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

酒醒梦一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

微信扫码分享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通用13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 篇1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实验小学 段国花】

  〖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难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的外洞和内洞的特点的确少见,特别是孔隙究竟多矮、多窄、多低,虽然文中有文字交代,但还是模糊。过去每讲到这一课,我总少不了要说:“将来有机会去双龙洞一游,你们亲自去看看就知道了。”而现在,这一愿望却在教室里实现了。学生在录像片中亲眼看了人们怎样进入孔隙,又怎样出来,外洞内洞的特点一目了然。为了使学生对泉水的来路了解得更清楚,对作者的写作顺序更明白,我又自制了一份投影片示意图,打出之后,学生说,他们说将来去罗甸,沿着小溪行走,不用向导也能参观双龙洞了。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中心小学 俞霞霞】

  〖语文因网络而精彩──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体会〗

  过去,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一些经典的课文、诗歌因缺乏技术,无法使学生站在特殊的情境中体会、感受,而被许多语文老师作为难上的课排斥在外,语文教学在这片领地留下了空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问题。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创设的情境真实、生动,能让学生以最快速度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阅读、发现、质疑、思考等,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创设了双龙旅游公司招聘导游的虚拟生活情境。情境一:制作了一份残缺不全的游览图,对学生说:“这是去双龙洞游览的路线图,可惜上面的有些字迹被我不小心抹掉了,哪位导游能结合叶圣陶老先生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帮它恢复原貌?”在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驱动下,学生与文本距离近了,轻松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宋勤明】

  〖创设气氛,激发思维兴趣〗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允许他们发表不同意见,创设富有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教《记金华的双龙的洞》一课,有学生提出:“课文的题目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文中有两个自然段是描写沿途的景色,而写洞内的双龙时,却仅用两句话带过。我认为这样按排是没有紧紧围绕中心来写。”这个意见,虽然提得突然,出乎教师意料,却是很有价值的。教师既肯定他不迷信书本,表扬了他的创造性思维,又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讨论,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北城小学 林小艳】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萌发创新灵感〗

  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游内洞”一段时,因为内洞漆黑一团,只是借助微弱的汽油灯观赏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所以洞中景物可供想象的空间极大。因此,我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把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形状在头脑中浮现出来,有的学生想象成神仙,有的学生想象成动物,有的学生想象成器皿等等。

  【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 杨继学】

  〖网络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的影响〗

  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我组织学生以课后表格为学习主线,在初读基础上填写,又在细读课文和浏览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的基础上修改。在学生修改过程中,我通过网络监控系统实时掌握学生情况:发现普遍问题,选取典型进行出示(利用屏幕转播功能),组织讨论;对于个别学困生,我直接调控学生机,参与他的修改;对于学习效果好的学生,通过在大屏幕展示,给予鼓励、传播……当每位学生均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以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时,我又引导学生横向、纵向审视表格内容,总结出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知识传播者,还是学习伙伴。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曙光小学 洪敏恒】

  〖注重归纳、总结,使学生学会反思和联想,为下一个教学流程奠定基础〗

  注重归纳、总结,使学生学会反思和联想,为下一个教学流程奠定基础。教师在师生共同创造的,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闪现后,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对获得的结论进行更广泛的联想,为下一个教学流程奠定基础。

  如:在教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我问学生:“你们想把双龙洞怎样介绍给别人呢?”学生沉思一会儿后,便各抒已见:“我想做导游,把课文改写成一篇导游词,让大家听了我的介绍,对双龙洞有大概的了解。”“我想画一幅双龙洞的游览图,重点有:泉水、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特别是双龙要画出来,在旁边注上文字说明,图文并茂,让大家看得一清二楚。”“我想上网查找一些资料,包括双龙洞的历史、地形地貌、名人赞美双龙洞的古诗词,以及钟乳石、石笋等形成的过程,让大家增长更多的见识。”新问题又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万淑芳】

  〖激励学生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表象是曾经作用于人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它是想象的基础和源泉。丰富的表象来自于对直接和间接事物的多看、多听、多访、多感觉、多做和多读。

  变文为图,把课文演变为直观形象的图画。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让学生画出简笔画来。教《詹天佑》一课,让学生画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既可促进理解,又能锻炼想象。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黄坌中心小学 黄建忠】

  〖重探究更重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语文基础或基本素养,一个人的知识基础、视野、推理能力、思维方法决定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无论采用怎样的学习形式进行教学,形式是为教学服务的,灵活运用教学形式的同时要确保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探究的次数应适可而止,不能为了流于形式而耗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其次,探究的层次应适中为好,像“‘ bao’音节中声母、韵母是什么?”这类问题就没必要让中高年级的学生去讨论、探究了,他们既没兴趣又没法交流和讨论。要是探讨的问题过于深,学生毕竟不是科研家,反之会削弱学生探究的志向。最后,探究的内容应少而精,集中学生的精力投到课文的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去。

  比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一学生问:“内洞的工作人员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这时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就来了,有的说用长竹篙推进去,有的就说装滑轮用绳子拉进去……我意识到学生的方法会很多,不能禁锢他们的思维,但又不能用半节课的时间去探讨一个课外的问题,我及时地作了一个迁移:“同学们回去想一些更妙的方法,找出有力的理由,下节课再汇报,我们先进内洞看看,好吗?”这样,确保了课堂中过多探究不是重点的问题,把握住了探究内容价值性。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书院路第三小学 段欣荣】

