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瑞雪图》教学设计

《瑞雪图》教学设计

红尘戏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瑞雪图》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瑞雪图》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3.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雪大、景美、人欢,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

  三、教学准备:瑞雪图、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出示瑞雪图,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学习生字新词。

  2、说一说,欣赏了雪景,大家有什么感受?

  (三)学习课文,认识这场雪的特点。

  a.雪大。

  1.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雪大的句子,画上横线,然后组内交流。

  2.找得快的同学,尝试读一读,看能不能把雪下得大的气势读出来。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

  (1)这么大的雪,作者是运用了哪些观察方法感受到的?

  (2)雪花飘落,悄无声息,怎么能听到呢?谁能通过朗读把山村夜静的特点表现出来。

  (3)指名朗读描写雪大的句子。

  (4)为了把雪大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在朗读时应该突出哪些词语。

  (5)分男女生朗读。

  b.景美。

  1.出示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找一找、画一画,你从哪些语句中品味出雪景的美丽?

  (2)为什么能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雪景的美丽?

  2.自学。

  3.汇报交流。

  (1)“推开门……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装玉砌的世界。”(颜色美)

  (2)“看近处……银球儿”(形态美、静态美、挖掘叠词、儿化音的妙用)

  (3)“一阵风……彩虹”(动态美)

  4.指导朗读:

  (1)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样通过朗读,通过我们的声音表现出来?

  (2)指名朗读。(评价)

  (3)拓展:你还看到了雪后哪些壮丽景色?

  (4)全班朗读。(师评价)

  c.人欢。

  这么大的这么美的景色,最喜欢的首先是孩子了,作者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师介绍背景资料。

  如果是你,在这样的情况下,看到这场雪,你会说什么?

  (四)作业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项做一做。

  1.搜集资料,了解“瑞雪兆丰年”的科学依据。

  2.仿照《瑞雪图》按照一定的顺序,以《丰收图》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

  瑞 雪 图

  雪 大        簌簌落落

  景 美        粉妆玉砌

  人 欢        瑞雪丰年

《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文,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希望。

  2、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感悟雪后的景象。

  2、理解课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谈话导入,揭题剖题。

  同学们,大家喜欢下雪吗?今天老师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一篇与雪有关的文章《瑞雪图》。

  ★师板书课题,强调瑞的写法。指名说说“瑞”的意思。

  ★剖题。课题的意思就是:吉祥的雪,美如图画。

  ★作家在文中到底给我们描绘了多少画面?这节课我们就从文章中去用心感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文。轻声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 :骤然变冷 铅色阴云凛冽寒风

  大片大片 彤云密布枯枝压断

  粉妆玉砌 咯吱咯吱五光十色

  3、指名读词,发现这三行词语各有什么特点?(雪前,雪中,雪后)

  4、指名读书,雪前、雪中、雪后,“感受”一句齐读。相机正音。

  四、精读感悟。

  ★感悟雪中景象。

  1、这场雪下得怎么样?指名读第三段。

  2、读后汇报:从他的朗读中,你知道这场雪下得怎么样?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大雪下

  3、你还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了雪很大?相机理解 “彤云密布”,指导读好“大片大片”、“一会儿”。

  4、晚上还下吗?文中是怎样写晚上的雪大的?指名读,山村的雪夜很寂静,你从哪个词读出来了?相机理解“万籁俱寂”。

  5、师范读这一句,生闭目听后跟读。

  6、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感悟雪后的景象

  1、课件欣赏雪后景色。

  2、用自己的话说说雪后的景色怎么样?作者和大家一样,也

  发出了一声赞叹,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一句。指导读出兴奋、激动之情。

  3、作者从远处都看到了什么呢? 出示句子:

  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指导理解“粉妆玉砌 ”。

  4、同桌练读,读出感情。指名一组朗读。

  5、从近处又看到了什么呢?生齐读。

  6、出示课件,看图理解“银条儿”、“雪球儿”。

  7、比较句子,体会用词的巧妙。

  8、指名读动态美的句子。

  9、配乐朗读第四段。

  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最想做什么?

  (堆雪人、打雪仗)

  10、请大家带着快乐的心情齐读第五自然段。板书“人更欢”。★师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62年,当时我们国家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庄稼连续三年歉收,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就在这一年下了第一场雪,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了这一场及时的大雪,发出了这样的赞叹:生齐读“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图!”板书:瑞雪丰年图

  11、这一场雪,给农民带来了丰收的赞叹,齐读。

  12、这一场雪,给人们带来了激动的赞叹,再读。

  这雪能无缘无故地下起来吗?引入学习 “雪前”

  ★略读雪前:快速浏览本段,找出最能突出天气变化的词语,画下来。 (骤然变冷)仅仅是天气变化吗?还有“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刮)

  13、指导书写“骤”。

  14、这就是峻青笔下的瑞雪图,如诗如画,齐读板书。

  五、总结拓展。

  1、 这篇文章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雪后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风雪给群山和大地披上银装,也给来年的丰收带来了希望。不同的人对雪有不同的感受,请大家课外搜集并阅读有关雪的文章。

  2、课外阅读峻青的《秋色赋》。

  六、作业:

  1、课外搜集并阅读有关写雪的文章。

  2、背诵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3 、阅读峻青的《秋色赋》。

  板书设计:

  瑞雪图

  雪前骤冷寒风刮

  雪中夜静大雪下

  雪后雪美人更欢

  感受瑞雪兆丰年

《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3

  一、学情分析

  本班人数较多,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比较多,组织能力也较强,合作学习效果好,但两极分化现象也明显。生活在南方,对大雪虽缺乏直观感受,但满怀憧憬。

  二、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3.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雪大、景美、人欢,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

  四、教学构想

  1.变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读书能力,体现以读为本、以学为导、导学结合、提高素质的教学特点。

  2.体现两个为主:以课堂为主;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要致力于导,学生要致力于学,学会读书思考,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素质。

  3.四种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创造性;表达能力――表达有内容、有中心、有顺序、有重点;合作能力――小组合作,互相补充,共同增长知识,提高素质。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出示课件,欣赏雪景

  说一说,欣赏了雪景,大家有什么感受?

  (三)学习课文,认识这场雪的特点

  a.雪大。

  1.出示课件: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雪大的句子,画上横线,然后组内交流。

  2.找得快的同学,尝试读一读,看能不能把雪下得大的气势读出来。

  3.汇报交流。(以中等生、学困生为主)

  4.指导朗读。

  (1)这么大的雪,作者是运用了哪些观察方法感受到的?(优等生)

  板书:听、看

  (2)雪花飘落,悄无声息,怎么能听到呢?谁能通过朗读把山村夜静的特点表现出来。(优等生。评价后介绍方法,全班齐读)

  (3)指名朗读描写雪大的句子。(中等生,学生评价)

  (4)为了把雪大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在朗读时应该突出哪些词语。(学困生、中等生)

  (5)分男女生朗读。

  b.景美。

  1.出示课件:

  (1)自主学习,找一找、画一画,你从哪些语句中品味出雪景的美丽?

  (2)为什么能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雪景的美丽?

  2.自学。

  3.汇报交流。(1)由中下生汇报,(2)由优等生补充。

  (1)“推开门……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装玉砌的世界。”(颜色美)

  (2)“看近处……银球儿”(形态美、静态美、挖掘叠词、儿化音的妙用)

  (3)“一阵风……彩虹”(动态美)

  4.指导朗读:

  (1)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样通过朗读,通过我们的声音表现出来?

  (2)指名(优生)配乐朗读。(评价)

  (3)拓展:你还看到了雪后哪些壮丽景色?

  (4)全班朗读。(师评价)

  c.人欢。

  这么大的这么美的景色,最喜欢的首先是孩子了,作者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出示课件:背景资料。

  如果是你,在这样的情况下,看到这场雪,你会说什么?

  (四)作业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项做一做。

  1.搜集资料,了解“瑞雪兆丰年”的科学依据。

  2.仿照《瑞雪图》按照一定的顺序,以《丰收图》为题,写一段话。

  六、教学反思

  今天研讨时,虽然赞赏的评价铺天盖地涌来,什么教学要求体现了分层教学,什么课后作业设计照顾了不同兴趣,什么评价能因人而异……但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景美”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并未真正走进那种意境,他们还在雪野的边沿徘徊;而那些程度好的学生,却远远没有吃饱。这说明我并不真正明白,他们需要什么。

  七、案例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都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语,都恰当地送给不同的学生,更为可贵的是车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来关注差异。如老师教学“雪美”这部分时,出示自学题:a.请找出描写雪美的句子。b.为什么能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雪景的美丽?a题是保底题,要求全班同学掌握,b题是拔高题,可以通过部分学生的回答帮助理解能力稍差的同学,这样不仅提高了所有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让学生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允许了个性的存在。车老师在作业布置时也注意了分项。a.(必做)摘录积累描写雪美的句子。b.(选做)根据自己的兴趣做一做。①搜集资料,了解“瑞雪兆丰年”的科学依据。②仿照《瑞雪图》,按一定的顺序以《丰收图》为题写一段话。不过这堂课没有把学生的差异变成一种资源很好地指导朗读。

《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4

  预习提示:

  本课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同时,文本产生的特殊年代,还赋予了文本自身独特的人文内涵――本文写于1962年,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欠收,人们都期盼丰收年的到来。因而,一场及时的大雪也给胶东半岛上的人们带来了吉祥、幸福和喜悦。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 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万籁俱寂、咯吱、嗬、极目远眺、粉妆玉砌、掷雪球”10个生词,达到正确流利地认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感知词意。

  2.学习书写“簌、籁”,做到写规范、正确,同时渗透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3.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4.抓住描写雪后美景的语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谜语等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万籁俱寂、咯吱、嗬、极目远眺、粉妆玉砌、掷雪球”10个生词,达到正确流利地认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感知词意。

  2.学习书写“簌、籁”,做到写规范、正确,同时渗透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认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感知词意。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簌簌万籁俱寂咯吱嗬眺望粉妆玉砌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端;眺挑逃桃;掷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二、下雪时;三、下雪后;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课堂检测

  理解课文内容,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2.抓住描写雪后美景的语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谜语,想不想读一读、猜一猜?

