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分层训练,夯实基础——浅谈《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分层训练,夯实基础——浅谈《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困爱之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分层训练,夯实基础——浅谈《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微信扫码分享

分层训练,夯实基础——浅谈《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主要内容的训练(精选12篇)

分层训练,夯实基础——浅谈《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0

  课标中关于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四年级的重点训练项目之一。而根据教材的安排《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是第一次在课后的习题中明确提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尽可能用上下面的词语。(嫉妒、礼貌、激怒、励志、疲倦、陈列、临摹、优异、承认、震惊)也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主要内容的训练了。

  鉴于此,我在本课的第一课时教学中,除了完成传统的字词教学和把课文读通读顺这一要求外,把训练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上面。为了让第一次接触这一内容的孩子们感到概括主要内容并不难,我通过“课题质疑——理清层次——抓关键词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这样分层训练,让学生步步踩实,很好地完成了概括主要内容的任务。下面具体谈谈训练过程:

  一、课题质疑: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是怎么学画的?学画的结果怎么样?(师相机板书:为什么     怎样       结果)

  二、理清层次:

  师: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些段落在写徐悲鸿励志学画?哪些段落在写怎样学画的?学画的结果又在哪些段落里?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1——3自然段:为什么学画。4——6自然段,怎么学画。7、8自然段学画的结果。)

  三、抓关键词概括段意。

  师:请孩子们默看课文1-3自然段,抓关键词用一句话说说这几个自然段的意思。

  生: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了达仰很喜欢徐悲鸿,引起了外国学生的嫉妒,对徐悲鸿不礼貌,徐悲鸿被激怒了,于是励志学画。(在生的叙述过程中,师相机板书出嫉妒、礼貌、激怒、励志这三个关键词。

  用相同的方法概括出后面两部分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不知疲倦、临摹、省钱、优异、震惊、承认。

  (这一环节,我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当时的回答对课后三题的词语进行了一点调整,把疲倦换成了不知疲倦,把陈列换成了省钱,我觉得这样的调整更适合本课内容)

  四、总结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师:请孩子们用上这些黑板上的关键词,先自己练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呆会儿老师还会叫一个同学起来说一说。

  生练说之后再指名说,最后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一写。

  师:(指黑板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概括主要内容并不难,象这种写人记事的文章,我们只要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抓住每一部分的关键词,用一句完整的话把它概括出来,再把这些话串起来就是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虽然这是一节再普通再朴实不过的课,不过,在这一堂课中,我相信,对学生而言,他们是有收获的,训练是扎实的,课堂也是有实效的。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

分层训练,夯实基础——浅谈《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篇2

  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尝试错误”教学法。开课时,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故意把“励志”的“励”写成了“立”字,有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错误,并笑着说:老师,你把“励志”的“励”写错了。话音一落,很多同学都笑了,还悄悄的说:“看,老师也出错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还装着不知道的样子,故意去看看书,然后对全班同学说:“哎,老师真的错了!看来不管是谁只要粗心大意,都是会犯错误的呀。以后你们可得仔细点,千万不要像老师这样做个‘马大哈’哟!”学生听了又善意的笑了。这时,我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向学生提出了疑问:“‘立志’和‘励志’,两个词的读音都相同,为什么课文不采用‘立志’一词,而采用的却是‘励志’呢?它们在这儿能够互换吗?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有学生提问了:老师,是不是他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心中窃喜:学生找到点子上了。于是请学生说说两个词的意思,不知道的可以查查字典,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立志”只是讲立下什么样的志愿,强调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励志”则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断鼓励自己去达成那一心愿,强调的是行动的付出。两个词能够互换吗?光从题目是找不出理由的,于是,我立刻叫学生阅读课文,当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明白了,不能,因为课文重点讲述的是徐悲鸿不懈努力成为一个著名画家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讲他立下当大画家的志愿。就这样,通过我的故意出错,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非常精彩的开课讨论,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还有“尝试错误”教学法这一说法,只是在备课时觉得采用这种方法,一是能够检查学生是否细心,督促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二是利于区别“立志”和“励志”的含义,让学生不混用;三是便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涵。现在,通过对“尝试错误”教学法的学习,我知道了这一教法的好处还有很多很多,以后在教学中,我还会运用,不过,一定要注意用得巧,用得妙。

分层训练,夯实基础——浅谈《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篇3

  开学已经接近一个月的时间了,这个学期的时间比较的长,因此就进行的慢些,今天开始讲《徐悲鸿励志学画》。

  题目:励志和立志的不同中,励志除了包含有立志之意外,还包含着坚定志向,为了追求而矢志不渝的奋斗。励精图治,千磨万砺,之后成才。因此,在导入的时候,我引导想象草原上野马奔腾的场面,接着我们看了徐悲鸿的马图,他们不禁为那出神入化的描摹所惊讶。我们就在谈话中导入了徐悲鸿求学阶段的故事中来。在课题上,为了区分“励志”与“立志”,我们先从字面上做比较,之后再分别把他们两个放在题目中做对比,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励志的精典之处。在之后的课文学习中,乃至最后的总结,我们都围绕着这个励志展开,因此学生对这个词语的掌握教到位。

