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

一派天真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

微信扫码分享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精选15篇)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1

  小红 发表

  陈老师运用多媒体,图文结合,在学生对课文初步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理解写作顺序,读书活动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把文中优美的词语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来领悟理解意思。

  陈老师运用春、夏、秋不同的季节,让学生分层感受不同季节石榴的变化,当夏天石榴开花时,以“小喇叭”为要点,引导学生把画面读好、读美、读活,以小喇叭你们在吹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活跃思维,引导学生探寻读书方法,有滋味地读,有情趣地读,享受着读书的乐趣,热闹了一阵的小喇叭到秋天结出小石榴,让学生读出样子,激发学生读好书的热情,当石榴成熟时,陈老师利用实物让学生品尝石榴的味道怎样?让学生仿照这一段的写法来描写一种你喜欢的水果。锻炼了学生的动笔能力。师生互动得非常好。

  整节课老师通过激发想象、设计动作、品尝石榴等手段助读、促读;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对写作方法的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4个词语,正确书写6个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依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写几句话。

  4、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积累6个词语,理解4个词语,正确书写6个汉字。

  2、理解“热闹、成熟、急切、甜津津”4个词语,并能选用其中一个词语造句。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板书课题:石榴,领读:榴(liú)。(指出该字在“石榴”中应读轻声。)

  2、老师:小朋友,你们见过石榴?吃过石榴吗?谁来说说石榴是什么样儿的?(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简介石榴)

  3、指导读好课题。

  4、老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枣庄,去看看那里

  驰名中外的石榴园,大家高兴吗?

  媒体出示第一小节,指导读好第一小节。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导:

  (1)“喇叭”的“叭”读轻声。

  (2)“红白相间”的“间”读jiàn。

  (3)“越开越盛”的“盛”是多音字。

  (4) 说几个和“甜津津 郁郁葱葱”一样形式的词语。

  (5)“摘 挂 扒 ”是三个表示动作的词语。

  字形上的相同点:都是“提手旁”。做动作理解意思。

  (6)“顿时”:表示时间很短。

  3、检查自读情况。

  (1)读读词语。

  (2)说说: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

  第一小节:我的家乡枣庄有闻名中外的石榴园。

  第二小节:介绍了石榴树叶和石榴花。

  第三小节:介绍了石榴果成熟的过程。

  第四小节:介绍了石榴味道。

  (3)指导读长句

  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开出了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可爱的小喇叭。

  说话训练:

  一朵朵( )的石榴花开在( )的绿叶中,仿佛是( )。

  三、复习巩固

  1、复习字词:抽读词语。

  2、写字指导:顿、熟

  (1)重点指导“顿”:注意田字格中的位置,左边的“竖提”不要写成“竖弯勾”。

  重点指导“熟”:注意田字格中的位置,上边右半部分的“点”不要漏掉。

  (2)学生观察其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进行描摹、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

  作者之所以那么喜爱石榴是有原因的。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 篇3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争妍斗艳(  ) 奇崛(  ) 枯瘠(  ) 犀利(  ) 丰腴(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陆离:

  ⑵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者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的金罍。

  妙幻:

  ⑶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

  忍俊不禁:

  ⑷昆明的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丰腴:

  3.本文作者      ,现代著名的     、     、     。四川乐山人。

  4.“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这句话中最能表现作者对它的感情的词语是 。

  5.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⑴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⑵……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6.“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一句在全文的作用是 。

  7.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有些姓氏因所姓的人数少,又由于汉字的一字多音,所以经常读错,请写出下列姓氏的读音:

  单(   )  解(   )  查(   )

  仇(   )  华(   )  朴(   )

  8.语序不同会导致语意变化。请写出下面几句短语的意思。

  ⑴死读书:

  ⑵读死书:

  ⑶读书死:

  第二部分:

  (一)

  草莓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笼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    ,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    。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    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9.根据语境,将“依然”“酣然”“盎然”分别填入第⑴段的空格中。

  10.文章第1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特点?

  11.从行文思路看,第⑴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12.文章第⑵段中有一个由写草莓到写季节更替的过渡句,这个句子是“ ”。

  13.文中有四个含“草莓”的句子,请选出“草莓”的含义有别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b.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c.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d.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4.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⑸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

  “有所剥夺”的是

  “有所增添”的是

  15.文末说“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这里的“六月的气息”是指 。

  (二)

  乐山大佛

  ①在四川乐山的三江合口处,坐着一尊受香火的清廉大佛。

  ②他叫弥勒,弥勒佛。但不是那位袒露大肚皮的弥勒佛,那位成天笑眯眯的“老好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世上可笑之事”的弥勒佛。

  ③他是一位严肃的沉思者,面色温和,神情严肃。他不是什么都笑——世上并没有那么多可笑的事,也不是什么都容——天下一切丑恶都容。

  ④他的严肃的思考,首先来自缔造他的海空和尚。一千一百多年前,凌云寺和尚海空为了减缓三江合口后的凶猛水势,避免沉舟淹死众生,倡导在峭崖临江边造就一座佛。他光头顶烈日,下雪披袈裟,四处化缘,钱化得不少了,但当地官吏要冻结:“如果你真心造佛,就把眼珠挖出来见我。”

  ⑤大佛兴建了,海空的眼珠也没有了。海空的眼珠是为建大佛而失去的。世上除了生命,还有比眼珠更珍贵的东西吗?

  ⑥由于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因此,乐山乐水佛不乐。他坚守岗位,从不擅离职守,从不懈怠松驰,从不向惊涛恶浪屈服。他成了实现海空和尚遗愿,拯救三江芸芸众生的中流砥柱。

  ⑦他常常想起塑造他的工匠们。是的,他是伟大的:头与山齐,脚踩江水,身高71米,比阿富汗世界第一大佛还高18米,可称世界第一伟佛了。如果不是设计、雕塑他的工匠们经过九十年的千刀万凿,他仍然是半片石头山,普普通通通到处可见谁也不会瞄一眼的石头山。为了他的降生,有多少人摔下峭壁,跌进的江心,付出了生命!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⑧他永远不忘这最根本的一点,因此他从不居功,从不索取,从不接受人民的香火和祭祀。在这里,看不到一柱香火,一支红烛,一从跪拜,看到的只是他伟岸的身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了根绝香火,他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立脚点在临江的悬崖上,没有地方让人设立祭祀他的殿堂,周围全是香火插不进的岩体,连他的脚趾甲也是向下倾斜的,人站上去就会跌倒,所以连下跪朝拜也没有地方。

