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困爱之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7篇)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篇1

  执教人:文家一中 刘俊英

  师生相互问好。

  师:老师想作个调查,喜欢读小说的同学请举手 这么多;喜欢读诗歌的请举手 呀,这样少。很多同学不喜欢读诗歌,为什么?(生自由发言)其实诗歌是很高雅的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的美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歌,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希望大家今后多读点诗歌,养成自己纯正的文学趣味。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很耐咀嚼。毛泽东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的吟咏诵读、写诗填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的翻阅、欣赏至少在2000首以上。泱泱诗国的甘露,滋润哺育了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 雪》

  学习诗词重在"诵读、领会、品评、鉴赏"。

  师: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从诵读入手,来领会全诗。现在请同学们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听准每一个字音,并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可以小声跟读。

  生给生字正音

  师:初听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谁能来谈一谈?

  生:豪迈

  生:气势磅礴

  师:是的。这首词风格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我们齐读一遍再来感悟一下,好吗?

  生齐读

  师(指名一位同学):你认为你们刚才读出感情了吗?

  生:不好,读起来缺乏力度,没有读出感情。

  师:把握这首词的感情,还要从写作背景谈起。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在眼前,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自豪、豪迈的感情。

  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师:是的。在朗读本诗时,要始终把握这种感情基调,此外,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你知道诗歌朗读一般要注意什么吗?

  生:停顿、重音

  生:还有节奏、语调、语速等

  师:很好,请看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应在哪里停顿?

  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生试读

  师:那么重音呢?应放在哪几个字上?

  生:千、万

  师:为什么?

  生:"千万"只有作重音处理,才能让听众感受到雪景的广阔,作者的视野与意境的开阔。

  师:说得有道理,那除了这些,还有需要重读的字吗?

  生:封、飘

  师:谈谈你的理由。

  生:"封"有冰冻、封闭之意。

  生:"飘"则突出雪轻盈的特点。

  师:说地不错。我们就按照理解把这三句读一读好吗?

  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师:古诗词中,常有一个字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叫做"领字"或"一字领起"你能从上片中找出这个字吗?它领起了那几句话?

  生:略

  师: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视野非常开阔,可这些景象也远远不是诗人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些景色加上了诗人的想象。

  师: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然后描述给大家听,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脑海中绽开的想象之花最美丽,老师给你一分钟的准备时间。

  生描述略。

  师:同学们的描述很精彩,想象力也很丰富。这里有两个比喻句很精彩,你能找出来吗?它们好在什么地方?

  生:山舞银蛇,原驰腊象

  生:诗人这样写让山、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人精神奋发的感觉。

  生:联系当前的革命形势与情形,我觉得诗人是在暗示中国革命将会蓬勃发展。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使他成为了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著名作家吴祖光称《沁园春雪》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依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的杰作。"

  (大屏幕出示《江山如此多娇》的国画)

  师:同学们请看这幅画,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你知道她是挂在那里的吗?

  生:人民大会堂

  师:是的,这幅画就是根据《沁园春 雪》的肢体画下来的,你觉得它最能体现那几句诗词?

  生: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师:作者面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河山,想象到的却是雪后初霁祖国的艳丽美景,想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

  生:坚信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感情。

  师:好。看来同学们都能走进这首词,真正领会诗人当时的感情。诗人王过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个特点。下面,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这种革命的豪情好吗?

  男、女同学分读,展开朗读比赛。

  师:由于种种原因,这首词在1936年并没有发表,谁知道它是怎样发表的?

  生:不知道。

  师:它发表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玩弄和平阴谋,妄图夺取胜利果实。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自飞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重庆谈判期间,他应柳亚子先生索句的要求,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不久,这首词就发表在重庆的《新民晚报》上,一时震动了文坛,传遍了全国。据说,当蒋介石看到之后,是又急又气,吓坏了,马上召集了很多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没有一首能比得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蒋介石的阴谋不得不又一次破产。

  这正表明《沁》是真正的千古绝唱,当年柳先生读过后曾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高度赞赏,其中有两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想想看,它是由《沁》词中的哪两句演化来的?

  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师:联系上下阕的内容,此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正因为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诗人又是如何评价这些英雄的呢?

  生:惜……射大雕

  师:你了解这些帝王吗?能不能介绍一下他们的业绩?

  生:略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知识很丰富。这些帝王都曾立下赫赫战功、风云一时,对历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既便如此,在伟人毛泽东的眼里,作为一国之君,他们仍有不少缺憾,都表现在那些方面?

  生:文学才华

  生:治国本领

  师:由哪个字领起?

  生:惜

  师:"惜"字包含哪些意味?

  生:这个字首先肯定了帝王们的丰功伟绩,是显赫一时的大英雄,也委婉的指出他们的缺点。

  生:含有惋惜之意。

  生:看出作者没有拜倒在前人的脚下,因为这样才能雄视千古,表现出诗人的自信。

  师:从诗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同学们想一想;谁主浮沉?

  生:毛泽东

  生:无产阶级领袖

  生;人民群众

  师: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下阕,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今朝的风流人物,抒发了自己的抱负。一齐朗诵下阕,注意把握激情。

  生齐声诵读

  师:同学们,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可他也成为了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人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走进了新时代,创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你能说一说吗?

  生: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富国强民的道路。

  生:还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设想,在领导下,香港、澳门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生:邓小平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

  师;同学们说得精彩极了,真是激动人心。那么,近几年呢?我们又有哪些震惊世界得成绩?

  生: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

  师:是呀,永远也忘不了那让每一个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得时刻!

  生:我们历尽阻难,2001年11月10日加入了世贸组织,

  生:还有APEC会议得召开。

  ……

  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得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 雪》。

  分角色朗读: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男、女领)北国风光, (男、女领)江山如此多娇,

  千里冰封,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万里雪飘。 (男领)惜秦皇汉武

  (女领)望长城内外, (男齐)略输文采

  (女齐)惟余茫茫 唐宗宋祖

  大河上下, 稍逊风骚

  顿失滔滔 一代天骄

  山舞银蛇 成吉思汗

  原驰蜡象 只识弯弓射大雕

  欲与天公试比高。 (齐)俱往矣

  (齐)须晴日 数风流人物

  看红装素裹 还看今朝

  分外妖娆。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篇2

  执教人:文家一中 刘俊英

  师生相互问好。

  师:老师想作个调查,喜欢读小说的同学请举手 这么多;喜欢读诗歌的请举手 呀,这样少。很多同学不喜欢读诗歌,为什么?(生自由发言)其实诗歌是很高雅的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的美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歌,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希望大家今后多读点诗歌,养成自己纯正的文学趣味。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很耐咀嚼。毛泽东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的吟咏诵读、写诗填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的翻阅、欣赏至少在2000首以上。泱泱诗国的甘露,滋润哺育了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 雪》

  学习诗词重在\'诵读、领会、品评、鉴赏\'。

  师: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从诵读入手,来领会全诗。现在请同学们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听准每一个字音,并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可以小声跟读。

  生给生字正音

  师:初听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谁能来谈一谈?

