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大小猫洞》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大小猫洞》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陌上烟雨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大小猫洞》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

《大小猫洞》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10篇)

《大小猫洞》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1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贫寒:穷苦。

  认死理: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不知变通。

  辉煌:光辉灿烂。

  玲珑:精巧细致。

  下马威:原来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

  徒步:步行。

  告帮:请人助以金钱。

  仆役:仆人。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著名学者、文学家、北大教授,第三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早年以诗闻名,中年以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驰誉海内外,晚年以学术文化随笔赢得广大读者的景仰。金克木先生学贯东西,知兼古今,精通多种外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涉及诸多方面。他一生笔耕不辍,主要学术著作有《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诗歌有《蝙蝠集》、《雨雪集》,小说有《旧痕集》、《难忘的影子》,散文随笔集有《天竺旧事》、《燕口拾泥》、《书城独白》,译著有《伐致呵利三百咏》、《印度古诗选》等。

  3.背景链接

  孙中山谈“大小猫洞”

  英国从前有一位大科学家,在近来世界上的学问家之中,没有那一个能够驾乎他之上的,是叫做纽顿(今译牛顿)。纽顿是什么人呢?他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学问的人。他在物理学中,有很多超前绝后的发明,最著名的是“万有引力”。纽顿推出来的“万有引力”,是世界上头一次的发明,是至今科学中的根本原理,近来世界上许多科学原理的新发明,没有那一种能够驾乎万有引力学说之上的。纽顿对于科学既是有这样的特别聪明,试看他对于别的事情是不是一样的聪明呢?照我看起来,却有大大的不然。有一件很有趣味的故事,可以证明纽顿做事,不是件件事都是很聪明的。纽顿一生除了读书、试验之外,还有一种嗜好是爱猫,他养了大小不同的两个猫,出入总是跟着他。因为他很爱那两个猫,所以猫要行动,他便怎么样去侍候。譬如他在房内读书、试验,猫要出门,他便停止一切工作,亲自去开门让猫出去。如果猫要进到房内,他又停止一切工作,去打开房门让猫进来。那两个猫要终日总是出出入入,弄到钮顿开门关门,是麻烦不堪的,亿以有一天。纽顿便想一个办法,让那两个猫自己出入自由,不致扰乱他的工作,总是开门关门,他所想出来的是什么方法呢?就是把房门开两个孔,一个是很大的,一个是很小的。在纽顿的思想,以为在门上所开的大孔,便可以令大猫出入,在门上所开的小孔,便可以令小猫出入,象这种思想还这是大科学家的聪明,这件事实在还是大科学家做出来的。照普通的常识讲,开一个大孔,大猫可以出入,小猫也当然是可以出入,那么开一个大孔便够了,又何必要枉费工夫多开一个小孔呢?在常人都知道只要开一个孔,大科学家的纽顿偏要开两个孔,这是不是可笑呢?科学家做事,是不是件件事都是很聪明呢?由此便可以证明,科学家不是对于件件事都是很聪明的,科学家有了一艺的专长,未必就有种种学问的兼长。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是一篇立论,文章通过“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则故事的分析论证,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结论,阐发了考虑问题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二、文章脉络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本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2-21),论证“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个故事里的道理。

  本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2-11),论证分论点之一“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第二层(12-19),论证分论点之二“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第三层(20-21),推而广之,以门和桥为喻,宣传人本主义思想。

  第三部分(22),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三、写作方法

  1.采用隐喻手法,思想内容深刻含蓄。

  如:在“牛顿开猫洞”的分析中,以猫隐喻人;在“晏子使楚”的分析中,以人的高矮隐喻人的等级。

  一方面本文的论点并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隐含在文章中的,需要读者去感悟作者的言外之意,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从而把握文章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作者运用隐喻的手法,以猫指人也就是被管理者,写出要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以人的高矮喻人的等级,而以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隐喻了做事从实际需要出发。学习文章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既要知道作者采用了隐喻及隐喻的内容,也应该了解隐喻的手法及作者采用这一手法的目的,即作者用这样的方法以帮助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流畅的思路。

  文章从牛顿开猫洞的故事,联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中的门洞,从门联想到文庙的门,从文庙的门联想到文庙的桥,从文庙的门和桥联想到现在北大的门和桥,可谓思路流畅。

  3、本文语言生动。

  本文语言的生动首先表现为幽默,例如“请晏大使从小门进”“城墙不是纸糊的”。幽默的语言与丰富的想像相关,例如“大猫:你看我的洞多么辉煌。我可以让你也利用。小猫:谢谢。我的玲珑小洞也可以供你用。可是你进得去吗?”语言的生动也表现在句式的变化,例如,前面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点道理”,后边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语言的生动还与衔接连贯流畅相关。例如,“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连起来了。

  四、问题探究

  1、“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作者这句话阐发了什么道理?

