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天涯浪子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微信扫码分享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精选15篇)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篇1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昨天,讲略读课文。此文是写师傅考三个徒弟画骆驼,看谁画得多,结果三徒弟创意最独特画出了数不尽的骆驼,得到师傅称赞的事。我们围绕着自读提示讲了三个问题后。忽然,脑中出现了备课时,没有的新想法:课文围绕谁画得多展开,那么课文中就出现了很多表示“多”的词语。忽然脑海中跳出了写话训练的念头。

  师:同学们,请大家在课文中画画表示多的词语?

  不一会儿,学生就兴高采烈地举手:最多、密密麻麻、许许多多、满、数不尽、说不清、连绵不断、连绵起伏(书不在身边,只记得这些。其中连绵不断和连绵起伏还是表示山的,所以我没有写到黑板上)。

  师:作者的词语多丰富,这些都表示“多”,却在一篇文章中没有一次一词重复使用。多了不起!如果请你用这些词语来说一段话,你们行吗?先想想

  学生们没过几秒,班上的孔维炎这个语言表达能力最强的孩子就举手了。

  孔:周末,我来到动物园。看到鸟语林的天上飞着数不尽的鸟,山上关着说不清的凶猛动物,……

  想不起来了。总之,贴切地用上了所有的词,大家都开心的鼓掌。

  我也很兴奋,当堂作文。

  师:我围绕观察蚂蚁,用上了所有的词。

  一天,我和女儿观察树下的蚂蚁洞。看到有许许多多的蚂蚁在树洞旁的土上来来回回地走。说不清有多少粮食被他们搬进洞穴。于是,我们想挖开看看。我们找来一根小棍,将一大块土翻掉,这下子数不尽的蚂蚁见到光亮后四处逃窜,吓得女儿“哇哇”大叫,跑得好远!这些密密麻麻的蚂蚁,好像在用行动无声地对我抗议!女儿也觉得不好意思,惹了祸的我们俩,又再一次把土填平,希望不会惊扰到里面的“蚂蚁王后”

  这下子,全班沸腾了。串词编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词语的趣味!顷刻间好多小手举起来了。但是,铃声也在同时响起了。讨厌的铃声!我心想。

  接着,班级出现了“哎呀”泄气声,我也很遗憾。兴奋的忘了自己站着的班长说:“没事,把它写日记上!”

  师:行吗?

  学生眼睛放光地说:行,还有的同学在点头。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篇2

  年级

  三年级

  科目

  语文

  教师

  陈文娟

  时间

  一课时

  课题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知识目标:a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

  b正确理解“密密麻麻、 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c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智能目标:a 思维能力        

  b 观察能力        

  c 自学能力        

  d 口语交际能力        

  e 朗读能力

  非智能目标:a 产生学习兴趣        

  b 肯定情感的培养        

  c 意志品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目标: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课外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仿写词语   弯弯曲曲   若隐若现 

  3、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4、给爸爸妈妈讲课文中的故事,在生活中寻找具有“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的事例。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只要一个课时就可以学完。课文内容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疑问开头。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问题“如何在一张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导入新课,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堂中来。问:你知道别人是怎么画的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到新课: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我紧接着问:那么你们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呢?学生们认真思考,举出了一些例子。结束时,我又以故事来总结:《深山藏古寺》的故事?让学生思考。作业也是课文的延伸:你还有什么方法画骆驼?不足之处:由于前面的课节奏慢了些,学生谈自己的生活体验的时间太少了。

  双向对称教学设计方案---第二部分:正文

  教学过程

  时间

  纵轴

  (分钟)

  素 质 元

  一、导入:

  (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

  (学生自由作答)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解疑)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借助字典或工具书理解字词。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  骆(luò) 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  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探究:

  1、三个徒弟分别是怎样画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找出画师的话,认真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我们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吗?有过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吗?

