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战情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通用15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婆、绿、邻、居”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大屏幕出示蝈蝈图)这是什么?出示:“蝈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蝈蝈的故事。揭示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教学“盲、婆”。

  3.质疑。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课文是一首叙事诗。现在我们来读课文,想一想,文中有没有把大家想知道的事情,告诉我们?

  1.听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交流。(1)蝈蝈是谁送的?(2)为什么他送蝈蝈给盲婆婆?

  4.小结。

  三、教学生字。

  1.出示蝈蝈图,这只蝈蝈是什么颜色的?大屏幕出示“绿”,拼读lü。

  提问:你觉得“绿”字哪儿最容易写错?

  用“绿”组词并说话。大屏幕出示:

  绿

  绿色

  ______是绿色的。

  绿_________

  2、教学“邻居”。大屏幕出示:

  邻居

  我的邻居家有_____________。

  邻居之间要。

  3、教学“乐、喜”。大屏幕出示:

  乐呵呵喜滋滋

  笑

  爷爷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4、巩固练习。

  (1)读生字。

  (2)读词语。

  四、练读课文。

  过渡:刚才这些生字,小朋友读得很准确。学了这几个生字以后,你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吗?

  1.学生先自由读,同桌互相听。

  2.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来。

  五、写字指导。

  过渡:请大家翻开《习字册》,观察一下,怎样在田字格里把下面几个字写得漂亮呢?

  (大屏幕出示生字:婆绿邻居)

  1.分析字形。

  2.范写。

  3.学生描红。

  4.评价交流。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个方面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一是在识字教学的时候,把字、词、句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突出了学习的综合性;二是引导学生读题、审题,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篇2

  [课题(学科和年级)]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  语文  二年级)  

  [教材简解]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小男孩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少年儿童关爱他人,尤其是关心身边残疾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叙事线,又要抓“献爱心”的情感线,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2)会认读、书写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  

  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让学生多些自己领悟出来的,以疑导学,多给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我准备创设情境,运用图来助读,思来促读,读中品情,读中悟理。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边读边想象,让他们在读、悟中感受人物内心,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个性化阅读。在有情有趣的阅读与体验中自主,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2、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抓住语文的本质特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语文课堂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激发识字、写字的兴趣,引导二年级孩子学语言、用语言。  

  [设计思路]   

  教学时,围绕课题先让孩子质疑,然后在读书初步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解疑,再紧扣诗歌的内容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理解感悟。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

  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小男孩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学习第二小节时,抓住“替”一词,让学生体会小男孩平时可能会给为盲婆婆做些什么事?精读第三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想象蝈蝈的叫声让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欢乐的往事?让学生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最后总结全文,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请你看着这幅图,能完成这组填空吗?(课件出示:一个长着明亮大眼睛的男孩(课文中的小主人公)的图片,(     )的眼睛,(     )的眼睛)对呀,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让我们看到红的花,绿的树,眼睛让我们看到清澈的小溪,湛蓝的天空,茂密的山林,让我们看到身边这个美丽、精彩的世界。   

  2、 昨天,老师让小朋友们试着回去闭上眼睛做一些事的时候,你都遇到哪些困难?那时你心里又有什么感受呢?(着急、难受、紧张、害怕……)  

  3、 小朋友才闭上了眼睛一会儿,就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那要是一个人她的眼睛看不到光明,永远生活在黑暗中,那她会怎样呢?(孤单、寂寞、难受……)成天面对着黑暗,会觉得孤单、寂寞、难受……  

  4、是呀,就有这样一位婆婆,她眼睛看不见了,出示词卡:“盲婆婆”,读词语“盲婆婆”。“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两个字在一块时,后面一个要读轻声,跟老师一起读。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呢?对了,婆婆是女的,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比如:妈妈的妈、姐姐的姐、妹妹的妹妹、姑娘等观察一下,婆下面的“女”和其他几个字写法一样吗?伸出手,跟老师一起书空,注意,下面的女要摆得稳,关键就是要写好这个长横。  

  老师在田字格内范写,学生书空,重点提示长横的写法以及生字笔顺。  

  这位盲婆婆多可怜哪!  

  5、不过有人给她送东西来了!出示:“送给”、“的”。什么呀?出示:“蝈蝈”。 (出示蝈蝈图) 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  

  4、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1)真了不起,两个轻声一下子都读准了,我还想再听一遍。  

  (2)读了课题,小朋友有什么疑问吗?(预设:①谁送给盲婆婆蝈蝈?②怎样送盲婆婆蝈蝈?③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什么反应?)  

  (3)下面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仔细听,看一看疑问能不能解决?听老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师范读诗歌。  

  2、你们想不想自己也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  

  ⑴检查字音。   

  开火车读生字。  

  生字是不是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呢?说说需要注意什么?  

  您和邻(鼻音和边音)邻和领(前鼻音和后鼻音)难(前鼻音多音字)  

  ⑵读词语。   

  绿色  你见过绿色的什么?多么漂亮的颜色啊。  

  邻居   ①“邻居”是什么意思?( 人们聚居在一起,临近自己居住地的其他居住者。)  

  ②认识你们家邻居的举手,是谁?  

  ③课文中谁和谁是邻居?(盲婆婆、小男孩)  

  欢乐    

  ⑶这么多的生字、词语的音都读准了,掌声送给你们!  

  ⑷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小诗,老师的要求提高了,读通句子,长的句子多读几  

  遍。你们觉得哪句最长,比较难读?指名读长句子。  

  ⑸最长的句子也读通顺了,你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生自由读。  

  ⑹这是一首儿童诗,每小节之间会空一行,共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⑺小朋友们真会读书,句子读通顺了,小诗自然也就读通了,你们学的得真认真!  

  3、全班交流。  

  ⑴谁送给盲婆婆蝈蝈?(邻居家的小男孩,就是那个长着明亮的大眼睛的小男孩。)  

  ⑵怎样送盲婆婆蝈蝈?(喜滋滋)  

  ⑶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他替我给您唱歌。说明小男孩关心盲婆婆。)  

  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什么反应?(这个有点困难,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上来。)  

  4.下面我们来细细品读诗歌,相信小朋友不仅能能解开所有的疑问,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具体学文,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小节,感受送蝈蝈的快乐。  

  ①师述:看图,说说小男孩送出蝈蝈时,他的心情怎么呢?  

  ②书上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描述这幅场景的呢?自由地再去读读这一自段。  

  ③指读。  

  交流:小男孩带来的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呢?(绿色、会唱歌、可爱……)  

  (课件出示蝈蝈图片,点击蝈蝈叫)  

  蝈蝈披着一身翠绿的外衣,非常可爱,还会唱歌呢,多有趣呀!  

  ④假如你们也有这么可爱的蝈蝈,你们舍得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⑤可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把它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他愿意吗?从哪儿读出来。  

  (点:“乐呵呵”“喜滋滋”由黑变红)来,带着笑容读一读,像这样的表示开心的词还有吗?  

