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红尘戏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通用14篇)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篇1

  学习目标:

  1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 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学习重点: 文中关键词,读懂课文 。

  学习难点: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

  坦克(tank),或者称为战车,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有「陆战之王」之美称,它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很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主要执行与对方坦克或其它装甲车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有生力量。坦克一般装备一中或大口径火炮(有些现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发射反坦克/直升机导弹)以及数挺防空(高射)或同轴(并列)机枪。坦克大多使用旋转炮塔,但亦少数使用固定式炮塔。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统、火控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装甲车体等系统组成。大多数现代坦克都具有一定的潜渡能力。

  学习方法指导:质疑、理解文中关键词、交流讨论。

  一、辅助导学

  1、(出示矛与盾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矛与盾)                                       

  2、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矛与盾的知识。

  3、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矛与盾有关。(板书:的集合 补充完整课题)

  4、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学生质疑:矛与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样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6、师生共同明确学习目标。

  (1)我能牢固把握课文中的6个会认的字和14个会写的字,以及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我能弄懂“集合.招架.固然.自卫.善于.庞然大物.大显身手难以招架”等词语的意思。

  (3)我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学解读

  1、自学生字词语。

  (1)生字我把握。

  a、生字我会读!

  矛 盾 持 般 蜗 坦

  b、形近字我巧辨。

  宿(    )  坦(    )  炮(   )

  缩(    )  担(    )  泡(   )

  神(    )  架(    )  攻(   )

  伸(    )  驾(    )  功(   )

  c、理解重点词语。集合.招架.固然.自卫.善于.庞然大物.大显身手难以招架

  2、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展示提升

  1、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2、全班进行评比,识记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3、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进行引导点拨)

  四、小结拓展

  1、初步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下节课进一步探究。学生讨论提出,教师梳理归纳:

  (1)矛与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2又是怎样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3)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含义的事例。

  2、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并思考上述不懂的问题。

  过  关  检   测  

  一、读一读,写一写。

  máo dùn   jìn gōng  zhāo jià     tǎn kè

  (      )  (      )  (        )   (       )                     

  jí  hé    wū  guī    dà xiǎn shén  wēi

  (     )   (     )    (                )

  二、辨一辨,填空。

  驾        架

  一(  )飞机   打(  )  (  )驶

  坦   但   担

  (  )水   (  )是    (  )克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

  2、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学习难点: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学习方法指导:质疑、理解、交流讨论。

  一、辅助导学

  1、复习引入。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听写本课生词。

  3、幻灯片展示上节提出的问题:

  (1)矛与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2)又是怎样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3)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段含义的事例。

  4、师生共同探究本节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从而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是胜利者.        

  二、自学解读

  1、学生再读课文,针对上述问题自主进行学习,并用笔在文中进行批注。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体会。

  (1)我学会了什么?

  (2)我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三、展示提升

  1、全班展示的内容。

  (1)各小组展示收获。

  (2)各小组质疑问题,分小组讨论。

  2、重点探究。(抓住重点词句)

  (1)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把矛和盾结合起来。

  (2)把盾做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在履带上,让它会动。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仙神威。

  3、 正确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

  过  关  检  测  

  一 、我会填一个适当的词来将句意表达得更完整。

  1、小燕子还在听凤凰讲课。

  小燕子还在               听凤凰讲课。

  2、你再会摇尾巴,也是一只狼。

  你再会摇尾巴,也是一只            狼。

  二、给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意思。

  深:①从表面到底的距离   ②时间久   ③颜色重

  1、海水有深有浅。                (    )

  2、他拿了一件深蓝色的衣服。       (     )

  3、夜深了,老师们在工作。         (     )

  三、判断,是比喻的打“√”,不是打“×”

  1、如果盾大得像铁屋,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    )

  2、美丽的贝壳映着阳光,更加灿烂夺目。            (    )

  3、九月柿子红似火,十月萝卜上秤称。              (    )

  4、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    (    )

  课后延伸与盾

  1、把课文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

  2、推荐阅读《矛与盾》。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矛、盾、持、蜗、般、坦”六个生字,会写“矛、盾、集,般、持、架、龟、攻、炮、坦、战、神、兵、退”14个生字。能理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矛盾、大显神威”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学习难点: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矛、盾、持、蜗、般、坦”六个生字,会写“矛、盾、集、架、般、持、龟、攻、炮、坦、战、神、兵、退”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矛盾、大显神威”等词语。

  2我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要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物品,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我要把课文认真读一遍,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般(bān  bāi ) 坦(dān  tǎn  ) 兵(bīng  bīn  )龟(ɡūn ɡūi )

  2.我要画出带有生字的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

  我会用下列词语造句

  左抵右挡  ——

  大显神威  ——

  庞然大物  ——

  3.我要仔细地看老师范写生字,我还要把本课的生字工工整整地抄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要熟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1.我要和同桌比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我还要评价同桌的优点和不足的地方,我还要和同桌相互改进,把课文读熟、读通。

  2给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持:①拿着,握着     ②遵守不变

  ⑴我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

  ⑵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

  固:①结实,牢靠     ②本,原来        ③坚硬

  ⑶这桥墩无比坚固。(  )

  ⑷把固体胶借给我用一用。(  )

  ⑸固然不是你的错,你也要给他道歉,因为事情因你而起。

  四.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小提示:我要认真地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知道这篇课文讲发明家把(   )和(   )合二为一,发明了(   ),告诉人们(    )。

  2.课文应该如何分层

  我能按照“发明坦克——坦克的实际运用——从中悟出的道理”把这篇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自然段——自然段;第二部分是(  )自然段;第三部分是( )自然段。

  五.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máo dùn  dào  tuì   jí  hé  jiān  chí  zhāo  jià   jìn  gōng

  (      ) (     )  (   )(     )(      )  (      )

  shì bīng  yì  bān  pào kǒu  tǎn  kè  zhàn chǎng    shén  xiān

  (     )  (     )     (      )  (      )  (      )     (       )

  2. 我能区分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龟(   )   战(   )  架(   )般(   )  炮(  ) 退(  )

  角(   )   站(   )  驾(   )船(   )  跑(  )  腿 (   )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左(  )右(  )  难以(  )(  )  大显(  )(  )

  (  )(  )大物   (  )(  )一团   合(   )为(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品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2.学习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学习难点: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读懂了课文内容,现在我给大家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填空

  ①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发明家手持—————,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的集合。从这里可以看出发明家—————。

  ②矛和盾是怎样结合的呢?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把盾做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面伸出进攻的——、再给铁屋子装上——、安上______。

  2.我能用“——”画出文中表现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句子,大声读一读,体会矛和盾合二为一的优势。

  3.我能用“~~~”画出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并联系课文想一想这句话的含义,再跟同学们交流交流。

  4.“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我很大启发?我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例如:①城市里坐公共汽车的人很多,太拥挤,就制造了————。

  ②我们写错字了再找橡皮,于是就有了————铅笔。

  ③为了读书写字时保持正确姿势发明了————。

  三.考考我,我最棒

  1..我要积累好词语

  课文里有不少的好的词语,如“左抵右挡、大显神威”我要把它们抄下来。

  —————,—————,—————,——————,——————。

  2..模仿秀

  ⑴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

  哇哇 哗哗 ———、———、———、

  ⑵我会写

  ①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   如 …… 般……

  ②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者乌龟。

  固然———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篇3

  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从而告诉大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教学过程:

  师:我们班的同学很了不起,脑袋特别好使,今天我们做个竞猜游戏,行吗?生:没问题。

  师:你的优点是什么?生:我画儿画画得好。

  师:你呢?生:我写作文写得好。

  师:如果说我集合了你们俩的优点,我的优点是——生:你不仅画画好,而且文章写得好。

  师:我们快速抢答,怎么样?答得好有奖品哟!(出示)橡皮+铅笔    ?生:橡皮铅笔。

  师:真不错,接着看:(出示)轮子+椅子      ?      生:轮椅。

  师:很了不起,接着:(出示)楼房+(  )     双层汽车生:楼房+汽车等于双层汽车。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教师播放《自相矛盾》视频。)    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好吗?生:好。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齐: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知道是什么故事吗?生:矛和盾。生:不对,是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师:很好。故事中提到了两种兵器,知道是什么吗?

