看到这明亮温暖的灯光,听到这一声赞叹,让作者想起一位故去的战友,他就是——

  我们知道作者是一位战地记者,战争已离我们那么久远了,他又采访过很多的人,为什么唯独郝副营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郝副营长是一个( )的人。出示课件

  下面就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3——11自然段,画出描写郝副营长的语句,并

  做简单的批注。出示课件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做批注,教师巡视。)

  全班汇报交流 :

  ①体会郝副营长是一个年轻有为,英勇善战,热爱学习的人。

  ★读中感悟,悟中促读

  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指名汇报。

  老师特别注意到你刚才说到的“注视、沉思”,从中你又感受到什么?到底是一副怎样的画吸引着他,并引发他无限的遐想呢?看插图,(出示课件4)就是这样一幅图,引出了作者与郝副营长的一段对话。(课件5出示)

  ★同桌合作读一读。谁愿意来展示?

  ★这段话中“多好啊”反复出现两次,每次出现郝副营长都格外动情,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你找出并作简单批注。指名汇报谈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汇报: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该多好啊”这句话,他那么希望孩子们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可自己却没有见一见电灯,我很难过。师:你能联系整篇课文去体会,这很好。谁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生:我感受到郝副营长特别想见到电灯。这是郝副营长的心愿。

  师:是吗?老师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心里百感交集,我想用我的朗读来表达我读完这段话的感受。(师配乐朗读,乐曲:《雨的随想》)

  师:谁还想读一读郝副营长说的话?(指名3名学生读)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让我们一起来接读这段话。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生:齐读“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师: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憧憬”是什么意思?他向往、憧憬什么?

  灯光他只在图片中见过,灯光有多亮他也只能从别人的只言片语中想象,但是我们分明从中感受到他对灯光强烈的渴望。

  ②体会郝副营长是一个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人。

  ★还有哪些描写郝副营长的语句?

  ★课件出示10自然段

  ★从中你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词体会出的?“划着、点燃、举得高高的”体会出他不怕牺牲、机智勇敢。你抓住他的动作来体会很棒,但我们还要考虑当时的情形如何,为什么迫使他做出这样的举动。

  ★理解“千钧一发”, 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请你找一找相关的语句。读一读,体会当时的情况危急。

  体会到了吗?能通过你的朗读再现这个场景吗?把你的感受送入文中读一读。(3人)

  千钧一发 如果找不到突破口。突击连的战友就会( );如果再找不到突破口,我军所精心部署的计划就会( );如果还找不到突破口,这场战役就会( )。

  ★这真是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生死攸关之时啊!就在大家万分焦急,束手无策的时候——突然,黑暗里出现了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但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了。此时此刻,这燃烧的书还仅仅是一星火光吗?它是什么?这就是胜利之光,这就是希望之光。

  ★课件出示插图 孩子们,看,郝副营长高高举起了燃烧的书,这意味着什么?是这样的,对于一个打过许多胜仗的战斗英雄他怎会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11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

  孩子们,为了挽救更多战友的生命,郝副营长高高举起了燃烧的书,但是他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为了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郝副营长高高举起了燃烧的书,但是他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为了更多的人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郝副营长高高举起了燃烧的书,但是他却一眼也没看见过今天的幸福。

  ★是啊,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却没来得及见一见渴望的电灯,想一想,除了电灯,还有什么他再也看不到了?(幸福的生活、美好的未来)郝副营长就这样放弃了幸福的生活,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再读这句话。(11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

  (三)对比感悟,领会写法

  课文学到这里,我总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课文以“灯光”为题,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前的灯光,这是为什么?去掉行不行?

  汇报:①不行,因为只有看到*前璀璨的灯光,路人才会说“多好啊”,才会引起作者的回忆。

  我倒觉得可行,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回忆郝副营长的英雄事迹,去掉开头和结尾还是一篇完整的课文。生在思考。

  我们还是回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段话。(投影出示: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生小声读完

  郝副营长憧憬的是什么?

  憧憬将来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习。

  是啊,现在呢?

  明白了,现在我们能够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习了,而且还有这么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的愿望实现了。

  *前明亮的灯光似乎在告诉郝副营长,您的梦想实现了,您可以安息了。

  过渡:这种写法就是首尾呼应,其实我在平时的习作也经常用到这种方法。

  孩子们,郝副营长憧憬的仅仅是电灯吗?

  生:不是

  师:他还憧憬什么呢?