  生:豪迈

  生:气势磅礴

  师:是的。这首词风格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我们齐读一遍再来感悟一下,好吗?

  生齐读

  师(指名一位同学):你认为你们刚才读出感情了吗?

  生:不好,读起来缺乏力度,没有读出感情。

  师:把握这首词的感情,还要从写作背景谈起。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在眼前,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自豪、豪迈的感情。

  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师:是的。在朗读本诗时,要始终把握这种感情基调,此外,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你知道诗歌朗读一般要注意什么吗?

  生:停顿、重音

  生:还有节奏、语调、语速等

  师:很好,请看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应在哪里停顿?

  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生试读

  师:那么重音呢?应放在哪几个字上?

  生:千、万

  师:为什么?

  生:\'千\'\'万\'只有作重音处理,才能让听众感受到雪景的广阔,作者的视野与意境的开阔。

  师:说得有道理,那除了这些,还有需要重读的字吗?

  生:封、飘

  师:谈谈你的理由。

  生:\'封\'有冰冻、封闭之意。

  生:\'飘\'则突出雪轻盈的特点。

  师:说地不错。我们就按照理解把这三句读一读好吗?

  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师:古诗词中,常有一个字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叫做\'领字\'或\'一字领起\'你能从上片中找出这个字吗?它领起了那几句话?

  生:略

  师: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视野非常开阔,可这些景象也远远不是诗人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些景色加上了诗人的想象。

  师: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然后描述给大家听,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脑海中绽开的想象之花最美丽,老师给你一分钟的准备时间。

  生描述略。

  师:同学们的描述很精彩,想象力也很丰富。这里有两个比喻句很精彩,你能找出来吗?它们好在什么地方?

  生:山舞银蛇,原驰腊象

  生:诗人这样写让山、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人精神奋发的感觉。

  生:联系当前的革命形势与情形,我觉得诗人是在暗示中国革命将会蓬勃发展。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使他成为了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著名作家吴祖光称《沁园春雪》是\'睥睨liu合、气雄万古,一空依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的杰作。\'

  (大屏幕出示《江山如此多娇》的国画)

  师:同学们请看这幅画,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你知道她是挂在那里的吗?

  生:人民大会堂

  师:是的,这幅画就是根据《沁园春 雪》的肢体画下来的,你觉得它最能体现那几句诗词?

  生: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师:作者面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河山,想象到的却是雪后初霁祖国的艳丽美景,想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

  生:坚信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感情。

  师:好。看来同学们都能走进这首词,真正领会诗人当时的感情。诗人王过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个特点。下面,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这种革命的豪情好吗?

  男、女同学分读,展开朗读比赛。

  师:由于种种原因,这首词在1936年并没有发表,谁知道它是怎样发表的?

  生:不知道。

  师:它发表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玩弄和平阴谋,妄图夺取胜利果实。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自飞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重庆谈判期间,他应柳亚子先生索句的要求,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不久,这首词就发表在重庆的《新民晚报》上,一时震动了文坛,传遍了全国。据说,当蒋介石看到之后,是又急又气,吓坏了,马上召集了很多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没有一首能比得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蒋介石的阴谋不得不又一次破产。

  这正表明《沁》是真正的千古绝唱,当年柳先生读过后曾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高度赞赏,其中有两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想想看,它是由《沁》词中的哪两句演化来的?

  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师:联系上下阕的内容,此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正因为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诗人又是如何评价这些英雄的呢?

  生:惜……射大雕

  师:你了解这些帝王吗?能不能介绍一下他们的业绩?

  生:略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知识很丰富。这些帝王都曾立下赫赫战功、风云一时,对历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既便如此,在伟人毛泽东的眼里,作为一国之君,他们仍有不少缺憾,都表现在那些方面?

  生:文学才华

  生:治国本领

  师:由哪个字领起?

  生:惜

  师:\'惜\'字包含哪些意味?

  生:这个字首先肯定了帝王们的丰功伟绩,是显赫一时的大英雄,也委婉的指出他们的缺点。

  生:含有惋惜之意。

  生:看出作者没有拜倒在前人的脚下,因为这样才能雄视千古,表现出诗人的自信。

  师:从诗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同学们想一想;谁主浮沉?

  生:毛泽东

  生:无产阶级领袖

  生;人民群众

  师: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下阕,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今朝的风流人物,抒发了自己的抱负。一齐朗诵下阕,注意把握激情。

  生齐声诵读

  师:同学们,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可他也成为了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人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走进了新时代,创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你能说一说吗?

  生: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富国强民的道路。

  生:还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设想,在领导下,香港、澳门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生:邓小平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

  师;同学们说得精彩极了,真是激动人心。那么,近几年呢?我们又有哪些震惊世界得成绩?

  生: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

  师:是呀,永远也忘不了那让每一个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得时刻!

  生:我们历尽阻难,2001年11月10日加入了世贸组织,

  生:还有apec会议得召开。

  ……

  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得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 雪》。

  分角色朗读: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男、女领)北国风光, (男、女领)江山如此多娇,

  千里冰封,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万里雪飘。 (男领)惜秦皇汉武

  (女领)望长城内外, (男齐)略输文采

  (女齐)惟余茫茫 唐宗宋祖

  大河上下, 稍逊风骚

  顿失滔滔 一代天骄

  山舞银蛇 成吉思汗

  原驰蜡象 只识弯弓射大雕

  欲与天公试比高。 (齐)俱往矣

  (齐)须晴日 数风流人物

  看红装素裹 还看今朝

  分外妖娆。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篇3

  沁园春·雪  

  毛泽东  

  说课: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欣赏是九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五册第一篇课文《沁园春·雪》是诗歌欣赏单元中的一篇重点篇目,学好这一课有利于本单元其它课文的学习,对培养学生诗歌欣赏能力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材简介  

  本文写于1936年2月,在粉碎了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后,毛泽东同志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进行东征,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垣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此词于1940年发表后,在重庆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在《沁园春·雪》这首词里,毛泽东以文人的气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与气魄征服了大后方的民众,甚至他的敌人。为此,我们学习这首词,应从意境入手,把握全词。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  

  根据大纲、教材确定的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教会学生通过词中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及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意义,领会意境。教学难点:教会学生通过比较理解诗词写景、议论的特点。  

