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甜味剂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相互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寓言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应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文教学应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强,我确定了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确定下“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这一基调,让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我采用了如下手段:其一,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读中体悟寓意。其二,把写引入课堂,进行写字练习,说感受,写感受,写体会等。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写中内化语言。其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通过看文字、读课文、诵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律美,提高审美情趣,把语言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生字:“寓”、“矛”、“盾”、“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初步领悟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1、指导朗读、背诵;

  2、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学习方法: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古乐伴奏带。

  2、隶书竖排抄写全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2、认识矛与盾

  (1)根据插图,认识“矛”与“盾”。

  (2)识记生字“矛”与“盾”,引导观察,指导识记书写。

  (3)根据课题质疑,梳理问题,便于进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及时归纳和小结。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教师提示方法,巡回检查。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

  教师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浅谈对古文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3)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问题。

  提出合作任务,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的三个句子,相机点拨。

  2、品读课文,检查读的效果,配乐朗诵。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畅谈感受

  1、在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觉得文章作者韩非子已经来到我们中间。他微笑着,想说些什么,又什么也没说。你能帮他说出来吗?

  2、漫谈体会,写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必做题:1、书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选做题:1、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2、把故事复述给亲朋好友听。

  板书设计:              

  寓言两则

  矛与盾

  陷?

  盾                     矛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2

  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

  《矛与盾》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将个故事,好不好?

  有个年亲轻的小伙常在人家面前夸自己:“我呀,世界最聪明的!只有一个人可以和我比只有他比我聪明,他是张三。”

  同学们,你们发现他的话有什么不妥吗?(学生讨论)---“自相矛盾”

  同学们,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矛与盾》(教师板书)

  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

  1 .多媒体出示课文 。 动画:买矛与买盾

  (接近性原则:考虑学生的生活贴近性,让学生从形象上感知。)

  2.  教师范读课文。

  3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大家抓紧时间,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读流利。

  ——谁愿意读读这则故事?

  ——全班齐读。

  三、读懂文本。

  1 .教师导学。

  ( 1 )这个人是怎样夸矛和盾的?用书中的话说。

  (板书:矛之利,于物无不陷;盾之坚,物莫能陷。)

  ( 2 )这两句话用自己的话如何说?看哪个同学说的最好!(鼓励学生在理解中应用)

  ( 3 )“陷”是什么意思?(看注释)矛非常锋利,对于所有的物体

  都不能穿透;盾非常结实,所有的东西都不能穿透。

  ( 4 )有谁能上来做一做这个动作?

  2 .  学生自学。

  延伸文本。想一想,如果真用这支矛去戳这个盾会怎样?

  盾破——说明矛利; 矛毁——说明盾坚;

  盾矛皆毁——两者都不好; 盾矛完好——矛不利。

  3。 教师设计准备道具,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增加理性认识。

  四、动画配音,巩固文本。

  1 .同学们不但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而且能把意思读懂,真了不起!为了奖励大家,

  老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动画片(配音乐),你们愿意吗?(再出示动画片)

  2 .请学生给动画片起名字。(时间充分的话要让学生讲讲理由)

  3 .真可惜,这段动画片没有声音,你们愿意弥补这个不足吗?

  指名配音 (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4. 学生“合作”用自己的话译文。

  学生评价。

  再指名配音。

  学生上讲台表演

  全班一齐用古文配音。

  总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创造性地给动画片配音,使这

  段动画片更生动,更鲜活。谢谢大家!(鼓励学生朗读和尝试)

  五、写中明理,在探究中掌握课文寓意。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真用这个矛去刺这个盾,会怎样?说明什么?

  此时此刻,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对这件事有所感悟,你可能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也可能

  有一些话想对楚人说,还可能有一些话想对自己说。现在就请你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出来。

  1 .学生写话。  

  2 。全班交流。

  六、(放飞想象,拓展延伸)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事情?大家来说说,怎么样?

  请说的好同学上讲台演示。(教师用音乐配音,营造恰当的教学情境。)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3

  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的。

  主题与问题

  《矛与盾》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不仅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且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仅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得到学习的乐趣。

  事例

  教学片段1 

  (学生根据文后带点字的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在全班交流自己认为理解得最满意的一句话。)   

  生1:我理解“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说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它。(很显然,学生根据书后的注释把“陷”字理解为“穿透”。)  

  生2:我说“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是说:我的矛锐利得很,无论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同样,学生把这句话中的“陷”字也理解为“穿透”。)

  生3:我读懂了“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说用你的矛穿透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这是一位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他把这句话中的“陷”仍理解为“穿透”。)

  师:同学们,听了他的理解,你们有想法吗?

  生:我觉得这句话中的“陷”理解为“穿透”不妥,应该是“穿”或“戳”的意思。(很多学生在点头表示赞同。)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想法,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同为“陷”字前两句话中理解为“穿透”,在后一句话中理解为“刺”了呢?文后对后一个“陷”也没注释。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但我想只要同学们认认真真读书,仔仔细细揣摩,你会有收获的。

  (学生潜心会文,不时还审视着书上的插图,眼里闪动着的是灵气,是智慧。随后,争相发言。)

  生1:卖矛又卖盾的人为了夸耀自己的盾坚固,所以说没有东西能穿透它;他又为了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所以说没有东西不能穿透。 (学生有意把“夸耀“和”“穿透”说得特别重。)

