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仰面清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精选16篇)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篇1

  1.多媒体教学软件文字脚本设计

  序号

  内 容

  媒体类型

  呈现方式

  1自学提纲:

  1,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跟它说话

  2,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做的(请用横线勾出) 又是怎么说的(请用波浪线勾出)

  文本

  直接展示

  2五个课文情节动画:

  1,小青蛙游到桥洞下,"呱呱"大叫,听到回声现象.

  2,青蛙妈妈捡起一块石头,扔进行河里,河水荡起一圈圈波纹.

  3,青蛙妈妈讲解回声的原理.

  4,青蛙妈妈是怎么做和怎么说的句子的示范朗读.

  5,小青蛙再次回到桥洞下,"呱呱"大叫,听到一片回声.

  动画,声音

  动画+声音同时出现

  3课文朗读:

  全文及插图和配乐朗读,(朗读可随时暂停和继续,画面可自动翻页)

  文字,图片,声音

  文字+图片+声音同时出现

  4生字学习:

  课文生字"藏","捡扔","波","荡",每个生字的读音,字形,字意,组词.

  文字,图片,动画,声音.

  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同时出现

  5课堂练习:

  1,用鼠标把字拖到恬当的括号里.(课文中的量词,计算机自动判断,正确就填上,错了就返回)

  2,多音字组词.(学生直接在计算机中打)

  3,根据课文意思填空.

  4,组字游戏.(把字的笔画和部首拆散,让学生拖动鼠标把这些字组合起来,计算机自动记录组字时间,结合出现对照表并可再次修改.)

  文字

  可移动对象交互,按建输入交互

  6实践录像:

  1,山洞中的回声现象.

  2,池塘中的水波碰到石壁返回的现象.

  视频

  视频+声音同时出现

  7电子词库:

  1,本课多音字.

  2,"一"的变调.3,轻声

  文字,声音

  文字+声音同时出现

  8资料库:

  1,回声原理.

  2,另一篇关于回声的课文.

  3,更多的回声现象.

  文字,图片,声音,动画

  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同时出现

  9歌曲欣赏:

  可选择的六首儿童歌曲.

  声音

  声音出现

  10轻松一下:

  10个科普小幽默.

  视频动画

  动画+声音同时出现

  2.教具设计 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展示台.

  2. 教学流程图

  4.资源创新设计分析

  《回声》一课是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运用的整合的一次很好的探索. 我们都知道,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观刺激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在设计《回声》一课时,我们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网络的优势,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协作交流,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取.网络式的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了可能:

  (1)利用多媒体网络监听功能,教师可随时调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观看的材料,聆听的声音,以便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为有效地讲评创造了条件;

  (2)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遥控功能,教师可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键盘或鼠标切入学生的执行环境,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或纠正学生错误;

  (3)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广播功能,教师可向全体学生展示资料,学习方法,还可适时调出学生范例进行讲评,并由学生本人进行及时修改.下面具体谈一谈在《回声》一课中运用多媒体网络精心设计的四个环节:情景激趣,学生质疑--利用课件,自主学习--协作交流,理解课文--课堂练习,效果评价.

  (1)情境激趣,学生质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人类主动探索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对小学生来讲,在学习课文前,教师创设情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对下一步的深入学习产生吸引力.多媒体网络教学正是具备了视听结合,形声并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学生从感官愉悦产生一种全新的感觉.一开课就得用网络的广播功能让同学们带着要求观看一些同学去参观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和南泉仙女洞时欢快吼叫的场面(制成录像),顿时课堂活跃起来,大家完全没想到能看到自己的样子,听到自己的声音,觉得惊奇无比, 互相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只短短的一分钟就让大家又重温了参观的全过程,自然就答出"看到了大家去参观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和南泉仙女洞时欢快吼叫的场面,听到了吼叫声和产生的回声"紧接着师因势利导"通过看录像和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刚刚激起的求知欲被恰到好处地响应,许多疑问迸发而出:"为什么会产生回声 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是不是只有小青蛙的叫声碰到石壁才会返回来产生回声 "……根据生提出的疑问,师由此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要继续学习《回声》这一课,学完后大家就会弄明白."由此可见多媒体网络创设出的情境把学生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激发了求知欲,营造出一促轻松,活跃的氛围.

  (2)利用课件,自主学习

  学生质疑以后就渴求去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广播自学提示:①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他说话 ②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的 (用"--"勾出)又是怎么说的 (用"~~~~~"勾出)(课件)使学生对刚才的质疑更明确化,然后师运用top2000网络系统将"全体教学" 切换成"全体恢复",此时的电脑完全由生自由操作(课件里贮备了课文朗读,课文动画等),生根据自学提示可以调出全文朗读,调出课文动画,可以读,可以讨论,可以动手勾和动笔做书上的填空题.总之,用足够的时间让生在多媒体辅助下自主学习,协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运用网络对学生的自学情况监督察看,做到心中有数,再进行师生交互.

  (3)协作交流,理解课文

  这是一个交流自学情况的环节,以生为主,师为导,利用网络在大组,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具体表现在:

  ①学生针对提出的疑问畅所欲言,并且调出多媒体课件对自己的自学情况进行阐述加以补充说明,还调出声音文件练习朗读.

  ②老师以读代讲,引导生对课文内容,语言文字进一步加深理解;运用网络将生自学时完成的勾画,填空练习示范给全体学生看,并及时让生修改.这样一来,学生一直在自主氛围中学习,兴趣盎然,收到了实效.

  我们设计了这节课的高潮: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弄懂回声是怎么回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散:除了小青蛙的叫声碰到石壁会返回来产生回声以外,还有哪些情况可以听到回声 带着这个疑问,生上网查阅资料(这些资料都是储备在自制课件里的).我们制作课件时,就考虑到学生对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围绕"回声"选择了图,音,像俱全,动静结合,紧扣主题的素材,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选定的素材制作成可自由操作的"资料库".一点开它,就会弹出"1,2,3"三个按钮:"1"是有关回声知识的配有背景音乐的解说;"2"是一个小故事《山会说话吗 》;"3"是体验回声的实践录像.此时,生完全在网上自由徜徉,尽情浏览查阅,边看边听,在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直观的,抽象的例子.然后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将电脑里有的和没有的资料归纳起来.老师运用网络监督察看并参与个别小组讨论.最后老师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探讨,从而得出结论:自然界里所有的声音碰到物体都会返回来产生回声.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网络开拓了信息通道,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激发了兴趣,又培养了创造思维,还教会了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

  (4)课堂练习,效果评价

  ①完成机上填空题.老师用网络广播学生的作业并进行集体评价和自我评价,正确率达到100%,巩固了所学知识;

  ②自由练习.这是一个拓展空间,培养情趣,开阔视野,极具个性化的作业题,生据己所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调资料,可以练习读课文,可以打字,可以点击音乐或幽默放松).使得整堂课一直到结束都保持了一种学生自主,乐学,好学的热烈气氛. 这节课由于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网络优势,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网上查阅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取子知识,训练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培养了情操,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说

