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旧城已冷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微信扫码分享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通用15篇)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篇1

  【全国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

  今天凌晨02:10我终于把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了,请各位同行赏析!(感谢季林老师提供背景音乐名字)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老师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篇2

  执教:王崧舟

  【全国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

  今天凌晨02:10我终于把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了,请各位同行赏析!(感谢季林老师提供背景音乐名字)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老师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篇3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切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自由朗读: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3、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4、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1)用不同的语气范读题目,让学生感知味道 (2)学生试着读全词

  5、感知词意: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6、品味词意: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关内、路上、高山上、船上、营帐里)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故乡、故园)

  7、小结: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8、读词: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身在征途的画面)

  3、引导第二次想象: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 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4、品味“碎”字,读出词情: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碎  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5、导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扣住“碎”字,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了作者情感世界。按理说,课上得这一层面已很到位了,但王老师却并没就此收笔,继续引导学生品味文本。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学生问作者: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从军、为什么不用心打仗)

  2、引文拓展: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3、亲人发问: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父亲、儿子、哥哥)

  4、作者反问: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5、升华: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6、导读结课: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篇4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重难点:

  1、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

  1、齐读单元导语。

  2、释题。泊:停船

  3、知诗人:王安石,北宋诗人,祖籍江西临川县,因父亲在江苏南京担任官职,后死于南京,因此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据说这首诗是诗人从南京赶往北京做官上任的途中写的。

  4、读题。

  二、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

  2、生根据注释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3、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理解诗句: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体会诗情:

  人在途中,心系家乡

  我从故乡南京出发去北京,途中将船停靠瓜洲,看见江苏的镇江到瓜洲只有一水只隔,镇江离我的家乡南京只隔着几座山而已。

  (1)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门主要靠的是?走习惯了,“一水之间”“重山之隔”已经算是很近了,虽然我现在离家只有“一水之间”“重山之隔”,但是我是在赶路啊,在慢慢地远离家乡啊。(板书:人在途中,心系家乡)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是(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天过去了,又有再来的时候,你瞧,他把江南大地吹绿了,那么团圆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乡。)

  (2)朗读体味情感

  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你有吗?送进去读!

  心在家乡,人却离家越来越远,这是一种南辕北辙的矛盾。你边读边体会!

  就把这种想重返家乡的感情寄托给象征着团圆的明月吧!你读吧!

  三、背诵并默写。

  第二课时《秋思》

  一、复习导入

  1、背诵《驳船瓜洲》。

  2、北宋王安石在《驳船瓜洲》中倾诉了自己还未远离他乡,就盼望着回家之时,于是他把自己的这中感情寄托在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身上。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诗人又是看到什么想起自己的故乡呢?

  3、读课题,释题,知诗人。

  二、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学习生字“洛”。

  2、看注释,知诗句的内容。

  3、男、女生分别齐读全诗。

  三、体会诗情

  1、学生试着翻译诗前两句。

  2、体会“见”:请你闭上眼睛想想作者眼里的秋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3、“意万重”:此时他最想最想对亲人说什么。

  4、齐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5、捎信的人临出发前,你干嘛又把信拆开来呀!

  四、朗读体味诗情

  1、秋风乍起之时,你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指名读!

  2、秋风乍起,年关已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说不完,写不尽。男同学读!

  3、思乡的季节里,担心捎回故乡的思念有遗漏,赶紧把信拆开来看看。齐读!

  五、背诵并默写

  第三课时《长相思》

  一、导入

  1、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欲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萧杀的秋风引起,那么身在边关的战士呢,他们的乡愁是由什么勾起的,让我们读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齐读诗题,释题。知诗人:纳兰性德“清代第一词人”。

  二、明大意

  1、自读古诗,学习“榆、畔、帐”。

  2、看注,明大意。

  3、再读古诗。

  三、悟诗情

  1、旅途的艰辛: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行军旅程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要面临什么?夜深千帐灯,说明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2、朗读体会。

  3、长相思:夜的静谧更加显出了风雪的声音聒耳,睡梦被无情的打断,漫漫长夜,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读题!北方的风雪勾起了边关战士的乡愁,他们会想起什么?家乡的温暖、安静、祥和。舍小家为大家,社会动荡,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读题!长相思,相思长!齐读全诗!