  【评析:我在揭题时,让学生用竞猜的形式,说出跟本课文“集合”有关的事例,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一下明白什么是集合,巧妙地抛出课题。同时借助《自相矛盾》这个动画片,让学生学习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也认识了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再指导写好“矛”和“盾”;然后提出“如果把矛和盾这两种相对峙的武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生字词语会读了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生:敢。

  师:大家看,会读第一组词语吗?谁来试试?生: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学生“左抵右挡”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来看看第二行词语,试试看!生: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学生“庞然大物”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词语读得很好,接下来的挑战难度更大,有没有信心?生:有!

  师:还是这些词语,想请同学们根据预习课文时的印象,把这些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试看。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还是(         )。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和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     )在战场上(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学生自己练习、准备。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进攻 )和盾的( 自卫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非常好!老师要表扬你,读通了这段话,你就了解了课文大意;而且这段话里暗藏了本课的11个生字,你全都读准了,非常好!谁再来试试?一生再读,全班齐读。

  【评析: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并能在一段文字当中很好地学习了本文中会认的字和我会写的字。】

  师:请画出句子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词。

  生:反义词是“自卫—进攻、盾—矛”;能解释“集合”的词是“合二为一”。

  师:把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请读课文2---4自然段。(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师:(出示坦克图)看着眼前的坦克,你们还能找到矛和盾的踪影吗?

  生 :(上台在坦克图上标出相当与矛和盾的炮筒、铁屋子。)师: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既能很好地自卫,又能更好地进攻,在战场上可大显神威。师: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请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生:(读课文第5自然段中的句子。)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语读出了“大显神威”的感觉。师: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让你们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生:我班在运动会上夺得团体第一,我感到大显神威。

  生: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可大显神威。生:“神六”、“神七”飞船上天,全国人民感到大显神威。生:……师:你们今天的优秀表现也让老师感到了“大显神威”。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悟出点什么吗?生合:“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师:你们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生:铅笔和橡皮结合起来就成了橡皮头铅笔。生: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就是空调。

  生:楼房和公交车的结合就成了双层公交车。生:……  

  【评析: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相机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大显神威”来感染学生。同时真正地揭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内涵。】

  师:同学们,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很早就在长场上使用了,而坦克,直到近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才发明。它们前后相距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中,有千百万人使用过矛和盾,却直到近代,课文中的发明家才发明了坦克,这是为什么?

  生:那是因为现代人聪明。生:那是因为科学的进步,带动了人类的思考。生:进一步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思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思维改变了,做的也就改变,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师:是呀,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我们生活中,我们遇到了问题要积极地开动脑筋,积极地想办法,我想我们都会成为集众人之长于一身的优秀的人才。

  【评析:运用对比冲突,引发思考的方法。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很早就在战场上使用了,而坦克,直到近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才发明。它们前后相距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中,有千百万人使用过矛和盾,却直到近代,课文中的发明家才发明了坦克,这是为什么?从而导出单元导语中提到:“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这些故事会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让学生的感想更加深刻一些。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从而告诉大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在学习此课的时候,方法采用了许多,上完以后,我反思我这堂课中的成功和失败:

  成功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 “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 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成功二: 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成功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集合”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了解了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课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不足之处:所以教学内容的划分有点显得比较谨慎。过于饱满,时间不够,教师可能急于求成,势必学生学得不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一心一意为学生。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结合情境理解“集合”、“自卫”、“进攻”、“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了解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初步感受发明家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读写课题

  1、出示生字“矛”、“盾”,读读认认。

  2、出示图片“矛”、“盾”,利用实物的特点指导书写。

  3、说说“矛”、“盾”各自的作用。

  4、揭示课题,齐读课题,练习书写“集合”。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找出一个能解释课题的句子。

  2、交流句子,齐读句子,理解“集合”和“合二为一”。

  3、根据重点句质疑,提出本节课的阅读目标。(怎样合二为一?怎样大显神威?)

  三、学习“合二为一”,梳理发明过程

  1、再现比赛场景,感受紧张危急。

  a、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结合“雨点般”、“刺”等词语的理解感受矛进攻时的厉害。

  c、朗读体会。

  2、紧扣“如果……就”,感悟发明家的思维过程

  a、在这样紧张危急的时候,发明家怎样想,都想些什么?用心读读课文2——4自然段,划出句子。

  b、运用句式练习,由扶到放,感悟思维。

  ★想法一: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发明家想到了什么?抓住“如果……就”一词进行点拨,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简笔画。

  注意两个感叹号,一起读好这句话。

  ★想法二: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从哪些词你感受到了发明家自己觉得不是很满意?

  用“如果……就”把发明家修正自己的想法补充完整。

  ★想法三: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用“如果……就”揣摩一下发明家后面的想法,写在作业纸上,交流。

  c 、复述整个发明过程

  根据提示,同桌互说。

  指名一两个学生复述。

  3、出示坦克图片,找回“矛”、“盾”踪影。

  四、读第五自然段,领略“大显神威”

  1、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a、小结“合二为一”,思考划出坦克“大显神威”的语句。 

  b、出示句子:1961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抓住“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等词语随机指导朗读,领略坦克的“大显神威”。

  五、抄写词语,积累词语

  磨课体会

  公开课不再让“写”缺席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自己的课既中看又中用,少一份浮夸,多一份朴实,少一些煽情,多一些扎实。然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又何其艰难!有时候自己都觉得几近完美的预案,等实际操作起来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于是,就这样,我被痛苦地折磨着。

  然而,我又是幸运的,因为在我身边,总有一些可敬之人在不断地给予我很多无私的帮助。于是,那份留存心底的感动促使我在充分准备与巧妙设计的流程中成长着,进步着。

  2008年11月13日上午第一节杭州西湖教育集团(文新)小学

  临阵磨枪——增强效率意识

  参加“领雁”培训已经整整三个礼拜,这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下午,田巧玲老师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时,欣喜地鼓励:今天上课干脆利索,内容充实但学生学习情绪极佳。一个语文老师能拥有数学老师的干练,非常难得。这样的意识非常正确,这也是走向语文有效教学有力的一步。

  但同时田老师也诚恳地指出:1、教学没有详略,在每一个环节都不由自主地花足了力气,这样的课堂老师和学生,包括下面听课的老师都会有不轻松的感觉。2、整个教学以板块为主,有些零碎,缺乏整体性。

  田老师这样的“对症下药”,让我有了再上的胆量和再磨的冲动。于是,我欣然接受我们小组交给的“艰巨”任务,在最后几天的领雁培训中上一节展示课。

  “提高教学效率,让语文课有自己的特色”。《矛和盾的集合》,让我在这样的主题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2008年11月21日下午第3节杭州胜利小学

  初出茅庐——保证书写质量

  因为心中有了“学生”,因为有了清晰的“效率”意识,在这次的教改之星的评比课上,我决定挑战一下自己——在公开课中,增加练习的时间,加强书写的质量。我把写字安排切割成3次,课一开始,我就逐步呈现课题,通过看图,调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在语境中掌握“矛”“盾”,同时,老师的板书示范,化解了字形的难点,并落实当堂及时书写巩固。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运用给定的词语,写写课文的主要内容。到课的最后,在积累词语这个环节中,读读、抄抄、记记。

  这样的书写,有单个字的指导,也有在具体语境中的练习,学生个体活动的时间非常充分。而且在一堂课的下课之前所有学生都比较高质量地书写了,还建议学生把自己写得好的字打上五角星,对自己应当修改的部分进行自我评价。教学效率比较高,字词的教学比较到位,应当说是这是我这堂课的重要胜利。

