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看似乖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微信扫码分享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精选16篇)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1

  课例:

  苏教版第三册《有趣的发现》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说说岛上有什么奇异的现象?

  生自读课文,相互讨论。

  (投影出示一段话: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顶得住大风,所以也能生存下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刮到海里,便逐渐地消失了。)

  师:我们一起来念念这句话,想想这里写了几种昆虫?

  生:写了三种。

  生:翅膀大的、翅膀小的、没有翅膀的。

  师:当大风吹来的时候,它们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展示课件)

  生在课件的感染下,自发地做出了各种动作。

  师:谁先来演示一下,再告诉大家,你都遭遇到了什么?

  生边说边表演,其乐融融。

  生:我的翅膀太小了,狂风一吹,我的小命就难保了,(说着往旁边一倒,面带恐慌的神情)想不到掉进海里,淹死了。(鼓掌)

  生:我是一只没有翅膀的昆虫,大风来了,我就躲在岩石下、草丛中,仍然可以继续爬行。(说着竟钻下了桌肚里…)

  生:我最自在。没有风的时候,我自由地飞翔;大风来的时候,我就飞到安全的地方。(一边说,一边用两只小手不停到煽动)

  ……

  思考:

  过去,在以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营造一种高度紧张、严肃有序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排除各种外在因素,努力将学生们的有意注意及行为统一到计划中的学习需求上,并通过奖惩手段维持课堂纪律。但是,在以学习者知识的主动构建和学习者情感、态度、意志的积极发展为价值的新课堂上,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帮助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习者充分感受到课堂中的安全、轻松、欢愉,从而释放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的情感因素,以张扬他们的个性。

  这些,都在本课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是教者亲切地提问,如“我们一起来念念这句话,想想这里写了几种昆虫?”无论是教者精心设计的课件,或者是教者努力创设的课堂情境,无疑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即课堂中教师的活动都应该服从并服务于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的创造。因为只有学习者的手脚不受束缚,才会闪现出他们的灵性与智慧;只有学习者的思想不受压制,才回迸发出他们创造的火花。这样才能实现积极有效地学习。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2

  这是一篇有关达尔文的小故事,我采用的是问题质疑法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而后梳理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一,达尔文是在哪里发现的?二、发现了什么?三、怎么样发现的?而后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主要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感悟词语。

  结合问题进行朗读。当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进行朗读,这样把读的训练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而没有机械的分开读与讲,这样的读有学生个人主观需要,学生读的有目的。比如,提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感悟词语方法多样。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这个词语用了引导说话来理解与运用,“反复观察比较”用了追问的形式,问,达尔文是观察比较一次吗?生:不是,师:两次吗?生:不是。师连续追问,而后师总结,他用了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反复观察比较,

  终于找到答案了。“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大的 顶住风 生存

  小的 顶不住风 逐渐消失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不足之处:

  一、教师讲还是太多。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我感觉自己又犯了老毛病。当我提问完后总急着去寻找正确答案,不停的提问多个同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而后感觉自己都在重复与引导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的时候,都告诉自己也要给予耐心的等待,但到时总是赶着一个又一个环节连续,生怕耽误教学进度。

  二、时间安排欠缺。前松后紧,这是一个毛病,前面两个自然段总感觉时间较充足,自己也就罗嗦了一些,总想把问题讲解透彻,其实有些时候却是徒劳。整节课安排的密度也太大,感悟整篇课文放在同一个课时,感觉太紧。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发现》。

  首先说一下教材

  《有趣的发现》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充满探索意味的叙事性作品。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达尔文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发现了岛上的昆虫翅膀都不同。于是,他亲自去岛上观察,终于被他找到了昆虫翅膀不一的答案。在这篇课文中,达尔文以一个智者的形象出现,他既是一个科学家,而在学习此文时,对于天真的孩子们来说,他更是一个能够带领他们走向科学,走向生活,探索问题答案的朋友。此文通过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一方面是在赞扬达尔文仔细观察,勇于探索,亲自实践去找到答案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也在号召我们的孩子要学习达尔文的这种仔细观察,乐于探索的精神。当然,课文还传达给孩子的另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必须要学会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去适应你。这篇课文一共有四个小节,可以按照这四节分为四部分来教学。

  第一部分:(1节):讲述了英国有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

  第二部分:(2节):讲了达尔文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第三部分:(3节):讲了达尔文由观察到的现象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联系,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型特点与能否适应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有趣的发现”。即“适者才能生存”,从而点明题旨。

  第四部分:(4节):指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了重大作用。“非常重要”强调了达尔文后来之所以能在进化论方面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并为人类作出杰出的贡献,与这一发现是分不开的。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编排意图,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达尔文事迹的学习,学习他那种仔细观察,勇于亲自去探索,实践的科学精神。也使学生在脑海中牢记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因此,我将第三条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说教学设计

  在研究教材,钻研教法的基础上,教学设计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 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孩子们,你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吗?”一开始,我会以谈话的方式直接导入。我所抛出的这一问,和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预计学生肯定会不加以思索,踊跃回答。而这一效果正好是我想要的。本来,在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内。会觉得科学味的文章难教。但我这样一问,使孩子们的身心立刻放松下来,课堂内的气氛变得不那么严肃,孩子也就会在乐中学习了,我的目的达到了。接着,我板书课题 “有趣的发现”。课题中有一个二会字 “趣”。所以,教学时,我注上拼音,让学生读准 “趣”的发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纠音: 出示生字词

  bǎi dá wén fǎn fù jiào cún róng yì yán jiū

  一百 达尔文 反 复 比较 生存 容 易 研究

  2在朗读纠音,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课标指出,二年级的学生要能够完整讲述简短的故事了。所以,我的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让我的学生练习说,说不好不要紧,但要敢表达,我会在一旁作指导。我就想为我的孩子们提前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3主问题提出

