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安乐窝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微信扫码分享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精选16篇)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篇1

  1、建议学生查阅资料或请教长辈,了解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对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有什么贡献。教师可以搜集关于山东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以便为学生补充关于孔子的背景知识。

  2、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字的指导,可以有机地穿插在课文学习当中,和词语、句子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读音是否准确,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认记字形。可以通过扩词的方法增加生字的复现,体会生字的用法,如:纳:纳凉,纳税,出纳,吸纳;兼:兼职,兼并,品学兼优;佩:佩带,敬佩,王佩。另外,“仆”易被误读为三声,在教学时要加以注意。

  要求写的12个字,要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几个容易写错的字。如,“尘” 字,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迎” 字的里面是,不是“卯”或“印”;“境”字的右半边是“竟”,不是“竞”。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观察所得,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笔画。有的字不容易写好,如,“等”字容易写得过长,中间的几横长短也不一样,学生不易把握,教师可以通过板书示范,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汉字的结构和笔画及部件的占位。

  3、整体感悟,理清顺序: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重点思考题目,让学生思考、交流:“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提醒学生仔细品读课文,细致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以及课文中重点描写的孔子和老子对话的部分,从课文中找出有哪些具体的语句或事件反映了孔子和老子的崇高品行。

  如果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有一定困难,也可以启发学生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并在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文后面的资料袋简要介绍了孔子的生平、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激发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兴趣。可以在布置预习时建议学生阅读,也可以在课文学习之前阅读这段文字。阅读后,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从中知道了什么,也可以交流一下各自知道的关于孔子的其他资料。

  4、理解重点词句。课文中有一些词语不太好理解,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词语的意思。如,“远近闻名、渊博、拜访、纳闷、佩服、敬重”等词语,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并试着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运用。“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词语,可以查字典,并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境,体会词语的含义。

  课文中有两对意思相近的词语,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会。

  ⑴ 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拜访”是敬辞,“访问” 的意思。“拜见” 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这两个词语意思上有细微的差别,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细细品味。

  ⑵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多谢老师等候。

  “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达迎接的意思。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表现出他非常谦和、知礼。在这里,如果换成“等候”,就不能充分体现出老子的美德。“多谢老师等候”一句中,“等候”也不宜换成“迎候”,因为这里是晚辈向长辈致谢。

  以下几个句子对学生加深了解孔子的品行很有帮助,可以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体会。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这里,可以抓住重点词“终于”,提醒学生联系上文的描写来体会。文中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短短的一句话,把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句体会孔子的心理和情感,并通过恰当的语气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他认为“学无止境”,所以三十岁的时候,他还要千里迢迢去拜师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体会孔子拜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等品质;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教学时,还可以重点抓住孔子和老子的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读的方式,体会二人在对话中表现出的谦虚、礼貌的品行。

  正因为孔子和老子一个虚心求教,一个诲人不倦,都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行,所以获得了人们的敬重。学生读最后一段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孔子、老子作一下简单评价。

  5、课后的三个题目,是从朗读、交流阅读感受和积累语言三个方面来提示的。

  朗读的题目,提出了关于朗读的情感和态度方面的要求,“很受启发”,“我要认真读一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深人体会课文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的人物性格和品德。

  交流阅读感受的题目,主要内容是对两个主人公孔子和老子的印象和看法,为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提供交流机会。课文对孔子的描写比较具体,从几个方面表现出孔子的高尚品行;老子虽然不是课文的主角,但学生也可以从孔子和老子的交往活动中感受到老子的博学多才及谦和大度、诲人不倦的品行。在交流时,要尽量避免脱离课文空谈感受,应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来交流。

  抄写句子题目的要求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抄写哪些句子。如果时间允许,抄写后可以安排交流的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要抄写这些句子,在交流中领会这些词句表达的妙处。

  6、课后安排的选做题,列举了几句传诵最广的孔子名言。这几句名言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做了精辟的论述,和本课孔子拜师求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古典文化的精髓。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安排学生继续搜集、背诵一些孔子的名句。

  这几句话,学生读读背背即可,教师不必讲解。学生如有疑问、有兴趣,也可以稍加指点。

  7、综合性学习建议。这组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在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要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并使学生感受到,传统不一定很古,它有时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材用举例的方式提出了活动的指向: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单是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有节日风俗、各地民俗、各族风土民情等;民族艺术,有各种门类的戏剧、园林建筑、民族舞蹈等;又如民间艺术,可以分为剪、扎、编、织、绣、雕、塑、绘等种类,也是多姿多彩,异彩纷呈,如泥人、彩绣、陶艺、微雕、篆刻等,都可以纳入学生了解的范围。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与学生一起,充分利用适合学生开展本次活动的资源。

  开展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当地的教学条件,给学生提出恰当的建议,如,查阅图书、图像或音像资料,访问长辈,实地考察,搜集或制作实物。

  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的经历,所以在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上可以更放手一些,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如,自主选择活动伙伴,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自主选择活动方式。在学生自由组成活动小组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各小组制定一个简单的活动计划,比如,打算了解哪方面的内容,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计划用哪种方式开展活动,以及时间安排。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计划表,做到分工明确,心中有数。老师对制定计划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篇2

  一、说教材

  《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习根据具体语境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品词赏句,积累和发展语言。.

  3.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我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揭示课题。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这本书引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我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是直奔中心,提炼问题。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孔子和老子有什么品质得到人们的敬重?在学习完二、三两自然段,学生通过品读感悟了孔子和老子的品行后,再次让学生读这一句中心句,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我想这样会使教学显得清晰、连贯。

  我的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围绕中心、品读感悟。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让学生找出能表现孔子拜师艰辛的词语,再通过读一读这些词语,播放风雨雷电声让学生感受孔子拜师路上遇到的恶劣天气,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同样,在教学“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人来理解就变得容易多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进一步感悟孔子的学习态度,这样,既符合重视句子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

  课文中有一段描写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充满哲理,又生动有趣,读好了,老子与孔子的形象、老子的诲人不倦和孔子的学而不厌的精神自然而然地进入孩子视界、进入孩子的心灵。于是,我就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同桌读,指名读,全体学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感悟。

