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一枚金币教案

一枚金币教案

一派天真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一枚金币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一枚金币教案(精选5篇)

一枚金币教案 篇1

  一、导入。

  1、出示课题,齐读。

  二、回顾课文内容,引导质疑。

  1、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父亲几次扔金币?(板书:父亲扔扔扔)三次儿子都有些什么反应?(板书:儿子笑笑受不了)

  2、仔细观察板书,你产生了什么疑问?(板书:?)大概会出现以下问题:扔?笑?受不了?

  3、问题提出来了,有什么解决办法呢?现在,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留下思考的痕迹,比如把能帮助解决问题的词语句子勾画下来,或在旁边简单批注一下。

  4、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读书收获。

  你解决了哪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调整教学顺序)

  两次“笑“

  1、抽生说理由。(板书:母亲给给)

  2、你是从哪里知道答案的?

  3、咱们就分角色读一读这两次对话,再现当时的场景。你想演哪个角色就读谁的话,好吗?快做准备吧。(生自渎)

  4、抽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读叙述语。

  5、采访三个角色。

  母亲:请问你为什么不让儿子自己挣,而是直接给他金币呢?

  父亲:第二次,你的儿子累得筋疲力尽地把金币交给你,你为什么还要扔呢?(相机解决扔?)

  6、小结:是啊,因为这些金币都是妈妈给的,得来全不费工夫。所以,即使父亲把它们扔进火炉里,儿子也觉得怎么样?(板书:毫不可惜)

  过渡:这个问题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解决了。(擦笑?)

  儿子“受不了”

  1、说理由。

  2、儿子究竟受不了到什么程度呢?(出示课件:“儿子再也……”)

  3、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读着读着,儿子当时的那种心情就会自然地跳出脑海。下面,我们就来发挥集体的力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学习建议)

  (1)你读出了儿子什么心情?请联系前文和你的生活实际,说说理由。

  (2)把你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准备参加小组朗读擂台赛。

  4、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委屈、愤怒、难过的心情。

  着重抓以下几点:

  从“跑”“抓”“叫”体会出儿子的着急。学生可能还会把注意力放在“熊熊大火”上,可联系生活实际,把手伸进熊熊大火里,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见儿子当时的着急。

  从三个感叹号体会出儿子愤怒、委屈的心情。他为什么愤怒?抓“当牛作马”,他怎么当牛作马的?引导学生找到儿子帮人干活的段落,想象他吃了多少苦?(板书:挣钱辛苦)

  其间,相机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

  5、开展小组朗读擂台赛。

  6、创设情境引读:是啊,儿子想啊,我去收割庄稼,累得腰酸背疼,可父亲啊,你却把我的劳动成果扔进火堆,我受不了了,委屈地大声叫道:(引读);我去帮人盖房子,搬砖头把手磨出了一个个血泡了,挑水泥把肩膀都磨破了,才挣来这宝贵的一枚金币,您却扔掉了,我受不了了,悲愤地大声叫道:(引读)

  四、父子对比,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儿子仅仅被扔掉了一枚金币就受不了了,可是他却曾经花钱如流水,而花的钱都是父亲(省吃俭用、辛勤劳动)挣来的,所以父亲就更加(受不了了)。他准备怎么做?(抽生读父亲的话)

  如今,儿子终于能自己挣钱了,这时,老人欣慰地说:“(引读)”

  五、总结全文,提炼道理。

  (指板书)父亲三次扔金币,如此良苦用心是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板书:倍加珍惜)

  六、创作名言。

  同学们,相信此时此刻你心中有许多话想说,现在,就拿出笔把你的感受浓缩成一句话写下来,老师带回去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也学会正确地对待金钱。

  板书:

  一枚金币

  父亲儿子

  母亲给扔笑

  母亲给扔笑

  自己挣扔受不了挣钱辛苦

一枚金币教案 篇2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童话故事。说起童话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很多吧!你都听过什么故事?谁愿意来说一说?

