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包拯》阅读参考答案

《包拯》阅读参考答案

陌上烟雨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包拯》阅读参考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包拯》阅读参考答案(通用11篇)

《包拯》阅读参考答案 篇1

  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包拯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您。

  《包拯》选段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供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无言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1、给下列句子划分恰当的停顿节奏。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例子,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段中另外两段话的意思。

  例:第一段:突出写包拯为官廉洁。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从多角度刻画人物,从正、侧面描写的角度来看,选段第一、二段是___________描写,第三段是________描写;从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来看,第一段主要使用了_______描写,第二段则主要运用了____

  __描写。

  5、人们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请结合第三段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你对包拯的了解,结合本文内容,你认为包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1)按照原先的制度,凡讼诉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2)(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

  3、第二段:突出写包拯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第三段:突出写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峻。(意对即可)

  4、正面;侧面;动作;语言。

  5、第一,把包拯笑比作黄河清,说明包拯为官刚正,仪表威严冷峻,极少有笑脸,让人们望而生畏。第二,把他与阎罗王相提并论,实际也有比喻意味,因为包拯执法严峻,行贿通关系的人无机可乘,无孔可钻。(意思对即可)

  6、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意思对即可)

  语文背诵技巧

  1. 学习语文最好的、最先进的方法在中国:第一,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第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第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四,一回生,二回熟!大家都知道这些名言,但可惜的是,没有几个人能做到!所以,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

  2. 背诵的最佳状态:第一、对自己的记忆力充满信心;第二、不要管能不能背下来只管重复得够不够!只要重复得够,再难的课文都能脱口而出!

  3. 背诵的方法是:反复重复,自然背诵!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功到自然成!重复得多了,想忘记都难!不要有精神压力!

  4. 那种只是看看书,以为理解就行的学习方法是“极其错误”的。 只理解却不背诵的学习方法不会改变我们“大脑的素质”,理解也只能停留在浅层上面。

  5. 任何一个领域的成功都要靠背诵!英语好的人都是靠“努力背诵”成功的!刘翔其实“天天都在背诵”,因为他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动作;杨利伟天天也在背诵,因为他天天都在训练他已经“很熟悉的动作”;歌星天天都在背诵,因为他们多年来就反复唱那么几首歌!但因为反复操练,他们越做越好!

  6. 背诵可以“大大提升”记忆力!那些历史上的伟人都是“通过背诵”而获得非凡记忆力的!

  背诵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关键!只有背诵才能真正掌握语言,达到脱口而出的境界!

  7. 重复就是力量。重复创造奇迹。“死记硬背”是创造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死去”才能“活来”!

  8. 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背诵对理解力、记忆力、表达力的提高有巨大的提升作用,三力同时提升!

  9. 背诵一篇“难”文章“远远胜过”读一百篇简单的文章。

  一定要充满信心地去啃硬骨头,也就是难文章!文章再难也经不起一天20到30次的重复,越看感情越深,越读越简单,最后变成小菜一碟!

  10. 背诵是一个伟大的习惯,一旦养成,你将受益终生!背诵让每一天的生活都充实快乐!优美的文字不断地洗涤着你心灵,不断地锻造着你的口才,不断地提升着你的自信,大大提升你的“气质”!

《包拯》阅读参考答案 篇2

  阅读理解在作答前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包拯》阅读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包拯》阅读题目

  12.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B.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C.拯性峭直,恶吏苛刻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满井游记》)

  D.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闻者皆惮之 惮:______________

  (2)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布衣:______________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2)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15.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两项是(4分)

  A.包拯为官机智,善于断案,曾判过一起瞒报私杀耕牛的案件。

  B.包拯出使契丹,能言善辩,回击了契丹的发难,不辱使命。

  C.包拯为官廉洁,亲近百姓,他的笑比黄河水还要清澈。

  D.包拯办案允许百姓到跟前陈述案情,使办事的小吏不敢欺瞒。

  E.包拯生活简朴,对子孙要求严格,想方设法预防他们贪赃枉法。

  《包拯》参考答案

  12.D(2分)[A.来 因为;B.表顺承 表修饰;C.凶残 通无,没有;D.不久。]

  13.(每词1分,共2分)

  (1)害怕; (2)平民,百姓

  14.(每题3分,共6分)

  (1)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吗,满一年没有拿一方砚台回家。

  (2)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

  15.AC(选对1个给2分,共4分)[C项应理解为他的笑和让黄河水变清一样是不可能的;E项应理解为包拯让牛主人将被盗贼割了舌头的耕牛杀掉,并非瞒报私杀耕牛,与文章文意不符。]

《包拯》阅读参考答案 篇3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史学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鬻之(  ) 遗权贵(  ) 涿州(  ) 敛手(  ) 惮之(  )

  嫉恶(  ) 阎罗(  ) 大茔(  ) 恕(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第归,杀而鬻之(第: 鬻: )

  ⑵前守缘贡率数十倍以遗权贵(遗: )

  ⑶拯命制者才足贡数(才: )

  ⑷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黄河清: )

  ⑸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造: )

  ⑹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大茔: )

  4.把下面的话译成白话文,并谈谈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意思:

  理解:

  5.译句:

  ⑴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⑶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⑷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6.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你知道他的哪些事?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

  第二部分:

  (一)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7.解释下列词语:

  ⑴拯立朝刚毅(立朝: )

  ⑵贵戚宦官为之敛手(敛手: )

  ⑶平居无私书(私书: )

  ⑷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布衣: )

  8.文中写“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京师为之语曰……”意在说明什么?