  我的第四个教学环节是紧扣中心,谈孔子和老子。这一环节由“孔子和老子拜师的场面真感人,难怪成为世人的典范,孔子拜师后,师徒二人的举动还让人佩服吗?” 这一问题引入,学习第三自然段。让学生读孔子有关学习的名言,谈老子是怎么教学的,进一步认识孔子和老子,使他们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丰满。

  我的第五个教学环节是拓展延伸,语言实践。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对孔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写话与古人进行交流,激发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我的第六个教学环节是以诗做结,感受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篇3

  一、第一次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准。

  二、第二次朗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我能给生字注音并组词。

  闻(    )        尘(    )          仆(    )        纳(    )       

  闷(    )        丘(    )          迎(    )        等(    )       

  止(    )        境(    )          授(    )        品(    )       

  2 、我能把下列词语读准确。

  曲阜(fù)  洛(luò)阳  老聃(dān)  孔丘(qiū)  仲尼(zhòngní)

  3、读了课文,我认为孔子是个                的人,老子是个               的人。

  人们          孔子和老子的          ,也          他们的           。

  三、第三次朗读课文,继续完成下面题目。

  1、读了“曲阜何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想象一下孔子会遇到什么困难                                                             

  2、读了课文,我想说的是                                                   

  3、阅读完书69页的资料袋,我知道了孔子的一些资料:

  ★ 我还积累到孔子的2条名言:

  四、演一演:文中第2自然段中,孔子和老子见面的对话情境很有意思。请按要求完成各题

  1、自己感情朗读这段话。2、在书上写写句子体会。3、自备道具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情境。

  五、我要请教老师的问题是:                                                

  ★ 在课堂上,我希望老师这样教:                                        

  ★ ★ 做题完毕后,请你读一读以上题目和答案,检查错漏,及时改正,为提高成绩给力!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篇4

  教材分析: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介绍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课文内容蕴含丰富,但并不深奥,只是有几个词语,如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对于一个刚升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案例:

  教学伊始,我引出了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预设的情境和教师的引导中学生已能将孔子这句名言的意思猜个八九不离。继而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孔子名言,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

  授课的开始,我努力给每位学生发言的机会,加之适当的情境创设,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在研读课文时,我以“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作为统领性的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在交流汇报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各自思考的方向,回答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善于动脑,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有礼有节, 有的则认为孔子谦虚好学……

  学生的回答并不全面,但他们的发言让我看到了真实的阅读,有效的阅读,以及他们思维的过程。我想,这已足够了。

  当一名学生谈到孔子还是一个“不怕吃苦”的人时,我就势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并设计了如下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词,并体会语言运用的恰倒好处和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你们能想象一下在这几个月的路途中孔子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投影出示练习:(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孔子饿了就_______________。

  累了,孔子就_______________。

  天黑了,孔子还_______________。

  正是这样___________ 、 ___________,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学生想象,填空。

  (2)相机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从而明白孔子还是一个“为求学而不怕吃苦”的人。在此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第三段的学习,抓住“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进行了情境和问题的预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在师生充分对话交流之后,我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举一个例子,写写对“学习是无止境的”的理解。学生理解得不错,我又让他们读读有关学无止境名言,让学生懂得: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

  这样的环节设计,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写话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课堂除了教师课前的“预设”,还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生成”。 如当学生读到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学生突然有了质疑:“老子为什么称呼孔子仲尼,而不干脆直接称他孔丘?”。面对这样的生成问题,我首先对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行了表扬,同时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引导学生反复的进行朗读、比较,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体会称呼的不同其实是体现了老子对晚辈爱护以及他为人的平易近人。

  学生不经意间的提问,引发了我和我的学生有益的思维。使学生对课文人物的理解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教后感言:

  在教学中我本着一种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态度,真实的再现我们的课堂。不是用花哨的表演抓住人,而是努力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语文的精神之美吸引人。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创造一种纯语文的课堂。

  同时,我也深深地认识到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所说的: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入,决定了你的课堂是否精彩。教师像一位引路人,你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在我们走上讲台前,应该静心地把教材多读几遍,力求读得深读得透。多思考每篇课文怎么去挖掘它的语文特色,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简单的精彩。

  这也是自己今后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篇5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我们先来相互认识一下。(指大屏幕)这是我的姓名,谁认识我姓什么?

  生:老师,您姓鄢!

  师:哇,我的姓很少见,你能认识,你真有本事。

  我们姓鄢的人不多,但是我们家族历史上可是有过名人的。如:明末遁迹深山的高士鄢正畿,还有为民请命,志行卓越的鄢鼎臣。每当提起他们,我自豪极了!同学们,你姓什么?你们家族历史上有过哪些名人、伟人呢?

  生1:我姓李。我家历史上有李白,李世民。

  师:真羡慕你。你家有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还有皇帝,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

  生:我姓杜。我家历史上有大诗人杜甫。

  师:哦。唐代大诗人,人称“诗圣”,与刚才说的李白诗人,合称“李杜”。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历史人物还不少。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闻名世界的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出示孔子像)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孔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古时候,人们把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男人成为“子”。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影响到了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孔子的生日作为教师节。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下来,变成了一部书叫《论语》,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人很敬重他,他去世以后,人们在他的家乡山东曲阜修建了孔府,孔庙,孔林(同时大屏幕出示三孔图片)来纪念他。每到孔子诞辰,人们就在这里举行孔子文化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来参加祭孔活动。同学们,就这么一位学识渊博,影响巨大的人物,你们说他还需要拜师求学吗?

  生:需要。

  师:孔子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说:“学无止境”。(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生:17 孔子拜师

  师:举起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生:(边念遍书写课题)

  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生1:我想知道,孔子已经这么有名气了,他为什么还要去拜师求学呢?

  生2:我想知道,孔子学问这么渊博,那么他拜的老师一定比他的学问还渊博,那么他拜的老师是谁呢?

  师: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答案就在课文里。请打开书67页,仔细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词语。

  师:(朗读课文)

  生:(边听边画)

  师:谁听明白了?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生1:课文讲的是孔子拜师的事情。

  生2:课文讲的是孔子觉得自己的学问不够渊博,就去很远的地方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的故事。

  师:你听得可真仔细!老师刚才读书时,找出了几个生字(出示生字)你认识哪个?是怎么认识的呢?

