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温柔眷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通用13篇)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6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百”“达”“文”“反”“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关词句,重点是词句训练。

  教学准备:

  挂图,贴图,生字卡片,小黑板若干

  一、课前谈话,知识铺垫。

  1、小朋友,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虫图),老师这儿就有许多,认识他们吗?

  2、指名学生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昆虫有一些相同之处。

  4、是啊,这些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翅膀特别小,还有的没有翅膀。(教师用笔圈出同类,并分别标上“翅膀大”“翅膀小”“没翅膀”)

  5、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属于这三类中的一种?

  二、揭示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读一个与昆虫有关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2、指名读题,注意轻声“的”。

  3、读了题目在你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小问号呢?

  4、学生质疑:(谁发现?在哪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三、逐段讲读,解答疑问。

  (一)、第一自然段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一”的变调,“英”“名”后鼻音,“达尔文”英文名字多读熟练。

  3、从短短的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这个有趣的发现与“达尔文”有关,是达尔文发现的。

  (2)、“一百多年前”。

  师加述:达尔文出生在18XX年,去世时73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3)、“英国著名科学家”。

  出示达尔文的肖像图,师加述:瞧,这位就是身穿英国绅士服的达尔文,他经常与各种动植物打交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博物学家。

  4、这样一位有名的科学家,谁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指名感情朗读。

  5、小朋友,你还会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一下达尔文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达尔文是在哪儿,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同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分句读:可以喊上你的同桌,也可以叫上你的好朋友和你合作读。

  4、哪个问题你能解决了?

  (1)、(在哪发现。)——学习第一句。

  学生: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发现的。

  教师加述:达尔文作为一名博物学家,经常跟着海军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岛上去考察。

  (2)、(发现什么。)——学习第二句。

  学生: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教师出示插图:瞧,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达尔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

  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好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不一会儿两个问题解决了,再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6、学生:(1)、到底为什么岛上只有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却没有小翅膀的昆虫?

  (2)、什么是“考察”,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

  (三)、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1、过渡:还等什么赶快学习第三自然段吧!先来看看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吧!

  2、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指名读,正音。

  4、出示达尔文考察时的插图:小朋友,你觉得达尔文考察的时候态度怎样?

  5、学生:很认真,很细心。

  6、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突出他的认真的态度呢?

  (1)“许多”

  教师:你猜想一下,达尔文会捉来哪些昆虫?

  学生:(蜻蜓、蝴蝶、蚂蚁、蜘蛛……)

  教师:为了方便研究,达尔文捉来了这么做种昆虫,而且每一种的数量也很多。

  指名读好词语。

  (2)“反复”

  学生:反复说明达尔文观察比较了很多次。

  教师:是啊,科学家的许多发现,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找到答案的,达尔文也不例外。(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指名读好词语。

  (3)“终于”

  学生:达尔文找到答案很不容易。

  教师:没有反复的观察比较如何得来正确的答案呢!

  指名读好词语。

  7、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四|、教学生字,授以方法。

  百 达 文 反 较

  1、认读。

  2、组词:想帮谁组就帮谁组。

  3、指导写法:除“比较”的“较”笔画比较多外,其余笔画都较少,写好笔画较少的词,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笔画。分析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4、描红,抄写。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学习两个生字“达” “文”。

  2、理解课文,让学生知道岛上的昆虫为什么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没有翅膀。

  3、能正确且比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生用“发现”说一句话。

  2、谈话:今天我们学习《有趣的发现》(板书课题)

  3、 题,质疑:你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

  1、自学课文。

  提出自读要求。边读边思考:有趣的发现是什么?是谁发现的?

  2、读情况交流。

  你能解决什么问题?相机学习“达”和“文”。

  3、理解课文。

  (1)、学生简单介绍达尔文。

  出示:①、达尔文是(   )国(   )年前著名的科学家。

  ②、达尔文是(   )年前(   )国著名的科学家。

  (2)、看投影。

  达尔文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他发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读句子)

  岛上的昆虫有几种情况?还缺少哪一种情况?

  如果你是达尔文会想什么?

  (3)、达尔文怎么做的?理解:反复观察比较

  (4)、他找到了什么答案?