  课件出示

  (谜语: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乱入梅花看不见。)

  二、出示课件,欣赏雪景

  说一说,欣赏了雪景,雪花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学习课文,认识这场雪的特点

  a.雪大。

  1.出示课件: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雪大的句子,画上横线,然后组内交流。

  2.找得快的同学,尝试读一读,看能不能把雪下得大的气势读出来。

  3.汇报交流。(以中等生、学困生为主)

  4.指导朗读。

  (1)这么大的雪,作者是运用了哪些观察方法感受到的?(优等生)

  板书:听、看

  (2)雪花飘落,悄无声息,怎么能听到呢?谁能通过朗读把山村夜静的特点表现出来。(优等生。评价后介绍方法,全班齐读)

  (3)指名朗读描写雪大的句子。(中等生,学生评价)

  (4)为了把雪大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在朗读时应该突出哪些词语。(学困生、中等生)

  (5)分男女生朗读。

  b.景美。

  1.出示课件:

  (1)自主学习,找一找、画一画,你从哪些语句中品味出雪景的美丽?

  (2)为什么能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雪景的美丽?

  2.自学。

  3.汇报交流。(1)由中下生汇报,(2)由优等生补充。

  (1)“推开门……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装玉砌的世界。”(颜色美)

  (2)“看近处……银球儿”(形态美、静态美、挖掘叠词、儿化音的妙用)

  (3)“一阵风……彩虹”(动态美)

  4.指导朗读:

  (1)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样通过朗读,通过我们的声音表现出来?

  (2)指名(优生)配乐朗读。(评价)

  (3)拓展:你还看到了雪后哪些壮丽景色?

  (4)全班朗读。(师评价)

  c.人欢。

  这么美的景色,最喜欢的首先是孩子了,他们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深化感受

  孩子们是快乐的,可是他们绝对不是最快乐的人,谁是最快乐的人呢?读完了下面的资料你就知道了。

  出示补充资料: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并不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冰雪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师小结:当时是1962年,我国接连几年遭受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农民吃不饱,穿不暖,而如今,在这样的情况下,望着这一场及时的大雪,农民伯伯们看到这场雪,会说什么?

  课堂检测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项做一做。

  1.写写本课学会的生字.

  2.仿照《瑞雪图》按照一定的顺序,以《丰收图》为题,写一段话。

  课外作业

  搜集资料,了解“瑞雪兆丰年”的科学依据。

《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研读课文,感受雪大、雪美的特点,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激      发学生对雪的向往之情,丰富学生对下雪的认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交流,感悟作者的感情及表达方法。

  3、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了解雪大、雪美的特点,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记叙顺序,领悟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读。

  1、激趣谈话。

  2、播放课件(下雪情景)。

  3、你想用哪些词语或诗句来赞颂眼前的情景?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生汇报。

  说说你读完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板书:雪大——景美——人欢)

  三、品读词句,潜心会文。

  (一)体会“雪大”(第三段)

  反复朗读,边读边想,捕捉关键词语品读出雪大的特点。

  1、 “鹅毛般的” “大片大片”(形状)

  2、“簌簌地”“不断”“咯吱”“压断了”(声音)体会夜静、雪大。

  3、“地上一会儿就白了”(速度)

  4、“整整”(说明下雪时间长,雪下得大。)

  5、“罩”“厚厚的”“粉妆玉砌”整体感受雪大、景美。

  6、“嗬!好大的雪啊!”指导朗读:突出惊叹喜悦的语气。

  (二)欣赏“雪美”(第四段)

  1、边听师范读,边联想。

  2、说说联想到的雪景是怎样的?

  3、播放课件,欣赏雪景。

  4、雪景美,文章写的更美,请细读课文,用学过的方法作批注,你是怎样从文字中感受到的呢?

  5、交流自己的感受。

  6、师生议议、读读。(以下内容按学生思路安排教学)

  说说你对“粉妆玉砌”的理解?

  “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写出雪景的静态美。

  “簌簌地”“玉屑”“随风飘扬”“五光十色”(动态的雪景也很美。)

  指导朗读:欢快、活泼

  小结;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静态描写给人以幽静秀雅之感,          动态描写给人明快热烈之感。这一动一静使景物特征更加鲜明,使画面更加迷人。    

  三、感受“人欢”(第五段)

  (出示图)假如你置身在这样的雪景中,你最想干什么?

  下雪后,孩子们在干什么?(指名说)

  他们可高兴啦!谁能读出高兴的语气?(指名读)

  孩子的笑能把雪震下来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板书:人欢

  (三)体会联想,加深认识:

  1、不仅是你们在欢乐,雪地里的孩子们在欢乐,还有谁也在欢乐?

  生反馈(农民、作者) 

  2、简介背景:

  一场大雪使得作者如此兴奋和激动,这其中必有原因,大家想知道吗?

  本文写于1962年,当时国家遭受连年的自然灾害,农业得不到丰收。这一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预示着我国将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出来。这第一场雪是第一个丰收年的信号,“瑞雪兆丰年”,作者能不高兴吗?