  就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这些词语吧。  

  (课件出示:笑眯眯  笑哈哈  笑嘻嘻  喜洋洋  乐呵呵)  

  ⑥送出蝈蝈时,小男孩看到婆婆满脸的笑容,自己也快乐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第一小节,读出他们的快乐。  

  (2)学习第2-4小节,潜心会文  

  小男孩高兴地把会唱歌的蝈蝈送给了盲婆婆,还有满肚子的话要对婆婆说呢,瞧他都说了什么了?自由地去读一读2、3、4小节。  

  学习第二小节  

  ①、让我们读一读书上的话。(自由读、指名读)  

  ②、这一个“您”,(课件点“您”变红)表示非常尊敬。谁再来试试?(引导把 “替”读好)  

  ③、听了他们的朗读,知道小男孩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吗?平时,小男孩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  

  ④、他会做许多事来解除盲婆婆心中的寂寞。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惦记着盲婆婆。他知道蝈蝈能帮婆婆消除寂寞,就送给盲婆婆一只蝈蝈。  

  ⑤、小朋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男孩?(关心盲婆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读出小男孩对盲婆婆的关心。  

  学习第3小节  

  学习第一句: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①请同学们结合图画读这一节。边读边想一想:婆婆在蝈蝈声中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生自由朗读。  

  ②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盲婆婆带来了什么呢?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她好像看到了什么了?(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像也看到这条小溪吗?是什么样的呢?(清清凌凌,小鱼,)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想象春天、夏天、秋天不同的美景)    

  ③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  

  感受着鸟语花香,见到凌凌的小溪从金色的田野中丁冬的流淌着,多美啊!指名读。  

  ④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  

  ⑤她听着想着,从她的表情上你们感受到什么?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  

  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学习第二句: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① 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不仅会领盲婆婆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还会——?(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②你们想象一下她回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   

  (吹草叶,挖野菜钓鱼,捉蝴蝶,)       

  ③讲一个指导读一次。(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 难忘什么意思? 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了。)  

  ④ 想起了童年的欢乐,她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好吗?  

  ⑤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让双目失明的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了这世界  

  许多美丽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  

  引读:歌声会         , 歌声会                     。  

  ⑥试着背诵 (歌声会         , 歌声会                     。)  

  ⑦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                                。  

  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看到                              。  

  歌声会把您带回森林,听到                                。  

  歌声会把您带回二(9)班,看到                           。  

  歌声会                 ,看到                           。   

  ( 课件出示:歌声会_________,__________。)  

  ⑧婆婆心中不再寂寞,孤独。因为蝈蝈的歌带她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读一读。  

  学习第4小节。  

  ①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能享受欢乐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②这“咯咯”是什么呢?“咯咯咯咯咯咯”,一边听着一边想着,(由重到轻)  

  ③这里有六个点。(课件出示:省略号变红)老师不明白,谁知道?(是蝈蝈的歌声,是我对盲婆婆的关心让她快乐的笑声!......)  

  ④、指导朗读。  

  在盲婆婆的耳边一直围绕着蝈蝈的歌声 ,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歌声是那样的欢乐,盲婆婆是那样的开心 ,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让我们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记在心里,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⑤.指导背诵。  

  四、全文小结:  

  1.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收获?  

  2、是啊,学了这首诗歌,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小男孩对婆婆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给婆婆送了只会唱歌的蝈蝈,他把蝈蝈的歌声送给了婆婆,把欢乐送给了婆婆,更把自己真诚的爱心送给了婆婆。给婆婆送去了光明。婆婆开心了,他自己更开心。小朋友们,请把你们的爱心撒向每一个人。因为你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会享受到更大的快乐。  

  五、学写生字。(邻 居 替 您 领 童 难)  

  1、出示生字,认读。  

  2、提问:你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空。  

  重点指导童、绿、您  

  童:(观察,什么笔画最多?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呢?哪横长,哪横短。)  

  绿:(下面不要写成水。)  

  您:(卧钩的写法。)  

  4、完成《习字册》。  

  5、评价学生的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件事。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篇3

  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时,学生从朗读中感悟了小作者对残疾人的关爱。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你的邻居是一个盲婆婆,你会为她做些什么呢?

  生:现在是茉莉花开的季节,我要带她来我们学校闻一闻茉莉花的香味。

  师:多细心的孩子呀!虽然,盲婆婆看不到茉莉花美丽的外形,但是茉莉花的香味也能让她陶醉。

  生:昨天我妈妈发了一箱苹果,我要挑两个最大的送给婆婆。

  师:多有孝心的孩子呀,把老师讲的《孔融让梨》的故事牢牢记在心里了。

  生:我要和我的奶奶每天抽空去和她聊天。

  师:你真是个周到的孩子,有了你和你奶奶的陪伴婆婆一定不会在孤单了。

  生:我妈妈会织毛衣的,我要让妈妈给婆婆织一件毛衣。

  师:你们的那件毛衣,会让婆婆感受到你们对她的浓浓的爱。

  ……

  师:让我们捧起书本,一起来感受小作者对婆婆的关爱吧,一起做一个关爱别人的小朋友!

  此时此刻,孩子们读得特别投入,从他们的表情中,从他们的眼神中我明白了他们真正理解这份爱了。我这样设计比教师直接总结的要好。在很多时候,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教师适时指导一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理解文中所包含的内在含义而忽视了学生的一个接受过程,只能是事倍功半。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让学生懂得关心他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绿色   唱歌   邻居    童年   难忘     婆婆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检测学生对于第一课时字词的掌握,并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重点第三节)

  1、回顾:小朋友送个盲婆婆的这只蝈蝈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2、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这么说?(蝈蝈的叫声非常动听)

  3、(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背景是广阔的田野)

  (1)师:是啊,蝈蝈的声音多动听啊,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她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结合插图自由轻声的读第三节

  (新课标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让学生获得文本的直接体验)

  请学生上台手指插图叙述,用上仿佛一词

  生:她仿佛会听到小溪流淌的声音。

  生:她仿佛会看到田野里的庄稼。

  生:她仿佛看到了绿色的森林。

  师:盲婆婆是真的能看见吗?

  生异口同声的说:不是

  师:课文为什么说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小组讨论)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求得发展)

  (2)因为小朋友的关心,因为蝈蝈动听的歌声让盲婆婆仿佛感受了美丽的大自然,盲婆婆还听到了什么?

  生:她仿佛听到童年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的欢快笑声。

  生:她仿佛听到了鸟儿的叫声。

  生,她还仿佛听到了小朋友唱歌的声音。

  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生:她会想这世界真美丽啊!

  生:她会想大自然中有好多动听的声音。

  生:她会想我现在多开心啊,要是一直这样就好了!

  师:你们说的真好!盲婆婆心中一定充满了快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指名读   男、女比赛读  齐读

  (课标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联想悟情,感悟朗读,再把欢乐的感情朗读出来,并且采取各种形式,这样能促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之美,获得情感熏陶。)

  (3)师:小朋友们,你知道歌声还有什么作用吗?

  (出示句式)

  歌声会带你走进校园,听到                              。

  歌声会带你走进森林,看到                              。

  歌声会带你到公园,闻到                                。

  歌声会领你走进二(1)班,看到                         。

  (师生共同交流)

  (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让学生体验创造之美)

  (4)听了小朋友们说的,老师多么希望盲婆婆的研究突然恢复了光明,真正地享受到歌声带给她的快乐,让我们一起祈祷,带着对盲婆婆的祝愿之情再读一读第三小节。

  齐读第三节

  (再次回到文本,进一步促进学生回味课文的诗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感悟。)

  4、(1)轻声读一读第四小节,比较和第二小节有什么不同?

  (第二小节是告诉盲婆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第四小节主要是说蝈蝈给盲婆婆带来了快乐)

  (通过对比,再次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2)初步认识“……”

  5、正是小朋友的这份爱心,让盲婆婆感受到了欢乐,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出对盲婆婆的这份爱和祝愿。

  齐读课文。

  6、让我们都关爱起自己身边的人,让他们感受快乐的存在吧!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篇5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几个生字宝宝,现在它们排着对来看你们啦!快和它们打招呼吧!

  生:读生字词。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老师要讲一段故事来奖励你们。

  有一个小朋友,他的邻居是个盲婆婆,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美丽的鲜花、明亮的阳光。她的世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这个小朋友经常去陪这位可怜的盲婆婆,给她带去了很多快乐。可小男孩发现,当自己去上学时,老婆婆一个人还是很孤单。这可怎么办呢?小朋友想啊想,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办法吗?

  二、进入情境、整体感知

  师:(出示挂图)你们看,小朋友想出了什么办法?可以从他的表情看出他的心情怎样呢?

