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战情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3篇)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两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两首”指的是哪两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师:这两首古诗分别是明代、元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于谦和王冕。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洗砚池   千锤万击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5.检查预习。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3.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5、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这首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石灰吟》。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一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石灰吟》。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三、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四、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墨梅》写作背景

  梅的创始,和文学有密切关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苏东坡等诗人热情地歌颂梅花的丰神和风骨,使人们对梅花产生了无限珍爱的感情,“无声之诗”的画继之而起,侮花也就成为画坛上盛极一时的题材了。

  当时对画梅最有创造和贡献的当推释仲仁和扬补之。仲仁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王冕正是接受了华光、扬、汤一派的传统,孜孜不倦地学习梅花谱和梅花篇,在这基础上,发挥了他的艺术才能。

  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诗先在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句写墨梅的志愿,一个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内在气质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课前思考: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

  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课后反思: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进行描写。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由于学生对这首诗早已熟读能诵,所以学习很轻松,同时还进行了拓展和积累。

  课后反思:

  如果说对于本篇课文的教学有什么要说的,我觉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两节课就学这些太少。我们要补充一些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诗,丰富学生的积累,而且要会灵活应用。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课后反思:

  在网站上看见了关于咏物诗的内容,对自己很有启发,和大家共享: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熟读背诵两首古诗。

  【学习难点】

  领悟春天自然景物的美,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课老师布置的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叫做……

  (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件中的图,你们右图中看到了什么?

  7、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贺知章。

  (简介诗人生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边读古诗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4、从读“咏、碧、妆、裁、剪“要求学生会读,读准。

  5、指名读,请其它学生正音,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⑴ (放远处看到柳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⑵ 诗人从远处看到了柳树,发生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丽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的多好,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2、自读第三、四句:

  ⑴ 接下来,诗人又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样和同桌去读第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⑵ 学生自读,指名读,读到第三句时,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⑶ 读到第四句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去和小伙伴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和同桌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

  4、讲评学生的小绿笔。

  五、指导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学生提出难写的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笔顺要多次书空,记准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要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开来,一捺改成一点。

  “剪”字下面是刀。

  2、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六、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作业

  1、背诵《咏柳》。

  2、读春,积累词句。

  (开火车,每人说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说一个含有“春”的词语,看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

  3、课前搜集的有关“春”的佳句名诗,你们都搜集了多少?

  4、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材料讲出来。

  5、老师出示课件(收集的词语、成语、名诗佳句)请学生来读。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他们对春天是那样欣赏,那样痴情,真可谓是把春天描摹的绚丽多彩,古人赞美春天的诗很多,我们今天学的是南宋诗人朱熹《春日》。

  2、今天咱们学的这首诗,谁知道它们题目是什么意思。

  3、简介诗人朱熹。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朱熹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后,你能猜一猜诗人在写《春日》时的心情吗?

  (高兴、喜悦、欢快、舒畅……)

  (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猜测,大家能从诗文中找出明确的词句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老师点拔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设得、东风面、总是春

  万紫千红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师范读一次。

  8、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滨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

  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出示)《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孔子在书籍中寻找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像是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从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系吗?我们大家要在书海中求知识,因为书的海洋里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学科】小学语文第四册。

  【教学内容】17、古诗两首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新字,书写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受到美好的情感熏陶。

  了解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能说出诗歌大意。

  【总课时目标】

  1、会认“庐、瀑、炉”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窗”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分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会认《望庐山瀑布》中的生字,会写这首诗中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到诗人笔下的瀑布雄伟壮观,生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1、会认《绝句》中的生字,会写这首诗中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能说出诗歌大意。

  3、体会到诗人描写的景色的美丽,感受到作者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教师引导活动:

  1、说到古代大诗人,你会想到谁?

  2、想学习他们的诗歌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位大诗人的诗歌。

  3、通过查找资料,你知道了哪些关于李白、杜甫的情况?

  4、我们今天要学习哪两首诗呢?谁能把诗的题目读出来?

  学生学习活动:

  1、说说自己知道的古代大诗人的名字。

  2、产生学习愿望,齐读课题,知道作者是李白和杜甫。

  3、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李白、杜甫的情况。

  4、个别读诗题,认识“庐、瀑”二字。 

  二、自读第一首诗

  教师引导活动:

  1、你想怎样来学习古诗?根据学生回答点拨。

  2、自由地、轻声地读一读,把古诗读通顺,看谁读得正确。

  3、能弄懂这首诗的意思吗?把不懂的地方注上符号。

  4、在学习中,你有了哪些收获,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告诉你的同桌吧。

  学生学习活动:

  1、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目的:读准字音、看插图、了解诗歌意思、朗读吟诵、表达感情。

  2、自由轻声读,认识古诗中的新字,把古诗读通顺。

  3、边读边想诗意,标注不懂的地方。

  4、同桌交流。

  三、读诗歌、识生字、正音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生字卡片:

  认识这些生字了吗?

