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摆脱失落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微信扫码分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通用16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6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读了王校长的帖子,感觉是说本课的第一课时,我们要好好地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感知宋庆龄的人格魅力,进而认识到作者写樟树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赞扬樟树所喻示的人,它是这个伟大人物的象征与化身.

  那么由此我们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我们的初读、字词都要放到课外预习,学生的预习要达到较高的要求,然后我们才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完成对课文的精读,较好地品味到樟树的品格。如果是这样的话,只就课文读课文,第一课时是应该能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只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失去了我们研究第一课时应该做些什么的目的了,我这一课上下来就是说明,第一课时可以直接讲完全课,品味到樟树的特点。这一直是我以前上课的风格,从不上第一课时,一上课就直达目的,当时自我感觉良好。

  但现在,自从决定研究第一课时应该做些什么以后,我一直注意上好第一课时,发现第一课时是很必要的,这样会让绝大部分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很少会再出现,这一篇课文已经学完了,还有孩子不会读课文的现象。同时,这一段时间实验下来,感觉第一课时让孩子们读通读顺课文后,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比以前要好些,大部分孩子能了解老师讲到哪里,跟上节奏,还有不少孩子已经学会了前后文联系来理解相应的内容或解决相关的问题。我想这应该是第一课时中孩子们熟读课文的功劳。(当然我的这一节课引导学生读得不够,不能起到研讨的作用。)现在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如果我们第一课时就讲完课文,对于好学生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一大批中下的学生来说,那就简直不知所云。

  对于第二课时出示宋庆龄的生平资料,还是第一课时出示,我一直在反复思考,最后决定第一课时出示她较为简明的生平,旨在在学生心中树起宋庆龄的高大形象,课后再让孩子们收集宋庆龄的故事,这样再上第二课时。不过今天我上了第二课时,孩子们没有找到宋的故事。好在由于上一节课孩子们心中已经有了宋庆龄的形象,这节课中,孩子们还是较为顺利地品味到了樟树中的人物形象,于是借机讲了一个有关宋庆龄的故事,再次激发孩子们对宋庆龄的兴趣,让他们能自己去收集她的故事。

  于是就想到了如何向课外延伸的问题,如果我们想让这一课给学生印象更深些,引发学生对宋庆龄更深层次的感情,那可以举办一个有关宋庆龄的故事会,或相关介绍:“我了解的宋庆龄”座谈会,等等。让学生畅所欲言,也许他们会更有兴趣,不过还是不敢抱太大希望。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2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3

  佚名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4

  1、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事迹,收集有关材料。

  2、了解香樟树。

  3、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初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清楚课文大意,同时质疑,带着问题去听讲。

  5、课文相关资料。

  一、宋庆龄生平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并且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

  二、宋庆龄与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政府。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宋庆龄,出生于上海市。自幼生长在一个双亲既是教师又是基督教徒的西式家庭中。宋氏家族有父亲宋嘉树,母亲倪桂珍,姐姐宋蔼龄(孔祥熙妻子),弟弟宋子文,妹妹宋美龄(蒋介石妻子)以及弟弟子安和子良。

  1908年宋庆龄与妹妹美龄乘船到美国求学,1913年毕业于美国乔治亚州梅肯的魏斯瑞安女子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即回国,担任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

  1915年10月26日,孙中山与卢慕贞离婚后,便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两个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虽然彼此年龄相差悬殊,然而心灵契合,相濡以沫,成就一段美满的婚姻。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死于肝癌,终年59岁。宋庆龄则继续夫业,并被肯定为“国母”。

  三、关于宋庆龄的小故事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这一年,她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

  宋庆龄是个文静而爱沉思的女孩子。她学习非常勤奋,尤其是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时,她就更加刻苦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民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了起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四、樟树的介绍

  樟树在园林中因为其树大荫浓、四季常青、枝叶秀丽而具有香气作为行道树、庭荫树、风景树或孤植于草地上。同时,它的挥发性香气,不仅夏季可以避臭、驱虫,还可防止和滞留烟尘。淮河以北只能盆栽,冬季置室内越冬。树材及枝叶均可提取樟脑和樟油,是医药及出口物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5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应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一、读一读————感受“蓬勃”

  1、读读课题。

  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能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读读,突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突出“故居”)

  ②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突出“宋庆龄”)

  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突出“樟树”)

  2、读读课文。

  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说说课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提示:一个词语)

  蓬蓬勃勃、高贵、瞻仰(崇敬)

  师小结:正因为有了樟树生命力的蓬蓬勃勃,正因为有了樟树永久香气的高贵,才使得这两棵樟树更具有价值,才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3、交流:哪些地方看出了这样的“蓬勃”?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相机板书:蓬蓬勃勃,粗壮、稠密、常青

  提示:组织阅读时,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揣摩、感受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情感。这里可突出“粗壮、四面八方、稠密、四季常青”等词语。

  [教学随想: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就中年级学生来讲,应该能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一教学环节着重于读,思读课题、细读课文、感受读樟树的蓬勃,旨在通过读书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

  二、悟一悟————品读“高贵”

  1、交流:樟树的“高贵”又可以从哪里看得出来?