  在人物的心理上,学生在诵读中表现得也很到位,如那个外国学生嫉妒徐悲鸿时所说的话:“你们中国人就是倒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材!”孩子们很是气愤,读的义愤填膺,一个叫王翕然的孩子用着外国人读中文的洋腔怪调读这段话,有意思极了。这篇课文的人物心理及其感情基调比较容易把握,因此教师不需要再这个方面做很多的指导,而是在诵读中体会。就“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区深造,也成不了材”这句话,孩子们一开始的理解是片面的,有的孩子说:“就是中国人上了天堂也成不了材”这样的话很多,在我的对天堂反复的对比朗读上,一些孩子开始逐渐的发现了些什么,开始有孩子说“有再好的地方也不行”“有再好的条件也成不了材”到最后一个孩子能够说出:“遇到再好的老师,有再好的环境与条件,也不能有所作为”。其实他们是有能力发掘出一些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不明显的东西的,我想一定是预习于初读做得不够到位导致了我的精度感悟有这样的阻力,初读的作用一定要重视重视再重视!

  在读到那个外国人对徐悲鸿态度的转变时,有个调皮的孩子在下面悄悄地说:“其实他也不错,是个知错能改的好人!”真惊讶于孩子的豁达。

分层训练,夯实基础——浅谈《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篇4

  之三

  作者: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4、唤醒学生探究意识,对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障碍进行诊断与矫治。

  教学过程 :

  一、从课题入手,进行基础性诊断

  1、扣图引题

  (1)出示徐悲鸿《奔马图》。

  (2)引导讨论。

  图上马画得好吗?你知道是谁画的?那他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想知道吗?

  2、揭题、释题

  (1)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2)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徐悲鸿为什么立志?立了什么志?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同时划下你不明白的地方。

  2、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质疑,你有什么词不懂?指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4、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徐悲鸿志向是什么?为实现志向,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三、优化新授,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诵读第一、二、三节

  1、指名读,说说徐悲鸿立下的志向是什么?

  幻灯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1)、这句话中的“他们”是谁?“他们”原来是怎么看中国人?

  (2)、指名读外国学生的话。

  “天堂”在这里指什么?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从他的话中你看出什么?

  (3)、指导读第二节。(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

  (4)、师:外国人的话多么令人气愤,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三节,先说说该怎样读好这一节?

  (5)、指名读。

  (6)、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思考讨论:“真正的中国人”是怎样的?

  (二)、研读四、五、六节。

  1、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注意理解“奋发”。

  (2)比较句子。

  出示:(a)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学习。

  (b)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学习。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两个句子,说出两句话有何不同?意义何在?

  (1)指导读第二句。

  (2)过渡:那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2、学习第五、六节。

  (1)自由读第五节,边读边划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

  (2)读后交流。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4)过渡:徐悲鸿如此刻苦,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5)出示:徐悲鸿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他只租了_________________,经常每餐只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的是省下钱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读课文后,练习填空。指名说说所填的词表现了什么?

  (7)练读第六节。

  (三)、精读第七、八节

  A 指名读七、八节。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相机理解“轰动”等词)

  B 重点理解“震惊”,思考: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震惊?从哪看出外国学生态度改变了?指导朗读。

  四、升华情感,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课文,有什么想说的吗?可以是对自己,对同学,对徐悲鸿……

  2、练说。

  3、汇报交流,师生评价。

  五、共同总结。

分层训练,夯实基础——浅谈《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3、唤醒学生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理解、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

  1、课题中“励志”是什么意思呢?(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2、在课文中徐悲鸿先生到底励的什么“志”,我想还是要在读课文中寻找答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二、紧扣关键词句,研读课文。

  1、交流。(“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2、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齐读这句话。徐悲鸿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请同学们读课文1-2自然段,细细地去体会。

  (1)学生回答徐悲鸿是在外国学生的嫉妒和讥讽下说这话的。指名读外国学生的话。

  (2)教师叙述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国外常常遭人白眼和看不起的社会现实。再读外国留学生的话。

  3、“必须”什么意思?(一定要这么做)徐悲鸿一定要做什么?(学生再读这句话,回答一定“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他们指谁?教师追问。当学生回答出他们指“外国留学生”时,教师继续提问“真正的中国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真正的中国人指有骨气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指勤奋刻苦的中国人……学生对自己的理解,实现着多元解读。)

