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说的甜蜜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微信扫码分享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精选15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

  5、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此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

  这篇课文事故时,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组织学生自学讨论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汇编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篇2

  课前热身: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呢?

  一、图片导课,入景入情。 

  1、 王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去西湖边走走看看,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西湖的新旧十景。(课件出示西湖新旧十景)

  2、 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 看啊,西湖那秀丽的景色吸引了许许多多中外游客,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里饮酒赏景,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北宋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读诗题,明诗意。

  1、指名读诗题,教师范读。

  2、读了诗题,你已经知道了什么?(理解饮的意思,及诗题的意思)

  三、品读诗句。

  1、教师配乐范读古诗。让我们乘着小船和苏轼一起去西湖欣赏美景吧!小朋友先听老师朗读古诗。(课件出示:西湖美景图)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指名学生朗读。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什么?相机板书:晴      雨

  4、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教师总结:是啊,我们可以根据注释,想象画面来学习,就一定能品尝到诗中的美味。

  5、刚才我们小朋友已经读出了晴天雨天的西湖,让我们先来欣赏晴天西湖的美景吧!课件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

  (1)诗中的哪个词用得很美?(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晴天西湖图)

  (2)你有什么美的词语要送给这样的画面?老师也有一个词语要送给它,板书:波光粼粼

  (3)这样的画面很美,你来试试把这种美的感觉读进去。

  (4)诗中的哪个词是诗人的赞美。板书:好

  (5)是啊,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样美丽的景色你喜欢吗?你来赞美赞美晴天的西湖,指导朗读。

  6、正当苏轼被晴天西湖美丽的景色所吸引时,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课件出示:雨天西湖图)

  (1)你想用什么词语来表达你的感受? 相机板书:蒙蒙胧胧

  (2)诗人又用了哪个词语表达这种感受呢?(空蒙)理解空蒙的意思。

  (3)小朋友闭上眼睛想象,一阵蒙蒙细雨,洒落在湖面上,滴落在山林之中,这时的山,这时的水,这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来表达?(板书奇)什么样的奇?是啊,这是一种奇妙,也是一种奇特,更是一种神奇,你能把这种感觉读进诗句中吗?(指导个性朗读)

  (4)下起了蒙蒙细雨,西湖的很多景物都变得更加奇妙:(出示课件)

  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

  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俊美,

  因为有雨,西湖的(       )更加(        )。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5)小朋友描绘的多美啊,引读--

  当苏轼看见柳枝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当苏轼看见小桥在细雨的沐浴下更加秀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当苏轼看见小草在细雨的滴灌下更加娇嫩,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7、在晴朗的日子里,你来到西湖边,不禁会吟诵起:水光潋滟晴方好

  在下雨的日子里,你来到西湖边,不禁会吟诵起:山色空蒙雨亦奇

  看啊,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那么地奇妙美丽,难怪苏轼会赞叹道:(出示课件)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是谁?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是啊,西湖和西子都是那么地“淡妆浓抹总相宜”,所以西湖有称为西子胡。

  8、假如此时你站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引读:此时,苏轼站在西湖边,看着美丽的湖光山色,苏轼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时,老师站在西湖边,看着美丽的湖光山色,老师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时,小朋友站在西湖边,看着美丽的湖光山色,小朋友们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看啊,我们都被那秀丽的西湖景色给陶醉了,让我们拿起课本,一起再来品读古诗吧。

  9、让我们合上课本,像苏轼一样,带着一丝醉意,听着一丝小曲,看着满池美景,一起吟诵这千古绝唱吧!(课件出示西湖美景及音乐)

  四、拓展延伸,品读雨的不同魅力。

  1、小朋友喜欢苏轼的诗吗?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一首他的佳作(课件展示)《望湖楼醉书》

  齐读古诗,你读出了什么?

  2、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自由读两首古诗,同时思考它们的异同点。

  3、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总结:《望》写出大雨的狂乱,《饮》写出小雨的轻柔。品读相关句式。

  4、学生齐读两首诗,感受雨的不同魅力。

  5、课后小朋友们再细细品读这两首古诗,去细细体会诗中带给大家的美味。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篇3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作者:【苏轼】 年代:【宋】 体裁:【绝句】 类别:【古诗】

  原文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湖上有水仙王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虽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但政见不同,反对王安石的新党所推行的变法,在政治上属于旧党。在新党执政时,他屡遭贬谪,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结果卒于常州。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此外,苏轼在诗、词、赋、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二 . 背景资料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三.赏析重点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诗人这两句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的眼前实景,但他没有平素对西湖详细的观察和别有会心的领略,相信很难这样提纲而总括其全。第三、四句,诗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说明西湖在任何时候都不减丰姿。诗人心与景会,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诗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直到今天,人们到西湖也一定会想起苏轼这一首诗。

  译文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力训练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美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2、学生学法: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疑点

  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

  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播放课件,适当点拨。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 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 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 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 教师推荐学法,课件一: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 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 过渡: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 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 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三(观看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课件四(观看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不难答出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和我们一样,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方好

  美:(比西子)总相宜

  西湖山水

  雨——亦奇

  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望洞庭》。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课件;可表现古诗意境的音乐。

  学生:收集和诗句描写有关的风光图片及有关诗人苏轼、刘禹锡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把握诗境

  1学生自由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2教师背一首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名让学生背以前学过的刘禹锡的《浪淘沙》。

  3师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刘禹锡的基本情况。

  4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西湖和洞庭湖的美景,听教师范读两首古诗,初步感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5学生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境

  (一)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学生自由练读全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古诗及题目意思。

  4指名说说诗的大意,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

  5四人小组合作解疑,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①诗人笔下的西湖有哪两种不同的美?(在诗人笔下,西湖的美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丽日晴空,水光闪动,是一种明朗美;烟雨蒙蒙,山色迷茫,是一种朦胧美。)

  ②师生共同欣赏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美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蒙”那令人神往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一、二行诗。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④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⑤教师简单讲述西施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三、四行诗。

  ⑥小结: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都具有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这样来写,把西湖的自然美人化、具体化、形象化了。正因为深得审美经验的苏轼把西湖比成西子,所以人们又称西湖为西子湖。

  ⑦指名朗读三、四行诗。

  6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①自由组合练习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

  ②展示个性指名读,可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③师生互动背诵读,通过教师引读点拨,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

  (二)学习《望洞庭》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读诗句,悟诗意;重合作,共解释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重点理解“和”、“镜未磨”以及全诗大意。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白银盘”指的是什么?“青螺”指的是什么?

  ②《望洞庭》一诗向我们呈现了哪两种美?你能从诗句中体会出来吗?第一、二行诗描绘的是在浩淼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面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柔美。第三、四行诗,诗人巧用一个“遥”字把镜头拉开,湖中的舟山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画面极其壮美,全诗形成了柔美与壮美相和谐的意境。

  5指导朗读,背诵。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韵

  1读了这两首山水诗,你有何感受?