  生2:我听明白这位同学的意思了,“陷”字理解为“穿透”是说卖矛又卖盾的人在夸耀自己的矛与盾。

  生3:有人问卖矛又卖盾的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因为不知道结果,不能说“刺透”或“穿透”;如果说“刺透”,那后面就不用说“何如”。所以这里的“陷”只能理解为“刺”或“戳”。

  生4:我有补充。问话的人正是抓住了卖矛又卖盾的人的可笑之处来反问他,让他难堪的。   

  生5:(激动地)这也就是告诉我们:说话办事不实事求是的人会遭到耻笑的。我们可不能做这样的可笑之人。

  师:同学们,我为你们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喝彩!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我努力追求一种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引领学生在经历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学会阅读。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而学生在自己的读、思、比较、交流中切切实实地体验到“陷”字的不同意义,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说话办事不实事求是是可笑的。从而悟出:一个人说话办事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掌握分寸,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把事办好。  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教学片断2

  遵循着文言文的教法,认读生字,读通语句,结合注释翻译,说说寓言的含义,分角色朗读等步骤进行着。可我发现孩子们并不是很感兴趣,这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古文,兴趣最为重要啊。

  能否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呢?我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卖矛与盾的人最后卖不出去矛和盾,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吧矛和盾都卖出去?”一下子课堂又恢复了活力,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彼此说着自己的想法。听听孩子们的答案吧。

  方法一:碰到一个人,把矛卖给他,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卖盾给另一个人。

  方法二:把矛和盾卖给同一个人,想卖给他矛,说我的矛所有的盾都能穿透。最后神秘的告诉他,不过我的盾很坚固,我的矛也穿不透它,如果被敌人买去……

  方法三:买一赠一

  方法四:同第三种方法,先把盾卖出,然后说,只有我的矛才穿透我的盾。

  方法五:装作可怜人,家里急需用钱,用眼泪打动买者。

  方法六:用名人的名气去卖,比如说是某某大将的武器。

  ……

  案例分析

  寓言故事的寓意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时候,才会显现它的生命力。让学生为文中的人物想办法,一是为了明了寓意。这种寓意的获得是千差万别的,不会统一在教科书、教参规定的范围内,体现了学生对文章个性化的理解。二是让学生用现代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拉近了文言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距离,让学生愿意学习文言文,而不认为文言文是枯燥乏味的。语文学习,在很多时候,不可能没有差异,即使是面向全体的设计。这种设计,不同学生会有不同感受也会有不同收获。底线是让每个学生喜欢文言文,能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规律。

  反思

  一、收获

  1、整堂课充实紧凑又不失轻松愉悦,教学重难点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下不攻自破。这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巨大影响,一名老师的教学艺术是何等的重要: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关键在于教师是如何引导启发。备课时多一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上课时老师就会多几分轻松顺利。投其所好设计教学过程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努力让每堂语文课充满快乐也就意味着学生每堂课都能充满收获!

  2、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成为学生阅读的点拨者、引导者、激励者,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哪怕是一分钟,在头脑中留下思维的痕迹,然后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学生就一定能充分发挥心智,去尽情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的学习才会是有效的。

  二、有待讨论的问题 

  教学总是有遗憾的。课中的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主要是读的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带着感情读,读出文章的情感来等韵味还不足,也就是,还未推出:“以读为本,书声朗朗”的场面。语言也没有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心理、语气,因此,老师有必要在指导朗读的时候进行范读,旨在准确传达作品的意思和情感,从而指导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听读、感知和感悟文言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句子的意思。在理会句意的基础上,再重点放在创造性的阅读中,体会不同人的不同问法。如:前面部分,那人吹嘘自己的盾和矛的两句话,要适当突出对应的部分,语气语调比较张扬;后面部分“其人弗能应也”则语气改缓变沉,与之形成对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应读出问句的语气(尾音稍上扬)。还可以设想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语气、节奏:年轻气盛者问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的人问得舒缓些……都可表现一定的幽默感。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寓言二则》是北师大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包括《矛与盾》和《鹬蚌相争》两篇文言文。《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盾和矛,语言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寓言,文字简练而又形象生动,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不是很活跃,北师大版以前也学过一些文言文的寓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强,乐于表演的学生不是很多,上课发言不是很积极。

  教学思路

  教材选编文言文,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言文遣词造句的凝练、精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课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读文探究,表演悟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去领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要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句子,讲寓言故事。

  3、懂得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说出重点语句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贪心的人,他从人家的门口走过,看到人家门前很好看,又有用的东西,他就走上前去,一手捂耳,一手去摘.结果他没有摘下来,就被这家的主人发现了,逮个正着.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你还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亡羊补牢,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这些都是寓言故事,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综合大家所说: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就带大家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那就是《矛与盾》。

  (学生以前虽然学过寓言,但是,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并且进一步回忆寓言故事的特点。)

  二、板书课题 揭题激读

  1、板书:矛与盾

  2、齐读、思考:什么叫矛,什么叫盾 ,矛用来干什么的 (刺),盾用来干什么的 (挡)。

  矛盾是什么意思 (手捂住"与")(说话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3、作者简介:本文出自《韩非子》。韩非子,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他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4、师:好,现在我们自由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矛与盾》写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读通读准

  1、学生自由读文(读文要求:①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②把你认为难懂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师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注意听。

  3、通读课文,畅谈读文言文寓言故事的感觉。文言文读起来和咱们现在的文章比起来怎么样?(别嘴,难读,读不能顺).

