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契合伴侣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微信扫码分享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精选17篇)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篇1

  今天,我带领学生学习了《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这是开学以来学生学得最投入的一篇课文,也是我教学最有感觉的一课。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生动再现了当年徐悲鸿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时的经历,由于嫉妒老师达仰对他的垂青,一个外国学生气焰嚣张地对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当读到这里是,我伺机提问::“如果此刻你就是徐悲鸿,会如何做?”有的孩子说狠狠地打他一顿;有的说骂他个狗血喷头,他们越说越气,讨论得也越来越激烈。见此情景,我接着进行引导:“外国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徐悲鸿?为什么敢如此瞧不起中国人?”他们回答不上来了,因为四年级的孩子了解的历史知识是很有限的。于是,我结合他们看过的一些书籍和影像资料向他们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落后、贫穷的中国怎能在世界上有地位,在当时许多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人就是野蛮、愚昧无知的,他们怎么能进入高雅的艺术世界?如果此刻的徐悲鸿一时冲动和外国学生打起来,那岂不更验证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徐悲鸿选择的是沉默,是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人的才能,为祖国赢得尊严,这是他给对手最有力的还击!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学习后面的课文就很容易了。当读到结尾处,那个外国学生诚恳地向徐悲鸿道歉,说自己“有眼不识泰山”时,同学们兴奋极了,他们由衷地赞叹“徐悲鸿真了不起!他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增进了对徐悲鸿的了解,被他的爱国精神深深感染,同时也应该明白:要想证明自己只有拿出实际行动来。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篇2

  徐悲鸿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寒冷的冬天,他(       ),炎热的夏天(        ),别人休息的时候,他(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        )。

  在说话的起初,学生还比较放不开,并且话语展不开。于是我继续引导,为学生铺垫,让他们联系文本,可结合4、5、6自然段的语句来说,同时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的文章,打开学生的思路,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生1:夜深人静的时候,徐悲鸿在小阁楼点着油灯,手握画笔,静静的画呀画呀,不知不觉,一画就是一个通宵。

  生2:夜深人静的时候,徐悲鸿在昏暗的灯光下,手握画笔认真的画呀,画呀……不知不觉眼里布满了血丝,他想休息一下,可转念又想,古人为了自己的志向都能悬梁刺股,更何况我现在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我要为中国人争口气,我要做一个真正的 中国人…想到这儿,他揉揉眼睛,重又拾起画笔,坚定不移地画着,画着……窗外,天色已渐渐发白,太阳也露出了第一缕曙光!

  学生们纷纷感到惊讶,我乘胜追击,你们觉得他的发言怎么样?生1:好,精彩!师:哦?好在哪里?生:他想象丰富,不仅说出了徐悲鸿的做法,还说了徐悲鸿遇到困难时的想法。

  生2:通过描绘人物的行为和心理让人物栩栩如生。而且还符合当时的环境。所以很好!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

  情感目标: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难点: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一、名言听说

  师读两遍后,学生复述,练习学生听说能力。

  1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

  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

  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二、名画导入  

  师: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查字典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三、名篇初读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

  第一段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动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

  2 、交流词语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五、学习生字

  1、学生交流会与较难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2、描红

  3、当堂完成生字与词语的抄写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资料。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师出示本句,研读。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朗读活动,谈体会。

  六,积累内化

  练习复述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18

  卢永霞 发表

  张庆主编在西安培训会上说:“要重视整体感悟,不要把课文教得很“碎”,要抓住皮毛的领子,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语文教学要抓住最主要的,以它为纲领,做到纲举而目张。”我一直觉得这番话说得很好,但真正深有体会,却还是在今天的课堂上。

  今天,原本按照计划完成第5课《天安门广场》的教学。没想到突然接到代课的任务,于是临时改变计划,将明天才上的第6课《徐悲鸿励志学画》提前教学。我还好办,预先备了课,学生没有预习,恐怕要影响教学效果了。

  上课伊始,我先拿出大约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除字音障碍,读通读顺句子。然后板书课题,指导读题。至此,课堂是平静的,学生是安静的。“读了这个题目,你有问题吗?”当我抛出这样的话题时,立即得到了“没有”的齐答。我不禁有些吃惊:看课题提问,这是我们在三年级时常用的一个教学策略,孩子们在预习的基础上都能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来。而今天这课由于时间的关系,显然预习不够充分,怎么竟齐答“没有问题”?看来不是真的没有问题,而是忘却了“动脑读题,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我抿嘴一笑说:“我最喜欢爱动脑筋的孩子。”没想到这么轻轻的一句话却惹得小手如林了。接下来是他们接二连三的问题:“徐悲鸿是什么人?”“他跟谁学画?”“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是怎么励志学画的?”“徐悲鸿立志学画的结果怎么样?”“励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立志?”我立即对这几位提问的孩子大加赞赏,同时指出这些问题有些提得很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如“励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立志?”;有些问题只要看看书,很容易就可以弄懂,如“他跟谁学画?”;有些问题老师可以帮助你,如“徐悲鸿是什么人?”;有些问题同学们经过认真读书自己就能解决,如“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是怎么励志学画的?”“徐悲鸿立志学画的结果怎么样?”等。