  9.第一段写有关包拯哪些方面的表现和事情,用简洁的话表述出来。

  10.第二段中表现包拯不屈从苟同、不结党营私的句子是 ;表现包拯生活节俭的句子是 。

  11.你觉得现在为官要学习包拯的哪些精神?

  (二)

  哀溺文

  永(永:即永州)之氓(氓:民,百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湘水:即湖南境内的湘江)。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货:这里指钱)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柳河东集》)

  12、柳宗元,字     ,    代散文家,他与同时代的另一位散文家     并称。

  1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永之氓咸善游(咸: )

  ⑵中济,船破,皆游(济: )

  ⑶曰:“何不去之?”(去: )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⑵汝愚之甚。

  15、本文刻画了一个守财奴的形象,文中主要运用了     、     的描写方法。

  16、请你谈谈文中永之氓溺死的原因。从中你受到何种启示。

  《包拯》答案

  1.《宋史•包拯传》;脱脱;元代 2.略 3.⑴但,只管;卖⑵赠送⑶仅仅,刚好⑷黄河水清,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⑸到,往⑹指家族墓地 4.略 5.⑴为什么割了(他的)牛舌反而又状告他?⑵包拯命令制造的人只做够进贡的数量,年终回家不带一块砚池。⑶涿州也曾经开过大门,刺探边疆军情不一定要开便门吧?⑷征召代理掌管开封府,升任右司郎中。 6.略 7.⑴在朝廷⑵收敛手脚⑶私人信件⑷平民 8.意在说明包拯“立朝刚毅”,为官清正的名声广为传诵。 9.其一是“立朝刚毅”,为官清正,使官宦们害怕,老百姓广为传诵;其二是改革旧制,使老百姓容易从正门直接告状伸冤。 10.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11.言之成理即可。 12.子厚;唐;韩柳 13.⑴全,都⑵渡⑶除去,抛弃 14.⑴有五六个人乘一小船横渡湘水。⑵你太愚蠢了。 15.语言、动作 16.原因:过分看重钱财。启示略。

《包拯》阅读参考答案 篇4

  包拯

  原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包拯》阅读参考答案 篇5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了解人物,分析概括段意。

  2、了解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大家对包公这个人物再熟悉不过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传记。

  二、全班齐读课文,列出生字

  鬻yù

  涿zhuō

  敛liān

  惮dàn

  讼sòng

  茔yíng

  三、串讲课文

  1、第一节

  解词:

  知,主持,掌管。

  诉,告状。

  第,尽管。

  寻,不久。

  何为,为什么。

  惊服,震惊,服气。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机智。文字简洁、生动,几十个字就交代了智服盗贼的过程。

  2、第二节

  解词:

  徙,调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

  遗,送。

  才,仅仅。

  岁,一年。

  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清廉,他煞住了利用端砚“以遗权贵”的不正之风,而且带头不受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表现了他廉洁的作风。

  3、第三节

  解词:

  使,出使。

  谓,告诉,对……说。

  诱,引诱,诱惑。

  刺,刺探。

  遂,于是,就。

  全班朗读,指名翻译。

  简析:写包拯出使契丹,面对契丹典客的带有挑衅的质问,包拯反唇相讥,严词反问,不辱使命。

  4、第四节

  全班朗读

  解词:

  召,召令

  权,权且,暂且。

  敛,收整,约束。

  惮,畏惧。

  径,直接。

  造,到,往。

  陈,陈述。

  曲直,是非。

  指名翻译。

  简析:通过写贪官污吏、皇宗国戚对包拯的惧怕,百姓对他的赞扬之声,从侧面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可贵性格。

  5、第五节

  解词:

  恶,憎恶,讨厌。

  苛刻,待人狠而刻薄。

  敦厚,待人忠厚温和。

  未尝,不曾。

  推,推行,施行。

  务,追求。

  苟,随便。

  悦,取悦。

  从,听从。

  志,意志。

  若,和。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写出包拯的鲜明性格:克己奉公,品行端正,诚信待人,身居高位而不奢华。他对子孙为官者的告诫,掷地有声,表现出他的无私。

  四、作业

  1、熟读课文,翻译课文成现代文。

  2、复习重点文言词句,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请同学复述故事内容。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顺畅,正确句读。

  3、讲评思考题一。

  4、考察翻译准确与否,请数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分析本课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1、  提问:第一节写了包拯破获割牛舌案件,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讨论)

  回答:写出他的聪明机智,语言十分简洁,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

  点拨:包拯的两句话很简单却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第三节也是通过人物语言突出人物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的性格。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2、提问:第四节与其他段相比,有什么特点?(讨论)

  回答:这一段写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写他为官刚正不阿,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

  3、小结:

  全文五节,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有详有略,文中有正面描写:1、2、3、4节;有侧面描写:第4节。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作者把概括描写第2、4、5段与具体描写第1、3节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富于变化。

  三、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完成《每课一练》

  2、熟读课文

  3、预习新课

《包拯》阅读参考答案 篇6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包拯的优秀品格。

  2、 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掌握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

  3、 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4、 了解历史或现实中的清官。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包拯的优秀品格;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难点:包拯的优秀品格对于现实有什么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预习

  1、 熟读课文。

  2、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鬻yù  以遗权贵 wèi  迁徙xǐ 契丹qì 涿州zhuō  敛手liǎn   惮dàn    贪赃zāng   大茔yíng   苛刻kē  苟合gǒu  诉讼sòng)