  《回声》是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文中配有插图。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它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只小青蛙在调皮的学它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回声的原理。小青蛙的思想感情是随着对回声的认识而变化的。要引导学生读出变化的语气。同时激发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的欲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巩固“呱”“哩”等6个生字,会写“圆”“围”两个字。②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③感悟“捡”“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②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创新目标。

  ① 培养学生再造性想象,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②感悟“捡”“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② 圆、围这两个字达到四会。

  (2)、教学难点

  ① 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二、教法学法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读出小青蛙和青蛙妈妈的各种语气,在教学中采用了导读法。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进行师生互读。在教学1--3自然段时,对重点句子进行范读、赛读、对比读。在教学4-6自然段时,让学生默读、带动作读、小组里边读、分角色读、齐读、带头饰表演读。俗话讲“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阅读教学我把读贯穿于全文。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4—5自然段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轻而易举的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本篇课文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1—3自然段时,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的方式,并且说说都读懂了什么?在教学4—5自然段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青蛙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并且自己选择朗读的内容。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头饰。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设计

  这节课我是分六大部分进行的。

  1、看图谈话,设悬导入。

  我设计两个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并为讲授新课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2、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利用猜字游戏复习巩固生字。

  采取同桌互读和猜字谜的办法来巩固生字,符合低年级儿童思维的特点,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巩固生字的目的。

  3、师生合作,朗读感悟,研究体验。

  首先创设情境,师生互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师生合作,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后图文结合,小组合作,研读1---3自然段。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读完了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都读懂了什么?老师对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指导,达到有感情的朗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朗读方式。为了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教,设计了一个这样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适时点拨。接着实验演示,突破难点,研读4、5自然段。先让学生讨论青蛙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然后进行演示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和小青蛙的叫声,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说水和声波的变化。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让学生明白回声的原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语言。了解回声的形成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采取了演示法,呈现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真实、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回声形成的过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最后,带上头饰演读课文并进行拓展练习。

  4、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观察,说说都发现了什么?教师示范写字。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鼓励写的好的和写的有进步的学生。并挑选学生写的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5、总结全文。

  6、体验性作业。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篇3

  师:我来写一个字,请你认真观察我写的是什么字?

  生:回。

  师:有哪两个字组成?

  生:两个口。

  师:什么意思?从口里出去又从口里回来。

  师:你能用“回”组个词吗?

  生:回来,回家,回去,回归……

  师:写“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是《回声》(板书课题)

  你能说说回声是什么意思?

  生:声音传出去又返回来。

  师:我们同学都预习了,谁来当小老师?(带拼音的)

  生:呱,圈,碰,返

  师:拼音去掉了?

  生:呱呱叫,一圈圈,波纹,碰到,返回来,他在学我说话哩。

  师:生字读好了,放回课文中再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

  师:小青蛙跟着妈妈来到桥洞底下,看到了周围美丽的景色……美不美?

  生:美。

  师:特别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描写了这种景色?

  生: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多美啊,谁再来读一读?一起来读一读。

  师:月亮是什么形状?他们都是圆形,观察圆字,细心看笔顺。

  师:“圆”字什么结构?指导书写。

  生:全包围结构。描红,练写。

  师:实投纠正学生书写。

  师:小青蛙看到美丽的景色,高兴地说什么?看看语文书。

  生:“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指导朗读,小青蛙都高兴地叫起来了,怎么读?

  师:小青蛙特别好奇,他问道:你是谁?你在哪?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

  生:读这句话。

  师:看着这四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两句都是一样的。

  师:我们配合来读,老师读旁白,男生读小青蛙的话,女生读看不见的那只小青蛙说的话。

  师:读了这四句话你想知道什么?

  生:是不是真有两只小青蛙?

  师:真的有吗?

  生:没有。

  师:小青蛙觉得奇怪极了,是不是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呢?

  师:读出奇怪。

  师:那你们从哪知道的?

  生:4、5自然段。

  师:请你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想一想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上岸以后做什么了?用直线画出来。

  生:读出来,做动作。汇报:捡,扔。

  师:妈妈这个动作对波纹有没有影响?波纹发生了什么变化?(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播放课件)

  师:妈妈还对小青蛙还说了什么?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第五)用曲线标一标妈妈说的话。标出有几句话。

  生:读妈妈的话。(4句话)

  师:看看这一段的第几句话是描写水的波纹的?谁来读读?

  师:那描写声音的波纹是哪句话?谁来读读?

  师:声音的波纹就像这水的波纹。

  师:两句话填空。

  生:学生边读边填。(师板书:声波,画桥洞演示)

  师:小青蛙知道了什么是回声,高兴的怎么样?

  生:高兴地一蹦老高。

  生:读一读,读出高兴。

  师:小青蛙明白了什么是回声,你们明白了吗?

  师:做游戏,你们来当我的回声。

  师:小青蛙也觉得特别有意思,他又回到了桥洞下,他欢快的说:“多好玩儿啊!”

  师:指导读出小青蛙的高兴。

  师:什么好玩儿啊?

  生:回声。

  师:你们听到过回声吗?你在哪听到过?

  生:地下通道,立交桥下,楼道里,天坛的回音壁。

  师:纠正不是回声的回答。

  师:我们国家的好多建筑物都用到了回声的知识,你们想看看吗?(播放关于回声的视频)有意思吗?你们可以用放假的时间去天坛公园看一看。

  师:请你再读一遍课文。

  师:留一个作业,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听。

  板书设计:

  声     波

  回     声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奇怪、亲切的语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2、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3、(板书“回”)构成课题,这种声音你听到过吗?(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打开书,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3、下面请同学分段接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

  1、学习第一段:

  ⑴(课件出示插图)说图意,美吗?

  ⑵书上是怎么写的呢?生读第一段。

  ⑶美美地读第一段,指导学生读,理解句子“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⑷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好像个大月亮?用“好象”说句子

  2、就在这美丽的桥洞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⑴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怎样了?(课件出示第二段)学习“呱”字,指导形声字

  ⑵指导读好小青蛙高兴的句子。

  ⑶这时,不知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多好看哪

  当听见有人学他时,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

  ⑷课件出示问句:你是谁,你在哪?朗读指导

  ⑸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小青蛙听后怎么样?出示第三段,指导读好奇怪的语气。随机学习“哩”

  3、学习四五段

  ⑴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看课件)

  ⑵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书上是怎么写的,读第四段。

  ⑶出示字卡“圈”,读。学生用手画一个圈。老师画很多圈,指导一圈圈。河水激起一圈圈什么?出字卡一圈圈波纹,认读。再看课件,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后,波纹又怎样了?

  ⑷填空: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到河岸,又回来。

  ⑸读一下青蛙妈妈的话

  师示范读,评价,学生练习读

  ⑹读了青蛙妈妈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再看课件,填空:声音的碰到要回来。学习“返“

  ⑺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他的心情怎样?从哪看出来的?

