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设计示例

元气怼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教学设计示例

微信扫码分享

教学设计示例(精选17篇)

教学设计示例 篇1

  第一课时

  西湖一

  一、导入  新课

  杭州西湖,是我国优美的名胜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来赞美它。宋

  朝苏东坡《饮湖上初晴雨后》中谈到西湖的两句诗是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西湖游记二则》,看看作者是怎样独具慧眼,描绘西湖胜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2)写作背景: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师至江苏吴县任县令,虽颇有政绩,但却感到“性与俗违,官非其器”,羡慕陶潜“归去来兮”,万历二十五年春被准解官,此时恰如游鳞纵壑,大有“无官一身轻”的解脱之感,是年辞官后自春至夏,乃畅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东南山水名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其追求自由的心灵,欣赏造化之奇妙。将其所见所感形诸笔墨。其中描叙杭州西湖山水风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阅读分析

  分析欣赏《西湖一》,品味其重点词、句。

  1.再次请学生朗读课文。

  2.重点词语理解:

  突兀:高耸的样子。棹zhào:划船。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颊jiá:面颊。这是说桃花艳丽如少女的颜面。

  3.分析课文,品味语句。

  ①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讨论后回答)为什么?

  答:“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因为作者初至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这种感情蓄积已久,其发必速,故游记开篇不容许多笔墨交待,一落笔就直抒性灵:保叔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人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飞湖上也”。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惟“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所在。“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

  ②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人昭庆”?(思考后回答)

  答:这是欲扬先抑,造成顿挫之致,然后才续“心飞湖上”之意。

  ③下文“茶毕,即棹小舟太湖”中哪个字写出作者此时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现。

  ④当作者终于亲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它的妩媚与迷人?

  答: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统一样起伏。

  ⑤以上描写西湖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答:仅四句话,但由于选取了西湖典型风物,足以见西湖秀媚的风姿。此为实写。

  ⑥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如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起到怎样的作用?(分组讨论后回答)

  答:“才一举手,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虚写西湖,借以反衬西湖之美。

  ⑦同学们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态?

  作者虽云“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实际上他却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退洛神时也。”这种感觉与联想虽然模糊,但境界空灵,意蕴丰富,颇堪品味。它既启发人联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的痴情醉态。作者的感情由此进入极高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灵的,是极其妩媚迷人的。这样比拟就显示出山水风物的精神、情趣,亦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爱恋之情,与“吏情物态,日巧一日;文网机阱,日深一日”(《与何湘潭》)的官场相比,就更觉自然界的清纯可爱。作者对其初游西游之日,如同与心爱的女人第一次约会一样珍视,因此郑重其事地记下具体日期:“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记中则不再注明日期。

  ⑧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西湖在作者笔下重在写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风情,一种引人酣醉的整体魅力,以及作者的内心体验,而不精雕细刻其山水面目细节。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西湖美景及作者的内心感受,品味了重要词语和句子,从而提高了我们鉴赏古文的能力。

  扩展:据你的理解,互相交流你的欣赏点。

  五、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写西湖美景的诗文,写在札记本上。

  第二课时

  西湖二

  一、导入  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得知袁宏道对抗州西湖心往神驰,那么我们欣赏一下他的《西湖二》,看他怎样以独特的个性与审美观来描写西湖胜景的?

  二、阅读分析

  l.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夕岚:傍晚的山光。勒:抑制。相次:一个接一个。恋:迷住。去:离开。歌吹:唱歌奏乐。粉汗:年轻妇女的汗。艳冶:美丽,妖艳。设色:用颜色描画。夕春:夕阳。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受用:享用。

  2.请学生疏通文字。

  3.分析欣赏本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

  (l)思考并讨论问题。

  ①作者认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节与时辰?

  答:西湖是人间仙境,春夏秋冬、阴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却别具慧眼,情有独钟。所以开篇便说:“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②为何西湖之春月为最盛,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

  答:因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作者先写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迟开,花期虽推迟,但得以与杏花、桃花斗妍争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姹紫嫣红的春色,却是罕见的“奇观”。如此与否桃相次开放的“香雪梅”岂能不观赏?更何况友人陶石篑又数言这里的“傅金吾园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应该赶快去大饱眼福。这里写西湖梅花之美及虚写,是作为一种铺垫,旨在衬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叹为观止。——因为作者“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梅花为“岁寒三友”之一,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桃花则曾被贬为“轻薄”之物。作者会梅取桃,乃至为桃花所“恋”,可见其通异于世俗的独特的审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桃花亦确实蔚为奇观:“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仅此两句,采取远望的角度,就写出西湖二十余里挑花夹杂着绿柳的总体意境。“绿”指柳条,“红”指桃花,“烟”“雾”弥漫,则渲染出“花态柳情”呈现繁花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开乃是“西湖最盛”“为春”的主要表现。其次还表现为游人罗纨之盛:“歌吹为风,……艳冶极矣。”在桃花盛开的白堤、苏堤上,红男绿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边的春草还多;歌乐似春风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不热闹;色彩艳丽之极,风姿放荡之极,着“艳冶”二字,可谓摹写、概括尽致。作者之笔墨亦极尽浓艳之能事,盖非如此不能描绘出西湖春天“艳冶”之盛景。

  ③西湖之月为最盛表现在哪里?

  答:写“为月”是淡雅之笔,一浓一谈,相辅相成。此处“尤不可言”的月景,也只有以淡雅的笔才能写出其神韵。作者此刻惜墨如金,并未大肆渲染,仅用“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有一种趣味”十四个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该是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情趣与意味呢?作者留给读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确实妙不可言,写得太具体难免要损害其美,束缚读者的神思,而这样略加点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无穷的趣味。夜景虽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对“俗士”既红男绿女的“杭人”则含有讽消之意,故云“安可为俗土道哉!”

  ④按逻辑,本文应该在描写“西湖最盛”“为春”之后,应接着描写“西湖最盛”“为月”,但作者却先写了什么?为什么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

  答:作者好像舍不得让主角“月”出场,意欲以之唱大轴戏,所以先让配角如烟、夕岚登台铺垫。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罗纨之盛,在结构上亦是顺理成章。红男绿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时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种“俗”的表现,其“不识庐山真面目”乃在于缺乏超俗的审美的趣味。作为外来游客的作者则以其慧眼发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末下,始极其浓媚。”这是对西湖“一日之盛,为如烟,为夕岚”的具体描写。“湖水染翠,山岚设色”,这一“染”一“设”,皆赋予大自然以灵性,将大自然比拟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画笔,只有在“朝日始出”与“夕春末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才为湖光、山岚添彩增色,从而达到达“浓眉”即一种极其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这与午、未、申三时西湖之“艳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媚”比“冶”要高出一筹。但是西湖春天最高的审美境界却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开头所说的“为月”。对西湖之盛何以“为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后来写,旨在造成一种悬念,增添读者的趣味。

  ⑤本文有什么写作特色?

  答:袁宏道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这篇游记即体现了这一思想。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独赏西湖之春的“月景”与“朝烟”、“夕岚”,这和“午、未、申三时”游春的“俗士”迥异其趣;作者又宁愿舍弃赏梅机会,而“为桃花所恋”,与传统上大夫的审美情趣相悖,这都是他“独抒性灵”之处,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观。文章笔法也是任随自然,意到笔到。“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却用寥寥数语,点到为止,不加细描,而对西湖的桃花与“罗纨之盛”却颇费笔墨,堪称“不拘格套”。其实,这是因为越是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愈难以用文字描绘,不如以虚代实,以简代繁,仅可以收到“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李东阳《柯敬仲墨竹二绝》)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他还是颇懂得艺术辩证法的。

  三、总结、扩展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西湖二》所描绘的由白堤断桥至苏堤六桥一带着日盛景,并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扩展:开展一次关于写景的散文朗读比赛。让同学们先准备好材料,以备上课用。目的是既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是作文素材和积累。

  四、布置作业 

  做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西湖游记二则>>

教学设计示例 篇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 -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2在代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  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 (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 (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 (2)2x-3; (3) -7; (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  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 与乙数的 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 (2) a- b; (3)a2+b2;

  (4)(a+b)(a-b); (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此时,教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因为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句子里应特别注意其运算顺序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   (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

  例4  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 的和

  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习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解:(1)3(a+5); (2) (a-1); (3) (5a+7);  (4) a2+ 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  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 ,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   (2)( m)m个

  三、课堂练习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 的和;  (2)甲数的 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    (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   (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x2的差是x的数;    (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 (2) ;   (3)2x2+2; (4)y(y+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要求学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五、作业 

  1用代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

  (2)体校里男生人数是x,女生人数是y,教练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是1∶10,教练人数是多?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列代数式>>

教学设计示例 篇3

  教学目的

  一、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

  二、理解记事详略得直的剪裁方法。

  三、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

  三、重点地突出一些字、词、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地讲解。凡有注解的,不讲,由学生利用注解读懂课文。用一个不同断句的例子扩大视野,积累知识。

  四、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史记》的一般情况。

  二、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明确层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中看阅读提示和注解自读课文的效果),教读。

  提问:1.《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议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至惨重的刑罚。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今(管皇帝的文书诏令人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最后,终于写成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全书包括12纪(记帝王事迹),30世家(记诸侯世系),70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8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联系旧课: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指名复述笔记内容,师生共同订正。

