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雨霖铃》“学本”材料

《雨霖铃》“学本”材料

温柔眷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雨霖铃》“学本”材料

微信扫码分享

《雨霖铃》“学本”材料(通用15篇)

《雨霖铃》“学本”材料 篇1

  一、走进柳永“知人论世”是读解诗词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的这则材料介绍了柳永的生平经历,阅读这则材料请大家勾勒出柳永一生大事,以期对柳永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柳永(987?-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所以世称柳七。他兄弟三人,长兄三复,二哥三接,都先后中进士,当时人称为“柳氏三绝”。柳家世代做官,柳永少年时代在家乡勤学苦读,希望能传承家业,官至公卿。学成之后,他就到汴京应试,准备大展鸿图,在政治上一试身手。不料,一到光怪陆离的京城,浪漫文人的趣好占了上风:整日留恋于秦楼楚馆,与青楼歌女打得火热。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此行考中进士的目标,只是他“自负风流才调”,自信“艺足才高”,“多才多艺善辞赋”,没把考试当回事,以为考中进士、做个状元是唾手可得的事。他曾经向可意的心上人夸口说,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也“定然登高第”(柳永《长寿乐》)不料事与愿违,放榜时名落孙山。他沮丧愤激之余,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宣称要“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你皇帝老儿不让我进士及第去做官,我不做官,又奈我何!在词坛上叱咤风云,难道不是一样的辉煌?正是“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了皇帝耳朵中。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酌低唱,何要浮名”柳永的牢骚话,皇帝老儿当了真,断送了柳永美好的前程。再度的失败,柳永真个是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再词的创造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技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造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然而出身世代奉儒家庭的柳永,无法完全超越当时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他不可能以填词为终生的职业,而必须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于是,他不得不离开京城到外地去宦游公关(《雨霖铃》就写于此时),寻找其他的入仕做官的途径。他曾漫游过江南的苏州、扬州、金陵和杭州等地,也到过四川的成都和湖南的九疑山,写过一些干谒地方长官的词作,著名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就是歌颂和投献杭州知州的词作,希望能得到地方长官的援引帮助。到了中年,憔悴不堪的柳永在仕途上仍然毫无进展,内心十分失望。只好又回到了汴京应试,终于在仁宗景佑元年考中进士。虽然及第已老,但毕竟实现了平生梦寐以求的愿望,所以仍然十分开心。登进士第后,柳永被安排到浙江的睦州(今建德市)做团练使推官,到任一个多月,就显示出他的干练与勤政,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并被破格向朝廷举荐。由于朝中有人作梗,最终没有得到升迁。几年后,转任昌国县(今舟山市)晓峰盐场的盐监。在晓峰盐厂,他目睹了盐民的苦难生活,写下了《煮盐歌》,对盐民的不幸表现出深切的同情。曾几何时在绮罗丛中、笙歌筵上流连的柳永,于今也这样深切地关心民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知识分子政治正直的精神境界。柳永一生仕途坎坷,进士及第后一直沉沦下僚。本质上是才子词人的柳永,在词坛上可以尽逞才华,出尽风头,但在风波险恶的官场上总是连遭跟头,而且常常是为写词所累。仁宗皇佑年间,柳永因写歌颂祥瑞的《醉蓬莱?词无意得罪皇上,不得改官进用。迫不得已之时,柳永总结多次失利的教训,常常是由于填词给当权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于是将本名三变改名为永,试图将以歌词著称的柳三变与他本人“隔离”。这一招果然有效,不久他被磨勘转为京官,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后人常称他为“柳屯田”。节选自王兆鹏、姚蓉《柳永词》二、走进文本1、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曰:缀文者(写作者,诗人)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的写作是把内心的感情化为语言,阅读者就是通过阅读、咀嚼语言再经过自己的想象去感知、体验、鉴赏诗人的感情。进而缀文者与观文者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阅读诗词时要读,并且边读边想象,在读中领会到作者所营造的氛围、意境,了解作者的感情。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词三遍。2、下列两则译文都出自专家之手,请仔细比照原词(字句、细节等),然后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译文一:深秋的知了声一阵一阵,叫得特别的急促而又凄凉。正当夜幕降临,咱们在长亭送别,忽然一阵无情的暴雨,此时刚刚才停歇。在京郊帐中的饯别宴上,有种说不出的愁苦涌上心头,酒至唇边,也无心绪喝干。正当咱们恋恋不舍的时候,船工便来声声地催促。我俩紧紧地含泪拥抱着,一会儿手拉着手,眼望着眼,竟然说不出半句话来,全都哽咽在喉咙。想到这次要去遥远的江南,无人陪伴,独自一人,而那里又是水阔天长,茫茫无边。  