  生:高兴,开心……

  师:是啊!从他的表情一看就知道他很高兴,那你们能不能自己读第一节,找出两个写小朋友高兴的词呢?

  生:(通过引导用笔画出关键词“喜滋滋”、“乐呵呵”)

  师:你想怎样读它们。(指名读)

  生:(带有激情地)喜滋滋、乐呵呵

  师:老师听出你很开心。

  生:(面带微笑地)喜滋滋、乐呵呵

  师:老师看到你很高兴。还有谁愿意试试?

  生:……

  师:我们一起试一遍。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像“乐呵呵”这样的表示高兴的词吗?

  生:甜蜜蜜……

  师:现在你们就是那个想出办法的小朋友,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以边读边做动作,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在“捉回了”和“送给了”后面都要略微停一下。(板书:送给  盲婆婆)

  生:(有感情地读第一小节)

  师:你能不看书把它朗诵出来吗?

  生:(学生背诵第一小节)

  三、自主学习、以读促读

  师:现在小朋友已经到了盲婆婆的家。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跟盲婆婆说的。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小节。

  生:(轻声读、默读、同桌互读、找朋友读)

  师: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生:我知道小朋友很关心盲婆婆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

  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放暑假的时候小朋友天天来陪伴婆婆。

  生:星期天小朋友也来陪伴婆婆的。

  生:放学以后,小朋友把作业做完了,也来给婆婆唱歌。

  师:小朋友除了给婆婆唱歌,还会为婆婆做些什么呢?

  生:他会自己唱歌给盲婆婆听。

  生:跟婆婆谈家常。

  生:给婆婆讲故事。

  生:帮婆婆做饭。

  生:搀着婆婆到外面散心,给婆婆解闷。

  生:他会为盲婆婆捶背,把学校里有趣的事情讲给婆婆听。

  生:……

  师:听了小朋友的回答,老师知道了小朋友们也是关爱婆婆的好孩子。让我们一起揣着一颗爱心去对婆婆说(做手势读第二小节)

  生:(声情并貌地读)

  师:假如老师就是这位婆婆,请你对我说一次,不看书。

  生:(有感情地背诵)

  四、入情入境、感悟生成

  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生:不会,它只会叫。

  师:为什么小朋友说蝈蝈会唱歌呢?蝈蝈的叫声真的能为盲婆婆带来欢乐吗?

  答案就在第三小节,谁愿意读一读的?

  生:(读)

  师:听、读了这一小节,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生:我知道了“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师:(板书:领 把 走进 看到 清波 带回 想起 欢乐)婆婆是一位盲人,怎么会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呢?

  (出示插图)你们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聚精会神的听着(播放蝈蝈叫声或流水鸟叫声)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仿佛看到了田野里的庄稼、绿树红花。

  生:仿佛看到了雪白的棉花、流淌的小溪。

  生:仿佛回到从前和小伙伴一起玩耍。

  生:仿佛听到了小伙伴们的欢笑声。

  生:她仿佛一下子眼睛恢复了,看到了美丽的大自然。

  ……

  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节,其余学生评议。)

  生: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顿时,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争着朗读,都读出了盲婆婆的欢乐之情。)

  师:你能把这一小节朗诵给你的同桌听吗?不看书。

  (同桌互相背诵)

  师:蝈蝈的歌声还会带领盲婆婆到哪里呢?你能用“歌声会……歌声会……”说下去吗?

  生:歌声会领您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

  生:歌声会把您带回故乡,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生:歌声会领您走进二(1)班教室,听到小朋友琅琅地读书声。

  生:歌声会把您带到大街上,看到热闹的人们。

  生:歌声会把您带进大森林,看到可爱的小动物。

  生:歌声会领您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

  生:歌声会把您带入马戏团,欣赏到精彩的马戏。

  师:听了小朋友说的,老师多么希望盲婆婆的眼睛突然恢复了光明,真正地享受到歌声带给她的欢乐生活。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第三小节,把对盲婆婆的祝愿之情读出来。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很受感动。让我们一起祈祷,衷心祝愿盲婆婆早日获得光明,永远幸福快乐,好吗?

  生:(闭上眼睛祈祷着)共同祝愿盲婆婆早日重见光明,永远幸福快乐。

  师:快,带着你的祝愿,小组合作创作一首属于你们自己的诗歌。

  (学生分小组热烈地讨论着)

  请看一小组合作而成的诗歌:

  歌声会领您走遍世界,

  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歌声会把您带回草原,

  仿佛骑上骏马追赶着那欢乐的羊群。

  师:没有创作完的小组课后继续。

  五、读中感悟、内化体验

  师:小朋友,蝈蝈真的会唱歌了吧!

  让我们齐读第四小节。

  (生读齐读第四小节)

  师:把它和第二小节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小节第一句都一样。

  师:它们说法完全相同,但是意思不完全相同,你们能体会出来吗?

  生:这一句是告诉婆婆这只蝈蝈真的会唱歌,而第二小节只是说蝈蝈会唱歌。

  师:蝈蝈真的唱得好吗?

  生:唱得好。它的歌声能使婆婆好象睁开了眼睛,看到美丽的世界。

  师:说得真好。

  让我们一起背诵吧。

  六、拓展想象、升华情感

  师:婆婆因为有了蝈蝈而开心,可她更开心的你知道是什么?

  生:是小朋友关心她。

  生:是小朋友惦记着她。

  师:小朋友的爱使婆婆不再孤独了,他的心理会怎样?

  生:喜滋滋

  生:更开心了

  ……

  师:如果你是盲婆婆的邻居,你会为她做些什么?

  生:为她唱歌

  生:跟婆婆谈家常。

  生:给婆婆讲故事。

  ……

  师:你们和那个关心别人的小朋友一样,都是值得大家称赞的。让我们把涨满心里的感情带进课文里,尽情朗读背诵吧!

  (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七、联系实际、拓展升华

  师:回家小朋友把课文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这一星期我们来开展“我学会关心”活动,为周围的人做好事。看谁做得又多又好。

  附板书: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给

  领                走进     看到    清波

  盲婆婆

  把                带回     想起     欢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篇6

  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二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2、通过不断的朗读,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三 教学手段

  朗读法、说话法

  四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五 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六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 情境导入

  1、 请同学们闭上双眼,听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

  2、 请学生睁开双眼。

  在这样美丽的野外,你想睁开眼睛看看吗?你想和小伙伴荡起双桨吗/

  3、 可惜,盲婆婆看不到美丽的郊外,更不能和伙伴们玩耍,怎么办呢?

  4、 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二、 精读训练

  1、齐读课文。

  2、学习和朗读第一小节。

  (1)少先队员送给盲婆婆蝈蝈的时候,心情怎样?

  从书上哪两个词语能看出?(乐呵呵、喜滋滋)

  (2)指名说abb的词语,和“乐呵呵”意思一样的有哪些?

  和 “喜滋滋”意思一样的有哪些?

  (3)指导朗读读第一小节。

  1)你会用什么心情读第一小节。

  2)分男、女生读。(小组评价)

  3)指名读。(个人评价)

  3、学习和朗读第二小节。

  过渡:蝈蝈捉到了,送给盲婆婆,少先队员要怎么说?

  (1) 指名读第二小节。

  (2)幻灯片出示:想一想,蝈蝈是不是真的会唱歌?

  补充:不是所有的蝈蝈都会唱歌,雄蝈蝈的翅膀扇动身体会发出响声,那是在唱歌。

  (3)幻灯片出示: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

  设想:在我放学的时候,少先队员会为盲婆婆做什么?

  (4)朗读朗读指导。

  引子:少先队员急忙忙地跑到婆婆面前,婆婆,婆婆——

  1) 指名读。

  2) 小组读。

  4、学习和朗读第三小节。

  过渡: 歌声带给了盲婆婆什么?