  〖更新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形式〗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唱主角的观念。目前课堂教学大多存在学生不敢说,不想说,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怕说错了,同学们笑,教师指责。要建立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得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放下师长架子,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共同学习的伙伴,全身心放松参入学习活动。传统教学一般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思维被动地跟着教师思维转,没有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学生学得被动。参与的积极性当然不高,因此,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可引导学生提出“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释疑来搞清楚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搞清了溪流和双龙洞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了由“山势”的变化,引起“溪声调子”的变化关系。学生课内课外阅读的主动性也被积极调动起来。

  【浙江省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李晓燕】

  〖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组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教学时,我认真备课,制作媒体,学生学得挺认真。

  教完后,我的感触挺多。我发现孩子的潜力是要老师发现和挖掘的。当他们提出“空隙不是很窄小的,因为还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时。”我让他们自己释疑,他们的积极性很高,马上就理解了:相对于外洞的宽敞,空隙是窄小的。孩子理解了,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诸如:拉绳工人如何进内洞……他们愿意问为什么,怎么样。看着他们积极学习的样子,我感觉到了老师的责任:潜心钻研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也就会上好每一堂课了,而这就是你该做的。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中心小学 宋黎民】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激励性,让学生“乐学”〗

  “激励”在这里是指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由于多媒体教学软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生动具体形象地把课文情境“迁移”到课堂上来,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时空,使学生入境动情,学得生动活泼。教学时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趣、激qing的导语,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巧妙地导入新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一开始便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

  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在导入课文后,可播放“双龙洞风景”的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双龙洞的神奇、秀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课文的好奇心。“这么神奇秀美的名胜,你们想不想去游览一下?”学生都说:“想!”“那么下面就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爷爷的足迹去游览浙江名胜──金华的双龙洞。”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课文的阅读中。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旧城小学 吴明春】

  〖质疑讨论,发展思维的创新性〗

  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大胆进行尝试探究、激疑引思,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思维的产生。笔者曾就培养学生尝试探究、激疑引思能力方面进行了一点粗浅的尝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设法激起学生的疑问,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过程中,对“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这个有难度的问题,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释疑来搞清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搞清了溪流和双龙洞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山势”的变化引起了溪流调子变化的关系,发挥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湖北省潜江市高石碑镇蚌湖小学 何珍信】

  〖更新观念改进教法〗

  小学第三阶段的四年级,其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加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理清层次的训练,重视培养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那么,我们在四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该采取哪些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一些先进学校的教学方法,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记金华的双龙洞》、《威尼斯的小艇》等介绍中外风景名胜、城市山川的篇目,在让学生了解其风貌、特点和内容时,可采用幻灯、投影仪、录像等媒体将这些画面直观地反映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能增添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他们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且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美的熏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 篇2

  教材版本: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授课时数: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尝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油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仑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i,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分析:

  1、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课文时,能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

  3、能自觉地背诵课文中的优美词段,养成积累优美词句的好习惯。

  教学策略:

  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卢梭也讲过:“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理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如果教学缺乏形象,缺乏情感的纽带的联结,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的发展。所以,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创设各种生动的情景,设法让学生投身其中,通过现场” 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让学更好更好地融入文本的情感中,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尝。同时,不能忽略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落实好“分清文章的主次”的训练。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的主次。

  2、学习体会“孔隙”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为什么?(课件展示祖国壮丽的山河,播放抒情的音乐) 

  的确,面对我国壮丽的山河,美如画的风景,能不喜欢旅游,感受祖国的可爱吗?现在,老师想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有兴趣吗?(出示课件:石碑)

  3、看到了什么?能猜猜里面的内容吗?

  4、揭题。(出示课题并板书)

  5、谁愿意读读课题。(品题,指导朗读题目,理解“记”的含义)

  ————同学们,这是一篇游记,它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那我们以后写游记的时候,也可以用“记。。。。。。”为文章的题目。

  6、齐读题目。

  7、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

  a、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检查自读情况。

  (l)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汇报读音、字形、字义,师相机点拨,教会学生学习字词的方法。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设计一张游览入门券,学生自行把入门券上缺的景点填上。

  (4)生汇报,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5)了解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3、看图感悟,课件分别出示,路上、外洞、孔隙、内洞景点的图片,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悟。

  师:你最喜欢是哪个景点呢?为什么?

  生谈谈感受,尝试用一两个词去概括景点的特点。

  师:你觉得最特别的,与众不同的会是哪个景点呢?

  (二)学习“孔隙”

  1、学文感悟:师范读“孔隙”自然段,生边听边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2、生汇报,师出示课件相应的句子:

  a“怎样小的小船呢?。。。。。。”。这个句子让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来?抓住关键词:刚合适、没法(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全班齐读(我们通过读好这几个关键词来读出小船的小)

  继续汇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b“我怀着。。。。。。”。 让学生模拟游客进行动作演示,并播放紧张的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边演绎边谈感受

  c、“我还感觉到。。。。。。”。伴随着紧张的音乐,学生看着课件演示(过孔隙的录像),如置身其中。

  3、师小结:作者通过一连串细致地描写自己真实的感受突出了孔隙的窄和小,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

  4、分角色朗读。

  三、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作业超市。

  三星级: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

  四星级:搜集介绍双龙洞的资料。

  五星级:向你的亲戚朋友介绍孔隙,为孔隙写广告词。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描写“外洞、内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略

  教学反思: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对情景的创设,虚拟特定的生活情境,设法让学生投身其中,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代替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