  指导读好句子: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4、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了,我们再来读最后一段。

  (齐读)。

  四、总结拓展。

  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课后可以体验回声,和大家谈谈感受。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篇5

  今天是李进老师的师徒活动。为了给几位青年教师搭建展示的舞台,我们将该次师徒活动作为县级教研活动兼强师培训、语文教研大组成员活动,所以全县共约50多名教师参加了活动。活动很成功,两位青年教师王群枫、张霞的上课水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活动之前的试教课,到活动中的正式上课,两位教师都经历了许多次的修改、实践,再修改,再实践,正是这样的反复实践锻炼,打磨,所以他们的成长特别快。尤其是张霞,我听过她所上的《山里的孩子》,后来在新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中上了《影子》一课,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读得有声有色,玩得快快乐乐,记得最清楚的是为了上课,她还借来了电视台拍摄用的照明灯,霎时影子出现了,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孩子们在教室里转起了圈子,和自己的影子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这样的游戏怎能不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呢?课堂呈现了快快乐乐的生命态势,这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最新理念──关注生命,发展生命。今天的《回声》比起前几堂课而言,显得更加成熟了。如果说前几堂课还有雕琢的痕迹,那么今天的课堂显得自然无痕,浑然一体,犹如一个球体。这里有她自身的努力,也有她师傅的指导,这位老师善于寻求帮助,寻求帮助其实也是别人智慧的发挥,譬如:上周她与我通了将近两个小时的电话,聊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聊如何解决,昨晚她又与我讲了自己的为难之处,怕没有落实好导师的指导,因为在实践中她觉得太理性化的语言文字训练会拦腰砍断孩子们的情感线索。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同时告诉她语言文字训练如果显得刚性,就将它软化处理在朗读指导中,同时问问“小青蛙们”:你体会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在这堂课中,张霞进行了很好的处理。还是来看看她几段的课堂片断吧:《回声》

  【导入阶段】

  设计巧妙,一举多得。

  师板书:回声

  师:小朋友,你在哪儿听到过声音?听到什么声音呢?

  生:我在马路上听到汽车的喇叭声。

  生:我听到马路上有嘟嘟声。

  生:我听到田野里小青蛙的呱呱声。

  生:我听到了动物园里小狗的叫声。

  生:我在家里听到电视机发出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听到的声音真多呀!那这样的声音你们听到过吗?板书:回。(构成题目)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学生齐读)回声。再读课文题目。

  生举手问:老师,“回声”是什么呀?

  师:嗯,你真会动脑筋!(板书)是什么?

  生:老师,“回声”是在哪儿的呀?

  师:噢!你也发现了问题,了不起!(板书)在哪?

  生:“回声”是不是很吓人的?

  师:是呀,“回声”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评:从写作的角度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审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通常是从题目开始的,然而本课将这一特点进行了创新。从“声”入手拉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了课文题目,通过熟悉的“声音”与陌生的“回声”比较,又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孩子们对“回声”的质疑,再老实的鼓励下,孩子们的问题一一出现。有人说“教学贵在无痕。”这样的教学设计化有形为无痕,在悄无声息中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初读阶段】

  培养孩子们自主独立的学习行为。

  师:第一次读课文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

  生:读课文要读好听。

  生:要读准每一个字。

  生:读课文还要把问题找出来。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把平时老师教你们怎样读课文的都记住了。真像你们说的,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还可以动动小脑筋。

  (评:初读课文前,通常是老师布置要求。“第一次读课文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给自己提要求,这是老师对主人学习权利的尊重,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初步培养。)

  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丰富。

  【初读课文后】

  师: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些什么呀?

  生:“回声”在桥洞下面。

  师:你真会读课文,知道了“回声”在哪儿。

  生:是声音返回后产生了“回声”的。

  师:你真会研究,像个小研究家。

  生:桥洞底下好像有两只小青蛙呢。

  师:你读课文非常仔细。

  (评:每一句评价语不同,相同的是鼓励、表扬孩子们读书认真仔细,要把课文读进去,把问题读懂。盛新凤老师有句话说:“你把长长的课文读薄了。”以前只知道这是鼓励孩子们的语言,今天才感悟到其实“读薄”也就是抓出了课文内容的主要、重点。也有人说:“你把书读厚了。”意思是说,读出了自己的心得、理解,读出了自己的体会,这些体会、理解、感悟将书本变得厚厚的。看来如何运用好教师的语言确实很有意思,语文教师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点点滴滴,日渐渗透,逐步地熏陶着学生,促进着学生的语文素养。昨天我们的英语教研员对课堂语言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说到了教师的课堂语言许多都是即时生成的,是诱发思维的,是升华主题的,教师独有的教学语言是其教学个性的反映。良好的课堂语言使教学组织得到更完善、更深化、更具逻辑思维,好像是哲学家阐述自己真理所使用的语言,从而解决教学中的主题问题。)

  师:出示插图和第一节课文,你们看到了什么?喜欢吗?

  生:喜欢。

  师:能不能用朗读将你的喜欢与大家分享分享,好吗?

  生1读。

  师:听出来了吗?她有个地方读得特别好。

  生:好像一个大月亮。

  师: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2:美丽的石桥。生2读。

  师:石桥确实很美丽,所以你读得也很美。

  师:这么美的地方,难怪小青蛙高兴地叫起来。小青蛙们,来,一起叫一下。

  生齐读。

  师:可是正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赶快从第二小节中找找看。

  生1:不知道哪儿也有一只小青蛙在叫,真是奇怪。

  师:为什么小青蛙会奇怪呢?

  生1:我高兴地在叫,怎么会另一只小青蛙跟着我叫呢?

  师:其它的小青蛙会怎么想?

  生2:谁在冒名顶替我呀?(众多听课者都发出了笑声。虽然孩子使用的“冒名顶替”不怎么恰当,但是另一只青蛙确实有假的成分,孩子的天真、可爱显露无遗。)

  师:你感到怎样呢,小青蛙?

  生3:有点吓人,还不知道它是什么呢?

  (评:这两个片断,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在她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尽情的朗读,和文本亲近,揣摩小青蛙的心情。教师的引领作用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她的语言既提示表达喜欢的方式,有串连了教学环节,也激发了学生对小青蛙心理的多元解读。)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篇6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 哩 圈 纹 碰 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           )一颗石子,(           )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          ),又一圈圈地(          )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 )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

  教养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填空。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五段青蛙妈妈对小青蛙说的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电教平台)

  多媒体电教软件(课件)

  幻灯机、盛水的玻璃缸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要点:

  诱导预习。

  教学过程 :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理解青蛙妈妈的话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

  一、设疑激趣,导入  新课。

  1.听回声的录音。

  2.你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你想知道些什么?

  3.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什么回事?

