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蜜蜂引路》习题

《蜜蜂引路》习题

天涯浪子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蜜蜂引路》习题

微信扫码分享

《蜜蜂引路》习题(精选14篇)

《蜜蜂引路》习题 篇1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三、比一比,组词。

  四、照样子,给句子换个说法。

  例:列宁亲自去找了养蜂人。

  养蜂人是列宁亲自去找的。

  (1)他打碎了花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洁工人清扫了街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啄木鸟除掉了树上的害虫。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认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这一段是怎样把蜜蜂给列宁“引路”这件事写清楚的。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1)这一段共( )句。

  (2)第一句是写列宁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句是写列宁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句是写列宁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句话里的“果然”表明了什么?对的打“√”。

  ①列宁出乎意料找到了养蜂人。( )

  ②列宁所想的完全正确。( )

  六、读句子,理解句意后再填空。

  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列宁说的“向导”就是( )。

  “您”指的是( )。

  七、看下图,动脑筋想想,再在图中填上莫斯科、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的位置。

  参考答案:

  一、养蜂、附近、谈天、向导、莫斯科、派去、引路、惊讶、往常、亲自。

  二、

  三、莫斯科、星期;谈天、地毯;向导、差异;莫非、开幕。

  四、(1)花瓶是他打碎的。(2)街道是清洁工人清扫的。(3)树上的害虫是啄木鸟除掉的。

  五、(1)3(2)蜜蜂小房子养蜂的人(3)②

  六、蜜蜂养蜂人

  七、略。

《蜜蜂引路》习题 篇2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改进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 的设计,必须以发展学生的认识为特点,也就是说,教学过程 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语言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认识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呢?

  一、根据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步骤,安排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从头读到尾,脑子里就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学生有了一个整体印象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去理解,这就是从整体到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理解后,再回到整体上来理解。后一个整体理解比起前一个整体理解,认识提高了,加深了。因为它经历了概括提高的过程,因此获得的认识也就更完整更深刻。

  教给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学习步骤,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逐步深入的学习方法,而且使学生初步懂得:认识事物既要看整体,又要看部分,还要看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样就为逐步提高认识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在教《雷雨》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抓住雷雨的主要景色,从整体上观察图画。有了一个总的印象后,再指导学生对照,一部分一部分地仔细观察,逐段学习,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特点各是什么?然后帮助学生概括出:

  雷雨前:满天乌云,空气闷热,刮大风,雷鸣电闪;

  雷雨中:雨越下越大,时间不长;

  雷雨后:空气清新,出现彩虹,池塘里水满了。

  每学完一部分,帮助学生概括一下,使学生的认识上升一步,同时又与下一部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最后从整体上来一个回合,使学生从雷雨的出现、发展、变化过程中概括出雷雨的特点,初步了解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这就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课堂教学中设计提问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把作者、教师、学生三条思路揉合在一起,像一把把钥匙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觉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怎样设计课堂的提问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基本功训练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好几个主要问题,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自己设计的问题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在课堂提问之中,一步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的思维推向前进,促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地去理解课文,提高认识水平。教师的提问要抓住重点,尽量做到少而精,要有启发性,问题的语言要浅显,明白,儿童化。

  比如《种鱼》这一课,是由三幅图组成的看图学文。通过小猫种鱼这一有趣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小猫为什么收不到鱼的道理。

  第一段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农民把玉米种在哪儿?(2)到了秋天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收了很多玉米?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把玉米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是会有收获的。第二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农民把花生种在哪儿?(2)玉米和花生为什么要种在地里?(3)到了秋天怎样?通过上述问题,把玉米和花生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玉米和花生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植物,把它们种在地里,是会有收获的。第三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小猫看见农民种玉米、花生心里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2)小猫能收到很多鱼吗?为什么?(3)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规律:玉米、花生和鱼的生长条件是不一样的,玉米、花生是植物,要种在地里;鱼是养在水里的动物,是不能种在地里的。最后通过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这一问,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向前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中,注意儿童的认识是怎样提高的

  儿童学习一篇课文,从开始到结束,思维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我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注意掌握这个过程,并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个过程。

  以《一粒种子》为例,我着重抓了三点:(1)抓事物之间的联系:种子发芽跟温度、水分、土质的联系;春天与万物生长的联系。(2)抓事物的发展变化:种子发芽出土经历了四个阶段,有意识引导学生注意这四个阶段的变化。(3)抓词、句、段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抓住重点段落,从词、句到段之间的联系,从中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和经过。