  生1:我认识“兼”,“道歉”的“歉”去掉“欠”就是“兼”。

  生2:我也认识“兼”,刚才读书时有个词语“日夜兼程”。

  生3:我认识“仆”,“仆人”的“仆”,有个单人旁。

  师:“仆人”是指旧社会里被雇到家里当下人的人,所以是单人旁。

  生4:我认识“丘”,爱神丘比特的“丘”。

  师: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

  生5:我也认识“丘”。“乒乓球”的“乒乓”分别去掉“撇或点”就是“丘”。

  生6:我也认识“丘”动画片中比卡丘的“丘”。(生笑)

  师:我也说说吧。一堆堆的小土包,叫“土丘”,那么一座座小上叫什么?

  生:山丘

  师:那一堆堆沙包呢?

  生:沙丘

  师:谁还认识哪个字?

  生1:我认识“毫”。数学书上有毫米。

  生2:还有毫克

  生3:毫升

  生4:我给大家猜个字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下面一根秃毛。(众笑)

  生喊:毫

  生5:我认识“佩”,妈妈给我买了个玉佩。

  生6:电视里的大侠们腰里都佩着刀和剑。

  师:你们的胸前都有什么呢?

  生喊:佩戴着红领巾。

  师:“佩”除了有戴的意思,还表示心悦诚服,如佩服,敬佩等。

  生1:我还认识“纳”。纳米是高科技,妈妈买的衣服是用线织成的,所以是绞丝旁,穿在里面所以加上一个“内”字。

  生2:我认识“授”,这是教授的“授”。

  生3:我认为师傅传授徒弟手艺得用到手,所以用提手旁,加上一个“感受”的“授”。

  师:所以,提手旁表义,“受”表音,这是个什么字?

  生喊:形声字。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生活中处处可以学汉字。下面,轻松一下,我们玩个游戏吧!

  生:好!

  师:请两名同学。一人指字,一人猜字,我们大家当裁判。

  生1(指着“授”字)同学们看好了吗?

  众生:看好了!

  生2:是不是“兼程”的“兼”?

  众生:不是。

  生2:是不是“纳米”的“纳”?

  众生:不是。

  生2:是不是“孔丘”的“丘”?

  众生:不是。

  生2:是不是“佩服”的“佩”?

  众生:不是。

  生2:是不是“毫米”的“毫”?

  众生:不是。(众笑)

  生2:(指着“仆”刚要问,众笑。于是指着“授”问)是不是“传授”的“授”?

  众生:是。(众笑)

  师:谁再来?

  众生:(高高举手)我来!

  生1:(指着“纳”)看好了吗?

  众生:看好了!

  生2:是不是纳闷的“纳”?

  众生:是!

  师:你可真会猜!谁再来?

  生3:(指着“毫”)看好了吗?

  众生:看好了!

  生4:是不是“毫米”的“毫”?

  众生:是!(众笑)

  生5:(指着“仆”)同学们看好了吗?

  众生:看好了!

  生6:是不是“仆人”的“仆”?

  众生:是!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能掐会算。好,有机会在玩吧!

  师:那么,这些字在课文里都组成什么词了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划下来。

  生:默读课文,划词语。(有人出声)

  师:默读课文,请大家不要动嘴唇,不要出声。

  师:(出示词语)谁都认识这些词语,到前面领同学们读一读?

  生:领读词语。

  众生:跟着读词语。

  师:现在男生读一个词,女生读一个词,比比谁读得好!

  众生:男生先读一个,女生在读一个,如此交替读词语。

  师:下面开火车读。谁当火车头?(指名)你的火车往哪儿开?

  生1:我的火车往左开。

  生1左边的学生:一个一个地读。

  师:谁在当火车头?(指名)

  师:你的火车往哪儿开?

  生2:我的火车往后开。

  生2后边的同学:一个一个地读。

  师:看来几个词语是难不倒大家的。看看谁能把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读得更好呢?(出示带有“日夜兼程”的句子。)

  生1:有感情地读。

  生2:大声地读。

  师:(出示带有“孔丘”的句子。)

  生1:大声地读。

  生2:有感情地读。(将最后的“学生”读成“徒弟”)众笑

  师:不要慌,看清字,再读一遍好吗?

  生2:(继续读,没有出错。)

  师:(依次示其他三个句子,分别指两名同学读。)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谁还有读不准的词语?

  生1:“渊博”我读不准。

  师:(板书“渊博”)“渊”指深,“博”指广。这里是说孔子和老子的知识深而且广。

  生2:“仲尼”我读不准,

  师:古人兄弟排行,老大称为伯,老二称为仲,老三称为叔,老四称为季。孔子叫“仲尼”,你们猜孔子排行第几?

  众生:第二。

  师:再比如说,一年又四个季节,第二个季节为夏季,所以又叫“仲夏”。

  生3:“曲阜”我读不准音?

  师:“曲”是多音字,读三声时,指的是“歌曲”。读一声时,有弯弯曲曲的意思。“阜”指土山。“曲阜”是个地名,古时候,曲阜城内有弯弯曲曲的土山,因此得名“曲阜”。

  师:我这儿有几个词语,看看你能读准吗?(板书“老聃”指名读)

  老聃指的是谁?

  生:老子。

  师: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出示“品行”指名读)

  (出示“长进”指名读)

  师:同学们,我们和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做了朋友,现在,你能把课文读通顺了吗?

  众生:能。

  师:自己读一读。遇到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就顺了。

  众生:自由读课文。

  师:看读出来,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我们学习语文,不但要读好书,还要写好字。下面,打开书69页,田字格中的生字要求我们会写, 我们先来读一读。

  众生:(齐读)

  师:如果这些字按结构分类,哪些字应该归为一类呢?

  生:(两名同学)按类把这12个字帖到黑板上。

  师:“品”字应单为一种结构,叫“品字结构”,那么还有那些字是品字结构的字呢?

  生1:“亮晶晶”的“晶”。

  生2:“鑫”

  生3:“树林”的“林”。

  师:是吗?

  生3:哦,是“森林”的“森”。

  师:好,同学们,在这些字中,你们认为哪个字最容易写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呢?

  生1:我想提醒同学们注意,“迎”字里面不要多加一点或是撇。

  生2:我想提醒同学们,“境”字右面中间是日,不是口。

  生3:我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尘”字第一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

  师:那么,在这一类字中,哪个字你认为最不好写,想要老师跟你一起写?