  4.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细读,边读边议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示图,用导读的方法回答思考题:

  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

  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

  3.)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

  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小声自由读。

  2.)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4.)检查,示句: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5.)指导读句  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

  a.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b.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6.)(读小青蛙妈妈的问话。)听到有人在学自己说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书上怎么说。

  理解:奇怪极了

  板书:奇怪

  示句:“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7.)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cang

  藏

  过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

  思考: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2.)示第四自然段

  默读:把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把它点出来。

  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jian        reng

  捡          扔

  (用做动作的方法学记这两个生字)

  3.)再找出写河水变化的句子,用“___”划出来。

  4.)做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

  5.)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老师做的实验,跟课文所讲的现象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边读课文的句子,一边想象刚才的情景。

  6.)读句“……河水……荡回来”,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bo       dang

  波纹      荡

  7.)演示动画“扔石头”,进行说话训练。

  8.)齐读这个自然段。

  9.)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结板书: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荡

  过渡: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回声到底是什么回事?看第五自然段,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2.)示青蛙妈妈的话:

  问: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3.)示2、3句话,引导比较,理解。

  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词,再引导悟出声音的波纹与水的波纹相似之处:碰到挡住它们前进的东西,都会回来。

  4.)引导学生板书: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5.)演示动画:青蛙叫的回声。

  练习说话: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6.)填空练习:

  1.水的(    )碰到(    )又(    )回来。

  2.青蛙叫的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也要(   )回来。

  7.)小结板书:明白

  8.)分角色朗读这段。理解:一蹦老高

  过渡:回声多有趣呀,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听那有趣的回声了。

  5.情景导学最后一段。

  四、小结质疑。(略)

  1、按板书小结。

  2、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三节

  教学要点:

  巩固练习,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 :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说回声的形成。

  三、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导田字格的书写,进行扩词,说话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附板书设计 :

  17  回声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荡

  奇怪                             明白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篇8

  教材简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呱呱……青蛙宝宝们好!我是你们的青蛙妈妈,今天妈妈就为你们带来好看的动画片,想看吗?

  生:想看。

  (师播放回声的录音)

  师:告诉妈妈,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这就是回声(板书课题)

  师:宝宝们还在哪儿听到过回声呢?

  生:(各抒己见)

  师: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宝宝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宝宝们如果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宝宝怎么办?

  生:看拼音识字。

  生:问同学。

  生:┉┉

  师:宝宝们真有办法,那如果遇到难读的句子怎么办呢?

  生:自己多读几遍。

  生:跟着会读的同学读。

  生:┉┉

  师:宝宝真聪明,那大家开始吧!妈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

  (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约两遍)

  二、初读课文识字.

  师: 刚才宝宝们读课文时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大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

  (师出示生字卡片,先点名认,并组词,再全班齐认)

  师:天气太热啦!生字宝宝们都把帽子取掉后躲到了美丽的花骨朵中!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出示生字课件)

  (去掉拼音开火车识字)

  师:生字宝宝们真淘气,他们想和大家捉谜藏呢!他们又藏到了课文里,你们还认识他们吗?下面请大家自由的读课文,把藏有生字宝宝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回指导)

  师:青蛙宝宝们读的真好,你能读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吗?

  (同桌相互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地方)

  师:宝宝们愿意把你们自己认为读的最棒的句子读给妈妈听吗?

  (点名读,师根据读的情况随机指导)

  师:宝宝们读的真棒,你们觉得哪些句子读不好,让妈妈帮帮你们吧!

  (点名说读不好的句子,师随机指导,有意识准备几个疑问句及长句子,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及长句子的停顿等)

  三、理解课文内容.

  师:宝宝们读的真流利,妈妈太高兴啦!想带你们到小河边去玩(出示课件1)瞧!小河上有座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宝宝们感觉怎样?

  生:多好看哪!

  师:是呀!多好看哪!有一只小青蛙也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他也高兴的叫起来了,听,他在说什么呢?(出示课件2)

  生: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你还听见了什么?

  生:我还听见另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哎呀,这好象和我们刚才看的动画片里的回声一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那只小青蛙好奇怪,宝宝们也一定很奇怪吧!下面请宝宝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然后按照书上说的来做个实验吧.,一定会有所发现,不过妈妈有个要求,要听组长宝宝的安排,还要认真的观察。

  (学生做实验)

  师:宝宝们请坐好,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石子扔进水里会有一圈一圈的波纹.

  生:我看见那一圈一圈的波纹碰到盆壁又回来了.

  生:......

  师:宝宝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再来看看青蛙妈妈做的实验吧,大家可要认真看哟!(出示课件3)

  师:宝宝们看见了什么?哪个宝宝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各述己见)

  (师根据生说的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本课件)

  师:重点指导用介绍的语气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刚才宝宝们自己做了实验,也看了妈妈做的实验,妈妈知道宝宝们很聪明,对回声都有所了解啦,哪个宝宝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各抒己见,并根据学生的描述再次出示课件2)

  师:这就是妈妈要给宝宝们说的。(出示的第五自然段文本课件,并范度)

  师:宝宝们,你们觉得妈妈说的好吗?

  生:好!耐心,亲切。

  师:哪个宝宝想模仿一下耐心而亲切的妈妈给其他的小宝宝讲讲。下面请宝宝们自由练习一下吧 !

  (生自由练读.)

  师:现在我们邀请一位青蛙妈妈上场,谁第一个挑战?

  生:我来试一试.

  师:他读的像吗?

  生:我认为他读的还可以,但语气还是不够耐心,亲切.

  师:你能来试一下吗?

  生:可以.

  (师生共同评议.)

  师:宝宝们,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明白了吗?

  生:……

  (师适时板书波纹碰到石壁又返回来的简笔图.)

  师:宝宝们真棒,自己弄清了回声的知识,高兴吗?

  生:高兴。

  师:把高兴的样子表现给妈妈看看。

  (学生自由表演)

  师:有个青蛙宝宝问我:“妈妈,如果当时我不是在桥洞里叫的.而是就在小河边叫的,我会听到自己的回声吗?”哪个宝宝告诉他?

  生:也许不会,因为他的叫声,不会碰到东西返回来。

  师:是呀!如果声音的波纹没有碰到阻挡的东西,就不会产生回声。

  四、拓展。

  师:宝宝们,妈妈再带你们到溶洞去玩吧,瞧,小熊和妈妈也来了,他们在干什么呢?

  出示句子:小熊的妈妈和小熊来到洞口小熊对着溶洞喊:"啊,好漂亮呀."洞内也喊了起来:"啊,好漂亮呀."小熊感到很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

  师:宝宝们,你们能替小熊的妈妈告诉小熊这是怎么回事吗?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各述己见)

  师:大家都是善于动脑筋的好宝宝。今天跟着妈妈知道了很多知识,你们一定还想写今天认识的生字宝宝。

  五、指导书写.

  师:(出示:游  纹)以前妈妈教宝宝们写过好多好多的字,你们观察一下,该怎么写呢?

  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后发言。)

  师:总结(边写边说)"“纹”的绞丝旁是三笔写成的,当丝作为偏旁的时候,一横就要变成提了,旁边文字的一横要微微向上倾斜。 “游”因为是左中右结构,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注意最后一个部分,不是反文旁,它下面是个子字。

  师:宝宝们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写的快的宝宝自己还可以挑选几个写一写。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六、总结课文

  师:今天宝宝们和妈妈玩的开心吗?和妈妈玩,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回答。)

  师:你们今天表现的真是顶呱呱.

  七、实践活动.

