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21放飞蜻蜓

21放飞蜻蜓

困爱之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21放飞蜻蜓

微信扫码分享

21放飞蜻蜓(通用14篇)

21放飞蜻蜓 篇1

  21放飞蜻蜓

  表格式教案,请往下看:

  时间 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内容21放飞蜻蜓   教学重点引导引导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陶得知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启发孩子们放飞蜻蜓的。教学难点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   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学 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陶衡”等4个字,会写“蜻蜓塘”等9个字,学习“七嘴八舌”等词语。能力目标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目标3、引导学生懂得保护有益动物。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一、   谈话导入,因题设疑。启发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  读中勾划生字3、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主要人物是谁?2、读后你有什么想法?四、再读课文,粗知词意1、把课文读通顺,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利用工具书,联系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也要求教同学。 1齐读课题。 2、(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边读边勾划生字 3、自学生字1、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3、指名读课文,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教师学生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  结合课题,提醒学生注意“蜻蜓”两个字的结构。2、  启发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3、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句子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二、反复朗读引导体会。1、        围绕“陶行知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这一问题,找出五处描写陶行知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深入体会 。2、每次陶行知说完话后,孩子们有什么表现?从孩子们的反应进一步衬托出陶行知的平易近人、对孩子们的关爱。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汇报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简单的,请同学自己解决,   二、   体会下面的句子:1、        重点体会: l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一个名叫翠贞的小女孩的头说:“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l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2、        说说蜻蜓各部分的特点及功能。3、讨论陶先生讲这些的目的。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学生的活动及学法设计意图三、   继续说感受。1、  说飞了蜻蜓孩子们什么心情?读出这种感觉。2、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自己组织语言回答问题,也可以和小组商议并交流结果。分角色读一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的不同语气和心情。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21放飞蜻蜓陶行知:中国著名教育家        散步----- 看见孩子们捉蜻蜓        讲蜻蜓的结构、特点、功能        商量说:“放了它,好不好?”    教学后记 教学中我通过启发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句子重点指导。并围绕“陶行知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这一问题,找出五处描写陶行知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深入体会 。使学生逐步理解陶行知的平易近人和对孩子们的关爱。

21放飞蜻蜓 篇2

  19、 放飞蜻蜓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 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3课时(包括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 启发猜想:出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2、 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3、 初读,理清脉络:

  (1) 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 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清词语意思。

  (3) 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

  二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 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 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 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 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指导写字

  1、 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 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3、 教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 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 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 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 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 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 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 练习分角色朗读。

  (1)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 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 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 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课后研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21放飞蜻蜓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出一个谜语给大家猜。“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蜻蜓,你们喜欢吗?看到这么可爱的蜻蜓大家肯定都喜欢。

  3、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4、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谁让他们放飞的?为什么放飞?)

  板书:?

  出示陶行知资料(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创办了多所学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检查词语:慈爱、抚摸、田埂、孑孓、复杂、四面八方、成千上万

  3、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不错,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一天,陶行知看到几个孩子在                ,后来他和孩子们                ,最后,孩子们                。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三、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学习1——6自然段

  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自由读1——6自然段。

  2、通过读书,大家说一说为什么要放掉蜻蜓呢?

  重点: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1)为什么说吃害虫就是我们的朋友了呢?

  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老师做陶行知,指生读旁白、翠贞、一个男孩,其他同学做孩子们。

  4、刚才你们都异口同声,齐读的吃草吃树叶吃泥土,课文中却说“七嘴八舌”,这是怎么说?你们快试试。

  5再分角色读1——6自然段。

  (二)学习7——10自然段

  1、看来,现在孩子们都知道蜻蜓吃害虫,帮助我们保护庄稼,是我们的好朋友,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也使孩子们最终放飞了蜻蜓?