  3、 根据课文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鬻--卖;  知天长县--主持,掌管;第归--只管,但; 寻复--不久  才足贡数--仅仅;  造--到  从--听从)

  4、 搜集有关包拯的资料。(如有关他的电视、戏曲、歌曲、书籍、故事、绘画、诗词等)

  二、 导入

  播放〈〈少年包青天〉〉主题曲。

  三、 研习课文。

  1、 朗读课文。

  2、 翻译课文。

  3、 思考问题。

  ① 概括课文各段大意,指出各段写出了包拯的哪些优秀品质,并说说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来体现人物性格。

  ② 联系现实,谈谈你读了课文后的一些感想。

  4、 解答。

  四、 延伸。

  1、 以“故事擂台”的形式,讲述包拯的故事。

  2、 以比赛的形式,讲述历史上或现实中有名的清官。

  五、 欣赏。

  观看flah动画〈〈包青天〉〉、〈〈摩登包青天〉。

  六、 作业。

  1、 归纳课文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意的词语。

  2、 课外阅读〈〈包公传奇〉〉(图书馆书目编号131-1-6)和〈〈宋史•包拯传〉〉。

《包拯》阅读参考答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

  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

  3、帮助学生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

  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教学突破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将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通译下来;引入学生平时看电视书刊以及传说中了解的包拯的故事,互相讲述,教师及时给予合理评价。

  教学准备

  有关字词、文言方面的投影片,课文朗读带。学生搜集有关包拯的故事。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电视台曾热播过电视剧《包青天》,哪位同学能在此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唱唱《包青天》的主题曲,哪位同学又能根据本部电视剧的情节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地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

  2.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

  3.简介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

  二、 指导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拨)

  2.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率、遗、耶、敛、惮、恶、嫉恶、苟、赃、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 示范朗读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拨)

  2.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率、遗、耶、敛、惮、恶、嫉恶、苟、赃、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四、引导复述

  1.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特点。有的段落记叙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请同学们选取一个段落来复述,要求准确,生动。

  2.根据学生复述情况,做具体评价,既要鼓励,又要指出改进方法。

  五、本课小结

  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本节课我

  们就是按这几个步骤进行的,同学们对本课内容还有哪些不清晰的地方,请大胆提

  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六、板书设计参考

  人物传记

  包拯

  脱脱(元代史学家)

  鬻、徙、砚、率、遗、耶、      割牛舌案  进贡砚台

  敛、惮、恶、嫉恶、苟、赃、    出使契丹  严峻执法

  茔    克己奉公

  七、作业设计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闻者皆惮之

  (3)与人不苟合

  (4)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2.翻译下列句子。

  (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2)京师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3.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用自己的话)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二、 1.启发发言:同学们对《包拯》一课提出了哪些疑问,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

  2.肯定学生解疑的方法,并做恰如其分的指导。

  三、 引导评价

  启发:在第二单元,我们已经接触了几篇传记,(投影: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请你结合课文评价一下包拯这个人物?

  四、 诱思导学

  五、 1.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我们已接触过几篇,哪位同学们能举例谈谈。(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2.提问: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五、拓展巩固

  1. 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2.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六、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七、 作业设计

  填空

  课文共有——个段落,分别记叙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

  公开审案、平日为人几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

  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

《包拯》阅读参考答案 篇8

  课 标 要 求

  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

  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

  3.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必立志做大官的思想。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4.将此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写成一篇现代文。

  5.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学 法 点 悟]

  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我们可以按这几个步骤进行朗读,我们对本课内容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提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整 体 感 知]

  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疑 难 解 析]

  质疑: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事例。有的段落记叙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请各用四个字概括。

  解惑: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契丹、公开审案、平日为人

  质疑: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请你结合课文评价一下包拯这个人物。

  解惑: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第四段突也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

  质疑: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解惑: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从社会人民的角度给以肯定。

  质疑:注意本文如何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解惑: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契丹、公开审案、平日为人是正面描写,“笑比黄河清”、“包待制”、“阎罗包老”是侧面描写。

  [语 言 揣 摩]

  1、对下列语句中的语言现象判断有误的是( )

  a.不主先入之说: 主,意动用法。

  b.闻者皆惮之: 惮,害怕,畏惧,使动用法。

  c.使得至前陈曲直: 曲直,形容词作名词。

  d.不伪辞色悦人: 悦,使动用法。

  提示:b

  2、下列语句和例句句式相同的是( )

  例:刘豫州,王室之胄。

  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b.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c.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d.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提示:d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把握文学常识,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理解文章大意。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翻译全文。

  [基础巩固集练]

  一、 文学常识填空

  1、 课文共有  个段落,分别记叙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公开审案、平日为人几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

  二、字音字义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 )徙( )砚( )遗( )敛( )惮( )恶(吏苛刻)( )茔(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语 言 积 累

  翻译下列句子。

  1、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翻译:

  2、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翻译:

  四、问 题 探 究

  1、百姓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用自己的话)

  2、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3、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4、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触?结合社会现状描绘你心中“好”官的形象,并谈谈你打算如何做人如何去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五、欣 赏 评 价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出版社教材所选古文都具有优秀的人文精神,例如本文就是对我们进行廉洁奉公教育的好材料,我们学习时既应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又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六、拓 展 阅 读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 ,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 :“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徒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召权知(权知:原为暂时主持某州事务,此为调任某知府的意思)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能,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

  a.第归,杀而鬻之: 第归,暂且回去。

  b.前守缘贡: 缘贡,以进贡为缘由、为借口。

  c.有犯脏者: 犯脏,犯贪污罪。

  d.死不得葬大茔中: 茔,坟墓,大茔,大坟墓。

  2.下列句子的意思正确的是( )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①人们拿包拯的笑去与黄河清水作比较。