  曹冲称象       司马光砸缸  

  聪明的华佗     爱迪生救妈妈

  3

  10

  17

  5

  5

  非智能素质1:引起学生的兴趣、求知欲。

  智能素质1: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

  智能素质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智能素质3: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智能素质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智能素质5: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合作能力。

  智能素质6: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非智能素质2: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浓厚感情

  智能素质7: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非智能素质3: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心理体验,端正学习态度。

  知识素质1:学好本课词语,达到“二会”(会认、会读)

  知识素质2:学好本课生字,达到“五会”(会认、会读、会写、会拆、会用)。

  智能素质8: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素质8: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素质10:理解课文中心思想,培养探索能力,提高“内化”水平。

  技能素质1:提高朗读能力和朗读水平。

  非智能素质4:学生自选课文中的自然段并有感情的朗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素质1:通过理解“小徒弟以少胜多”的原因,让学生逐步形成、提高对“想别人没想到的”认识能力,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智能素质11: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思想品德素质2:德育与文学、生活有机整合教育。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篇3

  [情景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教育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文中的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只露出一个脑袋,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文章采用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教学时主要采用默读思考的办法,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从而真正理解老师所说的话,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从前有人给画师出了一个题目: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煞费苦心,精心绘制,有的画出群山绵延,露出古寺一角;有的画了山上茂盛的古木中露出古寺的塔尖;有一位画师也画了山,画了树,却不见古寺,只画了弯弯曲曲的山道和一位在山下小溪旁提水的老和尚。你们觉得哪位画师的作品最切“深山藏古寺” 的题意呢?

  2.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甲:第三个好,因为有和尚,那山上肯定有寺院。

  学生乙:第三个只有深山,没有古寺,不合题意。

  学生丁:我认为乙说的不对,第三个画师的“古寺”才是真正的藏起来了,前两个都能看到寺角或塔尖,那怎么算藏呢?难道你玩捉迷藏的时候还把头露出来吗?

  (众学生:哈哈哈……)

  师:说的太好了,虽然不见寺,但老和尚与古寺紧密相联啊,他下山取水,寺必在山中,真可谓“深山藏古寺”呢!同学们肯动脑筋,勇于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板题)

  二、学生默读思考,分析讨论:

  1.师:请大家默读全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写了一位画师的三个徒弟比赛,看谁画的骆驼多的事。

  2.分组讨论:你觉得哪个画得最棒,为什么?

  3.生自由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生甲:我认为小徒弟最棒,他最聪明,没费多大力气就画出了数不清的骆驼,那两个徒弟忙了半天累死了,可是画得再多也还是可以数得清啊。

  生乙:我觉得小徒弟好狡猾!(生笑)

  生丙:小徒弟的画既简单,又有新意,他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

  4.教师小结:

  刚才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说得也有各自的道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画师想的是不是和大家一样。

  5.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画师说的话读一读,读出画师对这位小徒弟由衷的称赞来。

  三、思维拓展:

  1.师:小徒弟的确是爱动脑筋,想出了别人没想到的好办法,聪明的同学们,你们也是一个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呢?

  2.生甲:我画一片大沙漠,一条小河,一只骆驼妈妈正在高兴地向她的孩子们招手呢!因为她找到水喝了!

  (师给予热情鼓励)

  四、学生质疑文中不解的词、句:

  1.师:学完了全文,大家还有什么不解之处吗?

  2.生快速浏览全文,自由质疑。

  (容易的问题可即兴采取生生互动解答,对于有共性的疑问可展开集体讨论后,教师再给予适当点拨)

  五、总结全文: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勇于创新,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聪明的曹冲巧称大象、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还有多少的发明家也正是从平时别人所想不到的事物中创造出奇迹的,只要我们肯想、敢想,就会有所发现。老师准备在教室后面的墙上开辟一个专栏,名叫“金点子”,同学们,快告诉你身边的小伙伴,你平时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好点子吗?谁的点子最多、最妙,他就是我们班当之无愧的“点子大王”。

  六、课外作业:

  1.把你的好点子在专栏中展示出来。

  2.评一评谁是你心中的“点子大王”。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整个课堂异常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有时候各说自己的观点,争得不可开交,但却有滋有味。部分学生思考的已经是别人没想到的了,再加上激烈的讨论交流,学生对画师的话这一难点理解可谓透彻。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一场“金点子”交流,可谓又把教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而“金点子”专栏的开辟和“金点子大王”评选的举措更是让“大胆动脑、勇于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一核心理念扎根到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也许会让孩子们在不断地创新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专家点评]