  3、此时此刻,作者看着眼前晶莹剔透的世界,听着耳畔孩子的欢声笑语,联想到明年的丰收,他的心情怎样?(高兴、激动、兴奋)

  4、指导读“啊!这真是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四、回归课题,提升主旨

  1、读课题,解释课题。

  2、为什么称这场雪为瑞雪?

  3、明明是一篇课文,作者为什么说是一幅图画呢?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搜集雪景资料,写一篇短文。

  板书:       

  雪大 :  形状  声音  速度

  景美 :  粉装玉砌

  人欢 :  震落

《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6

  之一

  佚名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能比较流畅的通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文。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簌簌万籁俱寂咯吱嗬眺望粉妆玉砌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端;眺挑逃桃;掷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二、下雪时;三、下雪后;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朗读技巧。

  一、旧知导入  。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板书:骤然变冷)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的的象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

  3、自渎课文,想想这一段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4、总结:“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读得轻、快。“大片大片”“彤云密布”——读得厚重。“夜里……”——读得轻,脆。

  5、师范读。生揣摩,再读。给本段课文加上小标题。(板书:雪大夜静)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105页填空题: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 );先写,再写近处。

  2、课文,找到写“景物、人物”“色彩、声音”“静景、动景”的句子,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3、读下面2组句子,说说哪句更好一些,为什么?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银条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雪球儿。

  4、指导朗读。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自然段。强调读好“嗬”“蓬松松沉甸甸”

  “毛茸茸亮晶晶”等词语。比较枯枝被积雪压段的“咯吱”声与人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声的不同读法。

  5、总结:通过语速语调的轻、重、缓、急表现人们雪后的愉悦心情。

  6、根据老师的指导,有感情的读课文。说说这一部分用一个什么样的标题合适。(板书:景美人欢)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齐读课文。说说作者向我们描写了哪些“图画”。

  2、师生补充“瑞雪兆丰年”的理由。

  三、总结全文。

  1、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瑞雪丰年图》

《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7

  一、学生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瑞雪图》一文所描绘的美丽雪景是我所教的这些南方孩子不曾见到过的,如何让他们通过阅读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我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品读课文、课外延伸相结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之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学要求

  1.识记本课13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通过学文,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希望。

  3.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片段。

  三、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本文是按照“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顺序来展开描写的。

  2.品读佳段,在读中感悟,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希望。

  四、教学难点

  1.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2.学习作者有序地进行观察、描写的写作特点。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雪景图片,师边解说)每到冬天,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能下场大雪,好痛痛快快地玩玩。而农民伯伯们更是满心欢喜,因为瑞雪兆丰年呵!你们瞧,画面上的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瑞雪图》。(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3.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指名回答)

  4.请按照时间顺序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5.师: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给这四部分内容分别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吗?

  6.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尝试概括。

  7.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整合意见,确定小标题。

  8.小组派代表回答,推选出加得既生动又贴切的小标题作为该部分内容的题目。

  (三)检查、交流预习情况,质疑、解疑

  1.师:通过预习,我想同学们一定对这场瑞雪有独特的感受,谁愿意先来说一说?(学生用一两句谈谈自己预习后的感受)

  2.师:在预习中你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答的,先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同组伙伴帮助解答,确实无法解答的再请老师帮忙。

  (四)学习课文1、2节――下雪前

  1.默读课文 1、2节,思考:下雪前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

  (出示表格,学生填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填写)

  时    间小 标 题景  物天 气 特 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2.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讲评。

  3.品读句子

  a.连日来,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气候骤然变得冷起来了。

  (“骤然”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替换它?)

  b.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

  (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你看出这更来得猛,来得快?)

  c.指导朗读句子。

  4.齐读1、2自然段。

  5.小结:我们通过“读――思――写――品”的方法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

  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应该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来品读课文,理解课文。(课件出示学法小结)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2。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谁能说说,下雪前天气有什么样的变化?

  (指名回答)

  2.学习“下雪前”这部分内容,我们采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复习学法,为下文的学习做准备)

  (二)学习课文3~6自然段

  学习课文第3节

  1.学生根据“导读卡”自学“下雪时”这部分内容。

  导  读  卡

  (1)读:默读课文第3小节。

  (2)思:这一段话写了哪些景物?天气有什么特点?

  (3)写:根据上述问题填写表格。

  (4)品:找出你觉得描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

  2.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汇总第二栏表格

  时   间小 标 题景  物天 气 特 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3.找出你觉得描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根据学生的理解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a.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降下来。(“大片大片”、“簌簌落落”可见雪下得很大)

  b.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场雪下得很大、很稳?)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指名读、小组竞赛读)

  学习课文4、5节

  1.默读第4、5节,完成表格第三栏

  时   间小 标 题景  物天 气 特 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雪后美景,孩子玩乐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天放晴,太阳出来,雪停了]

  2.与同桌合作流利地朗读出第四自然段,挑选你觉得描写得很美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巧妙?)