  2、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什么知识?再来读读7——10自然段。

  重点交流:(1)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a、出示前一句读,尾巴有什么特点、作用?

  b、出示图片。

  c、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读出尾巴的特点来。

  d、你还了解蜻蜓尾巴的哪些知识?

  e、出示后一句读,它真的会吃掉自己的尾巴吗?同学们不敢肯定,老师也不敢肯定,陶行知敢肯定吗?你怎么知道的?

  f、通过 “据说”这个词我们知道了陶行知也不确定,课下我们继续研究考证这个问题。

  g、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2)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

  a出示句子读,眼睛有什么特点、作用?

  b再读这几句话。

  c省略号:陶行知讲完了吗?你还了解哪些关于蜻蜓头部的知识?

  d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构成的大眼,我们叫它复眼,几乎占了头部的一半,多么神气啊!

  e再读描写眼睛的句子,把眼睛的特点读出来。

  3、了解了蜻蜓眼睛、尾巴有这样神奇的作用,你觉得蜻蜓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4、陶行知和孩子们谈论蜻蜓,让我们了解到有关蜻蜓的这么多知识,我们越来越喜欢蜻蜓了,其实陶行知不仅用语言告诉孩子们蜻蜓吃害虫,它身体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也来关注关注他的动作,看看你从中有没有新的认识?再来默读1——10自然段,画出相关词句。

  5、你找到了哪句话?从他的动作中你了解了什么?(爱孩子们,爱护蜻蜓)

  (三)学习11自然段

  1、孩子们明白了陶行知的用心了吗?读读11自然段,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再请同学读读这个自然段。

  3、配乐课件:当我们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在澄澈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可能它将飞到广袤的田野里,呢喃的溪水里,停留在河塘边、麦秸垛旁,你现在想对蜻蜓说些什么?

  四、总结课文,感悟深情

  1、课文学到这儿,课前,大家提出为什么要把蜻蜓放飞?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

  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孩子们捉蜻蜓是因为喜欢,放飞也是因为喜欢啊。板书:擦?

  2、作业:(1)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对小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课后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介绍小蜻蜓。

  (2)查阅资料,了解蜻蜓真的能吃自己的尾巴吗?

  (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益昆虫知识。

  板书:

  放飞蜻蜓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喜欢、爱护有益昆虫

21放飞蜻蜓 篇4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意目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重点。

  二、布置预习任务:

  1、读第一遍课文,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据  构  抢  陶行知  慈爱 蚊蝇 把握 孑孓 七嘴八舌 复杂

  3、读第2、3遍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重复,停顿恰当。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写一写。

  5、从文中标出下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写出它们的意思,不明白的查阅资料。

  田埂:

  慈爱:

  七嘴八舌:

  成千上万:

  6、我知道:

  陶行知:

  7、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8、在课本上描红;在生字下面写出生词(从文中找一个生字的词语),把生词和课后第三题在下面抄写2遍。

  9、预习了这篇课文,有以下问题不明白:(写在下面)

21放飞蜻蜓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指导朗读,并学会通过人物对话,了解有关科学知识,体会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教导。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板书课题:放飞蜻蜓)大家齐读一遍。 2、读了课文,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táo         cí              shé   qiǎng      yíng    wén 陶行知      慈爱      七嘴八舌      抢      苍蝇      蚊子 è          gòu       fù          zhēn     gěng     jié jué 饥饿        结构        复杂       翠贞     田埂       孑 孓   主    备    栏 复 备 栏 juē           wò         héng 撅          掌握        平衡 ⑴自由读; ⑵开火车读; ⑶在这些词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贞”、“蚊”是前鼻音;“埂”、“衡”、“蝇”、“抢”是后鼻音;“舌”是翘舌音;“孑”、“孓”的读音,前一个字的韵母是ie,后一个是üe) ⑷指名读; ⑸齐读。 3、开火车读课文,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4、讨论交流。 ⑴慈爱:(年长者对年幼者)仁慈怜爱。 ⑵抚摸:抚摩。 ⑶田埂:田间的埂子,用来分界并蓄水。 ⑷孑孓:蚊子的幼虫,是蚊子的卵在水中孵化出来的,通称跟头虫。 ⑸平衡: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抵消,物体保持相互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绕轴匀速转动状态。 ⑹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 5、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 6、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捉蜻蜓    谈蜻蜓    放蜻蜓 三、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具准备:挂图   主    备    栏 复 备 栏 一、复习 1、检查。 出示:慈(cí chí)爱           七嘴八舌(sé shé) 苍蝇(yìng yíng)        蚊(wén wéng)子 平衡(hén héng)         田埂(gěng gèng) 孑孓(jié  jué)          撅(juē jué)嘴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精读课文 ㈠精读第1~6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1~6自然段,思考这几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你们知道陶行知吗?(简单介绍) 3、出示句子。 蜻蜓是不是我们的朋友。 ⑴指名读; ⑵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 ⑶谁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带有句号的句子,使其意思不变? (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 ⑷比较,反问句与陈述句有什么不同。 4、陶行知是怎样跟孩子们说的呢?读第2、第6节 5、你觉得陶行知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哪看出来? (和蔼可亲    从“慈祥、抚摸、拉着”) 6、指导朗读第2、第6节自然段,体会陶行知的和蔼可亲。 7、孩子们呢?指导朗坊第3~5自然段。 体会孩子们的天真、活泼。 ㈡精读(7~10)自然段。 1、自读7~10,思考: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哪些了解? 2、讨论交流,完成下表。 ⑴蜻蜓的尾巴特点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据说被吃掉后“又会长出来”,功能是“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⑵蜻蜓眼睛的最大特点是“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   主    备    栏 复 备 栏 睛构成的,功能是“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蜻 蜓 特 点 功 能 尾 巴     眼 睛     ⑶除了书上所说的这些,你还对蜻蜓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 交流课前预习资料 ㈢精读第11自然段。 1、这一节主要讲了什么? 2、陶行知先生为什么用“商量的口吻”说话呢? (对晚辈的尊重和爱护) 3、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谆谆教导,自觉得化为了行动,不禁让我们为这群孩子们拍手叫好,同学们,如果当你也像陶行知那样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会采用哪些方法劝阻或进行社会宣传和呼吁呢?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哪些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说蜻蜓是“除害飞行家”?它还有哪些特殊的本领?蜻蜓极饿时会吃掉1寸自己的尾巴?……课后选取其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外阅读和收集。 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保护动物 人人有责  