  课程标准指出,在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孩子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会抛出一个疑问。达尔文的发现是什么呢?他是如何发现的?这是全文教学的一个主问题。主问题,按照我的理解,它就等同于我们的脊梁,因此它是课文教学进程的核心。它对于孩子和作为教师的我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对于孩子来说。它适应了孩子们身心发展的特点。二年级的小孩,他们在课堂上很容易分神,也往往读书,听课没有目标,常常知识跟着附和。因此,这样的主问题,可让他们集中注意力,知道老师说要做什么,而自己又要做什么?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对于老师,主问题作为整课的核心,它可以帮助我们老师把握住课文的重点。况且,问题一提出,孩子们还会由于好奇心的趋势,立即去读文章,对文章有进一步的感知。  (三) 研读课文,深刻领会

  重点研读第三小节,体会达尔文执着的探索精神。

  ① 对比,感觉自己的不足

  先让学生切合自己的实际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问题时,会自己去寻找答案吗?预计:一些学生说有,但由于孩子的阅历不足,大多肯定说没有。于是,老师再话题一转说,我们的科学家达尔文就有,一起来看看。这时,不用老师说,孩子们在心里也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

  ② 紧扣“许多”“反复”“观察”“比较” “终于”,体会达尔文的执着。

  重点句子出示: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先让学生说自己读后的感受,这时候我们老师要充分珍惜孩子的言语,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初步的理解。

  ③ 想象性表演,升华理解。

  让孩子们想象达尔文会怎样观察,谁来给大家看看。这样的表演,由于是直观性的,给孩子留下的影响会更深。当然,因为是课标指出的。也要发展孩子的想象能力,所以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孩子们先是通过自己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在脑海中想象,完成了一个内化过程,接着,我会让他们说,完成了一个外化过程。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④ 对比学习

  首先,让孩子们读一下达尔文找到昆虫翅膀为什么不同的答案,也就是后面的三句话。我一边出示几个画面(1、没有翅膀的昆虫停住不动的画面,2、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在风中的画面,3、翅膀不够大的昆虫的画面),这里出现的画面而不是课文文字,一是考虑到大片文字吸引不了二年级孩子们的长时间注意,二是图片配合风的声音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也容易让他们理解课文,然后看表格填空,自己再说说为什么不同?最后,对比一下,选择一个说你想对它说的话。表格如下:昆虫翅膀(有趣的)发现

  ⑤ 朗读感悟

  本节学好了。我要求学生朗读。因为,朗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听听孩子们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  (四)畅谈体会,加深感悟

  教师是课程的推进者之一,教师能走多远,紧接着,孩子们就能走多远。当然,别忘了我们的孩子,他们也是课程的推进者之一。孩子们对于知识的需求是不会也不可能用言语直接表达的。但作为老师的我们知道,在进行了刚才那么有趣的表演之后,孩子的热情仍旧高涨,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仍然处于颠峰状态,能动性孩子促使他们想要学到更多。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会抛出层层递进的两问:①你们觉得达尔文发现昆虫的翅膀不同后就亲自去岛上探索,观察的做法怎么样?这个问题提出以后,我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其实,从表面上看,孩子们的确是在谈着自己的想法。但实际上,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他们自己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我们知道,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才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这个时候,承接着孩子们所说,老师再简明扼要地帮助孩子总结此文的主旨,起到升华作用。

  (五)启发想象,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内意思的理解和掌握那时远远不够的。拓展延伸可以帮助孩子对文章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因此,①我会请孩子们说说学了这文后感受。可以预计,孩子们肯定会说要学习他的科学精神。这样,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了,比任何的思想教育起到的效果都要好。当然,②我还会让孩子们说说对昆虫有什么想说的话没有?以此引导出“要学会适应环境”这一说法。因为相对于前一主旨重要性是次之的,所以无须花太多时间。③介绍自己知道的科学家以及他们的事迹。

  说说本课教学的注意点

  1、 生字词教学的注意点:比较的“较”,车字旁要注意写法(笔顺和笔画的变化),达尔文的“达“,里面的“大”,把捺改成点。

  2、 朗读感悟的注意点:要将句式中的练习和朗读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

  附板书:

  昆虫(有趣的) 发现

  没有翅膀,翅膀残缺的 不容易被风吹走

  翅膀特别大的 能生存下来

  翅膀不够大的 逐渐消失

  仔细观察 勇于亲自探索实践的科学精神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4

  教学要求:

  1、学习两个生字“达” “文”。

  2、理解课文,让学生知道岛上的昆虫为什么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没有翅膀。

  3、能正确且比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生用“发现”说一句话。

  2、谈话:今天我们学习《有趣的发现》(板书课题)

  3、 题,质疑:你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

  1、自学课文。

  提出自读要求。边读边思考:有趣的发现是什么?是谁发现的?