自古以来,许许多多多情的人,就为那离别而悲伤。更何况在这深秋冷清清的夜晚,特别令人难受。今天夜里,酒醒过来时又该在何处?恐怕只是那,杨柳依依的沙岸边,几缕晨风凄厉,一弯残月空照。这次分别将年复一年,纵然是遇到了良辰美景,我也无心去观赏,天哪!即使产生了千般情趣和万种风流,又该向谁人去诉说?译文二:晚秋,枝头寒蝉凄切悲鸣。\长亭,阵雨之后倍觉朦胧。\都城门外,几杯送行的酒;\汴河里头,梢公催着启程。\拉着手儿,四行泪水相对;\想道声别,喉间有物作哽。\千里烟波,哪里是你归宿?暮蔼沉沉,南国何处月明?\自古,离别时分方见情种,何况,仲秋时节万木凋零。\昏沉沉,船到何地我酒醒?杨柳岸,残月一缕拂晓风。\此一别,一年岁月匆匆过。好风景,谁来会意谁领情。\纵然是,千种风韵万般俏,没有你,天下何人能心倾。3、权威解读1、 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起三句,点明时、地、景物,盖写未别之情景,已凄然欲绝。长亭已晚,雨歇欲去,此际不听蝉鸣,已觉心碎,况蝉鸣凄切乎。“都门”两句,写饯别时之心情极委婉。欲饮无绪,欲留不能。“执手”两句,写临别时之情事,更是传神之笔。“念去去”两句,推想别后所历之境。以上文字,皆郁结蟠屈,至此乃凌空飞舞。冯梦华所谓“曲处能直,密处能疏”也。换头,重笔另开,叹从来离别之可哀。“更那堪”句,推进一层。言己之当秋而悲,更甚于常情。“今宵”两句,逆入,推想酒醒后所历之境。惝恍迷离,丽绝凄绝。“此去”两句,更推想别后经年之寥寥。“便纵有”两句,仍从此深入,叹相期之愿难谐,纵有风情,亦无人可说,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唐宋词简释》这是词学泰斗唐圭璋对此词的解读,请将他对这首词的总评部分写到词牌的旁边,把句评写到相关句子的旁边。并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评?力争对之有所体会。2.据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其中提到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正是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名作。此词代表了柳永词最高的艺术成就,佳处并非仅此一句。此词旨在抒写离情。上片写作者与恋人临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首三句写离别时的景物,不仅点明了时令和地点,并通过“寒蝉”这一意象,描绘出秋天的萧瑟与凄凉,形象地渲染了作者离别时的凄楚心境。“都门帐饮无绪更是直接抒写词人面对送别的美酒佳肴,食欲全无的情形。“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出了此人恋恋不舍的主观情感与催促开船的客观形势之间尖锐的冲突,下文“执手想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离愁别恨才因此而更加触目惊心。写到“凝噎”,离别之痛已经无以复加。在情感的最高潮处,作者笔锋一转,写“千里烟波”、沉沉暮霭,由抒情到写景,由实写送别场景到虚拟别后情景,借景抒情,不仅形象地展示了他那深广如烟波、浓密如暮霭的离愁,同时也通过壮阔的景物描写使得词境顿开。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领起,告诉人们离别之伤痛,自古以来就是所有所有有情人的不幸,把个人遭遇升华为普遍的人生哲理。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到:“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这几句词,正是成功运用了点染之法,描绘了一幅晓风拂岸柳、残月挂梢头的清丽画面,以其凄清、幽婉、寂寥、残缺的意境,衬托出作者绵邈的离情,冷落的客情。“此去经年”四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今后的岁月里,任怎样的美景也打动不了自己,因为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享,仍以离愁收束全词。此词疏密有致,虚实相生,情、情、景、理交融一体,可谓字字珠玑,极具动人的艺术魅力。——《柳永词》这是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兆鹏(唐圭璋关门弟子)对此词的解读,看看他与他老师的解读有哪些相同之处?并结合这两则解读,理出这首词的结构和思路。一、         相关拓展1.     阅读下面这首词,思考下列问题。满庭芳宋·秦观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注释】①山抹微云:山被涂上一层淡淡的云彩。②天粘衰草:天和长到远处的枯草似乎连接着。粘,连接。以上二句景色的描写,说明天正在渐渐地暗淡下来。③画角:号角。④谯门:城门上望远的楼。⑤征棹(zhào):棹,摇船的用具。这里用棹来指代船。征棹,指远行的船。⑥引:举。⑦尊:即“樽”,酒器。⑧蓬莱旧事:蓬莱,指蓬莱阁,旧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龙山下。秦观曾客游会稽,寓居于此,在酒席上和一个歌妓结识,并产生了感情。旧事,指男女爱情的往事。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⑨烟霭:指云雾。⑩寒鸦数点:杨广诗:“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此用其语。【译文】远山缭绕着淡淡的云,一片枯草接连着远天,一望无垠。号角声呜咽响过,渐渐消逝在城头谯门。即将远航的船舫啊,请快停一停,等一等,让我和情人碰碰酒杯,把这离别的苦酒对饮。仿佛多少蓬莱仙境的往事,给我俩带来无限的欣慰。回想起来好难受哟,好像仅留下一片纷乱的烟云。在那黯淡的夕阳下面,只有点点归鸦在翻飞,远处曲曲弯弯的流水,环绕着这孤寂的山村。  我心神恍惚,情绪不宁。当此忽然分别的时辰,让我悄悄地解下香囊,作为咱们临别的赠品;你把那同心罗带拿出来,表示咱们无可奈何的离分。亲爱的人儿哟!在那些舞女歌妓们的心中,难道我将留下薄情的名声?今宵一别,何时再见,你那云雀般美丽的倩影。伤心哟,流泪哟!这生离死别的悲情,衣襟上空染斑斑泪痕。回头再看一看吧,不见城中的伊人。那高高的城楼已经远去,消失在灯火闪烁的黄昏。【问题设计】1.这首词是另一位婉约派大师秦观的代表作,在内容和写法上与《雨霖铃》有很多的相同点。你能找到几处吗?2.你更喜欢哪首词?为什么