  但这样的设计专家并不看好,也许是认为中段教学有低段化的倾向,也许是因为自己从未从根本上改变老师“牵”的过多的课堂现象……其实我根本就没弄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因为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节课,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我们的专家已经急匆匆地走了。我白白丢失了一次请教专家的机会!之后,我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原封不动地发给倪宗红老师,请她在百忙中给我“诊断”。在倪宗红老师不留情面地“实话实说”后,我渐渐明白自己还有太多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于是,在痛苦得都想请病假放弃上展示课的时候,我根据倪老师的指点,调整了必须“悔改”之处:

  1、课要符合年级段,符合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特点,既不可拔高,也不可放低要求。这堂课的设计在字词的教学上花足了力气,相对来说在阅读感悟上的时间就略显不足了。

  2、整个教学设计没有一条很好的主线串联起来,明显琐碎了些。

  就这样,倪老师的“三言两语”惊醒了还在梦中痛苦的我——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那一天,我们小组“兄弟姐妹”你一言我一语,在他们对我设计与实践的否定与肯定中,我的课堂教学思路终于在“整顿”和“敛容”中变得清晰起来。

  2008年11月25日(星期日)上午第2节临安晨曦小学

  再次试教——激发学文情绪

  自己深深知道,上这样的说明文,一不小心就容易缺乏整体感,比较琐碎,容易孤立无趣。但吸引低段孩子听课学习的恰恰是一个“趣”字。要让孩子课堂上有积极的、愉悦的情绪,要确保孩子课堂学习的质量,我必须在富有个性的教学情境和跟学生的对话语言设计上动一番脑筋……

  带着已经“重整河山”的兴奋,也怀揣着要在学校领导和富阳三小老师面前献丑的忐忑,我和我们班的学生认真“演绎”着新版本的《矛和盾》。

  今天的上课,我抓住了课文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句子——坦克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串联起了整堂课的教学。

  我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方式,让字词完全在一定的语境中,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课文中字词的理解,同时又让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感悟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今天的课确实是目标中的几个纬度都结合得比较好的。整堂课,都让孩子在揣摩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的同时,有一种情感的投入。整堂课,在欣赏图片的时候,在复述发明过程的时候,在领略坦克大显神威的时候,无论是整体的朗读还是字词的理解,学生都是带着感情去的。

  在校长和老师的表扬声中,我终于找到了一些上课的乐趣。原先的那些痛苦也随着掌声和喝彩声烟消云散——我又有了要上好展示课的信心和勇气……

  2008年11月26日下午第1节 杭州西湖教育集团(文新)小学

  三思再行——留足个体时间

  在几位导师的悉心引领下,“向课堂要质量”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清晰。“每一位老师每一堂课要保证每一个学生自己读书、思考、说话、提问、做作业的时间。”在课堂中实践导师的这句话,就是要留足学生个体学习的时间。

  首先,我必须让自己的导语指令性更清晰明白。在服从课堂教学的主目标下,在无非是为了增加一点情趣的环节上安排紧凑。我不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揣摩教师导语的意思上,也不再朗读一些让听课老师感动的自恋语言,更不再用教学导语炫耀自己的语文功底。

  其次,给孩子充分的个体读的时间。这样一是保护儿童的个性,二是让孩子自主练习的时空增大,这是提高质量的重要前提。我又抓住中年级孩子模仿语言的能力特别强,让学生在个体读的时候,把老师示范读的效益扩张到了最大,这样的指导朗读非常有效,学生朗读每一遍都有新的变化,一遍一遍趋向白热化。

  再次,在说理的指导上不平均使力。根据第一句想法中“如果……就”的精确指导,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在思辨中由浅入深,学习正确科学的思考方法,让思维想深度和温度发展。

  2008年12月1日上午第2 杭州求是竞州小学

  最终定稿—— 愿师生幸福成长

  无论这一天上的怎样我都应该欣喜:这样的磨课给了我很多的启迪,给我在教学思想上以强烈的冲击。我想,让自己的公开课真正起到引领、研讨的作用,也应该成为我不懈的努力。

  几位老师对我的高度评价,让我受宠若惊。原来在自己学校上课时讲究的是磨,一直想着怎样磨得更好,接受过无数次的“批斗”,我已久违了赞赏。这一次上课,收获着的何止是课堂上学习的学生!还有我,我是最大的获益者。这一次的《矛和盾》,无疑,我已经朝着自己理想的课堂教学在奋进了,这是可喜的,不待人夸,我自己已经感到成功的愉悦了。

  我们校长曾给我一个评价——原生态中比较优秀的。我清楚自己:一直不愿意学习我最头痛的教育理论,也一直在安慰自己:只要我所做之事,能让我和学生自得其乐,就足够了,我不需要搞什么复杂的科研。殊不知,正是这样的自以为“纯情高尚”,限制了自己的发展,更谈不上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帮助。这一次,因导师的提醒,我开始尝试着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进行理性思考,不断地追问自己:在这样的课堂中,孩子的实际需要是什么?我这样的设计到底有多少价值?自己的语文教学应如何以孩子的需要为基础,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带着困惑走进课堂,又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是我在领雁培训的这段时间,在这一次次的磨课中感触最深的。

  “有痛更有累——并且快乐着。”虽然在这儿的磨课仅仅是我理性琢磨课堂的开始,虽然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还说不上个所以然,无论是现在的理论定位还是实际操作,都还是那样的肤浅,那样需要深入思考,但我愿意:在实践中琢磨教学、体会教学、享受教学——让33的生命依然焕发靓丽的色彩!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篇5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本堂课我在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入手,引出了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图片展示),同时进行了读写。在初读后把课文归纳成一句话,以“矛盾,坦克之间的关系”为题进入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第五段,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显神威”读出坦克的威力。接着紧紧围绕“发明家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学习1—4自然段。通过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反思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 “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 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反思二: 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反思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集合”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了解了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课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把生字词语读准确,认识生字时可采用形近字对比:如“矛”和“予”。

  第二课时指导学习第一部分时,抓住发明家难以抵挡朋友的进攻这个句子,首先理解“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把握文中的“如雨点般”说明朋友的进攻既凶猛次数又多,体会发明家当时那种急切无奈的心情,进一步理解发明家思维的灵敏。

  其次,可以先让同学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是怎么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的,进一步强调的是矛盾的优点结合。借课文“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说明了发明家的发明确实威力巨大,也说明了优点的结合是“1+1〉2”的,最后用自己的话把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

  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我所用。

  但是,在理解方面学生对于一些词语把握不准确。比如最后一自段,学生很自觉地归纳总结为取长补短。可是如何和现实相结合,学生不知如何说,我就给了他们一些提示:铅笔、两用空调等物品是如何发明的,学生从中也可以领悟到集合优点所得,如双层汽车……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两个字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让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另外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前后勾连。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也说了一些。如带灯泡的钢笔,带音乐声的拖把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在《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中,我以“扎扎实实识字学词、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种信念统帅了我的课堂。从孩子的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到集中出现“带有生字的语句”生字认读要求准确;从检查两个重点语句的朗读出现问题,到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读通难点;从把长文读成自己的短文整体感知,到重点生字“矛和盾”的字形分析,每一个环节,无不是围绕“读通课文识字学词”而展开的。而且整堂课,我没有机械的让孩子们反反复复的读呀抄呀,而是抓住了生字新词的特点,充分的估计了学生的难点,所以课堂就呈现出——孩子能读好的,我让他们读出自信,孩子应该出现的问题也都一一暴露,就生成了我“顺学而导”的契机与资源。

  阅读教学可以没有终点,或说着阅读教学的终点可以是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但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必须是统一的,一致的,不可含糊的。这就是识字学词,读通文本,这既是阅读教学的规律,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点所在。