21放飞蜻蜓 篇6

  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见解,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本课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位语言文字,激起对蜻蜓及其他动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1、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体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这一课。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上节课学到了什么? (板:吃虫子、陶行知)

  所以孩子们要——读题。

  2、你从哪里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什么?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指名)

  二、教学课文7—10小节:

  1、这节课,我们就当自己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认真读一读课文的7—10小节,想一想:你愿意放飞蜻蜓吗?找找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划一划有关的词和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3、课堂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

  (1)出示: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

  理解“据说”:表明他也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听说而已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查了资料?请你为大家做介绍。(蜻蜓繁殖后代时,由于生理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真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啊!(板:尾巴 保持平衡)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其实是蜻蜓在河里产卵。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2)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多可爱的昆虫呀!你有没有看到蜻蜓的样子?谁还会补充几个这样的句子?

  蜻蜓好象会说话,你听到它说什么了吗?

  (3)出示: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哪个词给你印象比较深?“成千上万”还可以换成什么词?(板:眼睛 四面八方)

  (4)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听了陶行知先生谈了这么多有关蜻蜓的知识之后,你会对蜻蜓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更喜欢蜻蜓了)

  (5)是呀,因为了解蜻蜓,才会更喜欢蜻蜓,也才会——读题(放飞蜻蜓)。

  让我们一起把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语句读一读。

  b、从陶行知先生角度讲:和蔼可亲,知识丰富。

  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我们也入神地听着,学到这儿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印象?

  快速默读课文7—10小节,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高高举起”——举得高,孩子们才能看得清。关心孩子,处处为孩子着想。

  “小心地翻过去”——要求孩子们放飞蜻蜓,自己也十分爱护蜻蜓。

  “用商量的口吻”——非常民主,尊重孩子们。——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好吗?

  知识丰富:告诉孩子们许多有关蜻蜓的知识,孩子们觉得新鲜有趣,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读题(放飞蜻蜓)

  多好的一篇文章啊,读了它,我们了解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和蔼可亲。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读读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可以吗?(配乐朗读课文)

  三、归纳总结:

  1、课文学到这里,我们真的也很想把这只蜻蜓放飞。一起读一读。

  再次出示: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读出大家共同的愿望。

  2、小结: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它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心爱护这些可爱的朋友,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

  (蜻蜓的其他知识,其他昆虫的知识,人类保护动物的情况等)

  相机拓展,引导课外探究。

21放飞蜻蜓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谈话引入课题,学习“蜻蜓”:

  板书:蜻蜓

  学习“蜻蜓”:(1)提问:认识这两个字吗?读一读。

  (2)都是什么偏旁?怎样记?