  4、朗读体会。

  四、朗读体会诗情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篇5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  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篇6

  (一)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选编这首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二)设计理念: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准确有节奏地读词,理解词意,真切体悟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的乡愁。

  2﹑拓展词句中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词人的爱国情操,使学生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读懂词意,体悟乡愁。

  教学难点:展开想像,感悟词人的爱国情操。

  教学流程及内容设计: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长相思》,与纳兰性德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教学策略及意图:背诵思乡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品读词文,感知词意

  1﹑指导学生准确﹑有节奏地读词。

  ①课件出示读词要求:仔仔细细读4遍,读前2遍的时候,注意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2遍,注意把它念通顺,念得有板有眼。

  ②课件出示配乐《长相思》,学生自由读(可与同学合作,可邀请老师参加)。

  ③指名读,引导纠正“更”“聒”的读音。

  ④师生合作,给词标上节奏线。

  ⑤师范读(缓慢而深情的)

  ⑥生试着读出词的意味。

  教学策略及意图: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因此,先让学生试读,适时辅以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出情感。

  2﹑学生述说读词后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和感觉。

  3﹑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再读词,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句的意思。想一想,词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的乡愁。

  ①生自由读词,按要求思考问题。

  ②交流表达词人乡愁的字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碎”字,随后问学生,词人的什么“碎”了。

  ③小结:一个“碎”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风雪之夜无梦的心碎;一个“碎”字,令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缠绵的长相思。带着这种感觉再读《长相思》。

  教学策略及意图:让学生借助注释,以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思考来取代统一的答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找词,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三﹑展开想像,品悟词情

  1﹑结合“碎”字,感悟乡愁。

  ①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作者在哪里心碎了?

  ②生结合词句,自由描述,师相机点拨。

  (山一程,水一程,亲人送行路上的心碎;身向榆关那畔行,出征路上的心碎;夜深千帐灯,夜宿军帐的心碎。)

  ③课件出示出征路上夜宿帐篷的画面,生配乐朗读。

  ④提问作者身在何方,心在哪儿?

  ⑤生自由述说。

  ⑥板书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2﹑憧憬故园,反衬乡愁。

  ①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展开想像,词人处在一个什么环境里?

  ②师生交流。

  ③故园无此声的故园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心里,用笔描述他心中的故园。

  ④生写话,交流。

  3﹑小结

  多温馨的画面,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碎在征途上,碎在风雪中,碎在心坎上,谁再来读《长相思》?(带着心碎的感觉读)

  教学策略及意图: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像,才能让干瘪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围绕“心碎”,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像,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身”“心”分离的情感。语言和精神得以同构,在想像中朗读升华学生的情感。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既然身在征途,心系家园,感觉那么心碎,那为什么还要参加边塞军旅生涯?

  (引导学生明白好男儿心系故园,更爱国家。)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教学策略及意图:尽情地美读,心灵的回想和生命的追问,以语感能力为阅读教学的目标,情感想像和生命意义造就诗意的课堂。

  五﹑板书设计︰   长相思

  思念故园 热爱祖国

  碎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篇7

  设计理念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写了南方将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风声雪声而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境入情。读中感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达。主要抓住“故园无此声”来反问和追问,在反问中展现了行军艰难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问中大胆设想了故园温馨之境,词中短短的五个字“故园无此声”,并未直接写故园却胜过千言万语,正是作者的巧妙之处。两种情境的碰撞自然会出现强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对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词情,真是难眠之时心好苦。而开课的写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这种思乡之苦的原因,只有——长相思。最后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结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能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想象,对比等方法进入词境,感悟词情。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进入词境,感悟词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两首背景音乐,一首伤感,一首轻快。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流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在他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成为了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初读《长相思》,感知大意。

  1、读准读通。(抽生读,相机指导)

  2、结合注释、插图了解词的大意。(讨论交流)

  3、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争取读出词的韵味。(各种形式展示)

  三、反问“故园无此声”,品行军之艰难。

  出示:“故园无此声”一句

  1、“故园”指什么?

  2、“此声”指什么声音?

  3、“故园无此声”,反问(  ?  )有此声(读词的上阕找答案)

  (1)山水之间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说说可能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过一座山,涉过一条河的意思吗?你还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感受朗读。

  (2)榆关那畔有此声

  ①行军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是榆关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想象关外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还会有哪些困难?

  (3)千帐之外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描绘“夜深千帐灯”的情景。

  ②交流感受。

  ③带着感受朗读。

  小结

  师: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生:山一程,水一程。师:耳畔唯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目的地还在榆关那边。生:身向榆关那畔行。师:耳畔更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生:夜深千帐灯。师:不绝于耳的仍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是多么的艰难啊!