  3.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师播放雪后美景图片,帮助理解“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雪末儿随风飘扬”这些词句,进一步感受“动”与“静”相结合的雪后美丽景致。

  4.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美美地朗读第四节。

  5.播放雪后孩子玩乐的录像,用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6、配乐朗读4、5小节,并完成课后填空题。

  雪后的景色,先写(   ),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     );先写静,再写(   );先写(    ),再写(     )。

  (三)总结

  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课件出示“瑞雪丰年图”)

  (四)布置作业

  1.观察本地一次下雨或日出的景象,学习本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观察描绘景物的方法,为习作做准备。

  2.积累abb和aabb的叠词。

  3.背诵精彩片段。

  (五)板书设计

  瑞雪图              下雪前:乌云密布、寒风呼呼

  下雪时:簌簌落落、大、稳

  下雪后:粉妆玉砌                瑞雪兆丰年 

《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语课本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

  3.渗透按一定顺序观察、有条理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轻声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学习生字新词。

  白茫茫 沉甸甸 毛茸茸

  咯吱 彤云密布 极目远眺

  粉妆玉砌 万籁俱寂 瑞雪

  小结:通过查词典,初步了解瑞雪的意思。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自学】

  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想:这场雪是什么样的?画出有关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全班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场雪下得怎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重点指导朗读、感悟】

  第二自然段——

  “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

  (感受雪下得很大。)

  第四自然段

  “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

  (通过换词比较,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

  师生合作读整段。

  (渗透下雪是有顺序的,应该按顺序描写景物。)

  第五自然段——

  “嗬!好大的雪啊!”

  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通过看图、换词、比较句子,感悟雪后景色的美丽。在反复地诵读中,学会积累好词佳句。)

  小结:通过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了瑞雪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抒发情感。

  ★运用查找的资料说说这场雪的好处。

  ★介绍时代背景。

  ★品读“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小结:通过课外资料的延伸,更进一步地体会“瑞雪”的深刻含义。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及段落。

  ★了解作者峻青,读读他的作品,如《秋色赋》等。

  板书设计:

  大  纷纷扬扬

  瑞雪图  美  粉妆玉砌  希望

  应时丰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积累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句、段大比拼(展示自己积累的好句、段。)

  3.听写生字新词。

  二、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1.为课文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9

  (北师大版四(上)第十二单元)

  设计理念:语文学习讲求的是学生直面语言材料、自读自悟自主建构的过程。读,永远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如何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顺、读通、读透,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受到感染与陶冶,一直是我们探索的课题。本课设计集中体现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

  一、开门见山,解题引入

  1.今天我们学习《瑞雪图》一课,(板书课题)“瑞”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雪,才可以称得上“瑞雪”?

  出示课件,问:是这样的雪吗?见过吗?想说什么?

  2.齐读课题。这是一幅图画吗?你觉得这幅图画应该画出怎样的特点呢?

  3.引导学生去自主读文,先印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开篇解题,由“瑞”字始,到“瑞雪”再到“瑞雪图”,层层深入,把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刻,并让学生猜测,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幅图画,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激趣作用。)

  二、自主读书,整体建构

  1.自由读文2—3遍。要求学生自己解决文中的生字,难读的句子或段落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2.分自然段读,其他人注意倾听。教师相机插入指导,并引大家齐读)

  3.课文读熟了,刚才我们说了这一幅用文字描绘的瑞雪的图画应该主要画出雪的什么?好,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课文,知道什么叫浏览吗?注意:不要一字一句地看,而要一段一段地去看。一边看一边归纳。文中哪些句段写雪大?哪些句段写雪美?标出来。除了写雪大和美以外,作者还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阅读是自读自悟自主建构的过程,先从整体上建构文本的内容和脉络很重要,这就好比一幅风景,局部的美是融于整体之中的。当然这一切需要学生在读准、读顺文本的基础上来完成,因此,这一环节的读是关键。)

  三、读悟结合,走进文本

  (一)感悟雪大

  1.这次我们再读课文的时候,除了用口念,还要用脑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这样你读课文的时候,就可以看到瑞雪的美景。谁来读雪下得很大的段落。(师出示描写雪大的句段,指导熟练地朗读)

  2.教师范读(现在听老师读。

  老师读的时候你想象,你不是坐在教室里,而是来到雪地里。随着老师的读,你在脑子里浮现课文的画面,会吗?)

  3.刚才是谁把你带到雪地去的?(对,除了老师的读还有你们自己。是你们用心去想象,才进入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的,你们说对吗?)

  4.自读想象雪下得很大的情景。

  胶东半岛的这第一场雪的特点,用文中的一个字来说是——大

  5.现在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读书)请你在这三段话中,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段话来读。

  (出示句子,生读谈感受,训练学生读出情感,相机理解词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

  6.整体齐读。你们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呢?(用心感受,有感情地读就一定能读出感情。)

  (二)感悟雪美

  1.谁再来读雪后美景的段落。指名读。读得好吗?谁有勇气向他挑战?

  2.雪后美景美在哪?自己用心去读、去想象、去感受一下。

  3.反馈。相机理解“极目远眺…‘粉妆玉砌”。读悟结合,以读促悟。训练学生读好:a:嗬!……

  b:极目远眺……c:看近处……d:一阵风吹来……

  4.看出来作者写雪景的顺序了吗?

  5.谁来读,把这种由远到近、由静到动的变化读出来?

  (设计意图:由远到近,由静到动,由强到弱,然后再由弱到强。读得有层次、有美感!这就是创造!)