  一、活化体验,感染学生

  1、课堂伊始,我播放抒情优美的音乐,配上连续不断的雄伟的、秀丽的、优美的祖国山河图片,力求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以震撼,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在学习,体会“孔隙”窄小特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a、让学生当游客,互相地背靠背,肩并肩,

  模拟躺在船上,体会一下过孔隙的感受。此时,将教室内所有的灯关掉,视觉上的明显变暗,使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营造一种过孔隙时的气氛,从而加深了对孔隙特点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一下子就有了紧张和害怕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了。

  b、教师在学生渐渐进入情景时,范读这两句话,紧接着给学生看过孔隙的录像,并配上紧张的音乐渲染气氛。

  c、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想象,学生的理解就更加形象深入具体了。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二、多层感悟,发展个性

  感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或体会过程中,不断发现、明晰概念的过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组织和参与讨论,适当点拨。在本节课上,我把感悟分成了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看图感悟。通过课件分别出示路上、外洞、孔隙、内洞景点的图片,让学生先从视觉上对景点的感悟,谈印象感受。

  2、第二层次:学文感悟。通过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孔隙”特点的理解,体会。

  3、第三层次:体验感悟。通过创设虚拟过孔隙的情境,把学生很自然地带进课文的情感当中。通过谈感受,汇报对文本语句的理解,间接地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感悟不是老师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感受、领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教学中的共同探讨者和引导者。每个学生因个体差异,各自的感悟都不相同,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感受时思维是发散的,不会人云亦云。

  相反地,在初定的教案中,在欣赏孔隙特点教学时,我设计这么一个大环节:让学生单调地反复地读课文,谈感受;读课文,谈感受。。。。。。老师则“不厌其烦”地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分析!分析!!再分析!!!结果,学生们的“感受”是一样的,来来去去就是说,“我感觉孔隙很小,很窄”,却没有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课文朗读起来平淡如水,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整节课下来,老师上得辛苦,学生上得无趣!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课,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如:在让学生汇报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景点和顺序时,通过设计填写“游览入门券”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而不是单调地指名回答,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

  在最后的作业超市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设计了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的题目,争取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最大限度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看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引导学生学得主动、扎实、灵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 篇3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围绕课文内容,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教学难点:围绕课文质疑

  教学设计思想: 首先充分利用课后练习1,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再抓住重点自然段学习写法,了解表达顺序,了解段与段的联系,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质疑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2.围绕课文内容,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围绕课文质疑

  教学过程:

  媒体使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复备课                 一、课题导入: 1.学生齐读课题:从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介绍溶洞:由学生介绍收集的课外资料   石灰岩地区地下水沿岩层层面或裂隙溶蚀,并经塌陷而成的岩石空洞。洞内常见有石钟乳和石笋。各溶洞逐渐扩大并相互通连,可形成时宽时窄的地下廊道,其中常有地下河道通过。如果地壳间断上升,溶洞也可以成层分布。 二、指导预习: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再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试理清文章脉络 三、检查预习效果: 1.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浙 曲 呈 稍 蜿   蜒 笋 2.强调易错字: “浙”的读音: zhè “蜿”、“蜒”的写法 多音字组词: 系 3.解释带点字和词义 时而:叠用,表示不同的现象或事情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发生。 稍微:副词,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耸的样子。森郁:森林茂密。 明艳:本课指明亮而鲜艳的色彩。 四、指导理清文章脉络: 1.指导默读思考: 学生边读边想,把你读懂的内容,在表格中做简单的记录: 游览的地方   看到的   听到的   感受到的   提出不懂得问题。 2.全班交流记录,理清文章脉络: 一(1)交待游览的时间、地点。 二(2—3)作者从金华出发,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三(4)作者看到的“洞口”及“外洞”的特点。 四(5)作者从外洞乘船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景。 五(6—7)内洞见闻、感受。 六(8)出洞。 五、质疑: 1.组内试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 2.全班质疑,试解疑 3.全班归纳重点问题     齐读课题   介绍交流资料                     学生拼写认读                               画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讨论                 默读课文思考   激发兴趣           学会14个生字及新词                                 理清文章脉络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浙  蜿  蜒  笋  稍

  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了解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3.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象,了解课文记叙的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教学难点:了解过渡句作用及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媒体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媒体使用说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复备课                 一、整体感知课文: 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写的。(顺序:山路 外洞  孔隙  内洞) 二、逐段细读,了解特点,认识过渡句: 1.指导自学:轻声读课文介绍的双龙洞的各部分,想一想:我在游览双龙洞 的过程中,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山路: 公路——盘曲而上,因为“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映山红——山上开满了,比盆栽的更有精神。 油桐——正开花,很不少。 山上砂土——呈淡粉色,别处似乎没见过。 这些景物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使作者有一种总体感觉是“一片明艳”。 ——一幅美丽的水墨画,红、淡粉、浓绿、淡绿,看着舒心,对双龙洞更加期待。 溪流——随着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从洞里流出来。 溪水的声音——时时变换调子。 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山水花草相伴,景色之美令人心旷神怡 读出你的感受来 (2)外洞: 1 洞口: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很宽。 2 外洞——“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觉得拥挤。(联系上操时的情景) 又写到“溪流”——泉水靠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3)孔隙: 1 孔隙的位置: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空隙流出。 2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借助其他事物描述本事物,运用自己的感受和心理活 动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孔隙的特点:窄小、低矮、昏暗 ☆借助其他事物描述孔隙:小船 虽说说是孔隙,可也容的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的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朗读:感受孔隙之小 ☆运用自己的感受和心理活动来写孔隙的特点: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一味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 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 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3 朗读:感受低矮 (4)内洞: 1先写最初的感受——一团漆黑。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2再写在汽油灯下看到的景物: 先是洞顶的双龙;其次是各色各样的石钟乳和石笋。 感受:他们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接着写在洞里走了一转,凭这感觉,模糊的写出了“内洞比外洞大很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4最后又写出泉水的位置和听到的流水声以及想到那泉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无法再去探寻的地方。   三、朗诵全文:   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轻声朗读课文       学生自学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朗读                                                                                           朗诵全文 整体感知课文           了解特点,认识过渡句                                                                     了解孔隙的特点:窄小、低矮、昏暗 ☆借助其他事物描述孔隙:小船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时间地点  山路——外洞——孔隙——内洞  出洞