  ①“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他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②“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提示:交流这些句子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悟。可以围绕樟树香气的作用及持久性来品读每句话,每个词语。

  相机板书:高贵: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2、交流:“高贵”的品质仅仅是指樟树吗?

  组织阅读宋庆龄有关资料。

  ①宋庆龄:宋庆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抗战胜利后,宋庆龄主要从事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此时的国民党又发动内战,宋庆龄虽然身在国民党的心脏地区,却继续募集大批医药物资,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运往解放区,支援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特殊的功勋。1949年6月,全国解放指日可待,毛泽东、周恩来亲笔写信邀请宋庆龄赴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宋庆龄见信后,非常感动,欣然同意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从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里,她一如既往,言行一致,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经常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商筹大计方针,参加了大量的国务活动,并深切关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希望尽早实现祖国统一。

  宋庆龄的一生始终是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她不辞辛苦去全国各地视察,深入到工厂、农村、部队和少数民族地区,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人民心连心。她谦逊和蔼,平等待人,兴办实事,是真正的人民公仆。她一生热心妇女解放事业,是中国妇女界的杰出领袖之一,历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她长期主持中国救济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她毕生致力于少年儿童的文化教育福利事业。她曾说:“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她是全国少年儿童慈爱的祖母。她1951年被选为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直到逝世。她创办的《儿童时代》杂志是新中国最早的儿童读物之一,一直为少年儿童所喜爱,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宋庆龄经常为少年儿童题词和撰写文章,鼓励孩子们健康成长。她经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我们的未来,因为未来的世界是属于儿童的。”她一生虽然没有亲生的儿女,却把慈母的爱全部倾注给了全国的少年儿童。

  ②上海宋庆龄故居:这是一座长方形院落,占地4336平方米。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居住并从事国务活动。故居纪念馆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1948年宋庆龄迁居这里成为宋庆龄长期居住和从事国务活动的地方。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同年9月,中央决定,将此处作为永久纪念的故居。10月9日,上海宋庆龄故居正式成立,实行内部开放。1994年1月,改名为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纪念馆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宋庆龄伟大光荣的一生,对宋庆龄遗物进行保管整理和研究.

  主楼始建于1920年,是一幢白墙红瓦的西式三层别墅,楼前是草坪,屋后是花园,四周樟树环绕,终年葱茏苍翠。楼下客厅挂着孙中山遗像和毛泽东看望宋庆龄时的合影,宋在此曾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及政治家。楼上是宋庆龄的卧室和办公室,现陈设着她生前用过的物品。

  3、感悟:课文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

  樟树蓬蓬勃勃————宋庆龄的精神蓬蓬勃勃

  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樟树有高贵的木质————宋庆龄有高贵的品质

  相机板书: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教学随想: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应当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当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作用。就这篇课文本身而言,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高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高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三、练一练————永久“瞻仰”

  1、通读全文后实践(选做):

  ①人们为什么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请以《想去宋庆龄故居》为题写篇文章。

  ②游人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留念?请以《樟树》为题写篇文章。

  ③面对宋庆龄故居,面对故居的两棵樟树,你又想说些什么呢?请以《_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写篇文章。

  ④结合《科学》课自我搜集樟树标本,查阅樟树的相关资料,搞清楚樟树香气能够拒虫的科学道理。

  2、教师总结:《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

  3、回读课题。注重表达自己的阅读情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随想:“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的“练一练”既可以选择自己需要倾诉的话题一吐为快,又可以查阅相关语文资料,全面了解语文系统知识;既可以写出樟树蓬勃、高贵的一面,又可以写出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品行。这一教学环节还力求引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真正意义上升华主题,深化中心。]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樟树蓬蓬勃勃、旺盛的生命力,感受樟树拒虫的可贵之处。

  2.感受宋庆龄的品质与樟树的相似之处,品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初步感知“不搬家”之理由。

  1.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

  (1)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哪儿的樟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什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学生读后,教师小结:不同的朗读所要强调的意思不一样。请同学们再根据要求读一读:本文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什么?(生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师强调:对,本文所写的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本文的重点是写樟树,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师:宋庆龄的故居在周恩来同志的眼里小了点,他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宋庆龄却不肯,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理由。(宋庆龄舍不得庭院里的两棵樟树)

  3.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什么呢?请通读课文,说说理由。(生命旺盛、品质高贵)