  师:宝宝们回家后可以到大山脚下或空房子里去体验一下回声。

  教学反思: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的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于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课前教师就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篇9

  一、激趣导入。

  师:《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生:“声”。

  师: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生:河水流动的声音。

  生:鸟的叫声。

  生:小提琴声。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平时,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学的课文题目又是什么呢?(板书“回”)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想知道回声是什么。

  师: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在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二、初读感知。

  (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课文有六个自然段。

  师:下面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小青蛙跟着妈妈到桥洞里听到回声的事。

  师: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逐段学习课文。

  三、细读感悟。

  师:谁来读第一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读第一段。

  生:这段告诉我们小河上有座石桥。

  师:(出示挂图)这就是书上说的那座石桥,书上还告诉我们什么了?

  生: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师:哪位同学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个大月亮?

  生:(指图说)。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生: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

  师: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

  师: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生:小青蛙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师: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在桥洞底下发现的。

  师:(演示小青蛙和妈妈游到桥洞底下)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么话了,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把话画下来。

  师:我们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好吗?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师:大家想一想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他说的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问的语气。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标点符号看出来的,是感叹号。

  师:说明他心里怎么样?

  生:第一次心里高兴,而第二次话是问号说明他心里很奇怪。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注意语气的不同。

  师: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

  生: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在学我说话?

  生:那只小青蛙到底在哪啊?

  师:对,所以书上用了个什么词?

  生:奇怪极了。

  师:(板书“奇怪”)大家想一想:“奇怪极了”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奇怪。

  师:对,那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去问妈妈。

  师:谁读一下他问妈妈的话?

  师: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谁读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

  师: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生: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了跳到岸上的“跳”字(演示),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

  生:捡起的捡,扔进的扔。

  师:对,大家拿起笔,把这三个字点上小黑点。

  师:大家一起表演一下怎样叫捡起石子扔进河里。

  生:(表演)。

  师: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请大家看录像(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谁能起来说一说。

  生:有人扔进河里一颗石子,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荡回来。

  师:(板画,河水激起波纹)在什么情况下荡回来?

  生: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板画,又一圈圈荡回来)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离着河岸很远,会荡回来吗?

  生:不会。

  师:(指学生读这一段),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水的波纹碰到河岸会荡回来。

  荡

  师:(板书,水波河岸)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读第5段。

  生:(读第5段)。

  师: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其余同学边听边想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生:(读)。

  生: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四句话。

  师: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告诉我们什么?

  生:叫声像水的波纹。

  师:下面我们就学着青蛙妈妈的样子指图说一说。(师边指图边范读)。

  生:(指图说)。

  师: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请同学读一下第2、第3句话。

  生:(读)。

  师:老师把这二句话写到了小黑板上(出示),谁再读?

  生:(读)。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哪儿像?

  生:碰到一个地方都要返回来。

  生: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返

  师:(板书声波石壁)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生:是弯弯曲曲的。

  师:你的意思对了,但说的不准确,我们说水波是一上(一下),一起(一伏)。

  师:对,一起一伏地在动。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

  生:比如说有个人出去有事,想起忘拿东西了,再回去就是返。

  生:“返”就是回来的意思。

  师: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说说这句话。(师示范),谁愿学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

  生:(加动作读)。

  师:青蛙妈妈第4句话又说了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想一想: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

  生:回声。

  师:对,我们就叫它回声。谁来把青蛙妈妈的话完整地读一下。

  生:(读话)。

  师:小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指着图说一说。

  生: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生:……

  师: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师:大家看图,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演示),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它非常高兴。

  师: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想想这句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读第六段)。

  生: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叫了。

  师:他又回去了,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他叫个不停,还听到一片呱呱的回声。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小青蛙的回声。(放录音)你觉得小青蛙现在心情怎样?

  生:很高兴。

  生:很快乐。

  师:对呀,从哪个词看出他很高兴,很快乐?

  生:欢快。

  师:“欢快”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兴奋。

  生:特别高兴。

  师:对,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生:因为他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回事。

  师: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四、总结拓展。

  师:学了这课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回声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声音碰到非常硬的物体会返回来。

  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回家以后从课外书中、从家长那里了解一下,并读一读自读课本的33课《山会说话吗?》。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分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本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捧读本文,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本文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

  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二.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必须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与情绪相关的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对所学知识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巧妙地运用用电教辅助教学,适时用课件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爱学"," 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重视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故我班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朗读的积极性也也较高.在本课的教学中,依然要以"读"为主线,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让学生自己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与课文对话交流,进而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演示,把抽象的声波形象化,使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回声的原理,重难点迎刃而解.

  三.设计理念:

  学习过程的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旨在是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的探究学习,强调了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不太具备主体意识,教师必须培养和引导他们,创设发挥学生主题性的情境,激励和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阅读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表现在:感知个性化,表现个性化,朗读个性化,力争收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的效果.

  3. 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本课中就可以有效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在直观的场景和实验之中理解回声的原理.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个字.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理解青蛙妈妈言行的语句,懂得水的波纹和声音的波纹相似点,从而明白"回声"原理.

  难点:理解"什么是回声,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

  《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讲读课文,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忌把它上成自然课.教学时应主要采用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和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产生回声的原因.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中要紧扣教材重点,在学习青蛙妈妈怎么做的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小组合作进行自学,画出回声原理图,再思考回声是怎么产生的,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使语言文字训练与认识事物统一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看投影演示,明白河水是怎样激起波纹,又是怎样荡回来这一现象,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这一段话,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七.电教媒体的突破和运用

  使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助于学生准确的理解原文字,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突破"理解回声原理"这一教学难点.因此我的电教手段是始终贯穿在我教学的全过程,并收到满意效果.

  八.教学过程:

  本课须用二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品读课文,感悟回声的教学任务.第二课时进行巩固复习生字,练习感情朗读,指导书写生字等教学任务,以下仅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题激趣.

  课件出示课题:回声,师也相机板书(多媒体课件播放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情绪马上被充分调动,他们都聚精会神地注视屏幕)

  齐读课题,师:说说自己想知道什么

  生:什么是回声 在那里可以听到回声呢

  课件播放:小孩对着大山喊的动画,初步感知"回声".

  (此环节的设计可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回声,并激发学生想深入了解"回声"的欲望)

  导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关于"回声"这一科学现象的童话.

  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a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b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及时提出阅读要求,也是再次提醒学生预习的基本步骤和要求)

  课件出示生字,检查生字读音,可采用自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练读.

  游戏识字:出示带有青蛙图案的生字卡片.

  (该环节安排了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尤其是游戏中识字,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说说你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深入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出示多媒体画面,这就是书上所说的那座石桥,哪位同学能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大月亮

  谁能用"好象"说一句话 (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细心观察,并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师: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生;优美!看课件,小青蛙游过来说:多好看哪!

  谁也想来赞美一下 指名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看课件插图,配乐朗读.

  (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受了美丽景色,学生便对这里的美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朗读起来自然地流露出赞美之情)

  深入学习二.三自然段.

  师: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朗读二.三自然段,思考以上问题.

  小青蛙发现另一只"青蛙"学他说话.

  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小青蛙"学他说什么话

  把他们说的话画下来.

  分角色朗读小青蛙的话.