  于是,我先给孩子们介绍了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画以奔马著称,学生马上联想到:齐白石的画以虾著称,郑板桥的画以竹著称等。接着我出示了徐悲鸿的奔马图,同时留下个悬念:“为什么徐悲鸿如此钟爱马?学完了这篇课文,也许你就能得到答案了。”接下来我请同学们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用‘立志’,而用‘励志’一词”,没想到第一位同学就答得很好,他说:“‘立志’是表示定下一个目标,定下一个志向。而‘励志’是常常激励自己要奋发努力的意思。”我不禁佩服他理解得到位,表述得准确,同学们听了都心悦诚服。一个我原以为比较难的问题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接下来我引导同学们带着刚才提出三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是怎么励志学画的?”“徐悲鸿立志学画的结果怎么样?”自由读书,读完以后思考:课文哪些内容是写“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的,哪些内容是写“徐悲鸿是怎么励志学画的?”的,哪些内容是写“徐悲鸿立志学画的结果怎么样?”的。本文叙事脉络清楚,又有一些暗示性的时间词,所以学生很快就找出了相应的段落,从而将全文分成了三个部分。

  我想,这就是张庆老师说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吧。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文眼”,透过这个“文眼”可以窥探文章的主要内容甚至思想感情,把握全文的基调。所以我将本文的课题作为文章的领子提起来,就使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感悟变得简洁而明朗。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4、学会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学习“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

  难点: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和为国争光,为国人争气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扣图引题。

  (1)出示徐悲鸿的《奔马图》。

  (2)引导讨论:图上的马画得好吗?你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 徐悲鸿为什么会画得这么好你想知道吗?

  2、板书课题   徐悲鸿励志学画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查字典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自己的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对课题质疑: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读生字。

  绘 认  倦  列  租  杯  购  绩  错  误

  (2)描红,并说说识记方法。

  (3)出示生字词,识记生字词。

  绘画  认识  不知疲倦  陈列  出租  一杯  购买  成绩  错误

  (4)出示二类生字词,识记。

  徐悲鸿  励志  达仰  嫉妒  礼貌  临摹  省下  犯  泰山

  2、检查朗读课文。

  要求:

  (1)听课文录音,学会断句。在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注上记号。

  (2) 指名分段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三个问题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的?

  ①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

  ②徐悲鸿是怎么励志学画的?

  ③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

  2、交流,分段。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第一段。

  1、出示: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

  2、自学,讨论:

  (1)指名说。指读第1自然段,理解“嫉妒”。

  (2)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读,思考:哪些词说明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

  (很不礼貌、冲着、)

  (3)指导读第2自然段。

  (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天堂”、“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傲慢、欺人的语气)

  个别练读,指名试读。

  (4)出示第3自然段。指名读第3自然段。读完后提问: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开始要用愤怒的语气读,后面要用坚决的语气读

  指名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5)齐读“必须用……中国人”。

  这里“真正的中国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是指有骨气的中国人,为国争光的中国人,为中国人争气的人。)

  (6)小结 (徐悲鸿立志成才,要为中国人争气)  齐读第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绘画  认识  不知疲倦  陈列  出租  一杯  购买  成绩  错误

  二、继续精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1、徐悲鸿是怎么励志学画的?

  (1)精读第4自然段。

  ①出示第4自然段,指名读课文第4自然段第一句话。

  为什么要说他“更加”奋发努力?(联系上文理解)

  ②比较句子。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这两个句子,说说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③指导朗读。

  过渡: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2)精读第5、6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5自然段。

  边读边画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

  读后交流:

  指导朗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②自由读第6自然段。思考:徐悲鸿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出示第6自然段。指名说: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徐悲鸿生活清苦?

  指导朗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3)讨论:仔细想一想第4自然段与5、6自然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2、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

  (1)指名读课文第七自然段。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

  功夫什么意思?有心人指谁?他是怎样有心?他取得了什么成绩?

  (相机理解“优异、轰动”等词)

  指导朗读,读出自豪感。

  (2)外国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重点理解:有眼不识泰山

  指导朗读。(“鞠了一躬、承认、很有才能、错误”要重读,要读出郑重、钦佩的语气)

  (3)比较外国学生前后两次语言,体会外国学生前后态度变化,体会徐悲鸿的爱国热情。

  (4)小结  (徐悲鸿励志学画,以优异成绩轰动了画界,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为祖国争光,为国人争气,他是一个有骨气的真正的中国人)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尽可能用上下面的词语。(课后习题3)

  2、读句子,回答问题。(课后习题4)

  板书:

  3 徐悲鸿励志学画

  外国学生          徐悲鸿

  很不礼貌  冲着    被激怒            为什么励志学画

  每逢……就……

  一画一整天       刻苦

  潜心                       怎样励志学画

  一间小阁楼

  一杯白开水             清苦

  两片面包

  震惊 鞠躬        优异  轰动         励志学画的结果

  有眼不识泰山               功夫不负有心人       真正的中国人

  为国争光  为国人争气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篇6

  《徐悲鸿励志学画》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留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品质。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觉得抓住课文内容进行了两次逐渐深入的关联词语训练是闪光点,与大家分享。当然,更欢迎批评指正。

  一、教学课文第一段(1—3小节)时,我抓住“徐悲鸿被激怒了”发问: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外国留学生的话,用“不但……而且……”的句式来回答。学生稍作思索,便有了答案:徐悲鸿被激怒了,是因为外国留学生不但嘲笑了徐悲鸿本人,而且还侮辱了整个中国人!