  有几种情况?跟三种情况的昆虫代表对话。如:小毛毛虫,这个岛上经常刮大风,大风来了你怕不怕?为什么?

  相机板书:   没有……   不会飞   

  ……特别大的   能顶住……  

  ……小的     顶不住……  

  对照板书用因为所以归纳总结,补板书:不大可能…… 

  生存下来

  逐渐消失

  (5)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6)谈话:

  这就是达尔文的有趣的发现,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了解达尔文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怎样伟大的成就。

  4、齐读全文

  5、指导写字。

  6、 附板书:

  没有……     不会飞    不大可能…… 

  有趣的发现  ……特别大的   能顶住……  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了解达尔文有趣的发现是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课文二、三自然段。了解达尔文有趣的发现是什么。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认识了一个叫达尔文的人,老师想考考小朋友,你对达尔文了解多少?(课前作业:布置学生搜集达尔文的资料)

  出示:达尔文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什么叫著名呢?

  著名:象这样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的,这么有名的就叫著名。

  谁能来读好这句话呢?

  过渡句: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这位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的小故事。

  二、新授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插图

  提问:小朋友们来观察一下,图上的达尔文在干什么呀?

  生答:在小岛上考察

  出示: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

  2.那什么叫“考察”呢?

  考察就是观察、调查的意思。

  今天让我们也来做一做小小考察员,去观察一下,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出示课件:观察昆虫,2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的,一种没有翅膀的。

  3.小小考察员们,你们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呀?看一看哪个小朋友的观察最仔细?

  生答:只有2种昆虫,一种答翅膀的,一种没翅膀的。

  你们的观察真仔细!和达尔文当时的发现一样呢!你们瞧:

  出示句子:引读: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岛上有几种昆虫呢?生答:2种 有没有第三种呢?是呀,所以我们书中用了“要么…要么…”这个句式。

  谁能来读好这句话呢?

  过渡:当达尔文有了这个有趣的发现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第三小节。

  (二)、细读第三自然段

  1.请大家自己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达尔文是怎么做的。(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

  指名回答,生读: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2. 比较句子:

  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这两个句子,哪个好呢?好在哪里?

  许多:许多好在哪里?

  出示:昆虫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都会干些什么

  终于:终于又好在哪里?

  这容易吗?是啊,太不容易了。但是工夫不负有心人,你们瞧,他终于找到了答案。

  过渡:我们来看那么达尔文找到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

  出示:谁来读一读?生读。

  3. 这里讲了几种昆虫?他们的情况分别是怎样的?

  出示表格: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发现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  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4.请小朋友们看一段动画,边看边想,这个岛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生答:岛上经常刮大风

  原来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哦~~原来这2种昆虫能够适应环境,所以生存了下来,而那个翅膀小一点的呢?是不适应这个环境,所以被淘汰了。出示:这就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三)、细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的科学研究有什么帮助呢?我们一起来读第四自然段。

  1.通过第四自然段的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象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1、你觉得达尔文有那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2、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的故事呢?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59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四

  教学要求: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十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课文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电脑光盘、小黑板、每人课前准备一个科学家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三课时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揭示课题,简介达尔文。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词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了解达尔文有趣的发现是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课文二、三自然段。了解达尔文有趣的发现是什么。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精读训练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提问:达尔文是谁?

  (他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人,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2、什么是“著名”?你能换一个词来代替它吗?

  (有名,对,达尔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他第一个对生物的进化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推翻了上帝造人的谎言。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物种起源》,对生物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记着他的名字,这就是“著名”)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达尔文的一个小故事。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插图,达尔文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

  2、简介太平洋: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面积达17968万平方千米。

  3、什么叫“考察”?(就是观察、调查)

  4、你怎么知道这是一个小岛?

  (四周是望不到边的海洋,达尔文站着的地方是一片陆地。所以这是在一个小岛上。)

  5、那么,小岛上的气候怎么样?(经常刮大风)

  你怎么看出来的?(花草树木在风中摆动得很厉害,海上的风浪也很大)

  6、他考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研究昆虫)

  对,他面前就飞舞着许多大蝴蝶。那么。他在这个小岛上发现了什么现象?