  生1:“迎”

  师:范写“迎”

  生:书空。

  生2:“境”字不好写。

  师: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两边要怎么样呢?生3:左右两边一样宽。

  师:仔细观察,一样宽吗?

  生3:不是,左边窄,右边宽。

  师:注意观察老师怎么占格(板书示范。)

  生:“丘”字不好写。

  师:注意第一笔是点。和老师一起写。

  生:书空。

  生:“等”字写不好。

  师:写时注意中间三横之间的距离和长短。仔细看看老师怎么写。

  师:好,在纸上把这十二个字每字写一遍。

  生:书写练习。

  师:谁把你写好的那个同学们看?(投影展示学生的生字)

  学生互评。

  师:同学们写得都很认真,只要我们经常临摹,经常练习,我们的字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课文,还对孔子很老子两位大思想家有了一些了解。课下,请同学们通过读书,上网等多种方法搜集孔子和老子的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近他们。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篇6

  《孔子拜师》案例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难点: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

  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理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二、交流资料,认识孔子: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

  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

  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

  (结合了解“名”、“字”。)

  (2)交流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语。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抽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初步理清课文思路:决意拜师——前往拜师——认真求学——受人敬重。

  四、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一)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读句子,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

  2、他们的品行又怎样?

  (二)教师引导品读第二自然段,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1、默读第二自然段:你从课文哪里感受到了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边读边注)

  2、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两点:

  (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教学过程:a、品读词语: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b、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c、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

  d、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2)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对话。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教学过程:a、品读人物的言行: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孔子与老子的谦逊有礼?

  b、辨析近义词:“迎候、等候”,在这两句句子里,这两个词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

  c、演读:同桌合作——展示评议

  d、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小结

  (三)自学1、3自然段,体会孔子的虚心求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

  (四)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谈谈我心中的孔子和老子。

  2、拓展学习孔子的名言。

  六、综合性学习:

  1、分组制订学习计划,交流。

  2、分组活动,积累资料。

  3、学习成果展示、交流。

  七、生字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课堂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上完《孔子拜师》以后,心中颇多感受。仔细回想自己的课堂和老师们的点评,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反思。首先,这堂课中闪光的有这么两点:

  一、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是教学现得清晰、连贯。

  课堂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还有不足,还需改进。结合大家的点评,我对自己的课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几点概括。

  一、课堂整体把握不够: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我把它们割裂了开来,并没有进行朗读对话,孔子的语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语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时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而我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使体会显得单一、显得孤立、支离破碎,没有了整体感。

  二、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

  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课中我原本预设在了解孔子的资料以后写“丘”字的。但是当时我忘了问学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没有引出这个字,后来就没有写了。其实课文中也提到过孔子名丘,那么在学生初读以后还可以请学生说说孔子名什么,再写“丘”字,可是当时我想这样一来可能会打乱下面的教学环节,结果这个字就没有让学生写。这也是造成我这节课没有写的时间的原因之一。还有当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篇7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板书:孔子)我们要学习他(板书:拜师)的一件事。

  师:那你对孔子有多少了解?

  生:不知道

  师:打开课本52页,看看你从资料袋中能知道多少?

  生: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是我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纪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那有哪些影响呢?

  生:孔子受到后人广泛的尊敬。

  师:那你们对孔子……

  生:尊敬

  师:好,现在大家齐读课题。

  生:孔子拜师。

  师:读了课题,你能告诉我,你想问什么?

  生:孔子拜谁为师?

  a生:拜老子为师。

  师:那你们了解老子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特意搜集了老子的资料,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著《老子》也称《道德经》。

  生:老师,为什么孔子,名丘,字仲尼,老子也叫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而我们则称他们为孔子和老子?

  师:其实呢,在古代“子”,是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特别有学问或者较有道德的贵族才能用的尊称。

  师:你还想问什么?

  生:a、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b、孔子怎么拜师的?

  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本中,只要我们仔细认真的读课文,一定能找到。

  生阅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后,你从书中知道了什么?我们一起来找到答案

  师:孔子为什么要拜师?什么原因,谁来说说?

  生:他总觉的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访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师:他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你觉得他的知识怎么样?

  生:渊博

  师:那你理解渊博是什么意思?

  生:知识很多

  师:那丰富也是很多的意思,为什么不用丰富?多到怎么样才算渊博。

  师:知识多到怎么样?那个词最能看出?

  生:远近闻名。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词?

  生:名气很大,很多人都知道

  师:既然他远近闻名,为什么还要拜师呢?从这能看出什么?

  生:a、孔子非常喜欢学习

  b、空子很谦虚

  师:孔子非常(板书:谦虚好学)

  师:正因为孔子的谦虚好学,使他走上了拜师之路。孔子在哪?

  生:曲阜(板书)

  师:去哪拜师?

  生:洛阳(板书)

  师板书曲阜、洛阳,用曲线连接起来。

  师:你知道从曲阜到洛阳有多远?

  生:上千里。(板书)

  师:从这能看出?

  生:路途遥远。

  师:这么远的路,他是怎样来的?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

  生:a、吃、住都在外面

  b、白天、晚上都不停赶路

  师:即便是这样走,他还是走了多长时间

  生:几个月(板书)

  师:这拜师之路走的真是艰难呐!

  师: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在洛阳城外,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你是不是很急于知道他见到老师后的情况?

  生:是。

  师:从课文中找出他们的对话,谈谈,看看你能从对话中读出什么?

  生阅读课文

  师:大家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你读出点什么没有?

  生无语。

  师:那咱们再来读一读。我跟大家一起去体会。

  师:你想扮演谁?

  生争先恐后。

  师:好,我来分配一下,女生读孔子,男生读老子,我呢,旁白,不过,不要抢,一句一句得来,边读边体会。

  全班分角色朗读。

  师: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

  女生:“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师:读完这一句,你又什么感受?

  生:很有礼貌。

  师:从哪体会到的?

  生:上前行礼。

  师:这是从孔子的哪方面看出的?

  生:行动上。

  师:还有呢?

  生:老人家、您

  师:这是哪方面?

  生:语言方面。

  师:从这能看出孔子真的是非常(板书:有礼貌)。

  师:我们接着往下读。

  男生:“你是——”。

  师: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师:读这一句,你又什么体会或不明白、不理解的

  生:a、风尘仆仆的意思

  b、纳闷的意思

  师:从字面上看,你会怎么理解?