  6.咱们请三位男同学来读,再来体会体会。(由学生自己组合)

  7.再请三名女同学来读,跟男同学不同,可以看着提示试背。

  8.我没有专门让你们背,为什么你们都能背下来?

《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10

  第一天白天 下雪前   第一天夜里 下雪时   第二天白天     下雪后  

  (2)雪后的景色,先写(景)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声音);再写(动);先写(远处),再写近处。     5、出示根据课文内容编的诗歌天气骤冷且变脸,   山村静夜雪漫天。晶莹世界人尽欢,   更喜来年丰收粮。6、说说你收集的有关雪古诗7、写带雪的词(七)作业:1、读读背背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课外阅读一篇写景的文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板书设计]           第一场雪(借景抒情)        雪前 寒风呼啸 天气骤变    (冷)时间顺序 雪中 大片大片 簌簌落落    (大)雪后 粉妆玉砌 五光十色    (美) 联想 瑞雪丰年              (喜)

  第一天白天 下雪前   第一天夜里 下雪时   第二天白天     下雪后  

  (2)雪后的景色,先写(景)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声音);再写(动);先写(远处),再写近处。     5、出示根据课文内容编的诗歌天气骤冷且变脸,   山村静夜雪漫天。晶莹世界人尽欢,   更喜来年丰收粮。6、说说你收集的有关雪古诗7、写带雪的词(七)作业:1、读读背背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课外阅读一篇写景的文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板书设计]           第一场雪(借景抒情)        雪前 寒风呼啸 天气骤变    (冷)时间顺序 雪中 大片大片 簌簌落落    (大)雪后 粉妆玉砌 五光十色    (美) 联想 瑞雪丰年              (喜)

  一、教材简析

  《瑞雪图》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的《瑞雪图》一课是这个单元以“风雪”为主题。《瑞雪图》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研读课文,感受雪大、雪美的特点,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之情,丰富学生对下雪的认识。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交流,感悟作者的感情及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中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了解雪大、雪美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

  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记叙顺序,领悟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教法学法

  1、自读、自悟法: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读书的能力,体现以读为本、以学为导、导学结合,提高素质的教学特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2、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因而在学文时,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多读多背”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都是北方孩子,每年冬天都会见到雪。你们喜欢雪吗?下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象。一场大雪后,往往给人们带来欣喜和快乐。我们今天学习课文《瑞雪图》,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的第一场雪,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二)复习

  1、读词语,说说你会解释哪个词:(出示小黑板)

  骤然 凛冽   纷纷扬扬  彤云密布  簌簌   万籁俱寂  瑞雪丰年

  极目远望     粉妆玉砌  白茫茫    毛茸茸蓬松松    沉甸甸

  玉屑  五光十色

  (2)本课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时间顺序)说说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雪前天气骤变,寒风刮起。第二段(第3自然段)下雪时的景色。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雪后美景,孩子玩乐。第四段(第6自然段)联想瑞雪。(板书:雪前  雪中  雪后)

  (三)新课研读,感受精美。

  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后,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言,并在书中勾划出来。

  连日来  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骤然变得冷起来了。

  一清早   天空布满了铅色的云(寒流初到)。

  昨天中午 刮起凛冽寒风      (寒流到来)。

  黄昏时分 下起雪来

  这是按时间顺序把寒流来时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表现出来,语言简明,特点突出。  [板书:寒风呼啸  天气骤变    (冷)]

  2、师生对读,师可读前部分,生读后部分,也可调换读一读。

  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下雪时作者怎样按先后顺序记叙了下雪的过程?先找出表示先后的词,再找出相应的下雪情景。

  “开始”   “伴着小雨”。

  “不久”   “鹅毛般的大雪”。

  “一会儿”  “地上白了”。

  “夜里”   “压断枯枝”。

  2、出示句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小黑板)

  (1)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飘将下来。

  “大片大片”说明雪很大。

  “簌簌落落”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2)“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

  “压断”说明积雪很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积雪,就被压断了。

  3、小结:在这一段雪中景物描写中,作者抓住以上事物的特点写得很细致, ““鹅毛般的大雪” ”(写了雪的形状),“地上白了” (写雪的颜色)而且写了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 写雪的 声音)所以这段写得有序、有色、有形、有声。。[板书:大片大片  簌簌落落 (大)]

  学习第三、四段。

《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11

  一、导入:

  雪,以它的晶莹、洁白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它给大地披上银装,它给农民带来希望,它为孩子送去快乐,它让诗人写下美妙诗行!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胶东半岛这片雪的世界,一起来感受一幅美丽的瑞雪图!     (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1.强大的冷空气袭来了,天气骤然变冷,凛冽的寒风刮了一个下午,鹅毛般的雪花飘落下来,你听:(配乐范读全文)

  2.多美的文章呀!听了老师的朗读,这第一场雪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这样的一场雪,同学们想不想亲身感受一下?打开课本,亮开嗓门,读一读

  这篇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直奔重点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作者亲身感受了这场雪,发出了一句怎样的感叹?