  (这两点共同构成了徐悲鸿激发志气、以求有所作为的动力。)

  二、教学课文第二段(4—6小节)时,我抓住“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让学生自由读第4、5自然段,然后说说“哪些语句让你们有所感触?”当学生谈到“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时,我也让学生用上关联词谈谈自己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学生回答积极、踊跃:

  1.虽然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但是他还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2.尽管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还是经常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这里的“经常”用得太好了,说明学生真的读透彻了!我当场重重地表扬了这位学生。)

  3.徐悲鸿之所以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是因为他要省下钱了购买绘画用品。

  4.徐悲鸿的生活之所以十分清苦,是因为他要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5.徐悲鸿只有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才能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学生已经读懂了徐悲鸿有着坚定的信念,徐悲鸿愿意为实现理想过十分清贫的生活。)

  [教后反思]

  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我们往往会因为偏重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忽视或轻视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与“语文学科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理念是不相符的。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工具性”,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学生能够从文章语言中感悟到这么多,我觉得是有进步与提高的,虽然这其中有老师的点拨,甚至说有老师的“框框”。

  看起来,这样的教学好像是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过分强调了“工具性”的要求。其实不然,因为在这样的语感训练中,学生的精神是受到熏陶与感染的,这样的语感培养才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篇7

  开学已经接近一个月的时间了,这个学期的时间比较的长,因此就进行的慢些,今天开始讲《徐悲鸿励志学画》。

  题目:励志和立志的不同中,励志除了包含有立志之意外,还包含着坚定志向,为了追求而矢志不渝的奋斗。励精图治,千磨万砺,之后成才。因此,在导入的时候,我引导想象草原上野马奔腾的场面,接着我们看了徐悲鸿的马图,他们不禁为那出神入化的描摹所惊讶。我们就在谈话中导入了徐悲鸿求学阶段的故事中来。在课题上,为了区分“励志”与“立志”,我们先从字面上做比较,之后再分别把他们两个放在题目中做对比,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励志的精典之处。在之后的课文学习中,乃至最后的总结,我们都围绕着这个励志展开,因此学生对这个词语的掌握教到位。

  在人物的心理上,学生在诵读中表现得也很到位,如那个外国学生嫉妒徐悲鸿时所说的话:“你们中国人就是倒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材!”孩子们很是气愤,读的义愤填膺,一个叫王翕然的孩子用着外国人读中文的洋腔怪调读这段话,有意思极了。这篇课文的人物心理及其感情基调比较容易把握,因此教师不需要再这个方面做很多的指导,而是在诵读中体会。就“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区深造,也成不了材”这句话,孩子们一开始的理解是片面的,有的孩子说:“就是中国人上了天堂也成不了材”这样的话很多,在我的对天堂反复的对比朗读上,一些孩子开始逐渐的发现了些什么,开始有孩子说“有再好的地方也不行”“有再好的条件也成不了材”到最后一个孩子能够说出:“遇到再好的老师,有再好的环境与条件,也不能有所作为”。其实他们是有能力发掘出一些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不明显的东西的,我想一定是预习于初读做得不够到位导致了我的精度感悟有这样的阻力,初读的作用一定要重视重视再重视!

  在读到那个外国人对徐悲鸿态度的转变时,有个调皮的孩子在下面悄悄地说:“其实他也不错,是个知错能改的好人!”真惊讶于孩子的豁达。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篇8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43

  by  valenny 发表

  刚教完《徐悲鸿励志学画》,本课教学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为了让学生理解外国学生嘲笑中国学生的话语,我补充了些资料,”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中国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国外经常遭人白眼,在一些外国的租界,还公然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字样,那时外国人根本看不起中国人。”想不到这番话激起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个个义愤填膺的,感觉是自己受到了侮辱似的。然后让学生读徐悲鸿励的志——“必须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都读的相当的好,读出了中国人的骨气,志气。而且是发自内心的那种爱国情感。课最后,我送给学生一句名言“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我依然热爱我的祖国。”学生把它牢牢的记在了心中。相信这个教学难点已经突破了。在浓浓的爱国情感中,去突破另外一个难点——体会徐悲鸿的勤奋刻苦。通过读,悟,对比。教学进行的很顺利。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熏陶,我想在这节课上我做到了。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8080/blog/teacher/user1/valenny/archives//59.html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篇9

  师:(板书课题时故意将“励”写成“厉”)

  生:(纷纷举手)老师‘励’字写错了!

  师:哦,还差一个“力”哩,这是“严厉”的“厉”、“厉害”的“厉”,这里应该是“鼓励”的“励”、“激励”的“励”。(随手用彩色粉笔在“厉”后的空白处加上了一个“力”)

  生:(笑)老师是故意写错的。

  (点评:教师在板书课题时故意留下破绽,让学生“发现”,不动声色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识破了教师的“阴谋”,领会了教师的用心,在会心一笑中认清了字形。此举虽为雕虫小技,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励志”是什么意思?

  师:对呀,“励志”是什么意思呢?

  生:“励志”就是“立志”的意思。

  师:你们觉得“励志”和“立志”意思一样吗?

  生:(齐答)一样。

  师: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题目中的“励志”

  改成“立志”,这样更容易理解一些。(教师边说边把“励”改成“立”)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徐悲鸿为什么要“立”志学画呢?是怎样“立”志学画的?结果怎样?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寻找答案。(生读课文)

  (点评:学生误认为“励志”就是“立志”,这是很正常的。此时学生尚未接触课文,若是将正确的解释硬塞给学生,学生不容易一下子转过弯来;不如将错就错,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熟知课文内容之后再作打算。这里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耐心。)

  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以后有什么发现?