  虽然是一篇阅读课文,老师却上得很有新意,以读代讲,课内外结合,很好地用了教材,更可喜的是不断拓展了教材,挖掘出学生身边多彩的鲜活教材,通过思维拓展活动以及开辟“金点子”专栏、评选“金点子大王”,让“敢于动脑、勇于创新”这一核心理念得到升华。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篇4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故事:

  2、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3、交流读书经验。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 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赞?)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4.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的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是怎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不多(板书:两只 一只 另一只)

  5.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更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你还有什么好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6.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理解“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若  要是;你;好像)

  应选择哪一个,连起来说说意思。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

  (4)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练习说话。

  (5)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拓展延伸,丰富认识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1、《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2、联系实际: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多。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六、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师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篇5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这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也形象生动地突现了本组教材“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的专题。

  二、【学情介绍】

  本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从字、词、句三个方面进行预习的好习惯,并且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也能在字、词、句、段、篇等各方面对课文进行简单的质疑。初步掌握了独立阅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基本上能抓住重点语句表达比较浅显的个人体会。但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课外阅读量太少。

  三、【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3、以读引读: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历史故事。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中四字词语,理解体会画师说的那段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五、【教学重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制作课件ppt

  2.学生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教学活动 时间安排 设计意图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听) 1、 故事(心灵烛光)导入 (ppt)

  2、 顺势提问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读法

  3、 就课题质疑(预设:别人没想到的是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他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事?),相机板书在黑板右侧 

  4分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思) 1、初步检查预习:召集;多音字:禁,曲,数

  2、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3、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老师巡查,点拔,学生齐读)(ppt)

  7分钟 放手让学生自学,练习默读;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填补式地概括全文大意

  三、细读课文,直奔重点

  (拨—理)

  顺势衔接:小徒弟为什么赢得了画师称赞?

  a、找出三个徒弟画骆驼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和近义词。(根据《全程学练考》设计这一环节)

  b、分组讨论:画师说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自由说原因

  13分钟 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课后作业积累词语;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解决学习重点

  四、升华主题,突破难点

  (理—悟) 画师是怎样称赞小徒弟的画的?

  1、 抓住关键词句诵读最后两段,深入体会。

  2、 理解“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悟”词语和最后一个反问句: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6分钟 诵读体会,

  突破难点

  五、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p46页的学习伙伴说说你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哪些事?(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或者说说你自己读过的类似故事,并且讲述自己从这个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2、引读《买椟还珠》。

  3、教师推荐书籍。 9分钟 以读引读(结合学校“读历史故事,评书香少年”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故事)

  六、总结 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1分钟 

  五、作业布置

  (1)《全程式学练考》第12课

  (2)阅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历史故事,简写读后感(阅读评价表)

  (3)想一想,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完成课文中老师的考题(3号本)

  (4)按要求预习第10课

  六、板书设计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篇6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在教学中就是达成“三维”目标。《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学习朗读,表达;提供平台,引导学生在默读中边读边想,发挥联想与想像,练习说、写。在抓好语文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巩固和提高。

  【教学内容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新课标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材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直接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习,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我们知道第三组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些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的一些方法。例如《画杨桃》告诉我们,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那么《想别人没想到的》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 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 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3、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5、 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6、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

  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8、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9、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看出来的?

  10、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11、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道理说出来。

  12、 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通过这个故事后,作为大徒弟和二徒弟非常不服气,纷纷要求师傅再出一道题,于是画师又出了这样一道题——画风,看看谁画的风大。

  指名发表意见,假如是你准备怎么画这幅画?(学生画画、评画)

  (五)、总结道理:

  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六)推荐作业:

  1、你也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吗?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

  2、回忆一下你学习过的课文,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充气雨衣等故事,学习他们的创新经验。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很多       有限

  二徒弟  许多       有限               }创新

  小徒弟  两只       以少代多 (妙)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篇7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篇8

  [设计理念]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渗透着创新思维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既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同时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的价值引领;在尊重文本价值的同时,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本设计从教学要求出发,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导读中的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感悟语言,学会表达。为了丰富阅读及提升文本认识。补充相近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默读中发挥想象,练习口语表达。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

  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这是“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青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教师生动地讲述课件中的故事,让学生注意听)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么一见十分欢喜,当众表扬了他?