  ⑨人们只能簇拥在轮渡上才能看到他那顶天立地的尊容并默默遥致祈祷。

  ⑩有人感叹,有人惊奇,有人礼赞:“呀,连小小的土地庙都有几柱香火哩,而他——世界第一大佛,连一柱香火也没有。

  16.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意思比较复杂,如只保留其中最主要的意思,其文字应是 。

  17.第⑧自然段中的加点字“这最根本的一点”指的是 。

  18.第⑥自然段中的三个“从不……”主要是从履行工作职责的角度赞扬乐山大佛的,而第⑧自然段的三个“从不……”则是从 的角度来歌颂乐山大佛的。

  19.第⑧段是的“釜底抽薪”一词的本意是抽掉锅底下燃烧的柴,该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土壤”一词在文中指的是 。

  20.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乐山大佛之所以不同于“笑弥勒”,是因为他是一个身负重任的思考者。

  b.为了修建大佛,海空和尚和几代的工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极其沉重的代价。

  c.人们感叹的是大佛的奇特的身世,惊奇的是大佛的治水能力,礼赞的是大佛的崇高品格。

  d.乐山大佛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礼赞和敬仰,主要原因是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21.这篇文章表现主题的手法和《石榴》一文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 。

  22.本文向我们叙述了乐山大佛的建造经过、作用及其独特之处。请根据以下这些已知的信息简要回答:

  ①从修建大佛的艰辛和建成的不易,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②大佛为了根绝香火,“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他的这一举动,给我们什么启示?

  《石榴》答案

  1.略 2.⑴形容色彩繁杂。⑵巧妙奇异的变化。⑶忍不住笑。⑷丰满。 3.郭沫若;作家、诗人、学者 4.最可爱。 5.⑴根据花瓣的色彩和外形作比喻,将花瓣比喻为夏季的心脏,形容生动。⑵用对比的手法,点出石榴不同寻常的品格。 6.总领全文 7.依次是:sh„n、xiˆ、zh、qi’、hu„、pi‚o 8.略 9.依次是“盎然”“酣然”“依然” 10.夏意正浓或生意盎然(意思对即可) 11.铺垫 12.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13.d 14.“有所剥夺”的是:青春的心性和容颜(意思对即可);“有所增添”的是:成年期的思想和情感。或“成年期成熟的思虑……的大厦的落成”(意思对即可) 15.青春年华或:“妙龄十八的馨香”(意思对即可) 16.海空倡导造佛。 17.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18.思想品德 19.从根本上解决(根绝);环境和条件 20.c 21.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22、①任何成果(功)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的事例或道理。②做事必须抓住根本(关键),不仅治标,更重要的是治本。(根除错误的东西,我们必须态度坚决,不能犹豫不决)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 篇4

  【课前互动】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样小礼物呢!是什么呢?今天这个礼物呀,老师想请同学们上台来摸一摸,猜一猜。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第一份礼物是什么呢?老师想请咱们班读书最多的同学来摸一摸。

  师:摸了以后向同学们描述一下,但是千万不能告诉他们是什么,让他们猜一猜,好不好。

  生摸第一份礼物。

  师:描述一下。

  生:这个东西圆圆的,它是上头大底下小,而且中间有两个坑。

  师:摸的挺仔细的。倪老师摸的都没这么仔细。表皮的感觉怎么样?

  生:很光滑。

  师:能猜出来吗?倪老师给你一点提示啊,它是一种水果。

  生:石榴

  师:跟他想的一样举手我看看。都认为是啊,我来揭晓答案了。

  生看到礼物后叫:苹果!

  师:知道张老师为什么要送苹果给你们吗?苹果呀,代表着平安,老师希望小朋友能够一生平安。

  师:咱们再来看看第二样礼物吧!这次机会让给写字最认真的同学。

  生摸,描述:这个大大的,而且圆圆的。

  师惊讶道:也是圆圆的?

  生继续描述:而且有一个头是尖尖的,有一个头是平平的。

  师:有一个头尖尖的?表皮呢?

  生:有一些滑滑的。

  师:还是比较光滑的是吗?我要提示你们,这还是一种水果。

  生(齐说):石榴

  师:又猜石榴,为什么呀?

  生:因为他下面尖,跟石榴是一模一样的。

  师:见过石榴是吗?好,这次猜的跟他一样的举手我看看。

  师看过举手情况后说:还这么执着呀!你为什么认为是石榴?

  生:我认为石榴的表面很光滑。

  生:我认为石榴上面有一个高高的头,所以我认为是石榴。

  师:看来同学们在课前都对石榴进行了细致的观察,那这次你们究竟有没有猜对呢?拭目以待,师出示。

  生叫喊:石榴!

  师:祝贺你们,同学们,你们猜对了。知道张老师为什么要送石榴给你们吗?

  生:因为石榴代表着我们要上的课。

  师:说对了一半,还有一半的原因啊,在这儿呢!瞧,这石榴啊,籽多饱满,象征着团结繁荣,所以呀,它也是一种喜庆水果,今天老师带来的石榴可不一般!它来自于我国山东省的——

  生接:枣庄。

  师:因为在那里有一个非常大的石榴园,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石榴的王国。

  一、复习导课,质疑激趣

  师:拿起手,跟老师一起来写写今天要学的课题。

  师:同学们,榴这个字单独读的时候读第二声,在这个词当中呀要读轻声,咱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石榴。

  生齐读:石榴。

  师:读的真好。看来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的预习了。通过预习,你对枣庄石榴有了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了石榴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秋天结果。

  师:这就是石榴的生长顺序。

  生:石榴花很美。

  生:石榴味道鲜美。

  生:枣庄的石榴驰名中外。

  师:现在呀,可正是石榴成熟的季节。瞧,枣庄的人民呀都把这广告登到了报纸上了,(出示课件,学生齐读)枣庄石榴园有石榴树五百三十余万株,建于西汉年间,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是我国最大的石榴园,被誉为“冠世榴园”。

  师:因此啊,它闻名海内外。读了报纸上这段话,相信第一小节中的这个词“驰名中外”你一定也读懂了。“驰名中外”还可换个什么词呢?