  朗读: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要求: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2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辨析”的第三题(口头)、第五题(书面)。(可多看《教师教学用书》,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

  提示:词有本身的词义,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

  之1.之垄上:去、往。

  2惟恨久之:是虚指的,无实义,在白话中不必译出。

  3.鸿鹅之志:相当于“的”。

  4二世杀之:格代人或物,他或它。应说“二世杀了他。他,指扶苏”,不可说

  “二世杀了扶苏”,“之”不等于“扶苏”。

  提问:“楚人怜之”,“卜之鬼乎”,“杀之以应陈涉”,这三个语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4例中哪一个相同?(答案:4)

  这里的练习,作用是:(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

  乃

  1.乃入据陈:才进入(占有)了陈县

  2.乃行卜:于是去问卜

  3.乃公子扶苏:是公子扶苏

  4.(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父亲

  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乃令符离人慕婴”,“乃”字义与上例中“2”同。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比较了“数有功”、“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效谏故”、“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

  三、再次导向课文,教读。

  提示:原文不分段,现在,编入课本,分了段,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要求:提摄出每段主要内容。默读,速度可较快,发言,明确本文层次:1.用内心动态、对话、动作写出陈涉情态,表现传主陈涉的大志。(说明;本篇不是合传,传主只是陈涉一人,因吴广与陈涉起义和后来行事的关系密切,所以也在开头叙及里籍)2.以对话为主,详写起义前的准备,包括所处环境、分析形势、共同谋划、制造舆论等。3.用对话和叙述的方法,写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大好形势。叙事真切、生动,有条理,是《史记》的特色,所以,人们不仅把它视为不朽的历史著作,而且评价它是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

  分散快速默读,体会层次和叙事生动性,并注意字音。

  四、讨论(此内容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据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意更明确?思考、议论、发言、结论:后者较好。据历史,秦兴德役,发民滴戍,民不堪命,电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由此可见,读古籍断句,要反复思考斟酌,要结合历史事实。这是阅读中应当懂得的门径。

  五、布置作业 

  参考课文后第四题,试作填充,并准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讲时要注意“序”,即弄清课文段落和段落内部各层次,以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恰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锻炼口述能力。

  二、理解选材详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结合检查作业 )

  提问:检查课文和填充第四题第1小题情况,明确填充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在此基础上口头讲述。

  二、新课内容

  1.讲述训练:指名一人以《大泽乡》为题讲“陈涉起义”的故事。要求:明条理,有重点,合史实,不夸饰,事件发展过程层次分明。讲后,学生评论,教师总结。评论标准:过程有序,事实明白,口齿清楚,语言通畅,能把起义的准备、行动作为重点,其他只作略讲。

  2朗读训练:分散读全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注意第二段和第三段前半(“吴广亲爱人”至“收而攻蕲”),用语调、语气、语速,吸引听者。

  3.小结(讲述与提问结合):(1)写法上;剪裁得当。详写起义前的商议和舆论准备,起义的具体经过。其他如佣耕、徇地、战谯门、刑秦吏等等则略写。这样写,表现出作者的史才,善于剪裁史料,突出了起义的主要内容。(2)描写生动:文中详写的是人物的心理、说话、动作;其他略写的,只作一般叙述。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善于突出重点,写得生动,有文学才能。(3)条理分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一句人物自己表明内心的话,贯串全篇。

  起义前,失期,是导火线。谋划时,从“苦秦”而确定大计,是善于分析形势。准备时,青火狐鸣和帛书,是善于制造舆论。起义时,吴广先“忿恙尉”而后陈胜佐其杀尉,立即召令众人听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写出了善于把握时机和胸中之志。先杀尉而后发号召,行事易成(若先号召,尉未杀则效果不同),可见善于谋划,设计周密。以下写乘时而作,及时自立为王,便很自然。总之,这样写,显示了传主的“鸿鸽之志”,同时,也见出条理。前人评论说司马迁善序事理,称赞他做到“其文直,其事核”,实属至当。(这里只点一下,下边还要说到)

  三、作业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自读茅盾短篇小说《大泽乡》。

  二、比较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讲述:茅盾在1930年写了短篇小说《大泽乡》。那时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农民的革命意识逐渐觉醒,对反动统治的反抗意识逐渐增强。现据1980年人民文学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复印(或誊印),发给阅读。

  二、。新课内容

  学生阅读《大泽乡人要求:默读2—3遍,把它与《史记·陈涉世家》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可从题材、体裁、写法等方面考虑,在文字下边画线(单横线、曲线按各人自己使用习惯),左右空白处也可用文字简记要点。不必出题限死回答内容,要让学生思路活跃起来,自由驰骋,并由此引发学生兴趣。读后先小声议论,然后发言。教师在学生议论时巡回了解情况,以便帮助小结。小结、归纳,其大端可如下举:

  1.题材:相同,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反秦。

  2.组材:课文是从传记节选的,材料比《大泽乡》多。《大泽乡》是短篇小说,它所选取的是一个“横断面”,集中于大泽乡起义,不像传记还写了起义以外的事(如里籍、佣耕、进军、称王等等。)

  3.体裁:《陈涉世家》是传记,必须叙写传主的一生事迹,因而篇幅的长短取决于传主生平事迹的多寡。《大泽乡》是短篇小说,篇幅的长短受体裁特点的限制。

  4人物:《陈涉世家》按史传体例,一开头就叙写传主概况(本篇因需要而兼及有密切关系的人,但这并不能看作是“合传”),以传主的事迹贯串全篇。大泽乡})先描写环境,由押送的军官先“出场”,然后在故事情节展开中,主人翁陈胜才出场.有时一个场面描写别的人,主人翁可以不出现。

  5.写法:《陈涉世家》遵循“史”的要求,注重“实录”,尽管文4咆写人的对话、行动等等,但目的不在于描写,只为了叙事,更不作想象,不运用文艺创作上的手法。《大泽乡》中有景物描写,或用来交代情节发展的环境,或把这种描写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起到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作者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刻画人物形象,予以合理的想象。例如,第一部分写两个军官的性格,写他俩的思想活动,与颗百成卒对立;第二部分写成卒的怨恨情绪;第三部分写军官暗地里商量坑杀戍卒;第四部分写起义的场景。

  6中心:《陈涉世家》着意在反映史实,位泽乡》则突出了阶级对立、阶级矛盾的主题。

  小结(讲述为主):读《陈涉世家》,仅仅从课文这个节选部分.已能初步领略到《史记》的特点:“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正因在史学、文学两方面都有高度的成就,所以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大泽乡》用短篇幅写大事件,作者匠心独运.还熔铸了一些史事于篇中,写得极其自然。例如,秦始皇36年,百姓怨秦而假借天上坠星为殒石的谣言,有使者夜行过平舒适中闻仙人说祖龙(指秦始皇)当死;大将蒙恬率大垦戍本屯边,是秦的一大苛政。作者又借用汉代梅福说的话(倒持太阿)来指斥秦的统治者,用这些史事来加强反秦的气氛,但又不同于传记中的人物行事实录。作者还在作品中写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例如,“但是‘阎左”的践奴们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地下火爆发了”之类。

  三、作业 

  指导使用《简化汉字总表》,向学生说明:使用简化汉字应以1986年10月10日国家正式颁布的“总表”为准,《大泽乡》的复(油)印中应改正三个字,“象”改“像”,瞭望的“燎”不作“了”,“囉”的简化字应作“啰”,不应作“罗”。又,电影、电视的字幕,商品的说明书,时常有不该使用的简化字,应予注意,不要受其影响,发现不符合“总表”规定的,可以用与人为善的态度,提出意见,要求纠正。

  <<陈涉世家>>

教学设计示例 篇4

  教学目的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2.体味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3.品味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4.初步了解“说”和“序”的文体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阅读提示”中字词的音、义,“易”“策”“食”的各个义项和‘马之千里 者”“子之不遇时”的句式特点。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体会韩愈对董邵南的同情、劝勉和劝阻等复杂的感情。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解说:四个步骤: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思路;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味作者 的见解主张、思想情感;研读课文、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拓展阅读、拓展视野、迁移 知识、培养筛选信息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2.发现法。

  (解说:原则同讨论法,步骤分两步走:一是学生阅读发现问题阶段,二是师生梳理问题, 解答问题阶段。注意事项:一是要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耐心 听取学生的发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 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甚至被扼杀, 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另一方面,人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用在什么地方、为谁 所用也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大问题。韩愈的两篇短文论述了上述两个问题,他的见解和主张 值得我们深思。

  二、解题 “序”作为文体分两类,一种是写在某书或某文章、诗歌前面的说明、评介性文 字;一种是蹭序,是为一件具体的事向人赠言,或向即将告别的人赠言的文章。《送董邵南 游河北序》属赠序。

  三、研习课文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的思路。

  具体做法:先请两位学习中等偏下的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甲生读完后,师生共同找出读错的 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同时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只指出某个字、句即可)。然后由己生 朗读。乙生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或者由小组长组 织讨论,大家边读边口译,相互更正,一起补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或者小组轮流当组 长,先疏通文字,后整理思路。