  3、徐悲鸿用哪些“事实”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可以找一找、划一划,同位之间进行合作讨论。

  预设:(1)、当学生回答出“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时,教师提问学生,以前的徐悲鸿学画时刻苦努力,而今天的徐悲鸿为什么要更加奋发努力?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完成自己的志向。)

  学生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2)当学生回答出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时,教师提问学生徐悲鸿为什么要这样潜心临摹?又一次回到“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的语句上,体会出徐悲鸿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再次齐读这句话,感受徐悲鸿为中国人争气而刻苦努力的精神。

  徐悲鸿每逢节假日在巴黎博物馆潜心学画只是他刻苦学画的一个例子。徐悲鸿为了完成自己的志愿,每天坚持学画10个小时以上,常常忘了休息,就连动物园的老虎也常常会成为他的写生对象。(出示《骏马图》,这只仰蹄奋起的骏马,不就是徐悲鸿的最好写照吗?学生读四、五节去体会徐悲鸿的刻苦学画精神。)

  (3)当学生回答出徐悲鸿宁可过清苦的生活,也要把省下的钱购买绘画用品时,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与徐悲鸿的生活进行对比,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接下来提问学生是什么支撑徐悲鸿宁愿过清苦的生活,也要把省下的钱购买绘画用品。再一次回到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上,一起大声读这句话,深化理解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学生读有感情读第六节,朗读时抓住关键词语“小阁楼”、“一杯水”、“两片面包”,体会文章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衬托徐悲鸿奋发努力的精神。

  4“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悲鸿的画展轰动了整个世界,他用事实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了中国人。齐读第七节。

  5、学生读此时留学生的表现,提问,为什么留学生的态度与刚开始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什么叫“有眼不识泰山”。( 读留学生的话,在通过对“震惊”、“鞠了一躬”、“有眼不识泰山”朗读品味中,感受到那个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人的重新认识以及他的忏悔。)。

  6、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年轻的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已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了光,他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永不服输的精神,让外国人再也不敢小视我们民族,小视我们中国人。我们再读课文,记住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小结写法

  1、引导学生抓外国留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很不礼貌”——“鞠了一躬”

  是什么让这位外国留学生前后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学苦练的精神)

  2这位外国留学生由因偏见“很不礼貌”出言不逊,到徐悲鸿油画轰动画界而“鞠了一躬”。他对徐悲鸿表示深深的敬佩! 此时你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哪?

  (学生自由谈话,升华情感)

  3小结

  为了表现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课文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徐悲鸿的表现,承上启下,转承自然,还用了一定的篇幅描写了外国留学生的前后表现,进行前后对比,反衬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自己再读一读,好好体会。

  四、联系自己,拓展延伸

  同学们,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悲鸿的成功得益于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我想更得益于他的励志。只有励志了,我们的人生才有目标,生活才有奔头,学习和生活起来才充满活力和力量,会让我们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有励志的经历。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哪?又应该向徐悲鸿学习什么哪?请大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分层训练,夯实基础——浅谈《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篇6

  上次听了振芳的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采用“捋课文”的方式,挺好的,今天课上也试了一下。本次教学目标:初读课文,读准文中生字词,适当讲解。教学第一、二、三节,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

  【片断】

  一、第一节教学。

  原文:1919年春天,年轻的画师徐悲鸿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来又向法国著名的绘画大师达仰学画。达仰很看重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学生,热情地指导他,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生字:绘画。绿色通道词语:达仰、嫉妒)

  1。读。

  师:三人读。(和学生约定,指名朗读课文片断,三人读的话,就是点到哪个学生的姓名,他和后面的两位一起朗读。这样的方法,可以尽可能地让多一点的学生有机会个别朗读。同时,也便于发现齐读的时候隐藏的问题)

  生读。

  2。词。

  师划词语:绘画、达仰、嫉妒。

  扩充:“仰”组词:仰视、前俯后仰

  比较:嫉妒和忌妒(师注音,强调第二声和第四声的区别)

  3。问。

  师:读最后一句。

  生读:“达仰很看重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学生,热情地指导他,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师:“这”指什么?

  1生:指达仰。

  2生:指巴黎美术学校。

  师:再想想,把句子读完整想。

  3生:指达仰指导徐悲鸿。

  师:对的,但是说得不够好。

  4生:指达仰看重徐悲鸿刻苦努力,热情地指导他。

  师:好,达仰是谁?