  二、 说方法和手段  

  1、说教法  

  ⑴、朗读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点拔前读:主要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思想内容。点拔后读:加深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整体朗读,学生尝试自己读。片断朗读,有利于突出重点。个别朗读便于朗读指导或起示范作用。最后齐读,形成一种气势,营造一种浓浓的感情氛围。另外,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停顿、重音、语调、节奏,体会词的意境。总之,通过朗读体味词的语言,通过朗读加强领会词的意境,通过朗读加深理解词的篇章结构和表现方法。  

  依据:诗词有感情充沛、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音韵和谐等共同点,诗词教学应把握这些特点。  

  ⑵、点拔法。突破教学重点,运用点拔法,在学生视听感受课文的内容与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动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如下片抓“惜”“略输”“稍逊”“只识”,边读边感受。  

  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⑶比较法。化解难点用比较法。这种方法用在学生自己学习下片,比较上下片结构,达到理解全词的目的。  

  2、说学法。  

  ⑴、 通过 老师讲解示范,学生理解词中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以及蕴含在景象和画面中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词中的形象,领会词的意境。  

  ⑵、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领会词的意境。  

  ⑶、自学评点,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3、说手段。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  

  三、 说流程。  

  1、 新课导入。  

  温故知新,检查诗词背诵情况,引入本课学习。  

  2、合作交流,探究解析。  

  出示问题,学生自由地用各种形式读课文,小组内研究,不懂的可 向 老师提出来,最后全班交流。  

  3、自由读、齐读,从品析关键词语入手,品味语言特色。  

  4、思考分析本词的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5、比较阅读。将本词与柳宗元的《江雪》比较,品味二者感情的差异。  

  6、延伸拓展。课外阅读《沁园春·长沙》,并尝试写出读后感。  

  四、 说板书  

  1、 体现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把握重点,体现直观性。  

  2、 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板书下片内容,增强学生自学能力与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第二课时)  

  毛泽东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描绘的形象,理解借咏雪所抒发的思想内容。  

  2、理清上下片的关系,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4、通过领会词的思想境界,了解作者的伟大胸襟和远大抱负,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由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及诗歌鉴赏的方法 。  

  2、理解作为全词点睛之笔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如何表现全词主旨的。  

  3、理解作者下片评述古人的态度及用意所在。  

  教具准备:幻灯设备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温故知新  

  1、学生背诵课文。  

  2、导言引入: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弘的激情,成为当代诗坛一曲品格个性强烈、画面色彩斑斓的绝唱。吟诵豪放之作,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我们上节课欣赏了壮丽的北国风景,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作者借美景抒发的壮志豪情。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出示问题。  

  1、 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2、“惜”的作用与上片哪个词相近?  

  3、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何理解?  

  5、作者在下片为什么要评说古代帝王?  

  学生自读课文,互相探讨思考,不懂的向教师提出。  

  点拨参考: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娇”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山河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2、与上片的“望”作用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4、“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5、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二)读两遍,第一遍先小声读,第二遍齐读。  

  (三)研讨文章语言特色,感受语言魅力。  

  思考:本文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请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诗句的深长意味。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中“折腰”改为“赞美”好吗?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句中“略输”改为“尽输”,句意表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中的“稍逊”能否改为“全无”,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言,教师予以点拨指导。  

  (四)学生合作探究,思考这首诗的写景、抒情、议论是怎样结合的。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然后在全班范围内推选代表发言,教师予以评价点拨。  

  三、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点拨参考: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诗路徜徉: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课外摘抄的毛泽东诗词,要说出摘抄的理由。  

  (幻灯出示:徜徉诗路,吮吸民族文化之蜜)  

  五、总结。  

  今天的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重温“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人情怀,油然而生奋发之情。有今天的努力与拼搏,相信同学们能收获丰硕的明天。  

  六、作业。阅读《沁园春·长沙》,理解词的主旨,并试着写出你读了这首词后的所悟所感。  

  板书设计:

  沁园春·

  毛泽东  

  ——————→壮阔雪景             描 写  

  ‖  

  ——————→古代帝王             议 论  

  ‖  

  ——————→壮志豪情             抒 情  

  :  

  沁园春 ·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诗路徜徉”这一环节应该是最成功的。在交流中,学生异常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而且,这种交流一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留白”,可以激发学生自觉地丰富自己,补足自己诗词储存库中的空白。这样,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学习并没结束,给人余音袅袅之感。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篇4

  一、入情入境,朗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感受情感

  1.创设情境(登高远眺),加强朗读。介绍背景,还原毛泽东主席登高远眺创作此词的场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老师根据《沁园春 雪》的配乐flash范读,学生听读。指导学生注意词句的重音、节奏,初步把握内容,整体感受情感。

  3.播放《沁园春 雪》的配乐flash,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进行朗读,实现“言、象、意”统一。

  4.学生读完全词后,全班交流读懂的内容,说出从此中体会到的情感。教师连缀学生的回答,促成学生理解全词。

  二、抓住诗词意象、关键词句,研读词的上阕所达之意、所表之情,借鉴诗词写法,学习借景抒情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交错而说,互文修辞手法,写出北国雪景的广袤无垠,表达作者的豪迈之意,抒发作者对北国雪景的热爱之情,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

  抓住视觉形象做静态描写,描绘地域之广袤,雪域之广,冰冻之烈,写出北国气象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显示诗人博大的胸怀。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动态描写,“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化静为动。因为诗人情感的跃动,所以他眼前的大自然便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4.“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研读词的下阕,评论古代帝王,表达自己的抱负,学习议论抒情的写法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祖国山河,如此美好;自古英雄,为之倾倒,奋斗不息。“竞”字,再现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展现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展示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惜”字,定下评论的基调——惋惜、批判。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对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只识”二字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成吉思汗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概括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点出全词主题。

  四、抓住情感,观看音乐视频,升华诗词主旨,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附文章: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总起 英雄折腰 过渡

  壮丽景色 望景 实景 褒贬帝王 惜古 议论

  妖娆美丽 想景 虚景 今朝人物 颂今 抱负

  热情赞美 江山多娇 评论帝王 雄心壮志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2、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是中国人民的伟大,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诗人臧克家说过:“*诗词是伟大的篇章。”小学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诗篇《七律.长征》,今天我们就再一起学习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诗词的风采。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红军准备渡河东征,2月初,*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满怀,写下此词。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二、整体感知:

  学生看书、听读,正音。(放录音,学生将音记在书上)

  出示幻灯片

  (一)、给加线字注音:

  ①分(fèn)外妖娆(ráo)

  ②逊(xùn)

  ③成吉思汗(hán )

  ④数( shǔ )风流人物

  ⑤还看今朝(zhāo)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三)、分析重、难点: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并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

  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现在我们看下阕如何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

  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

  作者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又很婉转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的弱点,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至此,我们回头看“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齐读下阕一遍

  四、 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沁园春长沙》。多媒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的思想发展规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毛泽东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篇6

  《沁园春 雪》是1999年10月我校组织市级公开教学周活动期间我上的一堂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恩总理,你在哪里》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 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正音材料:

  沁园春(qìn) 分外(fèn)

  妖娆(ráo) 稍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 素裹(guǒ)

  反馈材料: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篇7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词的一般特点。

  2.学习诵读、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品味词中所蕴含的诗人对大好河山热情赞美之情,体验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胸怀。

  二、学习过程

  1.整体感知。    

  播放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大家边听录音边跟着高声诵读。

  思考:(1)课文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上下阕内容、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2.小组讨论。

  (1)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词之间要停顿?为什么?试举例说明。

  (2)试介绍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主要业绩,并说说作者是如何评价他们的。

  (3)读了课文,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怎样的情绪?