  楚国式的是门以人为准,因为历来都是贵宾到来,中门大开;普通人走侧门还得挂号等候,下人走后门,可见这里的“以人为准”是以人的等级为标准,人在门的面前是不平等的。

  既然中国传统的楚国式的是不平等的,是有着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的,那就是作者所要批判的,那么齐国式的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则应该是民主的,是做事从实际出发的。

  在这里作者隐含的意思应该是大人是封建“官大人”,小人是自称“小人”的仆役丫环,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而“大国城大”,人多,为了方便人的出入,所以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人也少,开一个小门就够用了,是从人的方面出发,是符合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的,这才是正确的。

  2、句段理解:

  ⑴中心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本句是文章的总结句,又是文章的中心句。文章从“牛顿开猫洞”故事里边有道理,宴子使楚故事里边有道理归纳出了“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这一结论,它就隐含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此论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一些道理来。

  ⑵重点句:(1)这故事是笑学者脱离生活实际,还是笑科学思想方法认死理,不灵活?

  由牛顿大小猫洞的故事引出人们对这个故事一般的看法——可笑,到底可笑不可笑呢?用疑问句开启了下文对这个故事的进一步分析。(2)这故事*不住。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通过作者合情合理的简要分析,得出了“牛顿开猫洞”和“宴子使楚”这两个故事都*不住的看法,照应了文章第一段的“真假难辨”,也告诉了我们要有怀疑精神,要自主思考从而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不可盲从。既然*不住,那么为什么这两则故事又广为流传呢?导出文章的两个分论点: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⑶总结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本句是文章的中心,上面已从中心句的角度做了分析,下面再从它作为总结句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一方面这句话作为结尾,呼应了开头;另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那就先从本文悟道理吧。

  ⑷过渡句: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一个词“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联结了起来,准确简洁。“无独”是说上文的牛顿开猫洞;“有偶”是说下文的晏子使楚。

  【练习解答】

  一、作者要告诉读者的就是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地分析,还可以有所区别,第一个故事宣传的是共和的思想,即关注弱势群体与弱势个体的利益,第二个故事宣传的是民主的思想,即关心多数人的利益。

  二、略

  【类文品析】

  储蓄人生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非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在长长的一生中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从整篇文章看,“储蓄人生”具体包括“储蓄”      、      和      。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     。

  2、揣摩第三节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直白简明的语言替代比喻的说法,完成下面句子。

  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     ,而且     。

  3、第四节加点的词中,“充实”是说知识需要    ,“更新”知识则强调     。

  4、文章说“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出一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还可以储蓄   ,因为     。

  (答案:1、亲情、友情、学识;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 2、回报(真正的好处);连友情本身也会失去。 3、不断增加、丰富(日积月累);要用新知识替代旧知识。 4、如:待人接物的态度;良好的态度是事业成功,被别人接纳、认可的重要保证。)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

  爵士(  ) 辉煌(  ) 燕京(  ) 玲珑(   )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相关内容。

  ⑴第一个分论点:

  ⑵第二个分论点:

  ⑶中心论点:

  3、解释下列词语。

  认死理:

  无独有偶:

  4、本文的两个故事很有特色,请你分析一下这两个故事的语言特色。

  5、你认为本文的论证方式与前两篇有什么不同?

  二、同步解读

  名人免不了有故事流传,真假难辨。

  大科学家牛顿有个传说是:他养了两只猫,一只大,一只小。他为便利猫的出入,在门上开了两个洞,一小,一大。他认为大猫不能进小洞,可不知道小猫能进大洞,开一个洞就够了。这故事是笑学者脱离生活实际,还是笑科学思想方法认死理,不灵活?

  牛顿爵士的家世并非贫寒。三百年前,他养猫总有仆人照看吧,何劳他亲身看管?这故事*不住。

  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点道理。开一个猫洞是从人的一方面想,一洞可以两用。若从猫的一方面想呢?一有紧急情况,两猫不能同时进出,势必大的要挤了小的。而且——

  大猫:这是我的洞,允许你用,要以我为主。

  小猫口头称是,心中不服。

  若是各有一洞呢?那就不一样了。

  大猫:你看我的洞多么辉煌。我可以让你也利用。

  小猫:谢谢。我的玲珑小洞也可以供你用。可是你进得去吗?