  4、师谈感觉:我其实和大家一样,读第一遍时也觉得不好读,很难懂,等我读了十几遍之后,已经熟能成诵了.现在我就把这篇文言文读给大家听。(老师朗读)

  5、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评)

  6、现在老师已经懂得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意思,你认为老师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

  7、教师强调指出:不但多读,而且要结合文中的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请大家也试一试。

  8、学生再读文。

  四、自我探究,资源共享

  根据课后译文,揣摩句子的意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研讨,若在研讨时有问题或分歧,可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质疑。

  五,汇报交流,读中理解

  1、师:全文几句话?请看第一句,有谁读懂了 ?

  2、请生单独解释:鬻:卖;者:人;誉:夸耀;吾:我的;坚:坚固;莫:不;陷:穿透。

  3、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时夸耀过什么没有 (没有)听别人夸耀过什么没有 (有能学一学他是怎么夸耀的吗?寓言故事中这个人在夸耀自己的什么 (盾),那现在就请你替他夸一夸可以吗?指名读第一句话(生读)。

  4、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你大概是第一次出来做生意吧!声音要大一点,要自豪一点,不然生意就被别人抢去啦!

  5、师:你真会夸,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夸一夸,好吗? (生夸)

  6、师:同学们很会夸耀,那个楚国人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请看第2句话,有谁读懂了 (生:汇报)

  7、师:原来是在夸他的矛锋利,请你来夸一夸矛吧!"又誉其矛曰:……"(生读)

  8、师:楚国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学们想夸什么呢?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读)

  9、师: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10、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矛,可惜口袋里的钞票不够,买什么好呢?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我出出主意?

  11、生:不能买,因为……

  12、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13、(示意学生看第3句话)生读第3句.

  14、师:请看,这一句谁读懂了?

  15、生:汇报

  16、师:请生解释:以:用; 子:你; 何如:怎么样;或:有人。

  17、师:请一位同学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这个人说的话.(生读)

  18、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在下面试一试.

  19、请生读,要求说模仿的是谁。(分别模仿不同的人读,老师参与模仿)

  20、师: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请看第四句,谁知道意思,解释 弗:不 ;应:回答(再请一生解释句意)。

  21、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一句话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完整地讲述一遍。

  22、请一位同学把全文读一读,(派选代表读书)。

  问: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理解意思,多读)

  23、生齐读。

  要求: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气。

  24、试背原文。

  六,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刚才大家背的这个故事,引出一个成语叫什么?(自相矛盾)后人呀,一提起这个故事就想起那个被问得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的人。(示图),今天,这个人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我们这里。

  2、角色对话,引导喻理:各位秀才,你们好,我就是当年那个卖矛与盾的人。想当初,就因为我在市场上那一声吆喝,被人一笑就是几千年。害,这盾与矛,不卖也罢。可我怎么也想不通,我给自己的商品做广告,我错在哪啦?聪明的你们能告诉我吗?(生发言,谈卖矛与盾的人的错处)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做买卖就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夸大其词,还要注意点头策略呢。谢谢你们解开了我的心结。

  别怪我多事,我还想知道,在你们现代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我这样的人也做过像我这样的蠢事的呢?(生议论后逐个谈事例)

  卖矛人:呵呵呵,老朽我今天可没白走一遭啊,原来你们现代的生活中也有不少像我这样的人呢。同学们,你们可千万别重蹈我的覆辙,而遗笑万年啊。时间不早了,老朽我就此别过,请同学们好自为之呀。后会有期。

  3、师:听了刚才的对话,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谈收获,即明白的道理。并指名上台写。

  4.、总结。(师指板书)那么,生活中就让我们将这些付诸行动吧,让我们做一个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人。

  七、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编一个自相矛盾的课本剧,演一演。

  2、画一幅现代自相矛盾的漫画。

  3、背一背这则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说给别人听一听。

  八、板书设计

  矛与盾

  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

  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5

  《矛与盾》评课稿

  我想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孙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在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文本中,与楚人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在说说背背中感悟道理积累了语言,在想象中激发了创造的潜能。整堂课,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在流畅的教学过程中,愉快地学习,自主地体验感悟,大胆地探讨。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充裕的读书空间,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读的指导,文言文又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与美,但读起来拗口,所以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本节课孙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了大量地读的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孙老师先是要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接着是指导学生断句停顿,读出语气;再让学生练读,读流畅。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学法指导环环相扣,指导到位

  在读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汉语中常用词语的意思,了解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规律。孙老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读书理解分层次,每一层次理解都有不同的目的,达到不同的要求,做到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并提出不懂地方小组商量、向老师同学质疑。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自主探索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者又注重提炼方法,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三、重视了文本与生活、与内心情感的联系

  《矛与盾》中包括哲学对立统一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空洞的讲解只停留在口头,并未入脑入心。学生就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想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告诫自己该如何说话办事,而教师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这也正是寓言的教育作用。

  孙静的《矛与盾》

  今天上午听了孙静老师的一节课,同样是《矛与盾》。

  这节课的课堂设计是出人意料的,孙老师把课堂设计成了一个大集市,通过让学生表演卖矛与盾的过程,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学生表现得很出色,整堂课气氛非常活跃。给听课老师的震动非常大。自己也颇受启发。

  不过课后的评课对这节课却产生了争议,有的老师认为不错,有的老师认为“语文课这样上行吗?”