  (3)提示:易错处:“蜓”右边不是“延”

  对于蜻蜓,你都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

  4、板书:捉放?

  一.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用以往的学习方式认识课文中的字,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初步回答质疑:我们捉蜻蜓我们放蜻蜓陶行知讲蜻蜓

  4、板书:讲

  5、浏览课文:哪几节讲的是捉蜻蜓?哪几节讲的是放蜻蜓?哪几节讲的是讲蜻蜓?

  6、自愿选择分别读三部分,再次熟悉课文,熟悉生字,纠正读音,统一认识。

  7、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写的。

  8、导入:看来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跟他们谈论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

  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

  二、感悟课文“讲蜻蜓”部分(2——10自然段),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1、学生自由读2——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讲述关于蜻蜓知识的语句。

  2、指名读,小组交流,大家议。同时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激发情趣再

  读再读。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动笔,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在学生

  充分自由品读的基础上合作互动学习。]

  3、总结概括:我们都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

  的句式练习说话。

  [发展学生的语言要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三、布置作业,拓展学习: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蜻蜓的知识?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回家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字词,回顾课文

  1、读生字卡片及词语。

  2、指名分角色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板书:捉放讲

  二、交流资料

  1、小组交流:

  2、语言训练:能说一句话来说说你对蜻蜓的感受吗?

  如:我喜欢蜻蜓。

  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蜻蜓很美丽。

  [再次进行语言训练,激发学习情感。]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同学们,如果你捉到一只蜻蜓心情会怎样?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的是小朋友

  捉蜻蜓?

  2、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3、可是他们却把蜻蜓放了,什么心情?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4、引导思考: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却迫不及

  待地要把蜻蜓“放飞”了?(在“放飞”下加重点号)。

  此时你对陶行知先生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探讨一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5、研读二、三段

  (1)分角色读第二、三段,想一想:

  陶行知先生是怎样跟孩子们谈蜻蜓的?

  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

  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

  重点探究:

  a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

  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b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

  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

  c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学生读议)

  6、练习分角色朗读。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7、启发小结: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指导写字(略)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自学。

  3、汇报学会的字。交流。

  4、教师示范指导写:“蜓”、“衡”。抓住结构特点进行提示。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查阅有关陶行知先生资料。

21放飞蜻蜓 篇8

  课题 :            19、放飞蜻蜓教学要求: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教学难点: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情感目标: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 学 环 节教 学 内 容 设 计修 改 栏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三、初步感悟课文         四、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1、谈话引入课题,学习“蜻蜓”:    板书:蜻蜓    学习“蜻蜓”:(1)提问:认识这两个字吗?读一读。    (2)都是什么偏旁?怎样记?    增添(3)    对于蜻蜓,你都有哪些了解?请你来做小生物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蜻蜓。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那么是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在文中去找答案。4、板书:捉  放?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初步回答质疑:我们捉蜻蜓,我们放蜻蜓,陶行知讲蜻蜓。 4、板书:讲 5、浏览课文:哪几节讲的是捉蜻蜓?哪几节讲的是放蜻蜓?哪几节讲的是讲蜻蜓? 增添67、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写的。1、导入:看来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跟他们谈论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2、学生自由读2——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讲述关于蜻蜓知识的语句。3、指名读,小组交流,大家议。同时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激发情趣再读。4、总结课文。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自学。    3、汇报学会的字。交流。    4、教师示范指导写:“陶”、“慈”。抓住结构特点进行提示。1、抄写生字词。2、朗读课文。3、拓展学习: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回家可以继续收集有关资料。     (3)提示:易错处:“蜓”右边不是“延”。     这些问题由学生来质疑。             6、自愿选择分别读三部分,再次熟悉课文,熟悉生字,纠正读音,统一认识。      交流时补充理解词义:七嘴八舌孑孓、一撅一撅 补充总结课文:我们都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的句式练习说话。  板书及教学后记: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捉放讲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知识目标:巩固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教学难点: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 学 环 节教 学 内 容 设 计修 改 栏  一、复习回字词,回顾课文 二、交流资料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四、布置作业1、读生字卡片及词语。    2、指名分角色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3、板书:捉放讲1、小组交流。2、语言训练:能说一句话来说说你对蜻蜓的感受吗?1、同学们,如果你捉到一只蜻蜓心情会怎样?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的是小朋友捉蜻蜓?2、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3、可是他们却把蜻蜓放了,什么心情?读第三段(11自然段)4、引导思考: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却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了?  此时你对陶行知先生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探讨一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5、研读二、三段  (1)分角色读第二、三段,想一想:  陶行知先生是怎样跟孩子们谈蜻蜓的?  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  重点探究:  a陶行知的语气:“慈爱”、“商量” 。 b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增添c   (学生读议)  6、练习分角色朗读。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7、启发小结: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3、 查阅有关陶行知先生资料。增添4把对蜻蜓的了解讲给别人听。            指导:(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补充:在“放飞”下加重点号。             理解词语:“慈爱”: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c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思考:如果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 板书及教学后记: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捉蜻蜓                 讲蜻蜓                 放蜻蜓        教学后记:小学生喜爱动物这是他们的天性,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蜻蜓的资料,课上我让他们根据书上内容和自己的资料进行整理,指图给大家进行介绍,然后带领学生读自己介绍在书上有的内容。讲台上的学生为了抓住难得做生物小老师的机会,自己忙得不意乐呼,而台下的学生则津津有味的聆听着。看着图学生了解了蜻蜓的全身,看到蜻蜓的大复眼时都惊叹不已。看着蜻蜓的美丽身影,同学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读书感情把握较好。

