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元气怼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微信扫码分享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通用16篇)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篇1

  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在学习时可边理解诗句的意思,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一、我是聪明小裁判(说法正确的画上“√”,错误的画上“×”)

  1、“辞”:左右结构,部首是“舌”,音序是“s”。( )

  2、“孟”:上下结构,部首是“子”,音序是“m”。( )

  3、“君”:半包围结构,部首是“口”,音序是“j”。( )

  二、我能当翻译(写出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会填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在这首诗中(  )两句叙事,(  )两句写景。描写了作者在春天里(         )的情景,表达了(                )的感情。

  四、我能填上表示色彩的词

  (  )毛浮(  )水,(  )掌拨清波。

  (  )日依山尽,(  )河入海流。

  日暮(  )山远,天寒(  )屋贫。

  两个(  )鹂鸣(  )柳,一行(  )鹭上(  )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  )橘(  )时。

  五、我的阅读天地

  我还读过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句,我来给大家背一背,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中送别

  王 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篇2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 两首诗的意思。

  3、能说出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和 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4、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或名句。

  学习过程:

  一 、 自主预习:

  1、搜集描写春天和田园风光的古诗或名句。(整理在读书笔记上)

  2、搜集有关叶绍翁和杨万里的资料以及以前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诗。

  二、自主读悟,合作探究(8分钟自学,5分钟合作交流)

  同学们,自学古诗时可以借助资料、也可以问同伴,但最好的方法是自己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品味诗句的意思。

  1、自己试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和使得韵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理解诗意。

  方法指导:

  (1)解题:  不值:                  “游园不值”的意思是: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                                     

  (2)抓词语,明诗意。

  读古诗,从重点词语入手,试着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重点词语可记在书上)

  应:     怜:    屐齿:     苍苔:    小扣:     柴扉:     篱落:

  疏疏:        一径:      深:        急走:

  (3)看画面,想诗境

  结合课文的插图,想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一幅怎样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悟诗情,巧诵读

  《游园不值》一诗表现了作者                                            

  《宿新市徐公店》表现了作者对                                 的赞美和 

  对的喜爱之情。

  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诵读,比比谁背得既快又有韵味。

  三、交流展示(7分钟)

  四、做一做,看看哪个小组正确率最高!(7分钟)

  1、默写古诗。

  《游园不值》                              《宿新市徐公店》

  2、解释带点的字,说说诗句的意思。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应:             怜:                        小扣: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走:

  4、描写春天的古诗名句。(3到5句)

  五、快乐积累:(8分钟)

  描写春天的诗: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描写田园风光的: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篇3

  1、课前,教师准备有关天门山、西湖的文字、图片资料。如果有条件,制作反映课文内容的有关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2、识字。本课要求认的字不多,只有2个。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如,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中识字;或者画出不认识的或容易读错的字,重点识记;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识字。“妆”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女--妆”。“亦”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

  3、写字指导。“断”“孤”“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孤”字的右边是“瓜”,不是“爪”,要提醒学生注意,“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正”字形比较复杂,建议边示范边指导学生一笔一笔地写。

  4、这两首古诗千古传唱,家喻户晓。诗文意境美、形象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要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对诗句的意思,不必要求学生逐句讲解。

  5、古诗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配画、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幻灯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 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此外,诗中还有许多用词巧妙生动、意境优美的地方,像“楚江开”“至此回”“日边来”“晴方好”“雨亦奇”,老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细心体会。

  6、课文中的两首古诗,也许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例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7、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诗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第一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第二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冰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描绘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的画面,既可以是画诗的局部(某一句诗),也可以是画诗的整体,只要能大体符合诗意即可。

  选做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以请学生当堂背背自己知道的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可以先分小组让同学们在组内交流,再请同学在全班交流。要鼓励学生课后多积累古诗。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篇4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揭示课题:有一个叫贺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来,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出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观察生字,为喜欢的生字组词。

  3、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一个生字的音,学生从卡片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鬓毛衰:头发都白了。

  3、教师范读,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抽生说说。

  5、生根据理解自由读课文。

  四、试背课文

  1、老师叙述诗意,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生互背古诗。

  3、抽生背、齐背古诗。

  第二课时

  一、指导看图,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李白将要离开了,汪伦特地赶来送他,李白十分感动,写下这首《赠汪伦》。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李白在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自己去读读吧!并用“□”标出生字。

  2、认记生字: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认记,并为其组词。

  (2)抽生说说记的哪个字,是怎么样记住的?