  周一贯老师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大声疾呼:“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在奉化市小学语文主题研修展示活动上,我上了一节《矛和盾的集合》。与其说是我的设计,我的课,不如说是整个奉化小语届中段智慧的结晶。说这话没有谦虚的成分。为什么呢?这与这次活动的研讨主题,组织形式、参与形式紧紧相关。我的教案是二十几分教案中普通的一份,但在吸收了其它教案的精华,又在试教后得到了许多老师宝贵的指导意见后,我的教案又是不普通的一份。至于课的展示效果如何,有待各位专家、老师指正。我就本次活动的主题,结合观察表的评价角度,谈谈本课词语教学如何在设计中一步步走向优化的。

  关于这一课的词语教学,我集中制定的目标是:运用“象形、会意识字”等方法,学习“持、坦”等6个认读字,会写“矛、盾、集”3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固然、坦克”等词语,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语境中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的意思。

  在最初的设计中,我在引入时用小篆板书课题,通过字理分析和自己书写带动学生认写“矛、盾、集”;在词语检测中出示目标中的大部分词语让学生认读,并要求运用到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去。这样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字的来历中对文字学习有一种新鲜感,文化感,以增强学习兴趣。同时,运用所学的词语填空说主要内容的练习旨在给学生再认、再读的机会。但在实践中发现,引入太冗长,耗时又低效,而运用所读词语来说清主要内容时,学生所说的千篇一律,缺少了创新性,自主性。

  面对这样的问题,尽管这些步骤中承载的教学点、教学任务比较重要,但还是要精简、要优化。在修改后,引入部分为通过媒体展示小篆课题,再进行字理分析。词语检测部分删去了没有一定组合规律,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词语,如“进攻”、“自卫”、“合二为一”等,将词语归类。这样一精简,学习效率提高了许多,但学生对有些词语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层,甚至是误解。

  如何让设计在精简的同时又能有效达成目标呢?那就是方法的归纳和迁移。在今天展示的课堂上,我把对小篆字体的认识放在课前谈话中,这样既拥有一次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又能让学生感知“象形字”和“会意字”,为迁移认识“矛”和“盾”做好准备。在词语检测环节中,通过做动作、选择字义等形式,让学生归纳认知了一些字词学习的方法,使词语检测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这些调整过程中,也有自始至终没多大调整的词语教学环节,如在语境再现中理解、运用“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了词语教学,教学框架上显得不够大气,学生只能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思维冲击力度不够。

  这样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也正如发明家发明坦克一样,一步步走向集合,走向优化。然而,任何一次教学实践没有最优化,只有更优化。因此,只能每一次都努力地使自己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篇6

  一、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为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要回归语文的本色,就需要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真童心。

  二、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思维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整体阅读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说教学设计:

  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一开始我抓住了本课的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然后让学生阅读2-4自然段,引领学生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从而突出重点。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为了突破难点,于是我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说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盾(铁屋子)、   矛(枪口或炮口)、   轮子、    履带

  合二为一

  七、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矛、盾”等六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积累语言。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讨论交流,懂得课文阐明的道理,初步了解和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对识字、写字、阅读有兴趣,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意识。

  2、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前准备与课时设置

  1、课前搜集有关“矛”和“盾”“坦克”的资料、图片。

  2、课文插图、课文文字课件,坦克作战的录像。

  3、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介绍“矛”和“盾”这两种兵器。

  它们各有什么优点?

  把他们的优点集合起来就发明了什么?

  板书:矛    进攻

  坦克

  盾    自卫

  2、出示坦克录像:

  你们在电视或电影中,看过坦克在战场上作战的情景吗?(出示坦克在战场作战的情景。感受坦克的威力。)

  坦克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发射出猛烈的炮火,真是威力无比。

  3、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书中哪个自然段是描述这么有威力的坦克的?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第五自然段: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2、指读第5自然段。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板书:大显神威

  从哪看出坦克大显神威的?

  你是抓住哪些词来理解的?

  庞然大物,凸现特别神气,特别威武。

  吓得哇哇直叫 怎样叫,叫什么? 

  乱成一团  德国士兵乱成一团,有的抱着头掉头就跑,有撞到了别人,有的几个人压在了一起。

  一下子 十公里 退的速度快,距离远

  介绍背景 :1916年9月15日,英国和德国军队在索姆河上进行着大规模的战斗,双方都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谁也没有突破对方阵地。索姆河两岸到处是沼泽地,炮弹不时在河岸四周爆炸,一股股泥浪被抛上天空,浓烟笼罩着河岸。

  突然,从英军阵地上传来隆隆的巨大响声,一群钢铁碉堡似的怪物,冲出阵地,向德军阵地压去。德军士兵见到这些怪物,拼命朝它射击,用炮轰击,可是那怪物刀枪不入,一边还击一边照样隆隆朝前压来。德国士兵一看这巨大怪物就要把自己碾成肉饼,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英国军队利用这些钢铁怪物,其实就是坦克,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2)你能把德国兵这种恐惧、害怕、混乱的局面读出来吗?

  (3)指读句子。评价读的情况。

  (4)齐读第二三两句。

  (5)那么发明家是怎么想到发明大显神威的坦克的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这个内容?

  三、学习1-4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2出示第1-4自然段:

  理解第二自然段:

  紧张危急的关头具体指怎样的情况?谁能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情况紧张危急的句子来读一读。

  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从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矛进攻的厉害。

  (如雨点般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感情朗读。

  师:在这紧张危机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什么想法?

  这个想法好吗?为什么?(能够自卫)

  你读读书,把这个办法好的地方读出来。指导读好两个感叹号。

  (2)他还怎么想的?第四自然段

  解决:“矛”引号的作用。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又产生这个想法?第三自然段

  那么现在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师:现在,发明家把既能自卫,又能进攻的坦克发明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从它身上你还能发现矛和盾的影子吗?

  (3)出示坦克图:

  发明家在与朋友的对打中,为了         ,由盾       ;      为了      ,由矛             ,发明了威力无比的坦克。

  (4)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指读1-4

  (5) 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坦克的。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大道理,那就是……(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名读。

  2.齐读第六自然段

  3.师: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

  三、总结全文 课外拓展

  1、其实像这种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的例子随处可见。

  老师介绍带橡皮的铅笔

  2.生活中,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事例,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变成新的事物。让人耳目一新,同学们能想到吗?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敢于实践,一定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   进攻

  坦克

  盾    自卫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篇8

  目标预设:

  1.正确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2. 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

  1、搜集说明文章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文

  1.(出示童话王国图片)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文章最后一句话: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指名朗读

  3.故事大王在这张字条后面还送给我们一个小故事来说明这句话。

  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听故事。

  二、动画演示,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动画演示,教师范读课文。

  2.指名说如何理解那句话。

  3.默读课文,思考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要把矛和盾集合,动笔用( )在文中画一画。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本

  (一)学习2-4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指名读)

  a.抓住“如雨点般”进行感知理解。

  b.动作演示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感受激烈的斗争场面。引导学生朗读,展现出矛强大的攻击力。(指名读、齐读等)

  c. 抓住标点理解发明家的感情,指导朗读发明家的想法。(指名读、男女生分别读、齐读等)

  d.思考:发明家是个怎样的人?(善于思考、善于动脑、临危不惧)

  2.学习第三自然段

  a.通过分析利与弊体会“固然”的用法。

  b.抓住标点“!”号指导朗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a.指名读这一段

  b.理解引号、波折号的用法

  c.通过图片形象感知坦克的样子。(出示坦克图片)

  4.整体回顾1-4自然段

  引导学生一起回顾一下坦克发明的过程。总结板书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坦克被发明出来,并被人们所利用,开上了战场。看!他来了。(出示坦克冲上战场的短片)

  1.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刻的坦克。

  2.指名读文中又是如何写它大显神威的。

  四、再悟中心,交流互动

  再次出示文章最后一句话: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1. 再来一起读读这句话。

  2.点明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3. 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合二为一取得成功的事例?

  a.小组交流 b.指名发言

  4.送你几句话:

  出示:谁善于观察,谁就会是胜利者!

  谁善于动脑,谁就会是胜利者!

  谁善于克服困难谁就会是胜利者!