  “嗬!好大的雪啊!”(映示句子)

  2.到底是一场怎样大的雪,让作者发出了如此的感叹呢?细细地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大雪。

  3.集体交流:(随机)

  始终以“嗬!好大的雪啊!”作为主线,反复朗读。

  ①“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找词

  “鹅毛般的大雪”、“地上一会儿就白了”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同学们,你有没有看

  过鹅毛般的大雪?指名同学描绘一下。

  大家想看一下这样的景象吗?看!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啦!

  指导读好这句话。

  [这是一场鹅毛大雪,作者赞叹到:“嗬!好大的雪啊!”]

  ②“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被积雪压断了。”

  这是作者听到的,他听到了什么声音?交流 划词

  闭上眼睛,一个下雪的冬夜来临了(播放下雪声,师配读。)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

  指导朗读

  [真是场大雪啊,我们也要赞叹:“嗬!好大的雪啊!”]

《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12

  一、歌曲导入:  

  1、今天符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想听听吗?  

  2、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老师相机提问:同学们这是一首赞美什么的歌曲呢?(雪)  

  3、那么雪根据下的程度可分为几种呢?(小雪、大雪、中雪等)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种雪被称之为瑞雪,你们知道什么意思吗?(师:吉祥)  

  4、瑞雪纷纷扬扬,簌簌落落,那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瑞雪图》  

  二、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后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情况:  

  (出示生字)  白茫茫 沉甸甸 毛茸茸  咯吱 彤云密布   

  极目远眺  粉妆玉砌 万籁俱寂 瑞雪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学生汇报:(雪前、雪中、雪后)  

  4、生读课文完成填表格  

  (一)下雪前: 

  (1)、学生读,谈谈吸引你的理由。  

  (2)、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用两个字说是什么?(阴冷)?   

  (3)、如果把这段话瘦身、减肥,加个小标题,只要一个词概括,用什么词?(骤然变冷)(你看!你真是语言的概括大师)   

  (二)下雪中:  

  (1)、学生读  

  (2)、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3)、那我们就来读一读这场雪,读的时候要把雪下得很大的那个气势读出来。  

  (4)、指名读。   

  (5)、作者听到了什么?  

  (6)、谁来谈谈你对“万籁俱寂”的理解。  

  (7)、你再来读读这句,看看能不能读出夜的静。  

  (8)、再来把这段话瘦身减肥,用四字词来概括!(纷纷扬扬)  

  (9)、我们再来把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合起来读!男同学声音响亮读作者看到的大雪,女同学声音轻柔读安静的夜晚作者听到的雪声,听明白了吗?  

  过渡:同学们,雪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舞蹈家,它那多棱的晶体,漫天飞舞,潇潇洒洒,现在,潇潇洒洒的你,再来看看雪后什么景色  

  (三)下雪后:  

  (1)、作者用那么多美的句子,美的词语将雪后的景色描写的如此的美,想听老师读读吗?  

  (2)、老师范读课文  

  (3)、学生学习:  

  出示自学提示:找一找,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读一读,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4)、学生交流后汇报:  

  a、出示句子:  

  “呵,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a“呵,好大的雪啊!”怎样读出作者此时的感受吗?   

  b什么叫粉妆玉砌?能联系上下文描绘一下吗?   

  c那你知道作者此时是什么心情吗?  

  d这样的世界美吗?你来美美的读。  

  教师介绍背景:同学们可能不知道,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1960年-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食欠收。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呀!就在那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作者心中能不激动、兴奋吗?  

  b、出示句子:  

  “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a学生读。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b什么样的银条?毛茸茸、亮晶晶怎么读?什么样的雪球?蓬松松、沉甸甸怎么读?   

  指导朗读:  

  c、出示句子:  

  “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读了这句话,你什么感觉  

  5、那我们给这一段加个小标题(粉妆玉砌)  

  (四)雪后活动  

  师:其实,作者不仅写了雪后的美景,还写了孩子们的活动情况,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   

  师:刚才,老师一直沉浸在你们的朗读中,你的朗读,让我真正的感到皑皑白雪,铺天盖地,瞬间融天地于一色,白雪覆盖下的一切一切是那么的美。现在,老师奖励大家!带领你去欣赏美丽的雪景。(欣赏录象)  

  6、论写法。  

  师:大家的主意都不错!你们知道吗?作者之所以能把雪后的景象写得如此生动、具体,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述。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先自己想一想他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点击课件)再与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填下来。  

  师:谁把自己讨论的结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雪后的景色,先写景,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声音;先写静,再写动;先写远处,再写近处。)  

  师:有其他看法吗?  

  生:……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是这样,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作者在描写雪后的景色时,先在第四自然段写景,第五再写人。  

  生:(课文写色彩之后,又写了咯吱咯吱声、叫喊声、嬉闹声。)  

  生:(课文先写静景后,又写了一阵风吹来……人在雪地上行走、堆雪人、掷雪球……)  

  生:(从课文中“看近处”可以看出是先写远处,再写近处。)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在今后的写作中,就应该多运用这些方法,相信大家一定能描绘出更多、更美的风景。就像作者把雪后的景色描写得如此美妙、如此生动。让我们再次来欣赏一下吧!  

  三、创设情境:  

  师:假如你也来到这样一个粉妆玉砌的雪的世界,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喊些什么?  

