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酒醒梦一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

  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相互解决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2、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⑴ 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⑵ 《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⑴ 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⑵ 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4、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5、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他们的故事。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评】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本案例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案例中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三、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2

  【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所选的两首诗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特有景色的喜爱之情。《赠刘景文》写出了秋天百花凋零,但枝头硕果累累的喜悦。《山行》写出了满山红叶比二月红花更红、更艳的美丽深秋景色。教学上最主要是让学生会读、会背,感受秋天的气息,领悟诗人内心的情感。由于两首古诗原本都是出现在高段的语文课本里,所以在意思上只要求学生大致理解,不过高的要求。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只学过《画》、《静夜思》等有限的、简单的四五首诗。在课外也有一部分小朋友积累了一些古诗,但也只是会读会背,对于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并不能领会。但是他们又很喜欢古诗,因为古短,读来琅琅上口,他们能很快背诵下来。教学时,我们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古诗意境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重点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整节课以朗读古诗为主线:先读准、读通古诗;再读懂诗意,利用“画一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古诗的意境;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安排】

  一、“赛诗”导入

  1、激发兴趣:

  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⑴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

  ⑵导入:

  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活动板块一:

  ⑴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活动板块二: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正音。

  (重点:擎、犹、景、径。)

  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背错了,所以还是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画结合,理解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抓住:橙黄橘绿、枫林。)

  2、活动板块二:

  找找画画,学习《赠刘景文》。

  ⑴介绍背景:

  我国宋朝有位大诗人,名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的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你知道他写的是哪首诗吗?

  ⑵我们来当小画家:

  现在我们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美丽的画,想一想:画中除了有橙子、橘子,还应该画上些什么呢?请小组合作,一起到古诗中去找一找。

  ⑶小组汇报,老师做画。

  ①指名汇报,根据汇报,完成整幅画。

  ②在画图的过程中理解:

  荷尽、擎雨盖、残、傲霜枝。

  3、活动板块三:

  指导朗读。

  ⑴体会诗人的心境:

  诗人满眼看到的都是百花凋零的景象,他的心情是不是很糟糕呢?为什么?

  (感受到硕果累累的喜悦。)

  ⑵指导朗读:

  你觉得古诗该怎么读呢?

  (试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设计意图:相对于枯燥的古诗来说,图画就显得有趣多了。通过读古诗,找一找,画一画,涂涂色,师生通过反复读古诗,共同完成这幅画。变枯燥为趣味,学生上着觉得有意思多了。

  三、学法迁移,学习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总结学法:

  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第一首古诗的?

  ⑵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指导读。

  2、活动板块二:

  用这种方法学习《山行》。

  ⑴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上台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怎么画的?为什么这么画?齐读古诗。

  ⑵理解:

  石径斜、白云生处、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刚刚用这种方法学了第一首古诗,紧接着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迁移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设计检测

  1、《赠刘景文》和《山行》写的都是的景色,我是从、看出来的。

  2、秋天、都凋谢了,但是枝头有、,还有满山美丽的,所以诗人还是觉得秋天非常的美丽。

  3、请你回家后收集有关于秋天的古诗,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小资料袋】

  1、作者简介:

  苏轼: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写秋天的诗: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灞上秋居

  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循序渐进突破古诗教学。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时间约25分钟

  学习《题西林壁》

  一谈话导入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首诗。

  二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三、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黄州、颍州任职,最远被贬至岭南的惠州、儋州。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当时题壁诗盛行,是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有关题壁的佳话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了,崔颢题写了《黄鹤楼》之后,李白惊为绝唱,自愧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5.品读悟意境

  (1)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三、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板书:4行诗

  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时间约25分钟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陆游(1125 —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游山西村》于乾道二年(1166年)春作于山阴。山西村是绍兴鉴湖附近的一个村庄。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 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4.品读悟哲理。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5.熟读成诵。

  三作业:

  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诗名句。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板书:4行诗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课文朗读磁带、古筝乐曲。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3、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并书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并能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旧引新,激趣导入

  1、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还记得我们学习过哪些写秋天的诗?