  3.小组交流。

  三、拓展练习

  下面这首毛泽东的七言律诗是与《沁园春·雪》在同一时期写的,请结合课文并按要求解答问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长征》与课文在内容、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2)诗中对偶句有哪些?

  (3)诗中作者把“五岭”、“乌蒙”分别比做什么?突出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相关链接

  1.本词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介绍。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准备渡黄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黄河边一个小山村袁家沟。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亲自视察地形,眺望祖国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结合抒情,融情于景,描绘出瑰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北国风光,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热情赞颂和无限热爱之情;下阕议论结合抒情,寓情于议,在谈古论今之中,感情逐渐升华,最后推向高潮,突出中心。全词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以形象而精确的语言,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歌颂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争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2.有关这首词公开发展的背景。

  这首词作于抗日战争前夜,公开发表于1945年8月。当时日本刚投降,抗日战争已结束,人民渴望和平,而蒋介石却在阴谋发动内战。中共代表人民意愿,于1945年8月25日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毛泽东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在重庆遇到了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索句”,毛主席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第二天便发表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

  3.词的一般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句子、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沁园春》等。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写在词牌的下面。如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题目。

  4.赏评摘要。

  此词的上阕虚实结合,其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虚写,把读者带到了另一个境界中去。作者想像雪后初晴,红日与白雪相映照的情景,那意境才更加娇艳动人。这里,表面上是在写想像中的雪后美景,实际上是作者对革命光明前途的形象预见,表现了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精神。

  5.有关“对偶”。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表现意义相关或相对的内容的修辞方法。古诗词中,律诗要求二三两联用对偶,有些词牌也规定某些句子要用对偶。《沁园春》要求上片第四、五句和第八、九句分别用四字对,下片与上片对应之处同样要用四字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则有新突破,除上联第八、九旬用了四字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外,在上下片分别运用了“八字对”:“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些对偶句,气势磅礴,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    

  6.有关诗词的诵读与学习。

  诗词的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读,在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内容,最后达到成诵。诵读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人手,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熟读而成诵,有利于记忆和积累古代词汇和千万年来久为人们传诵的名诗名句,也有利于培养语感。诵读的过程,也是对作品进一步消化与理解的过程,在诵读中揣摩探究,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像,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判断和评价。

  自主学习诗词时,可采用“认读——研读——赏读”的方法。认读是自学的基础和前提,要借助工具书,参看课文注解,做到读准字音,读懂词义,读通句子;研读是阅读的重点,重在把握全文,整体感悟,它体现了语言的训练和技能的学习;赏读是阅读的高层次消化和享受,其操作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获得情感的熏陶和语感的培养。

  怎样理解古诗词,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和阅读的方法。吟咏诵读,品味揣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情画意,联系写作背景等,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古诗词中,往往有不少名句。这些名句,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它们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是作者智慧与思想的结晶。学这些名句,要善于涵咏品味,体悟其文内诗内之意及其言外之意,更须铭记在心,因为它们还会成为你以后的人生财富。

  7.《苏幕遮》诗词赏析。

  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诗词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秋天寥廓苍茫、零落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苏幕遮,词牌名。

  上片描绘秋色。

  “碧云天,黄叶地”勾出秋季景色的特点:秋高气爽,碧空万里;金风阵阵,黄叶翻飞。这两句一写“天”,一写“地”,为读者勾出了一个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

  接着又以天水相接,斜阳映山来描绘秋色。“天接水”写眼前景的浩渺无际;“斜阳”点明傍晚时分,落日余晖,彩霞万里,映得满山红遍,水天一色。就在这千里秋色、满日斜晖之外却是那远接天涯的芳草。芳草,暗指作者的家乡,隐喻着离情。芳草延伸遥远,无边无际,所以词人觉得它似乎比斜阳更远;斜阳尚可见,而故乡不能见,因此备觉伤怀,无怪乎要“芳草无情”了。

  词的上片从山引出斜阳,从斜阳引出芳草,从芳草的远在斜阳之上,转而直抒胸臆。目光越来越远,感触越来越深,最后才逼出“芳草无情”四个字,这不正是在一片萧瑟秋景的映衬下,伫望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愈见其深邃沉挚了吗?

  下片直抒胸臆。

  “黯乡魂,追旅思”是总写乡愁。这个“追”字是紧紧追随、缠扰不休的意思,它突出了思念家乡之情无尽无休。下面分写这个“追”字。“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是说除非夜里,才能摆脱“愁思”,才能得到慰藉,此外,不管何时,都是愁苦不宁的。“明月楼高休独倚”就是说,即使明月照高楼,清景无限,你也不要去倚楼远望,因为再望也望不到家乡和亲人;何况一个人“独倚”,会更增加惆怅。这就更深一层写出了乡思之苦。

  那么,“何以解忧”呢?“唯有杜康(酒)”了。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两句便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同义语,而含蕴更深,愁情更重,终于掉下眼泪。

  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抓住秋天的特色,着意渲染,色彩绚丽,而又意境开阔;情,是思念故乡之情,围绕着愁思的“追”字,总写分述,层层展开,深沉缠绵,酣畅淋漓。因此,前人评这首词“前段多人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8.歌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篇8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指定一名学生解释布置预习的词语,其他学生补充订正。

  二、题解(如果时间紧,可以略讲)。

  这首词做于1936年2月。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我东北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政府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采取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另一方面,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毛泽东同志也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指出了中国人民抗日运动蓬勃发展和世界革命运动即将到来的新形势。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为了贯彻党的决议,率领红军东征,开赴抗日前线。在这次东征中,适逢大雪,他填写了《沁园春 雪》这一著名诗篇。

  这首词的发表,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1945年8月,蒋介石妄想独吞抗战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同 时又假惺惺地电邀毛泽东同志去重庆谈判。毛泽东同志为了揭穿骗局,教育人民,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谈判期间,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同志“索句”,毛泽东同志就将这首词抄写给他。后来就发表在重庆报纸上,在人民中广为传诵,增强了他们对革命取得胜利的信心。

  这首词的写作和发表虽然相隔近10年,但两个时期都是祖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都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朗读课文,放唱片或录音。

  四、指导学习课文。

  (一)学习上阕

  1 教师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提问:这3句和诗题有什么联系?“千里”“万里”反映了什么?明确:这3句开篇点题,突出了“冰封”“雪飘”(加黑的词均板书,下同)。“千里”“万里”是互文,是说“千里万里冰封雪飘”。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这3句总写祖国北方的雪景:一望无垠的大地,坚冰封冻,茫茫无际的长空,大雪飘飞。“北国风光”是多么壮观!