  ②人们觉得包拯的笑与黄河的水变清那样难以见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③只有阎王和包公那里才打不通关节。

  ④打不通关节的,可到阎王一样的包公处寻求公道。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3.下列语句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

  a.请去刻薄,抑侥幸。

  请求罢黜那些刻薄的官吏,抑制那些侥幸得官升官的人。

  b.恶吏苛刻。

  凶恶的官吏对民众十分苛刻。

  c.拯立朝刚毅。

  包拯在朝,刚强果断。

  d.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包拯与人相处不随意苟同附和,不说假话装笑脸让别人高兴。

  4.对“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译意最好的是( )

  a.平常居住,无私人藏书,老朋友、亲戚们都无往来。

  b.平常无私人书信往来,老人,亲朋好友都不与他往来。

  c.平常没有私人书信往来,老人、亲朋好友都断绝了交往。

  d.平常私人也不买书,所以,人们、亲戚同党都不与他往来。

  5.包拯对牛舌案是如何思考和推断的?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盗贼割只牛舌,些许小事,主人何需告官,过些时日,案情自会水落石出。

  b.牛既被割舌,必死无疑,不如让主人宰而卖钱,等待案情自白。

  c.割了牛舌,牛主必杀牛,从而触犯法律,盗贼可乘机告官,“借刀杀人”。

  d.割牛舌者,必为地方恶贼,其恶行必有暴露之日,待机而捕,定可擒捉。

  6.下列文句,全表现包拯刚毅廉洁的一组是( )

  ①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②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③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④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⑤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⑥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⑦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⑧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a.①③④⑦ b.③⑤⑦⑧ c.②③⑤⑥ d.①③⑥⑦

《包拯》阅读参考答案 篇9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七单元说文言文单元

  《董宣执法》  《包拯》   《岳飞》

  学习要点:学习文言文人物传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体会古人公正清廉、秉公执法、爱国尽职的优良品格;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常识;识记积累文言字词,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意思。

  学习难点:认读理解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词语的古今异义;理解人物表现的历史局限性;认识一些较生僻的词语,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学习知识点:

  (一)常识部分:

  1. 作家作品:

  ①范晔与《后汉书》 《强项令》的作者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一生博涉经史,精通音律,尤善为文。曾任过新蔡、宣城的太守,尚书吏部郎,左迁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后因牵涉一桩谋反案而被杀害。他在任宣城太守时,依照班彪、班固的《汉书》,在原来几种后汉史书的基础上,作成了《后汉书》,此书简明周详,既有重点又不遗漏,叙述议论,颇具文采。现存的《后汉书》是由范晔的“本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和西晋司马彪写的《续汉书》中的“志”三十篇合刊而成的。《后汉书》记载了自东汉光武帝刘秀至汉献帝刘协先后近二百年的历史。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四史。

  ②脱脱与《宋史》  《包   拯》 的作者脱脱(1314——1355),元朝的大臣,史学家。姓氏:蔑里乞,字:大用,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发动政变,驱逐专权横暴的伯颜,次年(1341)任丞相,恢复科举,主修宋、辽、金史。1352年率军杀义军红巾军首领芝麻李。后因被弹劾,撤职流放云南,不久被毒死。《宋史》是他按照司马迁创设的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写的,其中的“传”主要是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 

  ③毕沅与《续资治通鉴》    《岳飞》的编撰者毕沅(1730——1797),清代史学家。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广总督。治学范围较广,由经史旁及小学、金石、地理,也能诗文。有《灵岩山人文集》《灵岩山人诗集》,至于《传经表》《续资治通鉴》等书,虽署沅名,实多成于他人之手。其他撰述《经训堂丛书》。《续资治通鉴》和宋朝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一样,属于编年体史书,即按时间为纲,编排史实,其中记述了许多名人的事迹。

  2. 历史人物:

  ①董宣:东汉时洛阳的县令,因公正廉洁而留名。

  ②包拯:生卒年代:999——1062,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天圣进士。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刚正,执法严峻。著有《包孝肃奏议》。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他的事迹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各种戏文剧目都以他的事迹为内容,形成了丰富的传说,像《铡美案》说的是他为平民秦香莲伸冤,斩杀喜新厌旧的驸马陈世美的故事,《陈州粜米》说的是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斩杀贪官、他的亲侄包勉的故事。

  ③岳飞:生卒年代: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家世务农,原本居河北,出世逢水灾,随母瓮中漂流至汤阴,父亡。少年时应征入伍,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历任少保,河南、河北诸路招讨副使,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因力主抗金,反对议和,被*臣秦桧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宁宗嘉定四年追封为鄂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历史小说《说岳全传》就是据他的事迹演义的。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传为佳话。岳飞自幼聪明好学,工诗词,风格悲壮,意气豪迈,流传千古的词《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是他的代表作,是一首充满爱国豪情的战歌。

  (二)基础知识:

  1. 应认读的字词:

  晔yè  圉yǔ匿nì  骖cān楹yíng臧cáng敕chì 栗lì 斛hu敝bì 

  绶shòu拯zhěng鬻yù徙xǐ丞chéng砚yàn涿zhuó  宦huàn惮dān

  秩zhì 讼sòng茔yíng沅yuán姬jī侍shì 姝shū旰gàn壕háo铠kǎi

  刍chú徇xùn掳lǔ戍shù颁bān犒kào猝cù撼hàn阙què蹙cù恂xún

  箠chuí枹fú

  2. 多音字:

  3. 形近字:

  晔   撼 恂 犒 拯

  桦   憾 徇 稿 丞

  绶  栗 枹 敕

  授 粟 袍 刺

  4. 补充解词:

  征:征召,汉代通过征辟选拔官员,就是根据地方官的举荐,征召有德才的人出任某个官职。

  洛阳:今河南洛阳,为当时的首都。

  不须:用不着。须,等,等待。

  钱三十万:三十万枚钱。

  豪强:指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

  以宣尝为二千石:董宣在任洛阳令前曾任江夏太守,因得罪光武帝阴皇后家

  族而被罢官。“石”读作“dàn”,二千石就是汉代郡守的俸禄。

  字:古人在年满二十时取表字。一般来说古人的名和字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守:就是太守,在宋朝就是知府,古代文人好用古名,往往称知府为太守。

  遗:赠送。     率:大都。    对:回答。     推:推行,施行。

  亲:指父母。课文中偏指母亲,因岳飞从小就没有了父亲。

  素:平时,平素。   却:推脱,推却。 阙:同“缺”,缺少。克捷:获胜。

  育其孤:抚育他们的遗孤。

  (三)课文分析:

  第一篇:《强项令》

  1. 解题:本文选自《后汉书•酷吏传》,一名《董宣执法》,叙述汉代的洛阳县令严格执法的故事。表现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2. 结构与内容:全文有两个自然段,即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董宣严格执法,格杀家奴。 正面描写。有五层:

  <1>起因(开始至“吏不能得”):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隐匿主家,官府抓不到。

  <2>发展(至“因格杀之”):董宣寻机,斥责公主,格杀家奴。

  <3>高潮(至“终不肯俯”):公主告状,皇帝令董谢罪,董宣死不从。

  <4>结局(至“赐钱三十万”):汉光武帝明白了道理,重赏董宣。

  <5>影响(至段末):从此不法之徒都怕董宣,董宣获“卧虎”美称。

  第二部分(2):董宣为官清正廉洁。侧面描写。有两层:

  <1>叙述董家境贫困(在县五年——敝车一乘)

  <2>皇帝感动赐赏(帝伤之——葬以大夫礼)

  3. 中心:本文记叙了董宣秉公执法,力斩豪奴的故事和他平生清贫的生活,表现他不畏权贵,秉公办事的精神和清廉为官,刚正做人的品格。

  4. 特点:  ①中心明确,结构清晰。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呼应,主次协调。

  5. 特殊词语:  

  <1>强项令:强:硬,项:脖子,令:县令

  <2>妻子:古义是两个词,即妻子和儿子。

  <3>被:一处解作“盖,覆盖”,一处解作“被子,棉被”

  <4>由是:从此。

  第二篇《包拯》

  1. 解题: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叙述了包拯的生平事迹。

  2. 结构与内容:全文有五段,各段叙述人物的一个方面的事迹。

  <1>写包拯任职在长天县时,审理盗牛舌一案,表现他为官机智,明察秋毫。  

  <2>写他在端州做知府时,不私占一块端砚,表现他为官廉洁。

  <3>叙述他出使契丹,表现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4>叙述他在代理开封府尹时,改革旧制,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5>叙述他生活态度和对子孙的要求,表现他克己奉公守法的美德。

  3. 中心:本文记叙了包拯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为官的水平和官德,展现了一个刚正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克己奉公的封建社会的清官形象,歌颂了他的美德。

  4. 特点:  ①各有侧重,中心集中  。②详与略、正面与侧面互相配合。

  5. 特殊词语:

  端砚:是端州出产的一种名贵的砚台,与湖笔、徽墨、宣纸齐名。

  第三篇《岳飞》

  1. 解题:本文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文章选取了岳飞一生中的几个片段,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2. 结构与内容:全文一大段,分为三个层次:

  <1>从“飞事亲至孝”至“天下太平矣”:写岳飞至孝至忠。

  <2>从“师每休舍”至“阙一不可”:写岳飞治军有方,军队所向披靡

  <3>从“每调军食”至“何功之有”:写岳飞关心百姓和将士的疾苦。

  第一层和第三层写得较简略,第二层是详写,是重点,从五个方面来表现岳飞的高尚品德:

  a. 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b. 信:有颁犒均分,秋毫无所犯。

  c. 仁:卒疾亲调药,将亡育其孤。

  d. 勇:善以少击众,岳家军难撼。

  e. 智:谋定而后战,猝遇敌不动。

  3. 中心:这篇文章选取了岳飞的几个生活片段,写他上孝父母忠皇帝,下爱百姓将士,治军严、信、仁、勇、智,赞扬了他爱国尽职的高贵品质。

  4. 特点:  ①详写与略写结合,重点突出。②正面与侧面呼应,富于变化。

  5. 特殊词语:

  或:有的人,这是古义,不同于今义的“或者”。

  何功之有:本应是“有何功”,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表示强调,之是助词,表示宾语前置,这个句式在《陋室铭》一文里学过。

  6. 重点语句:书后习题三的五个句子。这几个句子都是岳飞说的话,反映了人物的高贵品质,也是文章的枢纽句。第一句体现他忠君,第二句体现他爱国,第三句表现他治军有方,第四句体现他爱民,第五句又表现他谦逊。