《雨霖铃》“学本”材料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雨霖铃》“学本”材料 篇3

  武汉市汉南一中 李艳芳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教学方法

  美读法 讨论法 问答法 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模式

  双主导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我曾在网上的对联雅座里和一位朋友对对子的时候,他出给我一副上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初看此联好象很简单,仔细琢磨才发现里面有个“机关”,我对了一个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其中的“机关”是什么了吗------由此引出词牌名-

  二、检查预习:

  1、了解词牌(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教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2、 了解词人(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3、 预习字词疑难生生对答

  教师预备内容:帐饮、无绪、竟、凝噎、暮霭、堪、纵

  三、听读全词 感受离别

  第一步: 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 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断句

  语意的连贯

  (学生集体朗读全词)

  四、品读全词 体味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

  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 情景交合

  情语 实写:寒蝉 骤雨 长亭 兰舟 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 虚写:烟波 暮霭 杨柳岸 晓风残月

  2、 学生观看flash图片,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3、 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4、 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五、赏析名句 体会意境

  1、 本词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从哪些词句最容易看出这种情感?

  2、 还有几句不能直接看出与情人难舍难分之情,那么这几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准确把握词中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教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教师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教师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回想整首词,指名背诵)

  六、集体背诵 反复涵咏

  七、课下作业 :

  学生分组为本词写一个脚本,然后交流

  作者邮箱:

  [1]

《雨霖铃》“学本”材料 篇4

  导入新课:

  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

  (1)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

  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

  4.小组交流讨论

  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

  (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美在展现了一个别后的暗淡景象,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的离愁之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在将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为一幅画,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又让这幅画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眼前凄清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而“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美在写出诗人别后的孤寂,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5.评选佳句

  对比同学们谈的美句,结合刚才的评价,你认为哪一句是最美、最传神的千古名句。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不可一锤定音,允许百家争鸣)

  6.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小结

  7.课外延展,能力迁移

  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

  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8.课外练笔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①体裁不限,也可填词作诗。②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第四步:美美地唱——感受美妙的韵律。

  (1)播放flash课件,欣赏美妙的旋律和极富悲情的演唱,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

  (2)再播放flash课件2次,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

  (3)再播放flash课件(去掉图像和原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诵课文。

《雨霖铃》“学本”材料 篇5

  《雨霖铃》教学设计----lygfx

  [教学目标]: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

  ………

  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

  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宋词,应该明白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答: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熟悉民间乐曲。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死后,一群红尘知己为他安葬。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写作背景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整体感知

  1、听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问: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指导诵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请同学先自由朗读,再集体诵读。

  3 、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 应是:即便是。

  五、文本研习

  1、让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后。(板书) 

  2、问: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阕 

  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问: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写景)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4、问: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 季节(秋季); 事件(离别)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的词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5、“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问: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留恋和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不想“别”而又不得不“离”。于是后面便迸出

  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别有离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啊!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问: 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7、“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问:这句写什么? (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茫然)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问:下阕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9、问:“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要文句,“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问: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缠绵,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意境完整,形象统一。 

  10、“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惆怅而已。 

  “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伤感如歌曰:“长离别,离别就会在眼前;说再见,再见可是太遥远……”、“相见时难别亦难 ”。这些句子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归纳全词: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七、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离别;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月假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吗?

