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天涯浪子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微信扫码分享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精选14篇)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感受诗中美景,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古诗,说说了解的诗人。

  2.导入新授,检查学生预习《望天门山》的情况。

  (1)齐读《望天门山》后,指名读。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3)出示课件,直观感受雄伟的长江美景。

  二、朗读诗歌,感受美景

  1.再读诗歌,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较容易的问题,请其他同学帮忙,较难的、重点的问题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2.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自主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学句意,小组讨论句意后,指名说句意。

  【让学生从文本的自由品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中意境】

  (3)播放课件:从中间割断,清清的奔腾东流的长江水,到了天门山时,被陡峭的山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4)自主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6)指名说句意: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3.让学生试着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诗意。

  4.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表达的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指导感受理解:“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

  “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随文指导学生学习“我会写”的生字:断、楚、孤、帆。

  (3)指导朗读:用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呢?(磅礴,雄壮,充满阳刚之气。)

  (4)画一画: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画出来。画好后,指名到讲台上说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看课件理解诗,把诗变成画,进一步感受诗中美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古诗:提示“断、开、流、回、出、来”六个字,帮助背诵。

  四、作业设计

  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写《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谈话切入,背诵第一首诗

  二、出示课件,创设情境:欣赏西湖美景,引出新诗

  【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分组合作学习古诗

  给学生提供学习古诗的参考方法:

  1、朗读(读通古诗)。

  2、查找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再次朗读(读懂诗意)。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意。

  5、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6、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的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三、小组汇报,相互评价,理解古诗

  1.小组派代表说说每一句的意思。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人笔下的西湖是怎样的,

  3.体会诗人的感情:通过读诗歌,你体会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情是怎样的?

  四、比较朗读,引导背诵,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1.男、女孩比赛读:男孩子用雄浑的声音朗诵《望天门山》,女孩子用甜美的声音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2、读后相互评价。

  3.小组轮读。

  3、指名背诵。

  【通过比较和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再次体会两首诗描绘的不同景色和不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引导创新。

  1.布置作业:搜集长江、西湖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等,搜集其他描绘风景的诗句。

  2.口语交际;开展“我是西湖(三峡)小导游 ”的口语交际活动。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2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 “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全诗先写“晴”,次写“雨”,最后两句结合起来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

  将西湖喻为美女西施,已成千古定论。湖因诗而名“西子湖”,可证也。

  然而明人唐宜久,有一文,谓“昔人以西湖比西子,人皆知其为誉西子也。而西湖之病,则寓乎其间乎?可见古人比类之工,寓讽之隐:不言西湖无有丈夫气,但借其声称以誉天下之殊色,而人自不察耳。”(《明小品三百篇》)黑、白转色,褒、贬易位,他从诗里看到的是“西湖无有丈夫气”。

  莫非此公读诗,喜欢头朝下、脚朝上“拿大顶”,何以其所见翻了个儿?

  因喜“山色空雨亦奇”句,而画其意。想及此,附记之。

  注释:

  [饮湖上]在湖上喝酒。[ (li4n)滟(y4n)]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岚迷蒙的样子。[亦]也。[欲]想要。[西子]西施,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相宜]适合。

  诗意: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师准备:

  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学生准备:

  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4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  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  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5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首诗,留意每句诗最后一个字。

  师: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开,回,出,来)

  生:“回,开”和“出、来”是两对反义词。

  生:不对,应该说它们都是动作词。

  师(点头):对。我们判断时不要想当然,要认真分析和体会。

  师:再想想,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仔细读读诗句,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默读古诗后作答。

  生1:“开”是楚江的动作,是说楚江将天门山分开了。

  生2:“回”也是楚江的动作,说的是江水从这儿折回而去。

  师:对,这是因为天门山将江水阻断了,滔滔的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所以称“回”。

  生3:“出”是青山的动作。

  师:(紧跟着扮不解状,问)咦,青山为什么要“相对处”呢?它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生(笑):不是!因为小船驶过来了,站在小船上看两岸的天门山,好像青山也在移动。

  师:噢。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移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对吗?