  (引导学生回忆苏轼的《赠刘景文》、杜牧的《山行》、李白的《静夜思》。)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古诗?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天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从以前所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对古诗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把握字音:

  放声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由读:

  ⑴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⑶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听课文朗读磁带:

  ⑴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⑵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⑶再听录音,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⑴把握诗的节奏。

  ⑵教师范读、领读。(配古筝乐曲。)

  ⑶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配古筝乐曲。)

  ⑷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四、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2、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吗?

  锻炼学生收集信息,积累语言,并培养他们的想象、绘画的综合能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并书写“忆、异、逢”等8个生字。

  2、通过反复吟诵至背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1、复习《夜书所见》:

  ⑴全班背诵、男女比赛背诵。

  ⑵谁来表演一下诗人叶绍翁,吟一吟这首诗。

  2、教师表演:

  我是唐代诗人王维,今年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今天是9月9日──重阳佳节,我却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漂泊在外,真想念我的亲人啊!

  教师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下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解“忆”的意思。

  在这里,教师不仅是一名传授知识的学者,更是一名演员。通过教师形象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和表演的欲望,并初步感知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深入体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可轻声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作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交流学习收获。

  (提示:诗句的意思,诗人表达的情感。)

  ⑶你认为哪句写得好?或哪个字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⑷质疑:

  有什么不懂之处?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⑸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以学生为主导,尊重学生的学习和感受。

  三、趣味活动

  1、诗句连对:

  老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背相应的诗句。

  2、情境练背:

  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表演背诵。

  四、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五、拓展活动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泊船瓜洲》。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 

  24.古诗两首

  二、故事导入  ,简介诗人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  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

  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 

  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 B.读懂、 C.读精、 D.读会、 E.会读。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

  朝 ( zhao chao )辞

  一日还 ( huan hai )

  万重 ( chong zhong )山

  白帝 ( ti di )城

  啼 ( ti di )不住

  2、齐读

  (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

  2、理解词义:辞:辞别,离开。

  3、作者早晨离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

  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

  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

  a.指名说:早晨离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

  3、练说句意

  1)互相说

  2)指名说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

  5、小结

  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6、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练读、练说

  C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出示投影片: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听到、看到_______?

  2、为什么作者会有啼不住的感觉?

  3、两岸的猿声还没停,乘的船就怎样了呢?

  表达出船的什么?因此称之为轻舟。

  4、合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2)一个有感情地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D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三)、领会意境、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讲解

  当年李白获罪被流放至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时被赦免。在回江陵的途中心情喜悦,看到长江山峡壮丽奇特的景色。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2)抒发了作者历经艰难岁月被赦免后归乡途中怎样的心情?

  3、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进行想象,更好地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

  1、有表情朗读

  我们读这首诗时仿佛随着诗人的小船一起游览了长江山峡两岸的壮丽景色。把这些壮丽景色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把大家一起带入诗的画之中。

  2、感情背诵:

  1)指名背(其他人默背)

  2)齐背

  五、指导五读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是用五读法学习这首诗的,那么我们是如何用五读法学习的?

  2、出示五法歌谣。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知道诗的意思,了解了诗人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五读法。同学们可要记牢,下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二部分。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⑴ 自读:

  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⑵ 自思:

  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⑶ 交流:

  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六、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

  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会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进入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初读释义,感受韵律之美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指名背一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板书:3、古诗两首)

  2、出示《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从题目看,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里的景色?(洞庭湖的景色,峨眉山的月亮。)读读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提醒学生注意:峨眉山月/歌  的节奏,歌是一种文体,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设计意图】从孩子熟悉的古诗入手,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知道这两首古诗都是写秋夜景色的,但是所写地方不同。

  3、初读《望洞庭》,读出韵律美。

  (1)出示插图,指导看图。同学们见过洞庭湖吗?让我们来看看美丽的洞庭湖。师指图介绍,这就是洞庭湖,它地处湖南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湖中有一小岛便是君山,它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此时,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正站在岳阳楼上欣赏着月色下的洞庭湖,他看到了什么美景?(引导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2)刘禹锡把他看到的美景写成了这首《望洞庭》,师配乐范读古诗。

  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指名读,纠正读音,提醒学生注意“和”与“磨”的读音。

  分析生字“螺”的音、形、义。螺可组什么词?(田螺、螺蛳等),田螺是什么颜色?(因此文中说“青螺”。)