  生:徐悲鸿立志学画是因为受到一个外国留学生的侮辱。

  生:徐悲鸿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后,学画更加刻苦了,每逢星期天就到博物馆去临摹名家的作品,一画就是一整天。

  生:徐悲鸿生活十分俭朴,把钱省下来买绘画用品。

  生: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毕业考试,创作的油画在法国引起了轰动,为中国人争了光,那位傲慢的外国学生也来向他道歉。

  师:还有什么发现没有?

  生:(迟疑地)老师,我觉得不应该把“励志”改成“立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徐悲鸿到法国留学,拜达仰为师,已经立志成为一个画家了,不是因为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之后才立志学画的。

  师:有道理。大家的意见呢?

  生:我也觉得不应该把“励志”改成“立志”,“励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层,含有“下定决心”的意思。

  生:对!徐悲鸿原来就很刻苦;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后,为了给中国人争气,他更加“奋发努力”了,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那么,“励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与“立志”有什么区别呢?

  生:“立志”的意思是立下志向,而“励志”是志向更加坚定的意思。

  生:“励志”还有行动更加刻苦努力的意思。

  师:同学们讲的都不错。“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投影出示词义)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呢?当然是成为一名画家。是什么力量激励他呢?是因为他受到了外国学生的侮辱,他要为中国人争气,让别人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可见,是“爱国”的力量驱使着他“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所以,题目中只能用“励志”而不应该用“立志”。

  (总评:《徐悲鸿励志学画》题目中“励志”一词较难理解,而理解这个词又是教学本文的关键。这位老师采用“三改课题”的办法,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点,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该词的意思,并串起全篇的教学。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教师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它“演示”到黑板上,让学生循着自己的思路去读课文,引导他们发现错误,从错误中探得“真知”,这里既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同时也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的错误理解有时也是“教学资源”。“立志”与“励志”意思相近,教师因势利导,利用它帮助学生建立“励志”的意义坐标,在相互比照中找准了“励志”意义的位置。由此可见,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而不是驾驭他们,“顺水推舟”永远比“力挽狂澜”来得有效。)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篇10

  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

  情感目标: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难点: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一、名言听说

  师读两遍后,学生复述,练习学生听说能力。

  1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

  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

  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二、名画导入  

  师: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查字典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三、名篇初读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

  第一段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动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

  2 、交流词语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五、学习生字

  1、学生交流会与较难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2、描红

  3、当堂完成生字与词语的抄写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资料。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师出示本句,研读。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朗读活动,谈体会。

  六,积累内化

  练习复述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6

  徐晓兰 发表(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

  开课我首先从徐悲鸿励志的“志”入手,请学生默读课文,说说徐悲鸿立下了什么志愿?“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简介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受列强欺侮的历史背景,通过联系历史背景说说一部分外国人认为的中国人是怎样的?你认为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师:“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你们认为是怎样的?

  生:坚强的

  生:勇敢的

  生:聪明的

  生:团结的

  接着,我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会立下这样的志愿?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为建架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我着重抓住了外国学生说的“你们中国人”这几个字。为什么他不说“你徐悲鸿”而说你们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情绪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再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情感就不一样了。

  师:徐悲鸿是这样想的,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请学生默读4、5、6段,划出徐悲鸿的行为。

  在学生划后,针对性的将“奔马图”介绍给他们,学生忍不住,就说,徐悲鸿的画,表明了他的努力,他就像笔下的骏马一样在为实现志愿坚持不懈的奔跑。

  过渡到徐悲鸿的成就后,我们再来读读他的志愿,说说是不是实现了?他让外国人认识了怎么的中国人?

  徐悲鸿会对道歉的外国学生说些什么呢?你们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呢?

  教学中以一个点做为引发点,上下覆盖,层层深入,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是我们追求的。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篇12

  一、在正确的字下划横线。

  再接再(励 厉 历) 礼貌(带 待)人   日夜奔(驰 弛)

  孜孜不(倦 卷)    潜心临(摩 摹 ) (愤 奋)发努力

  二、按要求写成语。

  1、《奔马》是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含“马”的成语有许多,请写出几个。

  2、请写出几句表现“只要功夫深,就能有所得”的谚语。

  (1)                                             

  (2)                                             

  (3)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功夫不负有心人”,课文中“有心人”指        ,通过他刻苦学画,他取得了这样的成绩:a                           

  b                                          。 我还知道他的代表作有                                      。

  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这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课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聘问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或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呢!

  一、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心里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           )

  2、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    (           )

  3、形容开阔或通达。                          (           )

  二、将句子改成陈述句。

  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或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

  三、爷爷所说的“煮书”其实是指的什么吗?请你用简洁的话写出来。

  。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篇13

  师:同学们,前天晚上上演了一场激动人心的篮球比赛,知道的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那场篮球比赛中,哪个队赢了?  

  生:中国队。  

  师:中国队以1分的优势赢得了比赛,听到这个消息,你心情怎样?  

  生:激动、高兴、自豪……  

  师:因为你也是——中国人!(板书:中国人)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看李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  

  师:一起读!“励志”是什么意思?  

  生: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完成一件事情,而奋发努力。  

  师:什么事情?  

  生:学画,证明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  

  师:是呀,为了证明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刻苦学画,超过别人,这就叫“励志”。  

  师:下面我们来听写词语。你已经发言两次,给你机会,报给大家写。三个词一行。  

  生:嫉妒  震惊  承认 激怒  不知疲倦 轰动  

  师:“嫉妒”两个字都是什么旁?“承”还可以组成什么词?可以查什么部?“怒”上面是什么字?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边听写,边作答。)  

  师:写好后,请大家横过来读一读,看写得是否正确。再看看第一行词写谁?第二行呢?有发现吗?  