  根据自己的理解,我也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节课最大的争议就是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脱离了文本,学生是用白话演的这则寓言,所以开始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根本没有看课本,感知文本。我认为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这样解决:让学生用文言文进行表演。中间穿插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通过演绎,提炼寓意。

  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我是非常欣赏着节课的,孙老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虽然这中尝试让很多人不高兴,虽然这中尝试不符合现在学校统一的要求,虽然这种尝试受到大家的质疑,但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会开创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到那时,我想所有人都回为我们鼓掌,为我们喝彩!!!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文字言简意赅,又不失生动形象,表达了深遂的思想,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在小学高年段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里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睛之笔蕴含寓意。凭心而论,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难免觉得拗口难读,晦涩难懂,产生畏难情绪。这则文言寓言,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积累的策略。

  不过,《矛与盾》这则文言寓言将理解古文的意思,领悟寓言的寓意两者加在一起,为学生学习古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往往教学生弄懂文言词句和整篇课文的意思,懂得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行了,这种只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双基”目标以及简单的德育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借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呢?如何让学生经历文言寓言学习的过程,并在体验学习过程中领悟寓意呢?我们仔细研究了教材,充分借助文言寓言的文本特征,巧妙设计,尝试了“情境引领,读为根本,拓展积淀”的特色教学方法,力图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一、情境为线,古文为珠,串起一片精彩。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文言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同样离不开文字创造的具体情境。《矛与盾》是文言寓言,具有寓言生动可笑的形象,讽刺夸张的手法,创设适合学情的教学情境,使情境贯穿教学始终,可以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

  1、导语引渡——未入文辞先入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伊始,一曲悠扬的古乐,一幅精美的画卷将学生带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顺势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动了学生的心扉,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自如地走进了古香古色的文言世界。

  2、模拟表演——身临其境品意境

  课堂上,我模拟古代集市,让学生自由组合,进入角色表演。孩子们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内化了语言文字。凭借这种身临其境的知觉,学生在情境读文后觉得文中“鬻”者的可笑,领悟到了寓言的深刻寓意。学生的表演微妙微肖,举手投足间无不古韵十足。

  3、情境评价——此情绵绵无绝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大环节的创设到过渡语的斟酌,处处含情,情境的创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竭力以情境化的语言贯穿文言文教学,多次用语言再现楚人卖矛和盾的场景,让情境延伸,使学生始终置身其中去读懂这则寓言。如“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尔等真会誉矛也!”尽可能多地使用精炼的文学语言,如半白半文的导语,创设情境的评价语潜移默化地带着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熏陶,力图通过与文言文的“亲密接触”,带给孩子们一份走进古典文学的惊喜!

  二、字字珠玑,张驰有度,读出知情理趣。

  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了“四读”。

  1、正确流利的整体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赋有韵味的范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神情专注,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深入理解的感悟读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十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

  学生在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很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学生在潜意识中明白了读能帮助理解,而理解又能促进朗读。

  3、感同身受的个性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极具个性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4、拓展延伸的积累读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努力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顿悟理解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真乃“言有尽而意无穷”。

  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内容

  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5课《古代语言两则》之一《矛与盾》。(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

  这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以借助学习,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加上在第九册已经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然坚持以学生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尽量地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地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以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必要求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三、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有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矛与盾》全文仅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面讲这个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面讲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答。寓言中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教学中,除了继续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本课学习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是作为教学的重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四、教学方式的构建

  (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明确学习方法

  1、师播放flash课件,引导学生通过看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就此引入到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说说对于这个成语的出处和作者的了解。

  2、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这样的古代文言文寓言的方法,即“读通课文、弄懂文意、反复朗读、理解寓意”的方法,并通过课件演示出来。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1、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就此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和体会理解怎样去处理这样的文言文的朗读的重音和停顿,在学生自读、自悟、自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见解并勇于汇报,师通过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节奏,加深学生的理解。之后,通过录音的范读激发学生读的欲望,激发学生进行自主阅朗读、展示朗读。

  2、在学生对于课文已经读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先自学理解课文内容,再小组同学进行交流、探讨,从而使得学生的感悟会更广泛,在汇报的时候也更能够准确一些。重点理解“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三句话,使学生明确句子的意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也是教学中的一项重点,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较好地明白课文的内容,再结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抓住三句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物说话时的态度、语气、语调,模仿不同人物说话的口气来读,在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

  (三)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相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进行评论,说说卖矛和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并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师相机点拨寓意: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2、鼓励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自愿结成兴趣小组分角色表演,在愉快的氛围中深化学生对于寓意的理解。并根据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8

  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时间被做不完的习题,背不完的笔记占用的所剩无几。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虽也有着对于考试成绩的压力与无奈,但我更想寻找一种“鱼”和“熊掌”兼得的途径——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这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仅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

  导入课堂就以学生们感兴趣的古代兵器入手,畅所欲言自己对古代兵器的了解,使得上课一开始教室里的气氛就比较轻松。学生们说出了矛和盾的形状、质地,连它们进攻和防御的典型特点也答了出来。整堂课充实紧凑又不失轻松愉悦,教学任务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教学重难点也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下不攻自破。这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巨大影响,一名老师的教学艺术是何等的重要: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关键在于教师是如何引导启发。

  备课时多一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上课时老师就会多几分轻松顺利。投其所好设计教学过程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努力让每堂语文课充满快乐!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9

  [设计理念]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语文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和谐、轻松、有序的课堂氛围,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历,激发学生发挥自我创造思维,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展,拓展学生的语文境界,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提高语文文化素养。