  美   宽  窄小   黑

  高  低矮     奇

  大     昏暗     大

  作业:朗诵全文,试背诵自己最感动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训练朗读

  教学目标:

  1.完成课后练习,进行仿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写作方法,仿写一段话

  媒体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媒体使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复备课                 一、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语气 2.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怎样连段成篇的? 3.指名读,交流体会:《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按游览顺序分为时间、地点、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等六段。各段之间用过渡句连接,游览顺序十分清楚。 4.想想课文使用那些语句把游览的景点连接起来的,找出来读读,体会作用。 (1)教师整理,出示投影片,学生读句思考: 1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2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 3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4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5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空隙流出的。 6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共同交流: 这些句子连接课文的段与段,有的在段首,有的在段尾,使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句子或承上、或启下,或兼而有之。 句中的溪流是引导作者游览双龙洞的一条天然线索,带着作者游览了山路-外洞-孔隙-内洞,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 二.完成课后练习: 1.训练朗读:  自己读          小组读           指名读 2.在括号里填上意思相反的词语,再比较每句中所填词语的意思。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  )或(  )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2)溪流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  )。 (3)看不见鸟儿,只听见鸟的鸣叫,那声音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  ),十分动听。 3.指导仿写: (1)学习课文中“孔隙”一段的写法: 1 抓住事物特点,借助其他事物描述本事物,运用自己的感受和心理活动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2 孔隙的特点:窄小、低矮、昏暗 3 借助其他事物描述孔隙:小船 虽说说是孔隙,可也容的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的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4 运用自己的感受和心理活动来写孔隙的特点: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一味从后脑到 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时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朗读:感受 (2)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自己小声说说:       天真冷!       这里真热闹! (3)小组交流 (4)写下来,读一读   轻声朗读课文       交流体会         读句思考:                           共同交流                                                       练习仿写 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教师整理,出示投影片                                                         练习辅助背诵                 指导仿写                                       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仿写:

  1.借助其他事物描写

  2.运用自己的感受和心理描写

  作业:

  把课后练习完成在语文本上。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 篇4

  张书授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全文按游览顺序记叙,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写“我”游双龙洞的时间和出发地点;第二段从“出金华城”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写从金华到双龙洞的路上;第三段从“在洞口抬头望”到结束,写游洞。全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满篇皆画。学习这一课,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景物的能力是重要内容。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设想。

  一要多读。读什么?1.读修辞特点比较突出的句子。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比)“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夸张)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都可让学生多读。2.读感情色彩较浓的句子。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等。3.还可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路上、孔隙、内洞等段。指导学生读上面这些句子、段落时,除范读外,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边读边想。如,读去双龙洞路上一段,可让学生先读,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公路是什么样子的,山上映山红、油桐是怎样生长的,溪水出山是怎样一种情况,山色怎样,然后再读。就这样反复读、反复想,一直读到眼前能呈现出画面为止。另外,对该读重音的字句,也应指导。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象桥洞似的”“……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等。总之,只要注意读,注意引导学生读一次,达到一种目的,学生就会渐渐读出味来,读出“门道”来,百读不厌。

  二要精讲。讲写作方面的技巧、特点。一是文章的内在联系。本文除按游览顺序写外,文中还处处写到溪流。从入山到外洞、孔隙、内洞,无处不溪流,好像作者的游览,处处追寻着溪流的“足迹”,使文章自然而然地串了起来,也使人看到了作者游览时不断探求双龙洞“奥秘”的兴味。二是本文特殊的表现手法——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画观察到的情况。如,写孔隙情况,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宽、多长,里面的情况怎么样,而是用人们所常见的东西比喻说明。说孔隙的高低宽窄用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无法容纳第三个人”。写孔隙内的情况,用感觉去写:“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写外洞的大小形状:“像桥洞似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等等。这样写,把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三是分析文章的脉络层次,篇章结构。讲时可作如下板书:

  (一)四月十四日,去游

  前五公里(略)金华-罗甸

  (二)路上

  后五公里(详)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满山映山红

  油桐一丛一簇

  山土粉红

  溪水: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

  洞口外 山突兀森郁

  外洞 洞口 桥洞似的

  洞内 像大会堂

  (三)洞内 宽     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高     仰卧恰能通过

  孔隙   长    约二三丈

  光线   昏暗

  一团漆黑

  洞顶   双龙(青、黄)

  洞内   石钟乳、石笋

  内洞           形状多端  颜色各异

  大小 比外洞大得多

  十来进房子大

  溪流 上源在深黑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 篇5

  内洞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虽然工人们提着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有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1、石笋的“笋”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再查___画。

  2、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观看——(  )  黑暗——(  )

  4、用“——”画出写内洞很黑的句子。

  5、用“”画出写内洞很宽的句子。

  6、结合短文内容,你能说说金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吗?