  双方平等了。各有所得,各霸一方。

  故事里的牛顿不可笑。他是从猫一方面考虑的。洞是供猫用的,不是供人用的。对人说,一个洞的效率高。对猫说,两个洞更方便。牛顿讲科学,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观,考虑事情全面。

  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

  话说当年齐国宰相晏婴名满天下。据说他曾经当使者到楚国去办外交。楚国人要给他一个“下马威”。因为晏子身材矮小,便在国门之旁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大使从小门进。晏子不肯,说,到什么国进什么门。到狗国才钻狗洞。我来到楚国该进什么门?进大国的大门,还是进小国的小门?楚国人不肯自认为小,只好请他进大门。没开始谈判先吃了败仗。

  当时只有三个大国:西是秦,东是齐,南是楚。既是外交访问,晏婴大使必非一个人。代表齐国出访自然有一些随从组成外交使团,骑马乘车,前呼后拥,晏子决不能一个人徒步走来。大使个人的高矮显不出来。而且城墙不是纸糊的,另开一门也不容易。这故事*不住。

  6、第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作者认为“大小猫洞”故事*不住的根据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8、第七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9、牛顿为什么开两个猫洞?

  10、晏子为什么不肯走小门?楚国人为什么最终让晏子从大门进去了?

  11、选文分几个层次?各用一句话概括层意。

  12、你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晏子的遭遇吗?

  三、美文赏读

  秘诀

  据我所知,常常有一些年轻人写信给某些艺术家、作家,要他们传授“秘诀”;作家、艺术家们接到那样的信,常常只好苦笑。

  最近,我听说有一个少年人去请教一个善于玩转碟子的杂技演员:熟练这门工夫的秘诀在哪里。杂技演员除了告诉他一些经验外,还带他去看自己床铺底下的一大堆摔破了的碟子,告诉他说:“秘诀就在这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艺术工作上,没有秘诀。如果杂技这类工夫都全*勤学苦练,那么,更不要说要求有高度思想性和生活经验作基础的其他艺术部门的工夫了。

  有些人所以以为艺术工作有什么秘诀,是因为他们把艺术和什么“祖传丸散”、“秘制膏丹”或者什么纯技术性的事情(如绘画时用几种颜色配出某一种颜色)混同起来了。我们可以读到各式各样的美学论文、艺术工作经验谈,然而,那都不是“秘诀”,那不过是一些艺术工作的根本规律的探讨,或者一些个别的经验之谈罢了。它们,如果是正确的话,就像是一块块指路的“将军箭”,告诉人们,通过什么道路就可能达到什么结果。至于“走路”的事情,仍得*各个人自己去走。对于不肯付出辛勤劳动的人,这些美学理论、艺术经验之谈并不能起什么作用。

  然而,有些人不是这样想,他们以为某些艺术家掌握了一些\'秘而不宣\'的手段,当作看家本领,当作“杀手锏”,不肯告诉旁人。在他们心目中,这种手段有点像《天方夜谭》里面的神奇的咒语,谁掌握了它,念上几句,宝山的石门就会自动启开。这种观念是十分荒诞的。但是奇怪得很,社会上有并非很少的人对艺术工作存在这样的观念。只要你去探询一些艺术工作者收到的信件的内容,就可以发现这种情况。

  对于那些经验丰富的人是直接经验的事物,即使它们被写了出来,对于经验缺乏的人仍然是间接经验。这正是一切“经验谈”所以不能起神奇的作用,而只能起一点指路作用的原因。我常常想:如果把古今一切优秀的艺术家勤学苦练的故事搜集起来,编成一本书,那内容该是多么惊心动魄呵!前辈们流血流汗积累了经验,当他们将火把传递给后人的时候,后人又必须以生命的火焰去点燃它,那艺术的火把才能够继续熊熊燃烧。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前人的经验才能够化为自己血管里的血液。高尔基曾经意味深长地说:“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能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如果说世间真有所谓艺术“秘诀”,也许应该算这一类的言谈了。

  13.第2段中“秘诀就在这儿”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4.第5段画线句中的“火把”和“点燃”,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

  ①“火把”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点燃”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6.第5段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种论证方法。

  17.文中最后一句是“如果说世间真有所谓艺术‘秘诀’,也许应该算这一类的言谈了”。“也许”和“应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大小猫洞》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2

  1.请给下面字词注音。 

  泮宫(    )    仆役(    ) 

  2.作者是如何看待牛顿给猫开两个洞的? 