  作业:综合性学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记录下来。

  板书:

  25、矛和盾的集合

  盾太小了

  善于思考

  坦克 集别人长处于一身  铁屋子

  “矛”——枪口或炮口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篇9

  一、案例背景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会不一样。《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就是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文章告诉大家,只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篇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学生学习热情高,十分感兴趣。因而我在授课中,尽量调动学生的思考,激励学生能通过自主的读书、思考、讨论、演示来达到课堂教育目的。

  二、案例描述

  1、揭示题意,整体感知

  师: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读读课题:矛和盾的集合,说说从课题中你想了解什么。(板书课题时,强调“矛”的写法)

  学生读后纷纷回答

  师:大家都在关注故事的内容,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里,不需老师多讲,只需你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就能了解。现在请大家读课文。

  学生边读边想。

  师:想好了说给自己的耳朵听。

  学生自己说给自己听。

  师:把你们刚才说给自己听的说给前后左右听

  学生兴趣盎然地交流。

  师:我请三位同学把你的问题说一说。

  经过初读,连起来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 (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学生通过读课文、相互交流解决,自行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自己叙述、相互交流,使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有了了解,体现了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师:课文学到这里是不是已经学完了?

  生1:没有。我们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像《闻鸡起舞》一样,想一想其中的道理。

  生2:我认为还需要深入地读课文,弄清课文的细节。

  师:真好!同学们该怎样接着学呢?故事讲完了,作者有一句总结全文的话,找到了没有?把它画出来。

  学生有的画了,’有的自己给课文另加了结尾。

  师:刚才老师看到有位同学很有头脑,也很有主见。他不完全依照课文的话,而是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很好。下面请她来说说她给课文的结尾。

  2、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读议课文。

  师:自由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找出事情发展的起因。提示:有时候一个理由是不充分的,找出其中的原因,用笔画出来。学生自读思考。

  师:找要好的伙伴交流交流。要抓住具体的词句进行探究,

  (这是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

  3、读议课文最后两段。

  三、课堂练习,扩展思维

  师: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扩写成自己的一段议论。

  生: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师:很难得!你的语言组织能力非常强,能由此及彼。

  生:因为英国人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所以他们能够最早发现矛和盾各自的长处,并将二者的长处合二为一,这样他们才发明了坦克。

  师:你的思路很清晰,把合二为一作为了发明的源头。

  生:……

  师:还有好多种说法,今天回去不妨把课文带给我们的启示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看看你能想到什么,并将其写成自己的感想。

  三、案例反思

  1、营造自主学习空间,使主体参与落到实处

  “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我们经常都会挂在口中,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仍得不到落实,即使让学生自学、讨论也是一晃而过,听起来好像热热闹闹,其实谁也听不见谁在说什么,两三分钟过后,老师让小组交流,学生说的还是自己的意见,小组讨论根本没有形成共识。其实是在走形式而已。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这两节课,我给学生安排了充足的读书、思考、讨论、演示的时间,使人人都能认认真真、从从容容地自读自悟,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使主体参与收到实效。

  2、把学习权力还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权力还给学生。在学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把自己的意见和你的伙伴交流交流,可以多走几步”,全班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教师没有强求统一的读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感受去读,只要能读出感情即可。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受到感染和熏陶。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提问当法宝,大多数时候采用的是“带着问题读”,学生总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转,在老师既定的框架内回答问题,虽有议论纷纷的场面,但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思锥被限制,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发展也受到限制。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教师在突破重点难点、促进思维、理清思路方面的提问,但不管教材难易、学生水平和年级的高低,课课“带着问题读”,段段“带着问题读”,长此以往,必将造成阅读能力的缺陷,不能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不能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因此,让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说说从课题中你想了解什么”,“读读作者议论的句子,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当学生提出种种问题后,教师又鼓励学生自己读书,主动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再与小伙伴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自然也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4、鼓励学生动手演示、上台表演,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发现活动

  课堂上,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神情并茂的动作表情、有趣的板画和图片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手指做矛和盾,深入感受。并让学生上台演示课文,不仅使课堂的形式显得生动活泼,而且使学生在这样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中学习语言文字,通过对所演示的情景的观摩思考,发现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对语言文字也会有活生生的感受。

  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增强主体参与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创造和发现。整个教学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融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比如第五个环节中的拓展延伸“请你从矛和盾的故事中总结在生活中的道理”,先让学生写即是自主,后让学生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启发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种探究。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篇10

  一、课前谈话,轻启儿童闭合的心扉

  师:同学们,今天刘老师来给大家上什么课?

  生:语文课。

  师:可是,今天我这个语文老师“改行了”,想考大家一道数学题,大家敢不敢pk?

  生:敢!(部分学生回答)

  师:真敢?

  生:敢!(齐声回答)

  师:那好!请看题目:

  这是你们第六册数学书108页例1中的图示。谁来说说这个图示表示什么意思?

  生:左边圈里的同学参加了语文小组,右边圈里的同学参加了数学小组。中间这个圈里的同学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好样的!几句话就把这个图示所表示的意思说出来了。你肯定是超级数学男生!不过,还有不有比他还超级的?不说“左边圈”、“右边圈”,用点你们刚学过的数学语言来说。

  生:左边这个集合代表语文小组,右边这个集合代表数学小组,两个集合交*的部分代表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的同学。

  师:还等什么?掌声响起来!

  师生鼓掌。

  师:我算听明白了,这位超级数学女生给这两个圈一个共同的名称,叫“集合”。那,什么是集合?哪位超级数学男生或女生来说说?

  生:“集合”就是把人或者东西集中在一起。

  师:把人或者东西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集中在一起叫“集合”,其他的集中在一起就不叫?(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课堂陷入僵局)没想明白,没关系。这样吧,我们继续做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没有想到,咱们班的同学有这么多的优点,这么多的才能,还不满足,还想有更多的优点,更多的才能。佩服,佩服!现在回过头来说说,“集合”是什么意思?

  生:把事物集中起来,合在一起叫“集合”,把优点、才能等集中起来,合在一起也叫“集合”。

  师:她说得多清楚啊!还等什么?掌声响起来啊!

  生:(鼓掌)

  二、聚焦文眼,集中儿童的阅读心向

  师:同学们,听你们语文老师讲,上节课大家已经初读了课文《矛和盾的集合》,不但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而且也读通了课文,了解了大意,提出并解决了一些问题。不过,如果把课文比喻成一个湖的话,上节课大家还只是在湖面上观光游览,吹吹风,看看水波什么的,还没有潜入水里去看个究竟。这节课,大家该做什么呢?

  生:钻到“湖”里去看看!

  师:呵呵!我们从哪里钻到课文这个湖里去研究呢?

  生:(大多数学生一脸茫然)

  师:其实呀,“钻进”课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从题目钻下去,也可以从插图钻下去,还可以从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钻下去。今天,我们就从课文的题目“钻下去”吧!请读课题——

  生:矛和盾的集合。

  师:在课文中,“集合”是什么意思?

  生:在课文中,“集合”指的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

  三、深掘文本,磨砺儿童的语言心智

  (一)洞察发明之思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来说,课文是围绕题目来写的。我们先来看看课文1—4自然段。请大家放声朗读这四个自然段,想一想:这四个自然段围绕课文题目写了什么?

  生:(自由朗读1-4自然段后)写的是发明家和别人比赛,忽然想到,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师:是把矛和盾堆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吗?

  生:不是,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坦克的。

  师:对了,发明家不是把矛和盾组合在一起,而是把他们的优点集中起来。那么,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请大家再默读1-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生:(默读1-4自然段)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

  生:发明家和朋友比赛,他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忽然想到,要是盾大得像一个铁屋子就好了。然后一想,这样自己就变成了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还得有进攻的炮口和枪口。然后一想,还得安上轮子和履带。

  师:大家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这个习惯很好!谁来评一评?