  2 教师读:“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问:一个“望”字,写登高纵目远看。这个“望”字贯穿到哪一句,或者说,诗人“望”到哪些景物?明确: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最后一句虽然主要是想象,但这想象还是“山”“原”与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这7句,都由“望”字所贯串,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提问:“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惟”就是“只”“仅仅”。“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一片”。这个“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提问:“顿失滔滔”的“顿”,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顿”是“顿时”“立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滚滚滔滔的气势,这个“顿”字,突出了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的快。

  提问:“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什么相承关系?明确:“惟余莽莽”承应“万里雪飘”,“顿失滔滔”承应“千里冰封”。二者把“冰封”“雪飘”表达得更准确,描写得更具体。(板书:在“冰封”和“顿”、“雪飘”和“惟”之间画斜线,表示其承应关系。)

  到处是严寒冰雪,但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活力。你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在诗人眼里,蜿蜒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色的巨蛇在舞动,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像一只只白蜡般的大象在奔驰,再远望天际,天地相连,群山高原好像有意要和老天比一比高低。诗人在这里是借景抒情,写出了祖国人民坚强不屈、敢于斗争的精神。前两句对偶工整,用词准确:“山”“原”写景物,“银”“蜡”写色彩,“蛇”“象”写形状。提问:“舞”“驰”二字写什么?有何作用?或进一步启发:“山”“原”是不是真的在“舞”在“驰”?明确:写动态。二字把本来是静的景色写成动的形象,使它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这也表达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激动的情绪。“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概括“舞”和“驰”,赋予动的形象以人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昂扬情绪。(板书:用线条分别把“舞”“驰”和“欲”联结起来。)

  学生齐读“望长城内外”7句,体会其“总”和“分”的关系。这7句“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承上面“冰封”“雪飘”而来,“欲与天公试比高”又是合写“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而这7句又都有“望”字所领起和贯串。(上阕板书成下表,括号内的字讲到时再补写。)

  注意:这是写的一片银色世界,银色的特点是洁白而又美丽。“冰”“雪”“银”“蜡”(还有下文的“素”),都是白色,作者不写一个“白”字,却十分有力地展示了白色的画面。

  3 教师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等到雪过天晴,红艳艳的阳光映照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壮丽,特别好看。这使人想到中国人民不但敢于斗争,而且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须晴日”,表达出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念,一个“看”字,正是对革命的光辉灿烂的前景的展望。这3句,既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又画出了美好的革命理想,写得情景交融。

  提问:这里的“看”字和上面的“望”字在表达内容上有什么区别?明确:二者虽然都是用眼睛,但前者写登高远望辽阔的河山,是高瞻远瞩,后者写仔细观看艳丽的景色,是端详欣赏,“望”和“看”用得精确,不能互相调换。

  4 根据上阕板书表,抓住“望”“欲”“看”三字,齐读或背诵上阕。

  (二)学习下阕。

  1 教师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应该由谁来主宰呢?谁才能使中华民族进入“分外妖娆”的理想境界呢?于是,词就进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江山”一句是承上“如此”,是指上阕中风光的壮丽。“无数英雄”是启下,概括了下阕所议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

  提问:“引”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明确:它把“江山”和“英雄”联系了起来,突出了“英雄”们对大好河山的崇敬感情。说明了“英雄竞折腰”的原因是江山“多娇”。竞,就是“争着”。

  2 教师读:“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提问:“惜”是什么意思?它贯穿到哪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惜”是“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它贯穿到“射大雕”,领起对下面历史人物的议论,概括了历代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不足之处。提问:“输”“逊”是什么意思?都是做“差”讲。为什么要在前面加“略”和“稍”?“只识”说明了什么?启发同学看有关这7句的注解,思考、议论。教师归纳: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汉武帝有雄才大略,给国家开拓了疆域,创建业绩,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开国皇帝,武功昭著,而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的武功更是赫赫有名,他们对祖国的统一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作用。诗人把们置于“无数英雄”之列,都有肯定的意思,但他们又毕竟是封建帝王,是剥削阶级代表人物,而且只懂“武功”,不大懂得“文治”(“文采”“风骚”)。因而用了“略输”“稍逊”,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对他们的功绩,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评价,含蓄而又恰如其分。至于对成吉思汗,肯定得更少些,所以用了“只识”二字,也非常准确。对这五个封建帝王的评价,都用“惜”字领起和贯串,“略输”“稍逊”“只识”都有“惜”的意思。(用线条联结板书成下表,括号内的字讲到时再补写。)

  3 教师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提问:“数”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明确:是“点算”“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它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肯定了今天的“风流人物”。这3句是议论的中心。“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旧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光复中华的真正英雄。这3句又与上阕结束的3句相呼应,说明在今天只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历史,迎来“分外妖娆”的光辉的明天。

  4 根据下阕板书表,抓住“引”“惜”“数”三字,齐读或背诵下阕。

  (三)课文小结(联系“理解·分析”一、二)。

  1 教师根据板书指出:上阕主要是写景,但句句有情。最后几句是抒发豪情壮志。(板书:写景抒情。)下阕主要是议论,但也结合着抒情。先评论历史人物,最后直接表达作者观点——肯定“今朝”的革命英雄。(板书:论史言志。)

  这首词上、下阕各有侧重,但又紧密配合。上阕的写景,是下阕议论的前提和基础,下阕的议论,又是上阕写景抒情的必然结果。写景和议论,是通过一个“引”字自然地过渡的。(指出“引”字板书表中的地位。)

  2 引导归纳中心思想: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当代的革命英雄。今天学习这首词,能帮助我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激发振兴中华热情。

  3 提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只有他们,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五、巩固新课。

  教师表情朗读课文,或播放录音。

  附:《沁园春 雪》疑难解析

  1 这首词的创作和发表有什么重大意义?