  答案与提示:作者认为牛顿不是不灵活,而是讲科学,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观,考虑事情全面。 

  3.思考一下本文语言和结构的特点。 

  答案与提示:本文看似拉拉杂杂,东拉西扯,但是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行文流畅,如话家常,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个性练习设计    

  1.讲一个有关晏子的故事给大家听。    

  答案与提示:一天早晨,天已经大亮了。齐景公披散着头发,驾着六马大车,带领后宫嫔妃从宫中出来,却被受过刖刑(断足之刑)的守门人拦住,并对景公说:“你不像是我们的国君。”景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缺乏礼教的行为,于是惭愧得不愿亲临朝政。晏子闻讯,便入宫求见景公,问景公为何这样。景公说:“是我有过错。我一国之君,如今被断足的守门人羞辱,我有何脸面呢?”晏子一笑,回答说:“这是国君的福气呀,我特向国君庆贺。属下无直率的话,上边就会有受蒙蔽的国君,百姓如果忌讳不讲真话,国君就多骄奢的行为。如今您有失礼的举动,断足的守门人就敢于对国君直言,这说明老百姓对您忠诚呀。请赏赐他,以表明您喜爱直言善劝。”景公笑了:“这可以吗?”晏子说:“可以。”于是景公下令给这个守门人双倍的俸禄,并免征赋税。 

  2.讲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看自己是不是能从中发现新的道理。 

  3.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300字的小文章,谈谈你对“中国历来实行的楚国式,不是齐国式”的认识。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议论文的特点,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议论文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品味、思考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议论文的风格和特点。 

  板书设计 

  金克木(1912年8月一2000年8月),祖籍安徽寿县。历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我国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大家,学贯东西,通晓多国语言,对东西方文化很多领域有广泛研究,是著名的诗文、学者。

《大小猫洞》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3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9l一94页。《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作者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了新的道理,其思路灵活,令人耳目一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论证方法。    .

  2.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3.学习本文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联想。

  4.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文中的故事,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用发散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其中的道理,同时展开小组讨论,看那个小组的说法更独特、更有新意。

  2.通过一些思维训练来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习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仅仅从自身的角度而且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学习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方法。

  2.尊重客观实际,全面考虑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积极培养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学会尊重客观,全面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中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

  4: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理念。

  ◆难点

  1.学习多角度、全方位、辩证的思维方式。

  2.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学突破

  1.结合文中的例子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道理;可以采用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丰富课堂的气氛,开发学生的思路。

  2.学习本文论证层层推进,及结构严谨、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行文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让学生分组进行课文预习,搜集牛顿、晏婴的有关资料,以便介绍给其他的同学;搜集一些现实生活中辩证的多角度思维的例子以丰富课堂的内容。

  2.搜集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思路。

  ◆学生准备

  分组进行课文预习,并思考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道理。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通过介绍牛顿,导入  新课。    1.配合教师,进入新课学习。2.用讲故事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2.开动脑筋,积极思考。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    3.积极展开讨论,学习思考问题的方

