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

甜生软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

微信扫码分享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精选13篇)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 篇1

  一、 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孟(mènɡ mèn) 寸(chùn cùn) 

  缝(fénɡ fén ) 迟(chí cí )

  二、看拼音,再组词。

  fǔ mō ēn qínɡ bào dá yǒnɡ yuǎn

  三、比一比,再组词。

  恩 根 迟 补

  思 很 远 被

  四、读读词语,再写下来。

  湿润 恩情 抚摸 慈爱 注视

  光辉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五、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1、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2、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六、默写《游子吟》加标点。

  七、说说《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 篇2

  苏教版小语教材针对古诗教学难点,创生出一种新型的教材形式“文包诗”,即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解说古诗的来历、背景、内涵等,在叙述中呈现古诗,诗包含其中,是文的一部分。一直以来,设计“文包诗”课型的教学,我们习惯于将阅读理解的重心落在古诗上,以期尽早觅到借文学诗的捷径。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文包诗”课文《母亲的恩情》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古诗虽是“文包诗”的重点,但它毕竟不是课文的全部,教学不能重诗轻文,而是既要读文,又要诵诗,“文”“诗”应水乳般交融地阅读,教学中力避割裂,诗与文的对应要自然适度。

  《母亲的恩情》一文中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古诗《游子吟》的背景和内容,有对母亲关爱子女的记叙,也有子女感悟母亲思情后的抒情。教学中我这样处理文本——

  板块一:整体把握课文主旨

  出示填空题,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作答:

  《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诗人。这首诗是他在(  )岁那年写成的,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着(  )。

  板块二:确定初步自读方向

  诗人永远铭记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恩情呢?让我们走近诗人去探寻!自读第一、二自然段,想想母亲为孟郊做了什么。

  板块三:关键句反复诵读品味

  先后出示:

  1.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2.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3.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通过圈画、诵读、看图、描述等多种方法,在诗人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里走几个来回,让诗句的学习无痕地融于文中。眼看“灯下缝衣”图片,品味文句“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脱口吟出“临行密密缝”,观“村外送行”图,读“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情不自禁地吟:“意恐迟迟归!”

  板块四:回归整体感悟真谛

  学生在初步解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后,带着问题“母亲的恩情在哪里?母亲的恩情是什么?”再次自读这两段体会母爱无私的真谛。

  “文包诗”集资料性、教育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是学生训练想象力、增强语感、提高理解表达能力的绝好凭借。教学《母亲的恩情》,我先后安排了这样几项训练:

  训练一:观察人物外貌,学习规范表达

  师: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啊?让我们借助图片来仔细观察她。(文中第一幅图片)

  生:这位母亲的头发有的黑,有的白。

  师:母亲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这花白的头发是她为子女操心的标志呀!

  生:这位母亲脸上有很多皱纹。

  师:皱纹本是岁月的足迹,可对于这位实际年龄并不算大的母亲来说,分明是为儿女操心的结果!

  生:这位母亲的腰弓着,眼睛眯起来了。

  师:母亲白天劳作,晚上还要就着油灯微弱的光亮为儿子缝衣,太辛苦啦!过度的劳累使她背驼了,眼花了。(生读诗)

  这是一项集观察、说话、理解、感悟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不仅受到语言表达要规范的训练,而且对人物的观察变得更加细致。

  训练二:想象符号内涵,诵读传达深情

  (继续研读句子“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师:同学们,读书可得仔细了,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放过。看看这句话中哪个标点符号引起你的注意?

  生:老师,我觉得这里的省略号最重要。它提示我们,母亲想的还有许多许多。

  师:是啊!让我们来想象一下,母亲还会担忧什么呢?

  生:我的儿子在路上能不能吃得饱呀?

  生:但愿儿子一路上身体健健康康,不要生病!……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想象,把省略的许多内容都说出来了,对这位母亲的了解也加深了。现在你一定能读好“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句。谁来试一试?

  通过想象练说,促进学生调动各自生活体验,与文本互动,用心体味人物情感,再用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表达,集语言感悟、运用为一体。

  训练三:角色置换体验,倾吐内心真情

  师:同学们,刚才随着诗人孟郊,我们感受了一番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母爱。此时,你心里是不是也有话要对母亲倾诉?一句问候,一声抱歉,一个祝福……都可以。

  生:妈妈,您辛苦了!