  古诗的朗读跟一般的文章不一样,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谁来读出古诗的节奏?指名读,出示: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生自由练读,读出古诗的节奏。指名读,指导读出节奏,同桌互读。

  (3)自学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借助工具书或联系诗句,弄懂诗中关键词语的意思,然后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检查自学情况,说说你弄懂了哪些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两相和: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

  镜未磨:未打磨的铜镜。(师可适时讲解,铜镜是古代用铜这种金属做的镜子,必须经过打磨,光可鉴人方可照人,未经打磨的铜镜是照不清楚的。)

  遥望:远远望去。

  诗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4)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再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小组赛读,配乐齐读。

  小结学法,出示:

  ①看图读诗,图文结合。

  ②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③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④想象画面,读出韵味。

  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插图,指导看图。同学们猜猜,这图上的山是什么山?(峨眉山)峨眉山位于现在的四川省峨眉山市,在李白的故乡。李白25岁从故乡的峨眉山出发,经过平羌江、清溪、三峡、到达渝州,(在图上标示路线,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一路上,故乡的月亮一直如影随形地陪伴着他。

  (2)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指名读,纠正读音。注意“眉、溪、峡、君”四个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眉”写时不要少一竖,“溪”写时不要多加点。

  读出古诗的节奏。出示: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指名读,指导读出古诗的韵律。

  (3)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说。

  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可看图理解。)

  发:出发。

  君: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下:从上游往下游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4)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再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男女生赛读,配乐齐读。

  5、背诵两首古诗。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就是要读通句子,理解诗意,为后面进入古诗的意境做好铺垫。在初读时,我通过图文结合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声读等多种读书形式,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发挥自主性,通过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应该具备这个能力了。此外,我还特别强调要读出古诗的韵律。

  二、再读悟情,感受意境之美

  1、读读《望洞庭》这首诗,里面有两个比喻句,能找出来吗?

  (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两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出示填空:把       比作        。

  (把平静的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铜镜,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你们看这样比喻恰当吗?(引导学生比较:未打磨的铜镜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胧胧,而作者站在远处的岳阳楼上看到的月色下的洞庭湖也同样是烟波浩渺,隐隐约约。月光照耀下的平静的湖面,映射出银白色的光,远看就像一个白银盘,而椭圆形的君山,在月色下泛着青色,也正像一颗青螺。)

  2、秋天的一个夜晚,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天上,洁白的月光洒满洞庭湖上,清澈的湖水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是那么的宁静。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夜晚,刘禹锡登高远望,他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呢?假设你就是刘禹锡想象一下。出示插图,播放音乐,让学生进入意境。

  看到什么画面了?能把它写下来吗?学生练习写话。

  3、读读《峨眉山月歌》,看看这首诗用到了几个地名?(5个)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王麟洲评价说,这是“古今目为绝唱”。青年李白初次离开家乡四川,五个地名告诉我们,他从家乡的哪里出发?(峨眉山)到达哪里?(渝州)途经——(平羌、清溪、三峡),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这漫漫旅途,一路上多亏这峨眉山月的陪伴,这月就代表了什么?(故乡和故乡的友人)初次离家,心中难免对故乡,对故乡的友人产生依恋,李白也不例外。这首诗就是李白借月抒情,抒发了什么感情?(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老师这里还有一首写“峨眉山月”的诗,请同学们读一读,感受一下。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重在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难点。体会《望洞庭》的意境,我是通过画面、音乐、想象,引领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去欣赏这幅美景,然后通过写话来体会诗的意境。体会《峨眉山月歌》的意境,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月亮就代表了诗人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诗人是借景抒情,然后通过另一首“峨眉山月歌”加深学生对这种情感的理解,从而体会诗的意境。

  三、三读品味,感受明月之美

  李白很多诗都会提到月亮,明月经过诗人的反复歌咏,展现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它被赋予了特别的生命和感情。你还知道哪些?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朗月行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双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品读,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设计既是对课内知识的一个补充,也是对古诗的一个归类训练。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习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

  3、喜欢学习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

  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

  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

  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 字。

  五、迁移方法,学习《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习《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习汇报。

  六、总结

  【评析】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1、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和期待。

  2、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习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平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习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0