  (1)指名读第三小节。

  (2)默读课文,找找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歌声会领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1)讲解喜欢的词语:领、看到、流淌、清波。

  2)喜欢这句的指名读、齐读。

  (4)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1)讲解喜欢的词语:带、想起、难忘、欢乐

  2)喜欢这句的指名读、齐读。

  5、学习和朗读第四小节。

  过渡:蝈蝈的歌声好听吗?

  (1)指名读本节。

  (2)找一找本小节和前面哪一小节有相同的句子。

  幻灯片出示:婆婆,婆婆,

  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补充:第一次出现知识告诉盲婆婆,送来的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这里是强调送的蝈蝈是为了  让它陪伴盲婆婆,给盲婆婆带来欢乐,解除郁闷。

  (3)幻灯片出示:您听,它唱的多好,

  咯咯,咯咯,咯咯……

  1)指名读。

  2)省略号的意思,指导朗读,声音越来越远,越来越低。

  3)齐读。

  三、随堂练习

  1、说一说,照第三节的样子说句子。

  (1)出示:歌声会领您走进,

  看到(               )。

  歌声会把您带回(     ),

  想起(               )。

  (2)两人小组练习说话。

  (3)指名说。

  (4)出示多媒体画片。

  (5)指名说话。

  2、概括小节大意,请学生排序。

  (1)小黑板出示:向婆婆表示心意。

  相信盲婆婆满意。

  送蝈蝈给盲婆婆。

  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2)小组讨论。

  (3)指名填序号。

  (4)引读课文。

  四、全文小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少先队员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一片爱心。你们读了这首诗歌,学习到了什么?(学生发言)

  概括,我们不仅要对邻居中的残疾人要关心,对社会上的残疾人也要关心。对他们不歧视,不嘲笑,要让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篇7

  想象是诗歌的灵魂。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学生对于语感的感受力、审美力的方法很多,在本课教案之初我抓住“想象”这一“灵魂”,“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再“回归文本”,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之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立足文本。在设计第三段诗歌教学时,我通过插图、音乐等创设出可感可触之情境,让学生吟诵课文中的优美诗句“她仿佛听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她仿佛回到了往日童年的欢乐”等,然后再让学生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这一“立足文本”,体悟语言的教案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根本”,它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嬉戏“品位”文本,感受诗歌语言之美,获得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二、超越文本。在接下来的设计中我并没有把学生局限于“文本”,而是涉及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歌声还有什么作用吗?”,鼓励学生“照着书上的句子试着说说”。结果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仿照课文,说出了“歌声会领您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歌声会领您走进树林,听到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叫声”等富有个性化的诗句。在模仿中,学生们进一步品味了诗歌之美,自主性、想象力、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三、回归文本。在第三步设计中我让学生带着对盲婆婆的祝愿之情再次读第三小节;让学生闭上眼睛祈祷,共同祝愿忙婆婆早日重建光明,永远幸福快乐。显然这一富有创新的设计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回味课文中的诗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感悟。接着我又设计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诗歌会------”句式“创作”诗歌,使这首诗歌的“主调”在学生的创作中不断的反复的被引入、被强化、被升华。

  在本文的教案中我力求创新,结合语文新课程中“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阅读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等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计着重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利用教材自主合作,将书本上、课堂上所学与实践相联系,创作出具有丰富的想象、并且属于自己的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篇8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课题。

  师:我们听写3个词语,谁敢上台来写。

  老师报词语,学生听写(唱歌  邻居  难忘)

  师:读这3个词语。谁能说说你最难忘的一件事?

  生: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今天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课题。

  师:我们听写3个词语,谁敢上台来写。

  老师报词语,学生听写(唱歌  邻居  难忘)

  师:读这3个词语。谁能说说你最难忘的一件事?

  生: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今天过生日时妈妈给我买了一个遥控汽车。我很开心。

  生:上学期我考了双百,爸妈带我去徐州玩,这件事我很难忘。

  师:课文中小朋友家的邻居是谁?你们家的邻居是谁?

  生:盲婆婆。我家的邻居是李晨阳,他们家共4口人,我和李晨阳是好朋友。

  生:我家的邻居是张冰茹,我和张冰茹是好朋友。

  师:蝈蝈给盲婆婆唱着动听的歌,让我们也给盲婆婆唱首歌,好不好?

  齐唱歌曲。

  师: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后体会一下眼睛看不见的感觉,做了吗?

  生:做了。

  生:我蒙上眼睛写字,感觉到就像画画一样。

  师:蒙上眼睛做事,你觉得怎么样?

  生:觉得很难受。

  生:什么也看不见。

  师:小朋友才蒙了一会儿时间,就这里出错,那里出错,很难.可是有一位老婆婆,她眼睛长期看不到光明。她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出示练习:邻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_______________,她感到_______________。

  生:她看不到路怎么样走,她感到难受。

  生:她看不到小河,她看不到花草树木,她感到很伤心。

  师:她觉得自己一个人非常孤独。她看不到红红的太阳,她看不到花草树木,她感到难过。可是今天,盲婆婆怎么样?(出示图片)

  生:她很高兴。

  师:今天,盲婆婆的确是非常开心,你知道盲婆婆为什么这么高兴吗?请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再告诉老师。

  学生朗读第一节

  生:我把一只蝈蝈送给了盲婆婆。

  师:送蝈蝈时我的心情怎么样?

  生:读。

  师:细心的同学能从第一节中的两个词语中看出来。

  生:“喜滋滋”、“乐呵呵”。

  师:这两个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开心。小朋友把蝈蝈高兴地送给盲婆婆,从中你看出……

  生:他关心盲婆婆。

  生:他知道盲婆婆眼睛瞎了,他想祝福她眼睛快快好。

  师:抓住这两个词语你也美滋滋的读一读第一节?

  生读。

  师:看得出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谁再来读?

  生再读。

  师:一起来——

  生齐读。

  师:今天是高兴地送蝈蝈的,你的脸上要笑容可掬。我怎么看不到同学们的笑容呢?是舍不得吧?再来一遍。

  生齐读。

  师:小朋友来到盲婆婆家门前,他都会说什么?老师就是盲婆婆,你准备说什么?

  生:这是我在树上捉到的蝈蝈,送给你。

  生:这是我从草丛里捉来的蝈蝈,送给您。

  师:用上“您”,表示非常尊敬婆婆。学了就会用,你真棒!

  师:我们书上的小朋友怎么说的,让我们读一读书上的话。

  生:读书。指名读

  师:读的很投入。平时小朋友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

  生:他会给盲婆婆唱歌。

  生:他会给盲婆婆扫地。

  生:他会给盲婆婆谈话。

  师:看来,小朋友经常去看盲婆婆,跟她聊天,给她唱歌。他爱蝈蝈,但给爱盲婆婆。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同学们,听!(播放蝈蝈叫声录音)你们知道吗?盲婆婆也有着快乐的童年,那时的她能看到一望无边的蓝天,听到唧唧喳喳的鸟叫;能看到自己美丽的村庄,听到小伙伴们欢快的笑声;能看到村前清澈的小溪,听到小溪流淌的声音,她还时常和晓伙伴们光着脚丫在小溪里玩呢!她多么想再听到这一切,看到这一切呀!出示挂图。同学们看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聚精会神的听着,听着,她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盲婆婆看到了小溪流淌的清波。

  生:盲婆婆仿佛看到了花草树木。

  生:盲婆婆仿佛走到了童年了。

  生:盲婆婆仿佛走进了田野。

  师: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

  生:大自然。

  师:大自然太广阔了,具体一点。

  生:树林里。

  生:北京。

  生:童年。

  师: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她没有读出欢快的气氛。

  师:老师这里有个题目,你会说得更好吗?( 出示:歌声会_________,__________。)

  生:歌声会还您走进童年,看到往日难忘的欢乐。

  师:谁能说得和书上不一样的?