  看课件播放动画:青蛙妈妈和小青蛙一起游了过来,小青蛙说的话.

  再指名读.

  评析:小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 你怎么知道的

  应该怎样读 谁来读一读

  第一次是高兴的语气,第二次是奇怪的语气.

  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呢

  谁在学我 他在哪里 所以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

  板书:奇怪

  于是,他就问妈妈,谁来读 注意读出奇怪,不明白的语气.

  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呢 我们也一起跟着青蛙妈妈去看一看吧!

  (这一环节的安排主要体现朗读的指导,朗读形式的多样性,通过朗读,加深理解.让朗读为感悟服务)

  重点学习第四段

  齐读第五段: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 我们一起来找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一个:跳到岸上的"跳"(动作演示)大家再找,还有哪些

  这两个动作与什么有关系 你是怎么知道的

  "扔",提手旁,与手有关.

  老师念这一句,学生动手演示捡石子的动作.

  看多媒体画面,观察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a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书上是怎么写的

  全班齐读,教师相机板书:水波)))河岸

  b学习"荡",了解"荡"是什么样子的

  指名朗读第四段的最后两句话,边读边用动作演示荡漾回来的情景.

  c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

  (本环节设计了"我会想"——水的波纹是怎样变化的 并通过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很容易就感受的奥妙所在,避免了烦琐的讲解)

  重点深入学习第五自然段.

  自由小声读第五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自学要求:

  a画出回声原理图.

  b想想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展示学生画的图,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是根据青蛙妈妈说的哪一句话画的

  让学生板书:碰—返回 声波)))石壁

  出示句子: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返"什么旁 与什么有关 什么意思

  谁边做动作边读这一句话

  为什么青蛙妈妈不直接告诉小青蛙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而是先说水波呢

  小青蛙听到的声音其实是——回声.学生齐答.

  课件演示并出示青蛙妈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师相机板书:明白.

  指名读小青蛙的话,体会他兴奋.欣喜的感情.

  分角色朗读第五自然段.

  (本段为教学重点段,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图,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水波和声波的相似之处,并通过做动作让学生自己理解"碰到"又"返回"是怎么一回事,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显得水到渠成)

  学习最后一段

  自由读,思考:这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小青蛙的心情怎样 欢快.

  把小青蛙的高兴欢快读出来.评议.

  扮演读:一个同学扮青蛙,其他同学读回声.

  (体现个性化朗读,尊重学生的朗读体验)

  小节:

  学习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课件出示填空:

  水的波纹碰到( )又( ).

  声音的波纹碰到( )也要( )回来.

  3.还有哪些地方能产生回声

  再播放课件:小孩子对着大山喊叫,出现回声.

  启发学生思考.

  4.教师小节:同学们只要多看,多听,多实践,就一定会比青蛙聪明!

  (利用儿童已有的能力和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板书设计: 碰 遇

  回声 水波)))河岸声波)))障碍物

  荡回来 返回来

  九.教学反思

  满意之处:

  (一)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落到了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行为,是教师单纯的教授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反映在课堂上不在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有学生的声音——读书的声音.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多读.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自由读,齐读,配乐读,指名读,开火车接力读,分角色读….读,始终贯穿着我教学的始终,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读中来,真正做到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首先,《回声》一课的对话较多,小青蛙的思想感情是随着对回声的认识变化的,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读出变化的语气来,如:看到美景很高兴,要用赞美的语调来读,听到回声很奇妙,要读出问话的语调和惊讶的语气来.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他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来.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激发了学生对小青蛙心理的多元解读.其次,在理解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这一难点环节时,借助电教课件的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深入地朗读课文,读中自悟自得,再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一难点便化难为易了.

  (二)恰当地实施电教手段,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适时地运用了电教手段,对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此外,恰当地实施电教手段,还可以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成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效地促进小学生感知认识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本课中讲到的"回声" 较为抽象,学生能听的见,但看不到,摸不着,要理解它产生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呢此时,我用电脑适时展示"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的荡回来"的动画,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再让学生根据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课件中通过青蛙妈妈的讲述,将石头扔入水中激起波纹,波纹碰到岸边又一圈一圈荡回来,在桥洞里,小青蛙的声波碰到石壁也返回来,学生很快就感知到什么是声波,找出了水波与声波的共同点,这样再来认识回声, 对学生来说真是轻而易举.在此课件的出示直观形象,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也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真正做到了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融化知识的难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总之本堂课对电教媒体的巧妙运用,达到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定位恰当,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提到:要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我做到了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师生关系平等化,我尽量用激励性的语言和肯定性的评价,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在重点教学第五段时,我启发学生分组自学,提示给他们两个学习方法:—,画出回声原理图;二,思考回声怎样产生的.努力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感悟能力逐步得到促进.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 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内心的感受,根据理解做一做动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孩子们都能积极乐观的投入学习之中,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些基本理念.

  不足之处:

  课堂上少了提问的声音,"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这是古代圣贤对于学习.思考和疑问的关系所做的精辟论述.学起于疑的道理也是众所周知的,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的重要性,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班学生质疑的声音明显不多.反思教学,我感到在教学中对此有所忽视,尽管教学对象为二年级的学生,但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开始得到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才能全面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篇11

  一、教材简析

  《回声》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课文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充满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了解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理念精神和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本次教学通过实验演示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做促读,以读促思,读悟结合,来组织教学,多方位组织、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想象、小组学习等活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提高阅读能力。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学习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波纹”、“激起”、“荡回来”等词语意思。

  2、能抓住“奇怪”、“高兴”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能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妈妈说的话,懂得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的相似点,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五、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学会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回声的成因。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看一段录象:用用你的小耳朵。仔细听。

  (播放课件:一位小朋友爬上山顶,对着高山喊:“我来啦!”“太美了!”山谷中出现相应的回声:“我来啦!”“太美了!”)

  (创设情境直奔主题,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引入 课文学习。)

  2、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在录象片段中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有趣的现象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回声》(板书课题)

  3、学生据题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在初读 课文时不难发现一些问题,教师应把注意力引导到这两个问题上来: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里能听到回声?

  (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就是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改变了学生在不明白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跟着老师指挥棒转的现状。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选择一些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欲望和兴趣)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

  (二)学习1、2段

  教师过渡:有一天,一只小青蛙跟着妈妈出去玩,发现一只小青蛙在跟他学说话呢。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他说话呢?