  2交替互读两首古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3分别以西湖、洞庭湖景色为背景,欣赏描写西湖、洞庭湖的古诗、对联,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一读、背一背。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本课我们学习的是山水诗,你还了解其他哪些类别的诗?(送别诗、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

  2布置自选作业:

  ①收集苏轼、刘禹锡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②用抒情的话或诗的语言写一处我们身边的美景。

  ③阅读一篇描写西湖、洞庭湖景色的文章或诗歌。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篇6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我们今天学习三首描写春夏不同景色的诗。板书课题 :《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  扣  潋滟  亦  抹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指名读课文。(读准、读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4.交流:按小组向全班汇报,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时点拨:看图(或出示相应的课件)展开想象,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 

  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

  附:板书

  《游园不值》

  屐齿 扣 潋滟 亦 抹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今天我们学习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板书课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习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 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篇7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字词。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3)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4)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悟、背中初步感悟古诗。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

  难点关键

  1、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美。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天门山》。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导入

  1、出示教学挂图,教师简介天门山:

  天门山在安微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把东、西梁山合称为天门山。

  2、板书课题:望天门山(唐·李白)

  解题:“望”的地点可能是在            ?(江中船上)

  3、谁来说说有关大诗人李白的情况?

  4、诗归纳:唐代诗人李白诗风清雄豪迈,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像我们曾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等都是他的佳作,人称为“诗仙”。

  二、学习生字,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2、卡片学习生字。

  (1)正音:楚(chǔ )翘舌;帆(fān)前鼻音。

  (2)认清字形:“楚”的下半部分是“一”不是“冖”。

  “孤”的右边是“瓜”不是“爪”。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反复读古诗,联系彩图和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意思。

  (1)“天门中断楚江开”

  中断:指东西梁山被江水隔断。(借助彩图理解)

  楚江:长江。

  (2)“碧水东流至此回”

  至:到。

  回:回旋。

  (3)“两岸青山相对出”

  相对:互相面对着。

  出:挺立,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

  (4)“孤帆一片日边来”

  孤:孤单。

  日边来:从太阳旁边驶来。

  2、请几名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3、奔腾的江水把天门山冲开,碧绿的长江水在此回旋、徘徊。

  两岸的青山相对巍峨地挺立着,一叶小舟从太阳旁边驶来。

  四、反复诵诗,揣摩意境

  1、划节奏鼓励有感情地朗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指名朗读→学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3、讨论:(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天门山、江水、船、太阳)

  (2)如果让你提笔画下这幅美景,你觉得应该体现天门山的江水的什么特点?(天门山夹江对峙,险峻巍峨;江水碧绿,浩荡的江流被东西两面的天门山夹住,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五、动手画图。加深印象

  1、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指点。

  2、投影几幅学生画得较好的图,给予肯定。

  3、借助图画,指导背诵。

  六、齐背古诗

  七、教师小结

  这首诗写诗人船行江上眼中所望到天门山,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                  。(诗人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八、作业

  1、写生字。

  2、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感受西湖之美: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悟。

  3、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具准备:

  1、西湖风光录像片。

  2、诗句意境图。

  预习作业:

  1、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2、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赞美西湖。

  一、课前谈话:

  二、导语: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领略了大诗人眼中的青山秀水。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描写景物的诗句吗?(请生自由说)是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多少秀美山川啊!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景物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

  师:你们可以跟老师一起来写,写字时一定要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做人也应如此:堂堂正正。

  三、介绍作者: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苏轼——板书)课前,老师让你们预习这首诗,查找有关苏轼的生平,谁愿意将苏轼的生平事迹向大家作一介绍。

  (学生介绍资料)

  师: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堪称写景诗之绝唱。

  四、学习全诗:

  1、师:看题目,你从哪儿能看出这是一首写景诗?(学生自由说,老师适时进行点拔)

  问:题目中的湖指什么湖:(西湖)去过西湖吗?谁能说说西湖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2、 师: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西湖。

  (播放西湖风光录像片)

  师:西湖位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的杭州市内,闻名中外!那美丽的湖光山色,秀丽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文人默客!

  问: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你眼中的西湖是什么样的吗?

  (请学生自由说)

  问:从题目中,你还了解了什么?(请生自由说)

  3、师:晴天的西湖自然风景秀丽,雨天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畅游西湖,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请生自由朗读)

  4、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读得有滋有味,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才能?(请个别学生朗读)

  评价:你说得真像一位小诗人,你说得这首诗中,哪个词最难读?

  能给同学们再读一遍吗?谁还会读这些词?

  相信你们把这些词放到诗句中,会读得更好!

  (再请同学读)

  评价:咱们的同学中真是藏龙卧虎啊!现在,让我们发挥集体力量,一起读这首诗!(生齐读诗)

  5、师: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看看,同学们是否理解了每一句诗的意思呢?同学们可以查资料,可以看注释,可以问同学,还可以问老师,弄懂每一句诗的意思,(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拔)

  6、汇报自学结果:

  师:你理解了哪一句诗的意思,请说给同学听!

  (让学生相互补充)

  师:古人云:“学贵有疑”——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互相解疑)

  师:为什么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这里,我们首先有必要认识一下“西施”这位美女!

  (播出“西施”图片,师讲“西施”的故事)

  西施又叫“西子”,是越国一位有名的美女。

  7、师:“西湖”和“西子”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请生自由说,适时点拔:“西湖”和“西子”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字”;“西湖”景美,“西子”人美。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美,谁还愿意读这首诗,读出“美”的感觉。

  问:“西湖之景”美在何处?(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之景”妙在何处?(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8、师: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景色都是那么奇异美丽,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还是那么美丽动人。所以诗人不禁咏出了这样的诗句,读——(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课件放大)

  9、想像:假如此时你就是苏轼,站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你会想些什么?(请学生自由发挥)

  此时,苏轼站在西湖边,欣赏着美丽的湖光山色,他醉了——(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时,我站在西湖边,欣赏着美丽的湖光山色,我醉了,读——

  此时,你站在西湖边,欣赏着美丽的湖光山色,你醉了,读——

  10、苏轼对自己把西湖比作“西子”的创意十分得意,口后多次采用,比如:(大屏幕打出)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看目;只有西湖个口西子,均应宛转为君容,(选择读以上诗句)

  11、一个美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你能读出这种美丽的神韵吗?请放下书,配乐合伙读。

  四、扩展延伸:

  《饮湖上初晴后雨》堪称为“西湖”之绝唱,但它仅仅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一粒很小很小的沙,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还有许许多多写景的古诗。

  请看:(大屏幕出示;播放音乐)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水如蓝。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全课总结。

  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前准备:

  谁唱歌最好?唱唱。还有谁给大家唱首歌?(唱歌)还有谁给大家猜个谜语或者说个笑话?(学生讲笑话)有趣吗?同学们笑了是吗?想怎么做什么做,可以和小伙伴说一说。

  一、导入

  今天你们这么早来到会场,老师很感动,师生互相问好,下面,老师对你们说什么你就说什么。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声音洪亮些,同学们真精神。

  生:老师真精神。

  师:同学们真可爱。

  生:老师真可爱。

  师:指导换个词语

  生:和蔼可亲

  师:我从千里之外来到这里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是一种缘分……上课。

  二、新课

  1、你们已经预习了,今天我们就学习描写西湖美景的诗,齐读诗题,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指导书写)介绍作者,范读诗题,齐读诗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简单说了题目中词语的意思。

  学生:饮是饮酒的意思,是苏轼在西湖上饮酒的时候看到下雨了,……(简单说明了初晴后雨的意思)

  老师:谁再把题目的意思说一下?