  板书设计:

  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

  别前——依依不舍     别后——想象相思      

《雨霖铃》“学本”材料 篇6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雨霖铃》。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感情细腻,情景相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美读、美赏、美说,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

  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诗词,对于诗词鉴赏的方法和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就在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而品赏这首宋词的真挚感情和凄凉的意境,相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方法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可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 导入 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教师补充导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当然,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 作者与背景

  学生回答自己所了解的柳永,教师补充。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明确:婉约词共同的特点:哀婉、无奈、凄清。

  ◆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上阕写实,秋天的一个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阕写虚,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索,写离别之凄恻。词人即景抒情,融情入景,最终情景交融,后人称之为“离人心上秋”

  ◆ 品赏:学生选取自己最喜爱的语句从意象、情景和色彩等角度入手进行欣赏,明确情景交融之妙,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本词人美、景美、情美的特点,展开丰富想象,形成一幅别离之图:

  人物:柳永与心上人

  背景: 长亭、兰舟、流水、千里烟波、寒蝉

  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美景

  感情:哀婉伤感

  小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虚实相济),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哀婉。

  ◆ 拓展延伸

  赏析柳永的《蝶恋花》

  点拨:这是一首怀之作。作者把流落异乡的落魄感受与怀念情人的缠绵结合起来,上片登高望远,“愁生天际”,把无形的愁写得形象而具体。“无言谁会凭阑意”表现出一种相思,万般愁怨而无法诉说的情态。下片写想放纵一下自己,喝个一醉方休。然而对酒当歌仍然难解愁。苦中作乐,更觉无味。尽管这般苦闷有伤身体,可是“衣带渐宽”“人憔悴”,都不算什么,绝不后悔。后两句是全词的高潮,是真情所在。

  ◆ 背诵练习背诵

  ◆ 课堂教师总结: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景景交融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六、板书

《雨霖铃》“学本”材料 篇7

  教学目的

  1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一 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 整体感知。

  1 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 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四 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五 作业 

  1 诵读

  2 自己任选一句诗,做副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雨霖铃》“学本”材料 篇8

  自读要点

  1.体会两首词的感情和意境。学会鉴别和扬弃哀伤缠绵的情感。了解《雨霖铃》一词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入,尽情铺叙的写作特点;了解《扬州慢》一词寓情于景,化用杜牧诗句含蓄婉曲的风格。

  2.体会婉约派词的风格,并进一步加深对豪放派词风的了解。

  课时安排: 一教时。

  自读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这是自读课文,两首词要在一节课学完,容量较大,同学们要有信心。自读时应注意联系我们学过的诗词,运用我们已经常握的分析方法。

  二、借助注释通读两首词。

  三、带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板书教师所提问题。

  1.两首词各写了什么内容,感情基调如何?

  《雨霖铃》写与恋人分别的情景,抒发伤别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点题)。《扬州慢》感慨今昔,表达作者的“黍离之悲”。两首词的情调都较低沉哀伤,体现了婉约派风格特点。

  2.柳永写伤别之情,层层深入,尽情铺叙主要表现在①直接抒情,②捕捉物候变化借景点染。要求①划出直接抒情的句子,领会其感情。②划出借景点染的句子,联系旧知领会其艺术效果。

  ①直接抒情:上片:四、五两句

  在京都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这一句可联系《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句加深理解);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六、七两句——握手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说不出(联系《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句)。下片:一、二两句——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如何承受得了。五、六两句——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享,等同虚设。七、八两句——离别了恋人,万千深情密意却没人可诉说。(这两句可联系“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句)

  这些主客观冲突地铺叙,形成离愁别绪的高潮。

  ②借景点染:

  情景交融,构成了凄楚的意境。指导学生仔细理解体会。

  3.《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有什么作用?划出借景抒情的句子,仔细理解体会。

  景象: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

  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

  4.《扬州慢》化用杜牧诗,有什么好处?

  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浩劫后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5.《永遇乐·京口化固亭怀古》和《扬州慢》都写到金兵入侵的历史背景,两人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都表达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但辛弃疾表现得昂扬激愤,姜夔则显得低沉哀伤。

  五、完成练习:

  1.《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五引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段文字说明了苏柳词的不同风格,试以《大江东去》与《雨霖铃》为例,作一比较。

  列表比较:

  2.“宋末张炎论姜词,有“骚雅”之评,所谓“雅”是指“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言王政之所由废兴”(《诗大序》)。而“骚”是“规讽之旨”,“比兴之义”、“忠义之辞”(见《文心雕龙·辨骚》),也同于风雅。因而“骚雅”实在是既言天下大事(区别于闺房花草),但又表现得温柔敦厚,渊深和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高教自学教材)对这段话怎么理解?