  生若有所悟,纷纷点头。

  师:对啊!同学们看,楚江、孤帆和天门山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开始在浪漫的诗人李白眼里,他们像活了一般。楚江一往无前地浩浩荡荡向前奔流,像一把巨大的斧头劈开了天门山,可是迫于天门山的阻挡,又不得不“至此回”。而青山呢,它们会彬彬有礼的“相对出”来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而“孤帆”虽是小小的一片,却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且有峻伟的青山专程相迎,李白屹立船头,多么自豪!

  师:同学们想不想再读读诗,体会这些感觉?

  学生纷纷自由读诗。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反思]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6

  ▲学习目标:

  一、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三、技能目标: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诗)。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

  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

  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

  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

  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

  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 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 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 碧水东流至此回”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四、小结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7

  《望天门山》赏析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十五公里处的长江两岸,有两座夹江对峙的山峰,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错落相对,犹如一扇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浪从中穿过,因此人们又形象地将两座山总称为天门山。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且具有将自然美转化为诗的艺术美的非凡才能。一次,李白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吟兴。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

  诗人通过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

  首句说天门山中间断开,故汹涌的长江得以奔泻而过。楚江,即长江。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断”、“开”两字,下得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显示了大自然创造力的神奇和伟大。次句顺接前句“楚江开”,具体写清碧的江水流经天门山时回旋景象。博望山、梁山夹峙于长江两岸,江面变窄,加之由西向东的长江走势在这一带呈北折之态,致使湍急的水流回环旋转。“回”字鲜明地概括了天门山下的流水不同于长江别的地方流水的自身特点,落语看似平常,实准确难移。

  第三句写博望山和梁山峙立于长江两岸,远远相对,高高耸出浩渺的江面之上。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第四句写江上行舟。前人关于此句含义的解说颇纷杂,其中一说以为“日边”指西方落日,象征着唐帝都长安,也即象征着当时朝廷,因此这一句是写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悬念朝廷的怅惆心情。其实,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创作本意是不易考定的。

  就全诗而言,李白是因行舟时即目所见,而随兴吟发。试想: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反映了李白写景纪行诗歌一种带有夸张语调的写实风格。因此,与其从这句诗中深求寓意,毋如仍将它当作一句优美的写景诗句来欣赏,以保持其纯美的诗味。

  《望天门山》赏析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题 解】

  今安徽省当涂县境内的长江两岸,两座山峰夹江对峙,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错落相对,犹如一扇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从中穿过,二者合称天门山。

  《望天门山》写于何时,难以考定。诗人早年出蜀,晚年盘桓皖南一带,都曾多次经过天门山。

  望天门山 诗意图 戴敦邦 绘

  句 解

  天门中断楚江开

  这是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情形,说是天门山从中断开,为长江打开通道。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断”、“开”两字,下得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之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这是横锁大江的天门山给楚江留下了一条通道呢?还是巨流冲出了一个天门?从诗人用笔来看,“断”字表示江水冲撞之烈,其意大概是说,天门山原是堵江而立的,汹涌的江水自西而东奔来,以雷霆万钧之力冲撞天门,于是,山断水开。从这里,我们不难感受到长江那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力量。