  生:妈妈,我真不该给您心爱的荣莉花浇上太多的水,让它活活淹死。在这里,我真诚地对您说声“对不起”。

  ……

  (生齐诵《游子吟》表达内心感受)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 篇3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九课。今天上午我执教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整节课讲下来,发现有以下不足:

  一、时间掌握不当,前面有点松,后面有点紧。课堂上在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里,我让学生做完基础达标,里面两个题,一个是看拼音写词语;一个是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填空。小组汇报结果时,前进组里的那个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也积极兴奋地进行了参与合作,我让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问题著名的“著”不是“注”时并表扬了她,全班同学也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给予了她自信,但却浪费了点时间。在第二个环节精读感悟的第一个大问题上浪费了时间。由于进步组学生不能及时领悟母亲的恩情除了缝衣,还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么情谊时,组员陈美言几次重复是缝衣,组长及其他成员也没补充。于是我就这个问题注重了对学生的多元指导。我认为语文就是生活,就是社会。这篇课文是亲情篇,体贴父母、孝敬长辈、知恩图报本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儿童在温室中长大,母亲对他的爱视而不见。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不能专从书本上学那点滴知识,而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来体会孟郊的爱。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爱进行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母亲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全方位让学生去体会母亲对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伟大而无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小组汇报一涌而出。课堂上挖的有点深了,时间悄然无声地从指间溜走了。

  二、学习目标没完成。本文有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2.理解小诗意思,画出课文中诗句的解释,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道理,能背诵古诗。在精读感悟这一环节里,我按层次设计了两个大问题,每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即对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点。学生对这个问题汇报得相当不错,而且连我没想到的,他们都说出来了,很细很透彻。读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知道了作者热爱母亲、思念母情的情感。由于第二个问题品析第4——5自然段没完成,所以也就没让学生利用书中的语句去解释古诗的意思。也没能让学生互背互查古诗了。先完成了对重点段理解的作业。但我深信,学生在第一课时熟读课文中就已经把故事背下来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为我在导学案设计精读感悟问题时不太合理造成的。

  这节课如果把精读感悟的六个小问题缩成两个有概括性统领文章的问题让小组去综合研读,效果一定会更好。或者,如果换种方法来教学我想也行:先用多媒体出示《游子吟》这首诗,引出第五自然段做导入语,在精读感悟时,只有重点研读第1——3自然段了。可以在品读时直接用部分的语句解释古诗的意思了,边朗读遍体无文本作者的情感。生生互动、组组质疑,教师点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那样的话,效果可想可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小组合作效果明显,但没有应变能力。合作中可以看出学生积极主动,善于交流、勇于探究、互帮共识。学生再整节课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质疑也别有一番情趣。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从这节课学生的表现中,我也发现了许多弊端:在小组站起来汇报成果时,由于一时紧张而无语时不会自救,小组长应该想别的组进行求救,让别的组来解决自己会而表达不出来的内容,学会应变能力。这个是非常可以的。只要在互相问答交流中学会知识,能够理解实际问题,就是好样的,这点我得培养学生。

  我们高平教委有八年课改的宏伟规划,我认为自己作为一线教师,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课改实践中前行;在反思中勇于改进;在改进中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不能敷衍了事。

  总之,学生不仅是以家为单位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栋梁。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课改势在必行。为了让新一代儿童能够承载改革社会的重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在节节课拿出自己的实干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去启发引领一批时代的有创造能力的智慧型儿童。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创新。让课堂充满创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5个只识不写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教学过程:

  一、以诗揭题。

  1、小朋友们,你们还会背这首诗吗?(出示诗题:游子吟),集体背诵。

  2、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根据回答板书:孟郊,学习生字:孟,读准字音)

  3、孟郊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母亲的恩情》,认真读好课文,你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学习生字:恩,注意读音和字形。

  二、初读课文。

  要求:1、借助拼音。读通读顺课文。

  2、圈画出本课生字词,标明自然段序号。

  3、在课文中画出与答案有关的句子。

  三、课堂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课文检查生字词。

  2、简要回答思考题。

  四、精读课文。

  1、孟郊为什么要写《游子吟》这首诗呢?

  学生 自读(1—3)段,思考:孟郊的母亲对孟郊的恩情表现在哪些地方?