  1、指名读第1、2段,思考问题,读后回答。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利用插图体会比喻句的用处,指导读出环境的优美。

  (三)创设情境,朗读感悟3——6段

  1、引读第三段。小青蛙奇怪极了,就去问妈妈:——。妈妈笑着说——。

  2、妈妈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默读第4、5段,用——画出妈妈怎么做的句子,用     画出妈妈说的话。

  3、学生读完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汇报

  (1)投影出示句子,引导填空。

  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机激起一圈圈(  )。(  )碰到河岸 ,又一圈圈 地(  )回来。

  (2)实验演示。观察水的变化,并说说水的变化。相机理解“激起”、“波纹|”、“荡回来”的意思。

  (3)运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说说对回声的理解,同桌互讲。教师可出示以下两种方式供学生选择练习说话。

  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  )啦。这返回的声音就是(  )。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实验、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让其在活泼、生动的形式中初步了解回声的现象。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抓住“奇怪”、“高兴”“笑着”等词语引导学生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读后评议。

  (通过朗读,指导在读中感悟课文,理解内容,在读中悟情。)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件再次展现课前播放的情境,引导讨论:现在,你知道回声是怎么一回事了?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懂得回声的原理,进一步体会回声的奥妙。)

  2、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大自然是非常奇妙的,关于回声有许多奥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

  (五)实践活动

  到空旷的山谷或房子内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回声是怎么一回事,感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

  (六)板书

  根据回声形成的原理,设计板书如下:

  回声

  碰到

  波纹————石壁

  返回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篇12

  省“新生代”课堂教学风采展示活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

  看图,仔细听。

  师:你听到了什么?

  师:想听一听这奇妙的回声吗?

  师:你在什么地方听见过回声啊?

  师:是啊,在一些空旷的,四周有障碍物的地方都能听到回声。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个和回声有关的故事。

  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师:谁来读

  二、初读课文

  师:想自己来读读吗?

  好,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并数数课文有几个小结。

  检查生字:

  碰返  圈  纹

  师:去掉拼音还能读准吗

  师:生字躲到词语里去了,谁会读?

  碰到  返回   一圈圈    波纹

  师:“返回”这个词有个小秘密,返就是回的意思,再来读读这个有趣的词。

  师:“一圈圈”和“波纹”碰到一块儿了,读。

  看,波纹对你们笑了。

  师:你还知道什么纹?

  检查读课文

  每人读一小节

  老师读一段

  师:听听老师把哪个字读得最轻?

  学老师读

  师:老师再请这位小朋友读,因为他听得最认真。

  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讲读课文

  师:谁听出来了,课文写了谁和谁?

  师:对了,写小青蛙和妈妈发现了回声,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谁来读?

  师:这个美丽的地方有什么呀?

  师:是呀,这桥洞和倒影连起来,就像一个大月亮。

  师:谁来读?

  师:这儿有个词“倒影”是我们今天要写的字。

  看老师写

  师:这三撇怎么写才漂亮?

  三撇是光线,光线一照,就有影子了,请小朋友找到田字格里这两个字,端端正正写一写。

  评价学生作业,读生字“倒影”

  师:这图上还有什么的倒影啊?

  师:是啊,水里太美丽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接着往下读

  师引读

  师:谁能学着小青蛙的样子,叫一叫

  师:这时,不知哪儿也有只小青蛙,叫起来

  引读——小青蛙问,谁来问问?

  师: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吧?

  师:这会儿,我就成了看不见的小青蛙,会学你们说话呢?

  师生扮演角色读。

  师:你们想不想来学一学啊?和同桌两人一起玩一玩吧。

  师:小青蛙总发现有人跟它说的一样,小青蛙觉得怎么样?

  师:奇怪极了就是……

  师:是呀,就是很奇怪,非常奇怪的意思。

  谁来奇怪地问问妈妈。

  一起读

  师:小青蛙问妈妈的时候还在桥洞底下,那会发生什么事呢?

  师:是啊,又会有同样的声音传来。

  师:指名来读小青蛙的话,读回声。

  分角色齐读

  师:你们说,桥洞里真的有一只青蛙吗?

  师:小青蛙也明白了是回声的奥秘。他又回到了桥洞里,一起读最后一段。

  师:小青蛙知道了回声的奥秘,他会说些什么呢?

  一起当他的回声。

  小青蛙找到了新伙伴,可高兴了,一起来读读吧。

  四、游戏复习

  用回声的方法读生字。

  生:回声

  生:桥洞下,山里

  指名学生读课题

  学生自己读课文

  个别读

  小老师带读

  一起读

  指名读这几个词

  皱纹花纹指纹

  生读1、2两节

  哩

  小青蛙和它妈妈

  月亮

  有桥洞有倒影

  学生看老师写

  学生提意见

  水里有树的倒影,有蓝天的倒影

  有白云的倒影。

  指名读。

  奇怪极了

  个别读小青蛙的话。

  是回声。

  跟同伴讲回声的奥秘。

  多好玩呀!

  我真开心呀!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篇13

  教材分析:

  《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了“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旨在通过激励、体验、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和表现欲。使学生在审美、创造、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得到培养。增强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及合作能力,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根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甜美的声音演唱《友谊的回声》,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无伴奏合唱《回声》,感受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的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的回荡。

  3、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探索感知音的强弱。

  教学重点:

  在听、想、唱、创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体验回声这一自然音响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创编并运用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回声。

  教材切入点:

  聆听无伴奏混声合唱《回声》,感受回声这一自然现象。

  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欣赏法、对比法、启发式教学法、鼓励法、交谈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二者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学法: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通过欣赏、感受、游戏、讨论、演唱、体验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电子琴、旋律条、图片等。

  教学流程:

  一、聆听感受

  1、欣赏歌曲《回声》

  问: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声音?

  你能给这首歌曲起一个名字吗?

  2、介绍歌曲:

  《回声》是一首无伴奏合唱的世界名曲,是十六世纪以来的一首经典合唱曲。

  3、复听:

  边看教材中的歌词边欣赏歌曲。

  问:听了这首歌曲,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介绍歌曲的演唱形式:这首歌曲的演唱是采用一支只有几个人的小型合唱组间隔一小节追随一个大的合唱组,形成声音力度强弱的对比,生动的表现了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时强时弱的回荡。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内容把学生引入一个带有回声的山谷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的联想、想像。]

  二、情景创作

  1、问:你们知道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吗?(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入手,引起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铺垫。]

  2、学唱旋律:

  3、回声游戏:

  ①请一名同学模仿全体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②请一组同学模仿另外三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③请两组同学模仿另外两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小结:①人数差距 ②演唱技巧

  [设计理念:通过游戏,使学生在不同的体验中感受回声的不同效果。教师通过对即时的信息反馈进行评价,对学生模仿的效果予以肯定和表扬,培养了学生的成功感与创新精神。通过学生间互评,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4、为学唱的旋律加上力度变化,并演唱。

  5、小组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旋律设计一句话,表现回声的效果。

  [设计意图:以探索自然界(回声)的音响为创作主题,充分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通过探究性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综合表现

  1、欣赏歌曲《友谊的回声》。

  刚才,我们做了回声的游戏,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友谊的回声》。

  2、问:歌曲的速度、情绪?

  3、再次欣赏歌曲,指导学生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设计意图:反复聆听、哼唱歌曲,使学生熟悉歌曲的曲调,减轻学习的难度,为学唱旋律做铺垫。]

  4、学唱歌曲旋律:

  ①教师范唱歌曲旋律。

  ②随教师轻声视唱歌曲的旋律。

  ③随琴演唱歌曲的旋律。

  5、学习歌词:

  ①把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②全体学生按女声、男声、合这一要求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注重音乐与相关学科的整合,帮助学生提高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6、随音乐轻声填词。

  7、完整演唱歌曲。

  8、问:为什么称“友谊的回声”?