  在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可作如下总结,并以此过渡到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对呀,有香气的地方才会如此吸引蝴蝶来,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说明马蹄很香,这正好表达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意思。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表扬。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

  3.教师随机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并引导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依然对故事充满好奇,用一个类似的故事激趣导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能得到集中,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照学习要求自学课文。

  师用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并给足阅读时间引导学生按照学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

  骆(luó)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召(zhào)集

  连绵(mián)不断

  若(ruò)隐若现

  恰(qià)好

  (2)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提示:“骆驼”的“驼”应读轻声;“连绵不断”和“连绵起伏”是一对近义词;举几个第一个和第三个含“若”的四字词语,如:若有若无,若即若离,若明若暗等进行词语积累)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最多。大徒弟,二徒弟_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_徒弟_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称赞。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初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把握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并学会讲清一件事要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默读课文,找出三个徒弟的画的不同表现意图,并圈出重点词语进行说明。

  (学生在自读自画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到学生中间了解自学情况,并为交流汇报作好准备)

  2.交流阅读感受,重点感知三位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画满)

  猜想:大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让学生报出具体的数字)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板书:许许多多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请学生报出具体的数字)

  (3)三徒弟怎么画的?画了几只骆驼?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板书:两只)

  指名读后问: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3.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引导学生讨论:在你看来,三个徒弟的画,哪一幅表现的骆驼更多?

  (4人小组讨论,并用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进行评价交流)

  (2)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而三徒弟画得少,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

  (3)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先让学生读一读画师的话。然后理解“若隐若现”。

  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

  再读画师评价小徒弟的话,并通过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

  4.从大徒弟与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大家一定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那么大徒弟与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恍然大悟)

  理解了“恍然大悟”之后追问:他们“悟”到了什么?并用“原来……”练习表达。

  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出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与他们相比,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究竟会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通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何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深层意义。另外,在语言训练方面,是通过学生默读课文、感悟词语以及运用关联词语表达等手段,来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课外延伸,丰富认识

  1.拓展引导。

  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譬如,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让画师们用画表现出“深山藏吉寺”的意蕴。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画师,又会用怎样的方法予以表现呢?请同学们想想。然后来讲讲。

  2.学生自由发言。(对于有创意的学生随时表扬)

  3.揭谜巧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当时的画师是怎样画的呢?

  (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更能体现出“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并简要说明理由。

  3.联系实际。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说给大家听听。

  4.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第一个步骤,不仅在于抛砖引玉,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二个环节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的重要性,旨在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篇9

  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材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学生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巩固和提高。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故事,所以今天又带来了一个,想听吗?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非常喜欢画画。每当选拔人才的时候,他常常会让前来考试的人根据他所出的一句诗画一幅画。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皇帝没有一个满意的。但是,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同学们,为什么皇帝刚开始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又连声叫好呢?

  师:对,因为最后一幅画的作者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画法,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板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参照课文前面的提示语首先进行三读:(读准确、读流利、读感情)

  大屏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师:老师看大家已经把生词画出来了,请同学们看大屏上的词语,你能准确地读出来吗?

  大屏出示:召集    连绵不断    连绵起伏    半截   

  恰好    若隐若现    恍然大悟    称赞

  师: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

  师:刚才同学们都已经读了课文,有谁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老师根据大家刚才讲的归纳整理了一下(大屏出示),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三、默读课文,分组讨论

  师:画师让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看谁画的多。那么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呢?倒底是谁画的多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并完成这个表格。

  1、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考题:

  徒 弟

  画 了 什 么

  自我感觉

  画师评价

  大徒弟

  二徒弟

  小徒弟

  2、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画师的称赞?

  3、你们还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呢?

  师: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这不恰恰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变换句式)

  师:谁知道“若隐若现”是什么意思?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扮演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个徒弟的画好不好?