  2、出示句子: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1)、理解“出远门”就是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缝补”,就是缝新衣,补旧衣,为儿子出远门正做着准备。

  (2)、从哪里看出母亲忙得很辛苦呢?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理解“深”在这儿表示什么意思?从“还”看出什么?“一针针一线线”和“一针一线”比较,谁用得好?

  从这里你能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用课件放大课文插图:母亲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从图上看出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4)、此时,她一手引着线,一手捏这着衣襟边儿,正在凝神思考,她在想什么呢?读上面的句子。思考:从她这种想法中,你又能感觉到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3、师小结:是呀,俗话说:儿是娘的心头肉。儿要远行,母亲怎么舍得,怎么不牵挂呢?她要把对儿的思念,牵挂,缝在那细密的针脚里。真是一位慈爱的母亲。

  有感情朗读上面句子。

  4、母亲又是怎么把思念牵挂说出来的呢?出示句子:“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5、指导看图:在村口的大柳树下,母子作最后的告别。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舍不得郊儿,郊儿也舍不得母亲?读句子,理解母亲话语中的思念和牵挂。

  看郊儿的动作、神情,体会郊儿舍不得离开母亲。

  6、师:这是一个不忍离别的场景,这是一场母子情深的感人离别。

  7、看第三幅插图、读第三段。说说看到些什么,读懂了什么?

  理解“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迷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8、师:孟郊看着阳光照耀下生机勃勃的小草,他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迷的针脚。他想到了谁?他怎么想的?读句子:“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9、比较: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哪句好?体会反问句所起的强调作用。

  10、孟郊心里还有一句话没说出来,你能替他说吗?

  享受着母爱的孩子,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

  11、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得意味深长。

  12、读诗《游子吟》,理解“意恐,三春晖”。

  13、读最后一段,从哪些地方读出孟郊永远铭记母亲的恩情?

  理解:“铭记”,抓住:“50岁,写成了,著名”,想象孟郊从十几岁到50岁,这么多年来,一直牢记着母亲的恩情最终写成了小诗《游子吟》,体会孟郊不忘母亲养育之恩。

  14、再读《游子吟》,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材简析: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知识背景,展示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与学生在一年级所学的《咏华山》类似,属于文包诗类。教学中 ,应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提供的几幅插图,加强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增强对诗句的感受,从而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 篇5

  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在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首先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发言热烈 ,看来他们对自己妈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其次,我让学生说说你观察了一天妈妈后有哪些发现呢?“早上洗衣、做饭、送我上学,然后上班。下班回家,辅导我作业、煮晚饭、洗碗筷。晚上织毛衣……”我引导学生说说妈妈的一天过得怎样?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辛苦!”

  然后,我乘机问:“妈妈那么辛苦,可你为妈妈做了什么呢?”好多学生都沉默不语。看来好多学生心里产生了惭愧。接着我再问,“你知道妈妈平时最喜欢什么?”。“你的妈妈知道你平时最喜欢什么吗?”通过回答,同学们明白了自己平时对妈妈的关心较少。纷纷表明自己今后要多关心妈妈,让妈妈少操心。那怎么关心呢?我让同学们谈了一些具体做法:妈妈下班回家,给她递上一杯茶,作业自己独立完成,给妈妈做小帮手,帮妈妈捶捶背。吃饭时,给妈妈夹菜。平时认真学习,让妈妈少操心……

  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作为子女对待长辈应该尊敬、孝顺。而且体现在每天每时每刻。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朗读中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难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谈话的题目就是“母亲”。母亲也就是妈妈?你的妈妈爱你吗?能举个例子说说,妈妈为你做了什么吗?

  2、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母亲的恩情》。

  教学"恩"

  3、谁来读读课题?突出“恩情”两个字。指名读。齐读。

  二、复习课文内容和诗歌

  1、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谁能完成这个填空。《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诗人。这首诗是他在(   )岁那年写成的,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着(              )。

  2、这首诗你还会读吗?谁来试一试,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古诗的韵律来。

  指名读。齐读。

  2、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诗人永远铭记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恩情呢?小朋友你知道在哪里能找到答案吗?对,在文包诗的课文中,诗句的意思就藏在课文里。只要你认真读,仔细想,就一定能读明白。

  三、感受母亲对孟郊的关爱

  1、孟郊的母亲为孟郊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句子?再仔细读一读。课件出示

  2、指名说

  第一自然段

  (1)出示:夜深了,

  夜深了是什么时候。半夜以后,已经很晚很晚了

  深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

  1、距离大2、时间长 3、深度。夜深了应该选择哪种解释呢?