  【模拟试题】

  (一)常识填空:

  《董宣执法》,又名(    ),选自(    )作者(    )是(    )朝(    )家,字(    ),顺阳人。并称为四史的是(    )(    )(    )(    )。文章题目反映了人物的(    )性格。《包拯》一文选自(    )作者(    )是(    )代的(    )家,蔑里乞氏,字(    )。包拯,字(    ),庐州(    )人,是(    )朝的清官。《岳飞》节选自(    )作者(    )(    )代的(    )家。岳飞,字(    )是(    )朝著名的(    ),(    ),他留下的千古名篇是(    )。

  (二)字词练习:阅读课文,参看注解。

  1. 辨析古今异义字,写出古义和今义:

  强使顿之:   宣两手据地:   宣悉以班诸吏:   妻子对哭:    或问:

  •             •             •         ••           •

  2. 翻译句子:

  ①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②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③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

  (三)阅读分析:

  《岳飞》

  1. 解词:或:   刍:    课:     死事:    辞官:  

  2. “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是耶!”表达了岳飞什么样的胸怀?

  3. 为什么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4. 文中哪些事体现了岳飞所说的“仁”?

  5. 文章最后一句表现了岳飞的什么性格?

  6. 概括这个人物形象。

  阅读分析:《包拯》的2、4、5自然段回答问题:

  1. 第2段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包拯的什么品格?

  2. 解词:以遗权贵:  不得径造庭下:   平居无私书:      与人不苟合

  3. 为什么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4. 文中“童稚妇女……阎罗包老”句是什么描写?表现了包拯什么?

  5. 故人、亲党为什么都与之绝交?

  6. 第5段末引用包拯的话有什么作用?

  【试题答案】

  (一)填空,参看前边内容,略。

  (二)

  1. 顿的古义:叩头     据的古义:按,撑              或的古义:有的人,有的事 

  今义:停顿            今义:依据,根据              今义:或者,连词

  班的古义:分发                               妻子的古义:妻子和儿子,是两个词。

  今义:集体或组织的名称                   今义:指丈夫的配偶。

  2. 翻译句子,参看文注和翻译书,略。

  (三)阅读分析:《岳飞》

  1. 参看文注,略。

  2. 为国事而忧的博大胸怀。

  3. 有严明的纪律,士兵奋勇杀敌,每有作战,将士共谋。

  4. 卒有疾,亲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止而育其孤。

  5. 谦虚,不图升官发财。

  6. 岳飞是一个治军严明,英勇善战,关心士兵及百姓疾苦的人。

  阅读分析:《包拯》的2、4、5自然段回答问题:

  1. 对比,为官清廉。

  2. 遗:赠送。庭:官署。 平居:平时,平常。苟:随便,随意。

  3. 立朝刚毅。

  4. 侧面描写,他清正廉洁受到人民的称赞。

  5.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6. 进一步写他不仅自己为官清正廉洁,而且要求他的子孙也要像他一样,突出他的人格高尚。

  【励志故事】

  生命中的大石块

  一天,时间管理专家为一群商学院学生讲课。他现场做了演示,给学生们留下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站在那些高智商高学历的学生前面,他说:“我们来个小测验”,拿出一个一加仑的广口瓶放在他面前的桌上。 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仔细地一块块放进玻璃瓶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应道:“满了”。时间管理专家反问:“真的?”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瓶壁使砾石填满下面石块的间隙。“现在瓶子满了吗?”他第二次问道。 

  但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一位学生应道。“很好!”专家说。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沙子,开始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和砾石的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学生:“瓶子满了吗?”“没满!”学生们大声说。他再一次说:“很好。”然后他拿过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平。抬头看着学生,问道:“这个例子说明什么?”一个心急的学生举手发言:“它告诉我们:无论你的时间表多么紧凑,如果你确实努力,你可以做更多的事!”。“不!”,时间管理专家说,“那不是它真正的意思。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是先放大石块,那你就再也不能把它放进瓶子里。那么,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块呢,与你爱人共度时光,你的信仰,教育,梦想,或是和我一样,教育指导其他人?切切记得先去处理这些‘大石块’,否则,一辈子你都不能做到。”

  那么,今晚,或许是今晨,你正在阅读这篇短文,可曾试着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今生的“大石头”是什么?然后,请把它们先放进你人生的瓶子。

《包拯》阅读参考答案 篇10

  积累应用

  一、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第归,杀而鬻之                       2.寻复有告私杀牛者                      

  3.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4.拯命制者才足供数                      

  5.旧制,凡讼诉不得经造庭下             6.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7.恶吏苛刻,务敦厚                     8.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二、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1.知  知天长县                  亦知其名                     

  2.其  其人遂无以对              亦知其名                     

  三. 根据上下文,将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1.主来(    )诉                  2.(      )徙知端州

  四、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属于哪一种情况?将对应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a. 省略句       b.倒装句      c.判断句

  1.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          2.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 (      )

  3.何为割牛舍而又告之?  (    )          4.葬以大夫礼             (      )

  五、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的古今义。

  1.迁殿中丞               古义:                  今义:

  2.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古义:                  今义:

  3.亲党皆绝之             古义:                  今义:

  4.由是搏击豪强           古义:                  今义:

  六、翻译下列句子

  1.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2.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七、本文节选自《            》,作者脱脱是       代         家。

  理解分析

  一.课文共五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为人的一个特点,请分别概括第一、三段的事例,并指出各突出了包拯的什么特点?