  生:名扬四海。

  生:世界闻名。

  生:中外闻名。

  师:谁能读出了那石榴园名声很大呀?(抽生读)家乡的石榴这么出名,让我们一起自豪地读一读。生齐读课文第一小节。

  师:看来,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你又想知道什么呢?

  生:了解作者如何介绍石榴的生长过程。

  生:学习作者介绍水果的方法。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师:要想对石榴了解得更多,要想解决心中的疑问,结合以前的学习经验,我们该怎么做?

  生:认真读书。

  生:边读边想。

  生:与同学讨论。

  二、读中悟情:叶的生机,花的热闹,果的可爱

  师:孩子们,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石榴园呢?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句段,用心读一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用心读书吧!(生自由读书。)

  1.研读叶。

  师:春天,我们走进石榴园,看到了什么,谁来读?

  生读书。

  师(出示课件):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a 春天来了,石榴树长出了新的枝条。

  b 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

  生:“抽出“让人感觉到石榴树长得特别快。

  师:是啊!新枝嫩叶在这生机盎然的春天长得多快呀!我们读时语速要快一些。(抽生读)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切都欣欣然睁开了眼睛,你读出了新生的感觉,真好!

  2.研读花。

  师:石榴树的枝叶长呀长,长到郁郁葱葱时,夏天就到了。在这个火热的季节里,石榴开花了。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播放课件):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石榴花?

  生1:我看到了火红的石榴花。

  师:火红的色彩,鲜艳的色彩,好像把人们的心也给点燃了。其实,许多古代诗人在欣赏石榴花时,都被这火红的石榴花所吸引。唐代大诗人杜牧看到火红的石榴花不禁吟诵到:“似火山榴映小山。”唐代大诗人韩愈也曾这样吟诵:“五月榴花照眼明”。

  生2:我看到了越开越密、越开越盛的石榴花,它挂满了枝头。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石榴花很多?

  一朵朵、越开越密、越开越盛、满、不久。

  师:谁能读出这石榴花的多来?

  抽生读。

  师:真多!你读出了漫山遍野的火红的石榴花,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片灿烂的朝霞,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生3:我看到近处的石榴花像一个个小喇叭,开得生机勃勃

  师:这句话使用了(生:比喻)的写法,形象写出了石榴花的形状很美。想想吹喇叭时鼓足了劲儿的样子,谁也能鼓着劲来读读这句话?

  抽生读。

  师:同学们,在这数以万计的有万亩的石榴园中,有数以万计的石榴花,它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奇斗艳,竞相开放,这么多的石榴花,这么多的小喇叭,开得多旺盛呀!花开得这样美,这样热闹,你觉得会把谁引来?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勤劳的小蜜蜂来了,它们在花丛中快乐地采蜜;美丽的小蝴蝶来了,它们在花丛中(      );(         )来了,它们(  )。

  3.研读果。

  师:热闹了整整一个夏天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小石榴是怎样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的呢?

  抽生读。

  师:老师也找出了这段话,出示课件,这段话中表示颜色的词有哪些?

  生:青绿色、青中带绿、黄中带红、一半红、一半黄。

  师:想一想,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能调换顺序吗?(生摇头)为什么?

  生:因为石榴生长有一定顺序,不能违反事物的生长顺序。

  师:再读一读,哪些词告诉我们石榴外皮的颜色变化有先有后呢?用波浪线划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

  生: 先……逐渐……最后。

  师:孩子们,你们看,作者不仅仔细观察了石榴的整个生长过程,而且用三个词准确告诉我们石榴生长过程中颜色在发生变化。作者的观察是多么仔细,用词是多么准确!让我们再读这一段,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生齐读。

  师:熟透了的石榴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声读一读有关句子,看看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石榴娃娃?

  生:我看到了活泼可爱的石榴娃娃。

  师:怎么活泼可爱呢?谁来读一读?

  生读相关句子。

  师:是啊!石榴挂满了枝头,成熟了。石榴不是人,它怎么会笑?

  生:这是把石榴当作人来写。

  师:对,这种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手法叫拟人。这样写好吗?

  生:这样写让我们感觉到生动、形象。

  师:这些石榴娃娃可着急了,迫不及待地要报告喜讯呢!如果你就是成熟的石榴娃娃,你会说什么呀?

  生:农民伯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你们的辛苦没有白费,我们成熟了!

  生:小朋友们,我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快来品尝我们吧!

  ……

  师:加上你喜欢的动作,把成熟的喜悦带给我们一同分享吧!生边表演边读课文。

  三、读出味道:石榴子儿的样子及滋味

  师:这么可爱的石榴,我忍不住摘下一个,里面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默读第四段,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

  生:样子。(组织学生观察石榴子儿的样子。)

  生:颜色。(组织学生观察石榴子儿的颜色。)

  生:味道。(组织学生品尝石榴子儿,并交流味道。)

  师:“纸上得来终觉浅,亲口品尝最真切。”把你们亲口品尝到的滋味带进课文里再读一读。齐读。

  师:孩子们,作者写样子和颜色是用眼睛来看的,味道是品尝的,我们还可以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观察水果的方法。

  四、读写结合,形成能力

  师:孩子们,我们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不仅欣赏了石榴园迷人的风光,而且品尝了石榴酸甜可口的味道,你们喜欢石榴吗?你们喜欢枣庄吗?让我们带着对石榴的喜爱,对家乡枣庄的热爱再读课文第一段。

  生读文。

  师:孩子们,老师感受到了你们浓浓的爱,希望把这份爱延续下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我们家乡的一种水果,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愿意吗?