  生:王x说得很完整,很流利。

  生:他声音很洪亮,全班同学都能听到。

  师:咱们班的同学能这样由衷地称赞别人,不错!

  生:他有的地方说得有点罗嗦,不很清楚。

  师:为什么给你这样的感觉呢?

  生:(说不出来)

  师:哦,你感觉到了,但说不出来。谁帮他来说说,为什么让我们有罗嗦的感觉?

  生:王x一连说了两个“然后”,要是能把后一个“然后”改成“最后”就不罗嗦了。

  师:你不但会倾听,发现同学说话中的纰漏,更会帮助同学纠正,很好!刘老师也认真听了王x同学的发言,他在回答问题时,提到一个带“然”字的词语——忽然,这一点很关键!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

  生:(浏览勾画后)有三个:忽然、固然、当然。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生:(读上述句子)

  师:这三个“然”字词在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生:“忽然”说明发明家的想法是一下子产生的。

  生:忽然是很快,一瞬间的意思。

  师:从“忽然”这个词语,我们知道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情形。

  生:固然是虽然的意思。

  生:固然是本来的意思。

  师:“固”是本来的意思。“然”呢?

  生:(没有人举手)

  师:那,我告诉大家吧,“然”是“这样”的意思。“固然”就是本来这样的意思。但是在这里“固然”重点不是说明铁屋子好,而是要说什么?

  生:铁屋子好是好,“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师:“固然”和“却”连在一起,重点是在讲“却”后面的意思——“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怎么办呢?

  生:在铁屋子上开一个洞,作枪口或炮口。

  师:大家真能干,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想法的过程。

  生:“当然”是理所当然的意思。

  生:“当然”是应当这样的意思。这里指理所当然要安上轮子和履带。

  师:从“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

  出示:

  忽然……固然……当然……

  师:刚才,同学们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

  生:(同桌互说互听)

  师:谁来对全班同学说说?

  生:发明家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他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忽然,他想:要是盾大得像一个铁屋子就好了。可是,这样固然安全,但自己却变成缩在壳里的蜗牛或乌龟。对了,还应该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伸出进攻的炮口和枪口。当然,铁屋子还要会跑,得安上轮子和履带。

  师:说得真好,不但用上了三个带“然”字的词语,还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课文1-4自然段的内容说得清清楚楚。这些内容都是围绕课文的题目来写的。

  师:那,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的“眼睛”吧!

  生:(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纠正文本之失

  师:课文第5自然段围绕题目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生:(读)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课文第5自然段写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教师出示战场上的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

  生:(用手指坦克的“铁屋子”和“炮口或枪口”)

  师:再用心读读这句话,想一想:有不有词语用得不够恰当的地方?

  生:“大显神威”用得不恰当。

  师:是吗?

  生:“合二为一”用得不恰当。

  师:好!来,我们为这位同学的发现鼓掌。(见学生没反应)管他的,先鼓了掌再说。

  生:(鼓掌)

  师:大家都“莫明其妙”地把掌鼓了。为什么我要提议给这位同学鼓掌呢?想一想。

  生:因为他发现了问题。坦克只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不能大显神威,还必须要轮子和履带,所以这里的“合二为一”用得不恰当。

  师:该怎么改?

  生:这里不是合二为一,而是合四为一,除了“矛”和“盾”的集合,还应该有轮子和履带。

  生:铁屋子里还有方向盘,应该是合五为一。

  生:铁屋子里的东西很多,还有座椅,仪器……

  师:说也说不完,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说?

  生:省略号。

  师:省略号是一种标点符号,能表达说也说不完这个意思。如果用一个词语呢?

  生:等。

  师:好,添上一个“等”字!那么,这个句子中的“合二为一”怎么改?可以换成什么词语?

  生:集合起来。

  生:集中起来。

  生:集于一身。

  生:合为一体。

  师:对。除了换成这些词语还可以换成“融为一体”等。这样的话,课文中的这个句子我们就可以改为——

  生:(齐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等合为一体,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呢!不但会发现课文中的疏漏之处,还会纠正。咱们班今后肯定会出文学家、语言学家呢!即使当企业家,也会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呢!来,我们自己表扬自己一次。

  生:(鼓掌)

  师:但是,我还是有一个疑问,既然坦克是集很多东西的优点于一身,为什么大家在修改这个句子的时候始终没有删去“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等字眼?

  生:因为它是文章的重点。

  生:因为它与题目有关联。

  师:因为题目是——

  生:(齐读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三)活化战斗之境

  师: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

  生:(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生:哇哇直叫。

  生: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哦。你是从德国兵的害怕和失败看出来的。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

  生:(朗读,但味道不够)

  师:听你朗读,我感受到了德国兵的一点害怕。谁来朗读,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德国兵的害怕?

  生:(朗读)

  师: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兵逃跑的场面,坦克的确是“大显神威”呀!来,一起读读。

  生:(齐读)

  生:我还从“庞然大物”这个词语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哦。你从坦克本身的庞大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你能读出坦克“庞然大物”的那种气势吗?

  生:(朗读,突出“庞然大物”)

  生:我从“首次”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首次”是什么意思?

  生:第一次。

  师: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一个词语是“第一次”的意思?

  生:头一回。

  师:坦克第一次上战场就这么厉害,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威”。 谁来读出坦克第一次就这么厉害?

  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大家都想读?那自由练习练习吧。

  生:(学生自由练习后,齐声朗读)

  (四)感悟表达之需

  师:同学们,当时的情境的确如此,刘老师从当时的一份报纸中看到这样一段更为详细的报道,请自由读一读——

  1916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国的索马河畔(pàn),大雾弥漫,英国军队将一种钢铁“怪物”投入战场,只见它大摇大摆向德军铁丝网和战壕(áo)密布的阵地冲去,德军慌忙集中大量的机枪向它射击,可是枪弹都从钢铁装甲上纷纷滑落,德国兵吓得屁(pì)滚尿(niào)流,纷纷逃窜(táo cuàn),英军乘势占领了德军的阵地。这种大显神威的武器就是首次在战场上使用的坦克。

  师:大家读了这段话,都在笑,笑什么?

  生:我笑德国兵“屁滚尿流”。

  师:你觉得它生动、形象,所以好笑。

  生:我笑“纷纷逃窜”。

  生:我笑他把坦克比作“钢铁‘怪物’”。

  生:我笑“只见它大摇大摆向德军铁丝网和战壕密布的阵地冲去”。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话写得很具体、生动、形象!我也这样认为。可是,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个字来写?

  生:(这个问题让全班同学陷入沉思)

  师:大家看看课文的“眼睛”,再想一想。

  生:课文主要是写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坦克,而不是写打仗,所以只是简单地写一写坦克大显神威就可以了。

  师:你体会得真好!的确,文章什么时候该详,什么时候该略,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大家才上三年级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不简单。

  (五)品味作品之道

  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围绕题目写了什么?请齐读——

  生: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生:“谁”指坦克。

  师: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

  生:可以指空调,因为空调是将电风扇和烤火炉的优点集合在一起的。

  师:“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生:人们根据鸟飞行的优点,发明了飞机。

  生:人们学习鸭子的优点,发明了船。

  生:橡皮铅笔集合了铅笔和橡皮的优点。

  师: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

  生:可以指人。

  师: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

  小组讨论后进行学习汇报。

  生:我希望把刘x数学成绩好,谢音乐成绩好的优点集于一身。

  师:这样,你的成绩一定很优异。

  生:我希望像王那样能写一手好字,像叶那样画出很美的图画。

  师:这样,你长大了也许能成为书画家。

  生:我希望把雷x助人为乐的精神和肖刻苦学习的精神集于一身。

  师:同学们,我建议大家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生:(热烈鼓掌)

  师:谁来说说,刘老师为什么特别要让大家为这位同学鼓掌?

  生:他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生:他向雷x、肖学习。

  师:对,这些理由都可以让我们为他鼓掌,可是,我要大家为他鼓掌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刚才发言的同学都希望学一学别人的特长或者智慧,而他却要学习别人的美德。这样的认识可不简单,因为学习做人是最重要的。还有别的希望吗?