  (解说:豆.初读一定要落实,给够时间,要各组组长督促大家在课文上做标记,该注音的 注音,该释义的释义,该加符号的加符号。

  必须等最后一组完成了初读任务后,才可宣布转入下一步讨论。又如下词语、句子要讨论清 楚:《马说》:骈死、槽枥、称、食、石、才美、外见、道、等、策、材、呜、临;是、 而、故、于、之、以、或、其、且、安、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考”。《送董 邵南游河北序》:燕、举、适、兹、勉、遇、强、与、易、卜、吊、谢、仕;之、于、其、 哉、苟、者、乎、恶、以、然、为、复;“夫以子之不遇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3理 清两篇文章的思路:《马说》第1、2两句是作者的观点,意思是说世上本来常有千里马,但 是因为缺少伯乐,无人识得它,千里马也就不被当成千里马了。作者重点不是论述千里马与 伯乐的关系,而是感慨千里马在府限值耳的奴隶人手中的可悲遭遇。后面的文章围绕这一点 展开论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作者感情复杂,思路不易梳理,对学生讨论要求不 宜过高。文章第1段对董邵南的行动表示同情和理解;第2段,韩愈表示了劝阻之 意,末段要 求其“吊”和“现”,劝其好自为之。

  学生能说到同情和劝阻的意思即可。) 2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见解主张, 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体作法是:小结初读之后,提出进一步精读的任务。具体任务是:《马说》中的“千里 马”“伯乐”

  “奴隶人”各捐的是什么?作者见解是什么了主张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董邵南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要去的河北是什么样的地方?

  (弄清古代和当今的不同)韩愈为什么要查去吊望请君之墓?为什么要他向屠狗者致意?作 者反复说“董生勉乎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解说:1.任务的轻重、问题的多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但主要内容、作者的见 解、主张以及其思想感情要讨论清楚。2.小组讨论的做法与初读做法相同。3要通过讨论弄 清如下内容:《马说》中,“千里马”指有才能的人,即人才;“伯乐”指识别、理解并能 运用人才的当政者;“奴隶人”指压制、摧残和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韩愈的见解是当今的当政的人都是摧残、扼杀人才的后者;他的主张是要善于识别、爱护和 任用贤才。《迷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董邵南是个有才能、有高尚志趣的不得志的人;他要 去的河北,是古代多仁人志士,而“今天”风俗已变坏了的地方;望诸乐毅晚年不得志于 族 各国,被迫离开燕,但仍然念念不忘燕园。吊,是告诫量不要因自己不得志而做出损害国 家的事;要童向河北的仁人志士致意,意在告诉量要为朝廷出力,不要依附割据一方的藩 镇,做出对不起朝廷的事;韩念反复地说“童生勉乎哉”,一是希望他奋发有为,不要因失 意而恢心;但更重要的是劝他要好自为之,不要误入歧途,毁了自己,表达了同情、担忧和 爱护的复杂感情。

  4有些内容学生讨论后可能还弄不明白,教师可适当提示。) 3.课堂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大家已经能正确、流畅地阅读两篇文章了,对文中重要的词语的意思和 用法也基本掌握了,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深入的理解,韩愈在《马说》中对人才被压抑、 摧残,甚至遭扼杀表现了极大愤慨。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对朋友表达了同情、担忧和 爱护的复杂感情。但是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是否有不同呢?各自有什么特色呢?请大家进一 步思考。

  四、布置作业  1.对两篇短文进行比较阅读,就如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两篇文章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它们在章法上是相同还是不同? 2)通过有感情的阅 读,看看两篇文章语言风格上是相同还是不同。

  2课后每人抄录一篇与《马说》在写法上相似的文章,并在文后写明它与《马说》有哪些地方相似。

  第二课时

  一、课堂调查

  两篇文章在章法上认为基本是相同的和不相同的各有多少人?

  在语言风格上认为相同的和不相同的各有多少人?

  (解说:课堂调查有两个作用,一是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教师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对学生表 现出的是一种负责的态度;二是为开展课堂争辩性讨论作安排。)

  二、研读课文

  1.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特色和写作特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的能力。具体作法:

  1)请同学们就语言风格问题发表个人的看法,认为两篇风格相同的说明自己的理由;认为不 同的说明认为不同的理由。

  (2)所说的理由要结合课文谈,以课文为例,不得离开课文空谈。

  (3)请两位同学(阅读水平高的同学)朗读课文(一人一篇),其他同学边听边品味,并准 备自己的讨论发言。

  (解说:前两个要求是交代课堂讨论的论题和规则,坚持了课堂讨论的原则;后一个要求是 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时间,让他们具体进行品味,并把品味的结果单拟出来。) 2学生讨论发 言。发言可以是个体对个体的辩论,也可以组成甲方和乙方,形成群体对群体的辩论。

  (解说:1.辩论必须围绕论题进行,即只谈话言风格;2辩论要对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都涉 及到:《马说》是寓意深刻的讽刺小品,语言幽默中有辛辣的讽刺,如第3段,描摹形态的语 言,有很强的讽刺力度。其次是论述中注入了强烈的感情,尤其是第2段。如:“安求其能千 里也?”抒发了作者都积的愤懑之情。《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语言委婉曲折,含蓄有深 意,文辞“曲尽吞吐之妙”。不必过于纠缠同与不同,目的是通过辩论弄清这些语言特 色。)

  三、拓展性阅读

  拓展阅读面,迁移学过的知识,培养筛选信息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具体做法:首先课堂调查,抄录了多少篇“美文”,多少同学抄了,谁的课文短评写得好一 些。

  (解说:调查的作用一是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二是为课堂展示作调查。) 其次是请学生朗读 所抄写的美文和自己写的短评。可以多请几位朗读。 三是组织好学生评论。可以组成一个以 语文科代表为中心的评论班子,给朗读的学生打分,进行激励。如果有竞赛性质,可以让评 论的人数多一些。

  (解说:对朗读的学生一般要给较高的分数,使他感到自己选文有眼光,短评评得准确,对 自己的学习有一 种得到肯定的愉悦感,从而调动了 学习兴趣。这种保护性的“反映后 刺 激”,对激发内趋力,对学生保持 学习后续行为的持久性有很大的 作用。)

  四、课堂小结

  这两节课,学习了韩愈的两篇短文,大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基本掌握 了“抵”“骄”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了解了韩愈在两篇 文章中的见解、主张及在文中表 现 出的思想感情;品味了文章的语言 风格和艺术特色。课后大家要巩固 已取得的成绩,特 别是词语要多记多练。其中“易”“策”“食”要重点训练,两篇文章要背熟。

  五、布置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第三题要求查相关的工具书,将3个文言实词的各个义 项都列举出来,并在义项后举出例句。

  2课后抄录一篇赠序的文章,比较你的选文与课文有哪些相 同和不同之处。

  <<韩愈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示例 篇5

  第十四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棉纺织业的发展和黄道婆的贡献,大都的繁荣兴盛景象,运河的开凿和漕运的发展,规模空前的海运,发达的海外贸易与频繁的中外往来。

  [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元朝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海外贸易的成就,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实现大统一的关系,以便培养学生观察各种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本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

  1.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棉纺织业的发展则是元朝经济最突出的成就。

  2.元朝手工业,交通运输和海外贸易的成就以及中外交往的发展,都是和全国实现大统一的局面分不开的。元朝海运是我国交通运输史的空前壮举。

  教学重点

  元代的棉纺织业、元大都、运河漕运和海运。

  重点分析:1.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元代经济发展最突出的成就。2.大都是元朝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集中体现了元朝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的繁荣。3.南北运河的全线修通,不仅促进了元朝漕运的发达,巩固了元朝的统治,而且为后世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4.元代海运是我国交通运输史的空前壮举。

  教学难点 

  本课内容头绪多,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条理清楚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面。

  [新旧知识联系点]

  1.元朝统一和社会经济及中外交往发展的关系。

  2.隋朝和元朝大运河的比较。

  3.两宋和元朝植棉面积的扩大,同棉纺织业发展的关系。

  [教学设计]

  确立目标,指导学练,讨论解疑,总结深化,练测评估五步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元朝在哪一年建立,开国皇帝是谁,都城在哪里?哪一年元朝统一全国?

  2.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导入  新课]

  师:1279年,元朝灭掉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元朝的统一有哪些历史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生:元朝统一的历史作用有: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2.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

  师:回答得很好!不过元朝的统一除了上述两个作用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那就是促进了元朝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的发展,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一下。

  第14课 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板书)

  [确立目标]

  师:同学们分析一下标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几个大问题呢?

  生:两个。1.社会经济;2.中外交往。

  师: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内容,然后讨论一下我们这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呢?

  生:1.元世祖重视农业的发展;2.纺织业的新发展;3:闻名世界的元大都;4.漕运和海运;5.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发展。

  师:好!下面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学习目标、师生共同阅读明确)

  [指导学练]

  一、元世祖重视农业(板书)

  1.元初农业生产的破坏(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元朝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生:蒙古族。

  师:蒙古族的生活有什么特点?

  生:蒙古族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

  师:初入黄河流域的蒙古贵族,对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采取了什么态度?造成了一种什么结果呢?

