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燕子专列》说课稿

《燕子专列》说课稿

漫游诗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燕子专列》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

《燕子专列》说课稿(精选5篇)

《燕子专列》说课稿 篇1

  一、领悟教材、确定目标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第六册第二组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单元要求是要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想想为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什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获救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

  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懂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使学生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难点:领会描写恶劣气候和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二﹑生为主体,选择教法

  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读读议议,互动交流,真正奏响了“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采用多种形式地读,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培养能力,指导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1、课外预习为提高自学能力服务。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重点,三年级的学生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课的字词学习将由学生在家预习完成。

  2、在读中学会找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理清课文思路,以读促理解;学习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要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义的能力。

  3、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默读,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通过范读课文,披文入境,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以其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2、教师用鼓励性地语言:“这么感人的故事,谁愿意来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读书,并提出读的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找一找燕子需要专列送的原因。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出示文字: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简单了解冒号的用法,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观看图片,学生谈此时的心情(着急、担心等);再次朗读。

  2、教师引导学生:这群疲劳的、饥饿的、寒冷的燕子,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却得到了政府的关心保护,用专列运送到温暖的地方去。能做出这样的决定真是(生:了不起!)汇报交流时再抓住两个感人的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感悟居民们的了不起: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出示带点的词。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通过多次的朗读了解普通的居民不畏严寒、以极大的热心和热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动。学生在读中议、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自读自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感悟贝蒂的了不起: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冻僵、僵硬、皑皑白雪、冻得通红”,感受到贝蒂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为弱小的、更需要保护的燕子,进一步感受了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的爱心。

  课文中的含蓄的词语、深刻的句子、精彩的场面、生动的意境,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的朗读,才能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读是发展语言的一种最经常的重要手段。课堂应该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

  3、想像说话,升华情感。

  (1)你想对贝蒂说些什么?

  (2)假设你是当地媒体的一名新闻记者,你会怎么播报这则新闻?

《燕子专列》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燕子专列》。根据我对这一课的执教,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目标,三、说学情,四、说教法,五、说流程,六、说反思。

  一、说教材

  《燕子专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和燕子有关的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欧洲的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时许多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它们送到火车站,并用带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整篇课文凸显了保护动物,敬畏生命,创造人类和谐的时代主题。

  二、说目标

  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懂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使学生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难点:领会描写恶劣气候和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三、说学情

  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读读议议,互动交流,真正奏响了“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采用多种形式地读,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1、课外预习为提高自学能力服务。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重点,三年级的学生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课的字词学习将由学生在家预习完成。

  2、在读中学会找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理清课文思路,以读促理解;学习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要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义的能力。

  3、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默读,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五、说流程,

  下面我重点说一说教学流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喜爱之情;(二)、品读词句,体会怜悯之情;(三)、层层研读,感悟关爱之情;(四)、拓展延伸,升华博爱之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喜爱之情

  新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段燕子自由自在生活的视频,吸引每一个学生的目光。同时,我再配以一段生动的解说词:同学们,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是人类的朋友。瞧!她们来了,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灵动的天空,为大自然划上了一道美丽的音符。她们伶俐、她们活泼!它们还是害虫的克星呢!)当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发起来之后,我及时谈话导航:“同学们,多可爱的小燕子啊!可是,就是这春天的精灵,想要赶来与我们团聚的时候,在欧洲的瑞士,它们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怎么办?咱们赶快去看看吧!”随后自然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为学生学习本文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同时,教师富有激qing的话语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开启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二)品读词句,体会怜悯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点词句,我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质疑,以重点问题引入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板书“燕子专列”这一课题后,我便引导学生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心中出现了什么疑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很快提出:为什么会有“燕子专列”?燕子会飞,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等诸多问题。我以“燕子会飞,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为突破口,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了平台,确立了探究的方向。学生通过读、思、勾、画等多种方式,快速抓住重点,捕捉语言文字信息。品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词语进行探究,让学生深刻感受燕子饿、累、饥的艰难处境。为使学生动情的进入角色,真正与文本对话,和饥寒交迫的小燕子对话,我借助一段视频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定情景中。当播完这段视频以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想象小燕子的处境如此艰难,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让学生的情感心弦得到拨动,感情得以勃发,从而产生对燕子的同情,怜悯之心。在学生感情自然流露之时,我再加以朗读指导,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朗读文本,读出自己心中的不同感受,从而使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三)层层研读,感悟关爱之情

  接下来便进入了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小环节:一是角色体验,表达感激之情,二是自主研读,感悟关爱之情。