  生:我希望把飞机和坦克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飞机坦克,不但能飞,也能跑,还能射击。

  师:你的思路打开了,说出了自己的创造想象。

  生:我希望把轮船、飞机和坦克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一种既可以天上飞,也可以地上跑,还可以水里游的东西。

  师:叫什么“新型交通工具”?

  生:还没想好!

  师:那你叫什么名字?

  生:谭梦遥。

  师:那你的“新型交通工具”就叫“梦遥”吧!来,同学们,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梦遥”新型交通工具发明者!

  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生: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至此,我们从题目“钻进” 课文,细细地把课文研读了一遍。我记得上课开始的时候,我们说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大家再读读课文题目,看看这个“眼睛”的“眼睛”是什么?

  生:(齐读课题)

  生:这篇课文“眼睛”的眼睛是“集合”。

  师:同学们,其实,“集合”,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也是一门学问,大家到了高年级了,还会在数学中学到许许多多关于集合的知识(板书“?”);“集合”,不仅仅是一个道理,也是我们生活中永远也离不开的法宝,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有了“集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你看,我们学习的教室,生活的城市,没有哪一样东西不是集合的产物(板书“!”);“集合”,也不光限于相互融洽的事物,有些事物,尽管看似矛盾的,但也可以如矛和盾一样,可以集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东西(板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带着这样三个标点符号(?!。),到生活中去寻找集合的学问、集合的法宝,创造出更多新生事物来。

  四、积累言语,存盘儿童所需的养料

  师:同学们,这节课大家从课文的题目钻进课文中去研究,又回到课文题目中来,读得深透,读出了滋味,给刘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老师已经记住咱们班的同学了。大家记住我了吗?

  生:记住了。

  师:谢谢大家!不过大家最应该记住的却不是我,而是我们从课文这个“湖”里拣到的语言宝贝。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哪些词语、句子和段落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把它抄写在作业本上,再背一背。

  学生抄写的内容主要有:

  集合、大显神威、集于一身、忽然、固然、当然、哇哇直叫、乱成一团。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等合为一体,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同学们,今天是2006年12月3日,我永远忘不了今天,因为我和聪明的你们“集合”在这里,学了一篇关于“集合”的课文,懂得了“集合”的道理,让“集合”成为智慧的种子,伴随我们去开创美好的未来吧!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篇11

  教学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用坦克图片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师:谁来说说自己对坦克的了解。

  坦克作战的确是威风八面,无坚不摧,站功赫赫,它的来源就是利用矛和盾的集合?

  图片出示:矛和盾,板书课题

  这其中有个神奇有趣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矛和盾的集合》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 学生读书

  2、反馈读,体验读书的快乐。

  2、 思考课文的哪一句很好解释课题?(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三:学习课文

  过度:发明坦克,它的起因是来源于发明家一次与朋友比赛。

  1、 学习第2-5小节,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

  随机指导重点句的朗读。

  (1)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2)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3)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2、 学习道理,拓展延伸。

  (1)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谁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优点),谁就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受到大家的欢迎。看1+1 小发明,课件出示

  (3) 由此在生活中,你还想到什么呢?

  (4)小结: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走向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也许你就是未来的发明家。

  四:写生字

  五:阅读链接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篇12

  本篇课文编排在五册以思想方法为专题的第七单元。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要边读边思考,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继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这篇课文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文章共6个自然段,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进行对打比赛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他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英军把坦克投入战场,打败了敌军。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已有一定的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且由于学生已经学了一个课时,需要认识的生字已经认识,需要学会写的生字也已经学写了,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附之以老师及时、适时的调配课堂教学资源,启发学生的探究内容和方法,尽量完成本堂课的“目标”。

  目标:

  1、知道词语“集合、招架、固然、自卫、履带、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等的意思;

  2、用另一组表示打比方的词语改写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3、继续练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

  4、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5、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初步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

  重、难点: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势合二为一的过程;理解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思考。

  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或看)课文,找疑问和意见。

  学生自由读(或看)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文中找出自己的疑问(或不同的意见),并在文中相应的地方做上标记,写上疑问的内容(或不同意见)。

  二、探究文本。

  1、教师了解全班学生疑问的多少,并及时夸奖、鼓励。

  2、学生以前后桌为一组,借用《新华字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及各个人经验进行合作探究,解决组上各人的疑问,探究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3、老师集中各组还没解决的疑问及不同意见进行全班性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视学生的疑问及不同意见,结合本堂课目标,进行及时、适时的调配。

  估计学生对“集合”和“合二为一”理解不到位。其实,这两个词是相呼应的。后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注解,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灵魂所在。如果学生们没有提出或者是认为理解了“合二为一”,则老师及时以一连串的问题考他们——这个“一”可否理解为一个整体、一个团队?这个“二”是否仅仅代表矛和盾?我们班级里的十个同学组成一个运动队参加镇里的运动会,我们把它说成“合十为一”合适还是说成“合二为一”合适?“合二为一”是不是仅仅把矛和盾捆在一起?如果不是,那怎样算“合二为一”?(联系上下文理解)把矛和盾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成了什么?这样结合起来的坦克有用吗?能找出根据来证明你的想法吗?文章写了1916年英国军队在战场上第一次使用坦克,产生了巨大的威力。作者为何要写出这个内容?发明家是怎么想到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的?(在此时用另一组表示打比方的词语改写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坦克的发明和成功使用使人们想到了什么?

  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是借以了解学生们理解的程度,同时借此理请全文脉络,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势合二为一的过程;理解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思考。

  估计学生会对文中唯一的一个冒号和破折号产生兴趣,会有学生认为文章最后一句应该用上问号。

  如果有机会或有时间,还要进行下面的一些探究:把“紧张危急”缩成两个字,但意思不变;给“固然”和“自卫”找近义词;在“这样固然安全”和“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和乌龟”中间加上一个表示转折的词;文章最后一句话中“会”字的理解并用另一些词更换它。

  三、小结。

  在下课铃声响过后,马上对本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并提出希望。

  附设想的板书:

  矛  (进攻)

  (合二为一)  坦克 (威力无比)

  盾  (自卫)

  后   记

  本堂课的教学基本上按照事先的预计进行,基本完成“目标”所设定的“2除外”内容。课上的生成也有事先估计的内容,更有出乎预料的。如陶于豪的问题“这个发明的东西为什么叫‘坦克’?”一个女生的问题“说坦克是‘庞然大物’,到底有多大呀?”由于在学生还处于“自读文本,发现疑问”这个环节时,我在巡视过程中已经发现了前者的疑问,所以我有意让这个学生在这堂课的重点内容完成后提出。这样能使这个生成不至于影响到本堂课的重点内容的落实,也使自己处理这个问题有充足的考虑时间。对于后一个生成,由于我事先已预计到学生对当时的坦克的相关知识有了解的需求,我也想到在网上搜集一张旁边站有人的并配有文字解说的坦克照片,以使学生对这“庞然大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所以,我早准备了“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和“最早参战的坦克”这两项配图的内容。这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也能应付课上的生成,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这说明课前的预计与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是开课,所以免不了没有平时那样的自在,以至于在上课开始不久了解到学生发现问题的数量时忘了夸学生;在一些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显得匆忙,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表达意见,老师急着帮助学生说出了答案。这是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强锻炼。

  对于原先的一些估计,如:估计学生会对文中唯一的一个冒号和破折号产生兴趣,会有学生认为文章最后一句应该用上问号。学生根本没有提及。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这是学生进行探究行学习的时间不长的缘故,因为,我的学生进行这样的方式学习还不到十个课时。

  在接下的一堂课(第三课时)上,我和学生一起完成本文还没完成的学习内容和练习。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在完成“在‘这样固然安全’和‘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和乌龟’中间加上一个表示转折的词”这个练习,整个场面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没有一个学生能加得合适。根据经验,我想,这是学生们的探究习惯及知识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在接下的练习(做《语文作业本》第25课内容)中,我发现学生的词语填空不熟悉。我想,这是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的缘故。学生们对“坦克的发明,让人们明白了什么”也不是理解得透彻。