  “言天下事”即吻合了词中点出的“黍离之悲”,“温柔敦厚,渊深和平。”是指借景抒情,化用前人诗句,含蓄婉曲地表情达意的艺术风格。

  课文检测题

  一、注音

  噎( ) 沈沈( ) 夔( ) 霁( ) 怆( ) 蔻( )

  二、解释黑体词语

  雨( ) 暮( ) 辰( ) ( )

  黍( ) 工( ) 难( ) 自( )

  三、用“ㄧ”划出词句该停顿处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四、标出《扬州慢》一词的韵脚

  五、下面诗句也写离别,说明其艺术特点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杜甫《芙蓉楼送辛渐》)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六、下列诗句和哪些历史或传说中人物有关

  1.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杜鹃啼血猿哀鸣。

  参考答案:

  一、yè;chén;kuí;jì;chuàng;kòu。

  二、急;云气;时节;此处指雪后初晴:草木茂盛的样子;精巧;写;空自。

  三、略。

  四、程、青、兵、城、惊、情、声、生。

  五、略。

  六、1.杜牧 2.霍去病 宋文帝刘义隆 3.周瑜 4. 蜀帝杜宇

  附:

  1.《雨霖铃》与《扬州慢》格律。

  《雨霖铃》格律:

  ---ㄧ(韵)ㄧ--ㄧ(句)ㄧㄧ-ㄧ(韵)--ㄧㄧ-ㄧ(句)--ㄧㄧ(句)---ㄧ(韵)ㄧㄧ--ㄧㄧ(句)ㄧ-ㄧ-ㄧ(韵)ㄧㄧㄧ(豆)-ㄧ--(句)ㄧㄧ--ㄧ-ㄧ(韵)

  --ㄧㄧ--ㄧ(韵)ㄧ--(豆)ㄧㄧ--ㄧ(韵)--ㄧㄧ-ㄧ(句)-ㄧㄧ(豆)ㄧ--ㄧ(韵)ㄧㄧ--(句)-ㄧ(豆)--ㄧㄧ-ㄧ(韵)ㄧㄧㄧ(豆)-ㄧ--(句)ㄧㄧ--ㄧ(韵)

  《扬州慢》格律:

  -ㄧ--(句)ㄧ--ㄧ(句)ㄧ-ㄧㄧ--(韵)ㄧ--ㄧㄧ(句)ㄧㄧㄧ

  --(韵)ㄧ-ㄧ(豆)--ㄧㄧ(句)ㄧ--ㄧ(句)-ㄧ--(韵)ㄧ--(豆)-ㄧ--(句)-ㄧ--(韵)

  ㄧ-ㄧㄧ(句)ㄧ--(豆)-ㄧ--(韵)ㄧㄧㄧ--(句)--ㄧㄧ(句)-ㄧ--(韵)ㄧㄧㄧ--ㄧ(句)--ㄧ(豆)ㄧㄧ--(韵)ㄧ---ㄧ(句)---ㄧ--(韵)

  [1]

《雨霖铃》“学本”材料 篇9

  课题  执教人 袁野 时间 

  教学目标 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重 难 点 分析情与景交融所表现的意境

  课  型 新 授 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 课时 1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一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导入: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而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也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听

  二 检查预习柳永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词派、词风、生平际遇回答) 回答

  三 出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四 听录音(注意体会感情、把握语调、语速)学生朗读 听录音、个别读、散读、齐读

  五 分析鉴赏(从景情入手)1、上阙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有哪些?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烟波、暮霭”a、句点明了离别的什么?(注意体会“寒”“长亭”“初歇”)明确:寒蝉的“寒”点明时令,天气渐寒,深秋时节的蝉,预感生命不长,发出凄清苦切的叫声,给人凄凉、凄楚之感,“对长亭晚”更为具体地点明时间已是傍晚,“骤语初歇”更增加了寒意。   这一句从写景中自然带出恋人分别的时间、地点,并营造了离别前的凄凉氛围。分析b句:领起这句的第一个字是什么?何意?是何处之景?“暮霭”为何“沉沉”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转引过渡:在a句所营造的凄凉环境之下,离人又是怎样的情状。 找出具体语句,在老师引导下分析

  2、上阙写离人情绪、情态的句子是哪些?分析这份离情?a、帐饮无绪  b、执手 泪眼 无语 凝噎引导:为何无绪?这一句话中隐含几中矛盾?矛盾中体现了什么?

  雨霖铃教案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明确:无比缠绵、无比依恋之际,天色已晚,雨刚停,无情的船夫催促上船。无心绪饮,却不能不饮,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饮下。本句在矛盾冲突中写出难舍难分之情。分析b句:为何凝噎?真的是无话可说吗?想说什么?明确:船夫催发, 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看下阙。 在文中找出“留恋和催发”说出想象之词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     “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在文中找到具体词语

  4、“今宵”和“此去经年”离人处于怎样的景与情之中?a、杨柳岸 晓风 残月 良辰好景b、千种风情引导:从杨柳 月的隐含意义去分析,用想象去丰富意境。明确: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残月”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分析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 “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回答

  六 总结(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七 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寒蝉凄切长亭晚      景骤雨初歇                  写作方法                  实帐饮无绪执手泪眼    情           1、情景交融无语凝噎                 2、虚实相济烟波暮霭    景晓风残月          虚良辰好景    合千种风情