  (3) 学生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读古诗两遍,看看能示不能将古诗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古诗大意。(教师相机点拨)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四、试背古诗

  1、熟读古诗。

  2、老师讲诗意,学生看图试背古诗。

  3、抽生背古诗。

  4、齐背古诗。

  五、学习写字

  1、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请学生为自己感兴趣的生字组词。

  3、请学生自由观察,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舟:里面的一横要出头,上下各有一点。

  客:与“容”相比较。客:客人 容;容易

  何:与“河”相比较。何:几何 河;小河

  4、学生描红、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六、完成课后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我会填”。

  七、拓展训练

  1、课文中树叶里的生字还有4个我们没学,你认识吗?

  2、你还会背哪些古诗?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听吗?

  2.指名背。

  3.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是哪两首呢?自读课题。我们首先学习《村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2)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3)指名朗读,正音。

  (4)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

  2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草长莺飞:野草旺盛生长,黄莺自由飞翔。

  拂:飘拂、拂拭、掠过。

  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纸鸢:纸做的风筝。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拂摇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自渎——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 看图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说一说。

  五、作业 :

  1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背诵

  3抄写这首诗。

  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 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 | 竟放纸鸢

  早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你读了这首诗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

  二、初读《宿新市徐公店》

  1揭题,简介作者:

  2题目是什么意思?同桌讨论。(住宿在新市姓徐的人家开设的旅店时看到的景象)

  过渡:诗人住在这家旅店里看到了什么呢?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2)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3)指名朗读,正音。

  (4)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 逐句边读边想: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了,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出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

  树头:树的枝头。未成阴:树叶还不茂盛,还没能形成树阴。

  急跑:快跑。飞入:纷乱地飞进。

  3说说句子的意思:

  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的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没长大,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黄色的蝴蝶纷纷飞入金黄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看图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自渎——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轻读全诗,想想诗人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中就无处可寻了呢?

  3读了这首诗,你还体会到什么?

  4指导朗读,背诵。

  五、练习:

  1诗的前两句写了(稀疏的篱笆、深远的小路、落花的枝头),还写了(暮春)的景色,展示的是一派田园风光;后两句既写了(儿童追逐黄蝶的活泼),又表现了儿童寻找黄蝶时的天真可爱。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趣盎然。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六、作业 :

  1朗读,背诵。

  2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暮春图,涂上颜色,比比,谁画的最能表现出这首诗的意境。

  板书:

  宿新市徐公店

  篱笆稀疏 小路深长 黄碟飞舞 儿童急追

  树头花落 叶未成阴 融入菜花 无处可觅

  景—————人

  静—————动

  暮春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篇7

  佚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经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e评价e再读。

  (教师点拨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篇8

  低年级小学生语感积淀贫乏,识字有限,朗读长句时就显得拖拉难听。如何让他们明白朗读时节奏的快慢、声调的低昂等,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尤其是古诗的朗读,他们读起来像唱歌一样。我总是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感悟,自我评价,让心灵与语言碰撞出火花。

  教古诗《春晓》的朗读时,我先示范朗读给学生听,让他们注意老师的停顿,并根据老师的停顿在诗中画出斜线来,再教他们用“二三二三”的节奏去读,如 “春眠/不觉晓”,读出停顿的节奏,在自由练读后,指名朗读,等该生读完后,我让他们评评自己,我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为什么?”生1:“我觉得自己开始读时没有停顿,好象唱歌一样,不好听,现在我学会了读时有停顿,好听多了。”生2:“我觉得以前我读古诗不像朗读,像唱歌那样,现在有了停顿,就有了节奏,读出像朗读的样子了。”于是,我再次进行了范读,再让学生练读,再读时,学生读得更投入,更出色。