  首先进行角色体验,目的是要表达燕子的感激之情。

  当学生体会到燕子的可怜之后,我及时引导:多可怜的小燕子啊!它们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一段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让他们知道小燕子获救了。接着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表达感激之情:假如你是小燕子,你想感谢谁?为什么?怎么感谢?当然这一个问题不需要学生马上回答,而是必须先让学生研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之后才能回答,这样设计实际上是要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自主表达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进入角色进行深入的研读之后,我再根据学生的研读情况进行指导,在这里主要是体现“顺学而导,由学定教”这一教学理念。第二、三、四自然段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从政府、居民和贝帝三个层面表达爱心,他们是三个不同层面的代表,并且由大到小,由高到低。在三个层面的感悟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他们的角色——“小燕子”的体会和感受,充分表达感激之情,在表达感激之情的同时深刻领会人们的关爱之情,这样将人们对燕子的关爱,燕子对人们的感激融为一体,让抽象的“爱”,可以真实地触摸,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在语言和精神上的双赢。

  其次进行自主研读,目的是要感悟人们的关爱之情。

  在具体的研读指导中,我的设想是根据学生的角色体验,来导出研读的对象。当然,主要是要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来定,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交流,学生想感谢谁,就引导研读相关的段落,然后教师加以点拨和朗读指导。

  在感悟政府的爱心时,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政府决定下得快,呼吁快。围绕“呼吁”这个重点词语,可以让学生模拟当一回播音员,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体验政府对燕子的关爱之情。有了这个具体的交际情境,人类对燕子的关爱也变得真实起来。

  在感悟居民的爱心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句“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进行深入研读,引导学生透过“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这几个重点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加深对居民爱心的感悟,并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在感悟贝蒂的爱心时,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最为感动的地方进行交流。也可以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想象贝蒂是怎样救小燕子的?她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从而感受贝蒂对燕子纯真的友情。

  当然还可以进行拓展,比如老奶奶怎么救小燕子的,小学生怎么救小燕子的等等,从而深入领会“关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博爱之情

  当学生真正感受到人们的关爱之情以后,课也就接近尾声了。这时,我适时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在歌声中我激qing号召:“同学们,让我们在爱的旋律中记住:请爱护小鸟、爱护生灵、爱护生命,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通过激qing的话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最后,我让学生把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给瑞士政府,给瑞士人民,给贝蒂,给燕子,给身边的人都可以,从而使爱得到延伸。就这样,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新课结束了。

  六、说反思

  最后说一说教学反思,反思本课教学,我较好的体现了“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我始终以一个“情”字贯穿全文,在 “创设情境,激发喜爱之情”、“品读词句,体会怜悯之情”、“自主研读,感悟关爱之情”、“拓展延伸,升华博爱之情”的环节中,层层深入,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凸显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学中让学生在品读、研读的过程中融入文本,让学生主动地读、自觉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和美的熏陶,在读中培养语感。同时,通过多次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角色体验,引导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整堂课营造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对话、开放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真实、朴实、扎实”,将是我追求的教学的最高境界!

  谢谢大家!

《燕子专列》说课稿 篇3

  一、领悟教材、分析学情、确定目标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第六册第二组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标”关于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和“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词句、精彩句段”。本组课文的单元要求是要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想想为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什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获救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

  中年级的孩子们比较喜欢钻研故事,喜欢有悬念的故事。所以,《燕子专列》这篇课文的吸引力就很大了。如何让大部分学生在小故事中更进一步地学习到其中的寓意呢?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懂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使学生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难点:领会描写恶劣气候和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二、设计理念

  一切语文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只有先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流利了,才能够继续进行其它的学习。因此,我采用以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去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生为主体,选择教法

  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读读议议,互动交流,真正奏响了 “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采用多种形式地读,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 、培养能力,指导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1、课外预习为提高自学能力服务。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重点,三年级的学生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课的字词学习将由学生在家预习完成。

  2、在读中学会找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理清课文思路,以读促理解;学习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要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义的能力。

  3、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默读,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说起,从专机,专款,专家说到专列.

  温总理赶到灾区乘坐的飞机叫————专机;各级财政,单位专门用于救灾的钱款叫————专款;在抗震救灾医疗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的人————专家;专为救灾物资开出的列车————专列。

  二、精读课文

  (一)感受恶劣的环境

  先是学生默读,在书上找出来。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然后是同桌合作学习。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然后交流。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简单了解冒号的用法,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观看图片,学生谈此时的心情(着急、担心等);再次朗读。

  (二)政府救燕子

  着重于一个词的理解“呼吁”,瑞士政府是怎样救燕子的? “立即”说明了什么?通过广播通过电视告诉大伙号召大伙寻找燕子,课文里有个词语叫————呼吁。再设置情景:如果你是电视台记者、广播员会怎么呼吁?让学生现场模拟播音员呼吁.