  [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文言文在中学生的学习记忆里,已经不陌生,而且《矛与盾》这则寓言,大部分学生是有所闻的。本文的难易程度也是学生比较能够接受的,对有一定文言基础的中学生而言,不但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本文,而且从中还可以得到情感道德的教育收获。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能力,对寓言也有很大的学习探究兴趣,因此本课《矛与盾》从播放动画开始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兴趣,循序渐进。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知识。

  2、方法过程目标:“自主、合作、探究”与“读、议、说、演”相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以此为戒,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

  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4、教学重点:读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话语展开思考与讨论。

  [教学方法及手段]

  由于文章篇幅短小,易于理解吸收,为了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深刻的记住这篇文章,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影象激发法:在课前导入环节,播放《矛与盾》的动画,通过视觉刺激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2、“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提问并在小组内合作解决,未解决的那到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让学生在此教学方法中找到“自学”的乐趣和成就感,并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质疑学习习惯,爱上“自学”。

  3、“读、议、说、演”:语文学习是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读,让学生在多种的诵读方式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文章大意。议,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对文章有透彻深刻的理解。说,学习语文基本要训练的能力便是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让学生在说和议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表达对寓意的理解。演,则是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发挥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素质,使学生更深一层的掌握文章内容,并对本堂课记忆尤深。

  [教学流程]

  

  

  

  

  一、情境设置导入新课

  播放动画《自相矛盾》

  教师电视播放动画学生欣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试读,师生正音

  (初读课文,发现误音)

  2、             学生自由读

  (根据正确读音反复读)

  3、             教师指名读

  (检查朗读情况)

  4、             全班齐读

  教师强调易读错的字音(大屏幕展示)

  学生标记,正音后自由读整体感知课文并以多种诵读方式读熟课文

  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在多种形式诵读的基础上,充分感知文章内容。

  加强文言文知识积累。

  三、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1、             学生质疑并解疑

  (学生提问并讨论解答)

  2、             巩固重点句子

  (大屏幕展示知识点)

  3、             复述课文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内提问回答,教师加以确定强调

  学生复述课文

  培养学生置疑精神,鼓励学生大胆置疑。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加强文章基础知识的强化记忆。

  四、联系实际探究明理

  1、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             用不同方式讲述故事。

  3、             在你身边有类似的事情吗?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组合排演,讲台表演

  学生讨论寓意讲故事

  教师巡视指导

  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展示才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合作学习习惯并指导学生言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             搜集23个成语故事,下节课交流

  教师布置作业

  (大屏幕展示)

  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学习能力及习惯,进行读写练习,加强知识的巩固

  附板书:

  何如?(自相矛盾)

    ——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学生分析:了解寓言故事不成问题,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所揭示的深刻道理,然后联系实际谈感受。

  设计理念:以自渎为主,重在感悟积累。

  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2、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3、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

  教学流程:

  一、教师导语

  1、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怎样学习寓言。

  2、什么叫文言文,怎样学习文言文。

  3、题解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

  1、教师泛读(或听录音)

  2、领读

  3、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朗读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让学生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2、汇报交流

  3、指名把故事完整的讲述一遍

  4、自由练习讲寓言故事

  5、练习感情朗读

  6、生齐读(要求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气)

  四、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提出问题,学习小组分析讨论

  2、汇报小结

  五、总结全文

  六、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七、作业:

  1、帮助楚国人卖出矛和盾,该怎么做?

  2、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板书设计:   矛   与   盾

  ↓   ↓

  刺

  利  ←→   坚

  档

  自相矛盾(可笑)

  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课后反思;

  1、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话题更好,这样可以为下边的教学留出更多的时间。

  2、课堂教学密度还是不够大,所以由于时间关系部分教学环节没能在课时内展现。比如:逐句理解全文后,应请一名学生把句子意思连起来讲一遍,这样可以当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然后再自由练习讲寓言故事,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和巩固。再比如:没有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所以教学能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就成了未知数。

  3、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放有收,那么怎么放,又怎么收是今后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4、在课堂教学中,你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状况,所以必须做足准备,迎接挑战。对于设计好的教案必要时还要灵活地删繁就简。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1

  (一)学习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生字: 鬻 y ù 誉 y ù 鹬 y ù 蚌 b à ng 啄 zhu ó 箝 qi á n 喙 hu ì 

  正音字:舍:在本文中读 sh ě ,不读 sh è 即:读 j í ,不读 j ì 

  作家: 

  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韩非子》一书。 

  刘向:西汉末年的经学家,相传他校订、整理了《战国策》。 

  作品: 

  《韩非子》,作者韩非,现存 55 篇,宣传法家思想的著作。书中很多篇章都运用寓言故事来形象地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战国策》,相传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本书内容丰富,但虚构成分多,文学性很强。 

  2. 能力目标 

  能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3. 思想情感目标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难点:对寓意的理解及运用。 

  (三)课文分析 

  先请同学们朗读、背诵一遍课文。 

  下面来讲第一则的一些字、词: 鬻 :卖。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顶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用来遮挡箭。 其 :他,最后一个“其”应讲成“那”。陷:穿透。俄而:一会儿,表示时间的副词。利:锋利。应:接。之:他(指卖矛和 盾的 人)。 以 :用。子:你。何如:怎么样。 

  全文共四句话。两句话是卖者夸耀自己的矛和 盾。 “物莫能陷也”与“无物不陷也”,这两句话的内容自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所以,自然引出了看热闹人的问话“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结果使卖矛和 盾的 人非常尴尬,无言以对。因此他夸耀矛和 盾的话 不攻自破,成为笑柄。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事实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个寓意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下面来讲第二则的一些字、词:蚌:一种软体动物。方:正。 曝 :晒。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脚很长。捕食鱼、虫类。 箝 :是“钳”字的异体字,夹住。喙:鸟的嘴。雨:下雨(动词)。谓:对……说。得:获得。并:一并。禽:捕捉。 