  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连续“围剿”,进行了震憾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了陕北。毛泽东同志登上六盘山时就唱出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言壮语,对革命胜利充满了信心。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看大雪又填写了这首热情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歌颂当代革命英雄的壮丽诗篇。

  这首词的公开发表,是在1945年8月。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取得了胜利,全国人民热切希望和平,而国民党反动派却阴谋发动内战。同时,蒋介石又假惺惺地电邀毛泽东同志去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同志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也为了在争取和平过程中揭露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真面目,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不顾个人安危,与周恩来等同志从延安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在渝期间,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同志“索句”,毛泽东同志就把10年前写的《沁园春 雪》抄给了他。第二天,重庆《新华日报》公开发表了这首词,迅速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信心。这首词还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传播,在前苏联出版的《新中国诗选》中,把它列为第一篇。

  2 这首词的意境博大深邃,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首写祖国北方的雪景。诗人极目远望,坚冰封锁着大地,雪花漫天飞舞,紧接着诗人用一个“望”字,领起下文,将祖国北方壮丽的雪景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望长城内处,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画面是如此广阔:长城南北一大片国土,大雪纷飞,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它那滚滚的波涛。前1句承接“万里雪飘”,后1句照应“千里冰封”,上下文紧密相扣。在作者眼里,即使是在如此冰天雪地、寒气逼人的环境里,也到处充满着勃勃生机和奋发向上的活力。你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那披雪的群山,如同无数条银蛇在舞动;冰封的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好像一只只蜡象在奔跑。它们似乎想要跟老天比一比高低。这是多么神奇的景象啊!诗人以饱蘸革命激情的彩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北国风光的奇伟壮丽的画卷。上半阕的结尾3句:“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诗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形象而准确地展现了雪后天晴的景象:那万道红光普照着白皑皑的雪地,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显得格外秀丽,更加烂灿。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写景,但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仅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而且抒发了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英勇不屈、勇于斗争、敢于夺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词的下半阕的第1、2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意思是说,祖国的河山这么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她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第1句紧承上半阕,第2句则开启了下文。接着,诗人用一个“惜”字概括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的不足之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等这样一些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君王,他们都只是武功昭著,而欠缺文治。诗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代封建帝王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评议,含蓄地批评了他们的缺点和错误。紧接着,诗人用“俱往矣”三个字,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以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表现了无产阶级气吞山河、雄视千古的伟大气魄,而后明确指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算得上是创造历史、振兴中华的真正英雄。结尾1句字字千钧!以上3句与上半阕结尾的3句遥相呼应,说明在今天只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历史,迎来“分外妖娆”的明天。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崇高的革命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

  过去诗人写的雪景,多半是小家、小院、小景。唐五代皇帝李煜填了宫廷的“玉砌银妆”,算是大的了。宋朝以豪放著称的大诗人苏轼,写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被誉为极品。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气魄更雄伟,情调更豪迈。毛泽东同志的笔触描画了长江以北半个中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实际上写了整个中国的横断面。他又用五个皇帝代表了2000年的历史风貌。这种横括万余里、纵贯数千年的气魄,确实是前无古人的。

  全词诗意壮美,有景有情,有声有色。诗人的想象力如喷泉,如奔马。“长城”“大河”“崇山”“高原”“千里”“万里”,这些崇高伟大的形象,再衬以“秦皇”“汉武”这样一些杰出英雄的名字,在读者心里自然地唤起了一种雄壮的美感。尤其是上半阕的落脚之句,气象雄伟而又秀丽。下半阕议论较多,但读来气势磅礴,毫无枯燥的感觉。这些英雄人物和上面描绘的景色非常调和,宛如一张人物画上的背景一样。结尾3句是词的主旨所在,意义深长,耐人寻味。

  总之,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 雪》,意境博大深邃,形象雄伟崇高。它受到国内外广大人民的热爱是理所当然的。

  3 这首词有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1)莽莽(mǎngmǎng) 叠音词。朗读时,前一个“莽”要变读为阳平。“莽”的下边不要写作“奔”。“莽莽”有两个义项:①形容草木茂盛。例:我们走到村后的山地上,观赏莽莽的橘树林,夕阳西照,枝头的橘子闪耀着金光。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例:推窗一望,整个西山正卧在莽莽苍苍的雪雾之中。本词用第②义。

  (2)妖娆(yāoráo) 叠音词。“娆”的右上角不能加一点。“妖娆”的意思是“娇艳美好的样子”。例:“这个人被叉竿打在头上,便立住了脚,待要发作时,回过脸来看,却不想是个美貌妖娆的妇人。”

  (3)折腰(zhéyāo) “折”字不能写作“拆”。“折腰”有两个义项:①弯腰行礼。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例:难怪它在花树王国中高踞宝座,千古以来使无数人为之折腰倾倒了。本首词用第②义。“折腰”的近义词有:折服、信服、佩服、倾倒等。

  (4)风骚(fēngsāo) “风骚”有两个义项:①风,原指《诗经》的《国风》;骚,原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来用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例:“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②指姿容俏丽,后来多指妇女举止轻佻。例:“三仙姑喜欢在年轻男人面前卖弄风骚。”本首词用第②义。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篇9

  【全词解读】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后,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1936年2月,毛泽东于一场大雪之后外出登山视察,目睹广袤无垠的北国雪景,顿生感悟,写下《沁园春 雪》。

  词的上阙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词的下阙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一、上阙:北国雪景,江山多娇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⑴词句作用——总写北国雪景:冰天雪地、广袤无垠。“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交错而说(互文修辞手法),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⑵词句境界:诗人登高远眺,目力所及,“千里”“万里”,“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轻盈飘舞,茫然一片,纯然一色,静动相衬,韵味无穷。诗句意境开阔,表现出诗人宏大、豪迈的气魄。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⑴词句解析:“望”字统领下文,至“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登高远眺”,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山丘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长城内外”,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自西向东,地域广阔,照应“千里”“万里”。

  ⑵词句的境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描绘冰封雪飘的风光,写出北国气象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显示诗人博大的胸怀。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⑴词句解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活泼奔放。“欲与天公试比高”,实乃“山”“原”与天相连,表达出诗人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豪情壮志。

  ⑵写法鉴赏:“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化静为动。因为诗人情感的跃动,所以他眼前的大自然便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⑴词句解析: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一派新的气象,妖娆娇艳。

  ⑵写法鉴赏:“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二、下阙:议论抒情,英雄人物,还看今朝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⑴词句解析: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结构严密。

  ⑵词句境界赏析:祖国山河,如此美好;自古英雄,为之倾倒,奋斗不息。“竞”字,再现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展现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展示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惜”字,定下评论的基调——惋惜、批判。