  (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7、达尔文觉得很奇怪,你觉得奇怪吗?为什么?大家讨论讨论

  (讨论后小结:除了“翅膀特别大”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就没有翅膀小一点的昆虫,这不是很奇怪吗?)

  8、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要么``````要么``````”两个连在一起用,表示在这两中情况中选择,你可以说一句这样的话吗?(如:我每天早晨起床,要么读书,要么背诗。)

  8、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句:接下来我们去看一看达尔文有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用笔标出这一段有几句话。(四句)

  2、指名分句朗读

  3、出示一组句子,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讨论后小结:第一句只是说了这么一件事,到底这项工作是容易还是困难,并没有说具体。第二句中的“许多”告诉我们达尔文捉的昆虫数量多、种类多。“反复”说明他观察比较了很多次,非常认真。“终于”说明他研究的时间很长,克服的困难很多,很不容易。)

  4、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他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爱动脑筋。)

  5、达尔文找到的答案是什么呢?请读下面的三句话,看看介绍了几种情况。

  (一边指导学生读好这三句话,一边根据学生的归纳板书)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发现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  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讨论讨论“不大可能、很容易、逐渐”等词语的含义)

  6、齐读第三自然段

  7、讨论;你能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什么?什么样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8、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段有几句话?(只有一句)

  指导读好这句话: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象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你觉得达尔文有那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三、    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和他们的伟大成就?

  四、    作业

  1、    练习复述课文

  2、    准备好有关科学家的一个小故事,下堂课开一个小故事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复述课文,进行写字指导,讲讲科学家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 略)

  附板书:                  7、有趣的发现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发现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  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5

  《有趣的发现》是语文S版第六单元的作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写自己发现的有趣的事情。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古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没有生活的源头活水,我们的作文就成了一滩死水。”我在讲清作文要求后,就让学生进行习作,第一次交上来的作文草稿,质量很差,学生都不知道从何入手,学生的大多数没有进行观察,也就没有什么发现,也就没内容可写。如何才能选择一种普遍的发现进行有效的作文知道呢?经过深思熟虑,最后我决定让学生观察一次盐水能增加水的密度,增大物体在水中的浮力这样的实验,再动手自己做一次实验,再进行作文指导。

  上课时,我先把一个油桃放入两杯清水中,观察油桃沉入水底,接着往一杯清水中加入大量的盐,搅拌使盐水融化在水中,再观察油桃的变化,看着油桃慢慢浮到水中,然后问学生是什么原因,我再把其中的科学常识介绍清楚,最后,让学生自己来做一遍实验。做完实验后,我为这次作文,开一个头,让学生接着往下进行口头作文,再请学生复述作文,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正式的习作,这样学生就更加清晰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作文交上来之后,我发现这次作文普遍很好,就连平时不会写作文的学生都写的内容清晰,语言流利。由此可见,充分的课前准备,充分的观察,有效的方法指导,语言的训练很重要。希望下一次作文能放手发挥学生更大的主动性,作文可以多样化一些。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学写五个生字。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蔡伦(造纸) 、沈括(印刷术)、张衡(地动仪)、祖冲之(圆周率).........爱因斯坦(相对论)、牛顿(万有引力,力学学说)、爱迪生(发明大王)、麦克斯维(电\磁)、诺贝尔(炸药)、达尔文(进化论)

  (出示达尔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小朋友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吗?(简介达尔文)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讲述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这就是《7.有趣的发现》(教师边述边板书课题.)

  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有意思、好玩;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喜爱)

  (2)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学生边讲教师边在题目旁打小问号.)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由练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2)读通句子。(3)标上自然段序号。.(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

  1、自读、正音: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去掉拼音齐读词语.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长句子多读几遍.

  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重点指导读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7、我们一起听听课文的范读。

  8、齐读课文

  四、初步理解课文汇报内容

  1.刚才我们提的小问号有哪个可以擦去了

  剩余的问号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2.下面请同位互相检查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指名回答)(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

  五、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巩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观察、自学生字.

  (2)交流记忆生字.

  3.指导书写.

  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两撇要平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长.

  达:里面的"大"最后一笔捺改为点.

  较:"车"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应是提.