21放飞蜻蜓 篇9

  今天我教了一篇课文《放飞蜻蜓》。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许多老师都认为这是一篇没有嚼头的文章,但看着陶老先生一步步谆谆教导,让孩子自愿的放飞蜻蜓,我突然觉得作为现在的老师,我们也应该学会“放飞自己”。

  教完《放飞蜻蜓》,陶老先生已经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我班的孩子,他们称他为“朋友”“伙伴”。“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头“这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一句话。很多时候我们我们挺无奈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 权”;闻道在先,术有专攻,这是“威”,古往今来,老师被塑造出一副“权威”,“严肃”的形象。面对现在外界的压力,我们中也有许多老师认为这是最有利于教育的一种形象。我觉得我们不妨试着“放飞自己,放飞自己的情,放飞自己的爱”。我们不用把爱隐藏在“严厉”的背后,不如让爱流淌在一个个细微的动作,一个个善意的笑容中。。。。。。我有一次听穆文红老师上一节品德与生活课,我发现虽然她和孩子并不熟悉,但孩子们真的是挺喜欢她的。她用真情打动了孩子,走进了孩子的心里。一节课上,她的身子始终是前倾的,她的习惯动作就抚摸孩子的头。一开始,孩子们显然有点受宠若惊,渐渐的孩子们开始享受起来了。整堂课上最亮丽的风景就是师生之间那真挚的笑容。多么和谐的一个课堂啊,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当我做学生的时候,我也最喜欢这样的老师。我小学的数学老师——诸老师,她就是一个“小动作”特别多的老师。最让人难忘的就是她的招牌动作“批评的微笑”。当我们犯了错误后,惶恐的看着她,她就会使出她的“批评微笑”。看到那笑容,我们就会一下松一口气,更会在庆幸时自责。我想这比苦口婆心的教育或破口大骂都来得有效。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我们就该放飞自己真诚的“情”,真诚的“爱”,走进孩子的心里,自然,孩子的心灵之窗,情感之门也会纷纷向我们敞开。

21放飞蜻蜓 篇10

  1、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 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 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 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 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指导写字

  1、 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 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3、 教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 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 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 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 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 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 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 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 练习分角色朗读。

  (1)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 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大家谈谈。(教师点评)

21放飞蜻蜓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34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好。

  2、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晴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              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拓展内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堂资源: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教学课件。

  课前准备:带领学生上网搜索一些有益动物的资料,并制作动物名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生齐有感情地读题)

  [激趣:喜欢蜻蜓吗?读出你的喜欢]

  2、        通过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板书:捉)

  二、         揭示结果  

  过渡:我们知道那只不幸被捉的蜻蜓最终是幸运地又被放了,课文哪儿告诉我们?(板书:放)

  1、        指名读文

  2、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学生齐读

  三、         再读全文,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体会人物的情感。

  过渡: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请大家再细细读文,边读边划出应该放飞的原因的句子?