  生:歌声会带您走进森林,听到小鸟在树上玩游戏。

  生:歌声会带您走进森林,听见小鸟的叫声,

  生:歌声会带您走进花丛,闻到花草的香气。

  生:歌声会带您走进小池塘,看到小鱼游来游去。

  生:歌声会带您来到果园,闻到果子的香昧。

  生:歌声会带您去上海,小时候在那儿玩的事。

  师:她感到

  生:她感到很开心,很快乐

  生:她感到很开心。非常快乐。

  师:心中不再寂寞,孤独。因为蝈蝈的歌带她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享受欢乐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

  生:读最后一段。

  师:这里有六个点,老师不明白,谁知道?

  生:这是省略号。

  师:对,这是省略号,省略了蝈蝈的叫声。“咯咯咯咯咯咯”,这多像蝈蝈的笑声呀!课文中还有谁在笑呢?

  生:盲婆婆。

  生:小朋友。

  师:他们为什么在笑?

  生:因为小朋友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盲婆婆笑得可开心。

  师:小朋友对盲婆婆非常关心。

  师:那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生:我们要关心残疾人。

  生:我们要关心老人。

  生:我们要关心别人。

  师:我们要关心身边的人,尤其是老人和身体有残疾的人。

  师:今天的作业就是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身边的人献出爱心。过生日时妈妈给我买了一个遥控汽车。我很开心。

  生:上学期我考了双百,爸妈带我去徐州玩,这件事我很难忘。

  师:课文中小朋友家的邻居是谁?你们家的邻居是谁?

  生:盲婆婆。我家的邻居是李晨阳,他们家共4口人,我和李晨阳是好朋友。

  生:我家的邻居是张冰茹,我和张冰茹是好朋友。

  师:蝈蝈给盲婆婆唱着动听的歌,让我们也给盲婆婆唱首歌,好不好?

  齐唱歌曲。

  师: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后体会一下眼睛看不见的感觉,做了吗?

  生:做了。

  生:我蒙上眼睛写字,感觉到就像画画一样。

  师:蒙上眼睛做事,你觉得怎么样?

  生:觉得很难受。

  生:什么也看不见。

  师:小朋友才蒙了一会儿时间,就这里出错,那里出错,很难.可是有一位老婆婆,她眼睛长期看不到光明。她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出示练习:邻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_______________,她感到_______________。

  生:她看不到路怎么样走,她感到难受。

  生:她看不到小河,她看不到花草树木,她感到很伤心。

  师:她觉得自己一个人非常孤独。她看不到红红的太阳,她看不到花草树木,她感到难过。可是今天,盲婆婆怎么样?(出示图片)

  生:她很高兴。

  师:今天,盲婆婆的确是非常开心,你知道盲婆婆为什么这么高兴吗?请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再告诉老师。

  学生朗读第一节

  生:我把一只蝈蝈送给了盲婆婆。

  师:送蝈蝈时我的心情怎么样?

  生:读。

  师:细心的同学能从第一节中的两个词语中看出来。

  生:“喜滋滋”、“乐呵呵”。

  师:这两个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开心。小朋友把蝈蝈高兴地送给盲婆婆,从中你看出……

  生:他关心盲婆婆。

  生:他知道盲婆婆眼睛瞎了,他想祝福她眼睛快快好。

  师:抓住这两个词语你也美滋滋的读一读第一节?

  生读。

  师:看得出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谁再来读?

  生再读。

  师:一起来——

  生齐读。

  师:今天是高兴地送蝈蝈的,你的脸上要笑容可掬。我怎么看不到同学们的笑容呢?是舍不得吧?再来一遍。

  生齐读。

  师:小朋友来到盲婆婆家门前,他都会说什么?老师就是盲婆婆,你准备说什么?

  生:这是我在树上捉到的蝈蝈,送给你。

  生:这是我从草丛里捉来的蝈蝈,送给您。

  师:用上“您”,表示非常尊敬婆婆。学了就会用,你真棒!

  师:我们书上的小朋友怎么说的,让我们读一读书上的话。

  生:读书。指名读

  师:读的很投入。平时小朋友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

  生:他会给盲婆婆唱歌。

  生:他会给盲婆婆扫地。

  生:他会给盲婆婆谈话。

  师:看来,小朋友经常去看盲婆婆,跟她聊天,给她唱歌。他爱蝈蝈,但给爱盲婆婆。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同学们,听!(播放蝈蝈叫声录音)你们知道吗?盲婆婆也有着快乐的童年,那时的她能看到一望无边的蓝天,听到唧唧喳喳的鸟叫;能看到自己美丽的村庄,听到小伙伴们欢快的笑声;能看到村前清澈的小溪,听到小溪流淌的声音,她还时常和晓伙伴们光着脚丫在小溪里玩呢!她多么想再听到这一切,看到这一切呀!出示挂图。同学们看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聚精会神的听着,听着,她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盲婆婆看到了小溪流淌的清波。

  生:盲婆婆仿佛看到了花草树木。

  生:盲婆婆仿佛走到了童年了。

  生:盲婆婆仿佛走进了田野。

  师: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

  生:大自然。

  师:大自然太广阔了,具体一点。

  生:树林里。

  生:北京。

  生:童年。

  师: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她没有读出欢快的气氛。

  师:老师这里有个题目,你会说得更好吗?( 出示:歌声会_________,__________。)

  生:歌声会还您走进童年,看到往日难忘的欢乐。

  师:谁能说得和书上不一样的?

  生:歌声会带您走进森林,听到小鸟在树上玩游戏。

  生:歌声会带您走进森林,听见小鸟的叫声,

  生:歌声会带您走进花丛,闻到花草的香气。

  生:歌声会带您走进小池塘,看到小鱼游来游去。

  生:歌声会带您来到果园,闻到果子的香昧。

  生:歌声会带您去上海,小时候在那儿玩的事。

  师:她感到

  生:她感到很开心,很快乐

  生:她感到很开心。非常快乐。

  师:心中不再寂寞,孤独。因为蝈蝈的歌带她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享受欢乐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

  生:读最后一段。

  师:这里有六个点,老师不明白,谁知道?

  生:这是省略号。

  师:对,这是省略号,省略了蝈蝈的叫声。“咯咯咯咯咯咯”,这多像蝈蝈的笑声呀!课文中还有谁在笑呢?

  生:盲婆婆。

  生:小朋友。

  师:他们为什么在笑?

  生:因为小朋友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盲婆婆笑得可开心。

  师:小朋友对盲婆婆非常关心。

  师:那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生:我们要关心残疾人。

  生:我们要关心老人。

  生:我们要关心别人。

  师:我们要关心身边的人,尤其是老人和身体有残疾的人。

  师:今天的作业就是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身边的人献出爱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篇9

  第一课时

  一、说(解题)

  闭着眼睛,想一想,说一说,盲人的世界是怎样的?盲人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二、听(初步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听清每个字音、停顿。

  三、读(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好小节序号,划出生字词语。

  3、小组内分小节朗读,纠正字音。

  4、分组展示朗读。

  四、说(初步理解课文大概)

  这篇课文写的是“我”送给邻居家盲婆婆一只(     )的事情,这是一只(     )的蝈蝈。

  五、写(学习生字)

  1、认一认,读一读,不认识的多读几遍。

  2、分析字形,识记前五个生字,听写。

  3、识字后四个生字,听写。

  4、描红,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5、辨字组词

  绿(    )    邻(    )    童(    )    乐 lè (    )

  红(    )     领(    )     重(    )       乐 yu è(    )

  第二课时

  一、读(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自读课文,加入自己的感情。

  2、听录音范读,听停顿,听语气。

  3、小组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展示。

  4、练习背诵,检查。

  二、说(理解课文内容)

  1、盲人最大的痛苦是(    ),所以我送给婆婆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是希望她能(    ),可以看出我是一个(    )的好孩子。

  2、歌声把婆婆带到了(    ),带回(    ),还会把婆婆带到什么地方?想一想,说一说。

  三、写(学习生字)

  1、读一读课后词语,记一记,再听写。

  2、给生字组个词语,比一比,谁想的多。

  3、选一个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

  4、照样子,写一写。

  乐呵呵    (     )  (     )  (     )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篇10

  作者:漕桥中心小学 洪丽英    转贴自:漕桥中心小学    点击数:117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七

  第一课时

  漕桥中心小学洪丽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婆、绿、邻、居”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大屏幕出示蝈蝈图)这是什么?出示:“蝈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蝈蝈的故事。揭示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教学“盲、婆”。

  3.质疑。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课文是一首叙事诗。现在我们来读课文,想一想,文中有没有把大家想知道的事情,告诉我们?