  二、细读品悟,全面体会“舍不得”之含义。

  (一)感知樟树“生命旺盛”。

  1.自读第4自然段,说说哪一个词语最能表现它的生命旺盛?(蓬蓬勃勃)

  2.樟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蓬蓬勃勃”,请细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樟树的哪些部分,及其形态。

  3.组织交流、讨论

  枝干:粗壮、多(伸向四面八方)、长(伸得远远的)。(引导体会:枝干越粗越壮,越多越长,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引导体会:树叶越密,绿得越亮,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文学是用“形象”说话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并在这种转换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4.体会“四季常青”的特点。

  樟树一年四季要经历多少磨难,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请学生想象不同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达。出示

  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口头填写内容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所填的内容。)

  学生填写、朗读的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合理想象樟树一年四季经受各种磨难之后仍然蓬蓬勃勃的过程。

  5.不管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多么顽强的樟树,同学们好好读一读,将樟树的形象留在脑海中。

  (二)体会樟树“品质高贵”。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描写樟树可贵的句子。

  2.组织交流

  (1)围绕“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展开交流。

  a.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闻到过香气,这种香气会发生变化吗?

  b.小结:这就是樟树,它活着的时候,香气不变,死了的时候,仍然有香气,且这种香气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可贵。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樟树的香气与生活中其它的香气是不同的,即生活中的不少香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樟树香气能长久保持是了不起的;这样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过程。

  (2)抓住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生:就怕它一天。)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千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千年。)

  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在哪里呢?(樟树的香气能长久保持,樟树的香气能永远拒绝虫类的侵害。)

  这种反复、递进式的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樟树“香气拒虫、香气长久”特点的认识,也使学生对樟树的情感随着一遍遍的朗读得以深化。

  3.这一自然段,不仅写了樟树,还写了别的树木,如石榴。课文为什么要写石榴呢?

  (组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比较”的写法。这样的写法更加突出了樟树的与众不同,可贵。)

  4.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以及写法的精妙。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情与理,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文章是怎样表达的。而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引导学生认识了“比较”的写法,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写法的好处。

  三、适度拓展,深刻理解“人与树”之相似。

  1.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是两棵香气永存的樟树,这是两棵让虫子害怕的樟树,这是两棵让宋庆龄舍不得离开的樟树!那宋庆龄是怎样的人呢?

  2.请学生结合课前的资料收集,谈谈对宋庆龄这一人物的印象和认识。

  3.出示中外人士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朗读

  (1)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雅的女性。”

  (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师。”

  (3)美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海伦·福斯特·斯诺说:“多亏我结识了宋庆龄,她的坚贞不屈,勇敢忠诚和她的精神美,是活的中国最卓越的象征。”

  (4)毛泽东主席1936年在致宋庆龄的信中这样写道:“一九二七年后,真能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与我们的同志们。”(毛主席称宋庆龄为先生)

  4.师:樟树的香气让虫子离得远远的,而宋庆龄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同样令人敬佩!学到这儿,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女性?

  相机板书: 精神蓬勃、正气凛然、高贵典雅……

  5.请学生说说“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交流后教师小结:宋庆龄美好的品质,就像她故居樟树的枝干一样伸向四面八方,就像她故居樟树的绿叶一样蓬蓬勃勃,就像她故居樟树的香气一样永久保持、拒绝害虫的侵蚀。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通过课前学生的资料收集,课上的简要表达,辅之以中外名人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对宋庆龄这一人物形象有了较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她与樟树进行比较,就容易了。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7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及反思

  雀尔山路二小  黄艳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通过解读课文,我发现其实课文可以说是围绕了樟树的特别之处来组织文章。于是我有了围绕“特别”一词展开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的想法。现将本课案例呈现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请你迅速浏览课文,试一试能不能抓住一些关键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宋庆龄故居中有两棵樟树,这两棵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人们很喜欢到这里瞻仰宋庆龄,与樟树留影。

  师:从这一位同学的讲述中,你发现课文讲了哪几方面不同的内容?

  生:三方面。第一是故居种有樟树。

  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

  生:1-3自然段。

  师:接着说。(随即板书:有两棵樟树:1-3)

  生:第二是介绍了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

  师:这实际上是在介绍植物的什么?谁能概括?

  生:介绍植物的外形和特点。

  师:是的,介绍樟树的外形和它的生长特点。哪几个自然介绍的?

  生:4-5自然段。

  师:好。(板书:外形和生长特点:4-5)

  生:第三方面是人们瞻仰宋庆龄,喜欢与樟树留影纪念。

  师:那是课文第6自然段说的,对吧。生点头应答。(板书:留影:6)通过老师的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全班齐答课文分成的三部分及分别写了什么?

  师:这是我倒想让大家读读人们与樟树留影的自然段。

  生齐读。

  师:读完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人们来瞻仰宋庆龄,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

  师:是呀!来瞻仰宋庆龄,可以在她的故居里选任何宋庆龄用过、碰过的东西留影,那感觉更亲切,为什么偏偏喜欢这两棵樟树呢?