  (同桌交流)

  1、        学生自主学习,在读文中进行了解研究蜻蜓的习性特点,认识它是益虫,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

  (师应认真巡视,了解自学情况)

  2、        大组讨论交流,分三块进行,可随学生的发言随机展开,以一点带动一块的学习。

  交流:你同意把蜻蜓放掉吗?  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一)                              蜻蜓吃什么?

  出示2—6小节:为什么说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

  (二)              尾巴有什么作用?

  出示7----10小节的前部分句子。

  (三)            眼睛的结构

  出示句子,指名读,出示复眼的结构图。

  朗读指导,在充分读地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形象,让学生认识到陶行知这个人物的谆谆教导,以及对孩子们的尊重、关爱等。

  3、        指导小结:

  通过陶行知的和小朋友的对话,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孩子,此时你会怎样?你们说这只蜻蜓我们应不应该放?

  4、        再读第11小节,深化对课文的认识,

  自由读文,你读懂了些什么?

  指名说,相机指导朗读,同时注意学生之间的评价。(你听了他的读,有什么想说的?)如:商量的口吻(教师范读理解)、急切的语气、想象蜻蜓的高兴。特别是对“孩子们入神地听着”这一句的想象与理解。

  四、         课堂拓展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写蜻蜓的两首诗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四人小组交流准备的有益动物名片,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大家交流。

  五、师总结: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吗?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5ykj首页>>>>>>www.diyifanwen.com

21放飞蜻蜓 篇12

  参与文本对话   触摸文本灵魂——《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作者:孙静娅    徐维亚    转贴自: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点击数:203

  参与文本对话   触摸文本灵魂——《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215600]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孙静娅    徐维亚  

  [设计理念]  

  文本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语言中有动作,有声音,有色彩,有交错的目光,有可触的肌肤,有流淌的血液,有感情的余温,有民族的灵魂。《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文中的对话中去,在阅读中触摸文本的灵魂。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      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流程]

  一、           揭题导入

  1、课前反复播放歌曲《红蜻蜓》(小虎队演唱)

  2、板书课题,学生随教师书空。

  3、指名根据老师提示读课题。

  4、简要谈谈读了课题后的感受。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评析: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朗读才有正确的方向,学习才会主动。]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故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    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通、读顺课文。

  (2)    默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学生认真朗读、思考。

  3、检查初读情况:

  (1)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读得最得意的自然段朗读。

  (2)    交流: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评析:新课标提倡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本环节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自觉思考、交流读后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各抒己见,读出各自的感悟。]

  三、           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从第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2、你捉过蜻蜓吗?能给大家说说吗?(学生自由说)

  3、课文中的这群孩子捉了蜻蜓后是怎样处置的呢?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孩子们捉了几只蜻蜓?

  这只蜻蜓当时是在谁的手里?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的吗?从哪里看出?

  朗读感悟。

  引导学生从“纷纷”一词体会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放飞。

  引导学生从两个“放了它”体会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4、激起悬念

  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掉呢?关键这里面哪个人起了作用?(陶行知)究竟陶先生和这群孩子谈了些什么?怎样谈的?才使得这些孩子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把捉到的蜻蜓放掉了呢?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找陶行知先生问了孩子们几个问题,孩子们是怎样回答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喜爱的方式朗读他们的对话,再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阅读、讨论、合作理解,教师参与其中。)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去感受课文中孩子们对待蜻蜓的与众不同,从而产生疑问,然后围绕“放飞”这个中心问题去自主阅读,自我感知,再小组合作研读,既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           汇报交流,解读“放飞”情结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练习分角色朗读,进行集体交流。

  (学生自由表达,练习分角色朗读,教师相机点拨,把握重点。)

  2、全班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相机作适当的指导。

  ★    “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一段

  抓住陶行知说话的内容,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说话的方式进行朗读、体会。

  抓住“慈爱、七嘴八舌、抢着、拉着”等词语练习对话分角色朗读。

  体会:

  a陶先生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等害虫,是我们的好

  朋友。

  b从“慈爱”“抚摸”“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中可体会出陶先生说话很和气,从而感知陶行知很爱孩子。

  c从陶先生问的两个问题“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体会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

  d从“七嘴八舌”中体会出陶先生和蔼可亲,尊重爱护孩子。

  小结:陶先生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他又是这样地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孩子们心里很快就觉得应该放飞蜻蜓。