  这么晚了,其他人都睡着了,母亲在做什么?

  (2)比较     

  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着。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写出又细又密,母亲缝得认真仔细)指名读

  (3)母亲为什么要把针脚缝得又细又密呢?

  补充:这还与我国古代流传的一个习俗有关。传说每当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总要为出门人做衣服。据说针脚缝得越细越密,外出的人就能早点回来。否则,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

  这正是我们诗中所说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意恐的意思是?

  (4)师动情小结:小朋友,你们看,夜深人静,这位头发花白、双眼模糊的老母亲,还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缝着……看着此情此景,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你把母亲缝衣的认真仔细给读出来吗?

  指名读这句话。齐读

  第二自然段

  母亲的恩情不禁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上,还体现在她的语言上呢。小朋友,你还划出了哪句让你感动的句子?

  课件出示送别图:

  1、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母亲舍不得儿子走,希望他早点回来。

  出示图:瞧,这就是他们母子分别的场面。看,年迈的母亲拉着儿子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走到小村口仍不愿松手。

  谁能读好这句话,读出母亲的不舍和期盼,指名读

  2、母亲还会对孟郊说些什么?生说

  说的时候还可以加上人物的表情和动作。

  母亲___________对孟郊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行千里母担忧,总之,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齐读“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4、引读:孟郊听了——。他看到——,眼睛——。孟郊眼睛湿润了。

  5、此时此刻,诗人他会说些什么来和母亲告别呢?

  出示:孟郊说:

  6、小结:母亲担心着儿子,儿子也牵挂着母亲。这正是骨肉之情,痛痒相关,情深似海、恩重如山。

  7、读到这里,我们就理解了《游子吟》中的两句话。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简简单单20个字,表达了感受一下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

  一、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孟郊要出远门,他母亲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母亲是在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的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一线线地缝。

  2、指名读。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送儿子,会说些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3、看图,谁能说说自己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体会。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指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孟郊眼中看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阳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4、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

  二、总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学生谈体会。

  三、布置作业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 :背诵《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利用板书,引导背诵。

  2、分两个大组,一个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3、同桌交替背、听、互评。

  4、指名背诵。

  三、课堂练习。

  1、读句子,写话。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什么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2、比一比,组词。

  补摸恩

  扑漠思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身上的衣服,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吗?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 篇8

  篇一

  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在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首先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发言热烈 ,看来他们对自己妈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其次,我让学生说说你观察了一天妈妈后有哪些发现呢?“早上洗衣、做饭、送我上学,然后上班。下班回家,辅导我作业、煮晚饭、洗碗筷。晚上织毛衣……”我引导学生说说妈妈的一天过得怎样?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辛苦!”

  然后,我乘机问:“妈妈那么辛苦,可你为妈妈做了什么呢?”好多学生都沉默不语。看来好多学生心里产生了惭愧。接着我再问,“你知道妈妈平时最喜欢什么?”。“你的妈妈知道你平时最喜欢什么吗?”通过回答,同学们明白了自己平时对妈妈的关心较少。纷纷表明自己今后要多关心妈妈,让妈妈少操心。那怎么关心呢?我让同学们谈了一些具体做法:妈妈下班回家,给她递上一杯茶,作业自己独立完成,给妈妈做小帮手,帮妈妈捶捶背。吃饭时,给妈妈夹菜。平时认真学习,让妈妈少操心……

  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作为子女对待长辈应该尊敬、孝顺。而且体现在每天每时每刻。

  篇二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通过读古诗,再深情的朗读古诗中去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故事。我让学生好好想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受到母亲的爱,你能举一些小事例来说一说吗?通过我这么一问,课堂一下子就变得活跃,更让人想继续讲下去。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母亲的爱是伟大的。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亮点是这首古诗。在教学时,我不断的贯穿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易懂。我利用古诗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产生急于想知道作者创作此诗的原因,为下面学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来思考“眼泪”之中,也就是“省略号”中蕴含着什么,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篇三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文与诗”的联系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发情感、想象,从而体会母爱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细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针针……她想……”这句话,通过看课文插图,理解“一针针”“一线线”的意思,引导学生品味:从母亲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联系上句中“忙着”一词,体会出母亲为儿日夜操劳的辛苦,然后通过想象:母亲会在心里想什么?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围绕想象孟郊和母亲分别时的情景,说一说母亲怎样叮嘱儿子,儿子心里怎样想的,体会母子间的深情,为下面解决难点铺路。