  生:绘画大师。

  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

  生说。

  师:好,再用因为……所以……说说达仰为什么看重徐悲鸿。

  生:因为徐悲鸿刻苦努力,所以达仰看重他,热情地指导他绘画。

  师:由此,你体会到徐悲鸿身上具有怎样的品质?(刻苦努力)

  【在这个教学中,原本我觉得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这”指什么?竟然学生无法准确地说出来,由这个现象,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视角上,存在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同时,反映的是学生阅读理解上存在缺乏上下联系的能力。】

  二、第二节教学。

  原文: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许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绿色通道词语:礼貌)

  1。读。

  师指名读。

  2。字词。

  强调“貌”的部首“豹子旁”。(因为这个字平时经常用,学生易写错,所以花了一点时间进行了强调,用贾老师的方法,先一笔一笔写,然后一笔一笔擦。)

  3。问。

  师:你从外国学生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看不起中国人。

  师:好的,(学生眉注:看不起)还有哪些词语也是看不起的意思?

  生:轻视、小瞧……

  师:再读读他的话,你特别从哪些字词上感受到他的轻视、小瞧。

  1生:我从“就是到了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生只会读句子,就靠老师来引导说自己的话。)

  师:这里用了“就是……也……”强调了语气。你们联系上下文说说“天堂”在这里指什么?

  张韧哲:就是指有很好的环境,能够让人达到很好的艺术境界。

  唐依宁:我还从“感叹号”中体会到了外国学生对中国人的看不起。

  师:好啊,从一个标点中,读到了情感。曾经有一位著名的作家说标点是文中的无声英雄,我们读文章,也要学会读标点。

  师:一起来把外国学生这种轻蔑的语气读一读。

  生齐读。师评价:真是令人气愤啊。

  【这个段落中主要训练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谈感受找依据,并且引出了对标点的推敲。】

  三、第三节教学。

  原文: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要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生词:认识。二类词语:激怒)

  1。读。

  2。词。

  画出词语。强调“认识”的“认”,前鼻音。

  3。问。

  师:读第一个逗号部分。

  生齐读:“徐悲鸿被激怒了,”

  师:提问!

  生:徐悲鸿被谁激怒了?

  师:是个问题,但比较浅显,一起回答。

  生:被外国学生。

  师:再提!

  生:徐悲鸿为什么激怒了?

  生:不对,应该是徐悲鸿为什么被激怒了?

  [这里,我在课上没有很好的反映,“被激怒”和“激怒”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细腻的语感的问题。后来我思考,学生是把“激怒”和“愤怒”相混淆了。同样是“怒”,但实施对象不同。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一下:“徐悲鸿被激怒了”“徐悲鸿愤怒了”,体会“被”的作用。]

  生:徐悲鸿被什么激怒了?

  师:这是一个有价值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谁来回答?

  1生:徐悲鸿被外国学生的言语激怒了。

  师:你看到的是一个最外的层面,只能说我们跨出了一步。

  2生:徐悲鸿被外国学生的看不起激怒了。

  3生:徐悲鸿被外国学生看不起中国人的态度激怒了。

  师对第二位学生说:你们之差一个词“中国人”,但是体会体会有什么不同?

  师:没有“中国人”的话,徐悲鸿只是因为对他个人看不起而愤怒。有了“中国人”三字,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

  生:徐悲鸿的爱国之心。

  【这三个学生的回答是思维逐步深刻、全面的过程。】

  师:接着读。

  生齐读:“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师:这里又有一个感叹号,你从这个叹号了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徐悲鸿要未中国人争气。

  师:你读出了“志气”(学生在叹号旁注)

  生:我读出了徐悲鸿决心要用事实为中国人争气。

  师:你读出了“决心”(学生注)

  师:那么“真正的中国人”是怎样的?

  生:就像徐悲鸿那样的。

  师追问:像徐悲鸿那样么,是哪样啊?

  生:刻苦努力的。

  生:有志气的

  生:爱国的

  ……

  【前后两个叹号,上一个学生读出了轻蔑,这里更加丰富地读出了“志气、决心”。我都很惊讶,同时孩子们的回答也是丰富了我的思考。】

  教后思考:

  这节课中,我着重关注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1。字的辨析,记忆。

  2。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的方法。

  4。学会扣住关键词,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方法。

  5。关注句子中语言,以及标点,“有抓手”地进行阅读。

  至于徐悲鸿的品质,其实在这些“咬文嚼字”中,自然就品到了。

分层训练,夯实基础——浅谈《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篇7

  一、在正确的字下划横线。

  再接再(励 厉 历) 礼貌(带 待)人   日夜奔(驰 弛)

  孜孜不(倦 卷)    潜心临(摩 摹 ) (愤 奋)发努力

  二、按要求写成语。

  1、《奔马》是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含“马”的成语有许多,请写出几个。

  2、请写出几句表现“只要功夫深,就能有所得”的谚语。

  (1)                                             

  (2)                                             

  (3)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功夫不负有心人”,课文中“有心人”指        ,通过他刻苦学画,他取得了这样的成绩:a                           

  b                                          。 我还知道他的代表作有                                      。

  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这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课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聘问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或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呢!