  "存":半包围结构,看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1、生字口头扩词。

  2、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

  教后反思:

  一、设计意图:

  1.丰富语言积累,拓展课外知识。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 语言的过程。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有关课外知识,积累有关词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2.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读中思,读中。

  二、反思不足

  在本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执教了《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回顾执教的过程,自觉得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教学中虽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读书要求,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但课堂中总感觉到缺乏读书的氛围,读书不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所谓“生成”,就是利用已有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生成”源于学生的独特感受,是学生通过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和思考所领悟到的。很多时候,教师的大脑转动还赶不上学生的奇思妙想,我们多么需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亮点,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要不断地学习、更新、充实和完善自我,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请你们用眼睛仔细的观察一下电教室,与以往的教室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发言)我发现………我看到………

  师:你们真会观察,用你们的眼睛发现了许多相同、不同的东西。英国有位科学家通过观察研究,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发现”——— 引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两遍。

  师;人们常说学贵有疑,就是说学习最可贵的是能提出问题,你能从“有趣的发现”这个课题中发现问题吗?

  生:发现了什么东西?有趣在哪里?

  生:是谁发现了这个有趣的发现?在哪里发现的?

  生:“有趣的发现”有什么用?怎样发现的?

  ………

  师:大家刚看到课题就有了这么多的发现,相信在读了课文以后会有更多的发现。

  只要你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好了,你就能发现刚才这些问题的答案。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并观看课文的动画欣赏,以加深印象。)

  ………

  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是一篇知识性较强的科普短文,如何使学生充满兴趣的投入学习,这是我在备课和教学中首先考虑到的问题。

  (1)联系实际,启发观察,发现“变化”

  在课文的导入部分,我联系学生身处的环境,启发他们观察比较,发现与以往不同的地方。从课堂情况看,学生观察很仔细,发言也积极,较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顺着学生的话语,我又自然的把话题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上。

  (2)紧扣课题,设疑激趣,发现“问题”

  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提出自己想了解的知识,我觉得这既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是检查学生通过预习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学生成了知识的发现者、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灌输的容器”。

  (3)带着问题,自读自悟,发现“真知”

  当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时,他的学习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是真正在读书,问题的答案也许不同,这源于学生独特的感悟。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体验阅读的乐趣,养成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8

  过去,在以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营造一种高度紧张、严肃有序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排除各种外在因素,努力将学生们的有意注意及行为统一到计划中的学习需求上,并通过奖惩手段维持课堂纪律。但是,在以学习者知识的主动构建和学习者情感、态度、意志的积极发展为价值的新课堂上,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帮助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习者充分感受到课堂中的安全、轻松、欢愉,从而释放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的情感因素,以张扬他们的个性。

  这些,都在本课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是教者亲切地提问,如“我们一起来念念这句话,想想这里写了几种昆虫?”无论是教者精心设计的课件,或者是教者努力创设的课堂情境,无疑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即课堂中教师的活动都应该服从并服务于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的创造。因为只有学习者的手脚不受束缚,才会闪现出他们的灵性与智慧;只有学习者的思想不受压制,才回迸发出他们创造的火花。这样才能实现积极有效地学习。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身边事物,自觉去发现、捕捉、感受生活中的乐趣。

  2、交给学生观察方法,使观察有目的,为自己的习作服务,学生“有东西可写”。

  3、通过肯定和激励,展示和交流,点燃学生习作的激情,获取可持续性发展的语言运用能力。

  4、学会使用简单的修辞和积累的好词、好句子。

  5、消除学生习作的心理,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拥有放松的习作心态,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教学重点:明确作文基本要求,把“趣”事讲出来。

  教学难点:抓住“趣”,把文章写通顺,意思表达清楚。

  课前准备: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再观察或者在探究,得出详细情况或结论。老师准备作实验的东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有趣的发现》  “趣”就是乐趣、兴趣。 “发现”就是自己观察了解到自己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二、引导说趣:

  1、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吗?开动脑筋,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很感兴趣?这些趣事可以是你最近观察到的,也可以是你以前观察到的,可以是生活中的,也可以是你在电视中观察到的,可以是有关动物、植物的,还可以是有关风雪雷电的,还可以是春夏秋冬的。总之,只要是真实的有趣的发现就可以。

  2、学生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有趣的发现。

  3、怎样才能给大家介绍清楚自己的发现呢?你希望介绍的同学从哪几方面介绍自己的发现呢?