  生:第一行写外国学生,第二行写徐悲鸿。  

  师:小组内检查,全对的站起来。  

  (生互相批改,互相纠正。)  

  只错一个的也站起来!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站的人多?阳光组、智慧组、雏鹰组表现不错,请坐下。学语文就该认真、扎实,第一节课的任务就该按时完成。有些同学后悔了,希望下次表现精彩。  

  (师出示学生课前写的小黑板,也是学生的疑问: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眼不识泰山)  

  师:成语一般是4个字,也有4个字以上的。大家一起读!  

  (生读成语)  

  师:响亮但不美妙,拖腔拖调。有了停顿就会美妙,听老师读。(范读)  

  练练看!  

  (生练读,齐读)  

  师:觉得有进步的举手!原来停顿就是阅读的一把金钥匙。  

  就请智慧组说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意思。  

  生:只要用心,就能把事情做好。  

  师:“负”什么意思?“有心人”是谁?生:辜负。  

  “有心人”是徐悲鸿。  

  师:“功夫”意思是什么?时间、本领给你选?  

  生:“功夫”的意思是时间。  

  师:用心、花时间努力做事,都会获得成功!  

  阳光组,这个成语什么意思?(师指“有眼不识泰山”)  

  生:不认识地位高或本领强的人。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成语写的是谁?  

  生:徐悲鸿。  

  师:“有眼不识泰山”呢?  

  生:外国学生。  

  师:我们四(4)班同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充满智慧的头脑!  

  师: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的呢?默读课文4到6自然段,画出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圈画好以后小组内就可以交流了。  

  (生先自主学习,再在小组里交流)  

  师:头靠在一起,说话就可以听得更清楚了,要说说自己为什么画这个句子。  

  (生继续交流)  

  师:表扬智慧组,动作最快。  

  师:请大家捧起书,把你画下的词句读一读,读着读着,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我们比谁会想。  

  (生读句子,想情景)  

  师:想到徐悲鸿励志学画、潜心临摹情景的请举手!放飞语文想象的翅膀说明你会学语文。请人读句子,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梦想组带领大家放飞想象的翅膀!  

  生: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为什么把徐悲鸿比作马?看图,说一说。  

  生:马日夜奔驰,不知疲倦,而徐悲鸿学画不知疲倦。  

  师:徐悲鸿就是这匹不知疲倦的奔马!继续交流。  

  生: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  

  师:他强调了哪个词?  

  生:每逢。  

  师:每逢就是每次。节假日,留学生都出去游览了,节假日是消遣的时间。而徐悲鸿呢?  

  生: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徐悲鸿正在那里临摹。  

  我仿佛看到了徐悲鸿在美术馆里临摹,有的画比较难,他一画就是一整天。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  

  师:也许馆里没有其他人,只有他一个人在静静地看,在用心地画。不知不觉已到了晚上,出去游玩的同学回来后,看到徐悲鸿在画画,会说些什么呢?  

  生:你真用功呀!  

  你的画技有了提高!  

  ……  

  师:这就叫励志!继续交流。  

  生: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师:每次读这段文字,李老师就想起自己十七八岁时学画,父母每学期给二百元,而我大概要花一百二三十元买画纸、颜料等,学画需要很大的代价。徐悲鸿为了学画怎样做?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吗?  

  生:刻苦努力……  

  师:用在这里不太合适。  

  生:省吃俭用。  

  师:老师心里想的就是这个词!声音再响亮一些!我们现在也提倡节俭,我们可以省下钱来买书,你也是小徐悲鸿,你的行为就是励志读书!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没关系,说错了老师也表扬你。  

  生:中心句。  

  师:这叫过渡句。在文章中,有的句子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就叫——过渡句。如果是一个自然段就叫过渡段。跟老师一起读——过渡句。  

  生:过渡句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快乐组来读!  

  生:三年过去了……轰动了整个画界。  

  师:她强调了哪个句子?  

  生:轰动了整个画界,我觉得徐悲鸿很了不起!  

  师:三年过去了,这是怎样的三年?  

  生:辛苦的三年。  

  刻苦努力的三年。  

  不分白天黑夜、励志努力的三年  

  ……  

  师:正所谓——  

  生:功夫不负有心人!  

  师:此时,徐悲鸿在那个外国学生眼里,已经成为——  

  生:泰山。  

  师:是刻苦努力的——泰山!是不知疲倦的——泰山!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画展,会怎样说?  

  生:徐先生,我觉得你很有才能!  

  师:你说得很诚恳,少了动作。你可以站起来,到我这边来,大家比较一下谁更像那个外国学生?  

  (师生对话,师不知不觉将学生带入情境。)  

  生:(鞠躬)徐先生,我以后再也不说中国人没有才能了。  

  徐先生,我感觉中国人很有才能,看来我真的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  

  师:看来,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励志不可少。再读这三个字——  

  生:中国人!  

  师:什么样的心情?  

  生:兴奋、激动、自豪……  

  师:明天晚上,令中国人激动万分的时刻就要到来,天宫1号发射,中国人一定要看,这是中国人走向太空又迈出的一大步。做中国人光荣,成为光荣的中国人要——励志!      