  第三自然段处理好比喻句:母亲就像太阳,母爱就像春天里的光辉。我这样引导:回想平时妈妈照顾你的事情,从而体母爱就像阳光,无处不在,细致入微地温暖着小草。并抓住“抚摸”一句,让学生模仿做一做动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爱无法回报,从而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设问:虽然母亲的恩情,我们无以回报,但是我们要报答吗?你怎么报答?学生们说了很多:给父母端茶送水递拖鞋,陪父母聊天,给父母表演节目,帮父母做小家务之类的小事,教师的适时引导,帮学生把道德认识与具体的道德生活联系起来,指明了学生道德活动目标。

  课后,我让学生给母亲做一件事,把想对妈妈说的心里话写下来。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生成的风景――《母亲的恩情》

  案例:

  这是一节下午的语文课,虽然天气阴冷,但琅琅的读书声却使教室里充满了温暖,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起在学习一个文包诗故事――《母亲的恩情》。

  读通,读顺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第一小节,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着。”的场景,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再借文悟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同学们,读读第一小节,看看上面的这幅插图,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我觉得“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让我感动,古时候没有缝纫机,孟郊要出远门了,他的妈妈在晚上帮他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

  师:(出示图:又细又密的针脚)是啊,你们看这针脚,密吗?

  哇……学生开始感叹。

  生:很密,一定是怕天气冷了,孟郊会冻的。

  生:还怕如果缝得稀的话,孟郊没穿几天就会坏了。他会出去很长一段时间呢。

  师:说得真好,其实,这也是当时的一个风俗习惯,针脚得缝得细密,否则,出门的归期就会延迟。孟郊的母亲真是意恐――

  生:意恐迟迟归。

  师:好,自己再把这句话读读,看谁体会得更深。

  学生读起来了,我在学生的座位边转了一圈,看看他们有的摇头晃脑地读着,有的拿起笔圈了词语,心里非常高兴,可这时,一个不和谐的情景出现了,面前的一个小孩正拿着铅笔,在第一小节上面的图上,旁若无人地涂着。他先给图上的针脚又添了些,觉得还不够,再添几笔,自我欣赏觉得不错,然后在孟郊母亲的眼睛下面画了几滴眼泪,长长的,都拖到了地上,接下来,又开始给她眯得很小的眼睛上画圆圈。

  虽然这些我都可以理解,孩子就是喜欢在书上插图乱涂乱画,而且他给图上的针脚画密些,很明显,刚才还是认真听讲的。可上课时间,哪个老师看到都会生气。“不要生气,不要生气。”我先克制住自己不发火,然后开始想办法,一百个鸡蛋里面,没有一个一模一样的,芸芸众生,尽管个性差异很大,还是各有各的长处,教师的眼睛,就不能被浮云所遮盖,否则学生的“亮点”也就不能发出光辉,只有发现了闪光点,才能运用闪光点去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尽管这个学生他不在认真的读书,但是如果这时我去当场批评他的话,可能当时他会注意提醒自己要认真听讲,但是过后也许会起到反作用,也许他会因此对语文产生厌倦。正想着,突然,第一小节中那和眼泪水相似的省略号马上吸引了我。我灵机一动,计上心头……

  师:同学们,刚才我看到有一个同学有一支神笔,把课文第一小节上面的图补得真让老师佩服。真是画龙点睛啊!

  (学生们迷惑不解。)

  师:告诉大家,他呀,给孟郊的妈妈戴上了一幅眼镜!

  (学生有的掩着嘴巴笑起来了。)

  师:你们猜猜,他为什么要画上眼镜啊?我觉得,他一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学生们猜测起来了。)

  生:这还用说,你看,古时候没有电灯,孟郊的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线了。

  师:在这么昏暗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还忙着给孟郊缝补衣服,你们想对她说什么?

  生:我想说,你太辛苦了,你休息一下吧。

  生:我想说,你的头发都白了,你的眼睛也一定看不清楚了,你还想着自己的孩子。

  师:是啊,刚才那位同学一定是体会到了孟郊母亲的这一片爱心,所以给她戴上了一幅眼镜。

  师:不过,另外一笔,可更妙了,这位同学啊,给图上,添了一串眼泪水。

  你们看――(我打出了第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我觉得呀,这眼泪水,真像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这位同学,一定是认真读了课文才这么画的。(这位同学有些害羞起来。)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读。)

  师:这省略号,真像孟郊母亲的眼泪水啊,你们从省略号里读出了什么?或者,从这眼泪水里读懂了什么呀?