  7、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颜色各异,你能想象其中的两种也将它们比做什么吗?

  第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这段话后,我知道作者抓住内洞的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了内洞景物的“奇”,一是“形奇”,表现为____的石钟乳和石笋;二是“色奇”,表现为____,三是洞顶的“双龙”,一条____,一条____。

  9、从画线的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 篇6

  一、揭题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介绍一下,教师浏览网页综合介绍。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自读课文,读准,读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解决,或请教同桌、教师。教师巡视,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讲解。

  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样的景致、当时的心情等)

  三、探究阅读,理清脉络

  1、课文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读读画画,并画出游览示意图:

  个人准备,然后小组讨论,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在小组中提出,互相讨论。此时教师巡视各组,适当加以点拨。选定一组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参观路线图,并做介绍。

  2、根据讨论,梳理课文:

  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外洞”“通过孔隙”“内洞”四个部分。

  3、分别请各小组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进行释义,如:

  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4、作业练习,抄写生字新词。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 篇7

  简析: 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描写的又是我国的名胜.所以讲这一课时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双龙洞的特点,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播放有关双龙洞画面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

  1.       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       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       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       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

  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  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气氛,导入  新课

  谈话导入  .(教师可从衣着上影响学生的感觉)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

  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准备好导游的工具)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写出几个景点.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

  三、探讨主次,学习写法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2、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次,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

  3、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总结:写文章时与题目关系密切的要详写,不太密切的要略写,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四、课外拓展,小笔头练习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到过那些旅游景点,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课下仿写一篇小游记.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领会感情

  1、回顾课文中所描写到的景点.(出示板书)

  2、指导朗读课文,找出重点内容.

  3、读后分析解决重.难点.

  (1)、自读描写外洞的内容,找出描写其特点的句子.

  "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

  反复读这句话,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

  (2)、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小组探究"空隙"的特点.(小)(窄)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告诉我们"空隙"的小呢?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空隙的"窄小".

  理解空隙如何小的句子.

  体验空隙如何窄的句子.

  读:"为从后脑到肩背......贴着船底了.""可是还能感 觉......我又感觉......"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播放进空隙时的多媒体,问:如果让你躺在小船里会有什么感觉?

  用语气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3)、用学习前两个景点的方法学习描写内洞的内容.

  同位讨论并总结出内洞特点.(美)

  从哪些地方看出它的美呢?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读一读.

  (4、巩固主要内容.

  用自己所感悟是情感朗读描写外洞,空隙,内洞的段落.(教师适时点拨)

  (5)、其他内容

  学习1-3自然段,了解路上的特点.

  出示相关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时时变换调子."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想想,议议体会到了什么?(美)

  (出示双龙洞路上的录像)

  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朗读.

  根据句子提问:为什么同一类的花儿山上的却比盆栽的有精神?

  为什么同一条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二、回顾整体,理出线索

  在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溪流的句子.并总结: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它起到能把文章各段连接起来使之紧凑的作用.

  三、浓缩感知,张扬自我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播放配音乐.

  2、教师可由衷称赞:"啊!双龙洞,你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由此让学生也用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受.

  3、播放双龙洞景色的课件,并请小导游对其中的某一景点边看边介绍,评出优秀小导游.

  四、课外拓展

  给文中的几个景点的某一处写一导游词.

  背诵,并仿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8.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 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生字。

  能力目标: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度句在文中的作用。学习“空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情感目标: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以本课为例继续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课文联段成片的方法。

  3.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抓住景物特点,仿写一段话。

  课时安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 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个生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找到文章的过渡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说一说咱们学过那些叶老写的文章。

  请同学说一说自己在课外读过哪些叶老写的文章。

  二、新授。

  (一)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

  两个同学互相读这些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生字从课文中走了出来,出示会认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找同学读。

  全班齐读。

  回忆课文中所组的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3.出示会写的生字。

  分成小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这些生字注上拼音

  小组内读这些生字,把字音读正确

  读课文中的词语

  4.记住生字字形。

  自己看生字,找到易写错的地方

  同学互相交流

  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漂亮

  自己练写生字

  全班进行交流

  5.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能把课文读得更加熟练吗?

  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请同学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6.课文中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不理解,画下来。

  查阅汉语词典,掌握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说一说他们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理清泉水流动的线路。泉水怎样流,用笔画下来。

  (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两条线索对比体会句子意思“一路迎着溪流,顺势而上。”

  2.你能把文章每一段的意思用简单的话说一说吗?

  在此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准确的词语进行概括。

  帮助学生把写相同内容的段落进行归并。

  途中的风光(1—3);双龙洞口和外洞(4);通过孔隙到内洞(5—7);出洞(8)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学们说一说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写在书上提出来。

  请同学试着提出几个问题,大家一起点评

  使学生明白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不理解的词语,应该是对文章的理解有帮助的。

  可以从文章的题目、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等方面提问

  三、巩固。

  朗读课文

  自由结合小组画简单的示意图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语

  3.收集相关的资料

  课后反思: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后画图,然后对照课件进行检验,利用这种方法检查了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度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以本课为例继续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课文联段成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北山的双龙洞景色奇丽,洞内景物更是引人入胜,让我们跟随着叶老一起游双龙洞。

  二、新授。

  1.请学生通读全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游览路线。

  2.品词句,抓景物特点。

  提问:叶老站在外洞洞口抬头望,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读读有关的段落。

  (山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洞口像什么?外洞像什么?叶老师怎样感觉的?用了什么句式?(洞口宽,像桥洞似的。外洞像大会堂。这里用了比喻句)

  顺着泉水走,来到靠左边石壁下方的孔隙,请同学朗读课文,然后讲出空隙有什么特点?