  板书设计

  16     石榴

  样子

  看      摸

  颜色

  闻      尝

  味道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1

  by: 阿卓 ] 

  读读《石榴》这篇教材,再看看自己去年的教后记,蓦然想起何金钟老师的关于这一课的精彩的教学。于是再一次找到他的贴子,细细地阅读他的《石榴》教学心得。于是决定带一个真正的石榴走过教室和孩子一起学习《石榴》

  一上课就拿出这个果实,很多孩子馋得咂了咂嘴,毕竟是农村孩子,好多人都没有尝过石榴。于是我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让下午写桔子时能先从外皮着手。

  接着是剥开外皮,欣赏里面的果实了。当我剥开外皮后,同学们看到了那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的子儿。于是班上就热闹了,一部分孩子们大声地读起课文的相关段落,一部分孩子在说着老师手中的石榴。

  当最后我请孩子们品尝这石榴时,班上沸腾了。孩子们个个都站起来想品尝一下。我先请几位同学品尝,想不到他们立即嚷起来:老师,味道有书上的不一样。是非常甜,可是不酸。接着品尝到的同学都支持这样的看法。

  是啊!这里的石榴并不酸。课前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幸好有一位同学帮我解了围:“老师,因为这个石榴还没有完全成熟。书上说熟透了的石榴咧开了嘴或者笑破了肚皮,而这个石榴是完整的。”

  大家释然了。

  原本,自己想像的较好的课堂竟然是这样,真的是值得好好思量一下。

  一、           学习教学实录,更要学习到背后的理念。

  很多名师的课堂是精彩的,当我们把他们的设计移花接木后,却失去了那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有的甚至举步维艰。于是更多人把责任推给了学生,学生不配合,学生的表达能力不高成了教师的理由。可是却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就是在于没有理解名师们这样设计的背后理念,没有理念支撑的课堂设计是很难有大量的鲜活的空间的。

  二、           实物,用在推波助澜处

  原本预设打破教材的顺序,一开始就从果实入手,突出重点,便于课后练习的落实。殊不知因为一开始就用石榴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当教者转入到下一环节时,孩子们还停留在回味石榴的味道,对于吃石榴还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完完全全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特点。

  如果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快速地完成开花和结果这两部分,最后再学习果实,把孩子的交流回味的兴致留到课后,也许会好点。

  如果先不出示石榴,而是让孩子们读文,品词,想象石榴的样子,用心去感觉石榴的味道,当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心理认识后再出示石榴,并让孩子们品尝,这时就能加深孩子们对石榴的认识。而外形,则完全可以在最后说一说,也许效果会更好。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 篇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0

  武进南宅小学 朱小燕

  《石榴》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今天听了蒋春梅老师执教的《石榴》一课,我有几点想法,很不成熟,而且,也是个人的浅见,供大家探讨。

  1、蒋老师能运用媒体,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但如果在课前能将网上的这些优美的图片重新进行组合,设计课件,那么在课堂上会充分发挥媒体的辅助作用,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句子。

  2、准确把握练习说话的契机。其实在无锡听课时,我也听了一堂《石榴》的第二课时的教学。那位上课的老师很会抓住学生练习说话的契机,通过学生图文结合,发挥想象,拓展说话,真正做到了语言的积累。如石榴花还是花骨朵时,老师让学生观察图,完成这样的句式填空:(  )的花骨朵,像(  )的小葫芦。然后学生练习说话。石榴花慢慢地开放,老师再问:“在小朋友的眼中,这刚开的小花,还像什么?”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各种各样的想象展现在课堂上:“像点燃的火把”“像小姑娘的裙子”“像小铃铛”“像羽毛球”等等。石榴花完全开放了,老师又问:“这时的石榴花又像什么?”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由这里我觉得这位教师很会找学生练习说话的契机,而且训练层层深入,学生好象有说不完的话。

  蒋老师课堂上也进行了说话的练习,但由于预设与生成相差太远,因此,使得这一环节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蒋老师要求同学们用“先……逐渐……最后”说句话,一看到这组词,我的心里就泛起了嘀咕:这怎么说呢?这时蒋老师有启发学生说:“比如早晨起来……”学生没经过多少思考就起来回答:“早晨起来,我先穿衣服,逐渐……?”学生哑然,怎么表达呢?这时才发现练说话的句式有那么点的错误。

  所以在课堂上设计练说话时要准确地把握好时机,确实有练说的价值,我们再去让学生说话,而且要指导得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语言的积累真正落实到实处。其实说来容易,但自己操作起来也很困惑啊,希望在语文教学中能共同学习,相互探讨,一起成长。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 篇7

  下面是三年级说课稿《石榴》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教材分析

  《石榴》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的家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第二自然段写在春天和夏天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的景象,重点写了石榴花的色彩和形态;第三自然段写在秋天石榴成熟的过程,重点写了石榴熟透后的形态;第四自然段写石榴子儿的形状与味道,表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本课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

  二、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之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读描写石榴的句子,初步理解拟人化的写法。

  4.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石榴生长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2.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以致用,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四、设计思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五、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1、课前板书课题:石榴

  2、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按一定的顺序出示本课的词语和短语,要求学生认读。

  (二)、 分段教学,逐步感悟。

  1、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课件,要求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叶子。(嫩绿、郁郁葱葱)

  (2)、要求学生说说在这样的叶子中又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花。(火红、多、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指导朗读。

  2、学习第三小节。

  (1)、随着季节的变化,教师很自然地引出石榴果。又由它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石榴成熟过程中颜色的变化。主要是掌握几个关联词的运用:先……逐渐……最后……。这里教师要加强用词的指导和朗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说说成熟了的石榴是什么样子,让他们试着用关联词“有的……有的……”练习说话。突出描写的方法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3、学习第四小节。

  (1)、通过听读想象,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读读书中是如何写的?玛瑙、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都是对石榴子儿的描写。

  (2)、让学生说说石榴的滋味。(酸溜溜、甜津津)并加强朗读的指导。

  六、 总结全文,延伸教学

  1、我们欣赏了石榴的生机勃勃的绿叶,竞相开放的花朵,俏皮可爱的果实,并且亲口品尝了它的滋味。你喜欢这石榴吗?作者也与你们一样,非常喜爱这石榴,更爱自己的家乡!

  此时我们再来看课题,你会在“石榴”的前面加上什么词语,来赞美石榴呢?( )的石榴?

  2、品尝一种水果,并模仿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 篇8

  目标设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用“先……逐渐……最后……”说一段话。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以及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抓住石榴花的色、形、多,指导朗读。

  2、帮助学生了解石榴成熟的过程和石榴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第三自然段最后两个拟人句的理解。

  课前准备:石榴实物,石榴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认真地读了课文,做到了正确、流利,但是这样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感情,细细品味课文,就像真的到了石榴园看到了石榴树一样。

  二、理清层次

  1、这篇课文介绍了石榴的哪些方面?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

  2、板书:花、果

  三、学习第二段

  1、课文第二节主要写了石榴的花,写得很美。请你自读第二节,看看石榴花美在哪儿?用“——”画下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词。

  2、指名回答,相机指导:板书:火红(石榴花的颜色很美,像火那样红,请同学们看,这就是石榴花(实物)颜色多么鲜艳!)