  师: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师: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师:让我们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师:如果你是大徒弟或二徒弟,你会对小徒弟说什么呢?谁来表演一下。

  3、你们还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师:同学们,课文中作者不急于告诉我们该怎样画出最多的骆驼,而是一步步地展示三个徒弟所画的画,让人迫不急待地往下读,最后揭开奥秘,说明小徒弟画的是最好的,这种写法是: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四、感悟道理、升华主题

  师: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把你的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好吗?

  师:同学们,通过这个故事后,其实大徒弟和二徒弟并不服气,纷纷要求师傅再出一道题,于是画师又出了这样一道题——深山藏古寺。假如是你你准备怎么画这幅画?可以小组同学商量一下。

  出示三个徒弟的画,分小组讨论点评,再指名点评。

  大徒弟:一座茂密的森林里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二徒弟: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小徒弟::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师:画师的小徒弟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事,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呢?或者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是写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师:其实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课下请同学们也收集一些创新故事,和同学们交流好吗?

  五、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不满意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不满意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称  赞

  (妙在创新)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篇10

  今天是略读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我和孩子们在课堂上享受到了思维的快乐。

  课堂伊始。我就板书:筷子。请学生开始写出,筷子的用处,看谁写得多。目的是给学生体验来理解题目的意思。学生纷纷写,我呢环视了一下,你瞧还真多呢。我不出声。三五分钟后,有学生举手了。一口气说了三种:夹菜,烤肉串,烫的时候搅拌。有补充的举手!

  我说。一下子教室里小手如林。你瞧:可以作为种花时测量,可以牵牛花的攀延的,可以是小棒,可以是模型,可以是鸟笼的柱子,可以夹垃圾,可以挂毛巾,可以做衣架,可以测量水的深度,可以松土,可以烧火,可以疏通水管,可以作为倒酒的引导,可以是刮除口香糖渍,可以做妈妈的卷发筒,可以是火炬,可以打毛衣,可以绕毛线,可以开啤酒瓶。。。孩子们真的是绞尽脑汁来思考了,你看思维的触角已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如果给他们时间可能还可以想出更多用处。可是时间有限,我采访了几个没有举手的孩子,他们都说,原来他们有很多用途我没想到的,我现在很佩服同学们,以后也要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了。很顺利解决了课题的理解: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自己提出了学习要求:读通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自己想办法;默读思考自学提示上的三个问题。学习就这样自主的开始了。我要做的就是发现不够会的孩子指点一下,然后交流。

  第二环节,体会画师的称赞。我选择了两个孩子扮演大徒弟和二徒弟。其他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画师,你会对他们说什么,用上“虽然......但是......”哈哈,你瞧学生1说,你们俩虽然画了很多骆驼很辛苦,可是你们的骆驼还是可以数尽的,而小徒弟的画上的骆驼是数不尽的所以他胜你们一筹;生2说:虽然你们费尽心思画了很多骆驼,可是你们的画面没有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生3说,大徒弟二徒弟,你们瞧小徒弟多有创新精神呀,想别人没想到的,所以目前胜你们一筹,虽然这次比赛你们俩输了,但是我相信下次你们一定会更用心,吃一堑长一智么。好一个画师啊。师:两徒弟,你们听了怎么想?生:我们一定向小徒弟学习,画之前一定要好好构思,画出别人没想到的画。好!三个月后,画师又要考考三个徒弟的长进了,出题:“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十里蛙声出山泉”,这都是别人画过的,不稀奇!现在我们要自己出个题画一画“离离原上草”。徒弟应战么?明天交卷。一节课,孩子们都在想别人没想到的,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中也有思维的快乐。

  这应该不算课堂实录,只是我的一课一得而已,所以我在其之上加了引号。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篇11

  [情景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教育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文中的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只露出一个脑袋,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文章采用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教学时主要采用默读思考的办法,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从而真正理解老师所说的话,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从前有人给画师出了一个题目: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煞费苦心,精心绘制,有的画出群山绵延,露出古寺一角;有的画了山上茂盛的古木中露出古寺的塔尖;有一位画师也画了山,画了树,却不见古寺,只画了弯弯曲曲的山道和一位在山下小溪旁提水的老和尚。你们觉得哪位画师的作品最切“深山藏古寺” 的题意呢?