  生:他还憧憬未来

  生:他憧憬美好的生活

  生:他憧憬他的后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师:说得真好(板书:幸福生活)此时的灯光已不再仅仅是“灯光”了,而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啊!同学们,再读一读课题,你的感受一定会更深刻的。生深情地读课题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①郝副营长为了心目中美好而神圣的憧憬,不惜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贯的生命,却没来得及看到一眼他一直深情憧憬的灯光,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可他为了革命胜利,不惜壮烈牺牲而又感到毫无遗憾。作者王愿坚在《后记》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走着的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的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其实,不仅仅是郝副营长,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还有无数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也许平时你并不觉得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但是就是这样的生活,却是革命先辈梦寐以求的理想。此时此刻,面对无数的革命先烈,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③英雄,应该铭记,历史,更不能遗忘,为此老师向你们推荐下列读物(投影出示:推荐阅读)

  (五)课堂检测

  1、根据理解填空。

  郝副营长是一个 、 、 的人。

  2、根据自己的习惯选做不同的笔记。

  ★摘录笔记(至少摘录6个词语,2个句子。)

  ★心得笔记(100字左右)

  (六)回归单元主题,结束全课(两幅图)

  漫漫黑夜中,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带了希望的火苗,战火纷飞中,是无数的革命先烈为我带来了幸福的曙光,让我们铭记英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灯光》教学案例 篇11

  学习目标:

  1、我能读读记记“战地 突击 陷入 憧憬 阻击 点燃 性命  焦急”等词语。

  2、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我要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重点)

  4、通过读课文,我能体会先烈无私奉献精神。

  学习难点:理解郝副营长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知识链接:

  王愿坚(1929-1991) 当代作家,1929年生,山东诸城县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学《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

  预习任务:

  1、将课文读通顺、流利,我至少会读三遍

  2、我会读的新词有:           我理解的词语有:

  3、我要简单了解作者及背景

  预习检测:

  1、给词语注音:

  围歼战  千钧一发   璀璨    郝副营长   黑魆魆

  2、交流作者及背景的相关资料.    

  导学提纲:

  1、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2、默读课文,我能找出“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想一想:我为什么看到天安门广场千万盏灯,感到光明、温暖?

  4、对照插图,想一想:郝副营长注视着那幅画,在默默的沉思什么?

  5、读第四段,想一想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6、再读课题,想一想课文的题目是“灯光”,你觉得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课堂检测:

  (一)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1、比喻千斤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情况危急。(       )

  2、形容精神集中。(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主人公是(       ),从他的身上你感受到(                  )的品质。

  2、学习本文后你的感受是(                                    )。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以小组为单位检查朗读情况

  小组开火车朗读课文。组长记录朗读情况。

  三、整体感知:自学提纲第一题,指定一生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四、深入学习:小组合作学习2、3题,

  1、在组内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2、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师生补充

  五、拓展想象

  自学完成4、5题,个人展示。

  六、回归整体:自学第6题,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回到“灯光”,说到“多好啊!”,不会忘记今天的“灯光”中有着那么多美好的期盼,除了感动,还有着无限的“怀念”。相信现在可以擦去“灯光”后的问号了,那么就把这点点“火光”与“灯光”一起融入我们的朗读中吧,再次读课题。

  板书设计 :四、感悟品评,突破重点

  灯光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多好啊) 幸福生活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多好啊) 生命换取

《灯光》教学案例 篇12

  【文题】

  《灯光》的第二段是个完整的故事。用200字左右缩写这个故事。缩写时要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做到内容完整,语句通顺连贯。

  【指导】

  这次习作要求我们练习能把课文《灯光》的第二段内容缩写成一篇200字的短文。怎样写好呢?我想大家不妨明确以下几点:

  一、什么是缩写?

  缩写就是按照一定的要求,把原来一篇较长的文章,压缩成一篇较短的文章。这是作文训练的基本方法之一。

  比如我们这次习作训练,具体要求就是缩写《灯光》的第二段内容,而不是全文缩写;缩写时,要求我们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而不是重复叙述;要求缩写后的短文依然内容完整,语句通顺,字数在200左右,而不能因篇幅短小,字数有限,就破坏内容的完整性。

  二、为什么要缩写?

  我们知道,缩写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缩写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也可以提高我们由繁化简、精炼语言的表达能力。

  比如我们缩写《灯光》,首先就应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划分段落,编写段意,然后想一想歌颂了主人公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这样才可以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缩写。在划分段落的过程中,同学们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段意和了解主要内容的过程中,同学们概括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考虑如何缩写的过程中,同学们斟酌语句的时候,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怎样搞好缩写?