  密盛(“密”是什么意思?稠密,一朵花紧挨着一朵花,“盛”是什么意思?<旺盛>石榴花又多又旺,就是越开越密,越开越盛。)

  吹(出示实物):小喇叭一吹就响,石榴花怎么吹也吹不响,为什么课文中说“石榴花正鼓着劲儿在吹呢”?(1、样子有些像;2、石榴花开得很大,花瓣盛开着,就像能吹响一样)吹一首什么歌呢?

  3、石榴花真美,它的颜色鲜艳,形状可爱,开得又密又盛,我们要通过朗读,读出它的美。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要读出重音,请同学们先自己练习。

  4、点名读:相机指导,小老师范读、练读,指名读。

  老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看到了美丽的石榴花。

  三、学习第三段:

  石榴花美,石榴果就更有意思了。

  1、出示投影: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齐读)

  2、默读第3节,哪一句话写出了石榴成熟的过程?请你用铅笔划下来。

  3、板书:先……逐渐……最后……

  ①作者用上了这些词写出了石榴成熟过程中的颜色变化,这样写很有条理。

  ②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这个关联词也来说一句话,比如:日出时颜色的变化;春天树木叶子颜色的变化;果实从小到大的变化等等,同位互相说一说。

  4、成熟后的石榴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一读。

  ①这两句话写得太有意思了!作者把石榴当作什么来写?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你瞧,在作者的眼中,石榴是有生命的,像一个可爱的娃娃。石榴它不仅会笑、会动、还会说,这样写能使文章更生动。

  ②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③指名读,看他读得能让大家都喜爱上这些石榴娃娃吗?

  ④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要说出好,好在哪儿?(笑得多开心!)不太好,应该怎么读?

  ⑤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那活泼可爱的石榴娃娃,请看你的两张照片,哪一张石榴笑得咧开的嘴,哪一张笑破了肚皮?(看图)

  ⑥你们成熟了,你们是怎样扒开叶子张望,怎样向人们报告喜讯的呢?你们做做动作,说一说,同位互相表演一下,现在老师读句子,谁愿意到讲台前表演呢?(提示:“张望”是朝一个方向看吗?是只朝近处看吗?)(告诉大家什么喜讯?……)你的喜讯我听到了。

  下面请一位同学把第3小节连起来读一遍,看看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写出石榴成熟的过程的。

  五、学习第四段

  1、下面我们去摘一个石榴看一看,尝一尝吧!

  2、自读第四节,你认为哪些词写得好,请你用笔划下来。

  3、讨论交流:什么是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呢?老师剥开一个石榴,你看一看就知道了,石榴子儿有红的,有白的,还亮晶晶的,这就是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4、你尝尝什么味吧!(请两位同学来尝、说)你说得我们都流口水了。

  5、请大家有感情地练读第4节,看谁能读得有滋有味。

  6、读得真好,老师都流口水了。

  六、迁移练习:(出示桔子、香蕉、水蜜桃等水果)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水果,请你选择你最喜爱的一种,欣赏它们各具特色的外形,去品尝它们独特的味道,然后按照《石榴》这一课的写作方法把它写下来。

  板书:     16、石榴

  花:火红、茂密、吹

  果:先  逐渐  最后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按照石榴的生长过程(即: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来描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同时我认为也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此文结构明朗,详写了石榴的花和果(就这两者而言,果更为突出。)故在教学中重点应把握这两点展开。

  第二自然段写了枝条、嫩叶和石榴花,重点写出了花。分别写了花的色:“火红”;花的多:“越开越密”、“越开越盛”;花的形:“小喇叭”。写出了石榴的活泼、美丽,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石榴的美。

  第三、四自然段它的果实——石榴。主要写了它的两个方面:

  一、课文的第三节,写石榴的成熟过程及它的外形。它的生长过程是:结出小石榴——天天成熟——熟透了;它的外形(随着生长过程而变化):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对熟透了的石榴描写特生动: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此段写出了石榴成熟的欢喜,同时也是作者及农民伯伯内心的喜悦!此外此段也突出了石榴所特有的特征:即成熟后易破皮!

  二、课文第四节,写石榴子粒的形态和它滋味。此段学生易于掌握。但有一词“玛瑙”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我们可以找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段另有一重要训练项目——让学生仿写。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0

  里庄   毛红霞

  《石榴》一课,作者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时,吴老师运用直观效应,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等形式去理解词语,感悟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朗读与说写训练。在教学第三段中的石榴颜色变化时,

  教学时,吴老师出示实物舆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皮儿,观后交流感受。在教学第四段中,一些词语用得生动形象,如“玛瑙般”、“一颗颗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吴老师出示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子儿,观后交流感受,这些词单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接着,吴老师将石榴子儿掰开,让学生们一起分享。吃完后,问他们味道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有说酸酸的,有说酸中带点甜,吃完还觉得清爽无比。通过观察和品尝,学生不仅理解了描写石榴样子、颜色和滋味的词语,而且加深了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的诵读是比较成功的。

  另外,本自然段为学生写水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吴老师出示了很多水果图片,让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介绍一下自己所喜欢水果的颜色、样子和味道,并写成一段话,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 篇10

  一、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中能体会文中优美的语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初步理解拟人化的写法。

  3、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品尝一种水果写一段话。

  4、激发学生对石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会文中优美语句,知道作者介绍石榴的顺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时间:第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理清文章脉络。

  1、瞧,这是什么?引出《石榴》今天这节课咱们继续走近、熟悉《石榴》。先来复习一下课文中的生字词好吗?

  2、出示:

  这些生字词,还记得吗?

  抽出、仿佛、甚至、扒开、喜讯

  强调“甚至”这个词。

  3、瞧!这些词语写得多好呀,会读吗?

  酸溜溜、甜津津、

  驰名中外、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4、读得真好,再看,难度加大了,字多了,能读好吗?注意轻声

  郁郁葱葱的树叶火红的石榴花

  玛瑙般的子儿笑得咧开了嘴

  5、这个会填空吗?先默读课文,再填写。

  出示:这篇课文写了石榴树春天枝条叶子;夏天;秋天。

  指名填写,最后齐读。

  6、师小结并板书:

  是呀,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春天、夏天、秋天的顺序写了石榴树呀长叶、开花、结果,多有意思啊

  春天长叶

  夏天开花

  秋天结果

  7、师:这节课咱们就来仔细地读读课文,去看看春天、夏天、秋天石榴树都是什么样子的,好吗?