  碧水东流至此回

  清碧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又回旋着向北流去。长江总的流向是由西向东,但至天门山时江水猛地向北流去。由于两山夹峙,江面变窄,使得浩荡的江水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雄奇。尽管江水能够将大山冲开,但大山毕竟扼江,江流不得不回旋转向。有的版本“至此回”作“直北回”,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是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少了诗意。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的青山,相对着突现出来。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而且点出了诗人“望”的角度。他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固定地方,而是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所见。诗人站在船上眼望远方,不觉船行,随着距离的不断变化,只觉得好像是天门山从江岸边走了出来。此句还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叶孤帆,从太阳边驶来。这句一下子把镜头拉远了,眼前顿时变得开阔无垠。诗人远眺前方,只见长江浩瀚迷茫,在那水天交接处,有一叶孤帆,其背景是一轮太阳。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仿佛曾经见到的一幅画或者一幅摄影作品。“日边”,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来”,使画面顿显活跃,具有不断变幻的美感。有人把“日边”说成是用典,代指唐朝的帝都长安,因此说这一句是写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悬念朝廷的怅惆心情。其实,就全诗而言,李白是行舟时即目所见,随兴吟发。把它和“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那种政治色彩很浓、寓意很明白的诗同等对待,就难免牵强附会。从李白的性格和诗风来看,也很少这样隐晦曲折的。诗题中的“望”字,分明是说诗人在赏景。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又有人提出,“日”是指朝阳还是夕阳(这关系到朝东看还是朝西看,作者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孤帆”是指作者自己,还是所见远景(这关系到是实景还是想象)。其实,大可不必拘泥于此。诗歌本来就不是纪实,读者不妨放开想象,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诗意,欣赏其中的美就行了。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8

  一、    谈话导入

  关于古诗的。激情介绍李白。

  二、    初步感知《望天门山》

  2分钟试背;

  试谈感受。(生,师:情感要求)

  示范性揭题:望天门山——视点问题;地名的解释等问题;朗读问题;边读边想象画面的问题。

  小结方法:读——查——想——读

  三、    精学古诗

  1、自学古诗。

  我的理解

  我的想象

  我的疑惑

  我能读

  2、组交流学习成果,互相解疑。

  3、教师检查效果:

  策略一: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展示填写情况,强调学习态度与习惯)

  策略二:读诗以入境为能。是否入境从朗读中又可看出一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问眼前有什么?(想象)江水,气势非凡的江水;稳健的天门山;好客的天门,欣喜的孤帆。指导、练读、评价综合起来。同时要求学生用白话描述景象。

  4、小结:读诗要读出画面来,读出疑问来,读出自己的感悟来,读出情感来。

  四、    创设情景,检查效果

  1、自背,接受检查

  2、叔叔来我家,进行小考查(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

  比如李白基本生平,生如不知道,则相机进行自主获取知识的教育。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9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 《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  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  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10

  教学实录:

  【课前】: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古诗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学生自由地读)

  师: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这些诗,长江在你眼里是怎样的?

  生:这些诗句都是写长江,读完后,我感觉到长江磅礴的气势。

  生:我感到了长江之水的惆怅;

  生:我领略了“浪花淘尽英雄”的本色。

  【开课】

  (教师课件出示一幅《望天门山》的狂草书法作品。)

  师:看得出吧?这是哪一首诗?

  生: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从“孤帆”这两个字看出来的。

  师:有“孤帆”这两个字,但不是这首诗;

  生:是毛泽东的《长征》

  师:不对

  生:是李白的《望天门山》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一句里有一个“中断”,还有“楚”字特别清楚,所以我猜是《望天门山》。

  师:对,就是李白的《望天门山》,大家读一读。

  (生看着书法作品,读诗)

  师:觉得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生:好,行笔很舒畅,让人感受到了诗里的气势。

  生:我觉得不好,因为太潦草,简直就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生:看不懂才叫艺术,一种诗歌和书法相结合的艺术。

  师:对,不要表面上看草书,其实表达了一种感情,也表现了一种的功底,没有楷书的功底,是写不出这样的草书来的。

  师:你们对这首诗已经熟到能背了,我们一起来默写这首诗。我在黑板上默,你们在下面纸上默。

  (师生共默〈望天门山〉,老师默到一半,就有学生示意已经默完)

  师:今天,姜是嫩的辣,超过老师了。我来检查你们是否默得好,有没有错别字。

  (师下位检查,并提出评价意见)

  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大家读读李白的简介。

  (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师:李白的简介,大家要抓住关键词记住它。哪几个是关键词。

  生:色彩瑰丽,大胆想象。

  生:浪漫主义诗人和诗仙

  师:好,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这几个关键词记下来。(学生记写关键词)

  师: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看有没有不懂的,提出来。

  (学生自己自学,轻读,思考)

  生:“天门”什么意思?