  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挺一挺”。每次挺一挺都说明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成长,反映了种子发芽的主要变化过程。我就抓住这四个“挺一挺”,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叫“挺一挺”?种子为什么要“挺一挺”?种子每次挺一挺,自己有什么变化?大地上又有什么变化?从中揭示了种子发芽的过程,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以及跟季节气候的关系。当学生对种子发芽的经过有了具体印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对现象加以综合概括,抽象提高,让学生说说:种子是怎样发芽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外部条件?学生经过思考、消化、懂得了气候温暖,水分充足,泥土松软是促使种子发芽的必备条件。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既有了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又上升到抽象的理性概括,他们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初步了解了一点植物常识,而且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认识能力。

  四、把学习语文、认识事物、体会思想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

  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认识事物。体会思想感情三者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语言文字掌握得好,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深刻;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得就更真切,并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在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时,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以文章的词和句为依据,并把词和句放到语言环境中去加以体会。

  《大海的歌》这篇课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海港繁荣的景象和大海美丽的景色,歌颂了欣欣向荣的祖国,歌颂了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了图文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看图读文,跟随作者步入画境,同时抓住描述海港景色的关键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心情跟随作者的感情在激荡,耳边仿佛鸣奏着大海呼啸的涛声,听到了大海在欢乐地歌唱。他们豪情满怀地说:“海港两岸,装卸吊车,海轮在歌唱;大海里,石油钻探船在歌唱;整个大海在欢呼在跳跃,在歌唱,歌唱伟大的祖国像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繁荣富强。这是一曲赞美伟大祖国的颂歌,是一曲振兴中华,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凯歌。”这样,整个教学过程 层层推进,步步加深,师生都沉浸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海洋之中。

  教案实录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点评

  朱雪丹老师的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 。这一特点在一课的教学片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朱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 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教师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朱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朱老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朱老师的词语教学很有特色。她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蜜蜂引路》习题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学会8个生字,理解“引路、附近”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生字字形的掌握。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蜜蜂引路教生字“蜜、蜂”。“蜜”注意中间部分的笔顺。“蜂”读准后鼻音,字形上与“锋”区别。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学生在课堂作业 本上各写一个。

  2、“引路”什么意思?

  3、读课题,说说你看了课题后想要说什么?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听录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讨论后,教师简介列宁的生平。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学第一段中的生字,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拼读几遍,读通课文的句子。2、你读懂了什么?

  (1)理解 莫斯科 养蜂 附近 谈天字音重点:斯(注意读准平舌音。)字形重点:养(与“美”区别)、斯(与“期”区别)词义重点:教师简介“莫斯科”。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简笔画:莫斯科 小山 房子 并随即理解“附近”词语的意思。

  (3)请小朋友结合板画,说说列宁的住处。

  四、作业 。

  1、说说下面字的偏旁。引( )旁,共( )画。斯( )旁,共( )画。蜜( 0旁,共( )画。

  2、抄写本节课学过的生字。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注重读中理解,朗读感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设计特色:

  重点词句,主动发展,积极思考,进行探究性教学。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巩固

  1、 指名认读生字,并重点指导书写生字“附、派”。

  2、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小结。

  二、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

  导:列宁想和养蜂人交谈什么事,他为什么这一回要亲自去?找到蜂人了吗?

  1、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并说明原因,列宁为什么亲自去找养蜂人?(两个原因)

  2、 理解“经常、常常”

  出示句子:两个带点词意思一样吗?

  A、 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B、 经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导: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找到了吗?是怎样找到的?

  三、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自读自悟)

  1、 带着问题,学生轻声自读课文第三段,并用划线画出有关词句。

  (一边走一看,看见:花丛,蜜蜂、园子、小房子)

  同桌,小组讨论并纠正。

  2、 老师巡视,加入讨论并纠正。

  3、 小组再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三段并由组员回答:老师板书:花丛,蜜蜂、园子、小房子)

  注意发现:花丛中的蜜蜂

  仔细观察:蜜蜂—园子—小房子

  分析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

  作出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

  马上验证:果然就是要找的养蜂人。

  4、 再由几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小组读,齐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理解:“附近,果然”两个词语的意思。

  5、 听伴音朗读,学生戴头饰表演(实践活动)

  (明确主次角色:听——看——画;老师巡视)

  6、学生展示:画线路图,并口头说一说:列宁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了养蜂人。

  老师板书:画简笔图。

  7、 小结:列宁由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终于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了养蜂人。

  老师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导:列宁找到养蜂人,他们见面后是怎么样的?