  四、追问“故园无此声”,忆故园之温馨。

  “故园无此声”,故园有(  ?  ),(轻快的音乐渐起)任由学生发挥想象。

  师:在夏日纳凉的庭院里……在全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携妻儿到野外游玩……邀友人闲聊畅饮……

  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和感受。

  五、两相对比,悟心碎之情。

  1、师: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有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故园有的是亲友关爱,故园有的是温暖舒适……难怪在这样一个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会:(生读)“聒碎乡心梦不成”

  问:这颗被聒碎的心是怎样的心?

  2、创设情景写话,体验思乡之切。(伤感的音乐夹杂着寒风朔雪之声)

  万丈穹庐下安扎着营帐,帐内灯光点点,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一更接一更,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我们走进一个个军帐去看看吧:两个小战士索性嘀咕起来……一个老兵在帐内辗转反侧……站岗的哨兵眺望着故乡的方向……一位将军在油灯下写起了家书……纳兰性德……

  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一下。生交流。

  3、问:纳兰性德如此思念故乡,他为何要离开故乡?为何不赶快回到亲人身边去呢?

  生交流后,回到开课的写作背景齐读。

  结束语: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作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是义不容辞的天职。但这并不妨碍作者的思乡之情呀!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风雪之声聒碎乡心的难眠之夜,真是“身在军营心系故园”啊,只有——长相思!(生感情朗诵全词)

  板书设计:

  行军之艰难

  ↓

  长相思

  ↑

  故园之温馨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篇8

  《长相思》是清代将军纳兰性德的一首词,整首词连同标点加在一起才44个字。之因为这首词的内容高度凝练,里面所蕴含的意思对小学生来说又是那样的深奥。执教此文时较难把控,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在一线的农村小学教师。于是,我用不同的教法在两个同年级班里进行试验。第一个班级,我用完全尊重原文理解的教法进行引领,但效果不是很突出。第二个班级执教时,我把主旋律进行了调整,加上生活化的延伸引导,结果一节课下,我如释重负,效果超出我自己的想像。

  一、在轻松自然中揭题引题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长相思》?

  (生读)

  师:读得真好!谁能说说他好在哪里吗?

  生:他读出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牵挂之情。

  生:他读出了对亲人的长长思念。

  师:是呀,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样读一读。

  (生个个深情并茂)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相思”是什么意思?

  (学生笑,停顿了一会儿。)

  生:相思就是思念。

  生:相思就是牵肠挂肚。

  生:相思就是对亲人的一种渴望。

  师: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相思呢?

  生: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

  师:在什么情况下才会长相思呢?

  生: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时间长。

  师:是呀,离开家乡越远,离开亲人的时间越长,越是会对他们产生越深的思念。

  师:你们也有亲人像作者那样的感受吗?

  生:有,我妈妈就是这样。她在义乌打工,常常会打电话回来问长问短的。

  ……

  师:词的作者是清代将军纳兰性德。有谁知道他的情况吗?

  生:看图知道他是个文武全才的将军。词写得那么好,还是个皇帝身边的贴身卫士。

  师:你们对他这个身份怎么看?

  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生:挺威风的。

  师:他自己也这么认为吗?

  生:不会,皇帝的卫士要时刻保卫着他的安全,出了什么事情说不定还会诛连九族。

  生:在行军打仗的途中,就更危险了。

  生:他没有自由,皇帝到哪,他要跟到哪,很少有时间看望家人。

  生:他只能凭借笔端写下对家人的思念。

  (为文本的理解打下伏笔)

  二、内容感悟轻车就熟

  师:谁能在词中找到作者远离家乡的词句吗?

  (生认真细看)

  生:有,“山一程,水一程”,就是讲作者远离家乡的词句。

  师:谁能说“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吗?

  生:就是作者离开家乡的距离远。

  生:隔着千山万水的意思。

  师:请看图,并且与上半阕词句的结合,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远离家乡,远离亲人。

  生:作者在伴着皇上行军打仗。

  生:“夜深千帐灯”就是讲当时的情景。

  师:还有谁有新的发现吗?

  生:作者写这首词是在行军途中。

  师:你真厉害,怎么发现这个重大秘密的。

  (生笑)

  生:我是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这句词中发现的。

  师:在行军途中,为什么要“夜深千帐灯”呢?