  2、读情况交流。

  你能解决什么问题?相机学习“达”和“文”。

  3、理解课文。

  (1)、学生简单介绍达尔文。

  出示:①、达尔文是(   )国(   )年前著名的科学家。

  ②、达尔文是(   )年前(   )国著名的科学家。

  (2)、看投影。

  达尔文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他发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读句子)

  岛上的昆虫有几种情况?还缺少哪一种情况?

  如果你是达尔文会想什么?

  (3)、达尔文怎么做的?理解:反复观察比较

  (4)、他找到了什么答案?

  有几种情况?跟三种情况的昆虫代表对话。如:小毛毛虫,这个岛上经常刮大风,大风来了你怕不怕?为什么?

  相机板书:   没有……   不会飞   

  ……特别大的   能顶住……  

  ……小的     顶不住……  

  对照板书用因为所以归纳总结,补板书:不大可能…… 

  生存下来

  逐渐消失

  (5)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6)谈话:

  这就是达尔文的有趣的发现,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了解达尔文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怎样伟大的成就。

  4、齐读全文

  5、指导写字。

  6、 附板书:

  没有……     不会飞    不大可能…… 

  有趣的发现  ……特别大的   能顶住……  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5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有趣发现。

  2、指导学说读好三个因果关系的复句,从而领悟适者生存的道理。

  3、指导书写部分生字,掌握部分生字字型。

  【教学重难点】对三个因果复句的朗读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有趣的发现》一课,学习了这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谁能来当小老师领大家一起读呢?

  2、昨天老师又请大家回家读了课文,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达尔文的新发现到底是什么?

  二、学习第二小节

  1、过渡。有一次,达尔文来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他发现了什么呢?

  2、根据回答出示: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没有翅膀,感到很奇

  3、小朋友感到奇怪吗?(奇怪)那么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注意指导:要么……要么……,特别,很奇怪)

  三、学习第三小节

  1、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一读第三小节,然后找出原因来。

  2、 根据回答出示:·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所以也能生存下来。

  ·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地消失了。

  3、分析:(1)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翅膀大的昆虫能生存下来吗?(因为它们的翅膀特别大,顶得住大风。)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来把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出来吗?(因为这些昆虫的翅膀特别大,有顶抗大风的能理,所以可以生存下来谁能读好这句话呢?(指名朗读)(2)那么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为什么也能射干农村下来呢?你能用“因为……所以……”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吗?你们找一下,这句话中没有用因为……所以……,用的是什么呢?(由于……就……)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指读)(3)那些昆虫为什么会逐渐消失呢?出示相关句子,指读这句话。

  4、通过刚才的比较,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呢?或者你知道了什么呢?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5、交流:引导学说呢感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就是能力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没有能力的人会被社会淘汰,不能生存下去。所以我们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本事的人。)

  6、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吧?

  7、那么达尔文怎么会知道的呢?(1)出示:因为他捉来很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2)指名读,注意读出达尔文那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3)师小结:正是因为达尔文不断的去观察,才发现了这个秘密的。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发挥)

  四、学习第四小节

  1、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注意指导好长句子的停顿。

  五、复述课文

  1、小结:(板书)达尔文从考察时发现这个有趣的事情,到后来进行观察比较,最终得出了答案。

  2、谁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来把课文的内容再用自己的话讲一遍呢?(学生自由发挥)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说说如何记忆

  3、师范写,生临摹。

  【教学反思】

  按上述设计,我进行了《有趣的发现》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在进行第三段的教学时,先是自读找出共有几句话,然后找四名同学分句朗读,接着以第二句为例,围绕“什么样的翅膀,因为什么,结果怎样”找重点词,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找出了“没有、不能飞、不大可能”这几个词语,并顺势找出第三、四句的重点词。最后,又再次读了一遍课文,教师用从第二句话中找到的词语说了和第二句话意思相同的句子,让学生练说第三四句。学生有词语作基础,有教师的示范,顺畅地说了出来。说完之后,我就揭示了这就是复述。并让学生试着复述第一、二自然段,由于准备充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总结了抓住关键词复述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6

  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请你们用眼睛仔细的观察一下电教室,与以往的教室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发言)我发现………我看到………

  师:你们真会观察,用你们的眼睛发现了许多相同、不同的东西。英国有位科学家通过观察研究,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发现”——— 引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两遍。

  师;人们常说学贵有疑,就是说学习最可贵的是能提出问题,你能从“有趣的发现”这个课题中发现问题吗?

  生:发现了什么东西?有趣在哪里?

  生:是谁发现了这个有趣的发现?在哪里发现的?

  生:“有趣的发现”有什么用?怎样发现的?