  第一段:                                  ,突出了包拯                       

  第三段:                                  ,突出了包拯                       

  二.本文刻画人物运用了正面描写何侧面描写相结合,概括叙述和具体记叙相结合的手法,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列空格:

  1.课文第   、   、   、五段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第   段则穿插了侧面描写。

  2.从记叙的具体概括程度上看,第一、三段比较          ,第二、四、五段则较为       。

  一. 把下面的话翻译成白话文,并谈谈你的理解。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翻译:                                                                         

  理解:                                                                         。

  感悟探究

  一. 本文第四段在写法上,与其他几段有什么不同?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二.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关于他判案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很多,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结合课文,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最佩服他哪一点?

  三.除了包拯,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清官?请任选其一,说说他的事迹,并谈谈你的感受。

  拓展迁移

  读下面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裴光德大公无私

  裴光德在中书(指中书省),故人求京府判司。公曰:“此官与公不相当。不敢以故人之私,隳朝廷纲纪。他日有瞎眼宰相怜公者,不妨却得。某必不可。”

  选自赵璘《因话录》

  1.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1)故人求京府判司                   (2)此官与公不相当                  

  (3)不敢以故人之私                   (4)他日有瞎眼宰相怜公者            

  2. 翻译下列句子:

  (1) 此官与公不相当                                                        

  (2) 他日有瞎眼宰相怜公者,不妨却得                                        

  3.  “某”指不直接说明的指人、事、物以及时间地点等。如某年某月,某地某人。上文中“某必不可”的“某”,根据文中语言环境,应该解释为             比较好。

  4.  文中的“故”是多义词,解释为“旧”,引申为“旧交情”。文中的“故人”,即指有旧交情的人,即俗话说的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说:“故人西辞黄鹤楼”,孟浩然《过故人庄》中说“故人具鸡黍”等中的“故人”均指此意。“故”还有以下几个义项:a.原来,仍然; b.原因,缘故;  c.故意,特意;d.因此,所以。请根据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为每个句子中的“故”选择恰当的义项。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2)既克,公问其故。(     )

  (3)故所向克捷。               (   ) (4)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    )

  5.文中的裴光德为什么不给故人谋一官半职?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他的做法。

  6.文中的裴光德在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上与包公有什么相同之处?比之当今某些腐化堕落的官员门,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27.包拯

  积累应用

  一.1.但,只管;卖 2.不久 3.掌握,主持 4.仅仅 5.到 6.和 7.憎恶,讨厌;追求。8.大都

  二.1.掌管,动词;知道,动词 2.那,代词;他的,代词 

  三.1.县衙 2.拯

  四.1.c  2.a  3.b  4.b

  五.1.调动官职,指升官;搬迁 2.暗中行贿疏通关系;骨头互相连接的地方。3.亲族,亲戚;政党.4.代词“此”;多作判断动词用。

  六.1.人们把包拯笑比作黄河清(一样不可能) 2.(包拯)与人交往不随意符合,不用虚假的言词取悦于人。

  七.《宋史•包拯传》,元,史学。

  理解分析

  一.第一段:智服盗贼;为官机智。第三段:驳倒契丹,不辱使命;巧言善辩,捍卫祖国。.

  二.1.一、二、三;四 2.具体;概括。

  三.后世子孙做官,假如有人贪赃犯法,不得回到老家,死了不得葬在家族墓地里。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这番话表明包拯为官清廉,刚正,克己奉公的精神。他不仅自己执法严峻,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这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感悟探究

  一. 第四段是侧面描写。这样写从侧面衬托包拯的执法严厉,为官刚正,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二.铡美案,狸猫换太子,陈州放粮,铡包勉等。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意思对即可)末一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三.如海瑞,刘墉,纪晓岚……  感受略。

  拓展迁移

  1.(1)老朋友 (2).给 (3).因为 (4).同情。 2.(1)这个官给你不合适。(2)要是往后有瞎了眼的宰相同情你,可能会获得这个官职。3.我 4.老朋友;(1)a(2)b(3)d(4)c.5.不徇私情,不轻易给故人谋一官半职,是为了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任人唯贤。6.相同:克己奉公,不徇私情。不同之处:他们为官刚正,廉洁奉公,从不以权谋私。现代某些腐化堕落的官员,都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为自己以及子孙谋个人私利的工具,心中根本没有国家民族。(意思对即可)。

《包拯》阅读参考答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以及结构形式。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通过本文记叙,认识包拯——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教育学生要为人刚正、廉洁,使学生热爱今天的新社会。 

  4、学习利用工具书,学习古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1、学习利用工具书,学习古文。 

  2、了解包拯的优秀品质。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通读课文,熟悉课文。读准字音。 

  二、导入新课 

  “青天大人”是我们对封建社会清正廉明的官吏的美,其中包拯青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今天来学习这篇古文《包拯》。 

  三、正课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2、比照阅读。 

  对照课文,根据下边注释,大体了解本文记叙的相关内容。 

  明确:本文介绍了包拯为官期间发生的几件事,表现包拯的优秀品质。 

  3、补充课文字词解释,再读课文。 

  主来诉:失主/起诉         杀而鬻之:表顺接/代牛 

  惊服:吃惊/叹服             徙知端州:平迁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因为/都/用来/赠送 

  使契丹:出使            其人遂无以对:就,于是/用来/应对,回答 

  虽甚嫉恶:即使/很,十分           不从吾志:听从 

  4、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5、请学生试译下列语句。 

  ①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明确:(当时)有人偷割别人家的牛的舌头,失主来告状。 

  ②涿州亦尝开门矣,剌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明确:涿州也曾经开城门,剌探边疆军事机密,何必开便门呢? 