  (在哪儿?发现了什么?到底是怎么回事?……)

  4、理清顺序:观察发现 ——  探究  ——  结果、启发

  (有趣、疑问)(再观察、释疑)

  三、演示举例引导说趣:

  1、做盐水浮鸡蛋的试验。

  2、共同讨论介绍方法。

  3、解决问题办法有:问、查、再观察、也可借助观察工具等。

  4、找学生介绍刚才的实验,评价,修正,补充。

  四、相互说趣:1、先自己练说。2、同桌互说。3、全班交流,评价。

  五、趣事感想:通过你的观察和听同学介绍,你有什么感想?

  第二课时

  一、写作要求:

  1、写出自己的发现。给自己的文章起个有趣的名字。

  2、内容紧扣题目。突出“趣”,让别人觉得有意思,乐意读。

  3、观察的经过是重点,要写具体。

  4、写出自己观察后的感受或者结果。

  5、用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6、注意分段,加标点。

  二、学生快速打草稿,老师巡回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三、自己修改,要考虑到怎样写更有“趣”。

  四、同桌互改,欣赏对方写得好的地方,同时给对方提出好建议。

  五、全班交流,读出自己文章中最得意的内容,共同分享。

  六、自己再改——摘抄。

  (注:为了增加学生习作兴趣,学生可以给自己的习作配插图,也可以制作标本夹在里面。表扬佳作,佳句,好词等)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有趣发现。

  2、指导学说读好三个因果关系的复句,从而领悟适者生存的道理。

  3、指导书写部分生字,掌握部分生字字型。

  【教学重难点】对三个因果复句的朗读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有趣的发现》一课,学习了这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谁能来当小老师领大家一起读呢?

  2、昨天老师又请大家回家读了课文,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达尔文的新发现到底是什么?

  二、学习第二小节

  1、过渡。有一次,达尔文来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他发现了什么呢?

  2、根据回答出示: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没有翅膀,感到很奇

  3、小朋友感到奇怪吗?(奇怪)那么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注意指导:要么……要么……,特别,很奇怪)

  三、学习第三小节

  1、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一读第三小节,然后找出原因来。

  2、 根据回答出示:·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所以也能生存下来。

  ·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地消失了。

  3、分析:(1)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翅膀大的昆虫能生存下来吗?(因为它们的翅膀特别大,顶得住大风。)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来把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出来吗?(因为这些昆虫的翅膀特别大,有顶抗大风的能理,所以可以生存下来谁能读好这句话呢?(指名朗读)(2)那么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为什么也能射干农村下来呢?你能用“因为……所以……”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吗?你们找一下,这句话中没有用因为……所以……,用的是什么呢?(由于……就……)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指读)(3)那些昆虫为什么会逐渐消失呢?出示相关句子,指读这句话。

  4、通过刚才的比较,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呢?或者你知道了什么呢?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5、交流:引导学说呢感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就是能力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没有能力的人会被社会淘汰,不能生存下去。所以我们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本事的人。)

  6、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吧?

  7、那么达尔文怎么会知道的呢?(1)出示:因为他捉来很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2)指名读,注意读出达尔文那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3)师小结:正是因为达尔文不断的去观察,才发现了这个秘密的。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发挥)

  四、学习第四小节

  1、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注意指导好长句子的停顿。

  五、复述课文

  1、小结:(板书)达尔文从考察时发现这个有趣的事情,到后来进行观察比较,最终得出了答案。

  2、谁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来把课文的内容再用自己的话讲一遍呢?(学生自由发挥)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说说如何记忆

  3、师范写,生临摹。

  【教学反思】

  按上述设计,我进行了《有趣的发现》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在进行第三段的教学时,先是自读找出共有几句话,然后找四名同学分句朗读,接着以第二句为例,围绕“什么样的翅膀,因为什么,结果怎样”找重点词,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找出了“没有、不能飞、不大可能”这几个词语,并顺势找出第三、四句的重点词。最后,又再次读了一遍课文,教师用从第二句话中找到的词语说了和第二句话意思相同的句子,让学生练说第三四句。学生有词语作基础,有教师的示范,顺畅地说了出来。说完之后,我就揭示了这就是复述。并让学生试着复述第一、二自然段,由于准备充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总结了抓住关键词复述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1