  ………

  师:大家刚看到课题就有了这么多的发现,相信在读了课文以后会有更多的发现。

  只要你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好了,你就能发现刚才这些问题的答案。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并观看课文的动画欣赏,以加深印象。)

  ………

  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是一篇知识性较强的科普短文,如何使学生充满兴趣的投入学习,这是我在备课和教学中首先考虑到的问题。

  (1)联系实际,启发观察,发现“变化”

  在课文的导入部分,我联系学生身处的环境,启发他们观察比较,发现与以往不同的地方。从课堂情况看,学生观察很仔细,发言也积极,较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顺着学生的话语,我又自然的把话题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上。

  (2)紧扣课题,设疑激趣,发现“问题”

  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提出自己想了解的知识,我觉得这既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是检查学生通过预习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学生成了知识的发现者、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灌输的容器”。

  (3)带着问题,自读自悟,发现“真知”

  当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时,他的学习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是真正在读书,问题的答案也许不同,这源于学生独特的感悟。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体验阅读的乐趣,养成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7

  [教材分析】

  的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要求】

  德: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风。

  智: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进行词和句的训练。

  【教学方法】紧扣课文主线“有趣的发现”,以读为主,在读中学习本课。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19  有趣的发现

  2、 解题:“有趣”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

  有趣  达尔文  小岛  昆虫  翅膀

  观察  比较    因为  生存  研究  重要

  (2)出示第3,m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第二、三、四句。

  (3)指名试读课文。

  3、 范读课文。

  三、 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达尔文是什么时候的人?

  2、达尔文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

  3、给“著名”这个词找个近义词。

  四、 当堂巩固。

  1、 熟读课文。

  2、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读生字卡片。

  2、扩词:达  岛  因  存

  二、分析理解。

  1、细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

  (2)第一句中的达尔文干了什么?

  (3)第二句告诉我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4)换词练习:“要么……要么……”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5)出示挂图看图说话练习。

  2、读第三自然段。

  (1)指导读。

  (2)理解第1句。

  “许多”说明了什么?“反复”说明了什么?“终于”说明了什么?

  理解第2、3句。

  这里讲了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

  3、细读率4自然段。

  (1)齐读。

  (2)本文中“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三、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我们要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的精神。

  第三课时

  一、 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

  二、 复述课文。

  1、指导复述课文

  教师指导复述课文的要求。

  主要内容只要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背诵课文。

  2、 指名学生读课文。

  3、 学生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

  4、 指名试复述。

  三、 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夏(      )   校(      )     容(      )     应(      )

  复(      )   较(      )     究(      )     因(      )

  2、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逐渐地(          )       有趣的(            )

  认真地(          )       著名的(            )

  仔细地(          )       重要的(            )

  3、据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           ),就不大可能被刮到海里。

  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            )所以(          )

  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          )便逐渐地消失了。 

  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要求】

  德: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风。

  智: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进行词和句的训练。

  【教学方法】紧扣课文主线“有趣的发现”,以读为主,在读中学习本课。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19  有趣的发现

  2、 解题:“有趣”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

  有趣  达尔文  小岛  昆虫  翅膀

  观察  比较    因为  生存  研究  重要

  (2)出示第3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第二、三、四句。

  (3)指名试读课文。

  3、 范读课文。

  三、 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达尔文是什么时候的人?

  2、达尔文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

  3、给“著名”这个词找个近义词。

  四、 当堂巩固。

  1、 熟读课文。

  2、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读生字卡片。

  2、扩词:达  岛  因  存

  二、分析理解。

  1、细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

  (2)第一句中的达尔文干了什么?

  (3)第二句告诉我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4)换词练习:“要么……要么……”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5)出示挂图看图说话练习。

  2、读第三自然段。

  (1)指导读。

  (2)理解第1句。

  “许多”说明了什么?“反复”说明了什么?“终于”说明了什么?

  理解第2、3句。

  这里讲了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

  3、细读率4自然段。

  (1)齐读。

  (2)本文中“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三、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我们要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的精神。

  第三课时

  一、 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

  二、 复述课文。

  1、指导复述课文

  教师指导复述课文的要求。

  主要内容只要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背诵课文。

  2、 指名学生读课文。

  3、 学生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

  4、 指名试复述。

  三、 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夏(      )   校(      )     容(      )     应(      )

  复(      )   较(      )     究(      )     因(      )

  2、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逐渐地(          )       有趣的(            )

  认真地(          )       著名的(            )

  仔细地(          )       重要的(            )

  3、据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           ),就不大可能被刮到海里。

  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            )所以(          )

  那些翅膀不大昆虫,由于(          )便逐渐地消失了。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8

  抓住关键词语  精读课文

  ——苏教版教材第三册《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旁“车”字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三个因果复句的朗读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由老师问向学生问转变。让学生通过读书发现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尊重学生独特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案)

  一、导入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理解“有趣”的意思。鼓励学生读题目质疑:是什么有趣的发现?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2.指导认读生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人。老师再相机补充达尔文的资料。读好“著名”。换词“有名,闻名”等理解达尔文科学研究的重要地位。

  四、指导写字。

  第一课时(详案)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有趣发现。

  2.指导学说读好三个因果关系的复句,从而领悟适者生存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对三个因果复句的朗读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 复习。

  1. 听写生字词。

  2. 填空:达尔文是(  )年前(  )国著名的(   )。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1. 老师:有一次,达尔文出去考察,来到了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达尔文是在哪儿,他在岛上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什么奇怪的现象呢?

  2.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3.指明学生回答,交流,理解:“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出示句子,再指导读句子,突出“要么……要么……”指导理解岛上的昆虫只有两种形态,不是翅膀特别大,就是没有翅膀,没有第三种形态的。

  4.指导句式练习:      要么       ,要么                。

  5.如果你也在考察的队伍中,你看到这现象,你会觉得怎样?指导读好“奇怪”一词。

  【设计意图:本段教学旨在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1.老师:达尔文看到这奇怪的现象,是怎样做的呢?