  ★“蜻蜓尾巴和眼睛特点和功能” 一段

  抓住陶行知说话的内容,动作,方式进行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各自的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体会:

  a集体交流“眼睛和尾巴的特点和功能”,从而感受蜻蜓的了不起。

  交流完成表格(课件演示出表格)

  蜻蜓

  特点

  功能

  尾巴

  眼睛

  b(课件播放蜻蜓有关图片):神奇的尾巴和眼睛。

  学生谈谈感受。(体会小小的蜻蜓竟有这么神奇的功能,从而对蜻蜓产生敬佩之情)            

  c陶先生只是告诉了孩子们蜻蜓的的尾巴和眼睛的知识吗?(不是)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

  抓住句末省略号让学生再猜猜、说说陶先生还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

  蜻蜓是除害飞行家。

  蜻蜓低飞可以告诉我们天气要下雨了。

  ……

  d分角色表演朗读,体会陶行知先生知识的渊博,教育方法的巧妙。

  4、总结: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掉,为什么?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很了不起,是出色的除害飞行家,更因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娓娓道来,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让他们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要去放飞蜻蜓。

  [评析: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一环节的教学,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方式的充分朗读,进入了对话情境,充分体验人物的情感。鼓励学生不断探索、讨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和学习的能力。]

  五、           总结延伸

  1、学完全文,我们知道蜻蜓的作用很大,它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那么,你们知道蜻蜓还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吗?还有哪些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如果看到别人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

  2、陶行知先生真不愧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这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3、老师也芟不墩馕淮蠼逃遥一拱阉倒囊痪浠暗弊魇俏业淖颐?b>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这些故事。

  [评析:读、悟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读的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在反复阅读中,感悟知——脑海中呈现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动物与人类的和谐相处的图案;感悟情——心灵中品味语言文字所蕴涵的灵魂。]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5ykj首页>>>>>>www.diyifanwen.com

21放飞蜻蜓 篇13

  第19课《放飞蜻蜓》作业设计目标1、正确书写本课10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2、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3、学会使用一些常用的标点符号。4、通过诵读《放飞蜻蜓》,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经典作业设计案例作业设计设计意图难易程度成语百宝箱。先把成语补充完整,再照样子写几个带数字的成语。 七(   )八(   )  (   )千(   )万四(   )八(   )  一(   )一(   )                                                                             结合课文内容,积累有关数字的成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建议第一课时使用)   ☆☆☆读读课文,完成表格。 蜻蜓特点功能尾巴  眼睛   除了书上所说的这些,你还对蜻蜓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读一读《标点符号歌》,再给句子加一加标点。

  《标点符号歌》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

  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

  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

  有些意思要省掉,可以加个省略号。

  转折解释破折号,表示注释加括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  1、我推开门一看 呵 好在的雪呀 山川 河流 树木 房屋 全都 罩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2、图书馆里的书真多 梅林童话 上下五千年 十万个为什么 我都喜欢看3、不 不 你误会了 他解释着 我不是残疾人 我是给别人送拐杖的 帮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常用的标点符号。(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

21放飞蜻蜓 篇14

  姓  名

  王 娜

  学  科

  语 文

  年级班

  三年级一班

  课  题

  苏教版 第六册  19.放飞蜻蜓

  课  时

  第一课时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基

  础

  性

  目

  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慈、复”两个生字,理解“七嘴八舌”“孑孓”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

  发展

  性目

  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

  学

  重

  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

  难

  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

  方

  法

  朗读法、谈话法

  手

  段

  多媒体课件

  板书

  19. 放飞蜻蜓

  孩子们                 陶行知

  朋友

  捉                    放

  爱护

  达

  标

  检

  测

  必

  做

  题

  组词:

  慈(   )  握(   )  舌(   )

  复(   )  构(   )  抢(   )

  选

  做

  题

  思考:

  如果你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会怎么办?会采取哪些方法劝阻或者进行社会宣传和呼吁?

  反

  思

  教  学  活  动

  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四、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五、指导写字

  六、布置作业

  学生读谜语,猜一猜

  (谜底是蜻蜓)

  学生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齐读课题

  指名读生词

  同桌轮读

  男女生读

  小老师领读

  质疑:“田埂”是什么意思?

  “孑孓”是什么?