  看来大家谈起童话故事来都津津乐道,很喜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本,读一读语文书给我们讲述的这则童话故事吧!故事的名字叫《一枚金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的浏览课文,整理预习时发现的难以读准的字或难理解的词,全班交流。

  2、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领悟中心

  (一)理解儿子三次的不同表现,感受儿子的“受不了”

  1、通过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父亲几次把儿子交给他的硬币投入了火炉中?(三次)这三次儿子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   ~   自然段,将描写儿子表现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儿子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表现?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作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分析原因:前两次扔的金币是妈妈给的,而最后一次的金币是他自己辛辛苦苦的挣来的。

  2、重点分析第三次扔金币,理解儿子挣钱的不易。

  重点句:1)真的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挣够了一枚金币,带回来交给爸爸.(课件出示)

  重点句:2)我替人家当牛作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课件出示)

  引导问题:a、儿子干了整整一个星期的苦差事,除了收割庄稼、盖房子,儿子还可能干了什么活?

  b、作为一个平时花钱如流水,又懒惰的儿子,做这些事情,他还可能遇到那些困难?

  c、他可能怎么想呢?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看来儿子挣钱真的很不容易,谁愿意带着你的理解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3、体会儿子的“受不了”,指导朗读儿子的话

  所以,当父亲将这枚沾满儿子辛勤汗水的金币扔进火炉里时,儿子受不了了。他对父亲(引读)——(大声叫道)

  课件出示:

  儿子看到父亲将自己辛苦挣得一枚金币扔进火炉里,再也受不了。他(          )的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作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引导学生用填空的不同的语气词,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看着儿子如此的宝贝那枚金币,三次验证之后,老人终于相信了这枚金币是儿子自己挣来的

  (二)理解老人的“受不了”,体会老人的苦心

  1、老人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三次验证,非要让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不可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的第1 ~   自然段,将你能够找到的原因画下来。

  2、老人为什么受不了?老人受不了什么?

  3、指导朗读:是啊!老人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对比刚才讲过的内容,我们知道,老人只是将儿子挣得一枚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就受不了了,儿子如此挥霍,老人怎么可能受得了呢?谁愿意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老人的话?

  课件出示:

  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起来说:"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老人坚决地说:"好,要是他行,就叫他挣钱去!哪怕挣一枚金币也好,我就把全部财产给他."

  4、老人让儿子挣一枚金币,其实是希望儿子——儿子也确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挣回了一枚金币,我想,他挣回的不仅仅是一枚金币,也懂得了——

  1)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创造财富

  2)要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四、拓展延伸,深化中心

  文中老人的良苦用心,不但让儿子,也让我们明白了劳动的成果来之不易,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我们得学会去珍惜。但是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劳动的成果可不仅仅只有金钱,还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形式,比如……

  这些都需要付出辛苦的劳动,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学会珍惜。

  教学反思

  青岛上海路小学   尚文娟

  《一枚金币》这篇课文记叙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一枚金币》作为本单元首篇课文,结合单元整体安排和本课特点,我抓住了以下三条线索来教学此文:1.故事情节发展线。通过读故事及说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的思路。2.人物心理线。抓住两个“受不了”体会人物心情。3.思想内容线。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知道珍惜财富,并引导学生理解我们的生活更是来源于劳动,要学会用劳动创造生活,更要珍惜我们的生活。

  反思这堂课,我通过这节课也收获了很多。

  (一)语文教学,以课本为蓝本,引导学生想开去。

  我们常说:“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还要能联系实际,从所阅读的文章想开去。”其实也就是说,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的中心。在课堂上,当学生抓住“当牛作马”、“苦差事”这些词时,我顺势引导学生想象儿子挣钱的辛苦,想象儿子可能为挣回这一枚金币做哪些“苦差事”?他会遇到什么困难?当真的挣回这一枚金币他会想什么?通过想象,为学生理解“金钱得来不易,要学会珍惜”这一主题奠定基础。课堂上这一环节的进行,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我原先设定的目标。

  (二)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在笔下”。

  如果说上面一点感悟是顺利进行而得出的一点体会的话,那么这一点就是我课堂的遗憾之一了。许是教高年级所养成的习惯,很少单独拿出来哪些字要求孩子们注意它的写法、读法,所以在课堂上,当我让孩子们自由交流预习时发现的难以读准的字词时,如“懒惰”等我没有及时地将这些字板书到黑板上。这样匆匆而过,知识学起来是很浮躁的,学生很难掌握扎实。只有“落在笔下”加深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和理解。