  2.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标出一共有几句话,用符号标明。

  3.指导理解:

  (1)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词语“许多、反复、终于”认识达尔文做研究的认真态度,以及感受他做研究的刻苦精神。(你猜猜达尔文会捕捉多少虫子,怎么捕捉?为了找到有力的证据,达尔文一词又一次进行观察考证,反反复复若干次。)

  (2)经过反复的研究,达尔文找到答案没有?答案是什么呢?学生在第三自然段中找一找,并用“   ”画下相关句子。

  (3)指明学生交流,老师相机出示句子,再指名分句子朗读,说一说每句话意思。

  (4)模拟表演,理解句子。

  学生分成三大组,一组翅膀特别大,一组翅膀小,一组没有翅膀。

  老师扮成猛烈吹来的狂风,吹向第一组:第一组学生不动,老师问:你们怎么还没有掉进大海里去?第一组回答:我们翅膀大,能顶住大风,所以不会被你吹走的。

  类似方法吹向第二组第三组,帮助学生感受小翅膀的顶不住大风,被吹进大海,而没有翅膀的根本没有飞行,藏在地上草丛里,自然也不会被吹走。

  (5)学生再次回忆,老师板书,帮助学生深刻识记:

  翅膀小的  顶不住大风                   淹死

  翅膀特别大的  顶住大风  生存下来

  没有翅膀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活下来 

  4.指导学生朗读时对翅膀大的昆虫和无翅膀昆虫能适应岛上的生存环境而感到高兴,对小翅膀的昆虫因不能适应生存环境而遭淘汰寄予深深的同情。

  5.指导学生认识到:这就是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课题中的“有趣的发现”。老师简要介绍:适应大自然的就活下来,即所谓适者生存。

  【设计意图:达尔文又怎样找到答案的呢?答案又是什么呢?紧扣这两个问题,课堂以读为主。学生在读中能得到情感体验:对翅膀大的昆虫和无翅膀昆虫能适应岛上的生存环境而感到高兴,对小翅膀的昆虫因不能适应生存环境而遭淘汰寄予深深的同情。师生模拟表演,是让学生结合已经获得的语言经验对已经熟悉的课文内容进行的个性加工,进一步得知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能否适应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1.这一次太平洋的考察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达尔文的这个有趣的发现,对他后来的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吗?老师谈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正是从达尔文的这次研究开始的,所以这个发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播放图片,了解达尔文的科学研究进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科学研究故事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科学。】

  板书:

  翅膀小的  顶不住大风    淹死

  翅膀特别大的  顶住大风  生存下来

  没有翅膀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活下来

  适者生存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9

  一背景: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7课第二自然段。

  文本解读:

  课文的第二段只用了两句话讲述达尔文在岛上的考察发现,看起来太平淡无奇,很难找到学习语言的切入点。但其中的个别词语却是潜伏其中的很好的语言因素,如“考察”、“发现”、“要么……要么……”“奇怪”等。以这些词为空破口,进入文章进行语言学习,对于低年级来说是切实可行的。

  文本与社会生活:

  文中所提及的“发现”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却给我们一种启示:留心处处皆发现,寻找学习语言的因素,带领学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

  文本与学生经验:

  文章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只存在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的,另一种是没有翅膀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解开了其中的迷。

  尽管表面看来,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不论是一开始文章所预设的“谜面”,以及到后来揭示的“谜底”,都是十分有趣的。所以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语言学习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感受、感悟到其中的“趣”,也就是要充分借文章之“趣”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和兴趣”。

  学习目标:

  1、紧扣“发现”,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读,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并加以运用。

  教学设计:

  文章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是按“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顺序叙写文章,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所以在执教本课第二自然段时,本人力求学生学习语言都紧紧围绕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展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把这些字词带进课文,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去读懂,加以吸收和利用。

  实施: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学习语言片断一:“两进两出”悟“考察”。

  师:我们常说,学贵有疑,就是说学习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提出问题,现在请把你善于观察的眼光转向第二段,能不能从第二段发现问题呢?边看边用铅笔画出来。

  (师行间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划了“考察”、“奇怪”两个词语,板书于黑板上)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呢?就是书读得遍数多了,就能读懂,请小朋友们把第二段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这两个词语。

  (生练读第二段)

  师:谁读懂了第“考察”?哪个来读一读第一话,老师从他的声音里就知道他读懂得了没有?

  生1: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

  师:老师从你的声音里已经听出,你有一点读懂得了。如果能把“考察”用动作做出来,那就说明你是真正读懂了。这可不容易呀,可要好好练习啊!

  (学生边读边练习加动作)

  师:谁来加上动作试试看?

  生2: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后,往左右各看了两眼)

  师(模仿该生动作)述:有点像考察了,请小朋友们都看看图(实物投影展示图)上的达尔文是怎么“考察”的?可以边读边学着做一做,还可以加上你自己考察的动作。

  (学生练读中做“考察”的样子)

  师:这次,谁愿意到前面来考察?

  生3(来至讲台上):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完,该生做出象是在专心致志看一件什么东西似的样子)

  师:达尔文,你在考察什么呢?

  生3:我是在考察昆虫。

  师:发现什么了?

  生3:我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师:刚才考察的那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吧!