  生:因为这里住着皇上,皇上的安全影响着全军的安全。

  师:是呀,擒贼先擒王。如果连皇上也被捉去了,那就意味着……

  生:意味着全军覆复。

  生:意味着国家灭亡。

  生:如果皇上被捉去了,他们即使生还了,也要被满门抄斩。

  师:所以,他们要人人多长一只眼。也就是,皇上在的地方,就是最危险的地方。除了他们认真保卫好皇上,还要……

  生:做好保密工作,否则就是引火烧身。

  师:请看图,说说当时怎样的天气。

  生:下着大雪。

  生:起着大风。

  师:词句中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这是说当时的天气是……

  生:风雪交加。

  师:作者当时是怎样的表情?

  生:一面的严肃。

  生:时刻准备拔刀战斗。

  师:年龄大约是多少。

  生:看样子,年龄大约有三十岁左右,脸上长着胡子。

  师:人在最危险的时刻,特别是在夜深人静之时,会想些什么呢?

  生:想他的家乡,想家乡的亲人。

  师:这个年龄,他会思念谁呢?

  生:想念父母。

  生:想念儿女。

  师:还会想念谁呢?

  生(笑):妻子。

  师:他想到什么程度呢?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聒碎乡心梦不成。

  生:心都快想碎了。

  生:连做梦去想他们一下也难。

  生(深情地):多可怜的相思呀!

  三、主题引领入木三分

  师:是呀,作者身负千斤万担,还要强忍着自己的思乡之情。他这么做值吗?

  生:值!

  师: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故园无此声!

  师:没什么声?

  生:没有吓人的打仗声。

  生:没有吓人的风声,没有簌簌的下雪声。

  师:也就是说告诉我们……

  生:家人过得很安宁。

  师: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这样的人吗?

  (生停顿了一下)

  生:有,镇守边关的解放军战士。

  生:他们在冰天雪地中守卫祖国边防。

  师:这真是……

  生:艰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

  师:让我们用心去读《长相思》。

  (生深情并茂地读)

  ……

  反思

  这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主旋律把握得非常牢,关爱家人,奉献祖国,“艰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把文本学习工具与文本的价值趋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这堂课真正成功的地方。

  古诗文教学生活化,这是这堂课的又一亮点。大家对古诗文教学能否生活化问题,各种观点都有,但要去真正尝试,却没几个。原因是对古诗文的引领,大家最担心的是会偏离古诗词的作者原意,把好端端精品佳作曲解了。但这堂课下来,我发现古诗文教学完全是可以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去尝试、引领的。

  我在执教的过程中用了好几个生活化的例子,引导他们去理解,轻易地导化了理解的深度,把奥深的文句在不动声色中击破了。如“相思”情景的预设与对比,从作者的年龄中推算出他的重重思念,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中有妻子,牵挂重重,情感重重。还有将作者与现代的解放军战士的联系,赋予了词的新的含意,超出了文本本身的理解,给课堂增辉添色。

  贴近生活,感悟生活,让生活成为文本理解的催化剂。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篇9

  学习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回顾前文,总结引入

  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两遍。

  二、看词读好,找感觉。

  1、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力求把它读得有板有眼。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2、出示多音字“更”和生字“聒”,给学生强调。

  3、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哪个地方停顿。:        读“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学生齐读)

  4、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5、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二、思意质疑,深入文。

  1、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作者除了“身”在帐篷?还身在何方?

  结合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征途的艰辛。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大河小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3、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4、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教师放音乐。(学生齐读。)

  5、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6、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7、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8、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9、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

  10、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三、拓展激问,深入感悟

  1、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2、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问纳兰性德,表达相互的思念之情。                  

  3、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四、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萧萧风雪难入梦

  心在故园        羁旅怀乡情意浓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篇10

  学习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天涯羁旅之思及“容若词自然真切”的特点。

  重点难点: 

  1、巩固有关知识

  2、把握羁旅之思的情感,体味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三蕃之乱平定。翌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走进纳兰

  -------------------

  “我是人间惆怅客”

  1、有感情的吟诵两首词。

  2、内容理解(限时3分钟)

  榆关        

  更          

  聒          

  疏窗        

  被酒        

  赌书消得泼茶香                           

  你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情感表达上看

  《长相思》抒发                                        

  《浣溪沙》抒发                                         。

  感受纳兰

  ------------------

  “一片幽情冷处浓”