  学生:说题目的意思。

  老师:学习古诗,理解诗题很重要,去过西湖马?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西湖的……出示西湖美景图,师做简单介绍。

  学生:看课件

  老师:看完了西湖的美景,你想说什么?

  学生:真美啊/真相去西湖玩个痛快……

  老师:西湖在每个人心里都是不一样的,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西湖,诗人苏轼眼中的西湖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诗。

  学生:读诗。

  老师:老师还想再听听你们读书,同桌互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学生:读诗。

  老师:小组内读诗,由小组长负责,每个人读一次,一个一个地读,看谁读得最好,为什么?

  学生:组内读诗。师巡视指导。

  老师:刚才老师发现很多同学读得有滋有味,真投入阿,谁来读一下,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

  学生:指名读,

  老师:同学们说一下吧,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有韵味

  老师:噢,他读出了韵味。

  学生:他读得有感情

  老师:有感情

  学生:他把该空的地方空出来了

  老师:噢,读出了节奏感

  学生:他读得有轻重缓急

  老师:噢,真会听

  学生:他读得很美

  老师:那你能这样美美地读一读吗?

  学生:我试试

  学生读

  老师:真有古诗的韵味阿,谁还想读?

  生读诗

  老师:一位柔情的苏轼)。

  老师:还想读吗?请你。

  生读

  老师:读得又正确又流利,还想读吗?这么多人想读,好,老师满足你们的愿望,大家一齐读。

  学生齐读。

  老师:太好了。你们只读了几遍就读得这么好,你们太了不起了,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学习古诗,读通古诗,仅仅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那么如何理解诗意呢?诗人如何描写西湖时晴时雨的变化的呢?咱们再读前两句(生起读),

  指几名学生读第一句

  师: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学生: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的

  老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是描写的晴天的西湖阿?继续说一下吧

  学生:晴方好

  师:板书(晴放好)师读“水光潋艳晴方好”。还明白了什么?

  学生:晴天的水光,粼粼的波光,作者写的是晴天

  老师:你还解释了潋滟,给大家说一下潋滟是什么意思

  学生:就是水波光闪动的样子

  老师:学古诗看注释是一种好方法,请同学们记在脑子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波光闪动的样子吧

  (播放课件)结合课件理解潋滟。

  师: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啊,你能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吗?

  学生:波光闪闪

  学生:银光闪闪

  学生:亮亮晶晶

  师:亮晶晶的湖面,你觉得就好像

  学生:像星星掉进了湖里一样

  师:噢,像星星一闪一闪的

  生:波光粼粼

  师:多好的词啊

  生:银光闪烁

  生:晶莹剔透

  师: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钻石对吗?

  生:对

  师:你们积累的词可真不少了。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同学们,你能想象吗假如你就是大诗人苏轼,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在这万里无云的天空下,在碧空万里的晴空下,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哪些好景?

  学生:我会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

  学生:湖水很清澈

  师:是啊,蓝天绿水,多么清澈啊

  学生:我看见了青山秀水

  师:这个词用得好啊,还有吗

  学生:我看见船在湖面上开来开去

  师:是啊,湖面上还有小船划过呢

  学生:湖面上碧水连天

  学生:一个乌龟壳在水面浮着

  师:湖面清得让你都能看见乌龟壳啦。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作者说,读——

  生:水光潋滟请方好。

  师: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真是一字千金阿,这就是古诗的魅力,忽而天空漂过了一片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

  过渡到雨中西湖(放课件)

  师:让我们静静地去想,并做诗意浪漫的介绍。(一阵雨撒落到人间。这细细的雨滴洒在湖面上,滴落在青山之中,这时的山,这时的水,这时的一切,想

  学生:看课件。

  老师:同学们你想到了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我仿佛看到了朦胧的画面

  学生:我仿佛看到牛毛细雨雨落在河面上

  师:牛毛细雨,蒙蒙细雨,这温柔而又清凉的雨啊

  生:我看见雨落在水面上雨波波的就像浪花一样

  师:说得好啊

  生:看到隐隐约约有一只游船在游动

  师:好景需要人来配,也许这里人们就在湖中泛舟赏景呢

  生:我看见我被淋成落汤鸡了坐在船里看景色

  师:虽然淋湿了,但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心情怎么样?

  生:心情很好。

  师:同学们,这就是雨中的西湖啊,所以作者说山色空蒙

  生:雨亦奇。

  师:谁能说说空蒙的意思,看注释

  生: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

  师:噢,山山水水云雾迷茫,想,也许这片云雾会笼罩在哪里呢?

  学生:在西湖上

  师:也许还会笼罩在

  生:青山上

  师:也许这片云还会笼罩

  生:湖水中

  师:大雨也好,小雨也罢,这阵雨并未浇断诗人的游兴,在雨中他作出了这样的诗句

  再读。

  学生读

  老师:好,同学们,能用一个词概括雨中的西湖吗?

  生:美

  生:漂亮

  生:美丽

  生:优美

  生:隐隐约约

  老师:隐隐约约的景色啊,所以作者就说山色空蒙

  生:雨亦奇

  师:能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来再概括一下吗?

  生:蒙

  师:噢,空蒙是一个词

  生:奇

  师:奇是什么意思,看注释理解“奇”

  学生:奇妙

  老师:噢雨中的西湖真是奇妙无比啊。板书(奇妙)

  师:晴方好,雨亦奇,西湖时时皆美景,无论什么时候西湖都是美的,好再读前两句。

  学生读

  老师: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诗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再读。

  学生读

  老师:知道西子吗?

  生:知道

  师:怎么知道的?

  学生:他是西施,是一个美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从书上知道的

  师:你已经学会了看注释学古诗,非常好。(介绍西施)他到底有多美啊,诗中的一句话足以形容他的美。读这一句

  生读

  老师:同学们,诗人为什么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好,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同桌互相说一说。

  同桌互说

  老师:愿意说一下吗?

  生:西湖非常美,西施非常美,西湖是天生的美,西施也是天生的美,所以大诗人苏轼把西湖比成了西施

  师:说得太好了,说得这么好,读得也一定好,来读一下

  生读。

  师:还有谁说一下

  生:就是西湖太美了,都可以比上西施了

  师:西施是四大美女啊,所以西湖太美了,再读一下

  生读。

  师:谁再说一下

  生:就是西湖太美了,作者就把他比作西施。

  师:那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读

  师:西湖从此就有了一个美称,知道是什么吗?

  生:西子湖

  师:一首诗能让西湖名扬四海,这就是诗的魅力啊。面对着西湖我醉了,我就是苏轼,下面请听老师来吟诵这首诗。

  师配乐朗诵

  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老师读得怎么样?说一说吧

  生:老师读得有韵味,该断的地方就断了,读得有节奏感

  师:我读出了节奏感

  生:老师读得/很美

  师:你也能读得这么美

  生:老师读得抑扬顿挫非常美

  老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试着读一下古诗吗?