  四、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出示挂图:看——想。图上画着谁?他们的表情怎样?会说些什么话?

  生回答:

  2、 课文是怎样写的,我们齐读、

  生读;养蜂人的话。

  导: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生接着读列宁说的话。重读“向导”“领”并理解

  3、 同桌对读,分角色读,并口头交际。(续编故事)

  五、 归纳拓展:

《蜜蜂引路》习题 篇4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四册《蜜蜂引路》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正确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教学准备:课件等

  五、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出示投影片)

  嗡嗡嗡,嗡嗡嗡,

  成群飞进百花丛,

  传播花粉又采蜜,

  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小英雄。

  导:这个英雄是谁?(小蜜蜂)

  导:蜜蜂还有一个会引路的本领。

  2、揭示课题。

  3、解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4、设置悬念。

  蜜蜂还有一个本领就是会引路,大家知道吗?(不知道)列宁让蜜蜂引去哪儿?蜜蜂又是怎么引路的?请小朋友来看课文。

  二、学习课文: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第一小组读第一自然段,在读的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故事中有哪些人?

  (2)、比较句子。(出示投影片)

  列宁住在莫斯科的一座小山上。

  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板书:

  (3)、“附近”的意思。(离得很近)

  用“附近”说一句话。

  (4)、齐读第1自然段。

  (5)、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列宁的住处、养蜂人在哪儿)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列宁常常派人去找养蜂人,那么他们究竟谈些什么?又是怎么去找他的,我们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读的时候划出列宁为什么要自己找养蜂人的有关句子。

  ①列宁找养蜂人有什么事?

  ②为什么这一回要亲自去?

  第二段中的第二句前后有什么联系?

  (前半句讲列宁亲自去找的原因,后半句讲找养蜂人的结果)。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列宁要亲自去找,他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边读边把表示位置的词用“△”画出来。

  (3)、同学之间分组交流。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列宁的住处和养蜂人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按书上讲的方法画出示意图。

  (4)、师:列宁住在小山上,他一边走一边看,看到了花丛、蜜蜂,由此引出了园子、房子,请一位同学上来把老师的板书补充完整,其它同学做下面的填空题:

  列宁的住处在        ,花丛在         ,园子在          ,小房子在          。

  老师修改一下板书:

  (5)、①列宁跟着蜜蜂走,结果怎样?

  ②为什么列宁认为跟着蜜蜂就找得到养蜂人?

  (6)、齐读二、三句。

  “果然”说明了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的人,他们见面后怎样呢?指名读课文。

  (2)、看图。(出示插图)

  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表情怎样?

  说一说,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惊讶?

  (养蜂人没想到不知道他住处的列宁会自己来到他的家,所以非常惊讶。)

  用“惊讶”的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向导”是什么意思?

  请两位同学表演来理解。

  列宁为什么把蜜蜂称为向导?蜜蜂真能当向导吗?

  不能,是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来引路的。

  用喜爱、风趣的语气读列宁的话。

  分角色读。

  (五)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完《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只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参与,教学才能达到理想化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把多媒体引进课堂,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都动态化。嗡嗡嗡,嗡嗡嗡,成群的蜜蜂飞进百花丛中,传播花粉又采蜜,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蜜蜂好奇,并带着这种好奇心积极地去朗读课文,去寻找其中的秘密。

  2、培养语感 以读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论”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阅读目标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提出了“推想课文中有关词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果然”、“惊讶”等词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位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中,用语感连结了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

  3、提供探究   合作交流

  探索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阅读,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教学中,教师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创造等多种展示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去留心观察,大胆思考,勇于认识事物的规律。当学生边画边圈之后,产生了思考,进行了交流。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养蜂人的住处和列宁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按书上讲的方法画出示意图。教师不是忙着让学生回答,而是巧妙地让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其它同学做下面的填空题:

  列宁的住处在       ,花丛在        ,园子在          ,小房子在         。又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与同学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同时,也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的不气馁的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并希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权。