  4、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其中一首词,充分体会其情感。

  (限时5分钟)

  品味纳兰

  ----------------------

  “一往情深深几许”

  5、纳兰一满清贵胄、能够对汉族文化,特别是诗词掌握并运用得十分精深,那

  么这两首词分别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词人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请至少找出三种)(限时8分钟)

  6、近代文学大师王国维评价纳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

  情,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请据此并结合词句概括纳兰词在语

  言和抒情上的特色。(限时8分钟)

  感悟纳兰

  -----------------------

  “当时只道是寻常”

  7、“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令无数人黯然伤神•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和遗憾?说说你的故事。(限时10分钟)

  附:1、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纳兰性德画像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纳兰氏,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1676年(康熙十五年)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为一等。著有《通志堂集》,词作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又与顾贞观合辑《今词初集》一选,为清初文人词选中著名之本。纳兰性德性情颖敏,多愁善感,不类贵族子弟。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之一。

  2、诗意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长相思(2张)

  3、补充注释: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篇11

  《长相思》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同时,作为一节整合课,我设计了三个整合点:一是在初读词之后,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关于《长相思》的内容(作者,题目,写作背景,词义,感情,写法等);二是在学生学习完《长相思》之后,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三是在练习环节,引入李煜的《长相思》,利用网络资源完成阅读小题(词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运用的表达方法等)。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学生汇报搜集的关于《长相思》的资料时,谈到了词的意思,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因势指导,让全体学生练习。其次是让学生想象汇报纳兰性德家乡温馨画面之前,仅用了一个问句“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来进入学生的想象。课后回想,如果能先理解词中的“故园无此声”,然后再进入想象,效果会更好。最后,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个整合点——理解李煜的《长相思》,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让学生很好地完成,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尝试,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在学科整合的路上争取更大地进步。

  《长相思》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王崧舟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出词的精神和生命,启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王崧舟再次启动了他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我认为,语文课上,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长相思》教学中,王崧舟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着情感、深化着情感,逐步由“感悟”到“感动”,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为纳兰性德保家卫国的精神而感动。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长相思》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课前板书这首词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

  1.找找家长,和自己的家长打招呼。起立,向叔叔阿姨们问好。

  2.家长来和你一起上课,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

  3.能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空来和你一起来上课,他们多么关心你的成长啊,有父母的关心、疼爱,多么幸福啊!能不能比平时更认真地听课?那好,这节课我要当堂检测,行吗?

  4.你希望自己能考过谁?知道父母最希望你比谁强?(生猜)猜得对不对呢?我们到后面现场采访一下。(家长可能会说比自己以前有进步就好,师说多宽容的妈妈,多么理解你呀!)

  我还知道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那就是希望你们比他们强,你们信不信?不信,我们请父母举手表态。

  5.这节课我们就和父母一起听课,一起参加检测,我们的目标就是超过父母,有信心吗?(发检测纸)一边传纸,一边小声猜测一下,老师可能会出什么题?

  (教学反思:从最后的检测效果看,不少孩子有不会写的字,虽然几个难点课上处理了,但没有经过练习巩固的环节记忆效果依然不理想。所以,此处的猜老师能考什么不如直接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考这首词的默写,这样在听课中他们也会刻意地去记这些难写的字,相信最后的默写效果会更好。)

  一、导入新课

  1.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长相思》是21课古诗词三首的最后一首,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诗,而这一首它就是一首词。

  (指黑板上的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阙,两阙各四句,共36字。前人多用以写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反思:这样直接讲词的特点,虽然浅显但仍比较空洞,改为让学生自己读这首词,与上两首诗比较,发现了什么?可以是词意上的,也可以是发现诗与词的不同。这样很自然就把词的以上特点就带出来了。如:分上下两阙,3375的字数安排,词牌名,表达的感情等。学生对“纳兰性德”这四个字的名字也很感兴趣,在这里可以做简单介绍。)

  2.我们第六单元的课文是以怀念和赞美故乡为主题的。我们已经学习了《泊船瓜洲》和《秋思》,一首是借景抒情,一首是借事抒情。王安石的乡愁融于那满目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凝成那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中。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读通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生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

  2.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生字、多音字,他有没有读准了。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读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教学反思:此处的“更”“聒”需做重点处理,对于“更”的读音学生有争议,需要介绍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两个时辰为一更;“聒”结合字形理解字义。)

  3.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预备起。

  再来一遍。

  三、读出味道

  1.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

  生:(齐答)没有。

  师: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

  2.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生1读,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

  生2读,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齐读。

  3.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生1:我感到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这是你的感觉。谁还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2:我感觉到纳兰性德思念家乡,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是觉都睡不好,根本就没有梦。同学们,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感知词意

  1.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好,默读《长相思》。

  生:(默读《长相思》,按要求思考词的大意。)

  2.师: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

  生5:身可能在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师: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

  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教学反思:此处学生的想象并不是很丰富)

  3.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那儿?