  以上这些都说明,我上的这一堂课是不成功的。这有待于我今后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篇13

  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组教材按“怎样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第5段)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体会发明家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品质,学会集合优点于一生。

  重难点:

  重点: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即“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举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矛和盾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认识这两种武器吗?(板书:矛盾)随机教学“矛和盾”字。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师小结: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矛长长的,头上尖尖的,用来进攻。盾就是盾牌,是用来抵挡的,保护自己的。(教师随机板书:矛——进攻。盾——自卫。)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师补充课题)。用来进攻的矛和用来防守的盾怎么能集合起来呢?学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自学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集合 招架 紧张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战场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

  自由读——指名读——同桌接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正音。

  3、归纳主要内容:同学们,读课文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或者一小段话,你会吗?(课件出示填空句子)请同学们赶快默读课文,试着填一填。课件出示:

  发明家( )矛和盾与朋友比赛的时候,想到把矛的( )、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在战场上( )。

  三、学习1-4段,思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1.同学们,发明家在发明坦克的过程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了许多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请默读课文1-4段。

  2.交流反馈,随机板书,品读词句。

  (1)盾太小。盾太小,所以发明家难以招架住矛强大的进攻。找到相关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A、自由读,想像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B、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比赛的紧张?

  雨点般:可以看出什么?(连续不断来势凶猛很密集)

  左抵右挡:做做动作

  难以招架:什么意思?

  用朗读展现出矛强大的攻击力,感受到“盾太小啦!”

  (2)变铁屋。找到相关句子: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发明家在紧张危急关头,想到了这样一个好主意,会是怎样的心情?带着那样的心情好好读一读,读出“!”强烈的感情。指出变铁屋的作用是为了自卫。(板书:盾——自卫——变铁屋)

  引:可是,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3)要进攻。出示第三自然段: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

  “固然”是什么意思,能否换个词儿来说?

  发明家又产生了新的困惑,你认为这样的铁屋子像———,只能——,不能——。

  读好“!”强烈的语气。

  (4)开小洞。找到相关句子: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得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A、什么才能进攻?课文中的“矛”指什么?怪不得“矛”打上了引号。长长的一横叫破折号,破折号占两个格子的位置,在文中的作用是解释说明。(板书:矛——进攻——枪炮)

  B、出示坦克图,找找什么是坦克的“矛”?什么是坦克的“盾”?随机理解履带。说说坦克与铁屋子比起来的进步:坦克不仅能——,而且能——。

  3、请大家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4、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联系第5节课文找找坦克“大显神威”的情景。(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你能读出的德国兵害怕,惊慌失措的样子吗?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五段,总结全文

  师:坦克的底部装有履带,能行走在泥地、沟渠等特殊的地面上。作战时人可以躲在坚固的铁屋子里,很难受到攻击;又装有炮口,能随时攻击对方。由于它进退自如,攻守灵活,一上战场就发挥了极大作用,名震天下。“它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于一身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

  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出示最后一句话:齐读,你想到了什么?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指导朗读。

  3、你能找找生活中“合二为一”的例子吗?

  4、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板书设计:

  矛 和 盾 的 集合

  | | |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 | |

  枪炮 铁屋子  坦 克(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篇14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大家已经初读了课文《矛和盾的集合》,我们不但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而且也读通了课文,了解了大意,提出并解决了一些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与课文中的词语宝宝打个招呼吧。课件出示词语

  2、如果把课文比喻成一个湖的话,上节课大家还只是在湖面上观光游览,吹吹风,看看水波什么的,还没有潜入水里去看个究竟。这节课,大家该做什么呢?

  3、我们从哪里钻到课文这个湖里去研究呢?

  师:其实呀,“钻进”课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从题目钻下去,也可以从插图钻下去,还可以从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钻下去。今天,我们就从课文的题目“钻下去”吧!请读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4、课题中强调的是哪个词?“集合”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矛和盾的这一次交锋,不再是自相矛盾,而是把它们的优点集中在了一起。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两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矛和盾互相集合会变成什么了呢?矛和盾的集合,厉害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部分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2、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碰撞出了“坦克”这一新鲜事物。坦克具有矛和盾的什么特点?请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话来解答这个问题。

  3、课件出示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

  4、你见识过坦克的威力吗?汇报收集的资料。

  5、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说说“合二为一”的意思。

  6、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出示课文片段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哦。你是从德国兵的害怕和失败看出来的。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

  师:听你朗读,我感受到了德国兵的一点害怕。谁来朗读,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德国兵的害怕?

  师: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兵逃跑的场面,坦克的确是“大显神威”呀!来,我们一起读读。

  (从“庞然大物”这个词语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哦。你从坦克本身的庞大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你能读出坦克“庞然大物”的那种气势吗?

  (从“首次”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首次”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一个词语是“第一次”的意思?

  师:坦克第一次上战场就这么厉害,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威”。 谁来读出坦克第一次就这么厉害?

  师:读得不错!大家都想读?那自由练习练习吧。

  7、同学们,当时的情境的确如此,张老师从当时的一份报纸中看到这样一段更为详细的报道,请自由读一读。课件出示

  师:大家读了这段话,都在笑,笑什么?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话写得很具体、生动、形象!我也这样认为。可是,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个字来写?

  师:大家看看课文的题目,再想一想。

  师:你体会得真好!的确,文章什么时候该详,什么时候该略,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大家才上三年级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不简单。

  三、学习第1~4自然段

  过渡:坦克一出现在战场上,就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发明家是怎样想到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请大家默读1-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1、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

  2、刚才这位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提到一个带“然”字的词语——忽然,这一点很关键!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出示有“忽然、固然、当然”的句子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这三个带有“然”字的词在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师:从“忽然”这个词语,我们知道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情形。板书:产生想法

  师:“固”是本来的意思。“然”呢?

  师:那,我告诉大家吧,“然”是“这样”的意思。“固然”就是本来这样的意思。但是在这里“固然”重点不是说明铁屋子好,而是要说什么?

  师:“固然”和“却”连在一起,重点是在讲“却”后面的意思——“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怎么办呢?

  师:大家真能干,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想法的过程板书:修正想法

  师:从“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板书:延伸想法

  师:刚才,同学们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出示:忽然……固然……当然……

  师:说得真好,不但用上了三个带“然”字的词语,还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课文1-4自然段的内容说得清清楚楚。这些内容都是围绕课文的题目来写的。

  师:那,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的题目吧!

  四、学习最后一段,揭示道理,拓展思维

  过渡: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请齐读——课件出示:

  1、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师: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

  2、“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师: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

  3、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

  4、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5、至此,我们从题目“钻进” 课文,细细地把课文研读了一遍。请大家再读读课文题目,看看这篇课文题目强调的是什么呢?(集合)

  6、同学们,其实“集合”,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也是一门学问,大家到了高年级,还会在数学中学到许许多多关于集合的知识(板书“?”);“集合”,不仅仅是一个道理,也是我们生活中永远也离不开的法宝,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有了“集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你看,我们学习的教室,生活的城市,没有哪一样东西不是集合的产物(板书“!”);“集合”,也不光限于相互融洽的事物,有些事物,尽管看似矛盾的,但也可以如矛和盾一样,可以集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东西(板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带着这样三个标点符号(?!。),到生活中去寻找集合的学问、集合的法宝,创造出更多新生事物来。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从课文的题目钻进课文中去研究,又回到课文题目中来,读得深透,读出了滋味,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因为我和聪明的你们“集合”在这里,学了一篇关于“集合”的课文,懂得了“集合”的道理,让“集合”成为智慧的种子,伴随我们去开创美好的未来吧!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25、矛和盾的集合

  产生想法 ?

  修正想法 !

  延伸想法 。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387911272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