  生:“天门”就是这坐山的名字。

  师:好像——

  生:天上的门。

  师:可见——

  生: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师:所以叫——

  生:天门山

  生:楚江是指长江吗?

  生:楚江是指把流经古代的楚国的这一段长江。

  师:对,流经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师: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齐读。

  (学生齐读)

  师:读完后,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这首诗的磅礴的气势。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磅礴,也有温柔。比如,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就让人感到温柔。

  师:这个地方温柔吗?“孤帆一片”从“日边来”,让人感觉这长江水是从——

  生:是从天上来。

  师:水从天上来,这种气势温柔吗?

  (板书:江水天来)

  师:讲得很好,让我们来读读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色调热烈醒目,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不已。

  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显得画面协调,境界极为开阔。

  (学生自由轻读,老师指名读)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哪里可以看出?

  生:主是“天门中断楚江开”,次是“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远是“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近是“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这首诗表现了这种汹涌奔腾,吞吐山河的气势,诗里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特别是这个“开”字,让我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

  (板书:吞吐山河)

  师:还有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也可以看出,就是这个“回”字

  师:怎么说?

  生:水一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一带回旋。

  师:大家一起来想象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

  生:变得更急了。

  师: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平川,前面的水面宽阔了,水自然就——

  生:(思考了一会)缓了。

  师: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

  生:回过来。

  师: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

  (板书:急流回荡)

  师:还有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气势吗?

  生:我不能肯定这句算不算,“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大家读一遍这句,然后看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

  生:我似乎看到了,两岸的青山在互相比高。

  师:这座山比我高,我比你更高,似乎在比赛,在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能看得出气势吗?

  生:能。

  (教师板书:雄山对峙)

  师: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吞吐山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但最后一句没有把握感情,声音掉下来了)

  师:对于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这首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课件:乾隆皇帝曾赞此诗曰:“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师:言尽意不尽,到底什么意没有尽呢?大家来看这个“碧”字,奔放的长江水多有气势啊,一个“碧”多小气啊。再说,长江一路卷沙携石从上游奔泻下来,水应该是混黄的,为什么却是“碧”水呢?

  (学生思考)

  生:用这个“碧”字,是为了反衬天门山的气势,就好像一个人要显得高,必须要拉一个矮子来对比。

  生:老师,我从这个“碧”字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写于春天万木葱绿的季节。

  师:此话怎讲?

  生:春夏之交,山是绿的,树是绿的,倒映在水里也是绿的,诗人又是远望的,在诗人的眼里到处是“绿”的,所以是碧水。

  师:讲得好,乾隆皇帝说的意未尽的地方确实是意未尽。同学们,后人最这首诗研究得很深,也争论得比较激烈,比如,“孤帆一片”到底是诗人的船还是他看到的别人的船;再比如,诗人是站在船上远望的,还是站在岸上远望。惟独,就没有对写于什么季节争论过,你是发表“写于春天”论调的第一人。

  (学生鼓掌)

  师:让我们来读两句李白另外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

  (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学生读。

  师:读完后,你似乎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很难过的李白。

  生:我似乎读出了一种感伤。

  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喝酒,很感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把这两句再读一遍)

  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

  生:(读完)没有感伤,没有难过。

  师: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呢?请大家看看主要是因为哪个“字”?

  生:(不少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是“日”字。

  师:何解?

  生:“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是温暖,所以感觉“孤帆”就不孤了。

  师:为什么李白会感到“孤帆不孤”呢?让我们一起读一段资料。(教师读)

  (课件:李白是个怎样的人?

  他才高八斗,气冲霄汉;但他又率真洒脱,狂放傲岸。

  他敢叫天子久等,敢叫皇帝的宠臣高力士脱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有“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远大理想,但却“十谒(yè)朱门九不开”。)

  师:读完了,你知道才高八斗、浪漫豪放的李白为什么会感到孤单吗?