  (三)分层次的朗读,层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现在大家都很认同的一点是语文需要多读,我们常说“以读促讲,以讲带读”,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不但讲求多读,而且要求多种方式的读,分层次的读。旨在通过朗读,使学生更贴近文本,从而更贴近文章的主旨。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很重视,也很注意引导学生的朗读,但是,这对于我来说同时也是一个困惑,更是一个难点。怎么样才能做到分层次的朗读?怎么引导学生?很真心地希望我这个困惑可以得到大家的指导。

  当然,这堂课还有很多不足,尤其在对母亲这个人物的评价上很简单也很仓促,教学应变机智还很欠缺。

一枚金币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教材第七册第十单元围绕“金钱”这一主题来安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其目的是让学生对金钱有正确的观点。《一枚金币》是一篇格鲁吉亚童话,讲述了一个辛劳一辈子、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心痛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给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告诫人们一切获得都要靠自己去亲手创造,靠勤劳去获得的幸福才能倍加珍惜,也说明父母不能娇纵孩子,要教育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课文有两处“受不了了”,前处是老人眼见长大成人的儿子不愿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非常失望痛苦。后者是儿子看见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被羞辱,伤心与气愤使他难以忍受。课文的重点要放在最后这层意思上,体会儿子“受不了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疼爱、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在物质上总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因此在他们心中,毫无“钱来之不易”的概念。花钱大手大脚,东西不珍惜等现象比比皆是。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希望学生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

  通过本期的预习指导和练习写自读笔记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预习课文,并且在读书时能够提出一些问题并思考。

  三、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

  2、疲力尽”等词语中课文中的意思。

  3、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能简单说说自己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四、预习要求:

  1、读课文,继续做自读笔记。

  2、想一想,自己的压岁钱是怎样支配的,自己有没有亲自去挣过十元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理解部分新词。

  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顺序,练习复述。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并回答老人为什么“受不了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带有零花钱的孩子举手?这些零花钱是自己挣的请把手放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格鲁吉亚童话也是“金钱”有关。

  出示课题:一枚金币,学习生字“币”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语:

  一枚   发疯   火炉   晓得

  筋疲力尽   辛勤   省吃俭用    花钱如流水 (后三个说说词义)

  2、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你能用上面什么词语形容人物的性格?

  儿子不光花钱如流水,而且还很懒惰。

  书空生字“懒、惰”,说说这两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再理解词义。

  三、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顺序。

  1、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儿子却花钱如流水还懒惰。这一对比,矛盾就产生了,于是他希望儿子(也学会挣钱,由学生回答。)

  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板书:起因:要儿子去挣钱

  2、根据起因我们可以推知经过是什么?结果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经过:儿子去挣钱?(是儿子在挣吗?因此我们先打个问号)

  结果:儿子挣到钱

  3、小声读课文,数一数课文有多少自然段,想一想,起因、经过、结果分别对应的是课文哪些部分,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学生划分段落,注意21、22自然段的归属。

  教师小结这种划分段落的方法: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段落。

  4、这篇课文中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结合板书,试着复述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父亲的情感。

  1、自读课文回答父亲为什么“受不了了”,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代词的具体指代,把问题说清楚。再读词语。

  2、再默读各抓住抓住重点词说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和父亲?(辩解和坚决)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揣摩父亲的想法。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五、课堂小结:

  1、我们学习了一种很实用的划分段落的方法,那就是?

  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段落。

  2、看到了父亲和儿子身上的对比,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态度上的对比。

  3、因为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所以父亲要他自己挣一枚金币。你能用“因为……,所以……”说说人物之间的其它关系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啦”时的心情。

  3、简单说说自己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体会儿子“受不了啦”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学习课文二、三部分,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1、默读(9-28)自然段同桌合作完成

  次序

  钱的来源

  父亲是怎么做的

  儿子的表现

  父亲的判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结合课文比较第一次和第二次,根据自己的发现质疑、解疑。

  根据发言出示句子,填空:

  儿子就这样做了,到傍晚,筋疲力尽、满头大汗地跑到爸爸跟前说:……

  ▲理解“筋疲力尽、满头大汗”

  ▲你还能说出哪些带“汗”的词 ?