  学生读诗

  老师:同学们,我相信你们只要能练一练,一定能比老师读得好。现在老师给一点时间你们诵读诵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开始吧

  学生读

  老师:谁来当大诗人苏轼?此时你就是大诗人,眼前就是西湖美景,由你来读,

  学生读

  老师:好一位柔情的苏轼啊,谁还想读?

  学生读

  老师:一位深情的苏轼,还有谁想读,请你来吧。

  学生读

  老师:有诗人的风范啊,同学们,还想读吗?

  生:想

  师:女同学,相信你们甜美的声音一定让我们感受到西湖的美。起

  女生读。

  老师:男同学们,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另一种滋味,男同学起

  男生读。

  老师:同学们,能背下来吗?

  生:能

  师:同学们,放下书站起来大声地吟诵一番,

  学生大声读。

  老师:请坐。同学们,诗的美就美在他的音律动听,还美在奇妙的想象,所以苏轼才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所以李白才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时在诗中像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美景的诗非常多,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景色的古诗,

  学生:望庐山瀑布

  老师:同学们,会背的跟他一起背好吗?

  学生齐背

  老师:望庐山瀑布,名诗啊,还有吗?

  学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学生齐背

  老师:还有吗?

  学生:梅花

  学生齐背

  老师:还有吗?没发过言的同学给你一次机会。

  学生:游园不值

  学生齐背

  老师:好,还有,请你来

  学生站起来没背出来。

  老师:再想想,没关系,别紧张,你来

  学生:乐游园

  学生齐背

  师:还有啊,好,请你来

  生:小池

  学生齐背

  老师:同学们,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古诗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愿你们在课外多读古诗,多长知识,共同感受古诗的魅力,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谢谢同学们,下课

  学生: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再见

  老师:同学们辛苦了,同学们再见,跟台下的老师再见。拿好你们的东西。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篇8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苏轼36岁,担任杭州通判。一天他和朋友们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苏轼为西湖所陶醉,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又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此诗是他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之一。学习这首诗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入手,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这样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着强烈的表现欲都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这对于感悟诗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课外的拓展有很大的作用。

  教学理念:以学情定教情,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语文,生活中运用语文。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了解苏轼以及其他描写风景的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课前背诵,激发兴趣

  师: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你们一定会背不少古诗吧,你愿意背诗给大家听吗?

  生:我会背《忆江南》

  师:听你背诗我好像看到如血的朝阳在海面冉冉升起,半江瑟瑟半江红。

  生:我会背《望庐山瀑布》

  师:我好像看到了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

  (展示课外积累,又已知的知识导入新课,一则在检测学生背诗情况,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一则想让孩子们温故而知新。)

  二、检查导入,了解学情

  师:你会背描写西湖的诗吗?

  生:我会背《饮湖上初晴后雨》

  生背诵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你真厉害,没学都会背了。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让我们走近西湖,欣赏西湖美景,瞧,我把西湖美景给大家带来了。

  (播放课件:《西湖十景》依次介绍西湖十景。)

  师:看了老师刚才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生:西湖真美呀,我真想去看看。

  生:西湖很美,有很多荷花。

  师: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今天就让我们和苏轼一起去了解西湖。

  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师:刚才那位同学会背这首诗,谁还会背呢?

  生:我会背

  生背诵

  女生:我也会背

  是:一个柔情的苏轼

  男生:我也会背

  师:字正腔圆,一个浪漫的苏轼

  生:我也想背背。

  师评:你不仅背会了,还背出了诗的味道,太了不起了。

  大家一起背诵。

  师评:我们班的孩子真不一般,全都背得这么好。我们的背诵任务就胜利完成了。学一首诗不但要背会还要了解诗人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这我们还得从了解作者开始。布置同学们搜集苏轼的资料,你搜集到哪些呢?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

  生: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老师也搜集了苏轼的资料,请你来读一读,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多媒体展示苏轼资料

  师: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知道了唐宋八大家分别是谁。

  生:我知道了苏轼在杭州作知州,他为西湖疏通河流,还造了苏堤。

  师:你们可真会学习,能从这么多资料中提炼出如此重要的知识,可真了不起!你知道这首诗题目意思以及这首诗的意思吗?以前理解古诗有什么好方法?

  (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印象。)

  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

  生:借助插图理解古诗。

  生:想象画面理解古诗。

  师:请用这些方法,自己学习这首古诗。

  学生自学古诗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交流诗意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师:读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的

  老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是描写的晴天的西湖?

  生:晴方好

  师:板书(晴方好)

  师:请齐读“水光潋艳晴方好”。你还明白了什么?

  学生: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真好呀!

  师:在这句诗里“潋滟”是什么意思?

  生: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你能用其他的词来描写水光潋滟吗?

  学生:波光闪闪

  学生:银光闪闪

  生:波光粼粼

  生:银光闪烁

  生:晶莹剔透

  生:亮亮晶晶

  师:亮晶晶的湖面,你觉得像什么?

  生:像星星掉进了湖里一样

  生:像耀眼的镜子。

  师:多好的词啊,多美的诗呀,晴天的西湖太美了。让我们一起朗读“水光潋艳晴方好”。

  师: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同学们,此刻,假如你也在欣赏西湖,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呢?

  生:我会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

  生:湖水很清澈

  师:是啊,蓝天绿水,多么清澈啊

  生:我看见了青山秀水

  师:这个词用得好啊,还有吗

  生:我看见船在湖面上开来开去

  师:是啊,湖面上还有小船划过呢

  生:湖面上碧水连天

  师: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作者说,读——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真是一字千金,这就是古诗的魅力。人们常说有西湖晴天不如雨天,雨天不如雪天。忽而天空飘过了一片雨云,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

  生齐读第二句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我看到了烟雨迷蒙的小雨。

  生:我看到了如牛毛,如花针的小雨。

  师:  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齐读:第二句)

  师(板书“空濛”)

  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就像童话中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生齐读

  师:你读懂“空濛”了吗?

  生:云雾迷茫的样子。

  师: 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生:奇。

  (板书:雨亦奇)

  师:请同学们带着对西湖的理解读朗读一、二句。

  3、学习古诗的三、四句。

  师: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这使作者联想到住在西湖附近的西子?你了解“西子”吗?

  生:西子就是西施

  生: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师: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的西施呢?西施到底有多美呢?

  生:(齐读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是呀,西施天生丽质,婀娜多姿,不管是素面朝天,还是浓妆艳抹,总是那么的美。而西湖呢?晴天美的恰如其分,雨天美的奇妙。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生齐读三、四句。师: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读到这里,你可能对西湖有多了一份感情,请齐读古诗。

  师:你们已经把自己对西湖的理解融入了背诵之中了。你能把整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你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故事吗?你能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西湖吗?请你选一其中一项做好准备后大家交流

  生:晴天的西湖多么美好,雨天的西湖又是那么奇妙,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的话,无论淡妆还是浓抹总是那么的漂亮。作者赞美西湖的美。

  生编故事展示

  导游解说

  师: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啊!描写西湖的诗作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出示古诗

  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背一背(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

  2、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意)

  3、讲一讲(做一个小导游介绍诗中所描写的西湖)

  师:一“碧”一“红” 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师:描写西湖的是你还知道吗?