  1.听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交流。(1)蝈蝈是谁送的?(2)为什么他送蝈蝈给盲婆婆?

  4.小结。

  三、教学生字。

  1.出示蝈蝈图,这只蝈蝈是什么颜色的?大屏幕出示“绿”,拼读lü。

  提问:你觉得“绿”字哪儿最容易写错?

  用“绿”组词并说话。大屏幕出示:

  绿

  绿色

  ______是绿色的。

  绿_________

  2、教学“邻居”。大屏幕出示:

  邻居

  我的邻居家有_____________。

  邻居之间要。

  3、教学“乐、喜”。大屏幕出示:

  乐呵呵喜滋滋

  笑

  爷爷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4、巩固练习。

  (1)读生字。

  (2)读词语。

  四、练读课文。

  过渡:刚才这些生字,小朋友读得很准确。学了这几个生字以后,你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吗?

  1.学生先自由读,同桌互相听。

  2.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来。

  五、写字指导。

  过渡:请大家翻开《习字册》,观察一下,怎样在田字格里把下面几个字写得漂亮呢?

  (大屏幕出示生字:婆绿邻居)

  1.分析字形。

  2.范写。

  3.学生描红。

  4.评价交流。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简评:

  这是洪老师在前黄片新课程观摩研讨会上执教的一堂课。洪老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作了精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方面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一是在识字教学的时候,把字、词、句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突出了学习的综合性;二是引导学生读题、审题,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徐伟健)

  本文转载自

  武进教育

  (搜索本课课题的关键字可以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篇11

  设计思路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第三册的课文,它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一位少年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首先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问题,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引领学生领会诗歌语言的优美,领悟少年的那份纯真爱心。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比较用心触摸“喜滋滋、乐呵呵”,体会快乐的含义;要体会盲婆婆的看不到的情景,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最后在思绪飞扬中写下自己的篇章,这一切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感悟诗歌语言的优美。

  3、通过对诗歌的诵读、领悟,体会盲婆婆的快乐,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的诵读、领悟,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体会盲婆婆的快乐。

  教学准备小黑板三块  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简要介绍)

  1、从课题入手,给少年起名

  2、读准读流利诗歌,初步感知全文。

  3、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这首诗讲的是一位快乐的小朋友,今天老师也要带大家走进一位小朋友,他叫(小明----这是上节课我和学生们取的名字)。让我们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你从课题知道些什么?

  学生1:小明送给盲婆婆蝈蝈。

  教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2:小明为什么送给盲婆婆蝈蝈?

  学生3: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它会干什么?

  教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儿歌,你就会找到答案。

  【亲切而简单的导语让学生进入本课的情境中。通过提问培养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提问更能激发起学生走进文本的主动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走进文本,感悟诗歌

  (一)学习第一节

  过渡:这首儿歌一共几节?(4节)那第一节请第一组读,要求其余三组做到默读。

  1、指第一组读。

  2、寻找词语:乐呵呵  喜滋滋

  教师:这一节有几句话?多指名几位回答。这句话中哪两个词能够表达心情?请自己读一遍。

  指名回答后要求学生用直尺划下,同时教师板书:乐呵呵  喜滋滋。

  3、比较叠词,培养语感

  教师用手盖住呵呵,提问:乐是什么意思?(高兴、快乐、愉快、开心)加了呵呵就是非常快乐。在什么时候你会乐呵呵的?

  (引导学生说)

  仿照上述方法比较喜---喜滋滋的不同。

  4、指导朗读

  教师引说小明心情很高兴,请用你的声音把这些快乐表达出来吧!同桌练读。指名读,学生点评。教师适时评价。

  【词语理解运用应该从低段学生抓起。在语文的新课程标准中就对低段的词语教学作出了目标定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我们语文老师就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二)学习第二节

  过渡:小明把蝈蝈送给婆婆说什么了?

  1、指第二组齐读。

  2、学习第一句。

  教师:这一节几句话?(两句话)

  (1)理解句意。

  第一句谁愿读?指名读。从他的读声中你知道什么?多次指名回答。面向全体学生问: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会唱歌)同时板书:唱歌

  (2)体会语言美。

  你认为蝈蝈真会唱歌吗?请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从而一致认为是蝈蝈的叫声很好听,它的叫声就像歌声一样美。

  (3)练习语言美。

  教师:其实大家也可以像小明那样说出这样美的语言。

  出示黑板①:一只会飞的蝴蝶。

  一只会(    )的蝴蝶。

  一片叶子在空中飘。

  一片叶子在空中(   )。

  (4)表达语言美。

  同学们真是善于想象的孩子,现在就带着美的感受来读读这一句:婆婆,婆婆……(引读)

  过渡:小明为什么要送蝈蝈给婆婆?

  3、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你从这句话知道小明为什么要送蝈蝈给婆婆了吗?原来是让蝈蝈代替小明给婆婆唱歌。

  (2)理解“您”

  教师:这一节有一个字表示对别人的尊敬是哪个字?猜猜。领读:您。让我们带着对婆婆的尊敬读读这一节吧。

  【语言美是既要理解更要学生内化,安排这样的练习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学生头脑中词汇的积累,为以后的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流畅,提高阅读能力打基础。】

  (三)学习第三节

  过渡:会唱歌的蝈蝈给盲婆婆带来什么?

  1、指第三组读。

  2、想象歌声

  (1)“歌声”是谁的?婆婆真能看见小溪流淌的清波吗?(板书看到)不能,这是婆婆在脑中想象的。让我们也想象一下:请大家闭上眼,师唱:小鸡唱歌    叽叽叽    叽叽叽     指名汇报自己想到什么。

  (2)出示插图,看图回答婆婆表情是怎样的?因为婆婆(板书想到)童年的欢乐。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指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节,其余学生评议。

  (4)采取师生接读,同桌练读,同桌展示。教师适时评价。

  3、我做小诗人

  教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让我们一起祈祷,衷心祝愿盲婆婆早日获得光明,永远幸福快乐,好吗?快,带着你的祝愿,小组合作创作一首属于你们自己的诗歌。最后可以引导出:

  出示黑板②:歌声会(           ),

  (                  )。

  歌声会(           ),

  (                 )。

  4、带着愉快的心情齐读本节。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诗句说,言有物,言有序,言有依傍,教师在学生表述时适当点拨,做到放开不放任,拓展能收拢。这样学生通过语言实践,丰富了自己的内部语言。】

  (四)学习第四节

  过渡:这是一只多么会唱歌的蝈蝈呀!

  1、指第四组读。

  2、指名读第二节,提问: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出示黑板③:婆婆,婆婆,

  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教师:在第四节这句应该怎样读?应该更有感情,因为蝈蝈给婆婆带来了无比欢乐。

  3、男女生赛读。

  4、板书:......这是省略号,省略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省略了蝈蝈的歌声,表示蝈蝈歌声不断,婆婆欢乐不断!