  这则寓言选自《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全文也是四句话。第一句是叙述,交待故事内容:鹬 啄住蚌 的肉,蚌夹住鹬的嘴。二、三两句是对话:二者互不相让, 互找弱点 ,等待对方死亡。最后一句也是 叙述句 ,交待故事的结局:渔翁获利。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凡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到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否则两败俱伤,让别人钻空子。 

  这两则寓言故事都是以叙述、对话为主,没有任何评论,但寓意都很深刻,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2

  【设计特色】以读促思,以思促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转换成现代汉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能说出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复习学过的寓言故事。

  【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你能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是什么吗?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谁能总结一下寓言的特点?(综合大家所说: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审题:今天 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矛与盾》跟以往不太一样,它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这则故事的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它为什么能够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传到今天,并且编入我们的教材,让大家学习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矛与盾》的课文内容

  1、指图说明哪个是矛,那个是盾?简单说说你怎么知道的?

  2、师:《矛与盾》这则寓言是文言文,语言文字深奥难懂,请大家快速浏览预习部分,找出学习文言文寓言的有效方法:(①读读课文。②看看注释。③想想每句意思。④体会寓意。)

  3、读读课文。①自由读两遍。②齐读。③指名读。

  4、小结:初读课文应该做到什么?(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小组合作,根据学习方法自学全文,提出质疑,合作解决。

  要求如下:按照看看注释或者结合课外资料,想想每句意思,全文主要写人一件什么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实在不能解决的地方,可在书上做好批注。

  6、师生互动,讨论交流。

  (1)师:学懂了哪句就汇报哪句,还可以介绍学习方法。

  着力解决;物指什么?“其人弗能应也”是指什么?(换词)

  (2)指导朗读。理解了这则寓言的意思,我们还要把它读好。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怎样读,要特别注意读好哪些字、词、句,甚至是标点符号,以体现楚人的话不符合客观实际,甚至自相矛盾。

  (3)播放古琴乐曲,师示范朗读。

  (4)生配乐朗读。

  (3)师:楚人卖矛和盾时,如果你也在场,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4)相机评价:你的见解真是与众不同。你真会动脑筋,全作学习真有效。

  (5)知晓寓意。读到这里,你能说说《矛与盾》这个故事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

  7、板书全文,加顾记忆。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矛与盾,

  誉盾这坚莫能陷,

  又誉矛利无不陷,

  围者询问哑无言。

  道理: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相符,不能自相矛盾。

  三、训练思维,积累运用语言

  师:这样有趣而又富有深刻寓意的故事,我们一定希望它能一代一代流传下去。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记住这个故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下面,就让我们来学着把它讲给别人听。

  提供下复述方法供学生选择:①看板书说;②看课文插图说;③根据课文内容的记忆说;④与同学合作边表演边说。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

  1、《矛与盾》这个故事教会了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相符,不能自相矛盾。希望大家在课后广泛阅读更的的寓言故事,学会更多做人的道理。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有一种故事内容虽然短小,但能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这是什么故事?(寓言故事)同学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你都知道哪些?看图说故事名称。说说其他故事的名字。(生抢答。)

  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矛与盾》。

  2、老师板书课题。提醒注意 “矛”字和 “盾”字。 

  、师: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打开25课,自由读课文《矛与盾》,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 没 有?

  师: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读?学生读课文.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听别人读,好吗?

  4.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

  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5.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

  三、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你们读懂了吗?谁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生交流。)

  5、师:文中有两个同音字特别引起了我的关注,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

  指名板书:鬻、誉

  6、楚人是怎样誉他的盾和矛的?我们也来当当楚人。先誉誉你的盾。(指名读。)

  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   (生摇头晃脑读此句,强调“莫能陷”)

  师:听你这么一夸,我都想掏钱买了,你可真会誉盾呀!

  7、师: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试着读读这句话。        

  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8、师: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9、用古文夸完了,我们再用白话文夸夸吧。(指名回答。)

  10、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予,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到底是买矛还是买盾呀?

  11、生:不能买,因为……

  12、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13、(示意学生看第3句话)生读第3句。

  14、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在下面试一试。

  15、请生读,要求说模仿的是谁。(分别模仿不同的人读)

  16、师: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

  、四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大家都在嘲笑那个楚国人,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请你给他讲讲道理。大家走散以后,这个楚国人会怎样?

  2、师:我代表那个楚国人真诚地感谢同学们的帮助,人,还是多读些书才能明白更多的道理啊!你们说是这样的吗?

  五、作业

  1、背诵《矛与盾》。

  2、自由结组,演一演《矛与盾》。

  八、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       莫能陷

  鬻    誉

  矛       无不陷

  自相矛盾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4

  教材说明:   《矛与盾》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十四课的一篇文言文,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都是重点,也都是难点。

  一、 直接导入新课

  1、 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寓言吗?