  生:破坏。蒙古贵族夺取大片农田,改作牧场。黄河流域的农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蒙古贵族夺占农田为牧场,企图用自己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来代替中原的农业生产方式,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其结果不仅造成北方农业遭到严重破坏,生产水平急剧下降,而且也激化了民族矛盾,危胁到元朝在中原的统治。随着元朝的统一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元朝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恢复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开始由破坏农田转而重视农桑,把农业生产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出示(出示课件:元世祖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引导学生阅读诏令)

  2.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板书)

  师:元世祖是蒙古贵族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统一了中国,颁布了行省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元世祖为政开明,勇于接受中原文化,重视农业发展。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教材,归纳一下元世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呢?

  生: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2.在中央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派人到地方检查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情况,把户口增加和田地开垦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3.修治黄河。

  师:很好!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同学们,你们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国人民开始大量穿棉布衣服吗?(停顿)学习下一个问题后,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纺织业的新发展(板书)

  师:棉纺织业的发展离不开棉花的大量种植。同学们回忆一下两宋时期棉花的种植范围,可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开来,到南宋后期发展到长江流域。

  植棉区的扩大,为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师:元朝时,江南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也就是从元朝起,我国人民开始大量穿棉布衣服。

  松江是元朝的棉纺织中心,当地农家妇女黄道婆,推广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发展有很大贡献。下面,我们看大屏幕,了解一下黄道婆。(出示课件:黄道婆像及生平简介)师: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呢?

  生:1.推广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2.改进了一套棉纺织工具。

  师:归纳得很好!黄道婆创造的一套“擀、弹、纺、织”’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尤其是她创制的三锭三线的脚踏式纺车,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纺织效率,比欧洲的“珍妮机”早了500年。黄道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女纺织家,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劳、勇敢、智慧的代表。

  师: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和学习的有关材料归纳一下元朝棉纺织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

  生:1.棉纺织业生产规模扩大,棉布成为江南人民的主要衣料。

  2.棉纺织技术先进,出现了提花和印染等水平很高的工艺。

  3.纺织工具先进,生产效率提高。

  师:元朝的手工业,除了棉纺织业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外,还有哪些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呢?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出示课件:元朝手工业分布图)

  生:除了棉纺织业外,获得巨大发展的还有丝织业、陶瓷业。

  师:很正确。元朝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其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织品和瓷器,这主要得益于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

  师:下面,同学们从地图上找到松江和大都的位置。

  生:指出位置。

  师:松江是元朝的棉纺织中心,我们刚讲过,而大都则是元朝的都城,闻名世界的大都市。西方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描述大都的情况说:“城是如此美丽,布置的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它了!”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大都的雄伟壮观和昌盛繁荣!

  三、闻名世界的元大都(板书)

  师:请同学看一下大屏幕。

  (出示课件:元大都简介、地图:1.元大都平面图;2.元朝的对外交往图)

  在看的过程中思考:

  1.元大都的由来;2.元大都的布局特点;3.元大都繁荣的表现。

  师:哪一个同学介绍一下大都的由来?

  生:元大都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金代称中都,元世祖时,改称大都,作为元朝的都城,大都是元朝在金中都遗址上建筑的一座新城。它于1267年开工兴建,于1285年建成,历时18年之久。

  师:很好!哪一个同学结合“元大都简介”、“元大都平面图”和教材有关内容,谈一谈元大都的布局特点?

  生:1.城市布局规整。南北略长,呈长方形,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形式,宫城称“大内”,在城南中部,皇城在其周围,商业中心在积水潭一带。2.规模宏大,城周28600米,有11座城门,南北干道和东西干道各9条,“人烟百万”。

  师:归纳得好!那么大都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1.人口众多,大都人口有四五十万;2.商业繁荣,拥有各种各样的集市。据说,每天运进城里的丝,就有1000车,世界各国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络绎不绝的来到大都,无不惊叹大都的繁荣富庶。3.文化繁荣,大都是戏剧中心,聚集了许多文人;4.交通发达,陆路、水路四通八达,联系国内和国外各地(上述的三个问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

  师:很正确!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马可·波罗描述大都的繁荣时说:“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元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业,尤其是水路运输也取得巨大发展。它主要体现在漕运和海运上。

  四、漕运和海运(板书)

  (出示课件:元朝漕运和海运航线图)

  1.发展的原因(板书)

  师:元朝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后,南北方面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大都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出示课件)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元大都的各政府机构和士兵的粮食及其它物质供应都依靠江南。

  师:为什么依靠江南呢?

  生:因为唐宋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繁荣富庶。

  师:元大都地处北方,人口众多,所需粮食和其它物质主要靠什么途径从江南供应呢?

  生:漕运和海运。

  师:好!这就是元朝漕运和海运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我们首先学一下漕运。

  2.漕运(板书)

  师:什么是漕运?

  生:历代王朝把各地的粮食等物质通过水路运输到京城,叫漕运。

  师:在海运开拓以前,大都所需的江南粮食及其它物资,主要是通过运河北运的。但元朝以前,南北运河基本上还是隋炀帝时所凿通的那条运河。(出示“隋朝运河图”)这条运河年久失修,多处淤塞,而且路途曲折迂回,水陆并用,劳民伤财,极为不便。(结合“隋朝运河图”进行讲解)

  师:为了解决运输困难,元世祖下令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指“元朝漕运和海运航线图”讲解)会通河从山东东平到临清,全长250多里,通惠河,由通州到大都,全长160多里。这样,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了起来,漕运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加强了京师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的联系。至此,南北大运河全线凿成,我国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流域通过这条运河连接在一起了。

  同学们结合地图比较一下,元朝大运河相比隋朝大运河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而元朝大运河以大都为中心。(2)隋朝大运河迂回曲折,元朝大运河在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渐渐变直,路途缩短,更有利于航运。

  师:观察得很仔细!元朝大运河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全长1700多公里,是世界上人工挖掘的一条最长的河,它是苏伊士运河的10倍,是巴拿马运河的20倍。它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为人类创造的人工奇迹,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元代新运河的开凿为南北交通的发展和物资的交流提供了重要条件。元末时,两淮运使宋文瓒说:“世皇开会通河千有余里,岁运米至京都五百万石”。可见这条运河在整个元代都是十分繁忙的。

  大运河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由于运河有时因天旱河水太浅,漕渠时常败坏,给漕运造成了困难。为了解决河运的困难和补助河运的不足,元政府还创办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3.海运(板书)

  师:(引导学生看“海运航线图”)粮船由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东海、黄海、渤海到达直沽,再转往大都。同学们结合课件内容分析一下,元朝海运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课件:元朝海运情况摘录)

  生:(1)海运运输量大;(2)海运便捷,顺风时半月可达;(3)海运运费较低,最经济合算。

  师:很好!元代海运的开辟是中国海运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对于商业的发展,大都的供给和繁荣,南北交通的畅通、航海技术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在元朝,版图辽阔,经济繁荣,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旅行家到中国来,中国的海外贸易和中外交往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下面,我们学习本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频繁。

  五、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频繁(板书)

  1.泉州港的兴盛

  师:元朝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泉州是元朝的最大港口,极其兴盛。泉州六胜塔是泉州港兴盛的历史见证。(出示图片“泉州六胜塔”)哪位同学谈一谈泉州港的兴盛情况?

  生:泉州当时生长着很多刺桐树,以“刺桐城”闻名世界,港内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那里汇集和起运。元朝的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织品和瓷器。

  师:很好!同学们看一下小字部分,说:“当时一位外国旅行家称泉洲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是并列世界第一的大港口。但是,据另一位外国旅行家估计,从亚历山大港运往欧洲各国的胡椒,还不到输入泉州的1%。可见,当时的泉州何等兴盛!另外,泉州有外国商人特定的居住区。元政府在此还专门设立了掌管海外贸易的市舶司。泉州港商贾云集,商船往来不绝,成为大都以外又一闻名世界的东方明珠。下面我们学习第二个问题“中外交往的频繁”。

  2.中外交往的频繁(板书)

  师:元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中外交通发达,元朝的对外关系也得到了发展,使节、商人往来不绝,中外贸易十分活跃。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不仅有波斯、阿拉伯的商人,而且出现了欧洲和非洲的商人。元朝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具有重大意义。

  同学们看一下元朝对外交往图(出示“元朝的对外交往图”)领略一下大元帝国对外交往的盛况。你知道当时和元朝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有多少吗?同学们猜一猜。

  生:略。

  师:据元末大旅行家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仅菲律宾以南、以西各沿海国家和地区即达九十七个之多(指图讲解)。可见,当时元朝同亚、非、欧各国的交往非常广泛。

  师:同学们知道,元朝时来中国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谁吗?

  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像和《马可·波罗行记》”)

  师:记述马可·波罗东方见闻的著作是什么?

  生:《马可·波罗行记》。

  师:许多同学知识广泛,了解马可·波罗,看过《马可·波罗行记》。哪位同学愿意谈一谈你了解的情况?