  我们往往把课堂教学时间看成是教师支配的专利,学生则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从本案例的反思中使我感受到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对课堂有了一定的支配权才能拥有思维的空间,拥有发展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能促进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延伸与拓展。在教学中,老师应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创造等多种展示的时间和舞台。尽可能让学生去留心观察、大胆思考、勇于认识事物的规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少动的时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把信任的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不气馁的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教学中一定大胆放手,让激励和鼓舞唤醒每一位学生的大脑,使其学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蜜蜂引路》习题 篇5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蜜蜂引路》习题 篇6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教具准备

  生词卡片、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3.蜜蜂给谁引路?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

  1.指名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2.认清字形。

  引:左右结构,左边是“弓”,右边是“1”。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艹”,中间是“日”,卜边是“大”。

  斯:左右结构,左边是“其”,右边是“斤”。

  派: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共6笔。

  谈: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炎”。

  敲:左右结构,左边是“高”,右边不要写成“支”。

  讶: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牙”。

  导:上下结构,上边是“巳”,下边是“寸”。

  3.理解词语的意思。

  谈天:聊天,闲谈。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向导:带路的人。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什事?(第二、三、四自然段)

  3.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yǐn sī pài tán qiāo jīng dǎo

  引路 莫斯科 派人 谈天 敲门 惊讶 向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我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 ,

  学生乙:找还知道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图表表示。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老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四)课堂作业 设计

  1.看拼音写词语。

  mò sī kē qiāo mén jīng yà pài rén xiàng dǎo

  ( ) ( ) ( ) ( ) ( )

  2.组词。

  导( ) 蜜( ) 蜂( ) 采( ) 圆( )

  异( ) 密( ) 峰( ) 彩( ) 园(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奇—— 经常—— 愉快—— 壮丽——

  仔细—一 聊天——一 兴奋—一 洪亮———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小山——( )房子一( )火车一( )草地

  ——( )园子一( )蜜蜂一( )飞机一—( )f绢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 )里有许多( )。他仔细( ),

  只见那些( )采了蜜, 就飞进附近的—个( )里,( )旁边有一所小( )。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 设计

  第二课时

  2、导(向导) 蜜(蜜蜂) 蜂(蜜蜂) 采(采访) 圆(圆形)

  异(奇异) 密(茂密) 峰(山峰) 彩(彩色) 园(园子)

  3.惊奇——惊讶经常——常常愉快——高兴壮丽一一壮观

  仔细——认真聊天——谈天兴奋——激动洪亮——响亮

  4.一(座)小山一(所)房子一(列)火车一(片)草地

  一(个)园子一(群)蜜蜂一(架)飞机一(块)手绢

  5.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蜜蜂引路》习题 篇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

  1.完成《课堂作业 》。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

《蜜蜂引路》习题 篇8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

  1.完成《课堂作业 》。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

《蜜蜂引路》习题 篇9

  教材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

  2.能认读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蜜蜂、莫斯科”的小资料。

  2.制作“莫斯科、小山、蜜蜂、花丛、园子、小房子”的彩图卡片。

  3.出示句子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碰到过困难吗?(板书:碰到困难)

  2.是些什么困难呀?你是怎样克服的?说说看。(板书:克服困难)

  3.如果你不小心迷路了,你会请谁给你引路呢?(板书:引路)

  4.谁了解蜜蜂?蜜蜂有哪些作用?(出示彩图卡片“蜜蜂、花丛”)

  5.当你迷路时,蜜蜂还能给聪明的你引路呢。(板书:蜜蜂;形成课题:蜜蜂引路)

  二、紧扣课题,启发提问

  1.齐读课题后,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问题。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成如下问题:

  1)蜜蜂给谁引路?

  2)为什么他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蜜蜂又是怎样给他引路的?

  4)他怎么会想到让蜜蜂给自己引路的?

  2.小朋友真了不起,从小就养成了爱动脑筋提问题的好习惯!那么,我们一起来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通过认真思考然后把问题圆满解决。大家说好吗?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仔细听老师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上问题。

  .小朋友们,刚才你们一边听一边想,非常认真!还有很多小朋友非常可爱地托着腮,皱着眉在认真地思考呢。不过,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老师还得教给你们一个绝招,要不要?(要)那好,这绝招就是多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课文,尤其要注意课文中的生字,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请问你们喜欢怎样读呢?

  老师适当介绍读书方法:

  1)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2)一边读一边想;3)对读;4)讨论读等。

  (三)学生自由读,生生互动。

  四、精读课文,展示读书成果

  (一)出示问题1),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学生回答是列宁以后,追问:列宁由蜜蜂引路找谁呀?养蜂人找到了吗?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把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说清楚?