  生1:他的心在故乡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生:(齐答)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

  4.师: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1: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

  师:不错。你说。

  生2:我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生3:我觉得纳兰性德肯定很久没有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是细腻啊。

  生4: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生5: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心总是牵挂家乡的。

  5.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好,咱们一起读一读《长相思》。

  生齐读。

  五、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师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

  师:一起来,预备起。

  生齐读。

  2.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师稍作停顿再次范读)

  3.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

  生1: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生2: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4.师: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引入纳兰性德的资料)

  生:(伴随着乐曲《琵琶语》,想象写话。)

  师:(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遍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那还可能是……

  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就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哪些?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你看到了——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挑着水,一家人做好饭后,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教学反思:此处上起来比较困难,孩子们的想象不够预设得丰富,再就是教学时间不够,如果能时间能宽裕一些,上起来效果会更好一些。试讲后就改为让孩子说说即可,处理得比较浅。教师能通过引导打开孩子的思维就好了。)

  5.师: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

  师:谁再来读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呵呵,孩子没明白老师是什么意思,半天才接上。语言衔接有问题)

  生1:(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一份温暖,那一份的幸福,这里只有——

  生2:(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读啊!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这里只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生齐背。

  六、作业:

  古人、今人借诗词、歌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请同学们课后收集这样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唱一唱,选最喜欢的一首来参加我们的“浓浓的乡情”展示会。

  七、检测:

  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吧,在场的爸爸妈妈、同学们,请听题:请默写《长相思》。交换批改。

  回家后和家长公布比赛成绩。下课。

  板书设计:

  《长相思》课文板书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教学反思:

  家长与学生的互动对于本节课来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调动了双方的主动性,如果测验的目标更明确一点的话效果会更好。处理不足的地方是深度还不够,没能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比较深层次的共鸣。另外,本节课的作者介绍与诗词背景没有介绍,没敢放开来讲,有些缺憾。如果在钻研教材上再下些功夫,多了解诗词的文学常识及本首词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特点等,那么上课的时候就能驾驭得更灵活些,相信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多。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篇12

  教学目的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  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 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 (难)

  长相思

  心在故园 (苦)

  《长相思》教学反思

  山城中心小学 张才周

  一 、“读进去”读得扎扎实实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因此,以言语文字的训练为依托,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本课教学,能准确把握本词中“叠词”这一文本特色,抓住“一程,一程”和“一更,一更”引导孩子体会词人和随军将士那种行军之“难”和思乡之“苦”,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可观可感的画面,训练扎实,真正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本属性。

  二、“读出来”读得有滋有味

  古诗词不仅韵律美,而且蕴含的情感非常丰富,让孩子用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古诗词的韵律和情感,是古诗词教学的又一重点。本课教学,朗读的形式多样,有范读,引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读,齐读等。讲究读的层次性,注重读的目的性,特别注重朗读过程的指导。没有生硬的技巧灌输,也没有教师呆板的“口型”传授,而是在深入理解词人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出征的一名将士,行军之“难”和思乡之“苦”了然于胸。此时,孩子们的情感与文本情感浑然一体,再辅以教师的情感渲染,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的情感喷薄而发,读得有滋有味。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篇13

  diyifanwen.com所有资源免费无限次下载。

  想要查找本课的所有资料,就在网站任何一个网页搜索课文题目。diyifanwen.com地址:

  作者:于永正

  资料袋:长相思,词牌名,36字。前后片各四句。前人多用以写人的思念之情,始见唐代白居易词。

  一、揭课题。

  写课题。读课题:长相思三首。出示资料袋。

  t:过去人们通常用来写怀念之情,思念之情的。预习过了么,谁来读一读。

  二:初读

  1、指读:

  第一首:“汴水流……”唐·白居易

  第二首:“秋山青,秋水……”明·张煌言

  第三首:“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宋·万俟咏(指出复姓:万俟)

  (分别叫3个学生来读这三首词)

  t:通过预习,能把课文读到这个程度,老师很满意。下面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看看能读动多少,看看还有哪些读不懂。(这就是要求)。

  2、自由读。

  t:一边读一边看注释。

  (1)、默读,再看注释,老师巡视。

  t:看看能读懂多少?