  2.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甲:第三个好,因为有和尚,那山上肯定有寺院。

  学生乙:第三个只有深山,没有古寺,不合题意。

  学生丁:我认为乙说的不对,第三个画师的“古寺”才是真正的藏起来了,前两个都能看到寺角或塔尖,那怎么算藏呢?难道你玩捉迷藏的时候还把头露出来吗?

  (众学生:哈哈哈……)

  师:说的太好了,虽然不见寺,但老和尚与古寺紧密相联啊,他下山取水,寺必在山中,真可谓“深山藏古寺”呢!同学们肯动脑筋,勇于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板题)

  二、学生默读思考,分析讨论:

  1.师:请大家默读全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写了一位画师的三个徒弟比赛,看谁画的骆驼多的事。

  2.分组讨论:你觉得哪个画得最棒,为什么?

  3.生自由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生甲:我认为小徒弟最棒,他最聪明,没费多大力气就画出了数不清的骆驼,那两个徒弟忙了半天累死了,可是画得再多也还是可以数得清啊。

  生乙:我觉得小徒弟好狡猾!(生笑)

  生丙:小徒弟的画既简单,又有新意,他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

  4.教师小结:

  刚才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说得也有各自的道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画师想的是不是和大家一样。

  5.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画师说的话读一读,读出画师对这位小徒弟由衷的称赞来。

  三、思维拓展:

  1.师:小徒弟的确是爱动脑筋,想出了别人没想到的好办法,聪明的同学们,你们也是一个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呢?

  2.生甲:我画一片大沙漠,一条小河,一只骆驼妈妈正在高兴地向她的孩子们招手呢!因为她找到水喝了!

  (师给予热情鼓励)

  四、学生质疑文中不解的词、句:

  1.师:学完了全文,大家还有什么不解之处吗?

  2.生快速浏览全文,自由质疑。

  (容易的问题可即兴采取生生互动解答,对于有共性的疑问可展开集体讨论后,教师再给予适当点拨)

  五、总结全文: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勇于创新,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聪明的曹冲巧称大象、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还有多少的发明家也正是从平时别人所想不到的事物中创造出奇迹的,只要我们肯想、敢想,就会有所发现。老师准备在教室后面的墙上开辟一个专栏,名叫“金点子”,同学们,快告诉你身边的小伙伴,你平时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好点子吗?谁的点子最多、最妙,他就是我们班当之无愧的“点子大王”。

  六、课外作业:

  1.把你的好点子在专栏中展示出来。

  2.评一评谁是你心中的“点子大王”。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篇12

  教学说明: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文章告诉人们: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在教学中,我本着“以导促学、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让学生把在学习精读课文中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本课的阅读实践中,借此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感悟、自主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课堂生成的主要部分。在导学过程中,我先以“导读提示”的两个问题为引擎,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找句、读句、看画、评画等途径形成自已的初步感悟;然后让学生带着感悟去朗读、品味、理解画师的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性训练,以进一步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2.通过读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懂得要多动脑才能有创新的道理。

  3.结合生活实际,树立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难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欣赏课件:绘“藏”

  2.揭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明确导读要求

  出示: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三.学生自学,解决第一个问题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生字新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小结

  四.学生自学,解答第二个疑难。

  1.出示:默读课文,用“——”画出三个徒弟作画的句子,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研读课文,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情况,指导朗读。

  ⑴指名回答,相机出示三个徒弟作画的句子,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情,以情促读。

  ⑵结合三幅画分析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⑶出示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指导朗读。

  4.谈谈学完课文后的体会。(板书:多动脑  有创新)

  五.拓展延伸,感受创新

  1.欣赏课件:传“香”,说说你会怎么画“香”。

  2.说说你平时有没有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

  3.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必做)

  2.请你以“我想设计一种新的……”为开头写一段话。

  3.试着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多的花。

  (二选一)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篇13

  三维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设计理念:《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渗透着创新思维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既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价值引领,由此,本设计从教学要求出发,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导读中的主要问题,自主探究,重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画师的称赞,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让考生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青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沾着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教师生动地讲述课件中的故事,让学生注意听)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麽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作总结:对呀,有香气的地方才会吸引蝴蝶来,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说明马蹄很香,这正好表达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意思。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欣赏。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师相机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对故事依然充满好奇,用一个类似的故事激趣导入,能激发学生的 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学习要求自学课文。