  (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靠工人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是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朗读描写内洞的两个自然段,想一想:内洞景物有什么特点?用笔画出来。(黑、大、奇)

  提问: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叶老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引起争论,发散思维,最后得出结论。)

  其次看到的是石钟乳和石笋,游览过溶洞的同学见到石钟乳和石笋。谁能给我们讲解一下,石钟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没有游览过溶洞的同学也别遗憾,老师这就带你们观看录像,请你们一边看一边展开想象,说说这些石钟乳或石笋的样子都像什么?

  教师小结:双龙洞无论外洞、孔隙、内洞景色各异都值得观赏。可是请同学们看,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写的却是沿途景色,为什么也纳入文中啊?

  学生读后谈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小结:沿途景色犹如悬挂在天地间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风景画。它那么吸引人,双龙洞在此山水之中,不是景中景,画中画了吗?它就更美了。洞内外浑然一体,美不可言。

  三、巩固。

  1.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我们一路游玩过来,大家知道它是谁吗?

  引导学生从泉水着眼,再拟游踪。

  2.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3.这个“向导不仅陪着我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象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

  这样引导学生以溪流走向为起点,再拟游览顺序,使学生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四、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感兴趣的句子。

  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景色明艳

  洞口望 山高、有气势

  经外洞入内洞 路狭小

  内洞 景美、宽阔

  课后反思:

  在体会“空隙小”这个环节中,启发学生思考“空隙小为什么还能容纳小船呢?”经过学生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这个“小”是相对而言的,同时补充相关的资料,难点解决较好。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空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抓住景物特点,仿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整体朗读这一段,读中学写,感悟写作方法。

  教师出示一段于原文不同的文字引导学生默读。(很窄、很小、很黑。)

  对比后谈一谈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形象生动。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来突出特点更加真实自然。

  再读这段,体会写法。

  二、练习围绕一句话写具体。

  课后小结:讲解了如何围绕一句话写具体的方法,学生理解了可以通过描写景物、人物等方面,从侧面去说明要写的一句话的内容。经过练习,学生能够掌握了方法,但还需要不断步练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 篇10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桶、拥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的叙述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图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谁见过溶洞,一起来说说。。。。。。?

  结合图片来交谈。和学生预习收集到的有关溶洞的资料

  2、师导:我们生活的地球,不仅有大海、高山,我们的地下也有溶洞,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溶洞,那里有美丽的景观,就像是一个地下迷宫......

  3、揭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明确自学任务。

  (1)、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

  (2)、初步掌握课文主要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情况,可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

  (2)、提出自学后仍无法理解的词语,师生共解。

  (3)、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先自己感知,再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课文讲述的是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的游览顺序。(要求先自己画出,再小组交流各自的见解)

  2、理清脉络(师在学生汇报上总结)

  以游览的顺序: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 ——内洞——出洞。

  四、细读1~3自然段。了解路上的所见所闻。

  1、指名读课文的前3自然段,说说你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读的收获。

  (1)、从第1段中,你读到了什么?

  交代了作者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学习作者简洁明朗的写作方法。

  (2)咱们来看看路上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说出来~~·

  公路:盘曲而上

  映山红:有精神

  油桶:白色

  看到——

  沙土:粉红色

  新绿:或浓或淡

  溪流:宽、窄、缓、急        

  师:文中写溪流时用力什么修辞手法?

  (这是一个排比句)——溪流在时时变换调子

  3、让学生一起说出所见所感。

  兴奋、惊奇、迫不及待的想看溶洞

  4、让我们包含着对这次游览的好奇,全班齐读第2、3自然段。

  五、总结拓展

  1、小组合作探究,请个别学生回答

  2、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挥讲出自己的感受)

  3、刚上路上,我们就见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观,洞里的景色一定更迷人。

  4、出示小黑板,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说一句话。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自然段: 时间、地点

  游览顺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 篇11

  一.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     )花朵和叶子,(  )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     )不比作什么,(  )很值得观赏。

  二.《记金华的双龙洞》有两条记叙线索:一条是游览顺序,一条是泉水流经的路线。请你在第一行括号里写出游览的景点,在第二行括号内填写泉水流经的地方。

  金华城五公里(    )五公里(    )—(    )—(    )—(  )

  (   )—(   )—(  )—(    )—(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路上景物的特点是(     ),外洞的特点是(   ),孔隙的特点是(   ),内洞的特点是(  )、(  )、(  )。其中(    )和(     )是重点,写得很具体。文章借溶洞抒发(          )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叫做(        )。

  四.回答。

  课文是怎样把孔隙的“小”具体写出来的?