  评析:  

  这节课,李校长结合学生质疑的两个成语“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眼不识泰山”,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适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朗读、感悟、想象、表演等活动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三段五步式” 有效课堂模式呈现得自然、精彩。   

  一、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  

  学生在读成语时,拖腔拖调,教者给予指导并亲自范读,让学生明白停顿是阅读的一把金钥匙。教者引领学生展开想象读课文4-6自然段,做到了“读进去,想开来”,学生通过想象,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感受到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同时,明白放飞语文想象的翅膀才更会学语文。再如,关于过渡句的概念,教者联系课文,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知道有的句子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就是过渡句,如果是一个自然段,就是过渡段。以上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这些方法的渗透将逐步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果在交流第6自然段时,让学生懂得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就更好了。(描写徐悲鸿生活清苦是为了衬托他学画刻苦)  

  二、重视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实现有效、高效课堂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者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感兴趣、探究欲望强烈的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单如下:默读课文4到6自然段,画出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圈画好以后小组内就可以交流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合作,拓展了思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徐悲鸿的认识。  

  三、及时、多样的评价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听写词语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批改,这其实发挥了学生互相评价的作用。教师冷静、智慧的评价语言给所有学生以启示:学语文就该认真、扎实。这次表现不好没关系,希望下次表现精彩!这样的语言给表现好的同学以赞许,给暂时落后的同学以激励,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了老师的期待,学习的热情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  

  学生在想象外国学生如何向徐悲鸿道歉时,教者客观地评价:你说得很诚恳,但少了动作。这样的评价给了学生启发:原来加上肢体语言,表达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后来学生兴趣高涨,主动到讲台前与老师对话,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也理解了“有眼不识泰山”的意思。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篇14

  一、名画导入,初读课文

  1出示徐悲鸿的《奔马图》,同学们知道这幅的奔马图是谁画的吗?对,是我们画家徐悲鸿的所作。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了有关徐悲鸿的资料,同学们那不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徐悲鸿。(学生介绍徐悲鸿)。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板书课题。

  2读通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难度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3检查

  (1)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选择容易读错的字在黑板上板书:租、怒、倦、犯、躬、鸿、仰。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学生对于徐悲鸿比较陌生的,课前搜集有关徐悲鸿的资料,一是可以丰富学生对徐悲鸿的感性认识,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二紧扣关键词句,研读课文。

  (一)扣题质疑

  1、课题中“励志”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可能会把“励”解释为激励,把“志”解释为志向,“励志”的意思解释为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由于没有进行文本细读,学生只是揭示出了“励志”的字面意思,需要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慢慢理解。)

  2、同学们“励”不仅仅是激励,它还有振奋自己志气的含义。在课文中徐悲鸿先生到底励的什么“志”,我想还是要在读课文中寻找答案。

  3、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徐悲鸿励下的志是“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引导学生围绕“励志”一词质疑,是在关注学生的已知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阅读的冲动,形成阅读期待,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和兴趣。)

  (二)围绕关键词句,细读文本

  1、投影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齐读这句话。徐悲鸿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哪?同学们读课文,细细地去体会。

  (1)学生回答徐悲鸿是在外国学生的嫉妒和讥讽下说这话的。指名读外国学生的话。

  (2)为了加深学生对外国留学生话的理解,教师叙述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国外常常遭人白眼和看不起的社会现实,使学生知道徐悲鸿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深入理解外国留学生话中的意思。再读外国留学生的话。

  2、“必须”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必须”是一定要这么做。徐悲鸿一定要做什么?学生再读这句话,回答一定“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他们指谁?教师追问。当学生回答出他们指“外国留学生”时,教师继续提问“真正的中国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有的学生回答真正的中国人指有骨气的中国人,有的学生回答真正的中国人指勤奋刻苦的中国人……学生对这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实现着多元解读。

  3、徐悲鸿用哪些“事实”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可以找一找、划一划,同位之间进行合作讨论。

  (1)、当学生回答出“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时,教师提问学生,以前的徐悲鸿学画时刻苦努力,而今天的徐悲鸿为什么要更加奋发努力?

  学生回答徐悲鸿“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完成自己的志向。学生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2)当学生回答出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时,教师提问学生徐悲鸿为什么要这样潜心临摹?学生会又一次回到“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的语句上,体会出徐悲鸿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再次齐读这句话,感受徐悲鸿为中国人争气而刻苦努力的精神。

  徐悲鸿每逢节假日在巴黎博物馆潜心学画只是他刻苦学画的一个例子。徐悲鸿为了完成自己的志愿,每天坚持学画10个小时以上,常常忘了休息,就连动物园的老虎也常常会成为他的写生对象。(出示《骏马图》,这只仰蹄奋起的骏马,不就是徐悲鸿的写照吗?学生读四、五节去体会徐悲鸿的刻苦学画精神。

  (3)当学生回答出徐悲鸿宁可过清苦的生活,也要把省下的钱购买绘画用品时,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与徐悲鸿的生活进行对比,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接下来提问学生是什么支撑徐悲鸿宁愿过清苦的生活,也要把省下的钱购买绘画用品。学生再一次回到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上,一起大声读这句话,深化理解徐悲鸿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学生读有感情读第六节,朗读时抓住关键词语“小阁楼”、“一杯水”、“两片面包”,体会文章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衬托徐悲鸿奋发努力的精神。

  4“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悲鸿的画展轰动了整个世界,他用事实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了中国人。齐读第七节。

  5、学生读此时留学生的表现,提问,为什么留学生的态度与刚开始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什么叫“有眼不识泰山”。(

  读留学生的话,在通过对“震惊”、“鞠了一躬”、“有眼不识泰山”朗读品味中,感受到那个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人的重新认识以及他的忏悔。)。

  5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年轻的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已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了光,他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永不服输的精神,让外国人再也不敢小视我们民族,小视我们中国人。我们再读课文,记住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再读课文,力图对徐悲鸿励志学画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有更深的理解)

  (我们常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基础是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直奔文本主旨、径奔知能关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实现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这时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寻找美,获得审美愉悦过程。这一部分的阅读就是围绕“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深入进行,一唱三叹,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出语言背后的深意。)

  三、升华情感,小结写法

  1、引导学生抓外国留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很不礼貌”--“鞠了一躬”

  是什么让这位外国留学生前后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学苦练的精神)

  2这位外国留学生由因偏见“很不礼貌”出言不逊,到徐悲鸿油画轰动画界而“鞠了一躬”。他对徐悲鸿表示深深的敬佩!此时你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哪?