  【任何的语言都建立在人的独特感受上,这只蝈蝈不是在田野中的蝈蝈,它是小明的化身,它是只给盲婆婆带来快乐的蝈蝈。让学生通过朗读将蝈蝈人性化,唤起学生心中的那份纯真感情。】

  四、深情吟诵

  这么美的诗!就让我们美美地背下来。

  1、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2、表演背。

  3、指多名同学上台表演背诵。

  【低年级学生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只通过读还是单一的,若采用直观表演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记忆诗歌,而且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集中思维不能持久,如果适时地让他们动动手脚演一演,或者看老师演示,无疑会增加更多的乐趣,激起学习的更多兴趣。】

  五、深情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是写一个孩子送蝈蝈给盲婆婆,让婆婆得到许多欢乐,小明是一个充满爱心(画心形图)的人,让我们把这美丽心灵永记心中!

  【学习一篇课文,就要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些有意义的东西,给他们的精神世界开辟一番新天地,引导学生成为真正有爱的人。教师精妙的勾画,点亮学生的生命之光。】

  附板书: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的方法,在甲地是鲜花,在乙地可能是毒草。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只有在适应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其效果和威力。我是按照上述思路教学的,但是一定要以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吗?我想也不一定。例如把诗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最后也可进行质疑问难。这样操作也同样能体现自主性、培养质疑问难意识的。如此看来,教学理念从书本从教师的头脑走到课堂,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而这必须基于实际情况:包括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教师情况;理念在课堂上的体现方式不是唯一的,不在形式,更在实质。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篇12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朗读、想象、感悟、表演来体会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后得到的快乐。

  3、学会本课的生字。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想象、感悟、表演来体会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后得到的快乐。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内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谈话导入

  1、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师:再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里的“盲”是什么意思?(指名答)

  3、说说你眼睛看不见的感觉。可是,有一位老婆婆,她眼睛长期看不到光明。她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出示练习:邻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_______________,看不到_______________,也看不到_______________,她感到_______________。(指名试说)

  4、她觉得自己一个人非常孤独。孤单。她一个人住在……她看不到红红的太阳,她看不到花草树木,她感到难过。可是今天,盲婆婆怎么样?(出示图片)(很开心)你又从哪里看出来的?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神态。

  5、今天,盲婆婆的确是非常开心,你知道盲婆婆为什么这么高兴吗?请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再告诉老师。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指名答。

  2、难怪她今天这么开心。(贴图片)小朋友是怎么样送蝈蝈给盲婆婆的?再读第一自然段。

  3、出示句子:捉了一只蝈蝈送给盲婆婆。和书上的句子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4、“喜滋滋” “乐呵呵” 这两个词表示什么?(指名说)像这样的词有个专门的形式,我们叫它abb式,像这样的表示高兴的词,还有吗?

  5、这样的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开心。小朋友把蝈蝈高兴地送给盲婆婆,从中你看出……(他关心盲婆婆。他知道盲婆婆眼睛瞎了,他想祝福她眼睛快快好。)这位小朋友想让盲婆婆笑一笑。谁来读一读?生读

  6、师:今天是高兴地送蝈蝈的,你的脸上要笑容可掬。我怎么看不到同学们的笑容呢?是舍不得吧?再来一遍。生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朋友来到盲婆婆家门前,他都会说什么?从他的发言中,我看出这个小朋友很有礼貌。你还可以怎么有礼貌地说?能做一做动作试一试吗?

  2、看得出这位小朋友也很有爱心。从他的发言中,我们知道了小朋友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

  3、师:平时,小朋友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掂记盲婆婆。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蝈蝈唱着歌,盲婆婆听着听着,她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读。指名说

  2、师: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

  3、蝈蝈的歌声会令盲婆婆也想起了许多美好的事情。她小时候都会有哪些欢乐呢?

  冬天会干什么?夏天呢?多么欢乐的童年啊!谁来读?

  4、老师这里有个题目,你会说得更好吗?( 出示:歌声会_________,__________。)

  5、师:听着蝈蝈的歌声,这时候她感到(贴出小卡片开心)心中不再寂寞,孤独。因为蝈蝈的歌带她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读一读。生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享受欢乐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读最后一段。

  2、师:这里有六个点,老师不明白,谁知道?为什么这里要用省略号呢?

  3、师:那这个咯呼就表示它还在叫。这是蝈蝈的声音,它还像什么声音?像谁在笑?(蝈蝈、盲婆婆、小朋友)他们为什么在笑。

  4、齐读这一小节

  三、总结、拓展

  1、齐读课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3、说说你平时生活中的有关关心残疾人的见闻。

  四、学习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身边的人献出爱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篇13

  一导入:

  1、板书“目”就是眼睛,是啊,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让我们看到红的花,绿的树,眼睛让我们看到清澈的小溪,湛蓝的天空,茂密的山林,空旷的原野。(配图)

  2、板书“婆婆”“婆”怎样记?有这样一位婆婆,她眼睛看不见了,板书“盲”,多可怜哪!读词语“盲婆婆”。

  3、不过有人给她送东西来了!板书“送给”“的”出示图片。什么呀?板书“蝈蝈”。

  4、读题。

  二初读课文

  1、这蝈蝈是谁送的?为什么要送呢?我们听听课文是怎么说的。看动画朗读课文。

  2、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

  (1)检查字音:

  邻居领绿色/您童年难忘

  唱歌田野替喜滋滋乐呵呵

  自读——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开火车读——去拼音齐读

  (2)长句检查: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3)四人小组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刚才我们读了好几遍课文,(指课题)现在你知道这只蝈蝈是谁送的吗?

  2、看看图,这个小男孩是盲婆婆的什么人?(邻居)出示“邻居”读好,“邻居”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字怎么记?

  3、看图:邻居家的小男孩送蝈蝈时上什么样的表情?书上用了什么词?读好“喜滋滋”“乐呵呵”。

  点评:从你的笑脸,我能看出你是喜滋滋的。我听出乐呵呵的心情了。你读得真是喜滋滋的。

  4、邻居家的小男孩可能会对婆婆说些什么呢?

  1、(指课题)邻居家的小男孩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自读,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汇报:替我给您唱歌。想不想听听蝈蝈唱歌的声音?你觉得歌声怎么样?请生多读。在我不上学的时候,我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再读。

  3、总结:多么善良的孩子呀!平时为婆婆唱歌、解闷;自己去上学了,仍然放心不下婆婆。特意捉了一只蝈蝈送给盲婆婆。

  4、请生多读。

  1、盲婆婆听了蝈蝈的歌声心情会怎样呢?自读课文。交流。

  2、看图:配乐:你们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蝈蝈欢快地叫着,婆婆用心地听着,双目失明的婆婆好像又听到了小溪叮咚的流淌声,仿佛又看到了秋天五彩缤纷的田野,她听着想着,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篇14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盲.喜

  2.读通.读懂,读好课文

  3.通过多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美好意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读好课文,激起学生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多媒体.卡片.一个鸟笼,一块毛巾

  主要板书计划:多媒体

  作业 设计安排:1 抄写生字

  2 口头填空:歌声会( ),看到或想到( ).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题目中有三个字"婆.的.蝈"读轻声,应读得轻.短

  2,齐读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习了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通

  1.看图

  图1:图上画了什么?拿着什么?神情怎样?

  图2:图上画了什么?在干什么?

  2.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两幅图的?(听录音)

  3.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4.检查(出示生字词)

  盲婆婆喜滋滋乐呵呵邻居代替您田野童年流淌难忘咯咯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5.把词语放入课文中再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

  6.课文有几小节,分节指名读

  三.精读课文,读懂

  第一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

  2找出一对意思相近的词语(喜滋滋.乐呵呵)

  这两个词表示什么意思?谁这么开心?读的时候怎样?你能把它读好吗?

  指名读,齐读

  3把这两个词放入句子中,带着高兴的心情把句子读好,齐读

  4小朋友把蝈蝈送给盲婆婆,他为什么这样开心?

  过渡:小朋友把蝈蝈送给盲婆婆,他会说些什么?