  而在指导《村居》的朗读时,我教他们采用“四三四三”的节奏朗读,即“草长莺飞/二月天”,学生经过上回的学习,这回一点就明,很自然就掌握了朗读古诗的技巧,读起来确实与往时大不一样了。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篇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篇10

  【学习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

  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

  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

  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

  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六、个人建议

  对诗的意思只要大概明白,不必要求掌握。本案中设计的问题比较好:“你看图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第二课时

  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 xíng;“泊”不读pò)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

  画面上有哪些景物?

  (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

  黄鹂 白鹭 雪船  

  2、看图思考:

  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

  (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

  (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

  (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

  (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

  (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七、个人建议

  背诗也要注意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带者美好的心情去背诵。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准备】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1: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

  (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

  (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

  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

  “春晓”的意思就是──? 

  6、过渡: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启发学生质疑)

  (出示卡片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范读。

  2、自读。

  3、指读。  

  4、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诗句,在这基础上体会诗情。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前两句:

  ⑴ 出示图2:诗人本在干什么?诗中哪个词表示睡觉的意思?

  (眠)

  正音。

  你怎么看出来它表示睡觉?“春眠”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睡起来会睡得怎样?

  (很香)

  那“春眠”的意思就是──?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  

  ⑵ (指“觉”)这个字读什么?

  再读。

  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这儿是什么意思?

  (觉得) 

  ⑶ “晓”呢?跟诗题中同一个字,是解释为“天亮”呢,还是“早晨”?

  (天亮)  

  ⑷ 指说第一句的意思。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 

  ⑸ 指导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

  (师范读、指读、齐读) 

  ⑹ 诗人睡得很香,朦朦胧胧中听到什么?

  (鸟叫声)

  你从哪句看出?“闻”什么意思?

  (听到)

  “啼”是一个生字。齐读。意思是什么?

  (叫)

  “啼鸟”解释的时候倒一下,为“鸟啼”,就是──?

  (鸟叫)

  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到处听到鸟的叫声)  

  ⑺ 看图1,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这些鸟在唧唧地欢叫,我们来听一听。

  (放录音,听鸟叫)  

  练说:(  )的鸟叫声 

  再来说说第2句的意思,把(  )填的词放进去。 

  ⑻ 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

  (喜悦)练读:处处/闻啼鸟。 

  ⑼ 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

  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读 1、2句`) 

  2、后两句: 

  ⑴ 诗人坐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鸟叫声,想起了什么呢? 

  ⑵ “夜”指哪一夜?昨天夜里,诗人听到什么声音?

  (刮风下雨的声音)

  ⑶ “花落知多少。”

  “知”组词?这里就表示“知道”。诗人知道花落了有多少吗?

  (不知道)

  “知”解释诗句时就是“不知道”。谁来说说“花落知多少”的意思?

  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注意:开头加“想起”)  

  ⑷ 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想想春天里有哪些花?

  这些花受到风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飘落,落在地上(看图3),看这景象美不美?

  诗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春天花很多很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想到美丽的花朵飘落地上,美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心中又有点儿──?

  (惋惜)

  诗人爱春、惜春,这是他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

  现在老师做诗人,吟一吟这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

  (注意:想象自己站在窗前,面对着满地落花) 

  ⑸ 小结:

  刚才我们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的感情。

  (卡片出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四、朗读成诵  

  1、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听录音范读。 

  3、配乐指读──配乐齐读。  

  4、练背。 

  五、总结学法 

  我们今天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

  理解诗题──理解诗句──体会诗情──读背全诗。希望大家把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六、表演巩固 

  一生上台演一个孙子,师演奶奶,对话: 

  奶:今天你们在学校里学了什么呀?

  生:我们学了《春晓》。 

  奶:什么春大春小的?什么意思呀? 

  生:就是春天的早晨。

  奶:你把这首诗背给我听听。 

  生:…… 

  奶:什么“春眠不觉晓”?哪个“眠”呀?“春眠不觉晓”是什么意思呀?  