  科:语文            授课年级:三年             设计人:陈慧丽

  章节名称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古诗两首》

  计划学时

  2

  学习内容分析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且都是写景的,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杜牧的《山行》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 “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作者张继夜晚小船停泊在姑苏城外,因为无法入睡而把看到的、听到的景象描绘了出来。诗前半句重点写看到的景色,后半句重点写听到的景色。通过这些景色来反衬作者内心的愁。

  学习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地诵读、想象、交流理解诗句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解决措施: 反复诵读、想象、交流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解决措施:反复诵读、想象、交流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揭题,激疑导入

  1、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读了诗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简介作者。

  1、组词,交流、质疑

  2、汇报预习

  4

  从题目切入,目的明确,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

  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 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指名读(“斜”的读音)

  2、质疑问难

  6

  整体感知,扫清理解障碍

  精读诗歌

  (一)以诗人的视角看世界

  1、创设情境: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那是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此时此刻,诗人看到些什么呢?

  2、出示彩图,观察:说说看到哪些景物?结合观察,引导认识景物,并感受景物特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寒山”

  (一个“远上”再现了“山”的绵延起伏;一个“寒”传神地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让人产生一种悲秋之情。)

  (1)引导观察: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是一座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体会“山”之连绵起伏。

  (2)阵阵秋风裹挟着片片黄叶向诗人吹来。此时,站在山坡上的诗人会有何感受?从哪个字能读出诗人这种感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之“寒”。

  “石径斜”

  (一个“斜”字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飘逸的远山之中。)

  (1)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简笔画理解“斜”字。

  感情诵读“石径斜”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

  “白云生处有人家”

  (1)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感情诵读体会“白云生处”的虚无飘渺。

  (2)看图体会:人家在什么地方?感情诵读“白云生处有人家”,感受虚实结合的诗意画面。

  (3)感情诵读一句,加深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过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

  (2)生先自由读2句说说原因。结合孩子的说,引导感悟:

  “枫林晚”

  (1)看图想象:夕阳照耀在枫林上,是怎样的景象?感情诵读体会。

  (2)理解“坐”字,想象此时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

  “霜叶红于二月花”

  (1)生看图说说枫叶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二月开的红花是什么样子的?

  (2)感情诵读体会霜叶之红。

  (二)以诗人的情感诵诗歌。

  同学们,你觉得眼前这情景怎样?诗人看着看着,竟不禁高声吟诵起来,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1、观察、交流

  2、交流,朗诵,想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诗句

  3、高声吟颂

  通过多媒体,教师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创设交流的氛围,指导学生朗诵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体会“悲”

  指导写字

  1、学生汇报对本课生字书写的认识

  2、教师相机指导

  3、练写生字

  1、汇报

  2、练写生字

  8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霜叶

  情: 热爱自然

  第二课时

  谈话激趣

  上学期我们在家都读了“笠翁对韵”,考考大家一个对子: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有一个小镇叫“枫桥”,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跟这个地方有关。

  接对

  4

  以平时的学习内容引入,创设了良好的情感和学习情境

  研读古诗,体会意境

  一、你想看看这首小诗吗?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前读过这首小诗吗?你可以轻轻地读一读。

  老师啊,就因为读了这首小诗,一直期盼着到枫桥去看看,听说有很多游人因此诗慕名而来。这首小诗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的游客前去,请大家再轻轻地读这首诗,猜一猜,到底它的独特表现在哪呢?

  二、有人说,诗画同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呢?

  请同学读读这首诗,在纸上点一点美景

  交流:请同学们讲讲你读到的景,每人只能介绍一个。

  师:同学们讨论的这么热烈,我也想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之中去,同学们看,这是月相变化图(课本显示)这是上弦月,弓朝东;这是下弦月,弓朝西,上弦月半夜就落下去了,月亮一落,刚才还很明亮,现在却变黑了,很可能是天地间的明暗变化惊醒了乌鸦,王维在《鸟鸣涧》中有句诗:月出惊山鸟。既然然月出会惊山鸟,我推测月落也可能会惊乌鸦。不过,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

  关于秋:师:你觉得冷吗?你能读读霜满天的味来吗?看到月落,乌啼,霜满天,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一副图?