  2、谁能大声地朗读这首诗?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读生字,齐读。

  2、个别大声读诗歌。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错。

  四、朗读、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图画: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你读懂了诗歌的哪些词句呢?组织交流,对错误的理解引导纠正。

  3、哪些地方需要老师或同学帮助你理解?适时点拨指导。

  4、你觉得庐山的瀑布怎么样?为什么?

  5、想象自己就是诗仙李白,此时站在庐山瀑布前,看到这壮丽的景象,会怎样吟诵这首抒发自己感情的诗歌呢?

  6、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

  学生学习活动:

  1、用自己的话说图意,描述瀑布的高大雄伟,想象诗人的心情。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自己的感受。

  3、主动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抓住诗中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并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5、想象,并反复吟诵,体会感情。

  6、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感受诗歌中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赛读

  教师引导活动:

  1、哪些同学认为自己朗读得很棒,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2、我们来进行小组朗读比赛好吗?

  3、会背诵这首诗歌了吗?

  学生学习活动:

  1、朗读,听读,评价,进一步体会情感。

  2、小组内朗读比赛,选出最好的一个学生朗诵。

  3、个别学生背诵,评价与鼓励。

  六、拓展

  教师引导活动:

  1、看到这样壮美的景色,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

  2、配乐朗读。

  学生学习活动:

  1、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自己喜欢的音乐。听音乐,配乐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教师引导活动:

  1、谁能背出《望庐山瀑布》?

  2、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背,集体背。

  2、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二、自读

  教师引导活动:

  1、你打算怎样学习《绝句》这首诗呢?

  根据反馈进行方法选择指导。

  2、巡视自读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学习活动:

  1、说说自己的打算和安排。

  2、自读:

  认识生字、读通句子、想想诗歌讲了什么,画出不懂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读诗歌、识生字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交流识字办法。

  2、谁想把诗歌读一读?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认读生字。说说自己认识生字的好办法。

  2、个别读诗歌,其他同学听读、正音。 

  四、交流、感悟、朗读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图画:

  “图画中有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

  2、你看出诗歌中写了哪些景物了吗?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反馈了解学生理解情况。

  3、还有哪些地方你不明白呢?适时点拨。出示图画帮助理解:图中画了诗歌中的哪些景物?

  4、你喜欢这首诗中的什么景物?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的意思。

  5、在这么美丽的景色中,你看出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6、谁能用朗读表达诗人的愉快心情?想怎样读?

  7、你希望在什么样的音乐声中读诗歌?比一比,谁读得好?

  学生学习活动:

  1、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

  2、交流自己对诗歌中语句的理解。

  3、交流,理解,大致懂得“窗含”、“门泊”的意思。

  4、说话:

  喜欢哪些景物,同时了解诗意。

  5、交流,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7、配乐读诗歌,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背诵

  教师引导活动:

  1、谁会背诵了?怎样背得又快又好的?

  2、在学习诗歌中,你还有什么别的发现?引导发现诗句上下联相对。

  3、还想背诵诗歌吗?注意两两相对的词语。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背,交流背诵经验:熟读成诵、理解背诵等。

  2、自由交流观察所得,肯定同学的发现。

  3、描一描,体会、交流自己的写字经验。

  六、教学效果测评

  教师引导活动:

  1、仔细观察这几组字,能告诉大家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吗?

  2、同桌互相背一背,讲一讲诗歌,评一评,谁学得好,谁的进步大。

  3、课外学习的诗歌会背了吗?背给同桌听听。

  学生学习活动:

  1、比一比,再组词:

  今 令 绝 含 岭 决 柳 银 炉 迎 跟 护

  2、同桌互背诗歌,并表扬能讲出诗歌意思的小朋友。

  3、给大家背一首自己学的诗歌。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4

  佚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经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e评价e再读。

  (教师点拨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

  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相互解决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2、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⑴ 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⑵ 《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⑴ 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⑵ 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4、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5、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他们的故事。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评】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本案例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案例中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三、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⑴ 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⑵ 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补充: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⑴ 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⑵ 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5、品读悟意境:

  ⑴ 启发谈话悟意境:

  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⑵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⑴ 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⑵ 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第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熟读成诵。

  【教学反思】

  备课充足,能使上课发挥得更加的好。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走神的彭一龙站起来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 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从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习诗歌的办法,看插图。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近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平时问题最多的蒙哲平站起来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习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也可以互相采访,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这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对话中推进了学习的深入,最后结束,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进行扩诗。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7