《雨霖铃》“学本”材料 篇10

  预习目标:通过阅读把握诗词中的基础知识,初步体会诗词情感。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雕阑玉砌(qì)         骤雨(jù)        暮霭 (ǎi)          樯橹(qiáng)

  b. 乍暖还寒 (hái)       槛菊(jiàn)       凝噎 (yī)          都门(dū)

  c. 良辰美景(chén)      舞榭 (xiè)       彩笺 (jiān)        不谙(ān)

  d. 寒蝉凄切(qī)        将息 (jiàng)      豆蔻 (kòu)        苍陌(mò)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 婉约  沦陷  愤激  凄切  帐蓬

  b. 颓废  良晨  樯橹  迢迢  韵脚 

  c. 暮蔼  鹊桥  苍陌  仓皇  豆蔻

  d. 飘零  烽火  不虞  芍药  贬谪

  3.诗句填空:

  a  《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b  《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c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根据提示填空:

  a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___________亭送别。

  b “___________”是指木兰木制造的船,文字作品中常把它用做对船的美称。

  答案

  1. c

  2. d

  3.a“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c。

  5.a在长亭送别。  b“兰舟”。

  课内探究学案

  一 学习目标:(1)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教师设疑,学生探究。

  1 (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 .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学生逐句讨论,分析的重点是每句的意象、意境、遣词造句、写作手法(自由表达)

  提示:上片:意象   细节   手法   炼字

  (思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下片: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的艺术效果。

  3【雨霖铃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词中有何作用?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几句历来为人所传诵,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清秋节”与“寒蝉凄切”前后照应,突出了凄清的氛围,“更哪堪”则加强了这种悲剧色彩。  2.这三句想像今后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枝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3.为有我之境。暮山、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残阳、暮云等均已点染出“黯然情绪” 属“物皆著我之色彩”。

  :

  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模拟试题】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指南唐都城金陵——南京)

  b. 便总有千种风情(情意) 

  c. 槛菊愁烟兰泣露(栏杆边的秋菊)

  d.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好的房子)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歌、行、引、吟为古代诗歌体裁,其间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b. 诗的风格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派别,前者的代表人物如杜甫、白居易、陆游等,后者代表人物如屈原、李白等。

  c. 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指唐代以前的诗歌,近体诗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对仗、声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体。

  d. 词,原名曲子词,来自民间,源于乐府,兴与中唐,盛在两宋,题材较自由,依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木兰辞》即属此类。

  二、阅读实践

  (一)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 对这首词文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风住尘香花已尽”说盛开的花朵因受狂风的摧残已委身于泥土;“尘香”即后来陆游《卜算子》词“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

  b. “日晚倦梳头”说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难消,强打精神梳妆打扮,

  c. “物是人非事事休”说的是事物依旧而人事已非。“事事”如国破、家亡、夫死等。

  d.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出了词人心中无比深重的愁苦。“舴艋舟”,狭长小船,形如“舴艋”。

  2. 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直接写愁情的深重,下片婉转地从欲遣泄忧而不能的角度,进一步表现愁情深重。

  b. 这首词集中抒写离情别绪,主题鲜明,凄婉动人。

  c. 全词想象惊人,化无影无形的愁绪为有重量的实体,造意新奇,极富创意。

  d. 全词格调十分凄苦忧伤,体现了浅显而又凝练、含蓄而不深涩的艺术风格。

  (二)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1. 对这两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白居易的词中,“风景旧曾谙”的“谙”字,说明江南春天的特点,不是听人说的,而是亲身感受到的。

  b. 在李煜的词中,“南国正芳春”的“芳”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

  c. 两首词中的“绿”都是既写水色,也写春色,与红日,江花互相衬映,把江南的春天渲染的妩媚动人。

  d. 两首词都表现了对春景的赞美之情,但结尾抒情方式不同,白居易的词用反问句直抒胸臆,李煜的词用叙述句间接抒情。

  2. 对这两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词开篇即扣住“忆”字,先总提一笔,然后以“江”为中心,描写耀眼的红日、“红胜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江水。

  b. 李煜的词从“闲梦”起笔,先概括描写,后用白描手法勾勒春江、乐声、飞絮、轻尘和观赏群芳的“看花人”。

  c. 两首词写景如画,景中含情,但写的都不是眼前的实景:白居易的词是忆中之景,李煜的词是梦中之景。

  d. 两首词都通俗明快。感情真挚,音韵悠扬,白居易的词带有浓郁的民歌风格。

  【课外拓展】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话:“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为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自能得之耳。……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试题答案】

  一、1. d         2. d        

  二、(一)1. a    2. b

  (二)1. c    2. c

《雨霖铃》“学本”材料 篇11

  一、教学目的

  理解《雨霖铃》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入、尽情铺展和《扬州慢》今昔对比、抒发感慨的手法。