  关于愁:刚才有同学说可能是诗中所表达的情吸引了老师,那么这首诗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

  愁,什么叫愁?(烦恼)

  谁在愁呢?(诗人张继)

  他为何而愁呢?

  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力,猜一猜他为什么要愁?师相机引导,随机讲述张继落榜小故事。

  预设:

  生1:我猜可能是诗中描绘的景,我觉得这首诗中景写得挺美的。(师随机板书)

  生2:我猜可能是诗中所表现的情打动了老师。

  预设:生1:诗中写到了月亮,它写到月落,说明月亮从升起,现在已经在慢慢落下去了。写了动感。

  生2:诗中还写到了乌鸦在啼叫。生: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

  预设:生1:我来说。我推测可能是夜里有风,风一吹,树枝就会晃动,睡在树上的乌鸦是被惊醒的。生2:我不同意××的意见,我认为乌鸦是被钟声吵醒的。生 3:不对,没敲钟的时候乌鸦已经在叫了,我想,秋天的夜晚那么冷,乌鸦一定是被冻醒的。。生4:乌鸦还有一种可能是被吓醒的,月亮一落,天地间变黑了,就吓醒了树上的乌鸦。生5:我不同意。乌鸦睡了,看不见天变黑,所以应该是冻醒的。生6:我还在书上看到过,乌啼的另一种说法是指乌啼桥。

  预设:生:我发现诗中还写到了一种植物,枫树,它长在江边,在晚风的吹动下,树叶正在摇动呢

  生:诗人还写了渔火,渔火就是渔船上打鱼人用来照明的灯。

  生:我发现诗中还写到了钟声,这是听到的声音。

  预设:生1:我猜他可能是忧国居民,我们读过《示儿》,知道很多诗人都非常爱国

  生2:我猜是他可能远离家乡,在思念亲人,客船两字说明他在异乡。

  生3:我猜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乌鸦在凄惨地啼叫,他无端地有些伤感。

  生4:我猜是因为秋天到了秋天本来就是个萧条的季节,他想到自己已经上了年纪了。

  生5:我猜他可能是因为听到了钟声,突然之间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空虚,想去做和尚

  20

  从整体到局部,从诗意到诗情,教师一步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培养朗读能力、品诗诗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预设并不代表课堂中的真实情况,但老师要把握于心,做好相机引导。

  结题

  因为这首小诗,使原先不起眼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了千古名胜,每年除夕夜有许多人都去听钟声,还有许多日本游客不辞千里远涉重洋来寒山寺,那儿还有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张继的铜像,传说摸摸他的右手食指,就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看一看那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

  3

  总结全诗,提升认识

  指导写字

  1、学生汇报对本课生字书写的认识

  2、教师相机指导

  3、练写生字

  1、交流

  2、练写生字

  8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古诗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里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由寒山、          、

  、         、         构成的             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             。

  (2)《枫桥夜泊》这首诗写诗人看到的景物有:                       ,听到的声音是                。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学回复

  见博客“回复”部分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送别的情景,体会诗人对朋友的真切情意。

  2、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语言表达的特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引入诗歌,理解题目,朗读题目

  1、欣赏歌曲《送别》,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学生板书课题并找出两首古诗题目的共同点。

  二、自读两首古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

  1、读准诗中多音字及难读生字。

  2、反复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借助文中注释试着解读诗句的意思。

  三、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重点学习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 从相送时间之久体会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⑵ 抓住关键词“孤帆”、“远影”、“碧空”,体会诗歌语言特点。

  ⑶ 小结古诗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⑷ 指导有感情朗读,感受古诗意境。

  四、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教师有感情诵读,学生诵读。

  2、体会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验证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想象送别情景,体会送别之情,指导有感情朗读。

  五、升华主题,读写结合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揭示课题:有一个叫贺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来,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出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观察生字,为喜欢的生字组词。

  3、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一个生字的音,学生从卡片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鬓毛衰:头发都白了。

  3、教师范读,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抽生说说。

  5、生根据理解自由读课文。

  四、试背课文

  1、老师叙述诗意,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生互背古诗。

  3、抽生背、齐背古诗。

  第二课时

  一、指导看图,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李白将要离开了,汪伦特地赶来送他,李白十分感动,写下这首《赠汪伦》。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李白在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自己去读读吧!并用“□”标出生字。

  2、认记生字: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认记,并为其组词。

  (2)抽生说说记的哪个字,是怎么样记住的?