  (2)、交流。

  t:通过看注释,你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问题?是不是通过看注释,你基本上把整首诗的意思弄明白了么?

  理解“汴水”“泗水”。

  t:看懂了,记住了,谁能不看讲稿告诉老师。(方法的渗透,学习要学会记住,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知识,要记的)

  t:“月明人倚楼”中的“人”指的是谁?这要弄明白。

  s(回答略)

  t:不错,有收获。

  t:你对张煌言了解么,知道的站着说。

  s:(略)

  t:我要求好的记忆,能不能不看着说。

  s:(略)

  t:说完了,有补充了么?

  s:被“叛徒”俘虏了。

  t:说的通么?改改。

  s:被“敌人”俘虏了。

  t:说完了。为什么要分3次说完。你能不能一次说完?

  s:张煌言因为叛徒出卖,被敌人俘虏,慷慨就义。

  t;张宁死不屈,……孤军作战……杭州,何等的壮烈!(教师补充相关资料,体会是一个爱国者)

  t:午梦惊秋醒未醒。

  s:(略)

  t: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把话清晰的说了。

  t:“梦难成……不道愁人不喜听”怎么理解?

  s:(略)

  教师接着学生的讲解做适当的补充。

  t:不错。

  t:学古诗一定要看注释,这是学古诗的好办法。(学法总结)

  二、悟诗情。

  1、2首

  1、前两首,他们思念的是谁?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并吟诵:思幽幽,恨幽幽,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老师引经据典。)

  2、s:想念丈夫。(板书丈夫)

  3、读。

  t:张煌言思念的又是谁呢?

  s:故乡(板书故国故乡)

  t:妇人,还有张煌言是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边读边做记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要圈圈点点。(无时不刻渗透方法)

  s:是夜晚的时候。

  t:同意么?看老师写字。(板书:夜)读

  s:“思幽幽……”

  t再读

  s:第2首“故国盟……”

  t;思念亲人,思念故国为什么在夜里的思念特别强烈呢?

  s:漫长,寂寞,沉寂,……

  t:夜深人静,一个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国家的人,是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有一个诗人说(诗略)(教师相机吟诵,引用了一首诗,足见其文学的功底之深厚)……所以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

  s读第一首。第二首。

  t:板“?”,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这晚上都有什么?看书!拿出笔,找准,这样你的记忆就非常牢固。(学习方法的渗透)

  s学生看。

  s:这夜晚都有月亮!

  t: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巧啊!太巧了,都是有月亮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巧,都有月亮?说说看!

  s;因为月亮代表思念亲人的。(板书:月)

  t:有补充么?他说的有道理。

  t:听我说,月亮本身就是一首诗,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还记得,静夜思么?背!

  s:(略)

  t:苏轼在中秋节写了一首词,记得么,有这样的饿=诗句:“月有阴晴圆缺……”

  想的太奇特了。唐朝的杜甫也写了《月夜忆舍弟》其中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t:难怪白居易笔下的妇人如此思念她的亲人啊。读!

  s读整首词。(两首都读了)

  t:真好!!

  t:再来看第一首,皓月当空,妇人看到了什么?

  s:汴水 泗水

  t;她的心也随着水流到了那里?

  s:“流到瓜洲古渡头”

  t;她好像看到了——

  s:“吴山点点愁”

  t;是啊,她望啊,望啊,想啊,想啊。(板书;望)她想什么?望什么?

  s:她盼望着丈夫哪年回来?

  t:是啊!(板书)是啊,多么深情多么感人。读!!

  s:读全文。

  t;妙啊!

  t:再看第2首。这什么字?

  s:秋!

  t: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了。”这“秋”字非常有意思。

  s读“秋山青,秋水明”

  t: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的这么美?

  s:(略)

  t:是的。大明朝灭亡了……物是人非。所以他睡的着么?一个“惊”字写出了他……(教师用叙述的方式把学生带到“愁”的境界)妙就妙在“孤鸿三两声”。

  “故国盟!……”学生齐读!