  生:略。

  师:很好!马可·波罗博学多才,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十几年,游历了很多地方。他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元世祖对他很信任,多次派他出使,据说他还做过扬州的地方官。1292年,马可·波罗乘船回到意大利,后来,在一次作战中被俘。在狱中,他把自己在中国和亚洲的见闻,口授给同狱的难友——作家鲁恩蒂谦,鲁恩蒂廉整理成著名的《马可·波罗行记》也叫《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记》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对后来欧洲人了解中国和东方影响很大,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马可·波罗行记》曾被译成多种文字,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

  综观该课内容,我们了解到元朝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中外交往频繁。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和元朝的统一密切相关。下面同学们就“元代经济的成就和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大统一的关系”,展开讨论。

  [讨论解疑]

  讨论题:元朝经济的成就和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大统一的关系。

  讨论方式: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每组选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北方的农业生产就是在这个有利条件下得到恢复和发展的。

  (2)元朝的统一,使植棉技术迅速传到北方,棉花得以在全国广泛种植,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尤其为沉寂多年的南北运河的全线开通和海运的空前发展创造了条件。

  (4)统一的元朝,疆域辽阔,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频繁的中外交往提供了基础。

  当然,元朝的统一对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有很多,我们仅就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讨论总结。下课后,希望同学们就其它作用继续查找资料,进行讨论。

  [总结深化]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问题,重点是元朝的棉纺织业、元大都以及漕运和海运。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元朝社会经济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元朝的棉纺织业要掌握一个中心(松江)、一个代表人物(黄道婆)、一件大事(从元朝起,棉布成为江南人民的主要衣料)。元大都这个知识点要掌握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漕运和海运,要掌握《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综上所述,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成就取得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元朝是一个大统一的国家,正是它的统一,促进了元朝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海外贸易、中外交往的发展。

  [练测评估]

  一、选择题

  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的是( )

  A.汉高祖 B.唐太宗 C.周世宗 D.元世祖

  二、列举题

  1.列举本课三座城市及城市职能。

  2.列举在本课三位著名人物及其贡献。

教学设计示例 篇6

  《说“木叶”》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

  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

  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 :

  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再启示学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

  2、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

  3、除了上节课讲到的“雨”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让学生上来写。

  (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意象

  雨

  鸟

  烛

  ……

  例句

  意象特征、暗示内涵

  学生写出的例句大体如下:

  鸟:打起黄莺儿/两个黄鹂鸣翠柳/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恨别鸟惊心/千山鸟飞绝/决眦入归鸟/柴门鸟雀噪/鸟鸣山更幽/羁鸟恋旧林/如随啼鸟识花情/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寒雨连江夜入吴/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浥轻尘/红雨随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千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齐/天街小雨润如酥

  烛: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云母屏风烛影深/银烛秋光泛画屏/红烛自怜无好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洞房昨夜停红烛

  枫叶:江枫渔火对愁眠/枫叶荻花秋瑟瑟/停车坐爱枫林晚/晓来谁染霜林醉/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情最是台城柳,依然烟笼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须怨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月:月上柳梢头/残月脸边明/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烟笼寒水月笼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楼台先得月/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

  雪:飞雪连天射白鹿/独钓寒江雪/楼船夜雪瓜洲渡

  花:花非花,雾非雾/无可奈何花落去/花开堪折直须折/花径不曾缘客扫/花落知多少

  日:夕阳无限好/日出江花红胜火/东边日出西边雨

  杜鹃:杜鹃夜半犹啼血/杜鹃枝上杜鹃啼/望帝春心托杜鹃

  风:山雨欲来风满楼

  松:静听松风寒

  三、简要评说这些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鸟:有空远感觉;

  雨:一是清新可爱的雨,还有一个是忧愁的;

  烛:相思情、愁别意

  柳:留恋、离别含义

  月:美丽、忧愁、冷清

  日:多为夕阳

  四、课后作业 :

  在古诗中找一个意象,列出有该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诗词(越新鲜越好,越多越好),并简要说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内涵。

教学设计示例 篇7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2.通过推导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对学生渗透化归思想.

  3.会根据比较简单的条件画出指定的四边形.

  4.讲解四边形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时,联系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对学生渗透类比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四边形都是常见的,研究他们都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数学,渗透统一美,应用美.

  二、学法引导

  类比、观察、引导、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四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熟练推导四边形外角和这一结论,并用此结论解决与四边形内外角有关计算问题.

  2.教学难点 :理解四边形的有关概念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3.疑点及解决办法:四边形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就没有呢?根据指定条件画四边形,关键是要分析好作图的顺序,一般先作一个角.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四边形模型、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图形,类比三角形知识导出四边形有关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四边形内角和的定理,学生巩固内角和定理和应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

  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习引入】

  在小学里已经对四边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但还很肤浅,这一章我们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各种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有关四边形的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

  【引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课前画好的教材中P119的图.

  师问:在上图中你能把知道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找出来吗?(启发学生找上述图形,最后教师用彩色笔勾出几个图形).

  【讲解新课】

  1.四边形的有关概念

  结合图形讲解四边形,四边形的边、顶点、角,凸四边形,四边形的对角线(同时学生在书上画出上述概念),讲解这些概念时:

  (1)要结合图形.

  (2)要与三角形类比.

  (3)讲清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如四边形定义中要说明为什么加上“同一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加“同一平面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一定在同一平面内,而四个点有可能不在同一平面内,如图4—2中的点 .我们现在只研究平面图形,故在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制).

  (4)强调四边形对角线的作用,作为四边形的一种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来解(渗透化归思想),并观察图4-3用对角线分成的这些三角形与原四边形的关系.

  (5)强调四边形的表示方法,一定要按顶点顺序书写四边形如图4—1.

  (6)在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凸四边形时,一定要按照定义的要求把每一边都延长后再下结论如图4-4,图4-5.

  2.四边形内角和定理

  教师问:

  (1)在图4-3中对角线AC把四边形ABCD分成几个三角形?

  (2)在图4-6中两条对角线AC和BD把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3)若在四边形ABCD 如图4-7内任取一点O,从O向四个顶点作连线,把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就等于:

  ①2×180°=360°如图4—6;

  ②4×180°-360°=360°如图4-7.

  例1  已知:如图4—8,直线 于B、 于C.

  求证:(1) ; (2) .

  本例题是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实际上它证明了两边相互垂直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何时用相等,何时用互补,如果需要应用,作两三步推理就可以证出.

  【总结、扩展】

  1.四边形的有关概念.

  2.四边形对角线的作用.

  3.四边形内角和定理.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28中1(1)、2、 3.

  九、板书设计 

  四边形(一)

  四边形有关概念

  四边形内角和

  例1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22中1、2、3.

教学设计示例 篇8

  Lesson 74教学设计示例

  Note: If you want something, say I'd like … when asking for it. I'd like =I would like. If you want to offer something, say Would you like … ? What would you like?

  Step 1 Revision

  1 Revise food and drink words.

  2 Revise breakfast, lunch and supper.

  3 Check Homework.

  Step 2 Presentation

  1 Tell the students they are in a restaurant. You are the waiter. Ask What would you like? Teach I'd like …, please. Say Here you are. Get the students to practise in pairs.

  2 Ask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dialogues, then ask What would he / she like? Help the students to answer He / She would like ….

  Step 3 Practice

  Action chain:

  A: I'm hungry/thirsty.

  B: What would you like?

  A: 1'd like some rice / bread / meat / a bag of milk / a bottle of juice, etc.

  B: I'm hungry / thirsty.

  C: What would you like? etc.

  Step 4 Presentation

  1 Teach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 bag of milk / a glass of water? Use flashcards (or real objects) and gestures. Help the students to answer Yes, please. Then help them to say No, thanks.

  Note: In a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y, if somebody asks you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 the response is Yes, please. /No, thanks. They usually mean what they say. It is unlike in China where the Chinese would say No, thanks. even if they are hungry or thirsty, to show politeness.

  2 Repeat using some cakes/meat/rice, etc. Explain that some is used for plural nouns and uncountable nouns. Explain uncountable. Give examples in Chinese. Do Wb Lesson 73, Ex. 2 again and revise all the uncountable nouns taught so far.

  Step 5 Ask and answer

  1 SB Page 12, Part 1, Speech Cassette Lesson 74. Books closed! Say Listen, please. Ask What would the boy/girl like for breakfast? Play the tape. Check the answers (a glass of milk, some cakes and an egg).

  2 Play the tape again and have the students repeat.

  3 In pairs, have the students read the dialogue and substitute the appropriate words from the boxes for the words in italics in the dialogue. Be sure to walk around the class and give help as neede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say what, they think. Add more food and drink words if possible. Optional words and expressions are not required in the exams. If there are difficulties, avoid the optional vocabulary.

  Step 6 Read and act

  1 SB Page 12, Part 2, Speech Cassette Lesson 74. With books closed, 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Say Listen, please. Ask What would the people like to drink? Check the answers (a bottle of apple juice, and a glass of orange juice).

  2 Divide the class into groups of three. Explain in Chinese that the woman is a saleswoman.

  3 Give the students time to read through the dialogue and practise acting it out. The students do not need to keep the dialogue exactly as it is, but may substitute other foods or drinks for the food and drink words in the dialogue. Have several students act out their dialogue for the class.

  Step 7 Workbook

  SB Page 84, Wb Lesson 74, E. 1-2. After reading through the dialogue in Ex. 1, the students should answer the questions without looking at the text. Get some pairs to give their performance when they have prepared their dialogues as required in Ex. 2.

  Homework

  Revise the new language in this unit. Finish off the Workbook exercises.