  生:因为他狂放傲岸;

  生:因为他率真洒脱。

  师:对,李白有远大的理想,但没有人器重,所以不得志。正因为这样,表面上浪漫、豪放的李白,心里却是非常痛苦的,非常忧郁的,非常孤寂的。他的许多诗,都有“孤”字。

  师: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该怎么读?

  生:要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

  生:要声音高昂一些。

  师:对,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李白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的诗的生涯里很鲜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让我们一起读着这首诗,这篇文结课。

  (课件:《天门山》、《天门山铭》)

  天门山铭李白

  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吴津。两山错落,如鲸张鳞。惟海有若,惟川有神。牛渚怪物,目围车轮。光射岛屿,气凌星辰。卷沙扬涛,溺马杀人。国泰呈瑞,时讹返珍。开则九江纳锡,闭则五岳飞尘。天险之地,匪德无亲。

  天门山李白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飘渺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11

  教学思路:

  谈话导入——课件欣赏——学习古诗——背诵古诗——古诗配图。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宝石。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陶冶情操以及继承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是我教学李白《望天门山》的精彩片段和教学反思。

  片段一:

  入情入境,欣赏古诗。

  师:就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是什么呀?

  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a:天门山真雄伟啊!

  生b:长江真浩瀚啊!

  生c: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生d: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生e: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了诗中内容。

  片段二:

  点拨难点,理解古诗。

  师: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

  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师: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

  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学生反复诵读,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件使用让学生看到25岁的大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理解诗的写作背景。古诗语言精炼,学生又缺少生活经验,年龄小,坐船的机会也不多,在理解“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句中的“出”字是很有难度的。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诗句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之感,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

  二、难点适当点拨。

  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 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 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 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 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 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 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13

  执教班级:五(1)班

  执教时间:2006年9月17日

  教学实录:

  【课前】: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古诗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学生自由地读)

  师: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这些诗,长江在你眼里是怎样的?

  生:这些诗句都是写长江,读完后,我感觉到长江磅礴的气势。

  生:我感到了长江之水的惆怅;

  生:我领略了“浪花淘尽英雄”的本色。

  【开课】

  (教师课件出示一幅《望天门山》的狂草书法作品。)

  师:看得出吧?这是哪一首诗?

  生: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从“孤帆”这两个字看出来的。

  师:有“孤帆”这两个字,但不是这首诗;

  生:是毛《长征》

  师:不对

  生:是李白的《望天门山》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一句里有一个“中断”,还有“楚”字特别清楚,所以我猜是《望天门山》。

  师:对,就是李白的《望天门山》,大家读一读。

  (生看着书法作品,读诗)

  师:觉得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生:好,行笔很舒畅,让人感受到了诗里的气势。

  生:我觉得不好,因为太潦草,简直就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生:看不懂才叫艺术,一种诗歌和书法相结合的艺术。

  师:对,不要表面上看草书,其实表达了一种感情,也表现了一种的功底,没有楷书的功底,是写不出这样的草书来的。

  师:你们对这首诗已经熟到能背了,我们一起来默写这首诗。我在黑板上默,你们在下面纸上默。

  (师生共默〈望天门山〉,老师默到一半,就有学生示意已经默完)

  师:今天,姜是嫩的辣,超过老师了。我来检查你们是否默得好,有没有错别字。

  (师下位检查,并提出评价意见)

  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大家读读李白的简介。

  (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师:李白的简介,大家要抓住关键词记住它。哪几个是关键词。

  生:色彩瑰丽,大胆想象。

  生:浪漫主义诗人和诗仙

  师:好,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这几个关键词记下来。(学生记写关键词)

  师: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看有没有不懂的,提出来。

  (学生自己自学,轻读,思考)

  生:“天门”什么意思?

  生:“天门”就是这坐山的名字。

  师:好像——

  生:天上的门。

  师:可见——

  生: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师:所以叫——

  生:天门山

  生:楚江是指长江吗?