  (二)、研读课文,品读词句,体会写作手法。

  春天抽枝长叶

  1、师:打开书,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想想春天、夏天石榴树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一边读一边想,还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圈出来。

  2、交流春天石榴树是什么样子的?

  体会春天石榴树抽枝长叶的生机勃勃的样子。

  重点理解:抽出。(表示一下子很快;也看出生命力的旺盛。)

  (1)、通过做个动作理解。

  (2)、通过换词语理解。

  3、师:是啊,新枝嫩叶在这生机盎然的春天里长得多快呀!多好呀!

  指导朗读。

  夏天开花

  1、那夏天呢?把你最喜欢的地方给大家读一读,说一说。

  (1)对“郁郁葱葱”和“火红的”石榴花一句进行理解,同时借助图片图文并茂去感受石榴花颜色的美丽和开得旺盛。

  (2)指导朗读。

  (3)夏天的石榴花你还喜欢哪里呀?

  (3)自读第二句。从这句话里读出了什么?(从“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就挂满枝头”从这句话感受到花开得特别多。)

  (4)指导把那么有生命力,那么茂盛的景象读出来。

  (5)走近去看看……(生读)

  大家都喜欢这句话?为什么喜欢?(非常可爱)哪里看出的?

  (6)朗读体会把石榴花的样子比成了活泼的小喇叭的这样的打比方多形象啊!“活泼”“鼓着劲”这两个词的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花像小朋友一样的可爱。

  (7)(做鼓着劲的动作)指导把石榴花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2、师小结:像这样花开得那么多,颜色那么火红,你争我抢地开着,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课文中有一个词就写出了这样的画面,找找看!(热闹)

  播放图片,看图师领着背诵。

  3、师小结:孩子们,春天石榴树抽出了新枝,长出了嫩叶;夏天树上开满火红的石榴花,作者把石榴花比成了小喇叭,还把它们写得像小朋友一样活泼可爱,正鼓着劲在吹,这样的句子就是拟人句。拟人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感受到活泼、生机勃勃、可爱)

  秋天结果

  1、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小石榴是怎样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的呢?

  大家轻声地读读第三段,边读边想,并在书上划一划表示颜色变化的词。还有几个表示先后顺序的词?

  (“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2、再找找看哪些词写出了这些颜色的先后变化?

  (“先”、“逐渐”、“最后”)

  3、同学看图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说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

  4、孩子们,作者在描写中用上了“先”……“逐渐”……“最后”把石榴生长过程写得更加清楚了,这多值得我们学习呀!

  5、小石榴就是这样一天天长大的!一天天成熟的!那熟透了的石榴是什么样的?自己快到文章里去读一读,找一找。

  (1)熟透的石榴是什么样的?

  (2)看图读词句:咧开嘴的石榴。

  笑破肚皮的石榴,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3)指导把它们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4)从这些石榴娃娃……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拟人、可爱、喜爱)这些石榴娃娃在干什么?(急切、扒开、张望、报告)做动作。

  (5)嘘!你们听——石榴娃娃开口讲话了:农民伯伯快来呀!我们成熟了!……石榴娃娃们你们还想急切地报告什么?

  你们看这是什么样的石榴呀!(丰收的、可爱的……)

  (6)把成熟的石榴当成人来写,写得多生动,多有意思呀!让我们读着读着不由得笑了起来,我们一起来读好吗?(还可以加上动作演演石榴娃娃)

  品尝石榴

  1、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2、看图理解体会:玛瑙和石榴子的相似之处。

  它们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给你什么感觉?(团结、可爱……)

  3、指导读这句话。

  4、这句话是写石榴的——(剥开皮的样子)

  5、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给学生吃

  什么味道哦?

  指导读好这一段。

  6、师小结:今天咱们学习了枣庄的石榴,作者通过细心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拟人手法,让我们仿佛看到来了春天里生命力极强的石榴树,夏天像小喇叭一样火红的石榴花,秋天满树可爱的石榴娃娃。生动的描写不仅把石榴写得更加可爱,还把自己对石榴的爱对家乡的爱全部都表达了出来

  配乐自选课文朗读。

  (三)、回顾课文,总结写法,动手写写水果。

  同学们,作者先是仔细观察石榴子的样子,再写石榴的味道,写的时候还恰当地运用拟人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最后还亲口去尝尝,这样写出来的石榴啊,就非常讨人喜爱。今天咱们每人都带来了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对吗?

  (1)水果大拼盘:

  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先观察剥开皮时水果的样子。(看到了什么?可运用拟人手法,展开丰富的想像。)再放到嘴里尝尝味道。

  (2)生交流。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 篇1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以及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以及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三、课前准备

  自制的石榴花、课件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瞧,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什么来了?(生:石榴)谁能介绍一下石榴的样子或者是味道呢?(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想不想更多地了解石榴?这节课我们就去枣庄的石榴园看一看那里的石榴。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或者同学,还可以查字典。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 检查生字词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读书特别认真,生词会读了吗?(生:会读了)[出示课件]

  石榴、剥开、活泼、急切、咧开嘴

  喜讯、甚至、扒开、张望、甜津津

  师:先自已读一读试试。

  学生开火车读生词,读对了学生跟读一遍。(出现错误及时纠正)

  三、精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生词同学们都会读了,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看看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相信这一遍你一定会有收获,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生:学生分段读课文

  (其他同学把书捧好,认真听,听完别忘了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师:谁来告诉老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读书结果

  师:这些同学真了不起,自已读书就知道了这么多。同学们你们听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向我们走来了,小鸟在枝头歌唱,石榴树也被春姑娘唤醒了,春天的石榴树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同桌先交流一下。(播放音乐)

  生汇报交流结果

  (长叶、抽枝、发芽)

  师:枣庄的石榴也这样吗?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佛、讯、甚、甜

  2、师范写、生书空

  3、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小作者的家乡在——(生接读),那里有——(生接读)的石榴园。什么叫“驰名中外”?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块去这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看一看!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师出示开满了花的石榴树.请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相机读好“火红的石榴花”)

  让我们再走得近一点去看!(师出示一朵石榴花。)你瞧它长得特别象什么?你把它说得真是太可爱了,谁能读好这句话?师出示:“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2、这么可爱的花儿可不是一天两天就长成的,它们可是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才从石榴树上长出来的,请你赶紧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然后告诉老师,春天的时候石榴树发生了什么变化,到了夏天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3、同学们,你们瞧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生接读),长出了——(生接读)。这叶儿长得怎么样?老师送给小朋友一个词语“郁郁葱葱”。(读好词语)。

  4、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了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师多媒体演示)同学们,开了这么多够了吗?再开一些,够了吗?还不够?为什么?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师:刚才有同学发现叶子有变化,还有同学发现了石榴花,谁来读一读描写花的部分?