  缩写一般要做到三个忠实。

  1.要忠实原文的中心思想,不能另立主题。

  《灯光》的中心思想是歌颂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我们缩写后的短文,中心思想仍然是不变的。不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再另立其他中心思想。

  2.要忠实原文的基本内容,不能任意增减,只能减掉不伤害主题的内容。

  《灯光》第二段的内容,主要是说在一次围歼战之中,郝副营长点燃书本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道路,保证战斗胜利,但自己因暴露而英勇牺牲的事。我们在进行缩写的时候,应紧紧抓住这个主要内容,减掉那些与主题较远的内容,适当增添一些使语句通顺连贯的词语。

  3.要忠实原文的骨架。这就是说,原文是叙述性的,有故事情节的,要保持原故事的基本构架。但是,又必须将原文缩短。缩后的文章仍然有头有尾,层次分明,前后连贯。

  《灯光》第二段是个完整的故事,它在记叙故事时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不但清楚地交待了事件的六要素,而且重点片断具体,脉络清晰。我们在缩写时,应该保持故事的基本结构,保持原来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人称,不能打乱层次重新组合故事。但原文中有些段落可以适当合并。合并后层次也是清楚、分明的。

  四、一般的缩写方法有哪些?

  为了达到上述的缩写要求,具体办法有很多,主要是两种:删和改。

  1.删

  删的方法有两个。

  首先是留主干,去枝叶。我们常把文章比作一棵大树。大树有干、有枝、有叶。当大树正常生长着的时候,我们看到它的树干、树冠成为一个整体,所占据的空间也很大。当园艺工人根据需要为大树修枝剪叶时,我们再看大树,它显然小了许多,但树仍然保持树的特点,还是有树干,还是有枝叶。缩写就如同替树木修枝剪叶。我们将文章的主干和粗枝留下,把其他部分去掉,文章就会变短了。

  其次是留主句,去例证。有的文章为了证明某些观点,常常举许多例子来说明,缩写时我们应把主句留下,把例子减少,文章自然也会变短。

  2.改

  改的方法有三个。

  第一个是将描写改为叙述。这种方法就是把原文中描写的部分改为叙述方式,这样就可以省去不少字句。

  第二个是将详细叙述改为概括叙述。这种方法就是把原文中叙述得比较细致的地方,用概括叙述的方式表达出来。

  第三个是将引用改为转述。这种方法就是把原文中引用别人话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语句,改为转述的办法,就能浓缩引用的部分。

  总之,删和改是缩写的主要方法。具体怎样使用,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处理。

  五、《灯光》的缩写应注意什么?

  同学们在缩写《灯光》第二段叙述的故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1947年初秋,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在一个名叫沙土集的村子里,紧紧地围住了国民党军的57师,准备在晚上打一场围歼战。

  2.突击连由郝副营长带领。

  3.战斗打响以前,郝副营长在交通沟里划着火柴看一本有插图的书,想象着胜利以后孩子们在电灯下学习的情景。

  4.战斗打响以后,后续部队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5.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6.我们的部队把敌人的一个整编师完全消灭了,但都副营长却牺牲了。

  上述六个要点,紧紧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基本骨架,脉络清楚,层次分明。同学们缩写时可做参考。

  【习作评改】

  原文:

  《灯光》第二段缩写

  1947年初秋,我军把国民党一个师紧紧包围在一个村子里,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天黑的时候,我来到郝副营长身边,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这会儿,他正在交通沟里借着火柴那微弱的亮光看一本书。书上画着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这幅图,默默地沉思着。“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赶明儿胜利了,咱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好好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想象着胜利以后,也许孩子们在电灯下写字,也许孩子们在电灯下玩耍,也许……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半小时以后,战斗打响了。后续部队遭到了敌人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与突击队失去了联系。是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战斗结束了,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评改意见:

  这篇缩写练习,远远超过了字数要求,这仅仅是形式上不符合缩写的要求。我们细读便会发现,它的中心、内容、结构等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看它的中心思想。前边提到《灯光》原文的中心思想,主要是歌颂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缩写文就应该集中力量突出这个主题。用战斗打响后,郝副营长宁可暴露自己,也要点燃书本为后续部队照亮道路这一事实,来突出先烈的献身精神。而这篇缩写文,在郝副营长看书、沉默、憧憬方面做了许多描述,使中心思想偏离原主题,我们读后,感觉到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革命前辈充满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这样就违背了缩写的基本要求。