  法。4.总结归纳,提高认识。    4.比较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

  学的议论文及议论文的特点,了解学

  生掌握的情况。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然后,从介

  绍大科学家牛顿人手,导人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向学生介绍现代著

  名学者金克木。然后,用讲故事的方

  法,向学生们讲述关于牛顿给两只猫

  在门上开两个洞的故事,并启发学生

  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品读本文,细

  细体会。

  1.回忆以前所学的议论文的知识,回答教

  师的提问。

  2.交流自己了解的牛顿,如有的说,“牛顿

  发现了万有引力”。

  3.自由展开讨论,积极进行思考,说出自

  己对这个故事真假的认识以及这个故

  事说明了什么。比如说:“牛顿想法不

  灵活,开一个洞就可以了,不然我们是

  不是也要给不同高矮的人都开不同的

  门吗?”。

  4.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结合课文,说明本文作者对牛顿的看

  法,指出牛顿“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

  1.根据教师的讲解,认识到牛顿不是思维

  不灵活,牛顿不是从人的一面观,考虑

  事情全面”的思维方式,并与学生的

  看法进行对比。

  2.转人中国有关门洞的名人故事。可

  以先介绍一下晏子的机智多谋,提出

  问题:晏子是如何挫败楚国人的?引

  导学生比较楚人和晏子的思维方式

  和出发点。

  3.讲解:作者转人对中国历来的楚国式

  的行为方式的批判。请学生思考什

  么是楚国式,什么是齐国式,并结合

  他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评述。

  4.作者以中国最古的大学“泮宫”为例

  具体说明了中国历来是楚国式;同时

  又举了“北大‘状元桥’上走的人不仅

  限于状元,人人都可进”的例子。请

  思考作者想说明什么。

  考虑,而是从猫的一面进行考虑。之

  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思维的角度

  不同。

  2.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楚人认为门以人

  为准,晏子认为门以国为准,这是从两

  个不同的坐标出发看人和门的关系。

  3.思考并回答:“楚国式”是指门以人为准

  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齐国式”是指门以

  国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生活中有

  很多例子,学生应结合起来进行评述。

  4.进行讨论,进行发散思维,畅所欲言。

  回答:中国历来的“楚国式”有了改变,

  人们不仅是看重“物”了,而是更看重

  “人”了。

  三、组织讨论,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得到里面

  有什么道理”可以说是本文的落脚点,

  也表达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应在流

  传的故事中挖掘新的道理。请学生结

  合自己知道的故事,看看是否真的理解

  了故事中的道理。

  分组展开讨论,把自己熟知的故事

  讲给大家听,让大家思考其中的道理,并

  比较大家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不同。

  本节总结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本文看似拉拉杂杂,东扯西扯,但是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作者的观点。通过本文,学生应学习作者开阔的思路和质朴的语言以及作者表现的强烈的人文色彩和精神理念。

  板书设计 

  大小猫洞牛顿的故事晏子的故事古代的“泮宫”北大的“状元桥”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智力训练,培养学生多层次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反思一下。

《大小猫洞》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4

  王小奕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论证方法。 .

  2.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3.学习本文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联想。

  4.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重点

  1.学会尊重客观,全面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中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

  4: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理念。

  ◆难点

  1.学习多角度、全方位、辩证的思维方式。

  2.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

  。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学的议论文及议论文的特点,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然后,从介绍大科学家牛顿人手,导人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向学生介绍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然后,用讲故事的方法,向学生们讲述关于牛顿给两只猫在门上开两个洞的故事,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品读本文,细细体会。

  1.回忆以前所学的议论文的知识,回答教师的提问。

  2.交流自己了解的牛顿,如有的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3.自由展开讨论,积极进行思考,说出自己对这个故事真假的认识以及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比如说:“牛顿想法不灵活,开一个洞就可以了,不然我们是不是也要给不同高矮的人都开不同的门吗?”。

  4.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结合课文,说明本文作者对牛顿的看法,指出牛顿“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

  1.根据教师的讲解,认识到牛顿不是思维不灵活,牛顿不是从人的一面观,考虑事情全面”的思维方式,并与学生的看法进行对比。

  2.转人中国有关门洞的名人故事。可以先介绍一下晏子的机智多谋,提出问题:晏子是如何挫败楚国人的?引导学生比较楚人和晏子的思维方式和出发点。

  3.讲解:作者转人对中国历来的楚国式的行为方式的批判。请学生思考什么是楚国式,什么是齐国式,并结合他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评述。

  4.作者以中国最古的大学“泮宫”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历来是楚国式;同时又举了“北大‘状元桥’上走的人不仅限于状元,人人都可进”的例子。

  请思考作者想说明什么。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思维的角度 不同。

  2.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楚人认为门以人准,晏子认为门以国为准,这是从两个不同的坐标出发看人和门的关系。

  3.思考并回答:“楚国式”是指门以人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齐国式”是指门以国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学生应结合起来进行评述。

  4.进行讨论,进行发散思维,畅所欲言。回答:中国历来的“楚国式”有了改变,人们不仅是看重“物”了,而是更看重“人”了。

  三、组织讨论,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得到里面有什么道理”可以说是本文的落脚点,表达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应在流传的故事中挖掘新的道理。请学生结合自己知道的故事,看看是否真的理解了故事中的道理。

  分组展开讨论,把自己熟知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大家思考其中的道理,并比较大家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四、总结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本文看似拉拉杂杂,东扯西扯,但是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作者的观点。通过本文,学生应学习作者开阔的思路和质朴的语言以及作者表现的强烈的人文色彩和精神理念。

  作者邮箱:

  [1]

《大小猫洞》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5

  一、设计说明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它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说明生活中的许多故事、传说虽不可信,经不起推敲,但如果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2.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体会本文语言生动的特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1.导入新课:《空城计》大家比较熟悉,但这个故事可信吗?因为司马懿带领几万大军,居然不敢攻击一个小小的县城,这让人不可思议。但这个故事又真实地反映了军事上的虚实关系,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故事又是有意义的。今天学习的《大小猫洞》就阐述了多角度看问题的观点。

  (二)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1.回忆以前所学的议论文知识,回答教师的提问。

  (1)本文的两个故事蕴涵了怎样的道理?