  2、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不过这则寓言与我们平时读过的寓言故事不太一样,是一篇文言文,想一想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能说出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懂得的道理。

  二、 指导朗读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注意长句子的停顿,把握好朗读时的语气。

  2、 出示课文,学生个人练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3、 指导朗读

  ⑴、师:全文几句话?请看第一句,有谁读懂了?   ⑵、师:既然这个人在夸耀,那现在就请你来夸一夸。读第一句话(生读)。    ⑶、你大概是第一次出来做生意吧!声音要大一点,要自豪一点,不然生意就被别人抢去啦!      ⑷、师:你真会夸自己的盾,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夸一夸,好吗?     ⑸、师:同学们很会夸耀,那个楚国人又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请看第2句话,有谁读懂了?

  ⑹、师:原来是在夸他的矛锋利,请你来夸一夸矛吧!“又誉其矛曰:……”(生读)  ⑺、师:楚国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学们想夸什么呢?      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读)   ⑻、师: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⑼、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予,还是先看看口袋里的钞票够不够,正当我准备掏钱的时候,同学们,难道你们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吗?   ⑽、生:不能买,因为……   ⑾、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⑿、(示意学生看第3句话)生读第3句。   ⒀、师:请一位同学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这个人说的话。(生读)   ⒁、师: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    ⒂、生齐读。      要求: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气。

  三、 学生自学讨论:(出示自学提示)

  1、借助注释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遇到难懂的句子与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2、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 同桌互相交流

  四、 全班交流

  1、 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大家都在嘲笑那个楚国人,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想象一下,假如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结果会怎样呢?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既然大家都嘲笑那个楚国人,他的买卖是难以做下去了,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忙,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呢? (生讨论)

  五、 拓展

  出示《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折②颈而死。因释③

  其耒④而守株,冀⑤复⑥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①、株:树桩子

  ②、折(shé):断

  ③、释:放下

  ④、耒(lěi):古代一种农具,形状像杈

  ⑤、冀:希望

  ⑥、复:再,又一次

  要求:1、借助注释,读好课文,边读边想,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说说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 作业

  1、 练习背诵课文

  2、 想一想,生活中你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5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向我们展示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2、老师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矛”字和“盾”字。

  4、师: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cai显示矛和盾)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古代寓言就和这两样兵器有关。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出示预习:

  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寓言,知道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本课的两则寓言是文言文,与现在的语言不大一样。先读读课文,看看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想想这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打开25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你们4个人来读吧,1人读一句。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师: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读?学生读课文.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配乐范读。

  4.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

  5.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三、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①图文对照是个好方法!

  ②这个同学把注释直接标在文中相应字词的旁边,学起来一目了然,快速方便,你真聪明!

  ③大家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大胆地猜读!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你们读懂了吗?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⑴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师: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夸耀的意思。谁来当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⑵师:这面盾坚固吗?看来你是初次经商,夸得还不够!假如你是他,你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会怎样誉盾呢?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

  师: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

  生:这面盾没有东西可穿透,十分坚固。

  师:口气还真不小!不仅夸盾坚固,还夸它坚固到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这面盾“物莫能陷也。”

  ⑶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

  师:听你这么一夸,我都想掏钱买了,你可真会誉盾呀!

  师: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⑴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⑵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师: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

  ⑶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

  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⑷师:(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生:夸盾时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想把他的盾卖出去。

  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呀!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⑴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生:没人买。旁边有人怀疑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⑵师:嗯,问这话的人一下就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吗?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⑶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生①读。师:这是一个秀气的姑娘在问呢,看你卖不卖得出去?

  生②读。师:哟,是个健壮小伙子在质问呢,看你待会儿怎么收场?

  生③读。师:这是位精明的长者在跟他较真儿呢!

  师:来,咱们一起来问问他.                     

  ⑷小结过渡(教师引读前三句)

  ——“其人弗能应也。”

  ⑴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生:那个人哑口无言。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⑵师:大家再看看图,瞧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的可笑样子。周围的人都在笑话他呢。谁再来读读,读出他的哑口无言。

  ⑶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5.师:咱们不仅把这则寓言不仅读通了,读懂了,而且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你们真棒!学古文就是需要反复的品味,

  6、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吧。分角色读。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师: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背一背,讲一讲,演一演。

  2.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背背吧!

  3.师:咱们再去逛逛集市吧。集市上真是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谁能向我们再现当时楚人誉盾又誉矛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语言。(展示学生的表演)

  4、师: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说。

  生:有个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师:这不是自相矛盾。这则广告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达到引人注意的广告效应。(教师补充事例)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

  2.自读文言寓言《刻舟求剑》

  六、课后大家可以选择性地做做这几项作业。

  课件出示:①向亲朋好友复述故事,聆听他们的体会。

  ②设计一份介绍文言文知识的小报。

  ③本单元其他的文言文。

  七、板书

  矛与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 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  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6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是想通过多读、多背、多说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理解寓言意思,水到渠成地得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使学生既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又能独立自主地思考;在读中明理,又能联系实际,从中懂得:人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古文朗读方法,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在讲课之前,想问同学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们都学过那些寓言?

  生:(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坐井观天·······)

  2、师:你能就其中的一则寓言,告诉同学们它蕴含的道理吗?

  引出:(寓言:就是假托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

  3、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再学一篇寓言故事,那就是25课《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矛与盾》。

  师:板书课题:矛与盾

  师:同学们,看到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引出:(什么是矛?什么是盾?矛和盾都是干什么的?)