  一背景: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7课第二自然段。

  文本解读:

  课文的第二段只用了两句话讲述达尔文在岛上的考察发现,看起来太平淡无奇,很难找到学习语言的切入点。但其中的个别词语却是潜伏其中的很好的语言因素,如“考察”、“发现”、“要么……要么……”“奇怪”等。以这些词为空破口,进入文章进行语言学习,对于低年级来说是切实可行的。

  文本与社会生活:

  文中所提及的“发现”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却给我们一种启示:留心处处皆发现,寻找学习语言的因素,带领学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

  文本与学生经验:

  文章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只存在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的,另一种是没有翅膀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解开了其中的迷。

  尽管表面看来,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不论是一开始文章所预设的“谜面”,以及到后来揭示的“谜底”,都是十分有趣的。所以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语言学习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感受、感悟到其中的“趣”,也就是要充分借文章之“趣”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和兴趣”。

  学习目标:

  1、紧扣“发现”,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读,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并加以运用。

  教学设计:

  文章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是按“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顺序叙写文章,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所以在执教本课第二自然段时,本人力求学生学习语言都紧紧围绕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展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把这些字词带进课文,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去读懂,加以吸收和利用。

  实施: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学习语言片断一:“两进两出”悟“考察”。

  师:我们常说,学贵有疑,就是说学习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提出问题,现在请把你善于观察的眼光转向第二段,能不能从第二段发现问题呢?边看边用铅笔画出来。

  (师行间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划了“考察”、“奇怪”两个词语,板书于黑板上)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呢?就是书读得遍数多了,就能读懂,请小朋友们把第二段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这两个词语。

  (生练读第二段)

  师:谁读懂了第“考察”?哪个来读一读第一话,老师从他的声音里就知道他读懂得了没有?

  生1: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

  师:老师从你的声音里已经听出,你有一点读懂得了。如果能把“考察”用动作做出来,那就说明你是真正读懂了。这可不容易呀,可要好好练习啊!

  (学生边读边练习加动作)

  师:谁来加上动作试试看?

  生2: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后,往左右各看了两眼)

  师(模仿该生动作)述:有点像考察了,请小朋友们都看看图(实物投影展示图)上的达尔文是怎么“考察”的?可以边读边学着做一做,还可以加上你自己考察的动作。

  (学生练读中做“考察”的样子)

  师:这次,谁愿意到前面来考察?

  生3(来至讲台上):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完,该生做出象是在专心致志看一件什么东西似的样子)

  师:达尔文,你在考察什么呢?

  生3:我是在考察昆虫。

  师:发现什么了?

  生3:我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师:刚才考察的那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吧!

  生2上讲台表演读,这次较之第一遍,有很大提高。(师带头为他鼓掌)

  师:让我们跟着这两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用手示意)有一次,——

  (全体学生练习这句话)

  学习语言片断二:纵向拓展用“奇怪”

  师:我们用熟读课文,看课文的插图,用动作做一做的方法,读懂了“考察”,现在大家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或者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

  (学生各自练习)

  生4:他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读时,满脸疑惑,并侧过脑袋,用一根手指指着脑袋。)

  师:请你上来为大家读一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看他有没有读懂奇怪?

  生4上讲台来再读,读时,两条眉毛几乎拧到了一起,表情较之刚才还要出色。

  师:他读懂了吗?

  生5:他读懂了,他脸上做出了“奇怪”的表情。

  生6:他读出了“奇怪”的语气。

  师:他用“语气”和“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读懂了“奇怪”。你们能做到吗?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还不快练!

  (学生练习得十分起劲,各自都做出了“奇怪”的表情,部分学生还兴致勃勃的表演了起来。)

  师指名读。

  生7边读边呈现出满脸疑惑的神色。

  生8边读边比划着昆虫翅膀的大小,读后做出一副愁眉不展的神色。

  生9读后,还喃喃自语:奇怪?怎么这儿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

  师:是呀,只要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小红发现母鸡总是围着鸡窝转,感到很奇怪。还有:奇怪!太阳怎么不从西边出来呢?