  (学生自由谈话,升华情感)

  3小结

  为了表现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课文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徐悲鸿的表现,承上启下,转承自然,还用了一定的篇幅描写了外国留学生的前后表现,进行前后对比,反衬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自己再读一读,好好体会。

  (目前的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过渡弥漫造成了语文课上大多关注对言语内容的分析和挖掘,忽视了言语形式的学习。假如没有言语形式,言语内容只能停在空中,变成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求出语言的运用之法,从操作层面上引导学生运用于语言。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求外国留学生的前后表现,体会进行前后对比,学习反衬的写作方法就是如此。)

  四、联系自己,拓展延伸

  同学们,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悲鸿的成功得益于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我想更得益于他的励志。只有励志了,我们的人生才有目标,生活才有奔头,学习和生活起来才充满活力和力量,会让我们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有励志的经历。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哪?又应该向徐悲鸿学习什么哪?请大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和学生的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为学生寻找一条人生幸福之路。)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示课题

  1、由图导入,出示徐悲鸿《奔马图》通过提问,简介徐悲鸿。

  2、板书课题,理解。

  齐读,“励志”是什么意思?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读题目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认读生字表中的字,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读顺句子。

  2、试读课文

  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最后再自由读。

  正音:提醒学生读准“励”边音;“怒”鼻音;“租”平舌音。

  词语释义:互相交流,已通过什么方法了解了那些词义,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3、学写生字

  出示生字词,齐读再次正因。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写字。

  学生描红。

  三、在读课文,理清段落

  1、自由读、思考

  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讨论归纳分为三部分。

  2、练习分段

  3、指名安分好段落朗读课文。

  四、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读生字词。

  2、辨析多音字。

  二、细读课文

  1、读题引入,齐读课题。徐悲鸿立下了什么志向?小声读1-3自然段。

  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体会徐悲鸿说这句话时的想法及心情,讨论为什么这么激动?

  2、指读外国学生的话。

  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

  那一句话最使我们气愤?

  讨论: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天堂、也成不了才”等,读除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体会此时徐悲鸿的心情。

  3、齐读第3自然段,了解此时徐悲鸿的想法,再指读已出示的“必须用……”这段话,体会此时徐悲鸿内心世界。

  4、自由读第4自然段,学习这一过渡段的写法。讨论

  比较句子,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与文中冤句比较体会,体会原句的生动。

  指导朗读,强调“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这几个词语。

  5、出示文中的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解释。

  讨论:徐悲鸿花了多少工夫?默读5、6自然段,自由勾画讨论。

  抓住“每逢”“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只用、省下”等词句,通过读、评、议悟出“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真正含义。

  6、三年过去了,结果怎样了呢?

  讨论归纳出:a成绩优异,引起轰动。B外国学生震惊,佩服。

  7、重点分析第8自然段。

  指读外国学生说的话,与第一次语言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说话的内容、神态、语气等分析,读中感悟引起变化的原因。

  徐悲鸿此时内心的想法呢?再次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中国人”这句话。

  8、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徐悲鸿

  外国学生----“有眼不识泰山”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篇1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7

  niuxiaoping 发表

  教研组朱耀琴老师首当其冲,为大家开了一节教研课,内容是《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一课时。尽管是第一课时,但听后却觉得有内容、有分量,与我印象中对第一课时的认识有很大区别。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朱老师的词语教学——妙哉!

  下面就“励志”与“嫉妒”两个词语的教学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     谋构全篇,串联课堂——“励志”一词的教学。

  1、在揭题后,朱老师要求学生对课题质疑。有学生对“励志”一词的词义提出了疑问,朱老师顺势告诉学生“这个词语可以理解成立志,也许是作者搞错了。”

  2、随后,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这时,朱老师又提问:现在,你觉得“励志”和可以换成“立志”吗?学生已感觉有些不恰当,当然具体原因还不能说清,于是朱老师先引导学生理解“立志”——立下志向,学好画画是徐悲鸿在开始学画时就立下的目标,与在巴黎的经历并无多大关系。“励志”有另外的含义。

  3、精读了课文第一部分,学生对“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这一问题有了深入理解,教学进入下一重要环节:感悟“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教师出示并引导学生阅读了课文的第二部分,学生围绕“发奋图强”进行阅读感悟,体会到徐悲鸿是为了给中国人争气,为祖国争光才立下这一志向。这时,教师发问:“励志、立志,哪个次更好?”并提醒学生“励”可以组成“激励”、“鼓励”等词语。这时,学生对“励志”一词的理解终于水到渠成:这是徐悲鸿自己在激励自己,必须用事实说话,让那些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一个词语的教学,既赋予了它谋篇构局的功能,又以此串联起了几乎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实在是妙!