  t:长相思,长相思,真的写了思念之情。

  第3首

  t:下面请看第3首,作者写的是什么时候。

  s:也是一个晚上。

  t:可是写了雨,有了几分愁绪,雨啊~~~读!!

  s读

  t:下的大么?下的长么?读!!

  t:……雨打芭蕉……万俟可能会思念什么?想象,猜测一下。

  s:思念家人

  s:思念到了恨的人。

  t:换个词语,应该是“想到”,这时不能用思念。

  s:想到了他恨的人

  t:这个可能性不大。

  t:雨,把诗人的心境衬的多好啊!他思念什么?(学生不能讲到老师预设的点子上)

  一个学生引入了一首诗“风一更,雪一更,……”(是清·纳兰性德的)(表扬)

  s齐读第3首。

  四、教师总结:好的古诗文要背,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下课)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篇14

  【单元导入】

  故乡,一直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浓浓的乡情是游子的眷恋,款款的乡意是醇香的浓茶。无论走到哪里,最难忘记的还是故乡情。

  细细品味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你们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对比阅读后,你们还将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比如,从描写家乡美好的景色——“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杨,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从回忆的一件件有趣的小事——“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喜欢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 你们都能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5、古诗词三首

  【知识在线】

  一、写一写   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luò yáng            yú shù              hé pàn              wén zhàng

  二、判一判  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判“√”。

  1、《泊船瓜洲》写的是春季的景色,描写的特定景物是江南春景。(     )

  2、《秋思》《长相思》都抒发了作者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但《秋思》是借景抒情,《长相思》是写景和叙事融为一体。     (    )

  三、说一说  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并说说是什么意思。

  1、春风又绿江南岸,                       。

  2、风一更,雪一更,                       。

  四、理一理  在下面的诗句中,有四句属于同一首诗,请理出来,说出诗题和作者。

  京口瓜洲一水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烟花三月下扬州    春风又绿江南岸  

  钟山只隔数重山      两个黄鹂鸣翠柳      明月何时照我还      但悲不见九洲同                                                                                             【思维体操】

  五、课文在线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书:a、装订成册的著作;b、信;c、文件;d、写字。

  (1)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  )          (2)欲作家书意万重。(  )

  (3)妈妈从书店给我买了一套黑乌鸦的系列丛书。(    )

  2、“秋风”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写一写你眼中的秋风。

  的秋风                      的秋风                     的秋风

  3、在诗中划出读时的节奏。

  4、把这首诗试着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六、阅读冲浪    根据注释自学古诗。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 ,日暮(  )客愁新。

  野旷(    )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船靠岸,停船。

  烟渚:指烟雾笼罩下的江中间小块陆地。 暮:傍晚,太阳落的时候。

  天低树:指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近:接近。

  1、带点的字你认识吗?请你为它们注音。

  2、比较一下这些字,再组词。

  诸(        )   暮(        )   旷(        )   怒(        )

  渚(        )   幕(        )   矿(        )   愁(        )

  3、 解释每句诗的意思。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个性时空】

  七、填一填  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古诗多!

  1、 地名,补充诗句

  ①(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

  2、 填数字,补充诗句

  ①南朝(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②(   )里河东入海,(   )仞岳上摩天。

  3、填动物,补充诗句

  ①西塞山前(    )飞,桃花流水(    )肥。 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头。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篇15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掌握词的内容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引领学生背诵唐代诗人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么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是怎么表露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4.解题。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

  (3)学生根据预习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生活年代 。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读《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  聒   更

  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

  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

  3)小结学法。

  3.指名读, 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把词读有板有眼。

  4.(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注意停顿节奏,及上下阙的停顿。

  5.出示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等图。边看图边有感情地读。

  (三)感知词意

  1.边默读边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提问:a、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板书)

  b、作者的身在哪里?从哪里知道?这一路他是怎样走过来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c.作者在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词中你知道什么?

  d.作者心在哪儿?

  2. 作者的乡愁是由什么景物勾起的?

  3.感受词的大意后,怀着相思之情,齐读《长相思》。

  4.想象词的意境。

  5.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并说一说。

  6.对比故园美好的生活画面,现在他在异乡的情绪会是什么样的呢?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词。

  (四)拓展。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曾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1)理解大意。

  (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

  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他也舍不得离开亲人啊!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责任重大 ,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看板书)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让我们跟随纳兰性德一起走出帐篷,眺望远方的故乡,深情地吟诵:(齐读《长相思》)

  (五)作业。1.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想故园

  心系祖国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185851263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