  生:…… 

  奶:什么叫“啼鸟”?鸟叫怎么可以用鼻子闻呀? 

  生:……    奶:噢,是听到鸟的叫声。那怎么会有风雨声? 

  生:…… 

  奶:什么“知多少”?那是什么意思呀?

  生:…… 

  奶:哎呀,我的孙子学得不错,说得头头是道,真聪明。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 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 春烟 散学 忙 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  ”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

  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⑴ 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

  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 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

  (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

  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 再现生字

  指导写字“知、忙”。

  四、 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课后记】

  学生基本能学会古诗,了解诗意。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篇12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唐代诗人贾岛写的《寻隐者不遇》和清代诗人袁枚写的《所见》。《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这两首诗简单易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是渗透着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细读中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1、学前谈话,揭示学法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的古诗,谁能背上一首?生1:《望庐山瀑布》生2:《小儿垂钓》生3:《清明》……师:看来大家学会的古诗还真的不少呢。那么,同学们以前是怎么学习古诗的?生1:老师让我们读一读,把意思抄下来让我们背。生2:老师先解释诗句的意思,然后把诗意抄下来,让我们背诵。生3:老师让我们先把诗句读熟,把关键的词句讲一下,把意思抄下来,给我们背。师:如果给你一首古诗,你会自学吗?生:不会生:我可以查书生:沉默。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学习古诗的方法,只要你掌握了这个方法,以后学习古诗就不用老师教了,自己也能学,想知道什么方法吗?生:想师:板书:学习古诗“四步法”: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谁能解释一下这几句话?生:“释”就是解释的意思吧!师:对,非常准确。生:“知”就是知道;生:“明”就是明白;生:“悟”就是懂得,领悟。对,今天,我们就按照这四个步骤,学习这两首古诗。2、释诗题—《寻隐者不遇》(1)抓住重点词语:寻?隐者?遇?不遇?(2)查字典或者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寻”就是寻访,寻找。“隐者”就是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就是遇到,碰到;“不遇”就是没遇到,没碰到。(3)诗题的意思是:没有遇到寻访的隐者。3、知诗人——贾岛讨论:你知道贾岛的什么?生:贾岛是唐朝北京的一名诗人。生:贾岛以前做个僧人,后来还俗了,去考试,由于出生低微,考多次也没考上。生:贾岛写诗很讲究字的准确,“推敲”的故事就是讲贾岛写诗的,他被称为“苦吟派”诗人。师:看来大家知道得还真不少呀。不错。4、明诗意这首诗内容比较容易懂,自己读一读诗句,一句一句地去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看谁说得好?交流:诗人会问童子哪些问题?童子是怎么回答的?想像一下诗人与童子对话时的各自的语气、神态。5、悟诗情师:诗人一路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找到了隐者的家,却没见到隐者,心情如何?生:很失望生:很痛苦生:很难受师:没见到隐者,见到了云雾缭绕的山林,诗人会想到什么?生:山上有小草,小花,还能听到鸟的鸣叫,山林的景色真美生:山间云雾缭绕,真是人间仙境呀!生:这座山上的草药一定很多生:……师:隐者的弟子童子都不知道师傅在哪里,说明了什么?生:隐者隐得很深生:隐者不想让外人知道他的行踪生:隐者看破了社会的黑暗生:隐者看破红尘生:隐者喜爱上这里幽静的山林,喜欢过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师:是什么吸引着隐者到这里隐居的呢?生:这里的景色美生:这里没有尘世间的纷繁险恶生:这里空气好,幽静生:这里远离闹市,很僻静,很适合隐居师:隐者很喜欢过这样的幽静的生活,我们应该尊重隐者的选择。既然隐者隐得那么深,诗人为什么还要去寻访他呢?生:诗人很羡慕隐者。生:诗人很想见到这位高人,跟他畅谈生:诗人想向隐者学习本领生:诗人也羡慕隐者的生活师:是呀,诗人因为屡试不中,尘世险恶,也向往隐者自由无拘,向往山中的清静安乐的生活呢。虽然没见到隐者,但见到了山林的美丽景色,也不虚此行呀!第二节课,让学生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自学《所见》。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篇13