  (2)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3)文章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4)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出本文的整体构思。

  (5)请写出本文的论证过程。

  (6)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讲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看自己能不能从中发现新的道理。

  2.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300字的小文章,谈谈你对“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的认识。

《大小猫洞》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6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论证方法。 .

  2.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3.学习本文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联想。

  4.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重点

  1.学会尊重客观,全面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中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

  4: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理念。

  ◆难点

  1.学习多角度、全方位、辩证的思维方式。

  2.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

  。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学的议论文及议论文的特点,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然后,从介绍大科学家牛顿人手,导人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向学生介绍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然后,用讲故事的方法,向学生们讲述关于牛顿给两只猫在门上开两个洞的故事,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品读本文,细细体会。

  1.回忆以前所学的议论文的知识,回答教师的提问。

  2.交流自己了解的牛顿,如有的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3.自由展开讨论,积极进行思考,说出自己对这个故事真假的认识以及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比如说:“牛顿想法不灵活,开一个洞就可以了,不然我们是不是也要给不同高矮的人都开不同的门吗?”。

  4.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结合课文,说明本文作者对牛顿的看法,指出牛顿“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

  1.根据教师的讲解,认识到牛顿不是思维不灵活,牛顿不是从人的一面观,考虑事情全面”的思维方式,并与学生的看法进行对比。

  2.转人中国有关门洞的名人故事。可以先介绍一下晏子的机智多谋,提出问题:晏子是如何挫败楚国人的?引导学生比较楚人和晏子的思维方式和出发点。

  3.讲解:作者转人对中国历来的楚国式的行为方式的批判。请学生思考什么是楚国式,什么是齐国式,并结合他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评述。

  4.作者以中国最古的大学“泮宫”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历来是楚国式;同时又举了“北大‘状元桥’上走的人不仅限于状元,人人都可进”的例子。

  请思考作者想说明什么。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思维的角度 不同。

  2.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楚人认为门以人准,晏子认为门以国为准,这是从两个不同的坐标出发看人和门的关系。

  3.思考并回答:“楚国式”是指门以人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齐国式”是指门以国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学生应结合起来进行评述。

  4.进行讨论,进行发散思维,畅所欲言。回答:中国历来的“楚国式”有了改变,人们不仅是看重“物”了,而是更看重“人”了。

  三、组织讨论,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得到里面有什么道理”可以说是本文的落脚点,表达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应在流传的故事中挖掘新的道理。请学生结合自己知道的故事,看看是否真的理解了故事中的道理。

  分组展开讨论,把自己熟知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大家思考其中的道理,并比较大家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四、总结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本文看似拉拉杂杂,东扯西扯,但是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作者的观点。通过本文,学生应学习作者开阔的思路和质朴的语言以及作者表现的强烈的人文色彩和精神理念。

《大小猫洞》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7

  《大小猫洞》这篇阅读题会告诉你一个关于人生的答案: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语文课文《大小猫洞》阅读答案,快来看看吧。

《大小猫洞》阅读原文

  名人免不了有故事流传,真假难辨。

  大科学家牛顿有个传说是:他养了两只猫,一只大,一只小。他为便利猫的出入,在门上开了两个洞,一小,一大。他认为大猫不能进小洞,可不知道小猫能进大洞,开一个洞就够了。这故事是笑学者脱离生活实际,还是笑科学思想方法认死理,不灵活?

  牛顿爵士的家世并非贫寒。三百年前,他养猫总有仆人照看吧,何劳他亲身看管?这故事靠不住。

  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点道理。开一个猫洞是从人的一方面想,一洞可以两用。若从猫的一方面想呢?一有紧急情况,两猫不能同时进出,势必大的要挤了小的。而且——

  大猫:这是我的洞,允许你用,要以我为主。

  小猫口头称是,心中不服。

  若是各有一洞呢?那就不一样了。

  大猫:你看我的洞多么辉煌。我可以让你也利用。

  小猫:谢谢。我的玲珑小洞也可以供你用。可是你进得去吗?