  生2上讲台表演读,这次较之第一遍,有很大提高。(师带头为他鼓掌)

  师:让我们跟着这两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用手示意)有一次,——

  (全体学生练习这句话)

  学习语言片断二:纵向拓展用“奇怪”

  师:我们用熟读课文,看课文的插图,用动作做一做的方法,读懂了“考察”,现在大家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或者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

  (学生各自练习)

  生4:他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读时,满脸疑惑,并侧过脑袋,用一根手指指着脑袋。)

  师:请你上来为大家读一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看他有没有读懂奇怪?

  生4上讲台来再读,读时,两条眉毛几乎拧到了一起,表情较之刚才还要出色。

  师:他读懂了吗?

  生5:他读懂了,他脸上做出了“奇怪”的表情。

  生6:他读出了“奇怪”的语气。

  师:他用“语气”和“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读懂了“奇怪”。你们能做到吗?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还不快练!

  (学生练习得十分起劲,各自都做出了“奇怪”的表情,部分学生还兴致勃勃的表演了起来。)

  师指名读。

  生7边读边呈现出满脸疑惑的神色。

  生8边读边比划着昆虫翅膀的大小,读后做出一副愁眉不展的神色。

  生9读后,还喃喃自语:奇怪?怎么这儿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

  师:是呀,只要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小红发现母鸡总是围着鸡窝转,感到很奇怪。还有:奇怪!太阳怎么不从西边出来呢?

  教师出示投影:

  ____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句式说一句话。

  生11:我发现妈妈的头上有白头发了,感到很奇怪。

  生12:奇怪!我掉了的牙怎么还不长呢?

  生13:我发现我的声音从录音机里传了出来,感到很奇怪。

  生14:奇怪!今天我们上课怎么用话筒呢?

  ……

  总结:

  正如在“文本解读”中提到的,课文的第二段虽短小却是文章的一个重点段落,以抓关键词为突破口去学习课文的语言,是我所采用的引导方法。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读得进,悟得出”呢?我想越俎代庖是绝对不是上上之策,告诉他去做做这个词的表情,那个词的动作,学生不但处于被动状态,最主要是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于是我就想何不放手来个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不懂的字词,然后再通过自己阅读,将课文语言吸收进去,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驾驭课文语言。最后,再将内化了语言加以运用。这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与课文的叙述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所遵循的模式是:“发现语言因素——感悟语言因素——悟出语言因素——积累运用语言”。

  最后的学习效果正是应验了那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学得既主动,又轻松,创造性地吸收了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将他们演绎出来,更创造性地进行了运用。

  [1] [2]  下一页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果。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上一页  [1] [2]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10

  教材分析及相关情况说明: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的第七课《有趣的发现》。课文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一次对海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观察,发现了只有适应了环境的变化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体现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对于本班学生来说,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这点他们都能做到。但对于课文中表现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可能并不能很准确的把握。其次,四人小组内讨论问题的学习方法并不陌生,关键是如何更好的配合,如何有效的自主学习,这些都学要加强练习。 几点说明:文章中安排了一些句式练习,如“要么----要么---”“因为---就----”,这要求用别的句式来表达与其一样的意思,这对于他们要求过高了点,因此,在第一课时中,教者就有意的安排了这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复述第三自然段。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可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体会达尔文认真思考仔细观察的科学精神。 环节 学生自学事宜 教师引导事宜 备注 明确自学重点(3分钟) 自学重点: 通过达尔文对岛上昆虫的研究,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体会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并学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复习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科学家,他叫----,哪位同学能够再向大家介绍这位科学家? 课件呈现课题 围绕重点自学 (25分钟)      自学方法 1.自己轻声读课文,读通句子。 2.用“——”画出达尔文在岛上发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 3.用“~~”画出经过研究,他知道了什么?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达尔文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小组交流  方法:交流,补充,总结,质疑 全班交流   教师巡视,并适当指导,点拨。 关注小组按照要求学习,并随机对文中“要么----要么----,因为----就----”进行小组说话练习。 以引导朗读第三自然段中第一句话,点拨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课件呈现自学方法 (师) 汇报:指名分段朗读,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 讨论自学未解 (2分钟) 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而定,教师不强加。(考察与观察区别) 适机处理 若是出现疑问,可让别的小组帮助解决。 点拨自学得失 (3—5分钟)

  1 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表扬 2 这个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3觉得达尔文是个什么样的科学家?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一个高度) 巩固自学成果 (3分钟)  完成练习 出示幻灯片     板书设计 (2分钟) 7        有趣的发现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发现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59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四

  教学要求: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十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课文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电脑光盘、小黑板、每人课前准备一个科学家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三课时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揭示课题,简介达尔文。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词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了解达尔文有趣的发现是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课文二、三自然段。了解达尔文有趣的发现是什么。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精读训练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提问:达尔文是谁?

  (他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人,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2、什么是“著名”?你能换一个词来代替它吗?

  (有名,对,达尔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他第一个对生物的进化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推翻了上帝造人的谎言。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物种起源》,对生物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记着他的名字,这就是“著名”)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达尔文的一个小故事。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插图,达尔文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

  2、简介太平洋: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面积达17968万平方千米。

  3、什么叫“考察”?(就是观察、调查)

  4、你怎么知道这是一个小岛?

  (四周是望不到边的海洋,达尔文站着的地方是一片陆地。所以这是在一个小岛上。)

  5、那么,小岛上的气候怎么样?(经常刮大风)

  你怎么看出来的?(花草树木在风中摆动得很厉害,海上的风浪也很大)

  6、他考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研究昆虫)

  对,他面前就飞舞着许多大蝴蝶。那么。他在这个小岛上发现了什么现象?