教学设计示例 篇9

  第十八课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棉花种植的发展;纺织、制瓷和采矿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手工工场的出现。

  在教师指导下,看本课地图及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分析机户和机工的关系以及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提高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认识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方出现的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社会内孕育着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经济上的表现。

  通过对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廉政措施,促使社会安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以身作则行为的讨论,加深学生对当今反腐倡廉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明朝时期,人口增加,粮食日益紧张。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当前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

  导入  新课:

  1.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l)背景

  经过十几年的战争,社会十分贫困,人口减少,田地荒芜,社会不稳定,统治者也很难剥削到很多财物。

  (2)目的

  使安定社会,增加财政收入。

  (3)内容

  ①奖励垦荒(并免除三年徭役和赋税);

  ②实行屯田(包括军屯和民屯);

  ③兴修水利;

  ④提倡节俭。

  (4)作用

  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到明太祖后期,田地大量开垦,军队的粮食基本自给,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

  西汉初年,统治者也采取过休养生息政策,访问有哪几位统治者?实施这种政策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2.农作物引进新品种

  (1)原因

  明初政府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大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加的速度较快。从洪武十四年到永乐元年22年中,人口增长了12%.平均每年增加人口30万。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粮食供应日益紧张,给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口众多,是我国的一个突出的国情。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人口控制不住,即使经济搞上去了,也会产生各种困难和问题。因此,现在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非常正确的。那么,明朝政府是怎样解决粮食紧张这个问题的呢?

  (2)措施

  ①种植高产的小麦、稻米;

  ②南方大力发展双季稻,海南出现三季稻;

  ③从国外引进高产作物,如美洲的甘薯、玉米等。(指出这是明朝农业的一大特点。)

  3.技艺先进的纺织、制瓷和采矿业

  (1)纺织业

  纺织业有两种,分别是棉纺织业和丝纺织业。

  书中说“松江仍是棉织业中心”,言外之意在明代以前的元朝它已经是棉织业中心了。

  明朝的棉织业很发达,我们除了掌握松江外,还应该掌握另外两个地点——杭州和湖州。

  明代时候有一句谚语:“买不尽松江市,收不尽魏塘纱。”这句话主要形容松江的布和魏塘的纱特别多。

  丝织业在我国历史悠久,西汉时候就有“丝绸之路”。发展到明代,仍然很发达。苏州、杭州的丝织品产量大、质地优。

  (2)制瓷业

  中国制瓷业历史悠久,到了明朝,制瓷业继续发展,制作技艺更加高超,进入了以青花瓷为主的时期,代表作就是“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景德镇在明朝仍然是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景德镇瓷器质量好、品种多、产量大,名扬海内外。英文中称中国为CHINA,而CHINA的解释之一就是“瓷器”。可见,制瓷业在中国的影响确实是很大的。

  (3)采矿业

  明代的采矿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用火药爆破开采矿石,这在当时是采矿技术的一大进步。那时,冶炼金属已经采用焦炭作为燃料。焦炭是用煤干馏而成的固体燃料,质地坚硬,多孔,发热量高,多用于冶炼。并且,使用活塞式风箱,加大风压和风量,提高炉温,所以冶铁的技术和质量都高于以前。著名的冶铁中心有河北遵化、广东佛山等地。

  在采矿、冶炼技术提高的同时,铸造工艺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华严钟就是一个代表。(教师向学习出示钟的图片)该钟钟体高6.75米,重46.5吨,钟身内外铸有佛经23万多字,是一座闻名世界的大铜钟。它虽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但钟声依旧,它在北京的大钟寺内,向世人展示着我国人民高超的冶铸技术。

  在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我国人民又成功地铸造出一个世界奇迹——“世纪钟”。它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与才智。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明朝中期以后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4.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

  (1)商品种类繁多

  当时投入市场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达200多种。

  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农产品的上市?(因为明政府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粮食有了大量剩余。)

  手工业品种多的原因是什么?(明朝手工业发展快,纺织、棉织、制瓷、采矿、冶金等各行业都超过了前代的发展水平。)

  (2)城市繁荣

  明代商业城市很多,除了北京、南京,繁华的城市有30多座,当时,南京的商业决不亚于北京。尽管南京、北京的商业已经极其繁荣,但是仍然比不上苏州与杭州,当时流行一句谚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其繁荣程度绝非一般。

  (3)集市贸易的发展

  这是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课文中提到的苏州吴江的盛泽镇,从明朝初年的一个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发展成为明朝中后期上万户人家的市镇,就是一例。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5.“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1)时间和地区——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纺织业发达的地区。

  (2)表现形式——“机户”和“机工”的出现。

  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几个、几十个劳动者进行生产。被雇佣者就是“机工”,他们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维持着贫困的生活。这就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3)实质

  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既不同于奴隶制下的人身占有关系,也不同于封建制度下的人身依附关系。比如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作坊主一般不脱离劳动,有时也带几个学徒和帮工,但学徒和帮工“衣食于主人”,对主人有人身依附关系,学徒没有工资,帮工除衣食外,工资也很少。而手工工场主即“机户”,则是利用手中的资金雇佣“机工”劳动,成为完全靠剥削机工剩余劳动为生的早期资本家。当时,苏州城内有数千“机工”,他们自己没有织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计日受值,自食其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小字文,仔细理解。

  (4)地位

  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一些地方稀疏出现,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

  总结:

  明朝中后期的这种资本主义萌芽,还只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从地域看,只是出现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带地区;从行业上看,也仅仅限于纺织、制瓷业等少数行业中。在全国范围内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占着主要地位。但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却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在经济上进入了衰退时期。它的出现和缓慢发展,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学设计示例 篇10

  一、导入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国民党反动政权建立后,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革命遭到了严重挫折。在这种严酷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应当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并做回答)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以武装革命反抗武装,以及建立红色政权的斗争情况。

  二、讲授新课

  1、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会议:“八七”会议

  教师向学生展示毛泽东话语:“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建红军的新时期。”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惨痛的教训是什么?

  南昌起义是我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次武装反抗国民党的起义。

  让学生思考:南昌起义前的背景是什么?(应联系党内情况和国内情况回答)

  “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白色恐怖形势下召开的一次紧急会议。

  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1)“八七”会议的重大功绩是什么?(2)“八七”会议同三次武装起义有什么联系?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什么重要论断?

  指导学生议论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决策,结合国民党统治的重心和当时我党的“城市中心论”,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到农村去,既可保存革命力量,又可以积蓄发展革命力量,以便形成以农村包围城市,达到最后夺取城市的目的。这是将革命的退却和进攻巧妙结合起来的正确道路。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概括三次起义的意义:(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建立人民军队的纪念日。(2)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文家市作出了到农村去的重大决策。(3)广州起义建立了工农政权——苏维埃政府,这在中国是第一次。

  (以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实践为例,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讨论可自由发言)

  (以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实践说明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议论自由发言)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三湾改编对建立新型人民军队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阅读下列材料:

  (1)第一个根据地是井冈山,介在宁冈、酃县、遂川、永新四县之交。北麓是宁冈的茅坪,南麓是遂川的黄动,两地相距九十里。东麓是永新的拿山,西麓是酃县的水口,两地相距百八十里。四周……共计五百五十里。山上大井、小井、上井、中并、下井、茨坪、下庄、行洲、草坪、白银湖、罗浮各地,均有水田和村庄,为自来土匪、散军窟宅之所,现在作了我们的根据地。但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军粮全靠宁冈、永新、遂川三县输送。山上要隘,都筑了工事。……若有充足的给养,敌人是打不进来的。……在四周白色政权中间的红色割据,利用山险是必要的。

  (2)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此外,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①有很好的群众;②有很好的党;③有相当力量的红军;④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⑤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以上均摘自《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思考并讨论:(1)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的有利条件有什么?请详细列举。(2)为什么能在白色恐怖包围之中建立这样一小块根据地?(3)中国社会的现状是什么?用事实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纠正错误的惟一正确的方法。

  思路:根据中国当时的客观形势和力量对比,共产党人没有能在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大城市通过武装暴动取得胜利。在这些大城市起义中,有不少党员、团员和革命群众奋不顾身地英勇战斗,但因故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大多壮烈牺牲了。党付出了血的代价,才逐渐懂得在当时的现状下,暂时无法在城市中取得胜利,革命的发展必须以武装革命的农村包围占据的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正像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

  2).井冈山会师

  让学生阅读下面材料:

  (1)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些。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给。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因此士兵也不怨恨什么人。

  (2)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宫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

  (3)……原因就在于边界党的政策是正确的。当时边界特委和军委的政策是:……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集中红军相机迎击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入各个击破……虽以数倍于我之敌,不但不能破坏此割据,且亦不能阻止此割据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选自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提问:结合课本中的材料回答:根据地壮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意义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8页“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与教师共同总结它们的共同点:(1)都是武装斗争的结果;(2)都在二省或三省交界,敌人统治力量较薄弱的农村地区。

  然后让学生阅读材料:

  (1)边界的红旗子,业已打了一年,虽然一方面引起了湘鄂赣三省乃至全国豪绅阶级的痛恨,另一方面却渐渐引起了附近省份工农士兵群众的希望。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2)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

  (3)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3、土地革命(必要性、内容、意义)

  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诗、图和表格后简述江西农民在土地革命前的生活状况,然后找几位学生回答。