  生沉思。

  师:你可以大胆猜测一下,或者你作为游客会不会选樟树留影?

  生:我想樟树与其他东西比较,与众不同吧!

  生:可能人们特别喜欢樟树。

  生:是呀,樟树肯定有它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师:噢,大家都认为樟树有特别之处,那我就送大家“特别”这个词,(板书:特别)你再仔细读读课文,找找樟树特别在哪呢?

  生分小组读书,讨论。

  以下教学过程中,学生分别从宋庆龄对樟树“特别”的情感,樟树本身“特别”的特点,樟树对宋庆龄而言“特别”的意义,三方面进行理解,学习课文1-5自然段。由于我一开始紧扣“特别”一词,学生谈到宋庆龄对樟树特别喜爱,抓住1-3自然段“不愿搬家”、“舍不得这两棵树”等语句,深刻体会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情感非常深。又再从非常深的情感入手,了解樟树的品质,学生归纳出“生命力顽强”“香气永久,不怕虫害。”课文的学习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这时,我出示了宋庆龄的简介,问:请你仔细听,了解宋庆龄,想想宋庆龄与樟树之间除了喜爱,还有什么其他联系吗?当我介绍的话语刚落,学生马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老师我知道了,樟树身上的品质与宋庆龄非常像。

  师:能说具体些吗?

  生:樟树生命力顽强,宋庆龄在革命抗战的艰苦时期,她也表现得很坚强,勇敢与敌人进行斗争。

  生:老师我也知道了,宋庆龄身上也有种香气,她不管面对多大的苦难,多厉害的敌人,她总是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老师刚才说了,她在被追捕的时候,仍然坚持用自己手中的笔写文章,鼓励人们继续战斗,她根本不怕。

  师:说得非常精彩,给送点掌声给这样会思考,善表达的同学吧。

  生纷纷鼓掌。

  生:我想宋庆龄喜欢樟树,应该是樟树与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师:师呀,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宋庆龄看到樟树四季常青,生命力如此顽强,她会想-----

  生:樟树这么顽强,我怎么能输给它。

  生:樟树真师太了不起了,我也要向它一样勇敢,顽强。

  师:当她看到樟树身上的香气不会因为自身的改变而消失,保持永恒,她又在想-----

  生:我要向樟树一样,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革命。

  师:那么,樟树对于宋庆龄来说它还有“特别”的意义。(生跟着答。)

  课的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模仿写作。

  课后反思:通过对本课教学片断的整理,使我更清楚认识到,在课堂上,要有条理地给学生上课,深入浅出,就必须在课前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理清课文的层次,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教学,还有一点意图是让学生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能学会课文写作的方法,进行篇章的仿写。学生进行篇章仿写的前提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好的仿写范文,从对范文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优秀的、有效的写作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两方面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的篇章结构,以及写作特点。首先给课文分段,采用由主要内容的概括入手,理出不同的写作内容,再分段。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写作的方法,可以先想好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在围绕内容选择多个相关材料进行组装。接着围绕“特别”一词,展开对课文的学习,我想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要围绕一个中心来进行创作。从整节课的学生表现分析,学生接受还是比较理想的,在仿写的相关作文中大部分同学写景物的文章有了提高,基本上能围绕一个中心或一特点进行写作,材料选择恰当。但这只是我的一种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有不成熟之处,如: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方面,我需要加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8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2

  学生自主探究的触发点——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谈语文实践活动

  一、发现问题——引发冲突

  1.课前发现问题。

  我在查阅《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相关资料时,文中两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即使当它枝枯叶败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这两句话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如果樟树四季常青,它就不会有枝枯叶败的时候;如果樟树有枝枯叶败的时候,它就不是四季常青。那樟树究竟落不落叶呢?这两句话又该如何解释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请教了本校的老师,他们有幕卮鹫潦魉募境g嗖宦湟叮挥械乃得挥凶⒁夤挥械乃嫡潦骰崧湟叮植荒芫咛宓厮党鏊窃跹湟兜摹n矣智虢塘嘶局种沧ㄒ祷в强隙ǖ馗嫠呶遥骸罢潦骰崧湟丁薄n蘼垩芄环⑾只蛘卟荒芊⑾终饬骄浠暗拿苤γ矣ω萌绾蜗蜓菡飧鲂畔⒛兀?

  2.课上引发冲突。

  在认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时,徐佳伟说“樟树四季常青不落叶”,多数学生表示认可,只有韩涛提出异议,他认为樟树会落叶。

  老师:樟树落叶还是不落叶,你们有些什么理由来说明各自的观点呢?

  徐佳伟:课文上就是这么写的——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韩涛(挠挠头):课文里“即使当它枝枯叶败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句话不就是说樟树落叶吗?