  过渡:是呀,父亲为什么还是不相信这是孩子挣来的钱?而第三次儿子在父亲面前没有筋疲力尽,没有满头大汗,父亲居然“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3、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出示句子:(课文25、26自然段)

  ▲ 抓住重点词语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还应注意抓住最容易被忽略的符号。(学生自读,圈点、批注)

  学生交流。

  理解“熊熊大火”。

  抓住“疯了”和三个感叹号积累词语:口不择言,气急败坏

  ▲ 从“当牛做马、苦差事”回读课文24自然段,想象儿子在这一个星期可能干过什么活?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学术交流时,引导学生把困难分类,如:自然环境造成的困难,因为自身条件造成的困难,人为的挑剔带来的困难等,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再理解词语“当牛做马、苦差事” ,这才是自己“挣”的。

  ▲ 儿子“受不了啦”是因为             ,他感到             

  指名填空,再朗读课文25、26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

  “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了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4、教师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除此之外,老人还相信什么呢?

  三、总结拓展:

  1、对比儿子前后对待一枚金币的态度,回答课后思考题一。

  教师小结:父亲让儿子亲身体验,他用同样的行为,三次扔金币的方法,让儿子明白了人必须自食其力,用劳动创造财富。

  2、交流有关“金钱”的名言

  3、学习到这里,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话要说,也许你想对教子有方的父亲说;也许你想对这位溺爱孩子的母亲说,也许你想对前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儿子说,也许自己心中有一些别的感触,赶快写下来吧!

  4、交流学生的写话。

一枚金币教案 篇4

  本篇课文为北京师在演出版社出版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一枚金币》是第十主体单元“金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执教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决定将所有财产送给别人,而决不留给儿子的失望心情。它记叙了一个好吃懒做的儿子通过劳动终于懂得金钱来之易的故事,告诉人们要靠自己的劳动成果挣钱,不能不劳而获;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金钱”这个主体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学生知道金钱包涵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一枚金币》是一篇童话,故事告诉我们,金钱是辛勤劳动换取的。

  《一枚金币》的重点、难点是: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学习课文,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学生学会通过重点、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继续学习摘录笔记。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及初步理解课文的能力。但是,对于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及课文隐含的道理还不是特别能把握住,上课时应在这两方面多加指导。

  教学目标:

  1、生字词的学习,继续习写摘录笔记。

  2、理解“懒惰、省吃俭用、辩解、辛勤、坚决、筋疲力尽”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懂得用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独立识字,并做好摘录笔记。

  2、教师准备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

  从前有个老人,他有一个花钱如流水而且很懒惰的儿子。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

  2、师: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吗?这个故事就在我们的语文书中。题目就是《一枚金币》。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3、请同学们翻开书本100页,带着各自的小问号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1、师:请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3、指名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师:默读课文,思考:《一枚金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课文围绕一枚金币写了父亲让儿子去挣钱的事。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儿子呢?

  (板书“父亲儿子”)(板书“辛勤省吃俭用,懒惰花钱如流水”)

  师:从这两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组是反义词。/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

  [点评: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特点,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反义词的应用。学生也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相反的性格特点,突破了难点,也为后边理解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师:一位辛勤劳动的父亲却有一个很懒惰的儿子;父亲一辈子省吃俭用儿子却花钱如流水。你能用书上的词来说说面对这样一个儿子父亲是一种什么感受吗?

  生:父亲受不了了。(板书“受不了”)

  师:你能读读书上的句子吗?

  (生读)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

  师:一辈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的父亲却养了一个很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他再也受不了了。老人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

  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地说:“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生1:带着生气的语气读句子。

  生2:带着无奈的语气读句子。

  生3:带着伤心的语气读句子。

  师:相信同学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那么就带着你们各自不同的感受读给你的同桌听吧!(同桌互读)

  [点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文本,进行朗读,更有利于体会人物的情感,理解文本]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们明白父亲为什么“受不了”了吗?

  生:一辈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的父亲,想把好不容易节省下来的钱留给儿子,希望他能有所作为,但儿子却什么都不会,还很懒惰、花钱如流水,父亲很伤心,很无奈,所以他再也“受不了”了。

  (二)体会儿子的“受不了”。

  师:这样的儿子放谁家谁也“受不了”。文中还出现了一次“受不了”,是谁“受不了”了?请你快速浏览全文把它找出来。(再次板书“受不了”)

  生:是儿子“受不了”了。

  师:这父子俩截然不同,再看下面的两个词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儿子“受不了”什么?