  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土地革命的内容和意义。

  小结:本课主要讲了以上三个大问题,即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和土地革命。同学们在学习时,不要孤立地看待,三者是密切联系的:(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武装,土地革命便不能进行,根据地就不能存在。(2)没有土地革命,红军就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援,红军本身也就没有来源,武装斗争就会失败。(3)根据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靠。随着各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建立一个统一的、与国民党反动统治对峙的政权的时机到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按课本内容了解即可,不作展开)这是中国革命的希望所在。

  本课结束时可留下此道思考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下次课时找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

  2.通过细节进一步体验感知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二)听录音,再谈谈你的感觉。

  (三)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对意境的解析,自己体会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对江南雨巷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寂静、幽深、湿润,小巷两边是寂寞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背景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2.油纸伞。这是件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这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油纸伞本身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和幽深寂静的江南小巷相遇,飘着寂寥的雨,整个情景平添一份冷静、凄清氛围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花的形状象结,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三)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 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四)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symbolism)是十九世纪末期流行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艺术思潮。它的产生是对印象派艺术和写实主义所标榜的原则的反动,企图用视觉形象表达神秘和隐蔽的感觉。象征主义思潮创造了新的语言,开辟了表现的新途径。这种象征语言可称为「情绪的象征」,即通过细致复杂的一剎那感觉,来探测心灵深处最隐蔽的内容。在象征主义艺术家看来,可视的世界和不可视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无限世界和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应和沟通的。因此,这类象征不论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语言,都是非常蒙脓和难以捉摸的,具有神秘的倾向。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有人说;本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运用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那么的象征他的象征意义会有哪些呢?

  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它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人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诗论零札》十三)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归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五)艺术特色

  1.《雨巷》的音节特色(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4.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教学设计示例 篇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句型: It's quite a nice elephant.

  (2)初步学习过去进行时态的用法。

  2.能力目标

  能够用过去进行时准确表达过去某个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

  二、教具

  录音机;一组图片,画有人物和动作,如:打篮球、跑步、唱歌、写作业 等,并标有具体的过去时间。如: 8:30 yesterday morning等。

  三、课堂教学设计

  1.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分别做出扫地、读书、写字等动作。教师依次提问:

  T:What are you doing?

  S1:I'm sweeping the floor.

  S2:I'm reading a book.

  S3:I'm writing.

  教师手指这三位同学,依次问大家:

  T:What is he/she doing?

  学生按照实际情景,依次答出:

  Ss:He is sweeping the floor. She is reading a book. He is writing.

  教师要求全班将三个人的动作分别记清楚。

  2.复习 值日生报告。

  教师可继续要求学生就所学科目提出看法,并就他人看法表示同意或不同意。

  3.就刚才三位同学的动作,向全班提问: What was ×doing when I came in?

  重复两至三遍,板书这个句式,用彩色粉笔标出was,启发大家猜测句子的含义,并引导全班回答:

  He was sweeping the floor. She was reading a book. He was writing.

  板书上述三个答句,启发学生观察谓语部分的变化,并简要介绍一下过去进行时态所表示的含义。

  4.打开书,借助课文插图教授本课词汇,反复练习。

  5.两人一组,练习课文第1部分问答。请几组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讲评。

  6.合上书。准备放课文第 2部分录音。教师给出听前提问(Pre-reading questions):

  What is Li Lei doing?

  放录音一遍,学生回答问题。

  7.指导学生两人一组做课文第3部分练习。教师先与一位程度较好的学生表演以下对话:

  T:What was Li Lei doing when the teacher came in?

  S:He was drawing a picture.

  T:What was he drawing?

  S:He was drawing a horse.

  T: What was he using?

  S:He was using chalk.

  T:Where was he drawing?

  S: He was drawing on the blackboard.

  全班两人一组,就Meimei及the twins进行内容相似的问答练习,请几组同学表演。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就上面的人物及活动与学生进行问答练习。

  8.教师解释课文难句(见难点讲解)。

  9.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短语,练习朗读本课对话;2)完成练习册习题。

  四、难点讲解

  But please don't play with my chalk. 但是请不要玩粉笔。

  句中的 play是不及物动词,意思是:玩,玩耍。例如: Let's play together. 让我们一起玩吧。

  play还可作为及物动词,有“参加游戏、玩球、扮演、弹琴”等意思。例如:

  1)The children are playing basketball over there. 孩子们正在那边打篮球呢。

  2)Let's play doctors and nurses. 让我们扮演医生和护士。

  3)She plays the piano wonderfully. 她钢琴弹得非常好。

教学设计示例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3.背诵全文,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到王勃为这首诗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

  1.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句,做到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戢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蟾帷暂住。

  2.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3.学生集体齐读全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和谐。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练习背诵2-5段。

  深入理解全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句子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呼”“云尔”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一段看其对偶关系:

  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对偶,这叫做“当句对”,如第一段中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三江”对“五湖”、“蛮荆”对“瓯越”)

  腾蛟起凤,……紫电清霜,……(也属于“当句对”)

  2.“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如:“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的对偶句很多,不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例如: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三、背诵课文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深入体味文章,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四、课堂练习

  1.对偶句与仿句练习

  (1)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师根据课文的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腾王阁中,高朋满座;都督宴上,盛友如云   

  B.见秋水之浩淼;望长天之云彻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3)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

  (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个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设计示例 篇14

  一、导入  (略)

  二、比较阅读

  (一)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

  这次贾政打宝玉显得极不寻常:一是打得格外狠毒,打得宝玉已经不能动弹了还要打,甚至想用绳子勒死宝玉;二是打的时候,不听人劝,直到王夫人来了说“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这样的话才住手。贾政这样毒打宝玉,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开始,贾政问宝玉“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原本无气,及至宝玉“惶悚”之态,“应对不似往日”,这才“生了三分气”,但并无打的意思。接着,宝玉结交名伶事发,贾政“气的目瞪口歪”,但也只是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大概也没有打的意思。待到听了贾环的诬告,得悉宝玉有“淫辱母婢”之行为,“气的面如金纸”,终于大发雷霆,大喝一声:“快拿宝玉来!”一场毒打开始了。

  在贾府,世家子弟放荡成习。贾政对于稍有“越轨”迹象的宝玉,为什么连事情的真相如何也不过问,便是一顿毒打?看看贾政是怎样说的:“你们问问他于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弑君杀父”,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责政对宝玉的叛逆思想早有察觉,他担心宝玉终有一天会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才下了毒打的决心的。

  (二)《抄检大观园》的写法特点

  1.《抄检大观园》不像《宝玉挨打》那样使矛盾突然爆发,而是“引而不发”。

  “抄检大观园”的大波澜是由一个小小的绣春囊引起的。绣春囊到了邢夫人手里后成了她打击王夫人、王熙凤的一张王牌。因为王夫人和王熙凤掌管着贾府的权力,出了绣春囊的丑事,自然是管家太太奶奶的罪过。王夫人拿着绣春囊到凤姐这里来的时候,“气色更变”“泪如雨下”,是因为这里包藏着她和邢夫人的矛盾斗争,这也是王夫人完全采纳邢夫人心腹王善保家的建议、决定抄检大观园的原因。

  2.《抄检大观园》采取“分镜头”的艺术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把一处处被抄的情景逐次突现出来,在对比中形成波澜起伏的动人情节。

  王熙凤怀着复杂的目的,带领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一群打手,深更半夜在大观园中抄检了七个地方。整个抄检过程,形成了两组对立的双方:一个是抄检与被抄检的对立双方,另一个是在抄检的一方中又有对立的双方。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再加上被抄检的七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因此整个抄检过程就形成了复杂纷坛、生动感人的情节。

  对抄检这一重大事件,作者抓住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写使“抄检”这个很可能是雷同的事件,出现了变化莫测、惊心动魄的不同场面,按检的七个地方形成了一个个既有联系又独具特色的“分镜头”,强烈地突出了七处抄检的特色,使整个情节波澜起伏,千姿万态,花絮纷繁,引人入胜。

  (三)“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描写的两大事件。从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比较异同:

  1.相同之处:①以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的特点又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②都写出了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过程,每一个过程又是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而成的。

  2.不同之处:①“宝玉挨打”采取的是使矛盾急剧激化、迅速暴发的手法;“抄检大观园”采用引而不发的方法。②“宝玉挨打”把各种矛盾集中在一个“舞台”上,情节紧凑;“抄检大观园”运用“分镜头”的手段,在强烈的对比中,使每一个镜头都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美文赏析

  香菱跟黛玉学做诗,第一首写得不好,第二首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她不肯罢休,日夜苦吟,梦里也在做诗,第三首终于得到了众人的好评。

  品读香菱写的第三首诗。

  吟月

  精华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

  何缘不使永团圆?