  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初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词语)

  (2)交流词义,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多。大徒弟------------------,二徒弟----------------------,而 三徒弟---------------------,却得到画师的高度称赞。

  让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把握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默读课文,找出三个徒弟的画的不同表现意图,并圈出重点词语进行说明。

  2、交流阅读感受,重点感知三位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指名读(板书:密密麻 麻   画满)

  猜想:大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怎么画的?画了几只骆驼?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板书:两只)

  指名读后问:小徒弟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3、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引导学生讨论:三个徒弟的画,哪一个表现的骆驼更多?

  (学生讨论,并用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进行评价交流)

  (2)重点理解画师的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学生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若隐若现”

  思考: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

  再读画师的话,通过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

  4、从大徒弟与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大家一定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那么大徒弟与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从哪个词看出来?(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出的数目毕竟是有限的,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何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深层意义。同时,通过学生默读课文、感悟词语以及运用关联词语表达等手段,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1、联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或见到过哪些“别人没想到的”事情?

  2、学生广泛思考交流;教师相机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聪明的华佗,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等,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创新之处。

  3、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平时要多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拓展开去,联系实际,大胆想象,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篇14

  一、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都是在用具体的事情来说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想别人没想到的》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根据这样的教材理解,制定了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何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画师的话,来体会小徒弟画的巧妙之处。

  二、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通过讲述故事引起学生思考,并且因此引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学习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用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并给足阅读时间引导学生按照学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听录音,学习朗读。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想一想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画出文中使你感悟最深的句子。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画师给徒弟们出了个什么题?三个徒弟分别是怎么画的?用笔做上不同的记号。

  (2)三个徒弟谁画的骆驼最多?为什么画师称赞小徒弟的画?

  (3)从三个徒弟画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1)大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画满、很小很小的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板书:许许多多骆驼头)   

  (3)小徒弟怎么画的?画了几只骆驼?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板书:只、几条线、两只)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而三徒弟画得少,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不满意,反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

  3、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读画师评价小徒弟的话,并通过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  

  4、从大徒弟与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大家一定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那么大徒弟与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恍然大悟) 理解“恍然大悟”

  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出的骆驼数都是能数清的。与他们相比,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究竟会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

  <四>、课外延伸,丰富认识  

  拓展引导。   

  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让画师们用画表现出“深山藏吉寺”的意蕴?请你选一选,并说说理由。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联系实际。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说给大家听听。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   

  3.总结: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三、教学中的得与失。

  得:

  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清楚,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师教态较和蔼大方,时间把握较好。

  3、注重了知识的拓展,课外延伸。

  4、师生配合较好。

  失:

  1、心理素质较差,在刚上课时有些慌乱,致使讲故事时有些词不达意;已准备的认读词语和词语拓展也忘记了。

  2、由于对电脑操作太少,在放课件的过程中,不是特别顺利,有些部分没有放给学生看。

  3、学生发言不是很积极。

  归根到底,最主要的还是自己以后要提高课堂上的应变能力,想办法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习,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一定都知道吧。当他的小伙伴不慎掉入又大又深的水缸之中,其他的小朋友吓得束手无策,司马光却想到别人没想到的办法,让身处险境的小伙伴 安然无恙,多么令人钦佩啊!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这样的故事。

  (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自学情况。

  三、随问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小黑板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谁读懂了第一个问题?汇报一下:(指名汇报,相机朗读)

  ⑴ 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 (板书;很多小骆驼)   

  ⑵ 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⑶ 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那么你们认为谁画得好呢?(生答小徒弟)看来同学们有画师一样的眼光。可大徒弟二徒弟明白吗?(不明白)

  从哪里看出来的?此时他俩可能会怎么想呢?(生想象说)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请你们当小画师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 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 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9、联系实际生活说说你有过的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1、《深山藏古寺》: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藏的?

  2、讲讲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如《爱迪生救妈妈》《曹冲称象》《踏花归去马蹄香》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不满意)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 有限]

  画师(不满意)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有限]    

  (称   赞)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无限]

  (妙在创新)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386041272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