  (3) 学生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读古诗两遍,看看能示不能将古诗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古诗大意。(教师相机点拨)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四、试背古诗

  1、熟读古诗。

  2、老师讲诗意,学生看图试背古诗。

  3、抽生背古诗。

  4、齐背古诗。

  五、学习写字

  1、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请学生为自己感兴趣的生字组词。

  3、请学生自由观察,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舟:里面的一横要出头,上下各有一点。

  客:与“容”相比较。客:客人 容;容易

  何:与“河”相比较。何:几何 河;小河

  4、学生描红、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六、完成课后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我会填”。

  七、拓展训练

  1、课文中树叶里的生字还有4个我们没学,你认识吗?

  2、你还会背哪些古诗?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3

  《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山行》

  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4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5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保塔实验学校  王晓琛

  【教学目标】

  1、认识“枯”等7个生字,会写“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相应的乐曲、彩笔和画纸、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励引入

  1、回顾已经学过的古诗背诵。

  2、引入学习第一首古诗《草》。

  二、范读激趣

  1、老师范读古诗。

  2、学生自己尝试朗读。

  3、同桌互相交流朗读。

  4、个别展示读。

  三、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四、启发想象,感悟大意

  读了这首诗,老师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他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茂一次,不管烈火怎样无情的焚烧,只要春风一锤,原野上有会长出青青的野草。野草的生命力多强呀。

  1、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眼前出现了那些景象。

  2、四人小组合作画画。

  五、诵读全诗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枯、荣。

  认识这两个生字吗?大声地说说它们的名字。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烧”。

  七、自己读“我知道”

  写好字,背背古诗,读读“我知道”中的内容,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老师。

  第二课时

  一、赏图引入

  1、图画上画的是什么,猜猜画的是什么季节。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新绿初绽的树枝、栅栏、花丛掩映的小径)   当学生说出图画上的小男孩在追蝴蝶的时候,追问:蝴蝶在哪儿呢?   (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花和蝴蝶的色彩)

  2、古时候有个诗人叫杨万里,他也觉得这个小孩捕捉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了一首诗。

  3、老师朗读全诗,在画中找找诗歌描写的景色。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自己大声朗读,读准字音。

  2、展示读,全班交流,纠正读音。

  3、联系朗读故事,要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三、诗话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稀疏的篱笆掩映着一条幽深的小径,枝头的春花已经凋落,绿叶初长,还没成阴,天真的儿童在捕捉一直黄色的蝴蝶,蝴蝶飞金黄灿灿的菜花丛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

  3、把诗中的情景变成一个故事,说给大家听。

  四、有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自由练习朗读。

  2、读给小朋友听,互相评议。

  3、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宿舍徐篱笆稀疏未来

  2、自己读读记记,交流识字的好方法。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未、追、宿、菜。

  4、学生书写。

  【教学后记】

  古诗教学重在对诗的内容的整体把握,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诗的意境来理解诗的内容。在学习《草》这首古诗时,学生对“一岁一枯荣“中的“岁”字理解有困难,我让学生通过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先理解草的生长规律,再来确定“岁”字的意思,学生就明白了。在学习《宿新市徐公店》重在让学生想象后两句诗的情景,让学生自编故事,学生很感兴趣。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6

  【教材解读及设计思路】

  《乞巧》和《嫦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组《古诗两首》选编的两首古诗,本单元组的主题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乞巧》一诗描述的是关于七夕节的传说和古代的人们在这一天乞巧的风俗,而《嫦娥》一诗描绘的是嫦娥在广寒宫里的凄凉生活,两首诗看似毫无关联,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其相关之处——都是关于夜空的神话传说,都蕴含着分离与团聚的思绪。

  基于教材特色和阅读教学的学段要求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思路:

  1.以“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效益”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整合教材、求新求效。

  2.以“引导学生阅读有故事的古诗,走入有情有境的情感世界”为教学方向。

  3.以“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为教学主旨,创设情境、充分品读、学语习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会认4个字,会写8个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复述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4.拓展阅读关于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的诗歌,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入情入境,诵读古诗,了解两个神话传说。