  学生读描写花的部分(教师贴两三朵石榴花)

  师:行了吗?(不行)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一朵朵、越开越密、越开越盛、挂满了

  师:你真细心,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的?自已读一读

  指名读(其它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不错,同学们想象到石榴树开满石榴花的情景了吗?感觉怎样?

  生:很美

  师:假如你就是一朵火红的石榴花,你会怎样把自已的美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呢?同桌再读一读试试,看谁读得更好.

  同桌互读

  师:谁愿意把自已的美丽展现出来呢?

  指名读(放音乐)

  [这位同学读得可真好,从你有声有色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现在我们来分角色读,男生读春天的石榴树,女生读夏天的石榴树。]

  师:夏天的石榴树很美,可是转眼间收获的季节到了,石榴树又有了新的变化,都有哪些呢?自已读书找一找

  生: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石榴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师:是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吗?老师呀真是粗心,打这段文字时出现了一个错误,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出示课件)[开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石榴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

  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生:应该是热闹而不是开

  师:这个词不改行吗?为什么?

  生:热闹说明花开的很多、很旺盛、把它当来写的。

  师:把改后的这段话读一读好吗?(学生读)

  师:老师发现你读一天天,突然慢了下来,能告诉老师原因吗?

  生:因为石榴不是一天长大的,而是慢慢儿长大,所以应该慢一点儿读。

  师:你理解的真好。同学们,石榴在成长过程中除了会逐渐长大,

  还有其它的变化吗?你们看老师的这两只石榴哪只是正在成长的,哪只是熟透了的?(出示石榴)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师:你怎么知道?石榴园里熟透了的石榴又是怎样的呢?读读下面的句子(出示课件)[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师:谁来读读听听?老师觉得绿黄色中的绿黄都是表示颜色,把黄字去掉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已经到了秋天,叶子应该发黄了。

  师:你们觉得这些石榴娃娃怎么样?可爱吗?那就赶紧读一读,读出它的可爱来。

  学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再读一读试试,最后一句还可以加上动作。

  学生自由读

  师:咱们男女同学比比赛读好吗?

  男女生分组读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在读书时,脸上笑眯眯地,看来都很喜欢石榴娃娃,再来读读课文第三段好不好?

  学生再读课文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多可爱的石榴娃娃啊,假如你来到石榴树下,看到一只只高兴的咧开嘴的石榴,你想干什么?

  生:我想吃.....

  师:那就赶紧摘一个尝一尝,(教师可以分石榴给学生尝一尝。)

  说说尝后的感觉

  师: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自已读一读,指名读

  教师小结:真好吃,有机会老师一定请你们品尝一下枣庄的石榴好吗?

  五、布置作业

  1、向父母介绍枣庄的石榴。

  2、比比谁的本事大,为石榴设计一句广告语,让所有的人听了都流口水。

  3、仿照第四段写一种植物的成熟过程。

  板书设计:

  颜色

  石榴 形状 特点(可爱)

  味道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 篇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石榴果实成熟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石榴的热爱。

  3、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品尝一种水果,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了解石榴果实成熟的特点;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仔细观察一种水果,品尝味道。

  投影片,石榴、橘子、香蕉等水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舌头体操,读准儿化音

  鼓着劲儿  一半儿  子儿 

  2、出示词语

  嫩绿  郁郁葱葱  黄绿色

  火红  越开越密  越开越盛  活泼  小喇叭  热闹

  咧开了嘴  笑破了肚皮  急切  扒开  张望  报告  喜讯

  玛瑙  紧偎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酸溜溜  甜津津  清爽无比

  指名读,说说有什么发现。

  二、过渡

  (指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春天,石榴树———到了夏天,树上便开出了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这些石榴花开得怎么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这些石榴花开得可真——热闹。可是我们不得不告别这些活泼、可爱的石榴花了。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引读第一、二句子。

  2、石榴的外表皮是怎样变化的?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指名回答。

  3、熟透的石榴是什么样的?看插图,说一说。

  4、看看课文是怎么写这些熟透了的石榴的,出示:

  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黄绿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1)指名读

  (2)你觉得这两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这里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

  (3)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是把石榴当作人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动形象、有趣活泼地描写出了石榴成熟的样子,让人不由得产生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

  (5)这些讨人喜爱的石榴娃娃会怎样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呢?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听了石榴娃娃这么一说,真想摘一个来尝尝是什么味道!

  2、出示:一个石榴

  (1)按步骤观察:外皮、剥开皮里面的子儿

  板书:样子  颜色 

  (2)请几位学生尝尝,说说是什么味道。

  板书:味道

  3、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出示指名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4、通过我们刚才的观察,你觉得哪些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5、齐读

  五、仿写

  1、过渡:我们也来学着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来写一种水果吧!

  2、指导

  剥开橘子外皮观察、品尝,仿照课文完成填空。

  出示:……,剥开(      ),只见(                              ),取下其中一个橘瓣(        ),(          )的。顿时感到(        )。

  3、提出要求

  可以仿写橘子,也可以写自己尝过的其他水果。

  4、学生练习写,教师巡视。

  5、反馈

  (1)指名读一读

  (2)师生共同根据实际情况对所读片段的用词、用句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六、总结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 篇1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6

  无语浪漫 发表

  学习了《石榴》一课,让学生写一种植物,这是学习写作的一个好机会。

  《石榴》一课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我简单地指导学生说,要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来写,仿照《石榴》一课的写法。

  习作交上来后,内容比较丰富,有写梨子,写桃子,写葡萄等等。其中出现了几个现象。

  现象一:有的学生语言简短,言而无物;这一类的学生不善于学习,不善于读书。

  现象二:有一部分学生完全按照课文的写法来写一种水果的生长过程,只是将其中的一些词语进行修改。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还是不错的,说明这一部分学生挺聪明的,三年级学习写作是起步阶段,学会模仿是基本要求。

  现象三:有一部分学生几乎是模仿课文语言,可是却像只馋猫只会偷吃,不会擦嘴,露出了马脚。如有一个写到:“我的家乡在枣庄,那里有驰名中外的梨子园。”《石榴》一课说“我的家乡在枣庄,那里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我们这个小山村根本不是“枣庄”,就算有梨子园也不会“驰名中外”,我建议将这个词改为“远近闻名”。再如,课文有一句“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有的学生写到:“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桃花。”这种学生可能是缺乏生活经验,或者是根本没有动脑思考,桃花是春天开的,这一点大家都知道的。

  我将这些现象向学生说明后,他们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又将一位同学写得比较独特有自己想法的习作念给他们听。附上她的习作:

  迎春花

  春天,迎春花开了,一朵朵金灿灿的.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涂了金片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美丽的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像姑娘配绿裙一样漂亮.