  林康补充道:眼见为实,大家还是看看窗外吧!你还认为樟树落叶吗?

  (窗外柳树桃树这些落叶的树木入冬前树叶就已落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再看看樟树,勇敢地面对风霜严寒,满树稠密的树叶仍然乌青发亮。)

  韩涛:反正樟树会落叶,放学回家我就问爸爸。

  老师:好,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同学们还有别的好方法吗?

  王家楠:上网、上图书馆查资料。

  李朝正:找资料总不如亲眼所见,我们最好去实地观察。

  老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你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去寻找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确立自主探究主题、制定自主探究的计划和交流讨论的时间。)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经过8个月的观察和7次讨论交流,同学们的收获远远超过课本所包容的知识。

  1.通过查找资料,同学们知道:

  (1)樟树是一种乔木,全株有香气,枝叶可以提制樟脑用来防蛀,但最近科学发现樟脑挥发的物质对人体有害,要少用或不用;

  (2)全年都有绿叶的植物,如松、杉、茶树等是常绿植物;

  (3)柳树、槐树等是到冬天树叶枯黄凋零的树。

  2.通过观察讨论,同学们形成共识:

  樟树不但落叶,而且开花结果,只是它落叶、开花、结果的过程与众不同或者我们没有注意罢了。

  像杨柳树、桃梨树这些落叶树木入秋后就开始黄叶飘零,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及至入冬,枝头几乎没有一片树叶,枯瘦的树枝在寒冷的北风中乱颤。待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它们又展现出勃勃生机,稍不留神,已经桃红柳绿满眼青翠了。春暖花开时节,樟树也在萌发新芽长出新叶。樟树的新叶一天天长大,老叶仍在枝头,但是老叶的颜色却在渐渐地发生变化,由碧绿变得暗红,看上去很有些香山红叶的味道。三四月间,新叶长到老叶一般大小时,老叶的颜色也由暗红变得枯黄,在春风的吹拂下,它们更像完成神圣使命的战士,片片枯叶落到樟树下,拣一片落叶在手心揉一揉,闻一闻,香味更浓。即使到5月底6月初,换上新装的樟树树叶丛中还夹杂着几片或红或褐的老叶呢!

  老叶还没有全部落完,樟树开始开花了,形状和颜色有点像葡萄的花朵,一簇一簇的,躲在树叶丛中;七八月间,杨柳桃梨的枝叶在烈日的炙烤下垂头丧气,樟树叶更像打了一层蜡,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樟树嫩绿的小果儿已藏在叶间;果实渐渐蓬大,到十月底,深绿的果实已变得暗紫,摘下一颗捏在指间,软乎乎的,像捏着一颗熟透了的紫葡萄;樟树还在抽新枝长新叶,北风袭来,鸟儿在树间啄食渐渐干瘪的果实,每根树枝最下的三两片树叶又变得暗红,远远看去,就像碧玉上镶嵌着的红宝石……

  3.通过对比观察,同学们知道雪松也是一边长新叶一边落老叶,这时节雪松枝头也竖立着黄褐色的种籽。

  4.通过调查访问,同学们认识到了种植樟树的经济价值。

  5.一系列的自主探究使同学们认识到了“四季常青”和“枯枝败叶”之说并不矛盾。樟树落叶是正常的新陈代谢;樟树枯死或被砍伐或枝条折断才会出现枝枯叶败的现象。

  6.通过观察和实验,同学们确信樟树不招虫。近处观察樟树,树干无虫蛀的迹象;树叶叶面无害虫咬噬迹象;整株树体未能发现害虫。将新鲜的树枝置于地面,附近看不到虫子。

  7.这一系列的自主探究也使同学们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的自主探究将持续到第二年的3月份,同学们开始采集树种,准备在劳动园地育苗。)

  三、对比分析——促进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应该持之以恒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问题和冲突,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触发点,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师生经过整合,归纳一个或几个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能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中心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失去探索知识,探求世界奥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9

  作者:王丽琴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84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所查资料,简介宋庆龄生平。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樟树)写的是哪里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检查自学课文。

  教师教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词语卡片,注意“龄、樟、稠、瞻、质”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分段 。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4、5自然段)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一) 扣题直奔重点段,先行探究樟树的特点,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  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3)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

  (4)指导朗读。(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勃勃生机”等词语应重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6)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出示重点句,品读: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①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近)

  ②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③“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的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时,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3)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5)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五自然段的体会。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二)扣题牵动第一、第三段,再探究象征意义。

  导入:这樟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1、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对长在她家院子里的这两棵樟树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联系课文里的有关词句,联系老师介绍的宋庆龄的生平,联系课外读到的宋庆龄的故事,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