  一、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心里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           )

  2、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    (           )

  3、形容开阔或通达。                          (           )

  二、将句子改成陈述句。

  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或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

  三、爷爷所说的“煮书”其实是指的什么吗?请你用简洁的话写出来。

  。

分层训练,夯实基础——浅谈《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篇8

  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帮助,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注意了这一点。揭示课题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立志’和‘励志’,两个词的读音都相同,为什么课文不采用‘立志’一词,而采用的却是‘励志’呢?它们在这儿能够互换吗?”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引导学生说说两个词的意思, “立志”只是讲立下什么样的志愿,强调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励志”则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断鼓励自己去达成那一心愿,强调的是行动的付出。两个词能够互换吗?光从题目是找不出理由的,于是,我立刻叫学生阅读课文,当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明白了,不能,因为课文重点讲述的是徐悲鸿不懈努力成为一个著名画家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讲他立下当大画家的志愿。“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呢?当然是成为一名画家。是什么力量激励他呢?是因为他受到了外国学生的侮辱,他要为中国人争气,所以,题目中只能用“励志”而不应该用“立志”。就这样,这段讨论使学生很好地区别了“立志”和“励志”的含义,便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涵。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1、 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 2、 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 3、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并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我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然后抓住外国学生的话,组织学生讨论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会出言不逊。为了使学生更易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绘画大师达仰很看重徐悲鸿,通过“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来体会那个学生对徐悲鸿才能的嫉妒,又通过“就是……也……”体会那学生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们感情也很到位。似乎外国学生的话把我们的学生也给激怒了!接着重点让学生抓住“每逢节假日,常常,一整天”等词语体会徐悲鸿“不知疲倦”“潜心”提高画技的刻苦精神;从“小阁楼”“一杯白开水和两篇面包”体会他生活的清苦。我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和徐悲鸿做比较,让学生更清楚认识到徐悲鸿的认真和勤奋,效果还不错。最后让学生找出那位外国学生的态度发生的变化的句子,与前文中嘲笑徐悲鸿的句子进行比较,并分组进行朗读,让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有眼不识泰山” 。

  在这节课上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在读了两遍课题后就提出了很多问题,如“徐悲鸿是谁?”、“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学的是哪种画?”、“徐悲鸿在哪里学的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等一系列问题。接着,我就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有的已经忘记了刚才的问题,有的也只是记得一两个问题。当我让学生交流读后答案时,回答的都比较零碎,说实话有些问题我自己也已经忘记了。对于学生的交流,我觉得对理解课文帮助不大。

  上完这堂课后,我就深深地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课堂上无序交流的状况呢?我想如果老师在备课时对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并作好分类,那么就可以解决学生提问题杂、乱,读时没有针对性的问题了。后来,每次上课之时都认真听取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提问后,及时让同学回答一些简要的问题,把难度问题给以总结,再次把问题重复说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确的带着问题读课文,做到有效阅读,我感觉这对我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分层训练,夯实基础——浅谈《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7

  niuxiaoping 发表

  教研组朱耀琴老师首当其冲,为大家开了一节教研课,内容是《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一课时。尽管是第一课时,但听后却觉得有内容、有分量,与我印象中对第一课时的认识有很大区别。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朱老师的词语教学——妙哉!

  下面就“励志”与“嫉妒”两个词语的教学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     谋构全篇,串联课堂——“励志”一词的教学。

  1、在揭题后,朱老师要求学生对课题质疑。有学生对“励志”一词的词义提出了疑问,朱老师顺势告诉学生“这个词语可以理解成立志,也许是作者搞错了。”

  2、随后,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这时,朱老师又提问:现在,你觉得“励志”和可以换成“立志”吗?学生已感觉有些不恰当,当然具体原因还不能说清,于是朱老师先引导学生理解“立志”——立下志向,学好画画是徐悲鸿在开始学画时就立下的目标,与在巴黎的经历并无多大关系。“励志”有另外的含义。

  3、精读了课文第一部分,学生对“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这一问题有了深入理解,教学进入下一重要环节:感悟“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教师出示并引导学生阅读了课文的第二部分,学生围绕“发奋图强”进行阅读感悟,体会到徐悲鸿是为了给中国人争气,为祖国争光才立下这一志向。这时,教师发问:“励志、立志,哪个次更好?”并提醒学生“励”可以组成“激励”、“鼓励”等词语。这时,学生对“励志”一词的理解终于水到渠成:这是徐悲鸿自己在激励自己,必须用事实说话,让那些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一个词语的教学,既赋予了它谋篇构局的功能,又以此串联起了几乎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实在是妙!