  生自由读书,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己读读1-6自然段,看看从对话中知道了什么。

  指名读读书上的句子

  读一读感受“慈爱的问”是一种怎样的语气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对话

  理解“七嘴八舌”

  学生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再现当时热烈的场面。

  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对话

  学生读读课文7-10自然段,看看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读书了解到什么

  生: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生: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

  生:眼睛很复杂,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学生交流资料

  学生思考说说孩子们对蜻蜓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指名回答(如下):

  他们更加了解蜻蜓!

  会更加喜欢蜻蜓!

  会更加爱上蜻蜓!

  指名读11自然段

  读中体会商量的口吻

  读中体会纷纷说是怎样说

  生:陶行知。

  学生认真看陶行知的小资料

  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描写陶先生语言和动作的词语,体会一下他是一个怎样的教育家。

  学生交流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课题——放飞蜻蜓!

  读一读生字,组个词语

  生书空

  观看演示

  生描红

  1.     抄写课后生字生词

  2.   思考:如果你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会采取哪些方法劝阻或者进行社会宣传和呼吁?

  1. 出示谜语:

  细细身体长又长,身后背着四面旗,斗大眼睛照前方,飞来飞去捉蚊蝇。

  2.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蜻蜓有关的课文,题目是《放飞蜻蜓》。

  板书课题

  1. 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都预习好了吗?老师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第一组(生词)

  陶行知   慈爱   七嘴八舌  据说

  苍蝇     蚊子    掌握  抢着说   

  构成     复杂    成千上万

  第二组(难读的词)有信心读好吗?

  抚摸   保持   入神  

  翠贞   田埂   孑孓   

  平衡   商量   口吻

  “田埂”是田间稍微高起的小路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

  2.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老师巡视

  老师小结:

  陶行知看见翠贞和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就和孩子们交谈最后孩子们放飞了蜻蜓。抓住开始、经过和结果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1.     师:(出示课文插图)

  一天午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这时陶行知和孩子们有一段对话。

  师: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引读:吃虫子

  师:一个男孩说——引读:吃露水

  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引读: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师:对,就像同学们这样人多嘴杂,议论纷纷就是七嘴八舌。

  老师小结:

  就是这场对话,孩子们明白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他们最后会——放飞蜻蜓。

  2.     对于蜻蜓这个人类的好朋友,你还有哪些了解?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蜻蜓

  师: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还搜集了有关蜻蜓的小资料,让我们一起来补补第10自然段的省略号吧。

  老师结合蜻蜓图片小结:

  可爱的小蜻蜓不仅吃害虫,他还有又细又长的尾巴,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它的眼睛很大,叫做复眼,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全世界的蜻蜓有5000多种,我们中国就有300多种,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人类在制造飞机的时候都要向蜻蜓学习呢!

  3.     师: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当那一群孩子们听陶行知详详细细地讲了这么多蜻蜓身体结构方面的知识,他们会对蜻蜓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是啊,所以孩子们入神的听着。

  (出示11自然段)

  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是谁让孩子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又是谁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蜻蜓的身体结构及作用的?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陶行知吧!

  (课件出示)

  教师相机梳理:

  慈爱地抚摸着      平易近人

  滔滔不绝的介绍    博学多才

  对一群孩子耐心地教育讲解  循循善诱

  对蜻蜓那小心的动作        富有爱心

  ……

  老师小结:

  看来是陶行知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正是他那朴实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孩子们带着对蜻蜓的喜爱之情,带着一份责任与希望,放飞了蜻蜓。

  课文学完了,课文中有两个生字需要大家注意一下。

  出示:

  慈:上下结构 兹+心 中间部分不能少了两点

  复:中间是一个“日”,不要写成“目”,下面是折文,横撇连在一起是一笔

  老师范写

  导入环节设计猜谜语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语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此处将学生对蜻蜓的特点的认识通过图画表现出来,当他们深入地了解了蜻蜓的尾巴、眼睛等部分的结构及作用之后,他们也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蜻蜓的!当他们在情感上进一步接受蜻蜓后,“放飞蜻蜓”就成了非常自然而必须这样做的一件事了!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对陶行知这个人有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不在枯燥的介绍中,也不是简单的概括中,而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来感悟。只有对陶行知这个人有全面的认识,才能让学生理解到是他通过声情并茂的教育,让孩子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有了孩子最后“放飞蜻蜓”的举动。

[!--temp.footer2--]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