  生:楚江是指把流经古代的楚国的这一段长江。

  师:对,流经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师: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齐读。

  (学生齐读)

  师:读完后,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这首诗的磅礴的气势。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磅礴,也有温柔。比如,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就让人感到温柔。

  师:这个地方温柔吗?“孤帆一片”从“日边来”,让人感觉这长江水是从——

  生:是从天上来。

  师:水从天上来,这种气势温柔吗?

  (板书:江水天来)

  师:讲得很好,让我们来读读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色调热烈醒目,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不已。

  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显得画面协调,境界极为开阔。

  (学生自由轻读,老师指名读)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哪里可以看出?

  生:主是“天门中断楚江开”,次是“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远是“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近是“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这首诗表现了这种汹涌奔腾,吞吐山河的气势,诗里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特别是这个“开”字,让我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

  (板书:吞吐山河)

  师:还有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也可以看出,就是这个“回”字

  师:怎么说?

  生:水一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一带回旋。

  师:大家一起来想象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

  生:变得更急了。

  师: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平川,前面的水面宽阔了,水自然就——

  生:(思考了一会)缓了。

  师: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

  生:回过来。

  师: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

  (板书:急流回荡)

  师:还有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气势吗?

  生:我不能肯定这句算不算,“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大家读一遍这句,然后看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

  生:我似乎看到了,两岸的青山在互相比高。

  师:这座山比我高,我比你更高,似乎在比赛,在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能看得出气势吗?

  生:能。

  (教师板书:雄山对峙)

  师: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吞吐山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但最后一句没有把握感情,声音掉下来了)

  师:对于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这首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课件:乾隆皇帝曾赞此诗曰:“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师:言尽意不尽,到底什么意没有尽呢?大家来看这个“碧”字,奔放的长江水多有气势啊,一个“碧”多小气啊。再说,长江一路卷沙携石从上游奔泻下来,水应该是混黄的,为什么却是“碧”水呢?

  (学生思考)

  生:用这个“碧”字,是为了反衬天门山的气势,就好像一个人要显得高,必须要拉一个矮子来对比。

  生:老师,我从这个“碧”字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写于春天万木葱绿的季节。

  师:此话怎讲?

  生:春夏之交,山是绿的,树是绿的,倒映在水里也是绿的,诗人又是远望的,在诗人的眼里到处是“绿”的,所以是碧水。

  师:讲得好,乾隆皇帝说的意未尽的地方确实是意未尽。同学们,后人最这首诗研究得很深,也争论得比较激烈,比如,“孤帆一片”到底是诗人的船还是他看到的别人的船;再比如,诗人是站在船上远望的,还是站在岸上远望。惟独,就没有对写于什么季节争论过,你是发表“写于春天”论调的第一人。

  (学生鼓掌)

  师:让我们来读两句李白另外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

  (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学生读。

  师:读完后,你似乎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很难过的李白。

  生:我似乎读出了一种感伤。

  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喝酒,很感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把这两句再读一遍)

  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

  生:(读完)没有感伤,没有难过。

  师: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呢?请大家看看主要是因为哪个“字”?

  生:(不少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是“日”字。

  师:何解?

  生:“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是温暖,所以感觉“孤帆”就不孤了。

  师:为什么李白会感到“孤帆不孤”呢?让我们一起读一段资料。(教师读)

  (课件:李白是个怎样的人?

  他才高八斗,气冲霄汉;但他又率真洒脱,狂放傲岸。

  他敢叫天子久等,敢叫皇帝的宠臣高力士脱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有“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远大理想,但却“十谒(yè)朱门九不开”。)

  师:读完了,你知道才高八斗、浪漫豪放的李白为什么会感到孤单吗?

  生:因为他狂放傲岸;

  生:因为他率真洒脱。

  师:对,李白有远大的理想,但没有人器重,所以不得志。正因为这样,表面上浪漫、豪放的李白,心里却是非常痛苦的,非常忧郁的,非常孤寂的。他的许多诗,都有“孤”字。

  师: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该怎么读?