  第二小节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

  理解"会唱歌" "您"

  3齐读

  第三小节

  1.自由读

  2.讨论: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

  理解:"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

  "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什么?

  "为什么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过渡:歌声会使盲婆婆置身于原野之中,见到田野里的一切,把她带回............

  她听着,想着充满了欢乐,你能把这种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指名读评价,哪儿读得特别好?

  4.齐读

  5.小朋友,你们想一想,(填空)

  歌声会( ),看到( ).

  歌声会( ),想到( ).

  学习第四小节

  1.听蝈蝈在唱歌了,它是怎样常的?唱得怎样?

  2.最后用了省略号(说明蝈蝈在不停地叫,他给盲婆婆带来了欢乐很多很多)

  3.齐读

  四.小结:读了课文,小朋友,你们说说,少先队员为什么把蝈蝈送给盲婆婆?多好的一位少先队员啊,此时他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在微风中起伏,好象在说话呢,你想想红领巾会对少先低员说些什么?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表演(自背自演,上台表演)

  3.假如在我们身边有一位行动不便,身患残疾的老人,你准备怎么做?

  五.教学生字

  盲:(1)这个字你是怎样记的?

  (2)写好这个字,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3)让学生说说

  喜:(1)说说你是怎样识记的?(部首"士"字头)

  (2)找出横中线上的笔画?找出最宽的笔画

  回忆写字姿势儿歌

  学生练写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篇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对策: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写好生字。

  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对策:本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让学生自己当一个小导演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对学生提出要求,读好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建角色——引发动机

  1、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  激趣:九九重阳节马上就要到了,它是一个老人们的节日。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敬老爱老的故事。大家想不想当回小导演,去把一个动人的敬老故事拍摄下来?

  3、  指导学法:引导学生归纳出当导演需要的本领:

  善于观察——捕捉人物的神态、动作

  善于想象——通过人物的外表推测人物的内心所想

  善于表达——要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介绍情况——熟读感知

  师:现在请小导演们先了解一下剧本,把自己融进去,自由放声读课文,然后向大家作介绍。

  1、  分层提出自读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多字,不少字。

  (2)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再读读。

  2、  检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节读课文。

  (2) 学生评议。(采用“我建议你……”“如果你……”“希望你……”等建议式句式进行评议。)

  3、 用简要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观察,自主识记(要求用学过的字帮助识记)

  2、交流。(采用“我提醒大家注意……”“我这样巧记……”句式交流。)

  3、学生按笔顺描红 “邻、婆、替”

  4、学生临写生字,师指导如何把字写入帖、美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表达、审美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对策:

  重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诗歌语言的感受。 

  难点:建立新角色,引导学生在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自主地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步实现内容理解和语言训练的双重任务。

  对策:本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让学生自己当一个小导演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对学生提出要求,读好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说说内容——体会感悟

  师:通过上节课的初读剧本,文中许多片断你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导演的你们一定要仔细观察,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

  生:我感受到蝈蝈的可爱。(师展示实物或图片,播放蝈蝈的叫声,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蝈蝈不但外观美,而且叫声也很美)

  生:我知道主人公小男孩把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时很高兴。(师指导读好“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

  生:我明白小男孩送蝈蝈的用意是:在“我”上学的时候,让蝈蝈替“我”给盲婆婆唱歌。(师引导学生想象我和婆婆的平时交往,体会彼此的感情)

  生:我读懂了蝈蝈的叫声使婆婆仿佛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也回想起童年时的快乐。(师引导学生结合挂图从神态、动作体会婆婆的快乐)

  二、表演朗读——理解表达

  师:剧本中的小男孩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他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令人感动。你们愿不愿意用表演朗读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导演要做到善于表达,善于指导,演员要细细体会把你们刚才读懂的人物的动作、语气、神态加到表演朗读中去。(四人小组表演朗读、师巡视指导)

  1、学生上台表演朗读

  2、师生评议

  三、尝试想象——迁移应用

  师:蝈蝈叫声美妙动听,它唤起了盲婆婆对大自然和童年的回忆,为她的生活减少遗憾,增添情趣。小导演们发挥你们的想象推测盲婆婆的内心所想,她还看到什么?还会说些什么?充入进去我们的影片一定更精彩!

  1、学生想象说话。(“歌声会……歌声会……”句式练说)

  2、配乐结合画面交流

  四、新闻发布——质疑应答

  师:在拍摄即将结束的时候,导演们和演员们将准备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爱提问题的观众们可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有什么问题想当面问问导演和演员们?

  (自荐或推荐学生分别当导演和演员并到台前。教师当支持人穿针引线,引导点拨)

  生:为何剧本中两次提到“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生:为何剧本以蝈蝈的“咯咯,咯咯,咯咯……”叫声结束?

  生:为何剧本中具体刻画盲婆婆的想象内容?

  生:扮演小男孩的同学和盲婆婆的同学你们有何感受?

  五、写宣传稿——概括评价

  师:开好新闻发布会,影片可以播放了,不过,各位导演们还得做件事——写些宣传词,用简短的几句话夸夸我们的主人公。

  学生交流

  六、拓展生活——激励导行

  师:剧中的小男孩只是我们当代少年的一个缩影,他体现了我们儿童奉献爱心,尊老帮残的美德。小导演们,让我们一起走出校园到社会的大家庭中,去捕捉身边更多的感人故事吧!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主角,因为处处都有爱。

  七、实践活动

  开展“我学会了关心”活动,为周围的人做一件好事。

  课前思考:

  本文是一首儿童叙事小诗,旨在通过朗读感悟文字语言,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因为在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要把握住一个链接点是很重要的。如:教学第二小节时抽出“替”字,理解文本中提供帮助给人带来的乐趣,延伸到生活中,思考自己可以给什么人伸出援助之手。

  师:读完这一小节,你知道了“我”平时怎样为盲婆婆解闷了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生:给盲婆婆唱歌。从“替”字可以看出。

  师:(板书“替”)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生:在家里,我替妈妈扫地。

  每天早上,我都替老师收齐作业,拿到办公室。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从这儿,我也可以看出大家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盲婆婆眼睛看不见东西,给她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也让她少了很多的乐趣。那么,蝈蝈是怎样帮助她解闷的呢?我们来看看。

  ……(学习课文3节)

  师: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盲婆婆听着蝈蝈的“歌声”,她慈祥的脸上是带着微笑的,你觉得是为什么?

  生:因为盲婆婆心里很高兴。

  盲婆婆通过蝈蝈的叫声,似乎看到了大自然美丽的景色。

  我觉得她是因为有小朋友和蝈蝈陪她,不感到寂寞。

  师:是呀,课文中的“我”替盲婆婆唱歌解闷,“我”上学时还想到了用蝈蝈“替我”去帮助盲婆婆,这种关爱让婆婆感到了无比幸福。其实,像盲婆婆这样无助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更希望得到人们的帮助,同学们,你觉得自己可以帮助哪些无助的人?你打算怎样做呢?

  生:我可以帮助盲人。过马路的时候,我可以扶他们过去。

  课后反思:

  本文是一首简单的儿童诗,对于好奇的小学生而言听到小动物的名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已经很高了,在第一课时我有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让他们提出问题,并且自己通过读课文解决问题,因此学生读得非常认真。在初读是基本都能把字音都读准,同时我又使用了一些激励的手段帮助学生读好这首诗歌,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效果也很好。

  引导学生想象盲婆婆双手拿着蝈蝈,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她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只是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学生虽然说的较多,但显得太零碎,教师没有给予更多的帮助、引导,没有达到语言训练的有效性。因此,可以改为学生自由说后,提供给学生一个书上的句式:歌声会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歌声会_________,想起__________。这样,想象说话就体现了一个梯度,由易到难,提高了语言积累的有效性。

  学生话语:(怎样区分“邻”“领”)只要记住两个耳朵在脸的两边,他们就好像邻居,所以邻居的“邻”是耳朵旁。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287611268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