  ③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明确:(有些人)即使很嫉妒(他),可是没有一个不因为(他)的忠心恕道而推崇他的。 

  6、请学生复述文中介绍包拯的四件事。 

  四、作业: 

  1、文中表明包拯廉洁奉公的语句:                                                                       

  2、文中表现包拯爱憎分明的语句:                                                                          

  3、文中表现包拯生活俭朴的语句:                                                                         

  4、文中表现包拯改革诉讼制度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包拯的廉洁的美好品格?通过什么事例表现? 

  明确: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文中通过包拯在端州任职,一改以往惯例,不谋私利的事例可以看出他的廉洁的美好品格。 

  2、包拯性格刚烈,可是他爱憎分明,又有原则性,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3、文中包拯位高权重,可是他生活极为俭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4、包拯素以“包青天”见称,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能够直接面对百姓,倾听他们的冤情呢? 

  明确: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5、包拯严以律己,对后世子孙同样充满了希望,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他对后世子孙的训诫? 

  明确: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分析 

  1、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 

  本文节选自《宋史·包拯传》,文章开篇先介绍人物姓名、籍贯等。第二步,以人物生平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第三步以议论的表达方式,评价人物,本文最后一段从人物的性格,为人处事,生活简朴作风以及遗训四个方面总结了上文。因而全文脉络清晰,详略有致。文章还采用了对比手法来写。 

  2、本文结构特点。 

  先分说后总说,先记叙,后议论。 

  3、本文以事写人 

  审盗割牛舌案——表现包拯机智,断案如神。 

  任职于端州——表现包拯廉洁奉公。 

  使契丹——表现人物立场坚定,维护国家主权。 

  任开封府——历明吏制、广开言听。 

  四、小结 

  本文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包拯青天这个人物,告诉我们为官清正廉洁,才能造福一方百姓,造福于国家。 

  五、作业 

  在封建社会,类似包拯的清官还有哪一些,你能说说他们的故事吗? 

  〖材料〗以海瑞为例,他生于明朝衰弊之际,一直以“天下治安”为念。为淳安知县时,他“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及任职朝廷,他更不顾身家性命,指斥时弊:“今大臣持禄而好谀,小臣畏罪而结舌,臣不胜愤恨”。他逆批龙鳞,对皇帝说:“吏贪官横,民不聊生”,“陛下之误多矣”。连皇帝也赞叹道:“此人可方比干”。 

  清康熙朝以清官辈出著称,这与当时朝廷和士人推崇理学、崇尚清节的社会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像人称“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曾对康熙帝说,自己之清廉来自家教,“臣父在日,常训臣以廉谨报效朝廷。若受人一钱,不惟不忠,且不孝”。故其在官,“不以妻子自随。斋用丝粟以上,皆运致于家。循分自尽,而人皆信之”。这可以说是“赔本”做官之典范。著名清官于成龙,出仕时即表示“某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终其一生,摒绝馈送,“凡在亲戚交游相请托者,概行峻拒。所属人员并戚友,一介不取”。康熙帝称其“服官敦廉隅,抗志贵孤洁”,为“理学之真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初实行的是低俸禄制度,官僚待遇非常菲薄,要做清官,就意味着要过清贫的生活,于成龙官至总督,每天还以青菜为食,致有“于青菜”之名。陆陇其虽为知县,仍“与妻同驾小舟,惟有图书数卷,其妻织机一张而已”。对这些官僚来说,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境界,是无法承受这种艰苦生活的。 

  陈瑸是广东海康人,康熙三十三年进士,初授福建古田知县,继任中国台湾知县。他有一句为官名言:“贪不在多,一二非分钱,便如千百万。”这话颇有防微杜渐之意,实可供后来者咀嚼再三。在古田、中国台湾任上,即以“廉能著称,舆情悦服”,因此被破格提拔为偏沅巡抚。初任巡抚时,他就将横役累民的湘潭知县和长沙知府革职查办。继而又上疏言及关乎民生的十件大事,包括“禁加耗以苏民困”、“禁酷刑以重民命”、“粜积谷以济民食”、“置社仓以从民便”、“崇节俭以惜民财”、“禁馈送以肃官箴”等,款款击中时弊,并躬行实践,赢得各方赞誉。更有可称者,陈瑸死后,留下遗书,将自己应用而未用的“衙门公费银”解交国库,“以尽未尽之心”。康熙帝叹曰:“陈瑸居官甚优,操守极清。朕亦见有清官,然如伊者,朕实未见,即从古清臣,亦未必有如伊者!”(《清史列传·陈瑸传)又据史载,陈瑸一人为官在外“几二十年,未尝挈眷属、延幕宾,公子旷隔数千里,力不能具舟车一往省视。仆从一二人,官厨以瓜蔬为恒膳,其清苦有为人情所万不能堪者,公晏然安之,终其身不少更变”。对于一个封建官僚来说,把“清廉”挂在嘴边或者偶尔作作样子,借以欺上瞒下,也许是常事,但像陈瑸这样身处官场而能始终保持清苦本色恐怕真的不太容易。陈瑸虽未得“第一清官”之御封,但其清廉的操守已远非张伯行所能比,更何况他不但是清官而且还是干吏呢?!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包拯》阅读参考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163031262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