  (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7、达尔文觉得很奇怪,你觉得奇怪吗?为什么?大家讨论讨论

  (讨论后小结:除了“翅膀特别大”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就没有翅膀小一点的昆虫,这不是很奇怪吗?)

  8、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要么``````要么``````”两个连在一起用,表示在这两中情况中选择,你可以说一句这样的话吗?(如:我每天早晨起床,要么读书,要么背诗。)

  8、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句:接下来我们去看一看达尔文有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用笔标出这一段有几句话。(四句)

  2、指名分句朗读

  3、出示一组句子,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讨论后小结:第一句只是说了这么一件事,到底这项工作是容易还是困难,并没有说具体。第二句中的“许多”告诉我们达尔文捉的昆虫数量多、种类多。“反复”说明他观察比较了很多次,非常认真。“终于”说明他研究的时间很长,克服的困难很多,很不容易。)

  4、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他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爱动脑筋。)

  5、达尔文找到的答案是什么呢?请读下面的三句话,看看介绍了几种情况。

  (一边指导学生读好这三句话,一边根据学生的归纳板书)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发现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  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讨论讨论“不大可能、很容易、逐渐”等词语的含义)

  6、齐读第三自然段

  7、讨论;你能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什么?什么样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8、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段有几句话?(只有一句)

  指导读好这句话: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象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你觉得达尔文有那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三、    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和他们的伟大成就?

  四、    作业

  1、    练习复述课文

  2、    准备好有关科学家的一个小故事,下堂课开一个小故事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复述课文,进行写字指导,讲讲科学家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 略)

  附板书:                  7、有趣的发现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发现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  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12

  一、请将下列汉字按音序排列。

  趣     著     考     察     因     淹     而

  二、看拼音,写词语。

  tè  bié        bǐ jiào       rónɡ yì       yuán  lái

  shēnɡ  cún      yán  jiū       zhú  jiàn      fā  xiàn

  三、比一比,再组词。

  现(       ) 较(       ) 鸟(       ) 容(       )

  观(       ) 效(       ) 岛(       ) 究(       )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著名的(        )  有趣的(        )   重要的(        )

  认真地(        )  慢慢地(        )   仔细地(        )

  五、选词填空。

  发现             发明

  1、我(       )屋角有个马蜂窝。

  2、爱迪生经过反复实验,终于(       )了电灯。

  观察               观看

  1、老师组织我们去(       )《雷锋的故事》这部电影。

  2、达尔文经过反复(       ),终于找到了答案。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完成练习。

  达尔文捉来 昆虫,反复观察 , 找到了答案。原来,岛上经常刮 ,那些 翅膀的昆虫,   ,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而那些翅膀  ,因为能顶住 ,也   。可怜的是那些翅膀 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  ,便逐渐消失了。

  1、这段话共有_________句话。

  2、为什么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把表示原因的句子用“———”画出来。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13

  过去,在以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营造一种高度紧张、严肃有序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排除各种外在因素,努力将学生们的有意注意及行为统一到计划中的学习需求上,并通过奖惩手段维持课堂纪律。但是,在以学习者知识的主动构建和学习者情感、态度、意志的积极发展为价值的新课堂上,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帮助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习者充分感受到课堂中的安全、轻松、欢愉,从而释放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的情感因素,以张扬他们的个性。

  这些,都在本课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是教者亲切地提问,如“我们一起来念念这句话,想想这里写了几种昆虫?”无论是教者精心设计的课件,或者是教者努力创设的课堂情境,无疑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即课堂中教师的活动都应该服从并服务于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的创造。因为只有学习者的手脚不受束缚,才会闪现出他们的灵性与智慧;只有学习者的思想不受压制,才回迸发出他们创造的火花。这样才能实现积极有效地学习。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14

  文本解读:

  课文的第二段只用了两句话讲述达尔文在岛上的考察发现,看起来太平淡无奇,很难找到学习语言的切入点。但其中的个别词语却是潜伏其中的很好的语言因素,如“

  考察”、“发现”、“要么……要么……”“奇怪”等。以这些词为空破口,进入文章进行语言学习,对于低年级来说是切实可行的。

  文本与社会生活:

  文中所提及的“发现”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却给我们一种启示:留心处处皆发现,寻找学习语言的因素,带领学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

  文本与学生经验:

  文章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只存在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的,另一种是没有翅膀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

  后终于解开了其中的迷。

  尽管表面看来,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不论是一开始文章所预设的“谜面”,以及到后来揭示的“谜底”,都是十分

  有趣的。所以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语言学习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感受、感悟到其中的“趣”,也就是要充分借文章之“趣”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和兴趣”。

  学习目标:

  1、紧扣“发现”,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读,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并加以运用。

  教案:

  文章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是按“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顺序叙写文章,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所以在执教本课第二自然段时,本人力求学生学习语言都紧紧围绕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展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把这些字词带进课文,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去读懂,加以吸收和利用。

  实施

  学习语言片断一:“两进两出”悟“考察”。

  师:我们常说,学贵有疑,就是说学习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提出问题,现在请把你善于观察的眼光转向第二段,能不能从第二段发现问题呢?边看边用铅笔画出来。

  (师行间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划了“考察”、“奇怪”两个词语,板书于黑板上)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呢?就是书读得遍数多了,就能读懂,请小朋友们把第二段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这两个词语。

  (生练读第二段)

  师:谁读懂了第“考察”?哪个来读一读第一话,老师从他的声音里就知道他读懂得了没有?