  出示:  

  1、假如我是一名歌手……  

  2、假如我是名摄影师……  

  3、假如我是一位诗人……  

  4、假如我只是一个孩子……  

  四、赞美雪  

  出示句子:“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1、学生饱含感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仁人志士赞颂雪,赋予它诗情画意,或气吞山河,或浪漫潇洒,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有关雪的优美诗篇,现在就让我们去欣赏与品位  

  六、作业:  

  补充练习:你将用怎样的话来赞美这场丰年瑞雪?  

  例:好一场瑞雪啊,你给我们带来了(   ),带来了(   ),带来了(   )……  

  七、总结:  

  师:同学们!雪,是那天上的精灵,飘飘撒撒,把美丽和纯洁带给人间。雪还带给了我们丰收的喜讯,一句俗语脍炙人口,一起来说--瑞雪兆丰年!  

  板书设计:

  大  纷纷扬扬

  瑞雪图  美  粉妆玉砌  希望

  应时丰年 

《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并想象,体会雪景之美。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冬天吗?说说你的理由。

  2、师: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歉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喜悦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3、板书课题,生读两遍。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瑞雪”指什么雪?(及时的好雪,庄稼最需要水分时的雪)

  二,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时间顺序)。

  2、板书: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

  3、读了课文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景色?

  三,精读课文。

  a下雪时

  1、齐读2、3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下雪时的?

  2、师:下雪时风是怎样刮的?能不能学一学?寒风吹在你身上,给你怎样的感觉?

  3、雪是怎样下的?(纷纷扬扬)说明了什么?(雪大)

  4、课文中那些句子还可以看出雪很大?(同桌互学)

  (1)、用笔在文章中画出来并试着读一读,看谁能把雪大的气势读出来!

  (2)、指名个别读。

  (3)、学生评价,说出理由。

  5、通过朗读,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段的主要内容?(大雪纷飞、夜静雪大)

  b、下雪后

  导:大雪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雪停了,我们再来看看雪后的景色是怎样的?

  1、齐读4、5段。

  2、这两段让你感觉雪怎样?(雪很美)

  3、四人一组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看谁读出来能使人感觉到雪后的景色的确很美。

  4、生汇报,试读。

  5、评价。理解“粉妆玉砌,玉屑似的”。

  6、比比看谁能把这些句子读的更好!

  投影出示

  (1)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雪的颜色美)

  (2) 一阵风吹来,树木轻轻地摇晃着,那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雪的静态美、形态美)

  (3) 看近出,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长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雪的动态美)

  7、同学们都找到了描写雪美的句子,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第四、五段看看这个题你们会做吗?

  投影出示填空

  雪后的景色,先写(景),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形态);先写静,再写(动);先写(远出),再写近出。

  7、雪后的景色如此之美,你们喜欢吗?最喜欢干什么?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四、五段的主要类容。(雪美人欢、雪美人乐)

  c、下雪前

  师:这么大的雪在下之前,天气是怎样的呢?

  1、默读1、2段。

  2、谁能像前面一样,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两段的主要类容?(天气骤变、彤云密布)

  d、小结

  1、面对如此美丽的雪景,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一下吗?

  2、作者也像你们一样不由得发出了赞叹。“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3、此时,那些农业歉收的农民们会怎么想,又会怎样说呢?

  4、你们听过有关雪的谚语吗?(学生汇报并介绍科学性)

  四、再读问章,体会文章之美,感受人们的喜悦之情。

  作业,动手动脑长智慧。

  1、摘抄并背诵课文中你认为的好词好句。

  2、画一幅《瑞雪图》

  板书

  瑞雪图

  下雪前天气骤变

  下雪时大雪纷飞

  下雪后景美人欢

《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14

  本文用优美的文字向人们描绘了北国寒冬的美丽雪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在结构上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明确,重点突出,采用了联想,夸张的手法,语言生动优美,情景交融。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思路,理清文章脉络,按照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学习全文。“以学生为主体”,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想象,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景色美,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朗读是一种古老的却极富生命力的学习方法,也是品读美文的重要方法。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用朗读去体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这堂课总得来说是较好得完成了教学任务的。整堂课各个环节的设置合理,上课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都非常自然。而且我在上课的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带领着学生从课堂的开始到结尾。这堂课我自己感觉最值得珍藏的一点便是学生的朗读,从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声中,我们似乎已经可以体会到学生从诵读中享受到了快乐。特别是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默读,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有感情的把这个句子读出声来,之后读给你的小伙伴听,接着指名读他(她)喜欢的句子,一边读还一边做朗读指导。这个自然段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运用了多种读书的方法,从第一次读到最后的一次读,学生实际上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一个精读的过程了。

  当然,这堂课也让我暴露出不少自身的不足,这些不足带领着我进行更多的思考。首先,在教师基本职业素质方面,我感觉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除了课前设计过的一些过渡语和叙述性语言外,其余在课堂临场发挥的语言都缺乏感染力,不够美!这一点也直接牵扯到我对学生的评价语。所以,第二点便是评价语单调,对孩子没有起到实际性的激励或纠正的作用。第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员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体现出来。这些都值得我深深地思考。

  这堂课让我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通过这堂课的反思与感悟,我想自己会在教学道路上前进一步的。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瑞雪图》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334871270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