  (三)居民们救助燕子

  汇报交流时再抓住两个感人的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听到呼吁后,居民们是怎样行动的?先学生自由说,再对照书上的段落朗读。

  2、引导理解居民们的爱心,有哪些人去找燕子了?(引导从年龄、职业等方面说)理解“纷纷”。反复朗读重点段。

  出示带点的词。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通过多次的朗读了解普通的居民不畏严寒、以极大的热心和热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动。学生在读中议、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自读自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3、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贝蒂的可贵行为。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冻僵、僵硬、皑皑白雪、冻得通红”,感受到贝蒂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为弱小的、更需要保护的燕子,进一步感受了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的爱心。

  课文中的含蓄的词语、深刻的句子、精彩的场面、生动的意境,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的朗读,才能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读是发展语言的一种最经常的重要手段。课堂应该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

  (四)燕子致谢

  1、这些曾经濒临死亡的小燕子呀,现在坐上了专列,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如果你就是其中一只幸福的小燕子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呢?丰富的想象激发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又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前苏联优秀教师阿英那什维里曾说:“学生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想象说话也是如此,当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步入其境,真情萌发时,学生的火种就会点燃起来。

  三、拓展延伸

  1、爱心专列

  燕子专列正徐徐启程,这仅仅是燕子专列吗?这还会是装载什么的专列呢?引导出爱心专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精神影响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2、养鹤姑娘徐秀娟的故事。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配上丹顶鹤优美的身姿,加上感人的旋律,激起学生无限的深思-------爱护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燕子专列》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燕子专列》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五册第七组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饥寒交迫的燕子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它们送到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很感人,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

  本课的教学设计基于以下教育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从“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呢?”这个问题入手,设疑、解疑,重点研究救助燕子的多个层面,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实践,在与文本的多次接触中感受政府、人们对燕子所表现出来的博大爱心,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幻灯)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懂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增强爱护动物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和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

  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所以,在教学方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提问导入、品读感悟、朗读指导、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本课,我引导学生运用了以下学习方法:品读感悟、自主学习、情感体验、情境想象。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以“爱”的情感为主线,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喜爱之情;

  (二)、初读悟文,体会怜爱之情;

  (三)、层层研读,感悟关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博爱之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喜爱之情

  新课开始,我和孩子们谈话交流对燕子这种候鸟的了解,然后创设情景:孩子们,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灵动的天空,为大自然划上了一道美丽的音符。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小燕子》视频(播放视频),吸引每一个学生的目光。当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发起来之后,我及时谈话导航:“同学们,多可爱的小燕子啊!你们喜欢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它们。”自然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板书:燕子专列)

  这一设计,为学生学习本文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开启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接下来,解读课题:什么是“专列”?先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回答,再进一步利用一些图片帮助孩子们在类比中理解:专列就是专门接送重要的乘客,专门送货的列车。然后我以“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呢?”这个问题为突破口,为学生走进文本确立探究的方向。

  (二)、初读悟文,体会怜爱之情;

  初读课文时我首先让孩子们领会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文章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人们向乘坐在专列里的燕子送行,然后描述事情发生的经过,最后再回到开头的送行一幕,首尾呼应。

  初步感知文意后,再思考: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呢? (幻灯)孩子们能很快找到“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这一句。品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词语进行探究。如谈到“长途跋涉”时,我先让孩子们想象燕子都会飞过哪些地方,然后告诉孩子们:“每年三月份,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要飞五千多公里才能到达目的地,这一路上,它们飞过城市,飞过大海,飞过沙漠,飞过高山,每天都要飞一百多公里,此时此刻的燕子是多么的疲劳。”这样既是给学生补充一定的资料,同时又借助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对这些重点词语的探究和交流,让学生深刻感受燕子冷、饿、累的艰难处境和濒临死亡的那份可怜与无助。

  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想象濒临死亡的小燕子会对人们说些什么?学生动情的进入角色,从而产生对燕子的同情,怜爱之心。在学生感情自然流露之时,我再加以朗读指导,读出焦急、担心的心情。