  生:a、风吹得满身都是沙

  b、不明白的意思

  师:在描写哪些情况,些前提会用到风尘仆仆这个词?

  生:赶路、在路上的情况下。

  师:我们已经知道孔子这一路走的十分……

  生:艰辛。

  师:风尘仆仆就是形容旅途劳累的。以后写作文,你也可以用到这个词。

  师:纳闷,就是因为不懂、不会而产生的不理解。说白点,就是不明白的意思。

  师:那我们接着往下读。

  师:孔子连忙说:

  女生:“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吧。”

  师:要拜师,对老师要怎样?

  生:尊敬。

  师:说话也要?

  生:有礼貌,很诚恳。

  师:所以读这一句时,语气一定要很有礼貌,很诚恳。自己再试一下。

  生自由练习。

  师:好,找同学起来说说看。

  生起来发言

  师:大家说的都很棒,老师能听出你们都很有诚意,有礼貌。我们接着看老子是怎么说的。

  师:老子说:

  男生:“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们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师:读这一句,你觉得老子怎么样?

  生:有礼貌。

  师:从哪看出来?

  生: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师:为什么?

  生:老子是老师,孔子是要来拜老子为师的,可老师却在洛阳城外迎候学生,就是从这看出的。

  师:对呀,老子没有因为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的孔子来拜他为师而骄傲自满,而是在城外迎候,老子真是谦和、知礼。

  师:那孔子怎样说的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师: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

  女生:“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师:从这一句,你读出了什么?

  生:有礼貌、谦虚好学

  师:你从哪知道的?

  生:再次行礼、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学无止境

  师: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概括?

  生: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

  师:非常好!

  师:那联系生活中的事情,自己说一下。

  生没有反应

  师:小组讨论。师伺机辅导

  师:谁能用生活中的事例说出“学无止境”?

  生:爷爷年纪已经很大了,每天晚上干完活后还要带着老花镜看书。

  师:非常棒!那我们也要做这种“学无止境”的人。

  师:既然孔子是这样想的,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生: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师:那从这你能看出孔子怎么样?

  生:孔子谦虚好学

  师:学生这么好学,那老师是怎样做的呢?

  生: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

  师:老子对待学生的态度是?

  生:毫无保留(板书)。

  师:老子作为老师对学生的这种毫无保留的态度用哪个词概括最形象?

  生: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板书)

  师:正因为孔子如此谦虚好学,老子如此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所以……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板书(受到人们尊敬)

  师:这就是孔子拜师的经过,(对照板书)学完课文,我们也要学习孔子、老子,有礼貌、谦虚好学的精神,也成为受人们尊敬的人。

  师:翻开课本52页:孔子的名言,看看谁最棒,,最先记下来。下课后大家可以搜集更多关于孔子和老子的名言。

  下课!

  这节课我准备了好几天,请教了很多老师,在这里首先要谢谢孙主任、董主任、侯老师、彩霞老师、房姐姐、权姐姐等老师给我的帮助,侯老师用一天的时间帮我想导入,整理过程。直到听课的头一节课,还在彩霞老师班讲了一遍,让我心里有底。讲完课后孙主任和董主任还给我分析了我的课。

  其实这节课,并不成熟,特别是孔子如何拜师这一段,我不知道如何让学生抓出能体现孔子有礼貌、谦虚好学的关键词,只好一句一句,边读边分析,这样的结果是课显得很乱,感觉是老师在牵着学生走,可我不知道应该如何组织,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讲这节课之前,我很害怕,头一天晚上睡觉时,我还在默默想着过程,记不起来,就用手机看一下,当天早上4点起床,在办公室默默地背,生怕还像第一年那样,课堂上什么都记不起来。终于要讲了,在讲台上站好,抬头看这台下,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可是一讲起来,我的记忆又恢复了,能够把我备的课,流利的讲下去。虽然我很害怕,可这样的活动很好,可以学习其他优秀老师的课,还可以看到自己的缺点。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篇8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及世界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我国政府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我国台湾地区把孔子的生日9月28日作为教师节;美国也于1971年由美国两院法定通过把每年的9月28日定为教师节。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历代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这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仅见于《史记》等正史记载,也见于老子彩图(相传春秋末期)和汉画像砖。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一座碑楼,据传就是孔子入周问礼处。

  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关于他的生平,史料记载不多,先秦古籍如《庄子·天下》,称老子为老聃,以老为姓,以聃为名。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史,著《道德经》五千言。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古人的名、字与号:中国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一些,大体有姓、名、字、号四项。名,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及女子十五岁举行筓礼时取的,是人的正式称谓。号,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取的。

  古人在名、字、号的使用上,有一定原则和习俗。不论尊卑,自称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示自己谦虚有礼;对别人则不能直呼其名,而以字相称。

  曲阜“三孔”:曲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前11世纪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都城,是儒家学派始祖孔子的故乡。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孔府,旧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后裔的官署和邸宅。占地16公顷,各式建筑463间,所藏历史文物十分丰富。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子逝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后来,历代帝王对孔子不断加封,孔庙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占地21.6公顷,各式建筑466间。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占地二百多公顷,古木参天,碑揭林立。

  曲阜“三孔” 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而著称,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篇9

  1     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拜师》读后感

  庄达耀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很多言行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单元中我们就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孔子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孔子虽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是不远千里到洛阳拜思想家老子为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就是孔子求学的原因。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的精神都值得我学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我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他一有时间还是不断学习,有时候字音读错了,我给他提了个醒,他马上纠正过来,不会因为我是孙子而不予理睬。我想我应该向爷爷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一定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知道了孔子不仅谦虚好学,还尊敬师长,在生活上,我要以孔子的这种精神和品质为榜样,努力学习,使自己不断进步。

  2    《孔子拜师》读后感

  李哲鹏

  《孔子拜师》讲了孔子去洛阳拜老子先生为师,一路上无论是刮大风还是下大雨,他总是坚强地克服度过;而且他去拜见老子先生都是很有礼貌的。老子先生接待远方来的客人也是彬彬有礼,并且把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孔子先生。两位前辈虚心好学和伟大无私的胸怀深深地打动了我。