  生:儿子那么懒,又花钱如流水,他有什么可“受不了”的?

  师: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学习课文,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合作学习:结合词句讨论问题,选出重点发言人)

  [点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升华理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但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训练、引导,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金钥匙的内容:“做重点发言人,事先要做好准备,想想说什么,怎么说。”对学生进行此项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师:我们一起来讨论这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他有什么“受不了”?

  (汇报合作学习情况,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共同深入学习)

  生(读句子):儿子听了父亲的话,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挣够了一枚金币,带回来交给爸爸。

  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被父亲不当回事地扔进火炉里,所以儿子“受不了”了。

  师:你作为重点发言人问问你们组同学还有要补充的吗?(组内没有人补充)

  师:儿子听了父亲的话,真的去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还帮助人家干了些什么?

  [点评: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儿子在这一星期里吃了哪些苦,受了哪些罪。这一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师:这一个星期对这个儿子来说确实很难熬。他干了那么多累活儿,受了那么多的辛苦,如果你是那个儿子,你会怎么想呢?替儿子把他的心里话说出来吧!

  生:我一定要坚持挣够这一枚金币!/爸爸挣钱真辛苦!/我今后一定要珍惜钱,不能再乱花了!

  师:把你的感受放到文中读给你的同桌听吧!(生读)

  师:当儿子手捧着这枚当牛做马用血汗挣来的金币交给爸爸时,却被父亲扔进了火炉里,儿子有什么反应?(齐读句子)

  师:你怎么体会的?怎么才能称得上是“当牛做马”,苦差使?(出示图,指名抓词谈体会)

  生:他干的都是牲口干的活,苦差使就是特别辛苦的活。而他的父亲却没当回事,把金币扔进了火炉里,所以他“受不了”了。

  师(引读):此时他冲着父亲——

  生(接读):“大声叫道”。

  师:他怎样地叫道?

  生:带着愤怒的语气读句子。带着生气的语气读句子。

  师范读:你又听出了什么?

  生:委屈,忍无可忍!

  师: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带着伤心的语气读句子。

  师:我们配合着读一读这段话。儿子都大声叫道了,这时父亲说(生接读)

  (三)体会感悟。

  师:你从父亲意味深长的话中听出什么了?

  师:为什么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生:因为前两次都是妈妈给的,而不是他自己挣的。从儿子的态度父亲就相信这枚金币是他挣来的。

  师: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的用心良苦,此时的儿子又该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把心中的想法汇成一句话写下来吧!(生动笔写 ,师行间辅导,纠正坐姿及行文中的错字)

  [点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文章的中心也会凸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培养了学生从读学写的能力,同时,老师还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你如何理解“挣”的含义?

  生:需要靠自己劳动。(板书“出力”)

  生:只有自己劳动才能换来应得的报酬。(板书“获取”)

  师:儿子挣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

  生:辛苦。 劳动。 珍惜。

  四、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作业布置。

  师:这节课你们收获了很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点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从始至终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日常的积累。将学生发言中好的词语以及授课中说的一些成语罗列在副板书的位置,让他们把这些词语写在“日积月累”里,在给别人讲故事的过程中用上这些词语,讲的故事会更精彩]

一枚金币教案 篇5

  教材分析:《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四上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金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知金钱金钱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

  《一枚金币》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把儿子养大成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学情分析:对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 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 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应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引导孩子去思索,为什么有人花钱如流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自古以来,金钱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我国的古代,就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样的说法,而关于金钱的格言警句还有小故事啊,更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就围绕金钱这个主题,继续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一枚金币》

  翻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生: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养了一个花钱如流水并且很懒惰的儿子,老人让孩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儿子给父亲三次金币,前两次父亲将金币扔进火炉,儿子笑着走开,最后一次父亲将金币扔进火炉,儿子却受不了了。

  二.进入新课

  师:儿子给了父亲3次金币,面对这三次,父亲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面对父亲的行为,儿子有神反应,请默读课文9-28自然段,完成表格。

  金币来源父亲怎么做,怎么说儿子的反映第一次母亲给的扔进火炉 笑着走开了“这不是你挣来的。”第二次母亲给的又扔进火炉 又笑着走开了“这也不是你挣来的。”第三次儿子自己挣来的仍然扔进火炉 跑,抓,叫受不了“这也不是你挣来的。”“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了。”

  师:同学们找的真好,现在能在书中将表格中的语句读出来么?