  (三)层层研读,感悟关爱之情

  当学生体会到燕子的艰难处境之后,我及时引导:多可怜的小燕子啊!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面前,燕子是不幸的,然而它们又是幸运的。请大家用心去读课文的第2、3、4自然段,他们的幸运究竟是来自谁对他的关爱呢?学生进行深入的自主研读,便很快能找到政府、居民、贝蒂这三个层面。(相机板书:政府、居民、贝蒂)政府、居民和贝蒂救助燕子三个不同层面的代表,并且由大到小,由高到低。孩子们先交流谁对燕子的关爱,我就引导研读相关的段落,然后加以点拨和朗读指导,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体现“顺学而导,由学定教”这一教学理念。

  (1)在感悟政府爱心的时候,我围绕“呼吁”这个重点词语,创设情境:如果你是瑞士电视台的主持人或电台的播音员,你准备怎样播报这条新闻?让学生模拟当一回播音员,并给以简单的提示,让他们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体验政府对燕子的关爱之情。

  (2)在感悟居民的爱心时,重点体会和想象这句话的含义: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我先出示填空让孩子们填,再交流从所填这几个词语中能体会到什么?在对重点词语的体会中感悟文本。

  当孩子们说到“纷纷”时,都能体会到拯救救助燕子的人很多,我顺势引导:都有哪些人呢?孩子们会想到有老人、年轻人、小孩、政府官员们、警察等不同年龄不同职务的人。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便引读:

  听到消息后,老人们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他们冒着——

  年轻人更是冲在前头,他们冒着——

  孩子们也不甘示弱,他们冒着——

  不同年龄不同职务的人,都纷纷走出家门,他们冒着—

  这一次次的引读、接读,在这一浪高过一浪的读书声中,孩子们能够想象到瑞士居民不顾天气的寒冷和环境的恶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拯救燕子的行动中,感受到了瑞士人民的博大爱心,从而激发孩子对瑞士人民的敬佩之情,提升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3)在感悟贝蒂的爱心时, “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我抓住“一点也不在乎”这个词不放手, 从“不在乎”感受内心的“在乎”。

  我以“贝蒂不在乎(  ),不在乎(  ),不在乎(  ),只在乎(  )。”的句式进行了训练。孩子们可能会填不在乎“天气的寒冷、路途的危险、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饥饿、疲劳”等,不论孩子们体会到了哪一个层面,只要言之有理,我都会给孩子充分的肯定,尊重每个人独特的感受。

  我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孩子们观察贝蒂跪着,捧着,呼着热气的动作和表情,想象她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先让孩子们在小组内演一演,再推荐班内展示。通过孩子们的想象和表演,一个鲜活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小贝蒂多么珍惜手上的小生命啊,此时让孩子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深情朗读。

  从政府的呼吁到居民的救助,这一切都让我们感觉到了瑞士人民对燕子的——爱!(板书:爱     )

  以上环节的设计,我始终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创设情境,在文本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思维,发挥想象。不失时机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人物的崇高思想和情感。体现了“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设计理念。

  爱是一种最神奇的语言,她可以沟通人和动物之间的情感。此时此刻,这些曾经濒临死亡的小燕子呀,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听,它们在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呢。齐读课文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读完后想象你也站在送燕子的行列中,你想对远去的燕子说些什么?假如你就是其中一只获救的燕子,你将如何向人类致谢?

  我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角色并分成两组,一组为送行的人们,一组为即将远去的小燕子们,拿出爱心卡,互相写下想说的话,写完的孩子可将爱心卡大声读出来并送给对方。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理解、感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里安排写的训练,为学生抒发情感搭建了平台,情动辞发,感情自然流露,将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语言的表达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以师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共奏出一曲“爱”的赞歌。

  (四)拓展延伸,升华博爱之情

  (幻灯)瑞士的政府、居民用爱心编织了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想想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以爱护动物为主题的文章?孩子们应该能想到《浅水洼里的小鱼》《红领巾真好》。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人和动物之间感人的故事,我也带来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为保护动物做些什么?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在叙述和倾听中进一步增强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再对自己生活的环境进行了反思与点击,这一环节的设计也将深深触动学生心灵,在他们的心底铬下了一个字,那就是——“爱”。

  此时我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孩子们,我希望你们都能象故事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小鸟,爱护动物,爱护生命,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孩子们和我齐读这句话)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板画:爱的列车)让这列载满瑞士政府、居民、小贝蒂及所有人爱的燕子专列开向温暖的地方,在行驶的途中,把这爱心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此时突出“爱”的主题,可谓水到渠成,相信爱如涓涓细流在孩子的心里流淌。