  生:这省略号写的可能是,孩子这次出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真挂念他呀!

  生:孩子出远门了,我一个人在家,再也看不到他,真寂寞啊!

  生:孟郊出门在外,如果路上碰到坏人可怎么办呀!

  师:孟郊的母亲是担心孩子的安全啊。

  生:孟郊一个人到远方去,不知道能不能吃饱,会不会感冒。

  生:冬天到了,孩子会不会照顾自己呀,我好难过啊,你要早点儿回来啊!

  师:是啊,这一串省略号真像小朋友画的这一串泪水,可孟郊的母亲把这些都没说出来,也没流下眼泪,她一定把她的关心,都缝进衣服里去了。我们一起再读读这句诗:

  生:(齐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反思: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随手涂鸦”成了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教师不仅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对话氛围,还及时地捕捉到这一时机,使之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品读课文服务,营造了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对话的高潮。在这时,学生们思维的差异,独特的体验,都是激发个性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价值观念的良好契机,如果白白浪费这一机会,任由这一生成契机从眼前溜走,那么这节课中学生交流和讨论的机会,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课堂上这道美丽的生成风景,是学生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另一角度和渠道。

  生成的风景,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

  生成的契机一旦出现,教师就应该紧紧把握,如果利用不当,可能会事倍功半。所以,此时,我们要用智慧艺术地来处理,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显然,案例中这位学生的做法给教学预设来了一段小小的插曲,如何将这插插曲与主旋律结合成浑然一体,不使它变成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呢?教师将这插曲拿出来,摆在课堂上,让学生来思考“眼泪”之中,也就是“省略号”中蕴含着什么,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生成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将学生带入教材,使两者的心灵交融,又要善于把学生从教材中带出来,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 篇10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母亲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     导入课文

  1、小小格言:世界上任何一种爱都比不上无私的母爱。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妈妈是我们身边的天使。

  2、你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吗?会唱的一起来唱。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3、小朋友们,我们现在经常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敬爱,而古代却与我们不一样,他们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也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就写了古代诗人因为到感受到母亲的恩情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教学恩

  2、知道“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们轻轻打开书,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

  缝补  报答    抚摸      沐浴    铭记   迟到  生机勃勃

  孟郊   针线   湿润  光辉  永远   寸草心   恩情   慈爱

  a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b去掉拼音读,齐读

  3、理解长句子

  (1)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2)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在他50周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4、把生字词和句子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明白了什么?

  2、再读课文,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发现课文有什么独特之处?(介绍文包诗)

  五、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2、自己先去认读一下生字的字形和结构,这6个字有什么特点?

  3、你记住了哪个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4、重点指导书写摸 报

  5、学生描红,仿写,完成习字册

  六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孟郊和他的母亲,母亲对孟郊有怎样的恩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 篇11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的生字词,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一、导入课文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

  2、出示生字“恩”,指读带着学生书空生字,教认。

  3、解题:恩情:深厚的情意。“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2、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3、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读读认认。

  4、出示以下带有生字的词语,认读识字。

  (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1)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后逐段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6、试读课文每一节,师生共同纠正

  7、比赛读书

  8、对于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词

  2、今天我们要学“补、针、抚、摸、视、归”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3、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4、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补、针”两个字,左右两部分宽窄相当,上方左右齐平,下方左高右低。

  (2)“根、抚、摸、报”,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的第一笔,笔都向外伸展。

  恩:上下结构,上面的“因”小而窄,下面的“心”宽而扁。“心”字写时卧钩起笔较高较细,然后略向右下行笔,底部稍平,超出“因”字右侧再向左上钩去。三个点。第一、三两点分别在卧钩左右外侧相对,第二点落在竖中线上。迟:写时注意两点,一是下面的“捺”要包住“尺”,二是“尺”字的“捺”要改为“点”。寸:虽然只有三画,要写得舒服。注意:横画挨近竖中线起笔,竖画的下部长于上部,一“点”不宜偏下。永::“点”竖中线上方落笔,横折钩的“横”部稍短,在竖中线左侧起笔,至竖中线处沿竖中线向下运笔,至底部“钩”出,“横撇”的“横”沿横中线向右运笔,至“横折钩”“横”的起笔处向左下“撇”出。撇在有上格与“横折钩”的“横”齐平处起笔,至田字格中心收笔。捺从田字格中心起笔,向右下角运笔。