  【教学难点】

  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两首古诗,了解两个神话传说。

  第二课时:拓展阅读,交流感受;书写生字。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1.视频播放《牛郎织女的传说》,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乞”、“巧”。

  二、学诗

  (一)初读全诗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

  ①把字音读准。

  ②想一想,这首诗中,哪个诗句描绘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

  【设计说明: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初步读懂诗意,这是有目的的读、有层次的读、有效的读。】

  2.指名读诗

  (二)品读第一个诗句

  1.交流:哪个诗句描绘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

  2.指名读第一句诗

  3.生自由读诗句,体会诗句中蕴含着的心情。

  【设计说明:引导想像,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积累,走进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想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想想他们一家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深入体悟诗情,同时为第二首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4.根据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指导诵读。

  5.学习生字“霄”

  6.说一说这个诗句的意思;齐读这个诗句。

  (三)品读第二句诗

  1.出示图片(乞巧场面),引导学习“资料袋”,了解古代“乞巧的风俗”

  【设计说明:由于不能事先布置预习,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课后的“资料袋”帮助学习,初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交流:哪个句诗写的是人们七夕乞巧的风俗呢? 指名读。

  3.想像:七夕节里,姑娘们会许下什么样的心愿呢?

  4.回扣诗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你从诗句中的哪些词体会到姑娘们的心愿是那么多,那么美好?(板书:穿尽    几万条)

  5.指导诵读。

  三、小结

  1.有感情地吟诵《乞巧》。

  2.回顾学法:

  ①了解诗里的故事;

  ②走进诗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

  ③展开想象,体会诗句蕴含的感情

  【设计说明: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便有效迁移,高效学习第二首诗。】

  3.背诵《乞巧》。

  嫦  娥

  过渡语:在这七夕的夜晚,当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一家人幸福地团聚,其乐融融的时候,同样是在这片夜空之中,月亮上的广寒宫里,却是一片冷冷清清,幽暗的烛光照出了一个孤独的影子。

  【设计说明:在同样的场景中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为第二首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一、初读

  1.师范读全诗

  【设计说明:这首诗的语言相对比较晦涩难懂,因此,教师的范读很有必要。】

  2.导入,板书课题。

  3.视频播放《嫦娥奔月》

  二、品读

  1.迁移学法,自读《嫦娥》,借助注释,边读边想像:嫦娥在月宫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2.交流:嫦娥在月宫里,过着怎样的生活?你是从哪一个诗句体会到的?

  ⑴读诗句,谈体会。

  ⑵根据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和体验,引导想像。

  ⑶指导朗读。

  3.引导想像,练习说话(选择一句,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①七夕的夜晚,牛郎织女一家人聚在         ,而嫦娥却         。

  ②中秋节的夜晚,家家户户聚在一起         ,而嫦娥却         。

  【设计说明:在此处设计说话练习,目的有二:其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领悟诗意。】

  4.回读诗文:人间的生活多么快乐,多么自由啊!而嫦娥为什么会失去这些曾经拥有过的美好生活呢?再读读诗句,诗中的哪些词让你体会到嫦娥此时的心情?(板书:悔   夜夜心)

  ①理解“悔”:“悔”什么意思?嫦娥“悔”什么?

  ②想像: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后羿又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灵药,嫦娥会怎么做呢?

  ③理解“夜夜心”:可是时光是不会倒流的,所以,每一个夜晚,嫦娥都有着怎样的心情?

  【设计说明:理解“悔”和“夜夜心”是读懂这首诗的关键,也是难点,而引导想像,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最有效手段。】

  5.指导诵读。

  三、总结拓展

  1.总结语:同学们,你们瞧,咱们中国人民多有智慧啊!同样的一片星空,却能想像出《牛郎织女》和《嫦娥》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来!许多诗人也像林杰和李商隐一样,被这些美丽的传说深深打动,他们也把这些故事写进了诗句里。

  2.推荐古诗《秋夕》、《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鼓励课外积累

  四、布置作业

  1.把《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收集关于神话故事的诗歌,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乞巧——穿尽   几万条

  嫦娥——悔     夜夜心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197871264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