  二、教法设计

  雨霖铃

  1、简介作者(略)。

  2、诵读欣赏:默读、朗读、范读。

  3、评析理解:学生参考注释,逐句评析,教师点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离别的季节、地点、时间、天气。秋景、暮景,俱是悲景;听觉、形象、视觉形象,都隐透离情。景中见情,绘出凄凉环境,定下全词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由景及人,写出情人河边话别场面。“无绪”表其心中悲苦,“催发”言其时间紧迫,“执手”状其难舍难分,“凝噎”见其离情郁结。几句话形象地写出离别时之苦。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一笔点出痛苦原因:今后行程遥远,云水苍茫,难期再会。把眼前之悲,引向未来之苦。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为全词之眼,上结别时情景,下启离后情怀,点明主旨,统摄全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别后如何?从近处说,今宵酒醒时,晓风拂柳,残月照人,将更为凄苦。此句情中带景,进一层渲染离情。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往远处说,则漫长岁月,流落江南,虽有“良辰好景”,不能成欢;虽有“千种风情”,无人可诉。又进一层渲染离情。

  全词以“伤离别”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上阕写离别时,下阕写离别后,层层深入,尽情铺展;景句中有情字,情景中有景字,情景兼融,缠绵悱恻,正是柳词特色。

  4.练习背诵,当堂检查。

  扬州慢

  1、简介作者(看注释)。

  2、解释小序:学生阅读、口译,并加订正。重点了解“予怀怆然,感慨今昔”、“有《黍离》之悲”二句。

  3、诵读欣赏(同前首)。

  4、评析理解: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不先写停留,却先写扬州曾是“名都”、“佳处”。颂繁华,正是为写荒凉作好铺垫。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唐人杜牧笔下非常繁华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已是“尽荠麦青青”的田野,是第一个对比。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点出荒凉乃隆兴二年金兵南侵所致,时隔十二年而疮痍未复,余悸未消,人们仍旧厌恶痛恨兵燹战祸。“犹厌言兵”四字,抒发感慨,点出主旨。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今日扬州:“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已是“空城”,与昔日繁华形成第二个对比。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设想杜牧重游此地,面对残破情景,必触目惊心。虽有“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那样的妙词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那样的经历,也再难写出那样的佳作,为第三个对比。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唐时扬州有二十四座桥,桥上有美人吹箫,故杜牧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句,而今桥仍在,人已杳,唯见水波荡漾,月光清冷,一片死寂,为第四个对比。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人已去,城已空,只有桥边痴情的红芍药,不知无人游赏,依旧年年开放。不写凄清,更见凄清。

  全词多用对比手法,写出扬州今昔变化,令人酸楚。点睛处流露出关心国事,痛恨金兵。指责朝廷腐败的心情。

  5.练习。① 背诵。② 词中常用虚字传神,试将课文中的“竟”、“更”、“尽”、“犹”、“须”“仍”六字的深刻含义说出。

  [1]

《雨霖铃》“学本”材料 篇12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首词被选编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是唐宋诗词鉴赏。《雨》这首词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之一,此词情真意切,艺术上又颇具特色,后人称之为离别词中的绝唱。教读此词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婉约词风,感受本词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本词的赏析为学生今后学习古典诗词提供一个范例,从而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把握诗词朗读的节奏、速度、轻重等,提高朗读技巧。

  (2)鉴赏意象,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课堂教学与教学用具的整合,引导学生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

  (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

  (2)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1.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赏析情景交融的词句,准确理解意象与意境能力有待提高。

  2.所教的班级是文科班,他们对诗文阅读与讨论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兴趣。

  初始能力:

  鉴赏能力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一般。

  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具备较好的文本解读能力。

  信息素养:

  1.基本具备收索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能利用多媒体声像图文获得音乐美,图画美,在鉴赏中感知意境美。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诵读法。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

  2.情境法。通过赏析情景交融的名句,展开联想, 体会婉约派词风常见意象,体察营造的意境和词人情境。

  3.讨论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雨霖铃》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

  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创设情境、导入

  引题、

  课件

  a、b

  d

  引导、启发

  3分钟

  自制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课件

  d、i

  知人论世

  2分钟

  下载自制

  朗读、整

  体感知

  朗读技巧、把握基调

  课件

  d、i

  示范、讨论、

  感悟

  10分钟

  自制

  品读课文,深层探究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课件

  f、j、i

  b

  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0分钟

  下载自制

  延伸,比较

  加强领会

  婉约词风

  课件

  h、i、j

  e

  拓展,巩固

  5分钟

  下载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以别离为导入,创设情境,回忆所学的诗句。

  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离别是人生难免的伤痛,古道长亭,芳草斜阳,曾演绎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这众多的离别作品中,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堪称离别词中的绝唱。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三)美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全词 感受离别

  第一步: 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 感情基调  断句  语意的连贯

  2、品读全词 体味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

  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 情景交合

  情语 实写:寒蝉 骤雨 长亭 兰舟 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 虚写:烟波 暮霭 杨柳岸 晓风残月

  (2)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3)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四)品读课文,深层探究

  揣摩重点文句,进一步抓好朗读,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要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明确: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以“寒蝉”“长亭”“骤雨”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要怎样来读?句中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教师明确: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讨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请一同学试着起来朗读一下。

  教师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以寄托眷恋之情。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五)学生听两个雨霖铃的音频朗读,作比较评析后齐读.