  教师出示投影:

  ____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句式说一句话。

  生11:我发现妈妈的头上有白头发了,感到很奇怪。

  生12:奇怪!我掉了的牙怎么还不长呢?

  生13:我发现我的声音从录音机里传了出来,感到很奇怪。

  生14:奇怪!今天我们上课怎么用话筒呢?

  ……

  总结:

  正如在“文本解读”中提到的,课文的第二段虽短小却是文章的一个重点段落,以抓关键词为突破口去学习课文的语言,是我所采用的引导方法。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读得进,悟得出”呢?我想越俎代庖是绝对不是上上之策,告诉他去做做这个词的表情,那个词的动作,学生不但处于被动状态,最主要是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于是我就想何不放手来个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不懂的字词,然后再通过自己阅读,将课文语言吸收进去,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驾驭课文语言。最后,再将内化了语言加以运用。这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与课文的叙述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所遵循的模式是:“发现语言因素——感悟语言因素——悟出语言因素——积累运用语言”。

  最后的学习效果正是应验了那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学得既主动,又轻松,创造性地吸收了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将他们演绎出来,更创造性地进行了运用。

  [1] [2]  下一页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果。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上一页  [1] [2]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7

  《有趣的发现》课后小记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对海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观察,发现岛上的昆虫体形特点很奇怪: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那么那些翅膀小的昆虫到哪儿去了呢?他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昆虫的翅膀决定了它自身的生存与消亡,这就是“有趣的发现”。

  课后有一道复述课文的题目,这次我改变了以往背诵式的复述,尝试了课本剧表演后再复述课文,发现效果很好,学生印象深,兴趣浓。

  剧中人物

  大风   

  没有翅膀的昆虫    

  翅膀特别大的昆虫  

  翅膀小的昆虫   

  达尔文

  话外音(由学生朗读):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

  开始表演:

  “大风”呼呼地刮起来了,这时“没有翅膀的昆虫”赶快爬开,躲起来。“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张开翅膀,用力扇动,顶住了大风。“翅膀小的昆虫”则扑扇了几下,就被风刮到海里去了。

  这时,“达尔文”问“没有翅膀的昆虫”:“你怎么能生存下来呢?”“没有翅膀的昆虫”答:“我不会飞,不大可能被风刮走,所以我还能住在岛上。”“达尔文”又去问“翅膀特别大的昆虫”, “翅膀特别大的昆虫”说:“我的翅膀特别大啊,能顶住大风。所以我生存下来了。”这时“翅膀小的昆虫”在大海里扑腾,“达尔文”问它:“你的同伴呢?”“翅膀小的昆虫”说:“它们翅膀小,飞起来后被风刮到海里淹死了。我们都要离开这个小岛了。”

  对表演的评价:

  表演“大风”的学生很卖力,用力地吹。

  表演“没有翅膀的昆虫”的小朋友把小手缩到身后,而且在风吹的时候迅速爬开,还准备躲到洞里去。

  表演“翅膀特别大的昆虫”的小朋友张开双臂,用力扇动,让人感受到他在用力顶住大风。

  表演“翅膀小的昆虫”的孩子则可怜巴巴,蹲在他当作大海的地方,装作垂死的样子。

  表演“达尔文”的小朋友总结了一句话:“我明白了,原来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啊。”

  接着让学生复述课文,达尔文发现了什么?有趣在哪里?那么那些翅膀小的昆虫到哪里去了呢?这时,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深刻,很快按“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思路把课文复述了下来。

  反思:

  课上完后,觉得用课堂表演这种方式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深,孩子上课的情绪明显高涨。把表演带入课堂,是调动学生热情、感悟课文内涵、拓展课外内容的有效手段。学生在扮演之前先要熟知课文内容,有条理地把课文的内容、故事情节记下来.这其实是促进了逻辑抽象思维的发展。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组织即兴表演,是他们所期盼的。因此,他们会积极参与,并在充分展示自我的过程中,琢磨课文、推敲课文、体会情感。由此可见,表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手段。在表演中便于学生注意力集中,边看、边听、边思,又有过程的表演展示,便能顺利作答,这是老师的讲解所不能达到的。对课文中的一些重难点,本来是老师要费力讲解的,可以尽可能通过老师的“演示”或学生的“表演”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感知,其效果也会大大优于老师的抽象讲解。课堂上采用表演的形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表演才能只是附带的功能。课堂表演一改学生被动阅读的地位,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主动参与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利于展示学生自己的才华。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3