  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同时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友谊。

  四、扩展升华

  1、问:除了回声部分有力度变化外,还可以根据歌词加入哪些力度变化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及力度变化的理解,为歌曲加入适当的力度记号,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教师按照学生设计的力度变化演唱歌曲。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师生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全课。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篇14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回声是指声音在向远处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的现象时,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专用的公式,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2.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3.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课文的生字新词,还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把我们带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课件展示“桥景图”)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读一读第一段吧。

  2.过度: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小青蛙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感悟。

  (一)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二段,我们想想小青蛙发现了什么?(在桥洞底下发现的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2.那只小青蛙学它说了什么话,请你用    画下来读一读。请注意标点,读出不同的语气。

  3.谁能给大家演一演呢?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4.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疑问的语气。)

  5.引读第三段:这时候,小青蛙——,于是他——,妈妈——

  6.过度: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请三、四组同学读第四段。想想: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2.青蛙妈妈怎样做呢?它有哪几个动作,你能找出来吗?

  3.青蛙妈妈把石子扔进小河里,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板画:河水激起波纹)在什么情况下荡回来?(碰到河岸)(板画:又一圈圈荡回来)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离着河岸很远,会荡回来吗?

  4.我们一起来看看动画。(课件演示青蛙妈妈把石子小河里) 

  5.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水波  河岸  荡)

  6.过度:青蛙妈妈为什么让小青蛙观察水波纹呢?请看第五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想想青蛙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

  2.大家数一数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你明白吗?

  3.引导理解: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叫声像水的波纹)(师学着青蛙妈妈的样子一边指图一边范读)第二、三句: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板书:声波  石壁  返)师引导比较:水波一起一伏地在动,因此是——(生答:“荡” 回来);而声波是直接——(生答:“返” 回来。)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说说这句话。(师示范,生配动作读)第四句: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回声)

  4.青蛙妈妈可真会讲道理,我们把它的话再完整地读一遍。

  5.(课件演示“回声图”)引导学生边看边说: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6.小拓展:关于回声和声波的知识资料城也有介绍,大家快来读一读p139~140第6、7篇小短文。

  7.除了课文讲的桥洞里,在生活中,我们还会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呢?

  8.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回到课文里看,小青蛙明白了吗?从哪看出来的?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这句该怎样读呢?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齐读第六段。

  2.你觉得小青蛙现在心情怎样?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3.小结:小青蛙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

  三、总结拓展。

  1.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回声的故事吗?小青蛙邀请大家到资料城里阅读p137~139第3、4、5篇故事。

  2.过度:这些回声的小故事有趣吗?老师相信你们编的会更有趣!现在我们进入“小作家天地:回声的小故事可真有趣,我也来编一个!”

  提示:(一)小青蛙学会了回声的知识,高兴极了。他要去告诉小伙伴。他去找谁了?他怎么找?他们说了什么话,还做了哪些有趣的事?

  (二)哪些人或者小动物来到什么地方听到回声?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编一个有趣的故事。

  3.评议习作。

  4.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后继续寻找吧!

  四、板书设计。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篇16

  一、激趣导入。

  师:《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生:“声”。

  师: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生:河水流动的声音。

  生:鸟的叫声。

  生:小提琴声。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平时,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学的课文题目又是什么呢?(板书“回”)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想知道回声是什么。

  师: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在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二、初读感知。

  (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课文有六个自然段。

  师:下面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小青蛙跟着妈妈到桥洞里听到回声的事。

  师: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逐段学习课文。

  三、细读感悟。

  师:谁来读第一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读第一段。

  生:这段告诉我们小河上有座石桥。

  师:(出示挂图)这就是书上说的那座石桥,书上还告诉我们什么了?

  生: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师:哪位同学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个大月亮?

  生:(指图说)。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生: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

  师: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

  师: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生:小青蛙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师: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在桥洞底下发现的。

  师:(演示小青蛙和妈妈游到桥洞底下)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么话了,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把话画下来。

  师:我们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好吗?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师:大家想一想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他说的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问的语气。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标点符号看出来的,是感叹号。

  师:说明他心里怎么样?

  生:第一次心里高兴,而第二次话是问号说明他心里很奇怪。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注意语气的不同。

  师: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

  生: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在学我说话?

  生:那只小青蛙到底在哪啊?

  师:对,所以书上用了个什么词?

  生:奇怪极了。

  师:(板书“奇怪”)大家想一想:“奇怪极了”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奇怪。

  师:对,那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去问妈妈。

  师:谁读一下他问妈妈的话?

  师: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谁读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

  师: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生: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了跳到岸上的“跳”字(演示),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

  生:捡起的捡,扔进的扔。

  师:对,大家拿起笔,把这三个字点上小黑点。

  师:大家一起表演一下怎样叫捡起石子扔进河里。

  生:(表演)。

  师: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请大家看录像(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谁能起来说一说。

  生:有人扔进河里一颗石子,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荡回来。

  师:(板画,河水激起波纹)在什么情况下荡回来?

  生: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板画,又一圈圈荡回来)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离着河岸很远,会荡回来吗?

  生:不会。

  师:(指学生读这一段),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水的波纹碰到河岸会荡回来。

  荡

  师:(板书,水波河岸)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读第5段。

  生:(读第5段)。

  师: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其余同学边听边想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生:(读)。

  生: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四句话。

  师: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告诉我们什么?

  生:叫声像水的波纹。

  师:下面我们就学着青蛙妈妈的样子指图说一说。(师边指图边范读)。

  生:(指图说)。

  师: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请同学读一下第2、第3句话。

  生:(读)。

  师:老师把这二句话写到了小黑板上(出示),谁再读?

  生:(读)。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哪儿像?

  生:碰到一个地方都要返回来。

  生: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返

  师:(板书声波石壁)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生:是弯弯曲曲的。

  师:你的意思对了,但说的不准确,我们说水波是一上(一下),一起(一伏)。

  师:对,一起一伏地在动。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

  生:比如说有个人出去有事,想起忘拿东西了,再回去就是返。

  生:“返”就是回来的意思。

  师: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说说这句话。(师示范),谁愿学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

  生:(加动作读)。

  师:青蛙妈妈第4句话又说了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想一想: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

  生:回声。

  师:对,我们就叫它回声。谁来把青蛙妈妈的话完整地读一下。

  生:(读话)。

  师:小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指着图说一说。

  生: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生:……

  师: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师:大家看图,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演示),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它非常高兴。

  师: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想想这句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读第六段)。

  生: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叫了。

  师:他又回去了,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他叫个不停,还听到一片呱呱的回声。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小青蛙的回声。(放录音)你觉得小青蛙现在心情怎样?

  生:很高兴。

  生:很快乐。

  师:对呀,从哪个词看出他很高兴,很快乐?

  生:欢快。

  师:“欢快”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兴奋。

  生:特别高兴。

  师:对,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生:因为他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回事。

  师: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四、总结拓展。

  师:学了这课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回声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声音碰到非常硬的物体会返回来。

  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回家以后从课外书中、从家长那里了解一下,并读一读自读课本的33课《山会说话吗?》。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252891267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