  生:要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

  生:要声音高昂一些。

  师:对,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李白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的诗的生涯里很鲜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让我们一起读着这首诗,这篇文结课。

  (课件:《天门山》、《天门山铭》)

  天门山铭李白

  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吴津。两山错落,如鲸张鳞。惟海有若,惟川有神。牛渚怪物,目围车轮。光射岛屿,气凌星辰。卷沙扬涛,溺马杀人。国泰呈瑞,时讹返珍。开则九江纳锡,闭则五岳飞尘。天险之地,匪德无亲。

  天门山李白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飘渺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 《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14

  教学理念: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是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注重过程的优美,情感的投入,知识的拓展,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古诗,走近诗人。同时,将多媒体课件与古诗巧妙融合,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品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望天门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诗兴

  1、激趣导入: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优美的画,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画,猜一猜是哪首诗?

  (多媒体显示8首古诗图画:(《春晓》《山行》 《夜宿山寺》 《望庐山瀑布》 《静夜思》  《小儿垂钓》  《江雪》 《赠汪伦》)

  师:同学们猜诗很准确,背得也不错,老师为了奖励你们,这节课就带大家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览长江,欣赏天门山那美丽的景色吧!(板书课题)

  【意图: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情况,创设古诗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的诗人;有的说他设个敢大胆想象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爱喝酒的诗人……)

  3、资料展示:

  师:真不简单,同学们竟然对李白了解得这么多,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请同学们看看吧:(课件展示李白的资料: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热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因此被称为"诗仙"。 )

  【意图:资料的交流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愿望!】

  二、自主合作学习,探究诗意

  1、学法指导。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交流: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伙伴讨论了解诗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依然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在学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

  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师巡视,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交流讨论: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诗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等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4、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诗的大意。(指名概述诗的大意,其他学生纠正、补充。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精炼优美的语言描述诗的意思。)

  5、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进一步感受诗意。

  【意图: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古诗的大意,在讨论交流中展示学习成果、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

  1、多美的诗啊!此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你呢?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朗诵,并用心地描绘着诗中的意境。

  2、交流反馈。

  ①这幅图上有哪些景物?(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②山是怎样的山?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在滔滔长江水的冲击下,天门山被拦腰截成两断。)

  ③水是怎样的水?出示:碧水东流至此回(碧绿的江水向东奔流而来,回旋后向北流去;江水奔腾向东,激起波涛汹涌的回旋壮观。)

  ④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的青山——高耸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

  ⑤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伫立在来自天边的孤帆上,多么令人心飞神驰;乘船迎天门而去,眼前是浩浩荡荡的急流翻腾着漩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

  ⑥是呀,天门山夹江对峙,形势多么险要;长江东流,到天门山突然转弯向北流去又是多么壮观。李白笔下的青山、碧水、孤帆、远景,构成了一幅多么壮丽的山水画呀!让我们来美美的读一读《望天门山》吧!

  7 刚才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天门山那奇特的美景,但总觉得无法将诗人笔下的景色尽情展现。现在,想不想亲眼看看这壮观、美丽的景象呢?(播放多媒体课件,师配以解说)

  8欣赏了这绝美的景色,老师的心醉了,同学们,你们有何感受呢?

  (学生可能会说:天门山雄伟壮丽的景色真让人向往;长江水浩浩荡荡、势不可挡,长大后我要去看看长江;李白不愧被称为诗仙,写下了这么美的诗篇……学生只要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就给以鼓励性的评价,如:你的想法就是不同一般;你的想法好特别;你的想法真有个性等)

  9我们品味了诗境,感悟了诗情,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一背吗?(生背诵古诗)

  【意图: 朗读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手段,运用示范朗读、激励性语言、多媒体课件的渲染等方式为学生创设朗读情景,让学生读懂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的韵味。】    

  四、积累古诗,课外拓展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搜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积累自己喜欢的古诗,我们在下次的语文兴趣活动课上举行一次古诗擂台赛,看谁在相同的时间里背诵的古诗最多。

  [意图:将课外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板书设计:

  ↗ 碧 水

  望天门山                   美

  ↘青 山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366441271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