  (师引读)

  回到这个表格,对父亲三次仍金币的行为,你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最后一次儿子会受不了了?为什么父亲会三次将金币仍进火炉?为什么妈妈会给儿子金币?

  师: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从儿子,父亲,母亲三个角色来问的,现在就让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默读父亲第三次仍金币的这部分,思考,为什么儿子会受不了。

  生:因为这枚金币是儿子给别人当牛做马自己挣来的,可是却被爸爸扔进火炉。

  师:真会读书。正是因为这枚金币是儿子辛苦挣来的,却被父亲扔进火炉,所以儿子会受不了。这部分中哪两段写儿子受不了。读读找找。

  生:25.26

  师:看看大屏幕,再去读读这两段,哪些描写儿子动作的词语可以体会到儿子受不了?

  生:跑,抓,叫

  师:从“跑”你体会到什么?

  生:很急切

  师:急着去做什么?

  生:抓金币

  师:从哪抓

  生:熊熊大火里

  师:你怎么理解“熊熊大火”  生:烧的很旺盛的火焰

  师:想想,如果将手伸进熊熊大火里会怎么样?生:被烫伤,烧伤

  师:儿子顾不得被熊熊大火烧伤烫伤也要急着将金币抓出来,谁能将儿子这种急切的心情读出来?

  生个别读,评价,再读,齐读

  接读26自然段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情,那你能体会到儿子这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吗?

  生:激动,愤怒

  师:为什么会这样激动愤怒?能用书上的语句回答吗?

  生:我给别人当牛做马……好不容易挣来这枚金币。

  师:结合上文,儿子做了哪些苦差事?

  生:盖房子  收割庄稼

  师:为什么说这就是苦差事?

  生:……

  师:儿子干了多久的苦差事?

  生:整整一个星期

  师:如何理解“整整一个星期”?

  生:连续不停一直干活

  师:是呀,儿子连续不停的做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帮别人盖房子收庄家,顾不得吃饭,睡觉,承受着风吹日晒,每天累的回家倒头就睡觉,这样好不容易挣来的一枚金币,却被爸爸扔进火炉,儿子生气吗?所以才会大声叫到:(生读)

  儿子愤怒,但是有觉得十分的委屈,他简直不明白爸爸为什么会将他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扔进火炉,你们能理解儿子现在的心情吗?我们再一起用朗读将儿子复杂的内心读出来。

  (齐读25.26自然段)

  师:通过儿子的语言和动作,你认为儿子懂得了什么?

  生:挣钱不容易,劳动很辛苦要珍惜劳动成果

  师:所以这时父亲说……(生接读父亲的话语)

  师:再来看黑板上的问题,为什么父亲会一次一次的将金币扔进火炉里,并且一定要坚持让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呢?

  生: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的不容易,今后不要乱花钱,要珍惜金钱。

  师:父亲如此的用心良苦,让儿子去珍惜劳动成果,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生:严格 严厉爱儿子

  师:正是因为爱儿子,才会这么严厉的对待儿子,让儿子懂得去劳动,以后才会有能力去养活自己

  父亲是爱儿子的,那母亲呢?

  生:母亲也爱自己的儿子,只是方法不对,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溺爱,这样的爱让儿子永远也没有独立的能力。

  师:其实不只是金钱,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是要靠不断的努力去获得成功的,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能够得的。”现在我也将这句话送给在做的同学们

  (齐读)

  师:这句名言的滋味,就留着孩子们回家后再细细的品位吧

  这是一枚小小的金币,却包含着父亲良苦的用心,它改变了儿子对金钱的看法,就让我们再一起去回味这个有意义的小故事吧

  (齐读全文)

  课后反思:1.在让学生理解儿子受不了的心情时如果能采用“抓”与“拿”进行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来体会,我想学生不但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情,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2.如果能给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的时间,我想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

  3.在教学时,还可以多让学生谈谈体会,还有很多孩子想举手发言,可以让他们都说说自己的体会。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一枚金币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431341274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