  (五)、作业小超市:

  1、请你为保护动物创作几条宣传标语或广告词,写下来。

  2、找有关保护动物的故事读一读。推荐:《一只蚂蚁领着我走》《野生的爱尔莎》等。

  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里推荐孩子们阅读同一主题的文章就是要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同时深化孩子们爱护动物的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达到简明形象,以爱的列车表现文章的重点内容,突出爱这一中心,给孩子们留下鲜明的印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燕子专列》说课稿 篇5

  ——写在《燕子专列》之后

  设计理念:

  《燕子专列》讲的是一年春天,燕子在瑞士突遇春寒,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是瑞士居民伸出友爱之手,救护了燕子,并把燕子送上了温暖舒适的空调列车。《燕子专列》是一篇人文情景较浓的文章,在备课时,贝蒂和人们的那份“不在乎”与“在乎”深深地感动着我。

  于是在本课教学上我决定充分利用文本这个独特的语言现场,演绎那份在乎,在品词析句中引导孩子去触摸课文情感的脉搏,那份人与动物间美好的情感。由燕子的“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到贝蒂的“在乎”,再有贝蒂的“在乎”看到人们在“料峭的春寒”中,那“纷纷”身影背后的“在乎”,最后由人类的在乎到燕子的深深感激,读写结合,让人和动物间这篇和谐的乐章在读文,品文,写话中幽幽地奏响,让孩子沐浴其中,浸润其中,在情感世界里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从而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

  一、人类的在乎

  本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一颗爱心贯穿全文,就是要让孩子们从故事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人们为保护燕子所表现出来得博大爱心。在课堂上,我抓住“不在乎”不放手,从“不在乎”感受内心的“在乎”,从字里行间“覆盖着皑皑白雪”,“一整天”等,从插图中贝蒂跪着,捧着,呼着热气,从贝蒂这个点,我又带着孩子们看到了居民们的“纷纷”,“冒着”,“顶着”,“踏着”,这里我主要采取,图文结合,以读促情的方法来达到预期目的。学生也在我的逐步引导之下感受、领悟,从而上升到情感。

  二、词语的在乎

  我们常说,字,词,句,段,篇,词语是支撑着文章的框架,可见词语教学是整个阅读教学的重点。本着这样的理念,在课上我多次努力将学习词语与对话文本融为一体,努力使得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抓一词学多词

  在课前谈话中,我安排了一个猜字游戏。一来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二来通过联系生活,让“专列”一词与生活中的“专卖店”、“专柜”、 “专家”、“专访”相关系,既积累了带有“专”字的词语,又从一个个词义中领悟了“专”字的意思,进而通过“专机”引出什么是“专列”,这样对“专列”一词的理解水到渠成,不留痕迹。

  2、抓词语悟整段

  抓住重点词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对整个段落进行了对话。如:在理解“饥寒交迫”时,创设情景“小燕子饿得都已经……就这样趴在……瑟瑟发抖着,任凭北风呼啸,任凭大雪纷飞,这就是(饥寒交迫)”。又如谈到“长途跋涉”时,我充满感情地说道:“是呀,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要飞2个多才能到达目的地,这一路上,燕子顶着风雨,带着伤痛,它飞过美丽整洁的城市,飞过波涛翻滚的……,飞过黄沙飞扬的……,飞过……飞过……,此时此刻的燕子是多么的疲劳”,这样既是给学生补充一定的资料,同时又借助创设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长途跋涉”、“饥寒交迫”的意思,感受到濒临死亡的燕子的那份可怜与无助。

  3、抓一词带篇章

  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体会从一个个文字中所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来实现这一目标呢?是词语,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扶手。

  当学生交流“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儿也不在乎”时,我便带着孩子们紧抓“不在乎”,从不在乎中读到贝蒂心中的在乎,从贝蒂的在乎,再读到人们心中的在乎,从人类的在乎到燕子的“致谢”,由理解“在乎”,到对课文篇章的理解,一气呵成,读写结合,让人和动物间这篇和谐的乐章在读文,品文,写话中幽幽地奏响。

  本着每一堂课都是成长中的课,每一堂课总会带给些许思考,如我那不太成熟的词语教学,如何才能做到行之有效。又如励老师谈到的“学生读得蛮好时,我们教师该放手,可以在写话时多给孩子时间……”是呀?精彩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适时放手,那如何学会放?我想那定要在预设中下好工夫,只有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燕子专列》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387571272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