  抓住关键词语  精读课文

  ——苏教版教材第三册《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旁“车”字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三个因果复句的朗读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由老师问向学生问转变。让学生通过读书发现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尊重学生独特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案)

  一、导入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理解“有趣”的意思。鼓励学生读题目质疑:是什么有趣的发现?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2.指导认读生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人。老师再相机补充达尔文的资料。读好“著名”。换词“有名,闻名”等理解达尔文科学研究的重要地位。

  四、指导写字。

  第一课时(详案)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有趣发现。

  2.指导学说读好三个因果关系的复句,从而领悟适者生存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对三个因果复句的朗读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 复习。

  1. 听写生字词。

  2. 填空:达尔文是(  )年前(  )国著名的(   )。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1. 老师:有一次,达尔文出去考察,来到了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达尔文是在哪儿,他在岛上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什么奇怪的现象呢?

  2.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3.指明学生回答,交流,理解:“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出示句子,再指导读句子,突出“要么……要么……”指导理解岛上的昆虫只有两种形态,不是翅膀特别大,就是没有翅膀,没有第三种形态的。

  4.指导句式练习:      要么       ,要么                。

  5.如果你也在考察的队伍中,你看到这现象,你会觉得怎样?指导读好“奇怪”一词。

  【设计意图:本段教学旨在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1.老师:达尔文看到这奇怪的现象,是怎样做的呢?

  2.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标出一共有几句话,用符号标明。

  3.指导理解:

  (1)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词语“许多、反复、终于”认识达尔文做研究的认真态度,以及感受他做研究的刻苦精神。(你猜猜达尔文会捕捉多少虫子,怎么捕捉?为了找到有力的证据,达尔文一词又一次进行观察考证,反反复复若干次。)

  (2)经过反复的研究,达尔文找到答案没有?答案是什么呢?学生在第三自然段中找一找,并用“   ”画下相关句子。

  (3)指明学生交流,老师相机出示句子,再指名分句子朗读,说一说每句话意思。

  (4)模拟表演,理解句子。

  学生分成三大组,一组翅膀特别大,一组翅膀小,一组没有翅膀。

  老师扮成猛烈吹来的狂风,吹向第一组:第一组学生不动,老师问:你们怎么还没有掉进大海里去?第一组回答:我们翅膀大,能顶住大风,所以不会被你吹走的。

  类似方法吹向第二组第三组,帮助学生感受小翅膀的顶不住大风,被吹进大海,而没有翅膀的根本没有飞行,藏在地上草丛里,自然也不会被吹走。

  (5)学生再次回忆,老师板书,帮助学生深刻识记:

  翅膀小的  顶不住大风                   淹死

  翅膀特别大的  顶住大风  生存下来

  没有翅膀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活下来 

  4.指导学生朗读时对翅膀大的昆虫和无翅膀昆虫能适应岛上的生存环境而感到高兴,对小翅膀的昆虫因不能适应生存环境而遭淘汰寄予深深的同情。

  5.指导学生认识到:这就是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课题中的“有趣的发现”。老师简要介绍:适应大自然的就活下来,即所谓适者生存。

  【设计意图:达尔文又怎样找到答案的呢?答案又是什么呢?紧扣这两个问题,课堂以读为主。学生在读中能得到情感体验:对翅膀大的昆虫和无翅膀昆虫能适应岛上的生存环境而感到高兴,对小翅膀的昆虫因不能适应生存环境而遭淘汰寄予深深的同情。师生模拟表演,是让学生结合已经获得的语言经验对已经熟悉的课文内容进行的个性加工,进一步得知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能否适应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1.这一次太平洋的考察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达尔文的这个有趣的发现,对他后来的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吗?老师谈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正是从达尔文的这次研究开始的,所以这个发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播放图片,了解达尔文的科学研究进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科学研究故事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科学。】

  板书:

  翅膀小的  顶不住大风    淹死

  翅膀特别大的  顶住大风  生存下来

  没有翅膀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活下来

  适者生存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311471269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