  多媒体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生齐读

  师:写出了西湖骤雨初歇的动态美。

  出示《夜泛西湖》

  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师: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夜泛西湖所见的美景。前两句写的是夜晚的西湖,湖水、荷花和阵阵飘香,都让人销魂。第三句中写的是昏昏的灯光、远处的寺庙,而最后一句写的是作者接下来的准备要做的事,他希望在夜更深的时候来欣赏西湖那皎洁的月光、平静的湖水和被桨激起的一圈圈的波纹和那昏昏的灯光。

  师:西湖晴也美,雨也美;昼也美,夜也美。通过诗人的笔触西湖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在历史的长河里像苏轼一样博学多才的诗人数不胜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多媒体出示春夏秋冬写景的诗《江南春》《小池》《山行》《江雪》)

  (通过背诵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多媒体出示山水的谚语

  学生齐读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总结:这节课我们在古诗词中漫步,在祖国山山水水中畅游,祖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你细细品味;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期待你用心感受。

  布置作业,多媒体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篇9

  课前准备:1、西湖风景图片。2、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1、师俗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号称"人间感觉"的杭州有一处著名的景点"杭州西湖",那里风光迷人,景色神奇。古来人们一直有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炼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大家想观赏一下吗?

  播放投影片

  2、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在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江南山水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被认为是描写西湖的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赞美了西湖的美丽景色。

  (用直观的图片展示西湖的迷人风光,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  质疑问难

  1、看多媒体演示,听范读。

  2、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3、指名试读。

  4、读了古诗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你还想了解什么?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

  三、自主探究  汇报交流

  1、借助多媒体课件,自主探究,同桌交流。

  (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集体交流。

  (1)通过自学,你弄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你喜欢哪句诗的描写?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忽晴、忽雨的奇丽多变的景象,以及体会把西湖比作佳人的贴切生动)

  四、再读感悟  情感升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听范读,欣赏演示的景色。

  3、边读边想象,体验诗人的感情。

  4、试着背诵古诗。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情感得到升华)

  五、拓展练习

  1、如果让你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赞美西湖,你想怎样做?

  2、出示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学生自读。

  (多种方式赞美西湖,体现学科整合)

  六、教师总结

  苏轼在这首中把西湖在不同天气里所呈现出来的美丽景色,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外又贴切生动,天生丽质是她们共同的特点,比喻巧妙自然,西湖也由此而得到了"西子湖"的美称。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篇10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 戴志强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汇编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 ,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篇11

  课前准备:

  谁唱歌最好?唱唱。还有谁给大家唱首歌?(唱歌)还有谁给大家猜个谜语或者说个笑话?(学生讲笑话)有趣吗?同学们笑了是吗?想怎么做什么做,可以和小伙伴说一说。

  一、导入

  今天你们这么早来到会场,老师很感动,师生互相问好,下面,老师对你们说什么你就说什么。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声音洪亮些,同学们真精神。

  生:老师真精神。

  师:同学们真可爱。

  生:老师真可爱。

  师:指导换个词语

  生:和蔼可亲

  师:我从千里之外来到这里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是一种缘分……上课。

  二、

  1,你们已经预习了,今天我们就学习描写西湖美景的诗,齐读诗题,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指导书写)介绍作者,范读诗题,齐读诗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简单说了题目中词语的意思。

  学生:饮是饮酒的意思,是苏轼在西湖上饮酒的时候看到下雨了,……(简单说明了初晴后雨的意思)

  老师:谁再把题目的意思说一下?

  学生:说题目的意思。

  老师:学习古诗,理解诗题很重要,去过西湖吗?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西湖的……出示西湖美景图,师做简单介绍。

  学生看课件

  老师:看完了西湖的美景,你想说什么?

  学生:真美啊/真想去西湖玩个痛快……

  老师:西湖在每个人心里都是不一样的,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西湖,诗人苏轼眼中的西湖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诗。

  学生:读诗。

  老师:老师还想再听听你们读书,同桌互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学生:读诗。

  老师:小组内读诗,由小组长负责,每个人读一次,一个一个地读,看谁读得最好,为什么?

  学生:组内读诗。师巡视指导。

  老师:刚才老师发现很多同学读得有滋有味,真投入阿,谁来读一下,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

  学生:指名读,

  老师:同学们说一下吧,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有韵味

  老师:噢,他读出了韵味。

  学生:他读得有感情

  老师:有感情

  学生:他把该空的地方空出来了

  老师:噢,读出了节奏感

  学生:他读得有轻重缓急

  老师:噢,真会听

  学生:他读得很美

  老师:那你能这样美美地读一读吗?

  学生:我试试

  学生读

  老师:真有古诗的韵味阿,谁还想读?

  生读诗

  老师:一位柔情的苏轼)。

  老师:还想读吗?请你。

  生读

  老师:读得又正确又流利,还想读吗?这么多人想读,好,老师满足你们的愿望,大家一齐读。

  学生齐读。

  老师:太好了。你们只读了几遍就读得这么好,你们太了不起了,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学习古诗,读通古诗,仅仅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那么如何理解诗意呢?诗人如何描写西湖时晴时雨的变化的呢?咱们再读前两句(生起读),

  指几名学生读第一句

  师: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学生: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的

  老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是描写的晴天的西湖阿?继续说一下吧

  学生:晴方好

  师:板书(晴放好)师读“水光潋艳晴方好”。还明白了什么?

  学生:晴天的水光,粼粼的波光,作者写的是晴天

  老师:你还解释了潋滟,给大家说一下潋滟是什么意思

  学生:就是水波光闪动的样子

  老师:学古诗看注释是一种好方法,请同学们记在脑子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波光闪动的样子吧

  (播放课件)结合课件理解潋滟。

  师: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啊,你能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吗?

  学生:波光闪闪

  学生:银光闪闪

  学生:亮亮晶晶

  师:亮晶晶的湖面,你觉得就好像

  学生:像星星掉进了湖里一样

  师:噢,像星星一闪一闪的

  生:波光粼粼

  师:多好的词啊

  生:银光闪烁

  生:晶莹剔透

  师: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钻石对吗?

  生:对

  师:你们积累的词可真不少了。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同学们,你能想象吗假如你就是大诗人苏轼,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在这万里无云的天空下,在碧空万里的晴空下,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哪些好景?

  学生:我会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

  学生:湖水很清澈

  师:是啊,蓝天绿水,多么清澈啊

  学生:我看见了青山秀水

  师:这个词用得好啊,还有吗

  学生:我看见船在湖面上开来开去

  师:是啊,湖面上还有小船划过呢

  学生:湖面上碧水连天

  学生:一个乌龟壳在水面浮着

  师:湖面清得让你都能看见乌龟壳啦。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作者说,读——

  生:水光潋滟请方好。

  师: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真是一字千金阿,这就是古诗的魅力,忽而天空漂过了一片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

  过渡到雨中西湖(放课件)

  师:让我们静静地去想,并做诗意浪漫的介绍。

  qq

  uid

  8887

  帖子

  45883

  精华

  33

  积分

  32631

  阅读权限

  160

  来自

  天上人间

  在线时间

  15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8

  最后登录

  2008-9-16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

  brisk2000

  副大队长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诚信勋章 明星勋章 热心勋章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1-1 15:12  只看该作者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实录之二

  一、谈话导入

  师:这学期我们期中考试改革了,背诵古诗成了必考项目,你们都背诵了哪些古诗?