  每当接见客人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朝阳初升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夕阳西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4、来宋庆龄故居瞻仰的人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想一想,议一议,再告诉大家。(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总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宋庆龄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四、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                                  枝干粗壮

  外形及特点   枝叶稠密

  四季常青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拒虫的香气

  内在品质    

  永久保持

  王丽琴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10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我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莎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和作者常常不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文化心理、世间观等等,不可能与作者完全相同,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说教学程序

  围绕上面所述的三个教学目标,并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方法,我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四大块。

  第一环:揭题导入,复习上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课时一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感悟樟树的“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学生已经了解到宋庆龄是很喜欢这两棵樟树的,那就可以很顺当地引导他们去看一看这两棵樟树到底长得如何,为何会得到宋庆龄的青睐。于是我马上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第三环: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在上一环节,樟树的外在美已经浮现眼前,这一环节中就要引导学生感悟樟树的精神,体验它的内在美了。默读,作为中年段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的。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接下来就说说樟树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发现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这是第一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那第二步我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深深爱着的两棵樟树。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读完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如果学生只是从樟树本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来思考,我就继续引导,让他们回顾第一课时所了解到的宋庆龄生平事迹,且边回忆边想:宋庆龄和樟树和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表见解,意在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有的可能说:樟树长得蓬蓬勃勃,而宋家三姐妹的外表也是非常出众的,因此从外形看,宋庆龄和樟树一样长得挺拔秀丽。有的可能说:樟树四季长青,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宋庆龄曾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孙中山去世后,她仍然积极参加抗战,说明她是樟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有的可能说:樟树的香气,令虫子害怕,而宋庆龄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的精神让敌人望而生畏。有的可能说:樟树身上的拒虫香气能永久保持,这就像宋庆龄一样她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还有的可能说:宋庆龄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她虽然去逝了,但一看到樟树就会想到宋庆龄,她永远会留在我们心中……

  最后点明,这就是人们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的原因,樟树是普通的樟树,但与众不同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还是因为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悟朗读整篇文章,感情升华。通过上述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

  深入学完整篇文章,最后回到文章的写法上,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我举例让学生回顾以前接触的一些运用“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并课外拓展篇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芭蕉》,让学生说一说文章用芭蕉来比喻谁?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品质?跃出文本,有机拓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所查资料,简介宋庆龄生平。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樟树)写的是哪里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检查自学课文。

  教师教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词语卡片,注意“龄、樟、稠、瞻、质”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分段 。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4、5自然段)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一) 扣题直奔重点段,先行探究樟树的特点,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3)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

  (4)指导朗读。(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勃勃生机”等词语应重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6)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出示重点句,品读: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①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近)

  ②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③“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的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时,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3)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5)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五自然段的体会。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二)扣题牵动第一、第三段,再探究象征意义。

  导入:这樟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1、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对长在她家院子里的这两棵樟树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联系课文里的有关词句,联系老师介绍的宋庆龄的生平,联系课外读到的宋庆龄的故事,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

  每当接见客人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朝阳初升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夕阳西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4、来宋庆龄故居瞻仰的人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想一想,议一议,再告诉大家。(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总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宋庆龄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四、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枝干粗壮

  外形及特点 枝叶稠密

  四季常青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拒虫的香气

  内在品质

  永久保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1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新课标所提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好教材。

  课文内容貌浅实深,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四年级学生对课文的象征手法及文本真正内涵的体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我在教学中应该予以重视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语言,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课前搜集阅读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感受“借物喻人”这一表达方法。

  3、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课文的重点,目标3是课文的重点更是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文中的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13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性

  “要上公开课了!”组长一声令下,组员立即行动:翻、翻、翻,寻找适合自己的课文……很快《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映入我的视线。文章短小,寓意深远,颇合我意。上网搜索,钻研教参,熟读文本……一系列前期准备后,教案雏形在脑中初具规模。得再温一遍《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找找灵感,于是三、四天的睡前小品有了着落。几天后,教案新鲜出炉,我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了设计。

  听:观摩教学中,面对陌生的学生,借“课前谈话”迅速融洽感情、拉近距离,十分必要。课前的游戏“反向训练”我就开始训练学生的听力、反应力。课堂上学生的听问、老师的听答都非常重要。

  说:本课,结合课后造句训练,我进行了几处说话训练。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我总是                      。

  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盛夏酷暑,我总是             。

  无论                    ,总是                    。

  在这个环节中,我针对学生差异,设计了一定坡度的练说,力求学生能用“无论……都……”进行造句。

  只要……就……也是一处说话训练。

  读:这篇课文是要求背诵的,我要求课堂上进行多形式的读:个人读,齐读,同桌读,男女生对比读……以至熟读成诵。

  写:课文中有一句“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抓住这句话,再结合图片,让学生说说:樟树的树叶真多啊!多得数都数不清。这树叶真密呀!密得不透风,不透一丝光亮。这树叶真绿呀!绿得像翡翠一样。这树叶真亮呀,亮得像抹了一层油。然后拿出随练本,写一写,进行练笔训练。练写要求:一两句可以,三四句更好,能成段落更好。这一要求也针对学生差异进行训练。