  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我决定向孔子先生和老子先生学习他们那种对知识虚心好学和诚恳态度高贵品质。

  3

  课文《孔子拜师》主要讲述了孔子30多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老子礼节高超,谦虚谨慎。

  孔子已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但是他并不满足,还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且不畏艰险、跋山涉水来到千里之外,向老子学习。我要向孔子学习,学习他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精神品质。我有时候考试成绩比较好,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通过学习课文,我知道了学习是没有止尽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都能认真求学,更何况我们这些刚刚步入知识殿堂的小学生呢?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篇10

  17 孔子拜师

  a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兼、仆、纳”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仆”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词语。

  2、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区别“拜访、拜见”、“迎候、等候”两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学习孔子虚心好学、尊敬师长,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4、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孔子和老子的对话,通过朗读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和上下文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1、老师和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图片、文字资料。

  2、老师准备“温故而知新”等孔子的名言卡片两张。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教学这篇课文,课前可以建议学生查阅资料或请教长辈,了解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对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有什么贡献。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感悟,理清叙述顺序。如果学生整体把握有一定困难,可以启发学生采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出课文叙述顺序,以便了解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词句的意思,尤其是“学习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些难度,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见解。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两组近义词“拜访”和“拜见”、“迎候”和“等候”,可以让学生通过换词、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细细品味,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了解它们的区别。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孔子名言卡片,学生读名言。

  1、出示孔子名言卡片,学生齐读。

  2、提问: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

  二、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导入新课。

  导语:你对孔子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搜集到的关于孔子的资料吧。

  1、学生交流资料。

  2、指名学生读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

  3、导入新课。

  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可是至今对后人还有这么大的影响,想不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答案就在第17课《孔子拜师》中,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从文中寻找答案。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提问:读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可能会问:“既然孔子有这么大学问了,为什么还要拜师呢?”“孔子拜谁为师呢?”“孔子怎样拜师的呢?”老师相机引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生词,读不通的地方多读两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老师随时纠错。

  四、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深入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提问:《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作者按照顺序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总结归纳出来。

  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总结归纳。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帮助归纳概括。

  板书:决意拜师——洛阳拜师——虚心求学——受到尊重

  六、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课文。

  思考:你从这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回答问题。

  学生可能会回答:孔子当时已经很有学问了。孔子很虚心好学。

  3、相机提问:

  (1)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孔子当时已经很有学问了?

  (2)你怎么理解“远近闻名”?

  (3)从哪些词句能够看出孔子虚心好学?

  抓住重点词语是理解句子的好方法,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体会孔子好学的品质就不难了。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出了课文的叙述顺序,并且学习了课文第一段。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还是决意要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真是个虚心好学的人。孔子怎样拜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导语: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呢?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思考读了第二段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老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可能会回答:孔子求学艰辛、礼貌、虚心;老子谦和等。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中的重点句子。

  4、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子。

  这些重点句子具体表现了孔子的礼貌与虚心好学,老子的谦和、诲人不倦的品质,通过感悟理解重点句子,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孔子与老子的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全文学习的重点。

  关于孔子求学艰辛的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了洛阳。”

  老师提问: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孔子求学很艰辛呢?

  引导学生找出“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等词语,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的意思。让学生紧扣“终于”,联系上文,充分谈自己的感悟,体会孔子的心理和情感。

  (2)读了这句话你头脑里会产生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让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孔子求学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想像和表达能力。

  小结:

  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表明了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这句话把孔子求知若渴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关于孔子礼貌、虚心的句子:

  “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行礼、您、拜见、请、多谢”等词语,体会孔子的礼貌、尊师。

  (2)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句子品味“拜访”和“拜见”两个词语的异同。

  (3)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结合上文孔子在求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的品质,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右栏: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联系上下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学无止境

  小结: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正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

  关于老子谦和的句子: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1)引导学生理解“迎候”一词,体会老子的谦和。

  (2)相机通过读句子理解“迎候”和“等候”两个词语的异同。

  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孔子和老师的对话,进一步体会人物品质。

  (1)同桌分角色练习读课文。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随机指导。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导语:孔子不辞辛苦,拜老师为师以后,他是怎么学习的呢?老子又是怎样教授的呢?我们一起读课文第三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结合重点词句“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毫无保留”体会孔子认真求学,老子的诲人不倦。

  板书:认真求学 诲人不倦

  四、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上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五、总结全文。

  思考:孔子和老子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什么?

  六、课文中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学生质疑。

  学贵生疑。质疑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方法。学完课文之后,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巩固学习效果。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必有问必答,关键是点拨、引导,其他学生能够回答出的,老师就没必要讲解。

  七、指导学生书写易错的几个生字。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文中出现的生字已经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并且之前已经抄写过这些生字,把生字教学贯穿到学习课文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完课文之后再教学生字,意在巩固学习效果,强调字形,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老师可以有重点的板书示范,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境:右半边是“竟”,不是“竞”;

  等:中间几横长短不一样。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词句。

  2、抄写、背诵选做题中孔子的名言,课下再查找几句孔子的名言,与大家交流。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采用体会重点词句的方法,学习了课文二、三、四段。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并且我们结合课文和生活,理解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读课文,学习孔子和老子的品质。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

  决意拜师——洛阳拜师——虚心求学——受到尊重

  孔 子    虚心好学 不辞劳苦

  (学无止境) 尊敬师长认真求学  

  老 子    谦和大度 诲人不倦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篇11

  回顾《孔子拜师》这堂课的教学,觉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照备课思路进行的,从导入到新授再到重点突破。

  教学伊始,我创设一个小的情境,将学生带入高山流水,探访圣人的意境,了解孔子,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但是在设计提问: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点什么?有些不妥,这毕竟局限了学生的认识,若能让学生谈谈你对孔子还有哪些了解,想必学生一定会积极交流,也将使学生对孔子的认识更加全面,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接下来检查预习,在初读课文之后,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列出了本课16个词语,量比较大,检查的遍数比较多,对于“风尘仆仆”等易读错的词语,朗读落实的还不够,应当将读不准的多读几遍,能读好的,一带而过。我想对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词语的落实也应把时间用在难读词语的教学上,不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 “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点学习第二段对话时,本想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但在学习之后,学生学习的结果,表现让我意外,因此,慌乱中只顾按照已定思路进行,而没有采取能够及时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解决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的问题,比如:“再读对话,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 或“你通过读对话体会到孔子老子是怎样的人?”,以致在第二次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耽误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没能从整体上使学生把握课文,对于重点学习的词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学的仓促,落得不实。本课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上没能灵活的进行教学操作,只限于备课思路,而没能很好的关注学生学的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来以学定教。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无论课备得再好也不能照搬,应随时关注学生学的情况,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服务。