  (二)出示问题2),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a.课件出示句子:“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莫斯科”的小资料。介绍时可以相互补充。

  2.讲解“附近”一词的意思。

  教师点拨:读准“附近”的读音,引导学生弄懂它的意思。

  1)你的座位附近有哪些同学?你住的地方附近有些什么?

  2)现在你们知道“附近”是什么意思吗?(离得很近)

  3)1922年列宁住在哪里?(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老师知道“莫斯科”的位置,(随即在黑板上贴图)。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确定小山的位置?学生上台动手贴图。

  b课文还有一个地方出现了“附近”这个词语,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1).课件出示句子:“列宁一边走--------园子傍边有一所小房子。”

  2)老师顺着小山在黑板上简画出一条小路,然后出示彩图卡片“蜜蜂、花丛、园子、小房子”,让学生上台动手贴图。

  3)看贴图,练说话。

  请看黑板上的贴图,用上“附近”这个词说一句话。

  c.辨析“常常”和“往常”

  1)游戏激趣,引发争论。

  小朋友,这里有件很有意思的事:“常常”这个词语硬说“往常”这个词和它的意思差不多,肯定是它的同胞兄弟;而“往常”又死不想认。你们来当一当法官评判评判好吗?

  学生辩论。

  2)出示句子,启发辩析。

  a.当地有个养蜂人,列宁(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3)练习巩固。

  设置情境: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往常、常常、经常、时常、平常”,学生把词语卡片摘下来放在下面句中,再读一读(注意答案的灵活性)。

  ①放学后,他( )到操场打球。

  ②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 )得到老师的表扬。

  ③我们学校的校车( )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近却( )由一个女司机开。

  ④他( )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d.扫清障碍,回归问题2。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用上“因为----所以---”来回答问题2。

  2)师生小结: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找到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教情服从学情:如果学生会提到“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人“这句时,随机讲解“果然”一词的意思。

  教师点拨:列宁敲门时会怎样想呢?(这房子应该是养蜂人的吧)引读“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

  1)“果然”是什么意思?

  2)生活当中什么情况下能用上“果然”这个词呢?

  2.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导朗读。

  1)教师点拨;“惊讶”一词的意思。先让每个学生都做一做惊讶的表情;再问“惊讶”的意思;最后指导朗读对话:谁读得越惊讶,笑着说越自然就可以上台来演。

  2)学生练读

  3)分角色练读

  4)演一演

  a看插图,想场景:列宁和养蜂人可能还会说些什么?

  b模拟表演:一生演列宁站在教室门外;一生演养蜂人.

  3.品读列宁的话,问”向导”是什么意思?蜜蜂真的会引路吗?

  (四)出示问题3,精读第三自然段。

  1.出示句子“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a请问,你们读懂了什么?

  b师生小结;列宁之所以能找到以前自己从未到过的养蜂人的家里,靠的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c生字教学与说话教学整合训练.

  1)出示训练题1)我一边仔细观察课后的生字,一边认真思考,发现了( )这个生字的特点是( )。

  2)再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2.出示句子“他仔细观察------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1)指名读句子,出示课件,一边指黑板上的贴图一边引导学生说。

  列宁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 ),他想蜜蜂采了蜜要飞回( ),而( )往往住在蜂房附近,只要我( ),就能找到( )。

  2)出示问题4,用上“果然”一词回答。

  五、拓展延伸

  1.蜜蜂为什么会引路?这跟列宁有什么关系?小朋友们以上这些问题解决了吗?学了课文,你的收获一定不少吧?说来听听。

  2.师生小结 :在生活中 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同学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你是怎样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动脑筋把事情办好的?