  以上是我的设计初衷,下面是我本课教案。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        板书课题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龄”:左边是牙齿的的“齿”,从牙齿就能判断一个人的年龄,右边是“令”,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樟”:左边是“木”跟树木有关,右边是文章的“章”,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2、              课题写好了,你能读好吗?指名读课题,注意纠正龄的读音。

  3、              齐读课题。

  二、        精讲课文第四自然段

  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几棵?(两棵)这两棵樟树是什么样的?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樟树外形的部分。

  2、              你找到了吗?请你读一读(你找得真准确!)

  3、              图片出示: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内容,看看有几句话?

  4、              谁来读第一句话。(你读得真流利,只是通过你的朗读老师觉得这两棵樟树还不够粗壮,谁能读得更粗壮些?)点击图片,突出粗壮。(你读得有胳膊那么粗了,碗口那么粗了,水桶那么粗了……)

  5、              齐读第一句话。

  6、              图片出示:师述:这就是樟树那稠密的树叶,老师刚刚听见同学们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赞叹,你瞧,樟树的树叶真多啊!多得数都数不清,

  这树叶真密呀!密得不透风,不透一丝光亮

  这树叶既多又密,这就是稠密的树叶。

  这稠密的树叶真绿呀!绿得像翡翠一样

  真亮呀,亮得              

  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写着稠密的树叶吧!一两句就可以。(及时评议)

  7、              这樟树是一天这么有生机吗?一个月?一季?不,而是(四季常青)

  板书:四季常青

  点击图片,师引背无论是……总是……

  点击图片,这里有一组关联词,(无论……总是……)

  点击图片,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吗?

  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我总是                。

  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盛夏酷暑,   总是        。

  无论               总是                     。

  樟树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总是那么富有生机,你能背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

  8、              集体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        精讲课文第五自然段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背诵,我觉得这是粗壮的樟树,这是茂盛的樟树,这是蓬蓬勃勃充满生机的樟树,总之这是两棵美丽的樟树。樟树仅仅是因为外形美吗?(板书:外形美)不,樟树本身就具有一种~~~而且这种香气能~~~~这是樟树的可贵之处,这就是樟树的内在美(板书:内在美)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樟树的内在美吧!板书:永久的香气     驱虫

  2、让我们捧起书,再次感受一下樟树的这种内在美吧!(自由读,边读边用笔点出这部分的关联词)用只要……就……说一句话。

  3、师指导背诵这部分内容。

  4、课文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有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是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为什么还要写其它树,并且举了石榴树的例子?(对比衬托樟树的可贵之处)

  (1)分角色读

  5、樟树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具有内在美的特点,所以当周总理让宋庆龄搬家时,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四、课外延伸

  1、宋庆龄跟樟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走近宋庆龄吧!

  书p128的图  这就是宋庆龄,她的气质多么高贵,多么        多么     

  2、宋庆龄 仅仅是因为外表美丽,气质高雅吗?不,她还有许多可贵之处!

  3、出示图片师介绍宋庆龄。

  4、现在你明白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了吗?

  指板书:她像樟树一样   四季常青

  又让敌人畏惧

  板书:这真是人如此树,树如其人哪!(画箭头)

  4、              难怪国际友人这样称赞他:(出示图片)

  这就是外国人眼中的宋庆龄,她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四海,她的美德像樟树一样播撒着永远的芳香。

  5、              出示图片:齐读

  6、              所以当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收集关于宋庆龄的故事,在夕会课上讲给大家听。

  外形美    四季常青

  板书设计: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永久的香气

  内在美    驱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14

  本文状物怀人,托物言志,构思巧妙,写法别致。文章的主体内容是对樟树的描写,分别写樟树的外形特征和可贵之处。而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则从不同的角度点明并强调了樟树所生长的地方:宋庆龄故居。这样,文章的布局就显得匀称合度、匠心独具:一方面,首尾呼应,紧扣题意,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另一方面,借树写人,以树寄情,文章的旨趣因此而深厚。    课文的最后一段,写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总是要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从结构上看,这也是课文的第三部分。这部分的内容除了呼应开头,再一次点明题意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表现角度的变化转换。如果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从故居主人的角度,来表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树的亲密感情,那么,课文的最后部分则是从瞻仰者的角度,来进一步体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樟树的紧密关系。为什么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最重要的就是经历了这么对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人们已经明白,故居的樟树就是宋庆龄同志高贵品格的最好象征,人们也透过这两棵默默无语但枝繁叶茂的樟树,真切而具体的感悟到了宋庆龄同志的崇高人格,表明宋庆龄同志的高风亮节已经在许多人的心中扎下了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15