  其次人们看它的内容。我们都知道,内容是为中心服务的,缩写文应该围绕中心组织内容,把原文中能突出郝副营长献身精神的基本内容抽出来,把他在交通沟里想象未来的内容删去,可以用“一边看书一边憧憬未来”这类语句一带而过。这样既不伤害主题,又能使内容集中,语言精练。另外,我们在前边的缩写方法中提到,缩写时,应将引用话改为转述。这篇缩写文的小作者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把原文中人物的语言搬进缩写文中,这是大可不必的。如果需要的话,应改为转述,在这篇文中删去也不伤害主题。

  最后我们看它的结构。原文第二大段叙述这个故事时,一共写了九个自然段,缩写时应该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适当合并段落,但也应该做到层次分明。这篇缩写文一段到底,不成文章,只是片断。我们在缩写时,应根据原来的故事情节,按照顺序分成三个段落,依次交待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和事情的结果。另外,原文中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物等交待得很清楚。缩写文在这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只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1947年初秋;参与的人物,只简单介绍了“我军”和“国民党一个师”(“郝副营长”可除外);事情发生的地点交待得更简单——一个村子里。我们知道,这些要素往往提示着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暗示着故事发生的价值或意义,即便从结构的完整性讲,也应该把这些要素交待清楚。

  总之,同学们在进行缩写练习前,应把原文反复读懂,抓准原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重要段落及重点语句。缩写时才可以把握文章主旨,运用恰当的方法删繁缩简,写出好文章来。

  【优秀习作】

  《灯光》第二段缩写

  1947年初秋,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国民党军57师紧紧包围在一个叫沙土集的村子里。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

  天黑的时候,我来到郝副营长的身边,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这会儿他借着微弱的亮光正看一本书。书上画着一个小孩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这幅图,默默憧憬着未来。战斗开始了,后续部队遭到了敌人的阻击,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郝副营长点燃了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路。

  战斗结束了,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郝副营长却英勇牺牲了。

  《灯光》第二段缩写

  1947年的初秋,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国民党军57师紧紧地包围在一个叫沙土集的村子里。围歼战就要开始了。

  今晚由郝副营长带领突击队去完成突破任务。战斗打响之前,他坐在交通沟里,划着一根火柴,看一本有插图的书,想象着革命胜利后,孩子们都在电灯下学习的情景。战斗打响之后,我军的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此时,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灯光》第二段缩写

  1947年的初秋,我军部队挺进豫皖苏平原,把国民党军57师紧紧地包围在沙土集村。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

  郝副营长正在交通沟里休息,大约是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吧,他正在看一本有插图的破书。郝副营长看着插图,默默地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中。半小时后,战斗打响了。可是后续部队在黑暗里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突然,出现一星火花,这是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他为后续部队照亮了路,但却暴露了自己。

  我军胜利地消灭了敌军一个整编师,但都副营长牺牲了。

  《灯光》第二段缩写

  1947年的初秋,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国民党军57师包围在沙土集村,围歼战马上就要开始了。

  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突击队的郝副营长正在交通沟里划着火柴看一本有插图的破书,默默地沉思着,憧憬着未来。半小时后,战斗打响了。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的阻击,在黑暗中与突击队失去了联系。在这危急时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路。

  这一仗我们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灯光》第二段缩写

  1947年的初秋,我军把国民党军的57师包围在豫皖苏平原的沙土集村,围歼战就要开始了。

  大约是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突击队的郝副营长正在交通沟里划着火柴,边看一本有插图的书,边憧憬着未来。战斗开始了,突击队冲进守敌围墙,后续部队遭到敌人阻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危急时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道路。

  这一仗,我军全歼敌57师,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评析】

  读过上面5篇优秀习作,我想大家会有很多感触的。首先一点,这五篇习作都做到了语言精炼。试想,那么长的一段课文,小作者们仅用了一百余字便把主要内容、故事梗概表述得清楚确实,这是很不容易的。它说明小作者们不仅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基本功,而且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其次,这5篇习作按要求都做到了三个忠实,忠实原文的中心思想,忠实原文的主要内容,忠实原文的骨架,只是对无关之处进行了高度浓缩。第三,这5篇习作都做到了内容完整,抓住了主要内容,符合题目要求,值得我们一学。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灯光》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115771260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