  诗人举出五位封建帝王,一一评说,措词极有分寸。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对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只识”二字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成吉思汗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概括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今朝”,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点出全词主题。

  三、总评全词

  《沁园春 雪》描绘了一幅雄伟壮阔、妖娆美好的北国画面,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诗人感情奔放,胸怀豪迈。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11 沁园春雪  

  课题

  课时

  授课教师

  学习

  目标

  1、感情充沛的吟诵,理解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凝炼贴切的诗歌语言,领会诗歌意蕴。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诗人表达的感情。

  4、理解诗人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重点

  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 把握诗人的思想 感情。

  教学内容

  师生随笔

  第一课时

  一、感悟新知(结合以下材料了解背景及作者)

  1、题解与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 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作者介绍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光辉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之令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写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就是典范之一。 3、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 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4、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5、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6  整首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括。   

  二、探究新知

  1、练习朗读。(以小组对抗赛的形式进行,此内容为本节课的重点,时间上可以根据前后内容协调)

  2、根据课下注释,结合翻译书,疏通文意。

  3、找出词中描写、抒情、议论的句子。

  4、感受词的语言美,可结合“千里、万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妖娆、风骚、风流人物”这些词。

  三、归纳整理

  朗读整首词,一边朗读一边欣赏毛泽东《沁园春  雪》的手迹,争取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四、达标测评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2、填空

  毛 泽东,是一位伟大的_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____________,“雪”是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预习导学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感悟新知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一)   学习上阕 :

  ⑴这首 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⑵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3)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4)找出动静结合写景的句子,体会其意境。

  ⑸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 观?)

  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 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二)学习下阕

  ⑴、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⑵、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⑶、 “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⑷、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三、探究新知

  1、在 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2、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3、谁是真正的英雄? 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

  1、品味、赏析词语。

  ⑴.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但没有一个“白”,请问作者用了哪些词表达洁白?

  ⑵.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 形象、饱含深情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试举例说明。

  2、多角度赏析

  这首词除了词语经过千锤百炼,运用得贴切、传神以外,精妙绝伦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的。请你以“《沁园春·雪》妙就妙在——”为开头,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课文。

  五、归纳整理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 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六、达标测评

  1、上阕以_____为中心,写出了哪些景物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2、化静为动描写北方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想象雪后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反思、总结: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篇11

  《沁园春 雪》是1999年10月我校组织市级公开教学周活动期间我上的一堂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恩总理,你在哪里》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 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正音材料:

  沁园春(qìn) 分外(fèn)

  妖娆(ráo) 稍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 素裹(guǒ)

  反馈材料: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把握词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出示目标

  1、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2、朗读并背诵词的上阕。

  3、把握上阕的基本内容

  4、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自学自测:

  1、听范读,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惟余莽莽

  ②理解意义:风流人物 折腰 风* 红装素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四、讨论答疑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达标

  背诵上阕.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篇13

  《沁园春 雪》是1999年10月我校组织市级公开教学周活动期间我上的一堂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恩总理,你在哪里》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 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 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 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 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 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  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 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  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  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 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 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 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正音材料:

  沁园春(qìn) 分外(fèn)

  妖娆(ráo) 稍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 素裹(guǒ)

  反馈材料: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篇14

  课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另作:原驱)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另作: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所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学的诗词,由此引入新课。

  2.用多媒体出示毛泽 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 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二、整体感知:

  1.字词:

  多音字:分、数、汗、还、朝。

  难字:莽、娆、竞、骚。

  2.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深入研读

  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如下问题

  (1)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拓展延伸: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明确:

  1.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3.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4.“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5.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最后全班齐读这首词,依照本课所分析有感情地朗诵,教师点拨,力求当堂成诵。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或秋风(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

  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等到;需要。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

  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民族或其首领。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篇15

  《沁园春.雪》导学创意

  刘湘玉 

  【课标 教材 学情】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1936年2月在陕西清涧准备指挥红军渡河东征时写的一首大气磅礴、兴会淋漓的长调。这首词以咏雪起兴,赞美祖国的江山,评论祖国的历史,抒发革命的豪情,成为古今绝唱。

  这首词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元首篇,因此,学生通过学习此篇实践鉴赏诗词的方法,对后面诗歌学习会有触类旁通的作用。从学的角度考虑,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 难点 疑点

  “三分诗七分读”,让诵读贯穿课堂整个学习过程,给予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去领悟、品评、鉴赏。细心品味语言,掌握词中描绘的具体景象及表达的意义,欣赏本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这些是学习重点。词的下阙主要是议论抒情,其中对历代帝王的评论和对主旨句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也是疑点。

  本课按照自由通读,感知诗意;放声诵读,读出韵味;静心默读,品味语言(手法);深入悟读,个性理解四个层次设计。从读通到读深步步提升,循序渐进,符合学习规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所达到的层次。

  自主学习过程

  毛泽东是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今天我们学习他诗词中的一篇杰作《沁园春·雪》。

  (一)读通

  自由通读这首词,初步感知诗意。

  1.了解背景。同桌交流:我所了解的毛泽东和《沁园春·雪》的诞生。(可在课前)

  2.识记字词。查字典识记;同桌互相听写:如:莽莽、素裹、妖娆、稍逊风骚、大雕。

  3.评价概括。用一个对子句来评价词的内容。

  交流示例:上阙描绘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说历代帝王,赞美当今英雄人物。描绘渲染北国风光;评古论今抒发豪情。作者笔下的雪景“壮观”、“壮丽”、“壮美”;作者抒发的情怀“恢弘”、“豪放”、“大气”。

  (二)读懂

  放声诵读这首词,要求读出大气天成的韵味。

  1.运用诵读技巧来帮助自己理解。

  这首词的基调是高亢激昂的,诵读时注意节奏的停顿、重音、急缓及动作辅助等技巧。

  (1)读好停顿。

  ①一般停顿。上下阙间要有稍长停顿,次之是句节间的短暂停顿。

  ②句断意连。这是用气上的技巧,也是个别句子间的表意要求。就是说诵读中两个句子虽然断了,但读时却要读出意义的照应。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③领起字拖音:如:“望”“须”“引”“惜”“数”等词后的拖音。

  ④重点句。如:“俱往矣”字间拖音和低抑;“还看今朝”字间停顿和高昂。

  (2)读好重音。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些句子中的词语需要重读,发音时吐字要有力量。