  同时,教学中有些内容的设计,只顾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没有从教学达到的目的出发来设计。例如对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绍,我怕学生谈得不够全面,不够生动,只想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没有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无从表现,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深刻。再如,对于曲阜的介绍,我只考虑,通过介绍曲阜引出孔子文化节向本单元主题*拢,因而影响了教学的主旋律。节外生枝的教学,并没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益处。我想,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灵活掌握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中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重点词句的训练,加强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更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恰当的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主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5、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6、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重难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并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地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捧竹简,齐诵论语的宏壮场面大家还记忆犹新吧?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人所叹。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诵上几句孔子的名言呢?

  (2)、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有哪些贡献呢?请同学们打开课后的资料袋,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3)、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2、提出提出目标

  (1)识记生词

  (2)读通课文。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3)感知文意: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4)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我会读、会记这些字。

  兼、仆、纳、丘、毫、授、佩

  2、我会读、会写生字新词。

  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

  3、我会流利读课文。

  4、我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4、我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知识拓展延伸

  1、复习生字词,读课文。

  2、摘抄孔子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2、提出学习目标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写一写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学文悟情展示

  1、我会读。(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2、我会悟。(学生结合文中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1)谈孔子。

  (2)谈老子。

  (二)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谈感受。(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2、展示自创性诗歌或心得体会。

  三、激发知识冲突

  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四、知识拓展延伸

  1、 展示自主主收集的资料。

  (1)、有关孔子、老子的名言。

  (2)、有关孔子、老子的故事。

  2、孔子、老子是我的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道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课后多搜集他们的一些故事,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吧。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篇1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4.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孔自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质。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

  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打开这扇门去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出示孔子画像)。

  2.课前作业检查:大家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如:孔子的生平、言论及治学思想等。现在来交流一下,一起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3.今天课文会讲他的什么事呢?

  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质疑:谁?干什么?那么在拜师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1)听录音读课文,纠正自己的发音问题,做上记号。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重点正音“曲阜、日夜兼程、孔丘、仲尼、老聃”)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3)课文中到底写了几个人?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在姓后面加子,表示尊称。如孔子、老子等。

  (4)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时,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认识,其他学生养成仔细聆听的习惯。说得简单和详细都可以,关键在于语句通顺,口齿清晰)

  3.以最后一段话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齐读。

  (2)师: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理解课文里的词语──渊博)

  (3)师:他们的品行又怎样呢?生默读,边读边找相关句子。并提示学生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4.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

  a、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b、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重点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并造句),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c、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d、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e、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f、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a、“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b、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交流,综合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在学生的交流中,在学生的评价中,自然而然地引导他们去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评价技能。】

  生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孔子的品行:谦虚好学,不畏艰辛,求知若渴;老子的品行:爱护晚辈诲人不倦。并相机指导朗读。)

  (4)学生谈感受。

  师: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涯有什么启发呢?

  三、教师总结

  四、拓展活动

  背诵孔子的著名言论,积累名言。

  五、生字指导:(较难的字,教师书写演示)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孔子、老子的更多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2.通过准备实践活动,制定合作计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2.提问: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感悟老子的为人

  1.用上节课的方法,边读边划出能表现老子品行的句子。

  2.全班交流:

  (1)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感悟品行:爱护晚辈

  (2)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感悟品行:诲人不倦

  3.自由练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迎候”和“等候”两个词语可以调换吗?怎么理解呢?

  “拜访”和“拜见”呢?

  4.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交往时表示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5.师引读,演读感悟,推荐小组演一演,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三、读书汇报(二选一)

  1.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谈谈)

  2.摘抄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鼓励学生自主汇报,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学生的语汇。】

  四、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分别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为了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活动,开启传统文化的大门。

  1.自由分组。

  2.明确责任:推荐组长,负责小组活动。

  3.商定方案:商定内容、活动,具体分工,形成方案。

  【拓展活动不仅让学生去发现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课外实践作业

  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篇14

  《孔子拜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我进行了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最感动?说说你的体会。”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寻找感动自己的句子,相互说着受感动的原因。尽管课堂很热闹,但学生交流散乱,无法将对话引向深入。孔子和老子的形象并没有在交流中饱满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课后我反复思索:怎样才能让学生与文本走得更近,在深入思考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于是我改进设计,有了这第二次教学。

  课件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学生齐读)

  师:他们是谁?

  生:孔子和老子。

  师:“人们”指的是哪些人?

  生1:老百姓。

  生2:孔子和老子的学生。

  生3:一些和孔子、老子一样有学问的人。

  生4:所有认识他们的人。

  师:看来同学们对“人们”这个词理解很到位?带着这份理解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学生齐读句子)

  [自评:理解由浅入深,为后面问题的提出做了铺垫。]

  师: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冒出了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佩服、敬重孔子和老子?

  生2:孔子和老子什么样的品行受到人们的佩服、敬重?

  师:真是提问题的高手,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用书中的话回答。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自评: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冒出了什么问题”这一启发诱导,营造了浓浓的问题情境,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

  交流一:

  生:“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师:谁注意了“老师”前面的一个词?

  生:“老师”前面的这个词是“远近闻名”。

  师:用心把“远近闻名的老师”念上两遍,怎样的老师才称得上是远近闻名?

  生1:一定是很有学问的老师。

  生2:一定看过很多书。

  生3:学生一定很喜欢他,很佩服他。

  生4:我想,会有很多人想拜他为师。

  师:你猜对了,知道孔子有多少弟子吗?(学生摇头)

  师:(课件出示孔子简介)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可就是这样一位很有学问,看过很多书,学生很喜欢、很佩服,有很多人想拜他为师的远近闻名的老师却总觉得——(生接读)“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自评:通过推想形成前后反差,为学生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能感受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品行,请用课文中孔子说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板书:学无止境)

  师:所以,课文的结尾写道(课件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学生大声齐读)

  交流二:

  生:“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架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师:孩子,我听明白了,你把“七十多岁”、“头发胡子全白了”读得特别重,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老子年龄那么大,连头发胡子都白了,还亲自来迎候他的学生,我很佩服。

  师:老师迎候学生让你很佩服,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师可能在这儿等候了一个小时,也可能等候了——

  生: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一个上午,一整天……

  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亲自迎候远道而来的学生。所以,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课件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学生大声齐读)

  交流三: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赶到了洛阳。”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让你体会到孔子去洛阳拜师的艰难。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

  师: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最能表达孔子去洛阳拜师艰难的词,你会选择哪个词?