  (六)从苏词“大江东去”和柳词“杨柳岸”两词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两 种 风格的不同

  柳永词具有婉约美,它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

  ①描绘景物:景物具有轻、柔、纤、巧的性质,色彩柔和,纵如浩渺烟波、空阔楚天,也不给人宽广雄伟的气势;而是借此反衬自己孤身行人的飘零渺小。

  ②情感具有阴柔之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沉缠绵。

  ③创设的意境有阴柔之美:景为“清秋节”,情为“伤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物我交融。

  这种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

  (七)听两首雨霖铃的演唱并作评论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古代诗歌的一些特殊内涵意象,例如“酒”“梅”“梧桐”等。

  2、反复诵读课文。

  板书

  长亭别离:寒蝉凄切、傍晚长亭、初歇骤雨

  (实景)

  羁旅之愁: 千里烟波、沉沉暮蔼、晓风残月

  (虚景)

《雨霖铃》“学本”材料 篇13

  一、设计意图:

  是一篇情真意挚的美文,对这首词的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1、读 通过听录音,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然后通过学生的诵读,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美。

  2、赏 赏析这首词画意美应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重点,赏析拟分三层。

  ①意境赏析——柳词画意美;

  ②语言赏析——柳词语俗;

  ③风格赏析——柳词婉约。

  3、背 当堂检查。

  二、设计实施:

  1、导入  新课:

  2、明示学习目标:(投影)

  3、简介作者:(投影)

  4、听录音:

  ①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用七个字概括)

  ②分别划出写景和写情的句子。

  5、学生诵读(个别读、齐读)。

  6、意境赏析:

  △长亭 兰舟 江水 寒蝉 (实景)

  △杨柳岸晓风残月

  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景

  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语言赏析。

  ①写景 ②写人 ③写情

  8、风格赏析。

  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词的不同,看出婉约派词的特点。

  9、学生诵读背诵。

  10、课堂检查。

  11、课堂小结。

  12、布置作业 。

《雨霖铃》“学本”材料 篇14

  [宋] 柳 永:《雨霖铃》

  课型 讲授课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 殊:《蝶恋花》 艰苦探索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 永:《凤栖梧》 执着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 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 板书: (线索) (重点) 离别前: 勾勒环境 离别时: 描写情态 离别后: 刻画心理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鉴赏见后)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五)难点讨论(小黑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 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 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 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 景中有情

  (六)朗读、背诵 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 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

  寒蝉凄切 骤雨初歇 别前:勾勒环境 凄清、萧瑟

  雨 霖 铃 柳永 (线索) 帐饮无绪 兰舟催发 相看泪眼 无语凝噎 情景 伤离别 别时:描写情态 留恋、难舍 交融 (主题) 望空凝思 情意绵绵 (特点) 良辰美景 如同虚设 别后:刻画心理 伤感、苦涩 千种风情 无人诉说

《雨霖铃》“学本”材料 篇15

  马士林  

  一. 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 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 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三. 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自己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应的配乐。选用背景音乐。

  教师范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伤离别\"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离情别绪。   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齐诵。

  五、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

  解读:明确:无比缠绵、无比依恋之际,天色已晚,雨刚停,无情的船夫催促上船。无心绪饮,却不能不饮,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饮下。本句在矛盾冲突中写出难舍难分之情。分析b句:为何凝噎?真的是无话可说吗?想说什么?明确:船夫催发, 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看下阙。 在文中找出\"留恋和催发\"说出想象之词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生答:不好。师问:为什么?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现在,大家想象,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生答:读出来了。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生答:没有。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

  学生发言,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景象仍然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这里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生齐读。

  下片,我先把它交给大家。用你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作一个课下作业 )

  分析下一阕:大家已经品读了上片,我们看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     \"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重点分析一下---杨柳岸晓风 残月[千古名句]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但是,离别之人又偏偏遇上\"残月\",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里我们在谈以下“酒”和“愁”,李白曾有诗句“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念奴娇》“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自古以来,酒与愁就是相联系的。词人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 \"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六 总结扩展(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欣赏北宋婉约派其他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     2、预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  ----苏柳词比较赏析 

  八、板书设计 :

  《雨霖铃》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                                                                                      情景交合

  情语                                          实写:寒蝉  雷雨                虚实相济

  别后(虚)--景语   虚写:烟波  暮霭

  杨柳岸  晓风残月 作者邮箱: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雨霖铃》“学本”材料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148571261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