  生:我背诵了《敕勒歌》、《峨嵋山月歌》。

  生:我背诵了《望岳》。

  生:我背诵了《望洞庭》、《沙沟》。

  师:看来你们期中考试胜卷在握了。

  师:这两天我也读了几首古诗,我们来共同分享一下。

  生:齐读诗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题目中都有西湖这两个字。

  生:我发现这些诗是写西湖的。

  师:有意思,谢谢同学们的发现。为什么他们都要写西湖呢?看来西湖有值得我们回忆的地方。今天我们就随苏轼泛舟西湖先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生:读诗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

  二、感受“雨”

  师:游西湖首先与我们亲近的自然是水,咱们先轻声读读诗。相信诗中带水的字都会出现在你面前,开始吧。

  生:自由读诗。

  师:你看到带水的字了吗?

  生:我找到了湖、潋滟。

  生:有淡、浓。

  生:还有濛。

  师:好眼力,因为有水使得这些字格外有灵气,咱们读读它们好吗?

  生:齐读这些字。

  师:如果你把这些有灵气的字送到诗句中那诗句会更加鲜活,谁来试试?

  生:读诗句。

  师:其实还有一个带水的字隐藏在诗中,你再大声读读,它肯定会跳出来。

  生:是雨字。

  师: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它,你把它送到句子里读读。

  生:读带雨的句子。

  师:这个给西湖带来另一番景象的精灵多么重要,该怎样读?

  生:再读诗句。(重读“雨”字)

  师:谢谢你让大家听到了雨。因为有雨让西湖产生了怎样的美景?

  生:到处都是朦朦胧胧的看不清。

  生:景色很美,雨水打在游人身上,感觉很舒服,游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师:(出示雨天图片)再请你亲眼目睹它的美。能用书上的一句话告诉我雨中的西湖有多美吗?

  生: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请你用心感受,此时下起了蒙蒙细雨此时此刻山色——

  生:空濛雨亦奇。

  师:轻轻的细细的软软的,再读——

  生:(把声音压得很低)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这时雨下大了一点,山色——

  生:(声音大一点)空濛雨亦奇。

  师:雨下得越来越大——

  生:(声音更大)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谢谢你们让大家听到了雨声。你知道吗?在有些版本的诗句中,这个“濛”是没有三点水的。你觉得是要还是不要?

  生:要,因为下雨了让西湖很美,没水就不那么美了。

  生:有水就能让西湖更美。

  师:对,谁嫌水多呢?咱们需要水,西湖更需要水。苏轼的诗句中也离不开水。让我们带着对雨水的感激再读这一句!

  生:齐读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这水,这雨只让西湖的山色空濛吗?它还会让西湖的那些景物更生动呢?

  生:让树木更生动。

  生:让花草生动。

  生:让小船生动。

  生:让游人更开心,因为雨点落在他们身上很舒服。

  师:是呀,因为有雨,让西湖的柳树更加柔美,她在细雨中跳着优美的舞,蒙蒙细雨好像一层面纱遮住了他那害羞的脸。请你用诗一样的语言告诉大家:

  因为有雨,让西湖的更加。

  生:因为有雨,让西湖的小桥更加秀美,小雨蒙蒙地下着,飘飞在小桥四周,使小桥好似缠上了一条白色的玉带。

  生:因为有雨,让西湖的山更加朦胧,同时绕着山跳起了妩媚的舞蹈,暖暖的雨落在肥沃的土地上,扬起一片泥土的芳香。

  生:因为有雨,让西湖的花儿更加美丽,花儿在蒙蒙小雨中跳舞、唱歌,那声音把人诱住了,那舞姿把人迷住了。

  生:因为有雨,让西湖的船更加神秘,雨给她戴上了一层飘扬的头罩,让人们看不清船上到底是什么。

  生:因为有雨,让西湖的楼房更加美丽,烟囱里冒出一缕一缕青烟往天上飞,而又被雨打下来。

  三、感受“晴”

  师:诗人就这样在雨中畅游着幻想着。不知不觉雨过天晴,作者眼前随之一亮。它感受到了什么景象?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是作者的感受,你能把作者看到的说出来吗?

  生:(学生还是找不到描写晴天的诗句)

  师:(只好顺势而就)难怪作者自然而然想起了春秋时代的一位美女——西子。西湖,西子。西子,西湖。一个是人。一个是景。苏轼怎么会把人和景放在一起比较呢?

  生:因为他们都很美。

  师:一语道破天机。就因为它美,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湖都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更有趣的是他们往往由西湖就想到西子。因此西湖也叫西子湖。看,这三位就是。自由读读吧!

  生:自由读诗句。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都把西湖比作了西子。

  师:所以,苏轼也禁不住赞叹这一池的湖水,把刚才我们感受到的送到苏轼的诗句中来吧。

  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如果你是化妆师,你打算给雨天的西湖、晴天的西湖化怎样的妆?

  生:我打算给雨天的西湖化淡妆,让它清新自然。

  生:我打算给晴天的西湖化浓妆,让他更加灿烂有阳光。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化妆师。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只要它具有天然的美的姿质,自然、贴切,它就是最美的。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只要健康、纯真、快乐你们就是最美的。

  四、回归诗题

  师:现在,就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诗题,这是苏轼在什么景象过后吟出的诗句?

  生:出太阳然后下雨。

  师:在哪里?干什么?

  生:在湖上饮酒。

  师:他醉了吗?

  生:他醉了,被西湖的美景陶醉了。

  师:就让我们和苏轼一样带着一丝醉意,听着一首小曲,看着一池美景吟诵这首千古绝句吧!

  生:集体吟诵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2、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旧导入,了解诗人

  1、回忆白居易的《忆江南》第二首导入新课。

  2、了解诗人。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出节奏。

  2、读懂诗意。

  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

  讨论: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怎样的景象?西湖的美使诗人联想到什么?西湖与西子有什么相同之处,让诗人产生如此的联想?

  诗中有没有写到人的活动?你从哪里知道?

  1071年至1074年,这三年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他不是很忙,除了审案,便有很多时间在西湖中游玩。

  三、理解诗人,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诗人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听了这些,你觉得苏轼对于杭州,对于西湖的感情单单用一个“喜爱”能概括得了吗?可以用什么词来描述苏轼对杭州,对西湖的深情?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过渡:诗之美,美在音律动听,美在语言优美,诗之美,美在诗情画意,精练的28个字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请听老师朗诵,闭上眼睛想象,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1、配乐朗诵,学生听后讨论。

  请用你最美的语言把你的所想表达出来。

  晴天时诗人只写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让我们欣赏一下阳光明媚中的西湖是不是有你想象中如此美丽。

  2、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带着你的想象再一次朗诵这首诗。

  3、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老师有个疑问一直想不明白现在请你帮我解答。西湖美景甚多,为何诗人独写山色,独写水光?