《蜜蜂引路》习题 篇10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的统一

  ——《蜜蜂引路》课堂教学评析

  杭州市教委教研室 钱正权

  朱雪丹老师的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 。这一特点在《蜜蜂引路》一课的教学片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朱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 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教师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朱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朱老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朱老师的词语教学很有特色。她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蜜蜂引路》习题 篇1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

  1.完成《课堂作业 》。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蜜蜂引路》习题 篇12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难点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发现”等造句。

  2、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清楚的。

  3、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课前准备

  课件和生字卡片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识字,会写“附近、谈、派、引、列、蜂”。

  2、初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

  3、品读课文1、2自然段。

  课时重难点:识字写字。

  一、谈话激疑、引入课题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教师相机板题。(小学生大多喜欢小动物,从对蜜蜂的了解引入课文,激发学生读文热情,交待了文章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

  4、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5、游戏巩固识字: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巩固识字。

  6、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抓住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突出识字教学,引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识字的个性经验,转换师生角色,培养学生能力。

  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节。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1)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2)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

  结合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

  教师适时启发思考: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

  抓住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因、果入手,适时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列宁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答案,激发学生研读故事经过的热情。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四、写字指导、练习提高

  1、出示“我会写”中“附近、谈、派、引、列、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重点指导本节课中出现的生字,教学中应该在识字的环节加强识记字的交流。指导写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

  附近、谈、派、引、列、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识字,正确朗读全文。

  2、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清楚的。

  3、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时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全文。

  难点:用表示先后顺序的关联系说话

  懂得留心生活,遇事要思考的道理,并能指导自己生活与学习。

  一、复习回顾

  1、读写词语,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读写。同桌互相检查评议。

  2、指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展示交流、拨升点华

  1、提出问题,引导读书: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合作学习:结合插图,想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想办法弄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可以用语言叙述过程、画路线图、表演等方法。

  3、汇报交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

  如:学生用画画加辅助语言的形式,画出“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景物,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边说边指,理解课文。

  学生用语言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4、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表达,在读书和汇报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想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体现整合的思想。

  三、合作探究、品味感悟

  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通过交流,挖掘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在理解与分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突出文章的中心。同时强调抓住内容进行说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写字指导、练习提高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视,注意重点笔画的指导。如:“敲”字应左宽右窄。注意右边“攴”不能写成“支”。

  3、同桌互相练习评议。

  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

  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

《蜜蜂引路》习题 篇13

  温馨寄语:书籍就是力量!

  学习目标:

  1、会正确读写“惊讶、谈心、派出、引路、列宁、蜜蜂、敲门、附近”8个词语。

  2、通过自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区别并正确运用“常常”和“往常”两个词语。

  3、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课文,说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学法指导:

  1、读写本课生字,利用字典解决不理解的字词,并用红笔标出易读错、易写错的部分,小组交流。

  2、通过近反义词的对比,多读句子,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并进行区分。

  3、通过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句子,分析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原因。

  知识链接:

  列宁:(1870年4月22日 ——1924年1月21日)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苏联建立者和第一位领导人。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称他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自主学习】

  一、初读课文。

  1、结合课文中生字的注音读通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2、圈出自己在课文中积累的词语,借助字典查一查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3、在课后的田字格里书写本课生字,用红笔标出易写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4、再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质疑。

  二、自学检测。

  1、我会正确书写下面词语。

  1、jīng  yà       tan  tian        pai  chu         yǐn  lu

  (       )      (       )       (        )      (        )

  lie  níng      mì  feng       qiao  men         fu  jìn

  (        )     (        )      (         )       (       )

  2、我能把课文流利地读下来。

  通过读课文我知道课文主要讲的是                              。

  【合作探究】

  1、通过预习和查找资料我们知道列宁是一位了不起的领袖,他为什么要亲自找一个养蜂人呢?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句子,读一读。

  2、读一读下面两个句子,通过对比,体会加点词语的不同。

  (1)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2)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常常的近义词是         ,往常的近义词是         。

  3、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在课文中划一划有关句子,小组内读一读。完成下面的练习。

  列宁边走边看,发现            →            →                →   

  →找到了养蜂人

  4、朗读感悟

  蜜蜂真的会引路吗?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小组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说一说你的看法。

  【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中列宁找到养蜂人的方法,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课堂小结】

  列宁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凭借着         和          找到了养蜂人,真了不起。我们以后也要向他学习。

  【课堂检测】

  1、我会看拼音填空。

  tan  tian

  (1)老师经常和我们(         )。

  fu  jìn                              pai

  (2)我家(      )有一个大型的超市,妈妈经常(  )我去买日用品。

  jīng  ya                  mì feng

  (3)养蜂人对列宁能找到他感到很(      ),列宁告诉他:是(     )给他

  yǐn  lu

  (      ),他才找到了养蜂人的住处。

  2、我会用合适的词语填空。(只写序号)

  ① 常常          ②往常

  (1)今天我六点就起床了,(   )这时候我还在睡觉。

  (2)放学后,他(   )到后操场打球。

  3、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想说                                     。