  双方平等了。各有所得,各霸一方。

  故事里的牛顿不可笑。他是从猫一方面考虑的。洞是供猫用的,不是供人用的。对人说,一个洞的效率高。对猫说,两个洞更方便。牛顿讲科学,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观,考虑事情全面。

  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

  话说当年齐国宰相晏婴名满天下。据说他曾经当使者到楚国去办外交。楚国人要给他一个“下写威”。因为晏子身材矮小,便在国门之旁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大使从小门进。晏子不肯,说,到什么国进什么门。到狗国才钻狗洞。我来到楚国该进什么门?进大国的大门,还是进小国的小门?楚国人不肯自认小国,只好请他进大门。没开谈判先吃了败仗。

  当时只有三个大国:西是秦,东是齐,南是楚。既是外交访问,晏大使必非一个人。代表齐国出访自然有一些随从组成外交使团,骑马乘车,前呼后拥,晏子决不能一个人徒步走来。大使个人的高矮显不出来。而且城墙不是纸糊的,另开一门也不容易。这故事靠不住。

  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楚人:门是供人走的。大人走大门,小人走小门。门以人为准。

  晏子:门是国家的城门。大国的城大,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门也小。门以国为准。

  这又是从两个不同坐标出发看人和门的关系。

  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贵宾来到,大开中门迎接。来“告帮”的,“求情”的,普通人,都得从侧门出入,先到门房挂号等候。仆役丫环就只能走后门了。

  最古的大学叫做“泮宫”。祭孔夫子的“文庙”有三个大门并列。进门便是泮水池,上有三座桥,中间的桥直对“大成殿”。只在本地有人中了状元时才能开正中的大门,由状元走过中间的桥去祭孔。不出状元,就不能开正门,无人走这“状元桥”。门的大小一直是和进出的人的名位身份相连的。不出状元。地方等级就低。

  现在的北京大学的大红门是原先的燕京大学修的,仿照“文庙”的格式。不过“状元桥”上走的人不限于状元,中门大开,人人可进了。

  人人走桥,未必想到是什么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大小猫洞》阅读题目

  小题1:指出本文的论点。(3分)

  中心论点:

  第一分论点:

  第二分论点:

  小题2:分析文中有关门洞的两个故事,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①作者为什么反复指出“这故事靠不住”?(3分)

  ②你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义?(2分)

  小题3: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全文看,本文属于驳论文。

  B.为了生动有趣,作者在大小猫洞的故事后又增加了大小国门的故事。

  C.为了层层推进,更深刻地揭示道理,作者从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国门再谈到状元桥。

  D.从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国门再谈到状元桥,作者借以宣传“以人为本”的思想。

  小题4:另选角度,解读以下寓言故事,写出新的寓意。(3分)

  一到冬天,蚂蚁就出来晒米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促织饿死了,作了蚂蚁的粮食。(选自《伊索寓言.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大小猫洞》阅读答案

  小题1: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

  第一分论点: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有开猫洞应从猫出发而不是从人出发的道理。

  第二分论点:晏子使楚的故事里有门的开设应以国准而不是以人为准的道理.

  小题2:①(3分)强调不论真假,哪怕故事靠不住,故事里面也有道理,使论证无懈可击,体现议论文的严密性。 ②(2分)“楚国式”指门以人为准,“齐国式”指门以国准。(1分)该句指出中国社会历来习惯从等级观念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实际需要出发。

  小题3:D

  小题4: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讽刺现代有些人,阴险狡诈,自己靠别人活着,却不希望别人活着。

《大小猫洞》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8

  本课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是议论文单元,要求学生掌握阅读议论文的基本方法,培养议论的能力。重点是领悟作者是如何敏锐的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独特的见解的。

  本文是一篇立论文。文章通过对牛顿开猫洞、晏子使楚两个故事中隐含道理的分析,得出了“故事里面有道理”这一结论。

  而学习本文的实际价值应侧重于两点:一是把握其文化内涵,给学生以人文思想的熏陶,即两个故事中所隐含的以人为本和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二是学会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培养勤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中,我紧扣“速读感知—研读悟理—拓展延伸”三个环节,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课堂教学进行得很流畅。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挖掘故事中隐含的道理时,采取“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思维活跃,活动充分,认识深刻,效果较好。尤其是“分角色朗读”的设计,时机恰当,引导学生十分形象地认识到:大小猫洞的开设有没有必要,要看猫们是怎么想的。这实际上已经将“以猫为本”的观点巧妙地融入其中,所以学生在领悟这个故事的道理时,显得很轻松,这也为后面的学习开启了思维的闸门。而“拓展延伸”部分,联系学生的班级生活实际,让学生用人本思想来考虑问题,沟通了生活,激发了兴趣,真正做到了联系实际拓展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人本思想和创新思维能力。当然,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终于摒弃了那种“求证式”的议论文教学模式。

《大小猫洞》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9

  教学目的: 

  1.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2. 理解课文中两个故事的道理,从而养成勤于动脑筋思考的习惯,能从故事中书本中、现实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3. 学习本文流畅的思路、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从课文中两个故事的分析理解得出文章的论点。 

  教学课时: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考考你的脑瓜子 

  1、兰兰经过某市时,正巧那里发生了大地震,为什么兰兰却安然无恙呢? 