  诗之美,在于诗人独具匠心的描写,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有苏轼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因之这两句诗,西湖也叫西子湖,从这足见诗之伟大。一首诗让一个地方名扬四海,这最是文化的魅力。

  五、拓展学习,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

  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业:(任选一题)

  1、做一张苏轼的诗词手抄报。或有关西湖的诗词手抄报。

  2、写一篇苏轼与西湖的故事的文章。

  3、写一篇学习本课的感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篇13

  教材依据:

  《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1课,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课堂上充分利用这种对比:以两诗文字的对比为主,辅之音乐、书法、绘画等手段,利用通感将“美”体验深刻。本教材分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二课时,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感悟为主。

  设计思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设计着力于重叠,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文字和音乐的重叠,意境和书法的重叠。其中,尤以西施和西湖这意象和意景的重叠为主要。苏轼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其次着力点在对比,本诗在教学中力图和《望天门山》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美。风格上两诗有着明显的不同,《望》为唐诗,直抒胸臆,《饮》为宋诗,含蓄清丽。一直一含,让学生在朗读对比中感受,在山水画面的对比中感受,在音乐节奏的对比中感受,在书法线条的对比中感受。汇聚所有的感受最终成了对诗文的感受,而这感受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

  教学重点:

  紧扣“总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妆浓抹”和西湖的“潋滟”“空蒙”,通过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韵。

  教学难点:

  从文字中读出画面,实现诗情画意的融合。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百遍,意自现。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读诗,使他们在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中理解诗歌意思。

  2.口诵心为。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词中的画面,在意境中浮想联翩,获得读诗的愉悦。

  3.诗画相融。能端正抄写诗歌,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课件说明:

  本课件着力于以乐抒情,以画达意。《望天门山》辅以民乐合奏《奔腾》风格雄浑粗犷以引导高亢之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辅以柔婉清丽的古筝《平湖秋月》以浸润柔美之音吟诵。“潋滟”一词比较生僻,若直接用课件传递实景,过实必有过死之弊端。课件只呈现波光粼粼,介乎虚实之间,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

  课前准备:

  将两诗以墨迹形式呈现于课堂上。《望天门山》书以魏碑风格,线条遒劲刚硬;《饮湖上初晴后雨》则书以禇体,风格清丽,线条柔美。精装裱,悬于黑板前。

  教学流程:

  一、承接中引发期待

  1.师:《望天门山》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挺拔险峻,水的湍急汹涌,更让我们感受到25岁的李白那血气方刚的满腔豪情。谁愿意为大家再现一番。

  指名读。

  全班读。

  2.师引:我们姑且告别这雄壮的天门,随着宋朝诗人苏轼去领略杭州西湖的景致。

  二、初读中略有所感

  1.自由读。特别注意“潋滟”“空蒙”两词的发音。

  2.指名反馈读。指导断题。

  3.齐读

  师:感觉这山、水和天门山一带一样吗?

  【设计意图】

  〔“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这一问题贯穿课堂始终。随着学习的深入孩子们逐渐展开属于自己的山水画卷。此处一问不要求做具体回答。〕

  4.再读

  这又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呢?我们继续感受诗句。自个儿含在嘴里轻轻地多念几次,想象着那山,那水……

  【设计意图】

  〔“含在嘴里轻声地念”,此举旨在让学生潜心会诗,潜心首先需要静场。〕

  三、细品中清晰画面

  1.看具象画

  打开书,看着插图,再将诗句读几次,读不懂的地方看看注释。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设计意图】

  〔诗句传递的画面是万千的,插图只是其中一幅。在插图和注释的辅助下读诗,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由具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近诗句意景,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

  2.听音乐(平湖秋月)

  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听……

  这儿的山……

  这儿的水……

  感觉……

  生读,师范读,生读……(音乐中的诵读使朦胧的感觉清晰起来)

  【设计意图】

  〔音乐是流动的画,《平湖秋月》之优雅柔婉非常接近诗句意境。诗句在音乐中的再现,无疑引领学生感受到了带着情感的画面。〕

  四、重叠中感受意境

  1.“西施”引路(音乐继续)(预设)

  师:音乐声中,仿佛美女西施向我们款款走来……了解西施吗?

  生:注释4告诉我们,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生:我读过东施效颦的故事,知道西施任何时候都很美丽。故事中她在犯痛心病的时候也是很美很美的。

  生: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位。据说她在河边洗纱时,小鱼见了她的美貌,羞得沉到了河底。

  ……. ……

  师:如果西施带上心爱的首饰,穿上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施着薄薄的粉黛,抹着淡淡的胭脂,穿着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妆……浓抹总相宜(生接)

  师引读:看着眼前西湖的山山水水,人们情不自禁地说……

  生轻柔舒缓地念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西施”是诗中的意象,苏轼借西施以喻西湖。此处重墨渲染意象之美,旨在下环节借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独特的美丽,更感受文字之传神。〕

  2.入诗细读。

  带着你自己的感觉再读诗句,“浓抹”时的西湖展现出怎样的风姿,“淡妆”时的西湖又呈现出怎样的容颜呢?哪些诗句给你带来这样的想象呢?

  重叠一“潋滟”和“浓抹”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波光粼粼的画面。想象说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晴天的西湖水平如镜,在艳阳照射之下,波光粼粼,联想到美女西施带上了珠宝首饰,穿上了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艳丽得让人炫目!)

  (2)你会怎样抒发自己的赞叹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重叠二“空蒙”和“淡妆”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湖面上起雾了,一切显得朦朦胧胧。远山近水、亭台小塮变得空蒙,恍然间,若西施蒙上了面纱,显得神秘淡雅,……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

  (2)你又会怎样赞叹眼前的景色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设计意图】

  〔此处也可做另一种重叠――将“潋滟”与“淡妆”“空蒙”与“浓抹”,并不影响诗意解读。重叠本身就是诗意的再现,不求结果人人同一,但求过程人人涉足。〕

  “总相宜”:

  (1) “晴雨相宜”重叠于“浓淡相宜”

  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时而浓抹,忽而淡妆,真让人分辨不出这是西湖还是西施啊。看得人如痴如醉,欲把……

  情境中诵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 “晴雨相宜”继而想象“总(时时处处)相宜”

  西湖之美又何止晴雨,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四时不同,晨昏各异……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课件出示西湖十景)

  引生反复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强调重叠,借诗句中的比喻,铺呈西湖和西施之神似,使想象到的不仅仅是画面,理解的不仅仅是文字。重叠中西湖独有的艳丽淡雅,温柔清丽犹如西施之美呼之欲出。〕

  3.出诗回味。

  关注题目中的“饮湖上”三字,联想到……

  一条美丽的画舫上,苏轼与几位好友闲聚。他们或小酌佳酿,或细品龙井。看着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情不自禁地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音乐中齐背全诗。

  五、对比中丰富深化

  1.现在你能说出对这山水的感觉了吗?    板书“柔”

  如果说西湖如温柔美丽的女子,那么天门山则是……刚强的将军。   板书“刚”

  同是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感,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了这两幅书法。

  2.书法作品中感受造型笔触之刚柔

  引导学生感受《望天门山》的线条要硬一些,正如长江一带的山水充满了力量感。而《饮湖上初晴后雨》显得柔和,如西湖水一般。

  书法也以他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柔之美。音乐更是如此……

  3.音乐中感受“刚”“柔”

  (音乐1:民乐合奏---奔腾)

  师引男生诵读:你感觉到什么?(生:豪情 力量 阳刚)想到的是哪首诗……男孩子起立,站得如那天门一般,我们一起读!