  生:“终于”。

  师:整整几个月,一百多天呀,他可能在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1:走路口渴了,没有水喝。

  生2:还会经常饿肚子。

  生3:如果找不到住的地方,就只能在路边睡觉。

  师:这就叫“露宿”。

  生1:他会感到很孤独,说不定会遇到强盗。

  生2:晚上不能休息,要赶路。

  师:是呀,日夜兼程地赶路为的就是早日见到老师。同学们,带着你们的理解,再来读读这段文字,相信这次你一定有更好的表达。

  (指名读,齐读)

  师:为了拜师求学,孔子克服了重重困难,所以,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学生大声齐读)

  [自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想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高质量的对话,教师要琢磨如何创设一种与文本相和谐的情境,建构一个以情动人的阅读话题,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使学生受到感染。]

  交流四:

  生:“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孔子。”

  师:哪些词让你感到孔子和老子特别令人佩服、敬重?

  生:孔子“随时请教”。

  生:老子“毫无保留”地传授学问。

  (请学生给这两个词做上记号)

  师: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孔子、老子什么样的品行?

  生1:孔子虚心好学。

  生2:孔子虚心求教。

  生3:孔子的行动体现了学无止境。

  生4:老子无私奉献。

  (板书:虚心求教无私奉献)

  (指名读,齐读)

  师:所以,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学生大声齐读)

  ……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在课堂中能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关键在于老师是否为他们构建了一个精彩的阅读话题。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张口就答,教师零碎地问,学生简单地答,实为低效乃至无效的教学。适时提出具思考价值的问题,是沟通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为了让课堂真正成为对话的平台,教师在设计阅读话题时,要找到一个能辐射全文、思考度大,情趣浓的主问题,由此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其最近发展区,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

  在第二次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我以文章最后一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为支点,引导学生质疑,为全文的学习构建了一个主问题——孔子和老子什么样的品行受到人们的敬重?使学生的探究有了明确的指向,而且得以深入。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篇15

  【教学内容】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内容.这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学而不厌的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组近义词,如"拜见———拜访,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所以,可以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文的生字和有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使用生字卡,工具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来学习生字和词语;

  2,激发学生采用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组织学生交流和搜集资料,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学无止境"的含义,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

  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板书课题

  1.谈话: 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课题)

  2.师生展示搜集的孔子和老子的图片和资料,阅读资料袋.(重点交 流

  《论语》,老师出示幻灯片)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2,认读生字和词语(借助工具书自学,适当指导)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音. 4,同桌读文,相互正音.

  三,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1,交流汇报搜集的名言.

  (1)读一读(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

  (2)背一背.2,谈一谈初步学习的体会

  3,师生评价

  四,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2,综合性学习(可以课后完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继续学习

  (出示幻灯片)说一说孔子拜谁为师 为什么拜师

  二,深入研读 感悟品质(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

  你 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

  (1)谈孔子

  (2)谈老子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①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

  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③这些词互换好不好 为什么

  4,多维评价(思考的状态,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回答的效果等)

  三,联系实际 升华情感

  1,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勤奋,谦虚,永不

  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2,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读了课文的感受;

  3,进一步体会最后一段的意思:

  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

  【板书设计】

  17 ,孔子拜师

  孔子—— 闻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学而不厌

  ↓

  拜师 学无止境

  ↓

  老子—— 渊博, 迎候 , 爱护晚辈 →诲人不倦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篇1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感悟孔子、老子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复习回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写了我过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

  2、故事中最关键的人物是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课文中还写到了另外一个人物老子,他给你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

  三、深入研究孔子、老子的人物形象

  1、是呀,那么在孔子拜师的整个过程中,孔子和老子是如何的谦虚有礼,都还需要我们去细细体会。

  2、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⑴ 读句子,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

  ⑵ 他们的品行又怎样?

  3、学前指导。我们说一个人的品行往往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言谈举止)抓住人物的言行来研究人物的品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你可以研究孔子,,也可以研究老子,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一两个句子,认真地读一读,细细地体会体会。

  4、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划出让你感动的一两个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5、交流汇报,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词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问:你研究谁?你找到哪个句子来进行研究的?(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进行交流。)

  研究孔子:

  ⑴ 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理解字面意思,问: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算知识渊博呢?现在字面上的意思懂了,那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吗?自己先去试试?(生自己读)点名读。我好像听到他读的时候强调了几个词语,你听出来了吗?(点名评)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想读的站起来读。)

  ⑵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

  ①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点名说,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

  ② 你是从哪几个词感受到的?(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

  ③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孔子赶路的艰难。(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⑶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⑸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这么长的一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觉得可以是哪个成语?)

  ⑹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小结谈话: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研究老子(那老子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你找到哪些句子进行研究的?)

  ⑴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⑵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教师小结:老子虽然不是课文的主角,但我们可以从孔子和老子的交往活动中感受到老子的博学多才和谦和大度,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行。

  6、朗读感悟: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孔子、老子高尚的品行,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⑴ 学生自由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⑵ 分角色朗读,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① 出示孔子和老子两人的对话。(同桌互读、指读)读是读得很好,不过老师觉得如果能加上表情和动作会更好。你们认为呢?(试读、指读)有没有发现这中间藏了一个新的符号?他的作用同学们刚才都已经不知不觉地读出来了。你知道他的作用了吗?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②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是不是这样的。(师生分角色读)

  四、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正因为孔子和老子一个虚心求教,一个诲人不倦,都表现了高尚的品行,所以获得了人们的敬重,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齐读)

  五、课后作业

  下节课我们要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希望同学们课外收集、背诵孔子、老子的名言,结合课文或课外资料从多方面谈谈自己对孔子、老子的认识。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410631273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