  本课是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第一首《望洞庭》选择的是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像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第二首《峨眉山月歌》描写的是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学新诗前我充分利用插图这个教学资源,让学生仔细观察,进行联想,并谈自己的感受。再反复读诗句,体味优美意境,理解诗意。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比喻写法。一学生读完诗后对诗中的“镜未磨”产生疑问,在他们的印象中,湖面多用银镜比喻,为什么用“镜未磨”?我首先表扬他肯动脑,再简单介绍古人用的铜镜,接着让孩子们看看诗中描写的是何时的湖面,跟前学过描写湖面的进行对比,学生明白了。我告诉孩子们,诗人用“镜未磨”既形象地描述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的景象,又抓住了特点——是在月光下,让人感受到当时那种朦朦胧胧的美。学生体会到了洞庭湖月光下的别具一格的美,也学习了准确用词的妙处。

  教学这两首诗,我一改过去抄抄写写的陋习,引导学生读,品,思,背。大部分学生当堂完成背书的任务。多出来的时间把学生收集到的相关诗文进行整理进行课外阅读延伸,并以此为契机,决定再次组织诗歌大擂台。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篇14

  【知识塔】

  一、苹果该放在哪个盘子里?

  二、我喜欢的词语花,我要多读几遍,还要涂上颜色呢!

  【聪明屋】

  一、小小模仿秀

  我会照样子用字组词,用词造句。

  例:柔 柔和 早晨的阳光很柔和。

  ☆ 林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诗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黄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童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会背,我会填

  【益智园】

  读一读,背一背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kū)荣(róng)。

  野火烧(shāo)不尽,

  春风吹又生。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篇15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宁夏灵州 万淑琴

  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②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3、情感目标:

  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资料。

  学习方法:

  读中感知、感悟、体会。

  学习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开课

  老师渲染氛围:今天老师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第一首《示儿》

  1、自学。

  ①自由轻声读几遍诗句,思考能读懂诗中哪个词语或诗句。

  ②再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诗,看又能读懂哪些内容。

  比如:a、可以结合文中注释,抓住重点词去读诗。

  b、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去读诗。

  C、更可以同桌商量着去读诗。

  ……

  2、汇报。

  告诉老师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3、探究:

  ①引导再读诗句,质疑。

  ②分小组讨论,探究疑点。

  ③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小结。

  板书:

  不见 示儿 九州同 告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呵!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背诵诗句。

  过渡:我国有许多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唐代就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爱国诗人杜甫,他一生忧国忧民,在听到祖国重归统一时,欣喜若狂,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投影显示诗)

  三、学习第二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读诗:

  自由多读多体会,如果发现有不明白的词句可以问同桌、前后排同学或老师。

  2、学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学习这首欢快的诗。

  比如:a、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练习表演读,加上适当的动作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b、爱讲故事的同学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与自己的体会练习描绘诗句的情景。

  c、擅长表演的同学可以找伙伴合作,去练习表演。

  d、如果还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自然都可以试一试。

  3、悟诗:

  分别展示学习方法、结果、体会。

  4、诵诗:

  ①放声自由朗读。

  ②带上愉快的心情背诗。

  四、总结。

  1、建议学生通读两首诗,去探究两首诗的异同。体会两位诗人抒发感情之同,表达方式不同,一悲一喜。

  2、教师及时肯定,强调学习重、难点。

  五、结课。

  陆游流传至今的诗就有9千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也约1千4百多首,除了我们学过的,同学们下课后,还可以再去搜集、阅读、品味、欣赏;另外建议我们班委可以设计一次《古诗朗颂会》或《古诗书法比赛》;比一比,看谁搜集的诗多;朗读的最有感情,书法最漂亮。有兴趣吗?

  附:板书设计 

  不见 示儿 九州同 告知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篇16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教学小结: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249831266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