  教师介绍,强调这是作用相反的两件兵器(为理解自相矛盾的寓意打下埋伏)

  二、初读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教师领读。(注意:语气、语调及节奏)

  3、熟读成诵:大声自读、展示读、学生领读、齐读、男女比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读通,读熟,熟读成诵。

  三、自主学习,细读感悟。

  1、 自主读:小组内理解寓言意思(借助书中的注释和小组讨论等形式,理解寓意。)

  2、 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3、学生提出不懂和没有弄清楚的问题。

  4、结合注释理解寓言的意思,感知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矛与盾的人,夸耀说:“我的盾非常的坚固,什么物体也不能穿透。”)

  这时老师拿起板擦说:“如果老师手中的板擦,就是这个楚国人卖的盾。如果你是这个卖盾的人,右面的同学你们怎样夸盾,才能引来别人买呢?”

  学生畅所欲言:夸他的盾非常坚固···········(出示板书:盾--------坚固)

  (2)、好!他的盾这样坚固,他的矛又如何呢?我们一起看第二句: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的锋利,什么物体都能穿透。”)

  这时老师又拿起粉笔说:“如果老师手中的粉笔,就是这楚国人卖的矛,如果你是这个卖盾的人,左面的同学你们怎样夸矛,才能引来别人买呢?”

  学生畅所欲言:我的矛非常的锋利··············(出示板书:矛---------锋利)

  (3)、这时有人说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用你的矛穿你的盾,怎么样?”)

  (4)、其人弗能应也。

  (这个人无话可说了。)

  师:为什么无话可说了呢?

  共同总结:先说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包括他锋利的矛)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的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包括他坚固的盾)”自己说的话自相矛盾。

  5、通过这则寓言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6、我们已经理解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了,而且从中领悟了蕴含的道理,你能用自己的话编一个小故事吗?

  好!这就是老师作业超市其中的一道题,请同学到老师的作业超市去逛逛吧!

  四、作业超市

  1、用自己的话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家人听或写在日记本上。

  2、用规范钢笔字,在练习本上背写这则寓言。

  3、跟据这则寓言画一幅漫画

  4、写一写,学习这则寓言的感受或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的事情。

  5、课下积累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五、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 坚固

  ?自相矛盾

  矛锋利

  实事求是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7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有一种故事短小而精辟,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你们知道这种故事叫——寓言。(板书:寓言)

  师:你能用成语说说这些故事吗?出示图画:《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画蛇添足》

  师: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寓言两则》,它是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介绍韩非子)就让咱们跟随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瞧吧!(课件展示)看,街上好热闹啊!街边的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师板书:矛与盾,提醒注意“矛”与“盾”字

  师:谁知道矛和盾是什么?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出示图片)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感受矛与盾这则寓言。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把你认为不好读的地方或不好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师: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学生提出不好读的和不理解的,学生帮着解决)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 ----2------3------

  师: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停顿和重读。听老师读好吗?

  师:大家再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桌听,特别注意停顿的地方,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导读课文

  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前提,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一字一句地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大胆地猜读!另外 选出一句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生:活动------

  师:你学会了什么?(小组汇报)

  生答

  师: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生交流

  师:文中有两个yu,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鬻指卖。誉;指夸耀。

  师:他在夸耀什么呢?

  生:矛和盾

  师:他是怎样夸耀矛和盾的,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吗?

  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出示课件)

  师:这两句话又是指什么意思呢?先说说前一句吧!

  生:它在赞誉他的盾。

  师:板书盾(画)它的盾怎样呢?

  生:无坚不催

  师:用一个词来说出商人口中盾的特点吧?

  生:坚固

  师:他的盾真好呀?老师都心动了,真想买一支呀,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商人又举起了一支矛。 这时他又是怎样誉矛的呢?

  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板书)

  师:谁愿意解释这句话?

  生:——————————————

  师:用一个词概括矛很———锋利

  师:同学们,如果有这样坚固的盾,这样锋利的矛,很难不让商人(自傲。自大。夸耀)

  师:如果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会以怎样的语气叫卖?

  生:1————————2——————3————————

  师:还谁想试一试。想读的一起读吧!

  师:课文进行了到这里,谁愿意用自己的话为大家讲一讲发生了什么事?

  师:集市上可真热闹呀!商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他们听了商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

  师:你从书上哪句话知道的?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问这话的人真不简单哪,一下就听出了他话中的破绽,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他吗?

  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一个秀气的小姑娘在问呢?

  哟,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在质问呢?

  这是一位精明的长者在跟他较真呢?

  师:请大家一起来问他。

  生:齐说

  师:听到了旁人的质问,商人有什么反应呢?

  师:学到这里谁愿意为全班同学讲讲这个小故事?

  师:你能说说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生:1——2-——3——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你会选择?(自相矛盾)师板书 它的意思是。

  生:(做事不实事求是)……。

  四、语言积累、实践体验

  师:同学们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寓言,回味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吧!老师先读,同学们试着用/画出停顿,用。表示重读的字、词。

  师:读,评生画的准确否?进行对比

  师:你们是否也想感受其中的韵味?

  生:齐读

  师:学古文就要多读多背,才能学以致用。

  指名背诵。

  (放音乐)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背吧。把这则有趣的寓言珍藏在脑海里,不会背的地方再看看书。

  师:背得很好。咱们再去逛逛集市吧!集市上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谁愿意为我们再现当时楚人买矛和盾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语言。

  (生表演)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种事情呢?谁愿意说一说?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做事一定要——生1

  生2————(教师适时表扬)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共同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吧?

  读(读熟古文)借(借助注释)理(理解古文)道(懂得道理)

  师:假如你是商人会如何推销自己的矛和盾呢?

  矛与盾

  盾      莫能陷

  鬻                             誉

  矛      无不陷

  自相矛盾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417511273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