  夏天,花儿谢了,不过绿叶还是不甘示弱,变成更加葱绿.远远望去,就像一张绿色大床垫.近看,像是一个花蝴蝶的舞台,是专门设计的.

  夏妹妹刚走,秋姐姐就挥起那魔杖,把迎春花的叶子给换成枯色短裙,有一些还没来得及换上新装.可是最奇怪的是:居然,让我发现了一朵骄艳的迎春花,不应该改口为迎秋花了.风伴着秋来到了人间,风一吹,便于工作把枯黄的迎春花叶子吹了下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这句诗写得真好.没错,落红的确不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它化了变成泥土会保护花儿的.

  迎春花最怕过冬天了,风残酷地吹着,不像春,夏,秋那么轻柔地像母亲般的抚摸着它们.冬,不给它那碧绿得如玉,葱绿得如小岛,黄得如黄金的衣服穿了.不过,它深信离春天不远了,再大的困难都要敖过去,摔了就要爬起来.以前,它们也敖过了,现在也一定要敖过去,更何况以前弱小现在长大了.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 篇1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石榴果实成熟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石榴的热爱。

  3、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品尝一种水果,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了解石榴果实成熟的特点;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仔细观察一种水果,品尝味道。

  投影片,石榴、橘子、香蕉等水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山东的枣庄,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二.精读课文

  第2小节

  1.春天来了,想不想到这驰名中外的石榴园去看一看呢?请小朋友们读课文的第2小节,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描写石榴叶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石榴花的句子。

  2.交流

  石榴叶(指名回答,谁能读好,齐读)

  石榴花(指名回答)

  3.同学们,你们喜欢石榴花吗?说说石榴花什么地方吸引着你的。

  火红,密,茂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形状

  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花了吗?石榴花像小喇叭,你瞧,他正吹着乐曲呢!

  4.这么美丽的石榴花,这么活泼的小喇叭,让我们停下脚步来细细欣赏吧,让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齐读)

  过渡:石榴花真美啊!美得让人不忍迈开脚步!不要着急,石榴园里的美景多着呢!让我们赶快去看看石榴的形态吧。

  第3小节

  1. 引读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终于......

  2.我能不能颠倒?

  3.是啊石榴就是这样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一天天变换着外衣,先.......逐渐......最后......

  4.熟透的石榴高兴地笑了......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呢。(引读)

  5.看课件,理解“咧开嘴,笑破肚皮”

  6.理解“扒开”“张望”学生做动作。

  7.他们为什么高兴啊?他们向人们报告着什么喜讯呢?如果你是这个石榴,你会说些什么?

  8.多可爱的石榴娃娃啊,让我们再来感受这些可爱的石榴。(读)

  第4小节

  1.漫步在这美丽的石榴园里真是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特别是这可爱诱人的石榴,我们真是情不自禁想摘一个尝一尝。

  2.(老师剥开石榴)请同学们看课文的第4小节,看看石榴的里面是什么

  3.你看到了什么?闻味道,品尝

  4.书上是怎么写的呢,出示:

  让我们捧起书一起在朗读中品尝吧。

  三.仿写

  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橘子,请大家现在把它拿出来,刚才我们品尝到了酸甜可口的橘子,现在想不想来尝尝橘子的味道。

  1.看橘子的外皮,颜色,手感,闻闻

  2.剥开后像什么?形态 味道,品尝

  3.指导

  剥开橘子外皮观察、品尝,仿照课文完成填空。

  出示:……,剥开(      ),只见(                              ),取下其中一个橘瓣(        ),(          )的。顿时感到(        )。

  4.提出要求

  可以仿写橘子,也可以写自己尝过的其他水果。

  5.学生练习写,教师巡视。

  6..反馈

  (1)指名读一读

  (2)师生共同根据实际情况对所读片段的用词、用句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四.总结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 篇1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33

  读《石榴》这篇课文,被作者细腻的、生动的文笔所吸引。课文按春夏秋冬季节顺序来描写,每一段都美得有特色。

  薛老师抓住文章重点和难点,浓墨重彩,引领学生走进石榴园,尽情领略无限风光!

  1、词句赏析美

  薛老师通过美丽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品词析句。如“春天的石榴树”,先出示画面,说的石榴树。在多读句子,哪些词语写出了石榴树充满生机?细细品词,感悟用词的准确美和生动美。(光读词,感觉缺少整体的美。是否可以在学生朗读中相机渗透,有的放矢,不要割裂开来。与薛老师商讨。)

  又如“夏天的石榴花”,通过媒体播放,一下子让学生喜欢上了。薛老师就根据学生的朗读,相机指导朗读,做到了水到渠成。不露痕迹地赏析词语。“火红的石榴花”等等。

  2教学结构美

  薛老师钻研教材深刻,教学手段多样,显现了结构美。她巧妙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春天的石榴树,采用的是图文结合,朗读品词,感受充满生机的一幅画面。夏天的石榴花,播放动态画面,读出喜爱。想像说话。秋天的石榴果,体会颜色美,感受石榴成熟过程。熟透的石榴果,在读中想像画面。(配的音乐太抒情了喔!是否来点热烈奔放的?大丰收么!喜庆!)

  我感受到这份教案是十分完美的,肯定经过反复磨课。

  但总有些遗憾,总感觉还应上得更完美些!

  1老师的教学语言已经预设好了,能否说得更好些,以收到预期效果?

  2总的教学思路、流程有条有理的基础上,如何在教学细节上出彩,彰现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这两点,正是我所缺憾的,希望大家共同商酌!尽献智慧!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评陈晓燕老师的《石榴》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37122127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