  赏析:香菱在学诗实践中,经过几次挫折,找到了门径,第三首面目就大不一样。首句起得很有势头,恰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将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因知道寄情于景,第二句就像是自我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自己精神上的寂寞。颔联用修辞手法,抒发内心幽怨。颈联拓展境界,情景并出。至此,为末联作好了层层铺垫。结句的感唱,本是作诗人自己的,偏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诗题;“团圆”两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所以,众人看了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四、拓展训练

  《诉肺腑》

  ①“诉肺腑”是宝玉和黛王恋爱转入成熟的标志。你怎样评价宝黛的爱情。

  ②阅读《语文读本》所选的《红楼梦》章节,思考:为什么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

  《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最精彩的段落,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其写法,充分体现出戏剧艺术的特点、比如,全部的矛盾冲突都集中在贾政会客的大厅,人物先后出场。戏剧冲突的高潮是贾母登场……可以《宝玉挨打》为题,把小说改写成剧本。写成后也可以组织排练。

  《香菱学诗》

  从关系上来说,香菱学诗应由宝钗指点,但宝钗却一直反对。一向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的林黛玉则耐心地指导,这是值得深思的。请就此写一篇读书笔记。

  《抄检大观园》

  ①王夫人突然来到王熙凤处,而且“气色更变”“一语不发,走至里间坐下”“含着泪”拿出那个绣春囊,继而“泪如雨下”。一向安祥端庄、心慈面善的王夫人,何以为了绣春囊而如此激动不安呢?讨论后,整理成一篇短文。

  ②在大观园众多女子中,探春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结合课文及《语文读本》相关章节的描写来评价她的言行,并思考:探春的悲剧意义是什么?

教学设计示例 篇15

  Lesson 89教学设计示例

  Period: The First Period

  Properties: Tape-recorder, Overhead projector

  Teaching Aims:

  1. Knowledge aim:

  Students should grasp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s well as the main idea of the dialogue.

  2. Ability aim

  Students should make a dialogue by themselves according to the textbook.

  3. Emotion aim

  Try to study hard and work hark.

  Language Focus:

  1. Passive voice: be done

  2. New words and useful expressions: be back, must be, solve, in many ways, have a look, one of, best-seller, be interested in.

  Teaching Procedures:

  a) Organizing the class

  Greetings and a duty report.

  b) Revision

  To dictate the words learnt.

  c) Leading-in

  T: There have some famous people in the world, or in a country, or in a city, or only in a school. These people are known by most of us and we talk about them very often. There also have famous people in different fields, eg. Famous singers, famous politicians, or maybe they are famous for a book, etc. (write “ be famous for ” on the blackboard) Which famous person do you know? 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m or her?

  Get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famous people.

  T: Good, you seem to know a lot about those famous people, 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about a famous person who is connected very close with computers. Can you guess who he is?

  d) Presentation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read the dialogue, explain some difficult words and useful expressions.

  1. be back

  Is your father in? (or be + adv.)

  be done

  Those windows are broken ( by the little boy).

  2. in many ways

  We must help the poor girl in every way.

  3. one of

  Julia Roberts is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American actresses.

  4. best-seller: sth. sell best.

  His book is the best-seller of this month.

  e) Practise

  Students read after the tape, then read in pairs and try to memorize the main information. Then act out in front of the class.

  f) Read and practise

  First, read the dialogue in pairs; then make conversations of their own, and act them out.

  g) Homework

  1. To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following phrase.

  one of, It seems, be interested in, I’m sure.

  2. To fin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Bill Gates or computer technology.

  3. Do exercises on page 109.

  h) Summary

  Fill the blanks with proper prepositions:

  1. The book is Business @ the Speed ___ Thought.

  2. It’s written ___ Bill Gates.

  3. He’s the richest man ___ the world.

  4. Computers can help people solve problems ___ new ways.

  5. Will you please take the books ___ the classroom?

  6. I’m not interested ___ computer games.

  Keys: 1. of 2. by 3. in 4. in 5. to 6. in

  Lesson 89教学设计示例

  Period: The First Period

  Properties: Tape-recorder, Overhead projector

  Teaching Aims:

  1. Knowledge aim:

  Students should grasp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s well as the main idea of the dialogue.

  2. Ability aim

  Students should make a dialogue by themselves according to the textbook.

  3. Emotion aim

  Try to study hard and work hark.

  Language Focus:

  1. Passive voice: be done

  2. New words and useful expressions: be back, must be, solve, in many ways, have a look, one of, best-seller, be interested in.

  Teaching Procedures:

  a) Organizing the class

  Greetings and a duty report.

  b) Revision

  To dictate the words learnt.

  c) Leading-in

  T: There have some famous people in the world, or in a country, or in a city, or only in a school. These people are known by most of us and we talk about them very often. There also have famous people in different fields, eg. Famous singers, famous politicians, or maybe they are famous for a book, etc. (write “ be famous for ” on the blackboard) Which famous person do you know? 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m or her?

  Get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famous people.

  T: Good, you seem to know a lot about those famous people, 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about a famous person who is connected very close with computers. Can you guess who he is?

  d) Presentation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read the dialogue, explain some difficult words and useful expressions.

  1. be back

  Is your father in? (or be + adv.)

  be done

  Those windows are broken ( by the little boy).

  2. in many ways

  We must help the poor girl in every way.

  3. one of

  Julia Roberts is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American actresses.

  4. best-seller: sth. sell best.

  His book is the best-seller of this month.

  e) Practise

  Students read after the tape, then read in pairs and try to memorize the main information. Then act out in front of the class.

  f) Read and practise

  First, read the dialogue in pairs; then make conversations of their own, and act them out.

  g) Homework

  1. To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following phrase.

  one of, It seems, be interested in, I’m sure.

  2. To fin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Bill Gates or computer technology.

  3. Do exercises on page 109.

  h) Summary

  Fill the blanks with proper prepositions:

  1. The book is Business @ the Speed ___ Thought.

  2. It’s written ___ Bill Gates.

  3. He’s the richest man ___ the world.

  4. Computers can help people solve problems ___ new ways.

  5. Will you please take the books ___ the classroom?

  6. I’m not interested ___ computer games.

  Keys: 1. of 2. by 3. in 4. in 5. to 6. in

教学设计示例 篇1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

  不霁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  “一”数→动  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西”  名→状  向北、向西 “骊山”  名→状  从骊山

  未云何龙     “云”  名→动  出现云彩     “龙”  名→动  出现龙

  未霁何虹      “虹”名→动  出现虹

  歌台暖响    “响”动→名  歌声

  5.段意理解。

  本断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    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1)补充注释。

  a.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

  a.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深远;“之”,动词,去。

  b.尽态极妍    “妍”,美丽。

  c.缦立    “缦”通“曼”,久。

  d.“逦迤”   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3)特殊用法。

  a.辇采于秦    “辇”,名→状,乘辇。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名→状   “铛”“石”“块”“砾”,名→动

  (4)段意理解。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宫藏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二、研读第三段

  学生读、背第三段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1)补充注释

  a.纷奢:繁华奢侈    b.直栏横槛    槛:栏杆

  (2)重点实词

  a.函谷举   举:被攻取

  b.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  “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三、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3.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

教学设计示例 篇17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二次根式?

  2.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3)∵x取任何值都有2x2≥0,所以2x2+1>0,故x的取值为任意实数.

  (二)二次根式的简单性质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二次根式的定义,并了解了第一个简单性质

  我们知道,正数a有两个平方根,分别记作零的平方根是零。引导学生总结出,其中,就是一个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将符号看作开平方求算术平方根的运算,看作将一个数进行平方的运算,而开平方运算和平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因而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公式成立的条件是a≥0,提问学生,a可以代表一个代数式吗?

  请分析:引导学生答如 时才成立。

  时才成立,即a取任意实数时都成立。

  我们知道

  如果我们把 ,同学们想一想是否就可以把任何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形式了.

  例1  计算:

  分析:这个例题中的四个小题,主要是运用公式 。其中(2)、(3)、(4)题又运用了整式乘除中学习的积的幂的运算性质.结合第(2)小题中的 ,说明 ,这与带分数 。因此,以后遇到 ,应写成 ,而不宜写成 。

  例2  把下列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1)5;  (2)11;  (3)1.6;  (4)0.35.

  例3  把下列各式写成平方差的形式,再分解因式:

  (1)4x2-1; (2)a4-9;

  (3)3a2-10; (4)a4-6a2+9.

  解:(1)4x2-1

  =(2x)2-12

  =(2x+1)(2x-1).

  (2)a4-9

  =(a2)2-32

  =(a2+3)(a2-3)

  (3)3a2-10

  (4)a4-6a2+32

  =(a2)2-6a2+32

  =(a2-3)2

  (三)小结

  1.继续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及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问题.

  2.关于公式 的应用。

  (1)经常用于乘法的运算中.

  (2)可以把任何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解决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等方面的问题.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

  1.填空

  注意第(4)题需有2m≥0,m≥0,又需有-3m≥0,即m≤0,故m=0.

  2.实数a、b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分析:通过本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性质,引导学生分析:由于a<0,b>0,且|a|>|b|.

  3.计算

  二、作业 

  教材P.172习题11.1;A组2、3;B组2.

  补充作业 :

  下列各式中的字母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使该式成为二次根式?

  分析:要使这些式成为二次根式,只要被开方式是非负数即可,启发学生分析如下:

  (1)由-|a-2b|≥0,得a-2b≤0,

  但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有|a-2b|≥0,

  ∴  |a-2b|=0,即a-2b=0,得a=2b.

  (2)由(-m2-1)(m-n)≥0,-(m2+1)(m-n)≥0

  ∴  (m2+1)(m-n)≤0,又m2+1>0,

  ∴  m-n≤0,即m≤n.

  说明:本题求解较难些,但基本方法仍是由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式)大于或等于零列出不等式.通过本题培养学生对于较复杂的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概念.

  三、板书设计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教学设计示例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175151263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