  【课后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

  (1)“蜜蜂引路”中的“引”是“带领”的意思。               (    )

  (2)“开门的果然是那养蜂的人”中“果然”在文中表示事实和列宁料想的一样。(    )

  (3)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                              (    )

  (4)列宁是靠蜜蜂找到养蜂人的。                             (    )

  2、我会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填空。

  蜂房     蜜蜂   养蜂人

  因为蜜蜂采了蜜,就要飞回(     ),而(     )往往就住在蜂房附近,

  所以列宁跟着(     )就找到了养蜂的人。

《蜜蜂引路》习题 篇14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4.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关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投影仪、课件、生字卡片、小图片、图画纸。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

  嗡嗡嗡,嗡嗡嗡,成群飞进百花丛,传播花粉又采蜜,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小英雄。

  2.出示课题:26.蜜蜂引路

  3.课题质疑:

  4.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贴蜜蜂图)

  二.初识课文,认识生字。

  1.听录音范读,初步熟悉课文。

  2.识字教学:莫、斯、附、派、谈、讶

  三.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相应段落读一读。

  2.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在看什么,在想什么?

  (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回答边贴图片)

  2.列宁是怎样观察的?他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3.看到园子旁边的小房子,列宁会怎么想呢?

  4.列宁走过去敲那所房子的门,这房子是不是养蜂人的家?引出“果然”。

  6.指导朗读。(播放背景音乐)

  5.小结:列宁找到养蜂人是因为什么?

  (仔细观察,会动脑筋)

  五.根据课文,摆一摆、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师引言:下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把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线路图画出来,让课文的文字形象地展现在画面上,等会儿,请小老师把你的画展示一下再解说解说好吗?

  1.小组合作。

  2.线路图展示。

  3.根据自己画的图,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4.总结:列宁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六.思维拓展。

  i.              假如今天列宁来到我们这里,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ii.              生活中我们遇到许多问题了,应该怎么办呢?

  七.感情朗读,体会列宁的品质。

  八.巩固认字,指导书写。

  派、敲

  九.总结全文。

  列宁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爷爷那样,先仔细观察,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十.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

  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图片展示)

  小树林

  房子

  花园    蜜蜂

  花丛     

  仔细观察  会动脑筋

  26.《蜜蜂引路》说课设计

  教材: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第四册 执教:翔安区沙美小学  李海棠

  一.教材简说:《蜜蜂引路》写的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 3.   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4.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学习生字、新词,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关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投影仪、课件、生字卡片、小图片、图画纸。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说明:

  (一)导入新课。通过简明生动的谜语,形象地引出蜜蜂这一勤劳的小向导。读课题熟悉“引”这个生字。并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体现课改的精神。

  (二)初识课文,认识生字。通过课件演示,听录音范读,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初步熟悉课文,认识生字词,为重点段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三)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相应段落读一读。通过多种形式读通读懂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重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其合作能力。首先小组讨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在看什么,在想什么?让学生明白,列宁不是在观看风景,而是留心在找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列宁是怎样观察的?他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看到园子旁边的小房子,列宁会怎么想呢?学生在揣摩列宁的心理活动时,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使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同时教师通过板书中图片位置的排列,形象地把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途中所观察到的事物及相应的大概位置展现出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以激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了引出“果然”这个词。列宁走过去敲那所房子的门,这房子是不是养蜂人的家?进而指导学生朗读,促进学生的理解。最后小结:列宁找到养蜂人是因为什么?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巩固,体会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以达到突破难点,读懂重点的教学目的。

  (五)根据课文,摆一摆、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线路途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所在。因此我先让小组合作在教师板书的引导下进行拼图,并画出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小路,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将课文的重点段即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过程,以图画的形式将文字形象地再现出来。这也是本课进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让学生通过线路图展示并根据自己的图,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让学生在头脑中形象地再现这一过程。再进一步总结:列宁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六)思维拓展。紧接着进行思维拓展训练: 1.假如今天列宁来到我们这里,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生活中我们遇到许多问题了,应该怎么办呢?

  (七)感情朗读,体会列宁的品质。

  (八)巩固认字,指导书写:派、敲(九)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

  以上即是《蜜蜂引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设计,通过课件的演示,朗读感悟,想象以及学生动手拼图、画图,教师的板书设计这些手段以达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蜜蜂引路》习题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315621269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