  苏教版教材主编 张庆老师一直倡导“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课,何谓“简简单单”?关键在于突出重点,激发学习情趣,力避头绪纷纭,花样繁多。在教学中,我努力地实践着这一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教学时,我化繁为简,仅仅让学生说了四句话,便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领会了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堂很朴实,但很扎实。

  第一句话:“宋庆龄———”

  指名读课题后,我问学生,通过预习,你感受到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句话体会到的?学生很快地找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一句,看出宋庆龄是伟大的人。接着,我出示“宋庆龄 ”,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练习说话,要求能表现宋庆龄的伟大人格。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时间小手如林:“宋庆龄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宋庆龄在危难时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宋庆龄一生地位崇高,但从不搞特殊化,十分尊重劳动人民”……通过交流,学生互相分享收获,对人物的了解更全面,为深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第二句话:“樟树———”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我让学生圈画出感受深的词句,反复品读,将自己读懂的用“樟树 ”的句式表达出来,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书声琅琅。根据学生的说话内容,我作了概括板书:外形——蓬蓬勃勃;可贵之处——香气永久,虫类惧怕。

  第三句话:“宋庆龄和樟树——”

  文中将宋庆龄和樟树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语句有两处:一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二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前句表达了宋庆龄对樟树的钟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这种情感,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如:每当朝阳初升时,宋庆龄在樟树下踢踢腿,弯弯腰,锻炼锻炼身体;每当夕阳西下时,宋庆龄抚摸着樟树粗壮的枝干,回忆着往昔峥嵘岁月,怀念着孙中山先生;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宋庆龄便和小朋友在樟树下说呀,笑呀,还做游戏,快乐极了……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宋庆龄和樟树是密不可分的。后句从表面上看,是人们爱樟树,但仅止于此吗?我让学生联系搜集的资料,比较樟树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人格有哪些相似之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略作思考后,打开了话匣:“樟树蓬蓬勃勃,充满活力;宋庆龄在长达70年的战斗生涯中,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斗志。”“樟树具有与众不同的香气,宋庆龄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永存。”“樟树的香气使虫类惧怕,而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樟树的象征意义:象征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品质。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本文以树喻人的写作方法。

  第四句话:“小草(荷花、仙人掌等)——”

  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大多可作为仿写的典范。随课文特点,教师自主安排一些迁移性小练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了以树喻人的写法,但刚刚接触,领悟不深,设计此句话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我让学生思考小草(荷花、仙人掌等)与人(哪类人)之间的相似点,仿照课文写一段话。我班一名同学选择了铁树。在描绘铁树默立一角,以它粗壮的身体净化空气后,他写道:“凝望这铁树,我眼前不由出现了那群在田地里挥动镢头的农民,他们与灯红酒绿的城市极不协调,可哪一个傲慢的城里人能离得了他们的劳动果实?”这样的练笔体现了对读写结合规律的尊重,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针对课文进行了知识迁移,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教得“简简单单”,学生定能学得“扎扎实实”!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1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4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作者 陆凤娟

  教材分析:

  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和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本文语言简洁,曾系清楚,重点突出。教学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它体现 了一种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 图片、搜集宋庆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到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到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指导生字书写

  1、学生读帖,记忆字型。

  2、学生提出难字,教师指导“瞻”、“龄”。

  六、作业

  1、  生字描红、临写。

  2、  注音:枝干(    )  繁衍(    )  崇敬(     )  瞻仰(     )

  3、  组词:

  稠(     ) 俱(     ) 纪(     ) 蓬(     )

  绸(     ) 具(     ) 记(     ) 逢(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朗读课题

  二、探究课文,体情悟道。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

  (2)        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宋庆龄与故居的樟树深厚的感情)

  (3)        朗读训练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外形 蓬蓬勃勃)

  ②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樟树长得“蓬蓬勃勃”?自己读书做标记

  ③交流:枝干、树叶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树叶绿得发亮)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看着图片,学生再来介绍樟树的特点

  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樟树不仅外形很美,更美在它的内在(板书:内在)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保香气拒绝虫子)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赏读课文。

  四、课堂作业:

  1、写出近义词  崇敬(     )  繁衍(     )  稠密(     )  永久(     )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恭敬地看 (       )                  ②大略地看(       )

  ③ 向四周看(       )                  ④聚精会神地看(       )

  ⑤ 从高处往远处看(       )            ⑥从高处往下面看(       )

  ⑦ 回过头来看(       )                ⑧仔仔细细地看(       )

  3、造句:

  无论……总是……

  只要……就……

  四、实践作业:

  搜集有关宋庆龄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外形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内在 永保香气  拒绝虫子

  转载自陆凤娟的博客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436771274653.html