  二、     基于文本,联系生活——“嫉妒”一词的教学。

  “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中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那么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段话该怎样读?学生分别说到了“很不礼貌地”、“骄傲地”、“嫉妒地”等。这时,教师开始了“嫉妒”一词的教学——虽说部分学生对“嫉妒”一词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理解,但要使所有同学对这个词有更深入的感悟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1、“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要嫉妒徐悲鸿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很快读到答案,并回答:“因为达仰很看中徐悲鸿,热情地指导他。”继续追问:“看到达仰这样对待徐悲鸿,那些人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学生开始揣测:“他们可能会觉得达仰很偏心。”“他也许在想,达仰凭什么这样对待你这个中国人。”“他觉得很不服气。”……“是的,这个外国人心里对徐悲鸿有些怨恨,这种因为比不上别人而怨恨别人的心理就叫嫉妒。”教师的这番话,巧妙的总结了学生的回答,并揭示了“嫉妒”一词的词义。

  2、学生依据文本理解了词语,但朱老师并未满足于此。她又继续深入:“嫉妒”两个字都是“女”字旁,也许古人贬低女性,认为女孩子才会心胸狭窄,所以把这个词这样写。但是现在当然并不是这样的,也许我们也会有些男同学有这样的心理。那么,这样的心理我们应不应该有呢?学生很肯定地回答到:“不应该!”

  这个环节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也许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却给了我很深的感受:基于文本、联系生活,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和谐的体现?也许,就该从这样的“小插曲”开始做起吧。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id=1137

分层训练,夯实基础——浅谈《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篇10

  师:同学们,前天晚上上演了一场激动人心的篮球比赛,知道的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那场篮球比赛中,哪个队赢了?  

  生:中国队。  

  师:中国队以1分的优势赢得了比赛,听到这个消息,你心情怎样?  

  生:激动、高兴、自豪……  

  师:因为你也是——中国人!(板书:中国人)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看李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  

  师:一起读!“励志”是什么意思?  

  生: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完成一件事情,而奋发努力。  

  师:什么事情?  

  生:学画,证明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  

  师:是呀,为了证明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刻苦学画,超过别人,这就叫“励志”。  

  师:下面我们来听写词语。你已经发言两次,给你机会,报给大家写。三个词一行。  

  生:嫉妒  震惊  承认 激怒  不知疲倦 轰动  

  师:“嫉妒”两个字都是什么旁?“承”还可以组成什么词?可以查什么部?“怒”上面是什么字?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边听写,边作答。)  

  师:写好后,请大家横过来读一读,看写得是否正确。再看看第一行词写谁?第二行呢?有发现吗?  

  生:第一行写外国学生,第二行写徐悲鸿。  

  师:小组内检查,全对的站起来。  

  (生互相批改,互相纠正。)  

  只错一个的也站起来!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站的人多?阳光组、智慧组、雏鹰组表现不错,请坐下。学语文就该认真、扎实,第一节课的任务就该按时完成。有些同学后悔了,希望下次表现精彩。  

  (师出示学生课前写的小黑板,也是学生的疑问: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眼不识泰山)  

  师:成语一般是4个字,也有4个字以上的。大家一起读!  

  (生读成语)  

  师:响亮但不美妙,拖腔拖调。有了停顿就会美妙,听老师读。(范读)  

  练练看!  

  (生练读,齐读)  

  师:觉得有进步的举手!原来停顿就是阅读的一把金钥匙。  

  就请智慧组说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意思。  

  生:只要用心,就能把事情做好。  

  师:“负”什么意思?“有心人”是谁?生:辜负。  

  “有心人”是徐悲鸿。  

  师:“功夫”意思是什么?时间、本领给你选?  

  生:“功夫”的意思是时间。  

  师:用心、花时间努力做事,都会获得成功!  

  阳光组,这个成语什么意思?(师指“有眼不识泰山”)  

  生:不认识地位高或本领强的人。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成语写的是谁?  

  生:徐悲鸿。  

  师:“有眼不识泰山”呢?  

  生:外国学生。  

  师:我们四(4)班同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充满智慧的头脑!  

  师: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的呢?默读课文4到6自然段,画出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圈画好以后小组内就可以交流了。  

  (生先自主学习,再在小组里交流)  

  师:头靠在一起,说话就可以听得更清楚了,要说说自己为什么画这个句子。  

  (生继续交流)  

  师:表扬智慧组,动作最快。  

  师:请大家捧起书,把你画下的词句读一读,读着读着,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我们比谁会想。  

  (生读句子,想情景)  

  师:想到徐悲鸿励志学画、潜心临摹情景的请举手!放飞语文想象的翅膀说明你会学语文。请人读句子,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梦想组带领大家放飞想象的翅膀!  