  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 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 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⑴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齐读生字新词。

  ⑵ 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分组读诗。

  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⑴ 指名读。

  ⑵ 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⑶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⑷ 师归纳,生质疑。

  ⑸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⑹ 指导朗读: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⑺ 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⑴ 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⑵ 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⑶ 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 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 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分角色试练表演:

  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赠汪伦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件、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系统归纳,温故引新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二、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帮助学生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三、资料补充,突破难点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须填补其中空白,充实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安排一段小插曲,请学生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已听说汪伦是一个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四、情境表演,时空延伸

  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风流倜傥。这时请学生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

  鼓励学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名诗诵读,课外延伸

  1、人生自古伤别离,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

  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8

  【设计理理念】

  李吉林老师说“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思”又加深了对“物”的认识,本课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披情入境,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并在反复的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初步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内蕴。

  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爱心的力量;

  学习借鉴想象在童话中的表达作用,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

  2、过程和方法:

  情至而辞发,创设真切的诗歌情境,以情”发“辞”,“辞”促“思”理解

  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主动积极的探讨对诗意的独特见解。

  在朗读时能自主揣摩,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两首诗以民间故事为依托,以丰富的想象,抒发了诗人一时的心情感受,学习时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体会诗歌高度凝缩,耐人品味的语言美,感爱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从中受到陶冶。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花好月圆,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的音乐带。

  2、收集关于《牛郎织女》,《嫦娥奔月》,了解资料袋关于“乞巧节”的介绍。

  3、收集关于李商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乞巧》

  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1、学生上台讲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乞巧节”的传统习俗:

  导言:美丽的民间故事让我们遐想翩翩,如果我们也能得到织女的智慧和灵巧那该有多好啊,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当一回“诗人”,让我们回到七夕乞巧节这一天去向神仙娘子“乞巧”出示课题,读题。

  2、播放花好月圆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过节的热烈气氛。并说说自己打算怎样过这个”乞巧节”。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并尝试给诗歌划出节奏。

  2、边读边想象过节这个晚上周围的情景怎么样?诗人在这个晚上的感受和心情怎么样?

  场面(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有说有笑……)

  心情:兴奋,喜悦,紧张……

  3、”诗人”交流感受,用相关的诗句抒发内心的感情。

  4、师配以优美的语言描述,引导吟咏诗句:

  一年一度的七夕乞巧节又到到了,诗人你和人们一样来到外面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你禁不住说,(七夕今宵看碧宵)听说牛郎织女就要在这一天度过河桥来相会,(牵牛织妇女渡河桥)家家户户在这个美好的晚上望着圆圆的秋月,乞取织女的心灵手巧(家家乞巧望秋月),她们穿啊穿啊,在这热闹的夜里不知有几万条丝线从月光下的针孔穿过(穿尽红丝风万条)

  三、再读诗歌,深悟诗情

  1、同桌互读再悟。

  2、(配乐)学生可随乐离位,如临其境,寻找“节日的伙伴”对月朗诵。

  3、检查背诵诗歌。

  四、指导学习生字

  1、自主分析记忆字形:

  注意区别“气──乞”强调“晓”不要多写一画。

  2、指导认真写字,范写“霄”“屏”。

  3、学生选字组词,说句。

  第二课时

  《嫦娥》

  一、谈话导入,简介诗人

  1、教师板书“悲伤”这个词语,请学生分别说出与这种心情有关的词语或场面,

  2、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师相机概括简介李商隐及其悲情诗:

  唐代诗人,一生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歌如《锦瑟》《无题》《夜雨寄北》,而这些诗歌很多都是反映一种悲伤的感情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嫦娥》,生读题。

  (学生静息,酝酿情感。)

  二、情境激qing,初读诗歌,意会诗意

  1、播放《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生根据师的描述展开联想,产生相应的体验,并模拟嫦娥做出叹息状,悲伤状:

  广寒宫里,灯寒壁冷,窗外落叶萧萧、我望穿秋月,一夜无眠,后羿,后羿你在哪里啊?

  2、学生小组交流谈谈在情境描述中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悲伤,寂寞,后悔)

  (出示诗歌),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么样把嫦娥的这种心情描绘出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学生讲关于嫦娥奔月与中秋拜月的习俗由来的民间故事。

  3、解决疑难问题,理解关健词语。

  4、“烛影深”“晓星沉” 分别说明了什么?