  5、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母亲的爱是柔柔的春风,是冬日里暖暖的阳光,她呵护着我们的心灵,哺育着我们健康地成长,无论我们长得多大,走得多远,她总将我们牵挂,总将我们深深地思念,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六、作业

  1、抄写今天教的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

  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都认真自读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想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那么请你再读读课文,待会儿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出示:我想读书

  我想说话

  我想提问

  二、初学古诗

  师: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想读读这首诗吗?

  出示古诗:《游子吟》

  (1)自由读,指名读。

  (2)请学生大致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 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读好关键句,体会母亲对孟郊的关怀之情,以及孟郊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词语。

  缝补 湿润 抚摸 注视 慈爱

  光辉 沐浴 报答 恩情 铭记

  2.看着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设计意图:读读词语的设计,既是对学生字词掌握情况的检测,又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回顾,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以语文的方式开始语文的教学,直接明了。)

  二、 品读课文,感受母恩。

  (一)深夜缝衣图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下让你最感动的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⑴指名读,说说从“还”、“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教师介绍:在孟郊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个风俗,每当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总要为他缝补衣裳。据说,针脚越细越密,外出的人就能早点回来。

  ⑶引读:所以,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就——

  尽管夜深了,母亲还在——

  看,母亲缝的针脚多细多密啊!因为她想——

  母亲每缝一针就会念叨一句——

  ⑷指导朗读。多么动人的场景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为了儿子第二天能穿上自己缝补的衣服,——

  为了儿子能早点回来,——

  昏黄的油灯下,母亲双眼熬红了,可她不休息,——

  腰酸了,背疼了,母亲还不肯休息,——

  一不小心,手指扎出了鲜血,母亲顾不上疼痛,——

  母亲把对儿子的关心与不舍全缝在了这一针针一线线里,齐读——

  3.这就是母爱,这就是母亲对孟郊的恩情啊!让我们一齐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母亲这份深深的爱。

  (设计意图:“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是第一自然段最重要的一句话,也是对“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最好解释。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多次地朗读,更能让学生亲切地体会到母亲对孟郊的一片关心之情。)

  (二)清晨送别图

  1.过渡:儿行千里母担忧。第二天清晨,孟郊要出发了,年迈的母亲拉着儿子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走到小村口仍不愿松手。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指名朗读。

  3.学生交流,出示课文插图二:

  ⑴指导观察说话:这就是母子分别的情景,看,母亲紧紧拉着孟郊的手,深情地望着儿子,不舍与担忧全写在了她的脸上。同学们想想,此时母亲会说些什么呢?

  ⑵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①指名读,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②指导朗读。谁还想读读这句话?母亲望着儿子说,——

  母亲眼含泪水说,——

  母亲用颤抖的声音说,——

  4.引读:孟郊听了——。他看到——,眼睛——。

  孟郊眼睛湿润了,是因为——

  5.骨肉之情,痛痒相关。母亲担心着儿子,儿子也牵挂着母亲。谁愿意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句进行教学,可以让语文学习由繁至简。简单的一句“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啊!”把母亲的不舍与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指导学生读好了这句话,母子分别的感人场景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了。)

  (三)路上感恩图

  1.过渡:孟郊穿着母亲缝补的衣裳,带着母亲的牵挂出发了。一路上,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交流。

  (1)他看到了什么?

  ①学生交流,出示: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

  ②“生机勃勃”说明小草长得怎样?小草长得这么茂盛是因为——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 篇1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

  一、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孟郊要出远门,他母亲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母亲是在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的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一线线地缝。

  2、指名读。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送儿子,会说些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3、看图,谁能说说自己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体会。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指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孟郊眼中看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阳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4、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

  二、总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学生谈体会。

  三、布置作业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 :背诵《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利用板书,引导背诵。

  2、分两个大组,一个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3、同桌交替背、听、互评。

  4、指名背诵。

  三、课堂练习。

  1、读句子,写话。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什么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2、比一比,组词。

  补摸恩

  扑漠思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身上的衣服,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吗?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286751268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