  生: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为什么把徐悲鸿比作马?看图,说一说。  

  生:马日夜奔驰,不知疲倦,而徐悲鸿学画不知疲倦。  

  师:徐悲鸿就是这匹不知疲倦的奔马!继续交流。  

  生: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  

  师:他强调了哪个词?  

  生:每逢。  

  师:每逢就是每次。节假日,留学生都出去游览了,节假日是消遣的时间。而徐悲鸿呢?  

  生: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徐悲鸿正在那里临摹。  

  我仿佛看到了徐悲鸿在美术馆里临摹,有的画比较难,他一画就是一整天。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  

  师:也许馆里没有其他人,只有他一个人在静静地看,在用心地画。不知不觉已到了晚上,出去游玩的同学回来后,看到徐悲鸿在画画,会说些什么呢?  

  生:你真用功呀!  

  你的画技有了提高!  

  ……  

  师:这就叫励志!继续交流。  

  生: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师:每次读这段文字,李老师就想起自己十七八岁时学画,父母每学期给二百元,而我大概要花一百二三十元买画纸、颜料等,学画需要很大的代价。徐悲鸿为了学画怎样做?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吗?  

  生:刻苦努力……  

  师:用在这里不太合适。  

  生:省吃俭用。  

  师:老师心里想的就是这个词!声音再响亮一些!我们现在也提倡节俭,我们可以省下钱来买书,你也是小徐悲鸿,你的行为就是励志读书!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没关系,说错了老师也表扬你。  

  生:中心句。  

  师:这叫过渡句。在文章中,有的句子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就叫——过渡句。如果是一个自然段就叫过渡段。跟老师一起读——过渡句。  

  生:过渡句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快乐组来读!  

  生:三年过去了……轰动了整个画界。  

  师:她强调了哪个句子?  

  生:轰动了整个画界,我觉得徐悲鸿很了不起!  

  师:三年过去了,这是怎样的三年?  

  生:辛苦的三年。  

  刻苦努力的三年。  

  不分白天黑夜、励志努力的三年  

  ……  

  师:正所谓——  

  生:功夫不负有心人!  

  师:此时,徐悲鸿在那个外国学生眼里,已经成为——  

  生:泰山。  

  师:是刻苦努力的——泰山!是不知疲倦的——泰山!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画展,会怎样说?  

  生:徐先生,我觉得你很有才能!  

  师:你说得很诚恳,少了动作。你可以站起来,到我这边来,大家比较一下谁更像那个外国学生?  

  (师生对话,师不知不觉将学生带入情境。)  

  生:(鞠躬)徐先生,我以后再也不说中国人没有才能了。  

  徐先生,我感觉中国人很有才能,看来我真的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  

  师:看来,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励志不可少。再读这三个字——  

  生:中国人!  

  师:什么样的心情?  

  生:兴奋、激动、自豪……  

  师:明天晚上,令中国人激动万分的时刻就要到来,天宫1号发射,中国人一定要看,这是中国人走向太空又迈出的一大步。做中国人光荣,成为光荣的中国人要——励志!      

  评析:  

  这节课,李校长结合学生质疑的两个成语“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眼不识泰山”,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适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朗读、感悟、想象、表演等活动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三段五步式” 有效课堂模式呈现得自然、精彩。   

  一、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  

  学生在读成语时,拖腔拖调,教者给予指导并亲自范读,让学生明白停顿是阅读的一把金钥匙。教者引领学生展开想象读课文4-6自然段,做到了“读进去,想开来”,学生通过想象,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感受到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同时,明白放飞语文想象的翅膀才更会学语文。再如,关于过渡句的概念,教者联系课文,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知道有的句子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就是过渡句,如果是一个自然段,就是过渡段。以上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这些方法的渗透将逐步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果在交流第6自然段时,让学生懂得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就更好了。(描写徐悲鸿生活清苦是为了衬托他学画刻苦)  

  二、重视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实现有效、高效课堂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者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感兴趣、探究欲望强烈的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单如下:默读课文4到6自然段,画出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圈画好以后小组内就可以交流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合作,拓展了思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徐悲鸿的认识。  

  三、及时、多样的评价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听写词语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批改,这其实发挥了学生互相评价的作用。教师冷静、智慧的评价语言给所有学生以启示:学语文就该认真、扎实。这次表现不好没关系,希望下次表现精彩!这样的语言给表现好的同学以赞许,给暂时落后的同学以激励,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了老师的期待,学习的热情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  

  学生在想象外国学生如何向徐悲鸿道歉时,教者客观地评价:你说得很诚恳,但少了动作。这样的评价给了学生启发:原来加上肢体语言,表达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后来学生兴趣高涨,主动到讲台前与老师对话,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也理解了“有眼不识泰山”的意思。