  五.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六.写一篇文章,向你的亲友介绍你游览过的一处景点,要按一定顺序写,把景点的特点写具体。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 篇12

  1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重点教学“臀”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段。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宽大,孔隙窄小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2学情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对于六年级下册的学生而言,类似游记的文章在不同学段都有接触,学生们自己也写游记,但是在他们常常陷入选材难以取舍,条理不晰的现象。而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叶圣陶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小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课除了让学生学习并体会作者观察仔细,语言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的行文特点外,也尝试让学生内化迁移写作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的实践体会“见闻+感受”写作技巧,学会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宽大,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写一处美景。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江山秀丽,景色迷人,吸引了来自各国的人们前来观光旅游,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中介绍了长江、三亚和烟台。而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则神奇美丽,作家叶圣陶游览后情不自禁写下了一篇游记。今天,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齐读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2.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是记录的意思,本文是一篇游记。)

  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叶圣陶,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吧。(出示自读)

  活动2【讲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14页,把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开始吧!(生自由朗读课文)

  2.好,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浙江 罗甸杜鹃油桐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石钟乳漆黑孔隙石笋调子系着突兀森郁

  a指名读(正音:浙蜿笋系)全班齐读词语

  b随机:你知道蜿蜒是什么意思吗?(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

  c你说的不错,那么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同学们,到书本上去找一找。(在文中指:蜿蜒就是洞顶的双龙。)

  d从哪知道的呢?读读文章中的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白龙,一条青龙。)

  e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双龙洞。

  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别着急,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画一画游览路线。开始吧。(生交流)

  谁来说说游览的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通过游览路线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

  1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14页,把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开始吧!(生自由朗读课文)

  2.好,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浙江 罗甸杜鹃油桐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石钟乳漆黑孔隙石笋调子系着突兀森郁

  a指名读(正音:浙蜿笋系)全班齐读词语

  b随机:你知道蜿蜒是什么意思吗?(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

  c你说的不错,那么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同学们,到书本上去找一找。(在文中指:蜿蜒就是洞顶的双龙。)

  d从哪知道的呢?读读文章中的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白龙,一条青龙。)

  e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双龙洞。

  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别着急,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画一画游览路线。开始吧。(生交流)

  谁来说说游览的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通过游览路线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

  活动3【讲授】三、学习课文1—3段。

  现在我们就根据路线图,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感受那山中的春色吧!

  请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感受到了它的什么特点?

  映山红:繁多而茂盛

  油桐花:多

  沙土:粉红色,独具特色

  理解“新绿”

  你将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一幅画面呢?(五彩缤纷、五彩斑斓、姹紫嫣红等)

  小结: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各色的映山红,有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显得生机勃勃,真是一片明艳啊!

  还有哪些景物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a调子是什么意思?溪声为什么时时变换调子?(溪流:随山势不断变化,溪流宽了,流得缓了,所以调子低了;溪流窄了,流得急了,所以调子高了。)

  b你能不能读出溪流的变化?(1人,齐读)

  c你们认为这段中哪个词用得?“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是一个排比句。

  d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事或东西会这样不断变化?

  仿写句子:我们唱歌,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老师讲课时会时而快,时

  现在我们就根据路线图,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感受那山中的春色吧!

  请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感受到了它的什么特点?

  映山红:繁多而茂盛

  油桐花:多

  沙土:粉红色,独具特色

  理解“新绿”

  你将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一幅画面呢?(五彩缤纷、五彩斑斓、姹紫嫣红等)

  小结: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各色的映山红,有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显得生机勃勃,真是一片明艳啊!

  还有哪些景物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a调子是什么意思?溪声为什么时时变换调子?(溪流:随山势不断变化,溪流宽了,流得缓了,所以调子低了;溪流窄了,流得急了,所以调子高了。)

  b你能不能读出溪流的变化?(1人,齐读)

  c你们认为这段中哪个词用得?“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是一个排比句。

  d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事或东西会这样不断变化?

  仿写句子:我们唱歌,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老师讲课时会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昂激动,时而低沉忧伤。所以我们都爱听您的课。)

  e在这句话中有两组反义词“宽—窄”“缓—急”。是呀,写出双龙洞沿途溪流的形态和“声响”随山势时时变化。

  而慢,时而高昂激动,时而低沉忧伤。所以我们都爱听您的课。)

  e在这句话中有两组反义词“宽—窄”“缓—急”。是呀,写出双龙洞沿途溪流的形态和“声响”随山势时时变化。

  活动4【讲授】四、学习4.5自然段

  (一)外洞

  1.山中景色如画,令人如痴如醉。下面是大家自由观光的时间了,我们先到哪里?(外洞)

  2.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在学习2.3自然段的时候我们用了哪些方法?(1.找出景物2.景物有何特点)

  请大家根据这个写作方法,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理解“突兀森郁”

  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比喻句:大会堂;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形象精准的表现了外洞的高大、宽敞的特点。)

  咱们再读一读,读出外洞的特点。

  孔隙

  1.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孔是什么?(小洞、窟窿)隙呢?(缝隙、裂缝)那么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狭小的缝,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窄小)

  2.说得好。你理解了这个词,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3.出示句子:

  (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两个小字突出船的小)

  a那你还从哪些词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并排仰卧、刚合适、没法容)

  b你平时乘坐过小船吗?几人的?可这只小船呢?(只能容两个人,而且是并排仰卧的。)

  c同学们,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为了突出孔隙的小)

  d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出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孔隙的窄小。我们来读一读这一句。

  4.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划了哪个句子?