  二、     基于文本,联系生活——“嫉妒”一词的教学。

  “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中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那么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段话该怎样读?学生分别说到了“很不礼貌地”、“骄傲地”、“嫉妒地”等。这时,教师开始了“嫉妒”一词的教学——虽说部分学生对“嫉妒”一词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理解,但要使所有同学对这个词有更深入的感悟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1、“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要嫉妒徐悲鸿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很快读到答案,并回答:“因为达仰很看中徐悲鸿,热情地指导他。”继续追问:“看到达仰这样对待徐悲鸿,那些人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学生开始揣测:“他们可能会觉得达仰很偏心。”“他也许在想,达仰凭什么这样对待你这个中国人。”“他觉得很不服气。”……“是的,这个外国人心里对徐悲鸿有些怨恨,这种因为比不上别人而怨恨别人的心理就叫嫉妒。”教师的这番话,巧妙的总结了学生的回答,并揭示了“嫉妒”一词的词义。

  2、学生依据文本理解了词语,但朱老师并未满足于此。她又继续深入:“嫉妒”两个字都是“女”字旁,也许古人贬低女性,认为女孩子才会心胸狭窄,所以把这个词这样写。但是现在当然并不是这样的,也许我们也会有些男同学有这样的心理。那么,这样的心理我们应不应该有呢?学生很肯定地回答到:“不应该!”

  这个环节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也许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却给了我很深的感受:基于文本、联系生活,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和谐的体现?也许,就该从这样的“小插曲”开始做起吧。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id=1137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篇17

  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真正感悟徐悲鸿的为国励志学画的可贵精神,我采用“细读探究、品读想像、读写结合”来教学,自我感觉效果不错。以下是这一教学片断及反思:

  (一)细读探究第4—6自然段,体会徐悲鸿的勤学苦练精神

  师过渡:徐悲鸿被激怒了,决心励志学画,他是怎样用行动来实践这一决心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4-6自然段,想想,说说。

  学生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后,指名学生说。

  生:从此, 徐悲鸿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有学生听出该生在回答时,忽略了“更加”一词并指出,(原文是“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我于是接口道:刚才晓旺同学说“徐悲鸿奋发努力”,我们看看文中是怎么写的?

  原文:“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师:去掉“更加”和原本意思有何不同?

  生1:没了“更加”,只是说他此刻才开始努力了,加了“更加”说明之前徐悲鸿也是很刻苦,要不他就得不到达仰的看重。

  生2:“更加”“奋发努力”,说明他之前也是很刻苦努力的,但被外国学业生讥笑后,他越发努力学习了。

  师:是的,徐悲鸿原本就是一个刻苦努力的学生,正因为这他才得到达仰的看重,但却得到外国学生的嘲笑,于是“从此,他更加奋发努力。”(引读)

  师:看来,读书或说话确实要准确,丢了或换了一个字或一个词意思就可能完全不一样呀。

  (及时抓住学生的一个疏忽,让学生品味“更加”一词,反倒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师:那回过头来,我们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了?

  于是我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朗读体会,从“每逢节假日”、“他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等词语中体会徐悲鸿为了学画,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从第六自然段中“小阁楼”、“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等词中体会徐悲鸿为了学画,宁愿过着清苦的生活,并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徐悲鸿的刻苦精神。

  (班上学生的朗读能力不高,尤其是男生占了四分之三的班级,朗读指导总是倍觉吃力,看,这里的朗读效果又不尽人意,尽管他们体会到了徐悲鸿的勤学苦练,可如何让他们通过出声朗读表达出来呢?这是自己必须思考的地方。)

  最后让学生理解这三个自段段在结构上的关系,学生因为去年接触过“总—分”或“总—分—总”的文章结构方式,于是很容易理解他们是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二)发挥想像,读写结合

  师:徐悲鸿的勤奋努力,不单单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他还会充分利用哪些时间来学习?在学画过程中他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他又是如何克服的?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说。

  (留时间让学生想像)

  师: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他还会充分利用哪些时间来学习?

  生1:徐悲鸿上课十分认真,达仰先生所说的每一句话,他都牢记在心里,下课了,同学们都玩去了,可是他还在思考着如何把画画得更好。

  生2:早上,天刚蒙蒙亮,可徐悲鸿就起床了。夜深人静了,人们都入睡了,可徐悲鸿还躲在小阁楼里学画画呢。

  生3:有时候,徐悲鸿躲在小阁楼一呆就是一整天,也忘记了吃饭了。

  师:在学画过程中他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他又是如何克服的?

  生1:有时一幅画画了一整天都无法令自己满意,可他总是坚持着。

  生2:有时口袋里仅剩下买面包的钱,可他仍然用仅有几个钱去买展览馆的门票,只为了进馆临摹著名画师的画,而且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也忘了肚子饿。

  ……

  师:是的,徐悲鸿就是这样努力学习,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请你们也以第四自然段为总述段,把刚才想象的“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事例模仿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方式写下来。

  于是学生便刷刷下笔。

  ……

  (好久没有看到学生对小练笔如此轻松自如地应对了,看着他们书写的热情与兴致,我感受到他们在快乐地书写着。我想这与自己在这一“读写结合”的环节教学中桥梁架设得好。在这里,我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体会了文中“总—分”的写作方法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徐悲鸿还会充分利用哪些时间来学画,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他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最后模仿文中的第4、5、6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写下来。这里读写结合的指导具体、有法可循,学生当然写得得心应手。)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有力的还击——《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347601270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