分层训练,夯实基础——浅谈《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篇11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星期一聆听了张处对司马老师的点评,很有感触,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了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感觉效果较好。

  一、外国学生前后态度的对比。

  课文前后两个地方写到了外国学生的态度,一开始他表现出“不礼貌”“冲着”(可以看到他的傲慢无理,轻视中国人。) 后来表现出“震惊”、“鞠躬”、“有眼不识泰山”(可见他的心悦诚服、对徐悲鸿的尊敬和歉意。)我抓住这一变化,引导学生寻找到这种变化的内因是徐悲鸿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中国人的形象,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不良印象。

  二、徐悲鸿清苦的生活和刻苦学习的对比。

  徐悲鸿在生活中吃、住都非常清苦,而绘画方面,却付出了许多金钱和精力。我在教学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他家庭的贫寒、学画的决心,从而加深对“励志”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他的决心大,不可动摇。

分层训练,夯实基础——浅谈《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篇12

  教材分析: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课文叙述清楚、过渡自然、重点突出、前后照应、主题鲜明,是一篇学生学习语言、体会情感的好文章。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内容、领悟表达(先总后分的表达方式)

  过程、方法、习惯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读懂内容,感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

  难点:通过探究外国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诵读名言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意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

  二、复习词语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尽可能用上下面的词语。

  嫉妒礼貌激怒励志疲倦

  陈列临摹优异承认震惊

  (设计意图:复习检查学生对本课字词的认读情况以及学生遣词说话的能力)

  2、梳理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一下问题)

  (1)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

  (2)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

  (3)徐悲鸿学画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上节课提出的重点问题,明白研读文章要抓住重点问题重点解决。)

  三、过渡: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再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

  1、师生交流品味:

  2、出示句子:“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徐悲鸿要立这样的志,是因为什么?

  生:外国学生的话。

  师:齐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呢?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

  生:外国学生对中国人很歧视,存有偏见。

  3、这个外国学生太目中无人了!哪些词语还体现他们的傲慢、欺人,(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那咱们再带着傲慢、欺人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4、面对外国学生的目中无人,受到这样的侮辱,徐悲鸿是怎样想的?

  生:非常气愤,并且立下了坚定的志向“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再次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5、现在把徐悲鸿的内心的感受读出来吧?

  指生读,读出气愤和坚定。齐读这句话。你读得真好!你的语气真坚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准文章的线索“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围绕这条主线进行有效学习。)

  四、过渡: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1、指名读4,5,6段。

  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部分

  2、全班汇报

  指导学习第4,5,6 段

  a、生答: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你找的真好!)师:(出示《骏马图》)请你想象一下他是如何的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的?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

  b、生答: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师:“每逢……就……”说明他放弃了一切休息时间;“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说明他画得很多,画的时间很长;“潜心”说明他画得投入,很认真。看来他很刻苦啊。徐悲鸿为什么要这么勤奋学画?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齐读这句话,再次体会徐悲鸿的坚定。)

  c、生答: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师:你们的学习用品是哪里来的?徐悲鸿有没有这样的条件?但为了学好画,他什么都能省,什么都能将就。“小阁楼、白开水、两片面包“生活是如此的--(清苦)。

  他这样做,仍然是为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用“心”读好这句话。)

  3、大家自己快速读这一部分。读后想想这一部分三个自然段之间有什么关系。(先总后分)

  第四自然段就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重点句子以及重点的词语来体会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五、过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悲鸿学画的结果如何?

  1、请大家欣赏徐悲鸿画作。你认为徐悲鸿画得如何?

  (点评)直观感受画作的精美,由心而生对徐悲鸿的敬慕,

  2、徐悲鸿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了,他的画展轰动了世界,他真的用事实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了真正的中国人。

  3、下面咱们再次体会一下他的成功吧!带着感情自由朗读第7、8自然段。

  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说说(就是做事情舍得下功夫,最终会获得成功的。功夫:指时间,经历)

  4、师:是啊,徐悲鸿获得了成功,

  当外国人看到这幅画时会怎样想,怎么说呢?

  生:震惊,中国人真了不起,徐悲鸿真了不起!

  (出示: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震惊”是什么意思?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震惊?说说你对“有眼不识泰山”的理解。(学生交流)

  把一开始的傲慢再读一读,(与开始时外国学生说的话进行对比)

  师:是什么让这个外国学生有如此大的改变?

  (是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奋刻苦的精神,是徐悲鸿由此而取得的成绩。)

  5、小组内表演外国学生前后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前后对照的表演感受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目的,再次升华文章主题)

  六、总结全文,拓展积累

  1、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

  2、课外阅读,了解中外名人励志勤奋学习,刻苦研究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徐悲鸿励志学画

  为什么?        怎样?     结果?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分层训练,夯实基础——浅谈《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42969127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