  (2)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a学习“臀”(读,讲易错处)

  b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屁股)

  c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的。

  d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窄小。

  e就请你读读这句话,就读出作者的感情吧!(齐读)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a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作者的感觉)

  b他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稍微一点儿准会)

  e作者正是用通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f现在就让我们一块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

  g你是怎么躺的?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h行了,那就开船吧!(音乐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你能不能动?(不能。)你会不会动?(不会动。)你们敢不敢动?(不敢动。)

  师:是呀,因为,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准会擦伤肩背。)

  师:那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准会擦破裤子,擦伤膝盖。)

  师: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儿。(准会划破衣裳,刺伤肚皮。)

  师:终于,从孔隙出来了啦!游客们,你又有什么感觉?(生说感受)

  5.是啊,同学们,作者就是写见到的小船的小,这也就是他的~~见闻。还有自己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感受。不仅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还写出了过孔隙的“险”。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6.其实,在我们柳州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风光,你们瞧,这是柳州的一线天,周末许多同学都去游览,请学习作者的方法,把你在小线天所见所感写下来。

  (音乐起,生练写,师巡视)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e同学们,学过这种写法,我们不仅能写好,还能写出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那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景点的特点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一)外洞

  1.山中景色如画,令人如痴如醉。下面是大家自由观光的时间了,我们先到哪里?(外洞)

  2.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在学习2.3自然段的时候我们用了哪些方法?(1.找出景物2.景物有何特点)

  请大家根据这个写作方法,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理解“突兀森郁”

  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比喻句:大会堂;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形象精准的表现了外洞的高大、宽敞的特点。)

  咱们再读一读,读出外洞的特点。

  孔隙

  1.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孔是什么?(小洞、窟窿)隙呢?(缝隙、裂缝)那么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狭小的缝,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窄小)

  2.说得好。你理解了这个词,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3.出示句子:

  (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两个小字突出船的小)

  a那你还从哪些词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并排仰卧、刚合适、没法容)

  b你平时乘坐过小船吗?几人的?可这只小船呢?(只能容两个人,而且是并排仰卧的。)

  c同学们,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为了突出孔隙的小)

  d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出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孔隙的窄小。我们来读一读这一句。

  4.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划了哪个句子?

  (2)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a学习“臀”(读,讲易错处)

  b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屁股)

  c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的。

  d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窄小。

  e就请你读读这句话,就读出作者的感情吧!(齐读)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a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作者的感觉)

  b他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稍微一点儿准会)

  e作者正是用通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f现在就让我们一块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

  g你是怎么躺的?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h行了,那就开船吧!(音乐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你能不能动?(不能。)你会不会动?(不会动。)你们敢不敢动?(不敢动。)

  师:是呀,因为,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准会擦伤肩背。)

  师:那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准会擦破裤子,擦伤膝盖。)

  师: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儿。(准会划破衣裳,刺伤肚皮。)

  师:终于,从孔隙出来了啦!游客们,你又有什么感觉?(生说感受)

  5.是啊,同学们,作者就是写见到的小船的小,这也就是他的~~见闻。还有自己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感受。不仅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还写出了过孔隙的“险”。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6.其实,在我们柳州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风光,你们瞧,这是柳州的一线天,周末许多同学都去游览,请学习作者的方法,把你在小线天所见所感写下来。

  (音乐起,生练写,师巡视)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e同学们,学过这种写法,我们不仅能写好,还能写出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那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景点的特点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稍微”、“时而”造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情感,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引入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知道些什麽?你还想知道些什麽?

  2、老师引入:

  既然同学们想知道那麽多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今天咱们也和叶老先生一起去游览双龙洞,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你们想去吗?

  二、指名分读课文,找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语句,讨论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第一段:(1自然段)

  第二段:(2~3自然段)

  第三段:(4自然段)

  第四段:(5自然段)

  第五段:(6~7自然段)

  第六段:(8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扫清生字新词障碍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

  二、指名说说本课叙述顺序

  三、学习第三段

  1、当叶老来到双龙洞口,他都看到了什麽?有什麽感觉?指名读课文。

  2、集体讨论:

  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很宽。

  外洞:高、大、像大会堂,可容800~1000人,不觉拥挤。

  3、自由读文,作者采用什麽句式来写的?(比喻)

  4、归纳段意。

  四、学习第四、五段

  1、合作小组自学,提纲:

  读课文,标出孔隙、内洞的特点。

  想:是怎样写具体的?用了什麽方法?

  2、集体讨论:

  孔隙: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人工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头稍微抬起一点儿,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昏暗、八九米长。

  内洞:黑:一团漆黑,什麽都看不见;提着汽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大:不知道有多麽宽广;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麽大。

  深奇:洞顶有蜿蜒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有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麽,也很值得观赏。

  采用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特点。

  3、练习朗读课文,读出孔隙和内洞的不同特点。

  4、想:

  作者此刻的心情怎样?

  5、有语气朗读课文:

  小组成员互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6、小结:

  金华的双龙洞无论是洞口、外洞、还是孔隙、内洞,景色各异,特点突出,真可谓是奇观异景,值得前去欣赏。

  7、归纳这两段的段意。

  五、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

  全文既然写游览双龙洞,可为什麽还写路上的所见所闻?作者在途中看到、听到、感受到什麽?

  2、讨论:

  看到、感到、 听到。

  公路:盘曲 溪声时时变换调子。

  映山红:开满、 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油桐:正开花、一从、一簇、很不少 一片明艳。

  沙土:呈粉红色 在别处似乎没见过。

  溪流:随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从洞里流出来。

  3、小结:

  沿途景色犹如悬挂在天地间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风景画。它是那麽吸引人,双龙洞在此山中,不正是画中画,景中景吗?洞内外浑然一体,真是美不可言,令人神往!

  4、齐读课文,归纳段意。

  六、总结全文

  1、指名读句子,结合板书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说出主要内容。

  3、标画出文中写溪流的句子,想:它在文中起了什麽作用?

  4、从本文中,你感受到了什麽?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大) (黑、大、奇)

  入山──>金华城 ──>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像桥洞 宽) (窄小、低矮、昏暗)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杂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427041274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