  如:“冰封”、“雪飘”、“惟余莽莽”、“顿失滔滔”等词语;再如句子“欲与天公试比高”后三字的重读。

  (3)动作辅助。

  为了感情表达的需要,除了用声音表达外,有时还需要用动作辅助表达。这是较高层次的演读技巧了。动作不易太多太花哨,应从内心感情带动肢体。

  2.用自己的想像来描绘画面。

  有人说,毛泽东的诗词,霸气天成,任何改写都难肖其神韵。让我们试着把上阕雪景图,描摹出来看看。

  交流示例:大地冰封,千里沉寂,飞雪漫天,万里素色。登高四顾,惟见长城内外,白雪皑皑。连水势迅猛的黄河,也喧嚣不再,似悄然睡去的猛兽。山高云低,雪接云际,天地间一片苍茫。山峦披雪,蜿蜒绵亘,若银蛇狂舞;雪覆高原,凹凸尽显,似白象突奔。待大雪初霁,丽日映雪,乾坤间则是“表里俱澄澈”那样的通透与开阔,更浸染出一种无边的绮丽与绚烂。

  3.用背诵强化自己的理解。

  好的诗词是珍珠,是宝玉,而背诵能把这些珍珠与宝玉占为己有,让我们把它记在心里。

  交流速背方法并快速背诵。

  (三)读精

  静心默读这首词。要求从字词句和艺术手法等方面仔细品味,鉴赏交流。

  1.发现自己喜欢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说说它的美妙之处。

  比如:

  一个最能体现色彩的

  一个最能体现广阔意境的

  一个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的

  ……

  鉴赏示例:我喜欢“顿”字。它强调了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这一个字起到了化动为静的神奇效果。

  2.品句。发现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给出喜欢的理由。

  比如:

  一个喜欢的写景句

  一个喜欢的议论句

  一个喜欢的修辞句

  一个喜欢的过渡句

  一个喜欢的诗眼句

  ……

  示例:我喜欢写景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它以银蛇飞舞状连绵的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的高原。在这浑然一体的冰雪世界里,山上积雪的道道反光不正像银蛇舞动,座座高原不正像大象奔驰吗!它们仗着自己风流姿肆的形态,都要与天公来比一比高低。这样写不只使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了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形神兼备。

  3.赏析手法 

  本词精妙之处比比皆是,艺术手法更是高超绝伦,请任选角度加以欣赏。

  角度示例如下,(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可以继续拓展开去。)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纵横结合:

  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统一:

  对偶、比喻、拟人巧妙运用:

  ……

  示例:虚实结合。作者将眼前的雪景与想像的晴日后的景色相结合,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雪霁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着白雪覆盖的大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娇艳明媚。

  4.合作诵读

  男女生分两方,然后按下面的诵读形式演读。要求读出壮志豪情,读出磅礴气势!

  (男女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男领)  望长城内外,

  (男齐)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齐)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男女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女领)  惜秦皇汉武,

  (女齐)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还看今朝!

  (四)读深

  深入悟读这首词,读出个性化的理解。

  选好话题,列好提纲,在班内发表自己的见解。

  话题:1.我看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否定。

  2.谈谈词尾三句流露出的作者情怀。

  交流示例:1.作者不是一味的否定,而是含蓄地批评了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惜”中含褒,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惜”中含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惜”中寓志,蕴含着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从“惜”“略”“稍”的用词上可以看出作者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2.流露出的是一种领袖气质和宏伟胸襟!这震撼千载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展示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流露出了对光明前途的无比信心。这不是狂妄,而是科学的自信!

  反思与强化

  1.课外阅读公木的《毛泽东诗词鉴赏》,摘录毛泽东诗词中咏雪美句。

  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2.比较阅读《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两首词,任选一个角度,写篇赏析小文。

  (此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篇16

  沁园春.

  教学目标 :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㈠导入  :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毛泽东: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

  附:板书设计 :

  总写之景        意境壮阔                 热爱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江山多娇  祖国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山河

  过渡:           承上启下                 歌颂

  下阕:论史   评古:           短语文治         英雄折腰  风流

  论今:          风流人物                 人物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篇17

  (一)整体感知

  这首词是毛泽东1936年2月在陕西清涧指挥红军准备渡黄河东征时所写。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的请求,亲笔书写相赠并得以公开发表。

  全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典型地代表了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可谓中国词中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侧重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历代英雄人物,借评古来论今,表达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宏伟抱负。通篇将抒情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二)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在理解词的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借助音像资料,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领悟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对于重点字词要细致地揣摩,细心咀嚼品味,以充分感受本词语言十分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三)审美鉴赏

  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豪情美

  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作者目接“千里”“万里”,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欲与天公试比高”,雄浑磅礴之极!下片议论,即由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山河的壮丽,想到无数为之倾倒的英雄,视通几千年,评点历代英雄,充满自信的情怀。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交相辉映,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尽显一代伟人担当历史重任的豪情壮志。

  (四)重难点突破

  1.词的上阕是如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北国严冬的雪景图的?

  【析】本词题为“雪”,自然离不开对雪景的描写,加之,情是由景而生,因此我们必须从体会雪景入手来思考。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着力写景,先概括描写:辽阔的北国漫天白雪,大地冰封。再具体描写:其中有静态描写如,长城内外,白雪覆盖,滔滔黄河停止奔流;以动态写静态的如,群山似银蛇飞舞,高原丘陵似蜡象奔驰。最后有想像之景的描写: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互相辉映。这种种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北国严冬的雪景图画。

  2.作者是如何评价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析】本词下阕评论古代杰出的“风流人物”,既体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抱负,又是诗词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

  【参考答案】下阕中评论历史人物,以一“惜”字统领,定下了批评的基调,意蕴丰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才华也有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坚定的自信。具体评论时,则指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准确生动地表现了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了他们之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

  作者评论历代英雄,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实则采用的是衬托的手法,以古代帝王来突出当今的英雄人物,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诗人写“山”与“原”时写道“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为什么要赋予静止的“山”和“原”以动态?

  【析】诗人创作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取决于其创作的目的,本词作者写景,既是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又为后文引出历代英雄人物争着为大好的河山奔走操劳,并进而评论他们张本。

  【参考答案】“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让人联想到艺术表演和体育运动,非常富有美感;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更显得神采飞扬。“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驰”,化静态为动态,有多方面的因素。第一,有视觉的因素。作者站在高处,看得很远,由于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视线跟着地势望去,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第二,有精神的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有时代的因素。当时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4.本词语言含蓄、凝练、富于表现力,试结合文中具体例句作分析。

  【析】诗词是具有浓烈情感的文学样式,但旧体诗词往往受到篇幅、字数等的限制,用词造句极讲究凝练。要领悟诗中的情、诗所描绘的意境,必须进行推敲、品味。

  【参考答案】《沁园春  雪》全词仅114个字,却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其用词的含蓄、凝练可见一斑。比如,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又如,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雪覆盖之广;“顿”字强调了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122701260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