  (音乐2:古筝曲—平湖秋月)

  师缓缓的:听……我们的心也便柔软了起来……一种柔情,在我们心中荡漾……

  女孩子起立,轻轻地向大家诉说这泓多情的西湖水……

  小结:诗书琴画各种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多种形式来体验美感,能让我们获得的更丰厚。

  【设计意图】

  〔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诗的神韵。〕

  4.诗配画: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首诗端正抄写,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讲意思是很没意思的。”如绕口令般的话语,是特级教师钱正权老师在全国第二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上做的风趣而又精辟的论述。

  如何才能有意思呢?钱老说:“诗歌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诗歌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邃悠远的意境美决定了它较其他阅读课而言更具艺术性,承载着更多的美学因素。《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分别写了天门山和西湖两处山水,一阳刚一阴柔,极具美学特质。引领孩子们读这两首诗,如何强化这种特质呢?如果用“知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路子来套的话,似乎要经历一个得景悟情的过程。但诗人之“情”又如何能简而悟之,其背后种种又岂是9岁小孩儿所能明晰的呢?我不想赶着他们去悟!“情”之美暂不论,得美景即可。但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教学时,紧扣“淡妆浓抹”铺呈画卷,让西湖美景始终带着恍惚的西施影像,画面便美得有了神采,读诗时恍若随同苏轼荡舟碧波轻叹潋滟空蒙,迷茫淡妆浓抹,真正感同身受地感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课堂上,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到绘画技巧,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两诗的神韵。

  经历了这样的学习,也许他们无法十分清晰地表达出诗句意思,但他们肯定能深深地记住这种感觉,记住这刚柔之美。相信这是一次愉悦的诗情画意之旅。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篇14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三、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

  这篇课文事故时,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篇15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分别写了春、夏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美丽景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游园不值》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诗中描写了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到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到了朋友的住处,园门外的空地上长满了青苔,主人大概是爱惜这青苔,担心被客人的木屐齿踩坏,所以客人小心地走过青苔,到了柴门前,轻轻地敲了很久,也没有人出来开门。但从那一枝探出墙外的杏花来看,园中此时应是姹紫嫣红、春色满园了。诗中的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则是画龙点睛,是神来之笔,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了夏日西湖上乍晴乍雨的巧妙景象,后两句则用美女西施的浓妆淡抹来比喻西湖的晴雨天气,认为它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是写夏日西湖的风光,却是另一番景象。因为是在夏天的晴日,而且是在早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朝日映照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使作者觉得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美丽动人。

  教法建议

  1、教师可采用配乐范读,来感染学生,引入情境;可以启发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根据诗意,自己画画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2、凭借情境,品味诗句。教学不是教师一字一句的释义,而是让学生图诗对照,先说出图上的情景,再借助图画学习诗的词句。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3、开拓联想,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4、反复吟诵,升华诗情。反复朗读,反复吟诵,把诗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图画,让情境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

  5、课后拓展,可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编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景物。

  词语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应:大概、可能的意思。

  怜:爱惜。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苍苔:即青苔,地上长的一种绿色的苔藓。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湖:指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空蒙:形容水雾迷茫。

  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淡妆:淡雅的打扮。

  浓抹:浓艳的打扮。

  总相宜:都非常合适,意思是都很和谐。

  晓出:早晨走出去。

  净慈寺:浙江省杭州西湖南岸的一个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曾经做过直阁秘书的官。

  毕竟:到底。

  四时:本是指春夏秋冬四季,诗句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接天:与天相连接。

  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映日:阳光照射。

  别样红:红得不同于一般。别样,特别,不一样.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柴扉——柴门 毕竟——到底 相宜——适宜

  怜——惜 宜——适 穷——尽

  反义词:

  小扣——重敲 相宜——不适 同——异

  淡——浓 关——开

  文章导读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诗句写的是作者游园,由于主人不在,久等而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像出满园的春色,仍感到十分快慰。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作者早晨从净慈寺出来,所看到的西湖两岸的美丽景色。赞叹六月西湖的另一番风光。

  《游园不值》赏析

  【原文】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今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

  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

  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作者简介】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主人。

  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扣:轻敲。

  柴扉: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赏析】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

  【原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菏花别样红。

  【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注释】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今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注释】

  湖: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方好:才显得美丽。

  空濛:烟雨茫茫的样子。

  亦:也。

  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国的绝代美女。

  淡妆浓抹:梳妆打份或者淡雅或者艳丽。

  相宜:合适。

  【赏析】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绝的一首。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茫无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外,而又极其贴切生动。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诗句直译

  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伸出墙外来了。

  2.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波光闪动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中的景色也很新奇。我要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无论淡妆或浓抹同样都适宜。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 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难句解析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看花进不了门,这的确是件扫兴的事,诗人只有望园兴叹。正在流连之时,他忽然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心里一阵惊喜,园里的花开得正盛,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出了墙外。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浓浓春意。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句诗是作者看到西湖的美景而产生的奇想。把西湖和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相比;不论是薄施脂粉,还是浓妆艳抹,总是那么妩媚动人,使人流连忘返。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意思是片片荷花,编织成一望无际的翠绿,直接与碧空相连。朵朵莲花,沐浴着阳光,显出特别的鲜丽艳红。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1)怜:爱惜。小:轻轻。意思是:大概是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2)方:很。亦:也。意思是:波光闪动晴日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雨中的景色也很新奇。

  文章结构

  《游园不值》:前两句写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是叙事;后两句写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是写景,蕴含着深刻哲理。

  《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西湖晴天、雨天的美丽景色;后两句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代佳人西施来比喻西湖在任何时候都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前两句总写西湖六月的景色不同于其他季节;后两句抓住西湖的莲叶和荷花,具体描绘其夏日美景。

  写作特点

  《游园不值》:取景角度小——墙角的一枝红杏,但是含义丰富而深刻。“春色满园”和“一枝红杏”对应描写,相互映衬,不仅表现出春光无限,而且深刻揭示出一切美好事物都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哲理。

  《饮湖上初晴后雨》:用绝代佳人西施比喻西湖美景,生动形象。除此之外,这首诗并不着眼于一处一景,而是概其全景,笔力恢宏,极富艺术感染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写六月西湖的美景,只抓了莲叶和荷花,突出了重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莲叶的多和绿。

  学习要点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句子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通过朗读诗句,想像作者描写的春天、夏天的美丽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中心思想

  《游园不值》:写的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作者想象了满园春色,进而赞美了春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写西湖晴天、雨天的景色,并用西施作比,赞美了西湖美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写西湖六月的美丽景色,赞叹了西湖美景。

  第 1 2 3 页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367051271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