  2、爷爷熟读兵书,可是每次下棋都输给别人,请问他用的是什么兵法? 

  3、有一次,老李买了一只狗,买了一篮子骨头,他休息时,用一根5米的绳子将狗拴在路边树上,将骨头放在离狗8米的地方,但过了一会儿,他发现骨头被狗叼走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答案: 

  (1)她坐飞机路过       (2)兵来将挡 (3)狗在树的另一端,骨头在这一端时,它们相距8米。  

  二、关于作者 

  金克木(1912年8月一2000年8月),祖籍安徽寿县。历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我国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大家,学贯东西,通晓多国语言,对东西方文化很多领域有广泛研究,是著名的诗文、学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学生自读课文 

  1. 理解文章的思路 

  2. 归纳中心论点 

  3. 质疑 

  五、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章内容及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六、全班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七、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答疑 

  八、情境探究 

  1、你觉得牛顿的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2、快速阅读课文(1——11段)作者是如何看待牛顿给猫开两个洞的?  

  作者认为牛顿不是不灵活,而是讲科学,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观,考虑事情全面。(因为文章用了隐喻手法:开猫洞要从猫的需要出发。文章通过隐喻手法来说明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 

  九、研读探究 

  认真研读课文13—17自然段。  

  1.你来讲一讲晏子的故事 

  2.晏子是如何挫败楚国人的?  

  3.作者转人对中国历来的楚国式的 

  4.行为方式的批判。那么什么是“楚国式”, 

  5.什么是“齐国式”? 

  6.两个故事所要阐述的观点是否一致?  

  7.作者以中国最古的大学“泮宫”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历来是楚国式;同时举了“北大‘状元桥’上走的人不仅限于状元,人人都可进”的例子。请思考作者想说明什么。 

  “楚国式”是指门以人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齐国式”是指门以国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牛顿—→    (共和) ←   猫 

  楚国 →   以人为本  ←  晏子 

  (民主) 

  中国历来的“楚国式”有了改变,人们不仅是看重“物”了,而是更看重 “人”了。  

  十、中心论点 

  你觉得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什么? 

  故事里面有道理(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分论点二: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十一、拓展延伸 

  课文说:“事实上,中国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请你为这句话找几个实例。 

  作业: 

  第一课时:《一课3练》语基部分;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完成《一课3练》 

《大小猫洞》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10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本文看似拉拉杂杂,东扯西扯,但是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在教学本文时,我把学习作者开阔的思路和质朴的语言以及作者表现的强烈的人文色彩和精神理念作为教学重点。

  为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思路,我要求同学们课前搜集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课文预习,搜集牛顿、晏婴的有关资料,以便介绍给其他的同学;搜集一些现实生活中辩证的多角度思维的例子以丰富课堂的内容。

  课堂上结合本文中的故事,指导学生绘声绘色地给伙伴们讲故事,让学生用发散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其中的道理,同时展开小组讨论,看那个小组的说法更独特、更有新意。

  结合智力训练,培养学生多层次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反思。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仅仅从自身的角度而且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同时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积极培养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念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九年级语文《大小猫洞》教学反思三

  本课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立论文。议论文单元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重点是要领悟作者是如何敏锐的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的;同时体会文章语言犀利、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等特点。

  这篇议论文在论据运用和论证方法上较为清晰,重在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尊重客观实际,以人为本,全面考虑问题,并通过丰富的联想来揭示中心论点。

  教师启发引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到手、脑、口、心、耳并用将课文故事情节进行创造性浓缩,借助课件创设情景并配以图片,将课文作范例,让学生举一反三,学有所获。

  本节课我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分别是一、课件导入激趣;二、教师指导分析13-19段 “晏子使楚”的故事:三、学生小组自主学习1-11段“牛顿开猫洞”的故事。四、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论点,找出论据和论证方法;五、学生小结本堂课收获。六、拓展延伸:在故事里领悟道理;多角度思考问题。

  对学生采用师评、互评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主要在课堂提问反馈、课堂讨论总结、听说训练展示等环节加以补充评价,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大小猫洞》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129631260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