  5、嫦娥此时的心情怎么样?从诗歌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6、学生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意。

  三、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1、(配乐)自主练读诗歌,边读边想象。

  2、小组读,互相指点。

  3、指点名读,师生评议,相机指导读出节奏。

  4、背诵诗歌。

  四、课外拓展

  了解李商隐的其它诗歌。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联想言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0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1、教法:

  启发感悟。

  2、学法:

  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枯”等几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7个生字是重点和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是难点。

  〖教具准备〗

  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彩笔及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励引入

  老师听说,有的同学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请你大声的背给大家听一听。

  (抽学生背)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古诗。

  板书出示课题:草。

  二、老师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吟诵。你们想读吗?自己试试。

  2、学生自读。

  3、会读了吗?请读给同桌听一听。

  (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4、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注意:草、岁、尽、吹、生等字音。

  5、齐读。

  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感情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抽生诵读。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老师给以恰当的指点。

  3、大家齐读。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读了这首诗,老师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它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茂一次。不管烈火怎样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原野上又会长出青青的野草。野草的生命力多强啊!

  1、学生自读体会。

  2、看书上的图,进一步体会。评议这幅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下来。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枯荣

  2、写一写这两个字,再写一写“烧”字。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注意:“荣”字的秃宝盖要写宽点,“烧”的右上角没有点。

  4、学生书写,老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检测

  抽测古诗背诵、朗读情况。

  八、课堂小结

  写好字,背好诗的同学,可以自读“我知道”中的内容,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后记〗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无论从背诵课文还是书写生字,学生都表现了极大的自主性.自己预习熟读成诵,利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学写生字.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感悟。

  学法: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会写“未”等9个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3、认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古诗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赏图引入

  图上画的什么?是什么季节?注意区别花与蝴蝶的色彩。

  1、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特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一首诗。

  (出示全诗)

  2、老师朗读全诗。

  这首诗是不是写出了画中的景色?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自己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注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的给大家听听。发现读的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读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节奏。

  三、图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稀疏的篱笆掩映着一条幽深的小径,枝头的春花已经凋落,绿叶初长,还没成阴。天真的儿童在追捕一只黄色的蝴蝶,蝴蝶飞进黄灿灿的菜花从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

  3、你们能不能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分小组合作编故事,推选一个代表讲故事)

  四、有感情的读全诗,练习背诵

  4、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5、读给别人听,互相评议。

  6、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桌交换背诵。

  7、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

  (师: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2、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3、谁能把自己记字的好办法告诉大家:

  ⑴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⑵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未:上横短,下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追:注意提示上边的笔顺,整个字先写上边,后写走之。

  宿:宝盖头不宜写的太宽。

  六、课堂检测

  指名、分组、背诵古诗。

  七、课堂总结

  回去以后可以把古诗背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教后记〗

  学习本课之后,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是学生能根据第一首诗的节奏,划分出第二首诗的节奏。并能够根据上一课学过的“离”字识记“篱”字。在书写方面也能把各种方法运用的恰倒好处。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1

  之二

  佚名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用张开的手来帮助理解——“横看”五个手指像五座山峰;侧看就是一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要想象:远处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样——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处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低处看到的可能是——悬崖峭壁,仰头看那山是十分雄伟……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2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 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

  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开火车读。

  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⑴ 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首 十──古 古──居 亡──忙 因──烟 口──知

  ⑵ 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岁──多 放──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 古诗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根据学生质疑可适当引导:

  ⑴ 晓:是天刚亮的时候。

  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 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 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 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⑵ 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学生: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学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⑶ 自由练习背诵。

  ⑷ 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

  ⑸ 集体背诵。

  五、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  村  首  醉  出  散             

  chu shou san  zui   shi   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具准备〗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悟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

  (清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

  (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 (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⑴ 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

  (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

  ⑵ 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

  ⑶ 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

  读一读:

  古 声 多 处 知 忙

  2、学生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

  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忄”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   韩愈《晚春》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的】

  1、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3、会朗诵、背诵两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的喜欢,最近课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⑴ 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⑵ 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⑴ 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

  ⑵ 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⑶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⑷ 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⑸ 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

  ⑴ 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⑵ 交流。

  第四步:

  ⑴ 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⑵ 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

  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

  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将去领略另一首古诗的迷人风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们自由读古诗,在读的同时用铅笔勾出生字,多读几遍。

  2、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片)

  3、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最快。

  4、全班交流思考的结果。(说得好的教师给予表扬,同时重复强调,让生加深印象。)

  5、对生字进行扩词训练。

  三、学习古诗

  1、对苏轼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⑴ 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⑵ 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⑴ 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潋滟、空蒙、奇、西子

  ⑵ 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⑶ 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⑷ 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⑸ 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

  ⑴ 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⑵ 交流。

  第四步:

  ⑴ 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⑵ 背诵这首诗。

  四、完成课后练习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198011264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