  生1: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

  师:老师从你的声音里已经听出,你有一点读懂得了。如果能把“考察”用动作做出来,那就说明你是真正读懂了。这可不容易呀,可要好好练习啊!

  (学生边读边练习加动作)

  师:谁来加上动作试试看?

  生2: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后,往左右各看了两眼)

  师(模仿该生动作)述:有点像考察了,请小朋友们都看看图(实物投影展示图)上的达尔文是怎么“考察”的?可以边读边学着做一做,还可以加上你自己考察的动作。

  (学生练读中做“考察”的样子)

  师:这次,谁愿意到前面来考察?

  生3(来至讲台上):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完,该生做出象是在专心致志看一件什么东西似的样子)

  师:达尔文,你在考察什么呢?

  生3:我是在考察昆虫。

  师:发现什么了?

  生3:我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师:刚才考察的那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吧!

  生2上讲台表演读,这次较之第一遍,有很大提高。(师带头为他鼓掌)

  师:让我们跟着这两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用手示意)有一次,——

  (全体学生练习这句话)

  学习语言片断二:纵向拓展用“奇怪”

  师:我们用熟读课文,看课文的插图,用动作做一做的方法,读懂了“考察”,现在大家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或者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

  (学生各自练习)

  生4:他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读时,满脸疑惑,并侧过脑袋,用一根手指指着脑袋。)

  师:请你上来为大家读一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看他有没有读懂奇怪?

  生4上讲台来再读,读时,两条眉毛几乎拧到了一起,表情较之刚才还要出色。

  师:他读懂了吗?

  生5:他读懂了,他脸上做出了“奇怪”的表情。

  生6:他读出了“奇怪”的语气。

  师:他用“语气”和“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读懂了“奇怪”。你们能做到吗?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还不快练!

  (学生练习得十分起劲,各自都做出了“奇怪”的表情,部分学生还兴致勃勃的表演了起来。)

  师指名读。

  生7边读边呈现出满脸疑惑的神色。

  生8边读边比划着昆虫翅膀的大小,读后做出一副愁眉不展的神色。

  生9读后,还喃喃自语:奇怪?怎么这儿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

  师:是呀,只要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小红发现母鸡总是围着鸡窝转,感到很奇怪。还有:奇怪!太阳怎么不从西边出来呢?

  教师出示投影:

  ____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句式说一句话。

  生11:我发现头上有白头发了,感到很奇怪。

  生12:奇怪!我掉了的牙怎么还不长呢?

  生13:我发现我的声音从录音机里传了出来,感到很奇怪。

  生14:奇怪!今天我们上课怎么用话筒呢?

  ……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

  总结:

  正如在“文本解读”中提到的,课文的第二段虽短小却是文章的一个重点段落,以抓关键词为突破口去学习课文的语言,是我所采用的引导方法。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

  读得进,悟得出”呢?我想越俎代庖是绝对不是上上之策,告诉他去做做这个词的表情,那个词的动作,学生不但处于被动状态,最主要是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于是我就想何不放手来个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不懂的字词,然后再通过自己阅读,将课文语言吸收进去,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驾驭课文语言。最后,再将内化了语言加以运用。这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与课文的叙述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所遵循的模式是:“发现语言因素——感悟语言因素——悟出语言因素——积累运用语言”。

  最后的学习效果正是应验了那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学得既主动,又轻松,创造性地吸收了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将他们演绎出来,更创造性地进行了运用。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15

  【学习目标】

  1、紧扣“发现”,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读,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并加以运用。

  3、利用“考察”、“发现”、“要么……要么……”“奇怪”等。以这些词为空破口,进入文章进行语言学习。

  【活动方案】

  活动一:探究发现昆虫奇异现象

  1、读读课文,说说岛上有什么奇异的现象?自读第2自然段。

  2、想想这里写了几种昆虫?(3种。翅膀大的、翅膀小的、没有翅膀的。)

  3、当大风吹来的时候,它们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

  (1)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2)生边说边表演,其乐融融。

  生:我的翅膀太小了,狂风一吹,我的小命就难保了,(说着往旁边一倒,面带恐慌的神情)想不到掉进海里,淹死了。(鼓掌)

  生:我是一只没有翅膀的昆虫,大风来了,我就躲在岩石下、草丛中,仍然可以继续爬行。(说着竟钻下了桌肚里…)

  生:我最自在。没有风的时候,我自由地飞翔;大风来的时候,我就飞到安全的地方。(一边说,一边用两只小手不停到煽动)

  活动二:探究发现找答案

  1、达尔文为解昆虫奇异翅膀之密,都做了哪些实验?

  默读3自然段第1句话,画出相关词。

  2、只要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

  比如:小红发现母鸡总是围着鸡窝转,感到很奇怪。

  还有:奇怪!太阳怎么不从西边出来呢?

  活动三:探究方法复述课文

  1、整体把握,抓好纲目,归纳大意:

  (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3)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4)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板书,抓关键词回顾各部分内容

  逐句引导读懂,理出线索: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检测反馈】

  出示投影:____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16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果。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257631267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